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的化合物》教学设计反思

2024-05-07

《钠的化合物》教学设计反思(精选12篇)

《钠的化合物》教学设计反思 篇1

-----《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以生火、灭火、着火为贯穿始终的线索,以实验和生活用途激发学生兴趣和探求欲望。发挥实验的功能,本节课实验较多,开头可以反问:大家都知道水和二氧化碳能灭火,你知道他们能生火吗?提出了违背常识的问题,更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让学生把水滴到脱脂棉上的过氧化钠上,发现脱脂棉着火了,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到此为止学生积极性被调动,教师易如反掌的进入角色,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就轻而易举的完成了,学完后再接着问,如果真着了火,用什么制取二氧化碳最好呢?又引导了碳酸钠个碳酸氢钠的性质上,探讨与盐酸的反应,一气呵成,学生驾熟就轻的完成了他们的性质的学习。再诱导学生如果不慎着火了,燃烧的东西火焰的颜色是一样的吗?比如春节的放的烟火,又引导焰色反应,总之,本节课以生火、灭火、着火为线索,把各个内容贯穿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

二、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教法的成功:

本节课中,学生兴趣盎然,始终以积极的态度、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识,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本节课多处创设生活情境,如新课以违背生活常识的滴水生火实验引入;讲述灭火器原理引入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以人们在制造苏打饼干、焙制面包时,常往面粉中掺进小苏打粉的事例引入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对滴水生火实验的解释是让学生提出假说、设想,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实验,并对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又如,关于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比较实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特地将全班分两大组进行对比实验,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使学生获得了自主探索的乐趣,同时也学会了合作学习。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不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是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的。

(二)课堂尾声,让探究的情境在学生头脑中延续 回归生活,研究性学习:厨房里,我们不小心将盛有纯碱和小苏打的瓶子弄混了,该怎样区别它们呢?学生活动:对一堂课的活动从提问的质量、思维的活跃度、创新度以及学习收获等方面给予自评和相互评价。

《钠的化合物》教学设计反思 篇2

一、确定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过氧化钠的氧化还原反应, 掌握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和水、酸等的反应;并了解过氧化钠的漂白性, 掌握过氧化钠与氧化钠的区别与联系。

2. 过程与方法:

(1) 过氧化钠为什么可以作为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过氧化钠可以作为羽毛等的漂白剂, 而氧化钠却不可以, 这又是为什么呢? (2) 新课的讲解: (1) 通过现场演示可让学生了解过氧化钠的一些物理性质; (2) 写出过氧化钠和氧化钠分别跟水反应的方程式, 让学生掌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特点以及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3) 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的反应与过氧化钠跟水反应类似, 可用相同方法分析; (4) 让学生深入了解过氧化钠的漂白性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探索精神, 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化学。

二、有效课堂教学

课堂把Na2O2性质的验证性实验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以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作为知识结构,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但由于探究过程中问题的多样性、学生动手能力的不足及实验过程中兴趣的分散, 在课堂时间内重点问题没有得到深入解决。下面笔者将从课堂教学的知识、动机、教师关注等方面来分析本节课。

1. 知识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 知识体系大体包括三类: (1) 教科书及参考书提供的知识; (2) 教师个人的知识; (3) 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在课堂中, 经过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传统授受式教学中的知识 (1) 被较大比率地转化为知识 (3) , 知识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呈现, 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渗透。

