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社会

2024-06-14

书香社会(精选8篇)

书香社会 篇1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缺少希望的民族。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一个单位的文化氛围、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也许有人要说,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翻翻书呀,那只是学生时代的遥远梦想罢了;也许有人会说,生活压力这么大,读书能赚到钱吗?既无助于买房子也无助于买车子;更有人会说,不是有手机吗?随便刷刷微信等便会有应有尽有的文章,何必再翻书呢……的确,在纷繁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不少的人思想被柴米油盐所充斥,为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着迷,为马不停蹄奔波的谋生压力所催赶,然而,不知,你可否曾想到过,当,你在为工作上一个久久难以解决的难关而皱眉苦思时,用心翻阅一两卷业务书籍便可豁然开朗,便可得到一条清晰的思路?当,你在为生活中一些难以释怀的小事而心情不舒畅的时候,翻翻娱乐方面的书,便会开怀大笑,愁雾烟消云散;当,心浮气躁的时候,捧一本喜欢的小说,一点一滴地便会逐渐平息心火……

读书不仅是一种乐趣,也是一门技术活儿,需要花费心思儿。

要读好书。读一本好书,使人心灵充实,使人向真向善向美,滋润人的容颜;而读一本坏书,则会使人心胸狭窄,使人不知羞耻,使人自私残暴。所以,有时,选择很重要。我个人就比较喜欢读经典书籍,读那些经过时光锤炼深而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经典书籍,徜徉在作者丰盈的精神世界里沐浴着智慧。读《简爱》,体会到了女性在爱情面前的不卑不亢,感受着女性的尊严与高贵;读朱自清的散文,如痴如醉地走入到作者质朴而又饱含深情的文字所蕴含的优美旋律中;读《守望的距离》,窥探到周国平老师对于人生的赤诚,对于生命富于哲理的思考……

要好读书。好读书,好,即喜爱。喜爱读书,就会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的确,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便会想方设法挤时间来读书。可别看平日里白天要上班没时间,晚上吃完饭散散步看看一两集电视后就要休息了,貌似几乎没有时间,但是,饭后十来分钟站在窗台读一读喜欢的书,在临睡前偶尔翻翻几页喜欢看的小说,周末时到书店在书架里选几本中意的书安静地品一品,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要善读书。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一味的读书,迷信书本的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用起来的时候便会可能照本宣科,反而造成负面效果,因此,读书要讲究方法。在读书时要保持独立思考,有质疑的精神,辩证地看待书中的观念和思想。此外,书要多读几遍,特别是经典之书。书本读过一遍后,常如走马观花印象尚浅。有时需要再次多多品味,才能更好地咀嚼消化。或许,看书时准备一个笔记本,常常把看到的触动心灵的句子摘抄下来,不仅可以让好的句子再次流淌心间,也可以方便以后的偶尔温习。

书香社会 篇2

“全民阅读的实现意味着国民普遍乐于阅读,把健康有益的阅读当做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1]然而, 从整个社会现实来考察,当前中国社会的阅读环境和阅读状况距离这一理想状态差距还很大,亟需采取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在新常态下,如何在各级政府部门主导的前提下,利用好各地方高校的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学校阅读与社会阅读相互补充,积极组织参与到当地的全民阅读活动中, 努力在校内外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传统和阅读文化, 服务地方书香社会建设,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培育阅读文化,打造书香校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 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2]高校具有组织开展阅读活动天然的优势,是进行全民阅读推广普及活动的一个重要阵地。以地方高校为突破口,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全民阅读,对于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推进地区书香社会建设乃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只有提高了高校在校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以点带面, 起到示范作用,才有利于从根本上实现我国国民阅读水平不高局面的彻底改变。

高校要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全民阅读建设过程中发挥典范的作用,打造书香校园文化品牌。首先,高校宣传部门、团委、学生管理部门、图书馆和学生社团可以相互配合,在诸如大学生文化节、主题教育、班集体建设等环节中, 打造以倡导读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育人活动,如举办“大学生读书节”、“读专业书,做专业人”、“书香致远、传承经典”、 “书香班级”、“书香寝室”、“阅读之星”评比、作家、专家与大师进校园开展阅读对话与交流活动等师生喜闻乐见的系列读书活动并使之固化,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传统, 在学生中形成人人热爱阅读、人人参与阅读、人人宣传阅读的良好氛围。其次,挖掘学校图书馆的潜力,馆员师生齐动员、线上线下齐动员,定期开展图书讲坛、图书漂流、文献检索等活动,实现学校阅读资源的有效传播和共享,提高校园阅读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阅读传统,实现书香校园建设,助力全民阅读展开。

二、分享馆藏资源,吸引大众阅读

高校图书馆资源( 包括馆藏资源、设施及其他物品)也是一种公共资源,除了满足在校师生的正常教学、科研等需要之外,还要为整个社会的全民阅读贡献力量。在这一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将自己的图书资源有效地运用到当地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为地方书香社会建设服务,是其需要承担的重要负责。高校图书馆要认清自身价值的重要性, 充分发挥资源、信息、人才等优势,将触角面向整个地区, 不断完善其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积极参与并有效推动地区全民阅读活动的持续升级,使高校图书馆与其应具有的传播文化、教育国民的身份相契合,为推动全民阅读书香社会活动的开展做出努力。

