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什么

2024-08-05

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什么(共8篇)

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什么 篇1

【摘 要】 本文用大量的事实,阐述了安全生产在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性。让人们注意到生产不忘安全。提倡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生存。【关键词】安全 幸福 隐患

措施

效益

生存

有人说效益是企业的生命,有人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有人说信誉是企业的生命,诸如此说,不胜枚举。但我认为安全才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如果一个人缺乏安全思想,那么他即使有健康的体魄、渊博的学识、巨额的财富,也避免不了灾祸的光临,轻则留下悔恨,重则祸及生命、如果生命没有了,何谈价值的意义。

同样,一个企业如果不把安全视为生存的根本,那么它的效益、质量、它的信誉只能是虚幻的,因为忽视安全,那么各种事故隐患就会如影随行,像魔鬼般缠绕着你,稍有不慎,就损耗效益,吞蚀质量,败坏信誉,毫不留情地侵害企业的体肤,甚至是心脏。

“安全为天”,我们必须把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安全看作是我们企业的生命, 看作是我们企业生存的根本。电力企业是一个技术要求高、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的特殊行业。因此,安全工作不毋置疑地成为我们电力企业的永恒主题。为了使我们的企业健康、顺利地发展,我们必须教育企业的全体员工,上至各位领导,下至每一位员工,牢固树立安全就是企业生命的意识,努力使这种意识扎根于我们的灵魂,扎实的体现在我们的工作中。不仅把《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等各种工作规章制度挂在墙上、读在口中、答在试卷上,更重要的是要记在心上,落实在工作中,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人对安全工作掉以轻心、存在不负责任的无所谓心理,我们要深切理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在生产中做到一丝不苟地按规程、按规章制度抓落实。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操作中,要真正做到认真、专心、仔细、冷静、沉着,抱着为国家负责、为企业负责、为个人负责、为亲人负责的态度去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已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安全。

服从命令、遵守纪律是军人的天职,同样,注重安全,遵守安全规程是我们电力企业每位员工的起码要求。我们应该像珍惜生命一样重视安全生产,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清醒地认识到一点小小的故障或一时的疏忽,有可能对电力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时刻保持着“安全生产,警钟长鸣”的警觉,始终精心呵护我们企业生存的根本――安全。

市场大潮风起云涌,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安全作保障,怎能生存和发展?我们国电吉林热电厂这几年的稳步发展,不就是靠安全这面大旗为我们保驾护航吗?因此,我们必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杜绝一切习惯性违章,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企业的健康发展。肩负着妻子、儿女的殷切期望,那就是“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每当我听到“祝你平安”这首歌时,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能够快快乐乐、平平安安该多好啊!“安全”二字 值千金。如果我们每个人心系安全,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时刻用安规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我们企业的生存就有最根本的保证。

一件件安全事故,给本来欢乐、祥和的时光增添了沉重悲哀的气氛,给当事人的家庭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究其事故的原因,都是因为头脑中放松了安全这根弦,认为平时的小小疏忽,不会造成人命关天的后果,所以工作中出现违规操作。只要我们严格按操作规程工作,稍微谨慎一点,这类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每一个家庭都可以共享天伦之乐。生命不仅属于你自己。生命属于你的妻儿、你的父母和所有关心你爱护你的同事朋友们。珍爱生命,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就是给企业、家庭创造的最大财富。

历数以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故,无一不与粗心,疏忽有关,工作中的细心和精心,工作时一丝不苟地执行工艺纪律,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遵守一切规章制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产工作中的每件小事做起,杜绝违章作业,是生产工作得以正常进行,减少和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的前提。每道工序、每个岗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而岗位与岗位、人与人之间存在关相互关心,相互照应的关系。当同事需要帮忙时,当一个同事违规操作时,当有人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时,我们就当时时提醒他“安全责任生产这根弦不能松”。为了您和家人的幸福,时刻牢记安全生产血的教训吧!同事们的这种关心、规劝多了、提醒多了,违规及不安全的举动也就少了。

母亲给予我们以生命,所以母爱的伟大由古至今众君皆吟,而安全,捍卫着母亲赐予我们的生命,就像一把巨大的保护伞,无声无息地为我们遮挡着狂风暴雨。的确,安全与生命息息相关,连在一起,不可分离。作为一名电力生产行业的职工,我深深地知道:安全,是我们永恒的主题。“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是每位职工共同的希冀。“智者是用经验防止事故,愚者是用事故总结经验”,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安全格言。因为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防范,为此我们认真搞好各项安全活动,学习安全文件,交流安全经验,谈安全问题,做安全汇报,从他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用于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有了警惕,不幸的事故就会躲开,有了防范,不幸的事故才会远离。

在电力企业中,各项规章制度无可谓不全,关键就在于人,在于人的执行力度,在于人的认识,在于人的责任心。我们硬性的条款有了,宣传和处罚的力度也到了,可为什么时不时总会弄出一些人为事故来,说穿了,也就是一个“麻痹”二字和责任心问题。有的事故,也发生在自以为很“经验”的经验主义上,这些人因为从事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电力工作,积累了很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现场实践,也正是因为实践充足了,经验丰富了,思想也就更麻痹了,他们最容易忽视,或都有意无意地忽视那些“麻烦”的安全措施,凭经验作业而忽视安全作业规程,于是,也就发生了“经验”之下的安全事故。“爱企业、爱工作、爱生活”这是我们每一个职工的心声!企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每位职工的谨小慎微。“保证安全生产,防患于未然”是为了我们的明天更美好!让我们为了这共同的目标,都行动起来,安全工作时时抓、事事抓、长期抓,永不放松!

