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温暖留守儿童的心

2024-09-11

让爱温暖留守儿童的心(共9篇)

让爱温暖留守儿童的心 篇1

------创新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

当春节的喜气渐渐消退的时候,一批又一批的农村劳力又将踏上远离故乡的列车,他们无赖的将自己的孩子留给父母或亲戚,这批孩子于是有了一个只属于他们的名字——留守儿童。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子女”队伍中的很多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他们缺乏亲情与关爱,缺少交流与理解,“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儿童”现象日益凸显,学生厌学弃学现象日渐增多,失学辍学的比率也逾来逾高。如何教育好“留守子女”,关键做好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使他们健康成长。

跨入21世纪,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我们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求新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明了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方向,提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一方面,中央确立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任务下落实德育工作的各项任务,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面临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我们要从新的视角,用新的理念探索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加强德育组织,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总是人为地把德育与其他教育割裂开来,把德育当作是学校分工中的一个门类。事实上,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苑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之一。德育主要承担着非才智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工作,德育必须政变原先的内容体系和培养方式,创造出与培养创新人才相配套的斯体系。一般说来,非才智性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心理。这是非才智因素的主要部分,是个体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力量影响生活各个层面来人生未来的关键性品质要素。心理方面的素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目标,原先的一些政治性课程可以削减,多开放一些心理保健和心理训练方面的课程,在五个方面进行强化:①情绪控制:自我安慰并摆脱焦虑状态;控制冲动和愤怒;处变不惊,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保持镇静、信心、希望和勇气;化解不良情绪。②自我感知:对自己仇缺点和所处环境的准确感受和把握,对自我的正确认识。③自我激励:持续保持热情,不断明确目标,始终专注于同标。④认知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的感受。⑤人际交往:顺利进行人际交往。

2.品德。品德包括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公德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意识,养成其符合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外行为习惯,如遵守社会公共秋序、文明礼貌、讲究卫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维护因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等。私德教育是

要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养成其在私人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道德行为习惯,特别是在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其符合职业过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如忠于职守、勤恳工作、诚实劳动、廉洁奉公、团结合作、维护本行业声誉等。

3.思想。思想教育在不同阶段设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对留守儿童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使他们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进行观察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把德育作为一种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的非才智性因素来处理的。我们相信,如果将德育与人的发展、人的成才紧密结合起来,德育会在长期低述的徘徊中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是德育改革的需要,更是适应21世纪的挑战,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做好留守儿童家庭档案,辅导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开拓留守儿童的视野

团队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养成教育、创新教育的具体形式,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搞好团队工作,对一所学校的校容校貌,教风学风及德育,教学成绩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建立留守儿童家庭档案。对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的情况实施动态管理,掌握留守儿童家长姓名、外出务工地点、联系方式、经济收入等基本情况。与外出务工者签定监护和赡养责任书。

2、各班级组织开展咨询,受理帮助请求。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求助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对生活困难的家庭,学校考虑纳入救济,提供生活困难补助。

3、学校各班级定期开展公益活动。在节假日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家时开展讲座、情况通报,对留守儿童进行慰问;暑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实践活动等。

4、与社会互动。及时与社会沟通全镇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情况,与社会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管理。

5、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对象档案,学校领导、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都可以成为留守儿童的帮扶对象,尤其是共产党员,要身先士卒做好留守儿童帮扶的示范榜样作用,以切切实实的行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心和爱护。

6、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开设亲情电话,开通专用亲情电话,免费让留守学生每月至少与父母通一次电话,汇报学习、生活情况;通报学生学习情况,使家长放心打工,家长把务工情况告诉孩子,使其安心学习;加强学生心理咨询,开设心理信箱,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关

爱日记,每周用一节课时间与留守学生谈心,掌握其思想动态;定期走村串户,及时了解留守学生在校外的思想动态,每月召开一次监护人座谈会,从整体上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情况。

7、充分利用图书室的藏书资料,对留守儿童全面开放,让他们的课余时间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浏览图书,丰富他们的视野,开拓新的知识面。

8、组织少先队开展“为老人送温暖”系列活动。为爷爷奶奶打扫房间、洗衣服、梳头发、爱心小制作、表演节目等,让老人们感觉到温暖,感觉到他们还是有人爱、有人疼的,增强了他们生活的自信心,同时也让队员不用老师说教受到潜移默化的传统教育。

三、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

1、完善“留守儿童”管理制度:(1)联系卡制度。为每个留守学生建立家庭联系卡,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委托监护人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2)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启动“教师帮扶留守学生”关爱教育活动,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随时掌握其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及时为其解难。(3)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工作预案,留守儿童在校如遇突发事件,迅速采取救助处理措施。

2、在班级内开展学习互助小组。留守儿童往往性格内向,性情孤僻,封闭自己的心扉,不愿与人交往!对学习,对前途看不到光明!

