逝去青春

2024-06-13

逝去青春(共7篇)

逝去青春 篇1

10年前你跟别人说中国经济会掉到7%, 大部分人一定会觉得你疯了。同样, 现在你跟别人说未来10年中国经济会掉到6%或5%, 很多人也不愿意相信, 甚至还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可以重回8%。不过, 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就像一个人终究会老去一样, 一个经济体也终将告别他的青春。这无关好坏, 只关乎岁月。

历史上有没有青春不老的奇迹?没有。根据世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和社科院张晓晶老师的统计, 二战后经济增速连续25年保持在7%以上的只有13个经济体, 剔除掉博兹瓦纳、马耳他、阿曼、香港、新加坡等微型经济体, 实际上只有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和泰国8个经济体创造了所谓的高增长奇迹。但遗憾的是, 除了中国, 这些经济体在高增长的第四个十年中无一例外的跌落神坛, 区别只是下跌的幅度, 有的比较剧烈, 比如日本一下子减速到5%, 有的则相对温和, 比如韩国仍保持了6%左右的增速。

中国经济会不会青春不老甚至返老还童?当然也不会。今天我们不讲什么理论, 只讲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作老龄化。

假设有腊肉国和鲜肉国两个经济体, 腊肉国有100个老人, 鲜肉国有100个年轻人, 鲜肉国每年生产200斤的粮食, 自己吃100斤, 剩下100斤 (储蓄率就是50%, 斤可以看作GDP的不变价单位) , 腊肉国的老人自己没有生产能力, 但每年还是有100斤粮食的需求, 只能拿过去自己储蓄的粮食券每年从鲜肉国购买100斤粮食。那么问题来了, 腊肉国和鲜肉国各创造了多少GDP?是每个国家100斤吗?当然不是。鲜肉国的GDP是200, 而腊肉国的GDP是负100。

有人说腊肉国的老人不也有100斤的消费吗?消费不也算GDP吗?这属于对GDP概念的误读。GDP的全称是国内生产总值, 关键词有两个:一是国内, 二是生产。只有在本国生产的产品算本国GDP, 不管它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被消费掉, 而在外国生产的产品只能算外国的GDP, 即便它是在本国被消费的也不能算本国GDP。因此, 在鲜肉国生产、被腊肉国消费的100斤粮食只能算是鲜肉国的GDP, 而不能算是腊肉国的GDP, 而且因为腊肉国消费了100的净进口, 他们的GDP是负值。

中国过去是典型的“鲜肉国”。我们最不缺的就是 “ 鲜肉” , 也就是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 2003到2013年间, 中国的“鲜肉”人口以每年近1000万人的速度持续增加。2013年, 中国劳动力人口达到创纪录的10.06亿, 相当于总人口的74%, 而日本的这一比例仅为60%。这样的人口结构, 经济增速自然甩出日本这样的腊肉国N条街。

但2013年之后, 中国正在慢慢从“鲜肉国”变成“腊肉国”, 随之而来的经济减速是自然现象, 很难逆转。2014年中国劳动力人口首次净减少104万人, 尤其是15~24岁的“小鲜肉”减少最快, 近三年几乎每年减少1000万。往后看, 未来5年劳动力净减少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尤其是从2017年开始。10~59岁人口就是五年之后的劳动力适龄人口, 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数也已经从2012年开始进入净减少 (近三年已经累计减少1345万) , 这意味着未来5年劳动力的净减少将显著加大, 尤其是从2017年开始 (2012年+5年) 。劳动力适龄人口减少的主因是计划生育的影响开始显现, 导致新形成的年轻劳动力减少。中国在90年代之后新生人口大幅下降, 20年之后, 自然造成了20多岁的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虽然政府放开了二胎, 但从单独二胎过去一年的效果看, 生育率的下滑也很难逆转。

讲到这, 第一个故事的结论已经很清楚:随着劳动力人口下降和老龄人口占比的上升, 中国将逐步的从生产者转向消费者, 经济增长速度会出现自然的下滑, 经济结构也会出现自然的调整:投资率下降, 消费率上升, 工业占比下降, 服务业占比上升。

第二个故事叫作去库存。

还是刚才鲜肉国和腊肉国的故事, 我们换个假设。鲜肉国100个年轻人还是生产了200斤粮食, 他们自己吃了100斤, 但不同的是, 腊肉国的老人中有50位突然失踪了, 现在只剩下50位老人, 这意味着他们现在只需要50斤粮食, 于是鲜肉国卖给腊肉国50斤之后, 还剩下了50斤。这一年两国的GDP分别是多少?腊肉国少进口了50, GDP变成了负50。鲜肉国的GDP还是200, 但结构发生了变化, 过去是消费100+净出口100, 现在变成了消费100+净出口50+库存50。

时间来到第二年。假设腊肉国还是净进口50斤, 鲜肉国一算计, 今年自己和腊肉国的需求加起来就150斤, 再加上去年还留存了50斤, 所以今年只需生产100斤就够了。于是, 鲜肉国让自己的50个年轻人先休息一年, 所需的粮食国家暂时借给他们, 等明年参与生产之后再偿还。剩余的50个年轻人参与生产, 一共生产100斤粮食, 全部用于本国居民的消费。库存的50斤粮食则全部卖给腊肉国。

这个过程就叫去库存, 这对GDP有什么影响呢?腊肉国的GDP没有变化, 而鲜肉国的GDP下降到了100。也就是说, 虽然两国加起来还是消费了150斤, 但其中有50斤是第一年留下的库存, 这部分在第一年已经计入GDP, 不能再算第二年的GDP。

中国现在就是一个库存压顶的“鲜肉国”, 只要这个包袱甩不掉, 就不要谈短期经济的见底。擒贼先擒王, 去库存得从过去十年增长最快的行业看起, 这个行业无疑就是房地产。2013年之后人口老龄化导致房地产需求大幅下降, 而过去几年的房地产投资还在不断竣工, 供过于求导致库存堆积如山。目前待售面积达到创纪录的6.6亿平米, 在建面积超过50亿平米, 按照人均30多平米的标准, 这几乎透支了两亿人的需求。结果显而易见:即便今年房地产销售还不错, 但也没有哪个厂商敢再继续生产房子, 于是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 目前已经低于销售增速。但由于前几年开工的项目还在不断竣工, 2015年房地产不仅没有去库存, 反而在被动加库存。2016年去库存压力比2015年更大, 房地产投资大概率出现历史上第一次负增长。

房地产只是中国去库存压力的一个缩影, 过去十年的支柱产业都背着库存的包袱, 其中相当一部分产业甚至还没有开始去库存, 最典型的就是传统的中上游产业。

讲到这, 第二个故事的结论也有了:上中下游产业的去库存都没有实质进展, 中国起码在2016年还甩不掉库存的包袱, 即便总需求不会再恶化, 我们也必须为了去库存而减产, 这个过程必然导致经济继续下行。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鲜肉国去库存一年就搞定了, 我们到现在还在苦苦挣扎?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叫作去产能。

在第二个故事中, 鲜肉国有50个年轻人没有工作, 但鲜肉国还是借给了他们50斤粮食, 因为他们预期第三年腊肉国的50位老人会再回来, 到时候这50个人就又可以开工了。但问题来了, 如果到了第三年50位老人还是没回来呢?

