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指导员工作情况报告

2024-05-09

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指导员工作情况报告(共8篇)

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指导员工作情况报告 篇1

情况报告

根据省、市、县委选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的安排部署,十八连山乡党委政府于3月底组建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队。4个多月来,工作队在乡党委的领导下,指导、帮助和配合村党组织,宣传政策法规,了解村情民意,发展农村经济,化解矛盾纠纷,强化安全监督,规范民主制度,指导组织建设。工作队员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乐章,为十八连山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一、基本情况

十八连山乡共有17个村委会,184个自然村,246个村民小组。在17个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中,市政府办下派1人(工作队队长),县级部门下派10人,乡党委从乡直单位抽调6人。各位指导员于2007年3月底进驻到所下派的行政村,积极参与指导春耕生产、村级组织换届和和党委政府的其他中心工作。按照要求,乡党委组建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长由市政府办副调研员李正稳担任,副队长由县地震局副局长陆凯担任,下设联络办公室在乡“三村四化”办,并明确3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相关工作。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乡党委把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进村指导工作作为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契机,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领导,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和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乡党政班子人员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乡分管领导和组织委员专门负责抓好工作的落实,并定期或不定期向乡党委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二)落实经费,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乡党委考虑到各村委会集体经济薄弱,条件艰苦,驻村指导员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给17个村委会共划拨了6万元的工作经费,小的村2000元,大的村3000——4000元,让17个村都开起了食堂,办起了伙食,保证指导员和村干部能安心地指导春耕生产,全力指导烤烟移栽,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避免了因吃住不便,工作指导不力,作风漂浮的现象,确保全乡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三)多措并举,确保取得实效。

1、抓监督管理,激发工作动力。乡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在乡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为加强和规范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监督管理,我乡制定了管理办法,明确了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工作职责、日常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等,调动了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乡党委要求每位指导员每个月要反馈驻村工作情况和村情信息,工作队员有事要请假,有困难要及时提出来,遇事要商量。

2、抓调查研究,进入工作角色。乡党委明确要求各指导员积极开展对所驻村的现状、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等方面进行调研,尽快熟悉当地的人口、民族分布、气候、地形地貌、农民收入状况和主要收入来源、基层组织状况和村组干部等自然、人文、经济、社会方面的基本情况,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扎实开展工作。

3、抓教育培训,增强工作能力。为帮助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掌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等,乡党委组织由农技、水务、畜牧,林业、劳保、司法、安全生产监督、村建环保等部门的骨干人员讲解业务知识,分发学习资料。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使他们更加了解和熟悉农村工作方法,增强工作能力。

4、抓沟通协调,推动工作开展。乡党委每个月召集指导员开一次工作例会,了解工作情况,通报全乡经济发展情况。每次的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会议,都邀请市县下派指导员参加,让他们了解乡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乡党政班子成员适时下到村里看望他们,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积极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给他们带去组织的温暖,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工作,为群众增收致富建言献策。

5、抓巡视督查,促进工作落实。为督促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到点到位开展工作,我乡建立并坚持巡视督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遇到情况,及时向县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领导小组反映。

二、主要工作成效

新农村指导员驻村开展工作以来,绝大部分指导员能履行职责,扎实工作,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团结群众,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出谋献策,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切实当好“七大员”,自觉做到“五不准”,在干部群众间架起了一座 “连心桥”。据统计,全乡指导员为群众做好事实事共计35件,帮助寻找致富项目和农田水利等基础项目11项,协调争取项目资金总计28万余元,挂钩帮扶贫困户23户84人,捐款捐物计8000余元。指导员还为群众带来了各项先进的生产技术,转变了观念,提高了思想意识。

(一)深入宣传,当好政策宣传员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入宣传解决“三农”问题、扶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市政府办下派干部李正稳同志,不顾环境条件艰苦,不辞辛劳,身体力行,和雨汪村的村干部跑遍了全村村寨,了解社情民意,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向被征地农民讲解国家征用土地的相关政策,让农民群众了解实情,避免了群众无原则的上访。

(二)谋划发展,当好富民强村服务员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开展工作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帮助所驻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规划发展项目,制定农民增收计划,增强农民创业增收能力。县地震局陆凯同志通过调研,发现他所进驻的华毕村适宜发展经济林果种植业,便带领村干部到外地考察学习,引进桃子、苹果等树苗,联系专业技术人员到村入户指导,在华毕村委会发展林果600多亩,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路子。

(三)关注民生,当好社情民意调研员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民生,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县畜牧局杨昌龙同志坚持每个星期调查走访一个自然村,深入了解电厂周围群众在发展务工经济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他还利用自身部门优势,针对当地群众发展养殖业积极性高,但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的实际,通过协调和联系,帮助引进了100多头优良的大河乌猪品种,并指导养殖户进行了圈舍改造,对养殖户免费进行了技术培训,为该村推广大河乌猪养殖迈出了新的步伐。

(四)维护稳定,当好矛盾纠纷调解员

稳定压倒一切。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积极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和所驻村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消除农村不稳定因素,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县药监局李雄军同志坚持每周用一天时间为群众开展义务法律咨询活动,先后帮助村民处理邻里纠纷8起,极大地增强了庆头村委会村民的法律意识,维护了该村的社会稳定。乡劳动保障所高映松同志,针对部门工作和所挂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多,和劳动用工企业劳资纠纷多的实际,主动参与调处纠纷,通过与各部门的协调联系,依法为农民工讨回工资2万多元,维护了当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他还通过与正归用工企业的联系,转移富余劳动力120多人,并义务为这些人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五)排查隐患,当好安全生产监督员

近年来,全国各地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增多,全民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各位驻村指导员在驻村工作中,积极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到所辖区域的煤矿,非煤矿山,加工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走访活动,切实帮助各类企业搞好安全生产,杜绝安全隐患,驻村指导员先后帮助排查隐患13起,帮助解决11起,确保了全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截止2007年7月中旬,全乡无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六)学法用法,当好民主监督员

全乡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利用自身文化素质较高的优势,在驻村工作中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广泛宣传党的民主制度,努力提高党员群众的民主政治意识,确保党员群众在本村大事要事的知情权,部分党员干部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尽力纠正一些村级组织中议事不民主,搞“一言堂”的不良现象,为村级民主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新的路子和办法。

