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论文

2024-07-07

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论文(共11篇)

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论文 篇1

1、“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各方面完美的状态, 而不仅仅是指人没有疾病。由此可见, 一个人只有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状态, 并且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算得上真正健康。然而, 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中, 生物体育观曾是多数体育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它主要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为目标, 追求对人体生物学的改造, 忽视对学生心理和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生活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构建了包括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的课程结构, 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 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的养成, 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面对社会的需求与发展趋势,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课程担负着增进学生健康的重任。未来教育需要培养既有专业知识, 又有良好体力与心理素质的人才。由此, 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 对学生进行感化、影响和引导,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让学生掌握科学身体的方法, 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 以增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正是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2、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 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教师教学中要采用发现学习的方法, 在发现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 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在体育教学中, 发现学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 自己提出完成动作的方法和要领。比如篮球教学中, 可先让学生自由练习一段时间, 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让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要正面回答, 而是旁敲侧击地反问学生许多相关问题, 一旦学生想通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原来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交互式的“答疑”是充满乐趣和挑战性的, 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思索的乐趣, 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有效保证。

3、学习领域目标更加完善、具体

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论文 篇2

一、多方位确立教育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 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 (1) 增强体能, 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 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 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4)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 发扬体育精神, 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 显得更加明确、具体, 具有可操作性。

二、多方教育, 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 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 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 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 要树立“大体育”观念, 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 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 科学设计。

三、多方结合, 创新教育新途径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 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 创新教育途径, 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 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四、多元检测, 建立教育评价新体系

建立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评价体系, 要彻底摒弃以学生运动技能检测作为唯一标准的传统做法, 建立符合基础教育课程目标要求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指标多元化。建构切合实际的评价量标体系, 使评价不只关注学生体能训练指标。二是评价方法多元化。学生体育与健康的检测, 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以评价量标体系为依据, 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三是评价结论多元化。评价结果的呈现, 要改革传统检测中单一的量化评价方式, 采用量化评价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 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毕业及升学考核范围, 更增强了评价的调控功能,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施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论文 篇3

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老师。老师完全没有顾及学生的思想,比如:学生是否对此项活动感兴趣,学生是否可以通过练习来开发自己的思维和独立性。最终导致学生说:“体育教师是冷血人”。这时老师的心里总是感到很难受,觉得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老师的严厉不都是为了你们成绩的提高吗?”

课程改革了,我深刻认识到新旧授课方式的不同。如: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成就、动机等。教师善于因势利导,使学生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得以保持,汇集和发展成為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持久动力,最终形成一种主动学习与练习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和把握教材,提高对课程的驾驭能力。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上,最主要的是充分发展教材本身的吸引力,通过教学内容的情趣、奥妙、意境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否则,单靠教师的枯燥说教,不仅无法引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思维,而且还容易对教师形成依赖性。故此,有人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的越多,学生做的越少;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差。这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段,设计合适课程的最佳方案,在课上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做到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中心教学。

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论文 篇4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与健全的人格的重要使命。新课改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如何进行?教师如何教才能更好的符合当前课改的要求?这是摆在每位体育教师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走在教育前线的年轻体育教师,我认为新课改条件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在它却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更新的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多学、多思、多尝试、多实践、多创新,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科学的教学氛围,创设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创新的平台,更好的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本人通过课堂教学的有益尝试,积极探索在新课改下如何使学生有效的学习。

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构建新型的体育教学观,跟上时代的节奏,如何使学生有效学习?根据新课改精神,本着“健康第一”和“学生发展”及“阳光运动”的指导思想,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在课堂教学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让学生在游戏中有趣学

兴趣是启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它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情景性、趣味性、新颖性、竞争性”为一体,深受广大学生所喜爱。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根据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我把游戏作为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游戏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每节课都给学生以游戏的机会。课前经常让学生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游戏:“摸四位”“大小葫芦”“红黄蓝绿”“弹钢琴”等,使学生在一开始上课就能够达到思想和精神的集中,同时注意运用学生平时喜欢做的或自己编创的游戏:“贴烧饼多样”、“木头人”、“大泡泡小泡泡”、“水果比赛”等,既生动又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中,让学生做教师规定的创编游戏:“多样接力、滚雪球、跳跃游戏、巧过封锁线、智取红旗”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展现,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后经常让学生做一些放松肢体的游戏:形象泼冷水、气球爆炸、充气、小树发芽、意念放松等,使学生达到肢体和心理的充分放松,这样学生在游戏玩乐中既满足了自身的多种需求,又达到了“趣中练”、“趣中学”学有成效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在尝试中自主学

尝试学习是学习的基本形式,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和创造,尝试是创新的基础。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我利用尝试教学,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示范,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当小主人,相信学生,让学生大胆尝试,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如一年级技巧:“前滚翻”教学,我出示课题让学生尝试。学生的兴趣很高,在自己和同伴的借鉴下虽不能做得很圆满,但多数人都能敢于尝试,人人参与,少数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动作。看到此景,我总是在旁边加以正确引导和鼓励,给学生做“球滚动”和“火柴盒滚动”的实验,让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得出结论:圆的物体容易滚动,引出技巧前滚翻的重点和难点:团身紧、滚动圆。接着让学生进一步的尝试配合教师的语言激励:比一比哪个同学的.滚动最圆滑?从而使学生在自已得出的正确的动作概念下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练习中,较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心得 篇5

最近学习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新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以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看法。我有了以下感受,与大家交流一下。

新《课标》已逐渐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教师的灌输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并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修订后的《新课标》整合了原先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确立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5、体育教师必须从角色转变,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能再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一门学科的壁垒之中,而是要更多地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美学等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善于总结。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6

一、为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积极性,树立其自信力,必须按一定方式在学生中进行分层教学。

