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简答型综合题的答题策略

2024-07-13

高考地理简答型综合题的答题策略(精选3篇)

高考地理简答型综合题的答题策略 篇1

江苏省海安曲塘中学(226661)丁生军(0513818)

高考地理试卷Ⅱ卷综合题一般有填空型综合题和简答型综合题两种。对于第一种类型,由于答案字数较少,学生只要相应的知识掌握了,在答题上一般不会出现问题。而对于简答型综合题,因为答案文字较多,且需要语言的组织,学生在此方面能力有所欠缺,得分情况很不理想。常常是这样,许多同学考试结束了,感觉很不错,觉得试题要求回答的地方都写满了。但等试卷发下来,发现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特别是综合题部分,得分率可能很低。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高考简答型综合题的答题策略。

范例:读“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江西金太阳大联考试题)江苏省海安曲塘中学(226661)丁生军(05138182001)

高考地理试卷Ⅱ卷综合题一般有填空型综合题和简答型综合题两种。对于第一种类型,由于答案字数较少,学生只要相应的知识掌握了,在答题上一般不会出现问题。而对于简答型综合题,因为答案文字较多,且需要语言的组织,学生在此方面能力有所欠缺,得分情况很不理想。常常是这样,许多同学考试结束了,感觉很不错,觉得试题要求回答的地方都写满了。但等试卷发下来,发现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特别是综合题部分,得分率可能很低。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高考简答型综合题的答题策略。

范例:读“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20江西金太阳大联考试题)

⑴图中100mm和200mm等降水线的走向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原因。(6′)

⑵甲、乙两处的降水与周围地区有什么不同,试分析其原因。(6′)

⑶丙地区充分利用优势发展葡萄种植业,使之成为了我国最佳的优质葡萄生态产区之一。请对丙地区发展葡萄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进行评价。(8′)

上面这个范例就是一个典型的简答型综合题。下面就以此例来探讨在解答简答型综合题的一般技巧。

一、准确审题、充分获取有用信息

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地审题,包括给出的文字材料、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等。要尽可能挖掘一切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创设解题情境。

1、对于文字材料要留意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因为这些都会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忽略了某点就可能答非所问或答不全。尤其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如范例中的第⑵小题,在“甲、乙两处降水与周围地区有什么不同”文字中就必须注意“降水”和“周围”这两处关键性和限制性文字。许多同学在做题时没有注意这两处,所以答题时就无从下手,或者答案游离主题,不达要领。

2、对于各种地理数据统计图表,要首先熟悉图表的`结构特征,了解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还要研究该地理要素变化的趋势。比如地理坐标图,要弄清楚横坐标表示的是什么;到底有一个或两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有时还必须注意坐标的刻度是否一致,江苏高考试卷第2题的正确率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许多同学没有注意到两幅图纵坐标的刻度并不同。

3、在地图上,给出的经度、纬度、山脉走向、山脉的高度、河流、行政区界线、铁路线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能够建立起相应的空间概念,进而与区域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地理图表的试题,要结合文字叙述分析阅读地理图表,准确获取有效解题信息。

另外还要注意挖出隐含信息。有些试题的条件是地理原理中必须看准的,而试题往往并不明确,而有意识以间接方式或在细微处表示。

如范例中第⑴小题,通过经度和纬度,结合头脑中已有的中国地理空间概念,从而建立本题的地理空间概念――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一带。在此基础上再看图,根据题目要求只要抓住100mm和200mm两条等降水线,其余可以暂时当作看不见,避免不不要的干扰。

二、将地理知识与试题要求“对接”

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来解答试题。

在掌握有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多维度地理思维,综合分析解答问题。运用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资源、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知识。有时由于题目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在此基础上要理清头绪,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并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还以上面的范例来说。要回答第⑶小题,首先回忆种植业的一般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再结合丙地区(河西走廊)的实际情况,对上述一般区位因素进行取舍(本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天然植被稀少,土壤发育程度低,而题目要求的是“优势条件”的评价,所以舍去土壤因素)、放大(象气候这一因素,在这里要根据葡萄的生长需要放大突出“光照强”和“温差大”)、调整(丙地区降水很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但临近的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提供了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水源。)等等。如此就可得出准确的答案。

