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

2024-07-03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共10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 篇1

如果每本经济学图书,都一味的讲“机会成本”、“会计成本”、“成本效益”、“手表定理”、“时间成本”等。那么,它就是一本经济学的理论书。你应该也没多大兴趣去了解书中内容。

这本书,用千奇百怪的例子,加上妙趣横生的分析。从身边了解、感受经济学,然后再懂得思考和运用经济学中的原理。

经济类和管理类的书籍,看,只是一部分,用,才是最重要的。这两个类别的图书,书中都会列举一些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要点,通常还会用事例作解释。

《牛奶可乐经济学》整本书,分为了以下几个类别,来阐述经济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1.产品设计中的经济学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买?

2.供求关系实践为什么许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

3.职场的奥秘为什么女模特比男模特收入高?

4.折扣中的经济学为什么许多餐厅都为饮料免费提供续杯?

5.军备竞赛与公地悲剧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

6.所有权之谜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

7.市场信息揭秘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真正的新车便宜很多?

8.现实中的博物经济学为什么DVD格式各地区不同,而CD格式到处都一样?

9.到心理学碰上经济学为什么在单行道上,谦让有时反而会导致效率降低?

10.非正式的人际关系市场为什么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更为聪明?

经济学认为,人都是有理性的,人能根据自身利益的得失来权衡自己的行为。

书中正文开篇就问到了,为什么牛奶盒子往往是方的,而可乐瓶子确实圆的?这或许是个常识性问题,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常识惯性的由来呢?书中介绍道:牛奶是易变质食品,需长期储存,方形容器可以很好地节约储存空间。而可乐,属于软饮料,方便直接饮用,圆柱形容器更称手,更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储存成本。

这个问题的解释既简单又实用。所以这样的“百科问答性书籍”,比一般的经济学常规书籍受众更大。

又好比我们要去商场买2件衣服,但只有一次用打折卡的机会。买A的价格是200元,打折后能省90元;买B的价格是元,打折后能省100元。我们都会选择买B的时候进行打折。因为我们可以多节省10元。这里面就涉及到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

我们通常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我看来,建筑是在那里了,我们需要做得是怎样掌握身边的经济基础。

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该书,只能作为经济学读物的入门书籍。

书中的事例,可以让我们用经济学家的眼光看生活,让我们拥有一定的经济学思维。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 篇2

每一门学问都起源于生活,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在其微观经济学入门课程中布置过这样的书面作业:“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你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文章里面不要掺杂复杂的技术,要假设你是在给一个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的亲戚讲故事。”这些作业汇集成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书中对类似牛奶与可乐的包装问题等等可能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进行了经济学角度上的阐述,每一个问题的篇幅都不长,不会让人觉得冗长无味。

这部原名为《经济博物学家:日常生活的密码》的书中提出了100多个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问题,这些问题在产品设计、供求分析、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虽然问题千奇百怪,但根本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却相对比较简单。总体来说,书中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就是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而成本效益原则则表明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是经济学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罗伯特·弗兰克教授说道:“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本书不仅帮助我加深了对某些理论概念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帮助我学习了如何去用经济学的视角看待生活。并不是说书中的全部内容都很让我感同身受,但在思维上给了我全新的体验。

二、在复杂中寻找本质

书中很多问题和解释都没有涉及特别深层次的知识,这与书中大部分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家庭作业也有一部分关系,但这也提醒了我也许一些现象的本质就是在种种复杂分析中最终归纳总结得到一个可以理解的结果。

现如今很多人一味遵从“玄学”,把简单的东西用很繁冗的一串专业术语包装起来,但最后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很多事物如果从理论层面去解读,确实会让事情朝着复杂化的方向走去,这是随着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不断提高而形成的无可避免的趋势。但在我看来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不断理论和技术如何复杂,其最终得到的结果价值更多的是在提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思想和对经济运行的解释和思想指导上。如果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深度,最终得到的结果可能与最初的目标有所出入。

我们往往为了学习地快些而忽略一些基本的概念,但这些概念往往却是一个学科成立的基础。例如书中的机会成本的例子:

假设你赢了一张美国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你不能转售。可另一美国大歌星鲍勃·迪伦今晚也在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迪伦的演唱会票价为40美元。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换言之,要是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情愿不看了,哪怕你没别的事要做。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惟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不去看迪伦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

