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2024-06-17

初中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精选9篇)

初中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1

一、考试中常见误区

(一)忽略指向:不能整体把握、遗漏要素(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题目的某一要素上,以偏概全,导致跑题如“今天真好”,忽略了“今天”这个时间限定范围,而只在“真好”上面做文章,素材不考虑时间)

1.忽视背景语——背景语往往是命题者着意营造的某一种情境,不同的背景语引发的思维走向不同,只有审清了背景语的思维走向,才能保证写作中思维模式与文题内在的文脉相贯通。例:在毕业告别晚会上,有位同学在纪念册上写了这样的一首诗: 妈妈,我知道你爱我,可我长大了,总会离开你;老师,我知道你爱我,可我毕业了,总会离开你;朋友,我知道你爱我,可我升学了,总会离开你„„

亲爱的同学,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些什么?请你以“总有离开的时候”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提示和要求:(1)自定角度作文;(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字数不少于600;(4)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校名

分析:作文背景语提供了一个情境,“毕业告别晚会”,晚会本身已含有题目中的“离开”之意 主体部分有三个并列的分句,分别提到了离开妈妈、老师、朋友,提醒我们可以书写亲情、师生情、友情省略号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因素,省略号提供了无限的思考空间,提醒我们关于离开的故事和思考,应该还有许多

如果忽视背景语和题目的分析探究,对照材料一一道来:离开母亲,离开老师,离开朋友,没有自己的构思,流于空谈,变成像扩写,又像问答,肯定很难深入

2.忽略提示语:话题作文在开放中又有所限制,这些限制多出现在提示语中。例:

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在与书的接触过程中,一定会有某些故事发生,之后就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请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或对书的思考为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

分析:提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你与书的交往过程”隐藏的限制至少有:⑴要写自己的,不能写别人的;⑵要写出过程,最好是写成散文或记叙文“对书的思考”透露的信息则有:⑴要以写对书的感悟、体验以及书对“我”的启示教益为主⑵文体上最好写随笔,杂感或议论文有了上述思考,就可以保证在审题中没有大的失误而有的同学偏偏离开了“我”的读书经历,“我”的读书体验,泛泛而谈书的作用和好处,写出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缺少个性的文章

(二)游离中心:不能辨明主次、突出重心(如“心灵的选择”,有的就详写“选择”,略写“心灵”,结果走进了喧宾夺主的误区)

1.主次失衡——例如《父辈》这个题目就是写与父亲一个辈份的人,而且父辈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辈这个词的含义,那作文就走题了。

例如《我的老师》与《我和老师》题目仅一字之差,但前者应侧重于写“老师”,刻画老师的形象;后者则应侧重于写“我”与“老师”间的交往过从,重点则要落在事件的叙写上

2.修饰失度 ——《运动会花絮》指文题有时量、物量、动量的限制,而作者审题时注意不足,造成文章没有显示那些时量、物量、动量的限制,致使文间修饰不足或超出限度,不能恰到好处地满足题意要求如以《运动会花絮》为题作文,有位考生却只记叙了4×100米接力赛这一件事,详细描绘了,接力赛的精彩过程,显然离题了。从文题看,似乎没有限量,其实是有的因为“花絮”一词是指各种比较有趣的零碎新闻,既然是“零碎”就不只一件了把握题意的“量度”,原有的400米角逐,文字可压缩,然后再选两三件运动会上的小事来记叙当然,这若干件事所组成的“运动会花絮”,还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做统帅才是。

3.角度失准——《发生在家里的一件趣事》写一位老师儿子失踪的事,惊险有余而角度失准。

二、技法指津

(一)忽略指向——审清限制 1.明确限制

(1)时间限制—《暑假记事》《童年往事》(2)处所限制—《校园风景》《上学路上》

(3)数量限制—《班级趣事几则》《班级中有趣的一件事》《你是我的偶像》《你们是我的偶像》(4)人称限制—《老师,您好》第一人称《妈妈的手》第三人称写,贯穿全文的人称是妈妈或她

2.理清结构:文题无论是短语或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言结构,对较长的题目,对它进行语法结构的分析,就能准确地领悟题意,掌握其要求和重点《成长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题目可切割为“成长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 “成长的路上”限定写作范围,发生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他(她)”可以是爸妈理清“”“”的人称关系“牵着我的手”是谓语,题眼,着力表现的内容,牵手可以是手拉手,也可理解为帮助和关爱,所以写作时重点表现我是怎样在她的牵手中成长,她给予我哪些无私的帮助和关爱(1、主谓关系2.偏正关系3.并列关系)

(二)游离中心——抓住题眼

1.抓题眼:一般说,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题目有“题眼”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1)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如:《告别》《生日》(2)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的,在短语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 如:《家庭琐事》中的“琐”字就告诉我们要多写家庭中所发生的细琐杂事;《充满活力的岁月》,“充满活力”是题眼;审题时只要扣住“题眼”思考就可以了,其他不必多加考虑,这就可以节省时间,加快速度

(3)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的,有时要全部舍弃题目中已有的因素,而去寻找新的因素

比如《成功与失败》、《父与子》、《师生之间》等等都是这样这些题目中都有两个因素,但已有的两个因素都不是写作的重点,写作的重点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比如写《师生之间》这个题目审题时就不会分别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上动脑筋了,只要写出一种新型关系就行了,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等,随便写哪—个方面都可以找到文题蕴含的内在因素,审题任务即算完成,不必再在其他方面浪费脑细胞和时间这样,审题的速度也就快捷了

(4)文题是一个简单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 妈妈笑了》中“笑”是题眼;(5)如果文题是一个较复杂的句子,寻找题眼时往往要全面考虑如:《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中“初升”是题眼;《我最爱这里的风景》,题眼是“最爱”与“风景”两个词;《成长的路上,他牵着我的手》,题眼是“成长”与“牵手”两个词《人生处处有考场》,则应扣住“处处”和“考场”从多方面来表现人生无处不都对我们有所考验

三、自学检查,实战演练

1.比如写《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 按常规审题的程序是:

(1)这道题写作的对象是:事这道题写作的范围是:一件事

(2)这道题取材的范围是:身边的事这道题题旨的中心是:有趣的事(3)这道题的文章体裁是:记叙文

(4)但审题还没有完结,还必须继续思考第六个更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有趣的事?所谓“有趣的事”,就是指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事情,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这样的事,一般说来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情节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但是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2.请以“也是一堂语文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审题:(1)“一堂”暗示了行文的过程应体现出一定的时间性、连贯性、阶段性的过程,如一次阅历,一次经历,一番观察,要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不能天马行空来写

(2)题目中“也”意味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语文课,命题者的意图是让我们写自然、生活中的“语文课”,同时必须要体现出与常规的语文课的不同

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1、巧用修辞手法,把细节写活

原文: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姆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重点:在对细节进行描写时,可巧妙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2、选好典型细节,把细节写细(加入人物、景物描写)

