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孝文化的感悟

2024-08-04

关于中国孝文化的感悟(共8篇)

关于中国孝文化的感悟 篇1

依稀觉得,当初选择中国孝文化的初衷,一期结束,觉得选这门课还是很值得的.。

我解决了自己内心的很多困惑。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浮华烦躁的时代,我依然还是想固守内心的善良,尽管冷漠充斥着这个社会。还是想 尽自己的努力,帮助身边的人,尽管 在我高中复习四年中,没有人给我过太多的温暖,还是想积极乐观的生活,尽管挫折和磨难经常不期而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做人的底线,永远不要僭越。

我学会了感恩。我是一个 农村的孩子,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一去就是十多年,父母和母爱在我的童年的缺失,让我对这个家 多少 有点怨言!

我是多麽 希望 能和自己的父母多在一起 待

些时间。然而,最终我发现自己太自私了

。父母为我付出了太多,舍不得吃舍不得喝,背井离乡,儿子只有努力拼搏,做一个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给你们一个幸福安宁的晚年。

我学会了坚强。

那天上课,看到那个 一边上学,一边照看生病父亲的小女孩,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虽然自己也曾受过 无数委屈,但起码衣食无忧。虽然父母在外边打工,不能团聚,但起码二老身体健康。乐观地对待生活,永远扬起生活的风帆。不向任何困难低头。视生命中的不如意为常态,享受生命的每一种滋味。每天给家人打个电话,不要顶撞父母,多陪陪家人,外出要给家人说明,免得家人担心。把孝融入血液,落实到行动。每一个男人也许作为男人是渺小的,但作为父亲永远是伟大的,每一个女人作为女人也许是卑微的,但作为母亲永远是崇高的。

关于中国孝文化的感悟 篇2

企业文化研究兴起于西方, 通过对波音、惠普等企业文化的研究表明, 这些企业所在地普遍都有宗教信仰背景, 基于共同宗教信仰的员工所秉持的价值信念, 成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相对而言, 我国企业的员工大都没有宗教信仰背景,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源头缺失现象。这就使得中国企业在学习和借鉴西方企业文化时, 难免会出现“异体移植”的问题, 也就是仅仅从制度和形式上来建设企业文化, 就好比一棵树“移栽”到异地时没有带着根, 必然难以落地和持续生长。因此, 探寻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源头十分必要和迫切。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 儒家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思想、精神、性格、行为等的塑造形成了深远的影响。钱穆先生曾说, 中国的儒家教育, 虽不被视为宗教, 却有极深厚的宗教情感与宗教精神, 可以代替宗教的功能。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管理越是能够运用一个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和信念, 越能取得成功。”因此, 从儒家文化中发掘核心价值与理念, 应该能够找到适合于中国人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源泉。

孝的内涵

在儒家文化中, 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是合一的, 政治的主要功能在于对人民施行教化, 其主旨在于教人如何为人, 而做人的根本就是孝道。

《说文解字》中对“孝”字的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 从子。子承老也。”“孝”的内涵, 首先可以从这个字的结构上来看, 孝是一个会意字, 上面是一个“老”字 (上半部) , 下面是一个“子”字, 意思是子承父, 代表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代沟”的观念, 而且“老”在上、“子”在下, 代表下对上要尊敬、恭敬, 这是体现子之德。若推演开来, 上一代还有上一代, 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 未来无终, 无始无终是一体。当一个人具备了与一切人的“一体感”, 自然就能以仁爱之心与一切人相处, 因此, 孝是一个人仁爱之心的原点。孟子说:“仁之实, 事亲是也。”《论语》中说:“孝弟 (悌) 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讲孝的内容非常丰富, 《孝经》中说:“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指出了孝的三个层次, 即事亲、事君和立身。事亲就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保障父母的衣食住行;事君在古代指忠诚地对待君王和自己的职位, 在现代可理解为忠诚地对待自己所在的组织和领导, 忠实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立身是指在社会上遵循仁义道德, 有所建树, 显扬名声于后世, 从而使父母荣耀欣慰, 这是孝的高级目标。可见, 孝是融贯了服务于家庭、服务于组织、服务于社会各个层面的协调一致的理念与心态, 能够使三者完美统一。

关于子女如何尽孝, 《论语》等典籍中从多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 包括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和养父母之志等内容, 强调对父母的态度要亲爱、恭敬、和顺。“养父母之身”是指照顾父母的衣食等基本生活, 但为人子女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 孔子说:“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事奉父母, 重要的是子女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真诚的尊敬之情, 令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 使他们心情愉悦, 否则, 与养牲畜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孔子说:“色难。”意思是, 事奉父母时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对父母和颜悦色, 尤其要表现在当父母有过失的时候不应发怒和埋怨。《论语》中说:“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 劳而不怨。”意思是说, 子女侍奉父母, 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 要轻微委婉地劝说, 若父母不能听从, 还当照常恭敬、不要违逆, 且看机会再劝谏, 虽操心忧劳而没有怨言。可见, 儒家的孝道把尊敬父母视为比赡养更高层次的行为 (刘慧敏等, 2005) 。孟子也说:“孝子之至, 莫大乎尊亲。”这些都是属于“养父母之心”。作为孝子, 进而还应该养父母之志, 就是应当努力实现父母善良的心愿、达成父母的高远志向。《礼记·中庸》中讲道:“夫孝也者, 善继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者也。”

