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学设计剖析

2024-06-07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剖析(通用14篇)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剖析 篇1

23《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卫辉市第二完全小学 赵亚兰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绿龟、嘲鸫等食肉鸟的资料,以及太平洋、加拉巴哥群岛的有关情况。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疑,初步感知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3课《自然之道》。请大家齐读课题。这里的“道”指什么?是道理?是道路?还是道德?

生:(是规律。)对,我们常说“得道者昌,失道者亡”;这道就是规律;我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道还是规律。这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界中万事万物之所以能生生灭灭的客观规律。那么,今天的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的自然之道又是什么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

师:这段文字出现在文章的最后,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感慨万千?又是什么原因让作

者有了这样的人生顿悟呢?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先听课文录音,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都写了哪些人物、动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师:说的真好,既清楚又简练。像这样,先找出课文都写了谁,再说清楚他们之间发生的事,用几句简单的话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白了!这种问题概括法就是常用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南太平洋上有着“世界最大的自然博物馆”称号的美丽的加拉巴哥岛。这里风光旖旎,物种丰富,它因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而蜚声世界。它又被誉为巨龟之岛,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接下来,带着你的心我们再次跟作者一起登上加拉巴哥岛,看看一路走来,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默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师:当你置身于岛上,你的心情怎样?(兴奋、好奇和期待)兴奋和好奇是因为它么——岛上常见的太平洋绿龟?绿龟的体重在一百五十斤左右,幼龟的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

这是飞翔在小岛上空的食肉鸟,嘲鹰、海鸥、鲣鸟。他们时而飞旋,时而俯冲,时而滑翔。可是,在这安恬、静谧之下的沙滩上,却时时刻刻隐藏着危机。

师;我们能否目睹幼龟离巢进入大海的壮观景象?这些可爱的幼龟们,能否顺利地实现入海计划?接下来,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三至五自然段。

二、重点突破,细读品味

师;读过课文,我们神情凝重、暗暗叹息。事情的发展让我们始料不及。

出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事是蠢事呢? 师:愚不可及呢?

及在字典中的解释为比不上,愚蠢的没有谁能比的上。蠢事已经说明了事情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愚不可及”呢?

师:这里的“愚和蠢”都是形声字,愚指心里想的和平常人不同,违背常理。我们在书写“愚”字时,要注意比例适当,(板书“愚”)中间一长竖,心字要托住。

“蠢” 形声兼会意字,春天到了,许多小虫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开始蠕动。后来由虫子蠕动时笨笨的样子引申出愚笨、笨拙之义。书写蠢字时,“春字撇捺要舒展,两只虫子藏下面”。

试着再写一遍,看能不能写漂亮。

师:看,观察好了字形,掌握了方法,就比刚才写的漂亮多了。把这两个字带到句子中,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后悔,自责

师:文中的我们做了什么愚不可及的蠢事呢?请你们细心地读,找出有关的语句。师: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地看这一段话。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师:从这段话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是啊!它可不是普通的幼龟,它是龟群的侦察兵。当它遇到危险时,会自己返回龟巢。而我们不了解龟的习性,不知道这龟群的秘密,我们干了一件—— 生: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这只幼龟是怎样执行它的侦察任务的?

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很快就发现一只大龟巢。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师:这是一只多么机灵的小龟,从那个字可以看出?对,就是探。师;探是什么意思? 生:伸出

师:为什么不用伸出啊?

生:探在这里是不让别人看见他,能看出它很小心、谨慎。伸出,就看不出来。师:恩,幼龟多么机警、小心呀!师:幼龟“欲出又止”是怎样的行为? 生:出来一下又进去一下。生:想出去但又停止不动。

师:从这个动作中,我们感受到当时幼龟什么样的心理?

生:犹豫的心情、恐惧的心情、师:幼龟已经这么谨慎了,它还犹豫什么,恐惧什么?

生: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师:它感受到了危险。它欲出又止,踌躇不前原来是在保护自己呀!可是我们不知道,还劝向导救了它,我们干了一件—— 生: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面对如此紧张,揪心的一幕,假如你就在现场,善良的孩子们,你们会袖手旁观么? “我”和同伴又是怎么做的?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到并划下来。

我们焦急、我们紧张、我们难过、我们不平。可生物学家向导的反应却更令我们气愤。

(幻灯出示:)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师:什么是“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说的话?

师:“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里的这样的指什么?向导口中的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界中“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师;面对如此无动于衷,铁石心肠,甚至有些冷酷无情的向导,我们想对他发出怎样的呼喊?

师:这只幼龟被向导极不情愿的抱走了,其他幼龟也争先恐后地爬向大海,我们干了一件——

生: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我们好心救起这只幼龟,却使其他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争先恐后地爬向大海。我们干了一件—— 生:愚不可及的蠢事。

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说的那句话还会劝告他吗?你还会哀求他吗?还会去指责他吗?

师:可是,这一切就这样发生了,就这样悲剧的发生了。幼小的绿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师生接读第六自然段 “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

三、体会感情,心灵共鸣

师:尽管我们拼命拯救,还是给幼龟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此时的补救显然已经晚了,抬头仰望天空——(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鹰、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天哪,看我们做了些什么——(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鹰、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一只幼龟得救了,无数只幼龟丧生了——(不一会,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一只嘲鹰飞了,数十只食肉鸟欢笑了——(不一会,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师过渡:这欢乐的叫声对我们来说真是极端的讽刺,是多么的刺耳,多么的揪心,多么的无地自容啊。别看这小小的绿龟,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躲避危险、防御危险的办法!可这样的办法却被我们给破坏了。

(出示):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来,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放声朗读七八自然段。读出我们的悔恨、我们的痛苦、我们的痛心!

师:这样一群刚刚出生不久的小海龟,满怀着对大海的无限希望与遐想,满怀着生命本能对“活着”的渴望,在本以为安全的平坦的沙滩上倾巢而出,爬向大海的时候,却让我们“好心办坏事”,我们干了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此时的向导百味杂陈,那复杂的感情,难以言表!他发出了这样的悲叹:

(出示)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向导的悲叹从何而来?

