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研修班感想

2024-09-10

辅导员研修班感想(通用10篇)

辅导员研修班感想 篇1

在这次培训期间耳濡目染的东西很多,不仅培养了我的思想,也开阔了我的视野。担任辅导员这么多年来,接受的培训有很多次,也从中学习和吸收过很多关于思想教育和教育育人的知识道理。而这次的培训却让我印象深刻,收获颇多。此次培训以一种崭新的视角和别样的培训方式让我深受震撼。我认真聆听了多名武汉大学专家教授的讲座,有些专家我戏称为“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为平时经常看见他们的名字,陌生是没有和他们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这次培训恰恰有了这样的契机,聆听了他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得与看法,体会到他们的教学风格,结合自己,有了许多感想。

首先,在思想上,此次培训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培训班的课程设置不同于以往,不仅有以讲座形式的课程式培训方式,而且还有体验式培训的过程。课上我们听取了武汉大学的专家教授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课下我们参观了武汉大学和湖北省博物馆,在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中,不仅让我学习到培训知识,也让我了解到武汉大学和湖北省的人文环境。这样的方式是个直接认知的最好形式,也使我欣然接受,并让我学会了运用当下被教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能力。这种教学法是以教与学相结合为基础,并以此让我们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学会运用在自己平时的教育育人上,更使我开阔了人文知识视野,增加了我的阅历,提高了我的综合能力。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其次,在生活上,这次培训我们来到的是武汉大学,众所周知,武汉大学是中国的一所百年名校,悠久的历史成就了武汉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百年沉淀下来的是武大更是以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武大学子。多年在,武汉大学不仅在人文社科领域处于中国大学教育的领先地位,而且在科研领域也一直处于中国大学科研教学的排头兵。深厚的历史底蕴,一流的教育精英,雄厚的科研实力,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这些都是武汉大学所拥有的宝贵财富。而作为学校主人的武大学子则塑造了校园里自由的学习氛围,在情人坡晨读、在樟树林自习,学无定处,学无定时,学无止境。在武大五天的培训时间,让我看到了武汉大学所具备的各方面优秀的资源,珞珈山下,东湖之滨,走在武大,你不仅可以感受了浓浓的学习氛围,更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气息。此次培训,武汉大学给我们安排在珞珈山武汉大学南三区培训公寓,并提供了很好的住宿条件和良好的休息环境,就餐便利,生活方便,是我们不仅得到了很好的培训学习机会,也体验到了一种良好的服务环境。在培训中,我们认真听取了专家们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新变化及其教育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规范》等多场精彩的报告,使我接受新思维新举措的同时也倍感身上的任务艰巨。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媒介、纽带、桥梁,工作的内容比较杂,比较琐碎。可以说工作的范围涉及到学生食、住、用、行,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特别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观念的教育以及如何避免一些本不应该发生的恶性事件等等都有直接的联系。

结合我做辅导员这些年来的的工作实际,我认为作为辅导员,对待自己的工作要认真负责,对待自己的学生要倍加呵护,要学会与学生沟通交流,在沟通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让他们把我们辅导员当作类似于朋友的身份彼此相处,这样既有利于我们与所带同学建立起师生关系,又有利于我们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生活或是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

下面是我在本次的培训学习所获,让我深受触动,使我对今后的辅导员工作有所思考,总的概括起来,此次培训给我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辅导员要更新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下功夫做好各种工作。(1)、辅导员必须从思想上清醒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辅导员要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意识,而不是“领导”意识,“指挥”意识。

(3)、辅导员应具备对这项工作的热情,即对学生要有责任心,要有热心,要有爱心。

(4)、辅导员必须全面把握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必须遵循“问题无小事”的原则,认真学习和了解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把维护学生安定稳定工作提升到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高度上来。

(5)、辅导员要从自身做起,理解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民族情感等差异,尊重各民族同学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

(6)、针对学生表现出的学习困难、经济困难、交际困难、心理困难等问题,辅导员要有耐心、有热情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解决。

2、辅导员工作必须深入实际,不能浮于表面。

(1)、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不了解学生,很难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所以今后我将对特殊学生群体,建立详细的档案,从生活背景、家庭情况、平时表现、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做记录,收集他们的联系方式,便于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2)、关注学生们经常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像男生喜欢运动和军事,女生喜欢娱乐和艺术,说他们熟悉的事,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就更容易开展工作。

(3)、入住学生宿舍,经常深入学生当中,通过走访学生宿舍等,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4)、辅导员要与班主任加强沟通与联系,做到大事小事商量通气,无事培养感情,增强默契,合力做好学生工作。