总之, 孝的内涵是十分深广的, 孝是出于人的本性, 是人的天性的展现与升华, 主要体现了对父母长辈感恩、恭顺和礼敬等心态, 是人从小在家庭的人伦关系中自然培养起来的德行, 其对象还应进一步扩展到家庭之外, 把敬老尊长的观念推广到社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经·广至德章》中说:“君子之教以孝也, 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一个人如果具备孝德的基础, 扩而充之就能做到对一切人、事、物都尊重、感恩和礼敬, 所谓“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孝”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倍受推崇, 体现着中华民族感恩仁爱、重情重义的基本精神。《孝经·三才章》中说:“夫孝,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意思是, 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 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 天经地义, 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在《孝经·圣治章》中, 孔子说:“天地之性, 人为贵。人之行, 莫大于孝。”意思是, 天地万物之中, 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 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 孝顺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一切的圣贤教育、道德教育, 都要从孝开始教起。这就是说, 劝人为善应该以培养人的孝心作为起点。

因为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是人生所面临的第一重人际关系, 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恩重如山, 子女理应知恩图报, 因此孝心是感恩心的起点。“爱人”首先要从爱父母做起, 进而爱其兄弟姐妹、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组织 (团体) 、爱其民族、爱其国家, 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 是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规律的。孝的教育, 注重培养的是人的重道义、恩义的情感, 如果一个人道义、恩义的处世原则树立不起来, 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 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做出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的事情来。反之, 当一个人有了孝心, 他的善心就能得到开启, 德性就能够展开, 人生态度就能逐步得到提升, 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可见, “孝”是人性之真诚而天然的情感, 孝的教育不仅是家庭伦理和谐的天然基础, 也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以及政治秩序的根本。如果父子关系处理不好, 夫妇、朋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等关系就很难和谐。因此, 孔子将“孝”称为古圣先王实现天下和顺的“至德要道”, 可以达到《孝经》中所说的“民用和睦, 上下无怨”, “长幼顺, 故上下治”的效果。

孝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儒家思想中, “文化”一词可以理解为“文治教化”的意思, 《易经·贲》中说:“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也就是顺应天地人文的规律, 从人的本性出发进行教化, 起到变化人的气质、提升人的觉悟和素质的作用。

如前所述, “孝”之德是出于人的本性, 是仁爱之心和道德的根本。“孝”的观念是中国人的基本信念和核心价值, 是一种集体化的潜意识的对人性的认同。

《论语》中说:“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凡事应从根本着手, 才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做法, 必然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以人为本, 人以德为本, 德以孝为本。基于孝道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符合企业文化的生成规律, 不仅很容易获得企业全体成员的心理认同和接受, 其推行效果也必然会深远而持久。

具体而言, 以孝为核心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如下意义和效果:

(一) 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与归属感

现代很多企业困扰于人才跳槽和流失问题, 慨叹员工忠诚度不高, 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招聘、选拔、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古语云:“忠臣出于孝子”。“忠”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含有敬肃和尽心的意思, 通常理解为诚心尽力。可见, “忠”的概念涵盖了当今企业强调的“忠诚度”和“敬业度”。从态度而言, 忠心与孝心是相通的。《孝经·广扬名章》中说:“君子之事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意思是, 一位有德行的君子, 由于在家中能够以真诚、敬肃之心尽心侍奉父母, 因而就可以将这种态度转移到忠诚地对待领导、对待企业, 并诚心尽力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可见, 忠诚心是以孝心为前提和心理基础的。

(二) 有助于培养员工的感恩心

孝敬父母, 从根本上说是感恩心的体现, 就是感谢父母的生育、养育和培育之恩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父母是对我们付出最多的人, 一个人的感恩之心首先是从对父母生起的, 只有对父母懂得感恩, 才能感恩他人的帮助、感恩老师的教导、感恩领导的关爱提携, 进而感恩祖国和人民的护佑、感恩天地的承载化育。

具体到企业中, 一位有孝心和感恩心的员工, 更能体会到企业和管理者对自己的栽培与成就、体会到同事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体会到顾客对企业的利润回馈使得自己有稳定的工作与收入等, 因而就能怀着感恩之心, 尽力去回报他人的付出, 努力工作, 减少抱怨之情, 和谐地与人相处。

另外, 一个人有了感恩心, 也更能体会到财物等的来之不易而懂得珍惜爱护。正如《朱子治家格言》中所说:“一粥一饭, 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如果员工都能养成勤俭节约、爱惜物品的习惯, 也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三) 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执行力

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强调责任感和执行力的重要性, 因为无论企业领导的决策多么英明、企业的愿景和战略目标多么辉煌, 最终都需要员工们齐心协力地去实现。

所谓“责任感”就是一种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态度, 较强的责任感表现为主人翁精神。如果具备了孝心的员工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 自然就能够升起较强的责任意识, 将企业兴衰荣辱与自身的成败得失联系在一起, 从而甘愿为企业目标的实现付出努力。