师;原本无奈的向导现在多了一份悲伤,一份自责,一份愧疚!让我们再次读出他无限的悲叹: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总结:如果说“我”和同伴是“无知之愚”,好心办坏事;可做为生物学家的向导就是“有知之愚”,在规律面前犹豫,明知故犯,做了帮凶。“无知之愚”和“有知之愚”走在一起,违背了自然之道,造成了不堪回首的惨痛后果。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内心都在震颤,眼前血淋淋的事实一定让我们对自然之道有了更深的理解。

师:看来这“道”不再是简单的“规律”,而是──要遵循自然之道,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正如作者美国作家伯罗蒙赛尔所说,(出示)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五、拓展学习,实践中感悟

下面哪些人类行为遵循自然之道,哪些违背自然之道:

1.我国渔业部门规定,我国各大海域在鱼类产卵季实行伏季休渔,并规定渔网网眼不能过小

2.在青海湖下游水坝修建湟鱼洄游水道保护湟鱼在产卵季节洄游产卵。

3.我国实行退耕还林政策。

4.把草原开垦成农田。

5.人类在18世纪大规模捕杀渡渡鸟造成渡渡鸟灭绝。

6.英国人把兔子带到澳大利亚,造成兔子繁殖泛滥成灾,破坏草场,为保护草场,又用狗大规模捕猎兔子,造成野狗泛滥。

7.美国人为了保护自己牧场用巨型仙人掌做天然篱笆,造成仙人掌大量繁殖。

8、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新疆的坎儿井。”

师总结: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人类最终要懂得的、要敬畏的,就是要向大自然学习,人道合于天道,才是自然之道。

六、布置作业

1、为了保护岛上的幼龟,避免悲剧再发生,请你给岛上的游客写一份“旅游须知”。

2、故事讲给父母听。

七、板书设计

我们 紧张 焦急 懊悔 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教学随笔 篇2

删繁就简理文脉

开课仪始,我让学生听写“自作聪明”“事与愿违”,并将两个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顺势将作者伯罗蒙塞尔的感悟“人是万物之灵。当人类自作聪明时,一切都走向反面”和盘托出。“人类究竟做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让你觉得‘自作聪明’”,在问题中我引导学生阅读全文。

我帮助孩子理出了三组词语:欲出又止、踌躇不前、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描写幼龟);颓丧、响彻云霄(描写食肉鸟);见死不救、若无其事、愚不可及、气喘吁吁(描写人类)。学生一边学习词语,一边轻松理出文本故事的三种角色——幼龟、人类、食肉鸟。然后,围绕“三角关系”,简洁有序地概括故事。

设计意图:用最直接的方式,将本文所载之“道”直接呈现,并引出核心词“自作聪明”。同时,本课的四字词尤多,散落在文中,有利于积累、理解。课标说“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在中年级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可以减轻学生的阅读焦虑,获得更好的阅读技能。

情趣盎然讲故事

教师指导朗读描写幼龟出巢段落,然后请三个学生上台表演——学生手搭手,搭建一个小小的“洞穴”,一只“小幼龟”在不时地伸出脑袋看外面的情况,想出洞,又有些迟疑。一个学生给这幅场景配以旁白:“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只怎样的幼龟?

生:胆小、可爱、弱小、机警……

师:(出示问题)面对如此 的幼龟,我们人类怎么能 呢?

生1:面对如此弱小的幼龟,我们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生2:面对如此可爱的幼龟,我们怎么能视而不见呢?

生3:面对如些胆小的幼龟,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师:也就是说,面对这样幼龟,我们肯定会——

生:去救它。

师:既然这样,那刚才为什么都说人类自作聪明吗?

(生面露疑惑,摇头。)

师:现在的你还同意刚才的观点吗?——你为什么摇头?

生:我很纠结——游客救幼龟,是人之常情啊。

师:这是人类自然的一种反应,看到幼小、弱小、可爱的生命会不由自主地同情,甚至会自然地去呵护它。这是“人文之道”。(板书:人文之道)

举一反三,老师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体会,借助“太平洋幼龟”等拓展知识,总结出幼龟的“生长之道”和食肉鸟的“生存之道”,并一一排除了幼龟和食肉鸟“自作聪明”的嫌疑。

设计意图:自古文章都强调“立象以尽意”,“象”是具体的,而“意”是抽象的。在《自然之道》中,如果“自然”的形象没有在学生心中立起来,那其中的“道”必然是抽象和干涩的。此环节,紧紧扣住“幼龟”这一角色进行朗读、思辨的训练,既还原了语文文字的学习,丰满了“自然”的可爱形象,又达成对文道的思辩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深入浅出悟道理

师:(指板书)这里的三角关系转了一圈,让人更糊涂了,究竟是谁自作聪明?(生疑惑)

师:换一种问法——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面对幼龟离巢奔大海,面对食肉鸟大快朵颐,你还会“救”它吗?

生1:不会了,因为这样会害了幼龟。

生2:我也不会了,这是好心办坏事。

师:我听明白了,幼龟的生长和食肉鸟的生存,这些是不可改变的自然现象,而我们人类的行为却是可以改变的。总而言之,还是谁自作聪明?

生:人类。

师:说说人类还有哪些“自作聪明”却又“事与愿违”的举动?

生1:人类为好看,打扫森林,结果森林生病了。

生2:人类憎恶狼,喜欢鹿,就把狼杀死,结果鹿也最后灭亡了。

生3:我看过一个报道,人类为保护鱼,把鲨鱼一网打尽,结果破坏了生物链,鱼的产量大幅下降。

师:重读作者的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生1:尊重自然。

生2:遵守自然规律。

师:对,这就是“道”,自然的规律,自然运行的法则……

师:(出示“道”字义)人是“万物之灵”,可是人大不过自然,也大不过“道”。如果违背了“道”,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

设计意图:学生从先入为主的“自作聪明”到全盘否定,再到这一问:你还会救幼龟吗?学生对文“道”的理解真正开始深入,“道法自然”自然引出,学生也自然理解了。

从教学悟“道”

虽然“文以载道”,但以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视角审视,文本的主要功能在于为语文的学习提供了媒介,是语文素养达成的桥梁。老师要做的是还原语文学习的本色,从“文”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一个道理,更多的是知识、能力、情感、积累、语感、思维等语文素养的提升。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认读并理解 “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愚不可及”等词语含义。

2、朗读感悟,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自然之道”的含义。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要开始学习新的一个单元,这一单元是关于什么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本34页,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大自然)

这节课呢,咱们就学习一篇题目就与大自然有关的课文——《自然之道》(板书)

2、齐读课题,思考提问:你认为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道理、规律)

二、检查预习,学会字词

1、课件展示生字词,指学生读,检查预习情况

幼 侦 嘲 愚 蠢 吁 彻 啄

旅游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2、学生齐读

3、教师强调重点生字词的字音字形(愚蠢 啄 气喘吁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有不懂的词语要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想意思,读完后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1)课文里都写了哪些人物?要去哪里?(2)去那里的目的是什么呢?(3)课文里写了哪些动物?

