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高等教育

2024-08-18

欧美高等教育(通用8篇)

欧美高等教育 篇1

在欧洲封建社会中,由于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僧侣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两个阶层,因而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即教会学校教育和世俗教育。世俗教育又分为两支,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其中,世俗封建主为皇室和大贵族子弟开设宫廷学校,皇室之外一般贵族则接受骑士教育。贵族也有等级之别,小贵族子弟要到大贵族的官邸中接受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又称“武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目的是把封建主子弟培养成身体强健、行动敏捷、精通武艺、效忠封建制度的武士。

骑士制度起源于法国,盛行于 11 世纪末期到 14 世纪。骑士出身于贵族世家,但并非贵族子弟均能成为骑士。贵族要想成为一名骑士,必须从小接受非常严格的骑士教育。伴随 11 世纪末开始的长达 200 年的十字军东征过程,骑士教育逐步形成并在 12、13 世纪盛极一时。完整的骑士教育大体包含三个阶段,即:侍童阶段、护卫阶段和骑士阶段。

在骑士教育的过程中,礼仪教育不但贯穿始终,而且具有阶段性和循序渐进的特点。首先是侍童阶段,要学习上流社会的一般性礼仪。在男童满 7、8 岁的时候,贵族要将其送往比自己高一级的贵族家中担任侍童,接受教育。侍童的主要任务是服侍男女主人,学习上流社会的礼仪,并养成对宗教的虔诚。同时,为培养锻炼侍童的体能,主人委派他人对侍童进行骑马、赛跑、游泳、击剑、投枪和角力等方面的训练。此外,主人还要注意培养侍童的侠义精神和对荣誉的热爱。

其次是护卫阶段,要接受严格的礼仪行为训练。在年满 14、15 岁的时候,侍童变身为主人的护卫。护卫的主要职责是侍奉男主人,平时照料其起居住行等一切事务,战时则随同出征,并负责保护主人的安全。在这一阶段,学习的重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护卫还要忠于女主人,要求在贵妇人面前表现得温文尔雅、礼节周全并殷勤地侍奉她们,为此要接受严格的礼仪行为训练。

最后是骑士阶段,要接受授职仪式教育。到 18 岁(也有说是 20 岁、21 岁)的时候,要上骑士教育的最后一课——举行授职仪式,正式授予骑士称号。授予仪式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宗教仪式,包括沐浴、斋戒、祈祷、忏悔、领圣餐和接受牧师祝福等。沐浴代表洗净过去的不端行为,净化心灵。沐浴后穿上白色短袖衣,表示对纯洁道德的期望;披红袍,代表愿为荣誉和上帝而流血;外加黑外套,代表在必要时可以义无反顾、英勇就义。骑士还要进行斋戒,晚上在教堂里祈祷,向神父忏悔,参加弥撒,领受圣餐,接受牧师祝福等。二是武艺表演,以此证明自己已经拥有了成为骑士所应具有的武艺,具有了对敌作战的能力。三是宣誓仪式,宣誓内容基本囊括了骑士所应具备的全部美德和责任,如:忠诚于教皇、保障教会利益、扶弱济贫、尊重妇女以及忠君爱国等。最后的环节是接受象征骑士职能的剑、战车或其他武器装备。

骑士教育的训练标准是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其直接结果就是为封建主阶级培养了尚武精神有余而文化知识不足,甚至目不识丁的武夫,成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等级秩序的较为有力的工具。但同时,骑士教育由于注重礼仪并提倡文雅的行为举止,对培养欧洲人乐观的现实主义人生观和爱情观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此成为近代欧洲绅士教育的直接渊源。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家罗耀拉在童年时代亲历了典型的骑士教育,“养成了勇敢忠诚、喜欢幻想、渴望冒险、追求浪漫等性格特点。”(二)绅士教育中的礼仪教育经验

至 17 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以培养新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子弟为目的的教育理论,即绅士教育论。在绅士教育理论中,礼仪教育处于重要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文主义政治家埃利奥特(e-lyot,s.t.,1490—1546),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英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倡以培养具有人文主义新思想的贵族绅士为教育目标,把英国的教育推向新贵族主义的方向。法国的人文主义教育家蒙田(montaigne,m.e.d.,1533—1592)也认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身体健康、知识丰富、通达人情世故、善于处理公私生活并具有高尚美德的“绅士”。绅士教育理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 17 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在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中,他认为,美德是一个人精神上的宝藏,礼仪则使之生出光彩,故礼仪堪称一个绅士必备的“第二种美德”。

绅士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德行、才干、善于处理事务等品质的“绅士”,既要有健壮的身体,又要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他提出,一个真正的“绅士”,既要有跻身上层社会所应有的道德思想与行为,具有高雅的礼貌、仪态和贵族气派,又要有实际的知识和才干,有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还要有强健的体魄,能忍耐劳苦。这样的绅士,实际上就是当时英国贵族式的资产阶级“事业家”。为了造就这样的绅士,洛克主张进行体育、德育、智育和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洛克把德育放在绅士教育的首要地位,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

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

他认为品德是一种精神宝藏,而使之发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如宝石之经过琢磨。为此,洛克指出,礼貌是青少年“应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儿童见人应“脱帽与退步致敬”,举止要得体,“容貌、声音、言词、动作、姿势以及整个外表的举止都要优雅有礼”。在教育方法上,洛克主张父母要及早地管教儿童,要运用奖励和惩罚培养儿童的羞耻心和荣誉感。他反对体罚,认为“说理”是对待儿童的正确方法,父母和导师要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他重视良好礼仪的作用,主张绅士在培养德行与礼仪时,要多与上流社会的人交往,以便通过实践锻炼,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教育途径上,洛克强调绅士教育只能在家中聘请优秀的家庭教师进行,从身体、道德、智力等多方面给予训练,反对让儿童到学校去受教育,以免导致“小绅士”在社会和学校受到同辈恶习的熏染而误入歧途。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绅士教育逐步为现代的公民教育所取代。即便如此,绅士作为一种“有教养的人”的理念却依然根深蒂固,绅士资格在一定程度上还意味着“出身加良好的行为”。虽然出身已经不再如以往那样被看重,但人们信奉只要有绅士行为的人就是绅士。沿袭至今并被公认的绅士形象和品质包括:礼仪周全,行为举止优雅、洒脱、稳重;富于正义感和责任感、行事公正;尊重和保护女性,主动为女性效劳;勇敢、坚忍、临危不惧、意志力强;自尊、诚实,重视荣誉和信用;以“体育精神”待人处事,遵守秩序和规则、公平竞争,胜不骄败不馁;具有理性和自制力,谨慎,不失威严;慈爱、宽容和同情心,保护弱小者。

