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不讲理的表妹

2024-07-22

作文 不讲理的表妹(精选9篇)

作文 不讲理的表妹 篇1

还有一次,她爸爸不小心抱了一下别的小孩子,她又开始跟爸爸讲理了:“你为什么要抱那男孩,他又不是你的儿子,我妈只生了我,你赶紧来抱我啊!”她爸爸说:“你太沉了,我抱不动啊!”“你不是连比我还重的啤酒都抱得起吗?”她说。她爸爸只好把她抱回了家。

作文 不讲理的表妹 篇2

关键词:不讲理,色彩,构图,造型,表现技法

儿童画, 从表面看是不讲“画理”、“画法”的。儿童画在造型上不按物体的实际比例进行描绘, 在色彩、构图、表现技法和创作过程等方面也有其自己的特点。整体感觉具有天真无邪、幼稚可爱、自由浪漫、随心所欲, 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实际上儿童画创作有规律可循。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儿童画的独特特征和创作方法, 对于他们更好地创作出优秀的儿童画有较大帮助, 同时能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幼教工作中有效地指导幼儿绘画。

一、儿童画不讲理的“色彩”

儿童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 儿童画有着我们成人想象不到的美丽的色彩和图画。儿童画是儿童表现自我、抒发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儿童画的色彩与儿童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 儿童借色彩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一堂“太阳公公” 美术课上, 曾有一个小朋友把太阳画成绿颜色, 通过了解原来这位孩子的妈妈是位环卫工人, 他希望太阳温和、凉爽些, 这样让他的妈妈在夏天工作起来不再那么辛苦。儿童比成人更加注重感知觉, 在进行儿童美术教学的过程, 我们应该是注重这种感知觉并加以引导, 使孩子们的作品能够表现内涵更深刻。儿童画用色大胆, 有着强烈浓重的色彩, 更具有主观性, 不必按照固有色来进行训练, 巧妙运用色彩冷暖、相近色、类似色、互补色关系, 把各种色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 红绿相间、黄绿相映, 对比中求和谐。力求艳丽丰富的儿童画色彩效果。我们在把握好色彩基本理论的同时, 还需要了解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 这样才能更好地解读儿童画的色彩。

二、“不讲理”的儿童画构图

构图是绘画语言的要素之一。儿童画构图形式具有极大随意性特点。它超越了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常规, 儿童画是非“学院”派的画派。儿童画构图与其他画相比, 有着不同的构图特征, 儿童画构图常以画面中心为作品的核心, 有一种向心的聚合力。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 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主体式、满天星式、排队式和遮挡式等几种类型。不同的分布方式有严密的直观特征, 反映了儿童空间感念的不同水平。无论有多少种构图形式, 儿童画构图总体要求饱满、 多样统一、和谐安排, 同时注意形象的主次关系。而在我的儿童画实践教学中, 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儿童画时最大的问题就出在构图上, 所以在指导过程中每次都强调构图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吹点画梅花”“儿童命题画”“儿童想象画”等节教学内容时, 让他们注意线条的疏密, 物体的大小, 空间的关系等。我在实际教学中专门让学生探究不同的构图形式, 找到共同规律。最后学生都养成了很好的绘画习惯, 即是着眼整体、突出主体、丰富层次。

三、“不讲理”的儿童画造型

造型是反映儿童画特点要素之一。儿童画物体造型特点是不求形似, 是孩子无意识的审美感受。不同性格的孩子展现的作品风格是不同的, 或粗犷或细致或柔美或幼稚, 有的画面形象大, 有的形象尖刺, 有的形象稀奇古怪, 不同的风格体现不同的美感。在儿童画造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 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转变他们的绘画观念和思维模式, 力求“舍弃形而求其神”。概括性的造型, 求全求大的审美意识在儿童画中常出现。为突出人物个性, 不惜将人体比例缩为四个头高, 体态横向夸张。另外, 在幼儿园不能教授儿童简笔画, 而必须用儿童画代替死板、造型单一的简笔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尽情地创造出不同的优秀作品。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强调形象造型形式语言即点、线、 面在画面中合理的运用。