包有Na2O2的脱脂棉团被滴水引燃、CO2与Na2O2反应的改进实验的引燃事实, 与常识中用水和CO2灭火的旧知形成反差, 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淡黄色粉末的兴趣, 并以这两个反应为主线展开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即Na2O2与H2O、Na2O2与CO2的反应。Na2O2与Na2O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Na2O2与水的反应中, 观察到有气泡生成和放热的现象, 结合钠的化合价变化推测出溶液中的阴离子可能为氢氧根离子, 并滴加指示剂得以证明;针对气体的成分学生进行了推测, 讨论对气体收集、检验的实验设计并分组操作。相关的实验内容得到复习和应用。由于在短时间内学生不能从实验的兴奋中沉寂下来, 接下来对Na2O2自身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目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相反, 学生对酚酞先变红后褪色及中间物质H2O2的生成掌握得较好。颜色的变化是学生未曾预料的, 和形象思维相关联, 激发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兴趣, 与此相关的Na2O2的强氧化性和漂白性等难点能够在该过程中得到解决。课后笔者体会到把学生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引导向抽象的逻辑思维, 需要一个暂短的停顿以调整他们的兴奋点。从氧化还原反应的既有知识角度进行电子转移情况的提问比直接采用解释性的语言深入剖析效果要好, 可以在反应本质的学习之前引发每个学生从实验数据的收集和讨论中回归到对物质结构的思考和分析中, 为深入讲授、突出重点铺设台阶。对于指示剂在酸、碱性条件以外的变色情况, 高一的学生还没有过多的想法, 主要的质疑源自教师的启发。

探究式学习不是要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把所涉及的问题不分巨细地一一弄清楚, 它是一种结合讲授的学习方式, 为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服务。讲课中, 笔者运用了二氧化碳的现场制备, 利用注射器内装大理石, 伸到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 使得大理石与盐酸反应生成的CO2和Na2O2接触, 从而使得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生火。改进后的实验教学应当为学生在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而在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之前应当做好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复习和巩固。

2. 设计动机

传统意义上的动机被解释为行为的主动性、方向性、强度性和坚持性。本节课把演示实验结合讲授式教学变为探究实验结合讲授式教学, 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效果明显。用于引课的“滴水生火”和“制气生火”这两个实验以及探究过程中Na2O2与水反应时酚酞试液先变红后褪色、Na2O2与CO2反应时气球的倒吸等现象都与学生的常识形成反差, 通过直观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主动地深入思考并分散了难点, 为Na2O2的强氧化性和Na2O2与CO2反应时体积差问题提供了探究动机和形象思维的支持。授课中7人一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格外兴奋。

3. 教师关注

分组实验、探究式学习、提问结合组内汇报的组织形式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更为充分。教学中酚酞试液颜色变化的细节、Na2O2与水反应产生气体的收集及检验方式、Na2O2与CO2反应时气球的变化都使学生的思维发散, 引发的讨论和争执丰富了教师关注的角度。教学中实验讨论和数据的收集占据了大部分时间, 这也是教学设计在实施中失衡的主要原因。以后的教学中在分组时应当细化到能力强弱的个体搭配、提高教师自身的进程调控能力。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教师关注的基础。

4. 管理方式

课堂管理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控制型、放任性和民主型三种。本节课中, 笔者在化学科组老师的帮助下, 创造了游戏式复习法, 师生互动非常活跃, 效果非常好, 受到了专家的好评。研究结果表明, 把课堂管理作为建立和维持有效学习气氛手段的教师, 比把重点放在强调自身权威性或严格执行纪律的教师更可能成功。在以往的教学中, Na2O2和水反应的验证性实验用于丰富和佐证教师的讲授, 虽然教学进程的掌控比较容易, 但突出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 把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师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转化。

5. 活动的控制

本节课的活动重点在于Na2O2和水及二氧化碳的两个反应。在实验设计讨论中, 学生的踊跃发言为组间进行操作的优劣性评价提供了素材。分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在学生内部分化出平行的团队, 竞争和交流、分歧和争执带动了问题的深入和探究的展开。但以实验进程作为授课进程的主要依托也给教师带来了控制课堂学习内容整体进度的新问题。学生采集信息的效率差异, 实验中的偶发事件 (如试讲中Na2O2的意外引燃) 都要求教师随时对学生活动进行调整。教学进程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 应当为实际活动过程中的调整留有余地。