假设第三年腊肉国传来消息, 该国的50位老人已经确认去了另一个叫天堂的世界, 再也不会回来了, 这意味着以后腊肉国的需求永远不会回到100斤。鲜肉国得知消息之后会如何反应呢?还会让没有工作任务的年轻人“停薪留职”吗?当然不会。正常的反应应该是把空闲的年轻人永远辞退, 这个过程就是去产能。如果需求下降是短期的 (比如第二个故事中50位失踪老人又重新回来了) , 那么去库存就不需要去产能, 只需要暂时的停产。而如果需求下降是长期的 (比如第三个故事中50位老人永远消失了) , 那么去库存就必须要伴随着去产能, 这个过程中鲜肉国的产量 (GDP) 自然是下降的。

简单来说, 库存变化=新增产量 (供给) -市场销量 (需求) , 当需求不变或下行时, 如果不缩减产能, 库存就会加速增加。中国这几年之所以库存还没有去化, 核心原因就是需求萎缩的情况下产能还没有缩减, 甚至有一部分还在扩张。早些年可能是因为企业还抱有幻想, 以为失踪的需求会逐步回来, 后来是因为2010年、2012年的两轮政策刺激, 需求端的确出现了短期抬头迹象, 产能也随之再度扩张。但当需求重新被打回原形的时候, 更多的产能和更少的需求一起把库存推向了天际。

为什么需求一直这么差, 产能还一直去不掉呢?这就是现实和假设的不同, 鲜肉国可以随意的清理过剩产能, 但现实中不可能如此随意, 尤其是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之下。远的不说, 就拿我的家乡来说, 你要说把莱钢集团 (当地最大企业) 关了, 先是4万职工不同意, 然后地方政府也不同意, 毕竟每年都是市里的第一纳税大户, 最后很多局外人也不同意, 毕竟好多亲戚朋友身在其中。

第三个故事的结论似乎有点悲观:中国的产能过剩还很严重, 但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 去产能面临很多现实的阻碍。这导致去产能的周期可能会非常长, 相应的去库存和经济下行周期也会拉长。那么问题来了, 有什么方法能摆脱这种困境吗?这就是接下来两个故事要说明的问题。

第四个故事叫作全球再平衡。

假设前两年的情况不变, 但第三年情况略有变化, 尽管失踪的50位老人还是确认去了天堂, 但腊肉国又新迁来了50位老人。这样一来, 腊肉国的需求又恢复到100斤, 鲜肉国的库存也在前一年消化完毕, 鲜肉国在第三年的GDP将重新恢复到200斤, 其中100斤自己消费, 100斤出口给腊肉国。为什么鲜肉国没有去产能也能实现复苏呢?很简单, 因为从天而降了50斤的新需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解决产能过剩不是只有关闭产能一条路, 还可以找到新的外部需求来把过剩的产能消化掉。中国经济在90年代末能够快速的摆脱产能过剩, 除了和当时朱镕基总理的去产能措施之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出口出现爆发式增长。为什么会突然爆发?因为我们在2001年加入了WTO, 一下子打进了很多新市场, 这些市场就相当于腊肉国新来的50位老人。

但现实是, 近年来的出口一年比一年差, 2015年到目前为止还是负增长。往后看, 中国经济也不可能靠外需吃掉过剩产能。过去我们能找到很多新的“腊肉国”, 但现在新增市场已经基本饱和, 而存量市场还面临全球再平衡的威胁。一方面是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威胁, 中国的老龄化和劳动力市场僵化 (劳动力无法退出) 导致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 比较优势已基本丧失, 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比我们低的多。另一方面是来自发达经济体的威胁,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虽然人力成本是我们的几倍, 但如果考虑到融资成本、物流成本和税收成本, 再考虑到技术上的差距, 我们的优势也在逐步缩小。这给深陷衰退泥潭的发达经济体提供了新的契机, 于是连欧美国家都开始重点支持制造业出口。TPP也好, TTIP也好, 都是全球再平衡的武器。中国虽然也有自己的武器, 比如一带一路和RCEP, 但最多也只能打个平手, 很难有大的收获。

这样第四个故事的结论也清楚了:在全球再平衡的挤压之下, 中国很难像90年代末那样通过开拓新的“腊肉国”来消化过剩产能。那么问题来了, 除了靠外需之外, 去产能还有没有别的出路?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五个故事。

第五个故事叫作改革创新。

假设第三年腊肉国还是确认50位老人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这样两国的总需求加起来还是只有150斤。如果没有任何其他变化, 鲜肉国就会把产量也相应的缩小到150斤, 导致经济出现衰退, 同时25个最懒惰的年轻人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照理说, 鲜肉国应该把这25个人永远驱逐出国 (因为已经确认需求不会再反弹) , 但现在鲜肉国的首领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暂时不驱逐这25个年轻人, 而且只要他们能想办法把消失的50斤需求弥补回来, 就依然让他们参与生产, 但如果做不到, 就会像上一个故事那样成为去产能的牺牲品。如此一来, 本来好吃懒做的25个人突然活跃起来, 开始想方设法的创造新需求, 这就是倒逼改革。

中国目前也和鲜肉国一样, 除了通过改革和转型创造新需求别无他路, 但目前中国的制度和技术水平仍无法承担这一重任。表面上看, 中国似乎是一个创新大国。 根据OECD的统计, 中国R&D支出的绝对额已经超过日本, 占GDP的比率也已上升到2.1%, 和OECD国家2.4%的平均水平相差无几, 超过欧盟28国1.9%的平均水平。我们的专利数量和研发人员数量也都是全球第一。

但事实上, 中国只是一个有“数量”的创新大国, 而并不是一个有“质量”的创新强国。现在缺的不是“人”和“钱”, 而是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国际上通常认为三方专利数能更准确的衡量一国的创新水平, 而中国在这一指标上远远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

为什么我们花了更多的人和钱并没有换来相应的成果?这就涉及到制度。就像前面故事所讲的, 那25个年轻人之所以发奋图强, 是因为有充分的激励机制:如果创新成功, 就能获得生存所需的粮食, 而如果创新失败, 就只能拍屁股走人。所以, 要想创新转型, 必须先改革。对中国来说,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大量的科研人才被束缚在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体制内, 当干多干少都一样, 甚至干了有风险, 不干没风险的时候, 谁还有心思去创新呢?要创新, 必须以市场和企业的力量为主, 这一点从来没有例外。

结局大猜想

当我们把所有的故事串联起来, 会发现以下几个结论:

(1) 长期来看, 经济增速的底部一定不是7%, 因为老龄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尤其是2017年之后, 劳动力人口下降的压力将明显加大。从国际经验看, 未来十年的增长中枢将下移到6%甚至5%。

(3) 短期来看, 经济下行在2016年还将继续, 因为去库存的故事还没有讲完, 去产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房地产作为过去几年最火爆的产业, 也是库存和产能压力最大的产业, 可以作为观测经济见底的风向标:如果地产投资没有见底, 就不要轻言经济企稳。

(3) 去产能之所以比90年代要慢, 是因为全球化的故事变成了全球再平衡, 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威胁让中国的出口腹背受敌, 很难靠外需消化过剩产能,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产能输出只能对冲, 很难逆转。

(4) 外需指望不上, 产能又在社会阻力之下无法出清, 未来中国的去产能就只剩下一条路:改革和创新。改革是创新的基础, 如果不能通过改革激活人的潜力, 创新无从谈起。

(5) 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将是人口老龄化和改革创新的赛跑, 如果前者更快, 中国的增长中枢可能会像日本那样跌到5%, 而如果后者更快, 中国的增长中枢或许能像韩国那样维持在6%以上。

那些逝去的青春 篇2

如今,很多人只成了一个行色匆匆的普通人。

一九九二年,当丁武压着嗓子第一次唱出“菊花古剑和酒”时,这个世界就不一样了。

可以说,那是时代的力量,或许也可以说,那只是很多听摇滚的人的错觉。

曾经,窦唯还是黑豹的主唱,还留着长发,《无地自容》成为神州大地上第一盘大卖的摇滚专辑。曾经,很多年轻人都能哼出“只有去那街头看看姑娘的腿”,也都会摇头晃脑地唱“我曾经问个不休”。那是年轻人第一次遭遇自己内心的躁动,体量着血液的狂热,还有懵懂的被夸大的刺痛。音乐变本加厉,很多人都很想当然了,都被自己深深打动,不明所以却心潮澎湃。那是来自青春的喧嚣,来自成长的自负,来自荷尔蒙狂想症。

高一入学军训的最后一天,全班在一起开小晚会,一个瘦高的男生上台吼了一曲《无地自容》,我心折了,有种找到知己的亲切,从此以后,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直到现在。整个高中时代,我与玩摇滚的家伙一同成长,曾经为找一盘传说中的专辑奔走全城,为BEYOND到底算不算摇滚争得面红耳赤;我们一起在小城里有名的地下摇滚酒吧看演出,pogo的时候被挤得乱七八糟仍乐此不疲;我的《the wall》借給一个男孩,从此杳无音信一个男孩的《94红磡摇滚之夜》被我借走,至今未还……

那是我们曾经躁动的青春,那么如今呢?

