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就业

2024-07-31

辽宁省就业(精选8篇)

辽宁省就业 篇1

辽宁省本溪市建立就业资金发放公示制度确保就业资金发放到位

近日,本溪市就业服务局将上半年就业资金下拨到各县区。为避免资金发放过程中出现挪用、挤占、冒领的现象,确保就业资金及时准确的发放到就业困难人员手中,市就业服务局建立了就业资金发放公示制度,要求各县区就业服务部门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在发放就业资金时,将领取就业资金人员名单、金额、享受政策项目、时限、从事岗位及属于哪种就业困难对象等情况在辖区内显著位置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使就业资金真正发挥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作用。

辽宁省就业 篇2

关键词:就业形势,问题,措施

就业是民生之本, 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之一。近年来, 辽宁省委、省政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基础上, 把就业与再就业作为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构建和谐辽宁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 坚持推进积极的就业政策, 不断完善就业扶持政策体系, 扎扎实实的推就业与再就业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另一方面, 我们也看到, 在今后辽宁省就业再就业形势仍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阶段, 要充分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和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政策, 变经济增长优先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并重, 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促进就业增长和结构优化, 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一、辽宁省总的就业形势趋于好转

近年来, 随着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好转, 促进了辽宁省就业形势的好转, 就业总量保持着不断增长的势头, 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下降, 全省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份额不断上升, 城镇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 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增长呈现出良好态势。

1.经济增长拉动就业作用不断提高。

随着辽宁省社会保障试点工作的结束和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实施, 为辽宁省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使辽宁经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经济发展快速发展带动了就业和创造就业岗位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经济每增长1%, 就业增长0.17%, 创造的工作岗位由2000年的6360个增至2007年的36177个。

与此同时, 辽宁省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企业, 在辽宁省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 促进了辽宁省劳动密集型经济快速增长, 吸引就业再就业人员的能力也得到了不断增强。2007年, 辽宁省就业人员达到2180.7万人, 与2000年相比, 增加128.7万人。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52.6万人。与之同时, 辽宁省出台的各项再就业政策得到落实, 妥善解决了转轨遗留的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 辽宁平稳渡过了失业高峰期, 就业总体态势趋向好转。

2.辽宁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辽宁省经济体制转轨、企业减员增效、社会保障体制的试点的展开, 大量积存下岗职工转为失业人员, 造成城镇登记失业率高居不下的局面。

2001年, 辽宁省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0年的3.7%上升到4.8%。2003―2004年, 连续三年辽宁省城镇登记失业率都处于高位状态。特别是2002年失业率 (6.8%) 升至历史高峰期, 劳动力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十分尖锐。在这个时期, 辽宁省出现城镇登记失业率高位运行状态, 其原因是随着社会保障试点的进展和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入, 企业减员幅度较大、原有的下岗人员进入失业保险, 加上结存的失业人员登记为失业人员, 造成失业率大幅上升, 2002年达到6.8%。面对这种局面, 辽宁省各级政府根据辽宁省的具体情况, 在落实认真国家关于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基础上, 先后出台各项优惠政策, 设立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等加大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与此同时,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都给辽宁省就业再就业工程带来了机遇, 经过几年的努力, 到 2007年, 辽宁省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六年多来最低点, 为4.4%, 基本达到预期调控目标, 进入了适度失业状态。

3.就业人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辽宁省是一个重化工为主的省份, 在就业人员结构中第一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之下, 辽宁省第三产业吸收就业人员能力还是较低的。

随着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入, 辽宁省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 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 出台相关政策和优惠措施, 利用第三产业中有些行业具有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小, 投入少, 所需投入低, 要求技能低, 吸收人员能力强的特点, 积极鼓励有创业能力的失业人员在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中创业, 降低失业率, 促进就业再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第三产业具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点, 拓展了就业再就业道路。

2007年, 全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达到873.6万人, 比2000年增加156.6万人, 年均增长2.9%, 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30.9%上升到2007年的40%。就业人员由1995年的629.3万人上升到2007年的873.6万人, 增加了244.3万人。目前辽宁省, 第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之比由1995年 31.1:37.9:30.9转变为32.4:27.6:40。辽宁省就业人员产业结构处于由传统就业结构向现代就业结构转化的过渡期, 变化趋势符合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规律。

4.辽宁省城乡就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 辽宁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企业改革, 减员增效, 就业安置体系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 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出现大幅下降, 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低于所需要就业人员的数量,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 辽宁省在2002-2003年的两年间, 全省城镇就业人员数量减少较多, 减少近90万人, 导致城镇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下降幅度较大。另一方面, 随着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 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游离出来,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 城镇就业人员增长也随之加快。到2007年达到1027.0万人, 比2006年增长3.2%。与之同时, 城镇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开始回升, 2007年达到47.1%。乡村就业人员比重为52.9%。同时, 也可以看出, 城镇就业人员增长速度仍然低于农村就业人员增长速度。

