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2024-06-29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精选8篇)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1

常宁市宜阳中心学校石洲幼儿园 许红光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在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把环境保护的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呢?又如何把环境保护的意识渗透到平常的教学中去,使孩子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去接受这一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呢?又如何让他们的行为去感化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深思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我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现将我园的一些做法与同行进行探讨。

一如何把环境保护意识渗透到平常的教学中去,(一)用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开展环保教育。结合主题 安排活动

我利用大班上册《保护地球妈妈》为基础,有机的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如《植树节》、《我爱花草树木》、《变废为宝》、等系列活动。这其中,我们采用了多种形式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如讲故事比赛、儿歌、游戏、绘画、歌唱等。在看图讲述《窗外的垃圾》中,我们把原来单纯的讲卫生教育扩展为保护环境的教育。在孩子们的认识海洋动物的活动中,我们以原有的教材为基础,自编了《救救蓝鲸》的故事,通过多媒体动画让幼儿看海水被污染后小海鲸在挣扎、在求救,使幼儿自觉萌发珍惜动物,憎恶破坏环境行为的情感。2 实地观察开展活动

幼儿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的支配,而幼儿的情感又十分外露鲜明。而对比观察是情感培养的有效途径,幼儿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的阶段。面对这种情况,我经常组织幼儿去实地观察。我园靠近宜水河,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切的体会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1适时的带他们进行参观,当他们看到那一堆堆垃圾让河水断流时,漂在河水上的小鱼发出难闻的气味时,有些女孩子当场就哭了起来。幼儿在马路边观察各种车辆排放出难闻的尾气;在工厂里看到大烟囱冒出刺鼻的浓烟,感受到空气污染让人很不舒服,眼睛流泪、呼吸困难。然后我再带幼儿来到绿化带,绿草如茵、树木茂盛、花儿绽放。孩子们通过比较,体会到这里空气真清新,懂得了树木、小草都有净化空气,吸附灰尘的本领。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鸣。他们说:“要是所有地方都这样,那该多好呀!”

(二)通过实践增强环保意识

为了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我们还组织幼儿开展种植活动,幼儿亲自把种子种下去,经常浇水,捉虫,认真观察各种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同时记录植物生长日记。我们还通过开展废旧物品创作比赛。孩子们积极动脑子,精心创作了许多玩具。如用两只可乐罐做了望远镜;用各色吸管剪成一段段串起一条五彩项链;用牙膏盒、火柴盒做卡车、轿车、楼房;用塑料做小金鱼;用废信封做面具;用核桃壳做小船、小乌龟;还在六一汇演上表演了用废旧物体做成的时装表演。

二如何用他们的行为去感化身边的每一个人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2

一、惩罚教育的误区匡正

倡导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并不意味着排斥惩罚。相反,通过惩罚既能促使犯错学生明晰错误,及时改过,又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维护了多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权。惩罚教育不等于体罚,惩罚教育是以师爱为基础,以尊重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为支点,以规章制度为准绳,以培育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为重点,以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指归的。马卡连柯曾指出:“凡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改革惩罚教育,需要我们对现行的惩罚教育重新进行审视,深刻剖析其存在的误区。

1. 学生错误行为的性质:是年幼懵懂,而非道德败坏。

错误行为是实施惩罚的唯一依据。教师必须认清学生错误行为的性质,再据此实施相应的惩罚。理性审视学生的错误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犯错往往是由于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源于自身看问题的片面性,自认为逾越规范是“时尚、好玩、有趣”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缺乏足够的科学认识,而是用成人的眼光看待未成年的学生,武断地界定了学生错误行为的性质。如,拿同学物品的,被认为是“小偷”;喜欢与异性同学一块儿玩的,被认为是“早恋”;与同学打架的,被认为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无异等。错误的界定必然导致错误的惩罚。因此,在实施惩罚教育时,教师必须厘清观念:学生的“无意”行为并非成年人的“蓄意”行为,懵懂无知不等于道德败坏。

