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2024-07-10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通用12篇)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篇1

别出心裁的新教材――人教版(2012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材解读

文/舒玉萍

摘 要:新一轮的教材改革在我国全面铺开,与的教材相比,人教版的生物教材在知识、活动、图片、练习以及编排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与创新,通过分析比较新、旧课程标准以及新、旧教材的不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新课程标准;分析;解读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版)》与《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更加注重概念的教学。不仅在“课程内容”的10个一级主题中,增加了“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的内容,而且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也增加了“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的内容。

一、新教材对于概念教学的实施

2012版新教材每一节的编排都是先通过“想一想,议一议”,针对学生已有的前概念而创设学习情境,引起认知冲突,引入新课。“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栏目点出本节的学习要点,其中多数是重要概念,为学生学习每一节内容指明目标;每一节的节标题或黑体字标题直接阐述概念的内涵,学生一看就能明白本节的学习要点是什么;每一节还提供了丰富的生物事实资料,支撑科学概念的形成,清楚阐述科学概念。在每一次学生活动之后,都会及时进行总结、概括,并用黑体字陈述概念的内涵,或者是理解概念的重要内容;每一节的课后练习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实行检测,了解学生对本节重要概念的掌握情况,重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二、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

七年级下册只有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本单元就围绕“生物圈中的人”这一主题展开,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将人体生理知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结合起来讲。例如,本单元单元页,揭示了人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都依赖于生物圈的环境和资源;人类的活动也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我们不仅要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生理,也要关注人和生物圈的关系。第二章的开篇语,提示学生讨论人体的营养,不要忘了生物圈、生物圈的状况以及影响到每一个人的食品安全与个人的营养密切相关等等。

三、新教材三维目标培养的变化

1.知识内容安排的变化

新教材与版的教材相比,维持原来的七章不变,合并或删减了《计划生育》《空气质量与健康》《人粪尿的处理》3节,使原来的七章23节内容精简为七章20节内容。

第一章第二节男、女生殖系统部分增加了文字概括和说明,通过图片和文字结合,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基本概念;第二章第二节增加了消化的定义、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的过程等的文字说明,有助于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第二章第三节的科学技术社会“绿色食品”直接用“小资料”的形式呈现,言简意赅;第三章第二节人体的呼吸演示实验,增加了对各仪器所模拟结构的解释说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本实验的意图以及呼吸的过程,删除了容器中气体压力与容器容积的关系以及应用此原理分析呼吸过程等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了解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直接用文字概括说明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原课本第五十页的“资料分析”是不必要的;第四章第二节血管部分增加了静脉曲张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第四章第三节心脏的内容增加了文字说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心脏的位置、结构与功能;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通过增加其他排泄途径的内容,让学生对于排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能力培养方面的差异

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的。在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的课本中,精简、完善了一些探究活动,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册共安排了各种类型的活动34个,其中观察与思考6个,资料分析10个,探究3个,实验3个,演示实验1个,拟定计划1个,设计1个,模拟探究1个,课外实践2个,技能训练6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也可以自主参与这些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3.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植科学精神,渗透人文关怀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无处不在。教材通过一幅幅图片和意境优美的文字向学生展示出我国的`大好河山,引发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四、评价体系的变化

2012版新教材与2001版旧教材相比,改变了课后练习的题型,从原来的单一问答题变为选择、连线、判断、填表、简答等多种题型。通过多种形式的题型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检测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

五、呈现方式的变化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每一节都采用了更大、更清晰、更科学、更美观的图片,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之前进行预习和阅读。对每一节的知识要点,直接用黑体字阐述概念的内涵,并对知识要点进行概括,更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增加了“小资料”“想一想”“试一试”等栏目,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过设问等形式帮助学生学生进一步理解重要概念及知识要点。

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图名的图62幅,加上小图和其他体系中的图,共141幅。另外,还安排了3个表格。这些图表是服务于知识和活动的,有利于激发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资料”18条,这些小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

总之,与2001版的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编排更独特、更新颖,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到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精心设置各个环节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篇2

一、调整实验顺序,重视时效,便于学生广泛参与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条醒目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生物教学中有大量实验,学生需要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即“做中学”。活用实验给学生创设更多体验机会,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广泛参与。生物实验在“选时”和“选材”上直接决定着实验成效,而材料选择在不同季节和地区都有一定局限性,这会影响学生知识体验和参与的积极性,造成学生参与面受到制约。为此,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时可以因“效”施教,因“时”取材。

