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二历史寒假作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024-08-23

最新初二历史寒假作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共8篇)

最新初二历史寒假作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篇1

1、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在

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

C 开国大典时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

2、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性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开国大典 D 西藏和平解放

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

A 毛泽东 B 朱德 C 周恩来 D 刘少奇

4、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华民国约法》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下列事件,为建立新中国进行准备工作的是 A 开国大典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重庆谈判 D 西藏和平解放 6、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方代表仅能看到的北京建筑是

A 天安门城楼 B 人民大会堂 C 人民英雄纪念碑 D 毛泽东纪念堂

7、每周一的早晨,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把五星红旗定为中 国国旗的会议是

A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八大

8、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通过的

A 国旗 B 国歌 C 国徽 D 首都

9、我国最早采用公元纪年是在

A辛亥革命时 B 新中国成立时 C 中华民国时 D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

10、北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巨变。1949年,居住在北京成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是

A 英法联军烧杀抢掠 B 康、梁组织公车上书 C 慈禧太后仓皇出逃 D 开国大典

11、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A 火烧圆明园 B 五四运动 C 七七事变 D 开国大典

1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是 A 1949年10月、北平B 1949年9月、北京 C 1949年9月、北平D 1949年10月、北京

13、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新政协会议的召开 14、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标志是 A 三大战役 B 渡江战役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西藏和平解放

15、今年(2007年)是西藏解放多少周年 A 53年 B 54年 C 55年 D 56年

16、我国西藏地区和平解放标志着 A 祖国统一 B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C 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纪元 D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1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歌是

A 《黄河大合唱》 B 《 大刀进行曲》 C 《义勇军进行曲》 D 《毕业歌》

18、在新中国成立大典时毛泽东同志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的第一句话是

A “中国革命胜利了” B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D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9、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标志性事件是

A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B 国民党政府的垮台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20、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 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A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 B 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

C 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D 有28个民族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最新初二历史寒假作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篇2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课历史性较强,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学生比较容易在感情的体验上出现断层,难以达到深刻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理想境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注重激活历史,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从而让学生展开与历史的对话。

一、预留空间——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

新课程教材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强调自得、自悟。教师要从重教转向重学,把学生的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支撑点,努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可以让他们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不是一味听教师讲,让学生自己也有话可说。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关于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他们了解甚少,为此我们先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调查研究,通过上网、去图书馆、询问家长邻居、自己找课外书等多种方式,来寻找中国革命的足迹。为了避免出现搜集资料的杂乱、零散、重复、遗漏等现象,根据教学目标,我在上课前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搜集的内容。

(一)搜集鸦片战争、圆明园的毁灭等资料。

军阀的长年混战给我们祖国带来了哪些深重的灾难?

(二)查找有关红军长征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请将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并摘抄下来。用简短的一两句话写出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令你最感动的地方(这句话应包括地点、遇到的困难,具体做的事情,让你感动的原因),要能反映出红军战士长征过程中不怕艰难险阻、英勇顽强、一心为民的精神。

(三)面对着这重重的困难,甚至随时都可能牺牲的情况下,为什么这些红军战士依然要坚持长征呢?

有了明确的课前调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来进行学习,使学生对这段历史建立初步感性的认识,也让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体验了情感,更为孩子进入课堂、充分参与课堂提供了话题,而不是被我牵着鼻子走。

二、创设情境——把教育痕迹悄然淡化

情境所显示的鲜明形象,对于正处在表象思维阶段的儿童来说,可以引起无意识心理倾向,忘我地进入情境,引起他们的认同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为此,上课一开始,我先从人民的苦难生活入手,在一曲悲凉的《江河水》音乐声中,以精选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生活的图片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引入,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那个苦难的岁月,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产生悲痛、愤恨之情。此时我再出示帝国主义瓜分示意图并激情解说:是啊,在帝国主义隆隆的炮声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无力反抗,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泱泱中华,内忧外患,山河破碎!让学生直面历史,并定下沉重的基调,学生们的悲愤、屈辱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我再让学生来讨论:此时,如果继续下去,你觉得等待中国的将是怎样的命运?学生们边回顾着前面学习的屈辱史,边观看着图片,激起了内心对当时中国的命运的深深担忧,更深刻地意识到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已经到了必须改变命运的时刻,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充分创设了典型的历史情境,通过想象、创造等方式使教材中物化为文字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力求渲染气氛,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一环节也对后来了解为使人民站起来中国人民作出不屈不挠的抗争做好了情绪上的准备,达到了以史动人、以史育人之功效。