3、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也要讲究一定的工作方式方法和技巧。

(1)、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工作,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学生个性张扬;

(2)、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指导,灵活运用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绝好时机:(学生最无助的时候;学生生病的时候;学生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失恋的时候、学生受到挫折的时候、学生受到两难的时候等)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把握机遇,时刻准备着;

(3)、利用现代传媒技术,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科技总是双刃剑,关键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它,网络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将一些暴力,迷信等有害信息传给了广大青年学生,大学生的思维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是非辨别能力还有限,这就需要辅导员老师与时俱进,主动出击,细心观察学生的思维动向。搭建网络平台,积级与学生互动及时回答学生疑难问题。

(4)、可以安排一些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或者志愿者与学生结对子进行“一对一”互帮互助活动,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加强交流。(5)、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培养和教育,使学生骨干树立正确的锻炼服务意识,进而辅助辅导员开展工作。

6、辅导员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平等、团结的文化氛围。

(1)、把握好大学生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规律,尊重他们传统的精神追求和分析认识问题的思维标准,引导他们在充分汲取中华文化丰富的营养过程中,发扬光大本民族的文化精神。(2)、广泛动员和鼓励学生积极踊跃的参加大学生社团组织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多加一些体现团队比赛方面的内容,加强团结协作精神,引导、发挥团体的正面作用,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各种庆祝活动,加强民族团结。

(3)、以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 民族观教育;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 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这次培训内容与时俱进丰富实用,学术水平高,充溢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质。但要采他山之玉为我所用,纳百家之长解我所困却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也许会走得很累,但作为大学辅导员的我会走下去,也许我不能走到最前沿,但我会朝这个目标去努力。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体会一:要多读书,要读好书

说实在的,毕业至今,很难得耐心的去读一本书,平时读一些数学类的杂志却是经常的,这就造成了自己理论基础的严重缺失。总感觉自己平时工作细细碎碎,琐事种种,没有读书的时间。听了几位名师、教授、副教授无不被他们的求知精神所折服,起点原本就高我许多,学习又比我刻苦很多,水平就不用说了。比如:特级教师盛新风,在参加国家级培训期间,一有空就去看书,甚至劳累过度,引起了脱发,还有研究小学数学教育的屠老师,在进修时最离不开的就是读书,回湖州时没有带什么“好东西”,却匪夷所思的带了重重的几袋书。与他们比,自己真是算的上不求上进,以后也要多读读书了,否则,真的会到达几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

体会二:当教师要学会反思

一线教师理论水平不高正常,但是天天上课,天天反思,还是切实可行的。纵观许多名家,没有一位是不反思的。有人说:备十年课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一定可以成为名家。我觉得这句话虽不一定对,但是它足以说明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举足轻重的作用。魏永生老师认为:伴随教师成长与发展始终的真正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反思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反思不是一时一事,不是偶一为之,而是针对一个问题进行的长久的关注。如果说真正的成长始于反思,那么,真正的成熟也一定有赖于真正的反思,真正的反思也必定会催生真正的成熟。也向培训十,王志林老师说的,研究课题不是为了获奖,而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让教师得意成长。不论何学科,不论何事,其实我想成功应该是相通的。体会三:我的学生在我眼中是最好的

听完吴卫东老师的讲座我们心情澎湃,激动了好久。我们听到了国外教师的专业水准特别高。我想地域文化差别太大,他们的高度我们也许近年来还是难以达到。但是吴老师有一个观点却可以让我们每个老师受用:我的学生在我眼中是最好的。不论成绩,不论家庭背景,不论贫富,我的学生在我眼中始终是最好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此为教学碱言,努力践行。运用吴老师“绵羊的道德”,处理好师生关系。体会四:成功要从点滴做起,从基础做起

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恩。有些人可能准备了一个月,有些人可能准备一年,更有些人则是穷其教育生命在准备。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教师临时接到任务,外地来了许多教师,一定要听他讲课。此时,离上课只有短短的一个课间。上课了,这节课非常精彩,赢得在场每一位教师的掌声。后来,一位青年教师请教老教师:这节课您准备了多久?老先生想了想说:这节课我准备了0分钟,我又是用一辈子在准备这节课。浙江省特级教师范新林老师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教材中的一些例题阐述了处理教材的艺术,这些例子我平时并不陌生,只是两人的理解水平却相差太多。例如范老师讲到了除法例题中平均分和包含除要从静态的主题图中读出动态的内涵,即分的过程:从中悟出可以一个个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分。解读教材要学会读懂学生,如范老师把他看到的一个实例讲给了我们: + =?时,一位学生认为等于,并证明一张图画出了七分之二,另一张画出了七分之三,然后把两张图合并起来,就是十四分之五。当学生出现了这样的误解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许多学员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也认真思考了,但是没有发言,现在把它记录下来,我觉得针对不同学生可以从多个纬度去解释:方法一:先说明这样的答案肯定是错的,因为七分之三就是十四分之六,显然不可能越加越少。方法二:从分数的意义入手(许多学员的想法也是如此),但是我觉得,虽然是从本质上出来,但学生理解还是有难度的。方法三:可以从计数单位的角度去思考,过程简写如下:2+3=5(2个一加3个一等于5个一,就是5);20+30=50(2个十加3个十=5个十就是50);所以2个七分之一加3个七分之一就是5个七分之一,等于七分之五。