所谓“执行力”,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自觉自愿地、主动积极地完成任务的意愿与能力, 不找借口、不拖沓。在《弟子规》的“入则孝”中开篇即说道:“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如果将其中的“父母”换成“领导”, 这不就是最好的执行力吗?若一位员工在家里能够落实孝道, 对父母的召唤与命令抱持着恭敬的、尽心的、及时去执行的态度, 那么在企业中很自然地就能够延续这种态度, 积极承担工作, 想方设法高效地去完成企业所交付的任务, 形成较强的执行力。

可见, 唤醒员工的孝心, 是企业管理中最根本最有效的激励方法。

(四) 有助于培养员工为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理念与精神

现代企业均强调“顾客至上”的理念, 顾客是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享用者、是企业收入和利润的直接来源, 因而可以看作是企业全体成员的“衣食父母”。《弟子规》中说:“亲所好, 力为具。亲所恶, 谨为去。”“冬则温, 夏则清。”“亲有疾, 药先尝。”企业员工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全心全意为父母着想、细致入微地体贴父母需要的习惯, 也即具备了较强的换位思考能力, 并培养起点点滴滴耐心侍奉父母的亲和态度, 转而应用于对待顾客, 视顾客为亲人, 就能很自然地培养起真诚为顾客服务的态度和行为, 会在不论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的过程中, 还是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 都用心体会和满足顾客的需要, 为他们提供满意的优质产品和周到的服务, 本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心态, 必然不会推出诸如“三鹿奶粉”之类的假冒伪劣产品。

(五) 有助于提升员工的满意感和幸福感

对孝心的培育和加强是最好的员工情绪管理之道。《礼记·祭义》中讲道:“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 有和气者, 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郑玄, 2008) 。当一位孝子真正发自内心地敬爱和事奉自己的父母时, 一定能够在态度上做到心平气和, 面部表情也会带有愉悦的神色, 这时, 孝子的身心必然能舒畅和健康。其实当子女孝顺父母时, 不仅父母受到了照顾和恭敬, 做子女的内心会有一种由衷的幸福感, 在让父母喜悦的同时, 自己的内心也必然是喜悦的, 而这种天伦之乐是本乎人的天性, 是任何其他形式的快乐所难以取代的。因此, 若企业加强对员工孝的思想和行为的培育, 员工也会发自内心地感恩和恭敬、对待自己的领导和同事, 与他们形成亲人般的关系, 从而满足其社会交往、尊重等心理需要, 在工作中获得由衷的满意感和幸福感, 进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六) 有助于增强团队精神和企业凝聚力

“悌”的精神是“孝”的自然延伸, 主要是指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弟子规》中说:“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悌道的落实有助于培养人们恭敬有礼和谦让的美德, 形成尊长爱幼的为人处事态度, 这种态度推延到企业当中, 就是同事之间要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尊重、互爱互助。《孝经·广扬名章》中说:“事兄悌, 故顺可移于长。”《论语》中说到, “君子敬而无失, 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可见, 如果企业员工都能如手足一般相待, 就能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 彼此承诺为实现企业这个“家”的共同目标努力奉献, 企业中德行高的、年长的、资历深或职位较高的人员, 就会主动教导和帮助年轻的、资历浅的、职位较低的人员, 反过来后者也能对前者做到尊敬、服从他们的领导、遇到问题谦虚地向他们求教, 从而形成良好的互教互学、真诚合作的风气, 这些都是团队精神的最佳体现, 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士气, 进而提升企业绩效。

(七) 有助于维持组织的秩序与规则

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 (悌) , 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引申到企业管理中,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 在家里能够孝敬父母、恭敬顺从兄长, 而在企业却不服从于管理、喜好和上司对抗的人是很少见的。一个能自觉地服从管理的员工, 就不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和麻烦。由此可见, 如果人人都具备“孝悌”的思想, 企业的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人事纷争。

《弟子规》中说:“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孝悌的基本精神是恭敬和谦让, 即遵循礼的自然秩序行事。管理者如果把“孝梯”的思想根植于企业员工的心中, 大家就会自觉遵守组织的纪律和规章制度, 自愿遵循企业流程规范行事, 这不仅有助于降低工作中的内耗与摩擦、提高组织运作效率, 而且可以维护企业内的管理秩序与规则的权威性, 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八) 有助于提升企业道德水平,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而企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其中每位成员的道德水平。《弟子规》中说:“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德有伤, 贻亲羞。”“见人善, 即思齐。”等等。可见, 孝心的培养有助于提高人们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的能力, 增强羞耻心, 不做有违道德的事, 而且会自觉积极地从事有道德的善事。

企业从孝道入手进行道德教育, 可以使其成员自觉遵守道德准则, 这显然比外在规章制度的作用更加有力, 也可以降低企业的监督成本。当企业员工都能具备孝悌仁爱之心, 在真诚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 积极奉献社会, 履行社会责任, 必然能够赢得顾客的满意, 有助于在顾客乃至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口碑, 而这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有利于增加企业的长远综合效益。