(4)人物和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课件展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指导

2、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回答的问题,概括全文内容

教师点拨(一群游客帮助当侦察兵的幼龟脱离危险回到大却给后面的幼龟带来了错误的信息,致使更多的海龟受到伤害。)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快速寻找含有“自然之道”四字的句子。(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看到幼龟遇到危险,作者和他的同伴们要求向导救它时)

2、找到描写幼龟出动穴的段落,画出描写幼龟出穴动作的词,并想象画面(探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

学生上台表演

3、阅读第4自然段,分别画出描写作者和向导表情或者状态的词语(作者:紧张 焦急 呼喊

向导:若无其事 冷淡)

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读出感情

作者怎么评价我们做的这件事情,原文中话回答。(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教师强调“愚不可及”的意思(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

5、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一只幼龟得救了,无数只幼龟丧生了;一只嘲鸫飞走了,数十只食肉鸟欢笑了)(课件展示)

6、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悲叹”这个词用的好不好,对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理解?

教师点拨:“悲叹”既写出了向导对自己行为的追悔,也是提示读者要尊重自然之道,不然会好心办坏事。

理解:不该干预自然界的规律,这样反而害了幼龟。

7、同学们,读到这里,你知道文中的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了吗?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和感悟吧。

(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温室难育参天大树。)(课件展示)

四、课下作业

搜集人类遵循或违背自然之道的例子,下节课同学们交流。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好心

自然之道

蠢事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篇4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1、指名三学生读这句话,比比哪位读得好。读后让学生评价,哪一句让你感到最紧张。

2、联系第三段讲一讲 ,想想当时是什么情形。

3、再指名读,齐读,读出紧张。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教学结合上文的理解,指名让学生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并由学生自己来评价谁读出了紧张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无疑是删繁就简,简化了教学环节,但又增强了学生自己的体悟。读懂、读透这一句话,才能为下文的理解做好铺垫。

二、研读向导的表现

1、面对同伴的焦急与紧张,向导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生找到句子回答。

出示向导的话: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2、抓住重点词──“若无其事”,学习写向导的话。

什么是“若无其事”?生说对该词语的理解。带着这样的感觉自己读读,再指名读。

3、说说对向导的表现你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

(生说:向导为什么这样说呢?)

4、向导真是冷淡呀,招来了同伴们一片“总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

老师来当那个向导说那句话,请同学们来做做当时的同伴,来呼喊向导(用喊)。

5、从这些话中你们觉得向导怎样? 生说。

6、为什么向导原先不救,现在却不情愿地抱起小龟 ,朝大海走去。

理解“不情愿”。

大家是怎么理解“不情愿”的呢?生说。

想象说话:向导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如果小龟回到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会争先恐后结伴而出。这样很快会引来很多食肉鸟,这些幼龟就会成为它们的口中之食。)

7、指导朗读:

想想向导的情绪,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设计理念: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走进了向导的内心世界,了解了生物学家向导面对同伴们的焦急和紧张自己却“若无其事”的原因。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情,学习用朗读来表达情感达意。

三、学习向导这样做的结果部分

1、向导这样做,结果是怎样的呢?

出示有关文句:

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2、生自由读这些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3、向导看到这样的情形,他怎么做,怎么说?

出示: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4、向导为什么而悲叹 ?指名学生说。

5、难道只有向导这样难过吗?生说。

你是从那些地方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生找相关句子:

我们的向导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我和同伴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

指导朗读。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篇5

第26课《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的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场景,揭示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从此次旅游目的入手,沿两条线索展开,一条场景线,一条情感线。我以绿龟的命运为主线索,着重不同场景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紧紧联系“我和同伴”及“向导”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

在复习课文内容后,我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游客须知,使学生初步感悟规则的重要性。然后,开始新授课。

我先出示自学提示1:

在孩子们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反馈交流。我注意从场景到情感,引导学生读悟。通过引导,朗读、讲授,再现一只幼龟被嘲鹰啄食的揪心场面,着重体会我们和向导的不同心情。明白鹰啄龟是自然之道。

当一只幼龟被救后,沙滩上的景象让我们震惊。我们感受到违背自然之道带来的恶果。我出示自学提示2:

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后,反馈交流,引导孩子们理解违反自然之道的恶果,以及我们和向导那深深的后悔和自责,体会到“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道理。《新课程标准》指出,中高年级的学生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所以我就把词语放在具体语境中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例如探、欲出又止、悲叹等。《新课程标准》还指出中高年级学生应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所以群龟出巢的场面由学生根据自己语言积累自由描述,他可以用文中语言,也可自己组织语言。《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有关想象问题“游客会怎么说?”“想象许多食肉鸟的出现,沙滩上的景象”“推演幼龟和嘲鹰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 篇6

无独有偶。时下普洱茶“疯狂”蹿红,更是让人懵懂。据新华社的消息:由60多人和6辆车组成的“盛迎”队伍,护送着一方出自故宫博物院的“百年普洱贡茶”,北京隆重始发,辗转各地,直至云南,声势浩大,如迎“国宝”,普洱茶热令人费解莫名。近年来,普洱茶价格狂涨了数十倍甚至百倍。膜拜者说,“世界各国医学证明普洱茶十大功效”,包括降脂、减肥、降压、抗动脉硬化、防衰老等,乃至“杀死癌细胞、抗突变、防癌功能”。给人一种感觉,“普洱茶更像灵丹妙药”。经台商的炒作,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说法几乎成为坊间的“信条”。茶肆流传普洱茶“云南产,香港卖,台湾藏”的说法,收购陈年老茶之风吹遍神州大地。一位茶专家无奈地说,“一块普洱茶放了多少年,很难说清楚,别说一般消费者了,就是我们也不是很懂普洱茶。”一位作家说,“普洱是茶,毫无疑问。可是,原本很普通的普洱茶被一通‘热炒’之后,我们还真不敢喝了。”“硬是把一个好端端的大众茶饮弄成了‘古董’,说成了‘灵芝草’,变成了‘收藏品’,这一大突破性的‘变革’,让普洱茶就不是茶了。”