在今天的英国,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学校教育中,重视礼仪教育,按照绅士、淑女的标准来教育孩子,仍是一个特色。在英国家庭,绝没有对儿童的无原则娇宠,家长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规范他们的言行。在一般家庭中,5 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们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幼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不管是对什么人,孩子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反之,孩子将受到父母的训斥,甚至身体的惩罚。只有懂事而有礼貌的孩子才会受到父母的夸奖。这仅仅是英国家庭中绅士教育的一个侧面。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同时,英国人认为孩子应学会忍耐。在他们看来,作为一个绅士,如果缺乏忍耐和自我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没有修养的。即便是孩子,如果不能学会忍耐,将来也不会有大的作为。所以,孩子大哭大闹从来不但不能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同情,甚至还可能遭到严厉的训斥。正是在这样长期的培养和磨练中,养成了英国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绅士风度。在英国学校,依然有大量关于礼仪教育的内容,虽然这与英国家庭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来有些差距,但也走在了西方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的前列。英国的淑女教育久负盛名。如,享誉世界的坎伯纳女子礼宾学校,每年都要吸引数以万计追求成为“淑女”的各国女士。她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专门接受关于举止神态、礼貌礼节、演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以求在职业交往活动中高人一筹,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谋得一个理想的职业。

(三)博雅教育中的礼仪教育经验

古希腊倡导的博雅教育(liberalarts education)本来是一种贵族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各门学科的功用无外乎实用和文雅两个方面,有的侧重实用,有的侧重文雅,前者为实际所必需,只服务于实利,是不高尚、不文雅的,后者则是自由心灵的养分,是高尚的和文雅的。

博雅教育强调贵族必须具备 17 种美德,其中 5 种是智能方面的,即智慧、理智、常识、学识及某种创造力;其余 12 种是道德方面的:正义、节制、勇气、宽容、有抱负、稳重、自尊、诚实、灵活、大方、廉耻心以及和蔼可亲。

可见,博雅教育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是一种全人教育。为此,博雅教育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礼仪教育在博雅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博雅教育对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其教育形态以美国更为典型。美国历来重视礼仪教育。早在太平天国时期,我国就已关注美国人的礼仪和礼仪教育问题。有记载称,当时的洪秀全政府认为“米利坚(即美国)‘礼义富足,以其为最’”,而这时美国建国才刚刚不过几十年时间,由此可见美国历来具有重视礼仪和礼仪教育的传统。目前,在美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小学在中年级开设了礼仪课,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礼仪教育。

美国家庭和社会都将青少年礼仪教育作为儿童融入社会的必修课,普遍重视青少年礼仪教育。除在学校开设正规的礼仪教育课程外,美国的礼仪教育还有以下做法较为独特:重视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餐桌上的教育。在美国,人们常常把礼仪教育看作是品德教育的入门课,认为理想的楷模是英式的绅士。美国人认为,“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和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

为此,美国人非常重视餐桌礼仪教育。在美国家庭,一般在孩子 2-3 岁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对其进行系统的用餐礼仪教育,4 岁的孩子就已经学习了用餐的所有礼仪,5 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习惯于做一些餐前摆放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这不但减轻了家长的负担,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同时更使他们学到了一些接待客人的餐桌礼仪。就餐过程中,父母还要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资源回收和再生利用的知识,避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在这种教育下,美国一般不足 10 岁的孩子就餐时就已经很文雅了。

美国的学校也巧妙地把学生的在校午餐变为礼貌教育课堂。学校为了使学生的午餐既欢乐又文明,并尽量保持食堂安静,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如,纽约的克林姆小学有明确的学生就餐规定:不许打架;不许乱跑;听到哨声就不能再讲话,否则就要罚站等。为执行好这些规定,三位校长助理轮流监督学生用餐,对表现好的孩子给予表扬,一年搞三次评比,受表扬最多的班级可以免费吃一次冰激凌或意大利烤饼。如果哪个班级饭后把自己的桌子擦干净了,同样会受到表扬;但如果有学生在擦完桌子后跑着离开了食堂,那就不但不会受表扬,而且会抵消以前所受的表扬。为此,在严格的奖惩制度下,学生们不仅懂得饭桌上的基本规矩,而且也知道怎样做才显得更有教养。

举世闻名的西点军校的餐桌礼仪教育更具示范价值。在西点,新生入学必须接受进餐的“礼仪教育”。进餐时“必须挺直腰坐在餐桌前 6 英寸的位置用餐,不许交谈,不许左顾右盼。必须切好食物把刀放回固定的位子上,拿起叉叉一小块食物放进嘴里,在嚼食物前必须先把叉放好”。

此外,美国的青少年礼仪教育还非常重视礼仪培训。在美国,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企业和社会,人们普遍重视礼仪训练。为了提高礼仪水平,美国首都华盛顿市及其他一些城市,还专门开办女子礼仪学校,对女士进行化妆技术和社交礼仪培训。世界酒店业巨头希尔顿十分注重员工的文明礼仪训练,积极倡导富有特色的企业礼仪教育,倡导员工的微笑服务,对青少年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希尔顿在职期间,每天问员工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吗?”在 1930 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他曾经呼吁员工:“希尔顿的礼仪万万不能忘。无论旅馆本身遭遇的固难如何,希尔顿旅馆服务员脸上的微笑永远是属于顾客的。”在希尔顿经营的黄金时代,他告诫员工:“如果旅馆里只有一流的设备而没有一流服务员的微笑,那些旅客认为我们供应了他们全部最喜欢的东西吗?如果缺少服务员的美好微笑,正好比花园里失去了春天的太阳和春风。假如我是旅客,我宁愿住进虽然只有残旧地毯,却处处见到微笑的旅馆,也不愿走进只有一流设备而不见微笑的地方。”

欧美高等教育 篇2

一、欧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在发达国家,终生教育与职业教育齐头并举,他们非常重视成人教育的发展,其成人教育较为发达,教育体系较为完善,教学水平非常高。美国的成人教育在发达国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因此,我们以美国为例研究发达国家成人教育的发展。