(九) 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企业文化具有辐射功能, 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弟子规》中说:“事诸父, 如事父。事诸兄, 如事兄。”“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当企业中的成员均遵循此规范去广泛践行孝道, 就会成为具有感恩心、爱心和责任心的社会公民, 并将这份孝心扩展为对待周围人们的仁善态度, 这些态度和言行必然会感染亲人、朋友、顾客等身边的人, 因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都会自发地起而效法, 这样就会逐步扩大仁孝之风的影响力, 能够形成人与人之间以仁爱相互对待的友善关系, 有助于整个社会风气向良善和谐的方向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知, 将孝的思想融入企业文化的建设之中, 可以自然地达到企业内外各种关系和谐顺畅、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效果。

企业的根本在于人, 人最重要的因素是德行, 而德行的根本在于孝。孝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是人性之源和伦理道德的基石。企业文化唯有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以“孝”为根, 以“德”为干, 才能使企业中的“人”真正生起爱心、感恩心、忠诚感和责任感, 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升执行力和团队精神, 为企业的发展真诚奉献, 与企业共同成长, 使企业这棵大树枝繁叶茂。基于孝道思想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融洽企业人际关系, 进而营造和谐的顾客关系及商业伦理, 树立有道德的企业形象, 使企业与社会实现和谐共荣、持续发展。

中国孝文化教育的时代反思 篇3

关键词:孝文化教育;现实情况;缺失原因;教育途径

B82-092

一、引言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漫漫长河中,孝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展现着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孝敬和赡养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作为当代大学生,至少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的学习钻研能力,也会在同一问题上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孝文化教育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更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当然,我们需要用“扬弃”的态度来看待孝道。因为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应当发扬孝道中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益的积极方面,舍弃那些封建的保守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孝文化教育的现实情况

首先需要分析一下大学生这一群体,独生子女较多,自我意识也比较强。近些年来,随着西方各种事物进入中国,人们的意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美国家比较重视个性、强调个人主义,这也是我们这个群体中很多人比较“独”的原因。西式思维的灌输让我们讲求个性、注重独特的人格,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动。

根据群体的特点,可以看出目前传统孝文化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 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观念差别较大。很多人从农村走向城市,逐渐适应了城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因此在很多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和父母之间产生差异,于是在许多方面和父母产生了冲突。2. 子女承担多重角色,尽孝道的方式也出现了偏离。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一个人承担着许多角色。会有多个角色,比如老师、丈夫,需要赡养四位父母,还要面对这个社会剧烈的竞争,全方位考虑家庭里里外外的各个方面。有时候不得不面对事业角色和子女角色的冲突。因而会容易因为工作的压力而忽视父母的需求。3. 生存方式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住上了楼房,越来越重视私人生活空间。子女和父母不住在同一屋檐。

三、孝文化教育在这个时代缺失的原因

通過分析和论证,可以得出孝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时代特点。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人们的功利性太强、过于看重经济效益。社会竞争的加剧和流动性的增强,也影响了人们的孝意识。使得我们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孝文化教育,对于孝文化的宣传力度也远远不够。2. 教育体制。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可否认,为不同社会阶层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但也正因为过于看重考试成绩,造成了学生只重视数学、英语等容易提升考试成绩的科目,而忽视了道德层面的提升;也造成了学校对于道德层面的教育是不够,很多知识流于形式、流于表面。3. 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政策虽然控制了我国的人口数量,但却使得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家长难以管控,缺乏家庭孝教育。同时,由于各方面条件太过容易满足,导致他们缺乏感恩之心,不懂得回报,对父母不尊重,孝意识更是不强。4. 舆论导向。当今社会,我们了解知识的途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以前的电视、报纸,网络媒介、各种社交媒体所发布的信息都是我们获取知识,对我们思想和行为产生冲击的手段。诸如新浪、腾讯这样的网络媒体,更多关注的是娱乐信息,注重如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缺乏对像孝道这样的社会正能量的传播。

四、当代进行孝文化教育的途径

孝文化的教育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去弘扬和提升,社会各个层面必须给予足够重视才可以有所提升。

1. 国家政策。从国家的角度而言,我们党和政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应该弘扬像孝文化这样的社会正能量。党和国家所领导的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提升像孝文化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思想层面的地位,旗帜鲜明地倡导孝道。2. 学校教育。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学校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进行传统孝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从基础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再到研究生阶段的教育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弘扬传统孝文化,高等学校应该作为主阵地。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学校应该在思想教育中国增加孝道的相关内容,把“孝”的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激发学生们内心深处对于孝道的重视。同时,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孝道教育,增加课堂的趣味性。3. 网络传播。网络作为当今社会一种非常强大的传播媒介,对信息的传播占有举足轻重的的地位,它以其快捷性、方便性、开放性、生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是我们青年学生。我们要努力利用网络。比如:建设与孝文化有关的专门网站,让广大青年学生和网民受到孝文化的影响。同时,还要抵制和克服落后的孝文化,去粗取精,增强孝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和在网络中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4. 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作为父母,要孝敬孩子们的祖辈,为他们树立榜样。作为子女本身,要懂得体谅父母为家庭这么多年来所做的事情,尽孝是一个人做人的起码准则。每一代不断去传承孝道。

