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2024-08-14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共10篇)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篇1

摘要: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担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特别是在我国面临重大历史变革和世界处于不稳定的情况下,我们更义不容辞。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踏实苦干,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而奋斗终身。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使命时代

一,大学生的社会历史地位

大学是近现代教育的产物,发源于西方,流行于全世界。中国的大学教育最早可追溯到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中国大学生的历史要比中国大学的历史要稍长一些。洋务运动中被派往国外留学的大学生应该可以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大学生。

自从大学生这一群体产生以来,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早期的留学生们对中国学习西方,中国的近现代化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了民族的脊梁。詹天佑,鲁迅,周恩来,邓小平,华罗庚,郭沫若,钱学森,李四光,侯德榜等人是他们中杰出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对社会的影响将会更加广泛,更加深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全面竞争空前激烈。而对人才的争夺则成为竞争制胜的法宝之一。作为现代教育的主体的大学生们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他们就是未来和希望。他们素质如何,对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容小觑。二,认清当代大学生责任与使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明白了大学生的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后,我们必须认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主要是因为:

(一)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所要求的。大学生只有认清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才能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才能促进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

(二)这是祖国和人民群众所要求的。作为年轻一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过现代化的教育 ,他们的素质如何,受到祖国和人民群众的热切关心。每一个希望中国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人都希望我们的接班人具有相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都希望我们大学生有上佳的表现,能挑起建设祖国的历史重担。

(三)这是时代所要求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广泛和深入的发展。各国间的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白炽化。而综合国力,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作为现代人才的主体收到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各国纷纷推出一系列的培养人才和招揽人才的政策,方案。而我国要想在这轮竞争中胜出,除了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外,还必须加强他们的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掘他们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激情。所以说,认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实为大局所趋,形势所迫,不能有半点含糊。

三,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历史使命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是建设伟大中国接班人,他们将决定祖国的命运。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并且具有很强的自觉意识,而社会责任感正是这种自觉意识的体现,是大学生行为导向系统的核心因素,它指导、控制和调节其社会行为。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

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作为大学生,我们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是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步;此后,我们要用我们的能力来回报家庭、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

2、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西部大开发中,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支教等。

3、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作时代的弄潮儿。我们 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扎扎实实地学好专业知识,不断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

4、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篇2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主流文化都应该追求某种社会认同,构建某种思想基础,提供某种精神寄托或信仰,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条件、精神、问题等。主流文化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真正影响着国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指出:“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作为一种理想、目标,中国梦给了中华民族各族儿女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有了理想和目标就会有前进的动力。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共同为理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培养的一代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和国家都十分关心青年的成长,对青年寄予了厚望。早在20世纪初,李大钊曾寄语青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随后,毛泽东在莫斯科向中国留学生说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的身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大学子回信中勉励当代青年要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的前景。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从年龄、数量等方面,正赶上这样的历史机遇。这又为当代大学生承担历史使命创造了条件。

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是一个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性重大责任,青年的历史使命是同国家在这个时代的奋斗目标以及党在此时的中心任务相一致的。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增强责任感,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伟大而又崇高的历史使命。

1、担当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描绘了“中国梦”的美好蓝图,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青年大学生理应自觉担当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国家和党对我们青年大学生寄予了厚望,我们自然也不应该辜负这项伟大而光荣的使命。这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并不断充实壮大自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承担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一些领域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世界先进水平,但就总体而言,和发达国家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然而21世纪的国际竞争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否则就很难在国际大舞台占据一席之地。科教兴国就是要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当代大学生有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的教育,他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自觉承担起科教兴国的重任。

3、勇当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有机会接受到先进文化,而接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这就决定了当代大学生除了要认真学习先进文化以外更应该承担先进文化传播的责任与义务。要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马克思主义立场。其次要充分理解先进文化内容的真正内涵,勇做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最后要承担起在批判中继承、在实践中创新的重任。

三、当代大学生承担历史使命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时代赋予了当代大学生诸多的历史使命,而当代大学生能否承担起这些历史使命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充实壮大自己,让自己拥有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基本素质。具体说来主要包括:

1、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五四”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青年之所以能够团结一致、浴血奋战、不怕牺牲、无私奉献,最根本的是他们弘扬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当代大学生要承担起建设祖国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必须首先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自觉的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也才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为将来更好的报效祖国。

2、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马克思主义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相信在我们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梦想一定会实现。坚定的政治立场主要表现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路线,认真学习党的有关文件和政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要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当前主要表现为相信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3、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确定的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通俗的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要承担起“中国梦”视域下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要全面发展,以适应多变的社会和前行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这就决定了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学习能力还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恰好是当代大学生中很多同学所缺乏的,这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4、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要承担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就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做支撑。强国首先要强身,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高度重视身体锻炼,这不仅是自身的需要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里的心理健康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报效祖国的决心和勇气,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是否会勇于面对,对国家的建设是否有信心等等。只有具备了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条件,大学生才有可能真正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大学生理应肩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8.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当代中国歌剧人的责任和使命 篇3

一、创造具有独特气质和品格的中国歌剧

在目前,“中国歌剧”的概念还只是相对存在的。歌剧在中国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有数百部歌剧作品,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产生过积极影响。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说“中国歌剧不存在”。

可是,假如我们换一个角度,如在世界文化艺术园林中,已经有了中国文学、中国美术、中国电影、中国杂技……在世界音乐艺术宝库中,有意大利歌剧、德国歌剧、法国歌剧、俄罗斯歌剧,有英国音乐剧、美国音乐剧……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我们还能说有“中国歌剧”这个概念吗?

我认为,我们在这里所讲的“中国歌剧”,应是指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拥有相当数量经典歌剧作品和杰出歌剧表演艺术家,并产生了较大国际影响的艺术门类的概念。

“中国歌剧”的基本特征是:中国人的创作、中国的音乐、中国的故事、中国的语言,但这还远远不够,“中国歌剧”还应拥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国歌剧”是能以其独特的品格和气质,准确演绎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具有中国音乐灵魂的歌剧;是可以用中文唱响世界,能充分展现中国气派的歌剧;是能够为世界所接受,真正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的歌剧。

“中国歌剧”不仅能映射出中国音乐、戏曲、文学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也能映射出通过借鉴吸收而兼具西方歌剧、西方文化的优质和精华。二者相融,浑然一体,又独树一帜。

这是我愿意倾毕生精力而为之的中国歌剧!

