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公务交往礼仪

2024-05-29

办公室公务交往礼仪(共10篇)

办公室公务交往礼仪 篇1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 建立良好的沟通习惯; ● 掌握良好的倾听方法;

● 掌握办公室通讯沟通工具使用技巧; ● 熟知办公室人际交往技巧。

公务交往礼仪

一、建立良好的沟通习惯

1.接纳对方

在沟通过程中,双方表现出的态度会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所以,每次与他人沟通前,要用愉悦、包容的心态接纳对方,这样双方的沟通才会更和谐。

2.学会赞美

每个人都有被人欣赏、被人重视的需求,满足沟通对象的赞美需求,能够打开人际关系的大门。赞美要真诚、发自内心,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敷衍,才能给对方舒服的感觉。

在公务往来中,要以微笑为“先锋”,用赞美打开对方的心门,以人品做后盾,冷静、理智地真心交流。

3.耐心倾听

在整个沟通过程中,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必须耐心、关心地听完对方倾诉,然后再进行回应,切忌急于辩解或者否定。

二、掌握正确的倾听技巧

良好的倾听是谈话顺利进行的秘诀。概括来说,倾听有六点要求:避免干扰、目光交流、微笑点头、身体前倾、核对确认和要点记录。

1.避免干扰

在谈话过程中,手机等容易对谈话造成干扰的物品要关掉或拿走,以免影响沟通效果。

2.目光交流

在谈话过程中,接待人员应用眼神注视对方,保持有效的目光交流。3.微笑点头

在对方说话时,接待人员要在适当的时机点头示意,并且要保持微笑。

4.身体前倾

在谈话过程中,接待人员应注意身体适度前倾,保持精神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身体前倾时不要趴着,以免给谈话者造成不愿倾听的错觉。

5.核对确认

在沟通过程中,对于客户陈述的重要信息,接待人员进行核对确认。

6.要点记录

在谈话过程中,接待人员要记录谈话的要点,特别是客户表达的信息要点。

要点提示

倾听六要求: ① 避免干扰; ② 目光交流; ③ 微笑点头; ④ 身体前倾; ⑤ 核对确认; ⑥ 要点记录。

三、办公室通讯沟通工具使用技巧

1.电话

在进行电话沟通时,要留下良好的声音印象来抓住对方的心,才能做进一步的电话交流。总体来说,要树立优质的电话形象,应在以下方面加以注意:

快速接起电话

接电话时,一般在电话响三声之内接起电话。

专业的问候语

电话沟通中,声音传递着个人的专业化形象。接起电话后,要微笑着说“您好”,最好用丹田的力量说话。

运用恰当的开场语和结束语 电话沟通中,打电话给对方时,如果是打的是手机号码,需要询问对方“您好,请问您现在接电话方便吗?”。如果是座机,就不用询问,可以说“您好,是某某单位吗?”,然后开始进行沟通。

回答要留有余地

电话沟通中,在答话时需要把握特殊的技巧,说话要留有余地。

比如,接到投诉电话时,要首先安抚对方的情绪,可以说“对不起,这件事情可能给你带来了一些不便,您别着急,慢慢说”,然后记录对方的投诉内容,并告知解决办法。

做好接电话时的来访客人接待

在接打电话中,如果有客人来访,可以用无声的语言(眼睛看看对方,用手示意)让对方坐下稍等,然后尽快处理完电话里的事情再去接待对方,或者捂住话筒和来访客人对话。切忌接电话时对到访客人大声说话,否则会让电话沟通的另一方弄不清说话的对象是谁。

正确接挂电话

第一,当外线电话和内线电话同时打进时,应该先接外线电话;

第二,当遇到线路故障而听不见对方声音时,应告诉对方“对不起,我这边听不清楚您讲话,麻烦您大点声,好吗?”,如果依然听不清楚,应该礼貌回应对方“对不起,我这儿还是听不清楚,麻烦您稍后打来,行吗?”,然后挂断电话。

第三,接电话一般都是左手拿听筒,右手随时准备记录;

第四,挂电话一般是用右手食指摁断叩键按钮,再把话筒叩上,这样让对方听起来比较舒服;

第五,在上班时接手机电话,要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一般不超过三分钟。

2.短信

采用发短信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时,主要注意两点:

第一,必须署名备注。如果是私事,可以留自己的名字;如果是公事,则要留单位名称和自己的姓名。

第二,开头必须有称呼,尽量避免群发短信。

3.传真

收发传真时,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署名,并注明接收者、传真资料的数量、情况是否紧急、是否需要回复等事项; 第二,传真发出后,最好与接收者电话联系,以确保对方能够收到资料。

4.即时通讯工具

使用即时通讯工具(QQ、MSN等)进行沟通和交流时,应把握五个要点: 第一,为了安全考虑,要提前安装防火墙、杀毒软件等; 第二,看清楚信息接收者; 第三,在发信息前,再次确认信息的准确性;

第四,在发送信息时,要确保对方能轻松看懂,不要用过于花哨的形式; 第五,要注意信息的保密性,切忌在对公聊天时拿领导人的照片开玩笑。

5.书信

手写的书信更有诚意,更容易打动客户,但一定要保证字迹工整美观。

6.E-mail

E-mail是常用的通讯工具,使用时需注意下列事项:

第一,不可以一条信息贯穿整封邮件,需要在适当的位置进行分段处理; 第二,适当调整字体大小和颜色; 第三,选择合适的信纸。

四、办公室人际交往技巧

1.与异性交往的技巧

无论是与异性领导交往,还是与异性同事交往,都需要掌握下列技巧:

适度关心

对异性同事表示关心时,应注意两点: 第一,把握尺度,以免让他人产生误会; 第二,注意避开一些忌讳。

注意衣着

在办公场合,衣着不应过于随意,尤其是女性,太过暴露很容易引起尴尬和误会。

注意动作

在工作中,异性同事之间需注意细节动作。比如,给领导递材料时,应该拿住材料一端,以免不必要的触碰。

注意语言

在工作中,异性同事之间的语言也要适度。

【案例】

阳光的快乐生活

在电视剧《阳光的快乐生活》中,阳光买了一条金链子,很开心,很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夸赞,于是扯着脖子向其他人打招呼,但没人理会他。阳光非常着急,看到领导出来,就扒着脖子让领导看,可是领导也没夸他。最后,一个女同事赞美他,他很开心。女同事又去摸了一下链子,链子上的金粉掉了,阳光这才知道链子是假的。但女同事还是不停地询问链子的来源,阳光越来越生气。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和阳光一样,很想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许。所以,适时给予他人鼓励、夸奖、赞美也很重要,但也要把握分寸,否则就会成为对他人的窥探。