(七)固本强基,当好基层组织建设督导员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战斗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从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和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入手,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今年3至6月是全县村级换届选举月,各位指导员配合村党组织大力宣传村级换届有关政策,进村入户了解选民意向,发现和挖掘人才,积极配合村党组织把那些有能力,想干事,会干事的致富带头人和劳动能手吸引到村两委班子中来,由于宣传有力,工作落实到位,指导到位,措施得当,顺利选举产生了53名村干部,选出的村干部合乎民意,顺乎民心,达到了组织满意,群众满意。以上工作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领导小组的有力指导,得益于我乡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讲政治,顾大局,识大体,肯吃苦,勤服务,勤奉献,各位指导员把驻村指导工作当作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难得机会,自觉接受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考验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驾驭复杂局面和化解各类矛盾的能力和本领。

四、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指导员责任心不强,作风漂浮,存在走读现象,对艰苦的环境适应不了,抱怨多,静不下心来,驻扎不下来。

二是部分单位对派出的指导员的工作和生活关心不够,单位领导很少到村看望指导工作,对所挂村的情况不了解,很难达到挂村指导的目标要求。

五、意见和建议

一是建议县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多加强对指导员的管理、教育和培训,增强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和能力,多加强与指导员所在单位的协调和沟通,让挂钩单位多帮助挂钩村委会解决困难,多为群众办些好事实事。

二是要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强化工作纪律,确保广大指导员在职在岗开展工作;对一些工作表现较差、群众不满意的指导员,要进行教育整改。对一些工作难以胜任、群众满意度低的指导员,要有相应的措施。

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指导员工作情况报告 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也是马克思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长期以来,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薄弱环节。党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正是党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问题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 也是增进农民福祉、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这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征和本质内涵, 也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

要解决好“三农”问题, 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缩小城乡差距,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必须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 在实际工作中, 切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 必须以科学规划为龙头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而发展需要科学规划作指导。新农村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必须要有一个切合实际、易于操作, 并且长期适用的科学规划来作指导。因此, 必须要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 通盘考虑, 重点做好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居住户型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这五张蓝图。首先, 制定规划要着眼长远。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要从本地的财力、人力、物力等实际情况出发, 立足于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社会发展等重点, 着眼于解决五年、十年甚至更为长远发展的问题制定规划。其次, 制定规划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各村地理地势的不同, 分为平原、山区和丘陵三个不同类型来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 不求千篇一律, 但要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既要有县 (市) 区的规划, 也要有乡镇、村的规划, 重点在乡镇、村。县 (市) 区政府要统筹乡镇村的规划, 调控好跨乡镇、跨村的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再者, 制定规划要切实可行。要围绕建板块、建片带、建园区的思路进行规划。规划要重区域轻区划。要在各部门原有的规划基础上进行整体规划。尤其是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

2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 必须以项目建设为支撑

十七大提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惟一实现途径,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尤其是当前, 我市农村地区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 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还较低, 因此, 我们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以经济建设来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抓发展必须要以具体项目建设为支撑, 通过抓项目建设来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这就不仅要求在抓好经济产业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同时, 也要对农村公共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农民素质培训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项目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建设, 以形成以项目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当前, 关键要大力发展经济产业项目, 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继续建设优势板块基地, 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大培育农业经济合作中介组织的力度;大力建设工业项目, 发展农村工业化。引导部分工业项目向农村转移,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 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引导社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 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 必须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明确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关键是农民, 要把增加农民利益, 保障农民权益,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 切实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实现农民全面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可以说,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只有农民生活实现了小康, 我们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因此, 我们必须将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尤其是加速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 实现农业生产增收;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扩大农村“阳光工程”实施规模, 推进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就业”工程, 帮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 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和稳定性, 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步伐, 实现农民打工增收;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 实现科技增收;通过落实好粮食直补、粮食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助、林业生态效益补偿等政策, 实现国家惠农政策增收;通过加快农村扶贫开发进程, 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建设和扶持, 抓好整村推进工作, 特别是要落实好库区移民的有关政策, 确保足额到位, 实现扶贫增收。

4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 必须以解决三最问题为重点

十七大提出,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解决“三最”问题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代表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此, 我们必须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 解决农民群众最急需解决的实际困难,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才能体现我们党的科学执政能力和水平。我们要诚心诚意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当前, 农民最关心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难题, 近年来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和缓解, 但这些难题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 甚至在个别贫困地方还尤为突出。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快对农村地区的建设, 尤其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 着力解决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的一些难题。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防洪保安全、排涝灌溉、血防灭螺工程为重点, 加强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建设, 提高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尤其是加快农村交通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农村清洁能源建设, 着力改善农民生产条件,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使农民能够“走上平坦路、喝上安全水、用上清洁能源”;要进一步抓好农村教育事业,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健全入学保学与“防流控辍”机制, 逐步提高农村初高中阶段入学率,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构筑和完善资助贫困生入学机制;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继续提高农民参合率, 要逐步建立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着力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体育娱乐需求;同时,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 建立多渠道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

5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 必须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关键

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关于“五个统筹”的要求,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 其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 这将是我国社会经济今后几十年的基本发展走向。如何抓住这个历史机遇, 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 跳出“三农”抓“三农”, 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来谋划、来推进, 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 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要历史任务。因此, 我们必须坚持“一主三化”方针, 以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为核心, 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通过抓农村集体经济建设,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充分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和劳力优势, 大力发展农村工业,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加快农村发展步伐;通过抓发展园区经济,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重点培育支柱产业, 培育县域骨干企业, 以带动当地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通过抓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充分发挥企业的资金优势、信息优势, 动员企业深入农村, 帮助农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建设。

总之,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明灯。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 加快广大农村致富奔小康步伐。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读本,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5第1版

[2]常金海,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理论学刊》[J], 2008年 (5) :78-80

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指导员工作情况报告 篇3

一、2006年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导

按照中央提出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搞好总体规划的要求,2006年,各省(区、市)都下发了贯彻落实中发〔2006〕1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意见,陆续编制完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划,并调整充实了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构,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全国上下形成了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一些地方还对农村干部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宣讲中央文件精神,引导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有关部门也结合自身职能,出台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意见,重点从抓好规划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投资整合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做好试点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对地方发展改革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按照中央提出的全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的要求,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预算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2006年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中央投资超过600亿元,所占比重较上年继续提高,其中用于粮食生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比上年大幅度增加。地方各级政府也普遍增加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约有2/3的省份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个别省份增幅超过了40%。