5.就业环境良好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比重上升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辽宁省的全面实施以来, 正如前面所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软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促进了各种形式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 辽宁省各项促进就业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大大的改善辽宁省就业环境, 为扩大就业创造了必要条件。就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 在2000年-2007年间, 国有、集体企业就业人员比重不断下降, 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 成为解决辽宁省就业再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辽宁省今后就业和再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辽宁省在振兴老工业基地地过程中, 及时抓住了难得机遇, 解决了由于结构调整造成的大量下岗职工失业的问题, 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 在振兴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辽宁省在解决就业再就业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十分突出的问题。

1.劳动力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目前, 辽宁省就业再就业仍然面临着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矛盾并存的严峻形势, 特别是体制转轨遗留的国有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和离岗失业人员、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也在增加。

2.就业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彻底改善

目前, 辽宁省正处于振兴老工业基地, 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双重变革的加速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原来隐蔽在国有、集体企业中的富余人员释放了出来,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原来的一些陈旧、落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岗位减少, 而新形成的工作岗位对就业者的知识水平、劳动技能、综合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而被释放出来的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自身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由于在短时期内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条件下产生的新工作岗位的要求, 因此不能很快地被吸纳。加之, 培训能力、质量、经费、设施等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职业技能培训以就业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尚需完善, 难以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致使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突出表现为“有事没人做, 有人没事做”的矛盾, 这就更加剧了总量矛盾。

3.社会环境、体制制度、政策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 创业环境还存在不少壁垒。初始创业的人群很难获得及时有效的金融支持;审批环节过多, 收费过多, 个体工商户的大量减少就与过高的税、费有关;服务项目过少、服务质量过差, 特别是在信息、创业培训教育和信用建设方面更显得薄弱;还有商业潜规则和腐败现象的存在, 也制约了创业的健康发展, 不少创业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人际关系的培育上, 放在如何与政府官员打交道上, 都严重地影响了自主创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城乡分割、区域封闭的户籍就业制度。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就业制度和区域封闭的多元户籍就业制度副作用明显, 户籍就业制度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统一性和流动性。一方面, 它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它产业的转移, 加剧了农村居民的失业。另一方面, 它又阻碍了区域间特别是各地城市间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导致了区域间的劳动力供求失衡, 加剧了区域性总量失业和摩察失业。

4.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缺乏专业技能, 已经成为转移就业的主要“瓶颈”。调查发现, “民工荒”实质是“技工荒”, 即并非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根本性转变, 而是一些岗位无人干、一些人又无岗位干的结构性技工短缺问题。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正在日益显现。培训与就业相脱离, 导致农村劳动力对培训的参与热情不高, 这种“政府要我培训而不是我要培训”的做法, 使培训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地方政府出钱提供免费培训, 而受训农村劳动力反而提出要误工费等。

三、促进辽宁省就业再就业的几点对策建议

目前, 辽宁省就业任务仍然很重, 解决好就业是长期面对的重大民生问题。扩大就业, 不仅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 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劳动者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 更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 鼓励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因此, 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将劳动力市场建设的重点, 由基础建设向扩大就业服务网络覆盖范围、改善就业服务手段、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方面转移, 形成市、县 (区) 、街道、社区信息联网, 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工作, 强化就业统计工作, 完善就业统计指标和统计手段;加强用工管理, 重点是制定用工登记办法, 全面实行用工登记制度, 准确掌握就业人员情况。深化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 建立区域性劳动力调剂中心, 在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 通过政府组织和管理, 有效对接岗位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实现地区间、省际间乃至国际间劳动力的有序合理流动, 使岗位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打破劳动力市场城乡、地区的分割。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 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定期开展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活动, 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行为的监管, 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监察队伍建设, 加大执法监察力度, 严格禁止和坚决纠正超时工作、不签订劳动合同、故意压低和拖欠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随意裁员等行为, 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2.运用人力政策, 改善劳动力的供给结构, 解决结构性失业

(1) 合理运用人力政策。人力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 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 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的结构。人力政策的目标, 旨在按照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 调节和改善劳动力供给, 进而改进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配置功能。人力政策, 主要是针对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而提出的扩大就业的对策。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如增加教育和培训的财政支出, 建立培训中心开发就业技能培训项目。通过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对劳动力重新教育和培训, 把非熟练工人培训成有一定技术熟练程度的工人;把不适应职业定位要求的失业者培训成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劳动者, 提高人们适应新技术变化的能力, 以缓解因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造成的失业问题。