二、促进中国歌剧流派的形成和推动中国歌剧学派的建立

在今天,提出促进中国歌剧流派的形成和推动中国歌剧学派的建立是正逢其时。也许在三十年前这样提出不合适,二十年前也不妥当,但以我们今天所处的全球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以我们今天的国力,以我们今天的歌剧人才储备,以我们今天的歌剧创作积累,是应该也必须这样提出的,否则我们就辜负了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就丢失了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机。

所谓学派,即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而已;所谓流派,即学术思想、艺术风格不同形成的派别而已。学派、流派可有大有小,规模和影响或有强有弱,但仍然可以成“派”成“流”。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必表现得过于自谦或自卑。过于自谦或自卑,是对中国歌剧前辈们付出的艰辛努力的罔视,是对中国歌剧已取得的成就的评价不足,是对中国歌剧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错误估判。当然,歌剧的流派、学派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而未必是有意强行建构能达成的。但是用积极的行动促进和推动流派、学派的形成和建立,显然是更可取的。

歌剧在意大利诞生之后,百年内便在国内形成了佛罗伦萨派、威尼斯派、罗马派等歌剧流派;百年后在世界上又有了意大利歌剧、德国歌剧、法国歌剧、俄罗斯歌剧等派别。以发展的眼光看(请注意,我不是说现在),中国歌剧通过中国几代歌剧人的努力和积累,在世界上也终将能够成为一派。

从发展和繁荣中国歌剧的角度思考,我们还应当鼓励在国内形成各类歌剧派别,如地域派别,像西北歌剧、南派歌剧、北派歌剧等;也可以作曲家而形成派别,以歌剧表演艺术家形成派别,诸如此类。

总之,我们要鼓励不同艺术风格的歌剧出现和涌现,鼓励不同歌剧学术思想的产生和存在。

促进中国歌剧流派的形成和推动中国歌剧学派的建立,一是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世界歌剧艺术,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无论歌剧的音乐结构、歌唱和表演方法以及剧院的经营、管理等等,都要研究透、学到家。二是必须立足本土,向中国戏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虚心学习。不断地从它们当中汲取养分,是发展中国歌剧的根本性前提。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建立起中国的歌剧体系,从理论到实践,从风格到品质,从音乐、内容到审美情趣,使我们的歌剧具有地地道道的中国特色和气质,最终形成中国歌剧流派和建立起中国歌剧学派。

我认为,我们这一届中国歌剧研究会所代表的歌剧同仁们,一定要不失时机地把我们的目标作为口号喊出来,并努力、快速向这一目标挺进。否则,因我们的不作为,会贻误中国歌剧发展的大好时机。

三、让中国歌剧走向国际舞台

中国歌剧能不能走上世界歌剧舞台的中央,不仅关系到“中国歌剧”概念能否确立,也将标志中国歌剧的发展是否上升到一个新阶段。因为,“中国歌剧”是一个必须放置在世界范围里才能成立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偏于一隅的戏种概念。

这要求中国歌剧在世界舞台上的呈现是经常性的,偶有出现是不够的;中国歌剧作品应是丰富和不断涌现的,而不是一部或几部剧目;中国歌剧不应仅在美欧的少数国家上演,还要在更多的洲际国家上演并流传,范围是全球性的。唯如此,中国歌剧在世界上才会真正具有影响力;唯如此,“中国歌剧”的概念才能最终确立。

中国歌剧走向世界,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今天,中国的发展已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也被要求在文化艺术领域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新贡献。

中国歌剧原本就是中西文化艺术融合的产物。中国歌剧过去学习借鉴西方歌剧的创作形式,是“融合进来”。“融合进来”的歌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文化艺术,是西方艺术对中国的贡献。今天我们让中国歌剧走出去,争取被别人认同、接受、分享,是“融合出去”。而“融合出去”将是中国对世界做贡献。

中国歌剧走向世界与其他中国艺术形式走向世界相比具有先天优势。前面说过,中国歌剧是中西文化艺术融合的产物,它的音乐结构、发声方法、使用的乐器和演奏形式,是为世界许多国家的观众所熟悉和习惯的,而在此基础上再以中国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展现中国文化、中国音乐的魅力,就少了许多陌生、隔膜,而比较容易介入和被接受。

中国歌剧要真正实现走出去,要靠歌剧的质量、数量和有效途径。从质量上讲,歌剧作品一定要有很高的规格和精良的品质,一定是能够与世界上的优秀歌剧比肩的艺术佳作,如果是连国内的观众都不喜欢都通不过的东西,走向世界那就是自取其辱;从数量讲,如果没有一批优秀歌剧在世界范围产生影响,也还是不能确立“中国”的概念。从途径上讲,我们可以有政府间、民间的交流,可以采取国内、国外院团的联合上演,更理想的是国外院团主动上演并作为保留剧目,这将更能体现“融合出去”的文化价值和贡献。

在今天,中国歌剧理应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鼓励和支持。中国歌剧这种既是“外来的”又是“中国的”优势,在中国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提升国家软实力、影响力方面,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作用,应该得到更好更有效的发挥。

四、培养优秀、杰出歌剧人才

中国歌剧要振兴,要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必须拥有一大批优秀、杰出的歌剧人才,这是打造“中国歌剧”的根本,是中国歌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如果说,歌剧是表演艺术中的最高综合形式,是一种极致的艺术,那么歌剧也必须是由这个领域里的顶尖人才来创作和呈现,才会有经典歌剧作品产生的可能。很难想象,一部优秀的、可以传世的歌剧作品会出自资质平庸、素养不高的作者手中。

尽管我们说,近三十年来中国歌剧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实事求是地讲,歌剧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发展速率比较缓慢,受关注的程度还不够高,影响还不够大。这除了文化、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外,优秀、顶尖的歌剧人才的匮乏是一个重要因素,包括歌剧文学创作、歌剧音乐创作、歌剧导演、歌剧指挥、歌剧表演,甚至歌剧的舞台美术与技术等方面都是如此。

歌剧艺术人才的培养,是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的。一般的人才培养,中国现有的艺术院校或一般综合性大学的艺术院系基本可以完成,但要培养顶尖的歌剧的各类人才,培养出色的歌剧艺术家和歌剧艺术大师,还需要有更高层次的“歌剧的”教育和“歌剧的”教学体制机制、“歌剧的”专业师资队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为培养优秀、杰出的歌剧人才,还需要建立专业的歌剧教研体系和机构,以满足中国歌剧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这也正是北京大学建立以歌剧表演、歌剧创作和歌剧研究为方向的教研机构——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的出发点和切入点。

五、提振艺术家精神

艺术家精神是指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是艺术家对艺术热爱、执著乃至献身的一种境界。我越来越相信,从事艺术者,非尊艺术至上不能有建树。艺术至上,乃是艺术家的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也是艺术家的最高精神境界。

我认为,中国歌剧发展至今还不能令人满意,主要是因为我们歌剧界的这种精神还不够强烈、不够强大。我们应当反思当前艺术界、歌剧界过分市场化、世俗化的倾向,努力在精神价值与世俗利益的对峙、博弈和巨大的张力中,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正途。艺术界、歌剧界中弥漫的浮躁气息,一切向钱看,为钱迎合市场,都是过分世俗化的表现,都是对艺术精神的背离。

我们要想把中国歌剧事业做得更好,首先要将艺术家精神振作起来,让愿意为歌剧艺术献身的人多起来,为歌剧做出的实际行动和努力多起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意愿更加强烈起来。过去,我们的许多歌剧前辈之所以有成就,是因为他们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今天,我们仍有许多在歌剧战线做出成绩的同仁,也是因为他们在履行对歌剧事业的承诺,秉承了这种精神。

总之,当代歌剧人的责任和使命是光荣而艰巨的。

金曼 中国歌剧研究会常务副主席,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篇4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要养成大爱,时刻与国家站在一起,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青年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前途,而国家的前途也离不开青年的前途。因此我们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使国家富强,使国家整体素质提高。

