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化类活动

2024-09-13

小学文化类活动(共8篇)

小学文化类活动 篇1

校团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举办了欢送20xx届毕业生文艺晚会、办学1并校60周年校庆文艺晚会,并组织开展了第三十一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在校团委牵头领导下,形成一系列校园文化品牌,实现了“院院有品牌、月月有主题、周周有亮点”的校园文化氛围。各院系都着手打造具有院系特色的品牌活动,如建筑学院的服装设计大赛和东宫之夜、土木学院的党团知识竞赛和土木好声音、环境学院的环保知识竞赛和卡车音乐节、管理学院的“诗意清明感恩先祖”校园诗歌朗诵大赛、信控学院的“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机电工程学院的校园歌手大赛、冶金工程学院的“思想引领,助基人生”系列活动以及“大艺术家”活动、材料与矿资学院的挑战“智多星”、文学院的“汉字听写大赛”活动和“礼乐中华,盛世霓裳”汉文化晚会、艺术学院的大学生艺术作品大赛及展览和“主持人大赛”、体育系的校园“吉尼斯”大赛以及中法女子足球赛等形式多样的,以及“雁塔学术讲堂”、“大成讲坛”、“青春导航.书院之声”、“紫阁有悦、曰、阅、约”等品牌活动,每年邀请社会名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进行几十余场素质教育类报告,高水平讲座,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奋发成才。通过此类活动,使得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朝着主题更加鲜明、文化品位更加高雅、影响更加深远、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20xx年,我校书院文化艺术工作如火如荼,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学术、体育等活动。通过书院文化的建设塑造我校大学生完整的人格、优良的德行和强健的体魄。如南山社联的“品南山韵,颂中华魂”传统文化展演、“社影翩鸿,倾遇南山”社团文化节、“墨舞青春,书鉴流年”四校书画交流活动、麦芒音乐节;紫阁书院的“紫阁有曰、约、阅、悦”系列品牌活动。“千人齐跑,筑梦青春”跑步文化节、“中华经典诵读”、“戏萦建大,剧荟子午”戏剧晚会、礼记中华“国学达人”挑战赛、可木音乐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及大量专题报告会。

小学文化类活动 篇2

1 新疆回族经济活动中文化互动的表现

餐饮业是回族传统行业之一, 其文化的互动涉及范围广泛, 内容庞杂, 以下选择其中主要的部分加以阐述。

1.1 饮食内容的互动

第一, 饮食原料的开发与借鉴。回族传统饮食中, 主食以面食为主, 其种类繁多, 主要有拌面 (又名“拉条子”) 、炒面、牛肉面、哨子面、面肺子、扁豆面旗子等。随着新疆回族与内地及本土其他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 很多新的饮食品种和形式逐渐经由汉族和维吾尔族等传播而进入新疆回族餐馆;蔬菜种类也大为增加, 现在有近百个品种, 如日本豆腐、藕、山药、丝瓜、蘑菇等逐渐成为回族餐馆的食材原料;食物种类呈现多元化趋势, 在传统饮食的基础上, 加入了维吾尔族的烤肉、维吾尔和乌兹别克等族的抓饭、汉族的米粉、炒河粉、哈萨克族的奶茶以及印度飞饼等;同时引进一些新的饮食形式, 如快餐类、火锅类店铺竞相出现。

第二, 食物加工技术的改造。餐饮类店铺的经营者不仅在原料搭配上进行创新, 制作方法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除自身特有的煎、炒、烩、炸、爆之外, 还借鉴吸收了汉族的煲、蒸, 维吾尔族的烧烤, 哈萨克族的清炖等, 使得新疆回族菜肴更加丰富。他们还将“鱼香肉丝”、“糖醋里脊”等川系菜肴改良, 用牛、羊肉或鸡肉代替猪肉后纷纷问世。此外, 盖浇饭、木桶饭等大量出现, 扬州炒饭等江浙菜系、粤式菜肴也逐渐被引进, 传统的酿皮 (凉皮) 在做法和种类上都有所改进和创新。

1.2 饮食空间的互动

饮食空间是餐饮类店铺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店铺形象的展示, 饮食空间中的各个细节生动地显示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它主要体现在店铺的牌匾、菜单中。