(2) 积极开发人力资本。人力资源不等于人力资本。在一个时期内, 人力资源是相对不变的, 但人力资本却可以大幅度提升。因此, 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普及义务教育, 必须鼓励发展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必须积极引导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要通过加快教育方式改革, 努力培养具有市场经济精神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合格人力资源。积极、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本, 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和培训投资的效益, 而且有利于全面促进就业。实施鼓励人力资源开发的普惠制政策。在现行就业培训政策基础上, 制定产业升级和劳动者技能同步升级的就业培训政策, 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 进一步拓展培训资金的补贴范围, 实行分岗位、分技能、分群体的差异性补贴政策, 鼓励城乡劳动者随着产业升级不断提升就业技能, 有效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动态变化问题。

3.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 应该采取“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的途径, 解决就业问题。“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的着眼点就不再是提高工业产值、建立工业体系、发展高科技、增加机器设备等“物”, 而是提高人的专业化素质, 增加人的选择机会, 满足人的参与和享受需求等, “物”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存在的, 是手段而非目的。而且特别强调的是, “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是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 为尽可能多的人服务, 而不是只为少数人服务。“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线,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二是要使尽可能多的人获得就业岗位。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的基本途径是工业化, 使尽可能多的人获得就业岗位的关键是“以人为本”。只有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 才能让更多的人获得就业岗位。

4.扩大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在劳动中的主渠道地位

通过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使民营经济成为扩大就业再就业的生力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具有劳动密集、就业容量大的特点。要坚持“放心、放开、放手”的原则, 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打破行业垄断和所有制歧视, 实行更开放的行业投资准入政策, 扩大民营经济进入的领域。在认真执行现行政策的基础上, 政府相关部门在工商收费、税收政策、小额贷款担保等方面应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 制定更为有效的扶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办法, 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促进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更快的发展。民间有大量的投资资金, 劳动密集型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将会给新增就业、再就业和转移性就业的劳动力创造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前景。

辽宁省就业培训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3

【关 键 词】就业培训 成就 问题

一、引言

2008年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辽宁省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增大,部分行业和企业受到一定冲击,就业呈现出总量性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交织、就业需求大于供给的特征。辽宁省人民政府为改变就业难的现状颁布并实施了多种就业政策。职业培训政策具有针对性强、惠及人群广、收效快等特点,因此在众多的就业政策中得到更多的关注。

二、辽宁省就业培训状况

(一)辽宁省就业培训取得的主要成绩

1.普惠制培训促进就业功劳巨大

2005年,辽宁省在全国率先推出普惠制就业培训,至2008年累计培训230.7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超过63%[1];按63%计算,培训后实现就业再就业145.3万人,占同期实现就业再就业475.2[2]万人的30.6%,即对就业贡献率超过30%,对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功劳巨大。

2.创业培训带动大量就业

2005-2008年辽宁省创业培训8.27[3]万人,按培训后创业成功率65%计算,创业成功人数为5.4万人;按创业带动就业1:6计算,3年来带动就业32.4万人。

阜新市创业培训成功率达到58%。

铁岭市SYB创业培训成功率70%,带动389人就业[4]。

3.“品牌培训”越来越亮

多年来辽宁省精心打造培训品牌,并形成了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品牌专业、品牌培训基地。

营口市建设了12个示范培训基地,鞍山市刮沙培训直接吸纳就业6600多人,“状元王焊接”培训就业率达95%以上;汤岗子按摩吸纳就业8000多人,钢城家庭高级雇工培训800多人。凭借品牌优势打开了北京和多个省市就业市场。

4.订单培训就业率高

辽宁省针对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推荐就业率超过90%。

沈阳市2007年累计签订订单培训协议1161份,培训就业24368人,订单培训人数占培训总数的43.6%。

辽阳市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培训,仅2008年就为广东、苏州定向输出人员720人。

2009年昌图县民政局为265名退役士兵举办为期6个月的免费订单培训,全部就业上岗[5]。

5.民办培训机构发展较快

近几年辽宁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发展速度较快,数量逐年上升。数据显示,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2007年比2006年增加105所,增幅为10.1%;2008年比2007年增加174所,增幅为15.3%。

沈阳市现較大中等规模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共有99家;拥有校舍建筑面积近84万平方米,占地27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达到3.6亿元;有11所培训机构投资超过500万元,7所超过800万元。全市民办培训机构累计为社会培训各类技能人才32万余人,有近75%的学员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

营口市目前有民办职业培训机构90家,开设20多个专业,年培训能力近2.5万人[6]。

(二)辽宁省就业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业培训效果不理想

创业培训对促进就业具有倍增效应。然而资料表明,辽宁省创业培训人数由2007年的2.5万人下降到2008年的1.7万人[7],降幅达32%。创业带头人带动就业的人数由2005年的9.2万人下降至2009年的5.8万人,降幅达36.8%。究其原因,除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外,与对创业培训的认识、投入和管理有一定的关系。