三、注重答案文字的锤炼、组织

考试时做到了以上两点,并不代表该题的考分就十拿九稳了。有很多考生既充分地获取了解题的有用信息,也成功地使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与试题进行了“对接”。但得分情况仍然不够理想,究其原因有很多是由于缺少科学、逻辑、全面地答案表述。在表述时,颠三倒四,词不达意,乃至丢分。

高考的严肃性、权威性、科学性对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都要求很高,甚至连错别字都会扣分。更何况简短的答案表述也反映了考生素质、能力的高低。因此答题要针对问题科学表述;覆盖全面,有因果、上下联系;还要逻辑清晰,最好列出几点。并要言简意赅,切忌集中一点罗嗦没完而不及其余。

如范例中的第⑶小题,在经过审题、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将答案进行简单的输理:先讲气候中的“①光照充足、②温差较大”,再说“③河西走廊地形平坦”,最后不要忘记“④附近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提供了灌溉水源”。如此答案看起来一目了然,要言不烦,阅卷者自然喜欢。

综上所述:在解答上述“简答型综合题”时首先力求准确审题,努力将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能力与考试题目成功“对接”,最后注意答案语言文字的锤炼、组织,做到规范答题。就能在高考中应对裕如,取得佳绩。

⑴图中100mm和200mm等降水线的走向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原因。(6′)

⑵甲、乙两处的降水与周围地区有什么不同,试分析其原因。(6′)

⑶丙地区充分利用优势发展葡萄种植业,使之成为了我国最佳的优质葡萄生态产区之一。请对丙地区发展葡萄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进行评价。(8′)

上面这个范例就是一个典型的简答型综合题。下面就以此例来探讨在解答简答型综合题的一般技巧。

一、准确审题、充分获取有用信息

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地审题,包括给出的文字材料、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等。要尽可能挖掘一切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创设解题情境。

1、对于文字材料要留意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因为这些都会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忽略了某点就可能答非所问或答不全。尤其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如范例中的第⑵小题,在“甲、乙两处降水与周围地区有什么不同”文字中就必须注意“降水”和“周围”这两处关键性和限制性文字。许多同学在做题时没有注意这两处,所以答题时就无从下手,或者答案游离主题,不达要领。

2、对于各种地理数据统计图表,要首先熟悉图表的结构特征,了解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还要研究该地理要素变化的趋势。比如地理坐标图,要弄清楚横坐标表示的是什么;到底有一个或两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有时还必须注意坐标的刻度是否一致,20江苏高考试卷第2题的正确率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许多同学没有注意到两幅图纵坐标的刻度并不同。

3、在地图上,给出的经度、纬度、山脉走向、山脉的高度、河流、行政区界线、铁路线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能够建立起相应的空间概念,进而与区域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地理图表的试题,要结合文字叙述分析阅读地理图表,准确获取有效解题信息。

另外还要注意挖出隐含信息。有些试题的条件是地理原理中必须看准的,而试题往往并不明确,而有意识以间接方式或在细微处表示。

如范例中第⑴小题,通过经度和纬度,结合头脑中已有的中国地理空间概念,从而建立本题的地理空间概念――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一带。在此基础上再看图,根据题目要求只要抓住100mm和200mm两条等降水线,其余可以暂时当作看不见,避免不不要的干扰。

二、将地理知识与试题要求“对接”

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来解答试题。

在掌握有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多维度地理思维,综合分析解答问题。运用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资源、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知识。有时由于题目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在此基础上要理清头绪,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并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高考地理简答型综合题的答题策略 篇2

高考地理综合题中, 经常出现“简述……特征”之类的题。掌握正确的答题思路, 是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前提。例如描述地形特征, 要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和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等方面进行;描述气候特征, 要从全年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入手;描述地表环境特征, 要注意从气候、植被状况、土壤类型、河流发育程度等方面解答;描述水系特征, 要从河流的发源地、流向、注入海洋, 长度与流域面积, 支流及河网形状, 上、中、下游的划分, 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等方面入手;描述工业生产特征, 则要从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说明;描述等值线分布特征, 主要应从走向、疏密、数值大小等方面入手。