2.与同事交往的技巧

同事之间要团结合作,互相配合,可以关心,但不能不拘小节。具体来说,与同事交往时,应避免出现下列失误: 第一,不注意个人形象,如工作时间着奇装异服; 第二,工作时间制造噪音,干扰别人正常的工作; 第三,工作时间接打私人电话,煲电话粥; 第四,替人转接电话时大声喊叫; 第五,工作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第六,办公桌上“惨不忍睹”。

3.与领导交往的技巧

在与领导相处时,应把握下列要点:

公务员礼仪修养之办公礼仪规范8 篇2

(三)居中式所谓居中式排位,实为并列式排位的一种特例。它是指当多人并排就座时,讲究“居中为上”,即应以居于中央的位置为上座,请客人就座;以其两侧的位置为下座,而由主方人员就座

(四)主席式它主要适用于在正式场合由主人一方同时会见两方或两方以上的客人。此时,一般应由主人面对正门而坐,其他各方来宾则应在其对面背门而坐。这种安排犹如主人正在主持会议,故称之为主席式(见图十一)。有时,主人亦可坐在长桌或椭圆桌的尽头,而请其各方客人就坐在它的两侧 它的做法,是会见时有关各方均不分主次,不讲位次,而是一律自由择座。进行多方会面时,此法常常采用。

六、合影的要求一次较为正式的会面,宾主双方往往需要合影留念。在涉外交往之中,对此尤其比较讲究。处理合影的问题,通常要求关注下述两个重点问题:

(一)合影准备凡预备正式进行的合影,具体负责操办此事的基层公务员应认真地有所准备。进行准备工作时,须特别关注以下细节:1.主随客便。在合影前,主方宜征求来宾意见,切勿勉强从事。有些外国人士出于宗教方面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往往忌讳拍照,因而他们对合影多有抵触情绪。2.提供照片。合影之后,主方宜向参与合影的各方人士主动提供照片,并保证人手一张。3.布置场所。正式的合影,均应先期选择好场地,并进行认真的布置。临时凑合,往往欠妥。4.备好器材。拍照时需用的一切器材,均应提前备好、备足,以防在合影时发现短缺,令人措手不及。5.确定时间。正规的合影,在必要时要向所有参加者通报具体的时间,使对方有所准备。6.忌讳他用。公务合影的照片,只宜作为资料或纪念。一般不宜用于商务活动,也不得随便发表。

公务员礼仪修养之办公礼仪规范4 篇3

(三)迎送陪同具体从事来宾接待时,迎送与陪同工作都是接待方必须高度重视,悉心以对的。1.来宾的迎送。接待正式来访的重要客人,有时可酌情为其安排迎送、送别活动,以示对对方的重视与礼遇。基层公务员负责迎送活动时,主要需要注意两大问题。其一,限制迎送的规模。目前,根据接待礼仪简化的要求,有必要对迎送规模加以限制。在接待内宾时,通常不应安排专门的迎送仪式。即便有必要组织一般性迎送时,亦应务实从简,在参加人数、主人身份、车辆档次与数量上严格限制。其二,明确时间与地点,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东道主一方安排专人为其馆来送往,往往在所难免。负责迎送来宾者所须重视的,是一定要提前与对方商定双方会合的时间与地点。对于迎送来宾的具体时间与地点,双方不仅要先期确定,而且通常还应讲究主随客便。必要时,在来宾正式动身前,接待人员还须再次与对方进行确认。2.客人的陪同。在来宾来访期间,东道主一方在必要时往往会指定专人负责陪同对方。一般来讲,陪同客人时注意事项主要有三:其一,照顾客人。在客人停留于东道主一方的整个期间,其陪同人员都要从始至终地对客人加以关注。在不妨碍客人个人自由的前提下,对对方的照顾要主动、周到。其二,方便客人。对于客人停留期间所提出的一切合理而正常的要求,陪同人员均应想方设法尽力加以满足,并主动为其工作、生活提供一切方便。其

三、坚守岗位。在任何情况下,陪同人员均须坚守岗位,不得以任何借口脱岗。平时,陪同人员不仅要做到随叫随到,还应自觉做到在规定时间之前到岗。陪同人员等待客人是正常的,而让客人等待陪同人员则是不应当的。

个人交往沙龙礼仪 篇4

至今日,沙龙在我国,尤其是在商界也非常流行。商界人士看中沙龙这种社交的形式,主要是因为它形式自然、内容灵活、品位高雅,可以使渴望友谊、注重信息的人们,既正规而又轻松愉快地与其他人进行交际。

在我国,以社交为目的的专门性的室内聚会,一般都被称为沙龙。按照人们在聚会中所讨论的中心话题或从事的主要活动来区别,沙龙又有许多种类。具体来讲,包罗万象,内容众多的,叫做综合沙龙;亲朋好友、同事、同学相互之间以保持联络为目的的,叫做交际沙龙;主要是为了接待来访者,意在相互了解,加深认识的,叫做联谊沙龙;以学术讨论为主要内容的,叫做学术沙龙;主要由文学艺术爱好者发起的、参加的,叫做文艺沙龙;以休闲、娱乐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则叫做休闲沙龙。

目前,商界人士在实际生活中,尽管对各种形式的沙龙均有不同形式的接触,但时下最流行,同时也是对商界人士的实际工作最有影响、最有帮助的,则当数交际沙龙、联谊沙龙和休闲沙龙。其中,交际沙龙和联谊沙龙的差别,主要在于其参加者有所不同,前者是笔友聚会,后者则是亲朋聚会,除此之外,在具体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方面,二者之间大体相似。因此,下面将根据目前商界人士的实际需要,来重点地介绍一下交际沙龙和休闲沙龙的基本礼仪。

交际型沙龙,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使参加者之间保持接触,进行交流。因此,它的具体活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平日商务人员经常有机会参加的座谈会、校友会、同乡会、聚餐会、庆祝会、联欢会、生日派对、节日晚会、家庭舞会等等,实际上大都属于交际型沙龙。