原文:小强迟到了,气喘吁吁,老师问,吃早饭了没有?没有。下课到办公室去,我办公室有面包。

评价:有的同学这样开头:教室安静的气氛被一声“报告”打破了。有的同学这样写小强说的话:于„„于老师,我„„我迟到了。这些描写都抓住了典型细节,读起来很生动形象。

例子:如在指导学生写熟悉的人物时,举朱自清散文《背影》里的一段细节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的走到铁路边,慢慢探身下去„„”“蹒跚”、“探”这些细节的细致具体描述,一位慈祥的父亲对儿子的爱意跃然纸上,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情浸透纸背,这精炼的词语、深深的父子情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3、细致观察生活,把细节写真

原文:一个炎热的中午,小明帮助一位老奶奶把一辆装满西瓜的三轮车推上了坡,老奶奶高兴地对小明说:“现在的形势真是一片大好,学习雷锋蔚然成风,社会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你看,这位‘红领巾’就是一个‘活雷锋’”。

评价:这样的描写,真实性很被人怀疑,细节描写也就毫无意义。重点:真实是细节描写的基础。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时一定要尊重客观生活实际,也不能凭空想象。细节的作用就在于加强真实感和形象感,很多文章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故事,而是细节。

如何补充半命题作文的题目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半命题作文有四种类型:填补前一部分空缺、填补后一部分空缺、填补中间部分空缺和填补前后空缺。

从形式上看,有两种命题模式:一是题目独立出现。如:2008年太原中考题:《我可以选择

吗》。二是题目与提示(导语)相结合的形式出现。如:《这事真让我______________》,有这样的提示: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或让你高兴、欣慰,或让你伤心、沮丧,或让你失望、后悔„„请依据上述提示(不限于此范围),这些提示,使考生进一步扩大了创造的空间,实际上已经把半命题作文和全命题、话题作文的距离拉近了,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写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文章来。

半命题作文是全命题作文的“前奏”,因为半命题作文与全命题作文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在半命题作文中,命题者留下了一半的“命题”空间,由考生发挥,而当考生补题完整后,即为“全命题作文”,一些要求与技巧亦与全命题无异了。

半命题作文补题的基本原则

一、要指导学生做到补题要“合格”。所谓“合格”,就是要求搭配正确,表达通顺,符合汉语语法习惯。这是补题的最基本要求。

填补题目空缺时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学生要仔细琢磨缺的是哪部分内容,如果填补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学生要考虑是填中心词还是修饰部分,要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比如半命题中有副词“也”,那么“也”字前的主语的选择就必须符合这特定语境的逻辑要求。2006年浙江嘉兴中考题“______也美丽”,选用“失败”“放弃”“挫折”“停下”“绿叶”“小草”等都符合语境要求;如选用“奋斗”“追求”“创造”“理智”“成熟”“鲜花”“掌声”等就与“也”的语境意义不符,这样的补题就是不合格的。

二、补题要求立意正确,要积极、健康、向上,补题要考虑到立意方向。补题要兼顾题目的“眼”或者“魂”。“写什么,怎样写”就是作文题的“题眼”,几乎每道作文题,都有一个“题眼”,也就是作文题中最关键最主要的词语,是写作内容的“重心”。它不仅反映着文章的主题,决定着文章的内容,而且也决定着文章的结构和深度。所补的词语未见得就一定是题眼,但是要兼顾题眼。半命题作文的补题,往往与构思立意是同步进行的。“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文章的主题。“文章以意为主”,“意犹帅也”。主题是文章的统帅、灵魂,它是决定一篇文章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为此补题时一定要考虑文章的立意。比如半命题作文《我学会了

》,题中“学会”一词常见惯用,但纳入文题,其旨意就当仔细琢磨了。这里当指学习并掌握了某种有用的知识、技能、本领,连上前面的“我”,渗出一种可贵的自豪激情。对题旨揣度有高下,填题也就有优劣。《我学会了骑车》、《我学会了烧菜》、《我学会了打球》等,填题虽正确,但流于一般。《我学会了讲文明》、《我学会了珍惜时间》等,填题就比较恰当,题旨积极向上。《我学会了打牌》、《我学会了赚钱》、《我学会了吸烟》等等,这样的填题就不合适,立意错误。又如半命题《我这个

迷》,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但一定要求健康向上的痴迷,不允许低级庸俗的迷恋。再如《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米赛跑中不支落伍,是班上的拉拉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干劲倍增,最后夺得第二,可填“力量”。

三、补题前要审清题意,要兼顾文章体裁。

半命题作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往往向学生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比如《我这个

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又如《

之风不可长》,“不可长”这词,表明是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

综上所述,半命题作文补题的基本原则是:

1、内容要健康 ;

2、搭配要正确;

3、要符合生活;

4、题旨要明确。

半命题作文补题的常用方法: 具体事物补题法 抽象事物补题法 诗情画意补题法 巧用修辞补题法

如何立意

所谓立意,就是确立主题,即在写前准备活动过程中思考材料体现了什么主旨。

【制胜绝招】

一、避“俗”

要使文章的主题有新意,就要进行发散性思维,多向立意,然后对各个立意进行筛选。在构思立意时独辟蹊径从问题的反面深入思考,从而提炼出新主题,写出好文章。如面对“关爱”这个话题,一般人往往从自己感受到的关爱的角度进行思考,而很少想到自己要学会关爱别人。《关爱永远》则确立了这样一个中心——学会关心别人。关爱别人可以“使你在人群中不被孤立”,“使你的生活到处都充满阳光”,“使你的人生更有价值”。这个立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是本文被评为佳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合“时”

我们写作文最好能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这样主题才能新颖、深刻,有时代感和针对性,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坚守诚信》一文就针对当今世人的思想,指出诚信不是人际间的交易,把文章引入更广阔的天地,引导读者思考百味人生。文章有深沉的思考,有冷静的分析,也有亟切的期盼。如果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一定的生活体验,是很难写出这样的好文章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立意能力的提高应以“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为本。我们要多关注现实生活,思考人生世相。

三、融“我”

“融入自我”是避免雷同的好办法。“融入自我”指在行文过程中显露“自我”痕迹,体现写作者的主观意志、个性倾向、价值判断、生活阅历、人生体验等。对每个人而言,这些方面多少有一些独特之处。《真我何在》或以呼告形式、或直接表明“我”的心中所想,活画出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少年形象。这正是融入自我后的表达,鲜活酣畅,个性飞扬。这也是避免雷同的有效手段。

四、巧“联”

写作时可巧用联想来托物寓意,这种立意方法是通过对平凡事物的精雕细刻,显示其深层内蕴,并巧用联想,由物及人,从而表现文章主题。《根》就是通过联想,赞美了具有“根”一样品质的人和精神。作者挖掘出“根”的深层含义——奉献而不索取,付出而不求闻达,将无私奉献的“根”和无私奉献的“人”合乎情理地联系起来,突出了“人”的崇高和伟大。

五、变“角”

初中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2

一命题作文的分类

第一, 全命题题型。 (1) 直接式命题。这类文题直接点明叙说的人和事, 或明确提示议论的中心, 或清晰地显现说明的对象。如《老师的眼神》《校园一角》。 (2) 含蓄式命题。此类文题一般有比喻义, 如《路》《冬日阳光》。 (3) 设想式命题。这类文题是让学生想象写作, 如《二十年后的我》《火星之旅》。 (4) 副标题式命题。即一个是正标题, 一个是副标题。正标题往往着眼于文章的表达意义, 副标题往往着眼于文章的内容, 如《微笑——毕业班老师素描》。

