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2024-09-06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精选10篇)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篇1

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课程编号:2900027 任课教师:魏崴 贺永 章明

一、专业实践主要阶段

1.实践动员 2.实践指导 3.中期检查 4.成果提交 5.成果抽查

二、专业实践周期要求

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累计时间必须达到6个月。对于参加双学位、或参与导师科研项目与学术活动但实践环节及成果内容不足的研究生,最少需参加2个月以上的设计院实习工作。

三、专业实践单位要求

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可选择的专业实践单位包括:

1.学校、学院与相关企业联合建立的研究生科研实习基地的实践工作(具体单位包括: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2.导师横向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现场和实工作;

3.学院的大型实验室(含中心)和实践基地工作;

4.学生自行联系,得到导师及学院认可的具备设计甲级资质的实践单位。

四、专业实践计划安排

1.实践动员 1.1时间安排

2011级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安排在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之间进行,研究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时间段完成在设计机构或实践单位的专业实践活动。

1.2实践通知

2012年6月20日发布专业实践通知,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布:

·海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C楼布告栏)

·网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网站、建筑系网站、研究生网站)

1.3实践动员

2012年6月26日(星期二)早上8:30在B楼钟庭报告厅举行实践动员会,布置实习任务、实习要求和实习计划,并进行相关规章讲解。

2.实践指导 邀请2-3家相关设计机构、单位和签约企业负责人或建筑师,对设计机构、单位的概况,用人要求,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简要介绍;邀请1-2名结束实践的同学介绍实习实践阶段的注意事项、工作安排、设计机构选择等相关问题。

实践指导结束,个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具体格式按照附件-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要求填写)。

3.中期检查

3.1时间安排

2012年12月31日之前提交专业实践中期检查成果。

3.2通知发布

专业实践中期检查要求的通知将通过以下途径发布:

·海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C楼布告栏)

·网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网站、建筑系网站、研究生网站)

3.3成果内容

中期检查提交成果内容包括: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

·设计机构中期回执(包括录用证明、参加培训和参与设计项目情况)·学校导师签字及意见; ·实习周记(不少于5篇)。

3.4成果要求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单独装订。其他中期成果要求A4普通白纸打印(单双面打印都可),页面左侧订书机装订,具体格式参照(附件-2:2011级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中期成果)提供模板制作。(在上海以外地区参加实践的研究生可将中期成果邮寄致学校,并在信封注明中期实践成果提交字样。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办公室

贺永 老师收,邮编:200092)

·以上文件统一装入信封提交,信封外请注明姓名、学号、实践机构等信息,具体格式参照附件-6:《2011级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中期成果信息(信封)》提供模板制作贴附。

4.成果提交 4.1时间安排

2013年的5月1日前提交全部专业实践成果。

3.2通知发布

提交成果的通知将通过以下途径发布:

·海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C楼布告栏)

·网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网站、建筑系网站、研究生网站)

3.3成果内容

·专业实践考核表(按照附件-3:《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表》内容认真填写); ·实习单位鉴定表(请设计机构负责人或指导教师按照附件-4:《实习单位鉴定表》内容评定成绩、签字盖章后用普通信封封口后交予学生提交或直接邮寄至学校。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办公室

贺永 老师收,邮编:200092);

·实习周记(不少于20篇);

·设计图纸(精选不少于20页初步设计或施工图纸;或达到相关专业技术设计要求的图纸;要求提交本人完成或主要由本人完成的图纸或报告,强调工程性、实践性、技术性,不强调完整性;对于参加双学位、或参与导师科研项目与学术活动的研究生要求不少于10页,并需导师出具相应证明文件)。

3.4成果要求

·专业实践考核表请用A4普通白纸打印(单双面打印都可),页面左侧订书机装订,共1份;

·实习周记与设计图纸以A3文本形式提交一套(不少于40页,单面或双面打印都可),要求白色普通网纹纸封面胶装装订,·电子文件以光盘形式提交;并与设计图纸文本、专业实践考核表、实习单位鉴定表一同装入档案袋提交。档案袋外请注明姓名、学号、实践机构等信息,具体格式参照附件-7:《2011级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最终成果信息(档案袋)》提供模板制作贴附。

5.成果抽查

5.1抽查比例

随机挑选5-10%左右的实习成果进行面试汇报。

5.2时间安排

2013年5月15日公布抽查名单,一周内进行面试汇报(具体时间以最后通知为准)。

5.3考核人员

考核组由建筑系主管研究生工作系主任1人、研究生实践工作主管教授1-2人、研究生导师1-2人、设计机构导师1-2人,共5-7人组成。

五、实习成绩评定

实践的最终成果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各阶段的所占比重如下: 1.中期考核 20% 2.实习成果 30% 3.实习周记 20% 4.实习单位鉴定 30%

六、公共信息平台

以上专业实践相关文件将通过学院网站统一发布,请各位注意下载。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篇2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我国风景园林学科教学单位广泛分布于建筑学、林学、农学、工学、商学、管理学等学科教学机构内,其历史形成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不尽相同,研究重点亦颇不一致,教学成果与实际效果很难衡量与比较。即便是建筑类院校,由于对风景园林学科的宏观性、综合性考虑较少,诸如培养模式单一,研究重点局限的现象仍有存在;缺乏人文修养、科学精神和大工程综合意识的桎梏一时难以化解。以上问题的存在,既不适应风景园林学科自身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系统化的时代趋势,也在根本上无法符合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针对上述问题,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为代表的土建类院校,紧紧围绕人居环境改善与建设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学科全面、专业交融的综合优势,以完善塑造乃至提升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在加强风景园林基础教育的同时,通过搭建交叉学科基础平台,充分发挥建筑设计课程在设计能力塑造方面的鲜明特色与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着力加强设计教学环节,建立建筑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的内在联系及一体化教学与训练机制。

1. 风景园林学科背景下的建筑设计教学

在设计创新能力培养日益成为21世纪国际工程教育的核心,成为中国当代社会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根本需求的背景下,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体系中的“设计”内核急剧延伸,其涵盖知识量不断增长,知识结构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和复杂,传统的基于类型学教学的,由知识传输导向设计的教学模式正在转变为由设计创新引领知识增长的教学模式。

