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70周年感言

2024-09-05

抗战胜利70周年感言(精选8篇)

抗战胜利70周年感言 篇1

抗战胜利70周年诗歌大全

【一】

革命先驱孙中山,辛亥推翻清王殿。

创建民国十几年,竟然却被军阀骗。

学习西方好经验,长洲岛上军校建。

师生壮志凌云天,强国美梦要早圆。

东征炮轰陈炯明,南讨平定商团乱。

北伐统一旧河山,国共合作捷报传。

倭寇制造九一八,携手并肩赴国难。

全歼顽敌平型关,皇军神话被戳穿。

淞沪激烈保卫战,粉碎日军狂妄言。

浴血奋战台儿庄,神州处处尽笑颜。

百团枪炮喷怒火,猖獗强盗浑身颤。

白山黑水有抗联,贼寇闻风皆丧胆。

滇缅丛林勇鏖战,黄埔军人英雄显。

纵使含笑去九泉,视死如归守信念。

爱国英雄受敬重,惊天动地壮山川。

冒着炮火冲硝烟,建立人民新政权。

不朽功勋炳史册,男女老少常赞叹。

一国两制收港澳,改革硕果世人羡。

维护统一反分裂,海峡两岸同胞欢。

华夏巍峨屹东方,强国美梦会实现。

【二】

九十年前的六月十六日

一群满腔热忱的青年男女

为了不让祖**亲遭受列强们奴役

一个个带着豪情壮志

从四分五裂的九州各地

争先恐后到广州黄埔岛上汇聚

要让自己的中国梦

结出金光灿灿的鲜桃子

从盘古开天辟地的蛮荒隧道里

探索中华民族苦难的发展史

以民主、共和的主旨

锻造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基石

从国共合作的北伐战场上

寻找炎黄子孙的自强不息

在驱除倭寇的并肩战斗中

挺起的脊梁坚贞不屈

经过抗日和解放战争的炮火洗礼

前仆后继了寻梦追梦的黄埔将士

为国捐躯洒下的满腔热血

染红了华夏民族发展的典籍

保家卫国 打败美帝

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

都为几代圆梦的黄埔人

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风雨过后的阳春特别美丽

黄埔军人们的中国梦大部分变成了现实

眼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耳听着走向复兴的豪迈乐曲

高亢激昂的振奋旋律

寄托着中华强盛的希翼

用海峡两岸的早日统一

铸造钢铁长城般的强国大堤

【三】

九曲黄河起浪波

两岸自古英雄多

捍卫主权九十年

黄埔师生爱家国

革命先驱孙中山

学习西方创共和

“天下为公”出发点

“人间大同”是执着

组建革命新军队,辅助农工联苏俄

购买先进洋武器

黄埔岛上开军课

师生并肩打军阀

“铁军”美名天下播

“九一八”是国耻日

东北三省遭掠夺

爱国师生都请缨

赶出日寇驱恶魔

卢沟桥上炮声隆

鬼子侵占我山河

平型关前飞传说

台儿庄把鬼子捉

神兵奇袭阳明堡

远征缅甸谱凯歌

天皇签下投降书

日寇像狗把蜡嗦

解放战争三年后

人民过上好生活

抗美援朝打美帝

控固红色劳动果

社会主义真蓬勃

道路越走越宽阔

各条战线把奖夺

黄埔师生爱家国

【四】

假如我是一只雨燕

一定要展翅翱翔上九天

去拜见天下为公的孙中山

现在是否生活得健康平安

武昌起义的战火和硝烟

彻底烧毁了腐败无能的清王殿

自由 民主 共和的先进思想

把黑暗的旧中国照耀得又亮又暖

先生临终时留下的遗愿

经过无数黄埔师生们的勇往直前

在国共合作中大部分早已实现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人人喜欢

黄埔军校是将帅们的摇篮

北伐战争统一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师生们同仇敌忾

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抗战

把日本侵略者的铁骑全部斩断

当家做主的中国人

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三峡工程早已发电

不再让先生望着长江兴叹

神舟七号从太空凯旋

嫦娥一号将月宫游览

奥运圣火把九州照遍

精彩生动的上海世博会

赢得了五湖四海的夸赞

继往开来的领导人

带领我们站在世界的前沿

假如我是一只雨燕

我要展翅飞越到台湾

把宝岛的山山水水尽情游遍

欣赏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要测量滚滚东流的海水

可深过人民对先生的眷恋

同种同根 同族同源

相同的文化 相同的语言

相同的心理 相同的期盼

都在把先生深深地怀念