例如,建议把2012年苏科版《生物学》 (七年·上册) 中“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一章,提到“生物与环境”中第二节后上。基于两点考虑:一是阳光、水和无机盐也是影响植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二是对于“光合作用”实验更具时效性。如果照教材顺序教学,此时已过“寒露” (每年10月8日或9日) ,我们所在的苏南地区气温明显下降,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幅降低,绿色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放缓。此时“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和“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实验周期长,实效差,易失败。

又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中,课本实验活体主材为马蹄纹天竺葵和银边天竺葵。天竺葵原产非洲南部,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用天竺葵做实验时对光照的条件要求较高,光照不足时实验常失败。如果一味按教材中指定活材进行实验,会限制学生对身边生物实验选材的范围,也抑制了学生参与实验的激情。为此,教学中我让全班学生一起参与实验选材,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最后整理出可替代天竺葵的活材有:三叶草,天胡荽,地藕,野菠菜,垂序商陆,凤仙花,丝瓜叶,大豆叶片等等。其中,野菠菜叶宽大,叶片薄,易脱色,实验现象明显。校园里很多这种植物,取材方便。学生实验步骤如下:

(1) 选取一株生长茂盛的野菠菜,用不透光的黑色塑料袋 (或纸箱) 罩住整株植物24hㄢ

(2) 用黑色纸片 (或烟盒内层铝箔纸) 在叶片相同位置,上下两面盖严,用回形针固定。

(3) 在阳光下照3h,摘下这些叶片。

(4) 把叶片放在盛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5min后,叶片褪成黄白色,取出叶片,用清水洗净后,滴上碘液。

(5) 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掉叶片上的碘液。观察到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色。

实验结论:实验说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

在交流中学生还不断提出: (1) 实验中用红色纸片遮盖可以吗? (2) 红色植物叶片可以做光合作用实验吗? (3) 苹果上的“福”字是怎样形成的? (4) 没有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存在吗?等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有效激发。接下来学生们又找到了可代替银边天竺葵 (或银边长春藤) 做对比实验的有:银边吊篮、皱叶冷水花。

因此,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自然因素或区域条件,注重探究活动的可操作性,学生通过亲身探究广泛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推动了以“探究技能”为核心的能力培养。

二、借助概念教学,拓展思维,利于学生深度参与

2012年新苏科版《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 突出对重要概念的有效学习。教材以重要概念的学习为线索,根据学习内容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采用“概念形成”、“概念获得”等不同模式呈现教学内容,并力求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整理。在教材排版中对重要概念及形成过程刻意进行了字体“加粗”处理,彰显重要。在“本章学到了什么”中通过填充“概念图”来检测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非线性”图示法。教材中的概念图主要是填充“节点”,这种表现形式在视觉上凸显“关键词”和“连接词”,更多意义在于过程表述的非文本化。教材中的概念图诸如:

概念图更多体现了概念的层次关系,缺乏对生物概念的深度诠释。学生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需要思维的深度参与,需要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层思考。思维导图恰恰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它能呈现出整个思维过程,借助思维导图能够提高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导图理清思维脉络,掌握整个知识架构。尽管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有相同的“非线性”特征,但其核心目的不同,前者在于表征知识,后者在于激发和整理思考。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可有效拓展思维的深度,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如在“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一节中,概念繁杂,又是承前启后的关键点,内容的理解有助于下节内容难点的突破,对于该内容学生基本上处于零散的前科学概念状态。对此,我采用教学思路:问题情境引入新知→亲身体验建立感性认识→实验探究形成概念→联系实际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如下思维导图:

在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更有助于学生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形成清晰准确的认知。在概念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促进了思维的深度参与,拓展了思维活动空间,有助于学生自学。

三、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应用,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参与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提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为顺应时代发展,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教师和教材都仅是知识传播的载体,生活才是知识产生的源泉。在现代教学中,强调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生活化等特点,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新教材在“本章学到了什么”板块中设置了“能力提升”,该部分设有“情景·问题”。诸如:

题目:许多菜农利用温室大棚生产蔬菜,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了提高温室大棚内蔬菜的产量,应采取什么措施?

A.适当加大昼夜温差 () B.合理密植 ()

C.大量施肥 ()

(2) 下表是三个大棚的温度控制情况,哪个大棚更有利于提高蔬菜产量?为什么?

