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爱

2024-08-26

父母对孩子的爱(共12篇)

父母对孩子的爱 篇1

一、目的。为进一步扩大地区党和政府的工作影响力、渗透力,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及社区现有活动场地的便利条件,开设社区论坛,以服务社群为切入点,促进基层工作深入社区,贴近群众,促使社区工作和群众参与实现良性互动。

二、主题。按照“围绕中心,结合实际,深入社区,贴近群众”的要求,以“你给孩子什么爱”为主题,开设论坛。

三、时间、地点。定于9月21日(星期日)9:00,在沙洲街文体公园开设论坛。

四、论坛形式。论坛采取一种轻松、活泼的谈话形式,先由嘉宾逐个发表观点,再请现场观众提问,总时间约1个小时。

五、论坛嘉宾:区委宣传部、区关工委、区教育局、区妇联、街关工委、社区群众。

六、参加人员。街机关全体干部,每个居委、经济联社各派两名干部,每个居委2名群众代表。

七、前期工作。

1、请嘉宾围绕论坛主题“你给孩子什么爱”提出观点,准备材料,谈如何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身心健康的成长环境。

2、拟定现场提问人员及问题。

3、主持人由××同志担任,并请主持人根据上述材料作有关准备。

八、工作分工好范文版权所有

1、成立领导小组。

2、论坛场地布置及后勤。包括论坛标识安装、论坛及观众席座椅摆设、遮阴布置、矿泉水、签到等,由党政办负责。

3、宣传工作。包括现场音响及宣传媒介,由文化站负责。

4、论坛方案、标识设计、领导讲话稿由××负责。

5、由民政科负责贴海报及落实居委干部及群众代表到场参加。

父母对孩子的爱 篇2

这篇文章出自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 摘选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一书, 是一篇社会科学方面的随笔, 阐释了一个人爱的能力的成长过程及母爱父爱在构成孩子健康成熟的灵魂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二.说大纲

大纲对阅读的要求是: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整体把握阅读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受到感染和启迪。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三.说学情

学生对从理论上来分析父爱母爱的文章从来没怎么接触过, 这篇哲理性的心理性的议论性的随笔, 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对西方式的思维方式和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及译作的语言风格接触较少, 对语句的解读有一定的障碍。

四.说教学目标

1.了解一个人爱的能力的成长过程, 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需要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观点, 将“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知识目标)

2.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 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 培养探究意识, 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能力目标)

3.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 体悟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 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情感目标)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难点:理解成熟的爱的内涵。

六.说教法学法

阅读法、交流法 (心灵对话) 、探究法

七.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 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 以便课堂上与同学们共同探讨。

2.思考你与父母之间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1———课题)

(幻灯片2———小诗) 我们首先来看一首诗“世界上有一种人叫父母”。

从呱呱坠地那天起, 我们就接受着父母的关爱。相信大家有许多值得珍藏到永远的记忆。今天将跟随美国哲学家弗罗姆来重新解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相信大家今天的阅读定能受益终身。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一个人爱的能力的发展过程

2.理解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在孩子成熟的爱的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体悟爱是一种能力, 发展自己爱的能力

三、初步感知:

纵观全文, 看看本文写了一些什么内容。 (阅读方法:速读, 一目十行, 抓住过渡句, 筛选文章主要信息, 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

提示:抓住过渡段 (即第四段“同爱的能力发展密切相关飞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及文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给予分析把握。

明确:本文阐释了一个人爱的能力的成长过程及母爱父爱在构成孩子健康成熟的灵魂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四、研读品味:

(一) 了解一个人爱的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

1.阅读1-3段, 完成下表 (前后同学讨论, 用最专业的话来作答)

(幻灯片) 答案一

1、婴儿期:无爱的意识;2、八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3、八至十岁:有爱的观念;4、少年时代:创造爱, 有成熟的爱。

答案: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成熟的爱。

2.品读哲学语言, 理解两种爱的原则, 结合自身深化理解:

按照哲学家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家弗罗姆的观点, 在座大多已经告别或即将告别“六一”要作为“五四”的主角了, 我们应该属于爱的哪个能力层级?实际是这样的吗? (交流自我认识, 可以畅所欲言, 即使是检讨式的, 也应给予肯定, 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爱的能力, 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

提示:应该属于“克服自我中心, 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爱比被爱更重要, 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 即能创造爱的阶段, 而不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因为爸爸给我买了一直想要的OP音乐手机我喜欢老爸, 父亲节时我孝敬他一朵郁金香, 表达我无尽的最爱。这段时间找妈妈要篮球, 到今天还没到手, 回家懒得跟她说话。有这样的现象不?因为被爱而去爱或因为你能满足我的需要我爱你, 这都是天真的孩童式的爱, 不是我们这个年龄应该有的特点。

(幻灯片) 孩童式的爱——我爱, 因为我被人爱

我爱你, 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我被人爱, 因为我爱你

我需要你, 因为我爱你

小结:从爱的发展过程来看, 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 它是一种能力, 需要我们主观去发展的一种能力, 需要我们努力去创造的一种艺术。

(二) 理解母爱父爱在构成孩子健康成熟的灵魂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话题导入:在孩子爱的能力发展过程中, 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因素, 是什么? (第四段过渡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相关的爱的对象的发展) 这对象就是母亲和父亲和我自己, 文题也告诉我们父母之爱在孩子爱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下面我们来具体感受一下。