为此,东南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对现有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反思,率先提出以设计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风景园林设计教学新方法与新体系。其中,建筑设计课程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引导课程,位于整体教学环节的基础位置,其目标为“理性教学、夯实基础、铸造能力、鼓励创新”;以创建和谐、集约、科学、乡土、人文的风景园林设计教学方法为目标,以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所引发的当代风景园林设计教育观念重构为契机,依托现行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明确建筑设计教程的实施路径、适宜策略及系统分化,进而形成以设计创新能力提高为根本目的的建筑设计基础支撑体系;通过强调同学自主研学能力培养,实施开放、启发和研讨的教学方法和开放式成果考核机制,及师生之间多层次和多环节的互动交流,营造全新的创新型教学环境。(图1)

针对风景园林学科的自身特点,以及建筑设计的内生性规律,本学科内的建筑设计教学具有其鲜明的自身特点。首先,它不是某种简单的形体训练或空间构成,而是强调综合视野下的系统设计,是在能够逻辑的组织空间、功能、材料等因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在更加复杂条件下综合组织、营造空间的能力,将解决建筑问题的能力逐步推演至解决风景园林问题的能力;其次,它不是某种舍本逐末,或是刻舟求剑的行为,而是与人的认识规律息息相关,是人的尺度外化至自然的尺度,人的空间扩散至外部空间的客观过程,正如苏格拉底所言“认识你自己”;再次,基于风景园林学科教学的建筑设计,更为强调外部因素对建筑本体的影响,建筑是因环境因素生成的,它与场地、交通、绿化等现实问题息息相关,即“设计结合自然”;此外,作为风景园林学科设计教学的基础与引导,建筑设计重点解决的“功能与空间”、“场地与环境”、“材料与建构”三大命题,同样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焦点问题,这样的学习与训练,内在的直指风景园林设计的WHAT,WHY和HOW。(图2)

2. 建筑设计初步的课程编排与教学方法

基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筑设计课程设置,在以“设计”(包括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初步—景观规划设计—毕业设计)主干课为核心,技术类和人文类课程为两翼的“一核两翼”立体式知识框架基础上,构筑了三个连续递进的目标层次:第一,以“功能与空间”、“场地与环境”、“材料与建构”为基本问题核心,开放建筑设计相关问题,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一般规律、设计方法和表达方法,重点发展与风景园林设计呈规律性一致的科学方法与操作技术;第二,紧抓“设计”这一核心命题,训练并开发学生的设计自主能力,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潜力,促进交叉学习和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形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和与之互动的设计创新实践能力;第三,实现“两翼齐飞”,在技术之翼,根据建筑学科前沿发展注入新的知识点,视学生个体兴趣融入数字技术、生态技术等技术观念,强化技术思维与设计思维的融合;在人文之翼,根据课题自身特点与学生个性化追求,拓展文化特征、人文环境、文化范型等相关软科学内容,注重启发学生人文追求的理性发展。把握“先收后放”的科学认知特点,在建筑设计作为主干教学的同时,技术和人文两翼教学也逐步递进并实现知识点的交叉和融合。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教学模式以类型学教学、线性教学、引导设计为特点,即在课题编制上突出类型(住宅、图书馆、广场等)课题,在教学手段上单向度线性深入,在设计思维上以教师为事实主体,引导作为客体的学生模仿性设计为主要手段;而新的建筑设计课程,要通过课题的科学制定,以共时性教学、循环式教学、设计创新能力为针对性优势,即在课题编制中淡化类型的区别,转而突出训练学生掌握设计思维的共性特征;进而针对共性问题形成师生交互的循环式主题探讨,不断触及“设计”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感知设计的本体与设计解决的核心思维;在相对固定的教学周期内,形成学生主体思维不断激发,教师配合辅助、良性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设计思维的事实主体,变模仿性设计为主动设计,形成设计创新能力不断触发的良好局面。

同时,建立“学习与研究并行”的教学框架,重视人才培养的科学化,探索“启发、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案例研究、合作研究、专题研究等方式,强调灵活的研究方向和创造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选择真实场地与课题对应,通过“真题真做”,让学生参与实际调研、规划分析、讨论、汇报(评审)的全过程;强调合作、交流、协调、表达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学环节设置课题组,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能力,在课程教学和设计成果评议的各个环节中加大与校外(国际)学者和建筑师的联系,使教学始终处于与学科前沿和建筑师执业场景互动的状态,保证了课程内容的“真实可信”度。同时设置了课程作业集中评图的“答辩评图周”,各年级成果集中呈现,并邀请国内(外)建筑师和校外同行共同参与,将评图过程变成学习、提高、反思、提升的教学过程。(图3)

3. 面向景观环境的建筑设计初步

通过开放化教程创设和系统的教学过程把握,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不仅仅是学习“建筑设计”的过程,它有机的成为风景园林设计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有效提高学生自主研学的能力,夯实基础,拓展了交流互动所激发的创新能力塑造,并表现为以下几点特色:(图4)

3.1 以设计为引领,塑造整体空间意识

打破既有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之间的技术壁垒,在一个综合项目内完成各项设计任务;设计目标打破内外之分,基地外部分析和基地内部设计互动,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设计互动。同时,在设计流程上注重思维的连续性和学习的阶段性,前期强调设计的整体性,让学生从环境的角度对具体地段进行分析和认识,以此来确定设计的一些基本准则和概念,形成基本的设计态度;中期着重建筑空间和外部环境的互动,建筑设计和场地设计两条线索并行;后期主要进行建筑内外空间的详细设计,系统解决功能、流线、结构、材料等问题,训练综合处理多条线索的协调能力。

这样的设计流程在把握人居环境设计中“空间问题”的主线基础上,符合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规律,先宏观后微观,前面的结果成为后续设计的科学依据。设计的阶段划分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作为整体环境设计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不断交互式动态反馈的,由此产生的设计改变必须是基于整体环境认识深入的主动型设计优化。

3.2 确立设计主题,统领设计各环节

确立设计主题,主题的作用就是线索,由其作为各阶段设计的依据与目标。它迫使学生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中进行逻辑性、关联性思考,从而使得整个设计过程和结果体现完整性。受传统设计思维的惯性影响,学生很可能不自觉地将建筑本体设计、建筑外部环境设计按独立的设计任务来完成,尽管这样也能得到一个设计成果,但是前后关联性很弱甚至可能相互冲突,这样的设计是实际教学中必须给予调整的。如果能给整个综合任务确定一个主题,那么就能进一步约束学生,限定其在各个设计阶段都必须进行纵向关联性的思考,中期和后期的设计都将彰显前期确定的设计概念,进而建立起整体的环境设计意识。

