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友谊》第一课时

2024-06-11

《伟大的友谊》第一课时(通用16篇)

《伟大的友谊》第一课时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增进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了解,激发对革命导师得崇敬。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榜样中,懂得真正的友谊要建立在共同事业的基础上。

2、练习从课文所叙述的具体事情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2、练习从具体事例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16课(齐读课题)――伟大的友谊。

2、同学们先来看看这幅图。(学生说图意)

3、这篇课文写的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板书:马克思恩格斯)那么,他们之间的友谊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称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大家打开书,自己再读读课文,看看哪一自然段最能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汇报:第四自然段。(学生读第四自然段,教师出示段落)

3、这是全文的――过渡段,可以指导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过渡段还有什么作用呢?(承上启下)这就告诉我们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的?(生活上和共产主义事业上)看来过渡段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4、你们自己读读这段话,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呢?(在生活上,恩格斯为什么要帮助马克思?是怎么帮助的?在共产主义事业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的?)提得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理解课文。

三、讲读理解课文。

1、在生活上恩格斯为什么要帮助马克思?(板书:生活上)

(指名朗读第二节)(马克思当时的生活很困窘。困窘的意思就是生活很穷苦,无法摆脱困境。)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受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生活穷苦。

(2)当―赊―借

谁能连起来地说说马克思的生活怎么穷苦?

(板书:当―赊―借)

3、师:马克思为了集中精力进行理论研究,放弃了有固定收入的职业,只靠微薄的稿费维持生活。冬天,马克思当了上衣,只能裹着被子在床上.写作。可是他却――(全班读)毫不在意,还是坚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

4、谁能读出马克思生活上的困窘和你对他的敬佩之情呢?(学生自己练读第二节指名朗读)

5、好朋友恩格斯是怎样帮助他的呢?

(1)读课文。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宁愿十分厌恶)

6、师:恩格斯为了让马克思全心研究革命理论,宁愿做自己厌恶的商业整整二十年。真称得上是――“竭尽全力”

(板书:竭尽全力)

7、在共产主义事业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是怎样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的呢?(板书:事业上)请同学们接着默读下面的课文,把你最感动的地方勾划下来。(学生默读勾划)同座位说说自己的感受。

8、全班交流。

第五自然段:

(1)“每天下午”:讨论的次数多

(2)“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讨论的范围广

(3)“一连谈上好几个钟头”:讨论的时间长,有共同话题,谈得很投机。

(4)“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激烈的争论”:对革命真理很严肃,没有半点马虎。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5)“散步”:感情好,友谊深。

师:多好的一对朋友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第六自然段:

“几乎每天通信”:两人不因分开而中断联系。

第七自然段:

(1)“无微不至”:说明没有一处地方没照顾到。

(2)“时时刻刻”“设法”“骄傲”: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

(3)三件事情。

师:《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研究的成果,可是他只完成了一卷就逝世了。《资本论》二三两卷的原稿很不清楚,有的仅仅是缩写和速记符号,还有无数的.空白,恩格斯就一丝不苟地把原稿重新抄一遍,加上必要的增补。为了整理二三两卷,恩格斯放下手中的工作,花费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同学们,你们说这是一般的朋友能做到的吗?

第八自然段:

“四十年”:时间长。“共同目标”:志同道合。

9、同学们,你们看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一般的深厚吗?(不是的。是不寻常的,是比山高比海深的,是崇高的,是伟大的。)

10、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进一步体会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

四、.总结。

1、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共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2、让我们把书拿起来,一起读一读第一节和第八节。

《伟大的友谊》第一课时 篇2

那么, 第一课时如何设计才能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呢?

做好预习检查, 为第一课时做铺垫。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中年级的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学生充分的预习会给第一课时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对预习进行充分地检查、反馈, 又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会预习, 培养其预习习惯。

预习中, 学生会有一些疑难, 例如教学《白鹅》一课, 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发现一些词语很难理解, 如“净角、堂倌、窥视”等, 于是我引导学生读课文, 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他们会有成就感, 那阅读的兴趣也就会得到提高。接着, 我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 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 学生就读得很有兴趣, 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进而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辅垫, 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乘兴而来, 让第一课时开门红。第一课时往往是学生对新知识最感兴趣的时候,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策略时, 要确切地理解学生的“兴奋点”, 这样针对性才强, 学生兴趣才会更浓, 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学生接触新的文章时对“内容”是最感兴趣的, 标题又是文章的眼睛。标题会让学生产生很多遐想, 很多疑问。这种对新内容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渴望, 就是教师进行第一课时教学的最佳时机。如讲授《巨人的花园》时, 学生的脑海里就会想象:“巨人的花园是怎么样的呢?和我们平时的花园一样吗?”这时, 教师应顺势利导, 让学生去读一读课文, 找一找描写花园的句子、词语, 学生自然就会兴致勃勃地学起来了。

当然这种新鲜感是非常短暂的, 老师要把最新鲜、最有趣的内容安排在“新鲜感期”内。在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要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最迫切的问题, 让学生乘兴而来。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让第一课时张弛有度。“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 “弛”是慢节奏。在教学中, 教学内容简单的, 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 或内容比较有趣的, 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 比较枯燥的, 比较抽象的, 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则要“慢动作”进行。

如在教《去年的树》这课, 生字都不是很难, 就可以简单读过。但是, 对于“伐”字的讲解是很容易出错的。在这里要穿插讲解“伐”字的发展史, 让学生深刻地记住“伐”的意义和字形, 感受汉字的魅力, 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文中树和鸟儿的友情是重点学习的部分, 要让学生慢慢感受, 为第二课时体会它们分离后还信守诺言的品质做好铺垫。

不过在教学中, 还应注意张弛有度。“张”, 时间不可太长, 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 也不可过度, 应不致使学生的注意力涣散。

教学版块有机整合, 让第一课时简单务实。很多老师反应, 第一课时在解决生字和读通课文上花费的时间多, 节奏慢, 内容乏味, 整节课显得不充实。如果我们适时地将一些教学板块给予合理的整合, 就可以节省出时间, 使教学内容更加充裕。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 我出示了两组词语:

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鲜果飘香阳光明媚草翠花开

狂风大作雪花飞舞鲜花凋谢树叶飘落冰雪覆盖

我让学生读一读这两组词, 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学生就在读和想的过程中认识并理解了生字。接着, 我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了巨人的花园中”展开思考, 学生的求知欲被点燃, 在接下来找和读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轻松地理解了这些词语, 同时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将词语的教学和理清脉络进行了整合, 为其他部分的学习留足了时间, 课堂学习就变得饱满充实。