为了总结历史,吸取经验教训,预防事故再次发生,保证企业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生产和经营,我厂在2005年05月份由企业管理部负责组织编写的我厂“安全警示录”选取了我厂从1953年到2004年以来58件安全生产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和应采取的措施。这部“警示录”有效地指导了生产,预防事故和消除安全隐患,起到了“防微杜渐、警钟长鸣”的作用。从中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提高安全培训质量,熟练安全规章制度,严格安全操作程序,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这部“警示录”里的每一个事例都是“血或痛”的教训。如,1986年运输分厂才卫东因违章作业发生人身死亡事故,1986年2号高压除氧器在挖补时因管理不善、工艺不良、等因素导致焊口破裂造成2人死亡事故,1989年发生锅炉分厂赵晓光因不听劝阻、违章作业导致人身死亡事故等等。这一幕幕血淋淋的场面怎不让人悲痛不已。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难道这不是血的教训吗?而今天,在工作现场还有人置安全于不顾,不正确配带安全帽,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乱接电源,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虽然这种情况不多,但他们是那样的刺眼,那样让人不安。难道发生我们身边的一幕幕白发人送黑发人,妻儿撕心裂肺的呼喊还不够,非让事故落到自己的头上才能警醒吗?因此我们不仅要从经济上重视安全,更要从思想上、从法规上、从纪律上、从安全技术上重视安全。这些案例从根本上讲,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未能避免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安全培训和职工的责任意识还存在一定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克服工作中的安全麻痹思想,增强业务能力和责任心,我们的安全生产事故就能减少,甚至杜绝,从而避免造成人员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安全是什么?安全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家庭的幸福,是工作的快乐,是单位的效益,是平安,也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珍爱生命的人生态度。安全上班,安全回家,会让亲人少一份牵挂,父母多一份宽慰,家庭多一份快乐。

如果把我们的企业比作一艘乘风破浪的大船,那么安全就是这艘大船的风帆。为了保证安全生产,我厂到处布置了安全标语、安全警示录等。领导高度重视安全,安监人员步步到位,积极主动担负着他们应做的一切。班组中,每星期的安全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大家提建议、谈感想,讨论如何才能把安全工作落实好,使我们能深刻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意识,这一切为我们企业的安全工作做出了保障,使我们的企业得以健康的发展,因为我厂的各级领导和职工都深深地知道:安全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什么 篇2

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看人力资源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稀缺性是由人才的各种差异造成的, 它在为企业创造价值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特点。人力资源的这种不可替代性, 往往更多地体现在知识资本上, 而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创造出来的知识资本, 可体现在产品中, 使产品具备其他企业产品不可替代的特性。因此, 不可替代性是人力资源在产品或其他方面所创造的价值的个性化、差异化体现。

人的潜在能力向实际能力转化, 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处处渗透着人力资源, 离开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为企业长远发展制定人才战略

许多企业缺乏明确的长远发展规划, 使得人才规划无所适从, 难以确保人才引进与合理使用。人才战略决定企业的创新能力, 甚至直接影响核心竞争力。因此, 企业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首先要确定人才战略。

1.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 一是应摒弃传统的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 关心、爱护员工, 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 为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 因为企业价值的提高是通过新理念而不是物质的产品实现的;二是对人力资源应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并将之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

2. 建立有效的制度, 吸引人才, 激励人才

企业应根据自身对人才的需要, 以及国家的政策、法规, 制定招聘人才策略, 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 这是撬动人才智慧和潜能的有力杠杆, 可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力。企业还应制定合理的薪酬、福利、晋升等制度, 一是可吸引所需人才;二是可体现企业对人才的贡献的认可, 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3. 选择合适的人才, 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

人才优势是企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合适的人才, 就是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企业应帮助他们实现追求业绩的动机, 促使他们认同企业文化, 同时倡导团队合作精神,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鼓励他们在团队中能够与其他人合作。企业建立的人才机制应完整, 在人才的选拔和配置上不可存在随意性, 以达到人才的优化组合。尤其是企业在用人上, 一是不能好高骛远, 应选择能迅速胜任工作岗位, 并能主动积极工作的人才;二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 储备人才。

企业在人才使用上, 不能不管什么岗位, 一概要求有大学本科学历或必须具备几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而应打破优秀人才就是学历和工作经历的观念。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不一定是工作时间和学历成正比, 应注重他们的实践能力, 以及为企业所作的贡献。这样即尊重知识又注重实践, 两者相统一相结合, 才能为企业网罗人才、造就人才。这也就是为企业选聘“适才”。只有合适的人才, 才能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增强后劲。

4. 重视人才培训, 为人才发展提供空间

人才培训是企业各层次培训的关键。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人才培训, 一方面, 企业通过对人才的培训, 可实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 通过人才培训, 促进人才获得知识的储备和能力提升, 让他们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程度, 激发他们的奉献意识, 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通过培训, 还能增加人才的知识含量,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转化能力,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而企业也能更有效地应对市场竞争。

当前, 许多企业虽然资金短缺, 但是培训经费预算不能减少。投入培训资金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 但实际上员工通过培训, 他们潜在的能力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发挥, 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成果。培训还是提高员工工作技能和水平的最佳途径, 可使员工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这将给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带来极大的动力。■

(作者单位:天津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什么 篇3

关键词:软实力 职业院校 生存发展 根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130-01

“软实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芬·S·奈于1990年提出的,这个概念最早应用于国际关系领域,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目前,国家软实力已经成为国际国力竞争的重要部分。随着对“软实力”研究的深入,“软实力”这个概念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不再仅限于国际关系领域。如今,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都已经开始注重“软实力”建设,通过构想专业的文化、品牌等提高自身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1 职业院校“软实力”的构成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软实力”是指学校的整体办学风貌和精神风貌,这种内在的精神和文化是镌刻在学校内在灵魂上的关键。总体来说,职业院校的“软实力”主要指以下五个方面。

(1)办学理念。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成功和发展的关键。一个科学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理想支持,对办学和发展具有稳定的指向意义。因此,有特色、目标明确、科学合理的办学理念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非常关键,即可以为全校师生明确办学目的也可以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世界上知名大学都有独特的办学理念,职业院校为了在社会上增加竞争力也要根据办学的实际情况设立办学理念,从而明确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计划和未来发展趋势,这也是为职业院校建立“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

(2)办学特色。职业院校与其他高等教育院校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职业院校直接与未来工作相结合,突出了学生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这也是职业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最鲜明的办学特色。具体来说,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包括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实践模式等多个方面。不同的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定位、地理位置、产学结合等方面制定不同的办学特色。并且,办学特色的形成不能只靠单纯的文化宣传,还要将文化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比如在珠三角地区电子产业比较发达,一些地处珠三角的职业院校可以将办学特色设立为电子产业或计算机相关产业。通过突出本校的办学特色,培养出专业的学生,由此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加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3)校园文化。在“软实力”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间学校都应该有足够的文化作为支撑,缺少文化的包容和吸纳,无论规模再大也缺少内在吸引力。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校园文化也是体现职业院校精髓和灵魂的关键。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多个方面,这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构建校园文化,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学校优秀的校园文化渗透到学生的行为举止中,对学生的一生都能够形成鲜明的印记。对于教师来说,校园文化能够促使教师形成内在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4)校园管理。校园管理是职业院校“软实力”建设的制度保障,只有通过有效的校园管理,将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从只重视硬件建设到“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将职业院校“软实力”建设贯彻到底。职业院校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战略管理、人事管理、协同管理等几个方面,一个完善、系统的校园管理系统能带给一个学校生机勃勃的朝气。