三、问题与评价

《钠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 主动探究式学习 钠的化合物的性质 问题讨论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碱金属》的第二节《钠的化合物》的教学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又为后面学习元素周期律做了铺垫,提供了一些感性知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刚刚学完了钠的性质,有些化合物则是钠发生化学反应的生成物,过渡比较自然。

2.本届招收的学生总体水平不是很高,所以有必要通过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Na2O2的性质及相关的应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推理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了解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再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学习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思想方法,如由个别事例,归纳抽象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愉悦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的重点:Na2O2的性质。

2.教学的难点:与Na2O2性质有关的实际应用,即“问题讨论”的内容。

五、教学策略

本教学设计试图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对教材内容做适度延伸(非知识性延伸,而是在Na2O2的性质应用方面的延伸),从而使学生感悟到如何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总结规律性的方法,以期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掌握Na2O2的性质为重点,突出实验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努力营造开放、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钠的化合物教学分析教育论文 篇4

“钠的化合物”是人教社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内容。在处理本节课时,我采用引导式对比法,边讲边做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进行观察、分析,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讲授中获取新知。教材在设计中针对钠的化合物的相关性质,配设了操作方便、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如果经过进一步设计,把这些实验以学生探究性学习素材的形式呈现,将进一步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体验认知的过程,进而提高课堂质效。本文将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提问与评价等侧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过氧化钠的氧化还原反应,掌握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和水、酸等的反应。并了解过氧化钠的漂白性,掌握过氧化钠与氧化钠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导入新课过氧化钠为什么可以作为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过氧化钠可作为羽毛等的漂白剂,而氧化钠却不可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联系生活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就可以轻易地把好奇的学生带到新课的教学内容中。

(2)新课讲解①通过现场演示,可让学生了解过氧化钠的一些物理性质。②写出过氧化钠和氧化钠分别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这两个化学方程式的对比,让学生掌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特点,以及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区别与联系。③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的反应与过氧化钠跟水反应类似,可用相同方法分析。④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过氧化钠的漂白性,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用实验方法验证过氧化钠的漂白性。⑤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主动思考的精神,让学生讨论:过氧化钠是否是碱性氧化物。⑥用列表法比较过氧化钠和氧化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探索精神,使学生会主动地学习化学。

二、课堂教学

本节课把Na2O2性质的验证性实验设计成学生的探究性实验,以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作为知识呈现的逻辑顺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由于探究过程中问题呈现的多样性、学生实验能力的不足及探究过程中兴趣的分散,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问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和强化。下面将从课堂教学的知识、动机、教师关注三方面来分析本节课。

1.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课程的知识体系大体包括三类:(1)教材及教参提供的知识;(2)教师个人的知识;(3)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

在本节课中,经过探究性实验设计,传统授受式教学中知识以提出问题方式呈现,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包有Na2O2的脱脂棉团被滴水引燃、CO2与Na2O2反应的改进实验引燃的事实,与常识中用水和CO2灭火的旧知形成反差,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淡黄色粉末的兴趣,并以这两个反应为主线展开了本节教学内容,即Na2O2与H2O、Na2O2与CO2的反应。

与Na2O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教学中的另一主线,在小结中通过横向对比的方式呈现,学生通过试管实验探究了两个反应中的生成物。在Na2O2与水的反应中,观察到有气泡生成和放热的现象,结合钠的化合价变化推测出溶液中的阴离子可能为氢氧根离子,并滴加指示剂进行证明。针对气体的成分学生进行了推测,讨论对气体收集、检验的实验设计并分组操作。