三、巧妙设疑——把自主探究引向深入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求教师以教材为参照,精心设计对话内容,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师生对话的平台,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世界出发去感悟和体验,最终再落实到自己的品德发展和行为塑造上。

(一)巧设疑知艰难

看着学生们满脸的悲愤、担忧之情溢于言表,我顺势引导:为了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孙中山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士奋起抗争,发动了辛亥革命。(请生读辛亥革命内容)但遗憾的是,老百姓依然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又将走向何处?从而很巧妙地引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通过激情地导入后,我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自学课本中党诞生的内容,在下列表格中写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地点与参加会议的人员名单。

经过小组的充分自学和激烈的讨论后,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以及生生之间的对话,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一个初步了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发生的。围绕一个话题,我们需要的是深入地展开讨论,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的泛泛而谈。在这课教学中,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其历史意义是本课重要的认知目标。这时候展开对话的关键是提问,教师要提出能够激起思考的问题。我将《会场风波》《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作为补充学习资料发给学生,问:“为什么要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小小的游船上呢?”通过各种材料的学习,同学们充分地展示、交流小组探究的结果,体会到共产党成立很不容易。“明知这么危险,为什么还要坚持成立中国共产党?”提示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方向、线索,引导孩子深入探讨,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困难,更引导学生了解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原因,以及对中国革命的现实意义。

(二)重生成悟卓绝

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品德发展的具体特征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重新组合和筛选,挖掘能够深入人心、发人深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军队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一环节中我就力求体现这一点。在出示了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的录音片段后,我先让学生交流“从了解到的资料中,红军长征遇到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他们是怎样克服的”,再请学生看看红军长征途中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一串串震撼人心的数据(见下表),使得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在学生眼中一点点清晰起来。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同时呈现了从一系列的教学资源中精选的两个最典型的历史片段——《飞夺泸定桥》《爬雪山》。孩子们看了视频后,红军战士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更加高大了,他们也强烈地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学到这里,自然而然地引起学生的质疑:“既然长征要历经这么多千难万险,为什么要坚持呢?”这个问题和我课前预设的“面对这么多的艰难险阻,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红军战士?”有相似之处,但更贴近学生。为此我趁热打铁,抓住这个教学契机,让学生思考:“红军为什么能坚持长征呢?”把自主探究引向深入,再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了解放全中国,这支中国共产党带领的军队,虽然衣衫单薄、空腹赤脚,却依然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激发起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情感。

对话的双方总是在互相启发下展开,犹如“三级跳”甚至“多级跳”。通过这样逐步深入的学习,它促使学生充分理解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懂得他们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从而突破了重点难点,自然而然地打开孩子们的情感之门,实现了学生情感层层深入,达到从感受、理解直至赞美的高度。

最新初二历史寒假作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篇3

1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并掌握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等)。

2、引导学生阅读资料,概括表达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并讨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基本经验。

3、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知道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加以珍惜的。2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对历史的掌握与熟悉并不透切,并且这一代学生离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太远。不容易产生学习兴趣。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知识线索,按“资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梳理下列“纲要信号”:民主主义革命─上溯到1840年—30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3年以来——旧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2、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三大战役胜利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建立新中国做好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今天我们接着了解,当年怎样在组织机构上完成建国工作。(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1、讨论回答:毛泽东和周恩来所说的“进京赶考”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新中国的建立、巩固、建设和发展,包括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经济建设。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为了替人民打天下,主要从事政治和 1 军事的斗争,在经济建设方面还缺乏经验。)

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名称、新中国的性质即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还给新中国规定了国家机关总则。《共同纲领》集中体现当时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会议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府主席。③会议确定了国旗、国歌、国都和纪年方式,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开国大典

让学生观看第3、4页记载开国大典盛况的插图,开展“接力讲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活动。(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讲话、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问、回答,对学生进行革命精神教育)

设问:在开国大典上,人们听到国歌、看到了国旗,这些新中国的象征是怎样确定下来的呢?(回顾刚讲的内容)(是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下来的)

(1)这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与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简称什么?他起了什么作用?[提醒学生看课文注解](简称《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会议还决定了新中国哪些国家象征?(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都——北京,纪年方法——公元纪年。)

问题:国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着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由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让学生知道感恩共产党、感恩新中国。)