(三)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设施

紧紧围绕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设施,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水、路、气、电”四件事。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解决农村1.6亿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国家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2006年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中央投资比上年增长2倍,当年可解决近29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农村沼气工程中央投资比上年增加15亿元,新增农村沼气用户约260万户;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支持西部地区县通乡油路改造和东中部地区乡通村油路改造。国家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无电地区电力设施建设,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

(四)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继续大力支持粮食生产。2006年以来,继续加强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启动了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和植保工程,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4.9亿吨以上,在前两年累计增产粮食5000万吨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增产。

(五)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增加,明确提出要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3年内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已有3.9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4880万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有条件的地方正在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各地、各部门继续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2006年,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继续扩大。中央财政还安排125亿元资金,对种粮农民生产资料增支部分实行综合直补,补贴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继续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农资生产和市场,继续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控,深入开展化肥等农资市场检查,稳定农资价格。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对保障农民工各项合法权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农民务工收入继续提高。预计全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量有可能接近200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实际增幅超过6%,是继2004年和2005年之后,连续第3个农民收入增幅超过6%的年份。

(七)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进入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对下一阶段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做出具体部署。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务院对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提出了具体意见。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国有林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国家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积极推进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务求实效,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整合思路,并在全国确定了50个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市),支持和鼓励试点县(市)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创新体制机制,目前各试点县(市)工作进展顺利。积极探索在新农村建设领域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建后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努力改变重建轻管现象。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农村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注重形象工程,没有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根本;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提出了要在3—5年内建成新农村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一些地方不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广大农民的参与度不够、热情不高,个别地方还借新农村建设之名,随意调整农民土地,动用农民宅基地,侵犯农民合法权益。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引导和克服。

二、200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

2006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2007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2007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向前推进,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第一,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还没有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没有根本扭转,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为此,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努力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继续加大支农投资整合力度,抓紧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第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水平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水平不断得到增强,但我国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业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来实现增产的外延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多一点,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50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水平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07年,要继续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继续建设国家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中部排涝泵站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以及旱作农业节水示范工程。继续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加强对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引导和示范。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发展健康养殖业,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工程。

第三,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步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滞后,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表现之一,也是长期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要坚持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入手,明确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优先序,因地制宜地加大支持力度,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2007年,要继续抓好水、气、路、电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确保“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如期实现。继续加大农村沼气投入,积极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农村清洁能源。支持县乡公路改造和通村道路建设,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抓好中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建设整洁、舒适、文明的农村人居新环境。

第四,继续抓紧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扭转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2007年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继续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民培训和权益保护,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全面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五,不断创新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这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证。2007年,要继续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逐步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和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和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搞好水权制度改革,推进农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继续加快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指导员工作情况报告 篇4

为了全面配合做好《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专题调研组来平调研准备工作,县农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乡镇围绕“加快华亭农业发展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分析形势,查找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县情

华亭县位于陕甘宁交汇处,属高寒阴湿土石山区,平均海拔1300m,年平均气温7.9℃,降水量615毫米。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5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列工业园区,有101个行政村、24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17万人,耕地面积41.8万亩,其中山地面积36.9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5.7%,人均耕地3.17亩。

华亭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县份,从历史上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农业发展基础脆弱的县份。近年来,以煤炭采掘为主导的地方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农业农村经济也有了突破性发展。但受立地条件、传统观念、发展基础等“瓶颈”制约,农业产业化开发起步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民行路、吃水、上学、看病、就业、住房、看电视、增收“八难”问题尤为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特别明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采矿塌陷问题日趋严重,城乡差异日趋拉大,农村小康多项指标落后于全市其它县(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夯 实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二、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华亭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文件精神,坚持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方向,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紧紧围绕“二十字”方针,坚持以村为主、一村一策、整村推进、联合重组的原则,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点示范、整体推进”的要求,发挥工业经济优势,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集中力量大打新农村建设攻坚战,农业农村工作实现了华亭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8.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10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全省69个县(市)第5位,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总体小康。全县农业总产值(现价)、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十五”末增长了32.4%、35.3%和35.6%,达到5.48亿元、3.45亿元和2810元,在六个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财政支农增活力。在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坚持以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9%列支支农资金(2008年提高到13%),累计投入县财政资金10752万元,贴息818万元,激活信贷资金5186万元,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建办、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通过财政支农,不仅夯实了农业基础,推动了农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减轻了农民负担,让他们共享公共财政的阳光,从根本上激发了农民致富增收的热情和活力。

2、产业富农促增收。按照“东果西药整县牛”的产业布局,大力实施“1125”(10万亩饲草,10万头肉牛,20万亩核桃,5万亩药材)产业化工程,着力培育农民增收产业。建办65个科技示范园(点),新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4个、养猪小区8个,组建各类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达到178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户,建成“全国核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县”和“全国绿色食品(核桃)原料标准化基地”,“华亭大黄”、“华亭独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依法核准注册,基本实现了“五个一”目标(人均1亩药、1亩核桃、1亩特色产业、1头牛,牛均1亩草),农业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达到41%。

3、设施利农改环境。以实现通乡公路油筑、通村道路硬化、通社公路等级化和全县自来水化为目标,累计硬化通村道路35条160公里,完成通社道路等级化改造72条307公里,覆盖全县114个村(社区)的80%以上,开通了12条公交线路,开工建设乡村客运站点11个;投资3900万元实施“西水东调”工程,解决了8.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实施“圈”、“带”、“点”新农村示范工程,先后在63个村实施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工程。扶持完成安口、东华、西华、砚峡等乡镇偏远山区和采矿塌陷区 移民1274户4841人。支持13个村近20000名村民整体实行“农转非”。东华镇东峡社区、西关社区、安口镇安丰社区、砚峡乡砚峡村等村(社区)近1000 户群众集中住上了“单元楼”,部分群众搬进了“小别墅”。10个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功能进一步完善。