主题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启发思维。主题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一个概念,而是与场地环境性格相关联的关键词。以主题为设计核心,进行广泛联想和深入思考,实际情况证明,这样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构想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3.3 在不同尺度上认识空间与环境

城市尺度、建筑尺度和室内尺度是完全不同的。从百米尺度过渡到公分尺度,这在实际生活当中是很普通的体验,只有让学生在设计操作当中体验到这样的尺度变化,才能让他们从更专业的角度看待人与外部空间尺度的转换关系。学生在尺度的转化中开始会有困难,集中体现在对小尺度不敏感,所以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小题大做”。

建筑设计阶段所形成的尺度感是学生认识尺度,进而把握环境空间的第一道环节。比如设计包含一个350m2的展厅,在建筑设计中确定了尺寸,但是那时的认识只是基于任务书的面积概念,缺乏尺度的深入认识,只有通过详细的内部空间设计,他才会具体了解到350m2能容纳些什么内容,人在这个空间里行进是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空间体会同样对风景园林空间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设计环节中,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如Sketch Up软件)、图纸绘制、断面设计、手工模型制作等手段体会尺度,必须建立的尺度标尺有:环境要素(如街道、绿化、河流)的尺度、建筑尺度(建筑规模、体量大小)、内部空间尺度(面积概念与人体尺度的对应关系)等。

3.4 建立认识内外空间的多元视角

在一般传统的设计项目中,要么关注外部空间,要么关注内部空间,视角也较为单一化。让学生同时关注内部与外部空间,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认识空间的多元视角。首先是所谓的“上帝”视角,就是俯瞰全局的视角,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这是最常见的角度,它能帮助学生宏观把握设计对象;其次是人的视角,它在建筑空间设计中起重要作用,是考量尺度和进行内部空间组织的重要参考依据;另外就是动态视角,也就是人在建筑内外空间穿行时的连续的综合印象,或者说“看与被看”,它要求学生关注不同空间之间的互动,关注空间进程,建立起空间序列的设计观念。学生在设计中,会主动考虑界面要素的内外贯穿,打破内外空间的视觉界限,以形成互动的内外空间。

此外,对于建筑设计中空间逻辑、功能逻辑、结构逻辑等的训练与把握,对于不同材料与建构关系的把握等,在系统、科学的建筑设计引导下,均能指向外部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

我们相信,今天的建筑教育就意味着人类明天的城乡空间环境品质,基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筑设计教学,应当也必须向着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建筑教育拓展的自明性,教学体系的创新性和示范引领的普适性方向不断发展与深化。

摘要:剖析建筑设计初步课程在风景园林学科教学体系及教学框架内的价值与意义,研究记录东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相关教学安排、课题设置、教学进阶及其相关方法。对以建筑设计为引导,面向中小尺度复合型风景园林设计的教学体系进行探索研究,并提供若干学生作业范例。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建筑设备及识图 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035-02

一、目前《建筑设备及识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几十年来,建筑设备工程课程的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材建设、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已很难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具体如下:

1.教材、规范陈旧,与建筑设备技术的发展不能完全同步

我国目前各大院校采用的《建筑设备及识图》教材,在内容设置及形式上均沿用上世纪70年代末前苏联的高等学校教材《房屋卫生技术设备》编写大纲和各章节内容安排,虽然经过多次修编,但是许多内容仍需进一步改进。当前新型建筑设备及其技术不断涌现,以往陈旧的概念亦在慢慢隐退,旧的教材内容及其体系难以适应社会发展。

在《建筑设备及识图》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建筑设备的重要性,有时候会增加部分规范、图集、标准等内容,由于规范、图集的更新速度太快,往往会出现一些过时的版本,造成了理论教学跟不上实际的情况。

2.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没有体现专业特色

《建筑设备及识图》是土建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有的教师为了备课方便,所有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一致,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没有体现出专业需要及专业特点来。

3.理论研究不足

与《流体力学》、《水质工程学》、《结构力学》等课程相比,《建筑设备及识图》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尽管近几年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本学科的新技术、新研究动向、新设备、新设计方法及其新规范和标准的发展,实际设计、施工等条件的千差万别,造成本学科在实践应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较多,急需高校及相关研究部门的理论支持。但在目前的高等教育框架下,《建筑设备及识图》学科难以形成良好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其理论研究环节存在明显落后于实践应用与发展的弊端。因而,本学科的理论研究进展难以做到引领和指导实践,甚至落后于实践发展。

4.理论太多,结合实际工程实例太少

《建筑设备及识图》发展很快,随之涌现出大量的建筑设备新技术、新规范、新设备、新材料、新设计、新施工方法等。由于高校课程课时设置及新技术传播应用时间滞后等原因,教学授课过程难以将课堂内容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造成学生在校所掌握的知识点与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别。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没有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方式

据了解,目前各高校教师在《建筑设备及识图》课程教学中,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有的教学内容是过时的,这样会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是生产、生活中较新的知识。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只是普通的教师教授法,没有其他的诸如课堂讨论法、图片展示法、室外参观、对比学习等方法。

教学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缺乏各专业的协调和管道综合训练,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形式多样化的要求,即学生就业除了在设计院工作之外,有很大部分的学生进入到房地产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建筑安装公司等。

尽管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建筑设备及识图》课程的教学手段已从过去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方法,逐步转化为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但目前教学课件的制作只限于PPT,形式过于单一,急需改进。

二、《建筑设备及识图》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及建议

鉴于《建筑设备及识图》课程具有应用性广、实践性强等特点,其课程教学改革应以强化实践教学为主,注重“四个结合”原则,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建筑设备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试验技术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本科教学与科研设计相结合,针对《建筑设备及识图》发展及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对目前高校相关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建筑设备及识图》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以达到培养具有广博基础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1.合理选择教材

教师在上课前,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了解专业需要及专业特点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的教材,如若教材中有不足的部分,还应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增加其他的参考书,以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同时,应注意教材内容的更新,使之较好反映当今建筑设备的技术发展水平。