比普洱茶更具神力的当属有“天下第一草”美名的冬虫夏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里,对其药用功效的记载不过是,“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咳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然而,在“美食家什么都敢吃的粤人”炒作下,产于青藏高原的冬虫夏草,零售价格已每克高达269元的天价,比黄金还要贵。有记者在广东几家有代表性的商场调查,“1公斤3000条普通档次的虫草零售价在8到9万元之间,而1公斤1800条的虫草则要卖到20多万元。”可谓“炒股票炒楼盘不如炒虫草”!医家认为:冬虫夏草不是“神药”,更不能包医百病,也不是人人都适用的。更何况服用一两次虫草也达不到强身壮体的效果。“重利之下必有勇夫”。记者用凝重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悲怆的“采虫草图”:每年的采挖虫草季节,整个青藏高原,到处都是成群结队的采挖大军,几十万人,浩浩荡荡。他们在高原上安寨扎营,不放过每一寸土地。于是,在人类的饕餮之下,大有竭泽而渔之势,“上个世纪70年代,在青藏高原,曾经有过每平方米挖出102条虫草的记录。时至今日,别说一平方米,就是在几百平方米的草甸内也难觅到一根冬虫夏草。呜呼!这不是“自毁家园”吗!

《自然之道》教案设计 篇7

一、谈话揭题,初解道

1、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去旅游,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好吗?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篇发生在大自然中的真实故事──自然之道(板书课题),齐读读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老师提供道的四种解释,文中是哪一种?【1】(规律)

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意思?(自然的规律)

3、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然之道,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自然规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去探究吧。

二、自主学习,感悟道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旅游的地方是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的飞机起飞了,请大家系好安全带。

趁这空隙,我想问问同学们:上飞机前,向导告诉你们,此趟旅行,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实地观察一下南太平洋绿龟的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2、你了解太平洋绿龟吗?

指名交流。(学生有的交流的是书上讲的,有的是课外搜集的)

过渡:你们真棒,能了解这么多绿龟的知识。

3、同学们,美丽的加拉巴哥岛到了!已近黄昏,我们抓紧时间上岛吧:

(故作惊讶)咦,刚上岛,看见了什么?

(1)赶紧先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

(2)指名读这段话。

(3)这段话里的幼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机警、可爱、聪明)哪些词句让你有这样的感受?(探、欲出又止、侦察)

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幼龟的机警、可爱和聪明。

(4)此刻的幼龟欲出又止,想想幼龟的出是为什么?止又是为什么?

想出来又不敢出来,犹豫徘徊,这就是欲出又止。这段话中与欲出又止意思相近的词是哪个词?(踯躅不前)幼龟踯躅不前,欲出又止是有道理的,(引读)因为正当

(5)师:你们看见过嘲鹰吗?嘲鹰是一种异常凶猛的海鸟,有时候甚至会攻击狗这样体形庞大的动物。试想一下,弱小无助的幼龟面对如此凶猛的天敌,又是啄又是拉,处境多么危险啊,此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紧张、担心)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4、看到眼前发生的这一幕,我们的`态度和向导有什么不同?自由读课文4自然段,用喜欢的符号划出我们和向导的神情的词。

学生交流。我们紧张、焦急,向导却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你读懂了若无其事吗?若无其事是什么意思?(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3)你从向导的若无其事体会到了什么?

沙滩上真的没有事吗?(不是)是啊!我们着急,担心,揪心,向导却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说的话?(指名读。)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怎样的呼喊呢?(不能见死不救)

⑶向导在我们强烈要求下,极不情愿地把幼龟抱向大海。

从向导的极不情愿体会到了什么?

过渡:我们成功地解救了一只幼龟,认为自己干了一件好事,这是好事吗?(不是)我们干的是一件什么事?

5、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愚不可及是什么意思?(文中形容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我们到底干了一件什么蠢事?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⑴自由读6~10自然段,思考以上问题。

(2)师:被我们解救的侦察兵出去有一会儿,还没回来。如果你们就是巢中的小龟,你们会怎么想?

(看来,沙滩上很安全,侦察兵进了大海,我也可以安全进入大海了;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我要好好游个泳我们可以出去了!金色的沙滩,蔚蓝的大海,美丽的珊瑚多么令人向往,伙伴们,赶快行动吧!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我来吧你追随:哈哈,说不定我们还可以见到我们的妈妈呢!)

师:是啊,带着一份向往,一份期盼,巢里的幼龟们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

是啊,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他们满怀着对大海的无限遐想,满怀着希望,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抽读第十自然段第一句话)

眼前成百上千的幼龟惨遭食肉鸟的啄食,请同学们看,一场龟群的灾难正在我们面前痛心的上演。同学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此时的沙滩上会是怎样的情景?

面对幼龟如此的惨状,向导和我们是怎样做的呢?(学生齐读句子)

⑶尽管我们拼命拯救,还是给幼龟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此时的补救显然已经晚了,看到一只只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了难以言说的痛苦,我们知道自己错了。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⑷我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踱步,引读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课件出示)向导为什么悲叹?(心里难过)你能读出向导悲叹的语气吗?指名读,齐读。

(5)是啊,如果不是我们救了那一只幼龟,那一群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作者在这次旅行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自然之道,那就是(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或者你有什么感悟?

