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简报

2024-09-09

兴隆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简报(共13篇)

兴隆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简报 篇1

简 报第一期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组织动员工作兴隆中心小学校办公室编2011年9月14日

根据省教育厅“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纳入„十二五(2011 ——2015)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的精神要求,我校于 2011 年 10 月成立了“十二五(2011 ——2015)教师继续教育暨学科渗教学透法制教育工作”领 导小组,制定了“学科教学渗 透法制教育”管理办法和实施 意见。2011 年 8 月11 日,我校全体教师召开了“十二五(2011——2015)教师 继续教育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启动会”。会议明确要求将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纳入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中,纳入我校 “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纳入我校教师考核工作中。

简 报第二期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学习兴隆中心小学校办公室编2011年9月14日 2011年11月15日,我校全体教师参加了为期一天的全镇小学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知识培训。之后全体教师对“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小学分册)、”“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教师法制常识分册)、” “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培训手册”三本教材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学习,到现在,我校教师平均每人写“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学习心得50余篇。

简 报

第三期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知识测试兴隆中心小学校办公室编2011年9月14日本学期开学初,我校 对教师就“学科教学渗透 法制教育”相关知识进行了测试。试题涵盖了1—6年级各学科渗透点及渗透内容、“学科教学渗透 法制教育”理论知识、教师法制常识三个方面。测试合格率达96%以上。

简 报第四期

兴隆中心小学校办公室编2011年9月14日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校教师根据“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将 1—6 年级 各学科每个渗透点,从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练习、课外辅导、考试考查、实践活动等领域进行了合理、科学地渗透。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促使学生对学科知识全面、深刻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学生初步具有法律意识。

简 报

第五期兴隆中心小学校办公室编2011年9月14日★“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成果及展望

通过近一年来工作的开展,如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对师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我校教师的法律知识和法制意识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种子正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今后,我校将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将“法制教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融会贯通,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紧密结合,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密切联系,为培养新时期法治社会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简 报

第六期

兴隆中心小学校办公室编2011年9月14日 安龙县教研室到兴隆中心小学进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专项检查 2013年6月3日上午,安龙县教研室刘主任一行4人到兴隆中心小学,对学校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进行专项检查。

检查组通过对照考核评估标准,在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培训教研、教学体现、配套工作等指标体系对我校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

兴隆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简报 篇2

一、数学教学融入法制教育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开发利用教材, 结合法制教育, 把有关法制知识编入题目中,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受到法制教育。在教学《认识百分数时,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临夏市是一个仅有25万人口的县级市, 2012年审结刑事案件61件66人, 其中青少年犯罪12件17人, 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25.8%;2013年审结案件59件62人, 其中青少年犯罪案件13件18人, 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29%。从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提出了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问题, 并了解了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比例, 从而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又如:“张叔叔平均每小时能检测150种食品, 他每天工作6小时, 共能检测多少食品?”在解题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食品安全的有关知识, 了解不健康食品对人体的危害。对六年级的学生讲《认识百分数》时, 教师可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方法设计成作业题, 融入到学生所学的知识中, 从而对学生进行税法的教育, 让学生从小懂得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偷税漏税都是违法的。在教学《统计》时, 我让学生集中收集身边需要利用法律武器解决的问题, 如:父母虐待孩子;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附近非法开办的网吧;商店出售三无食品等。把这些问题编成统计资料, 这样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 也就渗透了法制教育, 让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内容针对法制教育

在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中, 有一节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讲这部分内容时, 我有意讲有些官员用手中的权力“狸猫换太子”, 用“替换”的方法, 让自己的子女替换别人上大学, 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 教育学生要把学到的内容用到正道上, 用到歪门邪道上就会犯罪。在课堂教学中, 有好多内容要求学生做到实事求是。在“平均分”的教学中, 在讲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教育学生做诚实的人, 以培养学生诚实的品德, 让学生享受到教育的公平。教师可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如在上《节约用水》的实践课时, 让学生就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针对我国云南、贵州、甘肃等省的严重干旱, 我教育学生浪费水就是变相犯罪。通过教育, 学生明白了:涓涓细流汇成河, 我们千万不要忽视这一滴水, 节约是美德, 是责任, 更是社会公德的体现, 我们要行动起来, 做一个节约用水的好孩子, 但愿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不会是我们的眼泪。

三、数学游戏涉及法制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 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 常有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 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盲目抢答, 使游戏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 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 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国家的法律, 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 游戏就无法进行。同样, 如果我们不遵守国家各种法律法规, 社会的正常秩序就无法维持。

四、数学实践践行法制教育

任何教育活动只有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 效果才会显著。为此, 我认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适时融入法制教育效果会更好, 这样法制渗透便不局限在课堂, 而是课内外结合, 学玩结合。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可能性》后, 我上了一节“有关概率的基本性质与生活”的实践课, 引导学生通过抽扑克牌、摸球、转盘等游戏认识这些规律, 从而让学生明白, 不论是抽奖, 还是买彩票, 赢的概率都是很小很小的, 一旦上瘾就有可能走向极端, 甚至走上犯罪之路。我教育学生应远离博彩, 同时希望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教育身边的人也要注意, 以免上当受骗。

总之, 加强小学生普法教育, 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 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重于泰山, 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 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法制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 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把握恰当的教育时机、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还需要教师有矢志不渝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任重而道远。

摘要: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至关重要, 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尤其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刻不容缓。只有学生懂法、学法、用法, 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才能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为健康成长打好基础。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进行了阐述。