2.编制合理的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选定教材之后,应根据专业的特点、需求、该专业与建筑设备的关系及影响,并结合课时安排有针对性的编制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有针对性、超前性、代表性;并根据教学大纲有选择性地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的教学内容。比如,建筑学专业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掌握的重点是建筑设备的基本知识及其建筑设备对建筑外观、空间使用的影响,如何布置设备及设备用房,既有利于建筑功能的使用,尽量减少管道、设备占用空间,造成浪费,又有利于建筑的美观和安全,而类似流体力学、水力计算等内容应该减少甚至去除;土木工程专业掌握的重点是建筑设备对结构是否有影响,屋顶水箱增加了结构的负荷,增加了结构尺寸,进一步使得造价增加。管道穿越墙、穿越基础会影响建筑的安全和结构尺寸,进一步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及其价值;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掌握的重点是建筑设备的基本知识,建筑的用水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与运行维护管理的水平和费用,但同时还要注意与暖通空调及建筑电气专业的相互协调,更好的处理建筑空间利用的问题,减少相互间的影响;工程造价专业掌握的重点是建筑设备的基本知识,并能准确无误的识读建筑设备相关的施工图纸及相关的施工工艺,以确保工程预算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

3.加强纵向与横向科研的相结合

由于《建筑设备及识图》课程研究所需要的设备较多,投资较高,且其研究成果的紧迫性、实践指导性不如其他课程,针对其纵向课题较难申请的现状,与各企业和相关单位相联合,加强横向课题的研究,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发展建筑设备的理论研究,加强其实践性环节有利于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4.理论教学结合工程实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收集工程实例并精心穿插到各教学章节中,放到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将一些典型工程实例作为课外补充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把教材与实际工程对比起来学习,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科书多以理论为主,工程实例较少,因此,如果在教学中能够结合一些工程实例,对具体工程进行介绍和剖析,将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社会的大课堂,外出参观、调研高层建筑中的各建筑设备系统,并据此写出调研报告,对工艺及运行管理中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工程角度去思考问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5.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讲授与工程实际的紧密结合,正确把握好课程与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采用启发式、课堂讨论法、图片或视频展示法、参观法、对比学习法、情景教学法、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参与本课程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和思维。比如,在讲到暖通空调和建筑电气的时候,应把他们与给排水的内容进行对比,给排水中有管道、阀门、用水设备、水泵房、管道井等内容,暖通空调中有水(风)管、阀门、用水设备、空调机房、风井等内容,建筑电气中则有导线、开关、用电设备、配电室、电井等内容,通过分析对比后,学生能较快的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学生课下思考完成后,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与方法,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方式上尽量采用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利用其能在短时间内传输、储存、提取或呈现大量的图形、图象、活动画面等方面的信息,并配合着部分板书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在一起,缩短了学生的实践认知过程。开发多媒体研究课件作为真实研究的补充,在原有的PowerPiont课件形式下,增加采用新的Flash、3DMax等课件制作软件,使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丰富多彩,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机房或者电脑展示天正给排水软件、BIM等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能收集大量的课堂讲授的素材,信息量加大,讲授效率提高,并能及时更新内容,改进备课方式,从而能很好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6.优化课程结构,拓展教学内容

首先注重《建筑设备及识图》课程与本专业前接课程及后续课程有机地衔接。学生在对《房屋建筑学》、《水力学》、《泵及泵站》、土建工程基础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能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后,进行本课程的讲解,其中穿插讲授上述课程在本学科中的应用,为后续将要进行的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奠定基础。

其次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为了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在《建筑设备及识图》课程中应增加工程安装、工程概预算、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编制工程设计文件等内容,并对课程作进一步的精选、整合和精简,做好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

合理安排每堂课的教授内容尤为重要。在正式授课前演示与本次课程相关联的内容、关键知识点及本次内容应完成的目标等,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便于控制课堂教学进度,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7.多种实践教学形式相结合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构建由“认识实习、课程实(试)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课程调研”等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复合实践性教学体系;压缩课堂理论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课程融入工程实践的环节,重视实习环节,拓展课程设计类型。根据教学进度和安排,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走出教室,参观水泵站、室内游泳馆、室外景观水、中水处理站、建筑雨水、管道井、配电室、消防控制室、卫生间进排风口等,调研建筑给排水及消防系统等,对工艺及运行管理中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看法,撰写调研报告。在毕业课程设计及其毕业设计阶段尽可能鼓励并推荐学生到各设计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实际课题设计及演练,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针对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信息,合理调整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内容,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与设备生产厂家、设备销售厂家、建筑科学研究所、设计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相关单位友好合作,及时了解相关的产品、技术攻关成果及施工工艺,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引人到专业课教学之中,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学科发展的前沿紧密结合。同时,结合目前建筑设备学科,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引入,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同步,不断充实、完善教学内容,并更新教材。

8.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

根据《建筑设备及识图》课程特点,对学生的考核应淡化技术细节,重视工程原理和方法考核,重视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考核。因此,考核应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可以是考勤、大作业、课程实习等),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考场内与考场外相结合,考试与设计作业相结合,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出现学生应试能力强,实际能力差的现象,使考试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三、结论和展望

《建筑设备及识图》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以上措施和建议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以强化实践教学为主题的教学改革,旨在引导学生如何将学到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实现从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观”转变。因此,本课题的探讨符合新形势下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专业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小华,周晓峰,谷丽.浅谈建筑设计与建筑设备设计的配合[J].煤炭技术,2003,22(2):64-65

[2]CIBSE.注册建筑设备工程师手册[M].龙淮定,王曙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赵志曼,白国强.建筑设备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4]何芳,邵林广.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建设职业教育,2007,3:33

[5]郑丽敏.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4):51

[6]曹辉.《建筑设备》课程教学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4):77-78

[7]蒋白懿.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2(1):53-55

作者简介: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篇4

开课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开课学期:第2学年夏季学期

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2周)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0501)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本课程设计是配合《员工辅助计划》课程而开设的一门实践课程,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员工辅助计划的基本原理、程序、方法和技术,为学生以后进行专业课学习和实践做准备。通过课程设计,达到以下目的:

1、加深对《员工辅助计划》理论知识在专业学习和实际应用中的功能认识。

2、掌握一门企业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设计研究方案、确定需求评估、收集资料,并做出切合实际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案。

3、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职业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前沿理论,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具体制度,熟悉专业职能部门和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

4、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养成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积极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

1、选定合作企业及主攻方向(选题)。

2、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合作企业的背景信息,并就员工辅助计划的难点和创新展开论证。