(5)校友资源。在世界上的知名高校中,校友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软实力”象征之一。能够培养出在各个专业有能力、有知名度的学生是一个学校的骄傲。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校友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资源。丰富的校友资源一方面可以说明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就目前来说,很多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还没有形成丰富的校友资源积累,这就需要这些职业院校在今后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积累起这笔校外财富。

2 建立职业院校“软实力”的意义

(1)“软实力”建设是职业院校发展的现实需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单纯的硬件建设已经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软实力”建设也就成为职业学校发展是现实需要。从根本上来说,“软实力”建设是指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只有全面提高自身办学的内涵,从而提高办学层次,才能促使职业院校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为职业院校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2)“软实力”建设能够突出职业院校办学优势。我国职业院校的办学优势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化的技术人才,这种办学优势是其他高等院校无法比拟的。通過建立“软实力”,对职业院校的办学优势加以宣传,提高职业院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能够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学校吸引更多人才加入。

(3)“软实力”建设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综合实力。一个优秀的高职院校不仅仅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高精尖的实验器械,还要有完善的“软实力”建设。无论在我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对一所优秀的学校的评判标准是综合实力,也就是说并不仅仅关注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这所学校的“软实力”。硬件建设的强大是一时的,而“软实力”建设却是持久的,当“软实力”足够强大就会形成一种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的扩张性和影响力,最终决定着一所院校的兴衰成败。因此,要让职业学校真正能够发展,增强综合实力的关键就是“软实力”建设。

3 结语

职业院校的“软实力”实践是我国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软实力”这项新课题,每个职业院校都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深入研究探讨,通过构建最具特色和实力的“软实力”提高自身学校的社会竞争力,促进本校发展,最终提高整个职业教育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4):48-54.

[2]毛尚华.关于培育和增强高职院校软实力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9):16-18.

党的根本宗旨是什么 篇4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章的总纲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 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党章总纲中已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针么?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什么是党的政治路线?

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纲领的具体体现,它决定着党在一定历史时期行动的方向、也决定着党的建没的方向。无产阶级政党进行革命斗

争,必须有自己鲜明的纲领,它是一面公开的旗帜,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

什么是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是党制定各个历史时期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正确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我们党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在全党确立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这就是党章中规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什么是党的组织路线?

党的组织路线是党根据其政治路线所规定的关于组织工作的根本方针和准则。组织路线是由政治路线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政治路线就有什么样的组织路线;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是实现政治路线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逐步确立了“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的同时。逐步形成了一条与之相适应的组织路线。这条组织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

坚持从严治党,坚决清除党内的腐败现象和各种不正之风,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实行党政职能分开,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现高度集中,加强组织纪律性,健全党的生活,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以及组织上的巩固和统一;正确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培养、选拔、使用干部,要全面、准确地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搞好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等等。坚持这条组织路线,就能够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建设的统一整体。党的政治路线决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制定各方面工作方针、政策的依据。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我们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思想基础。党的组织路线是由党的政治路线决定并为其服务的。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是确立正确的组织路线的前提,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的实现提供组织保证。这是我们党一条基本的历史经验。什么是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这个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列宁作了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具体地论述了党的领导的含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领导的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党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一步发展了新时期党的领导理论。

党的领导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向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指出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团结和引导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为实现他们的利益而奋斗。党的领导的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指引、服务、保证、协调等几个方面,是这几个方面的统一。

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什么 篇5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对于我们家园气候变化的关心,是每个人的明智表现。联合国曾经委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委托IPCC,因为它是聘请世界许多知名科学家组成的松散组织)对世界气候变化做过全面的评估。IPCC得出的结论是:“极有可能是人类行为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具体到细节上是:人类大量使用石化能源,使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带来的温室效应是全球迅速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也就是当前气候变化的主流学说--“温室效应”说。

“温室效应”说被提出后,一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认为它极不准确。特别是把它作为IPCC的结论,用来指导我们人类的行为规范时,对于此种学说的争议更是愈演愈烈。2010年5月7日美国《科学》杂志又刊登255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关于“气候变化与科学公正性”的公开信。该信充分表达:255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对于“温室效应”学说的提出,其具有认真的、严肃的公正态度,“温室效应”学说亦是具有科学的完整性。

但是,一个认真的、严肃的和并且具有极度公信力的科学理论,不见得就是一个能够真实反映自然客观事实的学术理论。对于克罗狄斯·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你就不能说它不认真、不严肃,更不能说它不具有公信力。它可以准确的预测,行星体在天空中的位置。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类认识地球的贡献要比尼古拉·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贡献要大得多。因为它告诉人们:“地球是一个悬浮在太空中的球体”的结论,是人类追求上万年文明的一个总结。就现实来说,我们并不会讨厌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我们不喜欢的是,当年有些人总要拿《天文学大成》的结论说事,去反对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知道天气的变化,因此有了天气预报,进而有了“天气学”。由于气候的变化,人们想知道所在地位置适合种植什么?养什么动物?年收成会如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有了“气候学”这门学问。探讨气候的变暖或者变冷本来就是“气候学”的基本命题。自从有了气候科学以来,能够称之为“气候科学家”的,没有一个不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中国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竺可桢用他毕生精力,致力于研究中国气候的长期变化(他采用的是统计学的方法)。他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历史气候的长期变化和世界其它地区气候的长期变化基本一致。世界气候的长期变化与太阳大气层的活动(指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活动总称)密切相关。

人类生活在地球地表的大气层中,气象学的宗旨就是想得到地表大气的变化特征,所以气象学把大气作为一个研究的主要客体来探讨。促成大气变化的因子,从气象学上归结起来,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以及地表性质(下垫面)这三个方面,近年来还加上人为干扰这一因子。这些因子作用在大气上的过程都很复杂。特别是下垫面因子,其中甚至还有些不被认知的许多因素。所以气象学不能把这些因子联立起来建立方程,来解决大气的变化问题。最后气象学家就只能不考虑这些因子各自的变化规律;而只考虑这些因子对空气的影响,去求解大气的微分方程了。