专业是大学学习的重中之重,也可以说是首要任务,但修学应是一个“先博而后精”的过程,大学阶段除学习专业课程以外,还需广泛涉猎,不可过早的把自己的修学范围框死。因此,大学生要在逐步熟悉并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兴趣及所长,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责任意识是个体对角色职责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人们的行为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另一方面,人们对自己发生的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客观地说,当今大学生对责任意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认识,责任意识也比一般同龄人强:志愿服务、奉献社会一马当先、热身社会、投身改革、表现出青年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青年大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但是由于青年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大学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

许多大学生出现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的现象,一些学生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低;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有些大学生的公德、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作为新世纪大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还有的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责任感是人们所体验自己对社会或他人所负的道德责任感情,青年学生因长期沉浸在家庭的关怀中,形成对自己以及家庭比较明确、强烈的责任意识,并随着进人大学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加以强化,但因其认识水平的局限及社会交往的贫乏,使之在大学里并未使这种责任意识的内涵、外延得到扩大和深化,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这种缺乏社会责任的责任意识,过分强调自我的人格缺陷,导致青年学生责任意识的狭隘和近视,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好心不得好报,于是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有些学生以物质享受的多寡为自身的价值取向,自私自利。当二者发生利益冲突时,更多的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表现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篇5

大千世界,光怪陆离,日益进步的物质的色彩斑斓让我们应不暇接,不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对人生和生命的价值实现的分析考虑。由于历史的长期被动和实际的经验性的技术的落后,让我们开始沉醉在小有成就的极其物质的花花世界,大声疾呼:花样年华,就应享受在金堆银垒的现实之中,从不考虑在黄昏下的树荫中的片刻沉思和自我的价值意义。

那么,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呢?

我们的大学被认为是学习一门技术和技能,即是所谓的而感到自豪的自己拥有一技之长。我想这是极其愚昧和无知的。实用性只能当作阶梯,帮助我们在日常交往更有效地行动,吸引那些尚没有充分认识的人对它的注意,而不是去左右那些有了认识的意志,并规定它的价值。实用性不能用来定义”善”,只是”善”的表象.这是技校,不是大学!绝不是大学!更不是真正的大学生所应当树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大学是有艺术和思考的大学,如果对我们过去的大师了解够深刻的话,会发现每一位大师其实都是艺术家和哲学家,比如数学家莱布尼茨和笛卡尔是著名的哲学家,其中笛卡尔创立了数学十字坐标,便是来源其在哲学上的二元论;李四光是一位小提琴家,并创造了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曲谱,钱学森精通钢琴等等。所以我们的大学应当是文学和哲学历史的大学。中国的当代科技水平和科学文化被一致没有大师和含金量的体制文化,于是种种的山寨泛滥,引人诟病。究其原因只能解释为我们的大学教育以实用性和生存为目的,以掌握知识为目的,而缺乏对知识的思考,即智慧。分工过于细致,从而缺乏对全局的展望和对生命责任的承担,各扫门前雪。这就需要对艺术文学和哲学历史的学习思考来树立宏大的理想目标。肯定人的至高无上性,不要太过于忠诚于物质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和束缚。

表象之繁复,致人性之混乱。正如陈昌建所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而构造独立的思想和自我价值体系正是寻找光明的唯一捷径。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 篇6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都是由其所处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要矛盾来决定。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接受或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毋庸置疑,我们代表着最有年轻活力的一族。

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各种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大发展大融合的世纪,社会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也将步入世界强国行列,当代大学生应当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将自己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骨干力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当代国际竞争在很程度上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但最关键的是人才的竞争能力。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要将当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当成自己的努力方向,就是必须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使命同时还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对改革开放充满信心,对祖国建设充满信心,这样才能充满激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并且当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并且当之无愧地负担起这个使命?我们所有的大学生都必须考虑这个问题。

第一,纵观历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奉献自己的力量。

当前我们正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小康目标这样一个伟大的进程中。从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年开放至今,这个事业是要一代一代人去开拓、去继续,这个事业不能终结在哪一代人手中,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正好是承接这一种历史使命的一代人。我们正处在国家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全方面创新的时代,我们大学生从现在开始要牢牢的树立创新的意识。大学生积极努力的为全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这是很高的要求、重大的责任,但是每个大学生要认识到这种责任。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地球村成为现实,人们生活空间变小,他们享有共同的资源,同样也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共同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中,人如何相处、如何共建和谐等,如何为整个全世界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这都是我们大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或者说是我们科学发展观提出来的如何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

第二,当代大学生要了解当前的社会形势。

社会形势又分为国际和国内的形势。从国际上说,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世界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不断把人们的认知水平、社会生活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同样,在这种大的形势下仍存在意识的不同,民族矛盾、地区冲突,我们要对这种情形得到认识,我们中国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我们更能看清中国的地位越来越强大,作用越来越明显;从国内看,三个战略总目标,前两个目标已经实现,它们的实现也是归结于我们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我们始终

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我为主,不照搬西方,不照抄西方,把先进的东西加以借鉴,结合中国实际,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我们的改革是先易后难,根据我们的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历史厚重的国体,我们进行有科学的选择;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灵活务实的外交,为我们改革开放和我们国家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空间和国际空间,争取了很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我们与各国的交流与开放。我们要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好我们的第三步,实现好我们的第三个战略目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们现在强调两型社会,强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这也是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如何走好第三步的重要思想。

第三,大学生要成才还要掌握好知识的运用和更新。

这四年学习应成为我们一辈子知识应用和知识更新的基础,我们在一个学校学习四年,不可能用一辈子,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迅速,知识淘汰周期从过去的五十年、二十年、十年到现在的几年,过去学一个专业可能吃一辈子,可是现在,在今天,恐怕我们同学学一个专业可能只管几年,所以我们要有不断的知识更新,很多东西就要靠我们同学在实际中通过过去掌握的基础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去适应社会需要,所以说这四年知识要成为我们一辈子的基础。

这四年的知识早晚会被淘汰的,这四年的知识会给我们一种什么财富呢,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牢固的理论基础,所以有了这种理论基础,才能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从二十世纪到现在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重大科学发明,改变人类生活发展,都是以基础理论为突破,这些改变人类的重大科学技术才得以产生,所以说我们在校学习,打好理论基础,我们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扎实的基础,这样才能使我们一通百通、触类旁通,真正的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不管是什么专业要成长、成才都应从这方面着手。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篇7

人才大计,教育为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基础教育是起点和奠基阶段。所以,我们必须抓好源头培养,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特别要发挥好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关键作用,夯实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基础。广大教师要自觉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道德情操,勤修扎实学识,满怀仁爱之心,坚守教育信仰,笃信教育价值,潜心教书育人,大胆开拓进取。

要树立强烈创新意识。爱因斯坦曾说过,唤起对创造性表达和知识的喜悦是教师的最高艺术。教师想“点燃”学生,首先要身有“火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需要不拘一格,营造创新氛围,设计创新情境,提供创新条件,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启迪学生创新灵感和创新思维。教师需要精心呵护学生的冒险精神、求异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大胆提问,乐见别出心裁,欣赏标新立异,善于因势利导,使学生充满求知欲望、激荡探究热情、放飞想象翅膀、释放创新潜能。

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需要着眼于教育启蒙和奠基,致力于创造环境和土壤,聚焦于培养兴趣和潜质,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另辟创新人才培养蹊径。“互联网+”环境下,教师要充分发挥翻转课堂、慕课、微课作用,促进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结合,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创新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实践,主动去验证已知、获得新知、探索未知;要让学生意识到创新是敢于质疑、批判求证的过程,是团结协作、独立思考、升华认识的过程,是接受新事物、维护新观点、迎接新挑战的过程。