3、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员工需求;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多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4、设计员工辅助计划方案。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及社会工作理论知识,针对一个具体的企业,做出具体的分析,并就该企业某一方面的问题做出一份员工辅助计划。

5、实施方案,并进行反思总结和汇报。

三、课程设计的方式

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分为小组,每组以某一特定企业(可由指导教师指定或安排)为例,深入该企业调查研究,根据该企业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员工辅助计划,并尽可能的付诸实践。

四、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必须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服从指挥和安排,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努力干好各项工作。

2、必须严格遵守合作单位的保密制度和技术安全制度等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服从单位的安排,尊重单位的领导和指导老师。

3、认真作好课程设计日志和记录。每个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应做完整、详尽的记载。

4、作好课程设计方案及总结。课程设计结束后,学生应对自己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收获、感想、体会以及建议等及时形成文字,写出总结,字数不少于5000字,总结应于课程设计结束之日起两周内上交。

五、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

1、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课程设计成绩。

2、成绩评定依据:工作态度及纪律20%;课程设计日记、总结报告80%。

3、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课程设计成绩将作降等处理,情节严重者,成绩记零分。

(1)违反合作单位和学校规章制度者。

(2)不交课程设计报告者。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篇5

老师好,我是********。我的工作思路及计划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自我简述,第二大部分则是具体的工作计划。

一:个人介绍

1.我担任土木学院的¥¥¥¥¥和¥¥¥¥¥,拥有流利的口才,处事的自信,缜密的管理才能,思考具有全面性和规划性。

2.学习成绩优异,大一学年成绩是班级第二;大二学年成绩仍然优异(成绩单没计算出来,但平均学分绩比大一要高很多)。我认为“有一个优秀的成绩,大学才是是成功的,因为无论是就业,考研,出国优异的成绩都必不可少”。二:工作计划

1.了解班级:

以宿舍为单位了解班级情况,落实班级联系方式,及时开展老师下达的工作。如果出现了任何问题可以及时的解决。

2.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和其他特殊情况的新生。做到和每一个同学都有至 少一次单独的聊天机会,了解每一个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疑惑。

3.介绍大学:

根据自身的经历为新生们详细的介绍大学生活,告诉他们自己的经验。鼓励 他们参加学生工作,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参加比赛,锻炼学生的胆识和自信心的养成。对他们强调学生工作和学习的平衡问题。

4.土外专业特色:

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对国内大学本科,北美香港的研究生以及澳洲格里菲斯的 各方各面都有了很多的了解。我尽自己所能为学生答解,让他们知道土外专业独有的特色和优势以及出国课程学习和雅思的学习的特点。

5.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据我观察很多大学生缺少的是交流时语言表达的清晰性和条理性,以至于有 时候说一大堆话却让别人感到不知所云。所以我会用自己两年口语方面的能力,教他们能够在交流中,不仅条理清晰,还能够表达出内容。

6.英语学习:

突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自身经历告诉他们如何更好的学习英语,抓住 学校开展的大量英语课程这个巨大的机会

7.规划:

我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比赛并取得优秀成绩和收获丰富经验。所以我会帮 助每一位学生进行自己的大学学业规划以及职业生涯规划。

8.班级凝聚力:

多次组织班级的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时常开展班会,让大家互相了解。在此同时,加强班级的学习风气。组织班级积极参加系内,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同时观察每一个人的特长。

9.检查工作:

坚持落实晚自习制度,认真的做好学生的学习常规纪律检查和寝室卫生检查工作,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有一个轻松干净的生活环境。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篇6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启发式教育,高职技能人才

一、《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特点

《建筑工程预算》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包含工程量计算、定额计价、工程量清单三部分内容。工程量计算主要解决建筑物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问题;定额计价主要研究在地区定额及市场指导下各分项工程预算价格的确定问题, 它们之间有着极为密切与不可分的关系。工程量清单主要研究在招投标体制下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和清单计价的方法。《建筑工程预算》涉及比较广泛的经济理论、政策以及一系列的施工技术、组织和管理因素。与前期学习的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与房屋建筑学等课程有着极强的联系, 学生对其内容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学习本课程的效果。

二、《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培养目标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1]《建筑工程预算》以培养用人单位预算员岗位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来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向各相关用人单位的充分调查及统计, 确定该课程知识及技能对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并通过调研获得各课程知识间的综合相关度, 最终依此来确定课程的学时和授课内容。

三、《建筑工程预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对用人单位的教学调研中, 比较集中的反映在教学中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 综合识图能力较差。

原因分析:前后课程衔接出现问题。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房屋建筑学涉及的识图及构造知识比较浅, 是一年级学生的基础课, 没有达到岗位要求的识图的深度。也不能满足《建筑工程预算》对识图的要求。导致学生拿到图纸后不知如何处理, 找不到相关的数据。建议:在开设《建筑工程预算》之前, 设置单独的综合识图训练课程, 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

(二) 施工工艺、构造做法不清楚。

原因分析:很多学生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没有掌握牢固, 生产实习等实训环节不重视, 或效果不明显。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 对建筑工程构件及工序、做法没有形象认识, 就谈不上深层次的工程量计算。反映在定额计价上, 不知如何套用定额, 套用定额混乱, 丢项漏项。建议:课前开设2周的建筑施工实训, 加强学生对建筑工程主要分部分项工程, 特别是钢筋、模板、混凝土工程工艺程序感性认识, 或参与式实践。

(三) 对钢筋平法[2]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原因分析:建筑结构课程学的不扎实, 钢筋平法的知识掌握不好, 原因在于平法图集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考核有直接关系。在建筑结构中, 钢筋以设计计算为主, 对平法识图不作为重点考核,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虽然也讲平法, 但考核以施工工艺及方法为主, 钢筋下料的考核较简单。在《建筑工程预算》的平法学习中, 发现学生掌握程度不一, 基本概念不清楚, 对学生的强化训练程度不够, 平法识图的效果差。建议:在专业的教研活动中, 对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的把握, 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 各专业教师做出计划, 统筹安排, 不至于出现知识上的漏洞和重复, 利于学生整体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成。

四、《建筑工程预算》教学方式: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 把课程内容与实训内容组合成一个个教学项目, 用工作任务驱动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形式。这里的“目标”, 对于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来说, 可以是一种思想, 一种方法, 可以是一项技能, 一项综合能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使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实效性。