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建立学习帮扶对子,拟定全班与小组的远、近期学习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我们全班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而是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感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价值。

3、做好家访工作加强沟通和交流,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一方面家长要利用书信、通讯工具多与孩子们交流,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好好学习的强大自信心;另一方面家长还要和老师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适时掌握孩子学习、生活的动态。

让爱温暖留守儿童的心 篇2

一、个案研究, 实施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 要善于总结, 善于归纳, 其实很多工作我们都在做, 效果也不错, 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每一个学生的个体, 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我们把他们总结归类, 把突出的个案, 以其发展变化为研究内容, 把和个案有关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 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 从而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和改革的措施, 促进被研者的良好发展。

个案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 即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团体。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 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 有的问题应付自如, 有的问题则难以解决, 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问题, 如一个学生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 那么, 该生上网玩游戏影响学习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中发生的一件事, 如一段时间以来, 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 那么, 班里抄作业现象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现象分析:这其中有三种, 一是自身的惰性, 不想动脑筋, 看到作业, 头脑发晕, 大喊不会做, 缺乏钻研精神, 更别说刻苦了;二是恐惧心理, 只要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就没有把握, 人家做的总是对的, 对自己没有信心, 不自信;三是上课不认真听讲, 总是走神, 下课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自然不会。

对策:学生不会做是由于学生的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造成的。因此, 我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分层次布置作业, 允许作业“留白”。

我们要坚决反对“一刀切”的传统作业方式, 要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会“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这样, 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了解答兴趣, 既防止了抄袭, 又能调动广大同学思考的积极主动性,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个别学生, 个别题目, 经过认真的审题与分析后, 仍然做不出, 我们要允许他们的作业“留白”, 这也是防止抄袭的必走之路。学生情况各不相同, 思维也千差万别, 我们不能要求他们个个是神童。

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为学生着想, 以学生为本, 不仅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量, 开阔知识视野, 拓宽知识面, 提高对教材的驾驭、把握能力, 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那么杜绝抄作业现象也就不再是一个教育难题了。

二、尊重人格逐步提升

学生的转化是我们广大教师面临的难题, 现在的孩子个性强, 自主随意, 尤其是中学生, 处在青春期, 对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 我们想转变他都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虽然难, 我们还要做, 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

我们所说的差生其实不光指学业上的差, 道德品行上也存在着问题, 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 人们常说“朽木不可雕”, “顽石不成材”, 这些话都会伤害到他们, 甚至使他们自暴自弃。他们会比别的学生更敏感, 更愿意受到重视。他们身上有很多缺点, 不听话, 懒惰, 消极, 有的还经常违纪。造成学生这样, 原因很复杂, 有的是家庭因素, 有的是社会因素。如果对他们采取批评和教育, 他们会产生很多反应, 有的自卑, 有的沉闷, 远离集体, 沉默寡言。我们想从心理上转变他们, 坚持对他们不厌恶、不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爱心融化学生冰冻的“心理防线”, 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班级里有个女生, 家里条件特别不好, 父母在外面打工, 寄放在叔叔家, 各科成绩都差, 也不和同学交流。总是躲得远远的, 这样的学生越批评会离集体越远, 我和同学主动接近她, 帮她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给她补课, 慢慢的虽然成绩不是很理想, 但是她比以前活泼了, 愿意和人交往了, 这就是转变——我们的成绩。对这类学生的教育要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 让他们感受到爱, 同时也要恩威并施, 对一些恶习绝不姑息。把同情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对他们要有耐心和责任心, 从学生的心理感受出发, 从根本上转变, 设定短期目标, 分成阶段性计划, 这样才能切合实际, 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三、结语

用爱温暖留守儿童的心 篇3

儿童是花朵,留守儿童却似乎长在了野地,往往要独自面对成长中的风风雨雨。父母进城打工,子女因种种原因留守在千里之外。尽管鸿雁传书、电话沟通、视频连线能有片刻的团聚感,但终究难以代替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陪伴,哪怕是争执也显得如此遥不可及。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各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主动“补位”,显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广东建设“农村儿童友好社区”,提供文化娱乐、家教培训及心理辅导等关爱服务;重庆垫江推广“爱心家长”,“把每个留守儿童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深圳进行“家校合作”,改变父母用物质补偿代替情感交流的习惯……种种措施,守护孩子的蓝天,也让家长感受更多暖意。对于家庭,这是情感的补充;对于社会,无疑也有助于裂痕的弥合。

