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2024-08-11

平面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精选10篇)

平面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篇1

正是由于了解到了工程师的这一需求, ADI继两年前推出参考电路之后, 将其提高一个水平, 演化为今天的参考设计。“参考电路是子系统设计, 是模块级的, 需要客户去了解模块的工作原理, 并思考怎样将其集成到系统当中。而参考设计是系统级的设计, 客户无需花费太多时间去研究系统是怎样实现的, 以及具体的电路细节, 只需要将参考设计稍作修改, 符合使用要求就可以了。”ADI公司中国技术支持中心经理聂海霞介绍到。

ADI在中国组建了专门的参考设计核心团队, 主要研究什么样的设计才符合中国客户的需求;研究以怎样的流程启动这些设计, 从而保证设计的质量;研究如何将参考设计推广到客户中去, 让他们意识到ADI有这样的参考资源, 意识到能够应用这些资源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系统问题。聂海霞表示:“我们的团队首先要了解客户的需求, 收集客户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从中筛选出能运用ADI擅长的专业技术来解决的那部分问题;然后利用ADI在模拟、射频、线性器件、隔离器件及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的专业技术, 实现完整的功能和系统级的测试, 将包括底层驱动、上层软件、算法实现等信息的完整设计提供给客户, 从而降低客户的设计难度和风险, 同时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ADI提供给客户的是完整的系统级设计参考。除此之外, 还提供与设计相关的资料, 如设计文档、演示视频、原理图、物料清单、布局文件以及软件代码等。重要的是, 这些资料绝大部分都是免费提供给客户的。

这些参考设计主要来自三方面:绝大多数是由ADI自己的核心团队完成的, 其他则来自于代理商和第三方。截至采访日, ADI已经投放了9个完整的参考设计, 内容涉及心电信号测量、锂电池管理和智能电表等。聂海霞表示, 今后ADI每个月都将持续为客户提供新的参考设计。

服务设计文献综述 篇2

关键词 服务设计 研究现状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服务设计是信息与沟通技术、设计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人因工程、环境学、制造技术、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服务设计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在欧美发达国家,服务设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在我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后发力量。

1服务设计的定义

国际设计研究协会给设计服务下的定义是:服务设计从客户的角度来设置服务,其目的是确保服务界面:从用户的角度来讲,有用、可用以及好用;从服务的提供者来讲,有效、高效以及种不同。简单地说,服务设计就是讲设计的理念融入到服务的规划与流程本身,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2服务设计研究进展

2.1国外服务设计研究现状

关于服务设计的系统研究主要来源于英文文献,德国科隆国际设计学院(KISD)的斯蒂芬·莫里茨撰写的《Service Design——Practical access to an evolving field》,是相对来说比较系统探讨服务设计的文献,书中涵盖服务设计的含义、产生背景与历程、方法、工具及案例。

国际重要设计期刊如《设计问题》与《设计管理评论》中对服务设计的研究论文,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探讨。如克劳迪欧所作的《Services as Customer-Intensive systems》就服务中用户所处的位置,服务设计必须以人为本。罗伯特和艾力克西斯的《Service Design:An Appraisal》对服务设计的定义、工具和趋势做了综合性的论述。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国际期刊上,2011年8月就是服务设计的专题,其中《Designing for Service as One Way of Designing Services》中通过对设计,市场和调研的文献分析,以及三个案例的分析,得出四个发现:(1)设计师作为实体接触服务设施社会性和物质性的。(2)设计师认为服务都是关联的,暂时的,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3)设计师通过询问方式去了解大众的体验以便来设计服务。(4)在社会物质框架中,服务设计被看做一种探索过程,旨在不同的消费者中创建新的价值关系类型。而另外一篇《Service Design and Change of Systems》中则强调了必须以人为中心来实施和推广服务设计。

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部分,罗仕鉴,朱上上所著《服务设计》是国内最早出版的服务设计专著,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服务设计的最新发展,力图将服务设计理论、方法与设计实践结合,但整体框架和内容较为杂糅,缺乏更深层次的学理探讨。

近年来,服务设计的需求、重要性和方法开始成为国内设计学界颇为关注的课题,几所设计教育重点院校都开始了服务设计的研究,并陆续有研究结果呈现。湖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季铁,杨莹发表了《基于web的社区网络服务设计》,另季铁,杨秋月的《设计张力与社会创新——基于网络和社区的设计实践方法探索》,通过项目实践,对乡村传统社区的社会创新方法进行了研究。

安基国际传媒出版的《设计管理》杂志2011年第四期以服务设计为专题,邀请了霍林斯等一批国内外服务设计研究者与实践者撰稿,其中还刊登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所做的服务设計案例。

在公共服务方面,中央美术学院理论部2009年10月,以“北京 ICOGRADA 世界设计大会”召开为契机,在北京率先展开“设计为人民服务”活动,针对现实生活中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缺陷,发动志愿者进行考察与实态捕捉,在此基础上编印了《“设计北京新生活”白皮书》。

3总结与展望

综合来看,目前国际上对服务设计的研究、实践和推广开始趋于密集,诸多设计机构、设计企业和设计资讯的相关网站均为服务设计开设了专栏,但是目前研究成果大都比较局部和片段化,没有强大的专业体系,完整的研究文献,服务设计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1)完整的服务设计语言。目前服务设计还没有完整的服务语言,而使用服务设计语言能够更好的描述服务概念,帮助设计师、用户同服务实体之间的互动更加通畅,所以需要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来加强服务设计。

(2)国际化服务平台。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提供设计和开发服务成为可能。因此国际化、跨文化的因素在服务设计中必须要充分加以考虑,而目前对国际化环境下服务文化的研究还非常少。

总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要求有效的服务设计方法指导服务开发和创新,从而赢得消费者,增强企业竞争力,而服务本身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对服务设计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多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还有待人们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罗仕鉴,朱上上.服务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 胡彦.基于民生需求的服务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

[3] 邓成连.触动服务接触点[J].装饰,2010(206).