第一步, 教———教授学生计算工程量方法。在讲解每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之前, 先从施工工艺入手,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施工图片从形象上感知各个构件及主要施工工序, 只有认识了某种事物, 才能了解它, 进而深刻的理解它。这也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途径。然后再进行工程量计算规则的讲解。

第二步, 学———学生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学习, 采用启发式教学。[3]在讲授工程量计算规则之前, 先进行识图训练。通过例题和施工图纸进行识图,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识图状况, 并进行重点讲解。学生在计算中提高识图能力, 在识图中总结计算规则, 可以起到识图和计算相辅相成的作用。例如, 在讲框架柱的钢筋计算时, 不是简单地让他们计算某根柱中的钢筋, 而是根据三层的框架办公楼的图纸和03G 101-1平法图集, 让学生算施工图纸中的柱钢筋。那么, 这就不是一道单纯的例题, 而是要读懂图纸以后, 才能计算出钢筋。在其读图的过程中, 采取启发式的教学,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读图、通过基础图纸找柱的标高位置、配筋的规格、柱平法的应用、柱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

第三步, 做———留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做题, 发现学生的问题, 针对问题讲解。我们使用的教材例题较多, 但计算规则不是使用的河北省的定额, 系里为学生准备了河北省定额进行对教材的补充。定额中计算规则很多, 我们只讲常用构件或重要分部分项工程的计算。学生只有学会在图纸中计算, 才叫真正的会算。所以在讲完计算规则后, 让学生根据图纸或例题自己先动手计算, 他会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 再根据他们做题的进度进行指导和讲解, 及时发现问题, 立即解决问题。

针对课外作业, 每道题计算过程都较繁琐, 教师先给出学生题目的最后答案, 使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少走弯路, 提高他们做题的兴趣。通过课后的练习, 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五、《建筑工程预算》与《预算软件》课程相结合

《预算软件》是建筑工程预算的电算化, 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 学校应尽早引入预算软件的教学。由于一般的排课顺序是先讲建筑工程预算, 再讲预算软件, 有时两门课不是一个教师讲授, 有时两门课安排在前后两个学期, 这就出现了知识衔接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应把两门课在同一学期同时开设, 由同一老师讲授, 使预算软件成为建筑工程预算课程很好的辅助工具。这样, 学生一方面通过动手操作对建筑工程预算产生兴趣, 一方面通过绘图加深对图纸的理解, 通过软件的学习, 也由难变易, 从而整体提高了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教学质量。

六、建筑工程预算课程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1) 提早安排, 与整个教学进度相结合, 学生做的时间充裕, 做的质量提高。 (2) 图纸不要太难。防止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不会做而抄袭。 (3) 随时检查课程设计的进度, 随时讲解。 (4) 讲解书写格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书写格式。 (5) 课程设计与预算软件相结合, 电算检验手算的正确性, 手算和电算达到互相验证、互相促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济.周济同志在第二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2003-12

[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出版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篇7

关键词:MOOC课程 教学模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 改革思路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该课程充分结合网络资源的优势,带动教育体系的全面改革。

MOOC课程具有以下特点:大规模、在线、开放。大规模表现在打破传统课堂上的人数限制,MOOC对授课人数没有具体限制;在线表现为学生网络在线完成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开放是指面向所有人开放,具备上网条件即可享受这一课程带来的便捷。

随着计算机技术影响范围的逐渐扩大,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优势日益凸显。《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培养课程,结合MOOC课程实现课程改革创新具有重要价值。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现状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属于公共课范畴,目前在高校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计算机公共课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理应发挥计算机专业的优势,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运用到公共课程教学环境中,发挥网络的便捷性。经过理论资料的整理与实践总结,《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无法保障教学质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排班较多,课时量大,专业教师无法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需要外聘教师,影响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重复劳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公共课范畴,课程所讲述的内容一致,浪费教学资源。

第三,课程占用学时较多。现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在高校所占课时已经远远超过其他课程的课时,并且采取的是“边讲解边练习”的教学模式,课时占用严重。

第四,学习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虽然现阶段,高校已经把网络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但由于其应用性、互动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二、借鉴MOOC课程及教学模式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建设目标

MOOC课程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中的基本目标有四个:

1.增强教师的教学主动性

运用MOOC课程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运用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增强学生对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其主动参与学习,结合优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索,积极思考后参与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团队协作能力。

2.避免重复劳动现象的产生

运用MOOC课程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可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新课程体系的建立,转变了教师的传统授课地位,使其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者、指导者、监督者、管理与评价者,使教师从繁重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投身到教学创新实践中,积极参与并探索课程设计方向。

3.教学质量的全面优化

大学生积极参与到MOOC课程教学中,在平台上参与学习,接受各类型优质资源,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这种授课模式简化了传统授课流程,优化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

4.满足大学生针对性培养以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理解,并未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考查标准,不利于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运用MOOC平台开展授课,《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在完成多资源整合后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计算机思维培养目标。

三、借鉴MOOC课程及教学模式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路

为借鉴MOOC课程及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教师应明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建设目标的指导下,探索有助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的思路。

1.教学内容体系创新

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需要充分借鉴MOOC课程及教学模式探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以“计算思维”为导向性因素,才能全面优化该课程体系,适应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将着力点放在学生的理解能力上,提升学生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实现“轻理论、重技能、促应用”的基本理念。

MOOC课程属于一种在线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出在线教学的价值,有效控制知识点、练习以及实验等全过程,减少环境因素的限制,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此外,MOOC课程下的教学内容的创新与传统教学创新方式存在明显差距。传统教学内容的创新集中在优化与创新课程讲解内容,教学内容的本质没有得到创新。而MOOC课程下的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是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制作成微视频的模式,每一个教学视频时长控制在10分钟之内,学生自主选择性较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还可以在平台上与教师进行互动,答疑解惑。

2.基于教学平台模式

MOOC课程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基于教学平台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升级。首先,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打破了传统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可在平台观看各类型教学资源,有助于知识点的转化与碎片时间的运用,同时MOOC课程的多功能,也为教学实效考核探索了新途径;其次,教师角色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承担着教学设计的任务,良好的教学优化与设计有助于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监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情况,以便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第三,因材施教。《大学计算机基础》借鉴了MOOC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更强,因材施教的价值得到了展现;第四,减少对专业课时的占用。这样,既能够发挥教学实效,又能把黄金授课时间留给其他学科。endprint