例题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第36题)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 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1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 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2中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 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2) 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3) 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4) 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 (1) 全年高温 (各月均温都高于20℃) ;全年降水量大 (1600毫米以上) , 5~10月 (6~9月) 降水较丰 (为雨季) , 11月至次年4月 (10月至次年5月) 降水较少 (为干季) 。

(2) 为 (两) 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海拔低于200米) 地势低平, 自北 (西北) 向南 (东南) (或自内陆向沿海) 倾斜 (或渐低) 。

(3) 水网密, 水量丰, 便于运输;利于干季或干旱时对黄麻的灌溉;便于浸沤黄麻。

(4) 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 (原料地) ;稠密的水系便于原料运输, 连河通海便于产品外运;人口稠密, 劳动力丰富 (麻纺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工业基础好, 麻纺织的历史长、工艺精, 有 (技术好、经验丰富的) 技术工人。

【解析】 (1) 图示黄麻产区位于南亚, 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其气候特征主要应从气温和降水量两方面来回答。

(2) 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主要应从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两方面来回答。结合图中河流和等高线可推断出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3) 结合题干信息“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 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来分析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4) 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应从原料、交通、劳动力、技术、工业基础等方面来回答。

二、原因分析类

在解答原因分析类试题时, 要明确分析的原因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可以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例题 (2008年高考广东文综卷) 20世纪80年代, 我国在沿海设立了一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 开启了外商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序幕。根据下述资料,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1) 分析外商在东部投资的原因。

(2) 中西部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吸引投资?

【答案】 (1) 原因: (1) 地理位置优越; (2) 交通便利; (3) 地势低平, 气候温和多雨 (气候条件优越) ; (4) 经济发达, 城市密集; (5) 基础设施完善; (6) 人口众多, 劳动力资源丰富; (7) 文化、科技发达, 人口素质高; (8) 市场潜力大, 居民消费水平高, 购买力强; (9) 经济腹地广; (10) 市场经济体制健全, 优惠政策多 (政府管理比较高效) 。

(2) 对策: (1) 提高办事效率, 优化投资环境;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 改善生态环境; (4) 加大教育投入, 培养高素质人才; (5) 扩大税收等优惠政策; (6) 调整产业政策, 引导投资方向。

【解析】 (1) 原因分析类的试题, 自然原因一般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来分析, 人为原因一般从人类活动、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来分析, 分析时应结合材料抓住主要原因。

(2) 吸引外资的对策:对内优化环境 (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口素质等) , 对外加强开放 (优惠政策等) 。

三、比较类

准确解答比较类试题的秘诀是, 要明确试题是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 还是异同点都找。注意:“异同点”包括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要分开来回答。采取要点纵列化, 或者采取列表比较, 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定。一般来说, 比较异同时列表更直观些。

例题 (2012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36题)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主要的铁矿石生产国和出口国。图1为澳大利亚部分区域示意图, 图2为该国铁矿石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构成图, 图3为图1中 (1) (2) (3) 三地的气候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1) 描述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地的地理分布, 评价其铁矿石出口的优越条件。

(2) 说明 (1) (3) 两地的多雨季节, 并分析其成因。

(3) 比较 (2) 地和 (3) 地水资源的异同点。

【答案】 (1) 地理分布:生产地在西澳大利亚州的中西部;主要出口地为东亚。优越条件:铁矿资源丰富, 分布集中;矿山接近大型矿石输出港;距离东亚市场较近。

(2) (1) 地夏季降水集中, (3) 地冬季降水集中。原因: (1) 地夏季从亚洲吹来的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后转向为西北季风, 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为其带来降水。 (3) 地冬季来自海洋的西风为其带来降水。

(3) 相同点: (2) (3) 两地都有丰富的地下水。不同点: (2) 地水资源总量比 (3) 地少, 地表水终年缺乏。 (3) 地地表水较丰富, 集中在冬季。

【解析】比较 (2) (3) 两地的异同点时, 要分别写出两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对策措施类

