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亭记的阅读答案

2024-06-02

心源亭记的阅读答案(共10篇)

心源亭记的阅读答案 篇1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阅读题】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醉翁之意不在酒( ) ⑵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⑶志喜也 ( ) ⑷甲子又雨 (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名之者谁?/则以名物 B.余至扶风之明年/越明年,政通人和

C.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 D.以为休息之所/全石以为底

12.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⑵农夫相与忭于野。

13.阅读甲乙两文后,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4分)

《醒心亭记》阅读答案 篇2

②凡 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22.第①段交代了醒心亭的 和 。(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2分)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B.第②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第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

C.欧阳修的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正是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曾巩由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贤难遇,一方面表现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另一方面,也说明得意门生曾巩对恩师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很清楚。

25.第③段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中欧阳修所寄之意具体指什么?(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参考答案:

22.地理位置;得名原因。(2分)

23.表现醒心亭四周环境的优美,借景抒情,凸显了欧阳修及友人在山水间的乐趣。(2分)

24.C(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2分)

25.欧阳公寄意于醒心亭者,是更远大宏阔的政治抱负:吾君优游而无不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天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背得其宜。(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

26.(1)交代醒心亭命名的由来。(2)赞颂欧阳修忧国忧民的儒家仁政理想,以醒世人。

(3)表达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4)含蓄地抨击当权者,并藉此安慰处于逆境中的欧阳修。(4分)

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 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 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 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 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 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篇3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9.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春和景明 景: ②四时之景不同 景:

③而或长烟一空 或: ④把酒临风 把: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1.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若夫/淫雨霏霏 B. 感极而/悲者矣

C. 其/喜洋洋者矣 D. 四时之景/不同

12.比较甲乙两个文段,在下面表格的空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3分)

文 段

写 景

抒 情

一段

淫雨霏霏

二段

先写

山间之朝暮

再写

13.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的乐与甲段中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答案:①日光 ②景色 ③有时 ④持、执

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10.答案: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11.答案:B

评分 :选对得2分。

12.答案:

春和景明

山间之四时

评分:每空1分,共3分。

13.答案:乙段中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甲段中的乐不只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而且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

《喜雨亭记》阅读及答案 篇4

亭以雨名,志①喜也。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志:记。②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苏轼此时任凤翔县判官。③忭:喜乐,欢欣。④荐饥:连年饥荒。荐,重。

7.(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予至扶风之明年

②是岁之春()

③以属客而告之()

④五日不雨则无麦()

(2)下列句中的“以”与“亭以雨名”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固以怪之矣B.以啮人,无御之者C.不以物喜D.祭以尉首

8.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2分)

今天不遗斯民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10.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7.(1)第二年。这。同“嘱”,嘱托,劝酒。(2)C

8.今天不遗斯民

9.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

像老鹰飞到天上追名逐利的人,看到这样的山峰,就会平息那颗追名逐利的心。

醉翁亭记 阅读附答案 篇5

13、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2分)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渔: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陈:

14、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5、选段结尾说太守醉也,这既是酒醉,也是心醉。联系选段文意,请你说说太守 心醉的原因是什么。(2分)

16、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常用来比喻表面上是这样,而实际上是那样的做法。请你写出这句话。(1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賦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7、解释词中加点的词语。(2分)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参考答案]

13、渔:捕(钓)鱼。

陈:摆放(陈列)。

14、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15、滁人游(看到滁州百姓快乐出游),太守宴(品尝到丰盛的山野盛宴),众宾欢(感受到随行宾客的尽情欢乐)。(或 答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亦可。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计满分)

16、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醒心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6

醒心亭记

曾巩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 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22.第①段交代了醒心亭的 和 。(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2分)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B.第②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第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

C.欧阳修的“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正是“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曾巩由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贤难遇”,一方面表现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另一方面,也说明得意门生曾巩对恩师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很清楚。

25.第③段“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中欧阳修所寄之“意”具体指什么?(3分)

苏轼的《喜雨亭记》阅读答案 篇7

《喜雨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文章句法灵活,笔调活泼,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