第二, 半命题题型。半命题作文是将一个完整的命题省去一部分, 变为一个不完整的命题, 省去的部分由作者补充。这种题目从本质上讲, 只是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 而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作者, 如《我美丽, 因为我》。

二命题作文的出现形式

第一, 直接出现题目及要求。如请你以“难忘的眼神”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 (1) 不少于600字; (2) 感情真挚, 不得抄袭; (3) 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第二, 通过一段引语引出题目, 然后提出写作要求。如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不一定鲜花满地, 也许会有学业上的困惑, 生活中的失意, 情感上的烦恼……它们就像横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坎, 需要我们去跨越。请以“迈过那道坎”为题目, 写一篇文章。要求: (1)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2) 书写规范、美观; (3) 600字以上。

三命题作文的审题内容

1. 审附加要求

出题者在命题后, 往往有些明确要求, 如体裁选择、表达方式、字数下限、人称选用、选材范围等。这些要求一般是写作的最基本要求, 违背这些要求, 可能不会影响到文章的立意, 但写作成绩肯定会受到影响。

2. 审写作内容

即弄清文题要求的写作的主要内容, 也就是弄清文章是侧重于叙事还是记人, 侧重于写景还是状物, 侧重于说理还是抒情的问题。如有位学生写《一次不寻常的经历》作文, 内容是写在暑假里与父母亲去上海水族馆看海洋动物的事情。文章的主体部分是一段描写一个海洋动物, 表现这些海洋动物的可爱有趣。显然, 这位学生在审题上出现了错误, 将本该叙事的文章写成了状物的文章。

3. 审写作重点

有些文题是有“题眼”的, “题眼”即文题中能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 抓住了题眼, 也就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如同是叙事文章《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事》的写作重点是明显不同的:前者“题眼”是“有意义”, 写作重点是要突出事情的“意义”所在, 而后者的“题眼”是“难忘”, 写作重点则是要突出内心的感受。找准了文题的重点, 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 选材也就有了范围, 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4. 审文题限制

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 规定范围, 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弄清文题的时间限制。有的作文题目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 审题时要把握住时间上的限制。如《元旦纪事》, 文题限定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元旦, 而元旦当天是可以发生很多事的, 如读书、做饭等, 问题是读书、做饭这些事情平时也会发生, 并非元旦才有。文章如果仅写读书、做饭这类事, 那就是作者没弄清文题中“元旦”这个时间限制语, 不清楚所写之事应与“元旦”这个特殊节日所具有的特定意义有某种联系。

弄清文题的处所限制。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处所范围, 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 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只能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呈现出来的, 而不是可以在任何时候得到呈现;事情所体现出来的意义也必须与“放学”所具有的特定氛围、意义有所关联。只有把握准题意, 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弄清文题的数量限制。如《一件小事》和《生活点滴》, 前者只要求写一件事, 而后者却不止一件, 可以两三件, 甚至更多。应该写一件事却写成了两三件事, 应该写两三件事却写成了一件事, 这些都属于文不对题。

5. 审文题含义

有的题目有比喻义或象征义或引申义, 如《花儿朵朵开》《船》之类的文题。遇到这类题目, 就不能就题论题, 而要透过字面义,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去揭示题目包含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或引申义, 这样立意才会有高度、主题才会有深度。

浅说半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3

务“契” 就是要求所填补的题目内容契合作文提示和已供题目的语境,填补后的作文题目和出题者的命题意图不相冲突,填补后的作文题目整体搭配恰当,表达的意思明确完整,合乎情理。

比如写半命题作文“ ,也美丽”,选用“失败”“放弃”“挫折”“绿叶”“小草”“冬天”等本身算不上“美丽”的事物,都很契合语境;但是,如果我们选用“成功”“前进”“成熟”“鲜花”“掌声”“春天”等本身就含有“美丽”成分的事物,明显地,与“也”这个语境意义不契合了,因为这个半命题作文的审题关键点就在于“也”字,“也”包含着一种逆向思维,即表示本来不“美丽”的事物因为某种原因“美丽”了,所以,如果补充本身就含有“美丽”成分的事物,如“春天,也美丽”“勤奋,也美丽”就属于错误命题了。另外,有一种伪契合也是我们应该摒弃的:只要是反面的事物、反面的精神都可以拿来“美丽”,都是“也”的逆向思维。像“自卑,也美丽”“羞耻,也美丽”“失足,也美丽”等,这样的命题背离了人们的主流价值观,也触及到人们的道德底线,所以,即使再契合的题目,也只是伪契合。

求“真” 就是尽量选自己最熟悉的、感悟最深的内容来作为立意的根据。“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只有“真”的经历体验和切身感悟,才能为你的记叙、抒情、议论等提供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考场作文是“速成”作文、“即兴”作文、“即时”作文,特别是在高考考场上,不可能给我们太多的时间来立意、构思、选材。所以,我们在补充题目时,应该充分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或情感体验,找出某一个与所供题目最相契合的“写作点”来立意,所立之意必须是我们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当然也是最容易行文的立意。只有熟悉的人和事,才能写得深刻,写得精细,写出真情实感。

比如写半命题作文“ ,我所追求的”时,我们如何在求“真”的前提下去立意呢?这是一个填充中心语的半命题作文,限制语是“追求”,对象是“我”。毫无疑问,中学生所追求的事物有很多,品质类有勇敢、正直、宽容等,职业类有教师、警察、科学家等,现实类有高考分数、大学、物质生活等,抽象类有进步、成功、梦想等,具象类有礼物、奖品、电子产品等。所以,为这个半命题作文立意是很容易的,但哪一个才能写出彩呢?那就补充你最熟悉或感悟最深的事物,“我所追求的”才会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标“新” 半命题作文补题,应大胆舍去题目提示语中的词语,舍去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打破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散思维,文章方能独树一帜,内容也才能够新颖鲜活;要避俗求新,就应大胆选择带有自我色彩的素材,一般来说,这类素材大多带有个人“版权”,所以容易写出新颖性。其次,要学会比较鉴别,灵活取舍。有些立意从新颖性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稍不留神,我们就会陷入“不健康”“不向上”的泥淖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去比较,去鉴别,不能为了新颖而“强说新”,不能为了出彩而“挂彩”,更不能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哗众取宠。

比如题目“我就是 ”,填“学生”“青年”“朋友”——浅白直露,味同嚼蜡,而且“青年”“朋友”范围太大,不易入题;填“亲人”“雷锋”——词语平常,容易雷同;填“浮云”“追星族”——选材新颖,切中时弊,发人警醒;填“那条鱼”“绿叶”“小溪”——选词新奇,比喻形象,容易出彩。如果补充成“那只猪”“太阳”“北斗星”“天子”——新则新矣,但庸俗无聊,或不自量力,或与世人的道德观背道而驰,令人生厌。如此比较一下,高下立判。新颖的题目、新鲜的内容和新巧的构思,固然容易为考场作文赢得高分,但一味求新求异求个性,就会导致观点偏激、荒谬。如写“ ,快乐源泉”这个半命题作文,选择“读书”“运动”“助人”“乐观”,则立意健康向上。但有些同学为了标新立异而去选择“烦恼”“睡觉”等与题旨完全相悖的立意,就显得庸俗不堪了,更有考生居然选择“窃书”“群殴”“恋爱”,新则新矣,立意却出现重大思想问题,如此观点荒谬的作文,怎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呢?