2.培训补贴资金不足

一是培训补贴资金绝对数下降。2009年辽宁省财政支出的培训补贴资金总额(12786万元)比2006年培训补贴资金总额(27137万元)减少了约10098万元,相对数降低了约37.2%[8]。资金投入大幅度下降,必然影响培训规模和效果,进而影响就业。

二是培训补贴资金相对数下降。辽宁省近些年培训补贴资金占再就业资金总支出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由2006年的9%下降到2009年的4.7%(考虑了2009年最后3个月的因素),下降幅度近一半。在省就业扶持基金中,用于培训补贴资金的比例过小,下降幅度过大。

3.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辽宁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数量增长较快,但培训人数的增长幅度却在逐年下降,2008年培训人数的增长幅度同比减少了2.44个[9]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培训市场化、社会化认识不足,从而过度依赖公办培训机构,使得民办培训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

三、其他省市就业经验

1.提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

重庆市2009年新增农民工“岗前培训”项目,对岗前受训农民工给予600元/人的补贴,全市1-10月培训农民工31.7万人。同时,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补贴最高标准由500元/人提高到600元/人[10]。

河南省2008年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学员的补贴标准,人均补贴由2007年的466.9元提高至500元。对于零就业家庭的子女,参加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的,则按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11]。

2.资金来源多元化

在再就业培训中,香港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从培训基金来源看,除大部分由政府拨款外,还有政府批准的对可雇佣外地劳工的雇主的征款,以及企事业团体或私人捐款等[12]。

四、对辽宁省就业培训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1.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扶持力度

首先,提高就业扶持资金总额中职业培训资金的比重。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文化技能的重要措施,具有重要的“造血”和“授人以渔”功能。加大职业培训资金的比重,对促进就业具有积极性、长期性和根本性作用。

其次,提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中有12个(占85.7%)认为职业培训就业政策今后应该“增加补贴额度”,2个城市(占14.3%)认为应该“维持现状”,没有一个认为应该“适当减少”,可以看出目前辽宁省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偏低,应予提高。

2.充分发挥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

根据资料显示,2006-2008年辽宁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数量发展比较快,其中2006年增长了28.4%,2008年增长了15.3%;但是培训人数增长相对慢得多,2007年增长了6.7%,2008年仅增长了4.3%,说明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建议将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纳入普惠制培训补贴范围,充分发挥其促进就业的作用。

3.切实做好创业培训工作

目前,辽宁省创业培训在管理、投入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建议省政府提高对创业培训的认识、加大对创业培训的投入、加强对创业培训的管理。更进一步的发挥出创业培训的倍增效应。

4.开辟多元化培训资金来源渠道

职业培训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当前,辽宁省大多数培训都是由政府出资为企业培训买单。并且政府对于培训工作不仅拨付资金,还承担培训过程的一切管理等,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政府开辟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呼吁社会各界组织共同承担职业培训费用。一方面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另一方加大对培训的通入,更有效地做到政企合作,培养更为合格的员工。

五、结论

辽宁省目前就业培训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文章通过对辽宁省就业培训状况的概述,重点分析了就业培训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就业培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从政府、企业双方面强调就业培训资金来源途径的重要性。对于辽宁省政府以及广大群众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少忠.辽宁普惠制就业培训使就业率超过63%.人民日报,2008-06-02.

[2]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辽宁省2006年就业发展报告.辽宁省2009年就业工作情况.

[3]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辽宁省2006年就业发展报告.辽宁省2009年就业工作情况.

[4]辽宁省铁岭市变输血为造血,以创业促就业--SYB创业培训成为普惠制就业培训的“明星品牌”.

[5]辽宁就业网.辽宁日报.2009-12-14.

[6]2008辽宁省培训工作会议-营口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营口:优化教育资源实现职业培训的跨越式发展.

[7]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辽宁省2006年就业发展报告.辽宁省2009年就业工作情况.

[8]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辽宁省2006年就业发展报告.辽宁省2009年就业工作情况.

[9]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辽宁省2006年就业发展报告.辽宁省2009年就业工作情况.

[10]重庆市政府网.[重庆]实施农民工特别培训计划大力提升农民工素质

[11]河南再次出台系列就业优惠政策.?2007-12-21.