第一, 店铺牌匾。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扩大, 各种经济之间的交流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凸显, 店铺牌匾在体现其商品性的同时, 也鲜明地透视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 从店铺名称来看。店铺名称通常由通名和专名组成。通名是用以表明经营行业性质、类属的词汇。在过去, 回族餐饮类店铺的通名比较单一, 常以“饭馆”、“店”冠之, 现在词汇更加丰富, 内容更加多样, 很多商家将其店铺称作“馆”, 如“牛肉面馆”、“拌面馆”等;也有人将一些较为新颖的词汇也被用作通名, 如“庄”、“坊”、“餐厅”、“餐饮”, , 还有店主将“王”字用于通名, “王”是中国古代君主的称号, 在汉文化中表示等级最高, 一些经营者冠以“王”字, 意在表示味道的正宗, 这也体现出汉文化对回族文化的影响;此外, 一些音译词也备受经营者的青睐, 如“吧”由英文单词“bar”音译而来, 这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不无关系。在专名中, 许多经营者仍然沿用旧时以人名、地名和数字作为店铺专名的习惯, 但其内容较之以前也更加多样。习惯用人名命名的店铺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汉名命名, 传统多见于用完整的姓名或者只用名不加姓的方式直接冠以店铺名称, 也有些选取名字中一个代表性的字作为店名。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 回族店铺专名的命名方式也逐渐趋于多元, 如很多店主为了追求新颖别致, 以“X氏”、“X家”、“X记”、“X派”、“X师傅”冠之;另一种则是以经名命名, 体现了民族的宗教情感, 因敬而用, 因用而崇;还有一些汉名和经名混用来命名的现象, 他们在经名前加入汉姓, 将汉姓和经名结合在一起, 如马有苏 (牛肉面馆) , 其中马是汉姓, 有苏是经名翻译成汉语而得来, 这种起名制度的二元共生, 既能表明穆斯林身份和增强穆斯林认同, 又能与中华文化的姓名制度保持一致, 适应了回族穆斯林双重身份的需求, 成为普遍的文化实践, 从侧面揭示出回族传统文化与汉文化的二元互动。也有店主选用体现文化内涵的词语, 以文化为桥梁, 增强店铺的吸引力, 如“鑫星月回民饭庄”中的“星”和“月”二字体现了深厚的伊斯兰文化底蕴, 还有一些店主将店名翻译成英语, 将英语店名标注在汉语店名的上方或下方, 如“西域老回民”将其店名翻译为“Xi Yu Hui-styled”;亦有店铺在牌匾中加入一些符号、图案或图片, 同时字体较为多变。其次, 从牌匾的色彩来看。因伊斯兰教崇尚白色和绿色, 传统回族餐饮类店铺的牌匾多以绿色和白色居多, 现在则加入了红色、黄色、蓝色等多种颜色。最后, 从牌匾的形状看, 有不少店铺打破传统的长方形制作, 代之以各种形状的组合。这些都打上了现代文化深深的烙印。

第二, 菜单。菜单是餐饮类店铺中经营者与顾客沟通的重要手段。随着餐饮业的发展, 回族餐饮类店铺中菜单的内容日渐丰富, 种类也趋于多样, 形式更是千姿百态。而文化互动则在其中鲜活地体现。首先, 菜单的内容包罗万象, 已不再是传统的大杂烩, 而是将其分门别类呈现出来, 主食类、凉菜类、热菜类、羹汤类、点心类、饮料类等清晰划分, 一目了然;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店铺经营者会选择一些吉祥语或有文化底蕴的词语作为菜名;菜单信息已不再局限于菜名和价格, 店铺名称、标志以及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众多信息都被列入其中。其次, 为招徕顾客, 许多经营者将菜品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展现, 力图最真实、最直观地展示菜品的特色, 给顾客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再次, 很多菜单都有相应的译文说明, 一般用维、汉两种文字, 维吾尔语菜名在上, 汉语菜名在下, 或汉语菜名在左, 维吾尔语菜名在右, 还有些店铺配以英文说明。此外, 黑白色为主色调的菜单已不多见, 更多的经营者选择用具有更强说服力的彩色图片和文字将菜品形象地展示给顾客;同时, 菜单的字体、用纸、印刷技术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观, 费用较低的软薄型纸张普遍用于临时性菜单, 档次稍高的餐厅则选用质量较好的纸张, 过塑技术也在菜单的制作过程中广泛应用;而且, 除一页型菜单占据绝对的比重外, 两页型、三页型和多页型菜单也随着菜品的丰富而逐步出现。菜单的陈列方式也千差万别, 有的打印成纸张贴在餐厅墙壁的多个位置, 有的做成牌匾挂在墙上, 也有的将纸张过塑贴在或放在餐桌上, 还有的做成多页型精美菜单供顾客选择……

1.3 经营方式的互动

经营者是民族经济活动中文化互动的主力军, 经营方式的互动则是回族经营者文化互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多数经营者在遵循回族传统商业价值观的基础上, 采取积极和主动的互动态度。回族经营者积极引进与借鉴先进的技术与理念, 突破创新, 在文化互动中崭露头角。在遵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的前提下, 回族经营者们在店铺经营方式及用人方面做出了诸多改进, 如对于服务员等岗位, 回族店主不再限制于回族, 逐步开始招收维吾尔族、汉族等员工。而且, 回族店铺外带维吾尔族烤肉, 烤肉专门由维吾尔族烤制, 这种组合方式在乌鲁木齐餐饮类店铺中比较普遍, 这是民族经济活动中文化互动的一个明证。

回族餐饮业文化的多元化, 蕴涵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既重视文化底蕴, 又猎新求变, 除了保持回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外, 也吸收了其它民族的文化元素, 还有着现代文化的投影, 同时包含对外来文化的扬弃。

2 新疆回族经济活动中文化互动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回族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交往的同时, 不仅向外传递着自身传统文化, 也受其它文化的影响与渗透, 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