以上述例子作为选择题,作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发现没有接受过经济学教育的学生的正确率竟然比经济学学生的正确率高出两倍,且都低于理论的正确率,可见多数人对基础概念的把握是多么不牢固。

德谟克利说过“宁愿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也不愿获得波斯的王位”,为了得到所需要的结果应该选择合适的理论和技术工具,就像一道证明题中如果只有一串“高大上”但毫无逻辑联系甚至是错误的概念,最终得出的结果再好也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切知识都是在探索真知道路上的石子,对某人来说是垫脚石,对某人来说是绊脚石,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思维和判断。像我这样的初学者对那些复杂的模型、公式与概念总有一些莫名的向往和崇拜,希望未来能够正确运用我所掌握的内容,不会成为盲目的玄学爱好者,可以正确运用复杂的知识,也可以学号化繁为简。

三、对各种现象多点疑问

书中形形色色很多问题让我不禁感叹他人思维的同时惊醒发现自己的思维已经或多或少受到了束缚,对事物存在性和合理性的兴趣和产生质疑的能力已经远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强烈了。其实这本书于我来说一个很有意义的作用就是激发了我碰到什么现象都会反问一句为什么,不论是否能够找到答案,这种思考的习惯与兴趣是难能可贵的。

以“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这一例子来说,其原因一是消费的习惯的不同,可乐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圆柱形拿在手里更方便,而牛奶却不是这样,虽然有的配了吸管。二是产品的不同特性,牛奶的储存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运营成本较高,用方盒子装能节省贮存空间,我们在超市看到可乐大多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相对牛奶老师运营成本低。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因此,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减少我们的成本,提高收益。

在自我解答“为什么”的时候重要的并不是结果,而是探索结果的过程对你思维与行为带来的影响,即思维上更加活跃的同时行为上也会朝着对自己更有帮助的方向靠拢。

四、经济与生活

就像书中第一章写的那样,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书中对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决策问题提供了指导。学习领悟原理的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的过程。悟出了原理的同时也就提升了自我的水平和能力。当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可能往往会被问题的表象所蒙蔽,其实抽丝剥茧,拨开云雾看本质,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让我们随时都处于思考与收获之中,这样更能优化我们的生活。

“为什么在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呢?”在生活中我们会认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而因此津津乐道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钱已经悄悄被商家赚取。酒和花生米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的越多,要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多,而酒精饮料的利润又是相当可观的,所以花生是免费的。而没有人愿意一边喝酒一边喝水的,所以食客如果选择水那酒的量自然也会下降,因此水的价格也是不菲的。这也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一道理的体现。所以这也提醒了我要在生活中时时都擦亮我的双眼,减少自己的利益损失。

书中部分例子也确实存在一定漏洞,有时只用经济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个现象的存在是不够的,比如汽车加油孔之所以位置在左右上有不同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包括是为了减缓司机在加油时总在一侧的排队现象,不同国家不同的驾驶位置等等。而并不是如书中说的那么简单。再比如,书中对尼龙搭扣的鞋子比穿鞋带的鞋子更加方便的解释是尼龙搭扣为大多数老人、小孩以及不会系鞋带的人们提供了方便,因此被当成了无能与脆弱的代名词,才会导致很多人不会选择穿。但事实上,从审美等角度来看,传统鞋带的需求依旧是不可替代的。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3

一直对经济学感到困惑——很多人被它的火热搅得晕头转向,却无法参透个中内涵。这反而引起了我对它的兴趣——经济学到底是什么?经济学会如同无数的高深学说一般,令人深感迷惑与不解吗?

于是我选择推荐这本名字极具诱惑力的书,《牛奶可乐经济学》。似乎这与晦涩的大部头理论不搭边,事实上作者也并没有阐述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在解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让人不解的,或是没有人思考过的现象。他把这些现象中潜藏的利益关系告诉我们,用经济学原理来一一破解生活中的大事小事——这就是博物经济学。诚然,对于整天潜心研究经济学、分析数据搞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是他们很不屑的小儿科,如同小点心;但对于喜欢寻根问十万零一个为什么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个appetizer(开胃菜),虽然没有大快朵颐的酣畅淋漓,但是却能满足对博物经济学管中窥豹的胃口。