兴隆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简报 篇3

关键词:小学 阅读 情感 渗透 文境 语境 音境

与其他学科相比,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情感教育有着天然的优越性,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十二册教材中佳作荟萃,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山川景致的热爱深情,凝聚着对客观事物的深刻感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情感教育巧妙地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学生沐浴在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的阳光下。

一、文境解读:准确把握情感因素

借助汉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是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幕幕生动曲折的故事传说,一幅幅鸟语花香的如画江山,无不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凝聚着催人泪下的深情厚谊,为课堂上师生阅读时的情感参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借助教材的文境解读,不仅要让学生走近作者,更要让学生走进作者心灵,与作者的情感思绪沟通起来。教师这时起着穿针引线和修路架桥的主导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目标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正确品味文本的情感。文本分析的方法有多种,其中用的较多的是比较法。例如苏教版五年级第九册的《二泉映月》,这篇课文高度概括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难坎坷的一生,描述了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生动地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矢志不渝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阿炳的苦难生涯在有效的文境解读中悄然进入学生的视野,牵动了师生朴素的恻隐同情之心。

二、语境煽情,课堂用语拨动心弦

正确的“文境”解读可以为阅读教学奠定情感基调。“语境”在这里指的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用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课堂用语主要有导入语、提问语、描述语、点拨语、过渡语和结束语等。

不同类型的课堂用语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就描述语而言,要煽情、生动、富有感染力。要挖掘出文本中蕴藉的情感,声情并茂的描述,抑扬顿挫的抒情,激活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风貌。教师时而委婉动人,拨人心弦;时而深沉悲怆,催人泪下;时而慷慨激越,振奋人心。如第六册的《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播放桑兰竞赛、获奖的视频,再现她轻盈优美的体操动作和骄人优异的成绩。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描述:桑兰12岁入选国家体操队,多次为国争光。1998年在第四届美国纽约友好运动会上不慎摔伤,造成胸部以下高位截瘫。她的后半生也许永远无法站立起来。(教师稍作停顿后,语调转高,语调激昂)但她没有消沉,没有绝望,而是微笑着承受一切,以顽强意志,惊人的毅力在轮椅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生奇迹。完成了北京大学新闻系学业,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官方网站特约记者发起了爱心援助“桑兰基金”,美国总统克林顿、前总统卡特和里根都给桑兰写过信,高度赞扬她面对人生悲剧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教师以其绘声绘色的描述,恰到火候的语言、拿捏精准的措辞,生动再现了中国体育界阳光女孩的光辉形象,为学生点燃了励志的火花。

三、音境渲染,现代媒体催发共鸣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更青睐于教师个体的优秀素质。要有明星演员的出色技巧,广播电视主持人的语言音色,大片导演统御全场的控制能力……然而有多少教师能具备这些优秀素质呢?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的之中。多媒体丰富的教学资源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可以有效地拓展教学视野,充实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优美的画面加上回荡环旋的音响效果,可以充分发挥出语文情感教育的立体功能。

例如,第八册的《生命的壮歌》中“生命桥”,这段文字讲述的是发生在动物之间然而却震撼人心的一件事。教师一段点拨语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生命去体验文字情感、生命内涵。然后说说哪些语句让自己特别感动。一位学生读到: “老龄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龄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龄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这时大屏幕上一段动画视频再现了这一奇观,音响同步响起一段悲壮、煽情的世界经典名曲。许多人泪水难抑,夺眶而出。

音境的渲染帮助学生内化对爱与生命的诠释。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人格发展与情感的生成,不仅凭借生动的语言材料,更依赖于亲身体验的活动感悟。多媒体音境的助力,学生不仅对文中所表现出的精神为之感动、为之震撼共鸣,并在心灵深处矗立起一座爱与生命的丰碑。

总之,情感教育渗透不仅对小学生的阅读理解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情感熏陶,激发学生内心积极向上的雄心壮志。

参考文献:

[1]姚固元.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7).

[2]曹玮.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江苏教育,1997(1).

兴隆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简报 篇4

初中思想政治渗透点

湄潭中学思品教师:刘仲荣

为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扎实推进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工作,加强初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黔教法【2011】152号文件和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我县法制教育工作,通过课堂教育方式,认真开展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提高教师认识,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县教科局于3月27日对我们辅导员进行了培训,要求我们回校后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我依据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组编著的《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和我们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列出了以下渗透点,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上册:

1.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 “享受学习”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关于对青少年的学习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第四条和第五条。(《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中没有)

2.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中没有)

3.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 “身边的诱惑”可渗透相关法规对黄赌毒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地三十四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4.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 “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中关于对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相关条款。

七年级下册:

1.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一框 “走近法律” 第二框 “法不可违”和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可渗透法律常识、《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阅读课本上的“相关链接”中的法制知识。

2.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 “特色的保护,特色的爱” 和第二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条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二十八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二十一条等。

八年级上册:

1.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 “我知我家” 第二框“我爱我家”以及第三框“难报三春晖”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四条和第十五条的内容。

2.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 “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和第二百八十六条等相关内容。

八年级下册:

1.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二条、第七条及相关法律知识;第二框“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力”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第七条、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等。

2.第一单元第二课“我们应尽的义务”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内容。

3.第二单元第三课“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三条等的相关内容。

4.第二单元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百条、第一百零一条、第一百二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相关内容。