要练就过硬教学本领。“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信息时代,学习途径多样,知识来源丰富,教师面临挑战,固步自封终将被淘汰。教师需要同学生一样,共同面对世界瞬息变化,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教学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教师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宽阔的胸怀和视野。教师需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科学革新教学方法,熟练运用教学手段,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积极开展教育实践,不断增强教学本领。

要积淀深厚人文素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将阻碍创新人才的诞生。教师需要常读经典,与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对话,涵养人文底蕴,培育科学精神,把人文素养渗透到教学实践。教师要不限于知识传授,不止于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社会调查、自然探秘、劳动实践等,带领学生走进历史长河、走进艺术长廊、走进先贤殿堂,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接触并了解社会,使他们的观察更加敏锐、视角更加独特、思维更加活跃,使他们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进而激发其创新动机、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的历史使命 篇8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既是对被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渴望和追寻的概括,也是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望;既是对中国人共同命运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达,也是对普通明总希望和追求的表达。

忆往昔峥嵘岁月,一代代优秀的青年,一批批有志青年勇敢的担负起了历史重任,在建设美好未来的征程上呕心沥血。在不同时代下所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问题再考验着大家的意志和智慧。我们这一代的大学时代伴随着国家发展的盛世,承担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也就是美丽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中国梦是一面旗帜,是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少年兴则国之兴,少年强则国之强。少年既是现在这里的诸位。更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中坚力量。我们大学生应该将个人发展规划与国家富强的方针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路途里体现个人价值,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我们有思想,有责任感,有使命感,发奋图强的团体,我们把祖国的发展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从小事做起,但胸怀伟大梦想。我们乐观豁达,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证明对祖国和任命的热爱。

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一路会学到很多。只要相比昨天有进步那就是自己在成长。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再小的事都有它的作用。

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富强之国,不仅依靠高科技的发展,更取决于我们能不能真正承担社会的责任。我们可以不伟大,但不能没有担当;我们可以不成功,但绝不能成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我们可以追求功利,但不能在其中迷失了方向。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明确大学生的使命,要经得起打击,要懂得珍惜当下、善待自己、关心他人、感恩社会。为中国梦的实现出力,奉献自己的才华。今日之使命,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篇9

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当代大学生应当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将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党内著名理论家、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习主席对中国梦的阐释,让人心驰神往,热血沸腾,信心倍增,传递出我们党牢记使命、肩负责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也传递出中华儿女立志励精图治、建设美好家园的民族心声和强国豪情。中国梦,承载了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表达了中国人民期盼美好、向往幸福的热望,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

中国梦之于国家,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之国民,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周围环境都能进一步优化,还有就是期盼着下一代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国梦之于大学生,就是看到国家进步,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睦幸福。自己能够学以致用为国家经济的腾飞、政治的崛起、科技的进步、军事的强劲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个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有了中国梦,我们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就有了行动的力量。“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胸怀中国梦,我们每个人的每一分努力,都将化为国家的前进之力,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之力。作为肩负历史使命的空军人,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以忠实履行使命的实际行动,为中国梦助力护航,让中国梦一步步变成现实。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是国家的梦,也是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013年3月17日,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为13亿国人再绘“中国梦”,并寄语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这是党对青年的殷殷期盼,这是国家对青年的深深呼唤。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飞扬的青春将是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作为未来的支柱,中国大学生是与此密不可分的。中国梦就是我们的梦,我们的梦就是中国梦,我们的梦和中国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又该建立怎样的梦想,又该为了我们的梦想做些什们呢?

1、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大学期间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黄金阶段,作为大学生,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成长与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拥有成功的成长与发展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成长与发展规划可以指导大学生制定恰当的人生目标,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提升成功的机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自我定位,规划人生。制定一个既符合自己特点,又满足社会需要,同时又能够实现的目标并非一件易事。制定出恰当的目标需要对自己全面的了解,对外面世界趋势的把握,和掌握制定目标的技巧。成长与发展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从而避免在个人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只好随波逐流的现象。成长与发展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进行自我定位,成长与发展规划将会引导大学生对其个人成长与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发现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他们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引导他们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树立与自己主客观条件最匹配的定位。成长与发展规划能够激励大学生自我成就,成长与发展规划能对大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大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向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前进,去努力改变和成就自己的一生。成长与发展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提升竞争力。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通过成长与发展规划,了解和认识自己之后,可以使他们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有针对地学习,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学习和实践,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努力克服弱点,挖掘潜在的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与理想。所以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为自己制定恰当的大学生活规划。

2、大学是你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础时期。

大学是奠定学科基础的关键时期。科学调查表明,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是25岁到45岁,这正和大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年龄相衔接。所以,大学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打好学科基础。未来学家曾预测,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本世纪每个人一生中至少要三次更换自己的职业。因此,在校学习期间,虽然大部分同学初步选定了专业方向,但这并不是我们终身专业的框定。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多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为今后走向社会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理工科类的学生参加复合班的学习,把自己培养成复合型人才;文科类的学生多选修一些自然科学的选修课,文理渗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便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3、作为当代大学生,又怎么可以浪费图书馆这一现代化设施呢?

图书馆是每一所高校重点建设的公共服务场所。许多大学图书馆不仅藏有各类丰富的古书典籍,供我们与前人进行思想对话,而且还拥有数量众多的现代各类科技期刊,供我们汲取现代最前沿科学知识。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许多大学图书馆都拥有各类先进的数据库和电子图书系统,非常方便查询各类信息。总之,懂得利用图书馆,是我们在大学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读大学,除了读大师,最重要的便是读图书馆。这里说的图书馆并不是说它的建筑和其他硬件设施,而是说图书馆的藏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学四年没有安心在图书馆好好看过几本书,那就绝对没有真正意义上读过大学。

4、人脉是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之外的又一门必修课。在大学期间所建立起来的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也会成为我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资源。除了亲情关系外,在人的一生中有两种关系最为纯洁:战友关系和同学关系。在这两种关系中,掺杂的世俗利益的东西最少。大学聚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正常的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健康、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而这种人际关系网的建立,对于我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都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脉”或“社会资本”。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篇10

过去有一个人, 有一头牛, 有一条狗, 还有一只猴, 四个一块去找上帝, 问上帝要寿命, 上帝说我给你们四个每个30年快乐的寿命。牛就讲话了, 它说我要耕田拉犁, 天天要干活没有休息的时间, 所以我不需要30年。上帝问你需要多少年?他说给我12年就够了。狗就说我虽然没有像牛那么累, 但是也得看家护院, 还不能到处乱跑, 所以我也不要30年, 要18年就够了。猴子说, 我虽然不像它们那么累, 也比较潇洒自在, 但是人老牵着我去耍, 也并不高兴, 因此我也不要30年, 给我20年就够了。最后问到人, 人说你把它们不要的寿命全给我。所以, 人30岁以前过的是上帝给的快乐的寿命;从31岁到48岁就是牛不要的18年, 这个时段基本上是人最累的时候;从49岁到60岁活的是连狗不要的12年, 基本上都成家立业了, 得看家护院;60岁以后基本上活的是猴不要的那10年, 是比较潇洒自在的, 只是偶尔有的时候让别人当猴耍一耍。