四、“不讲理”的儿童画表现技法

人们一想到儿童画, 马上就会想到用油画棒或蜡笔作画, 其实儿童画的表现技法非常丰富。要让学生最大程度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必须借助各种表现技法来实现。从材料来说, 儿童画除了油画棒和蜡笔外, 还可以用水粉颜料、水彩颜料、水彩笔、彩色铅笔、中国画颜料和丙烯颜料等材料作画。表现的纸张材料有:素描纸、刮画纸、砂纸、牛皮纸、 色卡纸等。比如:刮画结合版画的特点, 表现动物的肌理效果。从表现手段来看, 有油水分离法、模版作画法、遮挡法、 点彩法、拓印法、分层法、厚涂法、铺盖表面法、刮画法、 中国画 (勾皴点染) 、拓印、合印、喷洒、撒盐、渐变、粘彩等丰富的表现技法。无论是哪种表现技法, 都离不开表现内容的制约。比如:用吹塑纸版画就不能表现雾雨蒙蒙、浪漫的情境效果, 它更适合表现略粗犷一些的内容, 不太适合表现细致的情节。现代儿童画还有一些综合材料在创作中的运用, 可以借助泥石、线绳、塑料金属、植物、种子、布料、 树叶、动物羽毛等各种自然物体、生活用品和废旧材料。虽然儿童画有丰富多彩的表现技法, 但是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情节表现, 儿童的生活经验的表现, 充满童心和活力才是其灵魂所在。

不讲理的小人 篇3

小人似乎又生气了:“你这地方,一没桌子,二没宝座,叫我怎么吃呀!气死我了!”我一听,心里愤愤地想:“气死本少爷了,要求还不少,惩罚他一下。”于是,我伸手把那个小人抓进了一个小盒里,他气得大叫:“我是国王,快放我出去………”

晚上,大家都睡着了,只有那个小人又哭又闹,害得我无法入睡。我坐起来把装小人的盒子一推,里面的小人跟着滚了几转,本以为他会不吵了,可谁知他哭得越发大声了。我隔着盒子对他说:“小不点,这是我家,给我安分些吧!”果然,他安分了许多,不哭不闹了。

第二天,不讲理的小人笑眯眯地对我说:“大人国的朋友,我的时空转换器修好了,你送我回去吧。”于是,我按他的话把小人送了回去。可是,这时的小人国已经有了一位新国王。原来,由于他十分不讲理,小人国的人早就巴不得换一位讲理的国王了。

作文 不讲理的庄镔阳 篇4

我们班的男生一向不讲理,但最让我讨厌的还是我们组的庄镔阳。

庄镔阳每天上课,总是和邬颜杰讲话。我们警告他,他还是不听。不听也就算了,还装腔作势学女生撒娇,装作自己很柔弱似的,让我们女生也束手无策。这还不是最坏的,最可恶的还要算他的恶作剧!

星期五的最后一节课是看书的时间,庄镔阳的恶作剧就从那时开始上演了。我正在看我的书,庄镔阳左手拿着一个文具盒,右手拿着一支圆珠笔,做出拉弓射箭的`模样,对着坐在正前方的邬颜杰“发射”了许多“箭”;一边“发射”还一边念念叨叨:“丘比特之箭。”正当我想提醒他安静点的时候,他却朝我发箭。我没理会他,我把书收起来,改成写作业。可他还是不停的向我“射箭”,可恶的家伙,我忍无可忍,就用笔把他的手推开,一不小心手里的笔尖点到了他的桌子上。庄镔阳立刻把值日班长叫过来,说我无缘无故画他的桌面。我也投诉庄镔阳在玩射箭游戏。最后,值日班长把我们俩人都警告了一次。真是恶人先告状。

庄镔阳不仅在学校里不守纪律,蛮不讲理。在晚托班的时候,也让人十分讨厌。听晚托班的老师说,庄镔阳在那里不仅不告诉晚托老师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还用李老师的“糖炒栗子”欺负晚托老师和其他在哪儿晚托的同学。只有晚托老师发火丢他的书包才肯写作业。不仅如此,他还在晚托班里吹牛,说我怕他,还唱“咯叽 咯叽 咯叽……。”(与我名字谐音)我又没惹他。真倒霉!碰上一个蛮不讲理的组员。