体育教学中“吃不饱”“吃不了”是通病。按其能力素质不同我们可以将其进行分层教学,这其实也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之必然趋势。有一项大学学生身体素质测验调查结果,达到及格标准人数仅占总人数的35.06%,不及格的却达64.94%,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长期积弊之所在。而分层教学的意义所在也正是为更好地达到教师教学的终期目标: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与培养学生自身在体育学习中得到创新思维与能力。

二、必须借助于体育的人格教育力量,培养学生创新之品格。

教师可以结合讲解教材中的集体项目内容如球类项目、接力赛等,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同时,让学生在战术配合的练习中体会集体主义的精髓和集体协作的力量;在耐久跑、障碍跑教学中,培养学生坚韧之毅力,不畏艰难之勇气,勇于拼搏之精神。继而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学习、工作都需要具备这些意志与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层次地领会到这一些,才会勇往直前,不断进步,为自己、为集体,智慧的火种从此埋下。

三、必须改革现有体育教学模式,释放学生,还他们以自由的空间,培养其创新精神。

传统体育教学的“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终结评价”的模式已是昨日黄花。那种以教材为中心,力求把学生加工成“标准件”的教学,必然在组织教法中忽视学法、学生个性差异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与当今所倡导之“素质创新教育”大相径庭。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后果时”“就最大程度上”“表明这类参与学习比消积听从教师学习有效得多。”这样,以创新教学为目标的教学,释放学生,还其以自由的空间与时间,必然地带动了他们对创新精神的理解与执著追求。

四、要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必须先有具有创造能力型的教师,师资是关键。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与全面推行,作为培养体育创新能力学生的教师也应面临着重新学习进修的必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真理。目前的体育教学要求我们的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等),学会学习方法为主;要求体育教学要和健身教育结合起来,和学科联系起来,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与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学生终生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的大环境下,没有创新能力型的教师怎么能行。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教海无边,教师也绝对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寻不见一条适合于任何学生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走创新教育之路,让他们在创新思维中体会成功,这样的教学势在必行。一点呼吁:让天下所有关心子女健康成长的父母,让天下所有着力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老师,都来关心孩子的教育,关注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让他们在自我的学习中不断求新、求进、求发展!

小学低段的体育教学,应以游戏为主。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取乐’,达到娱乐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要作好体育游戏的教学,首先应懂得如何创编游戏。娱乐性是检验体育游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体育游戏只有具备了娱乐性、趣味性,才得以使其存在与发展,更具有诱人的魅力。如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游戏(母鸡爱小鸡、丢手绢、猫抓老鼠),源远流长。所以体育游戏的创编,应从提高其娱乐性、趣味性出发。

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论文 篇7

在应试教育的笼罩下, 体育在中学教育中, 仍然是薄弱学科, 挤占、挪用体育活动课时的现象屡屡发生, 学生的运动素质、心肺功能、耐力水平等指标连续二十几年呈下降趋势。国家领导和教育专家学者对此忧心忡忡, 在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十二条42项中对学校体育工作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为今后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0年9月四川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达到以下总体目标:提高体能和运动技术水平, 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 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 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 塑造健康体魄,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等等。要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仅仅靠每周2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的。因此, 需要高中学校在大课程观的指导下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阳光体育活动等各种显性、隐形课程, 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锻炼效果。

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学校教育的整体工作, 加快学校体育改革的步伐已是当务之急。但如何落实“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如何使学生的体质有明显的增强, 身心如何健康协调发展, 如何正确处理学习成绩的提高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难题。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学校48个班, 2900余名学生。

(二) 方法

1. 实验研究法 (样本为自然班级, 多因素两组前后测实验设计) , 选定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等指标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抽样对象为我校高2012年级, 参照对象为同类同一年级学生, 按性别年龄分组。排除和减少无关变量和混杂效应的影响。

2. 数理统计法, 把相关测试数据按照体育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处理, 显著效果评定。

3. 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为广中高2012级学生、学校体育教师、家长。实验前后对实验对象发放问卷1100分、回收率97%, 有效率91%。

4. 文献法, 收集并使用有权威的国内相关文献42余篇, 其中重点参阅了顾渊彦著《体育课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 曲宗湖、杨文轩主编《学校体育教育探索》, 赖天德著《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等论著。

二、问题与措施

(一) 当前高中学校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1. 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受到挤压, 日渐不足。虽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文件规定“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但现在由于受到升学压力, 学校体育工作处于“表里不一”、“内外不和”、“阴阳失调”地位, 部分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还远远达不到要求。

2. 根据调查学校学生肺活量水平、上肢、腰腹力量、耐久跑能力逐年下降 (根据1996年、2002年、2007年、2010年广中学生体质调查) , 仅凭每周两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已很难改进学生体质状况。

3. 安全压力、意外伤害事故的不确定性使教师教学缺乏激情、缺乏创新,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 师生难以在教学中“互动”。呆板的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束缚了教师手脚。学生对现有体育课堂教学不感兴趣, 普遍存在“体育课上无精打采, 课外活动兴高采烈”现象。

(二) 体育大课程结构的优化与整合, 构建体育大课程体系

结合学校的特点和现状, 根据对体育大课程的理解和当前教育新理念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 我们将学校课内、课外, 校内、校外, 在教师指导或学校组织管理下的全部体育活动纳入范畴, 形成了具有广中特色的体育大课程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落实课程建设机制, 保障课时和内容的完成。

(三) 围绕体育大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1. 在课程实施上, 实现学科类体育课堂教学重“实”。

完成国家颁布的课标的要求, 以掌握“三基”为主, 打好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和培养学生的健身技能。第一, 每节课强制性加大了身体素质练习比重, 有针对性地加强技能学习, 注重课堂教学时效性。第二, 设计个性化的活动项目, 以学生兴趣爱好和趣味性促强度。第三, 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模式, 在模块选项教学基础上, 再实施分层教学, 加强学生学法指导, 提升主动学习愿望。