1.感受母爱

第一步: (跳读1-6段, 重点第5、6段) 找出体现母爱特点的语句, 精读并结合实际仔细体味)

自我感受———母爱不仅是孩子, 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

母爱是我们的故乡, 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爱是一种祝福, 是和平

母爱是无条件的爱和关心, 生活上的安全感

实例:汶川地震血奶孩子的母亲、高考送考坚强的母亲、为儿子捐肝的暴走妈妈

母爱特点———本质:无条件 (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 我只要是我, 我就会被母亲爱)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得到, 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幻灯片) 母爱本质———无条件

第二步:探究母爱真的是无条件的吗? (讨论)

无论多么伟大的母亲, 都会因孩子的离去而感到空虚, 也都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意识, 孩子会给她慰藉和希望, 这其实就是母爱的条件。母爱是一种潜意识的, 并不一定明确意识到这一条件性, 但没有明确意识到并不等于客观上不存在。空虚正是因为她期待孩子的慰藉而造成的, “成龙成凤”正是母亲寄希望于孩子的反映。

2.感受父爱——— (合作讨论)

第一步:自读6-8段, 看看父爱与母爱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特点, 结合实际有理有据的分析。

父爱———父亲代表思想世界, 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 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 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 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 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 因为你同我相像”。

父爱特点———本质: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 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亲的惩罚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 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 可能会失去父爱

援例———红楼梦里贾宝玉, 《西江月》两首词是塑造宝玉形象的基本构图: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时务, 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因为叛逆, 不愿历练仕途经济, 与父亲贾政望子成龙、重整家业的期望背道而驰, 被呼为“混账东西”“孽障”。当他在外流荡优伶, 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 淫辱母婢;不乐意与贾雨村等官僚阶层周旋, 可谓数罪齐发, “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 以绝将来之患!”说着, 便要绳索来勒死。

(幻灯片) 父爱本质——有条件

第二步: (阅读8-10段) 研讨“父母之爱”对孩子爱的成长的作用

第8段:中心句“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

孩子有什么要求?

对母亲———生活上的安全感, 最终脱离母亲自己独立

对父亲———宽容、耐心, 指导正视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产生自信心, 成为自己的主人。

孩子最终会脱离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 自己是自己的父母, 跟父母爱自己一样爱自己, 跟父母爱自己一样爱父母, 爱他人, 这就是我们成熟的爱。

第9段:自读体会成熟的爱的内涵。

中心句“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 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一个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 从爱他人中学会爱自己, 既有爱自己的能力, 又有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

(幻灯片) 男子半蹲给老人当凳子

感悟:小时候总被大人这么抱着, 长大了, 我们自然应该回报, 可是这么理所应当的一幕, 竟让人感动万分。我们学会给予长辈的太少了。

比尔·盖茨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 在回答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时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真的, 世界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 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父母的爱, 是我们一生都无法偿还的。

五、小结:

父母对孩子的爱 篇3

正值初三冲刺的关键时刻,小洁却一个月不去上学,一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我没办法上学

“我现在感觉很烦,书根本就读不进去,脑子好像转不动似的,根本没法去上学。”小洁对我说。

小洁妈妈说,女儿从小学一直品学兼优,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孩子。自从上了初三以后,她情绪变化很大,突然就显得很苦闷。后来发展到头疼,饭也不好好吃,书也看不进去。有一个月没去上学了,带她去看精神科医生,医生说她抑郁,需要吃药。吃了药不但没见好转,反而脾气越来越大,经常对着父母大吼大叫。

小洁不是因为学业困难、压力大停学,一定还有其它原因。

我没有朋友

小洁读书的学校是省级重点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大部分时间里,她要与同学相处。小洁性格温和,对人真诚,成绩又好,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小洁和几个女生成了好友,出入成双,小洁很享受这种感觉。但初一下学期,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小洁的看法。

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小洁喜欢上班里的一个男生,内向的小洁不想表白,但压抑在心里又不舒服,她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好朋友,想让朋友帮她出出主意。没想到,这个秘密却被好友告诉给另外的同学,在班里传开来。一些爱捣蛋的男生,整天对小洁讽刺、奚落,让小洁无地自容。小洁恨死这位“告密”的好友,当场宣布与她绝交。

好友的背叛让小洁心里很痛苦,她为此偷偷哭了好几场,她觉得自己再也无法相信别人了。

不久,另一个好友叫小洁一起出去玩,结果耽误了上晚自习。好友怕老师骂,就串通小洁说谎骗老师。小洁为人诚实,她拒绝和好友一起说谎。从那以后,小洁觉得这个同学人品不好,便决定不再和她来往了。

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事,更加让小洁苦恼。同宿舍的两位女生,表面上关系非常好,但她们总是在小洁面前讲对方的坏话,互相诋毁。小洁特别反感这种行为,她觉得这样的朋友实在可怕。

这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后,小洁开始讨厌身边的女生,她开始远离她们,不愿意和她们混在一起。但看到别人都有好朋友,自己却孤身一人,小洁又很苦恼:“为什么别人可以交到朋友,我却不行?”