4、科教兴农强素质。坚持把农民群众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筹集100多万元,设立了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基金,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民技能培训中心。整合扶贫项目、阳光工程、温暖工程、慈善活动等培训资源,采取“三点一退”的办法,广泛深入地开展种植、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和建筑、机电、电焊、装饰、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努力促进农民工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29个大中型城市设立劳务基地87个,大力发展订单劳务。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显著提高;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医疗费报销比例,农民参合率达到89.55%,受益面达到19%。农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基本民生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5、社会助农大扶贫。树立“大扶贫”理念,把扶贫事业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坚持走好整村、整乡、整流域扶贫开发路子的同时,广泛动员县直部门、省市驻华企事业单位、乡镇(民营)企业、经济强村、仁人志士,创造性地开展了“手拉手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部门帮建、企地 联建”,全社会真诚关注、倾力支持“三农”工作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9亿元,拉动社会投资5.8亿元,发动全社会各界捐资捐物2700多万元,实施省列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17个、县列整村推进项目22个,实施“五改三建”、人畜饮水、产业扶贫、村学建设、科技培训、村社道路硬化、文化卫生培训等项目10类63个,全县重点贫困村由2000年的58个减少到2008年的43个,贫困人口由4.71万人减少到 2.04万人,贫困面从35.7%降低到了15.5%,返贫人口控制在1.3万人以内。

6、机制强农保发展。坚持把创新机制、完善政策作为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力保障。“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加快推进小康建设进程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全县农村小康建设进程的扶持政策》、《关于集中力量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华亭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围绕“农民富不起来怎么办”,建立完善了以工哺农、农民培训、扶贫开发、龙头企业培育、移民搬迁五大长效机制,出台了《促进农民收入五年翻番的实施意见》、《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意见》、《“手拉手”结对帮带活动实施意见》、《加快农业优势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等7个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了保障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存在问题

但客观分析,华亭县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新经济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生产经营粗放,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存在“有批量无品牌、有市场无批量”的问题,即“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名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小,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农村支柱产业开发层次浅,具有辐射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少,加工增值链条短,尚处在出售原产品或初加工产品阶段,综合效益不高。

2、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大。全县还有1个村不通大电,有14个村没有村学和医疗站,有23所初级小学亟待维修完善,有1个村不通邮,有1个村接收不到电视节目,有16个自然村不通车,有3.8万人和1.75万头大家畜饮水困难,群众要到5公里以外靠人挑畜驮解决吃水问题,尤其是沿关山地带群众生存条件极差,饮用地表水,造成地方病发病率高,居住茅草屋的状况在局部乡村依然存在,扶贫开发任务艰巨。

3、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按照国家新的贫困线标准摸底测算,全县有1.4万户6.1万人处在1196元温饱线以下,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46.3%。据调查统计,8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关山林缘地带的马峡、河西、山寨、神峪、西华(原麻庵)、安口、上关等乡镇的81个贫困村中。贫困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地震危害、采矿塌陷、农民失地、冰雹霜冻等灾害日益频繁,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因灾返贫现象尤为突出,温饱巩固率低。

4、农民增收难。农民增收渠道窄,目前我县农民收入主要 依赖于劳务收入和第一产业(重点是种植业)两个方面,分别占60%和26%(以2008年为例),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的侵袭或全球金融危机泼及影响,就很难摆脱减收的命运,2008年受四川汶川地震波及影响,加之干旱、冰雹、霜冻、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致使我县神峪、河西、山寨、马峡4乡镇大部分群众因灾返贫;受全球金融危机泼及影响,部分农民工提前返乡,甚至有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因用工企业滞销停产,未拿到劳动报酬。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从2005年至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5.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66.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2:1拉大到4:1。

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1、自然立地条件差。华亭县九山一川,88%的耕地为山坡地,生产条件差,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生产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绝大部分属“靠天吃饭”;加之大面积的煤炭开采造成地质塌陷3.3万亩,每年还在以1500亩——2000亩的速度推进,塌陷区群众失地面积逐年加大,生存环境日趋恶化。

2、农业投入不足。虽然县上将财政支农资金比例提高到了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3%,但地方财力有限(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大口径财政收入的28.9%),对农业的投入仍然相对较少。国家、省、市给我县安排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资源项目开发以及农村公益项目相对较少,对农业及农村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建设进程。

3、农民素质不高。我县农业人口比例大,占总人口的 73.17%。农业人口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对农业新技术接授缓慢,先进科技成果难以普及;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开放开发程度还不高,农业生产方式普遍停留在土地承包经营初期的单个农户分散经营。关山林缘区的部分群众还未实现脱盲,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生产生活水平极度落后,贫困——上不起学、看不起病——劳动者素质低下——新的贫困,恶性循环的问题比较突出。

4、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一是农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比重小,从2005年至2008年,全县GDP增长了107.8%,而农业总产值仅增长了32.4%;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现价)5.48亿元,仅占全县GDP的17%。二是农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种植业结构中粮食比重大,经济作物比重小,全县粮、油种植面积占全年总播种面积的78.3%,仍是“粮本型”农业,生产周期长,需求弹性小,投资大、风险高、周转慢、变现难、效益低。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在保证粮食高产高效的同时,按照“东果西药整县牛”的产业布局,大力实施“1125”工程,引导农民变粗放经营为精耕细作,重点培育药材、核桃、草畜等支柱和蔬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优化结构、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稳步促进农民增收。

1、确保粮食安全。按照“依靠科技、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挖掘潜力”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通过改良品种,培肥土壤,强化管护,提高小麦单产;以推广全 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和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等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加强主推技术的集成配套和示范,大力发展具有深层次开发潜力的粮饲兼用玉米、加工专用玉米,建设优质粮饲兼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生产基地;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稳步发展以荞麦、豆类、洋芋为主的优质杂粮生产。