辽宁就业分析报告 篇4

长期以来,大部分企业都会对求职者的学历做出硬性要求,往往学历越高,就业越容易,求职者文化程度的高低成为企业选才用人的重要参照因素。然而,近年来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数据显示,对求职者文化程度做出明确要求的用人单位日益减少,学历高低对求职者就业状况的影响逐渐淡化。20XX年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企业,90%以上对求职者文化程度做出硬性要求,20XX年这一比例为84%,20XX年降至76%,20XX年则仅为74%左右,20XX年前三个季度的比例分别为81%、72%和73。92%。

数据表明,近年来,用人单位用工要求已由原来的侧重求职者学历水平开始向重视求职者实际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方面转变,学历因素对求职影响日益淡化。

伴随用人单位淡化学历要求以及就业群体自身结构和数量的调整,不同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就业状况也发生相应变化。本科生、硕士生学历优势不再明显,动手能力强的技校生、高职生反而更加容易找到工作岗位。

数据表明,近年来,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者求人倍率(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求人倍率数字越大,越是容易找工作)持续走低,20XX年一、二、三季度,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求职者求人倍率分别为0。83、0。56和0。65。而高中生、大专生求人倍率较高,就业压力较大学本科生相对较小,尤其是职高生、技校生、中专生的就业形势良好。20XX年一、二、三季度,职高生、技校生、中专生的求人倍率均在1以上,就业状况相对较好。

1月16日,辽宁省教育基金会第三届二次理事会在沈阳召开。会议表奖了我省近两年来涌现出的一批扶贫助学先进个人和集体。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X向大会发来贺信,省长陈政高出席会议,省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王怀远到会并致辞。

辽宁省教育基金会成立20多年来,为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近来,基金会募集各类捐助总计金额达1。1亿元人民币;奖励资助优秀学生、贫困学生9万余名;表彰奖励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7722名;捐赠扶贫救灾物资600多吨;资助26个县兴建农业科技教育示范基地60个;组织2300名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仁者”志愿者开展送教下乡、教育扶贫等资助活动117次,45个县 (区)100多所中小学的8万名农村师生受益。近两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基金会依然克服困难,共筹集教育基金达1212。6万元,同时“仁者”志愿者队伍的规模和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会上,陈政高、王怀远为辽宁方大集团等9家企业单位颁发了 “仁者助学突出贡献奖”,以表彰他们在支持我省教育发展过程中作出的贡献。

明亮的教学楼,宽敞的塑胶跑道,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设施齐全,图书室,心理咨询室,音乐、美术、科学实践教室应有尽有。像这样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辽宁省20XX年底共建成940所,实现了每个乡(镇)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总体目标,百万余名农村中小学生受益。这一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大成果的取得,与辽宁省、市政协的建言助推密不可分。

自20XX年以来,教育公平成了辽宁省政协全会和14个市政协全会上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形成了上下联动、合力助推之势。在20XX年初的辽宁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孙玉良、张明鸣、张晓波、张思宁、张冰冰等委员,建议全省各级政府把建设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当做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来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广大农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在沈阳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陈秀庆、王健、时洪等委员建议: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尽快改善其办学条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项制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辽宁省就业 篇5

预计全省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7.6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为做好20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省大学生就业局多措并举,讲求实效,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

为充分发挥校园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省大学生就业局早启动、早部署,自下半年开始,组织开展各类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按照“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行动计划”安排,省大学生就业局积极与盘锦、营口、抚顺、鞍山、辽阳等市人社部门联合开展“企业进校园活动”,分别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营口理工学院举办石油化工类、装备制造类等专场招聘会。今年3月以来,在全省举办“2014届高校毕业生春季校园招聘系列活动”,组织全省高校在离校前争取举办至少1场大型校园招聘会。

省大学生就业局还积极联合省直有关部门,共同开展招聘活动。今年1月至今,与省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在辽宁展览馆联合举办大型公益性招聘会,组织218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5749个;与省总工会联合举办了3场专场招聘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与省妇联联合开展“辽宁省2014年女大学生就业网络招聘月”活动,集中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此外,还积极配合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开展“2014年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等网上招聘会。

2014年第一季度,省大学生就业局以高校为重点,共组织举办大型招聘会46场,中小型及专场招聘会1722场,累计参会单位9147家次,提供就业岗位136569人次,积极送岗位进校园、入院系。

辽宁省就业 篇6

自 荐 信

尊敬的单位领导: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观看我的自荐材料。很荣幸我能成为您考虑的对象。我是XXX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11届毕业生。XXX大学坐落于辽宁西部XX,是一所工业为主综合大学有六十年的建校历史。土木建筑是我校的优势学科,建环暖通更是土建学院的强势专业。

大学四年如白驹过隙,对我来说,不仅专业知识得到大幅提升,为人处事也得到升华。在学校就读期间担任土建学院学生会外联部部长、安全工作部部长。在学生会锻炼的这四年培养了我较强的沟通能力、办事能力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幽默感、乐观和友爱是我做人的方式。加之在锦州联通公司实习的两年更是培养了我遇事不慌、沉着冷静、条理清楚、立场坚定、顽强向上的心态。

