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2024-05-14

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通用10篇)

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篇1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具备实现某一行为目标的能力主观判断与信心。本文所涉及到的亲密关系尤指亲子关系、好友及情侣关系。本研究表明,比起一般性的社会交往,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具有更大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武汉大学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79份,占89.5%。使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成人依恋量表和友谊质量量表进行测试,并将所得总分按比例折合为9分为满分的成绩,便于比较。

(二)工具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具有良好的信度,只有一个维度。记分方法:“完全不正确”记1分,到“完全正确”记4分,总分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高。

成人依恋量表(ECR)包含36个项目,测量与依恋相关的焦虑和回避,焦虑和回避两个分量表分别包含18个项目。要求被试考虑他们与配偶的亲密关系,对每项描述的确切性从“一点都不任命”(1)到“十分符合”(7)进行评分。

友谊质量量表(FQI)包含15个项目,量表由4点评分。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主试为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施测前经过严格的培训。具体施测以班为单位,每班由一名主试负责。施测时首先由主试向被宣读指导语,而后由被试自行匿名作答。所获数据用SPSS17.0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由统计可行,亲子关系、恋爱关系、密友关系均与大学生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大学生亲子关系的亲密程度明显要低于恋爱和密友关系,自我效感与恋爱关系和密友关系的相关程度比亲子关系的要更大。

三、讨论

(一)亲子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它是由夫妻关系产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本研究是从成人亲子依恋的角度来考察亲子关系的,结果表明,亲子关系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有明显的正效应,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

正如社会化周期理论所提示的,亲子关系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关系的和睦对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增强自身的交往能力,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二)恋爱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本研究是通过被试报告主观体验,对相关项目进行自我评分来测量恋爱关系的时间和质量,结果显示,亲密的恋爱关系与大学生自我交通有明显的正效应。

长期的恋爱关系可以有效的建立起相互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使当事人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主观幸福感。不同于亲子关系,与异性朋友交往的能力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女生更感性,男生更更改,同时自卑感会明显增加与异性的交往困扰,使亲密的恋爱关系难以建立,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

(三)亲密友谊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篇2

新陆煤矿为低沼气矿井, 现根据煤层倾角和煤层厚度以及煤层的可放性、瓦斯涌出量, 再选择回采工艺是炮采或派放, 采煤方法根据多年的开采经验和煤层赋存条件, 采用走向长壁倾斜分层后退式采煤法, 顶板管理采用全部垮落法。2007年瓦斯鉴定:绝对瓦斯涌出量12.86m3/min, 相对瓦斯涌出量6.43m3/T。2008年瓦斯鉴定:绝对瓦斯涌出量12.099m3/min, 相对瓦斯涌出量5.79m3/T。随着矿井开采水平的延伸, 深部区域出现高瓦斯工作面, 治理瓦斯确保安全高产高效成为矿井安全的重中之重。新陆煤矿开采的-490南11层一区274工作面采用滑移支架放顶煤工艺一次采全高, 该区工作面设计走向628米, 倾斜143米, 煤厚11米, 可采储量138.4万吨。本区地质构造复杂, 较大断层由F17、T90、F17正断层, 走向NE、倾向SE、倾角53~69°, 落差25~75米, 该断层属线间正断层。T9断层为平推断层, 走向NE、倾向SW、倾角20~25°左右, 落差40~800米, F断层为正断层, 走向NE, 倾向55°, 落差5米左右, F1断层为反倾正断层, 走向NE, 倾向55°, 落差5米左右, 在-420米标高为实见断层。

根据该区上段瓦斯绝对瓦斯涌出量预计该区绝对瓦斯涌出量为6m3/min, 相对瓦斯涌出量6.31m3/T。工作面瓦斯超限一直是煤矿安全的重大隐患, 在采煤工作面回风流及上隅角瓦斯中有40%~50%是采空区, 瓦斯涌出容易造成瓦斯超限。

前期治理:依据该区的瓦斯赋存情况, 经矿研究初期在工作面风道下帮距工作面30米, 布置走向高位钻场一处, 以后每隔80米掘送高位钻场一处, 向工作面软帮打抽放钻孔6~8个, 钻孔之间压茬20米, 钻孔终孔平面位置布置在上隅角及以下30米, 高度打在煤层顶板岩石抬高5~15米。同时在风道每隔30米打平钻场一处, 向工作面软帮打仰角钻6~8个, 终孔平面位置布置在上隅角及以下30米, 高度见煤层顶板岩石, 在外部新鲜风流中设置两套50 (SKA-303) 抽放泵, 对该工作面进行边采边抽治理瓦斯。该工作面2008年8月28日形成系统, 2008年9月24日调整工作面, 调整工作面时开始实施抽放, 初期高位孔排放口浓度2%~3%, 混合流量12m3/min, 纯瓦斯流量0.24~0.36m3/min、仰斜孔抽放浓度3%~4%、混合流量15m3/min、纯瓦斯0.45~0.6m3/min, 工作面配风300m3/min, 外部设风机一台稀释上隅角及软帮20米内瓦斯, 工作面上隅角及软帮30米内0.6%~0.9%, 回风瓦斯0.8%左右, 回风风量510m3/min, 风排瓦斯4.8m3/min抽放瓦斯0.96m3/min, 绝对瓦斯涌出量5.76m3/min基本上达到了治理瓦斯目标。

工作面推进5米后, 高位孔抽放浓度6%~8%, 混合流量20m3/min。纯瓦斯流量1.2~1.8m3/min、仰斜孔抽放浓度8%~10%、混合流量22m3/min、纯瓦斯流量1.76~2.2m3/min, 回风风量510m3/min, 回风瓦斯0.4%, 风排瓦斯2.4m3/min, 抽放瓦斯4m3/min, 绝对瓦斯涌出量6.4m3/min, 工作面上隅角及软帮20米内瓦斯0.5%~0.7%, 达到了治理瓦斯的目标。

中期治理:工作面开采30米后, 受T9断层次生断层的影响, 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逐渐增大, 后部钻场压茬钻孔, 高位孔增至12个, 仰角孔增至15个, 高位工作面回风增至1050m3/min, 回风瓦斯0.7%~1%, 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17m3/min, 工作面上隅角及30米内软帮经常有瓦斯超过2%的现象, 工作面处于停产状态。

后期治理:基于该工作面瓦斯超限的实际情况, 经局矿领导研究决定, 该工作面目前抽放方法和抽放能力达不到治理瓦斯的目的, 决定增设80m3/min (2BEA1353-0) 抽放系统一套, 同时, 在二高位钻场向工作面补送顶板排瓦斯巷一条, 顶板巷与风道平面投影距离14米, 送至工作面软帮, 进行封闭抽放治理瓦斯。