措施类试题, 一般要用“怎样做到”“应该如何做”来进行回答。在解答措施类试题时, 学生要把握以下两点。

1.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 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 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 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入手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 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 要点应尽量全面, 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例题 (2009年高考海南地理卷) 下图是某海湾围海造地前后的对比图。指出围填海前后的变化, 并就其中一项变化, 说明其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答案】围填海前后的变化:湿地消失、山林被破坏、海滩消失、新增人造大堤和填海土地、海湾消失等。负面影响及对策 (选任何一项变化) : (1) 湿地消失。负面影响:影响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繁殖和鸟类栖息。对策:在新生土地上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建设人工湿地和水域。 (2) 山林被破坏。负面影响:填海采石场破坏山林景观, 诱发岩坡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对策:对岩坡进行生态恢复, 结合工程措施, 防治崩塌、滑坡灾害。 (3) 海滩消失。负面影响:造成海滩旅游资源破坏。对策:利用新增围海大堤和土地资源, 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可营造人工湖泊和人工沙滩。 (4) 新增人造大堤和填海土地。负面影响:大堤容易造成排水不畅、诱发次生盐碱 (渍) 化。对策:开挖人工湖泊、降低水位以及加强围填海区抗洪排涝能力等。 (5) 海湾消失。负面影响:海湾渔业和养殖业迁出, 影响渔民的生产生活。对策:应通过合理的补偿安置, 解决该区域渔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五、意义作用类

解答有关意义类的试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分析对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 要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来组织答案, 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 没有则舍弃。

2.分析对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 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 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 从以上四个方面或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

例题 (2012年高考上海地理卷第十五题) 阅读阿根廷相关图文资料, 回答问题。

(1) 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

(2)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 分析潘帕斯草原成为世界著名牧区的有利条件。

【答案】 (1) 位置: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 西接安第斯山脉, 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三带;西邻智利, 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 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意义:纬度跨度大, 地表热量迥异, 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与多国接壤, 利于与邻国的交往与合作;海岸线长, 利于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运输;成为南极科学考察休整、给养补充的基地。

(2) 自然方面:位于东部平原, 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降水适宜;土壤肥沃;牧草茂盛。 (任答四点即可) 人文方面:畜牧业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 经营规模大;草场管理现代化, 围栏放牧;重视牧业科学研究, 培育优良畜种;铁路与港口的交通条件便利, 便于畜产品的运输;市场广阔, 畜产品远销国外。 (任答四点即可)

六、辩证评价类

解答评价类试题要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1.要求评价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影响、区位条件、发展条件等。对此类设问进行分析时要注意: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 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二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利弊。如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来加以分析。

2.给出限定条件, 比如“与××相比, 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评价”。分析这类设问时, 要注意审题, 抓住限定词, 明确是评价利还是弊。如“从××方面进行评价”限定了条件, 只能从某一方面进行分析。

例题 (2007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 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下图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答案】有利条件:矿产 (能源) 资源丰富;草场广布 (草质优良) ;光照条件好。不利条件:气候干旱, 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解析】评价该地自然条件, 一般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五大自然要素进行利与弊两方面的分析。

七、区位条件分析类

解答区位条件分析类试题应依据三个方面, 即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来分析。

例题 (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卷)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下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1) A开放地区大量出口农产品, 简答该地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2) 从社会经济方面, 简要分析甲、乙、丙三城市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主要差异。

【答案】 (1) 热量丰富、降水充足, 雨热同期;地势较为低平, 土壤肥沃;河川径流丰富 (水源充足) ;濒临海洋。

(2) (甲城市) 哈尔滨:陆上对外交通便捷, 靠近能源基地, 工业基础好。 (乙城市) 广州:海运便利, 经济技术实力雄厚, 思想观念开放, 著名侨乡、毗邻港澳。 (丙城市) 拉萨:旅游资源独特, 民族政策优惠, 交通条件显著改善。

【解析】 (1) 农业区位因素要从气候 (热量、降水、光照、雨热关系) 、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和交通、市场、劳动力、政策、机械化程度、科技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分析。

(2) 比较甲、乙、丙三地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差异, 主要应从三地的位置、资源、政策等方面分析。

