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2024-05-27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精选11篇)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篇1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jiǎ)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à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qū)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shè),四支僵劲(jìng,多音字)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shè)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bì)衣处(chǔ)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lǐn)稍(shao)之供(gōng),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èi),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zhuàn)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huó)

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选自《文宪集》 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篇2

作为文体, 序有两种:书序和赠序。书序比较早, 主要叙述著作者的意趣, 如《易序》、《齐民要术序》等, 赠序创于唐初, 用于临别赠言, 如《送孟东野序》、《送薛存义序》等。

《送东阳马生序》就是送给东阳马生的临别赠言。谈的是学习问题。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 如何不辞劳苦, 不避艰险, 不计客观条件, 虚心地, 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的情形。第二部分是批评有优越条件而不专心学习的人。第三部分是劝勉马生要珍惜好的学习条件, 要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

劝勉别人要有刻苦的学习精神, 为什么要大谈自己青少年时学习上的艰苦情况呢?这一方面有现身说法的意思, 而现身说法既可以避免空间的说教, 又可以使人感到生动、具体、亲切, 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今昔对比, 通过今昔对比来说明“今诸生学于太学”的条件优越。所谓“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比”等等学习条件, 比起“日再食”, “缊袍敝衣”, “负箧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 “趋百里外”“执经叩问”, “计日以还”来, 不是优越得多了吗?有这样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不刻苦学习, 不是有愧于县官, 父母, 司业, 博士对青年学习的关怀吗?县官就是皇帝, 即朱元璋。皇帝“日有廪稍之供”, 自应该感谢了。除此之处司业、博士以及“所宜有之书”自然也都是皇帝请来的和出钱购置的。这就是说, 太学中的种种优越学习条件, 基本上都是皇帝赐予的, 因此, 更应该感谢皇帝, 以刻苦的学习来报答皇帝了。这就有恭维皇帝的意思在内了。

谈学习问题, 为什么要恭维皇帝呢?马生不是“用心于学甚劳”, 很懂得刻苦学习的重要意义吗?为什么还要向他歌颂一番皇帝建立太学的功德呢?这显然不是劝学的需要。那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这正是宋濂的聪明过人之处。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 他关心的最大的一个问题, 不是如何搞好国计民生, 更不是如何办好太学, 而是如何才能永远保住他的帝位。当时, 元朝被推翻了, 可以和朱元璋争一日之长的如陈友谅, 张士诚等辈也被铲除了, 那么, 谁还能威胁他的帝位呢?能威胁他的帝位的势力不在外部, 而在内部, 那就是他的那些功臣们。如何控制住那些功臣们, 使他们不敢也不能造反, 便是朱元境最大的一个心思了。

怎么办呢?杀!最彻底的办法就是把功臣统统杀光, 他们自然就不会犯上作乱了。朱元璋在杀戮功臣上, 花费了很多心思, 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例如利用矛盾, 各个击破。他的亲信谋士、开国功臣刘基就是这样死的。制造罪名, 加害于人。胡惟庸、蓝玉、郭桓等人就是这样杀的。借口清查, 广为牵连。如太师韩国公李善长, 中丞涂节, 吏部尚书詹微, 开国公常升等, 就都是被朱元璋借口清查, 广为牵连而被杀的。不仅于此, 朱元璋甚至还借口关怀部下来杀害功臣。例如徐达就是这样死的。

面对这样的形势, 要保全性命, 就只有交出权力, 退出政治舞台, 解除朱元璋的疑虑。和朱元璋一同长大, 一起放牛的同村人汤和, 就是这样才保全了性命的。宋濂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他激流勇退, 不留恋功名富贵, 在朱元璋大清洗前, 他就告老还乡, 当起老百姓来了。