首先, 接触性互动与深入性互动。关于文化的结构划分, 学术界的说法莫衷一是。本文沿用文化三元结构说, 认为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大类。其中, 物质文化居于表层, 它是整个文化结构的基础, 主要包括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的用以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各种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制度文化位于中间层次, 用以指人类在实践中的各种行为规范构成及运行机制;精神文化处于最里层的位置, 其内容包括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值得注意的是, 这三种文化之间并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它们是独立而统一的整体。其中, 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能够通过外在的特征表现出来, 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属于显性文化;精神文化嵌于人们的内在心理结构之中, 稳定性很强, 不易发生变化, 属于隐性文化。兰州大学李元元依据文化的结构划分提出文化互动的三种模式:一是接触性互动, 即两个文化体系之间表现在物质文化层面的互动, 双方在劳动工具、衣食住行等方面趋于一致;二是深入性互动, 对应于制度文化, 指由于环境的同一性, 两个文化体系之间在经济运行方式等方面相互接近, 而且,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的互动都在持续进行, 但仍保留民族鲜明的独特性;三是嵌入性互动, 它主要是精神文化的相互融合, 逐渐趋向于互动另一方的文化。这三种互动模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起于接触性互动, 由物质文化的碰撞, 经由深入性互动中制度文化的相互影响, 最终达到精神文化的渗透。在乌鲁木齐回族经济活动中, 更多地是一种接触性互动, 同时伴有一些深入性互动。一方面, 物质文化是最容易被借鉴和移植的文化, 回族经营者通过与汉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之间的交往, 自然地将他们的文化整合进入本民族文化, 以服务于本民族文化, 同时实现经济价值, 回族与他文化间存在着明显的物质文化层面的互动, 这主要表现在前文所述的饮食内容和饮食空间的互动;另一方面, 回族与其它文化, 尤其是汉、维吾尔文化之间的互动已经涉及到制度文化层面, 这突出反映在回族经营者们对汉族先进管理方法的采借。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已经有一些作为较深层次的制度文化层面的互动, 但可以明显地看出, 在这一过程中, 回族依然保持其鲜明的独特性, 保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

其次, 多维互动。经过长期的互动与调适, 回族文化与异质文化, 如汉文化、维吾尔文化等之间相互吸收, 相互 (下转P38) (上接P60) 影响, 彼此沟通与交流, 共同谋求长远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文化互动关系与日俱增, 加之现代文化的冲击及中亚文化、欧美文化的影响, 文化互动更加深化到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各个层面, 进而展开一种多维的互动, 如前文所述, 回族与其它文化的互动并不仅限于饮食方面的吸收与创新, 如维吾尔族的烤肉、抓饭等进入回族餐厅;也有现代管理方式及理念的采借, 如收银机、点菜器的引进以及规范化、制度化的服务方式, 有一些规模较大的餐厅还会在每个楼层或前厅安排一个主管或者经理负责, 有明确的分工和管理职责;还有建筑、装修等多方面的整合以及对中亚文化、欧美文化的融合与吸纳。调查中就有回族餐饮店铺采用维吾尔族那种木色的装修风格, 也有餐厅选择现代的欧式风格。因此, 可以说, 民族经济活动中回族文化与他文化的互动是一种多维度、多视角的文化互动, 在此基础上, 不同文化间相互学习, 相互依存, 共同进步。

最后, 互动共生。商业领域的各经营者间存在一种竞争和共生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的经济较量中, 文化因素日趋凸显, 很多经营者借鉴并吸收不同的文化资源, 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生产成为文化产品, 进行商业化运营, 最终创造经济效益。他们以文化为根, 经济作叶, 不同文化间彼此影响, 互为补充, 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个共生性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中, 在长期的互动中借取对方有利的文化元素来壮大自己, 以开放的经营态度来赢得广阔的生存空间。

日本学者羽田亨认为, “凡是某一民族的文化发展与衰退, 在多数场合下要视其与其它民族有无接触, 这已成为一般的原则”, 一种文化不可能在封闭中求得长远的发展与进步, 因此, 植根于回族传统文化的沃土, 发挥自身文化的优势, 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 注重采撷其它文化的优秀之处, 为己所用, 进而保持回族文化的时代适应性, 这是民族经济活动中回族传统文化与其它文化互动的明智之举。与此同时, 这种民族间的文化互动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共中央王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回族饮食文化[C]//杨怀中.中国回商文化 (第二辑) [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0.

[2]李晓峰.维吾尔族店铺称名的民族文化性格[J].新疆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3]杨忠东.回族文化结构分析[J].中国穆斯林, 2012, (4) .

[4]李元元.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研究:以阿克塞、肃北、天祝三县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 2010.