我讲这个笑话的意思, 上帝给人30岁以前的日子是最快乐的, 但是我们现在30岁以前从童年到少年到青年, 往往剥夺了上帝所给的快乐, 就是上帝看到了可能也不答应。通过这个笑话我想重点强调的是, 童年的欢乐本来就是很正常的。

我昨天没有能来参加这个会议, 因为昨天下午在北京有一个小范围的研讨, 主要有美国教育部的前副部长苏珊女士和《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博士, 中国有企业界、文化界、教育界的人士一起参加, 采用的是学习型讨论的形式。彼得·圣吉10多年前写了一本书叫《学习型学校》, 我们一直没有翻译过来。讨论过程中他谈了很多看法, 与会同志也发表了很多见解, 最后集中到一点, 包括彼得·圣吉本人在内, 关于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大家都认为在理念上好像没有什么分歧, 没有人不同意学生应该健康快乐成长。即使是主张逆境教育的人, 最后也说要让学生以苦为乐。总之, 要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几乎成为全球所有教育界共性的口号, 但是真正落实起来难度却非常大。讨论到最后问题就集中在一点, 为什么这样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理念, 但是贯彻起来却这么难?从此我就想到, 我们这次大会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在座的许多学校, 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 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 这样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理念在教育的实践当中是可以实现的, 这就是我们这次会议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个意义不仅对中国教育改革有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也有很重要的示范意义。

昨天彼得?圣吉举了美国非常有影响的一位教师, 他在课堂教学当中, 特别是数学课上怎么样让学生活跃地讨论, 所有的结论都是学生自己得出的, 老师在1个小时的课里面只讲了5分钟的话, 这样一种课确实非常吸引人, 因此他被称为美国教育改革的大师。我问他一个问题, 我说中国有一个现象, 这个现象就是研究课和常态课的反差非常大。我还跟他讲, 在一个月以前, 美国纽约时报网发表了一篇文章, 题目是《改革必须从小学一年级抓起———素质教育中国制造》, 里面就讲中国社会各界对教育的看法,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对教育的意见, 这些意见不一定都对, 但是后面有那么一句话———中国的素质教育实际上是用比过去更加复杂的形式来延续着过去“应试教育”的理念, 核心理念没有变, 但是形式比过去多样、比过去更复杂了。我就问他, 美国有没有这种情况, 你所听的那些好课跟他的常态课是不是完全一样?他说我们同样也是这个问题, 只能够有一些作为研究探讨起示范作用的课是不错的, 但是要想改变常态教学的面貌也同样有难度。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可能就是这个。

我们现在真正需要探讨的已经不简单的是理念问题, 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 究竟该怎么做?今天就这个问题简单地谈三点看法。

一、树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

这个问题基本上认识是统一的, 因为这次会议的主题讲得很明确, 为了每一个孩子快乐健康可持续发展, 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这里面既有可持续的发展作为我们的目标, 又把快乐健康当作我们的途径和目标。因为在学习型社会里, 学习已经成为人的终身伴侣, 不能够再简单地延续以前的观念———现在的痛苦是为了将来的欢乐, 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不能把现在的痛苦作为以后发展的代价, 学习的过程就是人生的旅程, 现在是终身学习, 一辈子都在学习就不可能讲一辈子都要痛苦。学校教育这个阶段, 应该是人享受快乐幸福的人生。快乐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 每个人的感受一方面受着外部环境的影响, 同时也受着心理素质的制约。我们现在所讲的快乐, 是指学生整体的快乐和幸福感, 这个是取决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氛围。单独一个个体很难讲, 因为他遇见了一件特别不幸的事情可能就很不快乐, 但是现在讲的是学生整体的快乐和幸福。

20多年前, 我们不得不更多地关注必要的物质条件改善, 但是今天我们却深感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了, 学校办学条件改观了, 并不能够从根本上给学生带来快乐和幸福, 以至于许多成年人面对现在孩子紧张而无趣的生活, 反倒满怀深情地回忆起当年在树上捉知了、在墙角斗蛐蛐时的那种童年欢乐。现在, 关注学生幸福感的人也越来越多, 可是多数小学生仍然不感生活到快乐, 有的甚至比当年的人更不快乐。社会各界对教育提出了许多责难, 各级领导也要求把这件事列为必须解决的热点问题, 学校内部校长和老师也为这个感到苦恼和困惑。

我还要重申, 校长的价值观引导是其领导力的源泉。现在讲领导力, 就是动员别人想要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的艺术。校长必须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并使这个价值取向变成学校共同的理想。美国领导学专家R.J.House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基于价值观的领导力理论。现在我们研究小学校长的领导力, 也是基于价值观, 领导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是以共同价值为主。有明确崇高价值观的领导者, 就会向学校注入这个价值观, 跟所领导的人的价值观和情感发生共鸣, 最后把自己的理念内化到学校每一个成员的内心当中去。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落实, 才能解决真正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问题。

首先, 校长自身应该树立一个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价值观。校长自己明确这样的价值观, 并以此来影响学校的成员, 赢得大家的认同。校长是不是真正有这样的价值观呢?基本上都在说, 很多学校是把快乐贴到了墙上。校长真正具有这个价值观, 应该体现在自身的行为和人际互动当中, 并且最终贯彻到学校所有活动当中。你自身表现出来的, 和别人互动当中体现出来的, 以及在学校所有工作中贯彻的价值观, 就是让学生快乐发展, 这才叫真正有价值观。而不是说你在讲话的时候说有, 你对学校教师的各种评价都和你的价值观是对立的。它不是体现在某些方面, 应该植入到你行动的内在价值需求上去。如果这种价值观没有内化在校长自身的价值取向、反映在日常的管理行为特别是评价当中, 那么学校就可能出现一种二元体系。这种二元体系就是学校里有两套东西, 一套东西是为了让人看到这个学校怎么样让学生快乐健康发展, 实际上还有另外一套东西, 怎么样维持原来传统的理念。

其次, 校长应该把追求学生快乐健康成长的价值观转化成为学校发展的愿景和制度建设。所谓愿景, 比理想更具体, 有具体目标, 有实现的具体安排, 甚至有日常的愿景。你的价值观是追求快乐健康发展, 应该从学校出发确立阶段性目标, 我要达到什么目标, 同时要有相对的制度建设。这样一来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景, 才可能发挥、引领、激励、超越、凝聚持续发展的作用。校长通过共同的愿景, 可以使自己学校的全部活动都能够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取向。

其三, 校长应该把快乐发展的价值观贯彻到学校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成员, 从而影响学校内部和外部人员的认识和行为。价值观的引导最终要做到不需要引导, 你这个价值观已经变成了学校所有老师、所有职员甚至工友的追求。当校长把这种快乐发展的价值观注入到每一个教职工的心中后, 他们就会自觉地围绕这个价值观去工作、去创造快乐的教育。尽管校长有这样的愿望, 尽管我们的校长也想在学校全部活动都贯彻这个, 但是第一非常难做到, 第二即使做到了也会容易出现二元系统。