小洁被这个问题严重困扰着,甚至无心学习,她开始怀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怀疑这个世界是不是有真诚,是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虚伪,就连自己的父母也一样。

我的父母太虚伪

小洁不去上学,爸爸妈妈轮留请假在家陪她。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问小洁为什么不去上学,爸爸支吾着说,她感冒了,在家休息。小洁听到后,开始大发脾气,当着客人的面和父亲吵了起来,说他骗人,太虚伪。爸爸很尴尬,但小洁不依不饶,举出一大堆父母言行不一的例子,说他们是“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装腔作势,让人讨厌。

小洁讲话的时候,妈妈在一旁默默地流泪。她说,因为她和小洁的爸爸都在企业上班,工作非常忙,顾不上照顾小洁,所以小洁一出生,就被送到农村的爷爷奶奶家,直到上小学才被接回城里。小洁很懂事,学习上根本不用操心,性格很文静,有些内向,平时有什么事就窝在心里,很少和父母交流。

为了让小洁有好的学习环境,顺利地考上重点高中,父母决定把小洁送到寄宿制名校读初中,眼看到了初三该冲刺的时候,孩子却因为交友上的困难,不去上学,父母觉得很伤心。他们不明白,小洁为什么会如此脆弱。

交友不能绝对化

在青春期的孩子中,像小洁这样,因为交友问题苦恼的并不少见。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加强,希望得到更多同伴的认可,从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这个时候,拥有稳定的知心朋友,是证明自我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洁因交友不顺导致情绪障碍,在于她的内心对别人的要求过于绝对,过于完美化。

我问小洁,怎么理解朋友这个词语?小洁想了想说,好朋友,就要坦诚、亲密无间,要为对方保守秘密,出卖朋友、在背后说朋友的坏话都是非常可耻的事情。

我又问小洁,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好人呢?小洁说,为人真诚、善良,不撒谎,而且要言行一致,像我爸爸妈妈和同学那样,言行不一,让我受不了。

可以看出,小洁在与人交往上的观念是绝对化的。在她眼里,一个人不是好人,便是坏人。在交友上,她认为自己真诚坦白地对待别人,别人也必须这样对待自己。做父母的,就必须言行一致。

小洁按照自己的准则去与人交往,却屡屡受挫,但内心里又极度渴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是造成她的心理冲突,引发了情绪障碍,表现出焦虑、抑郁、心情低落,产生了退缩行为——不去上学。

小洁性格的形成,与她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一出生就离开父母,没有与父母形成亲情的联结,内心会有挫败感与不安全感,即使回到父母身边,她也很少与他们交流,有什么心里话也不对父母说。她把精力全部用在学习上,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以此来获到父母的认同。这样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对朋友、同伴认同的渴望远远超过其他人。

学习接受不完美

我告诉小洁,我们的世界本身就不完美,像海啸、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无时无处不在。而人也同样如此,每个人都不完美,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才是真实的人,你不用要求别人完美,更不需要要求自己完美。就像现在,你不管做什么,父母都会爱你,都会包容你。

听到这里,一直愁眉不展的小洁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但她的表情明显轻松了许多。

我接着对她说,要别人接受你,和你做朋友,你要先接受别人的不足,对别人要宽容,允许每个人犯错误,包括自己。每个人都是在犯错、改正、再犯错、再改正中不断成长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进步,逐步完善自己。

小洁擦干眼泪,若有所思地看着我。我说:“小洁,你要相信父母爱你,同学喜欢你,对于他们一些不符合你想法的事情,你可以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去想想,他们这样做是不是有自己的道理。不能因为一件事或者几件事就否定一个人,这种以偏概全的错误观念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烦恼,你一定听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这句话。所以,一定要学会宽容别人,别人才会宽容地对待你。”

小洁点了点头,我又给她提了几点建议:

一、如果暂时还做不到宽容,也不要着急,慢慢体会和学习,不要强迫自己去想那些困扰。

二、不要再苛求别人绝对真诚,也不要再苛求长辈们完美。

三、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两个月后,小洁妈妈打来电话,说小洁回到学校上课了。她在电话中对我说:“我和她爸也吸取教训,在关心孩子生活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的内心,我们要让她知道,我们爱她,不管她表现如何,我们都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作文 篇4

小的时候,身体素质并不好,交不到什么朋友,也不愿意一个人出去玩,就只好呆在家里。在家里呆久了,人都病怏怏的。吃饭时好好吃了,吃完,就在家里睡着,躺着,一个人玩着。时间久了,一个不小心,就容易生病。

每到生病的时候,我都会有些愧疚。身体也怪,一感冒,就发高烧,不去打点滴,还治不好。有时候,图个快,想要打针吃药就走,结果第二天不见好,又只好回去打点滴。孩子打针总是会害怕,我也不例外,一打针就哭,爸妈也不懂怎么安慰,刚开始也许会诱惑我,买糖买蛋糕什么的。可是,次数多了,自然也就不会了。印象清晰的是有一次,烧的不算高,想打针之后回家,结果是我爸带我去的,打针的时候哭,打完了还在哭,回家的路上,爸爸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呜呜地哭了一路。

还记得有一回,高烧烧到了接近40度,实在吓人。小的诊所,因为太晚,都没开,要不就是都不敢接,只好跑到大医院去。又做皮试,又测体温,医院儿科里又都是孩子,哭闹的声音又是一阵又一阵,又是半夜凌晨的,谁家发生了这点事儿,都觉得烦躁吧。那个时候,我其实也有些大了,生病生的多了,哭也哭多了,也不像其他的孩子,感到害怕了。

又需要打点滴,医院离得稍微有些远,所以爸妈也就没打算先回去。两个人忙前忙后,总算有些结果了,又想着给我弄点吃的。那个时候,没有冷漠,也没有一个人的哭泣。我弄不清,是父母的忙碌的样子,让我感到了感动,还是因为我生病久了,真的也就习惯了,觉得不是什么大事。