美工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篇3

[2] Mitn#from 优秀艺术设计专业论文参考文献(3篇)来自 end#ick, K. D., and W. L. Simon. 2002. The Art of Deception: Controlling theHuman Element of Security

[M]. Indianapolis: Wiley.

[3] Ekman, P. 2003. Emotions Revealed: Recognizing Faces and Feelings to Improve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Life [M]. New York: Hey Holt & Co./Times Books.

[5] Quentin Newark. 2007. What Is Graphic Design? Essential Design Handbooks

[M].RotoVision.

[6] Berryman, Gregg. 1990. Notes on graphic design and visual communication

[M].Crisp Publications.

[7] Bojko, Szymon. 1972. New graphic design in revolutionary Russia [M]. LundHumphries.

[8] Thompson, Bradbury. 1988. The art of graphic design: Bradbury Thompson [M]. YaleUniversity Press.

[9] Ades, Dawn, Brown, Robert K.,Friedman, Mildred S.1984. The 20th-century poster:Design of the avant-garde [M]. Abbeville Press.

[10] White, Jan V. 1988. Graphic design for the electronic age [M]. Watson-GuptillPublications.

[11]吴国欣.标志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2]朱锷.现代平面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设计世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13](日)Works 社编辑部编著.日本平面创意设计年鉴 2005[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14]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15]何家讯.现代广告案例 理论与评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17]威廉 阿伦斯著,丁俊杰,程坪,苑菲,张溪. 当代广告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8] [日]直条则夫著,俞纯鳞. 广告文稿策略-策划、创意与表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9]汤义勇. 招贴设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1]王红卫. 商业海报设计 创意解析范例导航(附光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2](美)斯科勒司,(美)伟德尔. 创意海报版式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45~48.

[23]周进. 世博会视觉传播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22~30.

[24]朱维理. 大型活动标志设计实战案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5]梁明珠. 城市旅游开发与品牌建设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26](日本)秋山孝. 秋山孝海报作品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62~67.

[27]朱锷. 日本海报设计的形态[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51~60.

[28](英)赫利. 什么是品牌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9](美)马特、马图斯. 设计趋势之上[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78~86[30]刘金平. 视觉青岛[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31]金志国. 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32]香港设计中心,艺术与设计出版联盟. 设计的精神[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3](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55~57.

[34](日)原研哉,阿部雅世. 为什么设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24~32.

[35](日)佐藤可士和.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36]季峰. 中国城市雕塑:语义,语境及当代内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36~39.

[37]王建国. 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9~65.

[38]宋连威. 青岛城市老建筑 人文青岛丛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39]胡飞. 艺术设计符号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篇4

[2]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高鉴国.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4]郭曦,郝蕾.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基于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统计回归[J].南开经济研究,,04:34-40+46.

[5]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亨利·列斐伏尔(勒菲弗)著,李春译.空间与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侯永庭.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J].国际经济合作,1988,10:22-23.

[8]贾春浩.基于BP神经网络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宄[D].南京农业大学,.

[9]包亚明.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间的生产fj].学术月刊,2006,(5):11-13.

[10]陈寒,廖富阔.我国高铁产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14:136-139.

[11]陈家祥.中国国家高新区功能偏离与回归分析[J].城市规划,2006,06:22-28.

[12]丁伟.“超国民待遇合理合法论”评析一一外商投资领域国民待遇制度的理性思辨[J].政法论坛,2004,02:165-171.

[13]李森.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景广后劲足[J].国际经济合作

[14]李梦玲,赵希男.高新技术产业幵发区系统评价与分析[J].科研管理,1995,01:49-53+33.

[15]卡尔·马克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环艺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篇5

[1]于金阳.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工艺制备[J].国际公关,(05):164-165.

[2]李一鸣,李岩斌.环艺设计“空间”的感知与界定[J].戏剧之家,2020(03):212.

[3]陈祉音.浅析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1):71-72.

[4]肖昶.高校环艺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J].福建茶叶,2020,42(01):87.

[5]肖昶.建筑设计中的环艺设计理念的开发创新[J].居舍,2020(03):111+123.

[6]张海兰.论数字绘画艺术对环艺手绘效果图教学的影响[J].建材与装饰,2020(01):202-203.

[7]周帆扬.三维虚拟VR技术在环艺设计中应用探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40(06):52-54.

[8]张悦.经济转型视角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新思路[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2):97.

[9]李爽.环艺设计中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研究[J].居舍,2019(32):110.

[10]毛悦.探讨室内设计的文化环艺理念[J].居舍,2019(31):107.

[11]王生权.传统色彩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5):85-86.

[12]韩晓明.“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环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9):138-139.

[13]王菲,王桂锋.基于环艺专业不同方向的工程图学与AutoCAD教学融合设计探究[J].科技视界,2019(27):188-190.

[14]唐丹.设计学环艺效果图[J].中华民族博览,2019(07):13.

[15]崔晨馨.<老街区改造设计>环艺[J].大众文艺,2019(13):267.

[16]刘颖.建筑空间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20):96.

[17]李爽.虚拟现实技术在环艺设计教育中的创新应用[J].地产,2019(13):62.