小学文化类活动 篇3

所谓活动化教学,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它是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而实现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品德类课程的教学应怎样开展各种有效的活动,真正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活动化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

教学目标是预设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导向作用。众所周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保证课堂教学取得预期成功,首先必须提出明确而切实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而要检验课堂教学是否取得预期的成功,也要看这个既定的目标有否达成。所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标准。品德类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尽管它的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以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来完成,但教师所安排的这些活动都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进行。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一活动原则,是因为课堂教学中所安排的各类活动,都只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的载体;而教学目标才是我们开展活动、实施教学的最终目的。

如《祝你生日快乐》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日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从同学的生日体会集体友谊之情和集体生活之乐。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把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在一位同学的生日、以举办生日聚会活动的形式进行。活动安排亲情传真、生日快乐、真情回报几个环节。在亲情传真环节,可通过父母留言的方式使学生感知母亲生养自己时的痛苦经历和父母抚养自己的艰辛,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在生日快乐环节,通过父母、老师和同学赠言、赠送小礼物的形式,让孩子体会到父母长辈的关心、集体友谊之情和集体生活之乐;在真情回报环节,让过生日的同学对父母、老师和同学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自己对父母的养育、对老师和同学的关爱的感激之情。整个活动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生日聚会的氛围中,环环紧扣,层层递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正面引导原则

正面引导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的行为因获得满意的结果而得到强化的过程。儿童与青少年的道德观尚未成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有在正确认识支配下,他们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品德类课程教学应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当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作为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主要形式之后,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充分考虑品德类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特殊性质,积极有效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从而引导学生获得对生活的经验,并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品德类课程教学中安排的各种教学活动,都必须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去考虑、安排活动,更要考虑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和了解,有利于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

例如,《我们和诚信在一起》这一课中的《一诺千金》《曾子杀猪》《诚实节是怎么来的》三个小故事等教学内容本身就是编者本着正面引导的原则编写的。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只有同样坚持这一原则,采取开故事会、演课本剧等方式使这些故事深深扎根于孩子的心田,才能保证教学效果。而在拓展教学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举办了一个小小故事会,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诚信人和诚信事,以强化教学效果,更是正面引导原则的又一体现。

全员参与原则

义务教育是以法律作保障的、对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必须进行的、带有强制性的教育。它最突出的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因此,坚持全员参与应成为品德类课堂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由于品德类课程是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形式,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进行学习,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实际的接触,以开展思考,积累经验,获得智慧,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德意识,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在充分考虑活动的针对性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面,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全员性。活动的全员参与,当然也包括教师的参与。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应该是参与者。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就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有学生的全员参与为基础,有教师的引领作用作保证,这样的活动一定是积极有效的。

如教学《我不任性》一课时,有教师是这样安排教学活动的:在“连环画”教学环节,他先让学生分小组谈谈自己对“爱耍脾气的贝贝”的看法,再进行大组集中交流,教师加以指点,使学生在评价中接受教育。在“生活小舞台”教学环节,他采取“编一编”“演一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课本剧的方式帮助贝贝改变任性的坏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平时有哪些任性的表现,应如何改正,教师再适时给予评点。这样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该教师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并使自己也参与进去。学生的全员参与,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广泛;而教师的适时点拨,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整节课注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心理上保证了他们的全员参与,使课堂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圆满实现了教学目标。

反馈矫正原则

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再获得输出信息的结果,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通过反馈,教师可以认识、矫正偏向和失误,逐步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反馈矫正是品德类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反馈,教师可以及时获得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特别是教学中的薄弱方面,以及时调整或改进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在小学品德类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活动不是自由活动,而是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知识,丰富经验。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反馈来及时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效果,并根据反馈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适时调整活动方式,改进薄弱环节,从而提高活动质量,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坐立走有精神》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把如何正确地坐、立、走和这样做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应该说,学生对这三个动作并不陌生,但对如何正确地去做却知之甚少,因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在这些方面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在讲授动作要点、指导现场演示之后,应设计一个反馈环节,放手让学生当众演示,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学生仍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因为低年级学生缺少坚持性,而且一些不良的坐、立、走的习惯动作也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所以,单凭课堂几十分钟一时也难以纠正,这就要求这种矫正工作不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甚至在课外)都要做。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消除旧习惯,养成新习惯,让学生真正学会正确地坐、立、走,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文化活动月活动方案 篇4

一、活动主题: 活动口号:“认识数学、亲近数学、挑战数学、玩好数学” 活动主题:“感受数学文化,品味数学魅力”

二、活动目的:

给学生提供一个多途径、多方法、多角度了解数学的舞台,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们体验“学数学,其乐无穷;用数学,无处不在;爱数学,受益终身”,让大家感悟数学之美,拥有一双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眼睛,拥有一个用数学思维认识世界的头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自然融合,体验数学的文化魅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思维,在挑战中享受快乐。通过本次丰富多彩的校园数学节活动,搭建数学文化平台,展示数学文化魅力,让学生在“认识数学、亲近数学、挑战数学、玩好数学”的同时,借活动扩大学校的影响,渲染学校的数学氛围,借活动展示学校特色建设的成果,促进学校的特色建设。

三、活动对象:

全校1至6年级学生。

四、活动时间:

2015年11月1日——11月30日(第十周——第十三周)

五、活动内容:

活动一:我是小小设计师

1.活动规则: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进行手工设计。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评比奖励方式:每班择优十份作品,参与本年级评比,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3.各年级具体设计主题:

一年级:数学想象画。以数字(1、2、3„„)、符号(+、-、<、>、=„„)或几何图形等数学元素,绘画心目中的数学世界。

二年级:数学日记。以数学日记形式,记录生活中学习应用数学的有趣故事,或者解决的数学问题。鼓励图文并茂。

三年级:数学故事。鼓励学生编写数学小故事,情节生动,图文并茂,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手抄报设计。数学手抄报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丰富学生的视野,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年级:数学思维导图设计。制作数学思维导图能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查漏补缺,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对本单元知识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年级:“数学文化月”图标设计。利用所学的各种图形和各种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知识进行加工创作,设计出月亮湾小学”数学文化月“活动的图标。(备课组长负责制定好本年级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

活动二:“我是计算小能手”比赛 1.参赛对象:1-6年级全体学生 2.考试时间:20分钟

3.比赛内容:各年级相关数学口算、速算题目

4.评比与奖励:各年级按照分数高低,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

六、闭幕式:总结颁奖。

时间:第十三周星期五早操时间

七、活动总结:

各备课组收集、整理资料(照片、文本及电子资料)交教研组长。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总结 篇5

尊敬的中心校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坐在这里,我有一点班门弄斧的感觉,我们所做的,仅仅只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我想在此做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就行,不当之处,诚恳的请各位行家里手提出批评,给予指导。

校园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诸多的因素,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它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我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想通过一种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来达到学校的育人功能。我校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几个方面加强建设,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使文化育人这一教育理念得到很好的体现。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净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培养为特色,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校园文化的主题: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书香校园

在学校整体办学目标的指引下,广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课内容、以内外文化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弘扬校园主体精神,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和艺术及美感的熏陶,促进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等全面健康的成长。

三、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提炼学校的教育理念,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提高质量的先导。我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办学理念。让其深入人心,指导全体师生的行为,促使全体师生为其共同目标而奋斗。办学理念,其内容包含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特色、育人目标、学校校训等几项内容。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全面育人 办学宗旨:面向生活育人

面向社会树人 办学目标:提升教育品质

构建优质学校 学校办学特色:书香溢校园,童心永灿烂。校风:责任 合作 创新

教风:教书育人 求实创新 学风:立志好学

全面发展

班风:一年级——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二年级——人人自觉,天天进步 三年级——做小蜜蜂,探百花园 四年级——耐心细心

诚心开心 五年级——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六年级——诚实友爱,乐学善思 校训: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二)加大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发展。

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学生陶治情操、净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年来,我们学校一贯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修缮了一些教育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空间构建校园,栽种和修剪着眼于画意和美感,为师生创造了一个清新洁净的氛围。

1、会说话的墙壁

一踏进校园,便置身于“文化天地”之中了,在一条30多米的黑板报小天地中,你可以看到一幅幅稚拙生动、色彩斑斓的儿童画,以及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短文、谜语、科学之窗等,每一幅画,每一篇短文都跳动着孩子们一颗颗纯真的童心。每间教室的墙壁,更是同学们的“用武之地”,在这里,学生用自己的双手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来表达对班集体的爱,对校园的爱,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生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这些会说话的墙壁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们与学校的距离,使他们在感受美的同时,热爱美、热爱学校,向往学习。

2、草木也有情

学校根据现有条件,发动全体师生一起动手,对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种 2 上了栀子花、桂花、炮仗花、三角梅„„一年四季,校园里四处葱绿,呈现了多样的立体绿化结构,哪怕是在严寒的冬季,鲜花依然盛开,芳香依旧怡人。充满童趣的创意画和稚嫩的语言在向你提示:“我也是有生命的,请爱护我!”“不要踏在我的身体上,我会很痛哦!”,水池上写着“请珍惜每一滴水,要不然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们的眼泪!” „„整个校园仿佛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师生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美丽的校园,它使每个孩子从小树立爱护花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3、争做环境小卫士

清洁的校园环境体现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能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比较重视校园的卫生,校园的每个角落放置了垃圾桶,上面写着“讲究卫生我做起”,在墙壁的拐角处贴着“请不要摸花我雪白的脸!” „„学校常年坚持“每周一大扫,每天一小扫,有杂物随手捡”的卫生制度,同时结合卫生流动红旗评比,使每个学生人人都要为班集体献一份力,为集体争光添彩。

4、个性飞扬的班级活动课堂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环顾学校每个班级教室的四周,各具特色,各个班级都以一个主题来突现各班的文化特色。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做法如下:

(1)制定班级规范。每个班级都有班级公约,由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共同制定出几个目标,由于是学生自己制定的,有利于落实。

(2)建设学生作品展示栏。当前倡导的赏识教育理念提出,要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成功,获得自信。主要有书画作品、作文、手抄报等等;先看六年级的“书画长廊”,一踏进教室,书香、墨香四溢,生动新奇充满幻想的图画,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五年级的“小螺号”,有歇后语,民间谚语,成语典故,脑筋急转弯,智力拼盘,充盈着孩子们“乐在其中”的气息;再看四年级的“手抄报大观园”,一张张学生自行设计的手抄报,五彩纷呈,内容丰富,形式独特,是学生汲取知识养料的好地方,形成了校园里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线。