可我终归是孩子,竟然在打点滴的过程中睡着了。睡了挺久,后来还听爸妈说,在医院里打呼噜可不是一件好事,倒成了一种笑柄。但是我知道,那一个晚上,只有我睡得香甜,并且在他们眼里,我的呼噜声,甚至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安慰。

现在长大了,生病大多吃吃药就能扛过去,但是父母倒是越来越多问题了。说不上是老吧,只是我忽然觉得,在小的时候,你生病了了,父母怎么样也要给你找到一个医院,让你得到治疗,怎么样都会让你好起来,不仅要好起来,他要健康,还让你吃得饱穿得暖。尽管,大医院的流程,他们并不熟悉,他们还是一个劲的陪笑脸。尽管,生一场病,就是几天的生活费,他们也从不吝啬。可是在他们身上,出了一些问题,却总是能扛就扛,能吃药就吃药,实在扛不住了,才会到医院去,一边吃药,一边嫌贵。身体感觉好的差不多了,就决不多花一分钱。你总是劝,他们还会倒过来嫌你啰嗦,还总是安慰你,说自己是大人,身体自然要比你好。

可是你知道,那并不是一种安慰,那只是一种你无力去反驳的,属于父母的任性。也许不久之后,这种任性又会发生在你的身上,也许未来某天,你也同样要像他们对待你一样,去照顾他们。

因为有了孩子,那些大人们,要经历更多,他们从前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怨恨过,因为有了一个孩子,才会收到这些苦难,他们并不会这么说。可是,孩子时候的我们,却总是怪罪他们,做的不够好。一个母亲要生一个孩子,要经受很大的疼痛,但是她不会总是说起那天,她受了多大的苦。她反倒要在以后的每年,每一个那样的日子里,去笑着对你说一句生日快乐。

在我们的小时候,有多少的麻烦啊,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不会自理生活,这样的你,在他们眼中是一个礼物,是上天眷顾。长大之后,叛逆的你,怎么样都想要离开那个家,你总是觉得,那个地方,就像万恶之源,那你活的并不快活。但是他们,却将你当做是生命,以及他们自己存活的意义。就好像,你恨他们,有理有据,父母爱你,理所当然。等你再长大一些,也许你并不怪罪他们了,但是你好像总有一天会离他们远一些,但你确确实实的,离开了。这个时候,你们成了彼此的牵挂。你慢慢的长大了,他们慢慢的变老。长大到,你要去安慰父母,他们老到,需要被你照顾。

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诗歌 篇5

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自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就开始爱着我们,直到永远。

《母亲》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感恩父母》

有一个词语最亲切,

有一声呼唤最动听

有一个人最要感谢

有一种人最应感恩

她就是——“母亲”

他就是——“父亲”

妈妈的手粗了,她把温柔的抚触给了我

爸爸的腰弯了,他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妈妈的双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爸爸的皱纹深了,他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聆听妈妈殷切的话语

面对爸爸深沉的目光

我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关爱,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

渐渐忘记了感动,忘了说声谢谢。

《父母的爱》

父母的爱像一杯浓茶,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如果说母爱是船,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

那么父爱就是一片海,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

如果母亲的真情,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

那么父亲的厚爱,将是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

《感恩之心,常驻我心》

树叶在空中飘荡,

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

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

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

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

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长大,

我们滋润着人间的真情成长,

感谢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

感谢老师,给了我们学习的本领;

感谢小伙伴,给了我们真诚的帮助;

感谢学校,给了我们和谐的成长环境。

感恩之心,常驻我心。

《母亲》

母亲卑微如青苔,

庄严如晨曦,

柔如江南的水声,

坚如千年的寒玉,

举目时,

她是皓皓明月,

垂首时,

她是莽莽大地。

《父母》

您们如春

用青春哺育我的懵懂

父母对孩子的爱 篇6

在我大的时候,父母还是十分疼爱我。妈妈帮助我学习,目的是希望我能够懂得比别人多。

爸爸几乎每天出差,每天上班也十分辛苦。每天也很晚才回家,总是一回家就去睡觉了。但目的只是希望我能吃好、睡好、穿好……

用我的爱唤起孩子们对英语的爱 篇7

关键词:英语,重要性,学习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 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是学生心语的倾听者和积极的反映者。学生是具有情感, 个性和有尊严的学习主体。笔者认为现在我们应该从“导演”角色中跳出来, 立志成为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 提供一切的指导和帮助的“朋友、长者”。那么该如何让学生爱上你, 打消对你的防备之心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和他们成为朋友, 建立一种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 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在和他们合作, 是和他们一起在学习英语。让我们用爱的教育唤起孩子们对英语的爱吧!