高校图书馆应在现在基础上,加快向社会开放,打破时间地域等局限,扩大影响范围,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利用读者借阅、电子服务等将服务触角向社会延伸。除了传统的图书展览、宣传手册等方式,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图书馆还可以通过设立诸如移动图书馆、全民阅读平台等,开展网络征文、知识竞赛,进行网上查询、借阅馆藏文献服务,加强线上阅读指导, 利用微信、 微博、论坛、BBS等形式,展示推荐书目、书评等信息,开展阅读心得体会分享、讨论活动,使各类读者更为便捷地了解图书的信息,包括分类、主题、评论等,还可以达到读者、 馆员之间无限交流互动的良好效果,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提升全民阅读影响力。

三、开办读书讲座,指导大众阅读

不同的读者群体对阅读的需要是不同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认为:“推动全民阅读是一门科学,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阅读需求给予分类指导:婴幼儿是奠定阅读习惯的基础阶段;青少年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进城务工人员是全民阅读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普通民众是全民阅读活动最广泛基础;而领导干部更要做全民阅读的表率。”[3]可见,全民阅读推广在向不同的群体开放,要有针对性,要提倡读好书,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读一些粗制滥造、 低俗无聊的作品,只有读好书才能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己, 启迪智慧。因此,读者如何才能选取到一些有层次、有质量、有意义的好书,特别是一些经过长期历史选择留传下来的经典作品,就需要更专业、更系统的指导。

高校不仅有丰富的藏书优势,而且还有着相对其他社会群体的专业人才优势。高校要利用其学科和专业特点,与当地文化宣传部门、社科联、出版社、媒体等联系合作,组织相关领域专业人才在高校、媒体、社区等举办阅读讲座,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指导,根据读者不同的需要进行分门别类的指导,向人们推介优秀的作品,特别是经典名著的阅读; 还可以重点加强针对青少年阶段的阅读指导,传授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大众回归阅读。[4]此外,讲座中不仅要告诉读者“读什么”,“怎么读”也应是重要的一环。 因此,也可以选取一些介绍名人读书、阅读方法、藏书之道的图书,有效地指导大众选书、用书、藏书,紧跟时代热点, 兼顾各类人群,引领各行各业、不同人群的阅读质量,提高阅读能力和效率,提升阅读修养,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四、参与阅读活动,助推阅读质量

上面已经提到,高校不仅承担着教育、科研等任务,还要努力参与社会实践,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肩负起更多的文化责任,引领时代进步。地方高校在以我为主积极组织各类阅读活动,助推书香社会建设之余,还应该在充分考虑地区和民众特质的前提下,主动融入到地方组织的相关阅读活动中,配合当地全民阅读活动有序开展,如全民读书节、 文化广场、读书沙龙、媒体宣传、图书推广等,使相关活动能在广大师生的参与下,达到专业性和大众性的有机结合, 调动社会群体和民众的阅读热情,将他们吸引到阅读相关活动中来,由被动参与到主动提倡,提高阅读水平,提升活动文化含量,助推全民阅读活动效果,对地方书香社会的建设起到辅助作用。[5]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认为,一个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依赖“双翼”,一翼是物质的、经济的,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另一翼则是精神的、文化的,这方面还有待我们继续努力。[6]的确,建设“书香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高校应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引领全民阅读这一重要角色,结合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 实现国民阅读品质的提升和书香社会建设的全面实现。

摘要: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路径。政府工作报告将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可见全民阅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地方高校作为本地区智力中心,应该将校园阅读与社会阅读相结合,通过建设书香校园、分享馆藏资源、开办阅读讲座、参与阅读活动,积极参与到当地的全民阅读活动中,服务地方书香社会建设。

书香社会的少数坚持 篇3

尽管阅读是一项私人体验,然而,它更需要被组织与被激励。如学者熊培云所说,“历史的波澜壮阔,无不源于日常的积累与生长”,公民自发的阅读集合,是书香社会的民间救赎力量。分享阅读,不是一种姿态,而应是一种常态。

读书会上的经典

2011年7月的一个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楼的一间办公室里。方形会议桌旁,围坐着七八位年轻人。他们正进行着一场关于《大学》的讨论。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读到这句时,一位男生想起一句俗话:“现在有人说‘一个好的领导,不在于领导了多少好人,而在于驾驭了多少小人,意思是相关的吧?”

有人笑起来。坐在男生对面的同学回应他说:“这句话与之前古代的观点完全是不同的出发点。现代是以个人为中心,而古代在说君子如何推己及人……”

这里是燕京读书会的活动现场。从2008年6月起,每两周的周六上午,来自北京各高校的学生教师、职场上的白领、有时甚至是退休的老人等聚集到一起,由多位教授、专家义务在场指导,精读、讨论儒释道经典文本。这是一个以国学爱好者为对象、以传承中华生命智慧为目标的共同修学团体。

“小时候读《论语》是学语文,现在是读生命的学问”,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专业博士研究生张贵鑫从燕京读书会成立便参与至今。在大学宿舍时,他也拿起过《论语》,却发现一个人完全看不进去。而在读书会上,开始是五分钟的静默时间,继而将两周来的经历与心情揉碎了,裹进研读里去,才能真正感到群体与经典的力量。