顶板巷送到位后, 通风区在顶板巷打设夹馅闭一道, 利用新增设的2BEA1353-0 (80) 泵抽放系统, 及原有两套抽放系统, 联合对该工作面采空区进行抽放, 经抽放后-440水平50泵抽仰角钻抽放浓度10%, 混合流量22m3/min, 纯瓦斯流量2.2m3/min, -440水平2BEA1353-0 (80) 泵抽顶板巷抽放浓度8%, 混合流量60m3/min, 纯瓦斯流量4.8m3/min, -385水平50泵抽走向高位孔, 浓度11%, 混合流量24m3/min, 纯瓦斯流量2.64m3/min, 总计抽放纯瓦斯9.64m3/min, 工作面回风降至450m3/min, 回风瓦斯0.2%, 风排瓦斯0.9m3/min, 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10.54m/min, 抽放率91.4%, 解除了上隅角风机。该工作面日产原煤2600T, 达到了安全、高产、高效的生产目的。

顶板巷及仰斜孔、高位孔、多套抽放系统联合抽放取得显著效果后, 消除瓦斯威胁, 经矿研究, 分别停开, 高位孔, 及仰斜孔50泵, 对该工作面采空区进行抽放, 停泵后, 上隅角及软帮20米以下, 不同程度存在瓦斯1%~2%现象, 基于该工作面实际情况, 采取仰斜孔抽放上隅角及软帮以下5米内瓦斯高位孔抽软帮以下20~30米, 抽放效果一直处于安全允许浓度以下, 没有超限发生。同时将顶板巷抽放直径保持在10~20米之间。

顶板巷及高位孔, 仰斜孔, 多套抽放系统联合抽放瓦斯的成功, 为低瓦斯矿井, 高沼气工作面治理瓦斯开创了成功经验, 为特厚煤层放顶煤工作面高产、高效, 创造了条件。

结语

(1) 特厚煤层放顶煤高瓦斯工作面瓦斯超限一直时煤矿安全的重大隐患, 在采煤工作面回风流及上隅角瓦斯中有40%~50%来源于采空区, 因此边采边抽采空区瓦斯是达到安全生产的直接手段。

(2) 特厚煤层放顶煤高瓦斯工作面初期调整期间, 抽放采空区的钻孔因没有和采空区发生联通关系, 抽放效果难以达到彻底治理目的, 初期因采空区瓦斯聚集量小, 风排瓦斯80%以上, 应占主导地位。

(3) 特厚煤层放顶煤绝对瓦斯涌出量10m3以上的高瓦斯工作面, 可采用高位孔, 仰斜孔, 大流量瓦斯抽放泵, 解决瓦斯超限问题。

(4) 特厚煤层放顶煤绝对瓦斯涌出量10m3以上的高瓦斯工作面, 应采用顶板巷瓦斯抽放附以高位孔, 仰斜孔, 进行综合抽放治理。

(5) 特厚煤层放顶煤高瓦斯工作面增加抽放能力是解决瓦斯抽放流量的有效手段之一。

(6) 特厚煤层放顶煤高瓦斯工作面顶板巷掘送布置在岩石当中, 净断面不小于4m2, 且有足够的支护强度。

(7) 特厚煤层放顶煤高瓦斯工作面顶板巷封闭必须严密, 以夹馅闭为宜, 保证安全的同时保证抽放浓度。

(8) 特厚煤层放顶煤高瓦斯工作面放煤时可在顶板巷周围先放, 可适当增加顶板巷出抽放直径, 从而达到更好的抽放效果。

摘要:自我效能同自我概念、自尊等一样, 描述的都是一种主体自身现象, 是主体以自身为参照对象, 对自身进行反思和评价。在此介绍了生涯辅导和自我效能的涵义, 通过对大学生生涯辅导活动, 自我生成和提升他们自我效能, 实现生涯定位和职业选择;自我效能的提升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 实现人—职业匹配, 最大化发挥人的潜能。

关键词:生涯辅导,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林清文.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M].台湾:心理出版社.

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篇3

[摘 要]自我效能感在人们自我调节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并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教育领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当今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们就业压力逐年递增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度,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就业方向,从而使大学生健康择业和就业。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 D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081-02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749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将空前加大。目前,大学生之所以未形成良好自我效能感是由于我国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参差不齐,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社会实践培养环节薄弱等问题导致的。实践研究说明:影响择业的主要因素,亦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关键之一是自我效能感。所以,加强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全文主要讨论自我效能感的实质内涵及其对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影响,并提出加强培养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一、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通常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行为的自信度,即在完成活动任务中,能够有效帮助个体在完成具体活动任务时分析自己的实力与不足,能否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是否有能力完成该任务。[1]

大学生就业的自我效能感是毕业生心理认知自己的就业能力,或是否有信心及信念找到理想的工作。[2]和传统意义上的能力比较,自我效能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找到满意的工作。与自身就业能力相比,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更加重要,在获得知识、经验、能力的基础上,自我效能感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的自我效能感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的选择

自我效能感可影响个体对行为的选择,而行为的选择亦受个体对行为认知的影响。有些人在求职时,先想到自己的不足,于是前期便形成不好的心理定式,这种人的自我效能感是比较低的。这种心理定式给个体带来一种压力,这种压力迫使求职者未就业就担心就业失败,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失去信心,将就业过程中碰到的困难看得比实际情况大。然而,那些完全能集中注意力在设定目标上,有目标后就会付出最大努力去克服所有困难的人,便是自我效能较高的人。在就业遇到困难时,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大学生一般都会在心里暗示自己“我一定能行”、“我能够做得很好”。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了大学生蕴藏的自信心,使其更积极、更努力地争取自己期盼的理想工作;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易形成“我不行”、“我没用”等消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在找工作或面试的时候容易表现不佳,遭人拒绝。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坚持性

自我效能感对就业行为的坚持性会有相对的影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意志在某种程度上是坚持性的反映,即自我效能感越高,就业求职的动力越强,坚持的时间就越长,就业的成功率也就越高。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在求职遇到挫折时,能冷静地分析问题的原因,吸取教训,积极面对,持久性较高,忍耐力较强;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一旦应聘受到挫折,往往没有坚定的立场和恒久的信心,易精神颓废,无奈感和受挫感沉重,导致一败涂地,有的甚至因此放弃就业,宁愿闲散在家或者“有业不就”。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情感状态

如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不高,那么他们就会经常产生焦虑、自负、依赖等不良的心理反应,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状态。