最近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凯根和丽莎·拉斯考·拉海通过多年的研究, 认为人实际上存在着和生理免疫系统一样的变革免疫系统。所谓变革免疫系统, 就是人的大脑里有这样一个免疫系统, 遇见一个要改变自己原来东西的时候, 这个系统就发挥作用。免疫系统是有好处的, 细菌如果侵犯我们的身体, 我们有自动的免疫系统排斥它;如果现在有一些坏的理念、思想、做法要影响我们的话, 变革免疫系统也可以抵御它。但是变革免疫系统也会对那些对人有好处的东西发出警告, 说不能接受。比如为什么有很多人想要做这件事, 但实际上的做法和你想要达到的意思不一致, 是因为你自身的变革免疫系统给你发警告了, 说你不要完全那样做, 那样做也会有别的问题。

这个变革免疫系统是怎么产生的呢?在你思想里面存在着一个明确的目标, 要不要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但是在这个之外实际上还潜在着不同的目标, 你还有一个第二层目标没有放掉, 第二层目标会使你明确的目标难以实现, 就好像你一个脚踩着油门想往前走, 另一只脚一直踩着刹车。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 某种程度上在不少学校里面, 确实呈现一种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的状况, 就是也想往那边改, 但是看他具体做的事情并不是真正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什么他既要做这些事情, 又要踩刹车?是因为下面还潜藏着另外一个目标。

第二层目标的形成有多种原因:第一, 是校长本身的传统理念并没有改变, 但是他的提法变了, 所以他的核心文化、核心价值取向、核心追求还不是那个东西, 这是文化上的原因。第二, 是制度上的原因, 我们现在一些制度制约着学校, 使其不能够全心全意地为推进学生的快乐健康成长而进行自己的制度建设。第三, 影响更大, 就是评价。我们现在一些评价制度并不完全以你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是能够健康快乐成长来评价, 有行政部门的督导评估, 有督导部门的评估, 还有质量监测部门的评估, 这些不同角度的评估, 有的时候影响你全心全意地踩油门前进, 有的时候必须还有一只脚踩一下刹车。我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 题目就是《异化的质量监测损害教育》。质量监测本身是一个好事, 我们现在必须要推进质量监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制定一个质量监测的框架, 但是它的功能异化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把质量监测变成了统考;二是把统考变成了分数排位;三是把分数排队变成了与绩效挂钩。这样功能就异化了, 不是让学校能够全心全意地通过教育改革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而是有另外一个指标摆在这儿。从理论上讲, 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自然统考成绩就好, 但是这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必然联系, 因为考什么内容很难讲。对于一些水平比较高的学校, 还不是考试成绩及格不及格的问题, 而是在排名的时候, 从第一落到第二压力就会很大。校长的压力会传导给老师, 老师必然也会传导给学生。我也听到说, 老师跟学生说, 你们一定得考好, 如果这次考试你们跟我过不去, 别怪我将来跟你们过不去, 你想学生还快乐得了吗?有的地方制度更严格, 参加质量监测的学校, 组织部门要对校领导进行谈话。这样一些东西也造成了我们会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

彼得·圣吉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 他说教育创新的过程就是教育自我超越过程中的结构性冲突的解决过程。他说所有的教育创新都存在一个结构性的出入, 就是你有一个创造性的拉力, 因为你觉得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听了那么多学校有那么多好的做法, 我在学校里应该做, 这就是你创新的动力;但同时还会出现一种情绪张力, 这种情绪张力就是有另外一种理念, 有可能是传统理念, 有可能是制度制约, 有可能是评价压力等等, 这种张力往另一个方向拉。所有的前进都是创造性拉力战胜情绪张力的结果, 校长要想成为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历史人物, 必须使自己的创造性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情绪张力。为了做到这一点, 我想每一个校长都应该进行自我反思, 我的创造性拉力有多大, 我的情绪张力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经过这样的反思才可能逐步减少情绪的张力, 增强创造性的拉力, 使自己能够向一个真正的目标实现的方向前进, 校长才能在为学校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激励乐观的积极状态,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当中实行自身的转型。

今年3月在纽约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教师大会, 谈到了校长的专业发展, 特别是研究21世纪的校长的专业发展。校长的专业发展是怎么实现的?实际上就是在你的创造性拉力跟情绪张力搏斗的过程当中, 在推进学校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实践过程当中, 真正实现你的专业。当然你可以学习很多东西, 你可以讲得头头是道, 但是归根到底, 如果什么不做恐怕什么口号都难以变成实践。所以, 还学生童年的欢乐, 使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应该真正成为校长和全体小学教育工作者一个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二、借鉴快乐教育的可贵启示

我所讲的快乐教育指两类:一类是我们已经进行了二十五六年快乐教育实践的学校;一类是积极倡导快乐教育, 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进行这个实验, 但是已经在学校内部做了很多努力, 取得了许多创造性成果的学校。这些学校都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2002年5月曾经出了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我平庸我快乐》。一位家长针对当前教育给孩子身心带来的重压, 在书里面讲了一句话, 说我宁要快乐的傻子, 也不要忧郁的天才。其实, 这是摆在学校和家长面前两难的选择。为了不使学生平庸, 就要引导甚至强制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 接受沉重的课业负担, 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孩子们勤攀书山, 苦渡学海, 为了圆一个自己的梦, 其实根本不是自己的梦, 是老师的梦, 或者家长的梦, 结果不少学生在竞争的途中丧失了乐观与自信, 厌倦了拼搏和追求, 身心都受到严重伤害。于是就出现了被有些人称之为“另类教育”的倡导, 他们痛恨前面所说的那种违反人性的教育, 主张在教育过程当中充分体现人性的解放, 还纯真于儿童, 还欢乐于儿童。他们并不期望孩子有多高的追求, 更不赞成用这种追求来折磨人的天性。但是, 由此产生的导向上的自流, 常常使孩子难以应付环境中的不良影响, 而教育过程中的放任, 则又往往使孩子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结果想使孩子快乐而终不可得。

我们既不能够要快乐的傻子, 也不能够要忧郁的天才。最早提出快乐教育的人正是想跳出这种两难选择的一种探索。追求儿童愉快而又健康成长, 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使学生在充满愉悦体验的过程中来成才, 这道路是很艰难的。这些年来, 确实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做出了巨大努力, 进行了很多探索,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几点启示。

第一, 要重视教育过程的愉悦。要转变我们原来的一个观念, 过去传统教育是追求结果的愉悦, 传统的教育就是要有十年寒窗, 到现在为止很多人还没放弃这个观念, 最后对孩子施加的所有压力都归结成一句话———我都是为了孩子好, 就是为了你将来幸福。现在需要改变一个观念, 就是要重视教育的过程, 特别是在教育过程当中学生的心结, 因为这个过程的体验和结果是紧密相关的。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才能够形成一个持续发展的心理动力, 通过过程的积淀, 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基础素质。实践已经证明了, 动机、过程、效果必须统一, 坚持学生学习动机、过程、效果的统一论, 不单纯以结果的愉悦作为教育的唯一最高追求, 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心理体验, 使学生保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 才能形成学生群体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第二, 要重视教育环境的和谐。儿童在教育过程当中的愉悦的心境, 来自教育环境的和谐, 包括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蔼可亲的师长、互助友爱的同学关系、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学习是一个生命运动的过程, 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互动的过程, 所以和谐的环境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对于硬环境的和谐比较重视, 但是软环境的和谐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 要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让学生快乐, 需要形成合力, 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要形成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合力。要破除陈旧的人才观、教育观, 变封闭式的教育为开放式的教育, 致力于多元关系的协调。