5.第二单元第五课“隐私受保护”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刑法》第三十九条、第五十八条、第一百零一条、第一百二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等内容。

6.第三单元第六课“终身受益的权利”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八条、第四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第五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刑法》第四十九条等内容。

7.第三单元第七课“拥有财产的权力”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三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条、第十条、第四十七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相关内容。

8.第三单元第八课“消费者的权利”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条款。

9.第三单元第九课“我们崇尚公平”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的内容。

10.第三单元第使课“我们维护正义”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第四十五条,《法律原则条例》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的相关内容。

九年级全一册:

1.第二单元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第三十一条、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序言和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序言和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和第二条,以及《反分裂国家法》的内容。

2.第二单元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第六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生法》的有关条款。

3.第二单元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的内容。

4.第三单元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条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二条、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三条及有关法律常识。

5.第三单元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十一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八条的内容。

小学语文学科法制渗透教学总结 篇5

明星小学:苟培英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还时有发生。少年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将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则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多种途径渗透法制教育,挖掘教材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

一、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法制知识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篇目中都蕴含着法制教育,只要适时地挖掘,就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法制教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如果适当时在课的伊始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讨论:我们的校园美丽吗?我为校园“美容”做了那些事?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汇报之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保持身边的环境的习惯相机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个别具体的内容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鲸》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导入部分介绍:“鲸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地球上生存了500多万年,如今许多种类濒临灭绝。”导入结束后,教师可以相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鲸,保护鲸的情感。

2、在分析重点词句中渗透法制教育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语课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小学五年级下册)中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重点句:“什么都没有——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的含义时,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让你想到什么?师生共同讨论后师向学生抛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面对惨痛的教训,我们该怎做?教师简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师生条例》的第二十一条:“禁止毁林开垦、毁林采种和违反操作技术规程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及过度修枝的毁林行为”;第二十九条中的“采伐森林、林木作为商品销售的,必须纳入国家木材生产计划;但是,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山上个人所有的薪炭林和自留地、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的内容学习,紧扣“我该怎么做?”这一话题,让学生增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中,讲述一个叫汤姆的孩子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但是没有到允许钓鲈鱼的时间,后来在他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感受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他父亲话语的含义,使学生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

3、在拓展训练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还要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在学生学完《掌声》(三年级上册)后,学生了解了两次掌声的含义后,教师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残疾人需要关心与鼓励?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残疾人怎么办?残疾人和其他的公民是否具有平等的权力?”在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后,教师相机引导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相关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残疾人的关爱。

4、引导观课文插图渗透法制教育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很多课文都有插图。透过课文中趣味的图画,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想象以及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渗透法制教育是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三年级上册)中,教师在教学本课之前可以向学生观察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背景、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维护著作权方面的法制观念。

二、在口语交际中展示法制教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时,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我经常引导学生看电视、上网、多媒体视频观看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些事例。例如直面惨不忍睹的交通肇事案件,孩子们小小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发自内心的感慨,表述自己对事件本身的看法;面对明目张胆的偷盗抢劫案件,他们往往会咬牙切齿地表达自己对受害人的同情,对犯罪者的痛恨和对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义愤……那么在学生激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时,老师只需要再往深处引导一下,学生便会“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思考产生这种案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从而避免因为年幼无知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叶圣陶语),我们语文教师要根据这一原则,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实际特点,有计划的渗透法制因素,对其实行作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积极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如在教学《综合性学习——我爱汉字》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汉字的演变、特点等的同时,恰当第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相关内容的学习,并通过讲故事、讲笑话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用规范字的重要性的认识。又如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通过学生对时事事件的讨论和发言,初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兴隆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简报 篇6

实施方案

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关系到未来的公民是否具有“知法、守法、用法”的素质,因此,“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法制教育”是学校工作的目标之一。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为促进我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法制教育的落实为重点,以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为目的,认真执行《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提高学校法制教育水平,深入开展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教育,培养学生法律素养,增强守法意识。结合我校实际,全面提高青少年法制观念,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觉悟和自觉

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努力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成立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杨禄华

副组长:刘承平

成员:蔡继荣赵丽肖骞

张祥丽陈丹何琴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教务处,由李术林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工作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作用,在学科教学中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提高学生法律素质,树立爱国主义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拓宽中小学法制教育渠道,使法制教育工作在工作理念上与时俱进,在工作方式上实现创新,形成鲜明的法制教育工作地方特色。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确保青少年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完成基本法律知识的普及任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切实维护在校学生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8月下旬,学校组织教师全员培训。

第二阶段:自学与上网学习。2011年8月下旬,教师自学《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教师法制常识》这两本教学用书,并通过网上下载企图学习资料、进行网上互动,掌握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相关知识与具体操作方法。

第三阶段:课堂教学渗透。2011年10月以后,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开始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教研组通过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方法把法制教育知识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教师自行设计“渗透点”或教案,积极发表。第四阶段:检查评比与总结。每学期末,教务处将对各教研组、教师落实这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并对此项工作进行总结。

五、实施途径

学科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包括其他教学环节。实施学科9个,即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

六、实施办法及相关要求

1、教务处、教研组、科任教师在每一学期的学科教学工作计划中要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相关安排和具体要求。

2、各学科教师的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要有渗透法制知识的内容,特别是规定的渗透点必须有法制知识的渗透内容。教材版本不一样的,教师自己适当增减渗透点,挖掘教材中渗透点,适时渗透。