焦虑心理。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压力,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渴望争取到称心如意的职业,却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心理上普遍会有紧迫感、焦虑感。[3]就业的自觉性、积极性的增加来自于适度的焦虑,由于先天条件或后期自我效能感的不足引起的过度焦虑使人处于自我防卫的极度敏感状态,导致推理判断能力的下降,就业能力的异常发挥,从而产生心神不定、灰心失望等心理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而且影响顺利就业。调查显示,就业焦虑在贫困生、低学历学生、农村学生及女大学生群体中甚为普遍,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中,要重点加强对该类大学生的引导。

自负心理。部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过高,因对当前就业形势认识不清而不能及时转变观念,未能采纳“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指导思想,眼高手低,过于自信,因追求好区域、高薪酬的工作,与良好就业机会失之交臂。“985”院校的毕业生和部分自身条件较优越的毕业生,通常不能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及社会现状迅速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架子和面子放不下,最终导致就业受挫。

依赖心理。有的大学生独立能力不强,在就业中过分地依赖父母、老师和学校,缺乏独立意识,缺乏决策能力。面对各种就业机会,不是积极地去争取,而是等、靠、要,从而失去了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多途径开展成功体验活动

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的失败经验则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并产生强烈失落感。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须让其反复地体验成功,树立起成功的自信心。一些学生在求职时缺乏自信,主要是学习中少有成功体验,对自己的专业水平不了解。欲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专业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课堂上,老师可以安排“课前三分钟演讲”、多媒体自主授课、小组问题讨论等多种形式的锻炼机会给大学生们,并在言语上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通过这些说服性评价和开发自我潜能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判断能力,使学生们感受到这种成功来源于自己的实力。课堂外,学校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大学生参加岗前培训、社会调查、暑期“三下乡”、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以使他们提前了解行业,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快角色转换和社会融入。通过这些形式,提高学生们的自我效能感及就业能力,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提高抗挫折能力。

(二)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研究表明:增强自己的信心还可以通过替代、模仿、学习,观察他人的成功与失败来实现。在现实的生活中,大学生一旦看到和自己实力相当的人成功就业,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实现目标的信心也会增加;而当看到和自己相似的人就业失败,特别是付出艰辛努力后依然失败时,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认为他失败了,自己也不会成功。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善于利用这一原理,充分发挥榜样作用,积极利用校友资源,开展“成长导师制”、企业高管导师论坛、“同龄人话成才”、“优秀学子一对一”、优秀学子报告会、就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企业高管、优秀学子的榜样作用,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典型,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判断,避免他们 “走弯路”,合理地规划好自己的学业、职业生涯。

(三)归因方式的积极形成

班杜拉研究说明:对于人们行为成败的归因方式,个体自我效能的评价也会受其直接影响,可以激发个体的成功期望和自信心的是积极的归因方式,使人意志消沉的是消极的归因方式。归因的训练,能够让大学生对求职成败形成积极的归因模式,从而提高其就业自我效能感。温勒的归因理论,往往将结果归因为任务、运气、努力、能力这四个有代表性的因子。因此,在就业指导中,高校须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较强能力,即内部、稳定、可控的因素,而任务太难,运气不好,缺乏努力等外部、不稳定和不可控因素即是失败归因。这样可减少学生的无助感、行为偏差及失落感的产生,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成功动机及期望,自信和自尊得以不断增强。所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要心理策略,就是对学生进行积极归因的引导。

四、总结

面对日益严峻和复杂的就业形势,高校在从事就业工作时,一定要把握好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并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自身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从而找准自己就业过程中的职业坐标,争取为社会和国家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注 释 ]

[1] 郭本禹,姜飞.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30-137.

[2] 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3] 毕云飞.大学生就业压力、择业效能感与焦虑关系的研究综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116-119.

[4] 李力,贺香泓,刘艳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性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1(1):56-58.

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篇4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再加上正处心理成长期心理不太稳定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综合分析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大量调查研究,大致有2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这些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抑郁、孤独、冷漠、自卑和自负等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和意外死亡的首要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格不健全是一重要原因,因此,加强人格教育综合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据国内外有关研究,大学生中存在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精神病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约占16~30%。原国家教委曾经对 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20.23%每年全国高校学生因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冲突、生活受挫等自杀者达数十人之多。据上海高校的调查,在200多种令大学生烦恼的原因中,人际关系、异性、对未来的担忧各占 20%。大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大学生独生子女的增加,这些心理问题将更加突出。严峻的事实警示我们,如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解决,不仅将严重影响未来高级人才的质量,还将诱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成长发展中的困惑与矛盾。这些困惑与矛盾又大都是基于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而引起的。具体表现在:(1)自我意识明显分化。“理想我”与“现实我”的落差,使“主体我”与“客体我”发生矛盾冲突。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常常是矛盾的,有时能客观评价自己,有时又高估自己;有时感到自己似乎很成熟,有时又似乎觉得自己很幼稚;有时自信,有时自卑……,因此产生一种内心痛苦和不安感。(2)情绪控制能力较低。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大悲大喜,大起大落,时而积极情绪占据主导,时而被消极情绪主宰。遇事不冷静,易冲动等。(3)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交际圈子窄,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易引发人际冲突,陷入孤独、逃避、自我心理设防。(4)学习动机与兴趣缺乏。学习缺少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专业兴趣。面对学习压力丧失信心,产生焦虑。(5)恋爱与性心理适应不良,表现为性冲动与性压抑的矛盾,性心理失常,有的酿成悲剧。(6)择业求职焦虑,表现为对前途的担忧,缺乏竞争意识,自信心不足。一旦遇挫,易产生情绪波动。(7)社会适应能力和耐挫能力差,表现为不能很好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人际环境,遇挫不知所措。大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地阻碍着他们的全面发展。心理问题的出现与意志、适应能力、耐挫能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的强弱密切相关。心理健康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强弱。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整体素质的中介和载体,也是人们成长的基础和保证。它关系到人们生命的质量、人生的成败。

二、人格教育综合体系的内容及功能

西方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人格的著名定义是:“人格是个体内

那些决定个人特有的行为与思想的心身系统的动态结构”。这个定义的基本点在于把人格当做一种动态的、生长着的系统。人格实际上还是指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个体独有的特质模式和行为倾向的统一体,称为人格。人格具有复杂性,它是遗传的、气质的、社会的和心理方面所有因素的合成。同时,人格又具有稳定性,反映出一个人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表现出的习惯性行为、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等。

人格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它反映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教育体系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人格品质的教育,其宗旨是促进个体健全,完善人格的形成,使个体具有良好的动机与自我意识,建立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使个体最大地发挥潜能,使受教育者将人类文化、科技、审美、劳动等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独特素养,从而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格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