[18]王生权.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探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3):76-77.

[19]刘佳男.环艺室内设计中的材料美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9(17):81-82.

[20].我校艺术学院学生优秀作品选登[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2.

[21].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艺术学部[J].装饰,2019(06):146.

[22]周帆扬.非线性设计在环艺中的应用创造[J].艺术科技,2019,32(06):234+253.

[23]李茂泉.浅析生肖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9,32(06):41-42.

[24]彭云群.<工业风餐厅设计效果图>环艺[J].大众文艺,2019(10):7.

[25]孙欣怡.钢笔速写在环境艺术设计手绘中的重要性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09):84-85.

[26]黄友慧,陈雪.四川省高职院校环艺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2):171-172.

[27]王瑾文.试论当代美学在室内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9(02):262+265.

[28]王默.简析环艺设计中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J].艺术科技,2019,32(03):211.

[29]范丽慧.环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国际公关,2019(03):138.

[30]黄鹏.基于虚拟现实的环艺建模设计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9,27(05):44-47.

[31]程龙.环艺室内设计的现代化发展要求[J].建材与装饰,2019(07):107-108.

[32]高俊晓.景观造型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02):85+189.

[33]朱雯慧.环艺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作用及适合性探讨[J].艺术科技,2019,32(01):222.

[34]金林彩,张志辉.区域文化基础上的高校环艺课程体系研究[J].农家参谋,2019(02):161.

[35]周丽霞.手工印染饰品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染整技术,,40(12):72-73.

[36]刘闰双.从<红楼梦>看家庭环艺设计对学生诗情的涵养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22-23.

[37]梅文兵.“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环艺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9):138-139+142.

[38]王怀忠,唐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平台搭建探究[J].经贸实践,2018(19):269.

[39]韩明玥.浅谈高职环艺专业实训项目的应用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10):213.

[40]陈虹宇,凌宝玉.文化的逻辑:不止于设计——以环艺专业博物馆展陈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09):119-120.

[41]段晶晶.数字技术影响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研究[J].现代交际,2018(16):86-87.

[42]陈晔.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文明观[J].艺海,2018(08):94-96.

[43]徐欣怡.浅析我国高校环艺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15):135.

[44]郑毅.设计成本自动跟踪分析系统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8):62-65.

[45]权凤.浅析非茶场所环艺设计中茶文化装饰的融入策略[J].福建茶叶,2018,40(09):116.

[46]翟宇.基于环艺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4):155.

[47]李继侠.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8,40(08):106.

[48]孙薇.环境艺术设计融入茶元素的造型结合[J].福建茶叶,2018,40(08):111.

[49]张悦.浅谈废渣陶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问题[J].农家参谋,2018(13):262.

[50]祁铁英.论古典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8(06):24-25+21.

[51]刘洋.中国传统色彩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20(03):68-69+79.

[52]张枞.我国茶文化在环艺软装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8,40(07):351.

[53]张怀强.基于茶文化的现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8,40(07):109.

[54]杨旭东.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5):240-241.

[55]彭金奇.论环境艺术对现代茶馆设计的重要性[J].福建茶叶,2018,40(06):488.

[56]申泽,杨瑛.论优秀的现代环艺设计师素质的几点思考[J].西部皮革,2018,40(08):134.

[57]高峰.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8(07):133.

[58]苏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13):118.

[59]刘义付.生态理念视野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3):167-168.

[60]雷祯祥.环艺设计中数字技术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05):75.

[61]谭茗洋,朱晓青.论古典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8(04):123-124.

[62]冉临春.探讨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8(04):245.

[63]解丽洁.关于环艺设计与空间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8(05):139.

[64]刘旭.BIM技术在高校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02):158.

[65]杨帅.北欧高校图书馆环艺设计理念分析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06):214-215.

[66]周耀,关圣锡.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工艺制备[J].设计,2018(01):142-143.

[67]施锋.关于环艺设计与空间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30(24):110-112.

[68]张岩.环艺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作用及适合性[J].建材与装饰,2017(50):121.

[69]王楠.地域文化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与价值[J].艺术科技,2017,30(12):349.

[70]周耀,关圣锡.分析环艺设计中艺术玻璃的应用形式[J].设计,2017(23):68-69.

[71]杨军.试论环艺设计的安全环保意识[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1):59-60.

[72]邓后平.景观造型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7(15):48+50.

[73]宋妮.茶元素与环艺景观设计的结合点分析[J].福建茶叶,2017,39(11):280-281.

[74]陈虹宇,黄韵,周健.“设计的表现”与“表现的设计”——环艺专业设计表现课程研究与创新[J].建筑与文化,2017(11):185-186.

[75]周耀,关圣锡.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分析[J].设计,2017(21):150-151.

[76]董玥,孟梅林.对生态性环艺设计的分析和思考[J].普洱学院学报,2017,33(05):68-69.

[77]康凯.手绘效果图在环艺设计中的重要性初探[J].艺术科技,2017,30(06):297.

[78]王庆伟.环艺设计对改善雾霾污染的手段与效果论证[J].戏剧之家,2017(20):139+141.

[79]黄红春.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环境设计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17(16):266.

[80]董雨.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7(15):142.

[81]康凯.探究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J].大众文艺,2017(14):64.

[82]杨桦.试论茶树在城市景观园林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7,39(07):104-105.

[83]徐启春.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J].大众文艺,2017(13):56-57.

[84]任鹏程,张小茜.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7,30(03):314.

[85]唐力.浅议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元素设计[J].大众文艺,2017(12):77.