那些鸟儿飞翔起来了吗,

那块红布还在你的眼睛上遮着吗?

那些灰姑娘还白衣飘飘吗,那片天空依然艳阳高照吗?

那些烦恼还没机会表白吗,那朵塑料玫瑰花还在怒放吗?

那些花儿还在开吗,他们都在哪呢?

散文致我们青春终将逝去的青春 篇3

岁月如白驹过隙,生命如日出日落,在陷落的惊悸中,人需得却破解着亘古的谜题。所谓青春,并不是人生的某个阶段,而是一种心态。

“容颜易失,青春不常在”,青春就像一束鲜花,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是短暂的,青春不常在,好花不常开,人生经不起等待,爱情经不起等待,人的一生,如果将时间浪费在等待中,便丧失了生命原本的真谛。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放下所谓的等待,做今天的主人。青春是蓬蓬勃勃的生机,是不会泯灭的希望,只有我们一如既往的向前冲,那么生命中才能盛开最辉煌的色彩来!青春是早晨刚刚升起的太阳,只有我们懂得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温暖,那么她才能容光焕发,灿烂耀眼,所有的阴郁和灰暗也将会遭到她的驱逐。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我们一旦心海枯竭,那么锐气便会被冰雪覆盖……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舞动青春的岁月,用鲜血来点燃心中的那盏心灯,做季节里的主人。四月是百花的盛会,四月是百鸟争鸣的季节,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陶醉在春天美丽的童话里。

“忆昔少年时豪气壮胸怀”,纵使她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是否也应该细细品味;纵使她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我们是否也应该让她永不老去。只有把握好了青春,纵使岁月增添了皮肤上的皱纹;只要热情还没有冷却,那么精神也不会枯萎、松散。人并不随着岁月的累积而衰老,而是随着没有理想的`心态而老。所谓青春,并不是人生的某个阶段,而是一种心态。卓越的创造力、坚强的意志、艳阳般的热情、毫不退缩的进取心以及舍弃安逸的冒险心,都是青春心态的表征。

花开在春天,学习在少年。纵使我们有惊人的天赋,我们也经不起岁月的磨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用爱的文字写下一篇篇爱的文章;爱我所爱,做今天的主人,与青春共缠绵。我们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惊人的仰慕心”使我们不断追求如夜空中闪亮星辰的事物和思想,而且能够勇敢去面对挑战;对人生,也一如孩子般,以无止境的好奇心去探讨、去感兴趣、去爱。

漫步在这个花季,品味着人生。真正的青春啊,它是一种坚强的意志,是一种想象力的高品位,是感情充沛饱满,是生命之泉的清澈常新。只要我们把握好了青春,我们就能活出生命的滋味。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无情岁月的流逝,留下了深深的皱纹,而热忱的丧失,会在深处打下烙印。年月的轮回就一定导致衰老吗?要知道呵,老态龙钟是因为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生命还在,希望还在,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态。青春有酸甜,也有苦辣,纵使失败多于成功,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为怕后一刻的失去,而怯于此——刻的攫取了;我们就不当因为长久成功之后的失败,而黯然神伤了;我们就不必因为自己不再年轻,而感慨叹息了,因为我们毕竟年轻过、胜利过,我们毕竟曾经占有历史当中的一刻啊!(刘墉《萤窗小语》)

年轻就是和信念与共,年迈则是与疑惑与共。

年轻就是和自信与共,年迈则是与恐怖与共。

有希望,就有无限青春,而失望,只会带来衰老。

不要失去唯有年轻才有的灵感——大地、神、人所给予的美、喜悦、勇气和力量。

60也罢,16也罢,每个人的心田都应保持着不泯的意志,去探索新鲜的事物,去追求人生乐趣。我们的心中都应有座无线电台,只要不断地接受来自人类和上帝的美感、希望、勇气和力量,我们就会永葆青春。倘若你收起天线,使自己的心灵蒙上玩世不恭的霜雪和悲观厌世的冰凌,即使你年方20,你已垂垂老矣;倘若你已经80高龄,临于辞世,若竖起天线去收听乐观进取的电波,你仍会青春焕发。(美国散文《青春》)