我们再来看“全球气候变化”这一概念,它是把地球一个太阳周期的地表平均温度作为指标讨论的。漂浮在太空中的地球,依据它在太空中的位置和它的运动状态,接受来自太阳和宇宙中的能量;并且保持这些能量让其不立刻散失到太空中去,如此地球才有现在的温度。地球表面的热量是不能以传导或对流的方式逃逸出地球的,它们只能以黑体辐射的方式发散到宇宙中去。地球大气在这个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平衡地球表面的温差,它的运动状态和地球长期的温度变化关系不大。从这个立场看“全球气候变化”命题,它应该是地球物理学家任务,而不属于“气候科学家”专业了。因为气候科学家在处理这一问题时,经常会把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因归结为大气环流或者海流中去,以致误入歧途。

当然,气候问题总还是气候问题,只是解决局部、季节性的气候问题和全球气候问题的具体处理方法不同而已。气象学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得到了迅猛发展。为了取得全球气候的历史讯息,人们开始研究诸如树木年轮、冰盖所得冰芯和珊瑚骨骼留下来的历史痕迹,由此还派生出年轮气候学和冰芯气候学这些专门学科。在这许多学科学术成果里,结论无一不指向同一结果:地球气候的长期变化和太阳活动(也就是太阳黑子发生的多少)密切相关。当太阳黑子多时,地球气候相对温暖,农业收成就好;反之亦然。有的研究还证明发生此类现象(太阳黑子的多少)会影响到人类历史的进程。

现在,我们只须根本解决太阳活动是怎样影响地球气候这个地球物理学的命题,剩余的许多问题就好理解了。可是IPCC的“气候科学家”不提以上结论,却得出另外的结论:“极有可能是人类行为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这就好比,突然有人提出个“主流学说”,人们不可以在房间里居住!科学研究显示:人的生存会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在关死门窗的房间里,二氧化碳的含量会逐渐增高;如此环境会严重损害人的机体,有时甚至会窒息人的生命。这些不仅是说说,有人还依据这一结论,把人从有的房间(密闭)里赶了出去。出现这样局面,当然会激起愈演愈烈的争辩,甚至会发生人身攻击也在所难免。

在之前,阻碍我们理解太阳活动会改变地球气候真实物理过程的,还是因为我们头脑里的固有观念:我们多数人都认为,只有太阳光给于我们能量,使我们得以生存延续;其余的就不再会有大的能量进入地球,给我们温暖了;然而,其实则不然。

先说太阳光,也就是太阳对地球的辐射能量:其中有少量的紫外线、其余大部分能量都在可见光部分、另外还有三分之一能量的红外线组成。太阳对地球的辐射能量总量变化很小。全部的变化,其中包括太阳自身发光的改变、距太阳距离的改变和地球运动状态的改变;其变化总量不超过辐射总量的百分之一。所以说,太阳辐射不是地球气候变化的主因,因此它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呈线性的、缓慢的。

再说气候学中总结出的“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大气层的活动密切相关”的这一结论。这个结论还可以换成另外的说法:太阳大气活动机理产生出一些能量,然后这些能量进入地球,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发生改变。因为没有巨大能量的交换是不可能改变地球气候的。前面说“只有阳光”是我们的感觉,后面说“能量进入”是客观事实的总结;现在我们知道这个新的能量就是吹临地球的“太阳风”。在太阳大气平静时太阳风到达地球的速度不到300千米每秒,而在太阳黑子活跃期,太阳风吹到地球的速度可以高达到1000千米每秒以上。这样大的能量差异足以改变地球的气候。这样剩下要解决的,就是“太阳风”的能量是怎样进入地球的这个问题了。

在地球上,还有许多气候现象得不到解释。根据经验,我们用光线加温一个高低不平的面,无论我们怎样设置,高点总是高温区,低地的温度总是低的。可是在地球上高原接受的光线最多,温度却很低;低洼地区还有植被覆盖,光照很少,却常年温度很高。如果没有其它能量在起作用,这种现象很难让人理解。还有,如果对地球气候加温的能量是来自天空,人们生活在地表空气中就一定会有所感觉,比如阳光对地球大气的加温,我们很容易就觉察到它的存在。对地表加温的能量源不是来自天空,那么它肯定是来自另外的方向--地下。依据以上两点,“太阳风”加热气候的方式应该来自地壳。

依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做出总结:太阳风作用在地球磁层的磁场上;磁层磁力线携带能量通过南北两极的极光椭圆带进入地壳,在地球地壳的环纬度上产生电流;地电流在赤道附近电流最大,至极区逐渐减小;地电流流动为地壳加温,电流亦随地壳电阻场不同而变化;地电流大的地方热能输出就大,反之亦然。

地球上有许多自然现象都可以证明地电流的存在。这种太阳风携带来的巨大能量,不仅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气候,而且它还驱动着磁层磁场的形态、强烈时会在电离层处激发极光、为雷电提供能量、保持范艾伦辐射带的形态、驱动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的互动。这许多地球释能现象都是太阳光所无法驱动的。

在没有分析到有多少能量驱动地球气候的情况下,先去讨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这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它的生命机制是可以理解的。既然是生命体,那么它就有它的生命周期。人类最应当做的事,就是尽量延长地球的寿命。人类不应该做的,是那些不可逆的自然事物。当然,大量使用石化能源就是其中的一件。其它还有,烟花、鞭炮的燃放,从水中提取氧、氢工业和生产化工产品时多种有害气体的排放等。

新时期共青团的根本职责是什么 篇6

2008年6月10日,团十六大工作报告:党的要求和青年的使命始终决定着共青团的光荣职责。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共青团的根本职责所在。

2、共青团四项基本职能逻辑关系如何?

组织青年是重要任务也是重要前提,与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之间相互促进,引导青年是根本任务。要切实把青年广泛组织起来,提高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能力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对青年进行有效引导,使青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3、团组织有哪几个作用?

2008年6月10日,团十六大工作报告: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从增强共青团在青年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入手,切实做好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工作。

4、当前共青团工作和建设面临哪些新挑战?

2008年12月24日,共青团工作五年纲要(2009—2013):从本质上看,挑战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转变;二是青年的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三是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对青年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和聚集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

5、请问 “组织青年”有哪两层涵义?