2、培育优势区域特色产业。加快整村、整乡(镇)、整区域规模化产业开发进程,提高产业开发整体水平。努力在优势片带上实现突破,选择农民增收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乡村,加大扶持力度,率先把这些地方建成现代农业优势区。以建办养殖小区、培育养殖大户为重点,壮大草畜产业。按照“饲养上水平、上规模、上档次、保安全”的要求,加大肉牛良种繁育和黄改力度,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走龙头企业+养殖小区的路子。以规范化种植、市场化营销为重点,壮大药材产业。积极推广“基地+龙头”建设模式,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方向,扩大大黄、独活、川芎、木香、党参、半夏等主栽品种种植规模,在马峡、山寨、西华、上关、河西、策底、砚峡、东华等乡镇建立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标准化管理、增加挂果面积为重点,壮大核桃产业。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思路,以安蔺路、平华路为主,宝平路、神水路、华上路为辅的“一主三辅”核桃经济林为纽带,以神峪、安口、上关、东华、西华、砚峡东南部6乡镇为重点,建设以粮果套种栽植为主的无公害核桃基地,培育核桃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鲜果贮运保鲜技术水平,开发核桃系列产品。以推广拱棚种植、扩大基地面积为 重点,壮大蔬菜产业。按照“小产业、大发展、抢市场、促增收”的发展思路,扶持发展城郊“小拱棚”蔬菜,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主攻反季节栽培,以绿色、无公害生产为方向,稳步扩大东华、西华、安口、策底等城郊个蔬菜基地,新建神峪、上关等优势区域蔬菜基地。以扶持产业大户、延伸增值链条为重点,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全面落实《华亭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在信贷、税收、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采取招商引资兴办、扶持大户创办、鼓励能人引办的办法,大力培育农业精深加工型企业和高标准养殖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增值增效,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按照“提高县一级、强化乡一级、延伸村一级、发展社一级”的思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全力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点建设,以点串线、以线连片,整村、整区域推进,形成带状、块状的产业聚集群。按照标准化要求规范农产品生产,力争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建立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技术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做好“华亭大黄”、“华亭独活”认证和品牌注册等工作,加快特色品牌认证进程,提高华亭农产品商品价值。加大农业机械化发展扶持力度,引导、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主选择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农机研发,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集资金,促进基 10 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和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4、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专业户和各类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协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建立企业、农户、基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万村千乡”、“双百市场”等工程建设。推进供销社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店、超市、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业。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全面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继续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健全农业信息收集的发布制度,增强“12316”热线服务“三农”的功能。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设施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减少自然灾害损失。

(二)优化农业发展环境

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改水改厕和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1、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抓好南汭河、北汭河、策底河、羊圈河、神峪河、河西河、马峡河等重点流域治理,加快灌区及河堤建设,推进节水改造,抓好田间配套。继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基本农田保护力度,搞好坡地改造,深入实施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改进栽培和饲养方式,推广间作套 种、旱作节水技术和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保护性耕作。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努力培肥和提高地力。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交通建设,尽早实现通村道路硬化、通社道路等级化和所有产业基地通产业路的目标。继续实施农网改造,使家家户户享受优质、安全的电力服务。以创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为主线,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求整县实现自来水化。

3、加强农村生态建设。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为目标,利用人、生物和环境之间能量转化及生物循环的规律,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促进农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加大农业污染的防治力度,减少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量。全面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继续开展“美在农家”创建活动,加快规模养殖场粪便净化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控制和减轻农业源污染。进一步抓好天然林保护和荒山造林,加强鼠虫害防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秸秆产业。

4、加强小城镇建设。严格按照村镇科学发展规划,继续加大城乡结合部和10个小城镇开发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功能,增强兼容能力。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增强吸纳农村人口、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就业增收的能力。对农民离土离乡从事非农生产的,可参照执行城市(镇)就业再就业人员在 税收、小额信贷等方面的政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在城市和城镇有稳定职业和固定居所的农民登记为城市居民的办法。

5、改善人居环境。围绕“二十字”方针,突出“环村路、片带化、综合性”的特色,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不断优化农村环境。

(三)不断加强扶贫开发

1、加大项目扶贫力度。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完善扶贫机制,以省列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和社会帮扶力度,努力改善贫困面貌,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2、加大易地搬迁力度。通过争取以工代赈等国家和省上移民项目、整合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结合采矿塌陷治理工程、动员社会各界合力共建等途径,支持林缘山区散居贫困群众整村整社下山进城,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期搬迁安臵采矿塌陷区群众。

(四)促进农民全面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努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1、培育新型农民。整合“阳光培训工程”、“百县百万农民培训项目”、“两后双百”、“党员远程教育”等培训项目,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和引智增智培训工程,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强农民群众的创业技能和致富本领。

2、引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围绕资源开发,大力发展建材生产、民用建筑、山野菜加工、工艺品制造等农村第二产业,积 极发展股份制、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围绕服务矿区、服务城乡,大力发展农资供应、农机销售、产品营销、技术协作、生活服务等农村第三产业。围绕城镇功能转型和旅游资源开发,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餐饮、文化、休闲、娱乐、信息、物流等产业,增加农民从业岗位。围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引导农民进行资本运作和不动产租赁。

3、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尊重农民的创造和选择,维护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维护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和管理参与权。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管,实现农民零负担。加快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农业、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农。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培育农民依法维权的意识。

4、控制农业人口数量。以巩固“国优县”成果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努力控制农业人口数量。

5、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法制教育,广泛开展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积极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成活,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知荣辱、懂法规的良好风尚,创优新农村建设环境。

(五)加大以工促农力度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依靠工业经济优势全力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逐步实现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1、大力实施“以工哺农”战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投入。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县级财政支农资金要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增幅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比例。

2、全面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全面落实对农业和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退耕还林还草、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各级各类补贴资金不折不扣的兑现给农民群众。全面推行农业保险和灾害救助制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3、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资金。要按照中央出台的“三个明显高于”、“三个调整”、“三个继续加大”、“三个提高”和“三个大幅度”的惠农政策要求,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在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科技推广、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政策性支持,推动全县农业发展。

4、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围绕“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思路,按照“积极稳妥,突出重点,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努力建设“一城六镇”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重点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八大领域下功夫,促进城镇先进生产力向农村扩展、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民传播,逐步走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交融、互动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六)深化农村改革

围绕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着眼于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步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制度。妥善处臵乡村债务,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认真开展农村乱收费专项治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2、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发展业务。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农村小额信用贷款范围,适当提高贷款额度,鼓励各类担保机构拓展农村担保业务。建立信用联保机制,培育小额信贷组织。探索建立“村级互助发展资金”新模式,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规范民间借贷,活跃农村资本流通。

3、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农 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规范征地程序,落实补偿标准,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

4、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

四、在政策和项目支持方面的建议请求

华亭县乃至平凉市、甘肃省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起步时期,尤其是华亭农业“短腿”形势十分严峻,迫切需要国家和省市给予更大支持。建议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推动我省我县农业发展,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