2012年苏科版《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 P128第3题

这一改变不仅体现在题型设计上,更体现出对生物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的提升。情境设置更具“现实性”,问题设置更具“开放性”。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不拘泥于教材;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其中的生活素材。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多角度参与到学科学习中来,生活实践为学生多角度参与生物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尽管教材“STS”板块随着修订也有改动,但受限于教材版面和使用周期,其事例多为重科技、轻生活,学生不易接触到,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亲历”问题更易引发思考,“真实世界问题解决”易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如在学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一章时,借助2012年“世界粮食日”倡议学生“感受饥饿,写出体会”,然后回顾三餐并列出“你最喜欢吃的菜和你认为最有营养的菜,你对营养的看法”等,小组讨论合作设计营养食谱。引导学生分析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是在哪些器官被人体吸收和利用,不同营养物质对人体有何影响。结合自身体会,学生完成分析后,不仅记住了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还充分理解了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进而认识到暴食和偏食对健康的危害,明白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增强了节约粮食的意识。

生物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事例很多,诸如: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就会死去;小麦在子粒形成期间遇到阴雨天气,就会造成减产;在移栽花卉或树苗时,为何要去掉一些枝叶?锄地松土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学生多角度参与生物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价值观,还会潜在影响其将来的职业选择方向,学生乐学。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结合实际调整教学顺序,注重实验时效性,便于学生广泛参与;依托概念教学,借助思维导图拓展思维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深度;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科知识应用,使学生多角度参与学习,以学带用,以用促学。使学生逐步形成“做中学→学中思→思中用”的良性循环。

摘要:以2012年苏科版《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 教材中的三点突出变化为出发点, 结合实例, 从实验教学、概念教学和情境教学三个方面, 就如何善用教材资源促进学生参与提出三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材资源,学生参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王文丽.运用概念图策略组织生物课堂教学实践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7) .

[3]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的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 2012, (5) .

[4]郑国建.初中生物实验材料的季节性配备解决方案[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10, (1) .

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教材分析 篇3

关键词:教材;七年级英语;教材内容结构和编排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教材简介

《新目标英语》(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Go for it》七年级下册共12个单元,加上复习单元2 个,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策略等部分补充材料。总的来说,这个长度对于一个学期的教学是合适的,与之前的教材相比, 省去了期中和期末的复习单元总结。在目录中,每一个单元中包括了题目、主题、功能、结构、目的语、单词、复习点这几部分。附录包括课文知识点、磁带录音 语音知识、语法、词汇与表达、单词index、名字列表、不规则动词变化表。每一单元都只有3页,分为A部分和B部分,各部分占一页要介绍基础性的语言知识,例如单词、句型、语法,而 B部分主要进行巩固和运用。在这两部分中,都比较好地结合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但 A部分更注重听和说,B部分注重读和写。在 B部分结束之后,就会有一个简单的自我检测,这部分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的检测或总结,另外一方面则是带有一点拔高性质的要求。每个单元还有self check部分,供学生自我检测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之用。它采用“语言的输入——学生的消化吸收——学生的语言输出”为主线编排的。通过确定language Goal,采用听、说、读、写,自我检测等手段,有效提高语言习得者的学习效率,有利于习得者的语言产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教材特点

(一)图文并茂。

当打开教材时,你会被里面生动而又有趣、诙谐而又美的图片吸引,几乎每一页中都有插画,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提升了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让他们爱上英语,拥有好的学习动机,是大有裨益的。

(二) 实用性强。

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都取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他们的认知水平、年龄、生活经历,习惯都有密切的联系, 例如: Unit 1:Can you play the guitar? 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Unit 6:I am watching TV. Unit 11: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等。这些话题来自生活,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都懂,也有话说,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用到,所以说实用性很强。

然而它的优点其实也隐藏着缺点,譬如说,中国很多偏远地区的学校,学生们还没有机会摸到吉他,没有电视机看,没有出过大山,这些因素又造成了这套教材在地区选择上的局限性。这也是对中国教育提出的高要求,让每一个小孩受到同等的教育是很紧迫的。

三、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双基能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达到语言运用能力的迁移和拓展。

四、教学措施和方法

措施: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协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勇气和信心;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的迁移,加强日常生活中英语口语的运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用探究,共同提高。

1、加强词汇教学。包括单词拼写,词义记忆,语用功能的训练,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常抓不懈。词汇是文章、句子的基本单位,词汇量的大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否熟练地用英语读和写;能否顺利地用英语思考。从去冬期末考试所反映的问题看,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加强拼读与拼写的同时,应帮助学生进行有意识记,应加强对词的用法及内在含义的理解,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解释单词的能力,逐步启发引导学生用英语思考。单词教学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这样,学生在学会了单词的同时,也学会了词的一些基本用法。