两个礼拜的培训中,让我感动的地方实在太多,每位老师的讲座都给了我许多体会,如作为教师要有更为广博的知识、要有多才艺更能打动学生等等。勤思善做,路在脚下。

教师培训后的心得体会

2010年1月12——13日,我们全体教师参加了伊春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师培训,市教育学院专家和区进修学校讲师精辟的讲座和市教育局领导所阐述的有关学校办学管理和教育科学发展的观点使我大开眼界,给我的感觉是井底之蛙只有跳出井来才能感觉世界之大。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感觉是充实的。耳濡目染的东西很多。从教19年来,接受的培训有很多次,但有时所看到的都是经过了层层包装的课堂实况。而这次的培训确是扎扎实实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困惑,收益匪浅,几点体会如下:

一、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压力,做健康幸福的教师 张晓光教授的《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讲座非常及时,让我的心情豁然开朗,就像心里亮起了一盏明灯。当下教师职业的现状,用两个字来概括“累”、“难”。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已经慢慢倦怠,我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爱抱怨,抄不完的笔记,频繁的检查,一项又一项的任务以及家长的难缠,学生的厌学……。让我心烦意乱,不能静下心来教学。通过听讲座,明白了这是心理问题,通过张老师送来的六份心灵鸡汤和心理调适原则,我懂得教师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教好学生,在我们无权改变,无法改变,无力改变许多现实情况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寻求自己的专业成长、积极的自我减压,来实现我们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加强专业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

付金增老师的《提高教师素质 》讲座,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我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再次体会到要想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甚至是长流水。同时区进修学校讲师们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对已经是班主任或者是即将成为班主任的老师都启发颇多。《网络搜索及下载技巧》让我们对电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更加的得心应手。《教学简笔画》让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教师礼仪漫谈》让我们尽情展示教师的风采。

三、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市教育局领导的讲座《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办学管理》、《增强推进教育科学发展的能力》高屋建瓴,见解独到。“书香125”让我感受到了温馨的教育氛围;“非大楼也、乃大师也”让我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学术批评”让我看到了科学、民主的学风;“没有按着教育规律办事”让我体会到教育改革的任重道远。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感到课程改革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广大教师去进行认真摸索和总结,决不能是墙上多挂几块黑板就是杜郎口。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推动它朝正确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按照每一个老师的特点和学生情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辅导员研修班感想 篇2

一、校长出色的课程领导力是三级课程建设的源动力

所谓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是指校长在对课程和教学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引导全校教师形成学校自身对课程文化和课程价值的选择,组织课程开发,指导课堂教学,诊断课堂进展,从而调整课程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一种管理能力。我总结所考察九所学校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全面执行好国家课程

我们所考察的江苏省的九所学校的共同特点是校长都很注重对学校课程的领导,能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根据学校实际认真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

2. 构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国家课程校本化体系,健全了课程改革管理机制

我们所考察的每所学校都较好地建立了国家课程校本化体系和管理机制。溧水的东庐中学从1999年开始进行“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出了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教改新路,形成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方式,构建了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教学、教研和培训“三位一体”的体系,营造了和谐向上的育人氛围。泰兴的洋思中学也立足学校实际,在90年代初期就探索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锡山匡村实验学校探索实行了“目标导引”课堂教学模式。