做个不讲理的老师幼儿教师随笔 篇5

幼儿园小朋友总是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我们班上的孩子也不例外,从小班到大班一直如此,很小的事情都喜欢报告给老师听。对于大班孩子总还是这样不能自己处理问题,我真是很烦恼。

最近我开始仔细观察这些爱打报告的孩子,发现他们打报告有时也不为解决问题,只是到老师身边说一下,就走开了。特别是在自主游戏时间,他们遇到问题会习惯性地报告老师。我也经常和小朋友们讨论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效果总是不理想。

当读到玛乔丽·费尔兹博士(美国)撰写的《儿童纪律教育——建构性指导与规训》一书,我豁然开朗。书中有一个事例对我触动很大。幼儿莎拉和苏菲正在抢同一张娃娃床,两个都嚷着:“我先拿的!”这时,她们的老师丹尼斯走过来,没有立刻拿走玩具,而是仅仅说了一句:“如果你们不能好好玩,我就把它收走。”丹尼斯也没有开始惯常的询问,以查明究竟是哪个孩子先拥有玩具,以便于做出公平的裁定,而是帮助两个孩子澄清问题:“只有一张床,两个娃娃都要睡,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解决?”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习考虑对双方都公平的方法,如果她们想出了解决的方法,就能得到这张娃娃床。

丹尼斯老师采取的方法乍看有些不讲理,还有些霸道。哪像我们老师,总是仔细帮助孩子分析前因后果,了解来龙去脉,找出解决的方法。丹尼斯老师直接将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了两个孩子,让孩子自己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就能再次获得娃娃床。丹尼斯老师的目标是长期的,他想办法帮助孩子学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并获得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做决定,而没有代替她们做决定。所以,这样“不讲理”的老师带出来的孩子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而我们的孩子更喜欢到老师这边来申辩。想想我自己总是苦口婆心地尝试解决问题,可总是不了了之的做法,真让人汗颜!细细琢磨后,我也在班上采取了丹尼斯老师的做法。

建构区是矛盾最多的地方,因为投放的辅助玩具——小汽车有些少。孩子们经常为谁先用小汽车而争论。这不,启航、小溪、家禾、徐徐又拿着小汽车来找我理论,你一句、我一句谁也不让谁,我也不发表意见,就学着丹尼斯老师的态度,听着,然后说:“既然你们都想玩小汽车,却又互不相让,就先将小汽车给我,商量好了再来拿吧!”说完,我就将小汽车拿了过来,放在了钢琴上面。几个孩子面面相觑,对我的态度很是惊讶,以前我可都是及时帮他们处理问题的啊!家禾不服气,继续跟在我后面叨叨,努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我将小汽车拿给他。我没有过多回应,只是说:“如果你们商量好了,就可以来拿小汽车。”见报告无望,这几个孩子站在一起吵了起来,不一会儿,声音小了。又过了一会儿,他们走到我身边,说解决好了。让我先将小汽车给小溪,然后他们轮流来玩。我问其他小朋友有没有意见,大家都说没有,小溪拿着小汽车,跑了。

以后的几天里,面对争抢玩具的现象,我都是这样的态度。又一次,我站在窗口,观察走廊里的孩子们玩积木,看见楚然和启航在争吵,又是因为小汽车的.事情。楚然看见了我,喊着:“我要报告丁老师!”只见启航拉着楚然说:“你不要去,去了丁老师会收了我们的玩具,你先玩,然后我再玩,好不好?”果然,楚然放弃了报告,两个人又玩了起来。

杨先让:不讲理的艺术 篇6

翻开书后,黄永玉盛赞“黄河十四走”是“对千秋万载后人有深远益处影响的东西”。认为该书“点明了研究民间艺术的一个方向,一个方法。是一个铁打的、无限远大的可能性”。

黄永玉当年对跑来跑去的杨先让也不甚理解,曾经对他说:“总在别人地里跑,自己的地都荒了。”黄永玉的关心更像是善意提醒,但是当他看到《黄河十四走》之后,立即表示要为杨先让写文章。