他把读书会当成一种自我修炼,“在一个时间段坚持做一件事情,时间长了就有一种对自己要求的收获。”他在读书会上认识不少有所坚持的同道楷模,“似乎看见一条光明的道路,舒坦的、可以往上奋斗的路。”

最近,多日不见的朋友评价张贵鑫“文气了不少”。没有读博士前,他在一家汽车制造公司工作,每天说话多,喜欢和旁人辩论,还都是疯狂英语李阳那种激愤、高扬的调调。而现在,他觉得自己多了一些沉着与厚重。

这也是燕京读书会发起人、旅美学人陈达隆先生的初衷,让参与者“精神得自主,生活有意趣,身体更健康。不是在欣赏古董,而是感受到这种读书方式对自己生活带来新的意义,一起更深入地体会古人的人格境界。”

会场常常很热闹。参与者们为了一个字词的释义据理力争,以至于读书会发展出“每人发言不超过三分钟”的规则;有时候,会场却又静默,大家虽不说话,却在一霎那间感觉到微妙的共鸣。

张贵鑫始终记得研读《论语》结束的那一天——读书会不追求进度,计划一年读完的《论语》最后用了两年零三个月——坚持下来的会员们沉默了,眼里泛着泪光,而在心底,“就像是阳光直射进屋子般的亮堂”。

绿茶的私人书

7月8日又到了。《文史参考》主编绿茶不得不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声明,抱歉地通知一万五千多名粉丝,原本在当日发布的新一期阅读分享电子杂志《绿茶书情》又要延后了,肯定在本月内,但具体时间待定。声明中,绿茶调侃自己为“著名的拖拉机人士”。

“随你怎么拖,一直期待中。”“天热了,多喝水,慢慢干活。”宽容的粉丝们表示理解。

其实,这期的《绿茶书情》主题已定,推荐荷兰的文学、书店和绘本——绿茶不久前去了荷兰考察。可惜的是,在从《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转至现在的工作后,他的时间越来越不能保证了。

而《绿茶书情》的制作却越来越复杂。在2010年8月创刊初,他以为有报纸书评作底本,再加上一些书目,“堆吧堆吧就成了”。不料,为了某本书的选入与否,他常常纠结很久,反复增删。到了第五期,绿茶又推出了“2010年度私人阅读书单”特刊《晒书楼》,刊录了200多份私人书单,正式将书情从简单的书单推荐转为杂志化操作的主题阅读。

此后,他还陆续编出《世界书店风景》《我最念想的一本书》等特刊。“念想”一期的反应尤为热烈,几百份念想书单最后整理成57页,分门别类,“艰难而漫长”。

这还不包括这位“电脑盲”的排版与制作时间。他不懂PS,只能在纸上手写题名,用相机拍下后,传到电脑,再复制到WORD文档上。版式完成,最后另存为PDF格式。

绿茶没有助手。他天性低调木讷,自认为在人多的场合不太会说话,极少抛头露面。曾有一次,他在逛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被好友“逮”住,硬着头皮录了几期国内某视频网站的访谈节目,结果“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结结巴巴,后来自己都不敢看”。

于是,他用报纸和电子杂志,七八年间只做了一件事——分享阅读。《绿茶书情》标题下、他的微博介绍里,不变的一句话总是:阅读需要分享。这是他编缉电子杂志的初衷,也是他一贯的阅读主张。

这一主张成形于他的大学时代。彼时,他在北大南门的学术书店风入松兼职。从整理书籍的小店员做起,直到负责管理展台和接待来访出版商的店长。“看着读者认可我推荐的书,一本本拿着读,然后买下,心里非常高兴。”这是绿茶对阅读分享精神的最初感悟。

这样的场景,绿茶自己在逛书店里也常常回味:“当自己在书店展台前翻书看书时,是否也有店员在注视着我,像我当年一样带着分享的喜悦呢?”

有关阅读的聊天会

因为这次有关阅读的聊天会,邵文静意外听到了邻座女孩的初恋故事。她们都是豆瓣小组“老电影沙龙”的成员,一起参加过活动,彼此面熟却叫不出名字。如果不是这样的场合,又正好遇上“让你想起初恋的书”这样的问题,她们大概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交流这样的经历。

邵文静爱死了这个故事。女孩上初中时,有一天,班上一位成绩极差的调皮男生突然开口,请她推荐一本书。她想了想,把自己钟爱的《呼啸山庄》给了他。男生从来不看书,却认真地看完且归还。

隔了些天,男生突然问她:“你没觉得我还给你的书有什么不一样吗?”

“没有啊。除了多了点花露水的味道外,”女孩记得,那书里并没有纸片抑或……情书。

男孩委屈了:“什么花露水?那是我偷了姨妈的香水喷上去的!那香水很贵的……”

“现在都在说电子书纸质书,我就想问,电子书可以夹小情书么?”听完故事,邵文静笑道。围坐着的十多人,有的也在微笑点头。这里是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南门附近的一处餐吧,老电影沙龙的成员常在这里聚会,组织讲座、讨论甚至是桌游活动。

邵文静喜欢阅读。她将世界图书日(4月23日)称为“读书人的情人节”。

之前,她组织过一场读诗会。每人带着触动己心的小诗,到大学草坪上朗读。今年4月,她也发起一次读书会,但因参与者日程冲突而没有成功。而这次的阅读聊天会,吸引到十多名学生、白领从北京各处赶来,其中一半左右是通过豆瓣得知活动信息的陌生面孔。