尽管如此,留守儿童的境遇,仍然不容乐观。据全国妇联调查,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多万。这意味着,全国每5名儿童中,就有1名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背后,是地区之间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均匀的发展状况,是亟待打破却仍然坚固的城乡二元壁垒,是无法满足更多人的社会公共服务短板。可以说,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有流动时代、转型时期、发展路上种种体制机制障碍制造的纠结。

在全国少工委六届五次全会上。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就曾指出,要深刻认识、努力把握少先队工作的时代特点。要注意把握好研究“新少年”的特点,应对“新媒体”的影响,为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等“新群体”做好事、办实事,认识少先队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把握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等带来的“新机遇”。

1、在四川省广安区浓溪镇会战村3组的一块农田,留守儿童尹文琼一边陪伴着正艰难地用耕牛翻耕农田的母亲刘小素,一边背着背兜帮母亲割牛草

2、一个贫困村的留守儿童在田野玩耍,爷爷奶奶在耕作,爸爸妈妈在远方

3、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留守儿童放完学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聚在一起无忧无虑玩耍,是他们最为快乐、幸福的时候

4、河北承德县一个偏远山村的留守儿童。对知识他们很渴求,对父母他们很想念

真情温暖“留守儿童” 篇4

重庆市云阳县宝坪镇水磨小学 胡云高

【摘要】“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留守儿童”们事实上生活在“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他们的心理往往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如何教育这些孩子顺利、健康地度过他们一生中的黄金岁月,是摆在我们广大农村教师面前一个日益迫切的教育课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教育策略

“留守儿童”是新时代校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为创业、为生计奔波在外,雏鹰般的他们没有父母双翼的护卫,被寄养在亲戚朋友的家中。他们柔弱的身子是多么渴望父母温暖的怀抱,他们稚嫩的心田多么渴望享受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如何教育这些孩子顺利、健康地度过他们一生中的黄金岁月,是摆在我们广大农村教师面前一个日益迫切的教育课题。笔者从教十几个春秋,先后在不同的乡村小学任教,曾担任班主任数载。其中耳熟能详的、尚有不少时常萦绕在脑海中的几件鲜活的事例,多少与这些尚有父母、但身心俱孤的“留守儿童”有关。几年的观察与比较,我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感觉到:农村孩子求学艰辛,“留守儿童”的处境更是险象环生。

一、留守儿童的问题

现象之一:隔代哺育。这些家庭多半是祖孙相依为命,与“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家庭乐园相去甚远,孤独的老人陪伴孤独的孙子,这类情形占农村“留守儿童”的70%以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本已年老体衰,且大多数还得耕种责任田,繁重的体力劳动已经让老人们不堪负重,对孙子孙女的抚养,能管住一日三餐就够了,哪能谈得上教育?这类学生衣裳脏乱,或是倔强不听话,或是性格孤僻。笔者也多次接触过这些老人,老人们或者担心孩子教育不好,或是老虎咬刺猪――无从下口,教育孙子孙女束手无策,矛盾的心态管教出不少问题学生,逃学、自私、游历在社会的边沿。出现了不少令人扼腕叹息的危险少年。

现象之二:单亲相依。这类家庭,父母双亲有一个留守家园,与年迈的老人比,孩子们与自己的父母心灵更容易沟通,感情更融洽,但单亲家庭,就像断翅的鸟儿,欲展翅高飞,困难不少。留守家园的父母单亲,大多家务冗杂,体力劳动加上家务劳动,青壮年男子都吃不消,能抽出时间来认真管教孩子,实属微乎其微。长期的两地分居,生理与心理的煎熬,很多家庭产生变异,在孩子幼小心灵投下的阴影,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成长。

现象之三:游牧四方。这类“留守儿童”如草原的游牧部落,一年四季,无固定的家园。父母为了外出打工挣钱,今年托付给外公外婆,明年又寄养在姑姑家,后来又辗转到大姨家,一年一所学校。孩子只得无休止地适应无数家庭的生活习惯,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转学成了家常便饭,对孩子成长和教育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现象之四:候鸟迁徙。小时托儿带母,举家外出,由于农民工普遍工资不高,在打工的城市上一所像模像样的学校,昂贵的选校费往往令不少民工望而却步。只得把孩子交给城郊结合部的私人学校、农郊学校,环境的生疏、语言的障碍是摆在不少农村孩子的拦路虎。勉强上了一两年,只得又送回了老家就读。老家是在无人看管了,又接到外面读书,如此折腾几个回去,孩子受教育的黄金年华被白白耽误了。