相关的实验内容得到复习和应用,但扩充课堂知识容量的同时,也冲击了对Na2O2与水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的分析。由于在短时间内学生不能从实验的兴奋中沉寂下来,接下来对Na2O2自身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目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相反,学生对酚酞先变红后褪色及中间物质H2O2的生成掌握得较好。颜色的变化是学生未曾预料的,和形象思维相关联,激发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兴趣,与此相关的Na2O2的强氧化性和漂白性等难点能够在过程中顺利解决。课后我体会到把学生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引导向抽象的逻辑思维,需要一个暂短的停顿以调整他们的兴奋点。 从氧化还原反应的既有知识角度进行电子转移情况的提问,比直接采用解释性的语言深入剖析效果要好得多,可以在反应本质的学习之前引发每个学生从实验数据的收集和讨论中回归到对物质结构的分析中,为深入讲授、突出重点铺设台阶。在此反应中,探究酚酞先变红后褪色的原因时会引发多角度、不同层面的讨论和实验展开,也有一些教师在此问题上进行了拓展。本节课授课时,并没有向这个角度做有意引导,只是在评价观察的细致程度中强化了这一反常现象,以讲授的方式过渡到H2O2的生成和Na2O2的氧化性特征,学生接受得很自然。

对于指示剂在酸、碱性条件以外的变色情况,高一的学生还没有过多的想法,主要的质疑源自教师的启发。控制(2)类知识,压缩,甚至回避探究活动中的分枝问题,为主体部分的展开赢得了时间。探究式学习不是要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把所涉及的问题一一弄清楚,它是一种结合讲授的学习方式,要为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服务。

2.教师关注

分组实验、探究式学习、提问结合组内汇报的组织形式,使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更充分。教学中酚酞试液颜色变化的细节、Na2O2与水反应产生气体的收集及检验方式、Na2O2与CO2反应时气球的`变化都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引发的讨论和争执丰富了教师关注的角度。分组实验使组内汇报和个人提问相结合,便于照顾学生整体的积极性和个体的优势。

在教学中实验讨论和数据的收集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这也是教学设计在实施中失衡的主要原因。以后的教学中在分组时应当细化到能力强弱的个体搭配、提高教师自身的进程调控能力,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教师关注的基础。

3.课堂管理方式

课堂管理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控制型、放任性和民主型三种。在本节课中,我在化学组教师指导下,创造了游戏式复习法,师生互动非常活跃,效果非常好,受到了专家的好评。研究结果表明,把课堂管理作为建立和维持有效学习气氛手段的教师,比把重点放在强调自身权威性或严格执行纪律的教师更可能成功。在以往教学中,Na2O2和水反应的验证性实验用于丰富和验证教师的讲授,虽然教学进程的掌控比较容易,但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把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师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转化。下放演示实验,把验证性操作变为探究性操作,可以较为容易地转变课堂管理方式,这是化学学科课堂教学的优势。

4.学生活动的控制

本节课的活动重点在于Na2O2和水及二氧化碳的两个反应。在实验设计讨论中,学生的踊跃发言为组间进行操作的优劣性评价提供了素材。分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在学生内部分化出平行的团队,竞争和交流、分歧和争执带动了问题的深入和探究的展开。但以实验进程作为授课进程的主要依托,也给教师带来了控制课堂学习内容整体进度的新问题。学生采集信息的效率差异,实验中的偶发事件(如试讲中Na2O2意外引燃)都要求教师随时对学生活动进行调整。教学进程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应当为实际活动过程中的调整留有余地。授课时,我在2/3以上小组收集到数据后宣布全部停止实验,还是给后续内容的展开造成了很大压力,课堂小结和习题巩固仓促进行且超时。

三、提问与评价

钠的化合物高中一年级教案 篇5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 与 反应的实验,把蘸有 的棉团放入盛有 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 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 的强氧化性。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 和 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 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钠的化合物》教学设计反思 篇6

化学教学中我们通常采用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教师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并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面对新教材,我们的化学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绝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围绕新教材我们必须更新我们的观念,尝试符合新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从一节课的某一教学片断中对新教材的“新”、学生的“活”有了很大的体会,可谓收获颇丰。

二、教学片断回顾

一上课我先按课本要求投影演示实验内容:

(1)(会变色的钠)用镊子取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皮,观察钠的表面现象。

(2)(会冒烟的钠)将一小块表面擦干煤油的钠放在燃烧匙中,加热后伸近氯气集气瓶中,观察到钠燃烧的现象。

(3)(會燃烧的钠)将一小块四周切去表皮且擦干煤油的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4)(会游泳的钠)向一只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将一小块绿豆大小的钠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小烧杯中,用玻璃片盖住烧杯,观察现象。

(5)(会跳舞的钠)在小烧杯中加入10 mL煤油和10 mL水,将表面吸干煤油的钠投入小烧杯中,用玻璃片盖住烧杯,观察现象。

通过鼓励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并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最终概括钠的性质。

生1: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皮,观察到钠的表面呈现银白色,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观察到端面迅速变暗。

生2:观察到钠继续燃烧,白烟生成。

生1:为什么呀?(学生情绪高涨)

生2:这是生成氯化钠固体小颗粒的缘故。

师:回答非常好!那将氯气改成氧气呢?

生3:黄光且有淡黄色固体,这是一种新物质。

师:其实,我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只要我们每个人肯去分析思考,答案就在你身边。(学生露出灿烂的笑容)

生4:钠熔成小球、浮游液面、嗤嗤作响、加酚酞的水变红。这是因为钠的密度比水小,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反应生成的氢气对其产生了推动作用,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对于硫酸铜溶液会出现蓝色沉淀。

生5:由于钠的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因此介于两者之间,在与水反应生成气体后被气体带离水层,进入煤油层后停止反应又下沉,如此往复,直至钠反应完全。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这是我们认真观察现象并思考得到的结果。

讨论过程,学生兴致高涨,思维活跃。回答问题时不少学生的答题几乎是一气呵成,一扫平时回答问题的畏惧,对新知识的接受效果非常好。此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概括出钠的化学性质也就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教学片段反思

这堂新授课按照新课程教材的要求去执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课后我作了认真分析,觉得这一教学片断充分利用了五大效应,那就是:

1.实验效应

戴安邦教授认为:“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著名化学家傅鹰教授说:“实验是最高法庭。”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问题情境,学生在自我思考、相互讨论、教师引导下逐步解决一系列问题,从而获得“真知”并由此激发研究的兴趣。

2.椰壳效应

一位小孩吃饭总是吃不多,家长哄着孩子多吃点,总不见效。一次,家长出差带回一只别致的椰壳碗,家长用椰壳碗盛饭,那天孩子饭量大增,家长喜出望外。这就是椰壳效应,其本质就是改换一种新颖的方式,满足人类求新、求异的思维需求,以获取较好的效益。如果这节课里的内容采用“填鸭式”教学,恐怕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但学生的接受效果将大受影响。为何会有两种不同的效果出现呢?究其原因,就是这节课的讲解,运用了“椰壳原理”,对教学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进行了适度包装,用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

3.赏识效应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都有被认同、被赏识的心理需求,学生普遍具有渴望被同伴和老师肯定、表扬的强烈愿望。这节课教师时常穿插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为载体,很好地顺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趋向。

4.参与效应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从引出问题到呈现现象,从理解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亲身经历,感受颇深,说出的答案也就有血有肉起来。这节新授课由于引导得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了,讨论起来了,做起来了。总而言之,今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活动同问题解决结合起来,通过参与来探索结论,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5.探究效应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有所了解却又非完全已知的、能够引起思考的东西,而过去教材中的实验大多具有已知操作过程、已知实验结果等特点。新课程设立一些教学内容对学生,充满着探究的元素,教师可以充分组织和发挥课本实验,让学生通过自由探究来观察和分析实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想到了“跳舞的钠”,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索是新课程教学的主旨。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运用五大效应进行课堂教学,以便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也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刘国荣.解读新课程,2004.