我很喜欢里面生活化的例子。书中大多数例子都是学生的作业,但是有一些例子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例如“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为什么DVD格式各地区不同,而CD格式却到处都一样?”等等。当然,看到最后还有一个压轴的经典问题:“为什么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比其他人更聪明?”学生十分巧妙地搬出了心理学家Satoshi Kanazawa和Jody Kovar提供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1)聪明人更容易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收入;(2)男性大多把外表迷人的女性视作更合意的婚姻伴侣;(3)女性一般把有着较高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男性看作更合意的婚姻伴侣;(4)智力和外表吸引力都是重要的可遗传特征。”这看似与经济学有所距离,却体现着一种规律与分析的经济学思维方式。这也是这本书的馈赠——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在谈到这些各色各样的博物经济学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课堂的要求。“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正如同弗兰克教授的话,其实经济学的基础并不那么高深晦涩,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并将这种思维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我虽然不是什么学术研究者,不过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学习更多知识,明白更多道理。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4

就举个例子:

你有一张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门票,但你不能转售。而今晚另一大歌星鲍勃·迪伦也在开演唱会,门票是40美元,当然你可以别的时间去看,可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换言之,如果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不想看了。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作者是这样解释的:

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你就不能去看迪伦的;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就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门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你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

这就是机会成本。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是40或50美元。倘若学生没花足够的时间在上面,没在不同的例子里反复演练,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它。

通过这本妙趣横生的书,我很惊喜、很意外的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层面,像我这样一个不爱思考的人,竟然能耐心看完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没错,经济学并不一定是枯燥的,它也可以是耐人寻味的。相信越来越多人会认识到这一点,重视这一点。也会有更多人会因此喜欢上经济学!

篇二: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这本书我是用两遍文字阅读模式,三遍语音解析模式,一遍手写笔记模式完成的,不得不说好久不看书的坏处就是:理解能力,总结分析能力都下降了。不过好在如此模式之下我竟也有了几分自己的感悟了,接下来就简述一二:

首先还是要感谢作者罗伯特·弗兰克,因为这本书的内容他都是用博物经济学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所以我几遍下来也算是理解了一些。其次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思维方式的启发,它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说到思维方式我也不由自主想到了在长投学堂学习到的“量化思维”。如果说博物经济学是教会我们分析日常生活现象中蕴含的经济原理,那么长投学堂学习到的“量化思维”就是帮助我们站在自身角度快速分析负债和资产并且执行财富计划的路引。

在《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中,作者始终贯穿“成本效益原则”这个概念,它影响产品设计、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人际关系市场等等。这里解释一下所谓成本效益原则就是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引用文中的问题“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亮?”

回答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必然会对比相关成本与效益。不管是在冷冻室还是在冷藏室,安一盏打开门就会自动亮的灯,成本差不多都是一样的。这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固定成本”,在这里指的是,它不随你开关冰箱门次数的多寡而发生变化。从收益方面来看,柜子里有一盏灯,你找东西更方便。由于大多数人打开冷藏柜的次数,比打开冷冻柜的次数要多得多,显然,在冷藏柜安装一盏灯的好处更大。所以,既然加装一盏灯的成本相同,那么,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冷藏柜安灯就比在冷冻柜安灯更划算。

“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提醒我们,要小心提防那些太过美好的机遇——因为太美好了,反倒不像是真的。若将它和成本效益原则用到一起还能帮我们理解寻常市场上的模式了。比如: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

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4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弄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啤酒或白酒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就能提高酒吧的利润。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当然我自己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九章当心理学碰上经济学,也就是行为经济学。比如:为什么维多利亚的秘密要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镶钻胸罩,虽说从来没人买过?

该公司恐怕从来没指望要卖掉这些胸罩。镶钻胸罩不断吸引着媒体的视线,使得潜在客户注意到维多利亚的秘密这个品牌。但镶钻胸罩最重要的一个好处,恐怕是经济学家们经常忽视的一点:只要它们在产品目录上现身,人们对送礼物该花多少钱的参照系,就会因此发生改变。维多利亚的秘密把“别人花了几百万美元”的想法悄悄灌输到人们的意识里,于是,花几百美元买份礼物就显得再正常不过了。

并且我也在这一章节里知道了最好的礼物就是让我们自己买时有些舍不得,有别人帮我们做这个抉择,我们就可以高高兴兴享受这个东西又无需愧疚!