在通常情况下,交际型沙龙的地点、时间、形式、主人和参加者,均应事先议定。它可以由一人发起、提议,也可以由全体参与者群策群力,共同讨论,决定。

举办交际型沙龙的地点,应当选择条件较好的某家客厅、庭院、或是宾馆、饭店、餐馆、写字楼内的某一专用的房间。它至少应当做到面积大、通风好、温风适中、照明正常、环境优雅、没有噪音、不受外界的其他任何干扰。

举办交际型沙龙的时间,一般应为2到4小时。在具体执行上,则不必过分地“严守规章”。只要大家意犹未尽,那么将其适当地延长一些是完全必要的。通常,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交际型沙龙以在周末下午或晚间举行为好。

举办交际型沙龙的形式,应根据具体目的,而加以选择。如果大家只想“见一见”,或是“聚一聚”,那么就应当选择较为轻松、随便的同乡会、聚餐会、联欢会、节日晚会或家庭舞会。要是打算好好地“谈一谈”,或是“聊一聊”,则不妨选择不宜“跑题”、分神的咖啡会、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当然,在具体操作上,这几种形式也可以彼此交叉,或同时使用。有时,不确定交际型沙龙的具体程序或具体“议题”,而听凭参与者们任意发挥,也是可行的。

如果交际型沙龙是在某家私宅内举行,其主人自然就是此次沙龙的主人。如果它是在外租用场地举行的,则一般应由其发起者或组织者担任主人。若他独身未婚或配偶不在本地,则应由其父母、子女、同事或秘书来临时充任男主人或女主人。按惯例,沙龙的主人应当有男有女,以便“对口”去分别照顾男宾、女宾们。

交际型沙龙的参加者,大体上应当事先确定好。在某些较为正式的交际型沙龙上,参加者彼此之间相识者居多。唯其如此,才有助于大家多交流,少拘束。当然,它也不绝对地排斥“新人”加入。只不过“新人”的加入,应提前征得主人的首肯,并以不会同有前嫌的人在沙龙上“狭路相逢”为前提。

沙龙的既定参与者,按规定可以携带家人或秘书出席。此外,临时邀请其他人同往,则是不适宜的。若无明确的要求,未成年人的家人,尤其是幼童、婴儿,则最好不要带着他们“见世面”。沙龙上的“议题”与他们距离太大还不说,如果他们不听管教,四处跑动,打打闹闹,哭哭啼啼,东摸西碰,可是挺碍事的。

日常交往礼仪 篇5

一、见面礼仪

(一)握手礼

1、握手姿态行握手礼时,通常距离受礼者约一步,两足立正,上身稍向前倾,伸出右手,手掌垂直于地面,四指并齐,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微微抖动3—4次(时间以3秒钟为宜),然后与对方手松开,恢复原状。

2、讲究次序:尊者居前:女士先,男士后;长辈先,晚辈后;上级先,下级后;

[2] 拜访时,来时主人先伸手,表示迎客;离去时,客人先伸手,表示道别。

3、握手力度

(1)跟上级或长辈握手,只需伸手过去擎着,不要过于用力。

(2)跟下级或晚辈握手,要热情地把手伸过去,时间不要太短,用力不要太轻。

(3)异性握手,女方伸出手后,男方应视双方的熟悉程度回握,但不可用力,一般只象征性的轻轻一握。(一般握女士全手指部位)

4、禁忌

(1)贸然伸手;见面与告辞时,不要跨门槛握手。(2)用左手握手;

(3)戴墨镜、太阳镜握手;(4)戴帽子、手套握手(除非女士在社交场合作为身体服装一部分的薄纱手套);

(5)交叉握手;(6)抓指尖式;

(7)握手时目光左顾右盼;(8)长久地握住异性的手不放。

5、鞠躬礼注意

(1)目光应向下看,表示一种谦恭的态度。鞠躬礼毕起身时,目光应有礼貌地注视对方。

(2)鞠躬后视线落在对方脚尖部位。(3)鞠躬时脖颈挺直。(4)在我国,接待外宾时也常用鞠躬礼。

(三)名片礼

名片是商务人员、白领人士随身必备的物品之一。

1、名片使用“三不准”

(1)不得随意涂改;(2)不准提供两个以上的头衔;

(3)一般不提供私人联络方式,尤其在商务交往、公务交往中。

2、名片的交换

(1)如何递上名片

①态度谦恭:以双手食指和拇指执名片的两角,以文字正对对方,一边自我介绍,一边递上名片。对于对方递过来的名片,应该用双手去接,以示尊重和礼节。

交际交往礼仪作业 篇6

一、判断题

1、在社交场合,“兄弟”、“哥们”等称呼可以随时使用。

2、在社交活动中,对异性朋友,若关系极为亲密,则可以不称其姓,直呼其名。

3、接过名片,首先要仔细看看。

4、可以在名片上印制各种各样的图案、花纹等。

5、年长者与年幼者握手,应由年长者首先伸出手来。

6、不要用左手与他人握手。

二、简答题

1、根据社交礼仪的规范,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应当注意那些原则?

2、握手时应加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3、简述称呼的主要禁忌。

4、如何把握自我介绍的分寸?

5、简述名片的主要用途。

三、应用题

谈话交往的礼仪 篇7

平心而论,要符合上面那些要求,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过不要紧,系统地学习掌握一些谈话的技巧,对商务人员在商务交往之中搞好人际关系,定然大有帮助。

谈话的技巧,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而且需要针对不同的人与事,来加以灵活地运用。

例如,当有一位朋友不邀而至,贸然闯进了您的写字间,而您实在难用很长的时间与之周旋时,如果直接告之对方“来的不是时候”,或对之爱搭不理,都很可能得罪人。

其实,只要用委婉一些的语言,一样可以暗示对方应尽早离去,而且还不至于使其难堪。可以在见面之初,一面真诚地对其表示欢迎,一面婉言相告:“我本来要去参加公司的例会,可您这位稀客驾到,我岂敢怠慢。所以专门告假五分钟,特来跟您叙一叙。”这句话的“话外音”,乃是暗示对方:“只能谈五分钟时间”,但因说得不失敬意,在对方的耳中就要中听多了。