问题: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是抗日救亡运动中诞生的革命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旋律激昂,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艰巨的民族复兴任务,需要不断振奋民族精神。《义勇军进行曲》能够永远警示我们勿忘国耻,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卧薪尝胆,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问题:会议怎样产生新的国家机构和领导人?(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人为副主席。然后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上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教师提醒: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政治协商成为新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首次会议则是根据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召开的,除了时间先后承继外,会议内容也是先后承继的——前者是“纲领性”的,后者是具体“执行性”的。

(4)、组织学生进行第7页“活动于探究”:如何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了表示对先烈的崇敬和缅怀,还做出了什么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B.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历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使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文生活水平从此可以得到切实保障并不断提高起来。从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指导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再引申到感恩家庭、感恩教师。)C.新中国的成立使世界历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教师小结、过渡:新中国的建立确实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在名义上“统一”,实际上分裂的状态,由于西藏的和平解放而发生了重大变化。

4、西藏和平解放

(1)、西藏在什么时候和平解放?(1951年)

(2)、西藏的和平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

总结:新中国建立起来了,祖国大陆也实现了统一。但是,国内外敌人并不甘心失败,必然要处心积虑进行破坏活动。所以,年轻的政权必须经受住各种各样严峻的考验,才能生存和巩固下来。下一节课就是讲这方面内容的,建议同学们下来先自行预习。

三、课堂作业:

1、观看《开国大典》录像片段,交流感受,谈谈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是什么?

2、模拟直播:如果你是一位在现场的记者,你会怎样向人们介绍开国大典的盛况?你能想象一下毛泽东当时的心情吗?

3、你知道吗:在开国大典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54尊礼炮齐鸣28响。你知道为什么要用54尊礼炮?为什么要连放28响?

4、课堂小绘画:你能准确地画出我们的国旗吗?(1949年公布的《国旗制法》规定:国旗为红色长方形,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红旗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四颗,其中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一,环拱于大星之 右,并各有一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1 篇4

——乘胜追击 教学目标:

1.知道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

2.知道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的指挥下,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最终解放了全中国。

3.学习革命先辈们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对革命先辈怀有深深的敬意。学习革命先辈们的光辉事迹,树立奋发图强的志向。

4.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教学准备:

1.教师应当在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史实做进一步的了解。

2.歌曲录音:《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中国地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1945年8月15日,日寇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历经八年艰苦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全国人民还沉浸在胜利的欢笑与喜悦之中。但就在人民渴望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却仍然妄想把中国变成由大地主、大资本家统治的国家。在美国的支持下,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撕毁了停战协定,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进攻,发动了全面内战。”

2.阅读与讲授。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86~87页的课文、照片及文字,并与教师讲授结合起来进行讨论。

(1)教师可以利用地图提问和讲述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什么时候发生的?(1948年秋,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把和国民党反动派决战的第一战放在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东北集中了12个纵队和一个炮兵纵队,以及地方武装70多万人。1948年9月12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反动军队发起了猛烈进攻,辽沈战役打响了。)

为什么要首先攻克锦州?(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挥下,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克了锦州,关闭了东北敌人溃败后可能会南下进入山海关的大门。)结合讲述欣赏教科书第86页攻打锦州城的照片。

夺取锦州后又发生了什么?(随后,迫使长春的一部分敌人起义,其余全部投降。蒋介石又派遣廖耀湘兵团反扑,企图夺回锦州。人民解放军在黑山、大虎山地区展开阻击战,廖耀湘部被全部歼灭。11月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结束。辽沈战役把东北的敌人47万多人全部地歼灭在东北境内,东北全境得到解放。)

(2)教师可以利用地图提问和讲述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什么时候发生的?(1948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河地域集结了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地区的地方部队共计60万人,在1948年11月6日发起了淮海战役。)

歼灭黄伯韬兵团用了多少时间?(仅仅用了16天时间,就在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全歼了国民党黄伯韬兵团。紧接着,11月23日至12月15日,人民解放军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宿县的双堆集地区把赶来增援黄伯韬兵团的国民党援军黄维兵团包围并全部消灭。)

淮海战役是何时取得的最后胜利?(到了1949年1月6日至10日,人民解放军消灭了被围困在永城县青龙集和陈官庄地区的国民党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并俘虏了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共歼灭敌人55万多人,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这样,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就处于了人民解放军的直接监视之下了。)

3.教师总结。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撕毁了停战协定,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进攻,发动了全面内战之后,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指挥下,发起反击。我们介绍了哪两次战役?”