(3)制作“成长树”和“评星栏”。低年级的成长树是通过学生的努力,获得进步或有出色表现,从而获得种子幼苗,到开花结果;高年级的评星栏,有“劳动之星”、“进步之星”、“助人之星”等,让每个同学都有获得星的机会。这能够 3 让学生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成长历程,体验进步和快乐。

(4)建立班级图书角。班级图书角是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构成了学校特有的班级文化。学校号召各班师生将有益的读物捐到班上,作为班级的藏书,同学间相互借阅,书桌上贴上“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字样,俗话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校致力于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充分挖掘教育内容,为师生建设“四季有花香,处处绿满园,时时有欢笑”的富有生命生长气息的整洁校园,体现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营造充满“生命对话”的人文氛围,对师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打造校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1、师德师风教育——精神文化建设的保证

学生与教师相处在一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定期举行“素质教育”、“教书育人”等经验交流会,开展“树良好师德,兴教育新风”活动,使每位教师树立“服务育人”的意识,并落实到日常教学的每一项活动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语言美、行为美的教育,从而形成文明礼貌,遵规守纪的良好风气,进而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进取心。

2、红领巾阵地——少先队员的精神乐园

学校十分重视少先队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是经常性开展以重大纪念日、节庆日为载体的教育活动,如:喜迎国庆黑板报比赛,清明时节的踏青扫墓活动,五一劳动节期间的劳动最光荣活动,七一建党节期间“党啊,我的母亲”作文比赛;二是红领巾广播站的播出,每个星期四午课前,红领巾广播站就会响起动人的旋律,有“校园之声”、“请您欣赏”、“加油站”等栏目,红领巾广播亲切动听,激励同学们积极向上,用功读书,同时也让同学们得以放松神经、愉快成长;三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社区公益劳动,如“我为‘五保’老人献爱心”,4 “保护我们的家园”等活动;四是开展“手拉手”活动,以“手拉手,同成长”为主题,学校与附近山区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通过少先队员之间相互通信、互访、交流、共同组织文艺节目活动,加强“手拉手”伙伴之间的联系,延续和促进“手拉手”伙伴之间的友谊,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相互鞭策,共同成长;五是开展“国旗下讲话”活动,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站在庄严的国旗下,以“爱我中华”、“从小志气高”、“身边活雷锋”、“合格小公民”等为主题,由老师讲和学生讲结合,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学习的教育。

3、庆六一,显身手——丰富多彩的课程文化活动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是学生们最快乐的日子,为庆祝六一,学校开展各种丰富的竞赛活动,如“古诗词朗诵比赛”、“书画比赛”、“作文比赛”、“跳绳比赛”、“乒乓球比赛”、“文艺节目比赛”等,学校平时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有“唱歌兴趣小组”、“舞蹈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绘画兴趣小组”、“篮球兴趣小组”等,通过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每到六一,学生们就可以大显身手,歌唱祖国,抒发内心的喜悦,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4、阳光体育大课间——健康生活每一天

我校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编创了一套韵律操作为学生的大课间活动,每到大课间,在有节奏的乐声中,全校同学一起跳跃,一起舞动,愉悦了心情,放松了神经。

5、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他律向自律转变

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以下的原则:

(1)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关键是养成教育,须遵循“从他律到自律”这一规则。

(2)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应落到实处,从细微处入手,把行为习惯和文化内涵紧密结合。

(3)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课间活动、卫生管理、放学集会、社会实践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促进他律向自律转变。

(四)、完善校园 5 的制度建设,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学校必须重视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学校工作,德育为首。为了使德育管理规范化、具体化、科学化,学校要制订和完善一系列的德育管理制度,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优秀班集体评比制度》等导向性制度,充分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作用,以此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以坚持不懈抓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为切入口,开展评选“小孝星”、“文明小标兵”、“优秀少先队员”、“优秀班集体”等活动,大力弘扬正气,严抓违纪现象,积极营造一种遵规守纪、催人奋进的育人氛围,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分辨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等,推动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校风的形成。

学校是文化人聚集的场所,是文化人造就文化人的环境。以自己的知识智慧言论行为文章道德去绿化荒芜,净化污浊,美化粗陋,从精神层面去提升我们的境界,我们坚守着这一信念,并把它作为校园建设和常规管理活动的要义。

四、存在的困惑和努力的方向

小学校园"文化节"活动方案 篇6

传承 开拓 内练 提升

(秉承校园文化精神,展示校园文化魅力,拓展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二、活动时间

三、活动内容

本届校园文化节系列活动由健身篇、艺术篇。活动形式为学科比赛活动、体育竞技活动、文化艺术活动。

(一)校园文化节系列活动之学科竞赛活动

项目:

1、一至六年级语文、数学竞赛(x月下旬)

2、一至六年级语文、数学竞赛(x月下旬)

(二)校园文化节系列活动之健身篇——体育竞技活动

项目:

1、田径运动会(2014年x月中旬)