有人说,第一次让自己流泪的书是《活着》,当看到结尾时老汉福贵与他的耕牛“福贵”说话、慢慢走回家时。有人说,他推荐几米的《履历表》,因为“尽管人生漫长,但履历表应该尽量简短……”

邵文静则回忆起作家曹文轩笔下那些美丽的苦难。小说主人公幼时家贫,粥稀得很,“有一轮清淡的月亮映在碗里面”。她还想起自己小学时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天天放学后去图书馆里折腾的幸福。不过,这些关于阅读的大事小事,她很久没有如此郑重地与朋友讨论过了。

邵文静在北京市西城区政府下的一个社会服务部门工作。她本不爱说话,只在与阅读有关的活动上担任主持人。以前她不乐意借书给人,但近些年,她慢慢对形式感没那么执著,愿意与“比书还重要的朋友”分享,因为身边读书的朋友已然不多了。

于是,她形容有关食物、电影与阅读的沙龙为“慰藉心灵的小站点”,因为“来的人形形色色……他们在这儿认识朋友,倾吐内心。然后又走了,不知道下次何时出现。”

爱书人的菜园子

贾勇查看了他的邮箱。只有四封新电邮。

他是“读书会.爱书人的菜园子”博客的博主。今年4月,他在博客上留下电邮地址,发布一则寻人启事,“希望有更多的爱书人加入,一起种好这块菜园子。”不料,应者寥寥。

虽然他是博主,但博客其实有着多位“主人”。2006年8月建立时,贾勇就将它定位为群体博客。他的一大部分工作,是为博客找到它的固定撰稿人。

一种方法是贾勇主动出击。比如,他在各类网站、论坛上看到写得好的书评,便联系作者,请对方加入,“我不会介绍自己。只说有这么个博客,如果有兴趣,欢迎你加入,分享读书心得。就是这么简单。”

他很少被拒绝。首先,书评作者也都有自己的博客,一稿多投没有什么难处。其次,也是贾勇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他们大多是大学教师、图书编辑、学生、写手,“对阅读感兴趣”。

也有人发来邮件,自荐为作者。如果写得不好,贾勇会直接拒绝他们。他之所以选择博客而不是论坛,正因为博客是一种可以保证质量的、受控的分享方式。

然而,博客又缺乏实时有效的交流。于是,在群博成立的五年间,先后有四五十位作者加入,又渐次离开。一位网名“意闲”的作者,在间隔8个月后重返群博后说:“读书后做记录也往往需要一点精神——我自己感觉,一个阶段过去,可能就顾及不到太多。”

贾勇深以为然。他随后发布了那则寻人启事。不过,四名毛遂自荐的作者中,他最终只接纳了一位网名ECHO的杭州女孩。

ECHO发布的第一篇书评是关于捷克作家博.赫拉巴尔的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小说讲一位置身于废纸堆中的老打包工与纸质书的“LOVE STORY”。贾勇情不自禁就随口朗读出书评的其中一小节:“我们可以拥有安静的环境、明亮的灯光、醇厚的咖啡,而时间却已被一系列琐事分割完毕……只有真正可以沉下心来的人,才可以借着窗口领略到那片自由辽阔的土地上无与伦比、令人震慑的美丽,也带来心灵的自由、平和、富足、谦卑。”

这段话让他颇有共鸣。贾勇网名“天涯”,也在群博上发表过一些历史书评。他曾经为看《古拉格群岛》通宵熬夜,还为了《喇嘛王国的覆灭》在书店连续泡了三天。

然而,他最近一次发表书评,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这两年间,群博日益荒芜。博客文章,只要超过一千字,就有朋友向他“诉苦”说看不下去了。而且在这两年间,他转行成为一名金融领域的自由职业者,生存压力日益张狂。

他仍然不停地买书,但总是静不下心来。“其实我有很长时间看不进去书了。”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很长时间是多长?”记者问。

他怔怔地停住了,避而不答。

将沉没的图书漂流

最近,北京一家创意文具店的老板娘金舒计划着,要为图书漂流做些什么。

图书漂流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书友将自己读过的书贴上标签,放到公园长凳等公共场所里,无偿让捡到的人阅读。2001年4月,在美国首次创办的图书飘流网使这一活动迅速波及欧美。在国内,图书漂流直到2007年左右才因媒体报道为人所知,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金舒可以称得上是国内图书漂流活动的第一批实践者。2008年夏天,她同时经营着一家淘宝网店。为了参与淘宝网的一次图书漂流活动,她将几本书放上网店首页“求漂”。她已从报纸上知道图书漂流,而漂流过的书将是什么模样,她非常好奇。

很快,一本《朗读者》被一位上海女孩相中了。女孩在网店下跟帖发地址,付清邮费,金舒便将书寄了出去。对这次飘流,金舒只有一个要求:最后让这本书回到她的手里。

时间一眨眼过去大半年。第二年农历春节前,她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那本风尘仆仆的书。细细查看书签,她发现,这本书辗转漂流了七八次,其中一段路是从福建回了北京,又从北京去了广州。不同书友们写在书签上的读后感各不相同,有人说很有意思,也有人直斥“有些无聊”。