经过务“契”、求“真”、标“新”这几道“工序”,半命题作文基本上能够达到契合题意、立意准确、新颖鲜活了,如果想更胜人一筹,就要在修“文”上下功夫了。

修“文” 中学生写作本质上就是文学创作,所以,我们在补充题目时要有文学意识,或运用比喻,或恰当拟物,或通过象征,或打造意象,或化用名句,去刻意美化并修饰我们的题目。那种只求直白、直接的题目非但不能打动老师,反而会增加撞车的机率。

例如“ 的滋味”这个题目,“滋味”是这个题目的中心词,是文眼,它并非仅仅指简单的味觉,更是指一个人做某事的内心感受。因此,可以与之契合的内容很多,如食物类小吃、土特产、早餐等具体的事物,更有失败、成功、被批评、被表扬等抽象化的内心感受,可以说都是契合文意的。但哪一个是你最熟悉的,哪一个让你感悟最深,这就要求我们求“真”了,作为中学生,上面的几种“滋味”都可以写出“真”来,但都是容易撞车的内容,缺少新颖性;这就要求我们求“新”了;除了同学们感受到最多的“滋味”外,那些诸如“地球受伤”“环境污染”“有毒食品”的滋味就显得紧扣时代、新颖别致了;做到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尽量使之文学化,给人一种真正是文学创作的印象,这样,就更容易打动读者了,也就更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了。比较而言,“辗转反侧的滋味”“春风的滋味”“拨节的滋味”肯定比“思念的滋味”“被表扬的滋味”“成长的滋味”更容易俘获阅卷老师的心。

最后,我们再来谈一谈半命题作文的一些常见误区,以期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1. 立意俗滥,千篇一律。比如作文题:这也是一种 。不少同学的题目就拟为“这也是一种美丽”“这也是一种成功”“这也是一种胜利”等,好像大家要面对的似乎不是“美丽”“成功”,就是“胜利”了。不难看出,由于思维闭塞,缺乏创新,大家都是按照同样的固有思路去补充题目,岂能不出现“千人一面”、千“空”一“词”的雷同现象!

2. 立意过大,泛泛入文。比如2009年湖北高考作文题:站在 的门口。有些考生拟为“站在人生的门口”“站在宇宙的门口”,这些题目的范围就过大了,拟出这样的题目,写起来不易把握,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而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别说是中学生,就是大作家、大学者,也不敢如此命题啊。

3. 文不对题,率性为文。半命题作文在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就相当于一篇全命题作文了,因此文章的内容就应围绕这个全命题的题目来表现,但有些同学可能会在写作实际中有意无意地抛开原来的题目,率性为文,与文题相距甚远,造成重大失分。要避免这种毛病,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红线串珠”法来构思、行文。所谓“红线”即行文线索,“珠”即行文材料。具体做法是:填补好题目后,首先备用一个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短语或句子,在选用某一素材前,先对照这个短语或句子,看这个素材是否符合主旨;在运用某一素材后,将这个短语或句子有机地插嵌于这个素材所在段落的前面或后面。这样,我们在写作时,就能紧紧围绕这根“红线”来行文了,我们所取之“珠”也就不会游离于“红线”之外了。当然,我们也可将这一短语或句子灵活地穿插在不同的段落中,甚至还可将这一短语或句子演绎成段落,独立成段,分布在文章首段、尾段或其他需要的段落中,使之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写半命题作文,最关键的立意突破点在补全题目上。谨慎于前,方能潇洒于后。只有在补题时做到“务‘契’,求‘真’,标‘新’,修‘文’”,写作时,才有望一挥而就,写出情文并茂的考场作文来。

高考半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4

进入武威,首先感受到的是武威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汉武帝开疆拓土,显示武功和军事实力。武威由此得名;之所以叫凉州,也是因为“因金凉而冷”。曾经是“四凉之都”,历代郡县、房屋所在地;也是丝绸之路上“连接线与沙漠,控制五郡咽喉”的交通要塞。是“凉州七城十万家”“人言厚厚”的富庶之乡;也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是“文物之前,诞生之后”,“李逸之前,有阴坑”。

武威也以其丰富的文化遗迹而闻名。众多名胜古迹中,雄伟的武威文庙是“龙游学堂宫之冠”,其文物收藏居河西之首。青藏禅林融入胡泽,茂林覆盖禅寺。香火旺,游人织;雷台汉墓因出土了无与伦比的青铜奔马而闻名中外。还有西夏碑、青铜车马仪仗俑、汉竹简、钟鼓楼、罗氏寺塔、天台山石窟等160余处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馆藏文物4万余件,显示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内涵。

中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指导课 篇5

1.全命题作文常见类型

(1)有比喻义的作文题如:《飞翔》、《送你一轮明月》

(2)以动词为核心词的作文题如:《分享》、《抉择》

(3)题目中含有副词或修饰词的作文题如:《这也是一种美》《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

2. 何谓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通过对考题的审视、分析,确定写作的方式、范围和文体,把握写作中心和立意方向。(学生齐读)

3.从题目中审出什么

(1)审清词语含义,拓宽思路。(字面义及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

《一道风景线》(“美好高雅”等值得赞美的人和事)失误:自然景色、考试作弊、环境破坏、乞讨老人《送你一轮明月》(学生思考)

含义:友情、亲情、安慰、鼓励、希望。最好虚实结合(2)审清写作重心,找准立足点。《下雨天,真好》

(3)审清限制要求。(文体、人称、范围等)

《这一天,让我铭记》:记叙文、第一人称、一天之内注意:题目后的写作要求,字数、体裁等。

4.怎样审题

方法:逐词推敲,抓住关键词。

(大家看这个题目,逐字推敲,看写作时该注意什么,把你的发现写在练习本上。小组讨论)

例:《这也是一种美》

“这”(距自己较近的事或物,切身感受为好)

“也”(写的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如:残缺、谎言、寂寞、挫折)

“美”(给人享受、教益)

题眼:也

三、立意

(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审题只是明确写作方向,而立意往往决定着文章的成败)

1.什么是立意

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等。(学生齐读)即:写本文的目的2.立意的要求:(教师解说)

正确明确深刻新颖

3.立意的技巧

a 变换视角《珍惜》(实、虚)(顺、逆)

从“实”立意:珍惜环境;珍惜土地;珍惜水资源;珍惜粮食;珍惜动物;珍惜鸟类;珍惜植物;珍惜朋友……

从“虚”立意:珍惜荣誉;珍惜幸福;珍惜感动;珍惜灵感;珍惜诚信;珍惜创新精神;珍惜美好的情感;珍惜纯真的友谊;珍惜锻炼的机会;珍惜自己的思想;珍惜现在;珍惜每一天……