但是, 当老百姓也必须自觉地把自己放在朱元璋的视野之内, 叫他感觉到你是安分守己的。没有野心的, 对皇帝是忠心的, 因此, 不仅过一定的时期总要到京城走走, 以免朱元璋产生疑虑。而且还要说些皇帝爱听的话有意让皇帝听到。所谓“余朝京师”, 就是来京师表明心迹的意思。在这样的情形下, 马生“撰长书以为贽”, 该说些什么话奉赠给他呢?最主要的恐怕是所说出来的话, 不能引起朱元璋的不满而要引起他的高兴。那么, 如果朱元璋看到了《送东阳马生序》, 他会高兴吗?会的。《送东阳马生序》说了那么多话, 其实归纳起来就是这样几句话:你们这些年轻人要好好读书呵!我当年读书时哪有你们现在这样好的条件?有这样好的条件如果不好好学习, 对得起对你关怀备至的皇帝吗?试想, 朱元璋听到了这样恭维他的话, 会作如何感想呢?恐怕只会高兴而不会生气吧!宋濂不愧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他写文章乍看起来似乎在娓娓谈学, 而其实则是在恭维皇帝。他明明是有意恭维皇帝, 可是, 表面上谈的却是青年人应该切实注意的学习上的问题。这样的文章, 皇帝看了高兴, 青年学子读了受到了教益。真是用心良苦。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也很有特点。长辈对晚辈的赠言, 当然应该使晚辈从中受到一些教益, 但是, 又不宜摆起面孔教训人, 应该使人有亲切感。这篇文章就有这样的一种特点。它明明是教训人, 教训人自然难免要讲大道理, 但它使人听起来亲切, 像听说故事一样, 生动具体, 又从中受到了启发。

讲故事, 自然要有情节, 情节愈典型, 说明问题也就愈透彻。这篇文章就很善于选取最典型的细节来说明问题。例如, 讲到自己嗜学, 家贫又买不起书, 不能不向人家借书抄时, 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天大寒, 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把这几句话删去, 似乎一点也不影响原意。但是有这几句话, 和没有这几句话, 效果就大不相同。从这几句话当中, 我们似乎看见了一个贫苦的青年, 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 孜孜不倦伏案苦读的情景。这里把“嗜学”、“家贫”、“守信用”等情况, 活灵活现地都烘托出来了。这就是细节的妙用。

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还运用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先达德隆望等, 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待左右, 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 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这里写了两个人:一位是德隆望尊的老人;一位是虚心好学、尊敬长者的青年学子。从“门人弟子填其室”这个客观事实, 说明了德隆望尊的老人声誉之高, 影响之大;从“未尝稍降辞色”这个主观表现, 说明了老人的严肃认真, 不苟言笑的精神面貌。客观影响加上主观表现, 一位德隆望尊的老人形象, 便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至于青年学子, 一则是“立待左右”, “俯身倾耳以请”;再则是“色愈恭, 礼愈重, 不敢出一言以复”;三则是“则又请焉”。通过层层皴染, 一个虚心好学、尊敬长者的青年学子的形象, 便站在人们的面前。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篇3

本篇的第一部分是对宋濂青少年时期艰苦的求学生涯的回忆,以及自己对学习的热爱和执著的求学精神。此段是全文的重点。本段的第一句写的是“余幼时即嗜学”,也正是这一句奠定了全文的基础,才会有了后面的宋濂的艰苦求学,才会有了宋濂的卓越成就。由此句可以看出兴趣是成功的基础,作为学生要培养广泛的兴趣,尤其是对学习的兴趣。第二句的“家贫”,是造成宋濂求学艰苦的原因,也正是家贫才磨练了宋濂钢铁般的意志。可以说这也是逆境出人才的一个范例。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宋濂的求学生涯吧,“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是宋濂在文中写的第一个困难,宋濂当时是不是上过私塾,我们无从考证。如何认识的字,也应该是一个比较艰辛的历程吧。买不起书怎么办?“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只能放下面子向别人家去借,借来以后并不是看完去还,而是“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自己要把书抄下来,准备以后再学。如果是夏天还好说,可是到了冬天对这样贫穷的家庭来说,肯定是没有取暖设施的,那就只能受冻了。再看宋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在被冻得连手都伸不开了的情况下,一点都没有懈怠。宋濂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的另一种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你看他“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把书抄完了,一路小跑地送回去。一是为了把书送回,有一个良好的信用,另外也应该是尽快地去借另一本书。这样的求学精神怎能不让人感动,这样的讲求信用怎能不让人喜欢?所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人们多喜欢把书借给这个勤奋刻苦的小男孩,小男孩也终能“遍观群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宋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随着知识的增加,自己更感到不足,对更多的东西产生了疑问,对知识的渴求,对经典的探索已是书籍无法满足的了。他需要与学问更高的人进行交流,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见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养气。可是宋濂在本地已经无人可及了,附近的人们已经无法满足宋濂的求学要求了。于是他外出寻师,百里外有名人就到百里外,他背着书箱去请教。这位大儒贤师怎样呢?“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来求访这位“先达”的人络绎不绝,填满了屋子。这位“先达”一直是神色严肃,根本就没有一点笑模样。宋濂又是怎么做的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那时的学生就是规矩,宋先生站在老师的旁边,有机会就向老师请教。请教的时候低着头,弯着腰可以说是恭敬极了。可即使是这样,这位“先达”有时也会发“大腕”的脾气,对宋濂严加“叱咄”。宋濂倒真的是恭敬,脸色更加虔诚,礼节更加周到。等到老师高兴了,就又去请教了。宋濂就这样在自己的恩师处,学到了许多知识。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宋濂终于取得了不朽的成就,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顾问级的人物,并成为太子的老师。