3. 构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江苏省较好地建立了地方课程体系,加大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江苏省的地方课程非常注重地方特色,强调促进学生对本地经济,自然,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如,苏州市的景范中学,挖掘古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读书成材优秀事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无锡市天一中学以“诚”文化引领的校本课程,注重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并且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心理品质;与此同时,无锡市的江南大学附中还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施“比特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此外,无锡市天一中学和南京外国语学校开展了戏剧社、魔方社等多种形式的社团沙龙,本身就是自己独特的校本课程,对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通过教研团队的培育,强力推动校本研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而教师成长的载体是教学实践,教师成熟的途径是教学研究,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则是校本研修的住渠道。因此,抓好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就我们这次考察来说,无论是溧水的东庐中学,还是泰兴的洋思中学,学校的有关教学改革理念都是通过教研组分析研讨、交流学习,然后制定规划,确定主题,再深化实践。同时,也是通过教研组和备课组开展活动,骨干带头,通识培训,集体备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由此可见,这种通过教研团队的建设有效推动校本研修的开展是一条提升办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三、关于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为了切实加强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江苏省在这方面先行开展了一些教育改革实践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各兄弟省市交流分享,通过学习考察,更加深了我个人对课程建设方面的理解。

1. 要准确厘清学校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

早在1999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规定了“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学校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这是在国家教育政策上第一次规定学校有一定的课程开发权与决策权,在以后的各类文件中明确规定学校拥有某些对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利,“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我认为,国家课程是基础,地方课程是有益的补充,对于学校课程建设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学校对于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符合教育规律与学校实际的开发,对进行改造、补充与完善,创造性地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如:溧水的东庐中学和泰兴的洋思中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是根据学校、老师和学生的特点,自主开发相应的课程与教材,如:苏州市景范中学和江南大学附中。因此,学校的课程建设必须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即增加课程的选择性、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学校特色平台。

2. 准确厘清学校课程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国家教育目的的内在关联

学校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学校培养目标、国家教育目的是密不可分的。国家教育目的决定学校培养目标,学校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学校培养目标决定学校课程目标,学校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因此,在确立学校课程目标时,要在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考虑时代、学生和学科的要求,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我认为,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这种“草根式”的教学模式,如不与时俱进,与新课改同步,很难说能走多远。

3. 要准确厘清学校课程建设与学校办学现状、学校办学理念的关系

学校课程建设的确不能如“海市蜃楼”,一定要立足与学校办学现状,并切合办学理念的需要。课程目标过高,不考虑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就会无法实现,它最多只能成为“花瓶”;反之,课程目标过低,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就会丧失动力,使学校安于现状。因此,学校课程目标要与学校办学现状、学校办学理念相符,要按照“最近发展区”的方向进行设置。

因此,学校课程建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学校的办学现状:第一是否具备学校课程建设的人力资源条件,因为教师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对所面临的问题情境尽心理解,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了解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教育意图了解,确立课程的开发方向与目标,精心策划与组织课程内容,决定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形式。第二是否有学校课程建设所需的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如教育教学设施配备及教师培训和交流的资金保障。第三是否建立了与学校课程建设相应的组织与制度保障。只有这样,学校课程目标定位才不会“华而不实”“好高骛远”。

当然,学校课程建设要利于推进学校办学理念与目标的实现。因为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办学现状、学生发展的需要所确立的发展的总方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办学目标则是在办学理念指导下,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课程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所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具有发展性和可变性。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办学目标的结合形成学校独特的发展定位,是学校生命力的激发源,学校课程建设是为了落实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办学目标而提出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当一个阶段的学校课程目标完成之后,就要根据新的办学目标更新课程目标。因此,学校课程建设一定要和办学理念与目标保持一致。

辅导员研修班感想 篇3

关键词:远程培训;民族地区;教学实践

一、“醉”在远培优势,勤于主动参与

在众多的培训模式中,为什么远程培训会让我“醉”入其中,无法自拔,深深爱上了它呢?

第一,培训系统具有开放性。它不受时空的限制,面向所有教师开放。教师不会因地处偏僻、工作繁忙和年龄、职称、学历的限制而失去培训机会。只要你愿意参加培训,你随时都可以到这个培训系统中来。

第二,培训主体具有自主性。受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选择完成学业的时间,把学习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此外,受训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课程,根据自己意愿和专业发展方向,决定学什么而不学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接受培训的教师,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者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第三,培训内容具有新颖性、共享性和针对性。培训平台能够链接最新的教育信息,集中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水平。所开发的培训内容,力求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科,以案例为主体,让教育资源短缺的山区、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第四、培训过程具有交互性。网络的交互性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自由的互动对话环境,教师可以进行在线的课程学习和研究、后续的讨论和辅导,可以加入论坛参与讨论,建立博客,上传教案、课件,发表论文、反思日记,进行教育叙事研究。

第五、培训成本具有經济性。参加远程学习,教师不需要再增加其他的设备,不会增加经济负担。据统计,远程教育所需成本不到传统培训方式的1/20。可以说,现代远程教育为教师培训特别是山区、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培训提供了一条经济便利的道路。

面对这样的优势,谁还会把持自己的,矜持地孤立呢?唯有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才能真正收获所得。