顺向立意:珍惜友谊;珍惜生活;珍惜事业;珍惜文物;

珍惜文明;珍惜文化遗产……

逆向立意:珍惜失败、珍惜挫折、珍惜磨难……

(逆向立意,反弹琵琶,容易写出新意,让人耳目一新。但要言之成理)

b联想想像《绿色》

自然的绿色:

主观色彩:心灵的绿色、绿色食品、青春、希望、绿色军营、生机……

c 展现个性(张扬个性、写出独特体验)

d 聚焦时代(学校、家庭、社会折射的时代风貌)

四、练兵场

1.《我想握住你的手》2.《翅膀》

要求:两个题目任选一个,写成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体裁不限。

解析

《我想握住你的手》

“我”、“ 你的手”:要求写的是“我”和“你”的关系。

“你”: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作品中的形象,亦可是拟人化的事物。

“想”:说明还只是一种渴望,还没有实现。为何产生这种渴望应做重点写。

“握手”:表示两人的最后结局,“我”渴望中的最后结局,象征和解、求助、鼓励、崇拜等。

《翅膀》

本义:是昆虫、鸟类的飞行器官,昆虫、鸟类依靠翅膀从一个点快速地到达另一个点。

初中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6

一、命题作文类型:

1.观点型命题作文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今年花胜去年红》《人生处处是考场》《必须跨过这道坎》《创新需要坚持不懈》。

2.论题型命题作文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如北京卷的《说“安”》《谈意气》《对春夜喜雨的不同评论》《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酸甜苦辣说高考》。3.寓意型命题作文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路》《考场》《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水》。4.关系型命题作文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树木·森林·气候》《一步与一生》。

三、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1、比喻象征题目的审题——探究寓意法

【题目特点】——这类题目一般说题目本身不是论点、论题,而是要求在把握命题寓意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找本质上相类似的生活现象,确定论点,展开议论。【探究寓意法】——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

(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

(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具体步骤】(1)正确理解题目的字面意义,(2)联想,无论什么题目、材料,归根结底都是写人,写人的价值、感情,因此,人是本体,题目是喻体。这是大方向、大思路。联想就是找出题目与人的内在联系,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首先分析题目的特性、特征,其次找出与人在哪些地方。【典例精选】

“与你为邻”——“你”可以有形也可无形,可具象也可抽象,可以以书为邻,可以与“他”为邻,可与信仰为邻。

“难题”——可指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可指人生中遇到的难题,可指一个具体的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总之是指不易解决的或解答的问题。含义广泛。

“找回童年”——童年字典义指儿童时期,幼年。由提示语得知,童年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百无禁忌的象征,令人神往。

“早”——字典义有:

1、早晨,2、表示事情的发生离现在已有一段时间,3、时间在先的,4、比一定的时间靠前,5、问候的话。由此我们可以展开联想:从时间的角度看,想到早读、早练、早起上班-------,想到勤奋、刻苦、责任------;想到“一日之计在于晨”,想到早准备、早打算------,从问候语看,想到祝愿、和谐、友爱-------“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比喻性极强,仰望星空是人生理想希望目标,脚踏实地是达到理想的路径。特别要讨论两者的关系。

“绿色生活”——即低碳环保的生活;绿色生活即充满活力、生命力旺盛的生活;绿色生活即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绿色的比喻特点鲜明。

“肩膀”(06辽宁卷)——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担当、承受;是用来承担什么的?——责任、勇气等。“必须跨过这道坎”(07上海卷)——“坎”,其寓意(比喻义)为“成长、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合。如家庭变故、升学挫折、心理失衡等”。

“提篮春光看妈妈”(07安徽卷)——“春光”比喻(象征)“希望”“真诚的心”“浓浓的爱”等。

【类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天,公司总经理叮嘱全体员工:“谁也不要走进8楼那个没挂牌的房间。”但他没解释为什么。在这家效益不错的公司里,员工们都习惯了服从,大家牢牢记住了领导的吩咐,谁也不去那个房间。一个月后,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年轻人,同样的话,总经理又向新员工重复了一遍。而有个年轻人偏偏想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同事们纷纷劝他,冒这个险干吗,不听总经理的话有什么好果子吃?而小伙子执意要去看个究竟,他轻轻地叩门,没有人应声。他随手一推,门开了,不大的房间中只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拿这张条子给总经理。”小伙子很失望,但既然做了,就做到底,他拿着纸条去了总经理办公室。当他从总经理办公室出来时,不但没有被解雇,反而被任命为销售经理。

请以“虚掩着的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命题作文题“虚掩着的门”是一个偏正式短语,“门”是中心词,它的本义是指房屋、车辆等的出入口,它的比喻义(寓意)是指人生、事业等的出入口。“虚掩着”是修饰语,点明了“门”的特点——只要去推,便可打开。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本义实指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一个意象、一个道具、一个细节等,由此来生发出为文、为事、为人之道,最后文章的中心可能还要升华到“门”的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上。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比喻义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主旨的凝结点——知识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人去推开;生活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能体味爱心,而又能付出爱心”的人去推开;事业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人去推开等等。

2、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典例精选】2008年高考作文(湖北卷):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类题训练】 题目: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一是可以补充宾语,回答出“担当”的对象,如“担当责任”“担当义务”“担当道义”等;二是可以补充主语,回答谁“担当”,如“我担当责任”“每个人担当义务”“教师担当道义”等。这样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即可。

3、明确重心法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典例精选】 20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题目: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审题指导】“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类题训练】题目:以“世界因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4、以问领想法

“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重庆卷)题目:《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以问领想法”,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这样立意就明显了。【类题训练】题目: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此题可通过“以问领想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自问: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 3 的圈子?自答: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自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自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自问:怎样走出这个圈子?自答: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须要理智的抉择。自问: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自答: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以问领想法”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如此例。

5、化意为象法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

【典例精选】 2006年高考作文(湖南卷)题目:“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指导】 “意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题目中的提示已经给出了三个义项,但考生依然较难把握其立意。是肯定还是否定“意气”呢?我们可采用“化意为象法”进行审题立意,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等。例如: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如此,我们下笔就有方向,同时,也便于行文。“化意为象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法。

【类题训练】题目:请以“考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审题指导】“考验”是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运用“化意为象法”,将“考验”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例如:苏武牧羊是考验;司马迁受宫刑是考验;屈原终不屈于浑浊的现实,自身选择高洁,是考验;邓小平三起三落是考验,我们高考是考验等。从这些形象的事例中,我们得出中心:“人要经受得起各种考验,考验是对人的毅力、人格、精神的检验,是我们成功的通行证。”“化意为象法”采用的是一种先发散后聚合的思维过程。