[86]张媛.废品陶瓷的美学意义及其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7(10):59.

[87]冉临春.分析环艺设计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才智,2017(14):37.

[88]蔡清.陶瓷环艺设计中的生活元素浅析[J].陶瓷学报,2017,38(02):281-283.

[89]程辉.有教无类师生情缘——怀念我的导师杨文会先生[J].雕塑,2017(02):71.

[90]徐晓宇.回族传统图饰纹样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02.

[91]万若妍.简析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15.

[92]尤毛毛.谈家居配饰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21.

[93]赵晓路.关于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必要性及发展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7(05):132-133.

[94]刘续威.浅谈室内设计中家具的分隔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239.

[95]王刚.浅析高校环艺课程中传统元素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7):24.

[96]陈庆福.浅谈环艺设计的创作方法[J].大众文艺,2017(03):74.

[97]何方园.VR技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1):69-70.

[98]熊清华.人类学视域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1):33-37.

[99]栾宇,郭佳.环艺展示空间中灯光的运用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12):95-96.

平面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篇6

(一) 指标设计总体思路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绩效评价视角中, 一个是传统的财务指标组成, 另外三个视角包括非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顾客、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 (Kaplan, Norton) 。Hoffecker (1994) 认为制定指标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求:指标能够被控制;易被量化;参与该项目的成员必须理解有关指标;指标必须是相关的、可靠的和精确的一种可能。

Gregory Wegmann (2008) 指出可以区分两种类型的指标:滞后指标是历史和表达过去的结果 (如利润、客户满意度和市场份额等结果指标) 。领先指标代表该公司的目标并且是前瞻性的 (如客户满意度) 。多亏有平衡计分卡, 我们可以看到, 是否领先指标的改善导致滞后指标的改善。Kaplan, Norton (2001) 认为领先指标是绩效的驱动指标。通常其更加紧密地和企业价值定位联系在一起。对每一个传统或核心的结果指标 (滞后指标) , 我们都要问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结果指标的绩效驱动指标是什么?

P de Jager (2007) 提出了一种新的更新方法, 建议根据最新的财务管理理论设计平衡计分卡财务指标。各种来源的最新研究指出, 有必要一定程度上保留的现金流量及销售增长率, 还需要增加3种关于价值创造的指标, 即利差、投资资本和EVA。

Zaman Kh an (2011) 通过实证研究, 证明非财务视角中有顺序的依赖关系。顾客视角因素和内部业务流程因素之间的关系似乎比学习和成长的因素和内部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更强。此外, 客户和学习与成长之间 (即那些没有模型化顺序) 在统计学上表现出有限的显著关系。研究还发现有证据证明改善财务指标的公司比未改善的公司更为努力经营。

二、指标权重

(一) 层次分析法 (AHP)

层次分析法由Saaty在1971年为军队解决的稀缺资源分配和计划需求时提出。层次分析法自推出以来, 已成为使用最广泛的多准则决策的方法之一, 并已在不同需求和利益的领域内用来解决非结构化问题。

Alex andr e (2012) 整合了平衡计分卡和层次分析法, 指出层次分析法目的在于得出平衡计分卡指标和各视角的优先性, 以及加权平均的业绩结果。AHP通过区分多元视角 (标准) 和指标 (次层级标准) 的不同的重要性程度, 并将其转换成一个统一的度量的整体结果。AHP能够避免使得经理使用用一个简单、临时性的权重计算方法, 并帮助他们理解从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的多元化。

H ao-Ch en H uang (2011) 提出了一种非参数的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 能够促进对制药公司的绩效评价和战略管理。可持续股东价值、知识产权、维护资产质量以及客户关系管理是战略执行的优先战略。层次分析法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执行战略计划, 以提高经营业绩。这适合实质性的启动, 建立了商业和战略业务单位的基础上。

(二) 网络分析法 (ANP)

网络分析法 (ANP) 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Saaty教授于1996年提出的一种适应非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的决策方法, 它是在AH P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实用决策方法。Ih san Yük sel (2010) 根据案例研究得出模糊网络分析法能够统一平衡计分卡下评价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与不同结构下的评价指标。另外该模型能使基于某个愿景的目标和战略下的业务决策成为可能。这样一来, 就可以根据过去的结果与领先指标, 从战略的角度评价企业经营绩效。

(三) 简单加权平均法 (SAW)

Asgh ar pour (2008) 认为简单加权平均法 (SAW) 是一种加权线性组合和计分法, 也简单且经常用于多元属性决策中。该方法基于加权平均值, 评估分值是先将各个项目乘以赋予各个项目的权重 (通常由决策者通过考虑其相对重要性来决定) , 再求出该产品各个项目上一步结果的总和。Javad Dodangeh (2011) 认为简单加权平均法 (SAW) 是平衡计分卡中选择战略计划的一种简单且低成本的模型, 因此是一种适合用于平衡计分卡模型建模的工具。

三、总结

通过仔细阅读大量中外文献, 可以发现, 大部分文献是关于公司层级的平衡计分卡应用, 以及公司战略制定与执行。但部门、车间层级选择和设计指标的文献相对较少, 因此可以利用以上文献中对于公司层级指标制定的研究, 设计所需的部门、车间层级指标以及权重, 这是未来研究的一个良好的方向。

摘要:平衡计分卡自产生以来, 以其综合性和规范性受到国内外诸多大型公司的欢迎。国外学者以实际应用经验为基础, 总结出大量学术成果。本文基于平衡计分卡指标与权重设计两个方面, 总结国外最新研究成果, 为该方法在我国的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指标,权重

参考文献

[1]卡普兰.2004.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35-259.