漂流前,金舒特别为这本书选择了硬皮精装本;收到书后,她发现,这本书除了因为打包勒绳的痕迹而显得旧了一点外,并没有让她失望。至少,它没有丢失,甚至连附加的软书封都完好无缺。

有了这次还算圆满的经验,她还陆续漂过一两本小说。在创意文具实体店,她也组织过漂流读者活动。然而,响应者总在少数。

曾有一位作家做过一次试验,将一本畅销新书放在公园长椅上,注明“漂流图书”。不到两个小时里,坐长椅翻看这本书的人不少,却始终没有人带走它。作家询问后得知,尽管有兴趣,但人们更担心被看成“偷书贼”,或是掉进“免费午餐”的陷阱里去。

而在金舒的实体店里,一位老年人告诉她,不参加飘流的原因是,“看完了还要送回来,太麻烦。”

近两三年里数字阅读的兴起,对于图书飘流活动又是一次打击。“阅读变得越来越容易了,但是飘流这事儿吧,显得越来越附庸风雅,或者说,较那个劲儿?”这两年来,她也越来越少参与类似活动了。

金舒终于开始接受,这是极其小众的一种阅读分享方式。然而,她忘不了被漂图书的神秘旅程为日常生活带来的惊喜。比如,那本《朗读者》漂流回家后,她强烈感觉到:“它变得比我更成熟。把它困在我的书柜里静静呆着,我似乎在扼杀它因旅行而得到的生命力一样。”

最终,乐于分享的她,决定让这本书继续漂流下去,而它再也没有回来。

丝路文化书香社会征文 篇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学得更多的知识。学校为了能让我们能够多读书,多汲取知识,创建了“书香校园”。

早晨,每当你走进大厅,看到的不是以往打打闹闹的画面,而是同学们捧着书,津津有味地看着。每层楼的大厅设立了六个图书柜,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图书,有《西游记》《格林童话》《三国演义》……在看看教室里,嗬!教室里安静得连掉一根针得声音都听得见,同学们都在那里坐在座位上,像小蜜蜂一样在知识的大花园中采蜜。教室里图书柜里的图书被拿的一本不剩。当你走进紫藤长廊和办公室的外边,会看见有许多的漂流袋。学校为了激励我们多看书,举办了“图书漂流”的活动,每一个袋子里都放着一本漂流书。同学们找漂流书可积极了,写的观后感,篇篇发自肺腑。

现在,我们学校成了名副其实的“书香校园”。大家看书、学习的兴趣浓了,原来同学们三句不离吃、喝、玩、乐。现在呢?大家见了面就谈学习,谈最近看的好书。校园飘荡的不再是吵闹声,更多的同学选择了看书,这不是件很好的事情吗?

自从学校创建了“书香校园”,在资金很紧张的情况下购买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书让我们阅读,对我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有一位名人说,读一本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在读书的时候,不仅学习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更是提高了自己的自身的气质,在这个社会中能够成为一个皎皎者。闫校长那么挖空心思地怎样让我们多读书,能有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更多的`道理,获取更多的知识。

在这21世纪的今天,社会的竞争是相当激烈和残酷的,如果你没有那么多的知识做后盾,你又怎么报效祖国呢?那么,这些知识又来源于哪呢?它们来源于书。只有我们多读书,为将来打下一个坚固的基础,才能在这残酷的竞争中取胜。

我曾经读到过一本书,真是受益非浅!其中有一条记忆深刻:读书改变人生,深有感受!曾记得有位伟人说过: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永远都不会被打败的!回忆自己的读书生涯,着实感到惭愧。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由于玩心很重,除了读一些教科书外,就爱看漫画。读中学时按照我爸的意思来说,荒唐了一段时间,总看一些没有营养的网络小说。到初三大都忙于学习,一颗心再也不得宁静,常生浮躁之感,作业学习挤掉了多数的空余时间,静下心读书的时间就更少了。细细想来,我倒真没仔细读过多少书,不觉心生羞窘。

然而我心里却也十分明白,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读书是一种享受,也是知识增长,累积,补充的原点。

读书能丰富人生的阅历。读书,一般都是在读先辈的人生,读作者的人生,进而读自己的人生。未曾亲历的如烟往事,未曾亲与的似水流年,未曾做过的梦,未曾说过的话,未曾相遇的人,未曾见过的物……历史的风云涌变,生命的喜怒哀乐,人生的悲欢离合,人情的千姿百态,在对书的品读中,一个人就这样的不知不觉的有了亲历的感受和知觉,有了思想的体悟和渗透。如果人生就是一次长长的旅行,一本好书就是难睹的风景。或游名山大川,或访幽径小屋,一个五彩缤纷,充满奇遇的世界就在眼前一一闪现。虽然不曾参与,不曾交谈,不曾邂逅,但感觉似曾相识,恍若真的见到过,听到过,触摸过,那么令人心暖,令人充实。书是越读越薄,人却越读越厚,于是浅薄的人生有了厚度,有了深意。