3、教研组要通过教研活动将采取集体备课、示范课、优质课、观摩课、知识竞赛等方式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做好做实,有效扎实推进。

4、教务处、教研组、科任教师在每一学期的学科教学工作总结中对本学期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小结。

5、学校根据相应的考核办法对教师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情况进行检查评比。

七、相关要求

1、学校将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教师要做到学习有笔记,考核有成绩,成绩记入教师继续教育登记证中。

2、教师从今年10月起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并体现在教案中。

3、学校将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纳入对教师的年度绩效考核,按有关规定兑现奖惩。

4、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中做得好、有效果的教师,学校将进行表彰或推荐上报参与评优。

八、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原则

目的性原则: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中小学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列,在备课和各学

科教学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列为研究内容。

整合性原则: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尊重教材,尊重教学活动,因势利导,科学、巧妙地导入法制内容,使法制内容适中顺势而出、合情合理、贴切自然。

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来选择渗透的内容和程度,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法制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

情境性原则:采用通俗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典型的事例,体现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法制教育的时效性。

大方县第五小学

兴隆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简报 篇7

一、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邓小平曾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法制教育也应该如此, “在青少年中加强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带有长远性、根本性的工作, 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最直接、最实用、最基本的途径, 所以作为教师, 必须统一思想, 提高对于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认识, 以便开展好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法制教育的素材

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素材, 寻找法制教育的渗透点, 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到教学中, 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 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例如,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中通过展示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并配以图片进行形象的说明, 指出它们的特征和防伪标志, 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 体会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此时有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 不仅能使抽象的法律条文形象化、实用化, 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初步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如, 三年级学习轴对称图形时, 第59页第五题: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你能在下面国家的国旗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在这儿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及相关内容, 让学生知道国旗的简单知识, 进而形成守法、爱国的思想。

三、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鉴于此, 在渗透法制教育时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实际。例如, 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中的例题:某校二 (1) 班有36人, 二 (2) 班有38人, 准备合乘一辆核载70人的客车, 行吗?学生用已有知识解答后, 教师指出:有的同学认为, 只多4个人, 挤一挤就可以乘一辆车了, 可以吗?师生共同讨论:客车超载会有什么后果?此时,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2009年10月28日, 江山市发生翻车事故, 造成11人死亡, 17人受伤, 翻车车辆核载19人, 而车上却坐了28人, 出现了严重的超载现象。就此, 可小结指出:客车超载, 会引起非常严重的交通安全事故。借此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内容, 希望同学们外出时不要乘坐超载的客车, 注意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又如, 三年级学生学过简单的统计, 其中有一道题为:站在马路口, 统计在一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在带领学生去统计前,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 到达现场后再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 假如在不按红绿灯的指示下行驶, 就是不遵守交通法规, 然后对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设想。学生通过设想与讨论后, 一致认为:遵守交通法规不但是对别人负责, 更是对自己负责。此时, 教师就可以有机地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使学生明白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四、在教学情景、问题设计及游戏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例如, 教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通过观察图中小朋友的活动, 使学生知道:图中优美的环境是通过大家热爱和保护得来的;小朋友参加植树活动是为了保护环境;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保护周围的环境, 从而向学生简单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又如, 在教学六年级《认识百分数》时, 教师可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方法设计成作业题, 融入到学生所学知识中, 从而对学生进行税法教育。亦或在教学统计时, 可以让学生收集身边需要利用法律武器解决的问题, 如父母虐待孩子、非法开办网吧、商店出售“三无”食品等, 把这些问题编成统计资料, 这样在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 适时渗透了相关的法制教育。

兴隆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简报 篇8

小学语文渗透法制教育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电视、网络的影响,人们的很多观念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追名逐利、急功近利、违法乱纪、追求刺激等思想也逐渐地渗染到了青少年学生。由于小学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容易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很容易被一些不良风气的所误导,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把学生引上正道有不容推卸的责任,除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教育与引导,一个学生的文化知识考试成绩再怎么优异,如果道德品质败坏,法律意识淡漠,终究都会成为社会的朽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成长比成绩更为重要,尤其是思想方面的成长比什么都要重要。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以及守法意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識是一个长期的、长效的过程,所以必须得从娃娃抓起,“百年树人”也是这个道理,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向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使其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进而逐渐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法制观念,形成守法意识,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最佳场所。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现行语文教材中涉及法制教育的素材有很多,是渗透法制教育的最好的途径。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进行学科渗透,巧妙的融法制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而有效的途径。凭借学科特点,让法制教育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既注重情感的熏陶,又进行法制方面的引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结合,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

在综合实践中模拟,利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这些活动就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有关行为规范和法律知识方面的题材让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必然在学习中相互促进,增长这方面意识。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教学中,我们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品德教育、法制教育。

在作文课上,多利用这方面题目让学生写作,哪怕是小学生的三言两语的感概,至少也能体现出他们对法制的认识,对行为规范的了解,初步懂得怎样辨别是非,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写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反思、讨论。加强这方面的作文题目的写作更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在写作中,我还可以利用写日记来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写日记时说的是真话和心理话,这便起到了使人归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学生往往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讲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教师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的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口语交际中讨论,确定法制认知,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从事物的表象深入认识到事物的实质,会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种强烈的认知。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在学生激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时,教师只需要再往深处引导一下,思考产生犯罪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的就把学生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使他们学会遵守法律、法规,一切行为以法律法规为准则,从而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选择教学中渗透点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对课文的教学中,每一册课本里有关道德行为与法制观念的篇目也不少,只要我们老师善于挖掘,灵活切入渗透点,不只是一篇课文,哪怕是一个词语,只要老师有心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也是很好掌控利用的。只要我们从教育学生的角度出发,生活中的能够渗透法制教育的事例也不少。

总之,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只是体现在备课本上面让领导检查,我们要结合课堂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和明辨是非能力,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关于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相关文件.