伟大的友谊 篇3

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理念的奠基人。他受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生活很穷苦。他常常跑当铺,把衣服当了钱买面包。由于到期付不出赊购货物的欠款,他常常受杂货店老板的责备。有时候他为了寄一篇文章到报馆去,竟要借钱买邮票。生活这样窘困,马克思毫不在意,还是坚持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那时候,恩格斯竭尽全力,在生活上给他很大的帮助。

恩格斯曾经在曼彻斯特一家工厂里做过事。有一个时期,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分给马克思,十镑,一百镑,连续不断地给马克思汇去。

在生活上,恩格斯熱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他们同住在伦敦的时候,每天下午,恩格斯总要到马克思家里去。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钟头,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天气晴朗的日子,他们就一起到郊外去散步。

后来,马克思住在伦敦,恩格斯住在曼彻斯特。他们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这些书信直到现在还保存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他们时时刻刻设法给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的时候,还没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马克思逝世的时候,他的伟大著作《资本论》还没最后完成。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四十年里头,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评点】

文章开头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一句,开门见山,揭示了他们友谊的结晶,点明友谊的“伟大”,点出主题。文章组材严谨,“先总后分”,过渡自然,中心明确。

《伟大的友谊》 篇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能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热忱、困窘、竭尽全力、无微不至”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和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时的提示作用,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马克思、恩格斯之间伟大的友谊。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

2、难点:能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和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时的提示作用,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板书“伟大的友谊”,齐读课题,正音(谊)

2、学生对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这份伟大的友谊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板书:马克思恩格斯)那么,为什么称他们的友谊是伟大呢?他们之间的友谊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课文。(1)、轻声读课文,读通句子。

(2)、找出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最能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他们的友谊表现在哪些方面?

2、交流。

媒体出示: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1)齐读。

(2)这一小段话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讲恩格斯在(生活上)热忱地帮助马克思,第二层讲在(事业上)他们亲密地合作。(板书:生活上 热忱帮助

事业上 亲密合作)

(3)课文的哪几节写的是生活上的帮助?(2、3节)哪几节写的是事业上的合作?(5-7节)

(4)这小节就是全文的过渡段,过渡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指导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再来读读句子。

齐读句子。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2、3小节

1、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2、3小节,恩格斯是怎样热忱地帮助马克思的?

媒体出示第2、3小节。指名两生读。(1)交流。

出示:有一个时期,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分给马克思,十磅,一百磅,连续不断地给马克思汇去。(2)抓住“宁愿”“厌恶”,你有什么疑问呢?

(3)恩格斯宁愿做自己最不喜欢的工作,就是把赚来的钱寄给马克思,让他摆脱这种困窘的生活,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4)齐读句子。

2、恩格斯为什么要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呢?在文中找出恩格斯帮助马克思的理由,用直线划出句子。(1)交流。

媒体出示:他常常跑当铺,把衣服当了钱买面包。由于到期付不出赊购货物的欠款,他常常受杂货店老板的责备。有时候他为了寄一篇文章到报馆去,竟要借钱买邮票。(2)从这些句子你觉得马克思的生活怎么样?(困窘)理解“困窘”的意思。(3)分小组读句子。

(4)但是,面对这些困窘的生活,马克思毫不在意,还是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运动。当然,马克思之所以能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工作,这离不开恩格斯的热忱帮助。

(二)、学习第5—7小节

1、“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2 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课文5、6小节,用刚刚学习第2、3小节的方法,再来说说他们是怎样亲密地合作的?(1)学习第5节。

①从“每天下午”、“总要”、“好几个钟头”、“滔滔不绝”等体现他们讨论的时间长。

②他们讨论的不仅时间长,讨论的还很激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激烈的争论”体现他们讨论的激烈。理解“各抒己见”和“滔滔不绝”。

③小结:从他们长时间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中,看出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让我们来读读第5小节。(2)学习第6节。

过渡:他们同住在伦敦时亲密地合作,分开了也不会因此中断联系。引读第6小节。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亲密地合作的?“几乎每天通信” 补充资料:他们在合作期间,共通了1386封信。

②引读:每封信中都在彼此交换(对„„),可见他们的合作是多么得亲密。(3)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合作都那么亲密,他们同住在伦敦时(„„);他们分开时(„„)引读(4)学习第7节。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理解“无微不至”)。请用“谁在什么时候,谁帮助了谁做了什么”的句式说说他们是怎样无微不至互相关怀的? 指名读。

A 恩格斯帮马克思写通讯;B 马克思帮恩格斯编写著述中的某些部分; C 马克思死后,恩格斯帮助完成《资本论》的最后两卷。

③恩格斯花费了11年完成《资本论》,甚至到生命垂危的时候,可以看出他在竭尽全力地帮助马克思,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

④现在让我们通过读书去感受他们间的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感受他们之间友谊的伟大。

(三)学习第1小节和第8小节

1、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下面让我们去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和第八节,从中你会发现什么?他们都共同做了哪些事情呢?

男生读、女生读

2、交流。引读:他们共同„„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们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它奠定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基础。

3、他们共同奋斗的目标是什么呢?(板书:共同目标)他们在共同的目标下共同创造了共产主义事业。(板书:共同创造)这样的两小节,做到了首尾呼应。

4、小结: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亲密地合作了四十年,他们共同创作了指导全世界人民革命的理论,也就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合作的时间之长是很少有的,一般人是很难办到的,他们的共同奋斗目标是非常崇高的,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是很伟大的,所以我们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

四、总结全文,再悟友谊

1、根据板书提示,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总结:(指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建立在共产主义事业共同奋斗的基础上的,是伟大的友谊,在生活上,恩格斯……,更重要的是……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再次齐读课题。

五、布置作业

你和朋友或同学之间的友谊一定是真挚感人的,以《友谊》为题,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写你们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六、板书设计

36.伟大的友谊

马克思 恩格斯

生活上

热忱帮助

共同目标

共同创造

事业上

伟大的友谊作文 篇5

“呼——呼”风声伴着雨声来到了这美丽的校园。我们刚下课,走出教室,却看见这一幅“景象”。“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唱起了铿锵有力的歌,把我们吓了一大跳,“嗒嗒---”哇,雨娃娃也来到这儿了,它正在给雷公公伴奏呢!多么悦耳动听啊!