6、一分为二法

“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江苏卷)题目: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欢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一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对“好奇心”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又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例如:是好奇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好奇心,让爱迪生不懈探索点亮世界的灯芯;是好奇心,让“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等。这是“好奇心”的正面: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好奇心,让鲁迅笔下的那些“竭力伸长脖子”的看客丧失人格,甚至丧失了民族意识;是好奇心,让哥伦布打开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人类的杀戮从此更疯狂等。这是“好奇心”的反面:让人平庸,甚至酿成人类悲剧。综合立意:好奇心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世界或个人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世界或个人蒙上一层阴影,我们要学会使用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

【类题训练】题目:请以“弯曲”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对“弯曲”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弯曲”的正面,又要看到“弯曲”的反面。一方面,人生道路是弯曲的,人的处世态度也要“能屈能伸”,典型的例子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等;另一方面,有的“弯曲”不可取,如卑躬屈膝、奴颜婢膝、溜须拍马等,这时,我们要像方孝孺、李白、屈原等一样正直。这样我们的思维才具有思辨性,深刻性。

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及语言 篇7

一、审好题, 避免偏题、离题

笔者在近几年的阅卷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因为审题不准导致偏题、离题而得低分。从这些学生的字迹和语言功底来看, 都应该是平时语文学得相当不错的学生。那么, 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审题呢?

1.弄清写作对象与可写的范围

即弄清题目的本义是什么, 引申义、比喻义又是什么, 在这范围内的都可以写。虽然近两年江苏省作文考题提倡降低了审题难度, 但降低难度并不等于没有难度, 并不等于一篇作文什么都可写。如2009年江苏省作文: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 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 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 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 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 文体自选。

“品味时尚”品味的对象是“时尚”, 那么, 何谓“时尚”?“时尚”是审美领域的, 是时兴的、可模仿的。考试时许多学生特别是一些好学生, 他们会觉得我这样写是不是太肤浅了, 是不是太大众化了, 于是他们就想向深处挖:我们不要表面的时尚, 我们要有内在的时尚, 这种内在的时尚他们认为就是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于是他们就写爱国, 就写诚信、坚强、宽容、乐于助人等高尚品质了。他们没有反过来想想, 人的精神品质是永恒的, 已经不属于时尚的范围了, 所以导致偏题、离题。

2.弄清题目结构, 把握写作重点

题目结构有下列几种:

(1) 词语式命题

如《尝试》《脸》《难》《安》等。词语如果是名词, 要注意其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如“脸”本义指“人脸部”, 引申义是“表情, 情感”;词语如果是形容词与动词, 可以用增补法, 化大为小, 选一个自己有话可说的词语作为作文内容, 如“安”的范围很广, 可以组成安静、安分、安宁、平安、安逸等词语, 选择其中一个深入写。

(2) 短语式命题

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

主谓关系的重点是谓语。如“知足常乐”, 题眼应在谓语“常乐”上。“常乐”的“乐”之前还有一个修饰语“常”, 这也是审题时不能忽略的。如果只抓住“知足”而把“常乐”置之度外, 就离题了。如果叙述自己或他人因知足而总是快乐的经历、感受, 或者论述知足为什么总是快乐的道理, 这就切题了。偏正关系的重点一般是修饰语。处于中心词位置上的词, 直接规定写作内容与角度;而修饰成分的词语则往往影响选材。如《心灵的选择》, 写作重点不在选择, 而在于如何经过心理斗争做出抉择, “心灵”才是重点。动宾结构的重点一般是动词。如2002年上海题“面对大海”, 题眼应是“面对”, 重在“面对”大海激起的情感和联想。并列关系的重点在于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3) 句子式命题

如《我想握住你的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能》等。应以谓语为写作重点, 同时注意主语、宾语和修饰语对对象和范围的限制。又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写作重点是“打”, “鲁提辖”是主角, “镇关西”是被打的对象, “拳”是打的工具, 围绕“打”这一重点, 就可以写打的原因、打的准备、打的经过、打的情景以及打的结果。

二、在不偏题、离题的情况下, 作文分数的高低取决于作文的立意

立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文章深刻与否。《考纲》对“深刻”解说如下: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要求提出自己领悟的正确观点, 表达自己的深切体会。或透过现象, 揭示本质;或点明原因, 论述结果;或指出规律, 预见发展;或抓住关键, 击中要害。总之, 能发人深省, 给人启迪。

要想立意深刻,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切入点要小而巧

文章想要面面俱到, 肯定不会深刻, 只有选择一个小而巧的切入点才能深入地写。

阅读每一篇发表出来的高考优秀作文, 可以发现作者选择的切入点多是小而巧。“小”指从小事写起, 如话家常般娓娓带来;“巧”指切入点巧妙地扣住题目, 或明或暗, 或形象阐释、或寓理于事, 读完之后常令人拍案叫绝。在《拒绝平庸》的优秀作文中, 有的学生从小餐馆的店名切入, 有的从家里待杀的鸡切入, 还有的从自己熟悉的老姚其人切入……这些被选作切入点的事物或人物都是具体而细小的, 但他们都是小作者独具慧眼所得。随着对这些小的切入点的想象、描写、叙述和议论, 逐步对“拒绝平庸”进行形象生动的阐释。所以, 切入点若选得好, 注重小而巧, 考试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

2.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 我们需要化实为虚, 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 我们需要化虚为实, 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 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

例如《肩膀》:“肩膀”既可以实指, 也可以虚指, 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实指时, 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 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 如“父亲的肩膀”, 写一曲亲情的颂歌。如果“肩膀”虚指, 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比如: (1) 依靠; (2) 承担责任 (“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 (3) 团结协作 (“并肩作战”) ; (4) 基础 (牛顿说:“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3.由表及里, 揭示寓意

任何作文命题都有明言和隐含两个部分, 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 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 而应该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

例如《过河小卒》:这道题很显然不能按照“过河小卒”的表面去理解、构思, 必须准确揭示出它的真正指向, 也就是寓意。俗话说:“过河小卒胜过车。”由此, 我们可以明白:未过河的小卒微不足道, 但过河小卒力量强大, 因此, 小可以变大。

4.见解独到, 思想深刻

学生在作文中人云亦云, 肯定不能得高分, 要得高分就必须要有超出常人的见解。

如2010年高考, 陕西一考生写了一篇题为“张爱玲的遗憾”的文章, 文章用对比手法, 将张爱玲与众多文坛巨星相比较, 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 “文坛骄子们正是把自己融入时代洪流向前的大环境中, 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而“张氏的遗憾, 缘于她自己为自己设定的小环境”。这样的见解超出一般考生, 很独到, 所以能拿高分。

文章要写得深刻, 需要认识深刻, 而要认识深刻, 作者必须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或者阅读大量的书籍。高中生的阅历相差不大, 而且现在的高中生从幼儿园到高中一般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的, 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挫折, 很少有人能从自己的阅历中总结出深刻的认识。因此, 阅读量的大小决定了他们认识的深浅。其实, 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 不可能经历所有的事情, 而阅读可以跨越时空, 呈现不同世界里的不同经验, 从而使学生从别人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 丰富自己的认识。所以, 一般阅读量大的学生, 语文素养较高, 认识要超出其他的学生, 写出的文章就深刻。