又如,一位来企业参观的外商,若突然向您问起了我方的产量,产值一类原本不宜问到的问题,告之以“无可奉告”固然能行,却也有可能使对方无地自容。

此时此刻,完全可以运用适当的谈话技巧,用另外的方式来表达“无可奉告”之意。比方说:“董事会让我们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有多大生产能力,就生产多少”。“能卖出去多少产品,就能创造多大产值”。“一年和另一年创造的产值,往往不尽相同”。面对这种照顾对方情绪的“所答非所问”,对方但凡识相,定会知难而退。

下面,就介绍一些商界人士皆应运用自如的说话技巧。

其一,寒暄与问候。

寒暄者,应酬之语是也。问候,也就是人们相逢之际所打的招呼,所问的安好。在多数情况下,二者应用的情景都比较相似,都是作为交谈的“开场白”来被使用的。从这个意义讲,二者之间的界限常常难以确定。

寒暄的主要的用途,是在人际交往中打破僵局,缩短人际距离,向交谈对象表示自己的敬意,或是借以向对方表示乐于与之结交之意。所以说,在与他人见面之时,若能选用适当的寒暄语,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的交谈,做好良好的铺垫。

反之,在本该与对方寒暄几句的时刻,反而一言不发,则是极其无礼的。

当被介绍给他人之后,应当跟对方寒暄。若只向他点点头,或是只握一下手,通常会被理解为不想与之深谈,不愿与之结交。

碰上熟人,也应当跟他寒暄一两句。若视若不见,不置一辞,难免显得自己妄自尊大。

在不同时候,适用的寒暄语各有特点。

跟初次见面的人寒暄,最标准的说法是:“您好!”“很高兴能认识你”。“见到您非常荣幸”。

比较文雅一些的话,可以说:“久仰”,或者说:“幸会”。

要想随便一些,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某某人经常跟我谈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我听过您作的报告”,等等。

跟熟人寒暄,用语则不妨显得亲切一些,具体一些。可以说“好久没见了”、“又见面了”,也可以讲:“您气色不错”、“您的发型真棒”,“您的小孙女好可爱呀”、“今天的风真大”、“上班去吗?”

寒暄语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而且可长可短,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但它却不能不具备简洁、友好与尊重的特征。

寒暄语应当删繁就简,不要过于程式化,像写八股文。例如,两人初次见面,一个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另一个则道:“岂敢,岂敢广搞得像演出古装戏一样,就大可不必了。

寒暄语应带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既不容许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用以戏弄对方。“来了”,“瞧你那德性”,“喂,你又长膘了”,等等,自然均应禁用。

问候,多见于熟人之间打招呼。西方人爱说:“嗨”中国人则爱问“去哪儿”、“忙什么”、“身体怎么样”、“家人都好吧?”

在商务活动中,也有人为了节省时间,而将寒暄与问候合二为一,以一句“您好”,来一了百了。

问候语具有非常鲜明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征。比如,老北京人爱问别人:“吃过饭了吗?”其实质就是“您好!”您要是答以“还没吃”,意思就不大对劲了。若以之间候南方人或外国人,常会被理解为:“要请我吃饭”、“讽刺我不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多管闲事”、“没话找话”,从而引起误会。

在阿拉伯人中间,也有一句与“吃过饭没有”异曲同工的问候语:“牲口好吗?”您可别生气,人家这样问候您,绝不是拿您当牲口,而是关心您的经济状况如何。在以游牧为生的阿拉伯人中间,还有什么比牲口更重要的呢?问您“牲口好吗?”的确是关心您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为了避免误解,统一而规范,商界人士应以“您好”、“忙吗”为问候语,最好不要乱说。

牵涉到个人私生活、个人禁忌等方面的话语,最好别拿出来“献丑”。例如,一见面就问候人家“跟朋友吹了没有”,或是“现在还吃不吃中药”,都会令对方反感至极。

其二,称赞与感谢。

什么样的人最招人喜欢?答案是有的:懂得赞美别人的人,最是招人喜欢。

什么样的人最有礼貌?答案也是有的:得到他人帮助后,知道及时表示感谢的人最有礼貌。

称赞与感谢,都有一定的技巧。如下加遵守,自行其事,不但可能会显得虚伪,而且还可能会词不达意,招致误解。

比如,赞美旁人:“您今天穿的这件衣服,比前天穿的那件衣服好看多了”,或是“去年您拍的那张照片,看上去您多么年轻呀”,都是用“词”不当的典型例子。前者有可能被理解为指责对方“前天穿的那件衣服”太差劲,不会穿衣服;后者则有可能被理解为是在向对方暗示:您老得真快!您现在看上去可一点儿也不年轻了。您说,讲这种废话是不是还不如免开尊口呢?

赞美别人,应有感而发,诚挚中肯。因为它与拍马屁,阿谀奉承,终究是有所区别的。

赞美别人的第一要则,就是要实事求是,力戒虚情假意,乱给别人戴高帽子。夸奖一位不到40岁的女士“显得真年轻”,还说得过去;要用它来恭维一位气色不佳的80岁的老太太,就过于做作了。离开真诚二字,赞美将毫无意义。

有位西方学者说:面对一位真正美丽的姑娘,才能夸她“漂亮”。面对相貌平平的姑娘,称道她“气质甚好”,方为得体。而“很有教养”一类的赞语,则只能用来对长相实在无可称道的姑娘讲。

他的话讲得虽然有些率直,但却道出赞美别人的第二要则:需要因人而异。男士喜欢别人称道他幽默风趣,很有风度。女士渴望别人注意自己年轻、漂亮。老年人乐于别人欣赏自己知识丰富,身体保养好。孩子们爱听别人表扬自己聪明,懂事。适当地道出他人内心之中渴望获得的赞赏,适得其所,善莫大焉。这种“理解”,最受欢迎。

赞美别人的第三要则,是话要说得自自然然,不露痕迹,不要听起来过于生硬,更不能“一视同仁,千篇一律”。

当着一位先生的夫人之面,突然对后者来上一句:“您很有教养”,会让人摸不清头脑。可要是明明知道这位先生的领带是其夫人“钦定”的,再夸上一句:“某先生,您这条领带真棒!”那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收益”。

在商务交往中,对商务人员的口才有很高的要求。商务人员不一定要伶牙俐齿,妙语连珠,但必须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在克己敬人、“寸土必争”的前提下,在谈话之中保持自己应有的风度,始终以礼待人。有道是,“有‘礼’走遍天下”,在谈话之中也是如此。