宋濂给我们讲述了他在求学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令我们每个人感到心痛。首先宋学士讲了在一个冬天去拜师旅途中的经历。他说:“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在一个寒风凛冽,雪花飘飞的冬日,宋濂又踏上了求师的行程。他自己一个人顶着刺骨的寒风,踩着过膝的积雪,背着那沉重的书箱。可怜宋濂身上的衣服是如此的单薄,那双单鞋也已经漏了底,只能半拖着走。就这样走啊走,宋濂全身都已经失去了知觉,尤其是那双脚已经被冻裂了。百里行程过后,宋濂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的一家旅馆,这时他全身已经不能动弹。旅馆的仆人们用热水给宋濂擦身子,然后用被子把宋濂裹起来,过了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真是为了求学,自己的性命也可以不顾。再看看宋濂吃的是什么呢?“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因为条件差,宋濂每天只能吃两顿饭,并且肯定没有鲜菜肉食。再看看同住的那些学生吧,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这些为了功名求学的富家子弟们一个个比着穿戴,穿着绫罗绸缎,帽子上顶着红色的缨子,腰中佩戴着白玉的腰环,挎着刀,戴着香囊。相比之下,我们的宋学士却是“缊袍敝衣处其间”,多年的棉衣,破袄在身,真的是有点格格不入。可是我们的宋濂没一点羡慕,反而是醉心于学习,乐在其中。正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至此宋濂把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展现在我们面前。此中表现出的种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宋濂由于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嗜好,真的是以学为乐,真正地做到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一心向前终于取得了成功,他的种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对于此段,我出了一个上联,希望同学们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出下联。我的上联是:“昔宋学士为求学受尽抄录、叩问、奔走、冻馁之苦,终成一代宗师。”以上就是我对此段的分析,希望对各位老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送东阳马生序 原文+翻译 篇4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拥有书来学习,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按约定时间送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有一点懈怠。抄完后,赶紧跑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就能够广泛地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交往求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回复;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寒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数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僵得不能动弹,仆人用热水浇洗(我的手脚),拿被子围盖(我),过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同屋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红色的帽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挂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宛如神人;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大概我的勤奋以及艰苦就像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5

【甲】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信》)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甲文是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

(2)余服官二十年

(3)四支僵劲不能动

(4)腰白玉之环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余为少慰

余不愿为大官

B. 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戴朱缨宝饰之帽

C. 可以处乐

以衾拥覆

D. 太丰则吾不敢也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4分)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20.【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他们共同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2分)

参考答案

17.(1)希望,盼望(2)做,当 (3)同“肢”,四肢(4)腰间佩带

18.B

19.你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

20.勤奋,自持,能吃苦(或刻苦)

【参考译文】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翻译 篇6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的习题及答案 篇7

一、基础知识题

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嗜学( ) ②逾约( ) ③俟( ) ④叱咄( )

⑤皲裂( ) ⑥媵人( ) ⑦箧( ) ⑧缊袍(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

⑤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3、下列句子中和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低耳以请;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D、寒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或遇其叱咄 一食或尽粟一石 B、不敢稍逾约 稍出近之

C、烨然若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D、礼愈至 至则无可用

6、作者认为自己“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话)。

7、翻译句子。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也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列句中的文言实词。

①又患无硕师________________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________________

③俟其欣悦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从致书以观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计日以还 C、俯身耳以请

3、下列选项中的文言句式与“弗之怠”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何陋之有 C、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第一段写“我”求学时___________的精神,第二段写求师时___________的态度。

6、有人认为成功来自勤奋学习,有人认为来自机遇,有人认为来自天生的聪明,谈谈你的看法。

①余幼时即嗜学。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⑧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⑨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⑾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⑿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⒀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⒁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⒃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给文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砚( ) ②怠( ) ③媵( ) ④衾( )

⑤绮( ) ⑥臭( ) ⑦缊( )

2、找出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并写出本字并释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字词的含义。

①弗之怠( ) ②走送之( )