2. 活动类体育课重“趣”。

一是注意活动的趣味性, 二是注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发展学生体能, 提高学生体育能力, 活跃学生身心为主, 培养自我体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活动课中以班集体为单位, 按选项内容分组, 组织学生全员参与, 帮助班集体组建班队, 培养骨干, 带动全班的体育活动。

3. 校园体育重“面”。

校园体育是课堂体育的补充和提高, 在广泛参与的群体活动基础上培养兴趣, 满足身心, 提高技能,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了真正做到校园体育人人参与、全员活动, 学校制定了上学期田径比赛、下学期球类比赛、期间穿插小型多样比赛的运动竞赛制度, 组建多个学生体育社团, 每晚、周末和节假日开放体育场馆, 规定各项竞赛的参与率等措施。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构建实验前后广汉中学学生体育学习、情感态度状况分析

通过实验前后对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状况、情感体验的问卷调查比对分析以及对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 我们发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认识, 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合作性以及锻炼习惯养成等都有所提高, 对体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败、挫折以及成在的差距等都能有比较正确的认知态度。但, 随着临近毕业, 学生对体育锻炼影响学习和怕家长干预的顾虑因素逐渐增加, 这充分说明应试教育和家庭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造成外在压力影响。

(二) 构建实验前后广汉中学学生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状况

从形态、机能来看:近三年来, 广汉中学学生在身高、体重、胸围、脉搏等四项指标横向与四川省、德阳市同龄学生比较都高于平均值水平, 但肺活量值却低于省、市平均值;纵向与学校2002年学生体质调查比较结果相似, 这也与全国体质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什么原因造成学生肺活量值下降这一现象, 仍然有待研究。 (说明:学校一直采用四川省1998年制定的《四川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资料汇编》和德阳市1995年制定的《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评价标准》) 。

从身体素质试验前后变化来看:五项素质指标除女生50米和立定跳远两项指标没有显著 (p>0.05) 变化以外, 其余各项指标都呈显著变化状态 (p<0.05) 。这说明学校围绕体育大课程构建整合课程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行之有效, 在现行的作息时间和课程时数安排下, 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应该走体育大课程构建之路。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体育大课程构建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使学校充满活力。

2. 本课题所探究高中体育大课程构建模式, 明确了体育课程各部分的“共性”和“个性”。形成学校领导、班主任、体育教师、科任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沟通与共识机制, 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时空性、基础性、发展性条件。突出了学校体育的群体性和规范性, 反映出学校体育系统功能与目标的关系。

3. 本课题所构建的体育大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内容整合模式, 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在优化课堂教学, 探索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制订教学计划和设定训练、比赛项目等方面, 形成了系统的高中学校体育工作思路。

4. 通过体育大课程构建实践可以聚焦全校教师的教育理念, 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潜力, 巩固了学校体育的地位, 较好地解决了“升学与体育”相冲突的矛盾, 体现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示范性”, 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得以落实。

(二) 建议

1.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为体育教师成长提供更多继续培训机会。

我们在职体育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在竞技体育教育思想环境下成长的, 面对新课程改革浪潮, 我们部分体育教师显得难以适从, 主要表现在:不大清楚学校体育应当如何改革方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如何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与学习领域来确定这项教材的具体教学目标;这项教材的魅力表现在什么地方;怎么教学生才喜欢学;怎么教学生才容易学懂、学会;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这些教材应有哪些不同的要求与方法, 等等, 都还难以把握。这需要我们体育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 自我完善, 新课改需要体育教师知识不断更新。

2. 高中新课改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评价有待简化和更具可操作性。

在实际工作中, 体育教师大多还是按照各自熟悉的方式方法给学生打分, 要么烦琐费时, 要么简单直接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分值对应给学分, 课标要求和课改理念很难在学生考核评价上得以体现。这一环节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3. 在高中体育大课程构建上, 应继续加强学校传统体育特色项目建设。

普及与提高, 体教结合之路, 仍是突破高中学校体育工作僵局的“排头兵”, 也是高中体育学科模块教学技能目标达成和拓展主要载体。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研究法, 从有利于完成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改的目标任务角度出发, 调查和分析当前高中学校体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提出了构建学校体育大课程体系和内容等典型做法, 认为通过学校体育大课程构建, 内容相互渗透, 高中学校能够切实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 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大课程,构建,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健.走进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3]刘青.新时期体育教师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论文 篇8

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高度重视“学习评价”的改革,其改革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体育学习评价既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新的学习评价理念倡导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多元评价理念有其先进性,有利于“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多元”感到难以把握,落实起来比较困难。我觉得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

一是,要明确体育学习评价的结构

我认为体育学习评价主要是由平时的课堂学习评价与学期、学年结束时的学习成绩评定构成的。两者虽然密切相关,但毕竟是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进行的,其评价的直接目的、内容、主体、方法与形式并不完全一样,而现在却都混为一谈了,因而使人感到难以把握。课堂学习评价与体育学习成绩评定虽都涵盖在学习评价这一概念之中,但都有其各自的不同特点,是不能完全等同的。

二是,不同学习阶段的评价有不同的重点

多元评价必须要有重点,但其重点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学习评价是为实现教与学的目标服务的。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教师要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学生要达成不同的学习目标。因此,不同的教学阶段学习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与形式的重点都将发生一定的变化。

(一)单元教学开始阶段的学习评价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每当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教师就要对学生的体能素质、技能基础、学习态度等作出客观的评价。换句话说,就是要对学生学习的起始状态作出判断。这一阶段的评价应当以教师评价为主,包括测试与调查。教师对学生学习起始阶段情况作出的评价,一方面为是为单元教学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是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单元学习中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习策略。