英语, 重要吗?你问我, 我肯定觉得很重要!为什么?你如果想感受世界, 想去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 想让自己的见识多一些, 你必须得学会英语。笔者甚至想过如果我们的下一辈不会英语会不会被别人嘲笑。

也许你觉得笔者言重了, 但是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很为孩子们的英语学习担心。担心的不是他们能不能学会, 笔者想只要不是智商有问题的都能学会。笔者担心的是他们知道为什么学英语吗?他们真的是因为爱英语才认真学的吗?也许你会说你作为老师做好你的工作, 将课本上的内容教给学生不就行了吗?管他们爱不爱的。但是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英语老师, 处于为孩子们英语学习打基础的阶段, 如果连孩子们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都提不上来, 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笔者问过学生们喜不喜欢英语?为什么喜欢?一年级的学生回答说喜欢, 因为英语课比语文课好玩;四年级的学生说喜欢, 因为英语作业比语文作业少;六年级的学生说喜欢, 因为英语要考优秀比语文来得容易。听到学生们说喜欢学英语我的心里当然很欣慰, 但是听了他们喜欢英语的原因后, 笔者觉得有些失落。因为那都不是我想要的答案。同时这些答案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为什么答案是这些呢?后来经过一番思索, 因为孩子们现在根本还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英语, 所以他们不知道怎么样去爱英语。

既然已经找到了问题的源头那就要开始行动了, 为了让学生们真正的爱上英语笔者下了不小的功夫, 首先就是改变孩子们以及家长的思想。

1让孩子们了解英语的重要性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从全世界来看, 说英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任何语言的人数, 10多个国家以英语为母语, 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 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 (二十几亿) 讲英语。比如在日本, 除了他们的本国母语——日语之外, 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 很多高层次的日本人以会说英语为荣。

英语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 3/4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 电脑键盘是英语键盘, 任何一个敢号称是国际会议的, 其会议工作语言一定要用英语, 也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

2告诉学生他们正处于学习英语最好的时候

专家表示, 就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 儿童及早学习一门外语, 是有一定优势的。这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儿童的心理障碍小。大人在学习外语时, 会介意自己的文法和意思是否正确, 说错了会觉得没有面子;而小孩子的“语言自尊”尚未形成, 不会分辨哪一个是自己的母语、哪一个不是自己的母语, 自然就不会抗拒外语。

(2) 儿童的母语发音尚未定形, 口腔肌肉弹性好。幼儿的发音器官尚处于发展状态, 具有相当大的弹性, 这有利于不同语言发音的需要。

(3) 儿童的记忆力好、模仿能力强。孩子从出生后, 就能够从各种情境中不断吸收、记忆所有听到的声音, 看到的影像以及触摸到的东西, 渐渐地组成有意义的概念。

(4) 儿童越早学习外语, 词汇累积量就越大, 语法的掌握也越正确。

(5) 儿童学习外语还可以给脑细胞以丰富的刺激。人的大脑中有几亿个细胞, 连结成庞杂的网络, 而这些脑神经细胞在三岁时发展达到最高峰, 如果在三岁前没有给予大量刺激, 部分脑神经细胞会因为无用而萎缩。

可见, 越早学习外语对孩子来说益处越大。

其次,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笔者主要用以下几点来让学生们快乐的学英语。

一是课堂上用好玩的游戏穿插到教学内容中, 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操练。

二是用英语歌曲来提起孩子们学习英语的感觉。要知道有时候让学生背一篇课文, 就这样孩子们背不出来, 但是唱出来就不一样了。

三是观看英语影片。当然都是些动画片, 有中文字幕, 不是为了让学生真正能够听懂些什么, 或者学到些什么, 而是让他们感受一下国外电影跟中国电影的区别。

四是介绍说英语国家的不同风土人情, 让学生们了解一下国外生活与国内生活的不同。

五是每逢国外的传统节日, 笔者也会让孩子们体会一下那种感觉, 虽然不是很地道, 但孩子们也可以了解并感受到那种异国的气氛。

当然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 让学生喜欢英语老师也是非常重要的。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 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是学生心语的倾听者和积极的反映者。学生是具有情感, 个性和有尊严的学习主体。笔者认为现在我们应该从“导演”角色中跳出来, 立志成为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 提供一切的指导和帮助的“朋友、长者”。那么该如何让学生爱上你, 打消对你的防备之心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和他们成为朋友, 建立一种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 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在和他们合作, 是和他们一起在学习英语。

为了能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英语, 让孩子们知道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 笔者花了很多时间, 因为我觉得考试分数高并不代表你真的热爱英语, 而且只有真正热爱它才能将它放在心上, 才能好好的去感受它, 运用它。

对宝宝有满分的爱≠零瑕疵的父母 篇8

好不容易哄娃止住哭,我按照之前在育儿书里学过的摔床处理办法,仔细检查了娃的脑袋有没有外伤,有没有出现卤门肿胀、瞳孔变化、眼底出血、呕吐昏迷等反常,都没有。给她的儿医打电话描述情况后,医生的意见是:在家观察,只要接下来72小时内无异常,应该问题不大。我稍微放下心来,按正常程序给她洗完澡讲故事,放她上床睡觉去了。那天晚上我在电脑前坐到凌晨,把摔床后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温习了一遍,一边查资料,一边无限自责。那晚苏宝睡得不错,倒是我自己夜醒了无数次,三番五次起来查看娃还有没有呼吸。

第二天,苏爸出差回来了,一切如常。可娃坐在地板上正玩着,突然间毫无征兆地开始喷射性呕吐,刚吃的奶、米糊像水龙头一样喷出来。苏宝从生下来到七个月,连感冒都没有过,忽然莫名其妙地吐得昏天黑地,而且连续吐了十几次……我联想到前一晚的摔床事件,以及摔床后出现喷射性呕吐意味着什么(很可能是颅内伤),颤抖着打了911。在去医院的路上,一向喜欢手舞足蹈的苏宝,开始昏昏欲睡,最后到急诊科时,已经软绵绵得像考拉一样挂在我身上。在这不到十分钟的车程里,我紧握住她的手叫她的名字,但她好像很累,对我的呼喊毫无反应,眼皮在一点点地合上,不时地还在呕出胆汁。我在心里不停地祷告,脑子里飞快地闪过那些最坏的后果。

