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讲话

2024-08-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讲话(通用12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讲话 篇1

——国旗下讲话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上午好!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话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脊梁,为实现伟大复兴之路提供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以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概括,与党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典型特征,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这一价值理想鼓舞人心,满载我们对于祖国未来的美好期望。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改革,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党和政府不断重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社会的公正和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都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只要每位公民都能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爱善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我们的社会一定更加和谐幸福,我们的国家一定更加富强文明。

作为一名三中学子,应该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中梦、人生梦。

在此,我提议同学们做好以下几点:

1.人人都能爱校如家。注意我们的一言一行,见到长辈、老师、同学时,主动发自内心地问声好;尽孝不必等到父母年老,尽孝不必惊天动地的壮举,父母需要的是你的点点滴滴。

2.人人都能明礼诚信。以礼貌赢得别人的好感,以信誉赢得别人的信赖,以人品赢得别人的尊重,以胸怀赢得别人的认同。

3.人人都能努力学习。我们不应该好吃懒做,贪图享受,遇难而退,我们应肩负时代使命,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敢为人先,为振兴祖国而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讲话 篇2

一、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 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社会主义政治, 经济、文化制度等各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认识。 但是对于价值观尤其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研究是相对滞后的, 也并不是当前学者研究的主流。 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 但也有许多教训,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 寻找民族的灵魂之所在,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核与实质, 也是凝心聚力的根本之所在。

(二) 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灵魂和思想动力, 对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 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力量的源泉是人民, 人民力量的凝聚需要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坚定的信念, 而深入研究经过实践检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助于深化和凝聚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 另一方面, “软实力”是当前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取决于其文化的魅力、国内政治和社会价值观的吸引力, 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有助于应对全球化背景下, 价值观的多元化思潮威胁, 解决国内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抵制外来不良价值观尤其是西方“普世价值”的冲击, 坚定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看法

(一) 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继承传统文化精髓。

就国家层面而言,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就社会层面而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就个人层面而言,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该表述站在专家和学者的角度,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剖析得非常全面, 但却忽视了普通百姓的认知能力, 普及面并不广, 如果想要达到更好的效果, 还需继续凝练, 才能深入人心, 并且在真正意义上指导广大人民的生活与实践。

每个民族都有其固有的传统价值观。 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特定标记包含了稳定的道德思想、行为规范和思想信仰, 是当前社会核心价值建设的文化基础,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重要的软性资源。 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方面, 应充分考虑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高度重视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利用。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旧文化发展而来, 因此, 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 决不能割断历史。 但是这种尊重, 是给历史一定的科学的地位, 是尊重历史的辩证的发展。 ”因此,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绝不能隔离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同时, 还应借鉴西方先进的价值文化理念。 一些西方国家在构建符合本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较稳固的思想基础, 其中, 有许多先进文化理念和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观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中西方价值融合的过程中, 公平、正义、自由等价值观成为被世界各国所追求和认可的普世价值。

(二) 以家庭为细胞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 以人伦责任为核心的家族主义的价值观。 这主要体现在孔子“仁”的学说体系中。 “仁”是指人的道德品性及践行这一道德品性的责任和行为规范, 其本质是对他人的爱。 一个人只有拥有了一颗爱人之心, 才能真正践行他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 首先, 强调家庭亲情之爱和责任的基础和根本地位。 理想的关系是“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其次, 由家庭亲情之爱推及到君臣、朋友之间, 以及个人对职业、国家的爱和责任, 即“忠、信”。最后, 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大爱。如果一个人做到“孝悌忠信”, 在此基础上, 由己推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就可以实现天下为公的大爱。这是仁爱的更高层次。在这个层面上推己及彼, 有了“小家”的和谐, 才能有“大家”的和谐。 重视家庭的“仁爱”教育, 可以增强我们每个社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是为整个社会、国家的建设奠定基础, 无形中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向了实用主义。

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 国家主席习近平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我们要重视家庭建设, 基于此,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 也应以家庭为主线, 将这个“细胞”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 由家庭的凝聚力上升到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凝聚力;或者将家庭建设的层面加入其中, 即在整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完善成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个人层面。

(三) 赋予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含义, 但我们今天只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四个关键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既然是从个人层面来谈, 必然应该是以人为本, 从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我认为将“友善”放在第一的位置会更妥当。“善”首先是个体最重要的道德修养。 孔子说:“见善如不及, 见不善如探汤。 ”孔子在后世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对整个东方文化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如果以国际的视野来看, 儒家之于中国, 孔子则为圣贤。 他的各种品质的塑造, 与其自身对于“善”的培养分不开。 正是在“善”的基础上, 促进了他自我人格的其他方面得以不断完善。 我认为,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将“友善”置于最后, 是因为它是一切价值观的出发点和基础。 在实际践行过程中, 则应该反过来看, 即从友善出发, 进而为诚信, 以此为基本原则, 本分行事, 即为“敬业”。 做到敬业, 其实就是在为国家作贡献, 即是爱国。 这四点, 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每一个个体做好了这几点,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就很容易达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目标, 那么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实现了。