但,在这样的天气下,我不由得感到焦急:唉,该怎么办呀?我没带伞,回不了家了,老天啊!还有一节课要上,等会再说吧!熬啊熬,终于熬过了最后一节课,老师让我们自己回家,我没带伞,呆呆地站在走廊边,满脸失望,妈妈也不能过来接我,我眼睛里泛着泪光,快绝望了。

突然,彭津贝同学走到我的身边,拍了拍我的肩膀,笑着说:“曾雨洁,都放学了,你怎么还没回家啊?”“我没伞,当然回不了家。”我一脸无奈,就像要走上死亡的`巅峰。“哦,那我帮你吧,我有伞。”“太谢谢了,你把我送到校门口就行。”我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就这样,我们走下楼梯,她撑开那把粉红色的伞,我们紧挨着,生怕对方淋到了雨。那把伞不是很大,只能供一个人使用,但她却冒着被雨淋湿,也要帮助我,伞很小,但我的心却很温暖,是被她那美好的心灵所震撼了。雨确实淋了,但是我不在意,我感受到的却是伟大的友谊,在我淋到雨时,她小心地拍落我身上的雨点,将我送到校门口后,她微笑着离开了,我连忙冲向前,对她说了声:“谢谢你!”……

《伟大的友谊》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返”、“购”等12个生字,理解“各抒已见”、“无微不至”的词语。

理清课文结构,懂得过渡段在课文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对革命导师的崇拜和爱戴,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榜样中,懂得真正的友谊要建立在共同事业的基础上。

内容分析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的具体事例。

教学难点:练习具体事例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 学 流 程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1、看图揭题,释题。

①出示电脑屏幕,让生看图思考,图上画了谁和谁在干什么?(马和恩在共同地研究学问。马和恩在激烈争论问题。)

②简介马、恩的和生平:

马和恩都是法国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他们共同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世界革命人民行动指南,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光辉典范,是伟大的友谊。板书课题)

③齐读课题,说说从课上你了解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引导明白“友谊”前“伟大”,说明这种友谊非同一般)

2、检查预习情况。

①相互读给同桌听,并适当评议。

②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特别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挣、忱、抒、述(翘舌音)。

③马和恩的友谊表现在哪些地方?

3、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①找一找,哪个自然段概括地讲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所表现的`地方?

②具体写生活上,恩热忱帮助马的哪几个自然段?

教 学 流 程个性化设计

③具体写在共产主义事业下,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是哪几个自然段? ④那么,第4自然段和前后几段有什么关系?

⑤概括叙述的层次,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段?

分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小结。

4、导学课文第一段

①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②思考、讨论

A、用波浪线划出这段话的中心句。(第一句)

B、第一句和第2、3句之间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

C、体会一下,这段话是用了五个“共同”,说明了什么?(志同道合,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事业之上)问:这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总起段)

③有感情读这一段。

(四)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学习检查

马克思与思格斯的关系怎么样?(是好朋友)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共同的事业之上的)、(齐读这一段)

2、学习第二段

①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A、马克思和活穷苦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波浪线划出)

问:“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这句话强调了什么?(马对共产主义理论的伟大贡献)

B、马克思生活穷苦到什么程度?(请用横线划出)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后让生读读议议,了解马克思生活穷苦的程度;

培养学生归纳:当衣服买两包,付不出欠款,借钱买邮票。

C、马克思生活穷苦,但他的态度怎样?(用“△”划出主要词语),这表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精神?(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忘我的献身精神)

D、恩格斯是怎样帮助马克思的?这说明什么?

②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各自然)

3、导学第三段

①轻声读第三段、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事业上亲密合作的?

(A、同住伦敦时B、分开后C、工作上互相关怀)

②电脑出示马与恩讨论问题的照片,指名读第5自然段,学习这一段,你有什么体会?

A、小组讨论

B、全班交流

电脑出示:

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思想感情。

1、他们讨论问题的词语,体会思想感情。

从“每天下午”——体会到他们讨论的次数多。

从“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可体会到他们讨论的范围广

教 学 流 程个性化设计

从“一连谈上好几个钟头”可体会到他们讨论的时间长。

从“各抒已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可体会到他们讨论的内容很深入。

提问:“各抒已见,滔滔不绝”是什么意思?

2、有感情地齐读第5段

3、导学第三段

A、指名读第6自然段,思考:

(1)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开了,在事业上是怎样合作的?

(2)几乎每天通信说明了什么?

B、默读第7自然段思考:

(1)找出中心句并划出来,(第1句)

提问:“无微不至”是什么意思?“互相关怀”体现在哪里?(几件事?)

A、恩格斯帮助马克思翻译、代写。

B、马克思帮助恩格斯完成一部分著作。

C、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整理出版《资本论》后两卷。

(3)电脑屏幕出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感到骄傲。

A、齐读、说说、体会思想感情(像兄弟一样)

4、学习第四段(最后一段)

(1)齐读

(2)电脑出示在“40年里头……伟大的友谊”。

(3)思考:A、“40年”说明了什么?他们合作取得了什么成果:

“共同目标”指的是什么?(共同创造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共同献身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B、这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5、小结:

问:A、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还有什么不懂?

让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归真 篇7

一、思辨——对基础的意义追问和理解

字词教学因其特殊的基础性,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角色。可以说, 若没有扎实的字词教学, 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将可能成为空中阁、水中花。由于各个年级段对于生字新词的学习要求是不同, 教学时, 应该考虑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水平。如果具备了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 教师就无须再一个挨一个教学生字新词了, 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 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检测, 在学生真正理解的难点处文中一组近义词——“着迷、迷恋、痴迷”。操作策略:文中有体现“热爱”一词的一组近义词, 这组词有什么区别?用这组近义词再次介绍法布尔。学生说话举例:小时候的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 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令他十分迷恋。长大以后, 正是由于他对昆虫的痴迷, 带他步入了科学的殿堂。词语组块体现了词语的情境性, 不会因为词语教学而割裂思维, 破坏所营造的意境。其次, 有利于多手段地理解, 多层次地积累, 避免了解词的机械和积累的无序。再次, 给了学生多角度运用的机会。当然, 字词教学还可放入检查朗读时相机教学, 也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字词教学要追求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的理解由肤浅到深入, 由单一到丰富。学生在调遣和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 这些词语也在学生的心中有了生命, “活”了起来。

二、建构——追寻有效朗读的“子方式”

第一课时应放手让学生试读, 试读中要让学生读重点、读难点, 教师要引领学生在难读处回读、反复读, 要指导读、示范读, 以期达到正确流利的初读效果。朗读是第一课时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但既不能抢了第二课时的饭, 又不能停留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层面上。仅仅布置学生反复读书, 既生硬又不能达到读通读熟读懂的目标。因此一定要分层设计, 安排合理就会事半功倍, 轻松自在地让学生完成任务。下面以《月光启蒙》一文谈谈我的朗读环节的设计和安排。