所幸我家附近的儿童医院,是全美排名最靠前的,救护车还没到,医院已经安排了脑外科专家候诊。医生对苏宝的头部进行检查时,娃因为连续十几次的剧烈呕吐已近休克,需要立刻补充液体,但是缺水的血管脆弱到像头发丝一样纤细,连续刺了很多针都进不去。最后护士长来了,在黑暗的病房用手电筒照着苏宝的手臂寻找血管,才终于给她输上了水。

那黑暗的一晚,是我有生以来最漫长的几小时,脑海里反复回放娃摔床的过程,小手被针刺成蜂窝仍然输不上液的样子,以及几近休克萎靡不振的样子,最后终于忍不住崩溃大哭:自己竟然让娃摔了床,怎么有资格当妈?

那天我们在医院待到了半夜,专家会诊之后,认定苏宝没有颅外伤。又过了很久我才知道,那天的呕吐是因为食物过敏,和摔床没有半点关系,只是刚好两者巧合,才让一切看起来那么恐怖。

很快出院了。摔床+呕吐事件算是告一段落,但我心里的阴影很久都没有消散,偶尔还会做关于这件事的噩梦。当苏宝像只小兽一样依偎在我怀里喝奶时,独自在读绘本、玩玩具时,我还会不自觉地摸摸她的小脑袋。

这件事过去快一年了,娃发育得很健康,没看出摔床对她有任何影响。最近忽然又想起这事,是因为听到两位妈妈的诉说。一个妈妈说,有天宝宝在车里睡觉,她有急事离开了一会,宝宝醒来发现自己被一个人留在车里,受到了惊吓。这位妈妈吸取教训,没有再把宝宝留在车里过,但以后宝宝表现出胆小怕事,她都觉得是那次受惊吓的后果。另一个妈妈说,她一直奉行亲密育儿,但有一次宝宝哭泣时,她在厨房炒菜没听见,让宝宝哭了好几分钟。她非常自责,觉得这件事给宝宝留下了阴影,她问我:我觉得自己是个不合格的妈妈,要怎样才能和你一样,做个完美的妈妈呢?

完美的妈妈?

听到这话我怔了很久,有点莫名心酸。

虽然我推崇及时回应宝宝的哭泣,也坚决反对把宝宝单独留在车里,但是“完美妈妈”这个称呼,我很陌生。

苏宝七个月摔床后,虽然没有受伤,但我的内疚自责一直没有消散。后来给我的心理咨询师打电话聊天,告诉她这事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困扰我。她笑着对我说:这是典型的完美主义情结作怪,因为你不允许自己犯错误啊。她告诉我,有很多新手妈妈因为类似的事情找她咨询。她觉得父母偶尔疏忽对宝宝造成的小伤害,留下的阴影更多在父母心里,而不是孩子身上。其实宝宝的忘性比我们想象得大多了,那些让你纠结很久的错误,也许压根没在娃的脑海里留下任何印记。与其焦虑过去,不如着眼将来。

全职带娃一年多,我才发现,不出错的父母是不存在的。只要你是地球人,就会出错。虽没有再让娃摔过床,但小错仍然会出现,如穿衣不当娃受了凉,一不留神熊孩子摔破了膝盖等。人类不是机器,机器也有偶尔运转不灵的时候,何况是睡眠不足、超负荷运转的我们。你对宝宝有满分的爱,绝不等于可以做个零瑕疵的父母。相比偶尔的粗心,父母内疚、自责的焦虑情绪,会给宝宝带来更深远的不良影响。

所以,想对那些和我一样的新手妈妈说声:偶尔的疏忽不代表你是个坏妈妈,只代表你是个正常的妈妈。允许自己犯错,也是高情商父母养育路上的必修课。

后记:

苏宝两个月的时候,有时苏爸会负责喂夜奶。有一晚他迷迷糊糊起来热奶,奶太烫,苏宝刚喝了一口,就吐出来大哭,苏爸愧疚地抱了她两个小时。最近一次和苏爸聊天,我提到奶瓶事件,他一脸茫然问我:“啥时候的事?” 看来除了拥抱不完美,妈妈们还需要来点忘性。这一条,真是要向爸爸们学习。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篇9

知识目标: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认识到父爱母爱的区别;

能力目标:学会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父母之爱;学习文章的哲学语言和作者思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加清醒的认识父母之爱,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重点】从理性的角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学习本文的 【难点】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冰心的小诗里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

在PPT上展示这两首小诗,配乐朗诵。

《母爱》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处何方/都能感受她的温暖/有一种爱无论你身险何境/都能感受的心跳/你快乐,她幸福。/你悲哀,她哭泣。/只有她/永远不需要珍藏/却永远不会忘记 《写给父亲》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铁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惟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千磨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

听完两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以后,是不是勾起了大家对父爱母爱的联想啊?这些联想我们总是从感性的角度来看的,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看一篇课文,他从理性的角度对父母之爱做了一番分析。显示《父母与孩子之间爱》