平心而论,要符合上面那些要求,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过不要紧,系统地学习掌握一些谈话的技巧,对商务人员在商务交往之中搞好人际关系,定然大有帮助。

谈话的技巧,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而且需要针对不同的人与事,来加以灵活地运用。

例如,当有一位朋友不邀而至,贸然闯进了您的写字间,而您实在难用很长的时间与之周旋时,如果直接告之对方“来的不是时候”,或对之爱搭不理,都很可能得罪人。

其实,只要用委婉一些的语言,一样可以暗示对方应尽早离去,而且还不至于使其难堪。可以在见面之初,一面真诚地对其表示欢迎,一面婉言相告:“我本来要去参加公司的例会,可您这位稀客驾到,我岂敢怠慢。所以专门告假五分钟,特来跟您叙一叙。”这句话的“话外音”,乃是暗示对方:“只能谈五分钟时间”,但因说得不失敬意,在对方的耳中就要中听多了。

又如,一位来企业参观的外商,若突然向您问起了我方的产量,产值一类原本不宜问到的问题,告之以“无可奉告”固然能行,却也有可能使对方无地自容。

此时此刻,完全可以运用适当的谈话技巧,用另外的方式来表达“无可奉告”之意。比方说:“董事会让我们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有多大生产能力,就生产多少”。“能卖出去多少产品,就能创造多大产值”。“一年和另一年创造的产值,往往不尽相同”。面对这种照顾对方情绪的“所答非所问”,对方但凡识相,定会知难而退。

下面,就介绍一些商界人士皆应运用自如的说话技巧。

其一,寒暄与问候。

寒暄者,应酬之语是也。问候,也就是人们相逢之际所打的招呼,所问的安好。在多数情况下,二者应用的情景都比较相似,都是作为交谈的“开场白”来被使用的。从这个意义讲,二者之间的界限常常难以确定。

寒暄的主要的用途,是在人际交往中打破僵局,缩短人际距离,向交谈对象表示自己的敬意,或是借以向对方表示乐于与之结交之意。所以说,在与他人见面之时,若能选用适当的寒暄语,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的交谈,做好良好的铺垫。

反之,在本该与对方寒暄几句的时刻,反而一言不发,则是极其无礼的。

当被介绍给他人之后,应当跟对方寒暄。若只向他点点头,或是只握一下手,通常会被理解为不想与之深谈,不愿与之结交。

碰上熟人,也应当跟他寒暄一两句。若视若不见,不置一辞,难免显得自己妄自尊大。

在不同时候,适用的寒暄语各有特点。

跟初次见面的人寒暄,最标准的说法是:“您好!”“很高兴能认识你”。“见到您非常荣幸”。

比较文雅一些的话,可以说:“久仰”,或者说:“幸会”。

要想随便一些,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某某人经常跟我谈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我听过您作的报告”,等等。

跟熟人寒暄,用语则不妨显得亲切一些,具体一些。可以说“好久没见了”、“又见面了”,也可以讲:“您气色不错”、“您的发型真棒”,“您的小孙女好可爱呀”、“今天的风真大”、“上班去吗?”

寒暄语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而且可长可短,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但它却不能不具备简洁、友好与尊重的特征。

寒暄语应当删繁就简,不要过于程式化,像写八股文。例如,两人初次见面,一个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另一个则道:“岂敢,岂敢广搞得像演出古装戏一样,就大可不必了。

寒暄语应带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既不容许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用以戏弄对方。“来了”,“瞧你那德性”,“喂,你又长膘了”,等等,自然均应禁用。

问候,多见于熟人之间打招呼。西方人爱说:“嗨”中国人则爱问“去哪儿”、“忙什么”、“身体怎么样”、“家人都好吧?”

在商务活动中,也有人为了节省时间,而将寒暄与问候合二为一,以一句“您好”,来一了百了。

问候语具有非常鲜明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征。比如,老北京人爱问别人:“吃过饭了吗?”其实质就是“您好!”您要是答以“还没吃”,意思就不大对劲了。若以之间候南方人或外国人,常会被理解为:“要请我吃饭”、“讽刺我不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多管闲事”、“没话找话”,从而引起误会。

在阿拉伯人中间,也有一句与“吃过饭没有”异曲同工的问候语:“牲口好吗?”您可别生气,人家这样问候您,绝不是拿您当牲口,而是关心您的经济状况如何。在以游牧为生的阿拉伯人中间,还有什么比牲口更重要的呢?问您“牲口好吗?”的确是关心您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为了避免误解,统一而规范,商界人士应以“您好”、“忙吗”为问候语,最好不要乱说。

牵涉到个人私生活、个人禁忌等方面的话语,最好别拿出来“献丑”。例如,一见面就问候人家“跟朋友吹了没有”,或是“现在还吃不吃中药”,都会令对方反感至极。

其二,称赞与感谢。

什么样的人最招人喜欢?答案是有的:懂得赞美别人的人,最是招人喜欢。

什么样的人最有礼貌?答案也是有的:得到他人帮助后,知道及时表示感谢的人最有礼貌。

称赞与感谢,都有一定的技巧。如下加遵守,自行其事,不但可能会显得虚伪,而且还可能会词不达意,招致误解。

比如,赞美旁人:“您今天穿的这件衣服,比前天穿的那件衣服好看多了”,或是“去年您拍的那张照片,看上去您多么年轻呀”,都是用“词”不当的典型例子。前者有可能被理解为指责对方“前天穿的那件衣服”太差劲,不会穿衣服;后者则有可能被理解为是在向对方暗示:您老得真快!您现在看上去可一点儿也不年轻了。您说,讲这种废话是不是还不如免开尊口呢?