③无硕师名人与游( ) ④援疑质理( )

⑤通其叱咄( ) 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4、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家穷,无法买书来看,每天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自抄写,计算好了日子归还。

B、我家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C、我家穷,没有地方买书来读,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用笔抄写目录,计算好日子归还。

D、我家穷,没有办法找到书来读,每天假装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用笔记下来,计算着什么日子归还。

5、对本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对上段中“舍”“腰”“略”“知”解释正确的是( )

A、房子 腰间 丝毫 感觉 B、房子 腰上挂着 稍微 知道

C、房子 腰上挂着 丝毫 感觉 D、房子 腰间挂着 丝毫 知道

2、“日再食”的正确译文是( )

A、每天的第二顿 B、每天吃两顿 C、每天吃第二顿的时候

3、“以中有足乐者”是指( )

A、作者认为读书是足以快乐的事

B、作者认为自己家贫而能勤奋读书,这是足以快乐的事

C、作者认为书中有令自己欣慰的事

4、作者写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①shì ②yú ③sì ④chì duō ⑤jūn ⑥yìng ⑦qiè ⑧yùn

2、①得到 ②跑 稍微、稍许 ③更加仰慕 ④忧虑、担心 曾经 ⑤等到

3、C 4、①“支”通“肢”②“被”通“披”

5、A 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①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②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二、阅读理解题

㈠ 1、①大 ②借 ③等待 2、B 3、B

4、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②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5、刻苦勤奋 谦恭诚恳。

㈡ 1、①yàn ②dài ③yìng ④qīn ⑤qǐ ⑥xiù ⑦yùn

2、①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①懈怠、放松 ②跑 ③才学渊博的老师 ④引、提出;询问 ⑤训斥、呵责 ⑥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4、B 5、A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及答案 篇8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⑴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⑵缊袍敝衣 敝: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相同的字 ⑴①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得鱼腹中书

⑵①色愈恭,礼愈至

②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

③至理名言

⑶①稍稍宾客其父

②不敢稍逾约

(4)①以中有足乐者

②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④计日以还

⑤以衾拥覆

⑥俯身倾耳以请

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区别古今词义: ⑴汤: 古义:

今义:

⑵右备容臭:臭:古义:

今义:

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5、下面句中“其”字用法不同一项()A、门人弟子填其室 B、或遇其叱咄 C、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 D、俟其欣悦

6、请写出一个表现作者读书刻苦的句子:

7、“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中的“稍”字的作用是_____,它照应了“__________”一句。

8、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___”与“___”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

10、“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你认为这种态度对吗?谈谈你的观点。

11、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

12、选段分别从哪两方面叙写了作者的求学之难?

13、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优裕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

14、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__”和“___”;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____。

15、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16、综合全文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17、读了全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参考答案:

一、⒈⑴被:通“披”,穿。⑵敝:破。

⒉⑴①能够 ②领会 ③得到 ⑵①周到 ②到 ③最高的 ⑶①渐渐 ②稍微

(4)①因为 ②来 ③用 ④表顺承,相当于“而”⑤用 ⑥连词,相当于“而” ⑦连词.作“因为”;介词,译为“拿” 3.⑴汤: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熟所得的汁水 ⑵臭:古义:原指各种气味 此指香味,音xiù今义:指一种难闻的气味,音chòu。

⒋B⒌C ⒍手自笔录(录华,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7.修饰 计日以还

⒏⑴刻苦好学⑵博览群书⑶虚心请教 9.嗜学 家贫(顺序可换)10.开放题,言之成理,表达流畅,观点明确即可。11.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12.(1)得书难:(2)拜师难

1⒊因为作者心中有读书这件乐事。14.勤、艰 梅花香自苦寒来 15.用文章中的话作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答成“以中有足乐者”亦可。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以下要点:①坚守学习信念

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16.(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篇9

一、基本知识

(一)文学常识及背景简介 1.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人。

2. 序,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两种。本文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3.这篇文章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在文中,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后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二)解释词语

【嗜学】酷爱读书。嗜,喜欢,特殊的爱好。

【致】取得。【假借】借。假,借。

【手自】亲手、亲自。

【怠】懈怠,放松。

【逾(yú)约】超过约定的期限。逾:越过,超过。

【以是】因此。以,因为。

【既】已经。

【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冠,帽子。

【益】更加。

【道】思想、学说。

【患】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游】交游,交往。

【趋】快走。

【从】跟从。

【执经】拿着经书。执,拿。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德,道德。望,声 望。隆,高。尊,声望、地位高。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语言和脸色。【侍】侍侯。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倾耳】侧着耳朵。倾,侧斜。