[2]王祖浩,吴星.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化学必修1,2004.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大港中学)

钠的氧化物教学反思 篇7

五原一中高一化学组 王雷

《钠的氧化物》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的第二节,化学新课程中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与传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相比,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并不仅仅教给学生“纯粹”的化学知识(这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而是倡导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置于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真实背景,并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使学生体会知识的价值,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供有效途径和载体。因此,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知道氧化钠和过氧化钠都能与水、二氧化碳反应,并能够正确书写有关反应方程式;

2.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完成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 3.了解氧化钠和过氧化钠在生活中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Na2O2和H2O反应的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勇于探索化学的精神;

2.通过介绍过氧化钠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

确定目标后,在课堂上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我的做法是: 1.创设学习情境,引生入境

首先通过着火的图片,联想到灭火的物质——二氧化碳和水,通过水能点火实验说明与过氧化钠有关引出新课。

2.通过复习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得出氧化钠的化学性质。3.做第一个探究实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在疑的情况下,首先观察过氧化钠的样品,得出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然后分组做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并增加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的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推测反应产物。由于出现了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现象,可推知产生了氧气,从而得出了过氧化钠是一种强氧化剂,又从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现象,推知产生了碱——氢氧化钠,振荡溶液又褪色,证明过氧化钠溶液具有漂白性,在此可将已学过的具有漂白性的物质作一下总结,从而使知识条理化。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论上分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质: 2Na2O2+2 H2O=4NaOH+O2

在讲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氧气的性质时,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联系人在呼吸时吸收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际,讲述它能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作为氧气的来源,这样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通过几张燃放礼花的图片引出焰色反应,主要做钠、钾、铜元素的焰色反应实验,强调要记住钠、钾元素的焰色,以后用的多。最后总结进行焰色反应的实验步骤。

6、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结束本课。反思:通过教授本课时,有如下反思:

一、趣味性。本课一开始,从实际生活中从的灭火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着手,通过一个小魔术很自然地导入新课,这样就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

之上,并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实验探究等多种形式突破重难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自豪感。最后让学生回归生活,解决疑难。这样既加深了对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本课时教学的双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是不妥之处,因为从高中化学新课程设计思路中可以看出,必修模块的内容涉及面广,但要求相对较低,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化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不强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求学生掌握的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形成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铺垫。教学的这一环节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于无形之中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在以后必修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更新观念,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没有必要求大求全求深,毕竟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是建立在一定认知和积累基础之上的,在不同阶段,学习的重点和能力的培养应该有所侧重,不能一步到位。

金属及其化合物复习教学反思 篇8

1、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各类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比较法是化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对同一类物质的性质,运用比较法可以使知识结构清晰,得出它们的共同点和性质差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强化金属化合物的性质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联系,提高知识的理解层次

学习金属化合物的性质要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提高知识的理解层次,对其中存在的规律性加深认识。例如,金属越活泼,它的氧化物越容易生成,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性很强,在平时应用很多,而且与金属化合物的性质联系起来,也使这一规律的内涵更加丰富。

3、向学生征集问题,鼓励学生质疑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可以开展向学生征集问题的活动。在征集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去自主复习,有利于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4、理解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力求把相关的知识系统化。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反思 篇9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可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由于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三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三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2个学生中的1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1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2个实验时,1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1个实验的操作。

3.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用手上提夹住试管的试管夹。

4.做鉴定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教学反思 篇10

化学家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中,为了区分有机化合物使其名称与结构相对应,所以就必须给有机化合物命名。在学习有机化合物命名的过程中,重点是烷烃的命名。烷烃的系统命名是有机物系统命名的基础,也是本节教材学习的核心内容,但教材中所举例子偏少,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烷烃系统命名的规则。所以建议根据命名的三个步骤(选母体、编序号、写名称)增加相应的例子使学生熟悉系统命名的基本原则,为迁移到烯、炔和苯的同系物以及烃的衍生物的系统命名打好基础。

在本堂课之前,学生刚学习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并且高一必修2学过有机物的习惯命名法。因此,在讲课前,预先在上周的周末作业中出了几题命名的题目。