美国成人教育管理体制是权利下放、分散经营的,实行地方分权主管制。联邦间接管理,通过立法和拨款等手段对成人教育进行宏观调控,重点资助有关全局的、福利性的和紧急的培训,对培训机构具体运作则很少干预。另外,中央政府在成教信息服务、资料搜集与交流等方面给予支持,而具体管理则由各州教育委员会设置的专管公立成人教育的机构负责。州教育委员会设一名教育总监,负责执行教育委员会的决定,包括项目设置、课程安排、经费来源、具体管理等各种重大事项。具体教育单位的成人教育管理,基本上是按照所在大学、社区学院或高中的规定操作,但具有一定的自主权。

两年制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社区学院或职业技术学院的全日制学生中约有40%属于就业后的继续教育学生。学生来源有些是企业委托学校培训的在职人员,更多的是当地居民自己来校学习。美国社区学院作为独创的形式,逐渐成为美国成人高等教育中最有活力的办学机构,培养了大批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者。社区学院的主要特色也正是其优势所在,它立足社区、面向大众、学费较低、形式灵活、内容适用、交通便利,注重的不是学院学科体系的设置,而是实际需要,鲜明地表现出务实性,更注重直接、有效地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已成为美国实施终身教育必不可少的机构。

二、欧美发达国家成人教育的特征

1. 公共资源重视,多方面支持

政府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各发达国家的政府在成人高等教育方面的态度及行为主导了各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各国政府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开展,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实践活动的推动,始终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同时,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其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坚实基础,各种组织如企业等为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投入了大量资金,充足的经费支持,为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2. 现实认知深刻,社会效果明显

高等教育向所有成年人开放已成为一个世界性潮流,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我国近年来也紧跟国际步伐,对成人教育实施“宽进严出”的政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成人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中的一块短板。究其原因,主要是办学机构对“严”和“宽”的定义模糊,没有严格地控制“严出”,导致走出来的学生仍然是一种“半成品”,“宽进严出”的政策一时间流于形式,其作用愈发被经济利益所遮蔽。发达国家对成人教育意义的认识都比较深刻,其办学效果达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发达国家不仅传统的高校向成人开放,新型的成人高教机构也相继产生。其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一般都严格实行“低门槛”开放入学,高标准、高淘汰率的毕业模式,采取一种“广种薄收”的政策,只有真正学到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取得大学学位。这样一来,他们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实效就要远远大于形式。

3. 教学模式新颖,手段先进

借助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部分发达国家利用通讯技术开展实地培训与远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家学习,学校采取学业报告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指导或利用网络开展实验,经过考试合格者即可得到相应的资格证书。考虑到成人学员理解和分析能力强的特点,注重以学员为中心,针对实际需要,大力提倡“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形式多样灵活,有课堂教学、函授教学、远程教学、实地教学等;既可白天上课,也可晚上上课;有的在校本部上课,也有的在分部或租借当地中学、图书馆等场所上课。这些教学方式克服了成人教育机构照搬正规学校教学模式的现象,更符合成人学习特点,有助于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

教学手段方面,网络教学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理念,穿越时空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地安排学习,使得大批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涉足校园的普通人,也可以通过网络接受正规大学的课堂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因特网,利用E-mail、联机交谈、Wed教材、BBS、联机图书馆和Forum等途径对成人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

三、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成人教育虽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我国成人教育毕竟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发展起来的,随着时代进步而凸显出其不协调、不适应的方面,并且与世界发达国家成人教育的发展水平尚有一定的距离。

可以看到,无论是观念上、制度上还是从社会支持等方面来看,发达国家的成人高等教育普遍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良好的教学效益。而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着较多亟待改善的问题。

1. 政府主管部门不够重视,成教管理偏离制度约束

一般看来,我国成人教育进行的如火如荼,显得比较繁荣,但我国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成人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成人教育的运作,众多普通高校纷纷建立了成人教育学院,而事实上多数高校设立成人教育学院的目的已经偏离了其初衷,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创收变得才是成人教育的生存根本,同时也是为了分流部分教职工。目前,这类学校因为具有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的资格,尚不愁生源,但这种缺乏长远眼光、社会意识淡然的表现必将影响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中国成人教育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由于缺乏应有的监管,近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总是游离于制度之外,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者看似是一块“金镶玉”,但由于其真正价值的逐渐沦丧,在很多人看来这些人也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本来在教学体系中不被看重的成人教育,也逐渐在这种社会氛围中被推到了教育体系的边缘位置。

2. 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管理重传统不重创新

成人教育的教育模式自主性很强,许多办学单位在社会上设立教学点或函授站开展教育活动,而在这种情况下主管部门很难对其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激烈的竞争,使得我国成人教育学校在入学、教学、毕业等过程的管理中,特别是在教学、考试等环节越来越宽松。久而久之,由于监控力度不强,成人教育学历“含金量”也就逐年降低了。与此同时,我国很多成人教育机构的专业设置、学科内容陈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缺乏像高校的普通教育那样有专门的教研机构,能够不断开设新的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课堂总是显得十分的沉闷,教学效果也就可见一斑了。正当国外成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成为继续教育,塑造一个终身学习型的社会时,我国的成人高教还在苦苦挣扎于脱离实际、缺少公信度的恶性循环中,传统的价值观念、教学模式一直扼杀着成人高教的创新思维。

3. 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发挥不善

从严格意义上讲,社会需求是教育、培养人才的指路明灯,而成人教育应该是最贴近社会发展需要、与社会需求结合最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其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不容忽视。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我们对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教学实践中,也仍习惯于传统教学内容的灌输,而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则较少考虑。这样一来,作为人们在完成一定的学业后根据工作或生活需要而开展的学习,其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十足的发挥。

四、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

1. 政府加大关注力度,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

政府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作用重大,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大量可操作性政策,从而保证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沿着“依法治教”的道路健康发展。另外,要千方百计克服我国教育资源缺乏的矛盾,无论是单独设置的成人高校还是普通高校中的成人教育,都要不断强化开放办学的思想,由封闭办学转为开放办学,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同时,各级政府要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尽可能地为成人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提供经费支持,想方设法,广开门路,为终身教育的筹措资金,为终身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比较充足的经费支持。