二、“醉”在远培模式,志在有效实施

新颖实用的培训模式的建立,如何有效实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我们的培训任务,也是我们的困惑。如何保证远程培训的顺利推进与有效实施?在“知行”中国的班主任远程培训和高中新教材培训中,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全市全面铺开的学科远程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多年的培训中,逐渐积累总结出了几点模式:

1.“梯级式”的辅导模式。在我们的各类培训中,培训网技术指导现场培训各省、市、县辅导员,再由这些辅导员辅导各区、县辅导员,再由区县辅导员培训校级辅导员,再延伸到学员。这种“网络技术平台——省级辅导员——市级辅导员——县级辅导员——校级辅导员——学员”的“梯级式”辅导员培训,解决了培训技术平台许多的解释、指导等麻烦,做到了快速、高效。

2.2.“动态式”的报道模式。在培训平台里实施的通讯报到,一是方便管理方及时掌握学员学习情况,二是告知学员自己的实际学习进度,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除了对学习进度的的统计,还在里面报到学习中先进的人物故事、学校专题报到、优秀作业选录等等,把我们的学习人文化、情感化、专题化、专业化,让我们每一个参加者感受到的不是一组组冷冰冰的数据,而是在一个充满着温情和谐的大家庭里倾诉教育衷肠。

3.“捆绑式”的管理模式。在我们的具体培训实施中,只有管理单位和辅导教师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环境,设备设施的不完善,学员运用技术的不均衡??培训并不会一帆风顺,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参加。如何设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我们急需考虑的问题。

4.“研讨式”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中,单纯的任务完成很简单,只要经过辅导教师的指导后,基本都能完成任务。但要把这样的学习运用到实践中,就需要辅导教师结合实地实情,组织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因此,我们拓展了班级研讨主题活动,根据学科特点,联系当地教育教学现状,提出具有价值的学术主题,让大家占在理论的高度各抒己见,为本地教育献计献策,形成专题,让我们的学习理论化、科研化。

5.“互动式”的评价模式。培训学习,不能学完就完,要让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就得实施一定的评价体系。作为辅导教师,不能做只辅不导,只说不做,只看不批的工作。学员也不能只看不做,只做不思,只思不动这样的机械学习。要真正落实,确保实效,我们要做的是在培训过程中落实好“资源学习——作业完成——研讨交流——互动提质”四个互动式的环节。

三、“醉”在成果喜人,行在学以致用

不管什么学习培训,目的就是要有学以致用。如果我们的学习没有好的结果,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在我们的远程培训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每次都是以百分之百分合适率、完成率完成交卷。这对发达地区的参培者来说,是很容易的事,可是,在偏远山区的民族地区,确实是一种难上加难的工程。加上老师们培训完后,不像传统的培训那样,回家就忘,而是随时随地都能在网上查到自己的培训成果,当在教学中遇到疑问和不同理解时,都会借助网络询问,资料查找求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有这样的效果,我怎能不“醉”,怎能不“醉”呢?我相信,这样的结果是你,是我,是所有教师最愿意看到,最希望做到的。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辅导教师,希望在这条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辅导中,不但带领大批的语文教师成长在专业道路上,自己也从中收获着。远程培训,也许是一种考验,也许是一种煎熬,也许是心血的凝聚,风雨之后并不一定会出现彩虹。但走专业成长之路,夙愿已斯,我坚信,经历过浴火的凤凰会更加美丽,更加诱人!

研修感想1 篇4

这次研修,可以直接观摩优质示范课,可以直接与专家学者、指导老师,与全区上百同行即时交流,既充实了生活,又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课堂教学能力,还能和各位同仁自由无限制地交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在这些真诚交流中,我发现自己的教学功底还不足,以后会通过扩大阅读量,不断丰富提升语言素养,决不能再裹足不前。再者,课堂教学方面,对课堂教学的把握,整体教学手段技巧方法的运用,欠缺很多,所以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借鉴、学会转化,以期待新的进步!

在我们日常教研活动中,碍于面子,评课时说得多的是课的优点,即使不足也只是拣一两点大家共同存在的不关痛痒的小问题提提罢了。平常的教案也多是参考参考教参,把字写工整一点,量化管理打分的时候高一点就可以了。而这次培训就完全不同了,大家说真话,道实情,要敢于把自己的心得讲出来,把自己困惑表达出来,悉心接受同仁的批评,虚心接受大家的指正,最后切实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力。这种形式感觉真好,很实用,很直接,很有效!