当然我也深知自己理解的粗浅,基本上三个例子都是从书中拿来的,但我已经理解这本书想要给我们传达的精神了,原来经济学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函数公式和复杂理论,它是遍布日常生活的。就像股票也并不高级,你用的格力空调,买的平安保险,喝的青岛啤酒这些股票都在你生活中。所以我对学习股票知识很有信心啦!

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是经济学中最著名的一个概念。我想生活中也是有这么一只看不见的手,为了能过上那种独立自主,能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受到他人意志的左右的理想生活,所以我们需要也必须要成为一个富有之人!加油吧!未来的百万富翁。

篇三: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的书名就透出一股子亲切感。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是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往往倒在冰冷的公式与枯燥的图表上,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小妙招:让学生们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并与课堂上的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写出一个小论文作为作业。被此书编辑选为中文书名的牛奶可乐(此书原书名为The Economic Naturalist & Microeconomics and Behaviors)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实例: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想到这个例子的学生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与节省成本有关,方形盒子相对于圆形盒子来说更能节省货架的空间。可乐与牛奶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乐一般放在开放货架上,而牛奶一般放置在冷柜里,显然存储在冷柜里成本更高,因而牛奶盒子更喜欢采用方盒以节省空间,而开放货架成本低廉很多,此时比较趁手的圆形瓶子更加受到消费者青睐,因而圆瓶子更为妥帖。

方瓶子还是圆瓶子?这真是个特别小的问题,但却蕴含着朴素的经济学原理。精明商家的主动策略和消费者的无意识行为相互影响形成了最终的结果。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为什么易拉罐不设计成矮胖而是高瘦?这是因为人的眼睛存在横竖错觉,相同长度的横条和竖条看起来竖条更长,因而人会认为高瘦的易拉罐容量更大。

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而男装的扣子在右边?这是因为在历史上比较昂贵的女性服装都是由仆人为女主人穿上的,为了方便仆人所以扣子在左边,而这一特征作为高档女装的代表一路沿袭下来。

这些弗兰克教授精心收集的学生作业,十分鲜活地展现了一个个具体经济状况的微观形貌。这也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启发,即在学习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的过程中,选择一些实例进行深入的理解会对完全掌握这一知识大有裨益。比如我在进行一些仪器的学习过程中,在理论学习部分总是感觉有所欠缺,读后感。而在实际自己上手操作了仪器之后才觉得完全掌握。陆游有一首诗写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事实上不止如此,弗兰克教授的总结是实践中的例子比较适应人们用故事来记住一件事的思维模式,而在掌握了整个知识的大脑会反过来加大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达到更为深层次的领悟。

此外,我觉得《牛奶可乐经济学》中提到的小的经济学原理也可以在平常实验研究的管理方面帮助我们。比如我所在的实验室里有很多的手套箱用来做一些不适合在空气环境里做的实验。按理说,手套箱内的空间应该是更为珍惜的,但是在我的观察中并不是很多药品都是用更为节省空间的方瓶子装。如果以后有专门针对手套箱的药品,可能才都会设计成圆形的瓶子吧。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5

比如: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饮料可以免费续杯等等问题。但是阅读完每一个章节的提问后就会明白这些我既定的思维里认为理所应当的现象,居然都可以在经济学的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本书实在是神奇、不可思议。

本书每一章前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作者循循善诱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典的小例子。其中给我印象深刻又简单易懂的例子有两个。一个是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四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搞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酒类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能提高酒吧的利润。反之,水和酒是矛盾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另一个例子也同样是简单有趣的。为什么最畅销的书常常打折销售,而最热门的电影却不打折?因为对电影院来说,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座位。大受欢迎的电影即使不打折也会满座,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电影院有理由不给票价打折。但是书不一样,如果预见到哪些产品更热门,卖家往往可以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库存。卖家给书打折以促进销量,是更有利的做法。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6

带着这些浅显的知识来开启这本书吧。

1、产品设计既要包括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产品设计的功能也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比如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会亮。

2、供求关系。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它可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生产率,而在于它到底创造了多少利润。从长远来看,新技术所节省下来的成本,并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受惠。对特定产品的需求,是衡量有多少人愿意买它的一种尺寸。特定产品的供应量,则是有多少生产者愿意提供该产品供出售的一种简明尺度。例如,为什么很多电脑制造商免费提供市场价格超出电脑本身价格的软甲呢。

3、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原则是,雇员的工资与他们为雇主在盈亏平衡点之上所创造的价值大致成正比关系。