(一)请求将华亭列为创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试点县 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华亭县2005年人均GDP突破1050美元,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已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良好基础条件。但从华亭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和其他工业主导县一样,华亭县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农业发 展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工业化不适应、不同步、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拉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4:1,且有逐步拉大趋势,城郊居民与林缘山区贫困农民收入差距更为悬殊。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拉大。农村道路、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城镇,农村群众住房等人居环境明显落后于城镇居民。三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拉大。农村科教文卫、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缓慢,农民群众享受教育、医疗、文体娱乐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同时,区域之间的“剪刀差”也非常明显,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千差万别,特别是城郊村与偏远山区村的居民收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距比较悬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华亭县在深入调研和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一城六镇”为重点,先行试点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全县城乡经济社会逐步向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的轨道迈进。

请求将华亭列为创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试点县,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二)支持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

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属山地型高原地貌。全省干旱缺雨,温差较大,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向大陆 性气候过渡的特征,冬季雨雪少,寒冷时间长;春季升温快,冷暖变化大;夏季气温高,降水较集中;秋季降温快,初霜来临早,是全国最干旱的省份之一,旱作农业区涉及10个市州69个县市区。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变传统抗旱为科学抗旱、变单一抗旱技术推广为综合抗旱技术组装配套,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动旱作农业较快发展是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华亭县地处六盘山青年皱褶山区及东部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地势高亢,群山逶迤,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水系密布,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燥,温差大,降雨量分布不均,属温带季风气候。关山支脉三乡、双凤、黄甫、朝那四山呈手指形横贯全境,诸山夹峙之间形成了九条较大的河谷川地,总面积约5万亩(包括周围梯田、条田地),2008年全县推广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2.09万亩,亩均增产170公斤、增值255元,发展旱作农业增产增效潜力较大。

建议国家对甘肃省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给予政策、项目资金支持;请求把华亭县的5万亩河谷川地及周围梯田、条田地纳入全省旱作农业示范项目区,倾斜安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项目,通过配套林、田、水、路网,推广全膜覆盖、地膜双垄沟播、膜侧沟播、渗水膜覆盖栽培、集流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耐旱、抗旱性品种,推动农业较大幅度的增产增效;配套农村饮水、道路、供电、沼气、信息等公 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扶持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带建设,扶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附加值,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三)支持贫困地区移民搬迁工程

甘肃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农村贫困程度尤为突出。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32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4140元低了1811元。尤其是陇南山区、六盘山及关山林缘区群众居住分散,贫困程度深,部分地方已到了“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地步。改善贫困地区散居群众的基本生存条件,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项极为紧迫的民生工程。但边远山区和林缘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低,因灾因病返贫严重,就地建设投资大、效益差,只有实施县内易地移民,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存环境,有效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逐步实现脱贫。华亭县近5年实施的易地移民搬迁、矿区塌陷移民搬迁、公路拆迁移民项目7个,涉及西华、马峡、安口、东华、河西5个乡镇12个村683户2892人,有效缓解了关山林缘区和采矿塌陷区贫困群众“八难”问题,收到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庄浪韩店移民等都是县内移民的成功实例。

华亭县还有45村1732户6670人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关山林缘区,自然条件恶劣,低温冷冻、地震、冰雹、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生存条件日趋恶化;砚峡、安口、东华、西华4乡镇9村1163户5004人居住在采矿塌陷区,8000多亩良田无法耕种,缺水、断路、断电现象严重,造成新的贫困;另有8个自然村622户2843人居住十分分散,道路、通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公共设施难以覆盖,群众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体会 篇5

2010年2月28日,我被云南省煤化集团抽派到大关县悦乐镇大坪村担任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支持下,务实工作,积极创新,新农村指导员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认真学习,工作能力不断提高。我在煤化集团东源镇雄煤业有限公司工作,但对党在农村的政策、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了解不全、不深、不透。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坚持把学习贯穿于农村指导员工作之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入村以来始终坚持认真学习市委、县委、镇党委委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有关文件,同时借机尽己所能给村干部、群众宣传党在农村的有关方针、政策。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地积累经验,汲取营养,努力提高自己农村工作能力。同时虚心向上批下派指导员请教,特别是向继续留在当地的挂职副镇长了解情况,获得了许多最为直接的工作方法与宝贵经验。

一、立足调研,新的知识不断更新

夯实农村工作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坚持把开展调研作为前期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主动与村两委班子、村干部交谈,主动走村入户168户,期间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议8次,听取村两委的介绍,倾听村民的意见与建议。并与村干部一起多次走访25个村民小组,真正做到下田头、上山头、到灶头,现在基本上了解村情民意,较全面地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理清思路,帮助制定发展规划

从本村的实际出发,并结合自身单位特点,在前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广泛听取意见,经镇领导和村两委共同协商,认真梳理思路,帮助村如何壮大发展建言献策。今后几年要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交通区位和自然环境优势,确定以大坪丰富的水资源发展蔬菜产业,建立大坪蔬菜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走农业产业化之路,通过基地示范辐射带动全村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大坪村的畜牧业存在多、小、散等问题,而且养殖条件比较差,污染严重,养殖的羊、猪等品种退化严重,拟规划建立一个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进行规模养殖。

三、了解民情,开展帮扶慰问活动

根据农村指导员工作的总体部署要求,与村干部一起拜访老党员、困难户及种植(养殖)大户,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学习、生活情况,询问他们遇到的困难,为以后开展帮扶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2010年恰逢建党八十九周年,积极开展慰问老党员活动。

总之,一年以来在担任指导员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学到了许多平时学不到的知识,在农村这个大熔炉中得到锻炼,但是离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工作,急农民所急,盼农民所盼,为民多办好事、实事,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和实现企业大发展而不懈努力奋斗奋斗。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总结 篇6

自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我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职责和任务要求,遵守管理制度,认真开展各项工作,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努力工作,我发挥自身特长,深入调查研究,理清工作思路,集中精力为民办好事、实事,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切实推动了勇溪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将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工作学习情况

为了尽快熟悉胜任驻村指导员工作,进一步提高做好农村工作的素质和能力,我提前学习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和资料文件,结合省情、县情、村情,认真学习有关农村工作及新农村建设工作内容的文件材料,为自己当好农村政策法规宣传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要沉得下心,深入得了基层,才能真正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了尽快进入农村工作角色,掌握主动权,我与村干部走村串户进行民情恳谈,了解民意,倾听民声,情注农村,心系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调解纠纷。此外,深入田间地