认知教育。除基础知识、基本学习能力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的组织和判断各种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己的需要及思维方式的认知能力。情感教育。使学生懂得情感变化的一般规律,并能认识自身的情感变化特点,适当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防止过激情绪出现,使自己经常保持在快乐情绪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意识教育。应对学生进行科技意识、环境意识、自我完善意识等现代意识教育,进行交通安全意识、法规意识等公民意识教育,使学生能了解社会,面向未来,达到与社会的高度和谐发展。

道德精神教育。对学生进行人生态度教育包括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不断奋斗,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勇于接受挑战的勇气。

人格教育所以能带给人一个健康心理,促进人内心的和谐发展,在于其包含以下三种功能:

1.动力功能。个体的动力系统包括兴趣、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等。动力功能是建立在个体动力系统上的。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使利于个体发展的需要变为个体自身需要,引导个体活动的趋向和个体活动的选择;二是把个体内在需要激发,调动出来,引导和维持个体的活力,这种功能可使个体朝着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方向运行,并能使人为了这一目的而去努力。2.调控功能。调控功能是由于人格具有整体性与可变性。整体性表现在人格诸成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且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可变性表现在人格具有一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人格在社会中形成,同时也随着社会的改变而逐渐发生变化。人格教育可调控形成与发展中的人格各成分,使个体保持良好的人格特征,改变不利于个体发展的人格特性,促使人格各成分协调发展,使个体动机与行为保持一致,利于个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3.社会功能。人格具有一贯性与社会性,人格是个体在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生活在同一社会的成员会养成一种共同人格,并在社会生活中以一贯的思想、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人格教育可使社会成员具有符合社会利益和需要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对社会有共同认识、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模式,促使社会性人格的形成。这种人格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调和、推动作用。如我们平常所说的国民精神教育、民族魂教育就是人格教育社会功能的最高体现。

三、人格教育综合体系构建的途径与方法

1.加强多维的认知教育,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刺激和反应的终结,外界刺激正是通过认知这一中介发生作用,而使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行为。面临同样的问题,不同认知结构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所以,认知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要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走出心理误区,克服认知的偏差,首先要更新德育教育观念。从行为的指导者转变为行为的塑造者。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充分认识和分析,根据其心理认识状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次是在实践过程中培育学生良好的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本身表现为个人调控自己的认识活动及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加强学生自控能力、选择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重要方面,使其面临复杂因素时能做出主动的相应的抉择,形成正确

人际关系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独立的影响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大学生是社会中特殊的一个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从而形成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作为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成长、发展影响重大。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人的个性形成和社会适应;消极的人际交往则导致心理冲突、人格变异。了解人际交往的规律,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真挚的友谊,树立高尚的友谊观是当代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愈来愈严重,现代大学生最集中、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影响重大。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有多种影响,具体表现在:

(一)人际交往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人要成长和发展就必须适应社会,在校大学生应适应大学生活。在大学里要面对各种人际关系,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活一个重要方面。

人际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每个人的社会化进程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的。随着人的成长,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的内容逐步深化,交往形式日趋多样。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明确和承担大学生的社会责,促进起发展、成熟。

(二)人际交往促进大学生完成学业

大学生完成学业,完善自身,同样里不开交往。人际交往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艺术,更是型、开拓型人才的必备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走向成功阶梯,同时也是一种动力。会促使大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完善

一个人的个性除了首先天的遗传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时后天环境影响。如果长期生活在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中,人的个性会变得乐观、开朗、积极、主动。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好坏也同样影响其个性的发展。

大学生一般是过集体生活,人际交往可以使大学生活的多样互补。首先是知识互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不同的家庭和民族背景,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通过相互交流和共同探讨,可以相互充实各自的知识面。

其次是性格、心理互补。大学是个性定型的关键时期,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养成良好个性。英国哲学家培根说:“除了一个真正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在大学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波折和烦恼,一个人能获得朋友、群体、组织的理解和支持,就能产生摆脱困境的力量。

(四)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维持身心健康

进入大学,人际交往的时间空间都变大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一个大学生能否融入群体成为大学健康精神生活的主要标志。通过交往,获得友谊、支持、理解,内心得到慰藉,提高自信和自尊,增强自我价值和力量,有助于降低挫折感和孤独感。如果人际交往的不到满足,会增加大学生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产生孤独、惆怅、空虚有,也就是我们同学所说的郁闷。

从社会学范畴来看,交往是社会和个人之间形成与发展的必然和普遍的条件,是社会成员、集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交往不仅是精神过程,而且也是物质的、社会的过程。

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篇5

自我效能是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模式、动机过程、情感反应方式和行为选择过程而调节人类活动[1]。学习自我效能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不同层次的效能感。学习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 学生对自身形成和实施要达到既定学习目的的行动过程的能力判断 (bandura, 1977;Schuck, 1989) ;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稳定的个性特质是应付各种不同环境挑战或面临新事物时的总体性自信心[2]。有研究表明, 低自我效能感是引发焦虑、抑郁和沮丧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目前将不同层次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综合进行的研究很少, 而且研究对象很少涉及高职群体。本研究以高职生为对象, 探讨一般效能感和学习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方面丰富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研究, 另一方面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数据。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根据本研究目的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镇江地区一至三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适合样本, 共抽取三个年级340名学生, 最后回收的有效问卷329份, 有效率为96.8%。

(二) 研究工具

1.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 是由Schwarzer等人 (1981) 编制, 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 (2001) 翻译修订成功。该量表有10个问题, 被试在四个等级上进行自我评定。中文版的GSES最近在我国大学生中使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一致性系数CRONBACHA=0.87, 间隔10天重测信度R=0.83, 折半信度0.90, 这些数据表明GSES是一个十分可靠的量表。GSES只有一个维度, 即量表只有一个主要因素。该量表项目主要涉及个体遇到困难时的自信心, 得分越高, 说明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 效能信念越强。

2. 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参考Pinrtihc和De Corot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中的有关维度编制而成的量表。该量表把学业自我效能感分为学能效感和学行效感两个独立的维度。学能效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顺利完成学业、取得良好成绩和避免学业失败的学习能力的判断与自信。学行效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采取一定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的判断与自信。每个维度有11道测题, 共22道测题。采用五分制评分方式, 分数越高代表效能感越高。此问卷信度和效度较高。两维度可解释总变异的85.6%。系数分别为0.820、0.752。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总分, 是学能效感和学行效感得分之和。

3. 心理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

(三) 研究程序

对全校340名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 指导语统一规范, 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 然后按照指导语的要求完成整个问卷。问卷填写采用无记名方式。

(四) 统计方法

问卷调查搜集的数据运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探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结果