4、在实际的产品中,(尤其是昂贵的产品)市场中,套利的可能性限制了垄断者向特殊买家索取高价的能力。卖家允许顾客以折扣价购买,但是前提条件是顾客必须首先跃过某种门槛。

5、市场中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往往造福了所有人。追求个人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当个人效益超过个人成本时,个体会采取行动。

6、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建立在以下隐含前提之上,个人的回报只取决于绝对绩效。但事实上,生活里大多数事情都是以相对位置定高下的。

7、市场上有两种买家,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一种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在做什么的人。头一种买家,因为考虑到自己缺乏知识,不明白价格与质量存在的可见联系暗示着什么,有时能够限制自己的损失。

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有感 篇7

本来今天制定了一系列学习计划的,但是因为《看见》这本书,全部都放弃了,可以说自己太不自律,但是却是绝不后悔的,看这本书所给我的触动,还有收获,可能是真的与学到多少知识是无法相比较的,在看的时候好几次落泪,总是感觉他触动了一些内心最深处的东西,而且这种心灵的震撼和洗礼让我有一种倾诉出来的冲动。

这本书叫做“看见”,柴静用自己平实的叙述的口吻,记录了自己看见的和她所感受到的领悟到的,她是用心灵在看这个社会,看这个社会中的平凡的人并且从这些人的经历中反省自己,反省整个新闻届,她一直在探索如何当一个好记者,一直在问自己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新闻人。在她所描写的一个个的采访场景中,我看到了很多人的无奈,很多人的痛苦,我开始质问自己,我能做什么,为这个社会做什么,我开始迷茫,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大学的意义是让我们增长知识,也让我们的心理更加成熟,让我们能够为社会做些事,但是我们能做什么,我真的想不出来,好像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强者,一个有知识,有足够财富的人,因为只有自己的力量够强大,才可以真正的去做些什么事去改变社会。

在看到她曾采访过的一些“刺头”,一些为了争取公民正当权利而和政府,和强权势力去努力,不断的通过打官司上访的方式追求社会正义的人的时候,我想到了我的外祖父,他识的字有数,只上过小学,他的土地被村委征用,不允许他种地,却没有给他补贴,而且征用的土地一直闲置,他找过村委,村委没有理会,他就去了市委,市委也没有给答复,然后他就自己带着一本盗版的民法通则和济南市地图来了济南省政府,听外婆说当时有人接待了他,然后从省里下来人了解了情况之后,把土地补贴给了外公。当时的外公已经是癌症晚期,回来以后就晕倒进了医院。我妈说外公太较真,要不是这么操劳也不会病倒的这么快,但我却不那么认为,我把外公当做一个偶像,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公民,他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这个社会,我觉得中国缺的就是这样的人,一个较真的人,如果多一些这样的人,也许很多不好的社会现象会改变,当面对一些恶事的时候,漠视其实就已经是作恶。

书才读了一半,但是我已经通过她的笔,看到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其实她有时也是无奈的,就像她说的,她只是一个记者,报道完一个问题,该下台的下台了该处分的处分了,但是社会环境在那,有些事没办法从根本上去改变,也许有些悲观的色彩,但事实上她是积极的,因为她一直在改变自己,一直在通过自己做的事去一点点改变这个社会。记得前几天看到一个报道是关于她的孩子是美国籍的,大多数网民都是各种谩骂和不理解,我觉得,一个真正爱国的人不在于她给孩子落了什么国籍,而在于她做了什么。作为一个母亲,她是对的,因为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更好的环境里成长,如果我有条件,我也会。扯得有些远了,但是通过这本书我看见了很多,看见了她刚刚步入工作时的努力和不知多措,看到她在一次次采访中不断的成长,看她从一个记者成为一个真正的新闻人,也看见她内心的不断成熟和成长。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 篇8