读书能滋润人生的心境。被人们广为流传的《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能乐处世俗,忘却烦忧,是因为有书可读。不管人生如何孤独、寂寞、失意、痛苦,如果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就等于为自己筑起了一个心灵的堡垒,一个温暖的避难所。会读书的人,是在用耳朵倾听美妙的大自然,用眼睛看万千的世界,用心体会神奇的心宇宙。当我们徜徉在无尽的书海中时,同样也是在体悟一个圣贤的心境,面对他们的生活际遇、人生体悟,本不求伟大的凡夫,还有什么不能释怀、不能摆脱的呢?慢慢的品读,心境就会豁然开朗,变得恬淡、从容、空灵、幽远、宁静,营建起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进入生命的最本真状态,人生因此也就更有了深度。

读书是精神王国的探险,是灵魂的壮游,是内在灵性不断成长的源泉。书籍改变了世界,读书丰富了人生。书是小人生,人生是大书。一个人的一生离不书,书是一个人生活的诱导者。书,就犹如一把金钥匙,为你敞开智慧的大门;书,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你前进的道路;书,又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们进入另一个美丽的世界。书,也是一座灯塔,高高地举起航船者的生命之灯。

捧起你的书吧,认真地阅读,你将会觉得其乐无穷,妙趣中生。它将会改变你的人生,引导你走向光明的道路!

丝路文化书香社会征文 篇5

书本有记录、传递信息的功能,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假使无书,单靠口耳相传,经验与智慧便有消失的可能性。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的载体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暂且不谈,但是不读书必然会让你缺少知识与智慧,创新便会遥遥无期。这就好比饮水思源,没有源头思想将会凝固。所以读书的重要性历来被教育者重视。读书虽有共通之处,意境也分三六九等。境界高低似山峦起伏远近不同。能读懂书中真谛,体味人生者寥寥无几。因此,要好读书,读好书,体察内涵,砥砺自我,不断激发阅读热情和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我从儿时就有买书读书的习惯,书中特有的芳香时常令自己迷醉。时隔几日不读,就感觉不充实,不自在。

最近利用闲暇时间品读了“2012年太阳鸟文学选”系列丛书,颇有心得体悟。太阳鸟文学年选是由著名作家王蒙主编,已历时15个年头,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作为优秀读物,它传递着亲切、生活、平实、明理的信息,倘若细心体察,定能感悟到励志人生的内涵。

记得我在《2012中国最佳散文》中看到了一篇名叫“一个人的三条河”的文章,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不禁让我思考时间与生命,也多了一份青春的积极和豁达。

文中以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的“三条河”为喻,说明生命的时间长短。他将人的生命比作三条河流,来揭示人生的价值。

作者想到,于一个作家而言,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可从三方面去说:一是他自然的.生命时间,二是他作品存世的生命时间,三是他作品中虚设的生命时间。

文中寓意生理生命时间虽然有限,然而可以用作品存世时间和作品中虚设的时间来做补充。只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相应的价值,就算面对夕阳,站在高处,也会坦然。

一个人的青春有限,机能有限,但是书中的智慧和力量却是无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可能多的价值,永葆生机和活力,这也许就是成功的真意。

读书既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又有利于丰富思想,造福社会。广大青年都应踊跃参加,不断推动读书活动健康发展,带头起先锋模范作用。另外,积极创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局面,满足广大青年朋友精神智力新需求,这是现阶段青年朋友应追求的读书目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里说的正是上面的道理。

作为青年,更应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精神状态。青年时代要牢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将来才能胸有成足,造福一方。请记住: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只有现在做到读书破万卷,将来才有机会下笔如有神。

丝路文化书香社会优秀征文 篇6

这条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呢?

因为我们中国的丝绸位列第一,所以就叫做“丝绸之路”。我们中国人也为此骄傲呢!

这篇课文讲了我们中国和西方交易中的一件事,我们中国给的是五颜六色的丝绸,西方人看了特别高兴;而西方人给的是特大的鸵鸟蛋,因此,我们中国又多了一种动物,那就是“鸵鸟”。

我们中国的丝绸在西方只有王公贵族才可以穿呢!而在我们中国,那丝绸人人无一不穿呢!

这丝绸之路主要是中国和西方的国家可以给其他国家没有的东西,也是文化沟通呢!这非常重要,要不国家就落后了,远没有其他国家先进呢!

书香怡人书香育人 篇7

书香的味道总是令我想起遥远的过去。今天的孩子们可看、可听、可玩的东西太纷杂, 他们或许正在忽视着读书的快乐。而在我的少年时代, 对书的渴望恐怕是现今的孩子所难以体会得到的。不能忘记, 在贫穷的乡间, 想找一个书店是多么的不易, 我常于周日, 步行着穿梭在乡间的小路上, 花费一两个小时, 到昌图镇上的一个小书屋为一本《少年文学》、为一本《新少年》而痴迷着。常常攒上一两个月, 才舍得买下一本书。回家, 借着昏黄的灯光, 品读着, 如饥似渴般地享受着读书的快乐。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年轻人迎着朝阳走路。昨日的记忆, 常悄悄浮现在脑海, 这种幸福的味道恐怕永远也挥之不去。正如程颐所说:“外物之味, 久则可厌;读书之味, 愈久愈深。”我愿意把这份贫穷中的读书幸福与我的学生一起分享, 期待着幸福中的他们也能如我一样嗅到书的墨香。