2. 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主要分为成人院校自身管理和政府管理两个层面。要健全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首先要加强管理,提高教育的监控力度。政府部门要认真做好引导、督促的监管工作,而院校自身首先就要做好自身的形象工作,打造好自己的某些办学特色,塑造好自身的个性形象。其次,要严格教学质量管理,加大教学管理的力度,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质量检测手段和质量监控体系。最后,办学部门要不断加强硬件建设和改善软件管理,完善质量监控机构,定期对教学工作作出评估,并提出整改措施,有效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成人高校的信誉,使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3. 勇于创新,探求适应国情的成人教育发展道路

在教学形式上,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应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向全体社会成人开放,使教学体制充分适应在职学习的需要。同时,我国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应该勇于创新,在现有的条件下开辟新的发展路径,让学生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理论,在现有制度下开展学历教育。要改变我国成人高教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行业部门办学校、学科偏窄、学校规模偏小、力量分散的状况,主动出击,与企业联合办学,实现资源共享,把学校办成教学、科研和经济建设的联合体。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4. 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与探索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必然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成人高等教育也应进行改革,以形成成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特色。作为一种现代化手段,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向我们展示了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鼓励我们在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大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发达国家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为了使学习者不受学习时间、地点、方式的限制,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和时间。与此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了常规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远程教育的方向发展。但从一种教育技术手段发展成为一种办学模式,即从目前的教学补充方式发展到未来的教学替代方式,在硬件建设、软件开发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短期内传统教育形式与现代远程教育形式还将并存。两种教育形式的结合,必将进一步扩展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使教育领域产生深刻变革,极大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终身化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总之,成人高等教育既是一种国家的、政府的事业,也是一种社会性、大众化的教育。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的成人教育及其管理确实有着过人之处,他们积累了很优秀的治学经验,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方法和理念,对我国的成人教育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经过对比分析后,我们知道,就中国国情而言,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关心、决策、管理、协调、监督及各种政策措施,将对推进成人高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当然,成人高等教育归根结底还是需要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推进的。

摘要: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的成人教育及其管理确实有着过人之处,他们积累了很多优秀的治学经验,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方法和理念,对我国的成人教育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就中国国情而言,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关心、决策、管理、协调、监督及各种政策措施,将对推进成人高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欧美,成人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1]马小健.美国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高教学刊,2002,(5).

[2]刘凤存.国外成人教育的立法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高教学刊,2006,(4).

[3]熊建设,刘小玉.发达国家成人教育发展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4]张培.法国成人教育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7,(3).

[5]王亚敏.美国成人教育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

欧美情商教育帮孩子融入社会 篇3

美国人对情商教育、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一直很重视。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专家戴尔·卡内基上世纪早期就提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但是人际交往能力却占其成功因素的85%之多”。美国教育界对这种理念相当认同,按照美国最大的课程专业组织—教学视导与课程发展协会报告的说法,孩子有了各种情商上的能力就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有效管理时间,应对考试压力,控制情绪并懂得自我调节。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美国很多州都对情感教育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和标准,要求学校对情商能力进行教育,并有专门的评估手段帮助学校来确认孩子是否达标。美国各个学校开展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的课程各种各样,有的是品德教育,有的是反欺凌教育,有的是预防药物滥用教育,有的是冲突解决训练,等等。经研究表明,从效果上来看,自从这一规定实施之后,学生的整体考试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德国中小学也开设有“情感管理”课程。每个学校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有的通过教材进行课堂指导,有的则通过小组活动,还有的主要针对有风险的学生单独指导。与此同时,德国的童子军组织在“情感教育”方面作用也很大,他们经常组织青少年成员外出登山、搭帐篷,通过集体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友谊和团队精神。

英国的情商教育课也是从小学就开始教起,而且课时往往和当地孩子要学习的“语数外”一样长。不过,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英国小镇,当地学校组织开设情感教育课,常常遇到一些质疑。在一些穷人家孩子较多或单亲家庭背景学生较多的学校,一些人认为开展情商教育,等于是校方在自找麻烦。对此,监督英国各地学校开设情商教育的教育质量监督局坚持认为,情感教育和其他的课业学习一样重要。虽然这与升学成绩关系并不大,但只有接受了这方面的教育,学生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批评,更全面地体会情感,这对他们的智力成长也是不可或缺的。

情商教育从校内蔓延至校外

情商教育都能教给孩子们什么内容呢?在英格兰伯克郡一家私立小学就读的8岁男孩托马斯每周要上三节情商教育课,每节课30分钟。他说:“这样的课上起来挺有趣,因为老师总是会读一段童话,或是带同学们去公园逛逛,让我们闻花香,看野鸭在河中嬉水。”这样的课没有作业,老师们只会笑眯眯地问他,为什么看到花开会高兴,见到老人咳嗽会难过。

情商教育还教给孩子们如何避免使用暴力解决问题。在英格兰海港城市南安普顿,当地的一所小学会定期举行“嫉妒和蔑视周”活动。在课堂上,老师们拿出30分钟时间,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这两种情感,并伴以角色表演。这所小学进行这种情感教育课,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自如地表达情感,以充分的语言沟通来代替拳脚相加,从根本上避免校园暴力的出现。

在英国人眼里,一个人情商的高低关键是要看他是否愿意善待生命和他人。所以老师会教育孩子善待一切动植物,告诉孩子们即使在夏天看到厨房爬满蚂蚁时,也绝对不能戏弄蚂蚁,让它们死得太痛苦,只要打一两个,让其他蚂蚁不敢到这里来就可以了。菲奥娜说,他们还会定期组织学生到养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因为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就是情商教育的目的。

德国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手段也多种多样。比如,老师会让学生看一段一个人生气时的视频,让学生观察生气时人的表情是怎样的,想象一下接下来会做出怎样的事情,后果如何。然后,让学生表演,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老师总结,给出“生气时怎样控制情绪”的小建议,并鼓励学生记“情感日记”,将一天内的不同情绪画出来。德国很多中小学还开辟有“安静角”。这个“安静角”一般三面是柜子,一面是布帘,里面有沙发、桌子和书籍。如果哪个孩子想独处,可以自行进入这个区域,老师会格外关注这个学生,因为他的行为暴露了他心理上的需求。

其实,更多的情感教育是在校园之外进行的。在英国人的家庭里,有类似的“全家餐桌文化”。在传统家庭里,如何使用餐巾、刀叉,手臂位置,乃至如何礼貌交谈,都有一套规矩。很多英国家庭会鼓励孩子自己进食,从而培养其独立的人格;家长会让孩子自己清理弄脏的桌面,知道对家人说“抱歉”,帮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和礼貌待人。这都被看成是一种情商教育。