(一)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表1列出了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各因子的相关系数。从表1可知: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以及5个因子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学习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以及9个因子均呈现负相关。这说明学习自我效能感越高, 心理健康各方面状况表现越好。其中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恐怖、抑郁、强迫、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相关系数比其他高;学习自我效能感与抑郁、焦虑、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强迫相关系数较高。

注GSE, 一般自我效能;ASE, 学业自我效能;*P<0.1, **P<0.05, ***P<0.01 (p显著性)

(二) 回归分析

1.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回归分析。

注GSE, 一般自我效能;ASE, 学业自我效能;*P<0.1, **P<0.05, ***P<0.01 (p显著性)

分别以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自我效能感为预测变量, 分别以心理健康各因子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 研究发现, 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和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5个因子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它能够解释心理健康总体水平2.8%的方差变异, 人际敏感2.3%、抑郁3.7%、焦虑2.2%、恐怖3.9%的方差变异。说明一般自我效能感单独对心理健康各个指标的预测作用不大, 这与以往的关于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各个因子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分别能够解释心理健康总体水平3.5%、躯体化1.3%、强迫2.6%、人际敏感1.9%、抑郁5.1%、焦虑3.3、敌对2.3%、恐怖2.3%、偏执精神病性2.5%方差变异。其中对抑郁的预测力最强。

以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自我效能感作为预测变量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我们发现二者均进入了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以及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回归方程。通过比较发现, 二者结合后, 学习自我效能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能够联合解释心理健康总体水平4.3%、躯体化1.4%、强迫4.5%、人际敏感2.9%、抑郁6.1%、焦虑3.8%、敌对2.4%、恐怖4.4%、偏执2.5、精神病性1.8%方差变异。说明学习自我效能和一般自我效能不仅单独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作用, 而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心理健康的各个指标。此外二者的联合作用与二者单独作用相比, R系数有所提高, 即对心理健康的方差解释量增加。

2. 心理健康对学习自我效能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回归分析。

注GSE, 一般自我效能;ASE, 学业自我效能;*P<0.1**P<0.05***P<0.01 (p显著性)

心理健康各因子为预测变量, 分别以学习自我效能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检测心理健康各因子对学习自我效能和一般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从表3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各因子分别进入到一般自我效能和学习自我效能的回归方程, 对二者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各因子能联合解释一般自我效能感8.9%的方差变异, 学习自我效能感6.9%的方差变异。其中, 躯体化、恐怖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达到显著性水平, 抑郁因子对学业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到显著水平。

四、讨论

一般自我效能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程度, 而这些又会通过思维过程影响个体的行为及其功能的发挥。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会过多的想到个人的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的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 使其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或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的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人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更大的努力。在遇到困难时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往往抑郁、焦虑、无助, 对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有悲观的想法;高效能感的人则往往比较乐观。此外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个体在遭遇不辛后的心理弹性和恢复能力也是不一样的[3]。至于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预测力不强, 只能解释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较少的方差变异原因在于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样而复杂的,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健康之间可能存在其它的一些中介变量。

心理健康状况对一般自我效能感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躯体化、恐怖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方面。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分析, 个人的效能感无论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建立在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四种信息源上。人们在判断自身的能力, 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生理和情绪状态的改变。人们常把自己在紧张和疲劳情况下的生理活动理解为功能失调的症状。在不受消极唤起困扰的情绪下, 比紧张不安和内心焦躁的时侯更倾向于期望成功。情绪状态的作用更加广泛和普遍, 它通过影响认知加工, 行为表现和对经验的回忆对自我效能产生作用。积极心情下的成功可以涌现高水平的效能感。愉快心情下的失败的个体会提高自己的能力, 悲伤心情下的成功的个体则会低估自己的能力。这是因为人们在愉快而非悲伤心理下, 回忆起的成功要多得多。

学习自我效能感越高, 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以及心理健康9因子指标越好, 该结论与以前对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结果一致。有研究证实:特定领域的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各个因子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4]。心理健康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预测力不及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预测力。学习领域自我效能感既与其心理健康又与其学业成就、学业评价等密切相关。

通过多元回归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自我效能感不仅单独影响心理健康, 而且共同作用于心理健康, 影响远大于各自的单独作用。其原因可能是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联系比较密切。我们认为, 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一种稳定的个性特质, 它的形成与发展会有赖于个体在不同任务领域中的经验积累 (具体自我效能感) , 因为个体在某领域所建立起来的自我效能感, 会在一定程度上迁移到另一个任务领域。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特质, 即一般自我效能感[5]。因此, 一般自我效能感会对个体在不同任务领域中的绩效有一定的预测效果。而一般自我效能感一旦建立起来, 变成个体稳定的个性特质, 又会影响个体完成具体工作的信念, 即具体自我效能感, 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另一方面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人格变量, 可以说是在更抽象层次上操作化的概念, 它在预测泛化行为或一般任务绩效上也许会更有效, 而与具体自我效能感这个针对具体情境操作化的概念相比, 对个体在特定任务领域中的绩效的预测效果差。因此一般自我效能感在通过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的同时又能对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但其影响作用低于学习自我效能感。这一推测还有待进一步实证。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 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和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呈负相关。一般自我效能对以上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心理健康对一般自我效能感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其中躯体化、恐怖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达到显著性水平。

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 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和各因子显著负相关, 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各因子都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心理健康对学习自我效能感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其中抑郁因子对学业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到显著水平。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属于不同层次的效能感, 二者的联合作用对心理健康的预测力增强。一般自我效能感既通过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 也直接对心理健康产生作用。

参考文献

[1]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 havior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 (, 84) .

[2]Schwarzer R, et al.The assessment of:Comparison of Chi-nese, Indonesian, Japanese, and Korean vers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J].Psychologia, 1997, (40) .

[3]陈秀丽, 冯维.试析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 (4) .

[4]王洪礼, 胡寒春.贵州高师本科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5, (3) .