(二)单元教学基本阶段的学习评价

在单元教学的基本阶段中,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逐步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发展身体,并从中提高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由于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处于由不知到知和由不会到会的逐步发展与提高的动态过程之中,因此,这一阶段的评价,应以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进步情况及存在问题,修正自己的学习策略,明确努力方向为主要目的。所以,这一阶段就应该根据学生学习与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规律和特点来进行评价。例如,在学习技术动作初期,评价的重点就要放在初略掌握技术动作上,中期的评价重点放在技术动作的改进与提高上,而到后期的评价,重点就要转移到技术动作的运用上。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为主,以学生自评与互评为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情意表现与努力程度,以表扬为主,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评价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三)单元教学结束阶段的学习评价

单元教学结束阶段的学习评价,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技能)学习成绩进行评定。既然是(技能)学习成绩的评定,就必须对学生达成(技能)学习目标的情况作出诊断,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体育学习的成绩。对此,我的认识是:

1.学习成绩应是学生学习结果的反映。教学结束阶段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就应该对学生“学得怎样”作出判定,所以,应以终结评价为主,以过程评价为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应予以关注,可参与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但权重不宜过大。否则,学习成绩就会失去其客观性。

2.“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都属于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内容,但这四项内容也应当有重点。我认为,学习与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是体育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教学中所占时间最多,学生为此付出的努力最大,因此,在教学结束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应以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主。

3.评定学习成绩的主体,应以教师为主,以学生自评与互评为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最了解,评价的手段最有效(如现场测试等),并具有丰富的评价经验,因此,对学生的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评定,应以教师为主。中小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感情色彩。但对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自我了解与相互了解较深,因此,可以学生自评与互评为主,这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学生对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可供教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时参考,但不能作为主要依据。

4.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评价,可以量性评价与等级评价为主;而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是很难进行量性评价的,可以质性评价为主,采用评语的方式进行表述较好。两者最好不要混在起打分,否则,容易模糊学生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但,要求教师对学生一一写出评语,确实存在实际困难,我认为可以学习小组评定为主,但仍需经教师审阅签名。

三是,学习评价要为学生反馈真实的信息

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评价要“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些教师对激励性评价存在一定的误解,以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只能说优点不能说缺点,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于是乎“你真捧”“你真聪明”“你做得真好”“你是最出色的”等等,空洞无物的所谓“无劣评价”口号充斥课堂,事实上学生做得并没有那么好,往往存在明显的不足与动作错误。这种所谓激励性的“无劣评价”,有很大的负作用:

1.给学生提供的是虚假的学习信息,学生无法全面了解自己真实的学习情况,甚至把错误动作当成正确动作继续练习,而且还易波及全体。

2.对一些有自知之明的学生,明知自己的动作做得并不太好,而得到“你做得真捧”的评价,反而可能误会老师是在讽刺自己。

3.容易滋长一些学生的虚荣心。这种言过其实的表扬听多了,一旦遇到难度稍高,自己感到没有把握完成的动作,就有可能借故回僻不做。

四是,学习评价要全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之所以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获,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已有了较好的体现,能够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与练习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但在评定学生体育学习成绩时,有些教师往往不能正视学习结果(必然存在个体差异这一客观事实),总希望人人都能拿到好成绩,因而自觉不自觉地人为拉平或缩小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似乎觉得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才能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其实不然,人为地拉平或缩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对体育学习好的学生是一种打击,对体育学习差的学生是一种纵容,无助于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获得不好的学习成绩,可能有很多原因,既可能有身体条件的问题,也可能有学习态度的问题,但终归是自己学习结果的反映,成绩不好是对自己学习的一种警示,可使自己真实地了解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励其要更加努力学习,更加刻苦锻炼,以求更大地发展。人为地拉平或缩小学生学习成绩地差异,同样也是一种无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反映,是不可取的。

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

评价的问题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之中,在体育课程教学研究之中可能有几个“之最”:一是最“虚”,是当前关于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切实研究成果最少,需要用的时候会发现最没有理论和方法的就是评价,评价是让体育教师最感摸不着、抓不实的问题,当然也是课程标准中写得最虚的部分;二是最“乱”,此次课程改革关于评价的概念可谓层出不穷,除了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质性评价、激励评价、甄别评价、无劣评价等等都没有说清楚的评价概念外,还有“成长记录袋”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实践;三是“最改革”但又最举步维艰,此次体育新课改的指向好像都向评价的方向集中,《体育教学大纲》变成《体育课程标准》,其中的“教学内容”也变成了看不懂说不清的“内容标准”,就连“内容标准”中具体条目也变成了“学生应该达到”,这一切变化似乎要传达一个信号,就是此次课改要彻底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达成标准”的体系,要完成一个可以处处事事进行评价的目标系统,无疑这个初衷是对的、是好的,也是很勇敢的想法,但实际上却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效果,甚至是背道而驰了。因为过去的体育成绩考核反倒几近销声匿迹了,学生的基本学力评价是弱化了。因此,体育评价的问题无论在体育课改中,还是在体育课程教学研究中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那么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困境在哪里呢?我认为:

第一是体育成绩不好评价。体育的起点和其他学科相比,不清楚,其他学科是从学习知识开始,知晓性的知识起点学生基本一致,与天生能力关系也没有体育那么明显,只要学生发育正常,“1+1=2”是都能理解的。但体育的起点就不这么明确了,体育是用技能体能来体现学习成绩的,而技能体能都与先天因素有关,比如胳膊粗细、身体高矮、肌肉质量、运动感觉等,因此有学生不练跑得也快,有的刻苦练也跑不过别人,这就是起点不清楚。

第二个是学习的终点不清。其他的学科是以高考大纲为终点的,它的内容和难度是回推的,回推到每个年级的终点都很清楚。其他的学科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很清晰,比如马来西亚的六年级数学只相当于中国的四年级,这是因为中国的高考终点要比马来西亚高的缘故。而其中的原因是由于中国人多、应试竞争激烈推动的“水涨船高”,所以我们老说文化学科的“繁、难”不是哪个教育部长和教材专家想“繁、难”,而是这个“高考终点”的客观推手推上去。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个“客观推手”,使得这些学科的“学业评价”很清晰。而我们的体育则不行,篮球、足球的终点是什么,是学习了八大技术,还是能参加社区的比赛,技术学成什么样,比赛是什么水平,我们都缺乏描述。