第四, 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发展。现在有好多学校出现了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这种情况往往在于教师本身不快乐, 我们没有给教师创造一个快乐的环境。现在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这一点。教育合力的形成枢纽是学校, 关键在教师。教师不能够局限在传道、授业、解惑这种传统模式, 应该善于协调快乐教育相关的资源, 善于把握快乐教育的进程, 这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的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无言表率, 教师的观念决定快乐教育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学校应当把教师的发展放在学校工作当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最近我们了解了很多学校, 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使每位教师都能够把工作、学习、科研紧密结合起来, 把日常的教学工作和教育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实践证明, 快乐教育所主张的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统一, 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教师的发展归根到底应该在学生发展之中。我们始终强调, 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地方, 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永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师应该培养情趣, 没有情趣的快乐教师, 就难以有有情趣的快乐学生。学校应当为教师搭建创造工作成就, 享受工作快乐的平台。教师的情趣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北京开放大学一次讨论哈佛“为理解而教”课程的时候, 讲了一个笑话:有一个老师问学生一个问题, 假如你的生命只有三天, 你最想做什么事情?第一个学生说我想吃最好的东西, 第二个学生说我想去我最想去的地方旅行, 第三个学生说我想和我最好的朋友好好玩三天。有一个学生不说话, 最后老师说如果生命只有三天你想做什么?那个学生说我什么都不想做, 就想听您讲课。老师听了非常高兴, 居然生命只有三天还只想听我讲课, 就问为什么, 那个学生说听您讲课度日如年, 所以三天我的寿命就变成了三年。我们现在确实有很多让学生有度日如年感觉的讲课。快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还不止这些, 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借鉴, 还有更多的课题需要我们更深入地探讨。

三、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几个问题

第一, 以人为本, 育人为本。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规划纲要》提出未来10年的工作方针, 教育部领导解读的时候说, 24字方针的核心理念是“育人为本”, 而“育人为本”是从国家提出的“以人为本”中来的。昨天跟彼得·圣吉讨论的时候, 归根到底谈教育还是以人为核心的问题。基础教育对人的发展, 最重要的一个是好身体, 一个是好心态, 一个是好习惯。这就是爱因斯坦讲的,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在学校里所学的都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忘掉了以后能剩下的是什么?就是他的身体、心态和习惯, 这三个无疑是学生发展,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发展最重要的东西。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目的, 也就是学校教育存在的价值。我们现在还是解决不了把学生当手段的问题, 我们讲尊重学生, 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教师成名的手段, 把学生当成了学校成名的手段, 这样一来就不可能真正以学生为本。

学生的快乐应该受到尊重。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 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发展永远是教育的目标,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目标, 所以要坚持尊重每一个学生。英国的校长培训第一课就是讲校长价值观, 校长价值观就是一句话, 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我们不能够把学生看作是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手段, 应该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摆脱片面的功利追求, 不是把应试评比层层传导到学生, 而是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在自身基础上的个性发展。这种人本文化是增强学生快乐与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绝对不能够把教师的快乐和学校校长的快乐建筑在学生的痛苦之上。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研究了一个光环效应, 在观察某一个人的时候, 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者特征有鲜明的知觉, 这样就掩盖了他的其他特征。很多教师都有这种观点, 学生学习好就是一个光环, 学生如果成绩差就觉得他一无是处。光环效应产生了对一些人的尊重和很多人的不尊重。刚刚颁布的诺贝尔奖, 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和日本医学教授山中伸弥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约翰·格登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镜框, 镜框里面是当年学校老师给他的评价, 这个评价里有一段话说:“我相信格登想成为科学家, 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 这个想法很荒谬, 他连简单的生物学知识都学不会, 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 对于他个人及想教导他的人, 这根本是浪费时间。”他考试的时候老是记不住, 但是他得了诺贝尔奖。我们对很多学生用当时的考试成绩作为光环, 容易产生这样一个效应。

学生的快乐源于取得成功。所有人的快乐感基础都是自身的成就感和别人对他的评价, 这是非常重要的。小学阶段是为一个人的人生奠定基础的阶段, 由于年龄决定了他们有很强的可塑性, 又有有限的承受力, 所以小学教育的任务重在打好基础。科学已经证明, 学生个体有差异, 但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大致相当。就小学教育应该打好的品德、智力基础而言, 每个学生是能够成功的, 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学生。在当前进入小学教育领域的内容越来越多的时候, 要始终把握住它的教育功能,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 这种自信是增强学生快乐和幸福感牢固的基础。所以著名心理学家格维尔茨经过研究, 发现了一个成败效应, 即一个人努力以后的成功和努力以后的失败所产生的影响, 意思是当一个目标成功以后, 人的自信会越来越强。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 能力强的逐步给他提高目标, 帮助能力比较弱的学生, 目标适当放低一点, 这样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有适合他能力的成功, 从而获得自信。

学生的快乐源于符合天性。孩子就是孩子, 他社会化的过程, 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泯灭他天性的过程当中完成。通过约束孩子的天性, 强加许多不适宜的教育内容和不适当的教育方式, 难以达到使他快乐成长的目的。我举一个幼儿园的例子:一个老师给孩子讲故事, 有一只小白兔, 把他的伙伴们请到家里来了, 他打开冰箱, 从冰箱里拿了一根胡萝卜和一棵白菜来招待小伙伴。老师问大家说, 这时候你是他的小伙伴你应该说什么?第一个孩子说我应该说谢谢, 老师说好你有礼貌;第二个孩子也说谢谢, 老师说你也很有礼貌;第三个孩子说冰箱里还有别的吃的没有, 老师立刻就绷脸了, 你怎么那么贪心?已经给你胡萝卜、白菜了你还要, 你最没礼貌!其实只有第三个孩子最有好奇心, 而且是最符合孩子的天性。我再举一个小学的例子:老师出一道题, 讲了孔融让梨之后, 问学生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让不让梨?这道题5分, 凡是答让的就得5分, 凡是答不让的就扣5分。大家想一想, 一个六岁的孩子遇到好吃的东西, 马上就让给别人, 这是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形成的, 多数孩子的天性是见到好吃的自己想吃, 其实说不让的孩子可能说了真话。我们如何遵循孩子的天性来引导, 而不是把我们的一些观点强加于他, 让他讲许多的假话?坚持顺其自然, 形成一种本真的文化, 这是学生快乐和幸福不竭的动力。最近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说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的, 我们不良的教育使他们变成了赝品。

第二, 防止过重的身心压力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现在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是不是过重?从面上来看, 还有广大的农村学校, 很难做出一个量的分析。即使是从大多数城市学校来看, 现在看法也不一, 特别最近在《中国教育学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一位大学教授认为中国小学生课业负担不重, 他做了跟美国的比较, 他说不重。我想我们很难一下子对这个问题做出结论, 有一些地区也做过调查, 说不重。我们跟社会的感受又不太一样, 当然我们这类的事情也不少, 只要有一件事情有社会批评我们马上就证明没有这回事, 我们是很好的, 这个很难讲。我们的基础教育确实有很大进展, 在座的学校都创造了很多经验, 但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价值是培养做人、培养能力、培养良好习惯等等, 在这些方面还是不尽如人意, 特别是社会反映最大的就是做人的问题。