在本书的各个章节中,作者通过一系列通俗易懂的例子,向我们讲述了生活中的经济学。例如在作者讲述产品设计中的经济学时,让我懂得了产品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产品设计要实现二者的平衡。产品设计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还有作者讲述的供求关系实践原则也让我尤为深刻。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举出了一个“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这个例子很真实,免费花生米可以随意索要,而花生和酒是互补品,酒客花生吃的越多,从而点的酒就越多,因此,酒就可以给商家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而水和酒又互为替代品,既然酒客吃花生米对水和酒有需求量,而酒吧买的水的价格相对较高,那酒客们为什么不买酒呢?这样何乐而不为呢?这些例子让我理解到了市场中的不少重要模式。通过这些例子,我理解了“一价格定律”,也告诉我任何试图利用富人愿意多花钱的想法的供应商,都会给竞争对手创造出直接的获利机会。书中生动鲜明的例子数不胜数。通过这些例子,改变了我之前那个以数学为核心的硬学科“经济学”的观点,让我知道了经济学应该是一门根植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牛奶可乐经济学》把经济学从数学中解脱出来,并为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提供了无限能量。因此,如果我们也能在生活中多提几个“为什么”,我们也会从中收益很多哒。

用经济学家的眼光看待生活,让每个人都成为经济学家。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 篇9

“经济学”在我的印象中是个高大上的晦涩难懂的概念,但作者的一些解释很接地气。我惊讶生活中的很多我们熟悉的,认为理所当然而从未思考过的买卖现象竟然包含了不少经济学知识,例如男女衬衫的扣子安排,牛奶可乐分别装在方盒子圆罐子的原因,作者给的解释完全在老百姓能理解的范围内,却又不显得牵强。没有高深的定义和恼人的图表,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用经济学的角度思考正常问题的方式。

作者不是死板的教授,而是一个在生活中具有超强洞察力的有趣且热爱生活的人。他和本书内收录的其他作品的作者都是有趣的人,让我有了生活中处处是经济学知识的感觉,只是不易察觉或者我们缺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很多你卖我买中都蕴含了一定的经济现象,只是我们觉得太小或者司空见惯而忽略了而已。同时也让我明白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作者和他的《牛奶可乐经济学》才是真正剖析经济现象的人与著作,曾经有许多的经济学家被看作疯子一般的存在,他们口若悬河,口无遮拦,预言未来的经济走向,放出很多长篇大论,只把经济学看做是一种理论概念;而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把理论用于实践,真正的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理论知识都要在现实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如果一种学术只能停留在理论,而不能惠济与人,我认为它不是成功的。

我的另一个感受是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强大的联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两耳不闻窗外事,对身边的人与事以及物麻木不仁,势必会走火入魔而一无所得;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事而不思考学习则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又难免落得愚昧无知吃力不讨好的境界。正如古语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如果不能把所学用于生活不如不学,而如果只是空想而不思考如无头苍蝇一般也是可悲的,所以唯有在学习中把学与思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状态。

牛奶盒与可乐罐作文 篇10

最近,我在《读者》杂志上看到这么一篇文章,感到非常的有趣。文中说:“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呢?几乎所有的软性饮料瓶子,不管是玻璃瓶还是铝罐子,都是圆柱形的。可牛奶盒子却似乎都是方的。”这个问题似乎不是问题,因为在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我敢肯定从来没有哪位同学质疑过这个问题。文中又说“因为超市里大多数软性饮料都是放在开放式货架上,这种架子便宜,平常不存在运营成本。而牛奶则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又高,所以冰柜的储存空间相当宝贵,用方形容器装牛奶提高了收益。”

“原来牛奶、可乐,这些生活中离不开的物质存在着这样深奥的经济学问题!”我不禁非常地感慨。为了研究牛奶盒与可乐罐的成本效益差异,我决定动手做这样一个实验。我先分别找来一个牛奶盒和一个可乐罐。经过测量,得知牛奶盒的长、宽、高分别是7厘米、4厘米和10厘米,可乐罐的底面是个圆,这个圆的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0厘米。通过计算,分别求出牛奶盒的`体积是7×4×10=280(立方厘米)、可乐罐的体积是(6÷2)2×3.14×10=282.6(立方厘米)。两者的体积非常接近,可以用来做实验的比较。

接着我又选择冰箱的冷藏室作为储存空间,测量出冰箱的长是42厘米,宽是36厘米,高是65厘米。先放牛奶盒试试,横排可以放6盒,放9排,6层,一共可以放6×9×6=324(盒);再来试验可乐罐,横排可以放7罐,放6排,6层,一共可以放7×6×6=252(罐)。相比之下,体积差不多的牛奶盒与可乐罐,在同样的空间下,方形的牛奶盒比圆柱形的可乐罐要放得多得多。

上一篇:简单的唯美的晚安心语短信下一篇:浅谈警卫大队如何“忠实践行宗旨,勤政廉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