这文章便是《天末怀先让》。后来黄永玉把这篇文章收在了《比我老的老头》这本书中,以表示他对杨先让——这个比他年轻几岁的老头的敬意。

“刀刀都充满着感情”

杨先让的艺术之路似乎充满了偶然。

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当时叫国立北平艺专)读书时学的是油画。1952年毕业后分配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当时邹雅、力群、古元等优秀的版画家都在那里,这为杨先让学习版画提供了天然的环境,他第一块用于版画创作的板子就是邹雅送的。

杨先让很快掌握了版画语言。第一张版画作品《出圈》就获得了成功。这幅农村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获得了1957年的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奖。

依靠本能的艺术冲动以及敏感于时代的震撼,他创作了许多版画作品。比如1975年,他感动于石油队伍会师大庆草原,只用了10天就完成了有数百人物造型,水印套色、恢弘大气的木刻《会师大庆》。

“我当时多感动啊,刀刀都充满着感情。”现已耄耋之年的杨先让声调突然提到很高,“还有,我为什么要刻焦裕禄?因为我当时感动于这样一个人物。我最近又刻梁漱溟,为什么?因为他是中国文人的代表,他在特殊的环境下没有扭曲自己的性格,太可爱了,太难得了!”

2008年,杨先让曾对西方媒体说:“艺术家受时代约束是难免的,但我无怨无悔。”他又对本刊记者重申了这句话。

转向民间

选择版画创作是一次“偶然”,转到民间艺术同样是“偶然”。

黄永玉曾经说近百年来像“张光宇、张正宇、张仃、郁风、廖冰兄这些前辈老大哥为中国民间艺术实践奋斗、呼号,由于势单力薄成不了气候”,而他如此评价杨先让的《黄河十四走》:“这一走,就好像当年梁思成、林徽因为了传统建筑的那一走,罗振玉甲骨文的那一走,叶恭绰龙门的那一走。”

杨先让说自己在“走”之前,对民间艺术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虽然这个时候杨先让已经在“年画、连环画系”(民间美术系前身)呆了有6年。

“年画、连环画系”是1980年时任中央美院院长江丰提议建立的,其时已回到母校版画系任教的杨先让对年画、连环画这两个专业并不喜欢,但在江丰的劝说下,他同意组建并担任这个系的教学工作。

杨先让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三年,常常要为年画、连环画系争取一些利益,油画家艾中信当时笑称:你看那个跑来跑去的就是杨先让。

1983年,杨先让去美国探亲一年。这一年对他的影响很大,他看到美国许多艺术家对民间艺术非常重视,又从毕加索对非洲民间木雕的学习吸收中受到启发,认识到“每一件中国古老的民间美术作品,稍加变化即是一幅充满现代观念的艺术品,既摩登又有历史内涵。”

但中国的民间艺术太博大深厚,杨先让感到年画、连环画只是民间艺术海洋中的一滴,就有了改年画、连环画系为民间美术系的想法。

接下来的日子,常常出现杨先让游说领导改建民间美术系的情景,杨先让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如痴如醉”。很多人并不理解他的设想,有领导就认为“美术学院怎么能培养民间艺人?”

终于,民间美术系在改建中起步了。杨先让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天天喊民间艺术重要,可是热情代替不了知识,他并不知道民间艺术到底有些什么。他萌生了走向民间采访与考察的强烈愿望。

黄河十四走

黄河十四走,其实是十五走。

从1986年春节至1989年9月。四年间,杨先让带着包括教师、学生、摄影师、录像队的考察队,十五次出入黄河流域考察民间艺术,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八个省区七个民族,100个左右的县镇。

杨先让回忆,当时有个基金会支持,但钱不多。一行人扛着录像摄影器材,揣着笔记本、介绍信以及各省联络人地址,在三轮车、摩托车、公交车等运输工具转换中行走。

他们知道,扎根于农耕时代的民间艺术正在经受现代化的强烈冲击,很多民间艺术都随着传人的离去而消失。杨先让对本刊记者说,他们常常会听到某地有“宝贝”,扑哧扑哧地去了,寻到地方,找人,被告知,早来几天就好了,这人前几天死了。再问逝者的“宝贝”,已当作祭品烧了。