首先, 引领学生整体把握内容。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母亲给了我哪些启蒙? (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之后, 检查朗读。 (1) 关于歌谣。师:母亲给我唱了哪些歌谣? (指名读, 但读得响亮、铿锵) 师:你来看, 母亲是怎么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生:用很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师:“三月的和风”什么感觉?生:轻柔的, 吹在身上很舒服的。师:吹面不寒杨柳风, 很柔, 很温暖的感觉。小溪的流水呢?生:叮叮咚咚, 很恬静。师:那么怎样来表达这种感觉呢?你试着读得轻一些, 慢一些。 (2) 关于童谣。 (出示) 自由读。师:这些童谣, 念着有什么感觉?生:我觉得有旋律。师:我知道你是说这些童谣读起来有一种内在的节奏, 我们可以和着一定的节拍读。生:我觉得很有趣, 很幽默。师:有趣在哪儿?生:老鼠最怕猫。让它别急, 可抱个狸猫来不是让它更急么?特别好玩。生:读起来朗朗上口。都是押韵的。师:这些童谣有一定的节奏, 你喜欢让这节奏慢点还是快点?生:快点。师:对, 童谣与民歌不一样。童谣是活泼而明快的, 节奏明快些更好。师:三首童谣, 自由念, 可以拍手, 可以跺脚, 可以拍桌子, 甚至可以叫着喊着读。觉得怎么读畅快你就怎么读。 (生自由读, 跺脚的, 拍手的, 边读边做老鼠啃锅沿动作的, 不一而足, 气氛活跃。) (师生打起节拍齐背童谣, 其乐融融。) 在这个环节中, 以主要内容为突破口, 以学生的生活为依托, 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 又读有所思, 既没抢第二教时的饭又读出了情趣, 还学会了读书的方法。不同要求的读层层递进, 又显得一气呵成, 水乳交融。

三、解析——整体把握全文的求解方程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其中尤其应引起我们教师重视的就是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是阅读的起点, 也是阅读的归宿, 因为阅读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整体把握。从文章的整体出发进行阅读, 有利于完整地接受信息, 而且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信息, 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善于把握整体就等于抓住了总纲, 纲举目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不结合文章的主旨去考虑问题, 只会做琐碎的分析, 将一篇有机、统一的文章机械地肢解成各自独立的部分, 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样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 片面的, 甚至出现错误。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可以有多种途径, 概括小标题抓住中心句是常用的办法。

《伟大的友谊》教学设计 篇8

阅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伟大的友谊。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伟大的友谊。

难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教具:

多媒体课件的放大课文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

谁来结合课题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懂得了什么?

过渡:(文字投影)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

提示:(1)从友谊表现的两个方面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友谊的伟大。

(2)抓重点词、句、段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友谊的伟大。

三、进行新授

(一)初读课文,找出过渡段

请同学们快速默看一遍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找出有关段落)

1、划出有关句子

2、齐读过渡段,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3、师生共议:这段话能不能体现友谊的伟大?请同学们讲讲。(抓住“热忱”和“亲密”两个词语)板书:生活上(热忱)地帮助事业上(亲密)地合作

过渡:下面让我们从生活和事业两条线索,抓重点词、句、段进一步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1、划一划

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课文,画出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友谊的句子。

2、说一说

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他们友谊的伟大?(读一读有关句子,然后再讲一讲)这一点是从哪一方面来说的?还有哪些句子也是从这一方面来说的?

(第二节:这一部分告诉了我们什么?恩格斯是怎样竭尽全力帮助马克思的?)

(第三节: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抓住“宁愿“一词,恩格斯为什么帮助马克思?)

(第五节、第六节用自己的话讲讲意思。)

(第七节:抓住“无微不至”“毅然”“竭尽全力”等词语来说)

(第八节:抓住“四十年”、“共同”“伟大”来讲)

3、想一想

在这四十年里,两位伟人,他们共同做了什么?联系第一节板书:共同……

四、课堂小结:看板书小结。

五、课堂延伸:学习了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六、作业:互相交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他们友谊的伟大?

附:板书

生活上热忱地帮助

伟大的友谊 共同……

友谊最伟大作文 篇9

森林中有一对好伙伴,是猩猩和猴子。

一天,猴子突发奇想:我们来种水果吧!猩猩听后,觉得这个主意很不错。于是两人一起去买了种子,它俩一个买了桃子种子一个买了香蕉种子。它俩一起租了一片果园,一个中了桃子,一个种了香蕉,它俩高兴极了。

不知不觉,秋天到了。果园里接满了水果。放见望去,红一片,黄一片,灿烂极了!

过了几天,猴子来摘桃子。“咦?不对啊!以前桃子树上的桃子都是满满的,怎么现在只剩下一点了呀!?”猴子觉得很奇怪。“这个果园的要是只有猩猩和我有,莫不是……”于是,它气冲冲地跑到猩猩家去,大声说:“猩猩,你怎么偷我的`桃子呀!你这人太坏了!”“我会偷你的桃子,哼!笑话,我最讨厌是桃子了,怎么会偷你的桃子呢?一定不是我偷的。”“是你偷的,一定是你偷的!!”“不是!”“是!”……它们吵了起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好像两个仇人。

不久,猩猩去果园一看,发现自己种的香蕉也不见了,便去猴子家评理:“你怎么偷我种的香蕉呀!”“我没偷!”“偷了!”……这时,地底下的老鼠兄弟出现了,大声说:“你们别吵了,东西是我偷的,你们别吵了!”同时,它俩互相看了一眼;同时,它俩一起对对方说:“对不起,我错怪你了。”同时,它俩一起笑了。

它俩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友谊更伟大了!

让灵动的第一课时更有效 篇10

如果能够节约第一课时的时间,合理支配课堂的时间,让第一课时不再空洞,同时也让第二、第三课时不再过于繁忙急促,我认为,提高第一课时的有效性乃是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阅读第一课时的有效性呢?

一、巧设情境,走进文本。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课时学生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显得极其重要。为此,课始,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努力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或媒体播放,或故事简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用心去触摸课文的语言文字。

如开始教学《九寨沟》一文时,笔者神秘地对学生说:“今天,苏老师带领大家到九寨沟风景区旅游,去领略那迷人的风景。”接着,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高耸的山峰、美丽的湖泊、壮观的瀑布……电教媒体集逼真形象的画面、鲜艳明丽的色彩、赏心悦目的形象、生动可感的声音于一体。演示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那一刻仿佛给学生吹来一股清新的风,带来一片迷人的景,送来一杯醇香的酒。在丰富情感的感染下,学生产生了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迅速激起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迫不及待地走进了文本。

二、多读课文,读通课文。

第一课时还必须着重强化的是“让每一个学生读好课文”。我们应该承认的事实是:课文学完了,常常还有学生读不上课文。第一课时,教学中不要只让几个学生读书,要通过老师范读和优秀学生范读等形式,先帮助所有学生读正确,然后变换形式(领读、引读、小组读、同桌互相读等)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训练每个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真正地认识文本,走进文本。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通不开讲。”学生不能充分读书,根本无法深入文本,解读课文,更无法精评文字,体会情感。读通(即读正确、读顺畅)课文应该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