2. 惩罚教育的对象:是不良行为,而非学生本身。

惩罚教育针对的是学生的不良行为,而非学生本身。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你的错误行为必须接受惩罚,直至完全改正!”长期以来,很多教师恰恰没有重视这一点,而是在学生犯错后,不分青红皂白,不问来龙去脉,就对学生进行惩罚,从而导致学生对错误行为认识不足,对惩罚目的认识不清。他们担心自己接受惩罚后,教师就再也不信任自己,同伴也会嘲笑自己,于是产生了逃避惩罚、消极对抗的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如此一来,惩罚教育也就沦为了催生自卑心理、滋生消极心态的温床。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健全人格的核心是自信。自信表现为正确的自我概念,不恰当的惩罚教育,其最可怕的后果是让学生形成“我是坏孩子”、“我是笨孩子”、“我是不被喜欢的”等消极的自我概念。因此,在实施惩罚教育时,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一种共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就改是一种美德。惩罚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明理知错、承担责任并改正错误。教师必须引领班集体形成一种氛围:对于犯错的学生,不仅不应嘲笑、歧视,反而应伸出友爱之手,主动帮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犯错后自然会主动接受惩罚,因为他们坚信:“我是好孩子,知错就改,我会更加优秀!”

3. 惩罚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发展,而非制裁打击。

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一样,也是一种激励手段,旨在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激发学生主动改错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改正错误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发展才是惩罚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然而,当前的惩罚教育大多只局限于对学生错误行为的制裁甚至打击,缺乏对学生生命发展的终极关怀。一些教师甚至采用语言羞辱、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忽视了对学生今后发展的有效引领,使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心理体验,学生改错的主动性自然难以激发。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翰·麦克劳德上小学时偷偷杀了校长的爱犬,校长“罚”他画一张人体骨骼图和一张人体血液循环图,既让他省悟自身的过错,又进一步激发他研究解剖学的强烈愿望。这种呵护学生自尊、顺应学生天性、促进学生发展的惩罚正是惩罚教育的最终诉求。

二、惩罚教育的创新实践

当学生知道自己犯错时,内疚和不安感会使其产生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准备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以求得心理平衡。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也为教育提供了契机,因为此时让学生明白的道理可使其刻骨铭心。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错误行为转化为即时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育。

1. 建立“惩罚同体观”,在温馨的情感氛围中实施惩罚教育。

所谓惩罚同体观,就是让学生感到教师与自己是站在同一立场上的,教师实施的惩罚是从学生利益出发的。这样一来,学生也就能积极主动地接受惩罚并勇于改错了。

建立惩罚同体观,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作为“未完成的、有待发展的人”,是必然存在缺点的。每个人都是从错误中成长起来、从挫折中成熟起来的。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性审视并客观分析学生缺点和错误背后的成因。要学会尊重学生人格,善待、接纳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以“点石成金”的慧眼去挖掘学生错误行为中的宝贵教育资源,恰当地惩罚、教育学生,合理地引导学生,促使学生“析错因、悟错果”,及时规避错误,更好地发展自身。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正视错误。要让学生懂得,错误是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成长“基因”,让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错误和惩罚。引导学生反思错误,既知道自己犯错的性质及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了解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接受惩罚),又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犯错,今后如何做才能避免同类错误的发生,从而强化自律意识,提高规避错误行为的“免疫力”。这样,消极的错误行为便可能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积极“养料”。

2. 建立“惩罚申诉制”,在惩罚教育中高扬民主。

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分析,只有当学生积极地反省错误,心悦诚服地接受惩罚时,他们才可能在动机层面上主动改正错误。而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往往只凭个人喜好甚至动用“强权”;惩罚缺乏民主性,学生自然容易产生消极抵触心理。

让惩罚教育民主起来,教师就要引领学生民主制定惩罚制度。制定制度时,教师应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校规校纪,再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如,哪些错误行为必须接受惩罚,必须接受怎样的惩罚等,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的决议最后由全体学生表决通过并施行。这样就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律信条,学生违纪时,教师按照学生预先制定的条款实施惩罚,学生就会正确理解、积极认可。

让惩罚教育民主起来,还要建立惩罚申诉制度。教师在决定对某一学生实施惩罚之前,先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事实真相,并让受罚学生知道被惩罚的理由和依据。允许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提出申辩。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申诉”,尤其是学生“不服气”时,更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进一步了解事实后再决定是否实施惩罚和实施怎样的惩罚。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听证”,广泛听取其他学生的意见,从而使师生关系更加民主和谐,使惩罚教育更加合理有效。