[2]Hoffecker, J., Goldenberg C.1994.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Develop Companywide Performance Measures[J].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8, 5-17.

平面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篇7

关键字 信息设计 定义 基本构成 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1信息设计的定义

为“信息设计”找到一个既全面有准确并且言简意赅的定义需要在业内著名设计师的话语中寻找启示,思考不同观点值得借鉴的地方,从而找出信息设计的普遍规律。

比较通俗易懂的定义有路易吉·卡纳蒂·德罗西在《信息设计是什么》中指出“信息设计就是关于用户如何获取、分析和记忆信息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关于颜色、形态、图案的学习方式的作用和影响。”

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来看,弗兰克·西森在《数字信息设计词典》中定义“信息设计是对信息清晰而有效的呈现。它通过跨学科的途径达到交流的目的,并结合了平面设计、技术性与非技术性的创作、心理学、沟通理论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技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认为:“信息设计是致力于提高现代信息环境品质,满足人们对信息生活的人性化要求,结合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创造符合社会需求和人类审美情趣的信息环境、人机界面和信息方式。”

赵聪寐在《信息设计中符号学现象初探》(2013)中总结出:从设计学科角度讲,信息设计是用合理的方式分析并组织数据和信息,让数据、信息以合适的方式传播,让复杂难懂的数据易于理解。信息设计可以用图片、材质、技术或媒介等等形式陈述信息内容,让数据明确。

2信息设计的基本构成

(1)图形

图形在传递信息的过程当中,相比较文字有着更强的吸引力,是信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元素。龙尼·利普顿在其著作《信息设计使用指南》(2008)中写到“在需要使用图表的情况下,一个设计的很好的图标比起使用单纯文字来,可以更清晰、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进行沟通传达。”

(2)字体

字体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无处不在,运用十分广泛。字体的形状,风格,字号,间隔,排列方式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文字的“易读性”和“可读性”。

欧阳丽莎在《信息时代的信息设计》(2012)中认为“无衬线字体看上去更加简洁,给人以轻快的感觉,但同时大量的篇幅使用就会降低阅读性。在传统的正文印刷中,衬线字体因为有较强的可读性,增加了阅读时对字母的视觉参照,因此常常被用于大段的正文之中。”

(3)网格

网格在信息设计中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略,它为信息的展示提供了平台,需要通过合理的编排使信息看起来拥有层次感。在《信息设计》(2009)一书中讲到“设计师使用网格来组织信息的内容,以保证其清晰度。”该书中指出网格的设计编排方法包括组织、移动、群组。

(4)色彩

色彩在表达信息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有很多,《信息设计使用指南》中列举出“颜色可以:显示不同和相同,帮助读者找到内容,鼓励读者在信息中流动,帮助读者记忆信息,对某物进行强调或弱化,传递意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欧阳丽莎在特别分析了色彩在城市空间导视系统中特性、应用原则及色彩案例分析。

(5)语言

为了使语言更清晰,易于理解,设计师需要针对读者的需要、理解层次、和爱好来清楚简明的撰写。《信息设计使用指南》为设计师总结了几点需要注意的为大多数受众撰写的方法,包括多用短句、简单句和完整的句子;多用短单词、短段落和确切的数字;同类信息使用同样的建构。

3信息设计的原则

(1)《信息设计》简·维索基·欧格雷迪

这本书中,作者归纳出信息设计的三大原则,即认知原则、交流原则、美学原则。这本书所强调的设计原则在前两大原则上主要是从信息的功能方面进行的编写,美学原则则是为读者列举分析了信息设计内容方面的设计原则。

(2)《飞越之线-信息艺术设计的定位与社会功用》鲁晓波

鲁晓波教授在其论文著作中归纳了信息设计的五个原则,分别是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目的性原则,人性化原则和先进性原则。

4信息设计的应用

(1)交互设计

鲁晓波教授在《信息设计中的交互设计方法》(2007)中谈到了信息设计中的交互设计原则,分析了信息设计中的交互性视觉元素。在交互性视觉元素中从交互行为模式、交互性视觉元素进行了深入。

(2)信息可视化

信息可视化設计是信息设计中的一大分支,目前出版有很多关于信息可视化设计的书籍,斯彭思、?陈雅茜所著的《信息可视化:交互设计》(2012)一书系统地介绍了信息可视化的概念、基本技术和应用。Manuel Lima著有的《视觉繁美:信息可视化方法与案例解析》(2013)则系统总结了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基本方法,介绍了图形的抽象类型和著名作品。

(3)信息导向系统

空间信息导向设计在当今社会的公共环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卫·吉布森的《导视手册:公共场所的信息设计》(2010)收集了大量生活实例,为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的需求提供新的资讯。陈立民的《公共图形与导向信息设计》(2014)通过大量的公共图形与导向设计资料,在具体案例中,对生活环境中既熟悉又陌生导向标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介绍。

5总结

如今我们所处的社会早已是信息化社会,信息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快速积极的应对。前人在信息设计方面总结的大量实用的指导方法,能够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但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我们在设计以人为本的永恒原则下,不断深入创新,发现解决问题的出路。

艺术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精选书目 篇8

[12]朱锷.现代平面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设计世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3](日)Works 社编辑部编著.日本平面创意设计年鉴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4]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15]何家讯.现代广告案例 理论与评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17]威廉 阿伦斯著,丁俊杰,程坪,苑菲,张溪. 当代广告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8] [日]直条则夫著,俞纯鳞. 广告文稿策略-策划、创意与表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9]汤义勇. 招贴设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1]王红卫. 商业海报设计 创意解析范例导航(附光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2](美)斯科勒司,(美)伟德尔. 创意海报版式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45~48.