2008年12月23日,陆昊在共青团十六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组织青年有两层涵义,一是把青年组织动员起来,二是组织动员青年作贡献。做好共青团工作首先要解决广泛有效地把青年组织动员起来的问题。

6、组织青年主要包括哪两种途径,各自涵义是什么? 2008年12月23日,陆昊在共青团十六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提高共青团组织动员青年的能力,关键是要把组织化动员方式与社会化动员方式紧密结合。组织化动员方式就是依托团的组织网络和体系,一级一级对青年进行联系和发动。社会化动员方式就是不同层级的团组织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广大青年,运用和吸引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团的工作和活动。

7、引导青年工作必须注意把握好十条重要原则,请说出其中五条。

2009年4月9日,陆昊在共青团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要充分体现党对青年思想意识的核心要求。2.要符合青年思想意识的形成规律。3.要把握不同青年群体的差异。4.要紧扣青年思想意识的关键点。5.要把引导青年和尊重青年结合起来。6.要突出时代特色。7.要把组织化引导和社会化引导结合起来。8.要注重引导青年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9.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10.要把握不同层级团组织在引导青年工作中的不同侧重,基层团组织在引导青年时特别要善于创造活动载体。

8、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必须把握几条原则,请简述其中五条。

2008年8月5日,陆昊在全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1.坚持党建带团建,当前要注意借助党政工作在基层形成的新格局和新成果,并力争使基层团建与党建紧密结合。2.紧紧围绕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组织的根本任务和功能,找准基层团的工作的切入点。3.根据青年喜欢的沟通、交流、联络和聚集的新方式,大胆探索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途径。4.把团的有影响力的工作和活动与团的建设结合起来,善于把工作成效转化为组织建设成果。5.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和商业模式的新变化,找到推动团建的有效途径。6.把发现和培养青年

能人作为基层团建的前提性战略任务,选拔各领域的青年能人到团的岗位。7.把党团组织的“大道理”转化为青年易于接受的“小道理”,既关注青年成长发展中的“大事”,又关注青年工作生活中的“小事”8.坚持团的工作中形成的好做法,对好的工作项目要连续抓、持久抓。9.充分尊重基层的创造力,鼓励基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10、先帮助青年成立交流性组织,再在具备条件的青年组织当中探索成立团组织。

9、共青团工作需要特别注重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2008年12月24日,共青团工作五年纲要(2009—2013):

1、必须切实履行好团的四项职能。

2、必须把组织化动员方式与社会化动员方式结合起来。

3、必须着力增强对青年的吸引和凝聚。

4、必须切实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

5、必须把团的工作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10、共青团的组织功能、组织活力的根本标志是什么? 2009年1月6日,陆昊在全国共青团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青团的组织功能、组织活力的根本标志,一是与青年的关系,二是在青年中真正的影响力。进一步说,一是与广大青年的关系,二是在广大青年中真正的影响力。

11、共青团如何才能增强对青年的吸引和凝聚?

2008年12月23日,陆昊在共青团十六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一是靠先进思想,二是靠对青年合理利益诉求的尊重和服务,三是靠对青年特有兴趣的满足,四是靠对青年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化技能的培养,五是靠团干部的人格魅力和对青年的感情。

12、陆昊同志曾明确指出团内有一个很危险的思想倾向,请问是什么倾向?

2009年3月24日,陆昊在全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研讨会暨全团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团内有一个很危险的思想倾向,就是把与少数青年的联系等于与广大青年的联系。如果眼睛只盯着参加具体活动的少数青年,忽略了更大范围内的组织覆

盖,最后就只能保持同少数青年的联系,从而丢掉广大的青年群众。

13、全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出发点是什么? 胡锦涛总书记对共青团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深刻揭示了共青团根本的生命力在于同广大普通青年的关系,就是要努力实现对广大普通青年的吸引、凝聚、联系或联络。团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处在共青团与青年的边界上,共青团能不能与广大普通青年保持合理有效的关系,取决于基层团组织和基层工作的活力。否则,共青团就不能广泛联系青年,就会丧失功能,就会丧失活力。——陆昊同志在2009年第三期全国团县委书记培训班的讲话(2009年6月23日)

14、请简述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战略考虑? 要善于站在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站在巩固基层人民政权所需要的群众工作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我们初步看到,在全社会中形成一种组织化的动员和控制能力是保持我国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青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作为执政党的青年组织,既要体现出组织载体的作用,又要体现思想引导的作用,还要体现对青年人的吸引团结、建立统一战线的作用,只有具备了这些要素,才能最终体现出我们工作的价值。因此,共青团要从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从巩固基层人民政权建设所依托的与人民群众的基本关系的高度,来认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陆昊同志在团省(区、市)委年中述职总结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09年8月4日)

15、坚持党建带团建需要把握哪3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依靠党组织的力量,积极争取党组织的支持。二是要紧跟党建步伐,努力在有党组织并且有团员青年的地方建立团组织,特别在“两新”组织团建过程中,各级团组织要依靠同级党组织的力量,指导、支持和推进下一级团的建设。三是要努力使团建与党建在工作空间和工作内容上紧密结合。——陆昊同志

在全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8月5日)

16、请问“青春燎原”计划包含了哪几项工作(至少说出四项)?

参与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分批分类推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市级团委与县(市、区)团委结对共建工作和省、市团委机关干部挂钩联系工作;选派优秀团干驻县级团委指导工作;全省团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有关类别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工作。

17、创建“五四红旗团委”有哪几项标准?

“五四红旗团委”的基本标准是:(一)班子建设好。按期换届,民主选举,整体素质高,制度健全有效,思想作风过硬。(二)主题活动好。围绕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主题,扎实有效地开展团的活动,建有服务组织和服务性实体,在所在单位党的中心工作中较好地发挥了生力军作用。围绕青年成长、成才,办实事,办好事,青年受益面广,效果好。(三)支部建设好。履行团委职责,加强支部建设,指导支部工作,带动支部工作全面活跃。所属团支部按期换届,民主选举,组织制度健全有效,富有活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团员队伍不断壮大。(四)活动阵地建设好。活动有阵地,工作有依托,经费有保障。“五四红旗团委”的“四好”标准,是检验基层团委工作的主要标准。

联系工作的题目(作为每组题的第二题):

海运企业自救是根本 篇7

海运业能比较明显地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力, 因为涉及国家发展的主要战略物资, 包括石油、煤炭、铁矿石等基本依赖海运业务。正因为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强劲的物资需求的刺激, 我国东部沿海的港口经济一直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目前我国沿海港口吞吐量达到亿吨大港规模的已经有30个, 集装箱吞吐量超过百万标准箱的也已经有2 2个。今天, 在世界所有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总的排名前1 0位当中, 我国分别有8个和7个。因此, 分析我国海运业的总体状况是港口等基础设施规模较大, 立足于国际贸易的海运业务体量也十分庞大, 但是作为支撑港口经济的生力军之一, 我国的海运企业实力却并不强。