2、基本的语法教学一定要与语境相结合。进行语法操练时,要坚持

“四位一体”,即话题、语境、结构、功能相结合。抓住话题,联系语境,确定语法结构,明确语法功能(交际功能)。要重视语法知识对于培养语言运用功能的基础作用,又要注重改革教法。课堂上一定要有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枯燥的题海战术已不能适应现今的英语教学。

3、加强交际用语教学。用英语进行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教学语言功能项目时,要尽量避免格式化,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应变能力。

4、此书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且每一单元设计有4-5个pair/group work,学生每一堂课都有充分的练习时间,以此来强化新单词以及新的语法结构。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提升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分辨能力,组织能力等。笔者所实习的育才中学在组织课堂教学方面做得非常好,教师不仅基本功扎实,教学方法好,而且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如教unit 3 动物这一单元,就注重深入要爱护动物,和动物做朋友,在unit 4职业这一方面,则强调应注重男女平等,并不是所有nurse都是女性,也并非所有警察都为男性等等。这一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5、进一步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又一重点。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于平时。教师在平时讲解阅读理解题时,应着力帮助学生分析语言材料,而不是核对答案。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篇4

七年级地理主要学习区域性地理知识。从认识大洲到了解地区到走近国家,根据区域面积大小同,根据地理学科整体性与区域性的特征,在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基础上,对比各区域不同的特征。在教法上抓住以读图为关键,提取一定的地理信息,从而分析该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经济的发展。

教材的第一大部分“认识大洲”,以大陆为单元,介绍欧亚大陆上的亚洲与欧洲,非洲大陆上的非洲,美洲大陆上的北美洲和南美洲。在整体上反映了亚欧大陆的东西差异;美洲大陆的南北差异;非洲大陆的对称特征。在局部上从地形为切入口,分析气候、河流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的内容为主体在人文地理上也突出了各个地区的特点。如亚洲、欧洲的人口与国家、非洲的亟待发展的经济以及美洲大陆的移民结构。

教材的第二大部分“了解地区”,综合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内容,但又突出了人文地理的差异。如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与华人聚集地、南亚的人口与宗教、西亚的地理位置和石油、欧洲西部的发达经济与旅游业、两极地区原始生态的科学研究。

教材的第三部分“走进国家”,除南极洲无国家外,每个大洲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如亚洲的日本、非洲的埃及、欧洲的法国、北美洲的美国、南美洲的巴西、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世界最大的国家俄罗斯。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一面。日本的地狭人稠与进出口经济、法国的工农业与核电、埃及的苏伊士运河与旅游、美国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巴西热带面积、农产品和水电、澳大利亚的独占大陆与工矿业、农牧业、服务业、俄罗斯的地广人稀与西伯利亚的开发。综合这方方面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出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及相互关系;运用事例说明某个大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了解地区:

利用地图说出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分析自然条件对工农业发展的影响。列举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自然资源并指出其分布;了解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以及两极地区的科考与环境保护。

3.走进国家:

七年级下册生物期中试卷分析 篇5

一、考试反映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从学生试卷可看出还存在许多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答题始终不能掌握其中要害的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答问答题时,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加上字迹潦草,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把问题解决好;

4、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与灵活应用。二整改措施:

1、要抓质量,先抓习惯。平时在教学中留意抓好学生的书写、审题、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需要深入了解。

三、考后的感想与反思

从这次考试可看出,在生物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认真研究与反思

1、要继承深入钻研课标,加强教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用新课程理念统领课堂。

2、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把书本知识与日常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认为学生会的学生不一定会,多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使书本知识常识化,寓教于乐,把初中生物课上成学生最喜欢的课。

3、多做一些探究性实验,最好多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搞清晰每一个

步骤,体验探究过程,至少可以使碰到同类问题得以借鉴。

4、深入了解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然后按需而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的成绩和实践能力一定会与日俱增。

七年级下册生物期中试卷分析

杨杰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篇6

本学期学习的章节: 有《整式的运算》、《平行线与相交线》、《生活中的数据》、《概率》、《三角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生活中的轴对称》。各章教学内容概述如下:《整式的运算》:整式是代数的基础性概念,代数式的运算(包括整式运算)属于代数的基本功,是解决问题和进行推理的需要,也构成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点是探索整式运算的运算法则,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推导乘法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整式运算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正确地运用乘法公式。