[23]周进. 世博会视觉传播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22~30.

[24]朱维理. 大型活动标志设计实战案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5]梁明珠. 城市旅游开发与品牌建设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26](日本)秋山孝. 秋山孝海报作品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62~67.

[27]朱锷. 日本海报设计的形态[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51~60.

[28](英)赫利. 什么是品牌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9](美)马特、马图斯. 设计趋势之上[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78~86[30]刘金平. 视觉青岛[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31]金志国. 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32]香港设计中心,艺术与设计出版联盟. 设计的精神[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3](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55~57.

[34](日)原研哉,阿部雅世. 为什么设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4~32.

[35](日)佐藤可士和.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36]季峰. 中国城市雕塑:语义,语境及当代内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36~39.

[37]王建国. 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9~65.

[38]宋连威. 青岛城市老建筑 人文青岛丛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39]胡飞. 艺术设计符号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0]朱永明.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形、符号与语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1 (2):53~56.

最新艺术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精选书目(三)

[1]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 50001-2001)

[2] 《建筑制图标准》(GB 50104-2001)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4]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0)

[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6]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 50105-2001)

[7] 《建筑施工组织》

[8] 《建筑施工手册》

[9]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法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10]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

[1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

[12] 《土木工程施工》,毛鹤琴主编,第三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包装设计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 篇9

[1] 金银河. 实用印刷技术丛书-印后加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4-200.

[2] 曾迪来.现代包装设计[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1-6.

[3] 王苏.世界糖果市场趋势 [J].中外食品,2005,10(1):59-60.

[4] 王章旺. 包装分类设计-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4-31.

[5] Nicolas Aparicio. Efective Package Design[J]. AMA Newsletter,,(9):1-3.

[6] 陈港,唐爱民,张宏伟.现代纸容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7] 李立群.商品包装装潢设计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77-124.

[8] 爱德华 丹尼森,理查德 考索雷;沈慧,刘玉民译.包装纸型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31-69.

[9] 拉兹罗 鲁斯,乔治 L 威本佳;赵黎明译.包装设计图形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4.

[10]孙诚.纸包装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36-136.

[11]王德忠.包装计算机辅助设计[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12]张大鲁,吴钰.包装设计基础与创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52-59.

[13]王安霞.包装装潢设计[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35-48.

[14]解勇.文字创意[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15]加德纳,费加尔;王毅译. 21世纪超级标志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6]尹章伟等.包装色彩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7]广川启智.日本包装设计获奖作品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6-145.

[18]林振扬.包装设计[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平面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混合学习;信息素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2-0047-05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侧重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能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1]现代社会,随着印刷型文献向数字化转化,文献资源每年都以“爆炸”的方式递增。

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技术应用型人才,文献检索课应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在信息环境中反复实践。然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献检索课多采用课堂讲授检索理论知识、课后布置检索任务的教学方法。对于复杂、综合的检索任务,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检索词,不知道如何扩大或减少检索范围,不知道如何选择有用的文献。通过调查问卷对济南市7所高等院校、400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①没有掌握检索技巧,不了解本专业的信息源;②不会总结利用检索结果;③难以进行创新利用。[2]信息素养最早由美国的Paul Zurkowski提出。在美国,信息素养的研究经历了从定义、标准到培养模式的过程。

从Paul Zurkowski对信息素养的定义及《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可以看出,“解决问题”是信息素养的核心。[3]解决问题的质量取决于信息能力的高低,这包括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以及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体系进行融合、批判思考。

从信息素养标准来看,国内外主要的信息素养标准有: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ACRL标准)、英国高等教育信息技能(SCONUL标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ANZIIL)、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这五个标准比较一致的内容包括信息需求、信息源、研究方法、搜索策略、信息组织、信息评价、知识创造、信息利用和信息道德。[4]从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来看,Big6是应用最广泛的培养模式,其步骤包括任务定义、信息搜索策略、定位和搜索、运用信息、整合信息、评价。每个步骤乃至整个过程,面对面教学和网上学习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任务定义步骤,学生往往难于理解作业意图,而重复授课解决不了问题,通过设置讨论区、收发e-mail能让学生理解作业各个方面含义。[5]这些都说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分割,又缺少教师的实践辅导,不利于学生掌握复杂、综合检索中的隐性知识,难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设计,研究如何把课堂教学与分散的在线学习深度融合。

一、混合学习理论

柯蒂斯·邦克教授编著了《混合学习手册:全球化视野、本地化设计》,并且在亚洲、南美、欧洲、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运用混合学习进行教育和培训,认为“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6]是对内涵宽泛的混合学习概念的简洁界定。基于此,柯蒂斯·邦克教授评价混合学习具有以下优点:(1)学习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反复学习和在线学习资源。(2)通过课室里对话、网上讨论增加老师、学生间的交流。(3)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

在国内,何克抗教授和李克东教授对混合学习也有着相同的看法,而且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7]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可以看作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8] 他重点研究了如何最大化混合学习的学习效果。他认为“混合学习试图寻找既能发挥网络学习优势,同时又能获得最高的效率而投入最低的学习方式”。[8] 柯蒂斯·邦克教授也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者如何融合才能获得最好效果,作为混合学习需要首先解决的前沿问题。