兴隆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简报 篇9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我校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9月22日,兴隆中心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全体小学数学教师参加了本次公开课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由六年级(2)张芸老师承担,在教学过程中,张芸老师采用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先进教学理念和具体做法。课后,由张芸老师首先进行了说课,然后由教导主任王德江老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最后全体数学老师也对这节课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兴隆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简报 篇10

主讲:白龙小学

严靖

2011年9月9日

各位老师:

这次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如何理性认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说的是理性认识。这是解决好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前提条件。如果我们老师们从思想上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而只是出于完成任务式的、被动地进行所谓渗透教育,那决不可能达到我们的目的。理性认识,要求我们不只是凭一时的冲动、一时的激情去工作,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看法,直至形成自己的思想,真正把渗透教育化作一种自觉、一种潜意识。唯有如此,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才能彻底、才能深刻、才能可持续。理性认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我想可以从许多角度、许多层面去看,但有三个方面我认为更重要、更直接:一是从青少年犯罪现状看;二是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中去看;三是从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去看。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如何?有这样几组数据可以看出:(1)最新摸底排查结果显示:全国约有2820万名达到法定入学年龄而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其中“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

为”的青少年115万,“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25万,在7-15岁之间的有9万。全国25岁以下青少年中,大约每11人中就有1人属于闲散青少年;每25名闲散青少年中,有1人有过不良行为。

(2)全国自1988年以来,14-18周岁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占青少年犯罪率的52%。

(3)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总数在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5-16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的70%以上。

老师们:这些数据可不是简单枯燥的数字,可以说,每个数据都是沉甸甸的,它直接拷问着我们的教育,拷问着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良心。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就曾经说过一句话: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那是针对89**说的。可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再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这个失误是否得到有效弥补?答案看来还难下。近年来发生在我省的瓮安“6.28”事件、贵阳某中学“9.27”事件、黔南贵定某中学“9.17”事件等事件,就是活生生的事实。

从青少年犯罪的特点看,一是低龄化;二是在校学生集体犯罪增多;三是暴力抢劫犯罪多;四是作案方式成人化;五是作案手段凶残,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等。究竟是一些什么原因促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

青少年犯罪与其他犯罪一样,也是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在个别青少年中的集中反映,其犯罪是主观因素与社会、学校、家庭等客观因素

相结合所造成的,概括来讲:

有青少年自身身体和心理原因。(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是人一生的危机时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过渡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尚未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缺乏必要的是非辨别力,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对道德、法律认识愚昧无知,是非善恶不清,混淆黑白,一旦缺乏正确、及时的引导,就会陷入犯罪的泥潭。此外,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心理发育未得到相应的引导,存在强烈的自我注意感,盲目自信,缺乏社会经验,而且逆反心理极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冲动,一旦遭受挫折或者某些合理的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本能的产生愤恨、仇视反叛心理,情绪易波动,且又难以自我控制,甚至一件小事也容易使他们产生激情,稍有诱发原因,就会触之即发,产生突发性犯罪。)

有不良家庭和畸形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第一,家庭构成残缺不全,父母离异削弱了家庭对孩子的监护能力,致使疏管的孩子,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搅在一起,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第二,父母都在,但家庭不和睦,疏于对孩子的品质培养,受家庭氛围和不良习惯影响,造成孩子不健康心理,在社会不良诱因面前,极易犯罪;第三,一些事业型、生意型家庭,父母只顾自己的事情,对孩子只管吃、穿、用,只知道花钱,对其思想学习教育漫不经心,听之任之,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和监护,使孩子处于“疯长”状态,一旦在社会上

学坏,很快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第四,有些父母尽管加强了对孩子的教育,但采取方式、方法不当,有的对孩子过分溺爱,不讲原则,只要孩子提出要求,便想方设法予以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一味偏袒,这样使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霸道性格,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心理缺乏承受力,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很容易走上邪路,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高标准、严要求,态度苛刻,求全责备。这样过于严厉,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事事都和家长对着干,最终导致走上歧途。)

有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第一,文化市场不正确的导向,当前社会上一方面是大量不良文化的客观存在,宣扬凶杀、暴力、色情等内容的非法音像制品、书籍、报刊杂志随处可见,另一方面是正面宣传教育形式过于枯燥,致使心理生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易被不良文化所吸引,沉湎其中,由于社会不良文化的长期作用,使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产生偏差,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界线逐渐模糊,误认为不良文化表现的内容就是当今的客观现状。同时,也导致青少年心理畸形,使理想信念严重扭曲,价值趋向出现误区,精神生活狭隘、空虚、颓废,寻求感官生理刺激的日渐增多,当其欲望因种种原因无法满足时,遂将低级的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作为追求目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第二,一些文化娱乐场所为青少年纠合成不良群体起了中介作用。录像厅、游戏厅、网吧、迪厅的大量涌现,成为一些青少年交往的场所,在这里他们感到彼此看问题的方法接近乃至相同,遂在彼此的感染中,耻辱感、罪恶感下降,彼此产生心里的认同,并在情