高三学生课业负担较重, 没有很多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其实, 教科书和现代文阅读也能给学生启发, 有些主题、立意教师可以借鉴。

三、作文要有文采, 但并不意味着堆砌辞藻

毫无疑问, 很多学生为高考做了充分的准备, 背了很多优美的词句, 但这些优美的字词句堆砌起来未必就是一篇好作文。有些学生的文章乍一看语言很美, 但通读下来却使人不知所云;还有些学生故意卖弄语言, 文章华而不实。这些都被教育专家定性为文风不正。如2011年高考作文“拒绝平庸”, 有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

千年一如既往地淡漠了浮华, 吹落了曾经, 丢掉了汉宫飞燕, 迷失了阿房大火, 销熔了战场硝烟, 拒绝平庸, 铸就了辉煌。

此处把“拒绝平庸”去掉或者换成其他词语, 句子同样成立, 作者写出这看似华美的句子想表达什么, 恐怕他自己都不知道, 读者更是不明白。

命题作文快速审题立意四法 篇8

很多人认为命题作文,无须在审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多次阅卷实践及平时的作文训练来看。这是严重的认识误区。命题作文依旧需要审题,从某种层面上看,它的审题难度绝不亚于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稍有不慎。很容易偏题或离题。

审题与立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题目审准确了。立意的范围也就基本确定了。所谓的偏题、离题,表面上看与题目有关,实质上是文章的立意产生了偏差。

[方法演绎]

命题作文既然需要审题,那么有那些行之有效的审题方法呢?

一、结构剖析法

此种方法通过剖析作文题的语法结构,借助语法桥梁,从而获取作文题的本真含义。

[示例1]

请以“生活中的减法”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让我们首先解剖一下这道作文题的语法结构。这道作文题是一个偏正关系的短语,中心词是“减法”,但并不意味着写作文时只围绕中心词去立意即可,决不能忽视修饰语“生活中”,也就是说我们所写的“减法”必须是“生活中”的“减法”。如果脱离生活去写“减法”,比如写计算层面的减法,均视为偏、离题。

[示例2]

请以“解密幸福”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这道作文题的语法结构为支配关系,“解密”为支配动词,“幸福”是支配对象,是宾语。“幸福”决定了立意的范围,也就是说我们所写的作文必须与“幸福”有关;“解密”是关键所在,也就是说我们所写的作文,着眼点在于解开幸福的秘密,当然是我所认为的秘密,比如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也含有苦涩,等等。“解密”决定写作此文必须写过程,写自己对幸福秘密的认识过程。通过解剖这道作文题的结构,我们很容易确定本题的行文的重点。

二、修辞联想法

此种方法通过分析作文题的修辞效果及其功能,作进一步联想与延伸,从而获取作文题的内在信息。

[示例3]

请以“根”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从修辞的角度看,这道作文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只要我们围绕这两个方面,尽情伸开思维的触角,就会有许多上乘的立意:“根”可以指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任何事情都要打好基础,学习过程更要重视基础;“根”可以指平凡的人,农民、教师、军人……他们都是社会的根,自家建设的根;从根与花的关系展开论述,花再美。也离不开根,没有根的花,断然开不长久。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就是花与根的关系;“根”可以指故乡,可以指民族和国家,故乡情,家国情,皆系于根。

很明显,以上立意,均是在修辞联想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示例4]

请以“颜色”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这道作文题。不可以只理解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颜色,若如此考虑,实实在在去写,极容易造成立意撞车,难以写出好作文。若从比喻的角度着眼,便会有许多新奇的发现:心灵是丰富多彩的,这不是心灵的颜色吗?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这不是生活的颜色吗?时间本无颜色。但太阳是红的,月亮是白的,更有东流的碧水,生长的翠柏,谁能说时间没有颜色?

是修辞手法赋予这道作文题无比丰富的内涵。只有从修辞的角度去解读这道文题,才会有众多新奇的立意。

三、哲理发掘法

此种方法通过发掘作文题内在的哲理性,获取作文题所蕴含的深层哲理与情思,从而使行文更为通透、深刻,更为饱满、丰富,收到启人深思,发人深省的效果。

[示例5]

请以“行走”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这道作文题既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更可以虚实结合来写。不管采用那种写法都必须蕴含一定的生活哲理,否则就显得肤浅。其实,这里的“行走”已经不是单纯的生活方式的“行走”,它蕴涵着“思索”、“实践”、“奋斗”的隐性内涵。如果挖掘不出这层意思,写出来的作文必然寡淡、乏味。

比如,从屈原到孙中山到邓小平,实践证明中国的历史是“走”出来的,而不是等出来的,这个立意就很有深度。

[示例6]

请以“镜子”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他人是自己的镜子,他家是自家的镜子,他国是本国的镜子;人是家的镜子。家是社会的镜子,社会是国家的镜子;自然是人类的镜子:言行是心灵的镜子……以上立意均富含哲理。

如果不通过哲理去透视这道作文题,只是实实在在写玻璃镜子甚或古人的青铜镜子,都会显得薄弱、乏味。是哲思赋予这道普通的作文题更为深厚的寓意。

四、生活迁移法

此种方法通过把作文题蕴含的情感、知识等向生活中迁移、延展。通过生活来验证,从而看清楚作文题的本真面目。

[示例7]

请以“问”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这类作文题看起来似乎抽象,很难下笔,但只要联系生活,向生活中迁移,就简单多了。生活中处处须问:从小处看,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玩,样样皆须问;从中间看,平常的学习、工作,疑问自然多多;从大处看,理家离不开问,科学离不开问,治国离不开问。“问”贯穿生活始终,生活因“问”而多彩。真是时时有问,事事须问,天下虽大,一“问”洞透乾坤。

联系生活,可以让本来抽象、枯燥的作文题形象、丰满起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示例8]

请以“有温度的语言”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想一想,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那些语言?关心的话、爱护的话,我们叫它温暖的语言;嘲笑的话、挖苦的话,我们认为是冰冷的语言。联系生活这么一想,就会发现,语言确实含有温度,当然是人造的温度。知道语言含有温度,我们就要善于控制语言的温度。

向生活中迁移,含蓄的作文题也会变得简单。

[实战演练]

以“门里门外”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分析]看到这个作文题,如果不去认真审题,很难写出好作文。当然,实实在在写“门里门外”,比如家门里家门外,未尝不可。但要想写出高层次、高水平的作文,必须认真审题。通过审题便会发现,这个作文题隐含着象征义、比喻义。明白这一点后,继续往前深挖:“门里门外”到底有那些象征义?可能比喻什么?有了这些质问,一切便会豁然开朗。请看立意:

1做任何事情(包括学习)都需要掌握方法、技巧。掌握了方法、技巧,你才能真正迈进“门里”,才可能成功,否则,你只能是“门外”汉,永远也攀越不到顶峰。(这里的“门里门外”象征方法、技巧)

2“门里”是一个隐秘的世界,只守“门里”,势必郁郁寡欢甚至阴暗潮湿;“门外”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是一个充满阳光与鲜花的世界,走到“门外”,才会真正体味到生活的快乐、人生的精彩。完美人生应该是“门里”与“门外”的结合。(这里的