当今社会竞争更加激烈,要使自己在竞争中不败下风就的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适应能力。在校期间运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建筑及排水、供热工程、工程热力学、制冷技术等专业丛书。对计算机知识也酷爱有加。Word、Excel、Powerpoint、CAD、Photoshop等软件可熟练操作,并且获得全国CAD技能考试一级证书、国家劳动和保障部颁予的CAD职业培训证书。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校三等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等。

一滴滴汗水是面对昨日舒心的微笑,也是走向未来丰沛的信心。我要用我那双冷静善于观察的眼睛,那颗真诚而热爱事业的心,用那双善于操作而有力的手,那双发誓踏平坎坷的脚一如继行的发扬对工作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磨砺前行。我相信只要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奋斗精神和谦和待人、敬业务实、勤勉律己的人生态度,他日必定能加报社会。我坚信只要贵公司给我一次机会,我就一定会用我200%的努力来回报贵公司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会做的更好,我一定会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我最大的贡献!静候您的回音,再一次向您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此致敬礼

辽宁省就业 篇7

辽宁省陆地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4090万人, 共辖14个市、44个县 (县级市) 。辽宁省自然资源型城市有鞍山、抚顺、本溪、阜新、盘锦以及6个县级市 (区) , 总人口占全省33%, 土地面积占全省37%, 被国家公布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区) 的有7个。

除盘锦市以外, 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失业率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根据《辽宁统计年鉴2009》中2005-2008年辽宁省各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得知:2005年以来, 辽宁省资源型城市的城镇登记失业率高于非自然资源型城市的大连和沈阳。2008年, 本溪市和阜新市的登记失业率为5%和5.1%。据2006年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调研组抽样调查发现:资源型城市抚顺、本溪和阜新3个市的失业率分别为31.12%、21.30%和24.68%。

根据辽宁省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得知:辽宁省城镇失业人口137.7万人, 失业率为10.89%, 失业人口和失业率分别为登记失业人口和登记失业率的2.28倍和1.91倍。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底辽宁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9.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而全省城镇实际失业人口88.9万人, 实际失业率为7.3%, 实际失业人口和实际失业率分别为登记失业人口和登记失业率的2.27倍和1.92倍。据此分析, 辽宁省资源型城市的实际失业率超过了国际警界线7%的水平。这足可以反映2005年以来辽宁省资源型城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单位:千人)

数据来源:城镇登记失业数据来源于《辽宁统计年鉴2009》和《2008年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此外, 辽宁省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较小, 从表2中可以看出:自2005年起, 辽宁省第三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 到2007年降为36.6%, 与发达国家70%以上或者发展中国家65%的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而在三大产业中, 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最强, 但是2005-2007年辽宁省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呈连续下降趋势, 连续3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就业的增长。

(单位:%)

来源:据2009年辽宁省统计年鉴测算注:美、日、欧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在70%以上, 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65%

二、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就业的出路

(一) 优先引导劳动力向就业弹性大的第三产业转移

扭转辽宁省劳动力严峻的就业形势, 需要根据就业弹性调整产业结构, 优先发展就业弹性系数大的产业, 并且逐渐使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和每一大产业内部就业比重趋于合理, 提高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7年辽宁省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为0.4554, 而第一、二产业就业弹性分别是-0.0912和0.0799, 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分别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高0.56和0.38。2008年, 辽宁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下降为0.1431, 第一、二产业就业弹性分别是-0.0476和0.0211, 就业增长明显低于2007年。因此, 辽宁省可以利用第三产业的增长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即辽宁省解决就业问题的希望, 应当主要放在就业弹性大的第三产业上。

数据来源:据2009年辽宁省统计年鉴计算

第三产业内部就业弹性也不一样。从表4可以看出: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最高, 均在0.4以上, 增加就业的潜力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也比较高, 在0.2左右, 增加就业的潜力也较大, 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应该重点发展这些行业。

(二) 继续扩大第二产业内就业转移

资料来源:赵建国.国有企业过剩就业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辽宁省历来以第二产业为主, 今后也是如此, 应该将第二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一个战略重点, 在第二产业内部也要优先发展就业弹性大的行业。

辽宁省的优势工业产业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原材料开采加工业;二是钢铁业;三是装备制造业, 其中装备制造业吸纳就业能力比较强, 所以辽宁省要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 同时加强新兴制造业的发展, 推动劳动力就业发展, 尤其是要发展制造业中拉动就业能力强的产业, 如皮革制品、服装、文教体育用品、家具、纺织、专业设备、普通机械、金属制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木材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和电气机械及器材等就业密度高的产业。