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宗教;大学生;自我和谐;生活满意度

1 前言

Koenig 等认为:“宗教是一个由信仰、行为和教义组成的有机体系, 旨在帮助人们接近神圣或超然的存在, 并促使个体更好地理解自身与周围团体之间的关系、责任与义务”[1]。以往研究中宗教与心理更健康, 幸福感更强, 抑郁、焦虑水和自杀率更低有关。本研究以伊斯兰教为例,探讨大学生宗教信仰对自我和谐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相关关系。

Rogers认为, 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 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功能, 而诸多研究表明, 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

Shin 和Johnson 认为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出的主观评价,是衡量某一社会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2]。那么宗教是否也与生活满意度相关呢?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某高校在校生中方便取样,抽取了320名被试,有效回收290份。

2.2 自我和谐量表

采用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 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 个分量表, 其中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它所产生的症状更多的反映了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自我的灵活性 反映自我概念的明确性与弹性;自我刻板性反映自我概念与经验不一致时主体是否固守自我概念。

2.3 生活满意度量表

生活满意度量表包括三个独立的分量表,其一是他评量表,另两个分量表是自评量表,本研究中只采用了自评量表中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

3 数据结果与结论

3.1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度、生活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由上表看出,说明性别不是影响自我和谐度及其各维度和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这与以往“男女生在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女生的高”这一研究结果不一致,这与现代社会、学校、家庭等对男女生从小在教育上采取同等教育以及社会地位趋于平等有关。

3.2 相关矩阵

对忏悔、祈祷等宗教活动心理过程的研究表明:信仰者经历的正是一个“倾诉—发泄—排遣—缓解” 的完整的自我心理调节过程。这种自我心理的调节使自我和谐度提高。而宗教因素与自我的灵活性显著负相关,因为信教人士遵守很多的禁忌和教义,从而使得在适应社会的灵活性方面欠佳。

参考文献:

[1]Koenig H G, McCullough M E, Larson D B. H andb ook of Rel igion and H ealth[ M] . New York : Oxf ord U nivers ity Press, 2001.

[2]陈明琴,刘发勇.民族院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正负情感、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

作者简介:

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篇7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殡葬专业;学习状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23-02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概念得到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证明,他对人类的行为起着核心的、普遍的作用,现已成为了教育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理论,也是一个热点课题,在指导实践方面有着自己特别的贡献。学校的教育工作目标是要培养具有良好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生,尤其作为特殊专业的殡葬专业,针对选择了这一专业的学生,学校可以寻找出自我效能感对于他们学习状况的作用,寻找出利用自我效能感解决殡葬专业学生学习阶段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成效。

一 殡葬专业学生学习状况

描述大学生学习状况的指标主要有学习责任感、学习努力程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学习实践、学习方法和学习指向等等。殡葬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主要在学习动机、学习适应性和学习实践方面有自己的独特点。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是在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的,有个体性,在殡葬专业学生方面,这个动机主要由学生自身的需要,价值观和家庭因素来确定,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他们急于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渴望能够尽快时间里找到较高工资的工作,自身对于自己也比较自信,觉得自己能够接受相对来说比较严格的工作环境;这样的学习动机导致了该专业学生学习和就业时一味的以工资为决定条件,哪个方向收入更高,选择此方向的学生就多,不看发展前景,不看个人空间,一味的靠工资来确定职业。

2.学习适应性

学习的适应性在这里主要指对于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的适应性,学习都是在特定的场所进行的,它与学习内容一样根据专业不同有专业特色。殡葬专业的学生一入校后接触到的专业就是殡葬礼仪、殡葬策划、陵园规划等等,还包括了学院其他专业学生对于该专业的好奇,这对于没有接触过的同学们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很多该专业的同学大一时不能很好的处理环境对于他们心理的影响,选择了转专业,很多同学一开始就确定只在这个行业干几年就转行。

3.学习实践

殡葬专业学生的学习实践有着自身的特点,环境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平常面对的都是逝者和逝者的亲属,这对于还是学生的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有些学生无法接受这样的学习实践,放弃了该专业,有的学生需要很久的时间调整心态,有的学生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平时的生活学习都出现问题。实践变成了检验学生是否能够继续学下去的风向标。这是殡葬专业学习与别的专业比较大不同的地方。

二 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殡葬专业学生学习状况的影响

根据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理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的情绪。针对殡葬专业学生来说,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于他们学习状况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决定殡葬专业学生对专业的坚持性

不同的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对于专业的坚持性有着不同的选择,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学生在了解了专业后愿意坚持下去,觉得很挑战自己,符合自己的能力水平,并且越到高年级越有专业素养,学习状况越好,自信心很强,而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同学在了解了专业后,觉得自己无法接受,选择回避专业技能,越到高年级越是觉得学习吃力,学习状况不好。

2.影响殡葬专业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态度

学业自我效能感高低会影响到殡葬专业学生的心态,那些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在未出现困难时就因为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而想象困难的情景,把心思都放到了可能会出现的困难上,而不是事情本身上,事情成功的几率就更低;而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面对事情想的是成功的状态,身心处于积极状态,将注意力放在了想要成功上,事情成功的可能性也高很多。

3.影响殡葬专业学生新行为的获得和学业习得行为的表现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响了殡葬专业学生是否愿意尝试新的东西,是否愿意接受挑战,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因为害怕失败不愿意尝试,一次次的退缩导致自我效能感更低,而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愿意给自己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努力完成,同时又提升了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4.影响殡葬专业学生学习的情绪

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态和情绪,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相信自己能面对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面对学习兴奋且高兴,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对于自己对学习的把握不大,面对学习时会产生焦虑和紧张,导致情绪失调。

总之,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殡葬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会产生巨大影响。

三 利用学业自我效能感改善殡葬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

根据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direct experiences)、替代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s)、言语劝说(verbal persuasion)和情绪唤醒(emotion arise)。对于殡葬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影响自我效能感达到改善他们学习状况的目标。

1.多培养殡葬专业学生正确的归因方式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期望。但成功经验对自我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在对殡葬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时,平时要注重培养他们对于事情成败的原因分析,让他们养成多从自身可控因素去找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2.多树立优秀的校友作为榜样

人们是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的。多树立一些优秀的校友作为他们的榜样,让殡葬专业的学生们通过了解这些榜样的事迹而对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产生正面的向上的能量,从而改善他们的学习状况。

3.实习过程中的时刻关注谈话很重要

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所以面对殡葬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当他们有了经验后关注谈话很重要,而且要及时有效的沟通。

4.多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殡葬专业学生所要面对的职业环境相对而言比较恶略,这就要求在校期间要多提供一些实践机会,从简单到难,有这样的过程去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加强挫折教育,减少他们实习实践时出现强烈的激动情绪,防止自我效能感降低。

参考文献

[1] (美)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 (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2] 萧毅.提高自我效能感.《中国档案》,2005年04期

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篇8

1 研究对象与工具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以及体育锻炼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关系。以湖南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 (非体育专业) 为调查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发放问卷650份, 有效问卷597份, 有效率为91.8%, (男生392人, 女生205人) 。

1.2 研究工具

身体锻炼等级量表采用Wu.Ronis和Pender编制的身体锻炼量表采用李克特7点问卷从根本不相信到非常相信, 对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和项目进行分析。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是由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调节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我效能感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3个维度组成, 由12个项目组成, 采用5点计分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2.1.1 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性别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 不同性别的身体锻炼量存在差异。结果见表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t=5.925, P=0.000) , 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的得分, 男生的体育锻炼比女生体育锻炼要积极。