赞美别人,应有感而发,诚挚中肯。因为它与拍马屁,阿谀奉承,终究是有所区别的。

赞美别人的第一要则,就是要实事求是,力戒虚情假意,乱给别人戴高帽子。夸奖一位不到40岁的女士“显得真年轻”,还说得过去;要用它来恭维一位气色不佳的80岁的老太太,就过于做作了。离开真诚二字,赞美将毫无意义。

有位西方学者说:面对一位真正美丽的姑娘,才能夸她“漂亮”。面对相貌平平的姑娘,称道她“气质甚好”,方为得体。而“很有教养”一类的赞语,则只能用来对长相实在无可称道的姑娘讲。

他的话讲得虽然有些率直,但却道出赞美别人的第二要则:需要因人而异。男士喜欢别人称道他幽默风趣,很有风度。女士渴望别人注意自己年轻、漂亮。老年人乐于别人欣赏自己知识丰富,身体保养好。孩子们爱听别人表扬自己聪明,懂事。适当地道出他人内心之中渴望获得的赞赏,适得其所,善莫大焉。这种“理解”,最受欢迎。

赞美别人的第三要则,是话要说得自自然然,不露痕迹,不要听起来过于生硬,更不能“一视同仁,千篇一律”。

当着一位先生的夫人之面,突然对后者来上一句:“您很有教养”,会让人摸不清头脑。可要是明明知道这位先生的领带是其夫人“钦定”的,再夸上一句:“某先生,您这条领带真棒!”那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收益”。

在商务交往中,对商务人员的口才有很高的要求。商务人员不一定要伶牙俐齿,妙语连珠,但必须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在克己敬人、“寸土必争”的前提下,在谈话之中保持自己应有的风度,始终以礼待人。有道是,“有‘礼’走遍天下”,在谈话之中也是如此。

平心而论,要符合上面那些要求,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过不要紧,系统地学习掌握一些谈话的技巧,对商务人员在商务交往之中搞好人际关系,定然大有帮助。

谈话的技巧,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而且需要针对不同的人与事,来加以灵活地运用。

例如,当有一位朋友不邀而至,贸然闯进了您的写字间,而您实在难用很长的时间与之周旋时,如果直接告之对方“来的不是时候”,或对之爱搭不理,都很可能得罪人。

其实,只要用委婉一些的语言,一样可以暗示对方应尽早离去,而且还不至于使其难堪。可以在见面之初,一面真诚地对其表示欢迎,一面婉言相告:“我本来要去参加公司的例会,可您这位稀客驾到,我岂敢怠慢。所以专门告假五分钟,特来跟您叙一叙。”这句话的“话外音”,乃是暗示对方:“只能谈五分钟时间”,但因说得不失敬意,在对方的耳中就要中听多了。

又如,一位来企业参观的外商,若突然向您问起了我方的产量,产值一类原本不宜问到的问题,告之以“无可奉告”固然能行,却也有可能使对方无地自容。

此时此刻,完全可以运用适当的谈话技巧,用另外的方式来表达“无可奉告”之意。比方说:“董事会让我们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有多大生产能力,就生产多少”。“能卖出去多少产品,就能创造多大产值”。“一年和另一年创造的产值,往往不尽相同”。面对这种照顾对方情绪的“所答非所问”,对方但凡识相,定会知难而退。

下面,就介绍一些商界人士皆应运用自如的说话技巧。

其一,寒暄与问候。

寒暄者,应酬之语是也。问候,也就是人们相逢之际所打的招呼,所问的安好。在多数情况下,二者应用的情景都比较相似,都是作为交谈的“开场白”来被使用的。从这个意义讲,二者之间的界限常常难以确定。

寒暄的主要的用途,是在人际交往中打破僵局,缩短人际距离,向交谈对象表示自己的敬意,或是借以向对方表示乐于与之结交之意。所以说,在与他人见面之时,若能选用适当的寒暄语,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的交谈,做好良好的铺垫。

反之,在本该与对方寒暄几句的时刻,反而一言不发,则是极其无礼的。

当被介绍给他人之后,应当跟对方寒暄。若只向他点点头,或是只握一下手,通常会被理解为不想与之深谈,不愿与之结交。

碰上熟人,也应当跟他寒暄一两句。若视若不见,不置一辞,难免显得自己妄自尊大。

在不同时候,适用的寒暄语各有特点。

跟初次见面的人寒暄,最标准的说法是:“您好!”“很高兴能认识你”。“见到您非常荣幸”。

比较文雅一些的话,可以说:“久仰”,或者说:“幸会”。

要想随便一些,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某某人经常跟我谈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我听过您作的报告”,等等。

跟熟人寒暄,用语则不妨显得亲切一些,具体一些。可以说“好久没见了”、“又见面了”,也可以讲:“您气色不错”、“您的发型真棒”,“您的小孙女好可爱呀”、“今天的风真大”、“上班去吗?”

寒暄语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而且可长可短,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但它却不能不具备简洁、友好与尊重的特征。

寒暄语应当删繁就简,不要过于程式化,像写八股文。例如,两人初次见面,一个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另一个则道:“岂敢,岂敢广搞得像演出古装戏一样,就大可不必了。

寒暄语应带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既不容许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用以戏弄对方。“来了”,“瞧你那德性”,“喂,你又长膘了”,等等,自然均应禁用。

问候,多见于熟人之间打招呼。西方人爱说:“嗨”中国人则爱问“去哪儿”、“忙什么”、“身体怎么样”、“家人都好吧?”

在商务活动中,也有人为了节省时间,而将寒暄与问候合二为一,以一句“您好”,来一了百了。

问候语具有非常鲜明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征。比如,老北京人爱问别人:“吃过饭了吗?”其实质就是“您好!”您要是答以“还没吃”,意思就不大对劲了。若以之间候南方人或外国人,常会被理解为:“要请我吃饭”、“讽刺我不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多管闲事”、“没话找话”,从而引起误会。

朋友交往文化礼仪 篇8

关于“点赞”礼仪

点赞出于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真心赞。或在某种观念与看法上达成共鸣,或发布的图片美瞎你的眼,或相关内容深深触动了人性层面,在共鸣之外产生了悲悯、同情、激愤或者是感动,这些在点赞之余可能还会评论几句。其二,捧场赞。说的比较含蓄,但其实这种赞彼此是心知肚明的,从工作关系的角度出发、从为未来利益铺垫的角度出发等等,不做赘述,也并非诋毁此类行为,因为毕竟都是善意的。其三,礼貌赞。常常能收到朋友圈集赞的邀请,出于情面,点赞;出于礼貌,点赞出于礼品,也点赞。这种赞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热心赞”。其四,狂欢赞。限于比较熟悉的人,进行自黑的时候会呼啦啦得到一群赞(每次我车碰碰擦擦都会收到一群赞,已形成惯例)。这种赞表面上不近人情,其实收到的时候内心可是滚热滚热的!