第一课时,教师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试读,引导学生一手捧课本一手拿字典,或高声朗读,或静静默读,或同桌互读,让学生在多读中发现并解决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对生字新词,难读句段教师应舍得花时间引导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在难点处教师要耐心地指导读,必要时要以身示范地读,要让学生回读、反复读,以期达到正确、流利地初读的效果。

三、加强交流,整体感知。

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语文教学强调必须从文本整体入手。第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在学生充分初读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初读体会,说出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当然也包括对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提炼。

例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学生已经充分初读了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回答围绕课题多角度地质疑出的三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他是怎样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接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一句或几句通顺连贯的话。

四、指导写字,强化训练。

在学生完成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书写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强化写字教学已刻不容缓。首先,老师的范写要能发挥榜样作用。课前,老师要有充分的范写准备。其次,范写过程中不光要讲解结构、部件,也要讲解笔划的运笔、变化。如“车”、“羽”、“光”等汉字作为其他汉字的组成部件时,其书写笔顺、笔划的变化。如“谎、慌”与“流、梳”;“县、悬”与“具、真”等易错字。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学艺术,依靠教师的智慧帮学生总结规律,记准记牢,不至留下“再难改正”甚至“终生写错”的遗憾。在进行具体的识字写字训练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生字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指导和引领,落实第一课时的基础训练,切忌面面俱到,切忌机械、呆板、重复。

例如《陶校长的演讲》一文,生字表共有10个生字(题、否、锻、炼、垒、集、德、励、鞭、策),教师只要指导学生写容易写错的几个:炼、德、励、策,其余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自己练习书写。

五、设置疑问,延展课堂。

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可以在文章高潮处、疑难处、矛盾处等戛然而止,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以激活学生探究的内驱,让学生在问题中走出课堂,形成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同时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例如《金子》一文,第一课时结束时,笔者这样说:课文中有两处是描写彼得勤劳的,请同学们找出来。思考同样是勤劳,为什么第一个勤劳使他一无所获?为什么第二个勤劳让他找到了真金?

《伟大的友谊》第一课时 篇11

《伟大的友谊》拟采取从中心入手,再分层展开,最后概括总结的教法。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初读课文,捕捉中心。

提问:什么是真正的友谊?重点讲读第七自然段。

直接揭示:在共同创造马克思主义的奋斗中“时时刻刻设法给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这就是真正的伟大的友谊。

二、在突出中心的前提下,分层展开讨论:

①马克思与恩格斯是怎样设法给对方帮助的?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重点明确恩格斯对马克思在生活上的帮助。突出“竭尽全力”。

②马克思与恩格斯怎样为对方的`事业成就感到骄傲?

讲读第五至七自然段。重点明确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在事业上的互相帮助。

③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讲读第八自然段。重点明确“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三、指导分析课文结构,认识过渡段的作用。

讲读第四自然段,重点讲过渡段的作用。

这一段很重要,前面分句“在生活上……”承上;后面分句“更重要……”启下。这个句子把上下紧密连接起来了。

四、通读全文,总结概括:

《伟大的友谊》第一课时 篇12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祖国的强盛使广大侨民倍感自豪的感情。

教学难点 重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祖国的强盛使广大侨民倍感自豪的感情。

一.引导揭题

(配乐《友谊地久天长》师声情并茂)

(依次展示军舰图)师叙述:有这样一种说法,国家兴旺看海洋,国力强大看海军,海军发展看军舰。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中国人民海军也迅速发展壮大。近年来,我海军舰艇编队频频越洋出访,肩负国家军事外交的重任,向世界扬我国威军威,展示一个东方强国坚不可摧的气魄。同学们,让我们聚焦这次友谊航程的第一站--美国圣迭戈海港。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了解本次出访海军现代化舰艇编队取得了哪些收获呢?快速默读课文,想好后同桌间可以讨论一下。(音乐停)(学生默读思考,讨论,教师巡视)

二.教学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说。(师随即板书:赢得美国人民的友谊,使侨胞倍感振奋与自豪)

师:同意吗?(指板书)“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课文是用哪一自然段具体描述的?“使华侨倍感振奋与自豪”又是哪一自然段写的?指名学生说

(打出第三自然段文字投影)课件出示: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的来访,不仅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也使广大旅美侨胞倍感振奋与自豪。

同学们再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一下它的作用。

指名说。

师小结。

三.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次出访确实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2、交流

说说看,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的来访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

随机出示教学。

A、“人们奔走相告,纷纷赶来争睹中国军舰的风采。一连几天,圣迭戈军港洋溢着欢乐友好的气氛。”

指名学生说体会。

是呀,美国人民对中国军舰有史以来第一次来访充满一种热情,他们看到了什么样的中国海军呢?(出示军姿图)仔细观察一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

B、“中国海军舰容整洁,士气高昂;水兵们举止文明,充满自信,给美国海军官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用你们的朗读表现感受。自由练读——指名读——生生评议(读出水兵的帅气)——齐读

课件出示:

美国海军军官称赞说:“你们以卓越的精神和无上的光荣,代表了你们伟大的祖国。”

谁想试着做一回美军军官来称赞一下,把文中的称赞读好。指名读(由衷称赞)

指名一小组读

师小结:从美国军官的称赞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的来访已经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

C、“在美丽的圣迭戈海滩,两国官兵伴随着悦耳的美国乡村音乐,一起野餐,一起在沙滩上进行排球和拔河比赛。他们还举行了联欢会,两国海军乐队共同演奏了《人民海军向前进》、《越过海洋的握手》等中美乐曲。……你好,中国!”

(1)老师这里有两张他们联欢时的图片,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出示图片)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中国海军和美国人民联欢的场面。交流。(中美两国士兵及其家属联欢时的友谊)

课件出示这段话。思考:从哪里感受到了友谊?

交流。

其实,千言万语就汇聚成四个字:“你好,中国!”你觉得应该怎么读?(朴实、热情、真诚)饱含深情地读好这句诚挚地问候。

(3)四人小组比赛读,试着读出中美两国水兵联欢时的友谊。读的好的给朋友做个示范。

(4)指名一小组读——生生评议(读出联欢时的友谊)——齐读(配《越过海洋的握手》

师小结:从你们的朗读中已经感受到中美两国水兵联欢时的友谊。

齐读第2自然段。

过渡语:这次来访不仅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也使广大旅美侨胞倍感振奋与自豪,请把我们的目光投向这个振奋人心的场面老师有一段中国海军阅兵的图像资料,你们要看吗?(播放视频)好好的读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读进这个画面,你们能吗?