除了家庭、学校教育之外,英国社会也会为年轻人提供情商教育的社会课堂。在英国,每一个大型书店都会定期安排一些作者举行“和小读者喝下午茶”的活动,邀请一些知名作家和他们的小书迷们在书店见面聊天。小读者可以向大作家提任何问题,很多话题都是围绕着书中人物的心理世界聊起的,作家们也会诚实地向孩子们介绍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小读者们一起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而在情商教育更成体系的美国,教育机构非常重视如何让中小学生更早接触到社会,在实践中培养情商。美国大多数中学都是每天下午3点就放学并没有晚自习,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做义工和打工,在实践中摸爬滚打,也让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培养了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

在当今社会,很多家长往往更重视“硬性技能”,即可以被证明、可被量化、可被比较的“脑力”特质;而对“软性技能”,即信任、激励、责任感及同情心等情感特质并不重视。这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错误的导向。实际上,情感方面的教育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拥有强大的情感能力及人格特质的人,能对自己和社会散发“正能量”。顺境时,能自我肯定,发挥更多的自我价值,同情弱者,关心社会;面对困难时,又能积极面对,将危机视为转机,不放弃希望和目标。这种“软性技能”的培养需要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欧美文学名著 篇4

“在海中我不承认有什么主子,在海中我完全是自由的。[4]”这是鹦鹉螺号艇长尼摩的肺腑之言。尼摩艇长是个极其神秘而又复杂的人物。他看似是个暴躁的人,但遇事却极其镇静,他身世不明,逃避人类,蛰居海底,而又隐隐约约和陆地上的某些人有一种特殊联系;他貌似冷酷无情,但 当自己的艇员被海浪,被章鱼卷走时,他会悄然的落泪,而且他还可以把财富送给受到压迫的可怜人;他拥有让人难以置信的智慧和能力,他运建造的鹦鹉螺号不仅异常坚固,而且结构巧妙,能够利用海洋来提供能源。而最后随之故事的深入,尼摩船长的身份被逐步揭开,原来他是一个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当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动和不满的言论,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作者凡尔纳 正是通过尼摩船长之口谴责了殖民主义者在印度次大陆的野蛮的扩张行为,他 塑造的尼摩船长是处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有着人文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代表着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透过他的个性,可以看到处在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那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欧美婚礼文化论文 篇5

欧美婚礼文化论文

婚礼,一个浪漫而温馨的名词,它是情侣步入婚姻的大门,也是夫妻关系确立的标志,婚礼是一个开始,从此夫妻之间要相互鼓励、相互搀扶,相守一生,因而,各种美好的祝愿也都在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日子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的珍贵。当然,随着祝福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婚俗,人们愿意将每一种仪式都赋予它特殊的意义,充满了浪漫和美好的气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这些婚礼中的仪式和习俗在时间的累积中也渐渐有了差异,虽然随着经济和交流的全球化,许多的中西方的婚俗进行了混合,但是中西方的婚俗始终有不可替代的差异。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结婚是一件大喜事,既是喜事当然要办的热热闹闹、喜气洋洋,这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中国人喜欢热闹的气氛,因而婚礼的地点当然也要是能闹起来的地方。在古代,人们会选在开阔的场院里,大家围坐桌前,爽朗的笑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派祥和与红火。在当代难以寻得过去的场院,交通方便的大型酒店自然成了首选,与以往一样,从招待到入席,所有的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席间的欢歌笑语都体现了热闹这一传统。

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更为看重圣洁与庄重,所以西方的婚礼大多会选择在教堂等安静的地方举行,进行发誓,显得非常的神圣,他们的婚礼井井有条,不像我们中国人的婚礼那么热闹。

西方的婚礼的主色调是白色。在西方婚礼中,新娘一般都会一直穿着白色的婚纱,新郎则是穿着笔挺的西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

11级人力一班魏本栋

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代表圣洁和忠贞。新娘的捧花、周围环境的装饰也都是以白色为基调的。

欧美名人名著赏析 篇6

会计金融系 财务112 李 娟

摘要:《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德代表作,写于1846年。在后来的一百多年里,《简爱》作为一部争取女权号召妇女反抗的作品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小说塑造了一个叛逆女性形象。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简没有很好的容貌,也不像是世上伟大爱情的女主角一样,然而她有着相当于此的举动。在世人看到了她的种种劣势的时候告诉她不要对生活有太多的奢望。然而简却拒绝接受世俗给她的卑微地位。她要求世人接受她本来的面目,她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却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她也许不漂亮,却值得他人爱。

本文主要分析了简身上所含有的美,外在的美式短暂的,而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从作者和简的生活经历去挖掘简拥有的内在美。

关键词:自由平等 美丽 知识 自尊

《简爱》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但她有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小说以浓郁抒情的笔法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其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夏洛蒂之前的家庭女教师故事的叙述者用回顾性的视角拉开了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叙述者对主人公采用道德训诫的口吻,而《简·爱》的叙述者与主人公在道德观念上没有分歧。人物的言辞在某些场合下较为激进,但是从小说的整体来看,人物也有沉默和渐趋平静的叙述。文章选取家庭教师故事类型这一角度,分别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即,一是主人公对家庭教师角色的反叛;二是主人公对家庭教师角色的超越,主要是围绕主人公简·爱的经历来展开的。

在红屋子里,她从镜子里看到一个近似“女妖”的形象,那么此时她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里德一家的权威的评判就相当于这面镜子,从中看到的只能是一个“古怪小家伙”和“一个真正的幽灵”。

在她学会进行能被人信任的叙述之前,她的叙述都是无效的。她从“红屋子事件”中醒来时,“觉察到有人在摆弄我,把我扶起来,搂着我,让我坐着,从前从来没有人这样爱护地抱过我或者扶过我,我把头靠在枕头上,或者是靠在谁的胳膊上,觉得很舒服。”这样一位“陌生人”使“我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宽慰和一种令人安心的信念,深信自己得到了保护,安全了。”在得到温暖庇护时,她也希望为自己正名。