3. 建立“惩罚菜单库”,让惩罚教育彰显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小世界”。郑渊洁先生曾说:“‘坏老师’用一种方法教育四十个学生,‘好老师’用四十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在实施惩罚教育时,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深入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结合实际提出适合学生个性需要的惩罚方式,促使惩罚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实践中,我班建立了“惩罚菜单库”,针对学生同一种错误行为,根据其犯错的不同心理成因,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惩罚方式,从而对个性和心理特点各不相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惩罚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针对学生乱丢纸屑的行为,设计了如下“惩罚菜单”:(1)规范意识淡薄者,“罚”背诵《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环保意识差者,“罚”背诵以环保为主题的美文一篇;(3)集体荣誉感不强者,“罚”为班集体做好事一次;(4)自理习惯不佳者,“罚”每天整理书包一次并接受检查,时间为一周;(5)惰性心理严重者,“罚”主动捡拾校园纸屑一周;(6)意志力弱、屡教不改者,“罚”每天写心理日记一篇,时间为一周,并监督其日后行为;(7)盲目从众者,“罚”寻找班上同学的不文明行为并积极规劝“不文明”同学,时间为一周;(8)节约意识薄弱者,“罚”协助卫生管理员回收废纸一周;(9)侥幸心理严重者,“罚”背诵《守株待兔》,促其明辨事理。这样,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且愿意接受的惩罚方式,让学生在个性化的“自选惩罚”中改错并发展(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界定错误性质)。

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虚弱的、脆弱的、不负责任的。”赏识、惩罚各有其效,二者缺一不可。走进学生心灵的惩罚教育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至极关照,它是钢铁煅造中的淬火,经过浸淬,钢铁方显坚硬;它是滋润学生浮躁心灵的及时雨,雨过天晴,经雨浇灌的生命之花才能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姿。

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3

一、先从听觉训练入手,加强学生的听觉能力

听觉训练活动不仅能启发学生,对于老师来讲也是如此。在训练时,我要求队员唱乐曲中的一些具体的段落,或是用手打拍子,这样提供了一个更具结构性的方式来评估是什么提高了学生的听觉,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各自声部里的一些细节。同时,这种方式也能将合奏中的弱点凸现出来。运用这些信息,可以更好地抓住时机集中指导并有效地运用排练时间。

听觉训练是最有效的。它能扩展学生对一首作品的理解,并把积累的知识运用于其他作品中。

1.听优质的乐曲范奏及优秀的各声部乐器独奏

本学期初二年级的第一次训练课上,我将我们即将排练的乐曲《走向复兴》的高质量的乐曲范奏播放给学生。在聆听时,除了要求学生注意音准、节奏的准确性,还要注意乐曲演奏的力度变化、各声部的融合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聆听合奏的音色以及音乐的张弛、互动等涉及表现的因素。

让学生进行分声部的讨论:以声部为单位,在声部长的带领下制定聆听评价表。表中要包含音准、节奏的准确性,力度、速度、表现的变化,音色、平衡、融合度等的项目,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评价。通过这种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音乐化的思考,并且使他们熟悉各种音乐术语,以便在欣赏作品时运用专业词汇进行准确的评判。还可以使他们更清楚地理解好的合奏概念,同时在以后演奏这首乐曲时能以此作比较,为理解和演奏好乐曲打下基础。

2.加强发展学生听觉训练的技能

在学生视奏熟练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合奏。首先,让乐队将整个乐曲听几遍,然后将主题旋律完整唱几遍;其次,由学生根据音乐将乐曲分成乐句并进行轮唱,直至熟练地将整个曲子连贯起来演唱,接下来就可以按照这个程序进行器乐演奏。在整个合奏中,乐队必须用他们的耳朵来学习乐曲的旋律、和声以及各声部的配合、音色的和谐。

有些学生可能不会或不习惯用耳朵来学习音乐,尤其是用这种方法来演奏的第一首乐曲,学生可能会感到有些困难,我们指导教师一定要把以上步骤的开始几步做好并一定要坚持下来,随后学生会觉得容易一些,并会慢慢地学会节奏、音准、音乐的控制,会用音乐的思维来演奏和表现音乐。