四. 教学第四自然段。

1.刚才老师看了你们读书时的表情,听了你们读书时的声音,知道你们的内心是不平静的。那就告诉老师你们此刻的心情,好吗?(生汇报)

哪儿让你自豪了?指名学生说

随机出示:当雄姿英发的中国水兵穿着洁白的军装,排着整齐的队伍,在五星红旗和中国海军军旗的引导下,昂首阔步地走在美国大地上的时候……欢呼雀跃。

让学生自己说哪儿感觉自豪,师相机指导朗读。

此情此景让所有的炎黄子孙都激动不已,哪儿又让你感动了? 指名说

出示:“一位华侨激动地说……他抚摸着锃亮的……扬眉吐气啊!

根据学生地回答,依次出示重点词语。(激动、兴致勃勃,抚摸,热泪盈眶,扬眉吐气)

(师范读)

想读就站起来读吧!让我们一起读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振奋与自豪吧!

(生朗读课文)

五.真诚对话,激情总结。

师:(出示航程图)离开了美国圣迭戈,我海军舰艇编队又先后访问了墨西哥、秘鲁、智利等国家,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留下了一道蔚蓝色的航迹,真是一次友谊的航程。(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五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

老师这儿有二个课外活动建议(出示):

1、你对过渡段了解吗?课后找一些文章读一读,看看哪些用了过渡段?自己习作时也可以学着用一用。

2、请你通过查找资料、上网、看书读报等方法,收集有关国防的知识,看一看你对我国国防了解多少。(歌曲《友谊地久天长》起)

板书

赢得美国人民的友谊

友谊的航程

《伟大的友谊》第一课时 篇13

曾几何时, 语文老师心目中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没什么意思, 无非是学字词, 读课文, 理文脉, 第二课时才是课文的精华所在, 以至于众多的公开课、研究课的教学只钟情于“绚丽多彩”的第二课时, 而对第一课时教学避而不谈。即使上, 也是要么太“胖”——把本该第二课时的内容搬到第一课时来上;要么太“瘦”——只蜻蜓点水地读读课文, 写写生字, 理解一下词语, 导致学生读文结结巴巴, 析词迷迷糊糊。在对完整、完美地呈现阅读教学过程的追求中, 第一课时的教学被我们“迷失”了。

“迷失”了第一课时, 教学必然陷入困境:其一, 学生字词不过关, 为理解文本埋下隐患;其二, 学生读文不充分, 进入精读文本时读文仍不流畅, 易读破句子或读错句子, 以致教师不得不再花时间组织学生重读文本, 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其三, 学生缺少对文本的整体认知, 使得对文本的理解难以深入, 教学推进跌跌撞撞, 影响阅读教学的最终效果。

面对“迷失”后的困境, 惟有呼唤“回归”才有可能从困境中解脱。高林生老师等不少前辈都反复强调:第一课时, 还是应该紧抓字词教学, 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 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学写好生字新词, 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于永正老师更是用自己的课堂践行着“书不读熟不开讲”的阅读教学底线。这些专家的观点与做法告诉我们:学会字词, 读熟课文, 理清文脉, 为第二课时教学扫清障碍才是第一课时教学的要务。

怎样才能使第一课时教学走上扎实、有效的“回归”之路呢?下面单就高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实施谈几点认识。

要使第一课时教学行之有效, 应该在准确地把握学段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来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学段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

就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言就有: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时能够搜集作者及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来帮助对课文的理解;能够根据课文内容,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拓展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就识字写字能力培养而言则有:1.有较强的识字能力, 能够独立学习生字词, 并能创造性地识字;2.能够借助词典阅读, 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3.书写拼音或字词要字迹端正, 写字姿势要正确。

就阅读能力培养而言提出: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在朗读中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2.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 体会其表达效果;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5.查找资料, 并运用资料解决阅读的问题, 与同学分享、讨论。

基于以上高年级学段教学目标, 我们在实施高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

对高年级阅读教学而言, 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至关重要。因此, 作为阅读教学初始阶段的第一课时导入环节, 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从课题入手, 或从作者入手, 或从文前提示语入手, 我们应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兴趣做文章, 努力做到课未始趣已生。

2.要重视课前预习与课中反馈。

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预习能力, 课前应布置有关字词学习、读文、质疑等方面的预习任务。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在反馈中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了解文本大意。在反馈中就预习时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在集体的讨论中解决容易解决的问题, 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尽量通过读课文内容来找到答案, 并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

3.要继续夯实字词教学。

不少教师认为, 字词教学只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 到了高年级, 字词的学习只是为学生顺利阅读扫清障碍, 因而无足轻重, 字词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 去掌握, 不必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于是, 课堂上教师或避过词语直奔课文内容, 或简单地让学生自己读一读, 致使字词教学流于形式, 这种行为无疑是错误的。字、词是组成语文学习材料的基础,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块, 它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进程的基石。高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仍应重视字词教学, 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它不可能像低年级那样, 占据太多课堂时间作为教学重点, 而应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字词的积极性, 为阅读教学推波助澜。教学生字时, 不能只局限于字的音与形, 还应把握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适时、适度、整体地开掘有关生字的教学资源, 指导学生掌握汉字学习的基本规律, 提高识字的效率。教学词语时, 教师要善于借助文本, 将词语学习与课文内容相结合, 使学生将词语与课文融会贯通。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不仅要解读该词语的语表之意, 还要深入挖掘该词语与文本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系, 挖掘该词语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间, 使文本的解读变得丰满起来, 达到以词串文的学习效果。

4.要采用多种形式读熟课文。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 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让学生反复地、多种形式地朗读课文, 并做到正确连贯, 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这方面, 于永正老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每节课都会拿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 保证每个学生最少读3遍, 然后, 逐节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每一句、每一段, 真正做到了“书不读熟不开讲”。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组织和引导,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 引发他们的疑问与猜测, 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本内容, 解决一部分可以通过初读解答的问题, 把初读做得扎实有效, 为第二课时深入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5.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时下很多课堂, 由于教师对“学习起点”认识上的绝对化, 导致实际教学行为的偏差, “活力无限”的课堂背后实则是“无效”、“低效”的课堂。因此, 阅读教学不仅要考虑语文学习自身的特点, 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 阅读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这也是第一课时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教师可利用课前细心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把握住学习的“起点”;还可利用“导入”环节, 在上课伊始创设情景, 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找准教学的“起点”;还应该学会在课堂中用心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 在倾听中了解学情,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让教学有的放矢;还应该学会在课堂中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 及时作出判断, 应学生而动, 应情境而变, 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 演绎课堂未曾预约的精彩。