在本节教学过程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从一开始的题目出发,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解为若干小题,再将问题分配到各组,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由学生讨论交流后,每组推选代表讲解,发现并总结规律。再者由我结合动画展示、讲解典型例子的命名;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命名原则。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在教学都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动手练习。练习的方式也有多种,如给出结构简式写名称,给出名称写结构简式,同时给出结构简式和系统命名,判断名称是否正确,指出出错的原因等。

在教学时,学生在判断稍微复杂点的烷烃的主链时,容易出错,表现为为未能准确找出最长的碳链,究其原因是因为不熟悉具有空间结构的碳链的平面书写方式,所以以后再讲类似的内容时可以多利用球棍模型,组装碳架,增强教学直观性,减少学生的错误认识。同时,为后续烯、炔和苯的同系物以及烃的衍生物的系统命名打好结实的基础。

一节课下来,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

这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运用不充分,导致课件对学生吸引力不够。内容略有过量,导致整堂课显得有些赶,练习停顿时间较少,一部分学生思考还跟不上。

随堂练习题目设置难易度控制不当,没有很好突出烷烃的命名原则。有一部分探究设计难度过高,学生不能很好的达到预设目标,且课前辅导不够,学生总结粗糙不规范。

江苏省宜兴中学

陆晔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反思 篇11

在元素化合价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同学们熟记前二十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特别关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因为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一般情况下,⑴当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2、3时,与其它元素相互化合时,容易失去最外层上的1、2、3个电子,分别带1、2、3个单位的正电荷,对应形成的化合价为+

1、+

2、+3价;⑵同理当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为5、6、7时,与其它元素化合时,容易得到3、2、1个电子,分别带3、2、1个单位负电荷,对应形成的化合价为-

3、-

2、-1价;⑶有些元素的原子具有可变的化合价,一般情况下用已知元素的化合价求得,其根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⑷辅以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口诀: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化学式与化合价_教学反思 篇12

本节课是第四单元乃至初中化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时很吃力,因而成了学生学习化学的转折点,明显出现两极分化,不少学生学习兴趣也很快降低,教师也很棘手。通过听两位老师讲完本节课后,不愧为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手!让我受益匪浅,值得学习和借鉴。现谈几点感受:

首先,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写出表示物质的化学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采用了的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变枯燥为生动,这既丰富了化学教学的内容和情境,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其次,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有序的让学生自己巩固和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和“因才施教”。如他让学生举出化学式时,多的举了十几个,少的举了几个,虽然体现了能力水平等等不一,教师都及时给以表扬性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令人愉快、乐观求知的情景下完成,有了很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再次, 教学环节构建巧妙,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把要学的化学式的含义和化学符号的含义进行对比式的教学,既能巩固原有的知识,又是学生接收到了新的知识,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化学、运用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把学生的答案有预识分七行写在黑板上,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转换能力,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作用的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然后,郭老师的教学语言,特别是过渡性语言,精确凝炼,富有激情,极具亲和力。这里不再引述。亲切随和的鼓励性评价,不但消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而且促使学生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尽情地享受着学习的快乐。这正是每位同仁都愿意孜孜追求的教学境界。

总体而言,这是一节成功的展示课,教学过程流畅,顺理成章。层次清晰,有序的当,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得到释放,师风师德理念在传递。在无形中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无界,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有关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反思

成功这处:本节课内容丰富,容量很大。教学时我注意了循序渐进,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结构的安排上也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地观察与思考,各个环节衔

接紧密、合理、流畅,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不足之处:由于元素的化合价这部分内容枯燥乏味,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化学式与化合价》 听课感受

九年级化学有关“化学式与化合价”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该教学过程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教学新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建构主义课堂活动形式,设计了多个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到较好的体现,使得整个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而富有吸引力。

精彩的导入非常重要,好的导入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本节课中让学生“报化学式”,以一种分类的思想开始本节课的学习,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自己组织教学活动中。