开篇点题,为全文之纲。第二段叙修亭经过,点明修亭之人、时间、地点及周围环境。第二段写久旱民忧,大雨民喜,把修亭与喜雨联系起来,以忧衬喜。第三段离议论于对话之中,进一步说出亭与喜雨之关系。最后一段以歌作结。

曾巩《饮归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8

金溪尉汪君名遘,为尉之三月,斥其四垣为射亭。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日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可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乃记之曰:

射之用事已远,其先之以礼乐以辨德,《记》之所谓宾、燕、乡饮,大射之射是也;其贵力而尚技以立武,《记》之所谓四时教士贯革之射是也。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而弓矢以立武,亦不废于有司。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亦熄。至其后,天下尝集,国家尝闲暇矣。先王之礼,其节文皆在,其行之不难。然自秦汉以来千有余岁,衰微绌塞,空见于六艺之文,而莫有从事者,由世之苟简者胜也。争夺兴而战禽攻取之党奋,则强弓疾矢巧技之出不得而废,其不以势哉?

今尉之教射,不比乎礼 乐而贵乎技力。其众虽小,然而旗旄镯鼓,五兵之器,便习之利,与夫行止步趋迟速之节,皆宜有法,则其所教亦非独射也。其幸而在乎无事之时,则得以自休守境 而填卫百姓。其不幸杀越剽攻,骇惊闾巷,而并逐于大山长谷之间,则将犯晨夜,蒙雾露,蹈厄驰危,不避矢石之患,汤火之难,出入千里,而与之有事,则士其可 以不素教哉?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汪君之志,与其职可谓协矣!

或谓汪君儒生,尉文吏,以礼义禁盗宜可止,顾乃习斗而喜胜,其是与?夫治国不可以不兼文武,而施泽于堂庑之上.服冕搢笏,使士民化、奸宄息者,固亦在彼而不在此也。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也。故汪君之汲汲于斯,不忽乎任小,其非所谓有志者邪!

(节选自《曾巩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斥其四垣为射亭 四垣:四周的围墙

B.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 洽和:和睦

C.则得以自休守境而填卫百姓 填卫:镇守,守卫

D.故汪君之汲汲于斯 汲汲:匆匆往来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B.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C.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D.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金溪县尉汪遘,拆除他家的四面墙建成习射之亭,在这里教导青年骑射,给我写信,请我作记命名,虽被我多次拒绝仍坚持不懈,最终只好写了这篇记。

B.习射的前身是用礼乐来分辨德行高低,《礼记》中也谈到了射技。古代的人希望国家安定和谐,就兴起了礼乐射技,以此来树立起习武的风尚。

C.汪县尉之所以用“饮归.来命名射亭,主要是希望青年人在这座亭子里学习射技,将来出外作战凯旋归来在这里宴饮,他的志向和职位可以说是一致的。

D.有人质疑汪县尉的做法,认为他只需用礼仪道义禁止盗贼就可以了,他竟然教导青年人学习射技,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对此,作者给予了批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亦熄。(5分)

听雨堂记的阅读答案与翻译 篇9

听雨堂记

乙未,中郎①令吴,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②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颠沛流离之际,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子瞻之肮脏③好尽,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两相知之兄弟,而偕隐于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而著书瑞草、何村之间,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以战于功名之途,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彼黄州之行已矣,元祜初,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富贵功名之味,亦既尝之矣;世路**之苦,亦既历之矣;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或相携而归,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亦奚不可。胡为乎招即来,麾即去,八年荣华,所得几何?而飘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岛之中,濒海相逢,遂不得与子由再见,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夫人责自照。陶潜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刚耳。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学陶,夫不学之于少,而学之于老,是贼去而弯弓也。

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吾辈。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独吾观两兄道根深,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而中郎内宽而外激,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听雨之乐,不待老而可遂也,请归以俟。

(选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

【注释】①即袁宏道,为本文作者袁中道之兄。②苏辙在《<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中写道:“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③肮脏:亦作“抗脏”,高亢刚直。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非治朝也 治朝:治理朝政

B.子由之狷介寡合 狷介:洁身自好

C.庶几得遂于晚岁 庶几:或许,大概

D.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 不啻:无异于,不亚于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 或可以免于功名

B.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 而乃违性乖质

C.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乃欲学陶

D.其乐尚减于吾辈 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 为自己的闲居之所题写匾额“听雨”