(四)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道德体系的建设紧密相连。

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 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积极吸收人类的优秀道德文化成果。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 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奋斗理想, 同样都讲究爱国, 并在改革浪潮中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核心凝聚力。 还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覆盖了各个利益群体, 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 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 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 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 提供了基本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其道德层次的划分上, 把无私为己, 一心为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在了首位, 核心价值体系同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如此看来, 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塑, 还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构, 需要把他们紧密联系, 相辅相成, 相互支撑, 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共同起作用。

(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需突出人的主体作用。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重构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培育公民良好的品德。 社会价值观是靠人们的道德实践来体现的, 从公民的实际道德水平出发, 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提出不同的要求。 近年来, 每年都会评选一些道德模范出来, 为整个社会提供了榜样, 同时也彰显了正能量。 发挥榜样的力量, 在全社会范围内, 不是以简单的说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而是以行动的力量彰显正义、维护公平、促进和谐、重塑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只有用最先进的知识武装人的头脑, 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立足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 大力发展教育, 实行科教兴国和人才战略,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不断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从另一个方面看, 不断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 才能坚持新时期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 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形成全面的社会主义价值认同。

总的来说, 坚持以人为本, 追求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理念, 主张政治文明, 发展和谐文化, 继续发展、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重视人及人本身的价值, 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问题上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融合, 这对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广泛意义, 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罗国杰.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0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讲话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一、相关概念

(一)价值观

关于价值观的描述,学术界有很多种说法,一般的认识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认识。所谓“价值观”,是一种价值认识,是对价值关系的反映,是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的价值意识。通俗的讲价值观就是深沉次的存在人内心的稳定的观点,关乎你信什么、要什么、坚定追求什么和实现什么等内容。

(二)核心价值观

所谓核心,也就是在众多的元素中其绝对支配地位的元素。核心价值观是却别与一般价值观的,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个体而言核心价值观具有统领性和超强的稳定性,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和长期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次提出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把握着社会价值的发展方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毫无疑问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核心,而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思想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我国的建设实践中居于统领的地位,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创新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撑,没有了民族精神,也就没有了核心价值观的脊梁;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体民众都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座大厦的基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的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一)大学生价值观及其特点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在长期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生活实践过程中所不断积累形成的对客体或客体效应的根本标准或判断,在整个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大学生群体在处理问题、看待事物时的根本立场和态度,能够起到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在当前社会巨变的环境下,具有如下特点:

具有时代性,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十分突出的时代性,从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到建国后的上山下乡运动,再到80年代的改革大潮和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从众性,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自身的需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具有易变特点,大学生处于价值观成型阶段,且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变化,这也是导致从众性和时代性的主要原因。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处在形成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能够起到突出的引领作用。首先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处在行程初期,在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下,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会受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其次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起到教育引领作用;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己基本形成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精神归属作用。

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路径

(一)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离不开高校政治思想课程,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主渠道,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政治思想课程,要禁止当前高校弱化政治课程的做法。高度重视高校政治思想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教师选择上严格把关,保证课时;要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来进行思想灌输,充分发挥理论引导的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社会大环境,尤其是社会媒体为代表的舆论环境是关系到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当前社会信息逐渐走向碎片话,信息常常以冰山一角的方式展现;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也在不断的扩展。对于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大学生而言,如果不加引导,常常会误入歧途。因此要加强对于网络信息的监督,从源头上控制网络信息和新闻信息的规范化,保持严肃性,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建立约束机制

外在的约束举措与自身的行为约束互为补充,两者结合实现大学生自身思想和行为的约束。包括与法律相衔接的硬性约束举措、与道德相衔接的软性约束举措以及与生活相衔接的常规性约束举。在法律约束上,做到恪守法律法规,有法制观念,并能约束自身的行为实践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道德层面,始终以八荣八耻为考量自身行为的最高标准;在生活常规约束上,可以包括大学生价值观成长日记、大学生行为规范守则、大学生价值观评价机制、大学生诚信档案等。

(四)建立长效的培养机制

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并充分发挥信念引导的作用,强化大学生的理想内化机制,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继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要加强社会公平机制建设,构建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奖惩机制,构建完善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在理想信念恪铸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将其作为纲领和指南,武装和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 李忠军、张森林.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8

[2] 杨丽娟、石艳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讲话 篇4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讲话的主题是: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传递“正能量”的使者。在知识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个有为的公民都会面临这样的人生问题,我们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价值观?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应该如何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去年中央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为我们在这个浮躁、虚荣、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寻得精神支柱。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应该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疑聚正能量、传递正能量。什么是正能量?英国人怀斯曼在《正能量》一书中这样解释,所谓正能量是指“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我认为,通俗的理解正能量就是“正气”,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实践上就是疑聚 “正能量” ,传递正能量的过程。