二、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

耳闻目睹“留守儿童”的艰难处境,思“留守儿童”之前程漫漫,吾辈教育工作者怎能熟视无睹?冰心老人曾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教育工作者本身就是爱的工作,之后从内心深处充满对孩子的挚爱,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田。几年的思索与总结,交流与尝试,笔者认为要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广开学校千万所――纳尽“留守儿童”。要实现农民工挣钱与教育孩子的“两不误”,消除城乡学校差距,让农民工孩子能就近入学,实乃根本之策。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进城随父母就读的孩子将越来越多,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运筹帷幄,做好城镇教育事业的长远规划。如果每一个城市、每一所学校,能像对待本地孩子一样看待农民工子女,将他们入学的门槛降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将不复存在,可喜的是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还是全国各地,已开始把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摆上了议事日程,美好蓝图将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是一枝一叶总关情――走过“留守儿童”。 在眼前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难还得不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我们还得面对形势,因地制宜,想“留守儿童”所想,急“留守儿童”所急,做“留守儿童”所需,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空。

1.边“等闲视之”为“关爱呵护”。留守家园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心照料。本来身心倍感孤独,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多“雪中送炭”。在学习上,生活上比一般同学多一份关心。学习遇到困难时,一起解决一道难题;天冷时一件衣服一声关切的问候,都能使“留守儿童”心底腾起温暖的火苗。只要我们和他们的心灵更近一点,学习指导上更务实一点,机会多给一点,奖励放宽一点,对出现的问题放宽一点,何尝会使“留守儿童”的心更冷,情更孤。

2.变“上访”为“下访”。对“留守儿童”的家访工作,单靠传统的家长会收效甚微,“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许年老体衰,或许是亲属,大多不愿意参加家长会。我们应创新家访方式,变“上访”为“下访”,掌握“留守儿童”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带着感情,挨家挨户走进他们家,这样掌握的情况更全面,更真实,以便配合监护人做好教育工作。

3.变“长期走读”为“寄宿学校”。由于居住山区,“留守儿童”起走贪黑,老人和亲属为照顾起居麻烦不少,冬天冷,夏天热。我们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应大力创办寄宿制学校。让这部分孩子读书期间住宿学校,从“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心理培育、实践活动、学习指导,给予全方位的帮助和提高。这样,既减轻了寄养家庭的负担,也解了大部分打工夫妇的后顾之忧。

三是万水千山近咫尺――架设“空中”桥。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我逐渐摸索了一些门道,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他们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架起空中桥梁,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我采取了“一谈二写三见面”的工作方案:一是填发联系卡,每期将外出父母的电话、地址等通讯方式搞清楚,定期与父母取得联系,谈话时应“多报忧少报苦”多谈积极向上的,少打“小报告”,同时要求学生和父母形成定期通话的制度;二是对在电话中一时难以谈清的可采取书信联系方式,每期填发报告单寄给外出父母一份,以便掌握孩子的情况;三是约定外出父母每年回家时至少和班主任老师当面交谈一次,彼此交换意见,效果更好。

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温暖的家园 篇5

《2012年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刘寨第二中心小学

2013.01

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温暖的家园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现有教师62人,学生965人,留守学生192人,占学生人数的23%,学校各功能室齐全,拥有大量图书、音体美器材。学校以“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精业育人、特色育人”为主线积极发展,在各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校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与亲戚一起生活,儿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为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我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领导小组,校长王少辉担任组长,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第一责任人,党支部书记郑发展、工会主席徐宗仁任副组长,张柳涛、鲍红超、杨丙均、王彦群为领导小组成员,下设办公室,由徐宗仁任办公室主任,全体班主任和帮扶教师为工作组成员。建立了至上而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了各项工作全面认真落实到位。学校校长室、政教处、教导处、少先大队部等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了相互配合和协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了全校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局面。

领导小组根据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性、长期性和系统性拟定了三期方案。第一期: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爱的关怀”系列活动,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灵,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乐观开朗的个性。让学生感受到关怀,给予学生爱的力量。预防亲情缺失。第二期:在关怀的基础上,开展“关注留守儿童——学习管理”系列活动,加强留守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管理。缺乏学习监督自制力差是小学留守儿童的特点,需要进行有效的督促,增强留守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学习中树立信心。第三期:加强上两期方案的成果的延续,通过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构建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系列活动,使留守学生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二、成立 “留守儿童之家”。