自然之道奥妙无穷,这次经历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违背了自然规律,大自然就会给我们惩罚)、(如果不了解自然规律,就会好心办坏事)、(遵循自然之道,大自然受到保护,违背自然之道,大自然受到伤害)(无知,就会好心办坏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把事办糟。自然现象神秘莫测,不知道就不能乱加修改。)(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我们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违背自然,自作聪明,只能好心办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顺应自然,遵循规律,才能保护自然,造福人类。)

三、总结拓展,升华道

1、老师从你们的发言中知道了,同学们对自然之道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万物之灵的人如果遵循自然之道,大自然就会受保护,就会做好事。如果违背了自然之道,只能好心办坏事。(相机完成板书)

2、生活中,你有好心办傻事的时候吗?或者接触到过违背自然之道的事吗?说出来大家听听。

《自然之道》教学方案 篇8

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学习本课,除了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地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受到保护大自然,敬畏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探究自然规律的教育。在进行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与科学学科的联系,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培养学生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时以“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经线,前后联系;以“我”和同伴以及向导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纬线,横向贯通。

课堂中引导学生以读促思,采用换位思考、抓重点词语、联系对比等方法,重点体会“我和同伴”的行为和“向导”的语言,揣摩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情境,感同身受领悟文章内涵,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

2、明白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一切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为注定要失败的。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温故知新。

1、 师:同学们,听老师的提示我们来默写几个词语,请两个同学上黑板默写。

(1)争着向前,惟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争先恐后)

(2)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鱼贯而出)

(3)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愚不可及)

(4)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气喘吁吁)

(5)吃得特别饱。(饱餐一顿)

生:(订正写错的字)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利用听写词语填空。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 )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 ),结果让食肉鸟( )。“我们”( )地拯救了一些幼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干了一件( )的蠢事,真让人后悔不已。

二、置身文中、换位思考,感受愚不可及。

学习三至五自然段

(一)学生自主学习

师:在这一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话中,有一个词语是“愚不可及”。

出示(比较):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要想把书读懂读好,就要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之中。现在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真是愚不可及了呢?细细读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把有关的内容都找出来,细细体会。

生读书,从书中找依据。

师:我们每个人都能静心读书。好,现在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你们怎么就觉得自己是愚不可及的呢?

生:(读文) 师:同学们能从书上找到有关的句子,这一点很好,怎样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理解呢?你们看,我也是那其中的一位游客,我是这样想的:

(二)指导把书本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1.老师举一:把刚才那位学生的发言进行转换。

师:比较一下,老师所说的与你们怎么不一样。

师:对,你们说得很好,就这样读书,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之中。自己再来读读刚才你找到的句子,把他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

2.生反三:

生:(继续读书,尝试把书本语言进行转化。)

师:把自己读书的成果和同伴交流一下。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说明自己愚不可及的。

生交流。

(针对向导的一段话,课件呈现,生充分交流后,师总结:向导说话的内容,说话时的语气无不在提醒着我们,可我们就是听不进去呀,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呀!)

过渡:愚不可及的事还有呢?当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更是认为自己愚不可及了。出示: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

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的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生:(自由读,齐读)

成百上千、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伴而出,浩浩荡荡的场面本是多么壮观热闹,可如今却意味着惨不忍睹。

三、置身文中,感同身受,体悟愚不可及。

学习七、八两段

1、师:当我们看到事情的结果时,更是感到我们的愚不可及,大家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

2、我们的愚不可及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生发言,课件呈现:

“数十只幼龟已成为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读:一只幼龟得救了,无数只幼龟丧生了——天哪!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这句话中的“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由这两个词你想到了什么?这“欢乐的叫声”对我们来说真是极端的讽刺,鸟儿在笑我们什么?是呀,多么刺耳,多么揪心,多么无地自容!

读:一只嘲鸫飞走了,数十只食肉鸟欢笑了──天哪!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师:尽管我们来回奔跑,尽管我们拼命拯救,还是给幼龟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此刻的补救显然已经晚了。我们捶胸顿足,呼天喊地——天哪!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回归: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3、指导朗读,升华感情

(课件呈现插图,音乐衬托:看着那沙滩上支离破碎幼龟的尸体和斑斑点点鲜红的血迹,听着食肉鸟带有讽刺意味的欢乐叫声,我们每个人心情是复杂的。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指名读。

一群刚刚出生不久的小海龟,满怀着对大海的无限希望与遐想,在本以为安全平坦的沙滩上倾巢而出,爬向大海的时候,却让我们“好心办坏事”。这2个小节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说的痛苦!

齐读课文

4、体会向导的“有知之愚”

师:我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愚不可及了,向导呢,何尝不自责呢?我们再把书读进心里去。(出示)

他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谁能体会此时向导的心情,他在想些什么?

师:原本无奈的向导现在多了一份悲伤。如果说我们是“无知之愚”的话,那向导便是“有知之愚”。读出他无限的悲叹:

生:(读)“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四、抒发心声,内化“自然之道”

师: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如果我们能了解自然之道,就不会有痛心的一幕。如果。。。可是没有如果。大自然就是这样气象万千,充满神秘。同学们,读到这再看这“自然之道”,它还是简单的“规律”概念化的两字吗?你还感悟到了什么?好,拿出笔,写出你的感受。

写话:自然之道,神秘莫测,我深深的感到:

师:是呀,我们人类总是以万物之灵自居,殊不知我们也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在大自然中还有多少“自然之道”等着我们去探索呀。“道”无形,(擦板书),要靠我们用心去发现。但愿我们每个人有一颗敬畏大自然之心,保护大自然之心,探索大自然之心。(板书画心形)

养生之道顺应自然   篇9

当今,人类以自己柔弱的躯体,面对威力无穷的大自然,可谓“顺者昌,逆者亡”,企图“人定胜天”还为时过早。自然界的变化让我们体会最真切者,莫过春夏秋冬的更替,以致寒热温凉对人体的影响。前些日子的骄阳似火与近日的秋风送爽,人们的感受大不一样。

中医学在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中,处处强调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称“天人相应”,告诫说“要顺四时而适寒温”。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的功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春夏秋冬四季是万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人们顺应四季养生就能健康少病长寿,反之则可能患病夭折。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太阳升降,月亮盈亏。暮去朝来,花开花落,万物都在按自己的规律不停地运动着,各种生物也随四季、昼夜的循环交替显现节律周期,而人体的生命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大自然节律周期的影响,如表现为“生物钟”等。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2 篇10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3课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左右”“一般”在表达意思上的作用。