浅谈地理高考主观题的答题策略 篇3

[关键词]主观题 地理 信息 审设问 规范答题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115

从近几年的地理主观题的命题可知,综合题的考查主要以区域的图为载体,再结合与该区域相关的某些材料(材料新颖、贴近生活、关注现实),考查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生物、土壤等)与人文地理特征(资源、工农业、交通、人口、城市等)的相关内容。而且近几年地理主观题的设计更加公平、真实、可靠,稳中有变、变中出新,设问具有渐进性与开放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与难度的设置呈阶梯式递进。

针对以上地理主观题的特点,以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的37题为例谈谈地理主观题的答题策略。

一、全面获取有用的信息

主观题的地理信息包括材料文字信息、图表信息、设问中的信息。学生要尽可能地获取这些信息,因为这些信息给出了出题的意向、设问的方向以及解题的要点。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地理主观题中的文字材料有时比较多,承载着解答问题必需的信息,是考生获取答题信息的重要来源。考生要认真地阅读文字材料,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这就考查了考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难度较大,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区域定位,包括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定位。位置确定后还可以分析出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生物等)与人文地理特征(资源、工农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基本情况。二是读图表名,图表名往往反映出该图所要表达的重要地理事物。三是读图例,看点线。图例承载的内容比较丰富但简洁,考生一定要根据图例的内容来分析图表。

3.从设问中获取信息。设问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设问为解答问题提供具体限制性的词语,如时间、地点、过程、原因等,这是设问最重要的信息,切不可轻视。

二、审设问,明确考查方向

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包括明确考查知识范围,明确考查意图与明确答题类别。根据问法的不同,设问可分为限定性设问(知识范围具体明确,这种问法比较多见)与开放性设问(知识范围比较笼统),在解题时前者主要使用演绎法,后者使用归纳法。不同类型的题目有不同的答题要求,可以使用不同的答题模式。例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的37题的第一问是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明确考查的是分析工业的区位优势条件。

三、规范答题

1.按问作答。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首先根据分值判断得分点的个数,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的37题第一、二问8分,应有3~4个得分点;第三问6分,应有2个得分点。其次根据问题判断题的基本方向。例如第一、二问归纳起来都是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应从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的分析包括地理位置、矿场资源、能源、土地、水源等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科技、工农业基础、政策、工业惯性等方面;微观布局时还包括环境因素的分析,如大气、水、固体废气物污染等。

2.关注细节,采点答题。要抓住关键词,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同时要注意条理性和层次性。答题时一定要有层次,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地看出是从哪几个方面作答的。同时还要分清轻重,将重要的答案要点写在最前面,次重要的紧跟在其后,无关紧要的放在最后或不写。但要注意的是考生在分点作答时要注意分点的序列号不能与题目中出现的序号相同。如题目中或图中有出现①、②序号的,则考生在分点时要避免出现①、②序号,可以采用如a、b序号。

3.答题时点要多,但应避免重复作答点。在答题时,除了按通常的思路写出常规的作答点外,应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多补充答案要点,但不要在同一得分点上写很多内容。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于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右图),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8分)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8分)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6分)

考生首先要获取有用的信息。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沙特阿拉伯的人口主要集中于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该国磷酸盐矿分布于甲地,其特点为便于开采,储量丰富且优质;工业分布的变化——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2.从图中获取信息。沙特阿拉伯属于西亚,靠近亚洲、非洲、欧洲,靠近消费市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沙漠广布(主要分布在该国的东部地区);该国濒临海洋(地中海、波斯湾、红海),海运便利;甲地位于沙漠地区,附近的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也是工业区;乙地是工业区且临海,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有铁路连接甲乙两地;城镇主要分布在该国的西部地区,甲地位于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

3.从设问中获取信息并明确考查方向。第一问分析建设工业的优势条件,第二问分析建设工业的不利条件。第一、二问都是限定性的设问,直接回答就可以了。第三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挑一种观点说出合适的理由即可。

参考答案如下。

(1)①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②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③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①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②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③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基础设施薄弱。

(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荒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上一篇:受理案件通知书行政下一篇:环保知识竞赛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