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我校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包括“爱心图书室”、“体育活动室”等留守儿童活动室,开通了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弥补这些孩子“亲情上的缺失”。在活动室里装上二台电脑,一台液晶电视,创造丰富有趣的活动环境“拴住”留守儿童的心,并给每位留守儿童的家长寄去《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信里我们着重强调了联系和沟通的问题,要求他们平时多给孩子写写信打打电话,多多了解孩子在学校、家中的情况,关心他们心灵上的感受,使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在心灵上得到了安慰。许多家长都说:我的孩子长大了,真的要谢谢老师。

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为便于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全体教师对所在班的学生进行全校性摸底、排查及问卷调查,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家底,建立了“留守儿童”专门的档案和联系卡,主要包括学生的住址、父母的联系地址、电话、委托监护人等有关情况。,我校发动全校教师走访学生家庭、与家长交流沟通、掌握了“留守儿童”第一手的资料,根据掌握的信息,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留守儿童班主任手册”。各中队辅导员每天辅导一次作业,每周记载一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每月进行一次交流谈心的家访并及时做好记录,使“留守儿童”处于始终有人关爱的环境之中。

四、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孤独、自卑、自弃等不良心理,向每一个留守儿童发放了“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表”,及时准确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和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了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召开主题班会、队会等途径,规范“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动之以情,胜过许多说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触及了学生的心灵,教育工作就容易得多了。

五、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学校要求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全校共有19名班主任,24名任课教师承担了192名“留守学生”的监护职责,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注重留守孩子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孩子的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子帮助。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少先队大队部举办了“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征文比赛,除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丰富活动外,也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们在文章中分别表达了自己的心迹。我校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献爱心募捐活动,演讲比赛、书画比赛、运动会、读书知识竞赛、开设第二课堂、成立美术、体育、音乐兴趣班,丰富他们的生活与学习,让他们感受的生活与学习的快乐,家的温暖。让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来自学生、老师、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爱,让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一至周五的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由结对老师轮流值日在学生活动室和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问题活动。诸如:课外阅读、乒乓球活动、象棋活动、音乐辅导、绘画创作等。

七、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为了切实加强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将对师生的结对情况过程跟踪和对其结果进行评比考核,学校积极研究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结合实际制定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考核表》,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让爱温暖留守儿童的心 篇6

稳坪完小三优先关爱留守儿童温暖之家稳坪完小在县、镇妇联帮助下,成立了“儿童之家”,这所全镇唯—的寄宿制小学,目前成为外出打工农民的孩子上学的乐园。

据了解,该校对留守儿童教育实行三个优先:一是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对留守儿童逐一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对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并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二是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要求教师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严格食堂操作管理,饮食注意,营养搭配均衡,尽量满足学生及家长的要求。三是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根据他们的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身心愉悦,又培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让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篇7

关键词:家庭;学校;社会;爱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66-01

近几年,在农村许多背负着家庭重担的年轻父母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谋求发展,把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或亲朋好友代为监管,这就在我们周围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 —— 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出现与存在,已成为目前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但这个群体的出现与存在却带来一系列棘手问题,由于亲情的缺失和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令人不甚担忧。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让家庭的爱成为其成长的垫脚石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重视起对儿童的教育。

首先,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仅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亲子关系,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除此之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

其次,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再次,家长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让学校的爱成为其成长的动力点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第一,教师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情感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

第二,学校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记载好留守学生父母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情况、学生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并主动与他们联系,学校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第三,充分发挥班、队组织作用,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激发留守学生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让其在集体活动中,感受集体的温暖。

第四,教师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睡等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

第五,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两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强自立、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三、让社会的爱成为其成长的催化剂

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

第一、要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城乡结合,统筹安排。开放城市公办学校,并利用城市闲置教育资源开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农民工子女能在就业地入学,以逐渐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

第二、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多创造就业岗位,让更多农民就近务工,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第三、加强培训工作。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工以及留守儿童家庭家长。通过对农民工进行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农村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家庭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

第四、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的管理力度,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

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让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头顶的天空和其他孩子的天空一样明朗、绚丽,让留守儿童在这片蓝天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让爱温暖留守儿童的心 篇8

德江县稳坪完小建设留守儿童温暖之家

稳坪完小在县、镇妇联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创造了生活的家园、学习的乐园、和谐的校园。