长期进行这种模式的听力训练,学生能够对音乐的各个方面有很好的理解,能够独立地对音乐进行思考,使其创造性地、艺术性地表现音乐,对提高乐队的合奏水平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在演奏时,可以自己独立地、批判性地进行思考,不再只依靠指导教师来纠正错误,能够节约大量的训练时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其他音乐方面的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融入体验式演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音乐情感

学生在吹奏旋律的同时就接触到了音乐表達的情感。吹奏旋律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体验让学生直接面对音乐,直接与音乐作品释放的情感碰撞。例如,在学习《中国军魂》的演奏时,乐曲是进行曲风格,速度要求每分钟144拍,情绪是雄壮有力、激动地,这些音乐表情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情感体验融入其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演奏乐曲,让他们从中体验感受不同的演奏方式使音乐表情发生的变化。

从音色变化上:先每个声部演奏一遍乐曲的第一部分,学生分析各声部音色的特点。如,长笛声部音色婉转悦耳,比较柔和;小号声部音色嘹亮,听起来刚劲有力;中音号声部音色浑厚,给人一种坚定的、厚实的依靠感……接下来木管组与铜管组分别演奏第一部分,学生比较音色上的变化,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能否缺一不可等等。

从力度变化上:每个声部选一个人,由这些人合奏第一部分,再全体合奏第一部分,学生分析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从音乐的气势上哪一种更能表现雄壮有力。在达成共识后,全体队员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每个人都用很弱的力度来演奏,一种是用较强的力度来演奏,再一次体验力度上的变化。

从速度变化上:全体演奏两遍一部分,两遍速度不同,请学生注意看指挥的手势。第一遍速度很慢,在第一遍结束的长音上指挥突然加速,使第二遍演奏速度一下子加快了很多,在两遍演奏完后,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两遍的不同感受,哪一种能够更好地表达乐曲所要求的表情。

通过以上的体验演奏和学生讨论,学生能够理解音乐要素对于音乐的重要性,能够将抽象的音乐表情准确地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演奏,增强学习兴趣,提高了训练的有效性,培养了学生的音乐体验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在音响的流动中,在主客体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吸收、融合、升华音乐作品的情感因素,使音乐释放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振,“用音乐培养音乐的耳朵。”使音乐诠释的乐思在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奔涌,让起伏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小鸟般地飞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连市第四中学)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4

——网络班级,让班级精神文化走进学生心灵 林口县第三小学 田颖

在班级管理中,单纯依靠规章制度约束学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因为班级管理的细节实在太多,总是会出现制度的“盲点”,那么如何约束这些“盲点”呢?这就要依靠班级文化的力量。

一、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新模式。

记得有一次,我班胡金洋同学上网吧被发现了。大家都认为他会被我狠批一顿,有人还鼓起掌来。同学犯了错误,他们的表现竟是幸灾乐祸,实在让我吃惊,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对胡金洋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在等待最佳教育时机的同时,开始反思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

后来,在一节实践活动课上,胡金洋因为没带需要的材料,周围的同学又都被他欺负过,没有人愿意和他合作。这时,我及时出现,调动他周围的同学和他合作,并手把手指导他,最后还把他的实践成果向全班展示,他很受感动,也向我敞开了心扉。我在和胡金洋的交流中得知,他想和同学玩儿,人家不理他,他就大打出手,结果就更没有同学和他玩了,他听说上网会交到朋友,就跑去网吧了。了解了胡金洋同学上网吧的前因后果,我在想,有没有一种载体,它能时刻为我和同学们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让老师和学生在互相理解中因心情愉悦而和谐共处,进而对班级产生自豪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在2010年参加“知行中国”培训后,我找到了网络班级这一载体。

二、班训无趣变有趣,释放网络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正能量。

一个班级的班训就相当于班魂,但往往我们煞费苦心一手弄出来的班训,学生并不感兴趣。结果,班训高挂在墙上,学生却不买账,班训变得一无是处。

创建网络班级后,我在网络班级开展了一个征集班训的活动。同学们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最后投票选出自己喜欢的班训。班训选出来后,为了让每位学生“心中有班训”,我又在网络班级上征集根据班训内容编出的诗歌、小故