布洛克尔赫斯特作为高高在上的施与者,自以为拥有绝对的权威,可以向她的同学宣布“避免和她在一起,不许她参加你们的游戏,不许她和你们说话。” 而海伦·彭斯却可以安慰简·爱“布洛克尔赫斯特又不是上帝;他甚至不是一个受尊敬的大人物;这儿的人不喜欢他„„”。我们的女主人公却说“要是别人不爱我,那么与其活着还不如死去——我受不了孤独和别人的厌恶”。这是多么坦诚的内心独白啊,其中蕴含着多么深的自尊啊,真是“生命诚可贵,尊严价更高”。她在盖茨海德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似乎有望被颠覆。谭波尔小姐以友善的家长式的态度鼓励她,在谭波尔小姐和海伦·彭斯的引导下,简·爱自己也意识到“抑制和简化了一下的”话“听起来更真实可靠。”这也是简·爱性格发展的过程,她的言谈的成熟也是她个人的成长过程。这种情况一直到谭波尔小姐的离去才告结束:“我的心已经把它从谭波尔小姐那儿借来的东西抛开,或者不如说,她已经把我在她身边所感受到的气氛带走了———如今,我又恢复了我的本性,开始感到从前的情绪又在活跃起来。” 她的自我意识开始复苏,她需要行动。

从盖茨海德到离开罗奥德阶段,简·爱的过于情绪化的感觉变得逐渐清晰。简·爱的内心想法得到了外面的世界的声音的鼓舞,她寻求一次新的解放,她希望“至少赐给我新的工作吧。她用上述的方式如愿以偿地成为了桑菲尔德府的家庭教师。简爱与罗切斯特最初的关系就是从愉快的交流开始的。对于罗切斯特来说,此时的简·爱是一个智力相当的谈话对手,这在他以前的生活中是缺乏的。而精神上的对话则需要进一步了解,这一点也相当难求。因此二人理所应当的成为惺惺相惜的朋友。

离开桑费尔德后,简·爱与圣约翰之间的交流中,她本能地把她的所思所想说出来。罗切斯特希望他们能共同生活而没有婚姻,圣约翰企图要与她结婚却没有爱。她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都表达出来,她的辨才与气度都蕴藏于对话之中了。圣约翰的要求似乎存在于堂皇的情理之中。女人的生存状态在男人的话语体系里似乎无足轻重。她虽然没有美貌与财富,她却拥有着维多利亚时代那些美女们所不可比拟的独立的完美心灵。她没有圣约翰那些外在的冠冕堂皇的条件,她却拥有着比圣约翰丰富得多的情感世界。“ 女主人公所有的经历和与他人的对话,无不证明她对那个时代不公平现象的厌恶和反叛”。

两位女主人公的性格与夏洛蒂·勃朗特的性格倾向非常接近。萨克雷的女儿用一个客人的话形容萨克雷在伦敦为勃朗特开的一个派对的情形,“那是他一生中所度过的最无趣的一个晚上”,“一个令人沮丧,沉默的夜晚。人人都期待的愉快的交流根本没有开始过。勃朗特小姐蜷缩在书房的沙发里,不时的与我们善良的家庭教师低语„„最后,我的爸爸也难以改变这种局面,他悄悄地离开房间,离开了家,到他的俱乐部去了。”勃朗特的沉默挫伤了一位男性权威对话语的期待。她似乎更倾向于用书写来表明自我身份的存在,而沉默又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对妇女的要求相一致。当然,作者本人并不等同于叙述者,但无论怎样作者的言行对于理解作品来说还是颇有用处的。历史语境中的真实作者在西方学界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真实作者与文学作品的联系是难以割断的,作者在“死亡”多年以后又“复活”也是历史的必然。

从世俗的喧嚣浮华中脱离出来,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简·爱》吧,去和简爱的灵魂对话。简爱就是一个童话,她让我们相信,拥有了独立人格并可以自尊、自

爱、自立、自信的女子,即使是一株野百合,也会有自己的骄傲,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永远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简·爱》黄源深译,译林出版社1995年版

(2)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3)周霞《自尊自立自强——简爱形象浅议》 理论与创作出版社2002年1月版

欧美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立法初探 篇7

(一) 美国继续教育立法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继续教育的国家, 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也是继续教育最发达的国家, 截至目前参加继续教育人数已超过2 500万人, 并以每年100万人的速度增长。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完备的继续教育体系和成熟的继续教育立法。

美国历届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继续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十分重视继续教育立法, 可以说是世界上继续教育立法最多的国家。1862年通过《莫里尔法案》, 办起了“赠地学院”, 并开始进行以成年人为对象的推广教育;1946年的《乔治-巴登法案》规定, 对渴望就业者和有必要提高工作能力者进行培训和再培训;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要求各地区设立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 有计划地对青年和成年人开设职业训练;1961年的《地区再发展法案》旨在通过职业培训以促进失业者集中地区的发展;1962年的《人力开发与培训法案》规定加强失业者和半失业者的职业培训;1963年的《职业教育法案》规定需要提高现有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成人劳动者和需要特别职业训练的失业者、半失业者均应接受职业教育;1964年的《经济机会法案》规定要对那些在劳动市场中处于不利境地的阶层提供一定的事业训练;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案》提出加强对继续教育活动的援助;1966年的《成人教育法案》就成人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经费等问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 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1992年国会通过的《工作培训改革修正案》修改了以往有关工作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法案, 扩大了对成人继续教育资助的范围和金额。1993年国会又通过了《学校—工作机会法案》, 规定拨款给州和地区, 为年轻人提供两种形式的学习。此外, 美国还颁布了《全面就业与培训法案》 (1973年) 、《青年就业与示范教育计划法案》 (1977年) 、《职业训练合作法案》 (1982年) 、《职业培训计划》 (1992年) 等。这些法案均对美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 法国继续教育立法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为继续教育立法的国家。法国的继续教育立法不仅表现在对继续教育的专门立法上, 在其他教育相关立法中往往也有继续教育相关规定和条例。

1919年的《阿斯杰法》中就有关于继续教育的内容。1947年的《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再次提出发展继续教育主张, 规定“青年离校后仍继续受社会教育”。1956年《终身教育草案》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正式使用“终身教育”概念, 对法国战后继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63年的《职业训练法》明确指明了继续教育的地位, 把发展继续教育作为国家政策从法律上固定下来。

1971年, 法国颁布了《继续教育法》《职业训练法》《技术教育法》和《企业主承担初等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法》, 统称上述四法为《职业继续教育法》, 该法使1963年以来的有关继续教育法律条文系统化, 是法国继续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法规定:接受继续教育是劳动者的权利, 每个劳动者都应有享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任何拥有十名以上领薪工人的雇主, 每年应拿出本厂工资总数的1.1%作为资助国家继续教育活动的费用。根据该法规定, 成立一个隶属于总理的、由国民教育部长任副主任的部际委员会, 以及一个常设小组, 负责制定与实施继续教育方面的政策。同时成立一个主要由政府各部代表、有关职业及工会代表组成的全国继续教育方面的理事会, 协助开展工作, 其后于1977年成立了国家职业教育部, 下设继续教育局, 使中央对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更加完善。此法于1978年与1984年先后两次进行了修正与补充, 已日臻完备。