祭奠逝去的青春 篇4

我们曾经的辉煌——156 话说,无从下手,该怎么办啊!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曾一起走过的苦涩而又美好,单纯而又富有激情的岁月。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曾一起做过的荒唐却又快乐,可笑却又处处生动的事情。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还在回忆我们那些年的点点滴滴,或许你现在已经深深地沉入回忆中去了,或许时不时还会发出傻笑,傻笑自己当初那些单纯的想法是多么的愚蠢;傻笑自己当初被别人骗的团团转,还一直傻傻的配合着;傻笑自己对理想和现实的看法还是那么幼稚,傻笑……又或许你现在是在苦笑,苦笑自己没有珍惜初中那段疯狂的岁月;苦笑自己还对老师的良苦用心的蔑视;苦笑自己苦笑自己没有珍惜初中时那个曾深爱过你的妹子或者自己曾暗恋的妹子,苦笑……我们或许还回忆这那些促进我们成长的,个个富有特色的老师:一脸严肃的,却时不时让我们感到快乐的班主任,她总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勉励我们学习,来告诫我们做人的道理,但是对于我们最可怕的政治学习(其实就是去她的办公室进行一些思想教育,我们还在感叹不去当演讲家真是浪费口才)就是她一手策划的,现在想起似乎还有些后怕;号称笑面虎的化学老师,也是我们所崇拜,却又害怕的,他的浓眉大眼注定是他的杀招,讲课生动的他,是他的课堂活泼,不过这仅是一大原因,总有那么几个同学要去挑战他的杀招,结果,下课后,他们对我们说,你们知道什么是堕入深渊的感觉吗,想要找到这种感觉,请在化学课开小差,和他对视一秒,就可以体验到了,这就是所谓的笑脸藏刀的化学老师了;语文老师,好吧,在我看来是最温柔的了,为什么呢,其实我也不知道,心中潜意识就这么想了,贴近我们,和我们的朋友一般,玩笑常开,笑容常有,但请永远不要轻视她哦,犯错了下手绝不留情,这就是她了……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在回忆中还在感慨时光易逝,那些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却没有留下许多我们可找到的踪迹,仅仅只会在教室墙上那十几张孤零零的奖状(没有我们的陪伴,他们注定是孤独的)仅仅只会在看着自己收集的同学录中和毕业留念照才能看到往昔同学们的笑脸和泪容,或许这些回忆只会留在我们的心中,形成深深的沉淀。可每次在我们翻开这泛黄的书页时,这伴随着我们156的回忆,伴随着我们有过的喜悦和感伤,依旧使我们亲切如初。还记得,一年级刚入学的我们,彼此看着对方幼稚的脸庞,大家对于这个新班级充满了憧憬,我也一样,(作为作者,其实我本来不属于这个班级的,由于特殊原因我转过来了,至于我的憧憬,仅限于对那个所谓的严格的班主任的一丝期待)我看着和我一样,对未来有着激情的少年,对自己有着信心的少年,脸庞上还隐隐浮现出岁月经历的沧桑,准确的是脸庞上若隐若现的坚强,这些注定了这个班级特殊的活力,活力给予我们动力,给予了我们这个班级创造辉煌的基础。(现在回想起,我都能想到马鞍中学的某某老师在上课时说,你们是要学学以前的156班,他们科科第一,你们能做到吗,你们做到他们一半就好了!)如今,短短的初中三年,我们从幼稚懵懂的小孩子变成了渐渐成熟的青少年了,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记得?我们相逢在鸟语花香的春天,我们相识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我们相交在硕果累累的秋天,我们相知在粉妆玉砌的冬日。天下没有不散之筵席,是的,该分别了,想起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原来是那么的快乐,幸福……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曾经我们这些无聊而又幼稚的同学为同伴们取外号的岁月,现在回想起,是那么的可笑,又或许是那么的快乐。各自的外号似乎有代表着自己的性格,可仔细想想,却又并不是如此,或许当初只是为了博取同学的一笑,又或许是为了象征式的对同学的小小报复,又或许是为了增进我们之间的友谊,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丝可以感慨的对象。外号千奇百怪,像什么,青蛙,狼狗,冬瓜(妹子),猴子,树吊吊(树根),老鸭,bb套,香(湘)猪,王八,舒肤佳,羊脚,豆子……太多了,真的很令人怀恋。有些是名字不变,外号多变。可这些,毕竟会随风而去,消失于我们的生活中,只会在我们记忆的深处牵魂萦绕。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往昔我们的那些荒唐事,(既狼狗所说的风流事,哈哈。本来我只想这么多的,不过狼狗的强烈要求,这个,兄弟吗。二话不说呗,这个必须写。)或许,也不知道是荒唐,或许,那时对我们的青涩的青春的体验,那时的我们总是坚信着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不过在现在看来有点可笑罢了。青春总有些让我们感到荒唐,却又是那么让我们难以忘却的事。还记得那几年,我们发生了很多事,许多荒唐却又快乐的事;那几年,我们发生的那些事,记叙在我们人生的笔记本上,翻开,我们沉入其中,深深怀恋;那几年,我们曾为未完成作业,在物理课拼命的奋斗着化学;那几年,我们或许还很执着,为了一道数学题吵得翻来覆去,亦或许奋斗到一天;那几年,我们或许还很无知,在高高的教科书下,留下我们睡觉时的颓废的身影;那几年,我们或许还很叛逆,女生,刷着长长的睫毛,穿好耳洞,盘出漂亮的发髻,男生,为了那一晚的冲动,爬出围墙,冒着风险,只为了上那么几个小时的网;那几年,我们或许还很疯狂,篮球场上,我们抢球场的身影依稀浮现,我们拔河时,为争第一的拼命;那几年,我们还很单纯,接到男生,或女生的情书时,我们会浮现出孩童时红苹果似的脸蛋,或许,我们也会在某一个角落偷看着自己喜欢的那个女孩而偷偷的微笑;那几年,我们还很荒唐,下课后时不时去其他班上或者站在走廊上欣赏美女,谈天说地,无话不说;那几年,我们还很自我,家长和老师的意见总是左耳进右耳出;那几年,我们还很迷茫,目标和梦想是一对虚幻的词语,想得到,抓不住;那几年,我们还很自信,我们生而为赢,放荡不羁。那几年,我们在一起,在一起逃避老师注意,默默的为附近的人发答案;我们在一起,在一起进行那一场没结果的恋爱;我们在一起,在一起默默地为班上的几对祝福着;我们在一起,在一起为那位即将生日的准备着那个小小的礼物;我们在一起,在一起为彼此间的同学录上留下祝福,留下回忆在心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疯狂着,前进着。那几年,对生活有着抱怨却又如此感激;那几年,我们曾付出自己全部的努力;那几年,我们追求自我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那几年,我们热情奔放,充满好奇;那几年,曾不经意的,现在早已匆匆离去;那几年,我们很爱自己;那几年,我们一起;那几年,因为有你;那几年,单纯的彻底;那几年,幸福很简单。。

还记得,我们一起走过的光辉的岁月;还记得,我们一起漫步在学校外的那一条白色的曲折如我们记忆的水泥路;还记得,我们一起努力夺下的年级第一名;还记得,我们为拔河赛留下的那一声声的加油声和拔河的壮士的呼声;还记得,我们班八科第一时老师惊讶的面容和我们的欢笑声;还记得,我们曾一起祝福我们班上的第一对情侣;还记得,我们曾为了一个个流言蜚语和同学们的怂恿而走到一起的情侣加油;还记得,情侣们约会的地点总是在我们活动的篮球场;还记得,我们晚上逗那么一对对情侣时,他们的尴尬表情;还记得,分分合合那么一对对情侣的哭泣和笑容,我们在一旁安慰时的情景;还记得,我当时傻傻的样子,失去了却还不知道珍惜的样子,现在是多么的欠揍,可惜失去了,再也回不来了;还记得,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的笑容里却充斥着那种凄凉的悲意;还记得,我们整装待发,奔赴考场时一脸的兴奋,却又带着一丝紧张;还记得,考完后,我们强颜欢笑着,我们恋恋不舍的奔向未来;还记得……

一起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那段故事,永恒下去。。。在心底。。。。青春纪念册:

青春的逝去 篇5

(作者:吴家贵)

在我们的人生中,总是会有人有意无意的走进我们的生活,然后在我们身上狠狠地踏上一脚。留下一段没有写完的话就落下了一个句点。然后毫无保留的转身离开,至于那段没有写完的话,只能由我们自己去补充,不知不觉中作者却再也不是那个人。而那段话也不再是以前的话,无论如何都找不回那种耐人寻味的感觉。就像[红楼梦一样]继曹雪芹之后还是会有人将他未完的结局补完。但是却在那一瞬间变幻了一种味道。人生何不是如此,别人留下的东西自己终会补完,只是多了一份感慨。

有时我们会被一份突如其来的风暴砸伤,让自己伤痕累累。或许这是值得的,每个人都会在情窦初开的年龄用最美的自己去邂逅自己生命中最真实的那个她,期待她能够为之而绽放。然后自己做一个养花的人,精心呵护。但是花开总会花落,如果花开不败,那岂不是人世间人人都是林徽因。有着白莲的清白,而那个养花之人也不是张岳霖。愿为之倾其一生。尽管林徽因与梁思成早已结为连理意愿为她终生不娶。这样的爱又有几人能够给的起,又有多少人受得起。平凡的人虽然没有他们那样轰轰烈烈,留下一段千古佳话。但也会用自己的方式谱写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乐在其中。让自己的青春完美,也许会有一段瑕疵也不会太让人在意。

过去的东西只是南柯一梦终有梦醒时,梦中太过完美,而梦醒时分总要面对。现实才是应该面对的,而那沉寂在过去的东西何尝不是我们幻想的那一场梦。梦中的美景我们无法实现又何必为了那些过去的琐事而庸人自扰。值得我们驻足的早已深埋在心底,记忆的深处不足为人道也。活在当下或许也是一种华丽的解脱,我们不能改变生活却又不能让生活腐蚀了曾经那个天真的自己,那就只好顺应生活,也不至于堕落。属于自己的千山万水,经过万里迢迢也会来赴这一场约,该错过了的就算是风花雪月也会在下一个路口转瞬即逝。不是不懂得珍惜而是习惯了错过,无数次在人山人海中蓦然回首,却只是一笑而过。也许错过了太多,再错过一次也无伤大雅。然而正是抱着一颗侥幸的心,期待在下个路口再见却成为不见。

都说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时就是来完成上辈子未完的邂逅,然后种下一颗种子,生根发芽。许下一个诺言。痛彻心扉。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只有自己独自去演绎那荒凉与悲伤,沿着宿命的长巷一路走下去,也许这不是我想要的,可我竟然有些陷落,纵是陷落也无妨,因为我早已可以平静地呼吸。青春已逝,未来的路依旧很长,像向阳花一样重新绽放未完的灿烂与辉煌。一转眼,冬去秋来,人生的四月天依旧站在原地不卑不亢。