中山啊中山你可看见

改革开放 四化实现

香港和澳门早已恢复主权

台湾海峡正在不断地变窄变浅

一国两制把宏图绘展

国共两党不记前嫌

第三次在北京把团结的双手牵

我坚信总会有那么一天

一条宽广的通衢大道飞架在海峡两岸

到那时邀请先生遨游日月潭

幸福和欣慰地笑看

抗战胜利70周年感言 篇2

注意是从唤醒开始的, 而民族情绪的唤醒与公众已有的记忆信息密切相关。因此, 本文将根据记忆的唤醒、强化、重塑的逻辑顺序, 来研究媒体记忆与社群记忆间的互动。

一、媒体强势议程设置, 唤醒公众的社群记忆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 各大媒体从5月份起到9月3日大阅兵, 进行了长达约4个月的系列报道。媒体循序渐进地将“过去的历史”包装成新的新闻由头, “植入”公众的生活, 刺激公众无意回忆。

(一) 媒体长期重复议题, 调控公众的关注度

以人民日报对于抗战胜利70周年的系列报道为例, 5~9月推出特色专栏“民族记忆——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抗战”、“今天我们如何纪念抗战”;7~8月推出纪念特刊专版“7·7”全民族抗战爆发纪念日四块版特刊、“重访受降地”、“我的抗战记忆”等;8~9月推出系列评论《我们要有怎样的历史观》等;9月推出《中国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和终点》等20多篇重点理论文章。

可见, 人民日报对于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进行了4个多月不间断的报道, 前期注重抗战故事的报道, 后期着力于通过评论和理论文章对读者进行历史观的重塑。

但是, 个体并不能对作用于自身的所有刺激信息进行注意。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提出的注意的过滤器模型理论认为, 注意就如同一个过滤器, 会对外界的信息进行筛选, 被注意的相关信息就能通过过滤器, 而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就被排除在外。

因此, 人民日报一开始推出的“民族记忆——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重访受降地”等专栏, 通过带领公众重返纪念地, 重现过去事物, 以信息的接近性刺激公众的过去经验, 回忆抗战记忆。因为抗战那段历史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段情绪性记忆。而故地重游在情境上的相似性, 将会刺激公众记忆信息的提取, 激发公众的民族情绪。

之后, 人民日报又通过发表系列评论《我们要有怎样的历史观》和理论文章《中国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和终点》, 以建构事件意义的姿态为公众提供了一种标杆性的情绪反应, 使公众的情绪反应跟着媒体议程走。

(二) 加快更替媒介信息, 维持受众关注兴趣

在信息爆炸、新闻产品“麦当劳化”生产的当下, 受众对于议题关注的兴趣呈现出S形曲线的规律, 即对于信息的关注从缓慢递增→快速递增→缓慢递增→兴趣越来越少的过程。[1]因此, 媒体如何设置议题, 让议题显著性与公众受影响性呈正相关关系, 让长达大约4个月的议题报道维持受众的记忆和兴趣, 不产生审美疲劳, 成为各大媒体不断尝试创新的动力。

以光明日报对于抗战胜利70周年的报道为例。在4月份, 光明日报就开设“二战史话”专栏, 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盟国作战;之后又推出了《听抗战遗迹的诉说》、《抗日战争图志》、《抗日英雄谱》》等近10个报道专栏, 重现抗战重大历史事件与英雄人物;8月26日, 光明网策划的抗战音乐答题游戏《战地歌声》开始上线, 带领网民体验经典抗战歌曲背后的故事;9月又在“两微一端”推出大阅兵的直播与报道, 并给网友提供实时评论互动平台……

从这一系列的报道策划可以看出, 光明日报不仅在信息更替上不断给予新亮点, 把握好新闻信息的学术思想与内容接近性, 对新闻发布与大众参与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 加快了新闻信息的更替。还通过不同的媒介平台, 尤其是“两微一端”的联合运用, 大范围地辐射到公众的生活场域, 不断给予新的信息刺激, 提供舆论热点, 维持受众的关注兴趣。由此, 随着时间的推进和新闻信息的更替, 公众的记忆在媒体的引领下无意识地不断被唤醒、刷新。