2.1.2 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量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的身体锻炼量存在差异, (F=3.233, P=0.022) 经过事后检验表明, 大二年级的学生锻炼量要高于大四年级的学生锻炼量。由量表可以看出, 大一大二学生的身体锻炼量的得分均高于均值, 大三大四的学生均低于均值。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的得分, 男生的体育锻炼比女生体育锻炼要积极。大二年级的学生锻炼量要高于大四年级的学生锻炼量。由量表可以看出, 大一大二学生的身体锻炼量的得分均高于平均值, 大三大四的学生均低于平均值, 低年级的学生刚进大学, 慢慢熟悉大学的生活, 并且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身体锻炼。

2 . 2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感受正性情绪和调节沮丧痛苦情绪存在差异 (t=-2.161, P=0.044) 。由表3可知, 女生的感受正性情绪程度略高于男生, 在调节沮丧痛苦情绪、调节正性情绪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这几个维度方面男生得分高于女生。

不同性别的感受正性情绪和调节沮丧痛苦情绪存在差异。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主要是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和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积极参与活动, 接触新的人或事。

2 . 3 体育锻炼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由表4可以看出, 进行身体锻炼量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感受正性情绪作用不显著, 进行身体锻炼量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沮丧痛苦情绪作用不显著, 身体锻炼量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正性情绪作用不显著, 而身体锻炼量对调节生气愤怒情绪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中, 调节沮丧痛苦情绪对调节正性情绪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的影响都存在着相关性。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中调节正性情绪对调节生气愤怒情绪存在着显著的影响, 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

3 结语

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量在不同性别与不同年级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男生高于女生, 大二年级的学生在身体锻炼量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四年级的学生得分。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有着显著差异, 不同性别的感受正性情绪和调节沮丧痛苦情绪存在差异。身体锻炼量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感受正性情绪”、“调节沮丧痛苦情绪”和“调节正性情绪”维度上的作用不显著, 而身体锻炼量对“调节生气愤怒情绪”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董妍, 俞国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J].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 (4) :59-60.

[2]黄敏儿, 郭德俊.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志, 2001 (6) :438-441.

[3]张萍, 张敏, 卢家楣.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5) :568-570.

[4]魏源.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与干预[J].心理科学, 2004, 27 (4) :905-908.

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新疆某综合大学本科生920名进行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867份, 有效回收率为94.2%, 其中男生480名, 女生387名;理工类学生396名, 文科类学生471名;一年级学生208名, 二年级学生239名, 三年级学生220名, 四年级学生200名;城镇生源318名, 农村生源549名;独生子女206名, 非独生子女661名。平均年龄为 (20.75±1.45) 岁。

1.2 方法

1.2.1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PSSS)

由姜乾金根据Zimet 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修订, 该量表包括12个自评项目 , 每个项目采用 1~7 级计分, 分为3个维度, 即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他人支持, 这3个维度和整个量表的Cornbacha系数分别是0.87, 0.85, 0.91和0.88[4]。

1.2.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

由Schwarzer等编制, 共10个项目, 由“完全正确”到“完全不正确”分4级评定, 研究表明该问卷有良好的信效度[5]。

1.2.3 自我报告的健康行为量表 (RHBC)

该量表由Prohaska等编制, 包括21个条目, 分为2个维度 (前15个条目为健康行为即行为方面得分, 后6个条目为健康认知即认知方面得分) , 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 (1表示从不, 5表示经常) , 该量表的的Cornbacha系数是0.84[6]。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0.0软件, 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及健康行为在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 从t检验的结果看, 健康行为无论在认知方面还是在行为方面得分的性别差异均不显著 (P值均>0.05) , 而独生子女健康行为方面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 (P<0.05) 。自我效能得分 (P值均<0.05) 男生高于女生, 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得分男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女生感悟到的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他人支持均高于男生。见表1。

注:*P<0.05, **P<0.01。

2.2 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及健康行为得分年级间比较 经过方差分析, 发现各年级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而健康行为总分, 及健康行为方面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自我效能得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进一步对年级间差异进行两两比较, 发现健康行为在行为方面得分上, 一年级与二、四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三年级与二、四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一年级与三年级、二年级与四年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自我效能得分中, 四年级与一、二、三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2。

2.3 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健康行为的相关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 社会支持总分及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与健康行为总分、健康行为方面得分、健康认知方面得分均呈正相关, 自我效能总分与健康行为总分及健康行为各维度得分也呈正相关。

注:与一年级比较, *P<0.05;与二年级比较, ΔP<0.05, ΔΔP<0.01;与三年级比较, ☆P<0.05, ☆☆P<0.01。

注:P值均<0.01。

2.4 社会支持各维度、自我效能对健康行为的回归分析 以健康行为总分为因变量, 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 (即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他人支持得分) 、自我效能总分作为自变量, 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变量选入和剔除的标准为0.05。结果表明, 自我效能、他人支持和家庭支持依次进入回归方程。这些因素能解释健康行为变化的14.9%, F=37.24。见表4。

3 讨论

3.1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及健康行为在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 独生子女在健康行为方面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主要因素大致有三:一是独生子女相对于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比较容易获得更多的家庭成员关注和教导, 因而在实际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有益健康的信息, 得到更好的教育与纠正机会, 受到更多的良性刺激, 因此独生子女在此环境中成长更容易习得良好的健康行为方式;二是家庭出于对独生子女的重视, 对其在生活消费上的经费投入相对于多子女家庭而言较多, 因此独生子女在消费习惯与生活习惯上有条件多讲究, ;三是独生子女的成长在较长时间内, 都处于中心位置, 自我意识强烈, 自我保护观念相对较强, 所以独生子女自身对不健康行为方式的防范意识也较为突出。健康行为方式与教育和个体所拥有的物质条件有直接关联, 而独生子女占据上述优势条件, 因而能主动采取更多的健康行为。

自我效能得分男性高于女性, 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 说明男生比女生、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具有更强的完成某种任务或工作能力的信念, 这种信念可能根源于社会传统价值观对男性的认定, 来源于家庭对独生子女强烈的信念托付。对社会支持及各维度的得分比较发现, 男女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不同, 女生领悟到的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及他人支持均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在遇到问题时更愿意向家人或朋友求助[7], 与男生相比女生在平时更喜欢与同龄人在一起谈心, 更喜欢有人陪伴等特性有关。这一结论与王艳芝[8]研究结果一致。