《平行线与相交线》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即所谓的“三线八角”问题和对平行线的讨论是平面几何中重要的议题,也是基础性的内容,有很大的教育价值。让学生通过探索和简单的推理熟悉相关的性质与判定等几何事实,并确信它们成立,成为这册教材“公理化”的经验背景。在这章的最后设置了“用尺规作线段和角”一节,是理解和运用相关几何知识的极好机会,只要求按步骤作图并保留作图的痕迹,暂时只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作法。平行线的条件和平行线的特征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生活中的数据》包括“数”和“数据的表示”两部分内容。在数的讨论中,使学生认识“很小”的单位分数(百万分之一)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体会其意义和作用。“数据的表示”则提供了“世界新生儿”图,它是一种有别于条形、折线、扇形图的数据统计图,同样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同时暗示了统计图的多样性。重点是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能按要求取近似数,能读懂统计图并能从中获取信息。难点是用生活中的事例感受和表述百

万分之一的大小,培养数感和建立统计观念,正确掌握近似数、有效数字的特点及数位的关系;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加工的能力。

《概率》一章,在七年级上册感受了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刻画可能性的大小,因而十分自然地给出了概率的概念,当然概率模型仅仅定位于简单的 “古典概型”和可化为“古典概型”的“几何概型”(“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重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并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难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并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理解现实世界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

《三角形》:教材提供许多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和探索的空间,使他们通过探索和交流发现一些与三角形有关的结论,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积累数学经验的可能,建立推理意识,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推理过程。重点是三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的分类。难点是能进行简单的说理。

《变量之间的关系》:把变量之间的关系列为单独一章,这是在学习了代数式求值和探索规律等地方渗透了变化的思想基础上引入的,为进一步学习函数概念进行铺垫,因为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在具体情景中从表格关系式、图像中获取信息找出自变量、因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是通过观察和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确把对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和对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篇7

知识与技能: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解释气孔控制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尝试制作叶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练习画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体验探索的乐趣,养成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

难点: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三.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层层深入探究。通过制作的“气孔模型”,能够形象直观地理解微观气孔的变化。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的方法形成保护森林的情感和意识。

四.课前准备

(1)做好蒸腾作用演示实验装置。三个大小相似的枝条(经过处理),分别套上塑料袋,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

(2)准备显微镜、新鲜叶片(玻璃海棠的叶片、菠菜叶或油菜叶)

(3)蚕豆叶下表皮永久装片(每小组一张)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视频展示公益广告:如果现在我们不珍惜淡水资源的话,以后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取水。

师:当前水资源受到严重威胁,如果我们不珍惜水资源的话,将用这种方式来取水,哪种方式?

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蒸腾作用。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设计意图):把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与蒸腾作用联系起来,在学生对蒸腾作用有初步认识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水资源的教育。

(二)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 1.汇报蒸腾现象实验

(熟悉学生的时候布置其中几个小组做蒸腾实验装置,让小组的同学来汇报)

师: 老师了解到啊,我们班有几个小组课前做了蒸腾现象实

验装置,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样观察蒸腾现象的好不好?

小组一:汇报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取一株生长健壮的绿色植物,选出3个枝叶相似的枝条,甲去掉全部叶片,乙去掉部分叶片,丙不作处理。用不透气的透明干燥的塑料袋将3个枝条罩起来,放在阳光下照射。发现: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发现塑料袋内壁上出现了水珠,并且甲袋内几乎没有水珠,乙乙袋水珠较少,丙袋内出现大量水珠。

小组二:展示自己课前做的实验:取两株生长健壮,枝叶相似的芹菜,一株保留全部叶片,另一株去掉全部叶片,分别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盛有相同体积清水的相同锥形瓶中,清水上面放食用油(防止水分从瓶口蒸发)放在同一地点,照射相同的时间。

发现:盛放保留叶片芹菜的锥形瓶中液面下降得快,而盛放去掉全部叶片芹菜的锥形瓶中液面几乎没有变化,并且保留全部叶片植株的塑料袋内壁出现许多小水珠,而去掉全部叶片的塑料袋内壁上没有小水珠.2.问题引导: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是由植物的叶片散发出来的。

师生共同总结蒸腾作用的概念:水分以气态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叶片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师做补充:除了叶片,植物的其他器官(如茎、花等)也会流失少量的水分。

(三)设计实验探究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气孔散失的

问题引导: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片的什么结构散失的呢? 1.设计实验:下面就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叶片表面有气孔呢?

问题引导:叶片正面(上表皮)和背面(下表皮),哪一面出现的气泡数目多?

问题引导:叶片表面产生气泡说明了什么?叶片背面比正面气泡数目多,又说明了什么呢?