关于点赞的时机。秒赞可能会被人误以为敷衍,如果收看图片在1分钟之类点赞表示被惊艳了,如果文章在1分钟之类点赞却会被人认为只过目了标题。当然点赞时机也没有标准,如果你把对方两天前发布的内容扒出来点个赞,也会非常有诚意。

关于“过滤”礼仪

朋友圈也不可能总是出现活色生香对你胃口的内容,偶发性的鸡汤事件、帮朋友推送广告、带有身份标签的官微发布也不代表对方就是“微信机器”,此类情况酌情“过滤”。但如果你真的被你界定的“垃圾信息”猛烈刷屏,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时,建议用一用微信的杀手锏——“屏蔽”。在不伤“体面”的情况下,保住了自己的一方净土。我有个更为高阶的朋友说,为了进一步不留痕迹,他会不定期地把屏蔽的朋友圈翻一番,适当地给对方最新的发布点点赞(此处也是补充了上面提到的点赞功能)。

其上说的是主动过滤他人。如果你不经意发现你已经看不到某个人的朋友圈(限于朋友及以下的社会关系),发消息却畅通无阻,很显然你被动地“过滤”了他。此时先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一下原因,是泛泛之交保护隐私还是你之前与其在互动时触犯了朋友圈“礼仪”。当然如果这一切无关痛痒,你也有三个选择,或者礼尚往来不让他看自己,或者小气巴巴地把他删了更胜一筹,或者尊重他体谅他当做没发生过什么保全朋友圈的彼此体面。毕竟你并不知道他究竟是为何要屏蔽你,每个人都有难隐之情,理解万万岁。但千万不要问他为什么,因为这样low极了。

再说说你不幸被人“过滤”了的情况,通常你是无法察觉的,但也有关系极好的人会认为你发布的内容太刷屏无营养,而挑衅搬地屏蔽你后再正式发通告给你。此时的建议,一定要撕!

相处礼仪

诚实:

真实的朋友是一个可以信任,能向之倾吐心意,并在一切环境之中都能守正不阿的人。最能破坏友情的莫过于使用欺骗的手段。在交朋友上,诚实的习惯报酬最丰富。藉着永远诚实,你就能吸引人来作你的朋友,因为他们会羡慕你的诚实。

有些人,为了快些赢得朋友,就采用谄媚的方法。他们奉承阿谀,说好听的话,不管其是否真实。谄媚乃是一种不诚实,起先可能给人一种好印象,但是时间久了,它会催毁友谊。

愉快:

愉快是一种世界语,是孩子、大人、外国人都可以了解的。

愉快也是乐观的一种形式。它总是盼望是最好的,不想最坏的。包含了好性情,不是粗暴易怒的性情。它包括成为一个众人的喜爱的人,使人可以接受失败而不伤心。

愉快,不止于是一件与陌生人相交时穿上的外衣,它是人心中的一个根本态度,它会感动人相信最好的,交为之感到快乐。愉快是必须培养的,因为人人都会有时候感到不恰恰时也表示愉快,直到最后愉快成为你的第二性情。

意气相投:

乐意成为他人朋友的人,能够进行愉快的谈话。他们有能力“打破僵局”,能在适当的时候找到话题,使对方感到舒服。

有时候,表示意气相投,只需要在路上相遇时,以微笑招呼,或说一声早安。在另外的时候,当你有更多的时间时,表示意气相投,则是藉有趣的谈话。真心作朋友的快乐的人,必会找到一些愉快的事情谈。这样,他就会提起对方的精神,使他感到更加舒畅。

机智:

与朋友相交时,可有两种方式去说同样的事:一种是粗鲁不仁慈;别一种是表明你乐于帮助。简单的说,机智就是不伤害人的感情。一个人在这方面谨慎时,他的朋友就会重视他、喜爱他。

仁慈:

一个要成为他人好朋友的人会小心避免贬抑他人的谈话。没有谁会喜欢被人取笑,一个好朋友也绝对不会拿别人去开玩笑。

倾听:

想要培植自己谈话艺术的人,可能忘记了,对方也是喜欢谈话的。要作一个会谈话的人,不但要会说,也要会听。当然,那些真正乐意做朋友的人必能在谈话中,当对方无话可说之时,找到新的话题。

乐于助人:

最能赢得人作你的朋友一个办法是在需要帮助时帮他。

用乐于助人的精神赢取朋友的最有收获的办法是对一个天生胆小、沉闷的人特别仁慈。当你帮助这么一个人感到舒服时,他就会感激你,所以会乐于作你的朋友。

照片礼仪

《基本的交往礼仪》教案 篇9

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交往礼仪的原则、方法。

过程与方法:采用讲述法、启发式、场景表演及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礼貌言行的重要性,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教学重点:掌握基本交往礼仪的原则、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礼貌言行的重要性,并自觉将之付诸于行动。教学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讲述林森的故事,请同学谈谈对林森的评价及他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后果。由此导入新课,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哪些基本的交往礼仪。

二、场景表演

学生分四组表演四个场景,把平时最真实的做法表现出来。具体内容略(健康书第73页)

表演完讨论:你认为在刚才的表演中,谁的做法注重了交往礼仪?这四个场景中哪一个本身就有违于我们的基本交往礼仪?

学生汇报。三:金钥匙

现在,我想请同学谈谈你认为人与人交往的时候要注意哪些礼 仪。

小组讨论,汇报,在老师的引导下达成共识。

(一)基本交往礼仪的基本原则

充满自信,平等待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帮助,互利互惠。

(二)基本交往礼仪的方法和艺术1、2、3、4、5、6、7、8、态度应诚恳。仪表应大方 语言应文明 行为应得体 学会谦让、互敬互让 学会道歉

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关爱弱者。入乡随俗。

四、实战操练

活动:前往礼仪王国

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踏上一列特殊的列车,前往礼仪王国。我们必须要经过三重考验才能顺利到达。现在就让我们出发吧!

第一站:语言站。

我知道的礼貌用语: 第二站:态度站。生活考场一:前面有人挡住你的去路你会怎么做?

生活考场二:在很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你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你又会怎样做?

第三站:行为举止站。

怎样的举止才合乎礼仪呢?两人一组上台表演。第一组:优雅的举止 第二组:丰富的表情 第三组:肢体动作

第四组:让我来表示(致意、感谢、鞠躬)第五组:待人接物有讲究

同学们都顺利通过了三个考验,也明白了要想顺利到达礼仪王国必须要从三方面提高自己。一是待人接物语言要礼貌文明;二是态度要温和友善;三是行为举止要端庄文雅。老师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懈努力,成为“礼仪王国”的优秀公民。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基本交往礼仪》一课,同学们了解了基本交往礼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能不断提升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欣赏我们,喜欢我们!