他提到潘京乐,一个年迈的皮影艺术家。1987年,考察队在陕西华县,听说有个演皮影的,一行人便匆匆去了,不过他们事先并不了解何人在演,演什么。当锣鼓丝弦响起,开唱,杨先让惊呆了。

接受本刊采访的时候,杨先让一直试图用动作、语言描述潘京乐的“碗碗腔”,他说虽然当时不知道这个老人在唱什么,但当这个老人在拉腔的时候,琴弦在那儿走着,老人不发一音,琴声完全征服了时间。杨先让后来想到用“化了”这个词来形容。

杨先让给这位老人录像,回到北京后又介绍他到学校和中国美术馆演出。对他来说,能做的只有这些了。而晚年的潘京乐还在为找不到再传弟子而忧心。

15次行走黄河,考察队累积了近千张图片以及20余万字的记录文字,剪辑成了一部45分钟的纪录片《大河行》,又凝聚成了厚厚的一本书《黄河十四走》。

“虽然考察是蜻蜓点水式的,但是我走完了黄河,也搞通了民间艺术,明白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杨先让对本刊记者说。

1990年,杨先让退休了,民间美术系被缩编为民间美术研究室。提到此事杨先让显得有些痛心疾首。他说这也是后来移居美国的原因之一。

《瞭望东方周刊》:当年为什么把考察选在黄河流域?

杨先让:当时幸亏走的是黄河,如果走的是长江,就需要面对太复杂的民族文化样态,很难系统地进行考察。

黄河流域包涵了中原文化、草原文化、楚汉文化、东夷和苗藏等文化,称它为华夏民族的摇篮并不是过誉。考察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很可能获得认识和打开中国其他地区民间艺术的一把钥匙。

《瞭望东方周刊》:你怎么理解民间艺术?

杨先让:民间艺术的哲学绝不是什么儒、佛、道,民间艺术的哲学思想都是万物有灵的概念和朴素的阴阳观。尤其是在偏远的山乡,人们更接近天地原始的大自然,所以我们从民间艺术中看到刺绣、布枕、玩具、信物等无不表达对生命繁衍的寓意、对性爱的象征、对祖先的祭祀、对福禄吉祥的期望。

民间艺术都是为生存而进行的创造活动,与生存功利无关的纯审美艺术在民间是不存在的。

世界上的民间艺术都是一个体系,造型也是一样,都是原始的体系。创造非常自由。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民间艺术与西方艺术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杨先让:中国民间艺术是“乐感”文化,西方是“罪感”文化。

比如剪纸艺术家库淑兰就是“乐感”文化的代表,她在贫困的压力下,没有消失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以朴素善良的心地对待世界。她的作品是那样地富态,那样地美。直到现在看她的东西都非常感人——艺术上感人,生活上感人。

她的身上表现出一种理想,就是中国民间“乐感”文化。

《瞭望东方周刊》:怎么理解你说的“自由”,我们看到许多民间艺术都非常地相似?

杨先让:相似是重复,重复说明了一种文化的继承,民间美术值得重复。

中国民间艺术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把表现形式概括为一定程度的程式化,必须在艺术的规范要求之内去发挥其自由。

有一位民间剪纸高手看了美术院校师生的作品后说,“你们是讲理的艺术,俺们是不讲理的艺术。”这里的“不讲理”就是不受固定程式的限制,有较大的主动权。民间艺人所创作的艺术形象,只要他们认为合乎情理就行,是以心灵所见取其神而保其意的。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不讲理”的艺术面临即将消失的处境?

杨先让:民间艺术本就是自生自灭的,本就属于“即逝的艺术”。而且我们的国家正在转型,民俗要变,民俗一变,附着在民俗上的民间艺术必然要变。现在谁还穿虎头鞋,谁还穿肚兜兜啊?

保留下来的,都只是旅游产品而已。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尽力而为,毕竟传统艺术失去了它所存在的空间。

《瞭望东方周刊》:有没有把民间艺术和现代结合的尝试?

杨先让:我画了几张画,不成功,太难了!哪能这么容易啊?1+1就等于2吗?讲一讲库淑兰的剪纸就能吸收库淑兰的艺术精髓吗?创造本身就是难的,艺术需要发酵。

杨先让

因为相爱,所以不讲理 篇7

因为我们相爱,所以可以不讲道理?