(三) 引导劳动力向现代农业转移

辽宁省各县域地区要发展就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中小企业, 就近优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据研究:如果搞工业项目, 安置一个劳动力需要投入固定资产100千元-200千元, 搞现代农业只需要30千元-50千元就够了, 并且当年就能见成效。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利用自身的土地资源, 建设农业园区,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阜新市重点发展花卉和畜牧业, 建设都市农业;盘锦重点发展精品农业;抚顺、大石桥和本溪重点发展林果、药材及其加工业;调兵山、北票重点发展林草、花卉、畜牧业;弓长岭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 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出路。

(四) 引导劳动力向辽宁省外部转移

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导产业在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 可以到异地开发矿产资源, 实现异地就业。各市可以以域外就业机构为支撑点, 拓展域外劳务输出, 在省外境外建立一批稳固的劳务输出基地, 组建劳务输出协会, 培养劳务经济带头人、经纪人, 组织省外、国外输出。

各个市政府可在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深圳、沈阳、大连等经济发达省市建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 设专人负责收集境内外的劳动用工信息, 扩大就业信息渠道, 与当地劳动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劳务输出合作的重点放在吸纳就业人数众多且技能要求不是很高的制造业、服务业上。

(五) 培育当地优势替代产业

辽宁省各个资源城市可以从其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 培育优势替代产业。2009-2013年辽宁省重点支持接续替代产业项目———葫芦岛煤炭工业园区资源深加工, 可以吸纳14000人就业;盘锦市2009-2013年的海洋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可以吸纳15000人就业, 政府要重点支持。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确定重大接续替代产业项目时, 要重点考虑解决人口就业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金属矿山尾矿积存有50亿吨, 煤矸石有38亿吨。辽宁省各个资源城市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矿山尾矿积存, 这些所谓的“废物”, 是矿业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衍生资源”, 这些产品的生产会解决大量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因此, 在缓解就业问题上, 资源枯竭城市可以以此为起点, 发展替代产业, 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带动就业。此外还以利用煤矿关闭后具有独特的采矿遗迹景观, 发展工业旅游, 将其建成生态旅游风景区;将露天矿坑蓄水建成人工湖等。

(六) 培训劳动力, 提高劳动力工作技能

提高劳动力资源素质和工作技能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资源枯竭型城市剩余劳动力技能单一, 很难在其他行业就业。各市要鼓励政企联手对农民工开展劳动技能、个人素质、敬业精神、法律法规等综合素质培训, 把培训的重点放在45岁以下、文化基础好、有培训要求、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民工上。

在条件允许的地区, 通过立法强化农民工培训, 实行就业和培训相结合, 将企业招工与劳动保障部门培训相衔接, 根据企业用工和工种的情况, 由企业和劳动保障部对农民工联合办班进行培训, 以减少培训的盲目性。各地区可以结合各自的实际, 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 在义务教育中增加必要的就业培训的内容和法律法规知识等。

摘要:文章首先对辽宁省城镇实际失业率和三个产业就业弹性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 并针对辽宁省资源型城市众多和第三产业比重小的现状, 最后提出了以下促进劳动力就业的策略。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弹性,劳动力就业转移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概况辽宁地理概要[DB/OL].http://www.china-liaoning.gov.cn.

[2]、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课题组.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府策略研究[DB/OL].http://www.pkuppi.com, 2007-03-01.

[3]、辽宁统计局.辽宁省统计局发布有关就业状况分析报告[N].沈阳日报, 2006-06-07.

[4]、赵建国.国有企业过剩就业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5]、赵晓峰同志赴阜新考察经济转型过程中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报告[EB/OL].http://www.yc.gov.cn/zwgk/dcyj/22813.html, 2008-03-27.

辽宁省就业 篇8

关键词:遼宁省 经济转轨 就业效应 宏观经济政策

遼宁经济进入转轨阶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转轨深化期以来,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长期性就业隐忧开始显现,其持续演进必将成为制约遼宁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力量。

一、遼宁经济转轨的就业增长效应

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经济转轨期以来,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遼宁经济总量的增长,11164.3亿元的GDP使遼宁于2007年跨入“万亿俱乐部”省份行列。但是,尽管随着遼宁地区经济转轨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就业总量由1996年的2031.8万人提高到2007年的2180.7万人,但是遼宁省的就业弹性却表现出了总体下降趋势。有数据显示,1978—1996年间遼宁省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283,但1997—2009年间的平均就业弹性则仅为0.056(见图1)。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1979年以来,遼宁省就业弹性累计四次出现负的情况,且全部发生在经济转轨比较激进的1997—2009年间。这与国有企业在此期间大比例、密集性退出关系极为密切,同时与遼宁地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延续和强化密不可分。我们对1985—2007年遼宁省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95%显著水平),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始终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增长弹性却在不断下降,已经由1981—1996年的0.404下降至1997—2007年的0.277,这表明遼宁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程度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趋向于日益弱化。与此同时,通过计算1985年以来各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弹性,发现遼宁省固定资产投资大比例增长的同时, 其就业弹性则始终在低水平波动。这样,在国民经济越发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后者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又是极低的,就业总量的变动情况自然也就难以令人乐观。