3.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我们要尊重自然,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

体会“我”和同伴们在事情发展过程中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四)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课前准备:课件;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例子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常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也以爱护动物为己任。某类动物种群濒灭亡,我们人类去拯救;某动物受到伤害,我们人类去救治。我们总骄傲地说,因为人类也是动物的朋友!但是大家有没有想到过,有时人类好心地为动物做的一切,给他们带来的可能是灾难,因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自然之道”(板书)

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同学们想到加拉巴哥岛去看一看吗?(想)那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

2、读课文后告诉老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4、体会句子画线部分在表达意思上的作用“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

/ 4

5、同学们,我们上岛去咯!走一走,瞧一瞧,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鹰”,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拉”,评议“嘲鹰”的表演。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看到眼前发生的一幕我们的态度和向导有什么不同?自然课文第四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温暖和向导神情的词。

(1)体会我们的“紧张,焦急”向导的“若无其事”。

(2)你读了“若无其事”吗?向导为什么这样说?(明白自然之道)指名读。

4.向导的冷淡招来了我和同伴的呼喊,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我和同伴是呼喊的?学习小组先交流后汇报。

生1:(大声喊)不能见死不救,向导。生2:向导快救幼龟!生3:嘲鹰快把幼龟放下!!

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齐读第四自然段读出向导的“若无其事”、我们的“紧张”。

/ 4

6.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簿上写两遍。

四、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观察课文插图,用文中的话说说插图的意思。

2、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吃饱后发出欢乐的叫声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飞上去听听好听?先学习小组讨论再汇报。

4、学生汇报:

生1:嘲鹰吃饱了欢乐的叫着说:“幼龟太美味了!比猪肉炒粉还好吃!” 生2:鲣鸟吃饱了说:“我好久没吃这样的美味佳肴了,把我给撑坏了!” 生3:嘲鹰吃饱了高兴地唱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幼龟跑~今天我吃得饱饱的啊~~嘻嘻„„”

5、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五.朗读课文,总结全文。1.全班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2.教师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自然之道》知道了世间万物都有它自己生活的方式和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如果违反了规律就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要尊重自然,3 / 4

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六.拓展延伸。

1.在生活中你是否见过或听过类似的事情? 2.学习小组之间交流,再汇报。a.揠苗助长。

b.老虎圈养编失去野性。c.候鸟迁移不能挽留。d.温室难育参天大树。

3.让学生懂得只有遵循“自然之道”,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七.板书设计

23.自然之道

游人:紧张、焦急—震惊、悔恨 向导:极不情愿—悲叹„„

“救” 害

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篇11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左右”、“一般”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1、导入:同学们都还记得《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吧,谁能说出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的确,庄稼有自己的生长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一旦违背了,只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课题就是“自然之道”。(板书课题。)

2、释题:齐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思考、汇报)

3、教师总结: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界的道理。那么,今天我们要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学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二)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准字音,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并指出其中不理解的词语。

(三)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对不理解的词语进行理解。(可以小组交流)

(四)汇报:

1、交流词语的意思。

2、形象表演:欲出又止 鱼贯而出 气喘吁吁

(五)指名逐段朗读全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小组交流。

2、汇报。

3、教师总结。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从食肉鸟口中救下一只幼龟,却使归巢里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倾巢而出,导致成百上千的幼龟受到伤害。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真是“愚不可及”啊!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本课练习册一、二题。

自然之道 第一课时

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避免好心办坏事。这是一个令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因为小海龟离巢进入大海正是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缺少的知识。但是,透过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却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自然之道”、“自然规律”,这是一种以成人化的辩证思维来诠释的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使用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思维、通过语文的方式、运用更适合儿童理解的语言呈现出来,是教学本课的一个难点。以下是关于六年级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到你!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8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结合朗读、对话、想象、感受等手段来体验情境从而领悟文章内涵。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教育,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建立生态平衡的观念。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1、课件出示几个词语,学生看三秒钟,出示空白屏,问:你记住了几个词语?说说看。

2、表扬记住四个以上词语的学生,鼓励学生上课专心学习。

3、选词填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小结:我们不仅可以用归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像这样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概括出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自然之道》一课。(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学习3、4自然段,体会情势危急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什么呢?请大家自读3、4自然段,谈心情。

(出示: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1)体会重点词句。

A “欲出又止”是个新词,知道它的意思吗?

B 谁来读一读?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C 同学们,小幼龟的“出”是为了什么?“止”呢?

(2出示: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紧紧地揪住了你的心?

师相机朗读指导:

2、面对如此紧张,揪心的一幕,假如你就在现场,善良的孩子们,你准备怎么做?

出示: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什么是“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说的话?要读出向导的漠然和若无其事。

3、引读:诚然,自然界的规律就是弱肉强食,但孩子们,当我们真真切切目睹这紧张、扣人心弦的场面时,(引读)“突然„„把它拉到沙滩上来。”这毕竟是一个鲜活的小生命啊,向导却是若无其事地答道,(引读)“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面对如此无动于衷,铁石心肠,甚至有些冷酷无情的向导,我们想对他发出怎样的呼喊?

4、在大家苦苦哀求之下,左右为难的向导只好“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见到嘴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停顿)

三、学习5---8自然段,感悟自然之道

1、默读5---8自然段,找出令我们震惊的场面

2、汇报交流:

出示:

(1)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2)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3)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铿鸟的口中之食。

(出示图片)孩子们,你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小结:的确惨不忍睹啊!引读: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3、理解: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1)、引读该句。

(2)、你们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心情写下的这句话呢?(3)、小练笔:面对如此惨淡的一幕,向导心里想些什么呢?拿出你的笔,写一写吧。

(4)、串读:尽管我们拼命拯救,还是给幼龟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此时的补救显然已经晚了,抬头仰望天空——(生读第3句),看看,我们都做了什么——(生再读第3句);一只幼龟得救了,无数只幼龟丧生了——(不一会,生读第4句);一只嘲鸫飞走了,数十只食肉鸟欢笑了——(生读第4句)

(5)体会向导的悲叹

(出示: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学生齐读,读出向导的悲叹,体会蓝色词语的作用。

课件出示对比句: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不会受到伤害。”)指名读,结合向导的悲叹,说说“我们”错在哪里。引导学生理解龟群遭遇灭顶之灾更深一层的原因是“我们”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忽视了动物界本身的规则。