对已进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希望课堂有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性愿望,让他们自己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性才能的机会。本节课中让学生“报化学式”、“找化合物名字的特点和规律”、“讨论化学式的意义”等活动,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而且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兴趣是记忆的先决条件,集中注意力和充分想象是记忆的关键。本节课通过“货币的形成”“货币明码标价”的例子,引出化合价的概念,使学生易于理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有效的突破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相互启发、不断完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想了没有,参与了没有,能否从科学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关注的不仅是结果,更是过程,体现了预设与生成的和谐。

通过此课的学习使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教学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教学方式与教学行为应关注学生的感受,预设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努力创设相互信任、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习过程中的师生间、生生间以及学生与教材文本间的思维对话,是实现快乐高效学习的关键。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评价

《化学式与化合价》这一课题是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觉得这节课更是九年级化学的一个关键点,我认为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几章的学习,都是一些介绍性的学习,介绍了一些化学的知识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识,学生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学会。实际上同学们还没有进入化学的理论学习和化学的计算,从这节课后,许多同学就渐渐的感到化学学起来很吃力,我在教学中对这节课的学习尤为重视。但是我始终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来解决,也感到很困惑,学生也很难接受,觉得很抽象,所花的时间多,但收效甚微,在看了这篇教学实录后,由于我本人不在课堂上,没有身临其境,现对这堂课作一小评,不当之处请原谅。

本节课较成功的地方是:

1、中观全局,有条不紊。本节课这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结构严谨,详略得当,教学思路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最主要最有特点的是他使课堂活起来了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强调了学生的“学”。注重了学生的情感的发展,引导学生的思维形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便显示出生命课堂的魅力所在,是课堂观、学生观的具体反映。

2、人如细雨,润物无声。我认为本节课这位老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他在整个课堂上讲的细密周到,抓住重点,切中要害,层层推进,深入浅出,仿佛到了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这样评价是一种比喻,可能又点不大恰当,但是我要写出来,这个老师很明显对量变引起质变这个哲学理论掌握的很透而且应用的很好,有条不紊的传授着一点一点的知识,并不急于总结、定义、说出理论,仿佛一条一条的小河汇入大海一样,他让一点一点的理论知识汇入学生的脑海,在学生脑海中沉淀积累,最后引起质变,学生掌握了所有的化学知识。

本节课欠缺的地方:

1、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而且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喜欢玩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我们不能让学生每一分钟都在听课,内容细密固然好,然而学生不在听课会事半功倍,抓住主要的地方,要知道我没在教书不是在绣花,太女性化了。

2、在课堂探究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最后问题的答案往往是代表个别人的想法。没有任何促使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措施。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只会使学生落后。

总之,该课教学设计理念先进,教学思路清楚,从长远的角度看,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做到了教学效果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的有机统一,这正是我们每个化学老师共同的追求。

《化学式与化合价》案例评价与反思

作者: 桂彬 评论数/浏览数: 1 / 77 

发表日期: 2011-03-02 15:38:48 本课授课者能充分地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的老师就是一个智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让学生人人参与的理念让人敬佩!

化学用语的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化学式与化合价是其中的关键点。同时,也是学生初学化学的分水岭,很多学生会在此处掉队,从而丧失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合理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式与化合价的兴趣,是初中化学教师经验与技艺的体现。课堂实录一,我认真看了几遍,授课者不愧为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手!

本节课理论性较强,在轻视概念形成的基础上重视概念的运用,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新编排,合理取舍。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活动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人也是从教多年的老化学教师,自认要做到这些委实不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调合,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师生共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探究问题。本课的授课者这点做的很到位,教学内容自然生成、自然联系、自然解决,不知不觉之中,巧妙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教学过程顺畅,重难点的处理,都是值得我学习借鉴。

初中化学难度不大,初学者兴趣较浓,但在此处容易“刹车”,老师要认真帮助每一个学生正确对待困难。本课授课者能充分地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的老师就是一个智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让学生人人参与的理念让人敬佩!

上一篇:治污减霾响应报告下一篇:申请社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