第一段崩塌的友谊作文 篇14

每一个男孩子小时候都有一个想当奥特曼拯救世界的梦吧?我也有,也就是因为这个梦,我认识了老大。

事实上,老大并没有比我大,他甚至还要比我小一岁,可我还是愿意叫他老大,是因为他家里数不尽的奥特曼光碟。

我们就这样沉浸在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里,一集一集的奥特曼,也糅合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拯救世界的梦想。

再后来,这声老大也叫着心甘情愿了,不仅是因为他的热情大方,更多的也许是他的个人魅力。

后来老大搬家了,我却没有因此感到悲伤难过,不只是因为我有了自己的圈子,有了叫我老大的人。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寒暑两个假期都会回来,友情因为时间的打磨,变得,更加珍贵和璀璨。

友谊的长河不仅没有因为洪水而冲散,而是变得更加宽阔。

直到后来的暑假,他迟到了一个月。

在之后的一个月里,我从来都没有去找过他,而他也从来没有去找过我,我不知道当时是怎样想的,当时的我身边已经被各种各样的朋友所围绕,好像你在一场丰富的宴席之上,你的身边就已经围绕着诸多美食,而你为什么要去对面的席位上,去品尝粗糙的不起眼的家乡菜呢?

我一直以为,菜一直就在那里,当你想吃的.时候,只要伸一伸筷子就好了,可笑,那个时候的我一点都不懂友谊的脆弱。

菜的确是一直在那里,可是你一时不吃它,它没事,可时间久了,菜,就馊了。

好似一栋建筑,长期的不打扫使得白蚁入侵,看着仍然光鲜亮丽,可是它的内部已经在分崩离析了,当你再次想入住它的时候,它就会在你入住的那一刻瞬间崩塌。

我们就这样有几年没见,再见的时候还是在朋友的撮合之下,我本不想见他的,因为我不想面对这样一座废墟。可是在朋友的威逼利诱和花言巧语之下还是去了。

去的时候我满怀希望,希望在这一片废墟之上再次建起一座宏伟的房屋。可是我错了,错的很离谱。

我一直以为他是永远不会变的,他当年怎么说话,他现在也会怎么说话,他当时喜欢什么,现在会喜欢什么,信心就这般如同浮云被风吹散。

关于友谊的作文:第一次交朋友 篇15

那是一年级的时候,我一进门就看到了很多小朋友整整齐齐地坐在班级里,有些人好像是光华幼儿园就认识的,所以坐一起,也有的是因投缘坐在一起的。我初来乍到,没有认识的人,环顾一圈后发现第三列最后一排空着,我心里想着:这个女生应该不会排斥我这个新来的吧。坐下来之后,看见这个女生书上的名字贴才知道,原来她叫余樱。那种应该能成为好朋友的想法在我心里油然而生。一下课,了好多同学,围着我问叫什么名字、喜欢什么颜色、几岁了、家里有没有姐姐,诸如此类的话,我只好一一回答。

他们走后我小心翼翼地问着余樱:“有没有吵到你?”“怎么会,我刚来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她热情地回答道,“那晚上能跟你一起回宿舍吗?我还不知道我住哪里呢?”“你是叫林温如吧,跟我一个宿舍哦。”心中的不安一瞬间消失了,伸出手说:“我想和你做朋友,可以吗?”余樱大方的握住我的手说:“当然可以啦。”

那天我收获了人生第一份友谊,其实只要大方勇敢一些你就能收获真正的友谊!

作者:林温如

《伟大的友谊》第一课时 篇16

我思考教过的一本本语文教材, 重读那一篇篇文章, 细思自己的每篇课文教学的第一课时。由于我时常以挑剔的眼光看教材, 借用了学生的大脑, 调查了他们对课文的喜欢程度, 即开学之初, 我用一个星期时间让学生把全册书读完。读完以后让他们统计出自己喜欢的课文, 最后我全班统计, 排好顺序, 这样下来, 一册书25篇左右的课文有了顺序。我十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也按照这个顺序教学, 当然排在前面的花费时间就较多 (有的用上了五六个课时) , 排在后面的有的用一、二课时教, 有的二三篇课文只用一课时。这样一册书教得很快, 省下的时间就是创作班本语文教材, 即用自己的思考与学生的愿望生成属于这个班的语文教材。

一、学生选择出的“一流”文章以“定位”为主

学生自己阅读确定的好文章, 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在这类文章的教学中, 我往往先给学生自由时间, 直到学生满意为止。

第一课时, 我引导他们自由阅读, 即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读。让学生自由轻松地读完文章, 说出第一感觉, 然后汇总多数同学确定的好文章的原因。比如《普罗米修斯盗火》, 他们说出了许多理由: 一是从神话的角度说出了古人想象的神奇;从汉字的“盗”与“偷”谈起, 说出了自己所说的“盗”与“普罗米修盗火”中的“盗”的目的不一样;有的学生说美国纽约第五大道上还有普罗米修斯的金色雕像……当孩子说完了, 尽情地阐述了理由后, 我就将他们的理由组合起来, 学生很高兴, 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共同思考的结果, 共同热爱的理由大聚合, 是他们阅读智慧的表现。当我将其集中组合, 返还给他们时, 本文的整体阅读定位基本完成。这个定位是什么? 是学生初次自由交谈后的产物, 是他们对课文基本内容的准确把握, 是他们共同言说后的首次提高。也许有人说, 因为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异, 肯定有些同学说不出, 怎么办? 有一种科学方法并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 那就是多角度地让那些说不出的孩子读课文。事实上, 很多公开课, 甚至常态课, 第一课时的朗读还是属于优等生。这是多么错误的行为, 因为这些学生有阅读障碍, 必须改变。美国脑科学家谢维茨等人在2003年研究发现, 有阅读障碍的学生只需要一年专业阅读引领, 学生就能改变。因为人的大脑语言系统的缺陷, 导致阅读障碍。在第一课时, 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给那些说不出来的学生, 一遍又一遍地读读、说说、听听, 坚持下去, 这些学生就能改变, 全体学生就会共同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

有人提出字词教学应该在第一课时完成。我一直不在第一课时完成这一任务, 因为我对先识后写有着自己的看法, 我把写放在后面, 甚至是第二课时后, 这有利于学生准确地书写。我一直坚持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 不要做那种自认为正确的扫除障碍工作。现代语文的学习应该有现代战争的味, 靠过去那种打法可能难以快速制胜。高科技战争打法没有那种尖刀连来扫除障碍, 而是充分发挥信息战的优势, 借用新式武器, 直接推进, 待取得决定性胜利后, 再慢慢梳理。语文学习也如此。第一课时, 我借用这一战争原理, 把那些不影响战局的生字新词暂时放在后面, 待文章的整体大战完成后, 这些字词就会自然走近学生, 甚至不教学生也明白了。实践表明, 很多学生会自动进入识写字状态, 会自动翻阅字词典, 且学得准确。错别字多的学生, 一是与我们教得早、教得匆忙, 一些学生还没听明白就进行新的教学有关; 二是与学生从未主动识写字有关。