2.阅读与讲授。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86~87页的课文、照片及文字,并与教师讲授结合起来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利用地图提问和讲述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辽沈战役结束以后,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入关南下,和华北野战军一起,把平津之敌分割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一线,切断了这一地区国民党军队西窜、南逃的道路,首尾不能相顾。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在这一地区集结了100万人,先是围而不打。在淮海战役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12月5日,平津战役打响了。)

北平(后改名为北京)是怎样解放的?(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12月22日解放了新保安,24日解放了张家口,1949年1月14日解放了天津。这就使北平的敌人处于人民解放军的严密包围之中,北平成了一座孤城。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解放北平,以便使古都不会遭到战火的破坏。经过大量工作,在大势所趋之下,国民党将领傅作义率领北平守敌接受和平改编。1月31日,人民解放军接管北平防务,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至此,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在这场战役中,共歼灭和改编了52万多敌人。)欣赏并阅读教科书第87

页上方的照片和文字。

3.全班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自由发言。

三大战役指的是哪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共歼敌多少?(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150多万人。)

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什么重要意义?(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快了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和解放全中国的步伐。)

4.阅读与讨论。讨论教科书第87页右上方的问题。

在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是120万人,但是为什么就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打败人数比自己多好几倍的国民党军队呢?(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不得人心;国民党打内战的政策不得人心;人民解放军在战斗中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全国人民对人民解放军的支持。)阅读教科书第87页小文的话。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2、阅读资料概括表达 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

【学习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学习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阅读教材第一段归纳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2、简答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背景、时间和意义?

二、互动提高: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你同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比一比:谁掌握的知识更多?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年月在召开。

(2)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民族、人民团体代表等这说明

了;

(3)大会的内容:

①制定《共同纲领》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名称、新中国的性质;《共同纲领》性质:起了作用,②大会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大会确定了、、、。

(4)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5)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①标志着革命取得胜利;

②标志着中国人民时代已结束

③中国人民是国家主人

(7)年月西藏以方式解放的。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为首的代

表团与中央政府谈判。

三、问题大盘点: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交流作答,请同学们相互排忧解难)

3、老师的问题:思维比拼

(1)根据第3页“动脑筋”回答: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2)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目的是什么?你能说出碑文的三个时间的含义

吗?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你想到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提高

1、组织学生进行第5页“活动于探究•2”:如何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同学们想一想:“中央解决西藏问题为什么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

五、巩固归纳: 回顾本节内容,和其他同学一起归纳本节要点。

六、能力训练: 1.确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会议是()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C.中共“八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④采用公元纪年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A.毛泽东B.朱德C.周恩来D.刘少奇 4.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A.《共同纲领》B.《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5.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述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B.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 C.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 D.新中国的成立表明全国大陆全部解放 6.今年(200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多少周年?()A.30周年B.40周年C.50周年D.59周年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反思 篇6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xx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2——6,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后,就积极筹备建立新中国。1949年9月,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云集北京,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隆重举行。经过与会代表的广泛讨论协商,制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府主席。确定了国旗、国歌、国都和纪年方式,还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切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作好了充分的准备。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的开国大典,是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的盛大庆典也向世界宣告旧中国的结束,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维护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决定要和平解放xx。xx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的统一,各民族大团结的实现。【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开国大典比较熟悉,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在了解开国大典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看录像、阅读课文、说国旗等,使学生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领导人,确定了国旗、国歌、首都和公元纪年,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国大典的时间、过程和盛况。xx和平解放的时间、大致经过。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或相关的影视资料,对开国大典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在小组内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了解开国大典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开国大典。【教学难点】

难点是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开国大典》录像,学生观看录像。教师:为了开国大典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都做了哪些准备?导入新课。由学生熟知的录像入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新课 开国大典 出示《毛泽东》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场》图片,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地点:内容:

通过——

选举——

确立——

建立——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共同纲领》、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再次播放《开国大典》录像,让学生走进历史,体验哪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引导学生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运用口头语言复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热爱祖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xx和平解放 出示《布达拉宫》图片,播放《青藏高原》歌曲,引出xx和平解放一目。出示一幅图片,阅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想一想:右边是庆祝和平解放xx办法的协议签订,毛泽东宴请xx客人时的照片。照片中间是毛泽东,站在他两边的都是谁?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议一议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词中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对此你如何理解,请在小组里交流。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精神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检测

1、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第一届中央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的施政方针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重要会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1949年10月,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标准性事件是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开国大典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4、祖国大陆最后和平解放的地区是

A x疆地区 B青海地区 Cx藏地区 D 云南地区 课堂固学

1、新中国成立时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2、新中国的国旗是

3、国歌

4、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是

5、大陆统一的标志是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是 板书 设计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开国大典