黄荣怀教授设计了混合学习的四个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导入、活动组织、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课程导入是教师和学生就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准备工作、网络/课堂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学习支持方法和考试评价方法进行交流。混合学习活动包括讲授、阅读、讨论交流、协作学习、资料收集、问题解决、案例分析、反思等,这些都是在混合学习环境下实施,比如讲授,可以在教室中进行面对面的讲授,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网络会议系统进行远程讲授。学习支持贯穿于整个混合学习过程,包括学术性或非学术性的帮助,这种帮助有来自教师、有来自小组内部、有来自其他小组。电子学档是很有效的学习者评价手段,主要指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存储、传输、演示、应用、反思的数字化的若干学习记录、学习成果和作品的汇集。[9]

二、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模式设计

信息素养的核心是解决问题,信息利用和创新是问题解决的结果。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成果主要指调查报告、综述报告和学术论文。以文献综述作为信息成果可以使学生的精力放在信息能力的锻炼上,而不用太过拘束于学术论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依据混合学习的四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模式见图1。课程导入介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学习内容、学习资源、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见表1。学习活动阶段,需要学生先在课堂上学习检索案例和综述写作,学生分组并将检索策略和检索计划初稿通过电子邮件和教师交流,然后教师发布检索要求,学生进行检索并完成综述。学习支持提供讨论、解决疑问,使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必要的隐性知识。这个过程强调教师的监督和评价,也需要小组协作,通过电子邮件和面对面研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教学评价部分,通过检索监测卡方便教师指导、评价学生检索。

因为综合性检索实践是一个很大的实践项目,教师在学生检索前必须提供必要的脚手架,辅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检索案例分析和综述写作分析。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信息需求分析、选择信息源、研究方法、搜索策略。信息检索和信息组织、处理是学生检索实践的主体活动。学生的检索实践主体活动是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求解过程,这个过程围绕文献综述题目和写作进行求解,需要把大量隐性、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消化,使之转变成显性的有用知识,并能加以利用。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丰富信息知识的学生会在检索实践主体活动中顺利完成任务。而对于信息知识贫乏的学生会在信息检索和信息组织、处理过程中反复摇摆,拿不定主意。这时候教师要及时提供学习支持,要督促他们进行信息咨询,并且要及时进行信息评价,优化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文献综述是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作为知识创新的信息成果影响整个检索过程,学生为了完成高质量的文献综述,需要广泛反复地检索。

三、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活动设计与组织

1.面对面课堂讲授

首先,讲授选题。文献综述的选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动机,通常选择实用性的题目,并且能结合学生毕业实习。例如,对于师范类学生可以选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文献综述的题目,这个题目能进一步扩展为“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等等。这个题目既是研究的热点,又能作为毕业论文题目,而且有利于师范类学生在毕业实习时进行相应的实习工作。

然后,讲授检索案例。需要讲解以下要点:

(1)课题分析。课题分析的目的在于明确检索目的,明确课题的主要内容,明确课题涉及的学科范围,明确课题所需信息的种类、语种、年代。课题分析的结果是为了提取主题概念,确定中文和英文检索词。

(2)构造检索式,选择检索入口。检索式由检索词和组配算符构成,能反映用户的检索需求。常用的组配算符有布尔逻辑算符、截词符、位置算符。检索入口也即检索字段,包括题名、著者、关键词等等。组配算符和检索字段的不同搭配会影响到检索效果。例如,当需要扩大检索范围时常常选择OR的布尔逻辑算符。这是重要的检索技巧,需要设计多个典型案例进行解释。

(3)调整检索策略。调整检索策略指根据检索目的和检索结果的分析对检索式进行调整。需要强调两种情况,一种是检索结果数量少,另一种是检索结果数量过多。对于前者,可以扩大检索范围,比如使用同义词进行扩检。对于后者,需要缩小检索范围,可以使用更专指的词语来缩检,提高查准率。

(4)信息组织和处理。信息组织和处理的关键是进行文献阅读,高效的阅读可以遵循先文摘后原文、先综述后专题、先近期后早期的原则。阅读完文献以后,要按与课题内容相关程度对文献进行排序。

(5)信息评价。信息评价是学生最不原意花时间去做的事,但却是整个检索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影响到文献综述的质量。信息评价要对文献的准确性、典型性、新颖性和充分性进行评价。准确性指文献、资料是否正确。典型性指文献能否反映事物的本质,是否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新颖性指文献是否具有独创性。充分性指文献、资料是否足以支撑文献综述。

最后,讲授综述写作。主要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和本专业相关的综述论文来介绍综述写作方法。最好能选择早期和近期的综述,这样可以全面了解综述的写作方法。第一篇综述案例应该全面介绍综述的格式,一般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综述正文通常包括引言、定义、构成元素、分类、规则、研究与应用、展望。第一篇综述案例还要重点介绍摘要的写法,摘要是文章的浓缩,可以让学生更明确检索的目的。第二个综述案例应重点介绍内容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这是现代文献综述常用的写作方法。第三个综述案例应介绍阶段写作方法。阶段法指按事物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阐述其发展和变化。例如,事物的起源和发展、国内外研究进展。第四个综述案例介绍列举写作方法。列举法指把所述主题中包括的几件事物分别列举、进行分析比较并加以说明。比如,对定义的归纳、对主要理论的列举、对事物优缺点的对比等。

2.在线学习活动

第一阶段,在课堂学习检索案例和综述写作之后,学生分组协作,在网上、图书馆进行初步检索。学生通过QQ或面对面讨论,形成检索策略和检索计划,通过e-mail发给教师。教师以此评价学生的阶段成果并解答疑问。