父母最爱孩子,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一直很难跨越。这样看来,似乎就说得通了。其实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现象:如果两个人的感情很一般,彼此之间就会很客气,很有礼貌,也愿意尊重彼此之间的不同之处,两人不约而同地形成了求同存异的倾向;但是感情越好,对对方越关心,求同的倾向反而越强,当感情达到最高点,就越接近全面求同。这时,你明知对方对自己是有感情的,但你反而越不讲理,感情越强烈,就变得苛刻,甚至有点专横了。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往往朋友之间很好相处,而恋人或夫妻之间的相处要难得多。

为什么我们在面对所爱的人时,会不讲理、苛刻、甚至专横呢?2000多年前,孔子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台湾李敖作了现代版解读,认为这句话的现代意义是:“只有女人和小人才是最难同他们相处的。你亲近他们,对他们好,他们便不知天高地厚,冒犯你、搅闹你;你疏远他们,对他们板下脸来,他们便埋怨个不停,说你对不起他。”“小人”与“女子”难养,是因为人际界限不清楚。而我们对所爱的人不讲理,也是因为对人际界限的模糊。当你爱上了一个人,就固执地认为,他应该为自己改变,应该包容自己的一切。他满足了你的要求,你视之为理所当然。因为模糊人际界限之后,你潜意识里认为,他就是你,你就是他。

在强调集体与家庭的传统社会观念下,要保持一个恰当的人际界限尽管不容易,但十分必要。恋人或夫妻之间太过疏远,固然不可取。但过分亲近,亲近得没有边界,也祸患无穷。有些做妻子的,对丈夫的关心和照顾无微不至,令人十分感动。但丈夫却未必领情,因为感到没有自由。每月工资、奖金要如数上交;与朋友聚会,总要问清楚时间、地点、人物,然后每隔半小时打个电话,催促早点回家;回家了,也不许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要陪她一起看肥皂剧。长此以往,做丈夫的失去了自由,迟早会对双方的感情造成伤害。

面对不讲理的老妈,我该怎么办? 篇8

我最近心情不太好,主要是不知该如何处理我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我母亲已经八十好几了,一个人在南方住,我弟弟一家在陕西,我则一个人在东北。我母亲希望我退休以后到她那里照顾她,而我不愿去,因为我母亲在处理问题上太偏心,把我给伤了。

我父母只有我和弟弟两个孩子,她重男轻女的意识特别严重,从小就偏向弟弟。应该说我还是挺爱我弟弟的。他没成家时,我还使劲儿地帮助他张罗,可是等他一结婚,我弟妹就和他一起算计起家里的钱财。我能够理解,可关键在于母亲的态度,她本应公道行事,一碗水端平,可母亲的做法让我很伤心。

虽然我心里不高兴,但该尽的孝我都会尽。无论我为母亲做什么,她从来就不懂得领情,觉得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我买的东西,她总是嫌不好;陪她出去旅游,她又嫌累。再怎么付出,她都不满意。几年前,我父亲病了,生活几乎不能自理,照理说母亲应该给父亲多一些关心和照顾,可母亲不仅对父亲没一句好言语,还经常责骂父亲。

父亲是两年前过世的,他是搞文物鉴定的,有一些收藏。本来我一点点继承家里财产的念头都没有,总是想父母的钱财是他们挣的,要让他们过好了才好,认为分割财产是父母百年之后的事。可我老母的一系列做法,让我寒心得要命。父亲一死,她背着我,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给了我弟弟。甚至提出把家里的房子卖了,她去住敬老院。我无论如何不同意。母亲是个很强势的人,万一她在养老院住不下去,她回到哪里?她自己是一个退休干部,本来有一份退休金,加上她和我父亲的积蓄,原本可以进一所条件好一点的养老院,不必靠卖房款来解决费用。因为我坚决不签字,才没有卖成。

在母亲心里,我几乎不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只有没人照应时,才会想到我,甚至惦记我的存款也应该留给我弟弟的孩子。你说这有什么道理?我真是又生气又无奈!