投意合中纠合成犯罪团伙。第三,是不良文化中犯罪信息的大量传播,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模式,他们从中学到了一些犯罪方法和手段,从而实施犯罪。第四,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金钱万能”、“拜金主义”的腐朽思想,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腐败等社会不良风气严重污染青少年的心灵,致使一些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社会正常轨道,当其对某种需要不能通过正常途径满足时,就会采取非法的或不理智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教育方面的原因,即学校教育方式失当和教育不到位(不作为)。

面对每个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我们不妨追问一下,我们曾经为他们做过什么?我们是否了解过他的家境、他的遭遇、他的不幸?是否在他最需要关心、关爱和关注的时候给予了应有的帮助?尤其在他们已经开始出现不良端倪的时候,我们及时补救了什么?因学校教育方式失当和教育不到位(不作为)而导致不少问题直至违法犯罪学生的出现,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痛心的原因。多年来,我认为我们的学校在办学、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片面强调以教学为主,只管教学不管育人,放松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教育,致使一些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思想糊涂,甚至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导致在犯罪的青少年中不乏也是学校的学习尖子、三好学生。二是单纯追求升学率,把精力集中在抓分数、抓应考、抓少数学习较好的学生身上,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品德教育,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教育。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失去信心,教育不严、管理松弛,动不动就把学生开除、劝退,过早的把青少年推向社会。这在客观上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失去上进心、自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思想,再加上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结伴,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据国家有关统计表明,辍学、失学学生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高发群体,这一点我们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不让学生辍学,决不仅仅是为了“两基”,而是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民族的未来负责,也是对我们的事业负责。三是大多数学校也都在讲重视学生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但是没有很好落到实处,没有认真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寻找好的载体、好的方法,对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枯燥的说教,流于形式的“训话”,及实际中的重分数、重成绩、重升学率,造成学生对于“做人”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正确的引导。所以,悲剧总是不断发生。

我们开展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就是针对这些情况,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为目标,以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各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懂得“做人”的人,比让他考100分、取得好成绩却不懂得“做人”要重要得多。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

这就涉及到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问题,也是我们教育的根本问

题。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学校是什么地方,课堂是什么地方,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应当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我们理想的教育是什么?30来年的教育生涯与学习经历让我逐渐明晰了这样一些道理。

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可以归纳为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这里强调了八个字“未来”、“社会”、“生存”、“发展”。我们要改变过去教育“面向过去”的缺陷,让我们的下一代“面向未来”;我们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要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孩子们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谈得上发展自己,才谈得上发展社会。教育学家杨东平先生说:事实上,一个成功的教育是这样:让社会像一个生态多样化的自然环境,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小草,各司其职各享其乐,换句话,教育就是让每一个人做回他自己。我如果补充一点:就是不仅仅是“做回他自己”突出个性与人性,更重要的是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强调人的社会性)。这就回归到教育与教会学生“做人”的本质上来。法制教育则是最直接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认识到这些,我想,大家对各学科开展渗透法制教育就不会有歧义了。

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需要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一)与渗透德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

我们倡导在学校“人人都是德育教师”、“课课都渗透德育”、“处

处都是育人环境”。其中,“课课都渗透德育”就涵盖了除知识、技能外的所有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包括具体的德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也包括今天我们讲的法制教育。当我们在从事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学科渗透其它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都是必要的。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仍然属于大德育的范围,也属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与学科教学的关系

省教育厅下发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四个字叫“有机适度”,这很准确。因为在学科渗透法制教学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弄巧成拙,事与愿违。一是为渗透而渗透,生硬嫁接,刻意附加,无中生有;二是主次不分,喧宾夺主,脱离了课堂教学主题;三是片面强调学科与法制联系不多,该渗透而不渗透。这些都是一些比较极端的做法,大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多加注意。在“有机适度”的基础上,我再加四个字“自然生动”。渗透不“自然”,显得别扭,渗透不“生动”,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最终渗透都是不成功的。好在省里已编有统一教材,大家在开始阶段,可以参照教材实施,以后,就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开展渗透教学。

(三)与法制学科及社会实践的关系

渗透法制教育只是加强学生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既不能取代学校法制专业课程教学,又不能因此弱化学生社会实践中法制教育的内容。我想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师一是要多思考多研究如何发挥学科的优势,把教育教学真正转移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知法、守法和用法品质及能力上来;二是多指导其它学科老师开展渗透教育。其它学科老师反过来要多虚心请教,增加渗透教育的专业性和正确指导性。社会实践是最好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多增加一些法制方面的内容,结合身边人、身边事,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效果会更好。培养提高学生的法制品质和能力,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三、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对教师有何要求?