逝去青春 篇6

一、小说《致青春》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叙事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较为曲折。自喻为“玉面小飞龙”的郑微, 洋溢着青春活力, 心怀对邻家哥哥林静浓浓的爱意。两人约定到了大学就交往。可是当郑微终于考上林静所在城市的大学并联系林静时, 却发现林静已经出国, 并且事先没有告诉她任何消息。

生性豁达的她, 埋藏起自己的爱情, 决定专心享受大学时代的快乐生活。没想到却意外地爱上同学校的陈孝正———一个板正、自闭而又敏感、自尊的男孩。两个人好不容易确定了恋爱关系, 一起度过了很多幸福的时光, 陈孝正却在毕业的时候选择了出国, 放弃了郑微。这段感情给了郑微很大的伤害, 致使她很长一段时间都对爱情心有余悸而避之不及。

几年后, 林静和陈孝正都出现在郑微面前, 而工作后的郑微也纠结于工作、感情甚至阴谋之中, 最终郑微选择能给予她安全感的林静, 与林静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二、电影《致青春》的二次创作

电影《致青春》尽管对小说中的一些人物进行了大篇幅的修改, 但基本采用了原小说的故事框架。电影是在原著的基础上拍摄的, 又不同于原著。尽管观众的褒贬不一, 电影对原著的二次创作还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画面场景的二次创作

原著中对于很多场景的描述大都是模糊或一笔带过的, 原著中也没有明确的背景时间, 而电影将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场景设置也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然而, 场景设置并不仅仅是一种时间的追溯与重现,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电影的主题———怀念青春。

1. 校园场景

原著中对于刚入学的校园环境描述只有一句话:“她所在的位置是一条长长的校园林荫路, 道路的两边是她叫不出名的亚热带树木”。

而影片第一个场景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 校园里郁郁葱葱的大树, 斑驳的光影, 炽热的阳光透过密布的树叶挥洒在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青春脸庞上, 悬挂的条幅“新起点, 新高度, 新挑战, 新希望”、“接过你的行囊, 我们就是一家人”, 各式彩旗和宣传海报, 无一不显示着青春的活力和新生入学的欣喜。

2. 宿舍场景

宿舍是小说中出现最多的场景之一。女主角郑微第一次碰见男主角陈孝正, 小说中场景描述是这样的, “臭袜子到处都是, 脏衣服就别提了, 整间宿舍就像一个巨大的垃圾堆, 只有一张床特别的干净, 东西也少, 在整个环境里突兀地厉害, 这张床前的桌子上摆着一个建筑模型”。而在电影中, 真实地还原并形象地展示了这一场景。宿舍里到处挂着脏衣服和袜子, 地上乱扔着拖鞋、脸盆和瓜皮, 桌子上堆着喝完的饮料桶和剩饭。在这脏乱、邋遢的宿舍环境中, 主角陈孝正的床铺却干净整洁、一尘不染, 将他的清高与另类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正是这种另类, 激起了郑微的好奇心, 导致了男女主角的首次矛盾冲突。

3. 周边场景

小说对于周边场景细节描述较少, 而电影在周边场景设置中也不失细节的考虑。电影中郑微因私用电器导致宿舍跳闸断电, 去找宿管科解决。在宿管科外, 墙上挂着宿舍卫生检查小黑板, 窗台里放着老式拨号电话, 小屏幕的CRT电视机里播放着当时的热播剧《新白娘子传奇》, 屋内墙上嵌在木板上的吊扇开关, 以及屋内电炉上滚沸的茶叶蛋……这些细节设置, 无一不显示了电影在场景设置方面的精益求精和准确到位。

(二) 人物形象的二次创作

电影里的主要角色在原著的基础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二次创作, 不仅包含郑微、林静、陈孝正等主角, 而且包含阮莞、黎维娟这些次主角。

1. 郑微

电影中对郑微形象的塑造基本是依据原著进行的, 只是结尾部分进行了再创作。原著中郑微最后选择了与林静结婚, 她选择回归平静的幸福。电影中在创作中将故事的结局设置为开放式的, 郑微没有选择任何人, 而是独自一人风轻云淡。为此, 编剧李樯认为:不选择是更成熟的表现, 在生活中, 选择一个人未必就代表了爱情的圆满, 郑微这个角色学会了停下, 学会了判断, 学会了等待, 所以她更成熟了, 正如那句台词“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 她不属于任何人, 她是属于青春的, 所以她更加成熟坦然和理性, 这是一个女性的成长史。

2. 林静

原著中, 林静是懦弱的感情逃避者。在感情中, 他不喜欢无谓的过程和徒劳的伤心, 而是选择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在电影中, 林静作为二号男主角, 戏份并不是很多。影片在创作时, 突出了这个人物性格中的无奈与犹豫。他与郑微青梅竹马, 却从未成为她真正的恋人。当郑微沉浸在幸福中的时候, 他选择悄悄离去。他并不爱施洁, 却让施洁因他而崩溃。他始终以一种自以为是的冷静与理性来对待爱情。然而, 影片开始时, 他因为纠结于世俗观念而没有勇气面对郑微;而在影片结尾, 他依旧是一个爱情怀疑主义者。

3. 施洁

施洁在原著中是这样的人物, 郑微毕业后任中建二分公司的经理秘书, 而施洁是郑微的前任的前任。在郑微出现以前, 她是林静感情空虚期的慰藉, 他们各取所需。但郑微一回来, 林静的感情风向标很明确地指向了郑微。在感情上, 她只是一个替代品。

影片对这一人物进行了改编。林静第一次去学校找郑微, 发现了郑微和陈孝正的幸福恋情, 失落地离开。而佟丽娅扮演的施洁是一位大学生, 因失手从宿舍掉下玻璃与林静结缘, 从此爱上了这个冷静、大度的男人。为了心爱的人, 她自杀、精神崩溃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来换取对方的爱。可是她并不知道, 爱情对于林静而言, 只是他意念中一种象征、一个寄托。

4. 黎维娟

小说中, 黎维娟是郑微宿舍里唯一的文科生, 她性格一板一眼, 平时做事说话一套一套的, 对于男友的首个要求就是家庭条件好。小说中另外一个人物卓美, ”高中的时候有过一个初恋, 不过男的没考上大学, 还在补习, 暑假的时候就散了。”影片中, 张瑶饰演的黎维娟将原著中黎维娟与卓美合为一体, 她理性而又现实, 还带有小市民的气质, 是典型的小人物。她从一个小县城考上大学, 想用自己的勤奋努力以及婚姻来改变命运。她反对郑微与出身贫微的陈孝正交往, 而更倾向于家境优越的许开阳。对于没有考上大学的恋人, 虽然内心也有痛楚与挣扎, 但她最终果断地与之划清界限。毕业后, 她嫁给一个有过婚史且有孩子的富豪, 虽然时常被两个继子的调皮捣蛋弄得狼狈不堪, 她却乐观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追求———为富豪老公生孩子, 继承家产。影片中张瑶的成功演绎使黎维娟这个角色格外丰满, 她的表情尤其是眼神特别到位, 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她赤裸裸的现实主义, 为这个小人物增色不少。

导演通过忠实原著的人物形象使得电影更加富有吸引力, 引起观众的共鸣。尽管观众对于人物的改编与创作褒贬不一。然而, 就像一千个观众,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一千个导演, 也会塑造出一千种形象, 每一种都包含着电影创作者的意识和思想。

(三) 叙事方式的二次创作

影片在叙事上是按照时间顺序的, 但是跨越又非常明显, 而且影片中蕴含着多处前后呼应的细节, 增加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可看性。

影片的叙事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跨度:从校园生活一直到社会生活。而这前后两部分叙事却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影片基调。在前半部分的校园生活中, 导演以较为轻松活泼的笔触去描写青春期男女的爱情、友情, 充满了童话般的美好幻想。影片在开始部分运用了一些童话故事的拍摄手法描写女主角郑微的美好想象, 如同童话故事里灰姑娘穿上了心爱的水晶鞋那般美好。然而, 在影片后半段, 导演却打破了这种“乌托邦”式的美丽幻想, 改以一种更为理性冷峻的笔触去摹写现实的种种苍凉与无奈。梦幻破碎的这种前后反差刺穿了现实的种种虚伪, 更折射出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奈, 冰冷刺骨。