3.2 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及健康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 各年级大学生对社会支持感悟无显著差异, 说明年级对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不大。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健康行为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年级和四年级健康行为方面得分较高, 而二年级和三年级健康行为方面得分较低, 在健康教育中应有针对性, 尤其要把非独生子女, 二、三年级的本科生作为健康教育特别关注的群体, 制订教育目标,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自我效能得分年级差异显著, 经两两比较发现四年级学生自我效能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 这可能与四年级学生生理发育更完备, 心智更健全有关, 也可能与他们大多数都进入了实习单位,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 思想上及行为上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处理问题的能力及信心也有所增加有关。

3.3 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及健康行为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通过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健康行为的相关分析发现, 社会支持、健康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 说明大学生感悟到的社会支持越多, 越可能采取健康行为, 越可能有良好的健康认知, 尤其是家庭支持和他人支持对个体健康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 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自我效能也与健康行为存在正性影响, 即自我效能越高, 大学生越会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及健康认知;相反其自我效能越低, 则越可能采取消极的行为及健康认知。从回归分析中看出, 家庭支持、他人支持及自我效能对健康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所以在大学教育中除了要采取积极的健康教育, 还要鼓励家长、教师等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支持,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引导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只有这样, 才能从某种程度上积极地促使大学生采取健康的行为及认知, 从而达到维持健康、预防疾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FISHER EB.Two approaches to social support in smoking cessation:commodity model and nondirective support.Addict Behav, 1997, 22 (5) :819-833.

[2]IEVERS-LANDIS CE, BURANT C, DROTAR D, et al.Social sup-port, knowledge, and self-Efficacy as correlates of osteoporosis pre-ventive behaviors among preadolescent females.J Pediatr Psychol, 2003, 28 (5) :335-345.

[3]MCAULEY E.Self-efficacy and the maintenanceof exercise partici-ationin older adults.J Behav Med, 1993 (16) :103-113.

[4]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94-197, 127-131.

[5]王才康, 胡中锋, 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应用心理学, 2001, 7 (1) :37-40.

[6]CASSIDY T, WRIGH L.Graduate employment status and health: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student.Soc Psychol Educ, 2008 (11) :181-191.

[7]RICKWOOD DJ, BRAITHWAITE VA.Social-psych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help-seeking for emotional problems.Soc Sci Med, 1994, 39 (4) :563-72.

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篇10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具有重要的健康指导功能。本文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从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角度,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人际关系、应对方式、情绪健康、学习适应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概念是Bandura,A.1977年提出的,他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时发现,过去的理论和研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或行为的反应类型方面。然而,支配这些知识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却被忽视了。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虽然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调节着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人们如何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Bandura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在总结个人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Bandura于1986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对自我效能感做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使该理论的框架初步形成。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一定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感受。

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

多项调查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健康,影响大学生的择业、求职以及未来的职业成就,还影响到大学生对自我人格的构建和发展。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呈正相关,具体如下。

(一)自尊和自信

不同的自尊水平和自信心对个体的认知、动机、情绪情感和社会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自尊水平高,自信心强,乐观、坦诚,有开放的思想观念,敢于面对竞争和挑战,有较强的独立性、乐群性,在失败面前会更加努力,持之以恒;在职业选择以及决策时,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在相同情境时的表现则反之。

(二)人际关系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获得社会支持是现代社会对个体人格提出的要求,也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的综合体现。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大学生容易被他人接纳和认可,具有比较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他们面临问题时,更能够利用周围的社会资源,获得社会支持,借助他人的帮助有效解决问题,社交焦虑水平低,领悟性社会支持度高。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领悟性社会支持度也低。

(三)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面临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认知和行为努力的过程,是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积极成熟型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心理的压力,维护心理健康,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面临压力和挫折时,更多采用成熟型应对方式,付出更大的努力,坚持更长的时间;反之则更多采用不成熟型应对方式。

(四)情绪健康

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健康,决定大学生的应激状态、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的反应。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对困难施以有效的控制,从而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境和行为,表现出低状态焦虑、低抑郁。不同的自我效能感会导致大学生在面临困境时产生不同的认知评价、情绪体验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动机和归因方式,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五)学习适应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学习适应影响主要是通过学习目标定向、归因方式、学习动机、自我调控等方面间接实现的。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乃至胜任大学阶段的学习,能认清自己在学习上的利弊,积极调整认知结构,改进学习方法和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大学生,存在着学习适应性障碍,在应对考试时考试压力较大,容易引发考试焦虑最终不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从而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状态。

三、改善自我效能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如此密切。通过改善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就显得极其重要与必要。

(一)克服自卑心理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自信,他们充满了对自己的认可和肯定,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任何事情都难不倒自己。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表现得更多的是自卑,他们自我贬低,始终怀疑自己,凡事都不能尽力争取,遇事就躲。所以要提高自我效能感,首先就必须克服自卑心理,从多方面树立自信心。

(二)增加成功经验

增加成功的体验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一个极其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生活中建立适当的目标定位,在短时间内努力攻破它,从而快速提升自己的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应当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控制消极不良的想法,保持个体在活动中的努力程度,尤其是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对活动和自身的信心和毅力。

学校和老师要不断地给大学生创造机会和给予空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使他们在完成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潜能,体验成功,达到提高自我效能感的目的。学校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大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的同时,对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情感调节能力、创新能力、各种才艺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不同的评价标准及方式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三)构建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信念的有效环境

构建有效的家庭环境。在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中,家庭的影响最早、最多,也最深刻。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居住环境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采取平等的、民主的、关怀信任的家庭教养方式,改善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提高不同居住地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学习都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构建有效的学校环境。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会使大学生感到自己被承认、信任、理解,具有心理安全感。优化专业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去,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体验,使其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四)指导大学生正确归因

依据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归因理论,归因方式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产生、维持、增强或削弱、消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指导大学生正确归因。家长和教师要对正确归因的意义有足够的认识,善于抓住教育中适宜的机会,引导大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既要防止大学生自我辩护式的防御性归因,也要对学生正确的归因加以肯定、强化。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消除大学生对失败的恐惧,逐步形成将成败归为个人的主观努力,从而达到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的目的。

(五)积极关注,有效劝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正向关怀的需要。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比较在乎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都期待得到肯定、赞扬。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受到他人对我们的尊重,才会使我们更自信,并有利于促进自我的实现。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8年所做的实验证明,教师对学生积极期待并被学生所接受时,学生会更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动力,促使潜能的充分发挥。积极关注、有效的劝说对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心理学动态,1999(1):1.

[2]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妲,王亮等.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自尊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

[4]康廷虎,王晓庄.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与求职自我效能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4).

[5]梁九清.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8,(4).

上一篇:“考二代”是如何贩卖教育焦虑的下一篇:时评类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