目前我国海运企业有2 4 0多家, 海运船队总运力规模是1.42亿载重吨, 这个规模占世界海运总运力约8%, 列第四位。而与运力逆向匹配的情况是:到2013年底, 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18亿吨, 集装箱吞吐量也达到1.76亿标准箱。大量的进出口物资却并不是由我们自己的海运企业来完成运输业务, 这与我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在这240多家的海运企业中, 以中远和中海为代表的海运企业大而不强, 这是基本的事实。在集装箱班轮市场的前10名中, 马士基占14.50%的市场份额高居第一, 地中海航运、法国达飞和长荣等国际海运企业的标准箱运输量都在中国最大的海运企业中远之上, 散货海运的基本格局也差不了多少。

国内航企内忧外患

国货海上贸易旺盛, 而挂五星红旗的船队却并没有占据主要的运输位置, 这对中国来说是相当尴尬的事。

有业内人士责怪这个局面的形成是因为中国在W T O谈判中“愚蠢地”地取消了“货载保留”这个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实施的航运政策。所谓“货载保留”, 通俗的解释, 就是在国际贸易业务中, 要让本国的航运公司承运更多的本国进出口货物运输任务, 其核心就是“国货国运”。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大量的原油和铁矿石等战略物资大部分需要通过海运进口, 而当时中国的海运企业根本无力承担每年数以几十亿吨计的海运业务。如果当时政府要求中石油或中石化将其每年进出口原油运输量的一半分给国内航运公司, 相信他们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成为国际航企业务的“二道贩子”, 因为国内海运企业当时根本不具有这样的运力规模。

所以这只能责怪中国在长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进程中, 未能及时培育和推动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种资本参与海运市场的开发和开放。这倒与我国建国后长期忽略国家海洋安全的做法保持“步调一致”。众所周知的原因, 中国的国有企业运行效率、发展意识、管理水平等就是与国内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相比都稍逊一筹, 怎么可能与发达国家发展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海运巨头相提并论?即便是背倚强劲的国内海运业务需求, 即便是长期实施“货载保留”的政策, 恐怕也难以推动少数几家国字号海运企业成为真正的全球老大。

更为糟糕的是, 国内航运业同样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 近年来的经营业绩一直徘徊在盈亏点附近, 今年航企运力过剩的情况进一步加剧, 普遍出现了亏损现象。根据国内各大航运企业相继发布的今年上半年财报, 10家上市航运企业合计亏损14.64亿元, 其中尤以中远亏损最甚, 据中远披露, 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获得营业收入299亿元, 同比减少0.9%, 净利润为亏损22.8亿元, 比去年同期减少129.98%。中海系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中海海盛上半年亏损达9061万元, 只比去年1.3亿多的亏损稍有好转。

而实现扭亏为盈的6家航运企业中, 多数是依靠出售资产或非常规业务增长来实现的, 并非其主营业务的收益真的有所好转, 其中包括中海集运的三项资产交易所形成的17.71亿元投资收益。中远管理层也在日前召开的业绩会上坦承, 虽然干散货总体好于去年, 但是二季度表现很差, BDI指数下降了4 0%。中远董事长马泽华表示, “今年全年的业绩想实现不亏损很困难”。

海运运力方面也提前出现了进入冬季的景象, 根据交通运输部日前发布的2014年上半年国内沿海货运船舶运力情况分析报告, 上半年, 省际沿海干散货船运力总规模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降, 700TEU以上沿海集装箱船 (不含多用途船) 运力降幅达9.7%, 化学品船运力增速同比略有增加, 液化气船运力保持平稳增长。受市场低迷、企业主动调整运力结构和国家鼓励老旧运输船舶提前报废更新政策等影响, 老旧船舶提前退出市场有所加速。

令中国海运企业雪上加霜的是他们的国际竞争对手近来却一再交出漂亮的成绩单。8月底, 马士基集团宣布, 该集团今年上半年盈利高达35亿美元, 去除项目终止、减值损失、出售资产所得, 实际利润达24亿美元, 同比大增4 2%。达飞日前也公布, 2 0 1 4年二季度业绩合并净利润9 4 0 0万美元, 营业收入4 2亿美元, 同比增长3.7%。

海运业急需变革

中国航运企业整体业绩表现不佳的情况与综合运输其它几种运输方式的境遇不尽相同。中国公路运输虽然还是呈现多、小、散、弱、差的行业格局, 但却是所有运输类企业中市场开放程度最高的行业, 假以时日, 行业内以市场化手段实现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会越演越精彩。同样, 铁道部改制为铁总后, 虽然高达上万亿的债务依然如泰山压顶, 但是毕竟是一家独大, 至少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无需与国际运输巨头直接展开市场厮杀, 只要早日理厘清资产和债务界限, 长远来看, 铁路运输业前景也比海运业好许多。

对比国内其它运输行业欣欣向荣的景象, 对比马士基、达飞等国际航运巨头的优秀表现, 连年亏损的中国航运企业确实问题多多。这些问题有些是政策不到位造成的, 比如我国海运企业目前承运本国进出口货物的比重占不到25%, 如果“国货国运”政策试点早、推广面大, 则我国航企的货源就有保障, 至少严重亏损的局面不会出现;有些问题是行业企业竞争无序造成的, 比如前些年海运业务走高时一窝蜂地造船、买船、租船, 造成严重的运力过剩和市场的不公平竞争;有些问题是受国际海运大环境影响的, 比如海运燃油成本上升, 发达国家经济低迷造成的海运供过于求局面等。

但这些问题终究不能成为海运企业不发展甚至倒退的主要原因, 市场是靠企业的实力、服务能力、管理水平等去争夺的, 机会不是等出来的。我国的海运企业到了应该猛然醒来的时候了, 再也不能沉湎在以政策拯救市场的梦境里了, 因为全球化时代, 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 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企业是主要靠在政府的羽翼下成长起来的!何况国际航运业竞争日趋大船化、规模化, 如果还不能抓住今天中国处于高增长阶段的高需求机会彻底改变自己, 如果不是迎头而上勇敢地做强做大, 那么今天的亏损换来的可能是明天的破产。

市场还有自救机会

那么中国航运企业怎样才能拯救自己?首先, 航运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 这至少在当前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32号) 文件是中国政府迄今为止对海运业支持力度最大的文件, 文件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海洋权益、提升综合国力的高度, 要求各个环节为海运业提供有力支撑。并从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部署 (详见本期封面故事“海运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文) 。

其次, 航运企业一定要正确判断今天的市场形势, 争取有所作为。

由于全球性的经济萧条以及中国放缓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 包括油品、煤炭、矿石在内的大宗商品交易量有所减少, 近年来航运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但是今年以来, 这种状况有所改善。