五、结语

总而言之,孝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面对目前中国孝文化一定程度上缺失的现象,我们应当去正视这一问题,从社会不同层面去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党和国家、学校、社会以及个人自身都应该去思索解决之道,让我们把这一传统文化继续弘扬下去。我们应当重视孝文化教育,让这种文化滋养我们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参考书目

[1]黄南永,2009,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2]李伟,2000,《以孝树人:孝与教育》[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卢智增,2006,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湖北社会科学》 [J]。

[4]许刚,2011,《中国孝文化十讲》[M],北京:凤凰出版社。

关于中国孝文化的感悟 篇4

东汉时期有一个大孝子叫黄香,他家一贫如洗、家徒四壁,他很可怜,妈妈在他九岁时就去世了。后来,他与他父亲相依为命。

冬天,他为了不让父亲冻到,读完书后便在父亲工作时就钻进父亲那冰冷的被子里,用身体给父亲暖被子、温席,让父亲睡觉时温暖。自己却只能躺进那冰窖似的被子里。

夏天,他为了不让父亲被蚊虫叮咬和睡觉时太热,便在父亲睡觉前把父亲帐子里的蚊虫扇走,再把席子、枕头扇凉,结果自己却被蚊虫叮咬得满身是包。

后来,他的故事一传一、十传百,传遍十里八乡,最后竟然传进了汉和帝耳朵里,他感叹道“江夏黄香,天下无双”。后来,黄香官拜尚书令。可见他的“孝”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百姓的爱戴。

听了这个故事,我深受感动。我又看了这个“孝”字上面代表老人,下面“子”代表小孩,整个“孝”字代表小孩应该孝敬老人,我们应该像黄香一样孝敬父母,代代相传。

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理念-孝 篇5

古人曰:“半部《论语》治天下”。古人亦曰:“以孝治天下”。《论语》中对孝的论述达十四次之多,可见古人是非常注重“孝”字和践行孝道的。今人中亦有注重“孝”字和践行孝道的人,但这种人越来越少。相反,不孝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给“孝”字帖上了封建思想的标签,便以为自己可以大行其道了。父母老了,他们不但不行孝道,甚至连赡养老人的义务也不履行,更甚者则把父母赶出家门。我曾看过中央电视台十二频道的《道德观察》栏目的两期节目,一期讲的是江西省上饶市皂头镇80岁的姬秋香老人被自己的子孙虐待,记者采访时,还在忍受不懂事的重孙子用木棍打,用椅子砸。另一期讲的是江苏秦邮94岁的高怀山老人在大夏天被儿子赶出了家门。

令人欣喜的是“孝”字并没有被社会遗弃。昨天,我从《新闻联播》里看到了辽宁沈阳菩遥山墓园推出大型浮雕“二十四孝景观墙”,辽宁沈阳在大力弘扬孝道。前段时间我还通过网络看到许多地区和部门都在进行“十大孝子评选活动”,并且在回村的路上看到了我市“十大孝子评选活动”的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孝文化就在我们身边。鉴于此,我认为有必要把《论语》中的“孝”字梳理一下,看看儒家心目中的“孝”究竟是什么样的。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儒家认为“孝”与“弟”是“仁”的根本。《论语·学而》第二章就引用了有子的话谈论了这个问题。“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什么是“亲亲”呢?“亲亲”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一个人之所以能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生育之恩,养育之恩,重于泰山,为人怎能不孝呢?《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大学》讲究的是自度和度人。自度者乃修身,度人者乃亲民。只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正确对待自己的亲人,才能修好自身,才能家和万事兴。所以说,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谨遵孝悌之道,才能达到仁的境界。一个人只有达到仁的境界,道德才能高尚起来。一个人只有道德高尚起来,才能入“道”。

“孝”之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怎么做,才算孝呢?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学而》,是《论语·学而》的第十一章。这一章告诉我们孝的第一个标准是“无改”,即父母的优良传统要继承和发扬。父亲在世时,志向要同父亲一致。父亲去世后,言行要和父亲的一致。能把父亲的好的做法保持一个很长的时间,再改革创新才是孝。人生于世,稍微学到点东西,就认为自己了不起了,认为父亲落伍了,违逆父亲,怎么能算是孝呢?这连做人的`基本道理都还没有弄明白,就妄言对错,结果只能害人害己。不同的年龄段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是不相同的,父辈吃的盐比小辈吃的面多,这话并不是老人们用来炫耀的。

第二个标准是“敬”,即赡养父母时要心存敬意。父母老了,做子女的要供父母穿衣、吃饭、住宿和出行,要像小时候父母照顾自己一样地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这是赡养父母,赡养父母是义务,做子女的要一心一意地去做,不能心存不满和怨恨。这是最基本的孝顺。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就如犬马,不配做人。但是,仅仅如此,不算真孝。孝顺父母的关键是心中对父母心存敬意,做到恭敬、尊敬、敬爱父母。这个观点是子游问孝时,孔子讲的。《论语·为政》第七章记载“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第三个标准是“无违”,即对待父母要讲究“礼”。《论语·为政》第五章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拿“生,事之以礼”来说吧。“出必告,反必面”是礼,现在的人认为这是繁文缛节,不必拘礼,这是大错特错的。再比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去世,做子女的通过丧葬和祭祀表达自己的哀思,更要符合礼。今日听说,有人清明节在父母坟前,花钱租人哭祭自己的父母,自己心中无父母,花再多的钱,祭奠的次数再多,又能起什么用呢。