事、顺口溜等,学生在课余时间无论是自己编,还是背一背顺口溜、看看小故事,就将班训的内容记住了。记住了这些,学生心中时时会有一股力量在涌动,就像有一根指挥棒指引着学生努力进取,让学生感觉在这样的班集体里生活快乐又充实。

三、借助网络班级创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赢得了学生的心,才能进而打动学生的情,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在现实的班级管理上是一个严格的人,在课间与学生互动相对较少,因此显得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开通网络班级后,我将自己的网络头像设计成一张我和卡通人物的合影,让每一位来到网络班级上的学生都了解到老师生活中有趣的一面,拉近了我们这间的距离。我还将每天的工作日记写在我的日志中,和同学们就学校、班级的一些现象进行讨论,通过这种互动,让学生学会了与老师沟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在网络班级留言板,学生有什么困惑或疑难问题,可以在这里说出,老师和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予一些意见或建议。有一次,我班的王帅同学和李梓赫同学因为一些小矛盾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升级到家长之间的矛盾。看着这样的结果,我能感觉到两个孩子都后悔了,可是都不好意思主动站出来和解。于是,我以匿名的方式在留言板写下一段道歉的话,并让他们都以为这段话是对方在向自己道歉,就这样,一段矛盾被无声地化解了,他俩之间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网络班级是增进了解,凝聚人心的桥梁,不仅锻炼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还让他们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谅解别人的过失。

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5

前教育部部长柳斌同志曾说过“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心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造就一代‘四有新人’。”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情感教育。近年来,这种全新的情感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热情关注与接纳,也给新时期的班主任以“柳暗花明”之感。在此,笔者结合“田园”躬耕之实践,也谈情感教育之浅见。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一)情感教育--完善学生个性的金钥匙

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这里所讲的情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如一个经常受到教师真诚关爱的学生,他就会从教师的爱中感受到社会对他的关心与肯定,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诱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使他对人生感到有意义,因而情绪经常是愉快乐观的。同时,他又从自己所感受到的关心、爱护中,陶冶了良好的情感,学会了如何以高尚的情感去对待别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关心他人,对人友爱,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当前,有极个别的学生,他们对人生感到彷徨、苦闷、对他人冷漠,对社会感到不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不能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实际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其中自然也包括教师的关心、爱护。可见,师爱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性能否健康发展,而且还影响到学生对整个社会体系的感情和态度。

(二)情感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前驱力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需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转化成为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愿望。而实现这种转化,正需要借助师爱这种情感的触动和催化。也就是说,教师的某一种要求和意见,只有被学生认作为是出于真正的关怀和爱护时,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对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被愉快地接受。尤其是对学生真诚的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教师对后进学生的诚挚的爱,更是转化他们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对品德不良的后进学生来说,他们在家庭或学校中受到的批评、斥责和惩罚往往多于赞扬和鼓励,因此,他们与教师在情感上常常是对立的,他们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常常认为教师是轻视、厌弃自己的,甚至认为周围的人都是抛弃他们的`。对于真心实意教育他们的教师,他们也常常持以沉默、回避或粗暴无礼的反常态度。这样,教师的教诲在他们身上就很难生效。如果教师对他们表现出诚挚的爱,用温暖融化他们心中的冰块,他们就会渐渐亲近老师,对老师的对立情绪就会逐渐消除。只有在这时,他们才能接受老师教导和劝告,才能尽心尽力地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见,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正是教师对学生的诚挚的爱,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协调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

(三)情感教育--促进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情感关系是师生之间心理关系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或“母爱”,它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稳定性特征的普遍的爱,因而在教育中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

热爱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是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里人与人关系的具体化,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关系。

在教育实践中,倘若教师把爱生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师生间就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心灵的“共鸣”和“共振”。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的教育,学生的可接受性最强,教育效果亦最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收到“晓之以理”的效果的道理。

其实,学校好比一个池,教师对学生的“情爱”好比水,学校教育如果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作为鱼儿的学生,在无水的池里是无法成长的。没有情爱之花,哪来教育之果?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它沟通了师生思想,协调了师生关系。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待,就会激起对教师的亲近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

二、情感教育的操练

(一)情感教育要体现主动性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爱满天下”的心。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唤醒学生的爱心并激发学生的善良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可以说,爱是教师一切教育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础与源泉,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起点。