【请】请教。

【或】有时。【斥咄(duō)训斥,呵责。【色】表情。

【恭】恭顺。

【至】周到。

【复】回复,回答。

【俟(sì)】等待。【欣悦】高兴。【卒】终于。

【获】收获。

【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小箱子。曳,拖,拉。屣,鞋子。

【穷冬】隆冬,深冬。【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舍】这里指学舍,书馆。【僵劲(jìng)】僵硬。【媵(yìng)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沃灌】浇洗。

【衾】被子。

【拥】围裹。【覆】盖。【寓】寄居。【逆旅】旅店。逆,迎。

【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yè)】光彩照耀。【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慕,羡慕。艳,欣羡。

【奉】供养。

【不若】不如。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如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即使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四)文言词语积累 1. 古今异义【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2.通假字【支】通“肢”。

【被】通“披”。

3.古今异义【汤】古义:热水。

【再】古义:第二次;两次(本文)。

今义:做菜的汤汁。

今义:指重复。

4.词类活用【腰】挂在腰间。

二、阅读探究

1.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在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的?

(1)幼时求学的艰难: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2)成人后求师的艰难:a.叩问之难。b.旅途之难。c.生活之苦。2.作者“因得遍观全书”的原因是什么?

爱好读书,克服家贫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借书苦学。

3.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书写求师之艰的目的是什么?

拿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4.全文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

拿作者自己的粗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作对比。通过对比,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的道理。5.作者写赠序的目的是什么? 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7.古人有克服艰苦条件努力学习的佳话,试举例。

① 欧阳修画荻习字。② 王冕僧寺夜读。③ 杨时程门立雪。④ 匡衡凿壁借光。⑤ 车胤囊萤夜读。

8.你所知道的什么文章阐述了与本文相似的道理? 《为学》。本文和《为学》都说明了学业有成不在于良好的客观条件而在于主观努力的道理。9.你从作者身上看到了什么优良品质?

①从作者年轻时求学上看:作者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②从作者写本文的态度上看:作者德高望重,但却不摆出名人的架势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反映了他高尚的品德,也反映了他对后代人的殷切关怀。

10.马生本是一个用心学习的人,作者为什么还要勉励他刻苦学习? 宋濂深知当时的太学使人养尊处优,所以勉励马生。

三、拓展延伸

1.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条件优越,你怎样学习?(自做答案)从树立远大理想,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发愤读书,为国为民作贡献等角度作答。

2.请写出古代勉学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四、中考真题

2010年四川泸州中考语文试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王纳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邹忌讽齐B.当余之从师也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足肤皲裂而不知 .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河曲智叟亡以应

(《隆中对》)

(《愚公移山》)(《陈涉世家》)

佣者笑而应曰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3分)翻译:

(2)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3分)翻译:

9.下列各项内容全都体现作者学习生活艰苦的一组是(3分)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②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④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⑥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A.①②③⑤ 2011年恩施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⑵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⑶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⑷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⑴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本文是作者给马生的赠序,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2分)

21.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2分)

(2007年内蒙古赤峰市)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1),辄以水沃面(2);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

1、昏怠:昏沉困倦。

2、辄:就。沃:浇。这里是“洗”的意思。

3、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22、解释加点的词。(4分)

(1)余幼时即嗜学()(2)录毕,走送之()

(3)益慕圣贤之道()(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23、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肉食者谋之

24、翻译句子(6分)(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5、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范仲淹“被谗受贬”的原因是:___________(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分)

(2008年泉港区)读文言文,完成5—10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2分)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2008年南京艺术学院附属高中招生)[甲] 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注解] 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送东阳马生序 篇10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教学重点:①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查释、翻译、理解,互助学习,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遭遇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促进我们取得成功的动力。这也正验证了孟子的一句话,“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设置提纲、引导自学、整体把握

(一)上课首先交流自学成果,完成学案第一题。学生交流作者作品相关资料 教师适当补充:

1、介绍作者: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指导朗读。

1、完成学案第二题。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为标准。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听完后指正、评价,教师作适当补充。4、学生集体朗读全文。

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互助学习,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完成学案第三题。1、四人小组齐读第一、二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⑴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⑵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⑶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⑷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第一段:

走:跑,引申为“赶快”。致:得到

假借:借。逾:超过。加冠:表成年。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往。趋:快步走,奔赴。叩问:请教。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援疑质理:提出疑问,询问道理。俟:等待。卒:最终。降:和缓。至:周到。每:常常。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②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第二段:

曳履: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汤:热水 再:两次食(sì):同“饲”,给饭吃。被(pī):通“披”,穿着。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挂着。穷冬:隆冬,深冬,严冬。皲裂:皮肤受冻开裂。舍:这里指学合、书馆。支:通“肢”僵劲:僵硬

媵人:这

里指旅店里的服务人员。沃灌:浇洗,擦洗

衾:被子和:缓解过来,暖和过来。寓:寄居。逆旅:旅店。缨:帽带。容臭:香袋,香囊。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緼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以:因为。中:内心。口体之奉:供养口和身体的,指吃的穿的。①同舍生皆被绮绣,```````略无慕艳意。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2、、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熟读成诵。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整理重要的解释加点的字

3、熟悉翻译,完成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点学生上黑板默写生字。

2、点学生背诵课文,翻译句子

二、合作探究、赏析课文、精讲点拨:

小组合作,探究学案四题,交流探究结果,教师适当点拨。

1、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明确:①叙述幼年求学的情形,写得书之难。②叙述成年后求是师的情形,写从师之难。③再写求教之苦,跋涉之难。④叙述求学时衣食粗劣,生活俭朴。

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5)未尝稍降辞色

2、作者写出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作者想以此来勉励马生。表达了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3、文章如何描写其他学生的学习条件的?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说明其用心不专。与作者形成对比。

4、与作者读书时相比,你的的读书条件怎样?你应如何做?(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从而珍惜学习机会。)

5、诵读课文,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①、诵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描写和议论部分。②、学生边读边议,读读议议,这样写作的好处。③、教师补充(适当提示):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6、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明确:课文通过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7、讨论:文中的学生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联系当前,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

三、拓展迁移

1、联想学习:像这样“劝学”的文章,你还可以说出哪些?(《孙权劝学》)

2、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举出一些学习“勤奋”、“专心”的名言警句。

3、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韦编三绝

画荻教子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背诵。

《送东阳马生序》(答案) 篇11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综合练习(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ɡuān2.wèi3.sì4.yè5.něi6.yè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跑2.“辨”同“辩”,辩论3.提出询问4.热水

5.动词,挂在腰间6.“支”同“肢”7.“被”同“披”,穿着。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结成很硬的冰,手指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2.他们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3.每次从有书的人家借书回来,亲自用手拿笔抄录,计算着日期还回去。

4.又担心没有学问大的老师、有名的学者和我一起游学。曾经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跟随着乡里学问通达的前辈询问经书上的问题。

四、文言文阅读。

1.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获取功名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学习,刻苦自励。

2. 四难:

读书之难:借书抄书,遍观群书;

求学之难:请教先达,恭敬专心;

从师之难:为求师学,不畏寒冷;

生活之难:不慕富贵,以苦为乐。

3.选文几乎处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可围绕作者主观的刻苦努力与得书之难、求师之难、生活之难等诸方面,任意写出两处运用对比的语句即可。选文中,最主要的两处对比是作者和老师动作、神态的对比,作者和同舍生外貌、追求的对比。

4.读书之难:借书抄书,遍观群书;

求学之难:请教先达,恭敬专心;

5.指出下列词的词义。

①余:我②假:借③走:跑④游:游学

6.大篇幅的写老师的严厉,对比表现作者恭敬专心的学习态度。

7.德隆望尊

8.卒或有所闻

9.借书抄书来读书,从师求学做学问。

《送东阳马生序》综合练习

10.①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11.根据要求,在原文中划出相应的句子。

①余幼时即嗜学。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读书之难、求学之难、从师之难、生活之难:

13.总领全文

14.“嗜学”“家贫”

15.“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便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成年。借代手法,相通用法还有:“伛偻提携”、“黄发垂髫”、“锦鳞游泳”(“始龀”)

16.描写求学时作者和老师动作、神态,描写作者和同舍生的外貌。

17.好学、勤学

18.联系实际分析,不能只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水平。

19.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0. 上联:“负箧曳屣求师苦;”

下联:缊袍敝衣生活艰

借书抄书读书难

志存高远成大业(任选其一即可)

任末求学

1.(1)手指/不可 /屈伸

(2)夫/人好学

2.(1)热水(2)被褥(3)背着(4)作为

3.(1)抄录完毕,跑着送书回去。

上一篇:一班家长会发言稿下一篇:退出宅基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