2、迎“五一”师生乒乓球比赛(2014年x月下旬)

3、三至六年级学生广播操比赛(2014年x月中旬)

(三)校园文化节系列活动之艺术篇——文化艺术活动项目:

1、大、小字比赛(x月下旬)

2、“春之歌”朗诵比赛(2014年x月上旬)

3、迎“国庆师生歌咏比赛”(2014年x月下旬)

4、相声、小品、课本剧比赛(2014年x月下旬)

5、迎“六一”绘画比赛(2014年x月下旬)小精灵儿童网站出品6、3---6年级小学生作文竞赛(2014年x月中旬)

7、一至六年级语文、数学、外语、美术优秀作业展(12月下旬)

8、2014“迎元旦”全校黑板报设计评比大赛

(2014年x月下旬)

9、一至六年级各班组织“迎元旦”文艺演出

(2014年x月x日)

10、经典诵读(20xx年元月下旬)

四、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部门、班级要充分认识本次活动的重要性,落实专人负责,精心制定实施方案,提高活动的质量。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活动的宣传工作,多角度、多渠道为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扩大活动影响面。

3、注重协作,形成合力。各承办部门要加强联系协作,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整体合力,扩大活动效果;加强与老师、学生、家长的沟通,动员全社会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组织工作

本次活动成立组委会。

组 长:*** *** ***

成 员:*** *** ****** *** ***

学科竞赛活动负责:*** *** ***、音乐活动负责:*** *** ***

科技活动负责:*** *** ***

美术活动负责:***

田径活动负责:*** *** ***

信息活动负责:*** *** ***

读书活动负责:***

心理活动负责:***

书法活动负责:***

英语活动负责:***

球类活动负责:***

协助实施:校长室、教导处年级组长、各班班主任

组委会办公室设在校长室。

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

教导处:负责活动方案的制订,活动的组织协调、活动进度安排,做好课务安排、资料收集工作。

校长室:配合全校大型活动时间保障,组织协、调接待服务工作。

小学文化类活动 篇7

在社团展示中,和墨社团的书法作品,或楷书、或隶书、或行书,工整大方,活泼灵气,尽管没有装裱,但让大家沉浸在墨香趣味之中,令人难忘。和红社团传承中国女红,教师们精心绣成的十字绣作品,带给大家美的享受,让人体会到一种灵巧手指与宁静心灵的完美融合。和健社团更是意气风发,羽毛球对决赛,你来我往,展示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三毛球比赛那流星赶月般的速度,让人感受运动的乐趣。最受大家欢迎的,要数和味社团了,教师们品味着和味社团制作的下午茶,或谈笑风生,或高谈阔论,小小的空间里充满着和谐的味道。

国内统一刊号:CN31-1991/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8349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100420130054

小学文化类活动 篇8

[摘要]校园篮球活动文化的建设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渠道。阐述中小学校园篮球文化的育人功能,为师生了解篮球运动的作用提供借鉴,并提出了中小学校园篮球活动文化建设的途径:加大宣传力度,结合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建立校园篮球体育社团;完善篮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篮球活动育人功能建构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5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篮球各种赛事(NBA、CBA、CUBA)的茁壮成长,篮球运动深深吸引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眼球,在中小学校园中开展篮球运动,使校园形成一种篮球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小学校园开展篮球运动的育人功能,以及中小学校园开展篮球运动的途径,为学校开展篮球运动奠定基础。

一、中小学校园篮球活动文化的育人功能

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将“健康第一”摆在学生发展的首位,健康应该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学校进行篮球活动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1.促进身体素质的发育

身体素质通常是指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

进行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都必须建立在身体素质的基础之上,而篮球运动也不例外,篮球运动的技能、战术、能力都需要具有强健的身体素质,这更有助于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突出的表现,同时学生参加篮球运动更有助于身体各项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中小学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学校开展篮球运动、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篮球运动有助于身体的发育。首先,篮球技术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人体各个部位、各个关节相互配合、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进行,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肌肉活动完成的,而肌肉活动总是以不同程度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以及肌肉的协调性发挥其功能作用的。因此,进行篮球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弹跳等身体素质,进而培养不同类型的篮球运动员,如NBA中力量型的奥尼尔、灵敏型的乔丹、速度型的艾弗森等。其次,篮球运动能改善人们的机能状况,塑造强大的体魄,促进人体技能的发展,提高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学生进行篮球运动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心肺功能的提高,呼吸系统的进一步发育,身高体重的增长,使身体各个系统的发育朝着健康方向前进。

2.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学中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为: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个体的认知、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并能够保持正常的心理调控能力,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一致,能够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一致。

中小学校园中开展篮球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精神熏陶的价值。首先,篮球活动有助于学生个性的陶冶。中小学校园中开展篮球活动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精神需求,塑造每一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其次,篮球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篮球活动是一项团体活动,团体的荣誉都归功于每一位成员,因此它在带动优秀、活泼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使消极、冷淡、自信心不足,自卑的学生转变对自己的看法,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进而发展到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上来。第三,篮球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升认知水平。俗话说,积极的行动来源于正确而有效的认识。篮球运动在中小学校园中的开展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激励着全校师生积极创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进而提高人们对篮球的认知和对体育知识的认知。第四,促进智力的发育。经常参加篮球运动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反应能力以及思维和想象能力。