商务交往的称呼礼仪 篇10

称呼的原则

在商务交际中,人际称呼很有讲究,须慎重对待。人际称呼的格调有文野雅俗高下之分,它不仅反映人的身份、性别、社会地位和婚姻状况,而且反映对对方的态度及其亲疏关系,不同的称呼内容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态。在交际开始时,只有使用高格调的称呼,才会使交际对象产生交往的欲望,因此,使用称呼语时要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① 礼貌原则。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尊重,合乎礼节的称呼,正是

表达对他人尊重和表现自己有礼貌修养的一种方式。交际时,称呼对方要用尊称。现在常用的有:“您”--您好,请您… … ;“贵”--贵姓、贵公司、贵方、贵校;“大”尊姓大名、大作(文章、著作) ;“老”张老、郭老、您老辛苦了;“高”高寿、高见;“芳”芳名、芳龄等。在交际场合对任何交际对象都忌用浑号、绰号。

② 尊崇原则。一般来说,汉族人有崇大崇老崇高的心态,如对同龄人,可称呼对方为哥、姐;对既可称“叔叔”又可称“伯伯”的长者,以称“伯伯”为宜;对副科长、副处长、副厂长等,也可在姓后直接以正职相称。

③ 适度原则。许多青年人往往对人喜欢称师傅,虽然亲热有余,但文雅不足且普适性较差。对理发师、厨师、企业工人称师傅恰如其分,但对医生、教师、军人、干部、商务工作者称师傅就不合适了,如把小姑娘称为“师傅”(与对尼姑的称呼“师父”同音)则要挨骂了! 所以,要视交际对象、场合、双方关系等选择恰当的称呼。在与众多的人打招呼时,还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以先长后幼、先高后低、先女后男、先亲后疏为宜。

称呼的方式

称呼的方式有多种:姓名称呼——— 如“张三” 、“李四” 、“王娟”等。姓名称呼一般适用于年龄、职务相仿,或是同学、好友之间,否则,就应将姓名、职务、职业等并称才合适,如“张三老师” 、“李四处长” 、“王娟小姐”等。职务称呼——— 如“王经理” 、“汪局长”等。职业称呼——— 如“老师” 、“空姐” 、“乘务员” 、“医生” 、“律师” 、“营业员”等。拟亲称呼——— 如“唐爷爷” 、“汪叔叔” 、“胡阿姨”等。一般称呼——— 如“先生” 、“夫人” 、“太太” 、“小姐” 、“同志”等,这是最普遍、最常用的称呼。在涉外活动中,按照国际通行的称呼惯例,对成年男子称先生,对已婚女子称夫人、太太,对未婚女子称小姐,对年长但不明婚姻状况的女子或职业女性称女士。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如“布莱克先生” 、“上校先生” 、“护士小姐” 、“怀特夫人”等。对部长以上的官方人士,一般可称“阁下” 、职衔或先生。如“部长阁下” 、“总统阁下” 、“总理先生阁下”等。但美国、墨西哥、德国等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因此对这些国家的人士可以“先生”相称。对日本妇女一般不称“小姐” 、“女士”而称“先生” 。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陛下” ,称王子、公主、亲王为“殿下” ,对其他有爵位的人,可以其爵位相称,也可称“阁下”或“先生” 。对有学衔、军衔、技术职称的人士,可以称他们的头衔,如某某教授、某某博士、某某将军、某某工程师等。外国人一般不用行政职务称呼别人,不称“某某局长” 、“某某校长” 、“某某经理”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可以称职务或同志。在美国,人们常把直呼其名视为亲切的表示,只是对长者、有身份地位的人例外。

了解姓名特点,记住对方姓名

美国交际学家戴尔·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姓名是他自己最熟悉、最甜美、最妙不可言的声音。在交际中,最明显、最简单、最重要、最能得到好感的方法,就是记住人家的名字。”记住并准确地呼叫对方的姓名,会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一见如故。否则,即使有过交往的朋友也会生疏起来。要记住人家的名字,首先要了解中外人名、特别是外国人姓名的特点。在中国,姓氏有单姓、复姓之分;在港、澳、台地区,女性结婚后,其姓氏往往是双重的,即在自己的姓之前加上丈夫的姓。中国人姓名的一般特点是姓在前名在后,外国人的姓名就有所不同。外国人的姓名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姓在前名在后的,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匈牙利人等,只是日本人的姓大多是两个字,如福田、岗村、田中、山口,他们的姓名与地名有关。对日本人一般可只称姓,对男士为表示尊敬、文雅,可在姓后加上“君” ,如岗村君、福田君等。二是名在前姓在后的,如欧美人(除匈牙利以外)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的人、阿拉伯人及泰国人,都是名在前姓在后。英美人士姓名,第一节是本人的名字(教名) ,最后一节为姓,中间一节是母亲的姓或与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名字,也有的是尊敬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字。如约翰· 斯图尔特· 史密斯,即姓史密斯,名约翰。俄罗斯人的姓名一般由三节组成,其排列顺序是本人名、父名、家族姓。如弗拉基米尔· 伊里奇· 乌里扬诺夫(列宁) ,第一节是本人名,第二节是父名,第三节是姓。对于这些国家的人士来说,最主要的是记住第一节本人的名字和最后一节的姓。西班牙人姓名由三四节组成,第一、二节是本人名,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简称时,多用第一节本人名和倒数第二节的父姓。缅甸人则只有名而无姓。三是西方女性未婚前用父姓,婚后改为夫姓,如一个叫玛丽· 琼斯的姑娘,嫁给了约翰·史密斯先生,那么,她便被称为玛丽· 史密斯太太;但女演员和女作家,多用艺名或笔名,很少改随夫姓。四是英美人常有父子、祖孙同名,人们为了加以区别,常常在称呼他们的后辈时冠一个“小”字。

在正式场合,对英语国家的人士要称呼其姓名的全称,一般情况下,可称其姓氏,关系十分密切时,可称其名字,唯有家人与至亲好友,方可使用其爱称。

要记住人家的名字,除了了解和掌握中外人名的特点以外,还可采用以下方法:

上一篇:亲子游戏有哪些下一篇:与爱情有关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