二、媒体邀请公众参与记忆书写, 强化社群记忆

“媒介事件不仅赋予集体记忆一种物质, 而且还赋予它一个框架:它们是组织个人时间和历史时间的代码。”[2]媒体提供的公共记忆点, 这些看似不干预的意识输出, 却在悄然间对公众的关注进行隐性控制, 强化了原本的浅层记忆。在个体记忆的三存储模型中, 个人的短时记忆往往都会因感兴趣的信息、与过去相联系的信息被注意, 然后经过提取并加以复述后, 在个体记忆系统中形成长时记忆。

(一) 最权威的历史重述主体:抗战老兵

在纪念日报道中, 当事人的采访往往具有双重属性, 因为该当事人既是历史事件的参与者, 又是历史纪念的报道者。所以, 作为抗战的当事人, 老兵无疑是该历史事件最权威的叙述主体。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系列报道中, 人民日报的“民族记忆·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专栏, 和《光明日报》开设的“抗日英雄谱”专栏, 专访健在的抗战将士及亲属, 通过他们的回忆, 重现抗战历史, 唤醒民族记忆。

在此, 媒体对于抗战老兵的专访有两种明显不同的叙事模式:一种是以故事化的模式讲述那段历史。媒体以一个历史复述者的角色, 讲述抗战老兵的生活情境, 然后经由大众传媒传递出来, 担当起历史叙事的重任。另一种则是专访老兵的煽情化采访模式, 媒体以一种看似观察者的角色, 引导他们回忆那段抗战岁月、经历, 以及抗战胜利那一刻自身的感受。

但不论是哪种模式, 媒体对于老兵采访的目的有以下两种:一是邀请抗战老兵参与回忆, 媒体将抗战老兵作为历史的见证者, 以权威的真实性重述抗战历史的“征服”过程, 提供能够进行集体记忆的线索, 带动社群参与集体回忆。二是通过引导老兵回忆那段抗战岁月, 以普通见证者的身份给公众提供一个回顾历史记忆的模板。公众跟随着老兵的回顾, 萌生出民族感情, 最终完成对抗战胜利后老兵的“加冕”仪式。

(二) 当下的个体化叙述主体:普通公众

在媒介事件中, 有必不可少的三要素:事件的组织者、媒体、观众。而一个成功的媒介事件不仅使观众的满意, 还要引导观众积极参与。[2]全民参与是纪念日活动必不可缺的要求。因此, 在不违背历史本质真实性的前提下, 媒体依据历史进行艺术创造。[3]以生动的形式去吸引公众参与记忆的复述。

腾讯网打造了一款二战主题的互动游戏《我的英雄, 我的城》, 引导网友在完成答题、猜图、集卡等网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历史知识, 吸引全民参与。在腾讯网打造的互动游戏中, 媒体潜在性对公众植入了规定的回忆模式, 通过答题、猜图等任务, 引导公众去回忆和关注那段峥嵘岁月。网友因游戏任务需要, 开启有意识的回忆, 并对于未知的抗战历史会产生主动去了解的欲望。公众在媒体信息刺激下提取相关的抗战记忆, 形成短时记忆, 又通过游戏需要进行不断的提取与复述, 对抗战记忆进行强化, 从而形成个体对于抗战历史的长时记忆。

如此看来, 不管是抗战老兵, 还是普通公众, 在媒体的策划中, 公众都被无意识地邀请加入到有意识的历史回忆中。媒体提供共同的历史参考点, 刺激个人的记忆。然后, 个人的浅层记忆在参与媒介记忆互动后, 获得新的记忆, 并形成对特定事件的个体记忆的固化。

三、9.3阅兵重塑公众的社群记忆

昨天的历史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新闻, 其原因在于媒体巧妙地将历史由头与当下产生联系。重述历史并不是媒体的唯一目的, 媒体对于纪念日报道的本质就是将事件作为轮廓从历史背景中抽离出来, 致力于当前的媒体议程对历史进行回忆和重构。这就是戴扬和卡茨所说的, “媒介事件编辑、再编辑集体记忆”[2]的功能。

(一) 强调当下的“加冕”仪式, 展示国家形象

9月3日上午, 23位外国国家元首及42位政府首脑、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前政要等, 陪同习近平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主席台共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同时也通过阅兵仪式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 讲述其象征意义。1.2万名士兵进行历时70分钟的阅兵, 动用500多种武器装备, 200架飞机飞越天安门, 电视直播以直观的画面给在场的和不在场的观众展示了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形象。