二、遼宁经济转轨的就业结构效应

从理论上判断,经济体制转轨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过程,但它通常会伴随较为强烈的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会对就业结构产生显著冲击。

一方面,从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角度看,随着经济转轨进程的加快和国有企业退出速度的提升,原本滞留在国有企业中的隐性失业者不断流出原有单位而公开化。有数据显示,2000年遼宁省非国有单位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9.68%,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占全部城镇基业人员比重为50.32%,二者比例接近1∶1。但是到了2009年,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员的比重则迅速降至28.61%,而非国有单位的就业人员比重则跃升至71.39%,二者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2∶1。

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角度看,产业是就业的载体,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引发就业结构的变化。如果定义各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域从业人员比重与其生产总值占全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之差为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话,那么图2表明,遼宁省30余年来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始终为正,说明该产业的就业增长比重始终高于产值增长比重,产业内部仍然积存着劳动生产率较低从而有待于迁出的过剩劳动力;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始终为负值,尽管1978—1992年期间其绝对值总体上不断下降,但随后就在总体上不断上升,表明该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始终较高,其对增量劳动力的潜在就业拉动效应正在趋于下降。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的变化稍显复杂,自1986年起由正转负,而后又于2006年开始由负转正,表明该产业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度已经开始提高,其对增量劳动力的人力资本需求也越来越高,从而新增劳动力的进入难度也正在不断加大。

三、遼宁省的长期就业隐忧

近期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遼宁省人口的总负担系数稳步下降。鉴于此,能否在经济转轨不断深化的同时,充分利用由这一有利的人口红利期所带来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加速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成为一项重大课题。抛开前文已经分析的经济增长的就业拉动效应非常微弱和就业结构偏离度过高问题不论,摩擦性失业趋于普遍、周期性失业端倪初显等长期就业隐忧均已成为决策科学化的严峻挑战。

(一)摩擦性失业趋于普遍

以下岗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成功率为例,有数据表明,2000年以来遼宁省下岗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成功率平均水平只有52.6%,最低数值出现在2000年,为43.3%。2000年以后,这一数字尽管有所提高,但即使是最高年份(2005年)的数值也仅为58.7%。

(二)周期性失业端倪初现

以1997年以来遼宁省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因变量、经济增长率为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在95%的显著水平下,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007,已经表现出了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这种情况表明,遼宁省就业总量的变动将可能在未来经济运行进入下行通道时,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而同步性下滑。

四、遼宁省就业促进型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一)转变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目标取向

将就业增长与失业治理目标放在宏观经济政策的首位而加以优先考虑,并通过各类政策手段协调性地推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同就业增长的协调演进。

(二)多元措施并举,加大就业需求的创造力度

一是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植力度,提高其存活概率和存续时限,提高其就业吸纳能力。二是紧紧抓住开发和建设“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突破“遼西北”的有利时机,进一步统筹规划相关县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特别是要加强相关县区内部的小城镇建设,使其真正发挥就业需求的“引擎”效应;三是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鼓励各类社会成员自主创业,特别是鼓励就业困难群体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提高全社会的就业增长速度。

(三)改善劳动力供给,切实缓解就业供需之间的数量和结构矛盾

一是在充分发挥就业主管部门主导作用的同时,广泛发动各类社会团体,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性就业培训,有效提高下岗、失业群体的再就业能力和再就业信心,促进其顺利实现再就业。二是统筹规划,根据全省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方向,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特别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实现职业教育和就业的“一元化”。

(四)加速产业结构适应性调整步伐

在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和科技领先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要丰富服务业内涵,促进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使之成为解决长期就业问题的主力军。当然,在政策倾斜方向的选择上,则应在鼓励传统的餐饮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发展的同时,大力促进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以此引导新增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

(五)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应对摩擦性和周期性失业难题

一是要不断充实劳动主管部门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提升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使之在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示范效应。二是鼓励各类社会力量进入劳动力服务市场,充分发挥其信息来源广泛、服务形式灵活、服务内容广泛的优势,快速成为行业中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①蔡昉,都阳,王美艳.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②蒲艳萍. 转型期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中国就业效应[J].《统计与决策》,2008(7)

③《遼宁统计年鉴》(历年)

(徐世江,1973年生,遼宁遼阳人,遼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

上一篇:一年级写字教学论文下一篇:应急救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