时间:

地点:

内容:

通过——

选举——

确立—— 建立——

二、xx和平解放 1951年9月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教版)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一、从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来看遵循了学生的主体原则,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1、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诸如讲授新课前的出示自学任务,学生在导学提示的指导下,自行阅读教材,合作交流完成任务独立完成。

2、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教材上有比较完整的介绍,关键是如何使学生能过更好的理解,采用学生间的讨论,就百年间中国的变迁来加深认识。

二、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在于完成了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此前的百余年,中国屡遭外族的侵略,备受屈辱,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的成立,这是振奋人心的,这是能激发学生无比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此后的六十余年,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昂首阔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更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为使学生能够有上述情感体验,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处理。新课导入时,介绍了香港回归、神

七、鸟巢、60年国庆等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今天中国的强大;学生观看《开国大典》视频时,学生全体起立,身临其境般的去注视国旗的升起,去聆听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去感受人们群众的欢呼雀跃,这对学生的心灵是一次震撼;通过西藏和平解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进一步坚定党的民族政策。在本节课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发言,再次进行情感的升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建设新中国的决心。

三、本节课的不足:

1、多媒体图像不够清晰,导致学生观看存在困难,学生的参与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学生素质与预想的有一定的差距,有些问题的设置对学生而言有一些难度。

2、在时间的整体安排上,略显前松后紧。

打造高效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预习课本,对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有所思考,使学生对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课后的小测有利于在学生拓展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好的,课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将从两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讲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时,作为起始课,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历史朝代歌,通过提问方式和学生一起回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2、通过预习题纲导读,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这几节课都利用视频辅助教学,通过大运河、和武则天的视频资料,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二、不足之处:

1、在第一课设计了三个合作探究题有点多,时间不够用,而且有些影响重点的突出。

2、在预习导学时让学生按所有的提纲的顺序通览全书有些浪费时间。

3、上了两节课了都感到课堂练习时间不够充分,巩固不到位。

4、学生在发言方面,(1)班较好,其他班级学生不愿举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5、通过课前默写检测发现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对对第一课知识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好。

三、采取的措施:

1、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再精炼,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讨论问题要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能有感而发。

2、增加课堂练习时间,保证学生能当堂掌握所学知识。

3、督促学生利用好小组互帮互学,发挥小组的作用。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八年级下册课文 篇7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八年级下册课文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同时又是一个新时代开始的标志,它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这一课学好了,会给以后的中国现代史部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促进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教材的具体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掌握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学会在生活中收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新中国成立的史料,以掌握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①如何理解“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含义。②如何认识西藏的和平解放。因为这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具有渊博的课外知识和较高的思维能力,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它定为难点。四、说教法、学法

本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本节课与“国庆节”的由来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学生多多少少都有所了解,可了解的并不多,理解的也并不深刻。因此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点拔和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根据以上精神,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㈡初读全文,整体感知㈢精讲点拔,重点突破㈣综合小结,反馈练习㈤课外扩展,升华提高。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我首先播放了铿锵有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时设计了如下: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升旗时必唱的国歌,那么大家对国歌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国庆节又是如何由来的?今天我们就共同去感受一下新中国成立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兴趣盎然,激情高涨,并使学生在非常熟悉的氛围内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2.找出开国大典的时间和过程以及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

最新初二历史寒假作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篇8

第二单元 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学目标: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热爱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的英勇事例;了解建国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爱戴革命领袖,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的英勇事例。2.了解建国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难点:

1.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能戴革命领袖,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教学准备:

1.搜集毛主席生平事迹。

2.搜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然后出份小报。3.搜集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在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哪一天成立的? 2.教师出示课题,学生学习课文提示语。

二、“知识窗”

1.学生自学“知识窗”。

2.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教科书中的内容,介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3.小结: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革命带来了曙光。

三、“体验园”

1.师: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教师出示毛泽东画像,介绍毛泽东生平事迹。

3.学生讲述有关毛主席的小故事。4.全班学唱歌曲《东方红》。

四、“展示台”

1.教师出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照片,教科书中的革命家分别为李大钊、董必武、方志敏、周恩来、刘少奇和朱德。师: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2.学生上台介绍搜集到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勋。3.展示学生所编的小报。

4.小结:让我们永远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并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五、“成就园”

1.师: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农业生产获得了丰收,工业生产捷报频传,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中国人还自力更生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2.学生看图了解中国人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上一篇:施工安全管理及消防措施下一篇:材料杉木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