作为学生来说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关键是要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爱国——就是要把伟大的爱国精神落实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奋读书、勤奋工作上;落实到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父母、亲人、老师、同学上;落实到热爱我们的学校,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上。敬业——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勤奋读书,学有所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诚信——就是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友善——就是要尊敬师长,听从教育,服从管理,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我想你身上就疑聚了“正能量”。在我们学校,我们同学身边其实是疑聚了大量的“正能量”的:我们的市级、学校级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班级、环保小卫士、勤奋学习、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同学等等这些,就是我们学校的正能量,这些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我们要在我们的学校大量疑聚这些正能量、传递这些正能量,我们的学校才会充满正能量。

一个国家只有疑聚正能量才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个社会层只有疑聚正能量才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一个学校只有疑聚正能量才能稳定、发展、积极、向上;一个人只有疑聚正能量才能变得自信、积极、乐观、向上。同学们,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传递“正能量”的使者,让我们的学校充满着正能量。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讲话范文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从自我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们常说: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24字,给我们新时代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作为学生,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自我做起,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从自我做起,传递正能量。爱国就是要把伟大的爱国精神落实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奋读书,勤奋学习,落实到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父母、亲人、老师、同学上;落实到热爱我们的学校,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上。敬业要求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勤奋读书,学有所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诚信,即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友善更是要求我们尊敬师长,听从教育,服从管理,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我想你的身上充满了正能量。

在学校里,我们有很多这样凝聚正能量的同学,他们文明守纪,他们勤奋学习,他们团结同学,他们助人为乐等等,他们正向身边的同学、亲人传递美好。反思我们同学们中有没有负能量存在呢?比如:无心向学、惹是生非、不听教育等不文明、不守纪、不规范的行为。这些不良的行为,我们要坚决抵制、摈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大集体——青小,凝聚正能量稳定发展,积极向上。同学们,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传递文明小达人。

谢谢大家!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很多同学都会存在这样的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样一个过去只存在于纸张上的名词,现在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们。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志,则国志”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树立伟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不可或缺的理念。我们是国家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时代的象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那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以我之心爱我祖国。爱国并不是一种唱高调的行为,相反,它正是由细微的小事所组成。所以同学们,当面对国旗时请驻足凝视,当国歌响起时请深情跟唱,祖国的每一度电都需要我们节约,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株植物都值得我们珍惜,只要我们时刻心存爱国信念,这些举动就一定不再普通,爱国,就应该是这样落到实处。

以我之心敬我本业。勤奋学习,勤于思考,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掘潜在的能量,不被习惯所掩盖,不被时间所迷离,不被惰性所消磨;做好中学生的本职工作,对学习怀有敬意之心,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为成才报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我之心育我诚信。我们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有没有让谎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潜行?有没有抄袭过他人的作业?有没有在考场上弄虚作假?同学们,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必须言而有信;我们可以不美丽,但平凡的外表下必须有一颗金灿灿的诚实之心;诚信是一把尺,它虽不能决定我们生命的长度,却能标示我们生命的厚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的讲话 篇5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

我们中国的发展道路越来越明朗,也让我们公民受益颇多。终归到底,我们国家的巨大进步是要来源于我们一直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是价值观呢?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了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了24个字,分为了三个层面——国家、社会、个人。我此次的演讲主要是围绕公民个人层面中的友善来展开,因为我认为我们公民每个人才能构成这个大的社会,才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所认为的那样:“价值观的最基本主体还是个人,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主体,既包括政党和国家,也包括广大人民群众,但最主要的主体应是个人,是最广大的人名群众。”如果我们连“个人”都做不好,自然社会和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坍塌了,又何谈我们大中国的发展呢?

个人层面中的友善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东西,友善本意是指友好和睦善行善待。

友善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也是最紧密涉及人与人之间应当倡导一种爱的循环,这种爱的循环能够拉近人心,产生无穷的动力,增强彼此之间的凝聚力!

举一个很简单例子,当你在燃眉之急需要他人的帮助时,这时你去求助他人,他人很热心并且很快速地帮助你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时你心中便会感到温情,而这种温情就是友善,也许有时你只是默默念叨了一句:“便利贴又用完了。”,并没有向他人求助,而无意间听到的人很快地提供了一张便利贴给你,你会体会到更多的友善,因为你感受到了他人对你无时不刻的关心与友善。而帮助你的人也会很快乐,因为他将他的友善传递传达给了别人,有时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与实现。那么当这个热心帮助过你的人遇到了困境或者是其他的人遇见了困境,你一定是愿意传达你的友善的。

那么现在我又来说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吧,当你在燃眉之急需要他人的帮助并向他人求助时,没有任何一个人理睬,你孤独!你无助!但所有人都选择忽视你,刻意不去听见你的声音,任凭你如何呐喊,他们也只是冷漠相待,连正眼都不愿看你一眼。你的心情是如何的?长此以往地下去,你认为你的心中还会有友善的生存空间么?!你也肯定不愿意对别人友善,因为你心中的友善正在被不友善慢慢侵蚀。