四、拓展延伸,内化自然之“道”。

1、这是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课文。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2、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过或听说过不按自然规律办事而最终受到自然的惩罚的事例?小组讨论交流:做事要遵循自然之道。

(谈候鸟迁徙不能挽留,谈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谈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谈温室难育参天大树„„)

五、课堂检测(课件出示)

六、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推荐阅读:《大自然的奥秘》 【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焦急 若无其事

震惊 极不情愿 悔恨 发出悲叹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之道 篇12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为媒介,彰显着园林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也反映出中国造园家祟尚自然、师法自然的造园理念。园林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寻找一个和谐和平衡的形式与自然和谐共存,同时创造出独特的自然美。这便是其自然之道。

关键词:

古典园林 自然 和谐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124-02

造园离不开自然环境,对自然美所持的态度则直接影响着园林所呈现的风貌。园林是在一定空间,由山、水、动植物和建筑物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综合自然整体,是一种空间艺术,造园者合理地运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对自然进行艺术再现。

说到中国古典园林,不得不提到《园治》一书,其核心和宗旨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所谓“人作”就是人工所作,“天工”指天工开辟,“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说园林虽属人力所为,但是却如天然生成一般。“天开”之美是至高的美,因而也是人工造作的艺术目标。天工美要优于精巧繁琐的工巧美,因此造园师要竭力师法自然,消除人力雕琢的痕迹,在园林的有限天地中艺术地再现大自然的山水泉石之美。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是得自然之道,从自然中感悟出生命真谛。

一 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祟尚自然的园林审美观的形成,与文人士大夫园林的兴起和发展密切相关。

秦汗时期,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开始形成,典型代表是阿房宫和上林苑。此时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即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秦始皇在陕西渭南建的阿房宫不仅按天象来布局,而且“弥山跨谷,复道相属”,在终南山顶建阙,以樊川为宫内之水池,气势雄伟、壮观。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成规模宏伟、功能更多样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上林苑囊括了长安城的东、南、西的广阔地域,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东汉时,则出现了私家园林,以梁冀的私家园林为代表,其“深林绝涧,有若自然”,规模阔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盛,士大夫多任性放达,加之江南风光秀美,寄情山水成为当时上层社会流行的风尚。陶渊明等人甚至弃官归隐,流连于“日涉以成趣”的简朴小园。

隋唐时期,虽然魏晋风尚已成过去,但隐逸的生活方式仍然受到一些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就是隋唐时期私家园林的代表。

到了宋代,绘画技法和意境被用于造园中,来塑造园林山水形态,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完善。

明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烂熟期,造出了像拙政园、留园、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的诸多园林艺术精品。明清园林带有很强的文人写意色彩,师法自然、因地造园、注重山林趣味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最终成型,同时也把“宛自天开”作为造园的最高理想。这时的园林设计更多的是倡导回归自然。告诉造园家不要忘记从自然界中寻找灵感。(图1)

二 自然之道的哲学基础

中国古代哲学推崇自然,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根源来自于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中国古典哲学虽对“天人合一”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都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欣赏并推崇山川草木的自然美,同时在模仿自然的时候又通过艺术手段实现对自然的超越。不同于西方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色彩,中国园林表现出来的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儒家的生态哲学观,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其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规定对中国园林艺术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儒家既推崇人文美,也注重自然美,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还不忘遵循自然规律以保护生态,孔子说“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明确反对过分剥夺和损害自然。

春秋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与集大成者庄子把自然作为哲学的思考对象,并且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和拓展。老子时代的哲学家们已经注意到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是面对自身赖以立足的大地,人们的悲喜哀乐之情常常来自自然山水。老子从大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鲜明形象主要是山岳河川这个现实中,用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认识去预测宇宙间的种种奥秘,去反观社会人生的纷繁现象,感悟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万物本源之理,认为“自然”是无所不在,永恒不灭的,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哲学观。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这一哲学观念,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主张一切纯任自然,并得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观念,即所谓“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老庄哲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几千年前就奠定了的自然山水观,后来成为中国人特有的观赏价值观和对美的追求目标。

禅宗以其佛学生活化的特征深得文人雅士的喜爱。自唐以来,尤其是宋朝,禅宗更是发展到了一个顶峰阶段。唐宋时期的禅宗寺庙以及文人园邸为了追求“空”的意境,将简单与清幽发挥到了极致。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追求“内”求,去体悟自身的本性。心性境界不再依赖外界而是靠内心的澹泊去获得。在禅宗园林中,一石可以是须弥山,一沙可作一世界。禅宗园林的基本造园技法是以片石堆砌为山,也可以一石为山。最主要的是留有面积较大的空地,如画中之留白,以此凸显“空”的意境。在这种园林中人们已不再是用眼去看景致了,而是用心去参、去悟。

道家主张“以人合天”,提出“法自然”、“法天贵真”,儒家探究“以天合人”,所以,中国的古典园林遂成为“艺术的宇宙模式”。中国园林在营构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并力求打破形式上的和谐和整一性,模山范水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

三 古典园林的自然美

自然界是一个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园林风景要显得自然有生机,就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布置各类景物。中国古典园林在从西汉私家园林的诞生到明清达到艺术高峰的漫长历史中,都延续着自然山水园林风格,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在国际上被称作“自然山水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包括了山水的自然美、植物的自然美、建筑的自然美和景观的风格多样。山水的自然美包括了自然形态之美和自然结构之美。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造型是从自然界提炼出的典型形态,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大自然。此外园林自然风格的形成关键在于自由布局,造园时常因地制宜、随高就低地布置园林要素,并不讲究对称。植物的自然美体现在:花草树木虽然也经过人工培植和修剪加工,但是却基本保持了其自然生长的姿态,不留下任何人工修饰的痕迹。建筑物的自然美体现在其独特的风貌上:园林建筑的布局与朝向根据审美与实用的需要来构建,建筑形态多“曲”,力图与自然协调,呈不规则的自然形态,房屋的结构富于变化,为使建筑物有效融入环境,依地形的高低曲折来立基,园林房屋多开敞,房屋四壁常被栏杆或者空透的门窗所代替。最后是景观的风格美,主要分为雄伟与秀丽两种风格,即阳刚和阴柔美,常常是雄伟中有秀美,秀美中有雄奇,互生互济。

以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为例,其在规划设计时,从选址定位、相地布局到景观配置、尺度比例都注重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条件,保持天然的野趣、真意。有繁花坞、倚玉轩、芙蓉隈及轩、槛、池、台、坞、涧之属,共有三十一景。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因地制宜、以水见长的特色。拙政园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各式亭轩楼阁临水而筑,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形成朴素开朗、平淡天真的自然风格。充分彰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图2)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篇13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自然之道(板书),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问题预想)道指什么?什么是自然之道?