而着重于关注当下的媒体, 在叙述过去与现在的关联中, 也将突出强调这重要时刻的意义。电视媒体会倾向于将镜头在天安门城楼主席台上的领导人、阅兵整齐划一的全景、台下观众的激动的特写等场面间切换, 将阅兵仪式蕴含的国家形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镜头语言表述出来, 并且以直播影像去感染不在场的观众的情绪。由此, 媒体的叙事与官方纪念共同构成了建构记忆的国家仪式。[4]

此外, 以人民日报为例的主流媒体对大阅兵开启了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同步直播。阅兵仪式就是一场过去历史与当下现状的过渡仪式, 突出了国家的巨大形象转型, 强烈的反差让见证者对当下的强国形象更加深刻。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一项面向全球的媒介事件, 把抗日纪念作为由头, 唤醒民族情感, 用历史记忆构建国家认同。

(二) 公众不在场的“现场”见证, 更新社群记忆

大阅兵的同步视频直播, 实现移动+PC+ 电视的无缝链接, 公众们通过视频直播、论坛热帖、微博图文直播、手机快讯等各种渠道共同参与“指尖大阅兵”, 进行着这场不在场的“现场体验”。从微博数据中心看“抗战胜利70周年”微博话题的指数趋势, 公众在9.3当天参与网络互动频率达到最高峰, 全民性参与到大阅兵的“加冕”仪式中。可见, 通过媒体前期报道的渲染, 公众关于抗战的记忆不断被唤醒、被强化, 而大阅兵的直播更是将公众的民族情绪激发到高潮, 成为公众的以此集体情感宣泄体验, 一次特别的集体记忆, 全民都参与到了这场抗战胜利纪念日的自豪与狂欢中。

由此, 可以推演出个体对于抗战历史的记忆在媒体记忆的刺激干扰下, 形成以下的发展框架:媒体报道提供相似的场景、历史的共同参考点, 通过了受众的选择性过滤器, 刺激公众已有的相关记忆, 又通过系列报道让公众获得抗战相关的短时记忆。而公众自身提取的已有记忆与媒体给予的短时记忆间进行协调, 最终重新编码形成对于抗战的长时记忆。

在记忆的重新编码中, 一个人的记忆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依赖特定的社会关系和互动而发生的。[5]而媒体议程设置对于大阅兵报道上的侧重, 把公众对于事件的关注从过去的记忆向当下的现状转移, 让公众关注的焦点也从抗日民族精神随之转移到强国形象上去, 沉浸在大国风范的“加冕”之中。媒体通过对媒介事件的仪式化呈现来克服时空障碍, 通过历史记忆与大阅兵现实情境的结合, 利用视觉影像来展现文化符号, 让公众的国家自豪感与对国家的热爱相互交织建构成国家认同。

四、结语

对于纪念日的报道, 媒体将“过去的历史”包装成新的新闻由头, “植入”公众的生活, 刺激公众无意回忆。媒体又邀请历史事件当事人参与回忆, 以游戏、征文等形式吸引普通公众加入有意回忆, 在悄然间对公众的关注进行隐性控制, 让公众主动加入到这场纪念日的集体回忆中。新闻媒体对历史事件的纪念报道是唤起公共记忆的重要桥梁, 而新闻媒体对于历史事件的策划、展演又将更新大众的公共记忆。媒体记忆与公众记忆经过协商与争夺, 最终重塑社群记忆。

参考文献

[1]邵鹏.论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J].新闻前哨, 2012 (06) :30.

[2]丹尼尔·戴扬, 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M].麻争旗, 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245-246, 138.

[4]余霞.历史记忆的传媒表达及其社会框架[J].武汉大学学报, 2007, 60 (2) :254-258.

[6]李红涛.昨天的历史, 今天的新闻——媒体记忆、集体认同与文化权威[J].当代传播, 2013 (05) :18-21.