大家也可以根据我刚刚举出的两个强烈的对比来回想一下自己身边的例子,看看我说的是否有道理。

好了,想必大家心中也有了答案。所以说到这儿,我想举一个我前不久才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大家对前段时间的诗歌朗诵大赛还有印象吧,大家应该都还记得我当时面临了一个特别尴尬的处境,我的配乐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没有背景音乐的我是无法发挥出我的水平的,我当时特无助,面对这么多同学和老师我却一个字也无法从嘴里磨出来。但当这时,有一个人,她帮助了我。她就是杨雪淼同学。杨雪淼同学可是火中救急呐!她一个箭步冲上来说帮我临时弹奏钢琴作背景音乐,尽管中途配合得不算默契,尽管中途切换了曲目,尽管中途因为有些紧张还忘掉了一大段词,但那都不要紧!因为我当时心中是特别地感动!充满了友善!这种友善带给我的无尽的勇气让我才可以继续完成我接下来的诗歌朗诵,这就是友善的力量!那天呐喊出的不仅是那首《致橡树》,更是我心中的这份一直保存着的至今都未消散的友善!那种友善带来的感动让我的眼角都是充满着泪花的!所以每每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我总是愿意尽快地帮别人解决燃眉之急。

正所谓《弟子规》中所说“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心就是友善的,所以想做到友善只需要去遵从本心,这并非难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讲话 篇6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从自我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们常说: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24字,给我们新时代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作为学生,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自我做起,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从自我做起,传递正能量。爱国就是要把伟大的爱国精神落实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奋读书,勤奋学习,落实到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父母、亲人、老师、同学上;落实到热爱我们的学校,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上。敬业要求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勤奋读书,学有所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诚信,即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友善更是要求我们尊敬师长,听从教育,服从管理,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我想你的身上充满了正能量。

在学校里,我们有很多这样凝聚正能量的同学,他们文明守纪,他们勤奋学习,他们团结同学,他们助人为乐等等,他们正向身边的同学、亲人传递美好。反思我们同学们中有没有负能量存在呢?比如:无心向学、惹是生非、不听教育等不文明、不守纪、不规范的行为。这些不良的行为,我们要坚决抵制、摈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大集体——青小,凝聚正能量稳定发展,积极向上。同学们,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传递文明小达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讲话 篇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如何结合在新媒体视域下成长的“95后”大学生的特点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教育,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在分析新媒体特点及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概况的基础上, 从新媒体视域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新媒体视域下如何开展“95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两个部分展开研究。

一、新媒体特点及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概况

新媒体是有别于报刊、广播、影视等传统媒体的新兴传播媒介, [1]主要借助数字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 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 [2]因其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目前, 高校可谓是“人人一手机, 天天要上网”, 微博和微信作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新媒体代表更是将网络舆论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以手机为主体的新媒体是大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对其影响力最大的媒介, 促使其个人信念、审美与价值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 若是能将新媒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超强辐射力, 可以提升教育成效。

二、新媒体视域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一) 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机遇

首先, 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拓展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度和宽度, 保证了大学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无障碍性, 创新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双向互动传播平台。其次, 新媒体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 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和生动性, 利用网络有利于深化对其的教育引领作用, 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全方位、个性化、多维度培育。[3]再次, 新媒体功能的关注度与追踪性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形成了因势利导的新机遇。最后, 新媒体话语表达的平等性与亲和性, 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大众化, 激发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与自觉。[4]

(二) 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挑战

首先, 新媒体中获得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 易给新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带来负面的影响, [4]从而对大学生自身的信息鉴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 网络上不同的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削弱了他们对主导价值观的深度思考, 导致其价值观偏离和行为失范。[5]再次, 新媒体的空间虚拟性引发大学生的信任危机, 影响其现实的人际交往。此外, 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的认识及应用, 掌握的校园新媒体平台, 发挥自身认知及创新能力, 都将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效。

三、新媒体视域下开展“95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面对新媒体视域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应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和发展态势, 从“95后”大学生成长实际出发, 不断创新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诚信教育、理想抱负成才教育、感恩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新生教育方案, 构建起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环境。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现“95后”大学生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

(一) 提升高校师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媒体素养

如今, 新媒体作为高校意识形态较量的新阵地, 校园文化展示的新领域和大学生价值判断的新标杆,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了新的空间和平台, 对高校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

第一, 作为高校教育者, 应不断转变教育方式, 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养, 树立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理念。首先, 要放低姿态, 抓紧学习新媒体知识, 密切关注和研究新媒体信息发展的新动向, 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工作。[6]其次, 要以学生利益、学生发展为本, 构建并优化适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媒体传播环境, 设计合理的传播内容和方法, 提高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 要组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政治意识敏锐、文字表达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新媒体建设队伍。[7]邀请学校专家、学者担任新媒体顾问, 教师和学生骨干担任校园舆情观察员和网络志愿者, 培养新媒体“意见领袖”, 并通过专门培训和专题学习, 使他们以不同形式参与到价值观教育中, 提升思想引领水平。最后, 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主动研究、规范使用新媒体技术, 通过公开自己的微信、微博、QQ等联系方式, 加强与学生间的对话和交流,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互动中, 最终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水平的提升。