纵观历史的长廊, 名人读书的故事影响教育着一代代人。司马迁博览群书, 写成名垂千古的《史记》;毛泽东扎进图书馆增长知识, 以光辉的思想缔造了一个伟大的新中国;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 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他的传世之作《资本论》最终影响了世界格局。大文豪高尔基爱书如命, 房间失火, 首先抱起的是书籍, 为此险些丧命。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 如果不是书籍的话, 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 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因此, 可以说书籍是我们人生的顾问、朋友、良师, 指路的明灯, 前进的阶梯。每一个想成长进步的人都离不开书籍的滋养、抚慰。

今天, 这个世界前进的脚步变得快捷而杂乱, 而纷飞的战火、残酷的自然灾害让人变得脆弱、骄躁而不安。这个春天, 带给人心灵的是更多的悸动、慌乱, 而谁能为我们打开一扇温暖之门, 让心灵趋于平静呢?我想, 应该是书籍, 她会让心灵远行, 抵达一个淡泊、宁静、高远的纯净世界, 让欲望远离, 让恐惧远离, 让花香四溢, 让躁动的心安静下来, 回归自然。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有如此的魔力, 唯有书籍, 每个人都应常常伫立于书架前, 因为书籍为我们“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 一个浩瀚的海洋, 一个苍茫的宇宙”。

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 应该为我的学生做些什么, 来让他们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合格的人呢?在读书的过程中, 《三字经》引起了我的注意。《三字经》是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读物, 能够启迪思想, 改变行为。于是, 我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解《三字经》。每一个解读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引导学生趁年少用功学习, 否则, 遗憾终生。“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告诉学生人若是不学习, 就不懂得礼仪, 不能成才。“幼习业, 壮致身, 上匡国, 下利民”, 幼年努力学习充实自己, 长大后学以致用, 替国家效力, 为人民谋福利。我借《三字经》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之门, 让勤奋、礼仪、爱国……这些闪烁着人性的智慧之光温暖他们的一生;也借此在他们面前展现出一个书的世界, 给他们一双飞翔的翅膀, 在智慧的天空, 自由翱翔。

亲爱的孩子们, 让我们一起聆听《高尔基的论青年》中的教诲吧: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 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 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书香社会 篇8

关键词:书香社会;老年教育;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不断深化老年教育改革创新,切实满足广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十分紧迫的问题。

一、发展老年教育是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内容

书香社会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学习型社会”一样,有利于提升公民素养和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在我国,党的十六大首次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突出地提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面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全民阅读”写入中央决议,党的十八大将其作为一项国家文化战略写入报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强调“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我国甚至已将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

所谓书香社会,就是利用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阅读和全民学习的社会。书香社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一个新型的社会发展模式,它对阅读、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只有全社会的人包括老年人不断地阅读和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才能真正形成书香社会。“老年书香”是书香社会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建设书香社会,必须发展老年教育。

第一,从老年教育的实施对象来看,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是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力量。老年教育是以老年人为对象而实施的教育,是全民阅读、全民学习的“全民”体现。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压力的日益加剧,各国采取不同的措施以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因此,老年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老年书香”氛围的形成和书香社会体系的完善,关乎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第二,从老年教育的内容形式来看,老年教育以老年人多样化的阅读、学习需求为立足点,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量大面广、受到老年人普遍欢迎的各类阅读、学习活动。特别是随着社区老年教育的不断发展,有相当一批老年教育机构(教学点、阅读点),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贴近生活,直接服务于老年人;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用结合,使老年人学有所得;在教学形式上,注重开拓创新,重在满足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健康、生活等各方面的品质提升,这些都是建设书香社会在实践中的最好体现。

第三,从老年教育的最终目标来看,老年教育实际上是老年人为了改善和提高生命质量而进行的自觉、自主和自由的阅读、学习活动。通过老年教育,使其才智得到不断的开发,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好的体现,进而实现全社会阅读、学习氛围形成和公民素质提升。这和建设书香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素质,是发挥老年人在建设书香社会中重要作用的有效载体,是书香社会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老年教育的这些根本性特征,反映了老年教育在书香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发展老年教育,是建设全民阅读、全民学习的书香社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和实现书香社会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

二、建设书香社会必须大力发展老年教育

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是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内在需要,也是保障老年人教育权益的法律要求。建设书香社会为老年教育提出了发展要求,老年教育的成功实践也为建设书香社会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及老年教育。200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要求“各地要重视发展老年教育”,并纳入到各级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要“重视老年教育”。 2011年9月,国务院颁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探索老年教育新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加大对老年大学(学校)建设的财政投入,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发展老年教育,扩大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办学规模”。 2012年1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各级人民政府对老年教育应当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加大投入。”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这其中自然包括老年教育在内。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之一。加强老年教育,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关键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兴起了创办老年大学(学校)的热潮,并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学科的老年教育体系。老年教育作为老年人特别是离退休老干部阅读、学习的重要阵地,在满足老年人阅读、学习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它在无形中不同程度地缓解了各种老龄教育问题,并日益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老年人完善自我、服务社会的现实需求的同时,起到了提高老年人自身素质、提升思想境界,调节身心健康、展现人生价值,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稳定的多重功效,在建设书香社会中发挥着多种作用。