网上研修随笔感想 篇5

潜心研修,任重道远

怀着期待与好奇的心情,我们迎来了第一次研修。经过两天的研修,那种好奇心渐渐退却,时而焦急,时而兴奋。原来研修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一路上充满了艰辛和挫折,辛苦有大家的指导,我才一步步的完成任务。虽然过程比较繁琐复杂,但是通过学习,确实受益匪浅,我重新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进行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21世纪的学习技能,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我深深感觉到自己的不足,还有非常非常多的内容要去学习,去锻炼。原来有那么多的教学和评价方法,以及怎样将学习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改进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在线研讨,大家相互交流,我又学到了很多,开阔了眼界。加快了我的专业成长,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校本研修培训感想12 篇6

王丽

参加了夏从孝老师的班级“三人行”学习小组建设策略校本专题讲座,我感受很深,收获颇多。班级“三人行”学习小组依照学习成按绩优中差建立三个层次的学生学习小组,目的就是让学生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相互影响、共同进步。通过小组的进步,促进班级的整体提高。在班级小组建设和运作方面,夏老师做了详细的指导:

1、按照新课改倡导的合作学习小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构建原则合理分组。组建时要考虑:学业成绩;智力水平;偏科搭配;自主搭配;性别、性格、特长互补;自律性搭配等。一般每组3人(也可以多或少一人),全班组成10个左右的小组。

2、给每个组员编上序号。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每组的组长与组员),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ABC(不是三人的可在每个层次上减少或增加序号:如AB1B2C、ABC1C2或AC等)。

3、选好组长。学习小组组长应考虑:①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②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③学习成绩应该良好以上;④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⑤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⑥要有服务同学的意识。

4、给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全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5、明确小组长的责任和作用。小组长要组织成员在内部三个层次间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检查、辅导、互助等活动,及时检查小组成员课堂学习情况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针对每个小组成员学习态度、效果每周公布、总结一次。同时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利用好自习、课余时间,根据分层要求,指导和帮组组员进行预习、复习及各项作业完成工作等。小组长要负责维持本组同学的学习纪律。

辅导员研修班感想 篇7

今年的远程研修中,有幸观看了章丘区绣惠街道中心中学徐文魁老师的《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初四专题复习课,对比自己的专题复习课,我着重谈谈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和课后思考。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对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的复习,是初中阶段的重点知识,也是升学考的重点知识,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设计和改进是气体制取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欲通过回顾总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比较、分析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并引进洗气瓶,介绍洗气瓶的多种用途。在设计和改进气体发生装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理解:由于反应物的不同和反应条件的不同,产生同一种气体不一定选择同一种装置;考虑到要节约药品、使反应更加合理、易于操作等实际需要,同一种实验装置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改进。

本节专题复习课,意在通过对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有关气体实验室制取的一般思路、方法、规律。其中以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知识为基础,层层递进到总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为高中化学中氯气的实验室制取进行有效衔接。二.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主线1: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反应物、反应原理 → 发生装置 → 装置要求 → 装置纠错 → 练习:制氢气、氨气的装置选择 → 小结:归纳气体发生装置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主线2:比较气体的收集方法、装置、装置要求 → 气体的有关性质 → 练习:选择三种气体的收集方法 →小结:归纳气体的收集方法与气体的性质有关 → 链接中考,综合练习,巩固

在课的开头部分,先运用列表的方式来比较这两种装置的异同点,在学生对于比较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教师再来系统介绍比较法的特点和运用方法,然后通过两组练习的复习来加以应用,在应用的基础上,拓展到实验室气体制法的装置选择的一般思路。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小组实验、讨论等环节,扩大学生活动的自由度,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气体的收集方法复习中,通过气体收集装置的比较,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同时通过阅读题中给予的信息,不仅考查学生对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整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中,老师再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这时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老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这次听课让我感觉,一定要对二期课改的理念有很好的理解,并且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注意落实,老师的心中有学生,才能适当地引导学生,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当然,如果教学中老师能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当中,那么我们的课堂才能呈现出这样一种很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高校辅导员骨干高级研修班小结 篇8

从事辅导员工作已有4个年头了,还记得3年前曾参加岗前培训,收获颇多。今年,有幸参加2013年广西高校辅导员骨干高级研修班培训,获益更多。此次培训采取的是“京桂帮扶”模式,即6月21-22日在广西师范大学开班培训,6月24日-27日前往北京科技大学接受再培训,后奔赴河北、北京考察红色革命圣地,重温红色记忆,接受精神洗礼。十天左右的学习,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头脑,结识了朋友,开启了思路。