前一部分的校园生活, 电影以校园场景为主。在这一部分中, 画面以翠绿的树叶和烂灿的阳光来开始青春和爱情, 而在郑微因为陈孝正出国而失去恋人的时候, 画面又以翠绿的树叶和烂灿的阳光来结束青春与初恋。影片在画面语言上的叙事方式, 体现了每个人都有过的灿烂青春, 同时也倾诉了青春中的种种失去与无奈。

影片第二部分以高速公路上疾驰的汽车开始。阮莞与男朋友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 背景音乐是Suede的《so young》。而当阮莞在结婚前决定再见前男友最后一面时, 阮莞在路上焦急地拦车, 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 却没有一辆为她停下来, 这时的背景音乐也是《so young》。甚至当阮莞焦急地闯红灯过马路, 发生悲剧的那一刻, 《so young》的音乐还在继续, 可是此刻只留下赵世勇在剧院门口独自等待的身影了。

三、电影《致青春》二次创作的意义

电影上映后票房走高, 观众对电影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电影不尊重原著, 剧本改动较大;有人认为电影中某些情节无厘头, 例如开头的童话入场;有人认为电影中某些人物设置无关青春, 例如人物施洁的设置。笔者认为, 电影总体故事情节上, 是尊重原著的。在具体情节设置与人物塑造细节上, 充分体现了电影精心的二次创作。

(一) 电影的二次创作对原著进行了情节上的筛选,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电影充分体现原著中所体现的青春, 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美好、热情而又苦涩的青春, 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放大与强化。而对原著中一些敏感话题进行了删减或弱化。比如, 原著中郑微与陈孝正初次性关系, 在电影中予以删除。因为青春的珍贵并不在此, 我们对青春的怀念也非如此。因此, 对于这一敏感话题, 电影完全没有体现。

(二) 电影在原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情节

原著中并没有海洋馆的情节。而电影中当陈孝正知道不能再继续陪郑微走下去的时候, 他选择给对方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他们一起去海洋馆, 陈孝正向管理员说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使得郑微圆梦———亲自抚摸海豚。那一刻, 郑微笑得无比灿烂, 很多观众心里也笑得无比灿烂。青春似乎定格在这美好的一刻, 陈孝正与郑微的美好和甜蜜也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然而, 从海洋馆回来没多久, 郑微就得知陈孝正即将出国的消息———正如烟火一样, 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原来美好的海洋馆是陈孝正送给她分手前的回忆, 正好应了那句歌词“短暂的狂欢, 以为一生绵延”。多年后, 郑微与陈孝正都历经世事, 电影让他们再一次回到了海洋馆的场景。也许青春带给了我们伤痛, 然而它也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的回忆, 正如那句台词:“我们一起度过了青春, 谁也不亏欠谁的, 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接着, 画面再次回到几年前他们在海洋馆的美好时光, 电影接近尾声, 王菲的歌声《致青春》响起, 很多观众已陷入电影创造出的怀念中, 这正是电影的成功之处。

(三) 原著是青春恋爱与理性现实的结合, 而电影主题定格在青春与怀旧

电影在改编时结合导演的经验和当下观众的审美, 对原著中的时间背景做了成功的修改。原著的时间背景大约在2000年以后, 而电影将时间改到上世纪90年代。导演赵薇是90年代的大学生, 在创作时融入自己的元素与风格, 很多观众甚至表示主角郑微身上有“薇烙印”。影片将时间定格在这个时间, 不仅引起了70后、80后的共鸣, 也给90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电影鲜明地体现了两个主题词:一是青春, 二是怀旧。

影片所体现的青春活力无处不在。影片以密布的绿色树叶和阳光开场, 镜头处理采取“移”的运动方式, 形象地展示了青春给人的奔放和活力。明媚的阳光照在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上。碧绿的草坪上, 飘扬的彩旗下, 学子们弹着吉他, 演着话剧, 发着传单, 各种大学生社团搞得轰轰烈烈。

然而, 明亮的青春也有苦涩。当郑微意识到自己不再讨厌陈孝正, 而是开始喜欢上他的时候。画面设置在一座孤独的天桥上, 昏黄的灯光照着路面, 郑微独自走在上面, 拖出长长的影子, 此刻的镜头语言体现出人物心情的低落与压抑。当阮莞得知男朋友让一个女孩怀孕时, 抱着他的手瞬间呆在那里。在医院破旧的走廊里, 阮莞陪着那个女孩等待手术, 阳光苍白地照进来, 两个女孩坐在长凳上, 地上映出长长的影子, 画面用光采取逆光的光位, 显示出人物的无奈与悲伤。

电影的另一大主题是怀旧。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年轻人看《新白娘子传奇》、唱《红日》, 男生理着"郭富城头", 所有这些细节, 无一不点燃了一代人有关青春的集体记忆。每个人的青春都有着挥之不去的故事, 每个人的青春也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在这部电影里, 无论是音乐, 还是故事, 都充满着浓浓的怀旧味道。学长在新生开学时对漂亮学妹大献殷勤, 学生社团活动的如火如荼, 学生在文艺晚会上高唱激情澎湃的《红日》, 学生宿舍内张贴的电影海报《阮玲玉》等, 无论是服装、发型还是道具, 影片都尽力还原了那个年代的时代氛围, 充满着怀旧气息。曾经在那个年代走过大学岁月的观众, 看完电影后, 感触颇深。

(四) 视听语言的成功运用

电影中对于很多场景与人物的二次创造都源于画面与声音的成功运用。如原著中郑微听到了陈孝正要出国的消息, 当即去找他证实。在破旧的水房里, 锈迹斑斑的镜子前, 陈孝正流着泪告诉郑微, 人首先要爱自己, 他习惯了贫贱, 无法让心爱的女孩忍受贫贱。陈孝正纯洁的校园初恋终究被残酷的现实击败了, 阳光透过糊着牛皮纸的窗口照进来, 水龙头里滴答着水珠, 他哭得那么心痛和无奈。电影通过场景设置让观众切实体会到了陈孝正对初恋深深的遗憾和留恋。

也许电影的二次创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然而在艺术的道路上, 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 电影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形式, 20世纪以来, 电影在主题类别、结构模式及技术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将被搬上银幕。如何在电影二次创作中将文学作品推广开来, 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电影《致青春》给了我们成功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凡.叙事的置换:小说到电影的改编[J].电影文学, 2010 (18) .1.刘凡.叙事的置换:小说到电影的改编[J].电影文学, 2010 (18) .

[2].Leon.http://i.mtime.com/andygoandgo/blog/7598966/in-dex-1.html.2013-04.2.Leon.http://i.mtime.com/andygoandgo/blog/7598966/in-dex-1.html.2013-04.

[3].赵建波〈.活着〉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J].青年文学家, 2009 (12) .3.赵建波〈.活着〉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J].青年文学家, 2009 (12) .

[4].雅各布.卢特.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M].徐强, 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4.雅各布.卢特.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M].徐强, 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5].朱旭辉.新媒介环境中电影对小说的改编[J].中国电影市场, 2012 (5) .5.朱旭辉.新媒介环境中电影对小说的改编[J].中国电影市场, 2012 (5) .

[6].李焕征.电影创作研究综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9 (5) .6.李焕征.电影创作研究综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9 (5) .

[7].焦素娥.三重视界的命运悲剧——西班牙影片〈卡门〉的叙事结构与隐喻色彩[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 .7.焦素娥.三重视界的命运悲剧——西班牙影片〈卡门〉的叙事结构与隐喻色彩[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 .