1976年, 政府又通过了《终身培训法》。为了保证继续教育的时间, 1978年还通过了《培训假期》的法令。该法规定:凡领薪劳动者, 如果愿意接受国家认可的职业培训, 有权向其雇主要求享受培训假期;在同一行业工作两年以上, 其中半年为本厂厂龄的职工, 都可享受500小时带薪培训假期的权利。1984年, 法国通过新的《职业继续教育法》, 重申了职工带薪培训假制度并明确规定:参加培训的人数不得超过本企业职工总数的20%, 培训经费由国家认可的机构负责攒集, 并根据参加培训人数、时间、培训内容、水平等标准拨发;雇主应为职业继续教育提供经费, 职工参加培训期内的工资由企业照发, 或由培训机构从培训经费中支出。同时, 进一步强调对18-25岁的青年实行工学交替的职业培训。1998年, 法国又制定了振兴终身学习政策执行体制的法律, 进一步完善了继续教育的执行体制及措施、经费、机构建设等。

法国的继续教育在世界现代教育史中是比较成功的。从1976年至今, 法国继续教育逐渐成熟, 其主要标志最突出地表现在通过立法, 将有关继续教育的各项事宜作了详尽的法律规定, 使继续教育工作得以有效协调地开展, 并依据有关法律组建了继续教育的管理体系, 使继续教育在组织上得以保证, 从而促进了法国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 英国继续教育立法

英国非常重视继续教育的立法, 早在《1944年教育法》, 即著名的《巴特勒法案》中就首次使用“继续教育”的概念, 并确立了继续教育的地位、主体等相关内容。1957年英国颁布的《继续教育条例》规定, 政府有向工人教育协会开设的成人教育课程提供资助的责任, 继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刚离开学校, 需要在地方学院学习初级职业技术或商业知识的人。1969年苏格兰通过一个教育法案, 扩大了继续教育的范围, 取消了“为超过入学年龄”字样, 从此, 非正规继续教育向社区任何成员提供课程。

1988年和1992年英国相继颁布了《教育改革法案》和《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案》, 两法案的颁布使英国继续教育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教育改革法案》对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做出了较大调整, 明确了中央教育机构与地方教育当局在继续教育管理职责上的分工。《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案》对继续教育的概念重新作了界定, 并对继续教育的管理、财政、设施等各方面做出了规定, 保证继续教育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能独立履行其教育职责。

进入新世纪后, 英国政府继续积极完善继续教育政策。2002年政府发表的《为了每个人的成功——改革继续教育和培训》提出, 继续教育要以雇主和广大学习者以及整个社会的需求为导向,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2006年, 英国教育和技能部发表了题为《继续教育:提高技能, 改善生活机遇》白皮书, 首次对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做出全面的规划, 即确定教育和技能部、学习和技能委员会、继续教育和培训机构这三级管理框架, 并对每一级管理部门的职能作了清晰的划分。根据继续教育白皮书的建议, 英国议会于2007年3月颁布了《继续教育和培训法》。该法对继续教育的主要管理机构——学习和技能委员会作了较大的调整, 使其结构更为合理, 工作更为高效。该法案从英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以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为重点, 提出了继续教育的改革目标和内容, 由此确立了英国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法律基础。

正是通过以上法案, 英国从法律上确立了继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规定了政府及各部门对继续教育应承担的责任与职责, 保证了继续教育的财政拨款, 从而促进了英国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欧美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立法特点

(一) 国家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及其立法工作

美国历届政府非常重视继续教育立法, 继续教育的每一步发展都与立法密切相关, 其通过的继续教育法案数量众多, 对美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法国十分重视用法律手段推动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每一次重大的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举措, 都是以教育立法为先导, 通过立法确定改革发展的任务与目标, 同时又利用立法形式去推动贯彻实施, 建立相应的机构进行管理, 使继续教育在国家的监督和计划下健全地发展。英国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从19世纪以来, 英国政府公开发表的专门针对继续教育的报告和白皮书有十几份, 制订的与继续教育有关的教育法达十几部。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制订和100多年的努力, 英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

(二) 通过立法明确继续教育的地位和管理体制, 保证继续教育的经费来源

从法律上明确继续教育的地位和管理体制, 是继续教育立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 这一点在三国继续教育立法过程及有关法案中均有重要体现。而在此基础上通过立法保证继续教育的经费来源, 也是三国继续教育立法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为加速发展继续教育, 美国政府除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拨款外, 还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继续教育经费所承担的比例, 规定了企业、产业部门及雇主对职工教育经费所应承担的义务, 并积极倡导、鼓励民间团体、个人投资教育, 从而保证了继续教育资金的来源, 有力地保障了继续教育的发展。法国不仅以法律条款的形式明确国家对继续教育进行资助, 还明确规定企事业单位的义务和经费管理的方式,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在继续教育中对国家及企事业单位的激励与约束作用。英国政府对此问题更是高度重视, 多次在立法中明确继续教育的经费问题。如根据1992年颁布的《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案》的规定:英国的专门机构——继续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继续教育的经费, 继续教育的经费总数的3/4或4/5来自于该拨款委员会, 以做到专款专用。

再次, 适时对继续教育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修订, 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继续教育改革的需要。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 三国继续教育法律不仅十分丰富, 相互衔接, 便于操作, 而且能够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进行修改与调整, 理论研究的新突破和实践中的新经验不断注入法律之中, 形成了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尽管在不同时期三国制定的继续教育法律内容各异, 但它们一般都表现为一个法群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 前一时期的立法为后一时期的立法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后一时期的立法是前一时期立法的深化发展和提高。

三、欧美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继续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并得到快速发展, 但还存在着投入不足、内容老化、形式单一、管理体制不完善等缺陷。因此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继续教育成功的立法实践, 我国更需加强继续教育立法, 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使继续教育走向法制化、规范化之路。