2.进行探究实验:(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菠菜叶片浸在盛有70摄氏度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3.小组汇报:叶片表面产生气泡叶片背面气泡数目多。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气泡是从气孔冒出的,因此气泡的位置就是叶片上气孔的位置。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

(四)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

1.问题引导:气孔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怎样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呢?我们就通过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来仔细观察一下.(Ppt展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实验,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1)显微镜观察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了解气孔的结构,并画出气孔结构图。

(2)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观察发现:保卫细

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生画下来)

3.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参与学生讨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和发表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肯定和鼓励,特别提醒同学注意安全。鼓励大胆猜想,及时地点拨、充分地肯定,树立学生自信心。

4.提供蚕豆叶下表皮永久装片 5.学生画出气孔和保卫细胞结构图。

6.问题引导:保卫细胞是怎样控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的? 7.气孔开闭的机制

模型演示:取一对气球当保卫细胞,外侧贴上透明胶相当于细胞壁,往气球充足气和少量气体时,观察气孔开闭情况。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生观察得出:保卫细胞细胞壁厚度不均,靠其空腔的一侧壁厚,不易伸展;背气孔腔的一侧壁薄,易伸展。

通过模型观看,生总结得出: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内壁伸展拉长,牵动外壁向内凹陷,使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内外壁都拉直,使气孔闭合。由此可以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

(五)蒸腾作用对于植物自身的意义.Ppt出示玉米一生的用水量数据.联系生活经验,启发学生思考:植物吸收的水分约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这对植物有什么意义? 问题启发教学

(1)问题1:大树底下为什么好乘凉?

联系生活经验:打预防针的时候会在手臂上涂酒精,请学生回答感受及原因。

生:凉,因为酒精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绿色植物蒸腾作用也会带走一部分热量,从而有效地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2)问题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在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呢?

实验演示:取甲、乙两枝大叶的芹菜的枝条,摘掉甲枝条全部的叶片,保留乙枝条全部的叶片,将它们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移到阳光下照射。待到乙枝条叶脉微红时,取出甲、乙两枝枝条,用清水洗净纵切两枝条,进行观察比较。

启发学生思考:对植物而言,水往上流也存在一个拉力,这个拉力是怎样来的?

师:对植物体而言,蒸腾作用产生了蒸腾拉力,促进了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同时也促进了对溶解在水中无机盐的运输。

师小结:以上的三个作用是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的意义,此外,植物的蒸腾作用还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六)情感教育

1.播放视频资料: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6.55%,大大低于全世界27%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有0.128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人类大量砍伐森林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

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进一步认识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风气。以实际行动来绿化我们的家园,使我们生存的地球更加绿意盎然。

教学反思

在本次讲课过程中漏掉了植物叶片的横切实验,使学生对叶片结构了解的不是很清楚。在观察气孔结构时,实验材料的选择方面出现了亮点,玻璃海棠的气孔特别的大,观察起来特别的明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点击:2107评论:0查看同栏目其它文章 评论列表 暂无数据

共0条,当前第1页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末页

发表评论

请用本平台账号登录后发表评论

本工作室统计信息(详细)总访问量:28806895 当前在线人数:128成员 10 文章 85 浏览 34341 评论 31山东省教育厅 师范教育处 主办 山东新世纪网络教育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篇8

复式统计图里一般同时表达两组数据,它们有共同的主题,各反映一个内容,分别画成两条折线,便于人们根据折线的形态以及两条折线的位置关系,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获得需要的信息。例题和习题选择宽广的题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它的应用价值。

1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例题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教材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三个问题,逐步教学复式统计图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是识别复式统计图中表示两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折线,引导学生看懂复式统计图里的内容。在一幅统计图里,用两条折线表示两组数据,为了便于区分,例题把一条折线画成实线,另一条折线画成虚线,用图例说明两条折线各表示哪组数据。教材没有把这些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带着“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这个问题看统计图,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这些知识,理解把两条折线画成不同形式的线的原因以及图例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找到降水量最接近的月份与相差最多的月份。在复式统计图上比较这些内容,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表示同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距离最接近,降水量最接近;距离最远,降水量相差最大。显然,在复式统计图上进行比较比在两幅单式图上比较方便得多。这是复式统计图的优点,也是例题的教学重点。教材让学生在活动和思考中获得这些体验,明白人们为什么制作复式统计图的道理,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三个问题是开放的,继续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描述现象,提出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重视发展统计观念。