第三是体育的其他功能更难评价。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组织性、纪律性、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心理健康促进和社会化相比,体育中的运动技术和体能评价还算是比较容易的。体育道德、心理素质以及社会行为的评价就更是虚得不能再虚了,评价基本停留在抽象的口号和空洞的概念里。过去的综合评价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也进展不大,此次课程改革也是雄心勃勃,但至今也未见评价方法的突破。

如果还有第四个的话,就是体育课程评价的多方向。我们在评价时,不但要考虑客观准确,还要考虑“因材施评”照顾个体差异,还要考虑不要伤害身体很差甚至有残疾的学生,还要考虑帮助学生学会评价等等。因此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科学化及改革任务就变得越来越“繁重”,越来越难了。

以上是体育课程教学评价面临的客观困境,那么我们在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和改革理论上有没有什么失误呢?我认为也是有的,首先我们看看原来课标的这段表述吧?(表1)

这所谓“评价的转变”,是一组逻辑颇为混乱、对比难以成立、概念相互抵触、表述含义不准的表述。从实践效果上看,这个所谓的改革和转变事实上也没有使得基层的体育教学更加得到评价方法的启迪,反而使原本就很糊涂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更加虚无缥缈、难以捉摸、无从下手了。

其中的问题(不单是上面的表述问题,也是前一段课改评价的总体问题),有如下几点:

第一,问题分析得不透彻、目的不明。我们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到底是什么,是评得不准确的问题,应该使评价更有精度?还是评价得不够全面,要有更多的评价内容?还是评得太表面,没有深入到教育效果的深层次?还是评价的人太少,光教师的评价不公平、不科学?但好像从上述的表格中又看不出来,因为,要为了有精度就应该以知识的记忆和技术这些客观的评价为主;如果是为了更全面,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出那么多“不太强调”,都强调强调不是更全面吗?如果是为了更深入,那么对最终的成绩分析和教师的评价才会更深入呀?如果是嫌评价的人太少,那么为什么人要多呢?只加进学生就够多了吗?再加进班主任、家长代表、辅导员不是更好吗?真的是评价的主体越多越好吗?

第二,目标不明。我们到底要将课程教学评价改成什么样?比如说要评价态度和行为,是要评价哪些态度、哪些行为?要加入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是在什么时候,评多少次?比如评价运用,是哪些运用?等等,都没有具体说明和指导,只有口号和号召,原因就是没有目标。

第三,方法不明。比如态度和行为的评价如何进行、有没有准确的可以在教学中多次进行衡量的量表?评价对知识的运用是写论文还是发表讲演,有面对全体学生的简易考核方法吗?评价运动参与程度是记上课的次数和校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如上课次数没差别,校外锻炼次数没证明,如何评价?评价学生的进步程度如何找到客观的起点,如何公平地评价不同水平的等量进步?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如何相结合,结合的形式和比例是什么?几个评价相互矛盾了怎么办?是听教师的,还是听学生同伴的,还是听学生自己的?等等。

第四,程度不明。有些评价的提倡是对的,但是有个程度问题,程度过了就是错误。比如说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种评价的运用实际上是不能太多的,或者说不能作为一种决定性的、关键性的评价来用。这种评价的目的更多地是让学生通过参与评价而学习评价的态度与方法,但如果让一个同学自我评价一学年的成绩并自我打分,可想而知那将是一件多么不靠谱的事情!同理,相互评价也是如此。还有我们经常说“教育要以表扬为主”,但把表扬的程度夸大到“无劣评价”时就是大错特错了,既然都无劣了,还评价做什么?

第五,事物不明。体育课改中很明显地把评价和成绩考核和学习评价对立了起来。所谓的不太强调评价运动成绩、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记忆、运动技术掌握水平、最终成绩以及由教师进行外部评价等,实际上都是对着体育成绩考核来的。应该说成绩考核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评价,我们不能用评价取代考核,更不能无视考核的成功经验和独特的作用,而现在的状况确实体育成绩的考核几乎销声匿迹了。

第六,表述不清。用“比较强调……,不太强调……”这样的表述真不能算是科学严谨的语言来表达评价的意图、方向和方法,会造成很多的模棱两可、许多的似是而非,会使体育教师陷入云里雾里,无所适从。而且其中的概念也是模糊不清的,如“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教师进行的外部评价”“运动参与程度”等等。

那么,我们在未来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将如何进行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完善和改革呢?

第一,体育评价的实效化取决于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化

如果没有教学内容的清晰,那么评价就只有原则与要求,而没有方法和工具,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评价”就是这种状态。因此,要通过下一步各省、各区县、《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各校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的制订,将体育教学内容具体化,要将教什么项目的运动技术、发展哪些身体素质、学会哪些原理和知识、培养学生什么行为规范、在什么年级培养都要制订清晰,这样评价才有方向和基准,才可能有比例,才可能成为测量工具,否则,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就会永远停留在原则上。

第二,要大力恢复“体育课成绩考核”的概念

现在大家有点不敢谈成绩考核,更不敢提考试,生怕背上应试教育的嫌疑,其实大可不必。连中考体育党中央都大力提倡,连高考体育教育部都在探讨,我们学期、学年的考试就更应理直气壮地加强。也不要不敢提“运动成绩评价”“知识的记忆”“最终成绩评价”“运动技术掌握水平”等,反而这些内容应该成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