一、作者简介,留出悬念

这篇文章选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这部著作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仅英文版就发行一百五十万册以上,这在西方——就理论性专著而言,是罕见的。此书畅销至今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据估计各种文字的读者加在一起约数亿人次,影响遍及世界各地。他在这部作品中的观点就是: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我们来看看,弗罗姆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奇特的思维呢?弗罗姆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逃避自由》 《自我的追寻》《爱的艺术》等。

大家一定还是觉得不明白,精神分析是什么呢?《精神分析法》又称为《心理分析》,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定义: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对梦和失误的解释等来治疗和克服婴儿期的动机冲突带来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相信这样说大家还是觉得很抽象,不明白,那么我们现在就赶紧去看一下课文,看看作者到底是怎样用理性的思维来看待感性的情感的。

二、问题探讨

父爱与母爱有什么不同点? 我们看到作者说一个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必须是达到综合,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综合父爱和母爱呢? 明确:因为父爱和母爱各有其特点和作用,也有其积极和消极因素,那么我们现在就

探讨母爱与父爱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1、提示: 文中哪些段是写母爱,这些段中哪些关键词语句子体现了母爱的特点?

学生找出词句:

“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

“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圈圈点点,勾勾画画,逐渐明晰母爱的特点)

要真正有效的看书,就需要动笔,在勾画过程中让思路成形,从而高质量获取信息。学生找出词句后一起总结: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只要是母亲的孩子,母亲就会无条件的爱孩子。不管你是总统,还是平民;是一个高贵的公主,还是一个杀人犯;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 ,母亲都会无条件的爱你。

(故事一:当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向他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是的”,杜鲁门的母亲答道:“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2、提示:父爱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找出词句: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结论:父爱是有条件的。母亲的爱让我们感到温暖,不断生长,发育。父亲的爱却引领我们正视人类生存的社会,学会生存、生活。要遵守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如纪律、秩序、法律等;要勇于承担、有责任感。父爱让我们在社会立足,正视我们成长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故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讨论、自由发言,找出句子。

有效获取信息,认识父爱的不一样。

3、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母爱——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温和 独立

父爱——给孩子信心 指导孩子生活

理智 自信

4、提问:如何解读 “严父慈母”中的“严父”之爱?

可自由发言,理解“严父之爱”

小结:泰戈尔说:“我的欲望很多,我的哭泣也很可怜,但你永远用坚决的拒绝来拯救我,这刚强的慈悲已经紧密的交织在我的生命里。”父亲之爱,也许就体现在他的严厉、刚强和不动声色中。故高尔基说得好: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人生。

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爱,他们还使孩子在爱中成长,又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圆形的过程。

三、文章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我们刚刚已经分析了一部分,即父母之爱的特点,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文章剩下的部分,就是孩子对于父母的爱的体会。

大家先看到文章第四段的第一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句在全文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那与之相应的爱的能力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找出文中的先相关句子来,可以讨论一下。(1—3段)无爱的意识

我被人爱,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换取爱

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

开始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学习爱别人

爱别人,创造爱

第9—10段,讲的就是爱的成熟阶段。

1、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分别是什么?

提示:如果只有母爱,孩子会怎样发展?

回答:孩子可能会沉浸在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只依赖于别人,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不会爱别人。

提示:如果只有父爱,孩子会怎样发展?

回答:孩子可能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喜欢暴力、走极端等。也不会爱别人。

明确:成熟的人应具有的特点: 独立、温和;自信、理智。前两点来自母亲,后两点来自父亲。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圈点勾画,概括要求全面、具体。明确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要达到的高度。

此步质疑很有必要。通过反思,学生不仅更深理解父母之爱,还学会如何塑造自身成熟而健康的灵魂。事实上,到这个环节时,学生似乎都比昨天长大了好多。

四、讨论

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10

= 1 CHINESENUM3 一 、【学习者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高中二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学生大概在十六七岁左右,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心理都已经有一定的成熟度。学习本文,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与父母之间的爱,从而正确处理在这一时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记叙能力、说明能力和议论能力是中学生要具备的语文基本能力。初中生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相对较弱,而高中生在初中基础上逻辑思维逐步增强。初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说明能力,而高中在培养学生记叙能力、说明能力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记叙、说明、议论能力获得协调发展。在整套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议论文只有两个单元(文言文除外)。这个单元首先出现,意义非比寻常。针对学情,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将作这样的设计。

= 2 CHINESENUM3 二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论述类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 3 CHINESENUM3 三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个能力的问题,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关,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从而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篇文章是第四模块第三单元的精读文章。这一单元的六篇文章是随笔和杂文,属于论述类。具有思想深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时,作为学习主导者的教师,要努力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等。

学习这篇文章,首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看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体味关键语句、难点语句的含义,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评价,对于作者的观点,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 4 CHINESENUM3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像对孩子一样待父母 篇11

※ 父母最需要尊重和耐心 ※

如果直接问父母:“你们需要什么?”他们十有八九会回答:“你们过得好就行,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可作为子女,你必须懂得,与金钱相比,对老人的尊重和耐心更加重要。

在北京某网站工作的藏小姐说:“上大学时,有次我正午休,爸爸突然打来电话。我一听是爸爸的声音,劈头盖脸就一阵数落:‘能不能别在中午给我打电话!我要睡觉,要休息!’”那次以后,爸爸再没在中午给她打过电话,电话里的第一句准是:“女儿你现在忙吗?”这让她几度泪流满面。

无心之伤,其实有时更伤人。黄女士给女儿带孩子的经历,就曾让她凉了心。“女儿总是嫌我这弄得不好那弄得不行。用刀切个包心菜,她说必须得用手撕;炒个土豆丝,她说土豆片更好吃;孩子溢奶,嫌我抱的姿势不对。可她不也是我拉扯大的吗?”