中小学校园中开展篮球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能使人心胸开阔、镇定自如、坚定不移,能以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在浮躁的社会中进行激烈的竞爭。

3.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在社会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处事态度、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学生在社会对人、对事的能力。篮球运动是一项团体运动,只有团体相互协作、互相帮助、相互信任才能取得胜利,篮球活动的开展具有群众性、协同性和交往性,篮球技术的提高需要球员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帮助,才得以共同发展,战术的布局需要球员共同协作,出谋划策,球员之间精心设计组织实施,发挥团队精神才能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在中小学开展篮球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篮球活动在发展学生集体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品质的同时,在无形中也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首先,篮球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协作、交流,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其次,篮球运动具有多变性,在篮球赛中需要球员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处理球赛中的突发事件;第三,篮球运动是一项团体活动,需要发挥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因此中小学校园中开展篮球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

二、中小学校园篮球活动文化的构建途径

中小学校园篮球活动文化的建设首先要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校园篮球活动文化的认识,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其次注重篮球活动文化的物质文化的建设,为篮球文化在中小学校园的普及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完善各系列篮球文化的制度建设,为篮球运动在校园的普及与传承建立制度保障。

1.建设校园篮球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主要指人们的思想观念、对知识的认识等,要提高校园篮球精神文化,首先要加大领导对校园篮球文化的重视,提高其对篮球文化的认识,加大对篮球文化的宣传,为学校营造一个篮球文化氛围。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篮球文化的认识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宣传,只有宣传才能广为人知,学校也不例外,要想建立巩固、持久的篮球活动文化,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在中小学如何宣传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呢?首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教授学生篮球运动的技术和各种战术,组织各系列比赛吸引学生的眼球,进而使学生不自觉地对篮球产生兴趣,从而积极投入篮球运动中。其次,在体育教学之外,学校应该多多组织各种篮球比赛,通过各种系列讲座、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篮球的认识,在学校的宣传栏借助于标语、球星图片、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作用,组织学生欣赏和观看体育比赛、充分发挥媒体和板报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宣传和渗透篮球活动文化知识。

(2)加强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结合

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将在体育教学中学习到的技能战术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篮球文化的传播中,将体育教学中学习到的篮球技能战术运用于课外活动组织的比赛,运用于学生的大课间操,运用于课余体育训练,这不仅为学生提供物力支持,还为学生提供技术保障,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完善物质文化的建设

校园篮球物质文化包括篮球场地和篮球器材设施等。篮球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学校进行篮球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为了使中小学篮球文化得到发扬,必须拥有充足的篮球器材设施和进行篮球运动的场地。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学校的教育要具有“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讲话”的效果,也就是说学校要发扬篮球文化,就必须注重校园篮球场地的建设和篮球器材设施的使用,使场馆的建设和器材的使用具有艺术性,具有较深的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篮球器材的使用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也具有本校自身的独特性。如篮球运动场的建立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而规划建设,篮球器材也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适当使用;校园中体育建筑、雕塑要加入篮球文化的元素,如校园中设计一尊乔丹的雕塑,从某种程度上都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篮球运动的积极性。

3.完善学校篮球竞赛制度

竞赛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导火线,篮球比赛是学生和教师学习篮球技能战术的主要动机,为了保持这一动机,维持师生进行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必须完善校园篮球活动竞赛制度,使学校篮球比赛成为一种文化,使其发展成为传统性和现代性相结合的篮球比赛制度文化。同时篮球比赛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对篮球文化知识起到宣传作用,进而实现竞赛效益的最大化。

4.充分利用网络媒体

网络无处不在,网络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体育教学带来便利。网络为体育教学带来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教师的教学内容的创新和“二次开发”需要网络的帮助。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需要网络的支持和帮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我教育,利用网络学习新的体育知识,查阅体育教学类知识和体育基本技能知识。三、网络是师生之间交流的工具,通过网络交流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建立联系的同时,共享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源。四、网络可以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体育教学问题。可见网络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无穷的魅力。

處于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与网络接轨已经迫在眉睫。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便利性、资源的共享以及信息交流的开放性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取知识信息时所受的限制,它能使分布在不同地方的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能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受益。具有这样的网络优势的存在使得教育在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建立体育课程资源库能帮助体育工作者及时获取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实现体育课程资源的共享,实现良好体育课程资源的教育效益。

网络成为社会高速发展的秘籍,实现教育先行的手段。可以带动资源的共享,实现课程资源的再开发,因此建立高校体育课程资源数据库,不仅能达到资源共享,还能够有效促进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5.建立校园篮球运动社团

学校的社团活动是体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的有力手段,也能够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爱好,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因此学校为了加大篮球知识的宣传,提高学生的认识,建立一支篮球兴趣社团是非常有必要的。

上一篇:工商联合会乡镇分会当选会长讲话下一篇: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广告学广告策划与广告实务方向高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方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