风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等 篇3

当天,发车仪式在东风风神成都集大成专营店举行。由东风猛士、东风风神AX7、东风风神L60、东风风神A30组成的庞大车队浩浩荡荡地驶向建川博物馆,去见证四川那段不同寻常的烽火岁月。

7月10日,探访车队在成都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巡游,巡游车队从武侯祠始发,经人民公园英雄纪念碑, 最后抵达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基地,“从探访过去到走向未来”,缅怀历史,到致敬时代。

7月11日,东风风神还在成都开展了“聚东风,惠英雄东风风神明星现场签售会”,现场购车享受到史无前例的优惠,还送出了多重大礼。

不仅如此,7月12日-7月19日,东风风神车队也先后抵达德阳、绵阳、内江、巴中等地,各地也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优惠活动。

K3 能拼颜值为何你要拼内涵

网络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拼颜值”。在汽车行业也有很多高颜值的车型,如东风悦达起亚K3,凭借其时尚硬朗的造型让人气爆棚。不过仅靠颜值是不行的,所谓内外兼修才能博得大家的青睐,K3在空间、配置和动力等方面的实力表现,成为其人气不断蹿升的最大动力。

在宽敞的车舱之内,K3为消费者提供了一键启动、兼具加热和两组记忆功能的电动通风真皮座椅、附带后排出风口的双区恒温空调、换挡拨片等,如此众多的科技配备,为消费者日常驾驶提供了无限便利和乐趣。

除此以外,K3还装载了起亚领先的1.6L伽马D-CVVT和1.8L Nu D-CVVT两款发动机。这两款发动机最大功率分别达到了128马力和146马力,而最低油耗仅为6.3L/百公里。

抗战胜利70周年论文 篇4

时光荏苒,转眼间距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已经70年。在这整整70年的时间里,中国,中国人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追忆这70年前的时间,是所有中国人民的一段血泪史。然而,正如***所讲的那样,多难兴邦。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最好的明镜,也是一部绝好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国耻,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历史不容忘记。只有真正了解并牢记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才能深刻了解并牢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重要性。

是的,70年前的今天,中国以及许多亚洲国家牺牲巨大代价换来了日本侵略者无条件向世界宣告投降。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将中国拖入了一个苦难的深渊,一个地狱的深渊,一个不堪回忆的深渊。作为后来人的我们,站在历史的门槛上,回望这段历史,纪念这次胜利,不禁感慨万千,泪流满面。但是正如习近平同志讲的那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如今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更应该铭记和传承的是那段中国人民英勇抗争史诗中凝聚和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时刻在心里叩问。这些精神,很难用言语总结,但是他就是有一种力量让你我热泪盈眶,充满力量。是的,这是一种磅礴的力量。抗日战争,那雄伟壮丽的抗争情景。无论是在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是国民党军还是八路军、新四军,无论是军人战士还是普通百姓,都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妆点了每一寸山河每一分土地。一次次会战、一次次冲锋、一次次围城、一次次呐喊、一次次奇袭,一次次浴血奋战、一次次同归于尽、一次次弹尽粮绝、一次次英勇牺牲。在为民族独立而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中牺牲的,有数以百计的将军,更有数以万计的黎民百姓。

在我的家乡贺龙将军纪念馆中,简朴的屋子与陈旧的门牌处处显示着当时抗战的艰辛。每次去参观纪念馆内心更是久久不能平静,多少的先烈投身于这残酷的战争中。还有那缅甸野人山,留下了多少英灵的尸骨,后有追兵,前无去路。有的部队为了成功突围,不得不把老弱伤残的战士留了下来,让他们自力更生,听天由命。有些战士面对敌人的包围堵截,坚决不投降,最终选择集体自焚,英勇牺牲。几十人啊,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在离祖国仅仅几十公里的边境上,销毁了一切武器车辆后,浇满汽油,向自己点火,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化作了那熊熊燃烧的大火,化作了那他们身体凝聚而成的一缕缕青烟,飘也要飘会家园的上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最好诠释吗?这不正是中华民族头可断而身不可屈,命可无而气不可绝的精神的最有力注脚吗?正是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支撑起了这个民族在一次次苦难、一回回屈辱中奋起抗争,永不言败。像习近平主席讲的那样,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了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了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了中华民族有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 篇5

历史老人将久藏于心的故事说出来后,舒心一笑,并久久地凝视着远方那只正在空中翱翔的雄鹰。

夕阳之下,那只勇敢的雄鹰一次又一次地向广阔无边的蓝天发起冲击,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后,它的身影像一个小圆点般消失在我的视线。