石林

石大姐:你好!

看了你的来信,我很理解你。你有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而且你的财产归你个人支配,你母亲的愿望不足为凭。但你也不必太动气,毕竟你也是退休之人了,也要多保重。你母亲已是风烛残年的人了,对这些事还是不要太计较吧。

你母亲现在基本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每天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孤独寂寞就不用说了,她希望你能照顾她,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老人有对“说话”的渴望,人的社会性使说话成为人的内心非常重要的需求,如果这个需要不能满足,心理状况本来就十分脆弱的老年人,很容易发生变化。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排解和抚慰,便会导致老年痴呆症等各种心理及生理疾患。这一点需要你多理解。

我也想劝劝你,你也步入老年了,还是做一个豁达开朗的人吧,摒弃处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事事以自己为衡量尺度的思路,因为这样不仅活得很累,而且十分烦心,得不偿失。

人到老年,与社会连接的纽带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子女。而子女们呢,又常常是有心无力。你从内心深处了解你的母亲吗?她对你弟弟的偏心,除了传统偏见之外,有可能是她自己内心不安的一种表现。她有可能性格比较强势,心里希望获得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她的内心需要得到儿女的爱来满足。她自觉不自觉地牺牲了你的利益去取悦儿子、儿媳,这对于你而言,是不够公平,但你应该尽可能地站在母亲的角度换位思考,多多宽容她。母亲年纪大了,儿女又不在身边,总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多从你那里索取些,这样做当然不对,但可以理解,宽容其实也是在尽孝。

丁宁

(责编:辛娅)

老伴生病不讲理,别跟他较劲 篇9

不听话:把医嘱当耳旁风

“爸爸50岁的人了,说话越来越难听,谁也受不了!”河南郑州小郑讲起父亲时一脸的委屈。他爸患糖尿病20多年了,大夫一直嘱咐他控制饮食,戒烟限酒,按时用药,可他当成耳旁风。最近他病情严重要住院,大夫下了病危通知书,好在经治疗病情缓解。累得人仰马翻的小郑和妈妈趁机劝他以后多注意身体,可老郑脖子一梗:“我之前在家还能溜达,你们大半夜(其实是早上五点,他当时陷入昏迷自己都糊涂了)弄个120把我送这来,天天输液、吃药,现在可好,我连地都下不了!”

不感恩:生病时刁难另一半

孙先生卧病在床1年多,老伴照顾他1年多,老伴也是60多岁的人了,其间也累病几次,一儿一女有时来替班,都想方设法让老妈多歇会。但孙先生对老伴一个好脸也没有,他不仅不感激老伴的照顾,反而还有点故意刁难。老伴刚出屋,他就招呼上了:“玉琴,过来给我捏捏肩,揉揉腿!”孩子们说,妈都忙活半天了,让她歇会。孙老汉故意放大嗓门:“歇嘛?她就得伺候我!”有一次,老伴扶孙老汉坐起来手劲大了点,他抬手就给老太太一巴掌,事后连句“对不起”都不说。老太太说起这事儿眼圈直红,但也逆来顺受惯了:“他都病成这样了,我就当积德行善了吧!”

专家支招:照顾老人别硬碰硬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说,以上种种固执心态的形成,基本是过去的性格、经历延续下来的。这样的老人年轻时往往很自信,觉得自己见多识广。这种认知存在惯性,被带到老年阶段,形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思维模式。他们虽然身体虚弱,但意志力却很强,看待问题的态度很顽固,也不习惯替别人着想。这样的老人自理能力相对较弱,心态又不平稳,存在强烈的心理依赖,却又不善于和他人沟通。

张宝义说,照顾“不听话”的老人,要耐心换方式开导,比如拿些成功战胜疾病的例子激励他,称赞他的每一点进步;言语上尽量顺从。照顾“离不开人”的老人,不要强硬地和他说“我必须走”,而是可以找点让他高兴、可以给他带来好处的借口,比如告诉他,自己是去买某种他喜欢的东西。或分散他的精力,让他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比如看戏、听音乐、找老朋友聊天,不要让他总想着生病的事。

(摘自《今晚报》)

上一篇:通用版购销合同下一篇:名师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