阅读教学应该说是模糊的, 这种模糊源自语言自身模糊美, 也源自整篇文章反映的是一个看似清晰实则粗犷的场景。我认为,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在解读一个或者说复合式的场景。这一场景能否走进孩子头脑, 是阅读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第一课时, 我们要把这个场景定位好, 让每个孩子都明白这个场景的存在, 认同这个场景, 在头脑中初步构建这个场景。比如《天安门广场》, 这是一篇场景性很强的文章, 第一课时, 必须把这个综合性的场景返还到学生那里。《说勤奋》是一篇议论文, 争论可以说论说性的场景是存在的, 文中所举的几个例子而呈现的小场景是十分美的, 比如司马光的“警枕”及认真读书的样子。如何走进这些场景? 方法很多, 比如靠老师激情诉说, 靠静静倾听标准朗读, 想象那场景的存在, 创造使用自己的语言一遍遍描述美丽的空间。这种场景的定位, 一些老师在第一课时没有重视。这一“定位”应该说是特别重要的定位, 也是整体性的定位。如果上面的任务完成了, 这把火炬就会自动传至第二课时。

二、那些“二三流”的文章是以“赏析、评价、写作”为主

学生选出的二三流文章是不能放弃的。因为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有编者的意图, 每一篇文章其实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学生把这些文章确定为“二三流”文章的原因很多, 比如他们的兴趣决定不喜欢这些文章, 一些文章距离他们生活较远, 一些文章的确与现代生活有着极大的冲突……

把这些文章确定为“二三流”, 其实并不一定就是二三流。大多数学生一旦确定, 往往就会先入为主, 较难改变。我在教学这类文章时, 仍然尊重学生的这种选择, 但为了引起他们的重视, 我把这类课首先定位在欣赏上, 有时就是我一个人以欣赏的风格为他们讲说, 只让他们听, 我想我的说会唤醒一批学生, 让他们主动拿起笔记下这篇文章中最美丽的字词句段, 记下那内在的思想, 记下那动人案例。我的这种做法的确唤醒过很多学生, 让一些学生感觉这么不起眼的文章结果被老师讲得有声有色, 讲得津津有味, 看来我们读任何文章应该有这种思维。这类课, 上着上着居然课时增多了, 因为他们被调动起来了。这就是我们所期盼的。比如, 很多学生读《天火之谜》觉得简单, 一节课就足够了, 因为这一课就是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事, 读一遍就知道了。虽然课文后面有八个成语, 还有分段概括段意的内容, 因为文章不难, 这些题目在一课时完全可以解答。学生说得非常正确。但这一课, 很多学生不知道背后的价值。课上, 我带领学生欣赏这一课后, 讲了富兰克林写的《富兰克林自传》。我告诉学生, 这本书在美国非常有影响, 是世界第一部自传, 这本书让美国人爱上了写作———写自传。这篇课文就出自这部书。学生听到这里, 眼睛都变亮了。我接着告诉学生, 每个人的家里都应该藏着这本书, 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研究这本书, 每个人都应该写写自己, 把自己变成书……这一课没有在一课时结束, 后面我带学生读富兰克林的自传, 做了一系列讨论, 关键是学生都一一开始了自传的写作。这就是我的第一欣赏法的教学效果。

第二种方法是让他们听录音。配乐朗读, 学生特别喜欢, 因为声调、朗读技巧能使许多学生生出羡慕之心, 他们自然模仿, 能感觉到一个优秀的朗读者是如何读这一文章的? 学生一遍遍地听, 能放开嗓子读, 这就顺利达到了又一个教育目的, 那就是语感的训练。

第三种方法, 让学生动用“评价”。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思考, 评价这类课文存在的问题, 说说有哪些收获? 如果自己改编此文, 那么该如何做?

第四种方法, 让学生直接用“写作”学习, 即选择文章中一个人物给其写信, 并模仿收信者回信。两封信的书写, 这篇文章就自动进入了学生智慧的仓库。

赏析、评价、写作可以使学生更理智, 如此教学等于给了学生一把阅读新文章的新钥匙。

三、生成之班本教材的第一课时是以“自由阅读”为主

每位学生都会因为课内习作、日记在一学期内留下许多文字, 如何热爱这些孩子的作品? 每学期上到三分之二时, 我就让学生选出最得意的文章, 打印出来, 将作品装订成书, 我与学生人手一本。因为每篇文章都是孩子们选出来的得意之作, 这本书自然成为我班的得意教材。这本教材产生了, 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就可以上完, 一节课就足够了。

怎么上?方法很简单———让他们自由阅读。因为这是他们共同生成的语文教材, 他们肯定非常愿意自由阅读。这本教材是最适合班级的, 这是他们创造的。如果第一课时读完后, 我们还想教, 就让他们细读修改、完善, 让这本书更有价值。

一节课读, 两节课细改, 每一学期孩子们共同创造的精彩就会呈现在老师面前。每一学期, 我班学生最喜欢上这三节课。我懂得了这一教材的神奇力量。

语文教材有国本、校本, 教学之中生成的班本, 才是班级母语教育最美的表现。班本包括很多, 让父母写写自己的孩子, 这样的语文教材也很棒;语文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编班本教材, 也好玩;还有学生自己找到好文章编成的教材。

不管哪一种班本教材, 第一课时的教法都是轻松的———把这本书一气自由读完。老师不必对全班学生讲述。因为班本的作者就在身边, 这些书最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他们一定会独立用心阅读、创造性阅读, 老师要轻松走进他们, 看看他们的反应、态度、阅读习惯, 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这些文章的。发现问题, 随时指导。

有人会说, 这不是放羊式吗? 这不是放羊式, 这是学生的自由阅读, 这是他们阅读能力自然释放的时候, 这时他们其实不需要老师, 因为老师已经在课本的学习中, 教给他们很多方法了。也就是说, 如果我们在这方面还不放心, 指导过多, 就是对学生的不信任, 是在浪费属于学生的时间, 孩子其实内心特别讨厌我们的行为, 除非我们用了新式指导。

摘要:作者针对阅读教学现状, 结合多年学习、实践经验, 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相当重要, 其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文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从学生的愿望出发, 探索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 以生动的实例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学生选择出的“一流”文章以“定位”为主;二是那些“二三流”的文章是以“赏析、评价、写作”为主;三是生成的班本教材的第一课时是以“自由阅读”为主。

上一篇:六一晚会主持词开场白下一篇:《郭沫若诗》优秀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