第四个标准是“父母唯其疾之忧”,即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是《论语·为政》第六章孟武伯问孝时,孔子的回答。除了自己有病让父母担忧之外,做子女的不要让父母再为自己的其它事担忧。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操心,只要父母有能力,就一定为子女的衣食住行操心外,子女的学说话、学走路、求学、就业、结婚、生子等一切大小事宜无不牵动父母的心。做子女的要学会自理、自立、自强,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第五个标准是“色难”,即侍奉父母时要和颜悦色。《论语·为政》第八章记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容易,为父母提供幸福的精神生活环境难。孔子就认为,有事情,晚辈代替长辈做,有酒食,晚辈请长辈享用,这只是当学生的对待老师的态度。子女对待父母,只做到这些是不够的,在父母跟前,子女还必须有好心情、好脸色,让父母因子女而高兴和幸福。

第六个标准是不要远离父母。不少现代人以工作忙,来去不方便为由,开脱自己。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第七个标准是要了解父母。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关于中国孝文化的感悟 篇6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五彩缤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更是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对当时以及现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大力弘扬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安居乐业、融洽相处,社会政治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没有共同的文化纽带和良好的道德规范,社会和谐就难以达成。孝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它宣扬人性的真、善、美,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国民品性。长期以来,行孝成为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对中华文明的长期赓续发挥了巨大作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新、弘扬孝文化正当其时。

封建文化中孝道是仅次于忠的道德规范。历代君主基本都是大力推行孝道的,但重点是孝顺的“顺”字,是强调的上下有别。因为圣人说过,“孝慈,则忠”,这话的落脚点是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话的落脚点是只有孝悌的人才不会犯上作乱。因为他们守住了“道”,道当然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之道了。显然出发点是人顺从纲常等级,不能犯上作乱。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我们今天提倡孝道的出发点,我理解是两个方面:一是唤醒人性中美好一面,回报那些养育我们的父母;一是从社会角度提倡一种爱心,一种尊老爱幼的道德。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的支柱、道德的规范。孝在传统文化中,一方面是“善事父母”之伦理意识,体现着亲亲、尊尊、长长、贵老等伦理精神,另一方面,它还具有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宗法性、人文性宗教意义,从而强化着中国人的家族、宗族意识。“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汉代以后,董仲舒把“孝”提到了不适当的高度,要“以孝治天下”。同学们,光靠“孝”是治不了天下的。以法治国,以德治国,加起来才能把天下治好。文化大革命中,把“孝”踩入地下,大批孔孟之道、孝子贤孙。我认为,把“孝”捧到天上也好,踩入地下也好,都不过是加到纯真的“孝”上的历史的尘埃,丝毫也不能掩盖“孝”这一颗明珠的光芒。因此我认为,“孝”的本意是好的,是纯净的,是人与生俱来美好的品德。应该正本清源,还“孝”以本来面目,理直气壮地加以提倡。

另外,孝还是中国人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识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深层的元意识。孝之文化观念不仅对中国传统政治、教化等有深刻影响,而且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间艺术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孝文化是形成一切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和价值基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幸福家庭的道德基础。中国传统孝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社会责任。一个家庭如果缺乏孝亲尊老氛围,几代人亲情冷漠,互不相顾,这个家庭的美德建设必然是一句空话,也很难想象这个家庭的成员会热爱国家、奉献社会。孝亲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老年人曾经对社会做过贡献,又为抚养和教育子女操劳终生,他们理应得到社会、子女及其家庭成员的尊敬、关心和照顾。孝亲尊老是晚辈应尽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子女自觉履行孝敬和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能减轻社会的负担,促进生产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人人孝敬父母,个个尊老爱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稳固的基础,我们的社会也就有了和谐的基础。

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还有利于构建当代社会道德体系。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与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相对应,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家庭美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枢纽,是社会道德建设的起点,是个体道德化的摇篮,在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家庭伦理道德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中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在中国孝文化的发展历史上,作为家庭道德建设基础的孝不仅具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它对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孝是一种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是培养道德情感的着眼点和社会道德的生长点,也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起点,“如果说,一个人,连父母对自己的‘恩惠’都不愿意报答,甚至虐待父母,我们又怎样期望他会报答社会、国家、他人对他的‘恩惠’呢?这样的人,又怎样可能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呢?”正可谓“百善孝为先”。敬老爱老的美德是黑夜里的一盏灯;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是久旱时的一场甘霖。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就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24孝的故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做人的一个准则。然而我们又必须看到, 孝作为一种家庭或社