练习十三配合例题,看重进行三个方面的练习。

(1)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第1题和第6题都是画图练习,要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在图上描点、连线。在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已经进行过这样的练习。制作复式统计图要注意两点:一是两组数据要一组一组地在图上画出来。如第1题,先依次描出表示七天最高气温的点,并连成折线,再画出表示最低气温的折线。如果两组数据同时画,容易发生错误。二是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要严格遵照图例的规定画,不能弄错,更不允许别出心裁。如果第1题把表示最高气温的折线画成虚线,最低气温的折线画成实线,对照图例,就闹出一天里的最高气温低于最低气温的笑话。如果随心所欲,把一条折线画成红色,另一条折线描成蓝色,那么别人对照图例,就无法分辨两条折线各表示的数据。

(2)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统计活动不能停留在数据的获得和呈现上,其价值更体现在对数据的利用上。关于这一点,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相当重视。本单元一如既往,第2、3题都是看图回答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在统计图里收集信息,比较数据,分析状态,作出判断。这两道题紧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一是比较同一时间的两个数据的大小,如我国固定电话的用户比移动电话的用户多,20移动电话的用户比固定电话的用户多;二是从两条折线的形态分析两个事件在发展态势上的差异。如表示移动电话用户的折线明显比固定电话用户的折线陡,反映出19到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比固定电话快。明园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家庭拥有电话机和计算机情况统计图里,表示电话机数量的折线从起保持水平状态,反映出从这一年起各个家庭里都有电话机;表示计算机数量的折线从20起逐渐变陡,反映从这一年起拥有计算机的家庭快速增多。

(3)联系课外活动应用统计知识,培养统计观念。

教科版教材三年级下册习作七 篇9

(一)激发学生编童话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习作要求:1,仔细观察;2,想一想;3,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4,题材为童话故事,文题自拟。

(三)插图,提供了编童话故事的情境。本次习作活动重在激发学生的合理想象,把故事情节编写的具体、生动,有教育意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书面语训练,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改正或提醒他人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2.发挥自己的想象,合理安排故事情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3.互动修改习作,分享编故事的快乐。教学难点、重点

1、重点:发挥自己的想象,合理安排故事情节。

2、难点:通过习作,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趣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听童话故事吗?那从小到大,你一定听了许多的故事吧,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呢?生:《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狐狸和乌鸦》、《格林童话》.........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童话世界,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来看图编童话。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大家边看边思考:什么是童话。播放课件《丑小鸭》生:谈观后感受,说一说什么是童话。师:明确童话概念,课件出示童话,就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适合儿童口味的语言,说给(写给)儿童听的(看的)一种富于幻想的故事。如我们所接触过的《神笔马良》《小红帽》《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它们的情节适合儿童的想象,有生活的情趣,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童话作品。童话中还包括一些民间故事、传说、神话,如《牛郎织女》《白蛇传》《渔夫的故事》《齐天大圣》„„所有这些,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童话世界。师:小朋友们想不想也一展身手 自己编创个童话故事读给大人们听一听呢?生:想。(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切入,激发了孩子学习热情,丰富了感知,为学习童话故事的编写奠定了基础。)

(二)启发想象,构思练说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文中对本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生:自由出声的读文。(指名读)生:汇报本次习作的要求,教师板书。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就是这样一幅简单的画面,但是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它编得生动有趣。有没有信心?生齐:有师:信心是成功的基石。师:为把故事编写得生动、有趣。首先我们要仔细观察画面(出示书中的图片)谁能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生:自由汇报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小鱼在海里的生活应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可文中的小鱼好象不是很快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小鱼的眼睛,从它的眼神里你能读懂什么?生:汇报。是一条忧伤的小鱼。很难过。很诧异„„师:那么小鱼从哪里来,它又要到哪去呢?为什么还要撑着一把小花伞呢?事情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又如何呢?(幻灯片出示)这就需要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师:想象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把小鱼想象的和我们一样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就是童话故事中常运用的拟人写法。(板书:拟人)你想象的越夸张越好、越离奇越好,这样你的故事就会越吸引人、打动人。生:(1)一分钟构思(2)互动在小组内说一说。汇报:(给生充分的时间说出自己的故事,相互交流学习)(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鼓励学生结合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此环节设计充分张显了学生个性,注重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故事编的生动有趣,都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出事情的来龙去脉,那我们如果要写清楚一件事的话,也应按照这师:你打算给你的故事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呢?样的顺序,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板书:起因、经过、结果)生:同桌交流后汇报生:《小鱼的烦恼》、《聪明的小鱼》、《给小鱼找家》„„师:给予积极的评价(板书:

3、自拟文题)师:从刚才的谈话中老师也感觉到了我们同学的环保意识都很强,诸如此类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时有发生,你想告诉或呼吁你身边的人应该怎样做呢?生:汇报。(1)爱护动物,保护环境(2)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带动家人(3)真爱生命,保护自然。„„(设计意图:渗透思想教育,保护环境,真爱生命。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学生明是非,辩丑恶。)

(三)揭示要求,明确写法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放飞了想象,想象不仅可以产生新奇的故事,而且还可以抒写出优美的文章来,请大家快快动笔把你想象写成优美的文字。(屏幕出示书写要求:

1、想象丰富

2、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语句通顺,有条理。

3、故事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生:开始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点评习作,体味升华。(1)师:同学们,你愿意把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吗?(2)评议例文:选1、2名同学读自己的习作。师:听了他的文章你想对他说点什么?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想法。(3)小组互动评改习作。(4)师:同学们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希望课后大家把自己的故事读给爸爸、妈妈或同学听一听,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你的故事会更精彩。(设计意图:好的作文不仅体现在创意上,也体现在语言文字的组织上。重视作文修改这个环节,作为教师我们千万不能放松,应采取尽可能多的激励办法。例如,自读自改,同学互改,小组交流修改等等,促进同学们修改习惯的养成。)

生物七年级下册课件 篇10

学习目标 :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通过对人血的永久涂片的观察,进一步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能。

4、通过对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学习及对化验单的解读,充分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及生物与自然的统一性,增强热爱自然、善待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难点:血液成分和主要功能的教学。

教学资源的利用:

血液化验单,血液分层演示装置

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加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那么,共分几层?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一)呈现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合作学习

自学P60有关内容,归纳结果

(三)交流展示、反馈矫正

(四)互动探究

用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参“人血涂片的制作”并作适当讲解,指导学生制作人血涂片并进行观察。 1、红细胞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2、血液被称为是流动的组织,血液为什么不是器官?

(1)(通过媒体展示或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述)器官、组织概念,再次明确先前所学的器官、组织的概念: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的结构;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许多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2)(通过多媒体展示或语言表述)进行比较,由于血液只是由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组成,从而让学生明确:血液只能属于组织的概念范畴。

(3)引导学生回顾人体四大类基本组织及各组织的功能

(4)血液不停地循环流动,输送氧和营养物质到组织细胞中,具有营养的功能;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血小板能止血和加速凝血,它们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作用,因此血液具有保护的功能,这些都与结缔组织的功能相吻合。从而得出,血液属于结缔组织,是流动的组织。

(五)总结梳理

归纳三种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时,看到的数量最多的细胞是( )

A、上皮细胞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2、血红蛋白的主要特性是( ) A、容易和氧结合,不易分离 B、容易和氧结合,也易分离

C、容易和一氧化碳结合,也易分离

D、在氧浓度高时易和氧结合,在氧浓度低时易和氧分离

3、病菌侵入人体后,能吞噬病菌,对人体起到防御和保护功能的是( ) A、血红蛋白 B、血小板 C、白细胞 D、红细胞

四、设计问题、布置预习

1、完成63页第1——4题。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篇11

1、春

2、济南的冬天

3、白鹅

4、海燕

口语交际:说风景

写作:写一处景物

第二单元

5、空城计

6、美猴王

7、最后一课

8、心声

口语交际:说一说,猜一猜

写作:编一则故事

综合性学习:

本校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三单元

9、鲁迅自传

10、邓稼先

11、列夫托尔斯泰

12、第一千个球

口语交际:自荐

写作:写一篇我的自画像

第四单元

13、苏州园林

14、蜘蛛

15、珍奇的动物--针鼹

16、网络表情符号

口语交际:介绍你喜欢的事物

写作:写一篇事物说明文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

饮酒

登幽州台歌

次北固山下

雁门太守行

天净沙秋思

18、陋室铭

19、爱莲说

20、黔之驴

口语交际:说说你的座右铭

写作:解读一则寓言

第六单元

21、诗词五首

迢迢牵牛星

渡荆门送别

春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西江月

22、河中石兽

23、古文二则

伯牙善鼓琴

郢人

24、口技

口语交际:说友情

写作:写我和朋友

综合性学习:民间采风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计划 篇12

一、分组实验与探究:4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5周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 7 周测量胸围差

8周测量血压

10周 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11周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5、膝跳反射

16、测定反应速度

二、演示实验:

1周 测量食物中的能量

2周 人体解剖模型(示内脏)5周 模拟膈肌运动

4周 人体的呼吸运动

6周 呼吸前后气体的变化

7周 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10周 眼解剖模型

11周 耳解剖模型

上一篇:初三化学复习策略及方法下一篇:西湖游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