“门里门外”比喻心灵的闭塞与开放)

3“门里”是闭门苦读的“我”,“门外”是为“我”奔波的父母。总有一天,“我”会走出“门外”,振翮高飞,让辛勤一生的父母坐在“门里”。安享晚年。(这里的“门里门外”象征亲情与奋斗)

4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闭关锁国永远难以富强,只有改革开放,紧跟时代步伐,融入外面的世界的洪流,才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国门”里与“国门”外,有大文章,大作为。邓小平就是一位打开“国门”的改革家、设计师。(这里的“门里门外”象征闭关锁国与改革开放)

如果不经过认真、仔细的审题,很难有以上别具特色的立意。

审题与立意是作文的开端和基础,只有注意审题,新鲜立意,才能让你的作文真正地亮丽起来。

新词新语

八荣八耻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提出广大的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了八项要求,简称“八荣八耻”。

抱抱团即推崇与陌生人自由拥抱,从拥抱中获得陌人的关怀,拥抱活动最早由一位美国人发起。后来进入中国。几个年轻人在长沙组成了中国第一个抱抱团,他们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社会上关于人文关怀话题的讨论。

[博客话剧]博客就是网络日记,博客话剧是指话剧的剧本来自博客,演员也来自博客群体并且将排演好的话剧在博客门户网站上播出的一种形式。

[草根网民]指那些身份普通、平凡的网民。

[梨花体]作家赵丽华用口语化的语言创作了不少诗歌,结果遭到很多人的非议,更有网友以嘲笑的心态仿写了大量的口语诗,并取名为“梨花体”意即“丽华体”的谐音。

[晒客]出自英文sHARE,即分享。把自己生活中的心爱之物、淘宝收获、所有生活中的零件拿出来放在网络上,与人分享,任人评说。甚至是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难题等。

[微笑圈]奥运志愿者佩带的承诺为奥运会服务的塑胶手环。五个环子五种颜色,分别代表不同含义,红色代表“微笑·承诺·乐于助人”,黄色代表“微笑·承诺·文明礼仪”,黑色代表“微笑,承诺,诚实守信”,蓝色代表“微笑·承诺,学习进取”,绿色代表“微笑·承诺·保护环境”。

[独二代]即独生子女的父母也是独生子女,第二代独生子女。

[宅男宅女]是新兴的网络语言,指“痴迷于某事物,依赖电脑与网络,足不出户,厌恶上班或上学”的新新人类,多为80后。

[山寨]演变至今日,变成了有仿冒嫌疑或伪造嫌疑的意思,更衍生出“某某现有事物的粗糙模仿版”的引申含义。

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习 篇9

【材料】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报纸练字的人说: “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那人很奇怪地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那人顿悟。还有这样一则谚语: “如果你想,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你的帽子在那边,你已经别无选择,要想方设法地翻过去。

请理解材料,焉一篇木少于 800 字的文章。体裁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分析】

“逼你成功”的例子俯拾即是:“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所有这些,都是典型的事例。

再综观当代文坛,哪个成功的作家没有被逼过?他被报社、出版社的人逼,也被他自己逼。读者逼主编;主编逼作家;作家逼自己,逼得想睡也不能睡,不想写也得写。问题是多少惊人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逼学生的老师,何尝没有逼自己?“教学相长”不也是“教学相逼”吗?常言道:“用进废退。”当外部有压力逼你“用” 的时候,你的学识、才干等将会有很大的长进。因此,你应该虔诚地感谢外力对你的“逼”。

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习题2

【材料】

一位仙女在森林中散步。天气非常好,树枝触摸着天空,树叶在清风中摇曳,花儿绽放着多彩的笑颜,鸟儿在欢快的歌唱,仙女感到陶醉。

走了一小段路后,仙女看到了一株哭泣的玫瑰。仙女问: “我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玫瑰回答: “上苍没有像爱其他植物一样来爱我。 ”

仙女继续问: “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漂亮的孩子?”

玫瑰说: “上苍给了我刺。 ”

仙女说: “上苍没有给你刺。你身上的刺是与生俱来的。上苍给了你美丽的花朵、甜蜜的芳香。你要知道,作为爱的象征,你已被人们牢记于心。虽然 苍让你的美丽与刺同在,但人们一提起你,他们只会想到你的美丽。”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立意分析】

这则寓言材料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材料中的仙女如一位心理医生,为玫瑰医治心里的创伤。仙女循循善诱,语重心长,言语中多有褒扬,使玫瑰易于接受,心情舒畅。

人总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人生也总有不如意的地方,每个人都不会是完美的。一个人如果一味地只看到自己的短处,整天为自己的短处而悲 伤苦恼,那么他将一事无成;一个人只有克服自己的短处,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带着自信上路,那么他将会有一路的收获,他将拥有明媚的阳光和美丽的春天。

基于此,文章的写作角度可定为:

1、用你的长处享受人生 2、而不要整天为弱点烦恼 3、带着自信上路 4、发挥你的长处 5、要用恰当的方法教育人

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习题3

【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商人的儿子大学毕业了。一天,商人问儿子:“一斤芝麻多少钱?”“7元。”儿子答。“一斤黄糖呢?”“顶多3元。”“一斤芝麻加上一斤黄糖值多少钱?”“正好10元呀。”“只有10元吗?”“7加3不是等于10吗?”“但一斤芝麻加上一斤黄糖可以做成芝麻糖,这样,芝麻糖就可以卖到20元了。”商人告诉儿子,生活给你一斤芝麻,不只是一斤芝麻,生活给你一斤黄糖,也不只是一斤黄糖,它们的延伸值,就全靠你的智慧去创造了。用好人生的加法,对于人生的成功,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请以“用好人生的加法”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分析】

这则材料意在告诫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条件,用心用智慧去经营、创新,挖掘潜在的价值。一言以蔽之,用有限的条件创造无尽的价值。只要紧扣“人生的加法”,来阐发议论,分析说理即可。

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习题4

【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扬长避短”有三层解释:第一层解释,发挥自己的长处,回避自己的短处;第二层解释,宣扬别人的长处,回避别人的短处;第三层解释,善于学习使自己擅长的技能更长,避开自己的短处。这三层解释包含了应用、交流和学习等方面的道理。

请根据以上材料,选取其中一层解释,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立意分析】

抓住材料中的重要信息点,从信息点中找到立意点,明确文体。第一步,读懂材料,明确材料的中心内容;第二,关注材料中人物的关键词,明确立意的范围;第三,选择文体,拟写作文。

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习题5

【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趴在鱼缸里晒太阳的乌龟对刚被捕捞起来的鲥鱼说:“哎,你马上就要成为盘中佳肴,再也不能像我一样呼吸自由的空气了。”鲥鱼奄奄一息:“虽然我的生命短暂,但我至少领略过江海的辽远;你的生命再长,却从未欣赏过鱼缸外的山色湖光。”乌龟悠闲地踱了几步,笑着:“连生命都没有了,还拿什么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这个寓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作文;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袭。

【立意分析】

上一篇:班组长应具备的素质下一篇:关于弘扬雷锋精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