其次,教师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体现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人对尊重的需要有“自尊”和“他尊”两个方面。自尊包括对获取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承认、接受、关心、赏识等。因此,一个具有自尊心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更有效率。教师尊重学生,就会使学生感到自己不仅是一个学生,而且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会增强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二)情感教育要体现赏识性

长期以来,学校一直处于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的状态。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教导,从而失去了主动性、创造性。其实学生具有各种潜在的能力,如何利用这一为人所不知道的潜能力呢?这就需要欣赏它,鼓励它。激发他们进取向上的情感。老师应在教学中尤其应在和学生的最初接触中学会欣赏学生,赞扬学生,鼓励学生。如果教师欣赏学生,学生也会反过来欣赏教师,这是一种回报性吸引。

(三)情感教育要体现尊重性

进入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认知层次,自我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不仅能经常自我评价,而且也非常注意周围人们对自己的评价,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日益强烈,对他人是否满足自己的这种需要所引起的情感体验--自尊感,也表现出明显的特点。作为教师在工作中,要注意平等施教。要贯彻“教学相长”的精神,决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要放下架子,悦纳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绝不为自己的缺点辩护。另外,评价学生不单看他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看他的品行与为人,学习好的未必将来一定成为国家栋梁,学习差的也不一定将来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其实,对个别难以驯服或品德上有污点的学生,更要理解、开导鼓励他们,向他们伸出友谊之手。

情感教育虽说是一个较新的课题,但它秉承了传统教育中的精华所在,而且更着眼于现代教育的需要,适应了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只要我们教师在平时工作中注意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智能,那么情感教育的春风必将化作甘霖,使学生的心灵之花竞相开放。

让阳光走进心灵的作文 篇6

“没有。”我仍是淡淡的回答。我们做好朋友好不好?一脸稚气的你托着下巴眨着大眼睛的问我?而我却说了“不知道。”我转身离去,留下一脸茫然的你。

你总是一脸笑,可我笑不出来,那时僵笑着,却做出一种奢侈。没有快乐哪来的笑?可是你却让我笑了,我问你为什么?你说需要为什么吗?简单的一句话,引起了我心灵深处的悸动。朋友?好吧,我承认现在你是我的‘合法’朋友了。

三年前,是你把阳光种进我心灵,谢谢你不再让我没有快乐。上天总是这样,让我们分离,可是我已经不再脆弱,我要把阳光种进心里。相信我不会轻易被困难吓倒。让我们都阳光着,阳光是一种超脱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放下一切,自然就会得到洒脱,我还是不怎么爱笑,可是现在却是阳光孤独,让黑暗成为过去时,迎接我美好的未来。

让赏识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7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 不管是哪门功课, 都存在着差生, 而且不是一个, 面对这么多的差生, 我们经常会发出很多的感叹, 或归咎于他们接受能力差, 或归咎于他们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家长不加督促教育。但这些学生真的是差生吗?真的是无可救药吗?所谓“差生”, 其实就是那些考得不好、分数成绩差的学生。可是这种并不科学的评价标准, 被用来给学生下定义, 是否太过草率了呢?

我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课堂上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上课时积极发言、顺利完成任务的同学却是那些早就被我们的语数老师定义过的“差生”、“双差生”, 他们在电脑上面表现出一种特有的天赋。六 (二) 班的张强同学, 我在还没接到这个班级时就已经听说了他的大名, 学习基础较差,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比较懒散, 作业时常不完成, 但在教学中我发现他不是个坏孩子, 他有着好多别人没有的优点。比如说虽然语数成绩差, 电脑上面却表现出一种特有的天赋, 并且也非常热心指导帮助同学。于是我在课上经常表扬他并指定他为教师小助手, 现在一到我的课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机房, 并且主动帮老师擦黑板, 打扫卫生。看到他的转变我对他说:“张强, 其实你只要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情, 对待每一位老师, 你在每个老师的心中都是一个好孩子。”从此果然收到了效果, 语文作业也工整了, 数学成绩也上去了, 同学们评他为“进步星”。这也许是他自己都没想过的, 也许正是这些激励、赏识改变了他。