B.足以招尤而取忌 足以招致怨恨和妒忌

C.陶潜之可仕而不物 陶渊明可以做到走上仕途却不受外物牵绊

D.是贼去而弯弓也 这就像在盗贼离开后把弓折断啊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

13.阅读第一段和注释②,用自己的话回答“子瞻怀子由之意”的“意”所包含的内容。(4分)

14.文章结尾说袁氏三兄弟的“听雨之乐”不待老年就可实现。根据文意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5分)

9. (3分) A 10.(3分)B 11.(3分) D

12.(6分)参考译文:现在来吴县担任县令,政令简明、政治清平,全然不见他处理政务的繁忙,但是他心中常常好像并不快乐。

【评分标准】“令吴中”“令简政清”“了”“繁”“其中”和“不自得”,翻译正确,各1分。

13. (4分)参考答案:苏轼与苏辙从小“未尝一日相舍”的兄弟情深(1分);长大及游宦四方后,希望团聚、重享“夜雨听萧瑟”(1分)的闲居之乐(1分);宦途多年,兄弟没能相聚的遗憾(1分)。

14.(5分)参考答案:袁氏兄弟间的情感不亚于苏氏兄弟;袁氏三兄弟的天伦之乐胜过二苏;作者(袁中道)没有仕途之累;两位兄弟不是功名之人;对苏轼兄弟的覆辙有所鉴戒。

译文:

乙未年(万历二十二年),中郎做吴县县令,念及我们兄弟三人有的出仕、有的隐居,分散在四方(不能相见),就取苏轼思念苏辙之意,为自己的休息闲坐之所题写匾额“听雨”。这一年的十月,我去吴县探望他,见到听雨堂后(不由)感叹道:“我看苏轼为官四十多年,在颠沛流离之时,家室妻子全然不顾念,却唯独没有一刻能忘记苏辙,对儿时两人风雨对床的人生乐趣的`感念,没有一天没有的,可是最终他也没能和苏辙相聚。

唉!宋朝自宋仁宗以后,都不是安定太平的时代。苏轼高亢耿直,无所保留地进谏忠言,苏辙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他俩都有隐居山林的风骨气度,(本质上)不是迎合世俗谋取功名之人。古代的君子,有一个人了解他,就可以隐居了。何况苏轼、苏辙两人互为知己?两个互为知己的兄弟,一起隐居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论道,在瑞草桥、何村中著书,恐怕也不会太寂寞吧。可是他竟然违背本性,在功名仕途上努力,最终被世人嫉妒,几乎处于死地。那黄州之行也就罢了,元祐初年得以回到阳羡,在那时,富贵功名的滋味已经尝过了;世路坎坷的苦楚,也经历过了;自己的为人,足以招致怨恨和忌妒,也大约可见了,可谓历经磨练而富有经验了。或者招苏辙到常州,或者搬家到许昌,或者兄弟二人一起回到故乡,让不能在中年实现的乐趣,在晚年实现,也不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八年之间,荣华富贵得到了多少呢?结果是被贬谪惠州、儋州,飘零寂寞,最终不能与苏辙相见。这是我不理解子瞻的地方。人贵在自我了解。陶潜可以做到出仕却不为外物所役(而辞官),是因为他性情刚毅啊。子瞻被贬到海南以后才想学陶渊明,他不在年轻的时候学,却在老年的时候学,这和贼逃走了以后才想要弯弓射箭是一样的。

心源亭记的阅读答案 篇10

文言文阅读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下面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春冬之时 山间之四时也

C.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朝而往,暮而归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三峡、醉翁亭的景色之美,请你按照“我欣赏……”的句式进行解说。

示例:我欣赏醉翁亭的`朝暮变化之美,这里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

(1)我欣赏

(2)我欣赏

4.两文均写到四季之景,请简要说说两文写景有哪些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

1.B

2.(1)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认为快。

(2)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来,山谷里就昏暗了

3.示例:(1)三峡的雄奇峻拔之美,这里山高岭连,山峰相重,群山复叠,遮天蔽日。

(2)醉翁亭的四季变幻之美,这里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

上一篇:创建市文明单位工作计划下一篇:姥姥那双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