头和广大农户家中,向村民小组长、农民群众进行深入学习,学习他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在田间地头艰苦创业、任劳任怨的精神,为当好村情民意调研员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农村工作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加深,也为做好农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从进村到现在,我经常深入各自然村调查了解情况,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积极融入村级组织的工作,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1、面对今年60年不遇的旱灾,积极主动投身到抗旱救灾的工作中。以加大水源进水量,增加蓄水量以缓解用水紧张情况。同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蓄水池盖板进行加固改造,由原来的木质盖板改建为钢筋混泥土盖板,既保证了饮水卫生安全又保证了村民的人身安全。此外,还增加了小过滤池,进一步保证村民的饮用水卫生安全问题。第二,为了进一步做好抗旱保春耕工作,我积极动员干部群众生产自救,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用水原则,做好协调动员工作,避免发生水事纠纷。第三,牢固树立抗旱就是抓生产、保民生、保稳定的思想,认真做好水改旱面积数统计数据统计上报工作,将旱灾的损失降到最低。第四,认真做好节约用水的宣

传工作,倡导村民树立长期节约用水的观念。

3、改善村委会软硬件设施,提高村委会干部综合管理能力。

2、进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详细了解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摸清村情民意,弄清勇目前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在通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勇溪村的实际,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制定了符合勇溪村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3、协助督促落实做好村民小组的整村推进工作。针对我村个别村民小组村民意识相对淡薄的情况,深入到村组召开村民会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励号召村民抓住整村推进项目工作契机,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多次深入农户家里,了解情况,协调动员,发动广大村民积极贯彻落实好整村推进工作。

4、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动员工作及保险收缴工作,使村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为了做好我村的新农保工作,组织召开组长会议及各组村民会议,宣传新农保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号召动员广大村级积极参保。

5、在按要求完成好县、镇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基础上,积极配合协助做好各上级部门安排的临时工作任务。在做好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同时,我积极参加上级部门各项工作。此

外,积极做好各级领导交办的临时性工作任务。

三、新农村建设工作下一步发展计划

1、加强村内治安防范工作,排查村民中各种矛盾纠纷,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表达诉求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教育农民遵守《村规民约》,配合村干部认真协调妥善解决各种矛盾纠纷。

2、指导帮助抓好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做好发展新党员的工作,帮助广大党员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繁荣村民文化生活,多渠道、广范围协调资源,支持乡文艺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文化活动

4、深化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贯彻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

5、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培养新型农民,加大对农民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

6、改善村居环境,适时修编规划,推进现代化村庄建设,采用推进太阳能、沼气建设,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

总之,通过工作,我思想进一步成熟,观念得到了更新,丰富了农村工作的经验,增长了才干,对农村工作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各方面素质明显提高。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将结合当地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突出抓好生产发展,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健全村内组织管理和制度。力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指导员工作情况报告 篇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量的电子、电气设备应用于生活中, 但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导致各种线路乱拉、乱扯现象发生, 如网络线路、电力线路、有线线路、通信线路等。而农民大多缺乏防雷、避雷的基本知识, 导致农村雷电灾害时有发生。因此,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防雷减灾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2]。

1 雷电灾害及防护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 集成电路对电源和电流脉冲的敏感程度越来越高, 除直接受雷击影响外, 还有雷电引起的冲击过电压、过电流成为造成电子设备的损坏和工作中断的主要因素之一。雷击的产生一般有2种形式, 一种是直接雷击, 即雷击之间或雷击时对地面某一制高点, 如比较高大的建筑物、构架、铁塔、树木、金属间迅猛放电的现象, 其所产生的热电效应、机械效应造成物体损坏, 人员伤亡。另一种是感应雷击, 即雷电放电时, 在附近的地面导体上 (包括架空电缆、埋地电缆、钢轨、网络电线等) 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波地反应的现象, 瞬间放出的过电压、过电流对微电子设备造成损坏, 伤害现场工作人员, 使传输或储存的信号、模拟数字受到干扰破坏丢失。

一个完全的防雷系统包括2个方面, 一是直击雷的防护, 二是感应雷的防护, 二者缺一不可。根据雷击在不同区域的电磁脉冲强度划分防雷区, 在不同的防雷区界面上进行等电位连接, 能直接连接的就直接连线。不能直接连线的, 通过不同规格的避雷器进行等电位焊接连接。直击雷防护包括安装避雷针、引下线、接地系统导体。其目的是将大部分雷电流瞬间泄入大地, 以免使建筑物免受直接雷击的危害。感应雷击瞬间产生的遗流在物体的过电压 (过电流) 的形势损坏电气设备。其基本原理是消除电位差, 技术措施做等电位连接、屏蔽安装避雷器, 以便按照它们的通流能力来分配可接收的承受值[3]。

2 新农村建设防雷减灾工作现状

2.1 防雷设施薄弱, 缺乏责任机制

由于村庄分散, 防雷建设及改造成本较高, 限制了防雷装置的应用, 农村公共场所、乡镇企业、乡村学校、农村个体企业几乎都未安装防雷设施。许多农民甚至安装了许多“引雷装置”, 如太阳能热水器、金属水箱、装饰性小铁塔等。加上农村防雷责任机制不健全甚至未建立, 防雷安全检查体系不完善, 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督审核滞后甚至缺乏, 导致农村雷击事件时有发生, 防雷减灾工作迫在眉睫[4]。

2.2 房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监督

目前, 兖州市新农村建设建房处于随意发展的状态, 各种审批、监管措施均未到位, 这些因素也影响了新农村建设中防雷减灾工作的落实。

3 新农村建设防雷减灾工作对策

3.1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宣传

为增强全社会防雷减灾的法制意识观念, 应加大气象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在当地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 将新农村建设的房建项目纳入到防雷减灾体系, 将防雷减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考核, 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力争从源头上消除雷击安全隐患。

3.2 进行防雷图纸审核及气象灾害评估

积极推广农村住宅建设防雷安全适用技术, 按照防雷技术标准引导广大群众进行房屋的设计和施工, 以在技术上保障防雷装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积极探索建设“防雷减灾示范村”, 以点带面加强防雷减灾工作进行。不仅要对单个独体建筑的内外部防雷装置进行整体统一考虑, 还要对整个新建村庄以及周边的环境做全面的防雷规划, 真正将防雷减灾落实做好, 把雷击损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点, 尽快扭转当前农村防雷安全的不利局面[5]。