此次游学于我而已,是一次理论水平的再提升,是一次实际工作的再反思,更是一次对自身工作定位的重新审视。同时,也坚定了我做学生工作的信心。

一、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准确定位辅导员角色

在亲耳聆听多位教育界领导、各知名高校专家和教授的专题报告讲座后,再次感受到了辅导员工作所承载的使命,感受到了党中央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对当前全国辅导员工作的理论、方针、政策、形势、任务及其重大意义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三长,即师长、家长和学长。要站在学生的前面,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要站在学生的后面,推动他们愉悦成长,要站在学生的中间,理解他们共同成长。同时,作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一定要坚持德育为先,用良心培育人;坚持规范管理,用良心引导人;坚持以人为本,以良心服务人。本来嘛,教师职业就是一份良心活,做与不做,做的投入与否,都有自己的良心在拷问。当然,有责任感的辅导员,要研究认识学生的成长规律,个性差异特点,把学生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去经营,去策划,去苦思冥想。

二、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潜心致力工作职业化

报告讲座共分11个专题,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从基础理论和特色工作角度着手,系统的理论,生动的语言,鲜活的实例。涵盖了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大学生危机事件应对、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以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变革等内容,聆听了教育部思政司冯刚司长的专题报告,共享了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北京二外等高校的资源,以及与全国十佳辅导员面对面交流等等。十天左右的学习,集中补习了诸多的思政教育理论知识,提高了教育理论修养和学生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认识了具体实践工作的态度和方法。特别是北京二外的冯刚、北京理工的贾晓明等教授的讲座及推荐的经典著作,相信拜读之后,会逐步弥补自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知识体系的欠缺,自己也争取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方向不断迈进。

三、进一步加强经验交流,促进资源与知识共享

本次培训学员共有来自全区60多所高校81人。在紧凑的课堂教学之余,大家通过小组、校友、区域等途径,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学生工作的林林总总与同仁们进行了广泛和热烈的交流,实现了互通有无,相互借鉴的预期效果。正像本期培训班班主任罗元老师说到的那样,希望通过此次的培训,大家建立一个朋友圈,拥有一个学习成长圈,更希望成为我们日后工作的助推器。在培训这段时间的同时,2013辅导员骨干研修班的QQ群,易班社区,通讯录等交流平台也在同步运转,促进了各高校资源与知识共享,方便了日常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沟通与联系。

四、进一步审视个人不足,明确日后工作方向

几年来,对工作,我兢兢业业;对学院(校),我忠心耿耿;对学生,我问心无愧;对同事,我襟怀坦荡;对领导,我恭敬不恭维。尽管如此,驻足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自己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在工作方法、思路的创新方面,仍需加强;在待人接物方面,特别要注意说话分寸、场合。此次研修班的学习,也改变了自己看待周围人和事的态度,学会接受一切。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但自有它存在的道理。

今后,我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断地在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进行理论性的提升;把服务作为一种工作方式,为人谦虚,和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把创新作为一种发展方式,不断提出新思维、新目标,进一步增强职业的认同感。用心去做学生工作,做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提升辅导工作的科学化,树立全局观念,在助推学子梦,推动教育梦的发展过程的同时,实现个人梦。

辅导员研修班感想 篇9

在辅导员高级研修班成立仪式上的发言

大家好!

在这兰香四溢的七小,我们在红色领巾的招引下,再一次的相聚了,辅导员高级研修班成立仪式上的发言稿。今天是星星火炬下的一场红色的聚会。因为我们的研修班吸收一批新鲜的血液,加入了一批新生的力量,我们的组织在扩大,我们的力量在壮大,我们升级为永嘉县辅导员高级研修班。现在,让我们老队员用我们少先队特有的礼仪——少先队队礼欢迎新朋友的加入。

我是辅导员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我满怀憧憬站在了星星火炬的旗帜下。眨眼11

个年头过去了。说实在话,少先队辅导员不是个好差事,我们每天一件件事儿接踵而来就像陀螺一样转着。我们是累呀,但我们也是快乐的幸福的。因为陪伴我们成长的是一张张灿烂的笑颜,是一颗颗最纯真的童心。“领巾飞扬共同成长”这八个字诠释出我们对少先队事业的热爱之情,以及这份事业带给我们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也许,正是这份执着的追求让我们欢聚在这片红色的乐土上,让我们行进在红色的研修旅程上。不知不觉中我们迎来了第10次研修活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留下的一串串幸福的足迹:还记得我们研修班独特的队干部轮换制吗?这种轮换培养的正是我们辅导员的责任意识,这种轮换折射出正是我们辅导员特有的无私奉献、真诚服务的精神品质,发言稿《辅导员高级研修班成立仪式上的发言稿》。这种品质不就是辅导员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吗?还记得小队重组时快乐的队标展示的场景吗?还有那“八仙过海、各显