我们逝去的青春 篇7

文艺女青年段小艾今年50岁,30年前毕业于山东大学。

刚到夏天,她就收到了男生发来的“英雄帖”。“30年前我们唱过‘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20年太短了,我们没聚;40年太长了,已经等不及;30年刚好,我们来相聚。”

段小艾把这张请柬插到写字台的笔架上。静坐了一会儿,又拿下来,抽出一支绿色的笔在上面涂涂画画,到下班时,那上面已经飞满了大大小小的燕子。

毕业照

30年前的毕业照,段小艾侧着身子,眼睛冷冷地盯着照相机,这样才够文艺范儿。她才不会笑成一朵向阳花儿呢。

拍照的那天是雨后,晴空万里。好多同学的脸上都写着“万里无云”,那是得偿所愿地留在了省城或去了北京。阴郁的几张脸是让人给顶了名额,或者,要与相爱的人劳燕分飞。系里故意用分配拆散违规谈恋爱又无背景的学生,一直干的得心应手,所以在毕业晚会上有人念那首诗:“不是所有的尊严都可以被踩在脚下,扔到泥里”时,获得满堂的掌声。

段小艾给自己泡了凤凰单丛,一只青瓷的小斗,淡黄琉璃把手,茶汤青绿中泛着一点点胭脂红。兰花的香味,淡,而悠长。

她慢慢地呷一口,闭上眼睛,让温热的茶汁尽可能慢尽可能慢地润到身体里。

然后,再仔细看看泛着黄色的毕业合影。她突然看到了过去自己从未看到的蛛丝马迹。某个老师愠怒的克制,几个男生眉眼要飞起来的心花怒放,志得意满,另一张大而方的、不年轻的脸上僵硬的表情。

段小艾把脸凑近了,要看一看他的表情,天色在这一刻仿佛突然就暗了下来,那张脸的五官像水彩画上滴上了水,马上变得模糊起来。

她起身,打开抽屉拿出一只小花镜,她从来不在外面使用花镜,并且决心不在80岁前使用花镜。别人拿给她文件,她既不用镜子也不像花了眼的人一样把那张纸举得老远,她从来都是不动声色地盯一盯文件,然后说看过了。反正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

戴好了花镜,她开始仔细端详那张脸,那张方而正、没有棱角的、敦厚的脸。心里想着,真是人不可貌相呢!但是,那双眼睛,那双眼睛里果真不曾藏着什么心机么?

岁月模糊了泛着黄色的照片。她不甘心,又到另一只抽屉里找到一只放大镜,放到那双眼睛上,认真、仔细地揣摩。

但是,那张脸真的没有给她任何信息。

在这张神态各异的合影中,痴傻和愚钝的神情,30年不曾变化,倒是那些青涩的家伙,眼神中看不到锐气的男生,有了大的造化,已经身居高位,深藏不露了。

所有参与了那次事件的人,几十年过去之后,已经是噤若寒蝉了。

他们只用了短短几天,就扳倒了另一派男生,从此改写了自己和他人的命运。胜利者的荣耀都写在脸上,失败者不动声色。30年前如果能读懂这张合影,就会明白,有的失败者是可以蛰伏着,等待时机,重新上位的。不管是否能笑到最后。

能在学校里掀起风云的,入世之后都不会寂寞。毕竟,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

自恋

文科生历来都把学校当成入仕的预科。他们特别会做动员,特别懂得如何收服人心。

七七、七八、七九这三届文革之后的大学生,他们经历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青春。一场政治运动刚刚过去,他们身上带着或多或少运动的烙印,和那个时代的伤痕。

段小艾的同学们捧着《当代》和《十月》,津津于伤痕文学。《外国文艺》给他们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子。

她用饭票贿赂图书管理员,因此得以借更多的图书来看。梧桐浓荫之下不大的图书馆,是她经常造访的地方。

他们无一例外地做读书笔记,记下闪耀着光彩的文字。每个学生的帆布书包里,都会有一本手抄的诗集。

谁都能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一半的女生为娜塔莎哭泣,另一半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名叫简·爱的相貌平平的家庭女教师,希望有一天可以面对一个自己深爱着的老而富有的绅士说出:“我不能夜夜跨过你妻子的身体。”然后毅然离去。

七月,段小艾在文史楼201教室晚自习收到了女同学写给她的诗,“致茉莉——小茉莉在静静开放,我亲爱的爱人啊……”写诗的女生正在和七八级的帅哥颠鸾倒凤,频繁出入教师楼女裁缝家里,要求做出《大众电影》里好莱坞明星的裙子。

他们的爱分分合合。一只海鸥120单反相机拍下的是欢乐的时刻。结局却和所有庸俗的爱情故事没有差别。

段小艾在洒满落日余晖的文史楼平台上,看到她暗恋着的男生以令她心碎的姿态匆匆而过。这爱,这一辈子,她都不会开口说。布谷鸟发出悠扬的“布谷—布谷——”她用来给自己的爱情占卜,“他知道—他不知道—他知道—他不知道。”叫声戛然而止,她滚烫的泪水滴到了脚背上。她低着头,让人看见仿佛是耻辱。

夜渐渐地来临。夜风以段小艾喜欢的强度和角度,吹干了她脸上的泪水。她把扎着长发的皮筋解下来,挽在手腕上,一头乌发让风吹得飘呀飘的,四处的暗围拢着她,楼下草地的清凉慢慢地漫上来,她感到了身体的凉,脸却愈发地烫。心里有种子要胀开了的感觉,满满的忧伤。她希望就这样天荒地老,地老天荒。

30年之后,她才懂得她爱着的,是恋爱中的自己。

她才懂得,青春之爱总是恋着自己内心的投射。那一刻,她们都是迷恋着自己水中倒影的水仙。

那个男生,消了他的颜色,消了他的芬芳。

段小艾不知道平台下的教室里,正进行着激烈的竞选。

竞选

后来因为在媒体上向文革时自己骂过的人公开道歉而蜚声海内外的七八级考古专业的男生L,正投入到一场轰轰烈烈的学生人大代表的竞选中。

他的父亲是文革前这座城的市长。文革开始时他红卫兵在中学里也骂过人。大串联回来之后发现父亲已经被打倒。之后,他成为受害者。七八年考上大学之后,父亲才获平反。

段小艾的同学到尽可能多的晚自习教室作动员。他们是活跃的、充满正义和激情四射的男生。

nlc202309030845

推开晚自习的门,快步走到讲台上,在黑板上刷刷地写下L的名字。然后很有学生领袖范儿地转过身,用黑板刷敲敲桌子说:“各位同学注意了”。

从书本上抬起来的年轻的脸不知所措,眼睛里全是茫然,好半天缓不过神来。因此一个个看上去都挺呆滞,有午夜睡梦中突然让人叫醒不知身居何处的迟缓。

讲台上的人满脸通红,大声说投L一票吧!让他当选学生人大代表吧!他把胳膊在空中挥来挥去,每说一句就振臂挥一下,满心里都是“五四”那一天北大学生火烧赵家楼的激昂。

听的人十分冷静,有些人胳膊已经交叉地抱在了胸前,台上的还没看过那出美剧《别骗我》,还读不懂这样的微表情意味着阻抗、拒绝、自我保护和排斥。台上与台下产生了隔离。

但是,这一切丝毫没有减弱拉票蛊惑仔的热情。青春是无敌的。他开始控诉这所学校声名狼藉的伙食,看看人家山师的饺子是如何的皮薄馅多,咱们这儿是厚皮包着葱和油;看看人家山工的花样儿,咱们只有馒头窝头;看看人家饭菜的价格……咱们吃的就是猪食。

很多很多年以前,伙食一直是山大校长挺不起腰杆子来的软肋,他可以拿他的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傲视群雄,但是说到吃,那可真是一无所长。几乎每个女学生都用小煤油炉子开小灶,中午,女生宿舍楼长长的楼道挤满了撅着腚做饭的人,无非是煮点挂面,蒸一锅米饭,那时候的伙食粗细粮有严格的配制。大米,一人一月只有四两,因为少,吃不够,所以格外地喜欢吃,何况有大量南方的学生,不吃米饭吃馒头还行,吃窝头那真是难以下咽。那个年月还不允许小商小贩进学校卖东西,经济系的学生搞了个大保温桶,到锅炉房接上大半桶开水,再兑上几袋奶粉,捡个树枝用水冲干净,到桶里搅一搅把奶粉化开,就在一食堂门前开卖,不到半小时售完。没卖几天便让学校取缔了。

说到吃,这时距晚饭已经过去快3个小时了,同学们饮食寡淡的胃很听不得皮薄馅大的饺子,台下的眼神儿开始活泛起来,喉咙里咕噜咕噜地咽唾液,抱在胸前的胳膊也放了下来,有点儿要摩拳擦掌的架势。

台上的人看到发动群众必须和他们切身利益发生关联,你说非洲人民吃不上大饺子试试!