我认为,应有如下要求: 一是有意。即要求每个教师都应树立和强化学科渗透的观念和意识。把“学科渗透”的观念牢牢地扎根在心里,化为内心信念,再转化为自觉行动。二是用心。即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对非专业教师,学科渗透是一个新挑战。“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凡事只要我们用心了,效果肯定不一样。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对法制知识多吸收一点,对现实生活中的法制现象、法制案例多留意一点,对学科渗透多思考一点,对备用、教学多用心一点,对学科渗透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多反思、多总结一点,我想对我们的学科渗透肯定会有帮助。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学科渗透问题,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对学校有用、对学生有益的如何“做人”的问题。三是给力。即用力实践和探索。给力就是要不遗余力,不怕吃苦和受累,不怕劳心劳力,只要有利于学生“做人”的养成,在所不惜。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是各种新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他们成长的历程中,特别在养成良好

品质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麻烦、更多的意想不到。这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对于教育应有一种执着。“教育必须对生命丰富的、差异的、深刻的内涵作出回应。”执着是生命中最美的东西。我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我们的生命航程中,因教育而赋予了我们许多的亮点和精彩。四是创新。毫无疑问,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创新的意义在于不断适应学校法制教育的新形势、解决学校法制教育的新问题、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新途径。每个教师都应该关注并致力于学校法制教育的创新。这需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自我反思,需要我们有敢于打破传统、置疑一切的勇气。实践反复证明,一所学校的法制教育搞得好、有成效、有特色,都与校长、教师的敢于创新、努力创新不无关系。新形势下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要打开新的局面,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要取得新成效,我认为,必须敢于创新。五是示范。即教师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个人都独一无

二、不可复制。要培养他们成长、成人、成才,成为他自己,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其次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他们、感染他们、影响他们。作为教师,你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和份量,决定你必须特别注意你的言行举止。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细节、一个字,哪怕是无意的,都可能对你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乃至终身的影响。你的价值存在,就可能包融和体现在学生对你的每一声真诚的问候、每一次深情的关注和会

在小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篇11

1.我国的环境现状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能源消耗过度,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森林被大面积砍伐,降低了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草地退化、沙化、碱化(三化)的面积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荒漠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水体污染加剧,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大气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下降,酸雨面积逐渐扩大;城市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放射性与电磁污染也危害着人类健康。阻碍了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甚至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人类应当反思当前的发展模式,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成为各国发展教育的战略选择,是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教育的新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环境教育在我国各地中小学教学中渗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对环境知识的普及、环境意识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实施原则

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三是整体性原则,既要重视自然环境教育,也要重视人文社会环境教育; 四是传授知识与培养意识、价值观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环境、对人与社会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其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行为模式。

3.小学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

我国义务教育大纲明确提出要重视环境教育。目前,各国实施环境教育主要有两种课程模式:一是单独设立环境教育课;二是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而不是单独设课。在所占课时数明显居多的学科课程体系下,比较适于进行渗透式的环境教育。

3.1在小学数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3.1.1结合教材内在的环境因素进行教育

小学生无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处在逐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的认识活动很大程度上具体直观。所以新编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有80%以上的插图都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准确地把握插图中环境教育因素,能使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如:二年级下册数学第2页“解决问题”中就看到环境优美的生活:在宽敞的花园里,小朋友们在做各种游戏。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的拓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也逐步抽象、充实,从居住环境到校园环境,从自然环境到人工环境,教材中有50%以上的应用题都作了一定的反映。如:植树节到了,小朋友们到山坡上植树,一共要栽24棵,每行栽4棵,可以栽几行?(第三册)

3.1.2教师要广泛阅读,积累教学中实施的环境教育数据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信息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日新月异,但教科书中一些对儿童有影响的信息不可能都反映出来,因此,要在数学教学中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教师应善于搜取当代社会与数学紧密联系的新颖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广泛阅读书报,时时留心有关数据,以便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提供环境教育的数据。

3.1.3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适时、适量地渗透环境教育内容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经历着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年龄阶段都表现出与其他年龄阶段相区别的一些典型的特征。所以,教师就应该依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向学生渗透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如:“地球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它的平均深度是4028米,最小的洋是北冰洋,它的平均深度比太平洋少2718 米。北冰洋平均深度多少米?”(第四册)。

3.2在小学语文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并根据这些教材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适当结合。

3.2.1涉及风景名胜、动物、植物等的阅读教学课文。其教学目标除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通过对词句分析理解课文主要意思之外,环境教育方面的目标主要指向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或人文环境,愿意并乐于善待其他生命体的情感和意识。这类教材的教学重点在“情”而不在“理”。比较适宜的做法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例如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课前结合学生的预习阅读初步感知小兴安岭的美丽,然后课中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课后再放映录像,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3.2.2文体为说明文的阅读教学课文。 这类教材的个别篇目直接以环境问题为主题,如“黄河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等。围绕这些课文可进行一些扩展性的环境教育活动,如启发学生根据课文所揭示的环境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找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相关问题或类似问题。探索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并思考自己是否可以为解决问题采取一些行动。

3.2.3对其中与环境教育目标相符合的教材内容(如不许摘花、不许捉蜻蜓,节约用水、植树造林等),除根据语文训练目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外,可引导学生把教材所反映的行为与自己的行为及认识进行比较,检验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环境教育的要求;同时,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这些教材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并在要求自己的基础上努力向其他人宣传这些教材内容。

3.2.4儿童非常喜爱的文学作品,如故事、图画等,也可以用来反映环境问题;故事或连环画可以通过现实的或虚构的情节向学生揭示环境的变化过程,通过生动的语言或平面图象向学生展示各种非生命体由于人类活动而受到的冲击激发学生对遭受破坏的事物的同情情感,使他们能理解和关注人类以外的环境事物,感受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让环保意识深入到他们的心中,使他们都具有环保意识,都能掌握环保知识;让他们每个人都知道,人类的生存环境依赖于环境保护,需要一代代人不懈努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篇12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美的教育,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 有很多描写环境优美的课文, 如:人教版五年级语文课文《草原》中这样描写:“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 平地是绿的, 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 一会儿又下来, 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感受美, 然后进行拓展:加入游客去了这美丽的地方, 在地上随意丢了很多塑料袋、废纸等垃圾会怎么样?让学生进行讨论。联系学生实际:假如有位同学在校园里乱丢垃圾会怎么样?我们应该怎么办?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 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让学生明确了在生活中怎么样保护环境。