辅导员研修班感想 篇10

级研修感想

2013年5月12日,我怀着激动和期待的心情,来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参加晋江市第二期学科名师高级研修班培训。八天的北师大研修之行虽然短暂,但它让我享受了一次知识和精神的大餐。生命的激情被点燃,职业的幸福被放飞,聆听众多专家、教授们精彩纷呈的讲座,零距离的与专家互动,以及与众多的同行老师,畅所欲言、不吝赐教,让我拥有了收获、智慧,感受颇深,特别是听完了苏君阳教授阐述的“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以及黄城根小学麦峰校长对此的独特见解后,对“有效--高效课堂”再次让我感受到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有效---高效”,体现在课堂上,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在此谈谈自己的点滴感想:

一、课堂

1、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认真讲,学生的仔细听为主,学生的一切服务于老师的教学;老师是领队,学生是队员,老师领路带学生,最终学生不认路,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而有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让教师转换角色,退到幕后;以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

2、为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通过愉悦的课堂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

3、用欣赏的眼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如何调动起来的?是不是有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去影响,感染学生呢?这也是我最期望得到答复的问题。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从人格上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虽然简单,却正中要害,倒出了教育教学的真谛。教师不岐视每一个差生,让后进生本已自卑的心灵得到安慰。

智慧课堂其实就是两个字:简单。重温六简: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要;教学环节简捷;教学方法简便;教学语言简练;教学风格简朴。

二、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就像建筑高楼大厦,楼越高就需要根基越坚固。名师的成长离不开课堂,名师成长的根基在课堂,课堂是名师展示自己的舞台,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起点和重要基点,每一位名教师都是立足于课堂,在课堂中成长,都有自己独立的课堂风格。学会立足课堂,查找不足,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思想行为方式,才能主动探究发展。针对教师个人的特点和优势,对其教学风格做相应的定位扶持与理论提升;针对学生学习的课堂表现和活动效果修正学习方式,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每次的活动都有所侧重,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点突破,只要教师们能在活动中有所感悟,研讨中有所反思,反馈中有所收获,就会集腋成裘。教学中要放权给学生,关注学生的学情,努力挖掘课堂生成的资源,有效互动,使自己的课堂变成学生思维的殿堂。

三、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反思不是思考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重建。教师要主动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在课后的教学中,通过写教学日志等形式回顾自我行动,养成一种勤于记录的习惯,随时随地随手将我们的发现和感悟记录下来,可以是短短的几行,也可以是自己深刻的感悟。通过思考回顾主要问题所在,或者尝试解释自己行动优秀或失误的原因,再次创造设计替代性行动方案,并再次尝试。这样的循环往复,才能展现反思的真正价值。善于思考的教师才能善于探索,这也是教育科研的起点。教育科研的成长需要庞大的根系不断在日常教学中吸取营养,教师的反思习惯就是这个庞大的根系。才华的高低取决于思考的能力,而反思可以让我们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会使我们感到温馨,对学生富有感情,使自己品尝快乐和幸福。反思可以使我们摆脱惰性,增长悟性,使我们的教学常教常新。

四、幸福

幸福既在心灵深处,也在我们眼前手边,所以我们要满足于学生的点滴进步,而不是要求人人第一,做他自己的第一更有意义,我们要乐见学生个性鲜明、心灵饱满而不是机械制品那样整齐划一,不断的努力进取,但又要立足现实,要珍惜我们所从事的薪火相传的工作,感激生活中的每一点理解、宽容、信任,甚至是压力、埋怨和怨愤,这些都是人生五味中的必然成份,只是因为经由它的“点卤”才能使得人生幸福凝聚成形。

也正因为这一份深爱,专家、教授们的一言一语都满溢着激情,并且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听众,悄然鼓舞着每一个有心人,他们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育需要大爱,教育需要付出真爱。教书要用心去教,育人要用爱去感化。学生需要老师平等的爱,尊重的爱。爱,是什么,爱是花香鸟语,爱是涓涓流水,爱是细雨清风,爱是星星之火,爱是人类身上的天使光环,爱,它养人于无形,育人于无形,老师对学生由心底而发的爱能润物于无声,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凡是在教师缺爱的地方,学生们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爱是教育之本,有爱就有教育。”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对学生的爱更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真诚。这种爱是无私的,它要毫无保留的献给所有学生,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为所有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当中,这种爱是神圣的它能凝成水乳交融的情谊。

上一篇:机械专业大学生简历下一篇: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