第二, 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 提升大学生正确、有效使用新媒体的能力。通过借鉴国外新媒体素养的教育方式, 开设课程或讲座, 重点帮助学生熟悉新媒体, 掌握运用新媒体的基本技能, 提高其在新媒体环境中对信息的辨识、分析、理解和把握的能力。[6]此外, 通过开辟以校园舆论和文化设施为主体的新媒体平台, 让学生成为新媒体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

(二) 健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机制

科学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需要我们以全局的视野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育和实践。当前, 相关新媒体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 仅来自道德层面的自律作用又有限。因此, 我们应主动强化信息安全意识, 规范新媒体平台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新媒体机制。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中,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 把学生的学习、道德表现和成长发展统一起来, 形成包括德商、智商、情商的“三商”导向机制。二是要建立并强化校园新媒体平台账号管理制度、信息发布审批制度、经营监管制度, 明确信息发布的基本原则、界限和功能定位, 并开展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确保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安全、可靠。三是要积极探索危机应对策略, 建立快速处理与反馈机制, 加强防范、应对因运用不当而引发的群体事件。[8]

(三) 强化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

目前,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的途径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 [9]存在着教育周期短、效果不佳、阵地狭窄、学生兴趣不足等问题。若能将新媒体技术融入理论教育, 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教育时间、拓宽教育阵地、增加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生动性。

首先, 要整合资源、上下联动, 以新媒体、论坛、网站等平台为载体,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导向, 构建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校园新媒体思想引领平台”。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事件真相、动态信息与该平台及时对接和互相融合, 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其次, 运用新媒体技术变革理论教学方式, 巩固教育效果。通过制作、传播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Flash、动漫、音频、视频等直观性、体验性和互动性较强的作品, 或结合“慕课”模式, [10]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提供新途径和新空间, 实现核心价值观渗透。

(四) 活化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

对于社会阅历浅、理论学习不足的大学生而言, 有效的实践教育可使其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和生命力。我们应紧密结合时政热点、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大学生实际特点, 通过“线上引导、线下实践”的方式, [11]结合公益活动、社会实践、集体活动等形式开展校园新媒体活动。

首先, 在校园新媒体思想引领平台上开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实践教育专栏, 定期提供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预告和宣传, 既作为理论教育的课后延伸, 又可作为第二课堂的媒介拓展。其次, 进一步拓宽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渠道, 创新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实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践行。

(五) 内化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能促使外在的教育实现内化。我们应充分结合互联网的隐匿性和互动性, 向所有学生开放校园新媒体平台, 让广大学生主动关注和参与到校园文化热点时事的讨论和网络休闲娱乐的体验中, 鼓励学生间以朋辈学习、正面宣传、反面点评、理性评价等方式, 自由发表观点、展现本真想法, 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培育中, 不经意间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教育。[12]

摘要:大学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目标导向, 而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在分析新媒体的特点和发展态势及结合“95后”大学生成长实际的基础上, 思考在新媒体环境下关于引导大学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提升其新媒体素养的方法及创新新媒体机制的举措, 以期有效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讲话 篇8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价值内核,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本文从“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相互作用、具体践行三个方面探析了在“中国梦”背景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中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相继提出、自成体系、内容丰富,它们在精神内涵、价值主体、实践目标等方面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中国梦”视域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現实意义。

一、“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以上论断可以看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和集中体现。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是国家富强,因为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有坚实基础,人民幸福才有根本指望;实现“中国梦”,关键是民族振兴,民族振兴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标志,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实现“中国梦”,目的是人民幸福,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凝聚民智,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这样的国家富强才有精神寄托,这样的民族振兴才有希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其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出我国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向哪里走,具体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指出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社会应坚持什么理念,怎样坚持理念。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这样的公民应具有怎样的理想信念,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准则。

从“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看,二者在国家、社会、个人等纬度上具有密切的逻辑关系,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梦”的国家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中国梦”的社会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梦”的实现主体。