3.强化计算机思维理念

计算机思维理念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目标,在MOOC课程及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教师应自觉将计算机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环境中,保证在每一个章节中有效融入计算机思维。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的目标应倾向于培养大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融合计算思维介绍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计算机管理以及计算机具体应用,强化计算思维的解决方式。在具体实践教学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通过知识点转化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思维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在MOOC课程以及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大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积极引入MOOC模式

随着计算机应用范畴的不断拓宽,新兴教育模式呈现出井喷的局面。MOOC课程以及教学模式则是众多新兴教育模式的一种,为教育体系增添了新的活力与生机。高校应在关注《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教学状态上,去理解新模式应用的必要性。通过制订具体的政策及模式,促进该教学方式的运用,积极营造全新的教学环境。而教师更应在MOOC课程基础上去寻求《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途径,集中整合各项优质资源,弥补传统授课方式的弊端与限制,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其价值,营造一个开放性、交互性的学习空间,为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5.MOOC优势最大化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各个单元之间处于一个紧密结合的形态,以教学内容与教材固化教学模式为主,进而探索一个新的认知环境。借鉴MOOC课程及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分解《大学计算机基础》,将其分割成一个个相互关联的知识单元,采取分级教学模式。学生可依据知识点的切割形态,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同时,MOOC教学平台也提供了交互中心,学生能够对学习问题进行交流分工,从而解决问题。

MOOC作为一种新的教学体系,教师应借鉴其教学优势,寻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改革的途径,发挥MOOC课程的最大优势,推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李颖,崇美英.基于MOOC环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视界,2015,(4).

[2]苟燕,赵希武.基于MOOC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建设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

[3]战德臣,聂兰顺,张丽杰等.大学计算机课程基于MOOC+SPOCs的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8).

[4]赵娟娟.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4,(19).

[5]陈默,李封,李海燕.基于MOOC理念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24).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篇8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会计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会计学专业主干学科之一的成本会计具有理论性强,难度较高等特点,本文分析了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及特点,提出了高职成本会计教学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成本会计的含义及课程内容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是以成本为核算对象的专业会计。成本会计是以成本资料为依据,采用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规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以及成本分析的专业方法,对成本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其他方面提供财务成本信息为主的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介绍成本会计的发展、成本会计的职能和任务、成本核算的程序及具体原理、系统的阐诉成本会计核算的几种基本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等。最后介绍了成本报表的编制,为学生以后学习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打下基础。

二、当前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相对于会计学专业其他理论课程,成本会计学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不仅专业理论知识要扎实,而且还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教师长期处于教学岗位,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很少参与实践,对制造企业工作流程、生产组织、具体核算、经营管理等不是太了解,在讲课过程中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导致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知所云”,实际操作能力差。

(二)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毕业前通常将学生分为众多小组,集体到制造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实习结束后每个小组上交一篇实习报告,这样的时间学习模式会出现很多学生偷懒,一个小组通常只有一个学生在进行实践学习。人为的将教学和实践分割开来。

(三)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滞后于现实制造环境

现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广泛运用到会计各个领域,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也发生巨大变化,成本会计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手工账被会计电算化所替代,在企业内部网情况下,适时报告将成为可能。以产品生产为核心、传统的制造环境为背景的成本会计教学,与社会现实需要不相适应。而当前很多成本会计教材,对成本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等涉及较少内容。占较大比重的仅仅是成本核算的理论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方式和侧重点,也没有随着实践的需要而更新。使用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从理论出发进行演绎。这些就导致了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滞后于现实制造环境。这样,学生搭配工作岗位以后,仅仅局限于书上的理论。

三、针对当前高校成本会计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目前将其概括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双师型教师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而有的学者则将“双师型”教师的理解概括为三种:一是“双证书论”,认为具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即为“双师型”;二是“双能力论”,认为既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就可看做是“双师型’教师;三是“双融合论”,即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对于学校来说,需要有计划地派往成本会计课程教师,到相关学校企业进行以实践技能培训。学校要强力推进专业教师参加技能考核鉴定。要建立和完善“双师,教师激励机制,优先参加教材编审、教学指导等活动,优先承担教育教学科研课题。进一步完善竞聘上岗、职称评定方面的政策,不断地提高专业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培训的积极性。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多样化,增加实践教学。首先,可以采用融合了图像、声音、动画等的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减少教师的教学负担,另一方面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具体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第二,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选择最新最热点案例教学,加强学生的兴趣培养。第三,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需要改变教学观念,不能一味的采用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样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培养学生的额创新精神。在课堂上,应增加学生发言机会,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第四,在学期期末考评方面,成本会计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还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应以理论考试结合实践成绩折合一定比率来计算最终该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应以学习中的行为态度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能够体现出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以讨论中的学生的表现,来考查其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一方面,必须强调学生课外实习环节。让学生亲身了解到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具体生产过程和成本核算程序。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能衡量成本会计学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篇9

莫媛媛

(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本文结合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听力课的教学重点,分析如今听力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听力课的教学资源不应局限在课本内,需多样化,以及听力课的教授除了在课时内,更应多运用课时外的时间的改革办法。

关键字: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听力,问题,改革,两课时和零课时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能在日常生活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美国保尔·兰金教授作过统计“,听”占日常言语活动的45%,“说”“读”“写”分别占30%、16%和9%。语言学家弗里斯曾说:“学生学会说英语的前提首先是听。”大学英语听力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听说英语的能力。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内容片面性

高职高专类学生学习基础,较全日制本科类学生而言相对薄弱。再加上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上大学前从未上过听力课,英语听和说的能力较差,他们无法将语言的声音信息与其所代表的符号和其表达的意义联系起来,结果只能通过视觉来辨认和接收学得的语言知识,而无法通过听觉进行,因而造成“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有些教师为了没有注意到学生这方面的发展需求,忽略了读音教学,使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说得能力得不到提高;也有些教师为了少备课,一味的“教教材”,只关注课本知识的讲授,忽略了情景教学,学生无法深入了解话题,久而久之,学生无法学到新知识;还有些教师授课只是为了应付学生在校需要参加的各式各样的英语听力考试,而忽视了听力的技巧讲授,造成学生只积累了做题的经验,无法流畅的和人交流。