二、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认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阅读材料《奇怪的东南风——关于爸爸咳嗽病因的研究报告》, 该课文中告诉我们, 爸爸的咳嗽是因为爸爸吸入了化工厂排出的二氧化硫。课文最后提出“我”多么希望化工厂早日治理污染, 使空气变得清新, 就是开着窗户, 爸爸也不会咳嗽。在这样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进行环保教育。

三、教师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该怎么做,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在小学高年级开展一次《环保我能行》的习作教学。学生通过请教家长、网上浏览、查阅资料、同学交流, 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保护环境;怎样保护环境, 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先让学生明理, 然后写出《环保我能行》的习作。在情感体验中自觉的加入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总之, 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环保素材, 明理导行, 让学生成为真正地环保卫士。

四、语文教育与环保教育相结合, 把环保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现在环境问题突出, 如:沙尘暴、雾霾、河流污染等, 面对这些环境问题, 大多数学生觉得这些环境问题的形成和自己没有关系, 是汽车尾气、化工厂造成的。教师引导学生, 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就是在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保护环境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这样把“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从口号落到实处。

兴隆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简报 篇13

思南县天桥乡中心小学:周芝伟

摘要: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有所增高,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因此让小学生从小学习法律,掌握好法律知识很有必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法制,它的教育优势是法制教育和其它途经无可比拟的。通过教育使学生知道法律规定那些行为是对的,那些行为是错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应该从小学抓起,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法制教育 渗透

一、在科学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实施法制教育的渠道有很多,有少先队法制活动的宣传,有学和家庭、社会的法制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而科学课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包括物理、化学、地理以及生物等多方面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能够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法律很好的结合起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法制,它的教育优势是法制教育和其它途经无可比拟的。在科学课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法制意识是法制教育很有效的一条途径,适时、恰当地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意识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恰当,这种结合科学教学内容进行的法制教育作用是明显有效的。

二、渗透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列,在备课和教学实施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素材,并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列为研究内容。

2、有机性结合原则。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各科学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素材,要根据科学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在教学“电”的知识时,当同学们认识了电的作用和产生电的难度时,适当地介绍我国的“电力法”,让同学们懂得电是商品,电力设施是国家财产,偷电,破坏电力设施都是违法的事,教育学生不能破坏公共电力设备,并能行动起来,宣传监督。又如教学水的知识、空气的知识时,当学生了解了水的宝贵,水资源的有限性,空气的重要性及空气污染严重现状时,进而介绍“环境保护法”,教育学生遵守环境保护法,、使空气不受污染、保护水域。

3、选择性原则。知识教学有系统性,由浅入深,因此科学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在教材中,有的内容多次出现在各个不同年级中,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合该年级、该班级学生特点的渗透难度和深度。例如在渗透“保护动物”这一目标时,各年级段的要求是不同的。三年级教学时让学生了解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要保护动物,了解国家制定的有关保护珍惜动物的一些法律法规。到四年级时,又可以渗透在学生有限的能力之内如何保护动物。到高年级又可以渗透如何运用法律这个武器和猎捕杀害野生动物的坏人做斗争,能做到不吃野生动物,能主动制止自己的父母和周围的人不吃野生动物,还能向有关部门告发经营、捕杀野生动物的商人,让法律来制裁他们。

4、贴近性原则。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将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在教学中将自然知识、法律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这样的话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5、情感性原则。在科学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懂得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动物与我们人类的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变得这般美丽,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保护动植物,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美丽。这样既提高了阅读兴趣,又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有趣性原则。好奇心和探究意识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所以科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要贯彻有趣性原则。“有趣”的关键是“激趣”。在科学课中渗透时要做到知识性与兴趣性相结合,如在教学 “生物的多样性”过程中,通过图片,多媒体了解了我国的珍贵动植物后,介绍“森林法”,让学生树立生态与环保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森林法”规定,林业应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它指明了林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另外“森林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职责及单位和每个公民都有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美化环境的义务。然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使一些人肆无忌惮,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老师可以指出,对那些置法律于不顾,见利忘义,破坏森林资源、乱捕乱杀野生珍稀动物、破坏草原、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者将要绳之以法。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狩猎罪,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盗伐、滥伐林木罪,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等罪名,对那些进行破坏生物资源的人予以法律的制裁,使学生明白法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以造福于人类。由此,告诫学生遵纪守法。

三、渗透的方法

1、在生活中渗透。在法制内容渗透时,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2、在情境中渗透。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可以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3、在案例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

4、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当今时代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

5、在课堂小结中渗透。结课点睛是教师在课堂结束部分的处理上运用的渗透法。

四、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1、找准切入点,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能牵强附会,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挖掘发现法制教育渗透点,找准切入点,不断地提炼升华、组合知识,顺势而为,使渗透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相吻合,才能使渗透教育的效果得到保证。

2、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找到渗透点后,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教师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层次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进行渗透,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总之是要“有备而战,不打无准备之战”。

3、把握渗透的深度,科学课始终是以向学生传授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它不是法律常识课,因此,在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法制教育资源的关系,把握好渗透的度与量。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一般小学生接受能力差,不适合导入过深。

上一篇:日间照料协议书下一篇: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