第三,在今后的评价理论和评价的指导中,要引导体育教师分清楚现在有多少种评价

除了教学评价、学习评价、课程评价、结果评价、最终评价、过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激励评价、甄别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量性评价、质性评价、外部评价、内部评价,还有多少?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结果评价里有没有过程评价的内容?质性评价里有没有量性内容?甄别性评价有没有激励作用,激励需要不要甄别?学生评价里有没有教师对评价指导?教学评价和课程评价、教学评价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可不可以成为最好学生的体育成绩,为什么行?为什么不行?什么叫外部评价,外部的评价真的不反映学生的内在进步?还有,什么是所谓的“无劣评价”,无劣评价是评价吗?多年来有基础的学习成绩考核还用不用,为什不用?等等,希望我们的专家都要潜心研究研究,特别是某些高喊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专家更要沉下心来,为体育教师们好好地解释解释上述概念,不要天天喊口号,更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第四,要加强学理研究

因为体育学力的评价一定是以运动技能的习得水平为主要内容,而运动技术的习得程度的判断是很困难的。因为运动技能主要有两种类型,或叫做两极,一极是“会与不会有明显区别的技能”,如游泳、滑冰、体操难度动作等;另一极是“会与不会没有明显区别的技能”,如走、跑、跳、投等技能;余下处在中间的就是“会与不会似有区别,又说不清楚的技能”,如篮球、排球、足球等。游泳这类技能比较好评价,如能游100米就算会了;跑、跳、投等也可以用速度、远度来评价技能水平高不高;但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还有武术、健美操等就有些难以评价了。什么样子叫会了篮球?会了高运球、低运球动作叫不叫会篮球?如果不叫的话,那么会了什么动作、几个动作叫会呢?还是可以参加了什么比赛教会?这就是学理的问题,也是评价终点定位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许多项目的技能习得评价就难以评价了,好在当前学理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进展,让我们看到了技能习得评价科学化的希望。

第五,情意、道德、品质的评价

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个难题,我们的体育人雄心勃勃,好胜心强,不愿意承认这个评价是难题,于是就有了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要建目标体系的冲动,有了只要标识出几条“学生可以达到”就能准确判断学生“心理是不是更健康”、“是不是更适应社会”、“体育课是不是完成了任务”的简单幼稚思维,如果真是这样,岂不是用体育的课程标准就能判断好人坏人,就能替国家选出好干部了吗?事情绝不是如此简单!我的建议是编一个体育的“弟子规”,都是具体的行为要求,抓小望大、抓实不虚、抓具体、抓可见、抓可评、抓可管、抓可教,不要太多,围绕着体育的显著功能和有效作用来进行评价。在情意、品质和道德的评价方面,千万不要太贪多、太胆大。关于这方面,要说的还有很多,我们还面临着许多艰苦的研究工作。本人在这方面有一些文章和书籍进行过阐述,最近在北师大出版社也出版了我的一本《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教学指导》,其中谈到了这方面的许多想法,在此就不多阐述了。

吴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中心主任)

与实验版课标相比,2011年的课标在评价部分有了明显的变化。总体上看,实现了“简单化”的改变。

看看实验版课标的表述,不难发现,课标赋予了“课程评价”特别多的“期望”。课标规定评价要完成“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和“课程建设评价”三大任务。如何完成这些任务?实验版课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与评价有关的概念,仅仅是评价方法,就五花八门,有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有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还有成绩评价、进步度评价等等。一时间,体育课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评价热”。但是,尽管“热闹”,实施起来却“不实用”,操作性不强,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操作性,纯粹是概念的堆砌。

同时,与实验版课标设置了目标体系相比,评价显得滞后,评价没有建立相应的体系。目标体系自上而下,有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和“内容标准”目标,但是,评价却没有对应的方法和标准。尤其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领域,评价几乎是空白。

还有,由于实验版采用的是“目标统领”“目标引领”,换句话说,实验版课标只规定了目标,没有确定内容,所以导致评价过程中评价标准、评价内容的虚无。事实上,实验版课标中的评价,充斥空洞的“评定方法建议”“评定形式建议”,其表述中充满不确定的“可以……”“也可以……”或者“注意……相结合”等等,比比皆是。

也许是基于这些问题,2011版课标试图做出改变。

首先,删繁就简,将三大任务凝聚到单一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即将评价确定为学生的“学习评价”,删除了教师教学评价、课程建设评价两大块内容。

其次,目标集中,将评价的重点放在了知识、体能和技能等几个方面。由于2011版课标将“内容标准”改变为“课程内容”,列举了基本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些内容,确定了相应的评价内容,这样使得评价变得具体、可执行。

认真分析、比较实验版课标和2011版课标,不难发现,在评价的设计上,2011年课标简单了、具体了,这是适应中国国情和教学实际的改变。

评价是为了确保课程的方向和课程的执行,保证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满足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2011年课标在评价上的这种改变是否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显然,我个人认为,还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从2011版课标设定的评价重点来分析说明它。

我们看到,2011版课标将评价集中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评价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等四个方面。

在文本中,课标用“主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定体能测试的指标,评价学生的体能水平”来表述,这实际上就是说课标没有独立的体能标准。同样,2011年课标所确定的“知识与技能”评价,也是“根据本标准的学习目标与要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指标,这实际上也表明课标没有独立的知识与技能标准。

事实上,如果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还可以作为体能评价的参考标准外,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成熟、权威的体育知识评价标准,更没有体育技能评价标准可以参考。

2011版课标,确定了“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中以“易观察的行为表征”为评价对象,出发点非常好。但是,因为课标中没有系统的内容,仅以“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来说明评价如何来执行,这些“似是而非”的案例没有系统性,针对性也不强,所以这种评价实际上仍然不可操作。体育教学从小学到大学一贯到底,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没有内容体系,更何谈评价。仅仅是案例,不能解决系统面临的复杂问题。

当然,这些不足不能归咎于课标的制定者,因为,这些不足是整个体育教学领域的不足。在评价这个问题上,为什么评,评什么,如何评,一直是困扰体育教学领域的难点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难点问题呢?我认为,在当下,首先还要厘清两个问题:

第一,要厘清评价的根本目的问题。毛振明教授说,要分清考核与评价的不同,这个非常重要。广义上,评价包含考核,考核是评价的一种形式,但远远不止考核这样单一,评价还具有诊断、指导、激励的作用。

第二,要厘清评价的可执行性问题。体育教学明显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评价内容、方法、标准必须简单、准确;体育教学明显的开放性、师生交流的直接性特点,决定了评价的即时性、快捷性。

据此,我认为,体育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必须再简约,同时,要进一步抓大放小。我建议,在目前,体育教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就只须对学生的知识、体能和技能进行评价,并且是终结性的评价;同时,对学生的“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情况,采用的评价方法,一是口头批评、表扬或者指示等等,二是评语。口头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评语则描述学生学习的态度、表现,包涵进步度的情况。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一律由教师执行。

现在,课标的评价,不需要复杂,也不需要所谓“科学”“理想”,需要的是合理、可执行。当务之急,是建立与课标目标体系适应的不同水平的体能、知识和技能评价体系。当前,体育教学实践中,最缺乏的是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技能评价标准。 在法国,评价进行合理的区分,对于非习得性的运动,采取的是绝对能力的评价,对于习得性的运动,如游泳,采取的是明确的技能评价标准,这是值得借鉴的。

总之,就课标本身而言,尽管2011版课标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总体上,评价内容基本上还是一个不成熟的方案,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完善。

于素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关于体育课程评价,似乎从上到下都没有说得太清楚,很多人对体育课程评价的认识也不是很准确,包括理论的与实践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这一问题。

首先,说说现状的认识

目前,人们对体育课程评价的认识如同都集中在若干个同心圆上,假如,我们把圆心这个位置比喻成体育课程评价的本质,很少有直接指向其本质的,大都在圆心的外围打转,只不过有的认识更接近圆心,有的认识远离了圆心。大家都在说体育课程评价的时候,实际上说的并非是同一件事情。如,一说起体育课程评价,有的认为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而且直接指向的是学生的学习,涉及到了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以及对学习成绩的考核等;有的认为是对教师的评价,直接指向的是教师的教,包括教的内容、方法、效果等的评价;有的认为既有对教师教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学的评价,还有对课程改革的评价。

其次,谈谈对现状的思考

以上三种认识差异很大,主要集中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上。有的评的是学生,有的评的是教师,还有的评的是体育课程改革,但究竟哪一种是最为准确的,都还说不上。前两者不够全面和具体,第三种认识过于宽泛了,而且,泛得都几乎说不清楚了。尤其是体育课程改革评什么?怎么评?都难以说清楚。

关于体育课程评价,由于体育课程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这一重要形式反映出来的,因此,评价体育课程的时候,可以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教学上。又由于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个双边的活动,因此,我们是要评教师的教还是评学生的学,还是二者都要评,是需要事先对评价概念进行界定的。假如,事先不将评价的概念或前提说清楚,很容易造成说的都是评价,但并非是一回事的现象。

究其原因,容易混淆或难以说清楚的关键点是由于混淆了两个概念,一个是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一个是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直接指向的应该就是学生,是要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通过学习所达到的程度,包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体育教学评价就大不相同了,从形式上来说,既有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又有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从对象上来说,既有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又有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也不仅仅就是指学生学习的过程,它还应包括教师教的过程。基于此,我们需要首先定位清楚的是,是要评“教学”还是要评“教学的质量”?是要评“教师的教”还是要评“学生的学”?或“师生”都要评?只有把这些定位清楚,接下来从哪些方面评?以及评价的标准才能确定下来。

最后,谈几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体育课程评价要尽量简单,一改过去“繁”的误区。要便于操作,难以具体操作的评价方案不是好的评价方案。尤其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更要考虑操作性问题。

第二点建议,要能够使体育课程评价由“宽泛”逐步走向“精准”。评价本身就是一项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假如说评价形式和内容过于宽泛,就难以评得很准确。因此,基于不同的评价目的,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案,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评,但什么都评不清楚。

第三点建议,缺什么补什么。从整个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来说,目前最为缺乏的是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建立。为了规范或统一体育课程评价认识,急需建立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与标准体系,而且,该体系中应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体系和对学生学的评价体系,评价者根据不同的需要可酌情选择。

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论文 篇9

新课程如同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进了课堂,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新理论更是涤荡着我们的心怀。首先,老师对课程改革做了回顾,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进行了阐述。面对社会的发展,我们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然后,对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构建以及编写依据、体育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行为的区别、评价体系的变化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讲解。其次,老师们的重点讲解,当前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分析和当前体育教学方法带来的利与弊等。重点证讲解了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并结合教学实际,在新课改下的体育课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怎样评课等,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等内容。对我今后的学习有了更大的帮助。

经过登录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注册学习,通过《新课程培训—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使我 重新认识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深刻内涵,通过学科内容中例举的案例,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组织,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我们 体育 老师 一边 学习一边 网络交流 研讨,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我们体育教师的观念转变,把适应新的课程方法和理念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教授们高深的专业理论报告,不平凡的经历、严谨的治学精神及观摩名师体育课例的令我留恋往返、茅塞顿开的感觉。使我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为自己今后的教育实践打下了基础。通过学习,使自己有了不少的收获!