会伦理规范, 其功能与作用有值得肯定的东西。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只有家庭稳定才会社会安定, 而孝道在维系、稳定家庭方面具有任何其它道德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植根于亲子间的血缘亲情, 不仅调节父子关系, 也调节兄弟关系, 成为维系家庭的凝聚力。传统孝道还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的社会之爱, 提倡关心和爱护全社会的老人。这对于培养人民大众的群体意识、责任意识, 稳定社会秩序, 治理国家等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对传统孝道做出正确评价, 并使之古为今用。道德建设若由孝敬父母、抚爱子女开始,提倡孝文化教育,由尊敬父母进而推广到全社会尊老爱幼,由爱父母推及到爱天下人的父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进而爱祖国、爱人民,扩充到职业生活、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建设,把对亲人的爱心化为对他人的爱、对职业的爱、对国家社会的爱乃至对万物的爱,致使强烈的家庭道德责任感,到社会上就转化为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指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因此,弘扬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加强孝文化的教育,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良性运行,对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向前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国传统孝文化还具有血浓于水的强大凝聚力,孝文化本身蕴含着的对祖先的崇拜、对亲人的眷顾、对乡土的依恋等等内涵,使孝对人们具有很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它最能唤起人们的孝亲意识,勾起人们思乡寻根之情,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传统孝道中能有效聚拢人心、整合人力的这一合理因素,将全国人民和世界华人凝聚在一起,为祖国的发展、民族的进步作贡献,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许多专家学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探寻我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途径。中国是在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在老年人口中,80%以上没有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很有限,这就决定了我国家庭养老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因而大多数老年人仍愿意生活在家庭中。家庭养老是迄今为止最古老也是最基本、最重要和最现实的养老方式,是我国最普遍认同的养老模式,它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在这种孝文化的熏陶下,中国的家庭不仅功能齐全、广泛,可以满足每个家庭成员生活各个方面的需要,而且它把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用伦理或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我们在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同时,更多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加强中国传统孝文化教育,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有些人认为外国的社会养老体系健全,认为很好,但是我认为,中国应该永远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这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总之,中国的传统孝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以今天我们学《弟子规》也好,学《孝经》也好,《论语》也好,我们主要的目的是要把祖先那些孝的智慧转化成现代孝的智慧,能够与时俱进,融入到现代生活,焕发出人的尊严,人性的光辉,提倡孝道文化最根本就是我们,要懂得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最终是修我们自己的身,练我们自己的心,少做那些蒙蔽孝心的尘土,把自己修好了,才能齐家,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才能成就我们幸福的人生。

孝,其为人之本也,一个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同学们,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吧!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不要再认为父母是理所当然帮我们做任何事情的,他们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已经是足够的伟大,且将我们养育成人,不求回报,默默的为我们付出,我们就别再一味地索求他们的付出,感恩吧,感谢父母们给予的一点一滴。

关于中国孝文化的感悟 篇7

【关键词】孝文化;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孝文化自西周形成以来,经孔孟的发挥扩展,汉统治者的加强,历经千年而不衰,它代表了东方传统道德风尚的特殊方向和价值取向,在大学生道德教育和建设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借鉴价值。

1.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及内容

《说文解词》释“孝”为“善事父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是孝的基本涵义,可解释为奉养和服从父母,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父母子女之间的伦理规范。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即孝的基本涵义,它是指子女对父母及其祖先的情感和相应的行为表现,这里的情感和行为是自发的、朴素的。广义的孝既是指作为家庭伦理的孝,也指被泛化到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孝,它是一个由家庭逐步扩展到国家和社会的过程。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孝还可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其中物质层面的孝包括养父母之体、慎重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和传宗接代;精神方面的孝包括养志、葬祭以礼和扬名显亲。

孝,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孝文化是指由养老尊老为核心的一切有关孝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以及民风民俗等物质和精神存在,其核心是孝道,包括孝行和孝思。

2.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孝文化

中国传统孝文化产生于血缘基础的家庭中,在封建宗法社会中得到加强。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形成了养亲尊亲的道德规范,促进了道德教化,维护了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了文明的延续发展,提升了社会道德水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价值;另一方面,它所确立的父君人格中心,推行孝的政治化,提倡愚孝,压抑了民众的自主意识、民族创新力,妨碍了民众的个性解放,有其不可忽视的封建性和保守性。

因此,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孝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继承,而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批判继承、弃糟取精,我们需要继承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与时俱进地去理解它,并赋予它更多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崭新内涵,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3.对中医院校学生道德教育启示

3.1重视生命教育

《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传统孝文化认为身体是父母给的,不能随意践踏、破坏,要珍惜父母给予的生命,以便更好地用父母养育的生命孝敬父母,用社会培养的生命回报社会。因此,要教育大学生珍爱生命,正视挫折。“对于世界来说,你只是某一个人;对于某个人来说,你就是整个世界。”生命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家庭、社会;要认识自己,热爱自我,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应昂然前行。

3.2加强感恩教育

“感恩之心”是从传统孝文化中延伸出来的一种重要情感,“感恩”可表述为“仁“、“义”、“孝”:“仁”要求博爱,常怀恻隐之心,感念自然和社会之恩;“义”是指和朋友肝胆相照,“士为知己者死”,感念的是朋友知遇之恩;“孝”则指“爱亲、敬亲”,以报父母抚育之恩,这是最基本的。当下,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及享乐主义盛行,再加上传统孝文化教育的缺失,一些大学生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艰辛,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传统的道德观念、家庭观念和国家观念被诱惑和欲望洗涤一空。因此,要弘扬“孝道”唤起大学生养亲敬亲的良知,让他们意识到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而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3.3增强责任感教育