以广西钦州市为例。钦州市从1992年8月建立老年大学起,全市各县(区)都建立了老年大学,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和社会效益。20年来,全市各级老年大学学员达6.3万人(次),2011年在校学员1万余人(次),其中市级老年大学注册学员达1098人。根据老年人的兴趣和需要,钦州市老年大学先后开设了包括文学、声乐、舞蹈、国画、书法、摄影、英语、电脑、太极、保健等13个专业23个班次,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老年人学习的愿望。每年都要组织老年学员们开展广场文艺汇演、太极拳剑、气排球比赛、诗词创作、书法欣赏等交流活动,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才艺、增进感情、服务社会的良好平台。钦州市老年大学也因之成为老年人更新知识的课堂、文化娱乐的场所、延年益寿的乐园、服务社会的窗口。

实践证明,老年教育的飞速发展,使之成为实现“老有所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有效载体。但令人美中不足的是,由于人力财力等限制,老年人的阅读、学习资源严重不足,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游离在老年教育之外,“老年书香”的浓厚氛围远未形成。据不完全统计,仅在钦州市区,老年人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以老年大学为主,而在老年大学注册学习的老年人仅占市区老年人总人口的1.2%。因而,建立覆盖全社会、开放式的全民学习教育网络,显得尤为迫切。下一步,钦州市将进一步巩固提高老年大学教育,创新发展网络教育,加强推进社区教育,形成学校教育、远程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老年教育体系。

目前,建设书香社会的大幕已经开启,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快、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为老年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时代要求和客观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书香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老年教育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

三、全面深化老年教育改革,不断适应书香社会建设

在建设书香社会中,老年教育要认清和摆正自身的位置,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之在教育理念、规模、管理、办学体制、导向、经费,以及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断适应建设书香社会的需要。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推动普及发展。老年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密切协作,齐抓共管,要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原则,给予更多的关心支持。各级党委和政府更是要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充分认识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和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紧迫性,把发展老年教育和建设书香社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统一检查,统抓落实。要遵循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以“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目标,培育和树立一批条件较好、质量较高、制度较全、颇具规模的规范化老年大学示范学校。实现老年教育逐步向社区、乡村延伸,实现老年教育的普及化和均衡化。

二是理顺办学体制,拓宽办学渠道。老年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民生事业,其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为此,必须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切实落实老年教育的归口管理。建议由组织人事、老干部工作部门牵头,文化、民政、教育、财政、老龄等部门与社会组织联合组成专门机构,负责领导老年教育事业。各单位兴办的老年大学(学校),不改变现有的行政隶属关系,不改变现有的经费来源渠道,不改变现有的办学方向,不改变现有的科学的办学模式。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兴办老年教育事业,逐步拓宽社会化办学的路子。

三是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于“逐步增加对老年事业的投入”的规定,政府有为兴办老年教育承担主要投入责任的义务。发展老年教育,必须依靠党和政府,争取政府加大投入,逐步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的机制。与此同时,要多渠道筹集经费,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和支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活动项目、人才资源等有利条件,多渠道拓展经营与办学的新路子,探索出一条以服务为主导、以创收为补充的老年教育发展新路子。

四是坚持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是老年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老年教育的生命。中组部[2008]10号文件明确要求:“坚持教、学、乐、为相统一的原则,合理设置教学科目,做好规范化教学,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逐步推进示范性老年大学建设工作”。在教学内容上,要可口合味,增设实用课程,有利于学员提高素质,学了用得上;教学中力求做到根据实用定内容、根据学员程度补内容、根据学员口味选内容、根据学员需要增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教师讲课、师生合作学习、讨论式学习、辩论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情景式学习等,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以活跃校园文化为途径,不断丰富第二课堂,积极拓展现场教学。开展活动应根据老年人居住分散的实际,立足社区活动中心,发挥集聚功能,分散小型布点,引导广泛参与。同时,要充分利用如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现代媒体及网络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老年教育。

五是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师资力量。老年教育办得好,关键是组织好两支队伍:一是管理队伍,二是教师队伍。要配备好各级老年大学(学校)领导班子,把那些政治素质高、热爱老年教育工作、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群众口碑好的管理者选拔到各级老年大学(学校)领导班子中来。对从事老年教育工作的人员,严格要求,加强业务交流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采取专、兼、聘相结合,以聘为主的方法,积极发挥离退休教师的优势,整合老年教育师资资源。聘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有较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教授,担任为老年大学(学校)兼职教师,充实老年教育师资队伍。

六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教育影响。老年教育在我国普及的程度还远远不够,社会对老年教育的认识及关注度还不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党和国家有关老年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老年教育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建设书香社会的积极作用,宣传广大老年人通过学习教育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增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典型事迹,宣传一批“书香家庭”、“书香老人”,努力营造重视和关心老年教育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七是倡导老年阅读,形成“老年书香”。书香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倡导全民阅读、学习。要结合老年人和老年教育的特点,不断创造条件,推动“老年书香”氛围的形成。要落实老年人各项优待政策,关注老年人精神世界,包括图书馆、书店、读书活动等,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和老年教育力量都要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老年人阅读、学习的热情。各级老年大学(学校)要积极组织学员面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学习活动,展示教学成果和学员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增强老年教育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让更多的老年人成为老年教育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5-3-6.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1-15.

[3]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1〕28号)[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9/23/ content_1954782.htm.

[4]叶忠海.老年教育:学习型社会成熟度的标志[N].上海科技报,2011-01-14 .

[5]钦州市老年大学20周年校庆纪念册[D].2012.

上一篇:读薛瑞萍教育日志有感下一篇:集团公司招聘考试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