这次学习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我补了元气、添了灵气、去了骄气,焕发出无限生机。通过培训和一年多的网络学习考核,我从一些优秀的教授、教师身上不光学到了教学、研究的本

领,而且学到了如何做人为师,新跋涉的新起点。今后,我们在地方做好骨干辐射作用,朝着体育课程的探索和改革的方向前进!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虽然身体很累,但留给我的收获却是无穷的,头脑是充实。通过学习,我收获了很多平时很难了解到的经验和教学方法,通过学习让我更深的认识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体育课的乐趣,也对教好新教材充满信心。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为做一名优秀的体育老师而努力。

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巧设悬念诱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绪言》一节时可向学生展示体育科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介绍体育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体育”的真情实感,与此同时巧妙地配合体育训练设置问题,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体育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体育,增强对体育学科的兴趣。

另外,在每节课的导入时,也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或者实验,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二、诱导探究激兴趣

诱导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体育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体育知识的兴趣。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

三、研讨释疑增兴趣

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论文 篇10

1、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理念中,强调了本课程要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并强调在重视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

2、在“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理念中,为了防止教师误解“激发运动兴趣”理念,不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最终导致“放羊课”教学的现象,在强调激发运动兴趣的同时,提出要“重视对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等。

3、在“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理念中,强调各地各校要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帮助学生达到国家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

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更加符合实际与时代要求

修订稿在课程性质上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定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时,加上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二是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性质,并对这些性质进行阐述。

三、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论文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学;小组合作;策略

合作学习在不断深入到各学科的同时,在体育教学中更应该合理的利用和普及,以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

一、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在研究合作学习应用到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时,首先要来认识何为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2.合作学习的目标

合作学习,团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若团体中有一个人达不到目标,其他人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在这种条件下,团体成员之间必定会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成功又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活动。

3.合作学习的意义

(1)培养合作精神。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而合作学习无疑是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

(2)培养交往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此过程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

(3)培养创新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相互讨论,都会将另一些同学的思维导向一个新的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视角,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

(4)培养竞争意识。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过程中,组与组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会逐渐增强。

(5)培养平等意识。在合作学习中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同学们可以相互启发、补充,这样,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平等,更民主,更有利于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6)培养承受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组内真诚地合作,组织公平竞争,在合作与竞争过程中逐步完善人格,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7)激励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加。在合作讨论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一些结论,注意这些结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得出来的。

二、合作学习策略

在新课改的推行下,合作学习也受到重视并在学习中推行,为了更好的将合作学习能利用起来,在这个方法的推行中,也需要合理的恰当的来融入课堂,以达到其目的。

1.要轻形式重实质

在合作教学的不断推广和实践中,不难发现一个问题,虽然合作学习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倡的,而且针对于体育教学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由于只求其表面和形式,教师往往按照其要求只是强调“合”将他们分组而后成为小分队的形式,但往往忽视“作”,并没有真真关注学生们是不是真的在用心的乐意的接受这样一种形式,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和效果。要真正做到合作学习,如何更好的开展,这需要教师能做出好的引导使用正确的策略。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考虑他们的感受,了解学生的需求点,也可以多想一些新的方法使用到教学中进行尝试,找到学生的兴趣点。

2.要按其特点分组

合作学习基本以分组形式出现,在分组中可以注意几个分组的要素,一种是按兴趣爱好分组,一种是按感情友谊分组,一种是按特长搭配分组。可以根据学习和练习的不同项目来确定,在体育课程中,由于所要求学习和掌握的项目除了三级跳远,百米赛跑和原地推铅球,这几项在考试中是必考项目,在学习过程中是老师一起教授方法和姿势,但练习的话是可以按照学生的特长来分组练习,若一个班级有60个人,可分为6组,当堂课上若是专门针对性的练习三级跳远,就可以将这个项目擅长和稍微弱势的进行组合,每组十个人,5各拔尖的,5各稍微落后的,在练习过程中不光可以减轻老师的辅导担子,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达成互帮互助的好习惯,并且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和反复练习达到更好的效果。另外针对于专项技术的体育项目,其中专项技术包括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和武术项目,这些在高考中是自由选择的考试项目,这些课程内就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分组,例如,班级60人,老师不用强制规定哪个项目多少人,可以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不规则的将学生分为六组,哪位同学喜欢哪个项目就直接选择哪个小组,老师只需要在课前教授相关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其他课堂时间多给学生自由练习和活动,这样通常能针对性的达到更好的效果。

3.组织观看一些赛事

观看一些相关的国际或国家的大型比赛视频,例如:如果正值奥运会或亚运会期间,也可以组织学生收看一些赛事的直播,另外也可以在奥运会期间或世界杯期间也和学生们讨论讨论比赛,最好是有中国团队比赛的项目,例如自由体操团体赛、4*100跑步或混合泳比赛,让学生们看看现场直播,是非常振奋人心的,其实在这个观看过程中,既让学生可以更了解体育知识、更明白体育精神,也能让他们能够看到团队的合作是很重要的,互相之间的配合默契也是关键的,当他们越发明白时,也更能理解合作学习所带给他们的重要意义。

4.鼓励合作学习中的交流和总结

在合作的体育科目学习和练习中,由于每人的想法和本身的身体素质有差别,要鼓勵学生能大胆的在小组合作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组织在每堂课前,分组的形式,每组之间互相进行总结,例如:“为什么组长的三级跳能完成的如此的好?我和他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原因?小组中成绩最不理想的那位同学是动作的不规范还是技巧的掌握度不高?……”这些可以让他们之间讨论,要是平和的、平等的、善意的提出和解决问题,不让弱势点的产生自卑心里,这样能达成互帮互助,并让小组的协作更默契更真诚。

三、结束语

社会竞争的加大,使得学生的对于文化科目的掌握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对于体育课程也不容忽视,要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将合作学习全面应用到体育教学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做好引导和监督,合理的分配合作小组,鼓励多分享多总结、多交流,并且要善于观察学生感受也关注他们心理的变化,真正让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并达到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董青.高中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优化策略探析[J].体育博览,2011(07)

[2]郭雯婧.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理念下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09(02)

[3]董克宇.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7)

[4]尤默.新形势下对高中体育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

[5]孙加军.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1(44)

作者简介:

上一篇:甘肃省直机关遴选公务员面试题及解析下一篇:电影植入广告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