油气进出口方面, 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中国目前日均消费近1000万桶原油, 约占全球总量的1/10。从对全球石油市场的影响来看, 中国的需求量变动带来的影响更为显著。海关统计数据显示, 2014年一季度, 我国原油进口量与去年相比出现了反弹, 一季度我国原油累计进口量为7472万吨, 同比上涨8.6%, 而2013年同期同比为下降2.3%, 加上4月份原油进口创日均进口纪录高点, 表明我国原油进口反弹势头明显。此外, 据美国能源署最新报告, 中国天然气需求或在未来25年内翻3倍以上, 国产数量提高的同时自国外进口量也将飙升。报告显示, 中国天然气需求将在2040年达到17.5万亿立方英尺, 是2012年5.2万亿立方英尺的3倍有余。

矿石方面, 由于国际矿石价格回落, 我国铁矿石进口量环比大幅攀涨。9月3日, 天津港品位为6 2%的铁矿砂现货价跌至每吨85.70美元, 为2009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近期, 铁矿石价格持续低位徘徊, 年初至今, 铁矿石价格已累计下跌35%, 仅于8月底前的两周内, 价格跌幅就高达8%。由于铁矿石价格下跌的刺激, 2014年7月我国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为8252万吨, 同比增加12.82%, 环比增加10.67%。受钢厂盈利状况持续走好的影响, 国内粗钢产量高位运行, 高开工率推动了铁矿石进口量走高, 同时也带动了钢材出口的上升, 据中商情报网提供的数据, 今年1-8月, 我国累计出口钢材5683万吨, 同比增长35.4%。

8月份, 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总体行情也是稳中有升, 多数班轮公司于月初在远洋航线上推高运价, 但受各航线供需状况差异影响, 市场运价后续走势分化明显。集装箱运输方面, 8月份, 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月均1106.4点, 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月均1129.7点, 环比分别上涨1.3%和3.4%。据海关统计, 7月份, 中国进出口总值3785亿美元, 同比增长6.9%, 增速环比加快0.5个百分点。7月份, 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704.64万TEU, 同比增长3.3%。

其他方面, 海运市场总体形势在向好的方面转变。虽然市场总是瞬息万变的, 但是如果能正确把握和利用新政策, 国内航企应该能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打一场翻身仗。对目前正陷于亏损泥潭的一些大型航企来说, 这一波市场需求的利好消息至少能给他们以喘息之机, 为日后的战略调整争取时间。

事实上, 国内航企也正在积极行动。2014年9月12日, 中国远洋旗下中远散货运输 (集团) 有限公司与淡水河谷 (国际) 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安排, 淡水河谷将为中远散货运输 (集团) 有限公司提供25年矿石运输合同。中远散货运输 (集团) 有限公司将相应为淡水河谷 (国际) 有限公司定制10艘大型矿砂船并收购淡水河谷所拥有的4艘大型矿砂船。中远如能尽快投入中巴间铁矿石运输, 将有利于中国远洋明年力保盈利, 避免再度ST的命运。去年10月底, 淡水河谷与山东海运联盟签署了为期5年每年1亿吨以上的铁矿石合作协议, 根据这份框架协议推算, 仅在山东海运的这个项目中, 中远至少能保证获得5亿吨以上的铁矿石运输业务。

关于中远和谈水河谷间的恩恩怨怨, 两年前曾经是国际航运界的焦点话题。去年以来, 中巴两国政府从中积极撮合, 特别是中远主动通过不同渠道向淡水河谷释出合作的信号, 这才有了今日“框架协议”的签字。对中远来说, 虽然这种合作更多的带有应急的成分, 但是至少已经向外界传递出自身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意向。

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 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命脉七大行业之一的海运业, 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为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但是市场环境下, 企业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关键, 中国海运企业亟需提高管理水平, 创新发展模式,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惟其如此, 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篇8

党的组织机制保证了党在长征中不会分裂

长征正是中国共产党面临严重政治危机之时,为什么没有分裂?原因如下:

长征前党内已形成了重视入党者的政治信念,防止帮派产生的信念机制。中国共产党初建之时,就对入党者严格把关,特别重视入党者的政治信念。因此,保证了大多数党员政治信念一致。长征时的党中央政治局成员中,绝大多数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能从党和红军的利益出发思考问题,以致在中央没有形成帮派的思想条件。由于大多数党员信念一致,这就使张国焘这类信念缺失的人,在党内没有“市场”。

长征时党内已经形成了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的纪律机制。长征中,从湘江之战后的通道会议开始,直到遵义会议,以致后来党中央的多次重要会议,对于重大问题,都是以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来达成决议的。长征中,中央红军内虽然有下级对中央提出过质疑和意见,但被否定后,能做到服从中央,保留意见,在行动上没有任何反对的表示。这个纪律机制,也严重地约束了帮派思想严重的张国焘。虽然他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但他是中央总负责人张闻天的下级;虽然他是中革军委副主席,但还是中革军委主席朱德的下级;虽然他是红军总政委,有指挥红军作战行动的最后决定权,但红军军事战略行动的决策权在政治局占有多数的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等集体成员的手中。张国焘之所以要另立“中央”,就是要利用“全党服从中央”的纪律机制来反制合法的中央。这种倒行逆施的做法,反而使全党更加看清了张国焘篡党夺权的野心,最终使他陷入孤家寡人的地步,不得不在1936年6月6日宣布撤销另立的“中央”。

长征前党即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机制并在长征中兵权得以正确掌控。红军的组织系统是由军队编制系列和党的组织系列从上到下双重融合而成的,这是“党指挥枪”的组织保证。然而,“党指挥枪”的关键是兵权的掌控者。由于“全党服从中央”,兵权在党中央,党的总书记(总负责人)的权位是举足轻重的。张闻天曾提出过将总负责人的位置让于张国焘,被毛泽东等否定。长征中,彭德怀等人开始都不明白毛泽东“宁可让出总政委,不能让出总书记”策略的奥秘,后来形势的变化,彭德怀对毛泽东的远见佩服不已:“如果当时让掉总书记,他以总书记名义召集会议,成立以后的伪中央,就是合法的了。这是原则问题。”历史证明,由于总书记之位没有旁落于张国焘,最终保证了三大红军主力和坚持南方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后来齐聚于党中央的旗帜下。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我们不要争个人兵权,但要争党的兵权,人民的兵权。”