(一) 结合实践, 加强继续教育立法的理论研究

我国继续教育立法的理论研究滞后于继续教育实践的需要, 特别是继续教育的定位问题、培养模式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尚未解决, 因此, 有必要大力开展继续教育理论研究,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继续教育的立法实践。一要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 充分利用已有的内部条件, 把我国继续教育多年成功的实践经验、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加以制度化、规范化, 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法律体系。二要洋为中用, 充分借鉴国外继续教育立法经验。参照欧美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立法, 我们务必注意的是, 立法前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论证。

(二) 加强继续教育立法工作, 完善继续教育体制

通过立法确定改革发展的任务与目标, 同时又利用立法形式去推动贯彻实施, 建立相应的机构进行管理, 使继续教育在国家的监督和计划下健全地发展。这是目前世界各国发展继续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与美、英、法三国相比, 我国的继续教育立法工作显得较为薄弱, 特别是继续教育的专项法律非常缺乏, 至今还没有颁布一部全国性的继续教育法, 已有的法律、法规不能适应继续教育的发展, 且在内部结构上存在着重复、冲突等不协调现象。为了完善继续教育体制, 我们应当积极推进继续教育立法, 明确继续教育的法律地位, 对政府、单位、个人、教育机构等各方面在继续教育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利益与责任、奖励与惩处作出明确的规定, 建立继续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 使继续教育的各个环节组成统一、协调、高效的运作体系, 从而促进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 适时修法, 健全继续教育执法与监督机制

继续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及个人发展关系最为紧密, 欧美发达国家经常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继续教育法的内容适时进行修订, 其灵活性值得我们去借鉴。我们在继续教育法制建设中, 要把终身学习作为继续教育立法的重要原则, 及时反映继续教育的最新需求, 肯定继续教育改革的经验, 对继续教育实践中出现中的难题, 用立法加以引导与促进。同时, 根据各种实际问题, 对继续教育法律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确保其与继续教育实践的同步性。此外, 欧美发达国家对继续教育法规的实施效果的全面监管也是其继续教育法制化良性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 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国外继续教育执法与监督的有效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 探索适应我国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实际的继续教育执法与监督制度, 保证继续教育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世界继续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表现为继续教育的法制化管理。美国、法国、英国在继续教育法制化方面尤为突出, 系统研究这些国家的继续教育立法及其特点, 洋为中用, 有助于促进我国继续教育立法和继续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美国,法国,英国,继续教育,立法

参考文献

[1]高金龙, 黄日强.德国成人继续教育立法[J].成人教育, 2007, (10) :93-94.

[2]许虎.美国、日本、法国继续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 2008, (7) :61-63.

欧美高等教育 篇8

关键词:物理教育;欧美教材;特点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71-01

教材对比:

一、中英美教材特点

1. 英国教材特点:为应用而学知识

2. 美国教材特点:生活化、兴趣化、人文化

3. 中国教材特点:(1)注重逻辑性、完整性;(2)少应用性、时代性、生活化、科技化内容少。

二、物理教育改革在各国物理新教材中的体现

物理教育改革在教材中的体现:人类在进入20世纪之交,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进行了基础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上。在自然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物理学科,更为突出。物理学本身是和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系的。改革后的中英美教材各具特色,但又突出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高中物理教材中都注重STS教育。英国仍然在科技上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英国曾经是世界科学的中心,当前仍然在科技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战后有多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高中物理教材的先进性是英国保持其领先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英国高中物理教材包括Advancing Physics AS与Advancing Physics A2,分别在高一年级与高二年级使用。中国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力学部分在英国被划归到数学学科中,由数学教师上课。

(一)英国物理教材的最大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

1. 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规律原理往往以某一实例引入,介绍相关理论。或者使用真实生动的图片来说明问题。

2. 强调知识的应用——从物理走向生活。英国教材是为了应用介绍知识,而中国教材是为了知识介绍应用。英国教材中,各章节的标题均与应用有关,因此很难从目录中看出里面介绍了什么知识点。相比之下,中国教材的知识体系非常完整,理论性强,但应用性差。国内教材讲解应用实例时往往蜻蜓点水,没有说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关于光盘的存储原理,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计算机教材上说,凹处表示1,凸处表示0.有一位教授说,凹处表示0,凸处表示1.而英国高中物理教材上说,平坦处表示0,凹凸交界处表示1.也就是说,凹的平坦处和凸的平坦处都表示0,只有凹凸交界处才表示1,因为凹凸交界处出现光程差,发生光的干涉现象而被探测器检测到。为了说明这个原理,英国教材用一系列的图片来表示,其中包括一张光盘表面的显微照片。

3. 注重物理和科技的联系,例如,在介绍光电池时,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图片来举例。加强近代物理和前沿科学的介绍,教材中有两章专门介绍量子论,有些物理知识不要求高中生掌握,但教材还是提了一下,学生能够了解到前沿科学的概况。

4. 注重物理和社会的联系,如在教材中有介绍环保、科学史、解释常见问题、渗透各种先进思想、启发思维、面向未来世界等方面的内容。

(二)美国物理教材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生活化、兴趣化、人文化,它也突出表现了美国的那种尚个性、以人为本的价值观。(1)生活化。美国教材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它在呈现方式上不追求叙述上的严格,淡化定量研究,强调“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强调物理与实际生活、自然现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2)人文化。物理学既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同时也富含优秀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可以让学生在学到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3)趣味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三)中国现阶段以及相当长时间内物理教育改革潮流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仅处于主导地位”,教学内容选材广泛,问题中心基于学生生活和经验,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1. 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强调基本理论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强调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社会化,注重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学习已成为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2.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渗透现代科技以及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使中学物理教学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这种渗透,不断修正已有的陈旧科学结论,从而使学生能通过实际理解科学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变化着的动态的体系。

3.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4. 科学思想在新教材中的渗透体现在科学知识在实际的应用上,并从两个方向建立理论与应用的联系:一个方向是讲过一段理论之后讲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5. 学科教育中还要渗透道德教育;是非辨别能力。我们的新教材注重从社会角度对物理学以至一般科学技术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和技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科技成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福利,以及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对人类社会构成的潜在威胁,并介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措施。

总之,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物理教育思想,我们培养追求科学真理而不懈努力的美德,不怕挫折的拼搏精神,爱国奉献敬业和互相协作的精神,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深受感染,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有道德的人。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整个物理教育,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将来的发展,能让学科、国家、个人做到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内外STS课程设置与研究.古船.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关于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张同恂.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徐仲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一篇:最伤心无助的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