二、“中国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中国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目标支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利益关系、就业方式、分配制度和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社会意识与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态势。价值观的多元化,在满足人们价值诉求多样化的同时,带来价值判断和价值标准的困惑与迷茫。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坚持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用核心价值观回应多样性和差异性,引领思潮凝聚共识。“中国梦”作为一种价值性目标,对未来发展具有指引作用,规划蓝图、主导认同、融合需求、化解争议,在制高点的层次上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中国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内容支持。开展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以一定的内容为载体。离开具体明确的内容,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水中之月、无法践行。长期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上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价值观内容陈旧。受教育思想、体制机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容多年保持不变,与时代发展脱节。二是价值观缺乏针对性。以往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涵盖社会的各个层面,笼而统之,对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关心不够,更谈不上满足主体需要。三是价值观创新不够。对时代变化、社会发展反应缓慢,不能及时总结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四是价值观缺乏实践性。由于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就失去了相应的实践性。“中国梦”的提出及诠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三)“中国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动力支持。“实现中国梦,最终要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1]。“中国梦”实现过程,是人民群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具体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践行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自发自觉的过程,需要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2]9。通过“中国梦”的系统理论教育,可以让全体社会成员逐渐理解、认同“中国梦”,知晓“中国梦”的基本内容,懂得“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理解“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进而增强在“中国梦”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一旦认同和接受中国梦,就会增强“三个自信”,把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有机统一起来,自觉投身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四)“中国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文化支持。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从谈起。“中国梦”本身就蕴藏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其宏伟目标的巨大正能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此过程中,市场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政治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因此,“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文化不断走向繁荣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奠定了文化基础。

三、“中国梦”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在“中国梦”语境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建设行为,必须与时俱进,多策并举,形成合力,探索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路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机构、有组织、有措施、能落实,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各领域,使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实际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务求实效。二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自觉践行,担负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圣使命,做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以此带动广大群众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要充分发挥各级群团组织、人民团体联系群众、发动群众的独特优势,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四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基层单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的基础作用,使之融入人们生产生活与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使之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人们的自觉行动。

(二)创新教育内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靠教育,重点在践行。首先,要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通过在国家博物馆设立英模陈列馆,举办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组织道德论坛、道德讲堂、道德修身等活动,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营造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的良好社会环境[3]。其次,要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多措并举,推动活动常态化,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新风尚,形成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良好环境。再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最后,要充分利用文化的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引领行为的功能与作用,着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民俗,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三)拓宽宣传渠道。首先要组织理论宣讲。要发挥理论队伍的优势,开展深层次的理论解读和阐釋,把“三个倡导”倡导什么、如何倡导等问题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达到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其次,要开展认同研讨。认同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有共享,并最终将其作为价值共识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在社会舆论深刻影响大众心理的当下,各类传播媒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社会价值引导的重要载体”[4]。要充分发挥报刊、网络、电台电视台等传播载体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运用真实、鲜活的人物和事,发挥榜样的力量,描绘蕴藏于现实生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推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民众之心,外化于民众之行。

(四)健全保障制度。一要建立道德绩效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到实处,就要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建立道德绩效与利益回报相统一的奖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二是构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通过长期的有效的宣传教育,用良好的体制机制作保障,才能真正建立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三是建立稳定的文化投入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属于文化建设范畴,目前我国的文化投入只是概念性的,很难操作,应该有一个刚性的立法层面的保障,建立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四是建立可行的法律保障机制。以制度为依托,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之中,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政策制度,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权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1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02).

[4]毛晓华.推进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途径[N].

核心价值观(国旗下讲话 篇9

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从小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书记说,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4字关键词”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咱们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习总书记在今年的“六一”活动时向我们提出,少先队员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记住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铭刻在心。在成长过程中,结合学习和生活等实践,不断想想所记住的这些要求,不断加深理解。

——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过去电影《红孩子》、《小兵张嘎》、《鸡毛信》、《英雄小八路》、《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说的就是一些少年英雄的故事。今天,各行各业更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包括航天英雄、奥运冠军、大科学家、劳动模范、青年志愿者,还有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好人,等等。大家要把他们立为心中的标杆,向他们看齐,像他们那样追求美好的思想品德。

——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每天都可以想一想,对祖国热爱吗?对集体热爱吗?学习努力吗?对同学们关心吗?对老师尊敬吗?在家孝敬父母吗?在社会上遵守社会公德吗?对好人好事有敬佩感吗?对坏人坏事有义愤感吗?这样多想一想,就会促使自己多做一做,日积月累,自己身上的好思想、好品德就会越来越多。

——接受帮助,就是要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不要嫌父母说得多,不要嫌老师管得严,不要嫌同学们管得宽,首先要想想说得管得对不对、是不是为自己好,对了就要听。

同学们,在过一天,我们就要迎来伟大祖国65周岁的生日,再我们为放假高兴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美的花朵。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讲话 篇10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六年级2班的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很多同学都会存在这样的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样一个过去只存在于纸张上的名词,现在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志,则国志”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树立伟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不可或缺的理念。我们是国家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时代的象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那么,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以我之心爱我祖国。爱国并不是一种唱高调的行为,相反,它正是由细微的小事所组成。所以同学们,当面对国旗时请驻足凝视,当国歌响起时请深情跟唱,祖国的每一度电都需要我们节约,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株植物都值得我们珍惜,只要我们时刻心存爱国信念,这些举动就一定不再普通,爱国,就应该是这样落到实处。