据了解,稳坪完小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工作领导小组,对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学校于上月底建立了50平方米的“留守儿童之家”,设立了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配备了亲情电话、电脑。留守儿童可通过亲情电话或视频聊天的方式与家长及时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的在校表现;学校组建留守儿童心理咨询队伍,由各班班主任担任,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开展心理疏导,对“留守儿童之家”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服务;开展了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活动,学校高年级学生对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活动,定期家访活动,女教师还为留守儿童当“爱心妈妈”活动,加强家长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集体的温暖,从而快乐地学习。(杨乾超)

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温暖的家 篇9

班级文化,就是班级全体成员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用和行为准则。它与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一样有着自己的外延和内涵。首先,它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其次,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第三,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它的主体是学生。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

班级的文化建设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建,又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层面上,也不能局限于某一部分,它必须有层次、有深度、有广度。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中,笔者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建设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作好表层影响和熏陶的教育

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笔者首先抓住了教室的布置作为突破口。目前,一些学生对于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愿意读文学作品和科技作品,而是喜欢读一些卡通图画。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没有批评同学,而是采取引导的方式,告诉大家如何鉴赏文学作品,如何使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此外,笔者在班级布置上入手,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结合学校的要求,笔者和学生们一道,对教室进行了一番布置。在布置的过程中,就注意了对学生的影响,比如说墙壁报的设计,在形式上注意了与教育环境的和谐,注重了对衬美和结构美,并且力争做到与黑板上方的标语搭配,相互映衬。

更主要的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要一切都自己做主,而是让学生做真正的设计者。这样,设计和布置的劳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美、体验审美的情趣。同时,在积极地发挥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墙报设计的内容上更要注意对学生的影响,不流于形式。墙报的内容从各个学科的学习到思想教育,从趣味知识到文体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与单调的卡通图画及呆板的卡通文字说明相比,优势顿时一览无余。这样,学生时时处于文化与知识的熏陶之中,教育效果自然提高。

二.以学习为主线,以班级的凝聚力为轴心,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内外生活,促进班集体文化活动的深化

班级文化建设的形式仅仅是文化建设的一个开端,要建设一个有机的班集体,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建设内容,去深刻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学生去谈文化内涵,似乎太深刻了一点;但是,课内外活动左右着班级文化建设走向。例如:针对班级的实际,抓住学生的爱好,寻找突破口。在班级组织各种球类比赛,棋类比赛、班级吉尼斯比赛等。在比赛,注意引导和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建立班级内友爱、平等的意识,促进班级文化的深层发展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在紧张和压抑的状态下,很少能有创造潜能的出现,其智商的发挥也会受到相当的影响。笔者所带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差,缺少学习能力,更谈不上学习方法,由于心理上的因素,他们更加自尊,很怕别人看不起他们。而且,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种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学生在平常的表现上也不尽人意。

鉴于这一点,尊重学生,建立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就显得相当重要。在平素的学习生活中,笔者从来不摆出教师支配学生的架势,大家一律平等相待,像朋友一样相处。教师有了缺点,学生也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提出来,学生有不足,教师自然更是责无旁贷,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指正。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友好的建设性的基础上的。经过师生共同努力,一种“闻过则改,友好互助”的班级文化悄然形成。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油然而生一种主人意识,这种主人意识,又促使学生的责任感被强化,由被动地被管教,到主动地为班级为学校考虑,学生的课上和课下表现自然就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质的飞跃。

值得一提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班级的整个改变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表现出现反复,有的甚至是反复多次,这就要求教育者,有相当的耐心,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班级文化的建设,在以人为本的核心下,进入了深层发展阶段,看似极简单的一种方式和方法,却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了极具影响的效应。在这里,每一次细微的关心,每一次充分的尊重,都在不断净化和陶冶着学生的心灵,都在鼓舞着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崎岖的求学之路上不断进取。

四.在诸多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升华,并将其作为进一步巩固文化建设的新起点

在班级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契机,将班级的建设深化。在以上基础上,笔者和同学们一起,为班级制定了更远大的目标。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了一个学期以来的工作,制定了班级全体同学的奋斗目标,奋斗目标中有包括学习目标和管理目标等。笔者们还根据一个学期的情况,归纳了已经形成的班风,即“团结协作,诚信文明;平等友善,开拓进取”。这样,班级的文化就得到了升华,变成了一种精神,成为永远激励全班同学努力向前的旗帜。

上一篇:《吆喝》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下册)下一篇:重阳节解说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