教育学生老师应一视同仁。要持着“普度众生”的仁爱之心指引莘莘学子, 要信任他们, 经常委以“重任”, 要鼓励他们放心去做每一件事。即使有的事情他们做得不好或者根本无力着手, 也要对他们的付出给予肯定, 对他们的处境给予理解, 切不可伤他们的自尊心, 令他们无路可退、无路可选。

当然在激励赏识的同时, 更多的是需要老师的耐心、长期的辅导与督促。但相信只要学生在有着一定的自信的前提下, 在有着强有力的动力的促动下, 一定会有所改变。

班上一个叫李晓的学生, 其他老师都反映这名同学不仅好动, 别人说话他还总是插嘴, 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课上捣乱, 课下打人, 不写作业……有时候真让人头痛。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仍然是采取激励赏识的原则。在课堂上, 只要看到李晓认真听讲哪怕是一时或回答了一个问题即便是有误, 我就马上进行表扬。有一次, 我走进教室, 孩子们还没有安静下来, 当我的目光注视在李晓身上时, 他也看到我, 便立刻坐得端端正正, 于是我便说:“今天我要发一颗‘守纪星’给李晓同学, 因为他是今天第一个坐好的孩子。”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李晓, 羡慕的看着他, 李晓坐得更挺拔了, 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和自信的喜悦。我再一次把目光投向李晓, 并送给他信任的微笑。从那次以后, 其他老师也在我的提醒下改变了对李晓的态度。此后, 我和其他任课老师达成共识, 拿起表扬的武器转化李晓。在反复的耐心教育下, 李晓有了明显的进步:上课逐渐做到专心听讲, 作业逐步做到认真完成, 追求进步, 取代了他的玩世不恭。同学们发现李晓变了, 在三好之星评比中李晓也得到了广大同学的支持。

赏识教育的理念让我懂得:没有种不好的庄稼, 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农民怎样对待庄稼, 决定了庄稼的命运, 老师怎样对待孩子, 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 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 农民从未埋怨庄稼, 相反总是从耕耘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学习不行时, 得到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 很少反思自己教育的过失, 这种状况必须予以纠正:对待差生, 要善于捕捉、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只要老师也能用赏识的目光看待他们, 他们同样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去努力, 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让语文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8

一、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作用

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成果,往往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一种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没有价值的讨论,却忽略了学生独立的思考探究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显然与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初衷是不符合的。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新课文时,要重视学生独立的思考和学生独特的感受。在学习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时,可布置一些特殊的预习任务给学生。如,在教学《散步》《背影》等课文时,给学生布置以下预习任务:1.自己读课文,写下你读完这篇文章的感受体验。2.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你的长辈的一个身体部位,如,手、脸、头发等,和你自己的作比较,写出你的比较结果。3.写出一件你和亲人之间感人的小事。这样的预习任务,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对周围的人和事有深入的思考,使学生能够细心观察生活,体会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要为了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盲目地让学生讨论,这样恰恰没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妨碍了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先熟读深思课文内容,把思考的问题自己先思考并把思考和理解的结果先写在本子上,然后再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探究。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理解感悟作适当的点评,对理解不好的问题作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仅靠教几堂课,还需要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语文能力。综合性实践活动是联系课内外的纽带,是语文服务于生活的体现,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捷径。所以,尽量利用各种机会,尽可能地开发课程资源,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从而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语文活动的目的重在从朗读、听说和写作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知识就是积累,学习语文尤其需要知识的积累。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学生完成知识的积淀,对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积累不仅为学生以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也使学生养成了语文积累的习惯,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同时也丰厚了。

三、让语文作业成为学生的最爱

语文作业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为此,在语文作业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1.语文评论性作业。这类作业强调的是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如,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可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人物、事件、现象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写出自己的感受感想。这类作业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如,看《新闻联播》,写一周新闻述评。

2.语文表演类作业。这类作业就是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语文表演活动,引导学生设计和参与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形成语文的综合能力。

3.语文绘画类作业。这类作业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把自己所读到的文字用形象的图画表达出来。这样的作业无论画的效果如何,都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一个内化和理解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4.语文改编类作业。在讲诗歌或者小说时,可以留这样的改编类作业。

上一篇:工程审计所需材料下一篇:四季度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