以我之心敬我本业。勤奋学习,勤于思考,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掘潜在的能量,不被习惯所掩盖,不被时间所迷离,不被惰性所消磨;做好小学生的本职工作,对学习怀有敬意之心,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为成才报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我之心育我诚信。我们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有没有让谎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潜行?有没有抄袭过他人的作业?有没有在考场上弄虚作假?同学们,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必须言而有信;我们可以不美丽,但平凡的外表下必须有一颗金灿灿的诚实之心;诚信是一把尺,它虽不能决定我们生命的长度,却能标示我们生命的厚度。

以我之心友人以善。在平时的谈话中,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注意场合,态度友善,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说文明话,做文明人。每一个同学都要以友善的态度与同学相处、与老师相处、与家人相处,共同营造一个心情舒畅,处处温暖和谐的生活环境。

作为小学生,我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而这些都要求我们每个人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基础,为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尽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讲话 篇1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学德育教育 探討

小学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承担着引领素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使命。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其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开展义务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的大环境背景下,负责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和人员,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主题,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中心,深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认真分析的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管理面临的大形势,把握机会,革新理念,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创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地位的弱化和德育目标的错位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普遍存在,班主任在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过于形式化,活动形式多样但是内容空洞,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随意应对,这就使得德育教育处于一种“战略上重视、战术上忽视”的尴尬局面,德育地位日益弱化,得不到基本保障。再加上,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目标过于笼统化,缺乏一定的梯度,小学阶段普遍都是在对学生进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德育教育目标过于单一化,逐渐出现错位发展现象,这就使得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时显得空洞,德育教育成效也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德育主体的缺失和德育内容的刻板

学生是接受学校教育的主体,为此学校应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融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将其贯彻到学生教育体系中去,力求把学生的德育发展放在教育管理的第一位。班主任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往往会站在自身的角度进行思考,所拟定出来德育教育制度也是以教育者的权威地位为主导,极少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无法落实到位。这样一来,学生基本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只能被教育,长期下去,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体现,逐渐变成道德知识的接受器,学生开始变得没有情感诉求,也没有自主建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体现时代性,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薄弱环节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德育教育的核心就是德育,通过对小学生强化德育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习惯,并发挥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入手,循循善诱,以一颗充满爱的心,让学生接受德育教育。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在班级内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的德育教育氛围。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时间,举办时事主题教育活动,用鲜活的事例教育广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这样一来,班主任就可以引领学生们积极向上,形成时代的潮流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最美的精神之花在小学校园绽放。

(二)准确把握规律性,改进中小学德育的关键载体

2.1努力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

作为一所教书育人的学校,始终无法脱离以学科教学为主导的班级授课制,要想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就必须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各科教学中去。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教育理念的学科教学工作落实到实处,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要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各个学科教研组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出发,有计划的对教材内容中的核心价值观元素开展谈论活动,对教师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遇到的难点进行重点研讨和有效指导。最后,还要构建多元化的学科教育体系,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并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加以锻炼和培养。

2.2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有效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

文化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学校应从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入手,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强图书馆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一些具有时代性、教育性的德育书籍,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各班级开展经常性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对时代性的德育教育理念进行熟练背诵,在背诵中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利用每周一的升国旗时间、学生入团仪式以及重大民族纪念日等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体现时代特征、地域文化以及校园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以进一步深化德育教育。

(三)大力增强实效性,夯实中小学德育的基本保障

第一,改进方式方法。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应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入手,立足实际,注重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把德育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做到润物无声,同时,还要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注意观察学校的行为表现,引导学生把学习中学到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第二,完善督导评价。只有从评价体系入手,完善各项评价制度,才能使德育教育有章可循,从而达到提升德育教育质量的目的。故此,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能和作用,把学生的过错行为扼杀在萌芽阶段。同时,还要建立德育素质评价制度,从教育部学生德育素质评价标准、测评标准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测评,并把测评数据纳入学生成长档案归档。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推进小学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必须要脱离传统管理理念的禁锢,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发展需要,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举措,深入钻研科学的教育方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强化教育工作,优化德育教育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积极乐观、适应新时期发展的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玲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2]谷桂华;浅谈多元化时代的中国主流价值观[J];学理论;2011年06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讲话 篇12