长征时党中央形成了民主渐进、水到渠成对主要负责人的更换机制。长征中,党中央总负责人的更换是在民主讨论争辩,分清是非由来,基本产生共识,并且犯错误主要负责人有所认识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的。首先通过通道、黎平、猴场会议,将军事指挥权从中央“三人团”回归中央政治局;其次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中央主要的人事变动也仅是毛泽东担任政治局常委;直到2月的扎西会议,才正式宣布张闻天接替博古出任中央总负责人;3月的苟坝会议,才由周恩来、毛泽东和王稼祥组成了新的中央“三人团”指挥红军军事行动。这避免了党内因党中央高层剧烈变动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长征时党内形成了以团结教育为主,组织措施为辅的挽救机制。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为,是中国共产党至今最大的一次分裂行为。这个分裂行为最终没有成功,这是党中央能够清醒认识矛盾性质,采取了团结、教育、挽救方针所致。首先党中央在俄界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以明确的态度坚决反对;其次党中央对张国焘还是采取了团结、教育、挽救的方针。表现在:不对张国焘做出组织处理(因其性质是路线斗争,还不是叛变革命的性质);对张国焘仍称为同志(因他还不是脱党性质的分裂行为);规定文件只发给中央委员等(可以控制不良影响扩散);划清张国焘的错误与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之间的根本界限等(红四方面军并没成为张国焘的私家军)。这使得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最终又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党的组织机制保证了党在长征中能自我纠正错误

无论中、外,近代史上,不犯错误的政党是没有的。政党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政党能否自我纠正错误。党在长征中为什么能自我纠正错误?这可以从以下几点原因来阐释:

长征前党内就形成了不同思想路线博弈的斗争机制。什么是思想路线斗争?特指党内由于思想上、政治上或工作上思路途径不同而引起的斗争,但各方动机和出发点是一致的。一个政党无论有无外部因素帮助,只要党内思想路线斗争形成,就会产生互为监督,互为影响和互为作用的功效。一旦正确路线占上风,就会产生纠错效果。长征时,党内思想路线斗争虽十分激烈,由于“利益”是共同的,所以最终党中央能统一到正确路线认识上来。

长征时党内逐步形成了以辨明是非视为党的生命的民主机制。长征时,党内路线斗争实际是党内民主的体现,但不是仅以开会来呈现形式上是民主,而是在思考出发点一致的前提下,以争论来辨明是非,争论的目的,是弄清楚什么是正确或错误(这与帮派利益或个人意气之争有质的区别),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长征中,最典型能说明党内路线斗争的目的是辨明是非,就是犯了路线错误的党中央成员能主动认识错误。例如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上作副报告,就主动检讨自己的错误;博古虽然一时对错误严重性认识不足,但在长征后期,逐步意识到错误,而能坚定地站在正确路线一边。这说明长征时,党就已经形成了以辨明是非为目的的真正的民主机制。

长征时党内形成了吐故纳新、推陈出新的核心领导机制。长征前,党内主要负责人的更换机制就已经建立起来了。例如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都是更换前任“上台”的。但是长征前党中央的核心领导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毛泽东同志的威信,是在长征前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并且由此逐步转化为党中央绝大多数成员所拥护的核心人物,这使党中央绝大多数成员团结一致,使正确路线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成为了可能。史实证明,正是党内确立了毛泽东为党中央的核心人物(即使毛泽东不是党的总负责人),才使与党中央对立的张国焘另立中央的分裂行为以失败告终,使北上的正确路线最后得到全党的认同,使党在长征时期的政治危机得以化解。

nlc202309082006

长征时党内形成了下情能够上达、影响上层纠错的贯通机制。共产国际代表罗易认为:“国民党没有严密的组织,它是由上而下组织起来的,所以这个党的上层领导机构比较健全,比较严密。从国民党中央越往下,组织越混乱,越是没有一定的目标。下层群众无法对上层人物施加影响,他们从来都只能间接地发挥作用。”共产党与国民党不同,从上而下都有严密的组织。长征时,党的章程内容就有:“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所以,中央红军中最基层党支部的意见都可以转达到上层。长征时,毛泽东同志回到中央领导岗位,很大程度上是下层党员的普遍意见促成的。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保证了长征的胜利

毛泽东指出:“实事求是中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探寻潜藏于规律之中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是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路径去认识问题。这是人类思维的正确路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大体包括三项内容:

研究探寻事物运动的历史规律。长征时,党中央大多数成员与张国焘最大分歧之一是红军行动的战略方向,即红军主力是北上还是南下?以毛泽东等多数中央领导同志认为只有北上才是正确的。根据是什么?即中国历史规律:战国时,秦国是雄居关中后东出,最后统一中国的;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是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北上出川占关中后东出才夺取了天下;三国时,蜀国诸葛亮的战略也是北上六出祁山图谋出川占关中;唐朝李渊也是占关中后东出占中原;明朝李自成起义,还是最终占关中后东出攻陷北京……所以红军必须乘国民党军还未部署重兵阻住北上之路时出川,在陕甘建立根据地再图谋东出。毛泽东是精通中国历史的,北上是将历史规律作为重要依据之一作出的战略决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长征胜利,就是党和红军能以实践结果来辨明是非并加以纠错的结果。例如,长征中湘江之战使红军损失巨大,使大多数中央领导人认识到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这才产生了毛泽东同志回到党中央的领导岗位;由于红四方面军南下的失败,其高层领导认识到南下是错误的(张国焘也是被动地不得不承认),继而产生了红军三个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就长征时的境况,党和红军大多数高级领导能认识到错误并加以纠错,这是中国其他任何政党所做不到的。“实事求是”也是一种美德,坚持真理标准也是道德水准的一个试金石。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结果出来之后,如何正确地认识结果,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不仅要认识到事物的一般性,还要认识事物的特殊性。例如湘江之战,红军战役目的是渡过湘江,军事顾问李德认为湘江渡过了,战役目的达到了,因此湘江之战就是胜利的。这仅是局部一般性的认识,特殊性认识要从全局来看。红军长征开始,一路上遭敌围阻。湘江之战后,红军被敌围剿态势还在延续。史实证明红军打破敌围剿是在四渡赤水之后。从战略上看,湘江之战实质是仍未打破敌围剿且损失巨大的一场败仗。红军渡过了湘江,但红军指战员对党中央高层的指挥已丧失信心,中央高层也开始认识到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

综上所述,为什么长征之后,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党的建设?为什么建党95年至今没有出现分裂?为什么党能不断地纠正错误?为什么党奉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始终不动摇?从长征历史中可以窥视分析出来,这是党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责任编辑 刘顺发)

上一篇:记得我记着你散文随笔下一篇:职工个人爱岗敬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