第二阶段,全面、深入地在线检索。为了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检索源,培养学生信息组织、信息评价、信息处理的能力,并且方便教师监督和评价学生工作,检索监测卡是学生在线学习活动的记录工具。检索监测卡包括信息源、小组讨论总结和检索工具评价三部分。信息源包括手工检索信息源和网上信息源。在检索监测卡中,期刊、会议、硕士学位论文、电子书数据库要求写出检索式、检出文献篇数和对写文献综述有用的文献。重要的教育技术网站和搜索引擎要求写出网站名或引擎名、网站或引擎的网址、对写综述有用的网页网址。在检索监测卡中会提示学生进行多次检索,每次检索可以使用不同的信息源。但是,整个检索过程必须运用所有的信息源。小组讨论要求记录每次分工协作情况、讨论内容、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必要时可通过电子邮件向教师请教。检索工具评价要求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源以后,总结使用方法、优点和缺点,以提高检索效率。检索监测卡能反映学生是否查全和查准。

第三阶段,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文献综述写作,教师应面对面和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检查检索监测卡,提示写作方法,要求学生在文献综述中对文献进行分类和统计并给出积极的建议。如果学生没有达到要求,还要继续网上检索。

四、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学习支持设计

应用型人才偏向于将知识运用于实践领域,所以,他们不擅长进行科学研究,不擅长阅读学术文献和写作文献综述。学习支持应贯穿整个综合性检索混合学习过程,主要以提供学术性的帮助为主。在上网检索实践前,需要先组织面对面的课堂讲授,讲授如何选题,结合典型的题目讲授检索案例,讲授如何选择、组织文献进行综述写作。在线学习检索阶段,学生选题不同,检索策略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提供课堂面对面的交流,也鼓励学生将检索策略以及遇到的问题通过e-mail发给老师。对于不愿意交流或马虎完成作业的学生,要求学生在写综述前将检索监测卡通过e-mail发给老师,利用检索监测卡及早发现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在综述写作阶段,把综述写作例子群发给学生,让学生模仿,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e-mail发给老师。要求每个组在课堂进行文献综述报告,教师指出写的好的和写的不好的地方,并提供课堂和e-mail交流。

五、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比例为2:3。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见表2、3。总结性评价包括“查全”、“查准”和文献综述三部分。检索监测卡可以了解学生“查全”和“查准”的情况,“查全”和“查准”对学生检索过程进行评价,各占25%。在“查准”中,通过对检索式的判断考查学生的检索技能,通过对检索结果处理的考查判断学生的信息组织、处理能力。在“查全”中,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各种信息源的检索。文献综述部分考查学生是否能正确掌握写作格式,并且考查学生能否进行信息处理、利用、创新,这体现为学生能否科学地对文献进行分类和统计,并从中提炼出有用的结论。

六、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教学效果分析

采用开放式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题目是“对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体会、收获、意见和建议”。调查对象是教育技术系大三师范班学生,共80人。在回收的检索报告中,有2份没有作答,实际有效问卷为78份。在调查中,认为提高了检索技能、方法的学生占54%,认为掌握了文献综述、信息组织和处理的学生占40%,认为有助于毕业论文的学生占35%,认为扩大了知识面的学生占26%。通过分析,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在以下三方面最突出:(1)提高学生检索技能、方法;(2)扩大各信息源的使用;(3)提高学生信息组织和处理能力以及信息创新能力。

七、总结

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能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内化于人的知识结构,有助于信息能力的提高,而信息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扩大了人们的检索范围,[10] 使检索在良性循环中优化。所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构建能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要构建知识结构并优化检索过程,需要把搜索到的大量隐性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消化,使之转变成显性的有用知识,并能加以利用。这个过程需要大量地阅读和进行批判思考,当阅读的量发生质的变化时往往以信息成果的形式展现。[11] 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通过学习支持将面对面的课堂讲授和在线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有效地帮助学生处理信息,把有用的信息融入知识结构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有助于知识创新。如果不注重知识创新,没有对检索的质量把关,就会出现胡编乱造、通篇抄袭的现象,信息素养的培养就会流于形式。一个发明、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就是知识创新。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Swanson开拓的“基于文献的发现”理论为知识创新提供了方法。[12] “基于文献的发现”思想是通过建立不同文献内容间的逻辑递推关系,揭示了他们之间存在的未公开的知识。简单而言,如果A可推出B,B可推出C,那么就可推出A和C存在有联系。当这个联系没有在任何文献中公开时,就产生知识创新。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要求学生对文献进行组织、分析、归纳、评价,最后得到一个有用的结论,并把这个过程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整理,这个过程有助于从不同的文献中挖掘出有用的、没发现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体现了以学生为实践主体、教师引导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在调查中,有学生认为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实践培养了他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调查中也发现,有30%的学生经过学习和实践改变了他们对文献检索的理解。他们原以为文献检索等同于搜索引擎,后来他们发现文献检索很实用。

参考文献:

[1]姚纪欢.新思路、新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及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0-11.

[2]孙龙梅.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与高校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8):132-133.

[3]郭朝明.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16-19.

[4]赖茂生,孙鹏飞.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发展研究[J].情报科学,2009(8):1133-1138.

[5]王帆.Big6与我的本科学生[J].电化教育研究,2005(3):27-31.

[6]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地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

[7]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5-10.

[8]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9]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20.

[10]杨勇.数字时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基于知识结构优化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3):66-71.

[11]赵玉光,文玉萍,曹继春等.对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阅读行为内在联系的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9(5):139-141.

上一篇:公司法的名词解释下一篇:菜篮子工程创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