3.3 提高雷电预警和灾害应急能力

近年来, 农村雷电监测网络和雷电业务平台相继开展建设, 气象部门得以向广大农村地区发布雷电天气、雷击地区、危害性天气预报等雷电灾害监测预警信息, 但与完善的防雷减灾系统建设仍有较大差距, 预警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 需进一步加快制订相关政策, 加强雷电监测和预警。此外, 要合理规划农村灾害防御工作和应急能力, 建立健全雷电灾害管理体系, 尽快形成统一指挥, 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 如可建设气象协管员制度。气象部门先将气象科普知识传授给气象协管员, 再通过气象协管员向农民广泛宣传。在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前, 通过公共场所的电子显示屏、农村广播等途径进行预警信息的发布, 使农民及时收到灾害预警信息, 正确应对雷击灾害, 减少雷击伤亡事故的发生[6]。

总之, 农村雷电灾害防御是今后一个时期内防雷减灾工作的重难点, 是一项社会系统综合工程。它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加强管理和服务, 还要求各级政府的支持、各相关部门的配合联动。应广泛普及防雷法规及相关科学技术, 提高农民群众防雷的自觉程度, 只有不断增强雷电监测预警、预报及防护技术的服务能力, 逐步建立完善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责任管理体系和应急机制,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农村雷电灾害的问题。

摘要:介绍雷电灾害及防护基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农村建设防雷减灾工作现状, 提出相关对策, 以提高农村防雷减灾工作水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防雷减灾,现状,对策,山东兖州

参考文献

[1]李敬伟, 赖惠文, 刘昌.如何做好惠州市防雷减灾体系建设规划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32) :138.

[2]罗经权, 李春玲, 罗伟华.浅析农村防雷减灾的现状与对策[J].内江科技, 2011, 32 (10) :51, 118.

[3]王仕星, 张慧良, 张先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服务能力推进防雷减灾管理服务工作转型升级[J].气象软科学, 2011 (4) :72-77.

[4]屈涛, 屈疆.浅谈乌鲁木齐市气象局防雷减灾工作的进展及存在问题[J].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1, 5 (B8) :128-129.

[5]刘元林, 何志清, 赵健林.浙江省农村防雷减灾的现状及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0) :399-400.

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指导员工作情况报告 篇8

1.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支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规模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6~2010年5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省级专项资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5年间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10.77亿元,乡镇投入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专项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

1.2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5年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億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3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 5年时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饮水、桥涵、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农村文化广场、村部、卫生所、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农村院墙、边沟、垃圾处理等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4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化 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5年时间,利用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5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 5年时间,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3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还支持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思路。

2.当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面临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省级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尽管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已经出现了总体规模少、支持力度弱化、拉动带动作用下降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1建设成本快速攀升,极大地削弱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发现,农村各项建设上已经出现3个大幅度上涨: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现行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与2007年比较,水泥售价480元/吨,涨幅90%;红砖0.4元/块,涨幅130%;钢材3600元/吨,涨幅34%;木材2300元/立方米,涨幅187.5%;河沙70元/立方米,涨幅100%。地砖、油漆、房瓦、玻璃等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总体上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1倍左右。二是人工费和机械租用费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村力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6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100元/人·天,涨幅67%;木瓦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10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200元/人·天,涨幅100%。无论是力工还是木瓦工,雇佣单位中午还要负责1顿午餐。钩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1000元/台.班,涨到目前的2000元/台·班,涨幅100%;推土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800元/台·班,涨到现在的2000元/台·班,涨幅150%。三是工程造价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开安镇柳树洼村修建4.5米宽水泥路工程造价由2007年35万元/公里,涨到目前52万元/公里,涨幅49%;修建砖道工程造价由2007年11万元/公里,涨到目前21万元/公里,涨幅91%;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修围墙由2007年250元/米,涨到目前480元/米,涨幅92%;修边沟由2007年65元/米,涨到目前120元/米,涨幅85%。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机械费用、工程造价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省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只能起到2007年的1亿元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削减50%。

2.2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数量增多,单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明显减少 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0个试点镇、200个试点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50万元。2010年全省启动1000个示范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20万元,资金额度下降60%。村干部普遍反映:省里给的资金少,每年建设一个项目都不够用,希望省里能像2007年那样多给一些专项资金支持。

2.3示范村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拉动带动效应逐步减弱 2010年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制定了建设指导标准,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7个方面37个重要建设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由过去路、水、电、气、房等基础建设转到全面发展、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高上来,一般1个2000左右人口的中等村,新农村建设由过去投资500万~1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万元以上,有的建设投资更多。调查中了解到: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前几年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投入达1200万元,今后尚有道路、打井、排水沟、围墙、休闲广场、蔬菜大棚等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需要筹措;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13万元,今后还要建蔬菜大棚900栋和15栋楼的农民新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现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元,尚有12公里边沟、12公里围墙、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等资金投入1200万元需要筹措;今年,长春市绿园区增加垃圾处理一项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为24个行政村购置10台钩车、200辆手推车,修建11个垃圾中转站,安放22个移动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户集、村转运、区统一处理。由于示范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所需建设资金也不断增大,因此,省里每年投给村里20万元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拉动带动效应明显减弱。

2.4加快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势在必行,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参观了东丰县横道河子镇合力村秸秆气化站,大家一致认为大型秸秆气化站具有投资合理、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易于推广的特点,“一家点火、百家做饭”,是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主要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的关键。会后,各地纷纷要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2010年和2011年省里拿出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26个大型秸秆气化站,一方面由于建设点少,无法满足示范村纷纷建设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增加,建一个可带动300户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由原来投入12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资金筹措的难度增大。全省9306个行政村每年都在建设1000个示范村,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秸稈气化站建设,就很难加快推广这一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农村环境整治也无法实现突破。

3.关于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的建议

虽然2007年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保持在2亿元,但鉴于目前建筑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机械费增加、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建设内容丰富、标准提高,全省亟待大规模推广大型秸秆气化站这一清洁能源等实际情况,就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3.1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农业、财政部门组成的专门督查组,对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设立情况、投入使用情况、发挥效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投入、有规模、有带动作用。

3.2逐年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建议2012年省政府在保持原有2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再增加6000万元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0个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每个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扶持12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6亿元。2013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800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8亿元。2014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1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

上一篇: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馆下一篇:考试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