尽管对中国学生课业负担是否过重看法不尽一致, 但跟国外基础教育比较, 我们感觉到确实需要解放基础教育, 需要解放中小学生, 特别是需要解放小学生。据2010年学生体质监测结果, 孩子们的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 就是个儿长高了, 体质外表状况也可以, 营养状况也改善了, 但总体来看学生的体能水平还是不够理想。虽然比2005年的监测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是跟其他国家的同龄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包括学生的耐久力、爆发力等等。我们的学生超重肥胖率明显地提升, 视力明显下降, 这个趋势在目前没有能够完全遏制住。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美三国初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显示,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 日本为65.4%, 美国为62.8%;高中生:中国为10.5%, 日本为34.5%, 美国为53.3%。体育活动我们相对比较少, 这是由课业负担重造成的, 说明我们确实应该对这个问题加以重视。

第三, 提高教学效能, 把有效教学、有效学习和有效作业的研究衔接起来, 实现减负与提质的统一。

现在提“减负提质”非常好, 前天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局长班讲课的时候, 有一些教育局长也提出这个问题, 觉得减负有明显指标, 但是提质又没有明显指标, 只有一个减负, 提质很难做到。日本的宽松教育宣布失败, 我们是不是也会重蹈日本的覆辙?所以说把减负与提质统一起来非常重要。

现在有效课堂研究得比较多, 其中主要是研究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课堂有效教学的重点是研究教师会教和教会的统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前院长就提出过, 现在的老师会教, 但是不能够把学生都教会。他有一套教育学的原理, 一个教师如果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 会教和教会就会变成一个矛盾。他认为将来教师的专业发展, 是怎么样能够把学生教会, 把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教会。把好的教学过程跟好的教学效果统一起来, 这应该作为衡量教师课堂教学的尺度。

我感觉还有一个环节很重要, 就是有效作业。课外的有限与有效作业在相当长时间里是我们教学研究的空白, 课外要不要留作业?这是一个问题。今年刚刚当选法国总统的奥朗德, 提出未来五年主要的工作就是要抓教育, 第一个建议就是所有中小学取消家庭作业, 法国社会的反响是60%左右不同意, 意见很不一致。但是作业应该有限, 同时有效, 取决于我们得研究作业。我和很多校长谈, 问他们一二年级主要留什么作业。北京规定一二年级不许留作业, 现在多数学校都在留, 到底留的什么作业?其他年级又留的什么作业?校长可能听过课, 但很少研究作业。现在学生课外作业负担重, 跟缺少留作业的研究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留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家都感觉到是繁杂、盲目、重复、死板。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去年9月17日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做《该不该留家庭作业》, 它说跟校车、午间休息一样, 家庭作业是不可少的一步, 孩子们有多怕家庭作业, 大多数家长就有多爱它。一项新研究对这种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教育必需品提出疑问, 两名研究者对2.5万名8年级学生的学习进行了考察, 发现每周多学75分钟数学的孩子成绩平均可以提高3%, 对其他学科没有任何改善。研究结论我们且不说, 但我们缺乏这个研究, 到底留作业起多大作用?美国孩子做了至少150年的家庭作业, 可是家庭作业到底对孩子有什么帮助仍是一团迷雾。

老师不应该只是为了让孩子有事情可做, 而布置缺乏针对性的作业。我们的阅读能力低于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简称经合组织) 国家水平, 有一项重要指标, 学生课外阅读数量远远低于他们的课外阅读数量。我们既然有那么多作业, 其中却很少让学生真正多读一点书, 那么留的作业到底是什么?校长需要回去很好地研究一下。我最近对一些学校所留的作业做了一点研究, 发现这些作业里面, 真正有用的东西并不是很多, 真正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不是很多。我很高兴, 看到有几个学校已经开始进行有效作业的研究, 这些研究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所以, 只有把有效课堂、有效学习、有效作业都统一起来, 我们的减负机制才可能真正有效。

第四, 从学校做起, 带动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提高教育质量, 解放基础教育, 解放中小学生, 要下定决心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学校引领, 形成合力;二是突出主题, 标本兼治;三是淡化竞争, 立足长远。

首先, 为什么要提学校引领, 形成合力?因为现在大家一讲课业负担重就出现了一个情况, 学校说我们的作业并不重, 主要是家长现在的心理, 家长把孩子送到各种补习班, 我不留作业家长就上补习班, 最后学生负担还是减不下来, 确实是这样。《规划纲要》也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 标本兼治, 综合利用。在政府统筹之下, 学校应该发挥引领作用, 才有可能形成合力。学校说我减了家长会有负担, 家长说学校留的作业很重, 只有学校的行动给家长传递一个正确的观念和信息, 学校非常反对随便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才能够引领家长和社会的认识。“减负提质”是一项系统工程, 但是应该由学校引领;“减负提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是应该由学校开始。学校内部减负确有成效, 这是转变家长和社会认识的开端, 也才能使形成合力成为可能。

其次, 要突出主题, 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本身就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减负本身就是提质, 减负之后使学生体质的增强有了可能性, 才不会有那么大的心理压力, 所以减负机制应该成为现阶段基础教育的主题。真正有效的减负, 必须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入手。我在20多年前在北京市教育局当领导的时候就提出“三引导”, 其中之一就是要把教师的积极性引导到课堂教学改革上来。我曾讲过, 改革最终一定要在课堂, 否则所有的改革都是课外改革, 而这些课外改革都没有触及到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活动当中去, 要把在课堂上能否学会学好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尺度。

其三, 要淡化竞争, 立足长远。芬兰的基础教育阶段并不倡导竞争, 特别是不在制度上强化竞争意识, 而在西方国家里, 目前芬兰的基础教育做得最好, 这给我们提供了有意的借鉴。基础教育阶段是奠定人生基础的阶段, 学校应当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个打好基础和发展个性的良好环境, 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不应过早强化竞争, 更要引导学校淡出功利、立足长远。彼得·圣吉提出了五项修炼, 对校长来讲, 这是一项修炼, 能不能真正立足长远就是校长的责任。学校要以培养做人为主线, 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以培养良好习惯为检验尺度, 组织各种教育活动;要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课外作业负担为主题, 加强学校内部的教学研究, 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 引导家长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有一个老师讲得非常好, 她说我的理念就是两句话:第一句话, 假如我是孩子。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讲, 到底作业负担重还是不重?我每天留的作业, 孩子到底是用多少时间去完成?有的孩子要多少时间, 另外的孩子要多少时间?我现在这样一个举措, 如果我是孩子, 我会怎么样?假如我是孩子, 要真正使我们的教育科学化, 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来确定教育活动和教育方式。第二句话, 假如是我的孩子, 我会怎么样?这是一种情感, 如果是你的孩子, 你对你孩子的情感, 应该熔化到对所有学生当中去。假如我是孩子, 假如是我的孩子, 这两个合起来就是把科学和情感结合在一起, 使我们的教育既有科学的理念引导, 又有热切的情感支撑, 我想我们的孩子就一定会快乐。

改变思维模式, 推进教育创新, 建设师生快乐健康发展的天地, 是当代校长的历史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 把上帝给孩子们的欢乐年代还给他们!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顾问、亚太地区联合国

上一篇:新泰太平山林场简介下一篇:电影励志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