2.2 教学方法单一性

在教学安排上听力课通常一周一次,一次两课时,较少的课时量是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另外,传统的听力课堂上,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扮演者放音机器的角色,一直采用“放音—对答案—讲解—再放音”单一的教学方法,而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地学习,他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水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度,产生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课堂上更是缺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没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积极性,造成学生课堂上昏昏欲睡,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对策

3.1 用教材教,用教学资源教

和任何一种语言一样,英语的发音是由规律可循的,一旦掌握了发音要领,就不会轻易忘记,相反,如果某个音素发音不准,就影响了意思的表达。作为教授语言的教师,首先就是要更正学生的语音错误,可以在学期开始时系统的教授国际音标,从根本上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发音。在平时授课中,可以通过听单词读音的音频强化语音的训练。学生的读音准确无形中会增加他们说英语的信心,对教学也起到积极地作用。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应在每个学期掌握程度递增的英语听力能力,除了课本上涉及到的日常英语对话外,还应结合一些原声的广播节目或视频节目,例如美国之音特别英语节目(VOA Special English Program)。该节目用词浅显,基本控制在1500词左右,句子结构简单,语速缓慢(每分钟不超过90个单词),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除此外还有面向全球华人的广播电视教学节目Studio Classroom(《空中英语教室》)和美国麦克兰公司的 Family Album, U.S.A.(《走遍美国》),此类音频视频的添加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真实化。使学生能够在欣赏视频的同时,不仅学会标准地道的生活中的英语,面对这种相对真实的语感环境还会刺激他们说英语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不可能脱离其赖以成长的文化土壤而独立存在。高职学生提高听力必须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因此作为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还需添加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如介绍西方国家的其他重大节日及风土人情,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政治、娱乐各个领域的情况。另外,高职高专的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想要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学校通过全国的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也是必要的,因此在课堂上适量添加A、B级,大学英语四、六级的专项训练能够满足学生考级考证的需要。

3.2 课堂两课时和课外零课时

根据长期从事大学英语听力课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课堂两课时”和“课外零课时”的结合能够使学生的听力能力最大化的提高。所谓“课堂两课时”是在每周两节课的课堂上有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指导学生掌握听力技巧,讲授课本知识以及展开话题的讨论。所谓“课外零课时”是指课外不设固定的听力课时,教师将相关视听材料按难易程度划分为若干个等级,通过多媒体教室,网络,电子邮件和博客等媒介向学生提供听力学习资料,听力技能指导和在线答疑,这个结合解决了听力课时量少的问题,将教师课内教最大化的延伸至学生课外自主学,自主听,自主练。另外,在“课外零课时”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放音机器,而是监控者,指导者和信息提供者。从而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放音—对答案—讲解—再放音”的教学方法,而是采取“有课程有教师无课时”的教学模式,强调听力是一项自主的活动,要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完成多样化的听力任务。“课外零课时”教学理念是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就为“零课时”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人本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动机和意义学习。该教学特征是: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探索新问题,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评价,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教学效果。教师检验学生在“零课时”学到的知识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英语演讲大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歌曲大赛等等。结语

综合上述,要上好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听力课首先就是要注意语音的教学,选择好教学资源,利用合理的教学资源进行全面的教学,同时也要兼顾文化背景的讲解,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生动性、趣味性和目的性。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要重视课室外的时间利用,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

参考文献:

[1]董亚芬.《大学英语 听说》[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吴华松.大学英语听力零课时教学之探究 《 南方论刊》-教育广角.2006.11:102-103.[3]丁培元.高职英语专业听力“零”课时初探 《中国电力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11: 209-211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军事理论课程 教学模式 现状 创新策略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储备人才,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的主线是国防教育,以军事知识等部分为辅。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增强国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一、当前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当前高校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多采用传统式的讲授法,教学都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师生之间互动较少,更是很少与学生一起讨论军事课程,并不了解学生掌握的军事理论知识。这种情况直接导致课堂气氛不浓,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如此一来,教师讲课没兴致,学生听课没激情,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无法达成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当前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教學多以书本内容为主,较少与当前时事政治和军事情况联系起来,也较少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也是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程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一)育人为先的原则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育人,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也不例外。有的高校教师不太注重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往往是肤浅讲解,并不知军事理论课程的深入内涵。新阶段的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知识,还要将人才培养、教育发展和国家安危统一起来,从知识和思想上实现军事理论课程的“育人”目标。

(二)点面兼顾的原则

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授予学生相应的军事理论知识,更在于提升学生的军事思想,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责任感。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从思想和能力处着手,不仅要顾及军事理论课程中“点”上的军事知识,更要将军事知识连成“面”,深入讲解关键之处,拓展学生视野,达到教学目标。

(三)重在提高的原则

由于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不是专门的军事教育,所以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军事知识,灌输军事知识也不是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将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在教学中重在提高学生的国防观念和责任意识,了解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即可。

三、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创新高校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是新时期高校军事、国防教育以及我国人才培养和国防建设发展的共同需求。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够有效改善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更进一步达到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法,它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探讨的方式进行,本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根本原则,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进而提高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军事理论课程中的应用,就需要教师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实现师生之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比如,组织学生分组交流探讨国内外的时政和军事形势及我国军事发展,或者以此为内容开展辩论赛,让学生在交流、探讨、辩论中学习军事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国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教师在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时候,需要恰当选取教学内容,比如国际时事政策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就比较适合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传统的讲授法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有效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

(二)将国防教育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国防教育是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主线,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也是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如果教师在军事理论课程中对学生空讲军事国防知识的话,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适时将国防教育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实践教育让学生学习国防知识,全方位地了解国防教育,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国防意识的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开展相应的演讲活动、开展英雄人物事迹报告会等;另外,教师还可组织班级中爱好军事、国防的同学成立军事爱好小组,课上可让该小组成员给其他同学讲授军事知识。

(三)在军事教育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军事理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仅包括军事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国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等思想观念的培养等等,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是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要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其历史责任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增强学生的思想观念,才能更好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所以,要将军事理论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需要教师从军事理论教学的独特视角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以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四、结束语

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其历史责任感是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保障,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储备军的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国防意识,增强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对当前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在教学内容上,将作为军事理论课程主线的国防教育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举措,提高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而达到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其历史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蔺宏涛.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设计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4).

[2]杨育林.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创新[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上一篇:城市消防站设计规范下一篇:临床路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