二、初读课文,概括故事。

1.了解主要资料。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然之道?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和同伴到南太平洋族游,因救一只幼龟,而伤害了许多只幼龟。随机板书:游客、向导)

2.理清线索。

从同学们的话中老师明白,我们和同伴本想救幼龟反而伤害了幼龟。请大家迅速浏览课,看看文中哪几节写了救龟?(3、4节)哪几节又写幼龟受到伤害的?(5至8节)

3.学习词语

读了一遍课文,同学们抓住了主要资料,理清了线索。文中有一些好词语值得我们积累,老师请大家读一读。

踌躇不前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争先恐后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同学们,这些词语中要注意哪个字的读音?

三、学习“救幼龟”

1.“踌躇不前”在文中是形容谁的?同学们找到那个句子,读一读,再联系上文想一想什么是“踌躇不前”?(欲出又止)

2.正在这时,一只嘲鸫用尖嘴啄它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幼龟的生命受到威胁。同学们,此时假如你就在现场你会怎样做?(是呀,怜悯之心人皆有之,谁能忍心见死不救?)

3.自由读第4节,画一画游人和向导的不同表现。

(1)游人:紧张焦急

(2)向导:极不情愿

多媒体出示:

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朗读体会若无其事)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把“极不情愿”去掉可不能够?为什么?)

四、自学“伤害幼龟”

一只可爱的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但是之后发生的事却出乎意料。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5至8自然段,这四个段落中必须有一些句子能引发你深刻的感受,请你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做一点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1.学生读书,批注。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随机出示重点句子。

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想一想幼龟鱼贯而出的场面是什么样?读读下文,幼龟为什么会鱼贯而出?)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由这两个词你想到什么?)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朗读指导,体会“悲叹”,再说一说向导为什么而悲?)

指名读——生评(怎样样?就应读出什么语气?)——指名读——全班读

五、小争辩。

1.学到此,让我们再回头读一读向导最初说的那句话。(多媒体出示)

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①读

②这句放看似普通却意味深长。同学们,联系向导后说的话,你有什么问题?(多媒体出示)

向导明明明白“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还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正方:赞同反方:反对

六、启示。

1.此刻让我们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学了这课你此刻最想说什么?

2.自然界处处都有规律,我们要发现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出示图片)

3.谁还明白这们的例子?

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启示。顺应自然,遵循规律,才能保护自然,造福人类。

板书:

自然之道

游人:紧张焦急——震惊悔恨

向导:极不情愿——悲叹……

“救”害!

[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述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

一、成功。

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学生自由辩论。联系上下文,谈谈对向导的看法。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时间十分充分。学生们敢于大胆发言,课堂上出现了争辩的场面。有的同学认为向导做的对。以此来让这些旅行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有的同学说向导做的不对。不能以牺牲几十只幼龟的生命为代价来让人们觉醒。还有的同学认为向导的做法既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

能够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仅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述潜力。

二、遗憾。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此刻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这是我在这节课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透过观察估算了一下,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状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思考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是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齐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好处。这是因教师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

三是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进取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评价犹如催生剂,给学生以力量,给学生以风貌,给学生以健全完美的人格。我明于心而未能明于行。

《自然之道》教学案例 篇14

表白寺镇孙耿小学

《自然之道》教学案例

【案例】

〖片段一〗师:让我们先回到我和同伴们做蠢事前所看到的那一幕,找找他们的哪些行为是愚不可及。默读课文3-4自然段,把有关的内容找出来,细细体会,在旁边写上批注。

读后交流:

生:(读文)“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他们的确愚不可及,从幼龟的举止中,已经知道这只龟是侦察员啊,为什么没有想到不要阻止它的行为呢? „„

〖片段二〗师:我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愚不可及了,作为了解自然之道的向导,何尝不自责呢?如果你是向导,你内心会怎样?(出示)

看到美丽的沙滩上充满了血腥,我(向导)心里难受极了:。

生1:我是学生物的,知道自然之道,竟然没有拦住这些无知的游客。我失职!

生2:我明明知道他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不制止,反而抱起那 只小龟朝大海走去,才导致这样的结果,可恨啊!

„„

〖片段三〗师:学到这,你一定对“自然之道”有了更多的感悟。

让我们当回作家给文章加上一句富含哲理的结尾,给人们以启示。

自然之道,奥妙无穷,这次经历让我深深地感悟到:

生1:自然之道,奥妙无穷,我深深地感悟到:违背了自然规律,大自然就会给我们惩罚。

生2:自然之道,奥妙无穷,我深深地感悟到:如果不了解自然规律,就会好心办坏事。

„„

——选自视频直播课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

程。在这些对话之中最关键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它是其它对话的根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其实就是在情感的驱动下,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人物对话,引发情感共鸣。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打造有效对话:

(1)把自己当旁观者。

在阅读时,让学生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平心静气的读书中客

观地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本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片段一中的批注默读后的读书体会交流,就是一种不带个人主观色彩的与文本的倾心、真诚对话。

(2)把作品人物当自己。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懂向导的懊悔、自责之情,片段二教学时,教者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文中的向导,想象自己在文中所描写的那种境界中会怎样想,把书读进心里,从而达到“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的读书境界。换位体验,这是一种零距离的对话,学生在积极的体验活动中触摸着文本中角色的情感脉搏,获得真实感受。应该说,换位思考是让学生与文本真情对话的特别有效的教学方法。

(3)把自己当成作者。

上一篇:卧薪尝胆 教学反思下一篇:孙金龙在共青团安徽省十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