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和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汤永隆看来,很多时候,年轻人对父母的态度都不够尊重。老一辈曾经辛辛苦苦将我们拉扯大,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我们用勺子、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穿衣服、系扣子、绑鞋带;教我们洗脸、梳头;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对他们的尊重,就应该是无条件的。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对师长、领导,甚至陌生人毕恭毕敬,对最爱自己的父母却时常恶语相向。

※ 孝心,经不起拖延 ※

就算爸妈能活到85岁,一个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也只能再陪他们25天;和父母同住的人,真正相处的时间也只有七八个月。

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心理学副教授岳晓东呼吁,不要把尽孝当成“未来时”,总想着明晚不加班就给父母打电话;等以后有钱了再带父母出去玩。孝心,经不起拖延。从你看到这篇文章的一刻起,是否可以试着做到这些:

勤联系,主动说近况。无论走到哪里,电话那头都是你的家。有空的时候,去看看他们,因为只要你在他们眼前,他们就会觉得温暖。记住特殊的日子。在父母生日、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给他们准备一些惊喜吧。亲手换上新物品,自己动手帮他们把旧东西换了,小到毛巾、内衣,大到电视、冰箱等。忘记过去的不愉快。如果在以往的经历中,你和父母间发生过不愉快,那就选择忘记吧。别说伤人的话。“我知道了,真啰嗦”;“说了你也不懂”;“瞎操心什么啊”,就算是口头禅,也要试着把它们改掉。带父母每年体检一次。不管多忙,抽时间带父母去体检,照顾好他们的身体,是关心父母的根本。父母为子女付出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爱心。所以,当他们有天变老时,当他们想不起或接不上话时,当他们啰啰嗦嗦重复一些老掉牙的故事时,请不要嫌弃他们;当他们开始忘记系扣子、绑鞋带,当他们梳头时手开始不停颤抖,当他们开始在吃饭时弄脏衣服时,请不要催促他们。因为你在慢慢长大,他们却在渐渐变老。如果有一天,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的时候,请紧紧握住他们的手,陪他们慢慢走,就像当年他们牵着你一样。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弗罗姆及其名作《爱的艺术》。

2、深入把握文中对“爱”的剖析,体会其蕴涵的深远意义。

3、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及行文特点,体会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4、领悟父爱与母爱的博大、无私与精深,从而感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5、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的博爱、仁义情感。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及行文特点。

2、深入把握文中对“爱”的剖析,体会其蕴涵的深远意义。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一些关键词句,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2、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的博爱、仁义情感。教学设想:

1、方法讨论、比较、体验、合作交流、探究。

2、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故事:当年唐山大地震,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正一边织毛衣,一边用脚踩着摇篮逗她仅五个月的宝贝女儿。在这静谧的时刻,传来天崩地裂的声响,母女一起坠入黑暗无边的废墟,所幸的是母女都安然无恙。惊吓后的孩子在母亲怀里睡着了,醒来时啼哭不止。母亲知道她饿了,忙开怀喂奶。一天一夜,滴水未进的母亲奶水枯竭,孩子的哭声却越来越弱。绝望的母亲这时触摸到毛衣针,心里猛地一动„„ 一周之后,人们发现了这一对母女。孩子一息尚存,小嘴仍吮着母亲的手指头,母亲已然气绝。人们惊奇地发现,年轻母亲的个个手指头都破了一个小洞,脸色象雪一样洁白。年轻的母亲为孩子流尽最后一滴血奶„„

年轻的母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之颂歌。母爱,让我们感动,父爱,也一样让我们震撼。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二、背景资料

弗罗姆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代西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他的社会精神分析学说在梦的分析、精神治疗及人格、伦理理论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集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于一身,且著述甚丰,内容广泛,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精神病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对弗罗姆的心理学思想特别是他企图用人本主义调合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而实现二者“综合”的理论进行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三、问题探究

1、在同学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么样的呢?

(1)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2)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2、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见板书)

3、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原则的区别在哪里?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前一种爱是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因为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爱不是与生俱来的!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哪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4、作者在本文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实际上真是这样的吗?

明确:作者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不错,母爱是最少明确意识到爱的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它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是,作者忽视了一点,即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虽然通常存在于母亲潜意识中,但它的客观存在往往会使母亲产生“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这也是相当数量的母亲所难以超脱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母爱并不是完全无条件的。

5、课文第七段指出“同父亲作用紧密相关的是另一个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作用。随着私有制以及财产由一个儿子继承的现象出现,父亲就对那个将来要继承他财产的人特别感兴趣。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想像,因而也是最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爱是有条件的爱。„„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你同意作者的这种观点吗?

明确:探究过程中,可以各抒己见,如果有分歧或争议较大的地方,可指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或朗读弄懂句意,明确作者思路,再去探究蕴涵的意义。只要言之成理,即给予适当肯定。有些理论性的问题,鉴于学生学识和理论素养,不必深究。

四、讨论: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五、资料延伸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同学们现在是青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

所以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六、布置作业

1、将本节课梳理探究的内容用简明图示概括整合出来。

2、在总结梳理的基础上试总结本文的主旨。

3、做《同步作业》巩固。附:板书设计

年 龄 段

征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

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总结-幼儿园安全总结下一篇:现代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