谨以此文献给在抗战中牺牲的所有先烈以及怀念他们的人们,希望在和平发展的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能够愈见繁荣,富强!而作为未来的栋梁,我们应该谨记历史,不忘国耻,纪念先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范文3

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不能忘记战争,不能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 是极不寻常的一年,208月15日更是极不寻常的一天。这一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兴奋的节日。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泸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军士奋起抵抗,拉开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序幕。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的抗战。

经过了一年又一年的浴血奋战,1945年8月,日本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不再是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了,中国人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我们中国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跟那些抗日英雄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就没有现在强大的新中国。在这8年的抗日战争中,无论是在淞沪会战、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还是在百团大战中,是无数的战士们抛颅头,洒热血,他们是抗战中最伟大的英雄!是他们向世界昭示:中国人民不可侮!中华民族不可欺!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很多年,里面的抗日战争小英雄王二小是我们千千万万的儿童心目中的英雄;董成瑞的名字永垂不朽,他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狼牙山五壮士,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

一寸山河一寸血,如果没有战士们的浴血奋战,那我们的国家就不复存在,那我们的民族就不复存在,那人民的自由和尊严就不复存在,我们今天享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

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能让抗日英雄们的鲜血白流!我们一定要努力读书,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学习本领,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力量,为中国更加强大奉献一生。 牢记英烈,开创未来!

抗战胜利70周年心得 篇6

一、不忘沉重历史,将屈辱牢记心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一场神圣的全民族抗战,在这场血淋淋的战争中,中华民族承受了巨大的屈辱,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所不能忘记的。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必须形成全民学习抗战精神的浓厚氛围。

二、吸取惨痛教训,将其转变为动力。通过各种的文字历史、影像资料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在抗战时期的中国人民所承受的巨大痛苦,以及中国先烈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精神。战争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能赢得胜利。我们必须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抗战胜利70周年感言 篇7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胜利, 省档案局馆举办了以“铭记抗战胜利”为主题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档案图片流动展览。流动展览于8月13日走进第一个宣传单位———省委1号楼, 省委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纷纷驻足观看, 并与我们工作人员交流展览内容。参观者表示, 档案部门通过挖掘馆藏资源, 配合国家重要宣传活动, 展示自己特有文化产品非常有意义, 特别是在这次展览中看到了一些揭露日本罪行的原始档案, 这些档案资料是日本军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残害中国人民无可争辩的铁证, 这样的展览非常有教育意义。

本次展览共分揭开抗战序幕、日伪残酷统治、全国抗战岁月和夺取抗战胜利四个部分。展览今后还将陆续在省直各机关、在哈院校及公共广场、社区展出。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流动展览, 更有力地宣传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引导人们在纪念活动中深刻认识历史、感悟历史、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同时呼吁热爱和平的人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 肩负起历史重任, 共同捍卫人类文明、维护世界和平。

抗战胜利70周年感言 篇8

两场演出,节目精彩感人,舞台上下互动热烈,掌声阵阵。其中,《毛主席党中央指引方向》(《沙家滨》选段)、《绣红旗》(《江姐》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智取威虎山》选段)、《永葆战斗青春》(《红色娘子军》选段)、《仇恨入心要发芽》(《红灯记》选段)、《枪林弹雨军民隔不断》(《平原作战》选段)、《家住安源》(《杜鹃山》选段)、《决不让美李匪帮一人逃蹿》(《奇袭白虎团》选段)等观众熟悉的唱段深得观众喜爱。《沙家滨·斥敌》《蝶恋花·古道别》《红灯记·赴宴斗鸠山》《红灯记·刑场斗争》四个折子戏更是把观众带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和对敌斗争的残酷战场当中。重温和回顾起那风火年代,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和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这一伟大抗战精神的共鸣情绪达到了高潮。

在抗战期间,京剧界的先辈们有许许多多反抗日寇侵略者的壮举,可歌可泣。广东京剧艺术促进会举办的这个专场演出,在演职员中和出席观看演出的观众中,有参加过抗战的老八路京剧票友,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随志愿军赴朝前线演出的原志愿军京剧团(广州京剧团前身)退役老京剧演员。这些老同志和票友等文艺工作者当年都亲历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战争。他们积极支持和参与这次演出活动,表示一定要牢记历史,牢记我们过去的苦难,珍惜现在的和平,维护世界秩序,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开创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广东京剧艺术促进会简介】

上一篇:小升初英语B开头必背单词下一篇:考试注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