总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学生完全不受蛊惑仔的影响,他们嘟囔着收拾了书包准备闪人,走到门口,停下脚步愤愤地说一句:“校园之大,竟然放不下一个安静的课桌。”也是一句“五四”时代的台词,把头发一甩,活脱是《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

大时代

那是一个大时代,后来人们说,如果你愿意,每一个时代都是大时代,其实不然。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伟大的转型,思想不再禁锢,自由奔放,年轻人对未来充满憧憬。他们深信国家的兴亡与未来扛在自己的肩上。

L的父亲官复原职,这小子没有一点儿官宦子弟的纨绔气。段小艾的同学家境悬殊,有军长的儿子,穿肥大的军裤,顶喜欢下午去操场打球,脾气温和,也是整天窝头。一个月百分之八十的粗粮,不吃窝头还能让他爹给他空投麦子不成。一块儿玩的有山西省委书记的千金,剪朴实的短发,穿碎花衬衣,很少穿裙子,特爱干净。

一个南方来的同学路费是全村人凑的,连棉被都没有,同学们一起凑钱为他置办了被子,那时都是区区小事。难得的是穷孩子并不自卑,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大学也的确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那时教育还没有产业化,段小艾班上家里平均收入达不到30元的,都是学校包下来每月的伙食费,似乎还有点儿零花钱。这真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儿,多少贫寒人家的子弟就指望着这些钱读完了他们的大学。

在那一代人的眼里,一切,只要奋斗皆有可能。

段小艾喜欢打排球。文艺女青年也需要消耗掉多余的荷尔蒙。男女搭配的运动,隔着一个球网发球之前的凝视,是最适宜于营造暧昧关系的场合。

男生的主攻,女生的二传,连眼神的交流都可以忽略的默契,若非有心灵与心灵的感应,那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儿。从那里起球,从哪儿扣杀,配合好的球员之间只要有一个起势,下一步的那个人就分毫不差地跟进,他们已经把彼此的球路、习性,烂熟于心中。

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故事。

虽然,那么相知。

只有青春时代会有那么干净的——感情。

他们彼此都不曾表白。因为不急,离毕业还早。一切都还有机会,花未开全月未圆,一切,都有圆满的可能。

30年过后,说起球场,他们都一往情深。

心理学说,没有完成的初恋,是指那些永远、永远都不可能完成的初恋。具有永远的可能。

不急。他们到今天也才50岁。

还可以有,第二春。

诗歌

电视里在放各种各样的连续剧,最受欢迎的是《加里森敢死队》,学生惊奇于他们的对话,美式的幽默,更惊奇于一群囚犯个个身怀绝技。一楼经常是笑声不断。

段小艾被笑声吸引,也从教室搬了个凳子凑过去,远远地看,后排的学生已经站到了凳子上,但是,眼前看到的让她笑喷了。

她同宿舍的俩姐们儿站在凳子上笑得花枝乱颤,她们中间空着一个凳子,一个男生站在地上高举着双手,喜滋滋地抓着两边女生的手。女生们站在凳子上时间长了太累,不容易保持平衡,所以手拉着手,一定是她们中间的女生出去了,男同学趁虚而入。

这件事让她们笑了好长好长时间,那个男生喜欢说: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只是他一露本色就让人打。后来疑似还发生了一些非常怪诞的事情,再往后人们知道他原来有病,青春期特别容易反复发作。再往后,这个可怜的、郁郁寡欢的男生永远地消失了。如若不是发生过这样那样的笑话,他的生命在这世上似乎不会留下什么痕迹吧!

毕业30年已经走掉了三个男生,除了“大海横流”,还有一位长相清俊的从楼上一跃而下,肝脑涂地。多大的事儿啊!据说也就是职称呀啥啥的成了过不去的坎。还有一位最早发达的最早患了癌症,许多同学去北京的医院与他道别,如果有缘,再见就是来世了。

nlc202309030845

所以大家等不及40年的聚会。有多少生命来不及等待,谁也说不清。

多少年是一个沧海桑田,要看你拿什么单位来计算。过去说天上的一天,地下的一年。而对于青春,爱与背叛,梦想到破灭,哪怕只是几天,于一个人就是沧海桑田了。

青春有无限的可能,有爱与恨,也有毁灭,这也是可能的无限。

段小艾特别多愁善感,有时宿舍里熄灯之前,她会声情并茂地为大家朗诵一首诗,一个名著的节选。她们用小收音机听中央台的小说,《陪衬人》、《胜利花环》,还有泰戈尔的诗,听了一遍又一遍。人家主持人说出上句,她们可以接下句,如醉如痴,眼含热泪,胸膛起伏,那是文艺的全盛时代。大学里人人是文艺青年。

写诗的人以及后来的民谣歌手,可以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一座城一座城地游走,赋诗吟唱,他们的才华就是车票,也是饭票,朦胧诗为女生喜爱。是诗歌,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朦胧的未来。

智斗

青瓷小斗里的茶已经淡得看不出一点儿颜色。段小艾开了灯,清凉的夜色一下子退到了屋外,要下雨了,开满了院子的女贞树的花,那么接近麦子的芬芳,让这个夏夜充满了田野的意味。

段小艾开始观察合影里最神气的一张小白脸儿。他爱唱京剧,喜欢扮演小生,高而细的嗓子,很亮。

他们班级每次晚会的压轴戏,都是沙家浜的“智斗”。几位大姐轮番唱沙奶奶,漂亮的女生唱阿庆嫂,阿庆呢?对了,跑单帮去了,要么谁会让自己的老婆开那么个茶馆儿,“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这得是啥境界呀!不容易啊!

这位男生雷打不动地唱刁德一。扮相、唱腔、神态,那叫一个传神。

一台晚会到了压轴的时候已经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分钟,同学们的心已经融化开了,欢声笑语打成一片,也正是台上的人最放松、最出彩的时候。

锣鼓声中登场,锣鼓声中下台。他的脸总是放着光。

毕业之后他仕途一帆风顺,段小艾们有时能从电视上看到他惊鸿一瞥。之后……

之后种种议论。段小艾心里明白,无非是年少轻狂,不知深浅。大凡少年得志者,难逃此劫。毕竟是,人生处处都有智斗。

然而不出几年,东山再起。

段小艾见过最得意的他,最不如意的他。然心里最感叹的还是重出江湖的他。如若不是内心有巨大的能量,断然不会东山再起。

人生处处离不开智斗,腾转挪移,翻云覆雨,盛衰成败,能一路唱下去,唱到底的,无非是一颗坚韧的心。无非是能拿起来更能够放得下宠辱不惊的心。

放不下,便只能在一个圈子里兜兜转转,在狭窄的空间里折腾、纠结、自伤以及伤人。

从小学起就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

只是能够退那一步,那几步,需要旁人看不到的切割与勇气。

段小艾不禁想起刁德一的那个唱词:“这个女人不寻常。”

这个男人,不寻常。

阿庆嫂是怎么说的:垒砌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

不能思量啊!

上一篇:3年级好句精选下一篇:城关一小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