曾子曾说“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也就是说孝还应该“有为”,“有为”体现的是一种奋斗精神,即应倡导自立于世,自强不息,成就事业,报答父母,报效祖国。当前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大多依赖心理强而自立能力差,自我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弱化甚至淡化。要倡导孝,就应当让他们体恤父母之艰难,培养其动手能力,主动承担家庭的责任;要倡导孝,就应培养他们放眼世界,练就本领,建功立业,奉献社会,以此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加强他们对社会、他人及事业的责任感。

3.4开展公关教育

孔子认为只对父母的孝不算是真正的孝,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整个社会群体之中。对于孝,还必须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在他看来,最基本的对人之道是要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来,推己及人,达到从“爱亲”到“泛爱众”的目的。当代大学生往往不能妥善处理与同学、老师及与社会的关系等,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因此,应当继承和发扬孔子提倡的“泛爱众”思想,教导学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想要的要想到别人,自己不想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遇事多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去理解他人。

3.5构建新型的中医医德

孝是儒家学说之精髓,而儒家伦理学说又是传统医德的基础。孝文化不仅促进传统中医医德的形成,而且也是传统中医医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行孝者方能行医,能行医者必能行孝,能“爱亲”者方能关爱病人,如张仲景、华佗都曾为“孝廉”。孝不仅仅局限于家庭,最高的孝行当是尽孝于人民、社稷,最高的中医医德也应是尽孝于天下,疗民间之疾苦。源远流长的孝文化对于中医医德思想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虽然也有不可回避的负面影响,但总体来说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当代孝文化发扬了传统孝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如事亲为公等),而剔除了其中的糟粕部分(如守孝、愚孝等),这对于构建新型中医医德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孝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孝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孝文化”,推崇以“孝”为核心的新型中医医德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中医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科]

【参考文献】

[1]房明东.传统孝文化与中医药学之关系杂谈[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2):25-28.

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篇8

题综合探究执笔人编写日期执行人执行日期三维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道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旗帜。(3)充分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点。(4)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重点难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2、为什么说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三个面向”如何体现了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品质?

4、“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先进文化?教法教具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并作点评多媒体教学过程特色教案1.探究过程指导

本单元综合探究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社会调查或资料收集。

可按4-人分成小组,深入社会生活,考察文化现象,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收集不同性质文化及其表现的有关材料。对调查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整理成文字汇报材料(有条的可制作成多媒体汇报材料)。

利用报刊、图书、文、网络等查阅相关资料。

第二步:全班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作主题发言,其他同学作必要的补充。多媒体汇报则要求分工合作,每个人都担负一定的工作。

第三步:对交流的内容进行再次整理,以专栏、墙报、专题讲座等不同形式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

2.背景资料解析

(1)背景资料内容提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这一部分,明确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旗帜。为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教材从六个角度给予提示。

“‘三个面向’的呼唤”这一部分,指出“三个面向”体现了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品质,并从三个大的方面,九个不同的角度给予了提示。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号角”这一部分,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思考题提示。

问题1:想一想:为什么说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也是先进的文化形态。

问题2:想一想:“三个面向”如何体现了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品质?

提示:第一,面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满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第二,面向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开放精神的重要体现;第三,面向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

问题3:想一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提示:三者是内在统一的关系。

问题4:综合以上思考,让我们结合事例,共同探讨: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发展什么样的先进文化?

提示:从指导思想、民族特色、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探究。

3.关于“活动建议”

第一,学生可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调查了解本地报刊杂志发行、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市场管理、网吧管理等方面的状况,各小组就某一方面写成调查报告。

第二,有组织地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会和领悟。

第三,将写出的调查报告,用专栏或墙报等形式展示出来。

4.注意事项

(1)学生分组收集整理材料时,要明确方向和角度,不必面面俱到,尽可能就某一两个角度收集比较丰富、详实的资料,然后整理成专题性的汇报材料。

(2)充分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3)为巩固活动成果,建议办一期专栏或墙报。

1、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如果主流意识形态缺少正确的理论作支撑,不仅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厦会倾覆,而且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国家不知向何处去,人民不知向何处去.(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人们树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主人翁的创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提高人们的素质,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文化创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亿万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2、为什么说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文化具有时代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受经济、政治的制约,代表先进的经济,政治力量的文化,就是站在时代前列、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也是先进的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就在于它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它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3、“三个面向”如何体现了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品质?先进的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适应时代发展,反映时代规律,服务时代主题,文化才能保持其先进性。(1)面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是最迫切的任务,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2)面向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开放精神的重要体现.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既要充分重视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的挑战和影响,又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博采众长,汲取营养,坚持以我为主,又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3)面向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鼓励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能够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指导文化建设面向未来,顺应历史的潮流。只有不断融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开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境界,才能进行文化创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上一篇:业务能手模拟考试2013试题(吕梁)税务稽查(试题)下一篇:从源头抓起建设廉洁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