新媒体是在网络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新兴媒体形态, 通过高速运转的网络媒体和信息媒体进行数字信息之间的交流和转换, 不同于传统的媒体传播。新媒体主要的传播形式是通过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这些传播媒体都是现代网络高科技的设备, 在传播的速度和领域上超过以往的媒介, 而且信息的丰富性以及资源的共享性, 在整个传统媒体中形成独树一帜的特色, 所以新媒体和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并列, 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由于新媒体设备的先进性以及新颖独特性又被称为“新媒体”。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得益于网络资源的交互和共享, 而且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数字科技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信息交流和社会资源分析越来越密接, 整个新媒体的特征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 互动性与即时性。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 信息和资源使用交流上是互动性质的, 不仅是获取资源信息, 而且可以将自己的反馈和意见提供给需要的人。及时性是指新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使用手段比较简单, 所以交流很方便, 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短时间实现交流。第二, 信息的海量性与共享性。在信息交流分享的过程中, 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纸质媒介, 打破了单一的交流传播的方向, 结合现代的超文本和数字化, 实现海量信息的广泛交流, 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对多、多对多的方式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第三, 形式上的多媒体与超文本。新媒体所带来的是多媒体的技术的不断使用, 与传统媒体交流传播所不同的是新媒体能够运用先进的视频网络资源, 将复杂的信息资源整合成简单有序的复合式资源信息网, 用浓缩式的资源信息体系, 实现对大众的舆论传播。第四, 参与人群的个性化与群体化。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网络科技的不断进步, 加深了人们对高科技的不断学习和使用, 人群的高科技和信息化使得新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中国民众的喜爱和拥护。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于核心地位, 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高度概括和反映,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要的概括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主要是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的概括, 通过这些概括性的表达,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现出来,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时代特色。比如说在电视新闻节目的不断更新过程中, 《感动中国》《先进事迹人物评选》《最美教师》等一系列节目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通过这些社会中先进人物事迹的不断模范带头作用, 为社会民众的社会精神文化建设指明前进的方向, 展现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风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概括和总结, 所以主要植根于社会生活也服务于社会生活, 在社会生活传播方式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媒介也就会发生变化。新媒体是跟随科技和网络的不断发展而衍生出来的现代媒体传播手段, 而且在现代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 新媒体担任了重要的角色。主要使用新媒体的就是人民群众, 其中以中青年人为主要的使用人群, 所以在公众传播的过程中, 只有借助于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和资源共享的特征, 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传播和影响。

三、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在新媒体环境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要依靠的是先进的网络传播媒介进行扩大范围的影响, 在传播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的分析,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进行分析研究, 根据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对于公众传播提出建议和意见。

(一) 传播优势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的优势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是新媒体的丰富资源和巨大的网络交互性。其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官方主流价值观的巨大影响, 在传播的过程中, 将这两方面的优势实现整合, 可以发挥公共传播的最大影响和效果。

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观念的交流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精神意义的体现, 反映在新媒体中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观念传播, 所以在网络信息平台的交流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观念的深入理解, 相关文章的阅读、相关数据的浏览、相关新闻的报道、相关视频的观看等进行交流和传播。比如说在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央视新闻在微信上有了央视新闻微信平台, 人们可以利用手机或者电脑, 随时随地地浏览新闻, 关注国家大事和时政变化, 将自己的生活与国家的命运发展相联系起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的价值观念, 为国家发展、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价值层面指明了方向, 也为现代人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指导。作为官方主流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一定的保护, 不同于社会上的价值观念传播, 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传播的过程中, 借助于新媒体的资源信息的广泛传播性, 同时也能够以官方媒体的身份在交流传播的过程中受到重视和认真对待。比如说《两会报道纪实》中各大电视台在今年的两会期间, 花了大篇幅的新闻报道对两会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和分析, 通过两会的报道不仅是电视屏幕上的重要“两点”, 同时也成为网络信息平台上的重要标志, 微博、微信、新闻报道对于两会的关注体现民众对于官方信息资源的关注, 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两会关注民生民计,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重要场所, 对于两会的关注, 能够提升民众的主人翁意识, 增加对于国家发展的关注, 增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二) 传播方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范围不断扩大, 传播方式不断丰富, 实现了多渠道、全方位、多资源的交流和传播。传统的媒体传播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介、报纸杂志等实现的单方面传播, 而新媒体的资源共享性和信息交互性能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丰富的实践指导和理论创新,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运用,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发展、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多渠道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电子杂志、数字媒体、网络交流工具实现的信息资源传播。比如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 通过对 (下转第183页) (上接第161页) 大学生志愿西部计划的网络媒体宣传, 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风貌和精神面貌, 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出明确的建议, 以丰富的影响视频和资源信息为时代发展增添多彩的一笔。全方位的传播主要是指在传播的过程中, 关注的不是个人的成败, 而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带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的就是对于国家、社会、个人未来的指导, 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小见大, 通过生活中的细节体现对于时代价值观念的理解。比如说《超级工程》是对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展现, 通过对21世纪大型建筑的不断分析研究, 体现现代人的智慧, 以及现代高科技的施工技术, 最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用一个个超级工程震撼人的心灵, 更是体现现代人的社会价值观, 即“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 为自己的价值而奋斗”。

(三) 传播意义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一项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一篇新闻报道中曾经写道:“这是我们的时代, 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主人”, 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日新月异让我们迷失在物欲横流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能够给我们指明发展的方向, 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新媒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所以在21世纪的时代发展过程中, 运用新媒体进行精神价值观的传播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也是实现时代精神传扬的重要保证。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也是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更是社会发展、人民发展的重要方向指导。

四、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于新媒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结合一定的电视新闻节目实证的基础之上, 对于传播优势、传播方式、传播意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整合。

参考文献

[1]刘瑞生.新媒体传播转型视阈下的意识形态建构[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3) .

上一篇:美容院在学校推广下一篇:寻找红色足迹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