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2024-08-1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共13篇)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篇1

孩子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幼儿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越精细,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在操作活动中,幼儿往往需要克服困难,相互帮助,团结协作,才能完成任务。因此,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不怕困难,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等良好品德的形成。但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我们广大幼教同行共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以下是我园根据《纲要》精神,把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在日常教育生活活动中的几点做法:

一、把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体现在领域的教育活动之中,更有效地促进幼儿智力与非智力因 素的同步发展 1.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是孩子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力,以发展孩子动作、协调、灵活及体育游戏中的操作活动,是根据幼儿特点,将动手能力培养融于体育活动之中,使幼儿在拍球、跳绳、滚圈、踩高跷、打吸力球、骑小车等活动中提高,手眼、手脑的协调能力。如我们在小班开始,就注重孩子掌握使用体育器械,如:抛球、滚球,到中班开始练习拍球技能,远球接力跑等等。在全园进行的趣味运动会上,中班的孩子就能开展拍球比赛,并为全园小朋友做观摩表演。与此同时,中班幼儿近半数会跳绳,大班幼儿几乎人人会跳绳,促进了幼儿肢体的协调发展,同时激发幼儿参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户外活动中,我们园里的孩子人人手里一件体育器械,让孩子快乐地追逐在操场上,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2.在语言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纲要》中告诉我们,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在语言活动中,创设有情景的环境,让幼儿在操作故事中的人物手偶,激发幼儿语言表达兴趣,如:故事《三只熊》中的对话很有趣,有韵律感,幼儿都很喜欢这个故事,教师创设一个木偶剧场的环境,让孩子亲自操作木偶,扮演角色,一起模仿故事中的对话。又如,诗歌《春天来了》,孩子们边操作有动感的画面,边朗诵诗歌内容,“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改变一往只让老师操作,幼儿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孩子真正做活动的主人,动手、动脑、动口,又其乐融融。3.在社会领域中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如,在幼儿园开展的“大带小”活动,大班幼儿表现出我是哥哥、姐姐的自豪感,帮助弟弟、妹妹午休后穿衣服、穿鞋子、叠被子。又如:在开展“我是妈妈的小帮手”活动,既培养孩子对妈妈的情感,又培养动力能力,帮妈妈拣菜、扫地、擦桌子等学习日常劳动技能。

4.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我们知道探索活动,同时也是操作活动,只有去动手操作,才能激发探索的愿望,如:认识叶子的主题探索活动中,孩子们从小院里捡起片片飘落的叶子,观察、寻找不同形状的叶子,做叶子贴画、叶子面具,到制作叶子标本等等,都体现着幼儿求知、探索、操作的愿望。又如:在科学操作活动中,用小灯泡接通电池的实验,容积守恒实验,小制作、弹力球、磁铁玩具等等,有趣的实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动手实践的愿望。

5.在艺术活动中,鼓励幼儿用双手表现美。

我们在美工活动中,教孩子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各种玩具,如包装纸、小纸盒制作机器人,用碎布头做布贴画。教孩子用折纸、染纸、吹点画等不同的做画方法,大胆创造、想像,鼓励幼儿选择不同的方式,练习操作不同的绘画工具,用双手表现美。

二、日常生活中的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1.丰富的区域活动,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愿望。如:“小巧手”区,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对幼儿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让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手部肌肉得到发展,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1)充分利用现成的玩具、材料,让幼儿学习穿珠、挂彩链。(2)老师自制玩具,老师可以有目的制作一些玩教具。如:“布飞蝶”,让小班幼儿练习扣钮扣,“大辫娃娃”让中班幼儿练习编辫子,“宝宝鞋”让大班幼儿练习系鞋带。(3)提供多层次的、可操作的材料,以适应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如夹豆游戏有小积木块、有小石头、有玻璃球,供幼儿选择,又如“做做玩玩”区,幼儿可以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完成做做、玩玩任务,也可以按自己意愿选择手工游戏,每到这时,孩子们剪的剪、贴的贴、画的画、忙得不亦乐乎!当孩子们穿着自己制作的时装,骄傲地迈着“猫步”进行时装表演时,成功的喜悦就写在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当孩子们手里拿着自己的制作手偶在讲故事时,显然自己就是一只“骄傲的大公鸡”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能做出象样的作品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作品很粗糙,只要我们老师能热情地对待每个孩子的每项成果,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功,就能透发幼儿动手创造的热情,使孩子树立“我能做得更好”的自信心。

2.鼓励幼儿动手参加环境创设。每当我们进行新主题活动,老师和孩子们就一起布置“主题墙”,如:美丽的春天来了,我们首先带孩子到大自然去观察,然后请孩子将眼中的春天画下来,最后把自己最满意的部分剪下来,互相协商,贴在我们主题墙的适当位置,构成“春天的旋律”壁饰,孩子们会自豪的发出赞叹:“哇噻,真不敢相信是我们的杰作”!又如,每到节日,我们都鼓励幼儿动脑动手参与美化环境,如:粘贴彩链、拉花,设计小挂饰等等,都是孩子自己设计、分工制作的。

3.日常生活中,对操作技能加以强化,使之转化为基本的劳动技能,(1)在日常生活中,开展自制食品活动,如“包饺子”,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和面,体会水、面多少与软硬的关系,孩子们有的包、有的擀皮配合默契,兴趣浓厚,包完饺子后还能主动清理桌面,巩固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的水果拼盘”,幼儿自己动手清洗水果,选择搭配拼盘图案、味道,提高幼儿动手、动脑、审美能力。(2)明确值日生的工作,培养幼儿工作独立性和责任心。对值日生提出具体要求,如,照顾自然角,按时浇水喂养小动物,绘画每天天气情况,记录植物生长变化,做老师的小助手,发放作业,玩具,收拾餐具等,每天整理玩具柜,清擦小桌椅,修补图书等等。(3)开展种植活动,每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晴明前后,种瓜种豆”,让孩子亲自参加整地、选种、播种、管理和收获,观察植物生长情况,有利用培养幼儿认真负责,持久细心的劳动态度和良好劳动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劳动是中提高使用工具的操作技能。收获的季节,让幼儿把收获到劳动果实拿到小班和弟弟妹妹一起品尝,分享丰收的喜悦,同时,体验到劳动的辛苦,懂得珍惜和爱护劳动成果,产生爱劳动的情感。

三、家园合作,共同提高培养幼儿操作动手能力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1.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我们首先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向家长介绍一些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经验和方法。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小制作,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又增进亲子情感,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家长往往包办代替的太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重要途径。

2.及时进行家园双向反馈。如:有的孩子依赖性较强,需要及时鼓励和家园密切配合,于是我们要定时向家长反馈幼儿的进步情况,同时要求,家长在家统一要求,及时反馈在家情况,共同发展孩子操作能力。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篇2

一、创造和谐环境, 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

幼儿美术教学需要创设良好和谐的环境, 让幼儿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 好的、美的作品, 能够给孩子美的享受和启迪。小班幼儿入园后, 首先, 带领他们参观美术活动室, 让幼儿观看和抚摸其他幼儿的美术作品, 能够将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激发出来。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去大班中参观, 让幼儿感受作品做出的过程, 激发其创作的积极性。这样幼儿就有了动手操作的欲望。最后在幼儿开始下笔作画时, 他们往往会信心不足, 不敢轻易落笔, 这时老师要及时进行鼓励以及引导, 可以夸幼儿画得漂亮, 并将幼儿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同时促进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借由绘画, 让幼儿自由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绘画是幼儿表现美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儿童能够通过画笔比较直观的进行外界事物感知, 通过笔头, 教师可以了解幼儿活泼的思维, 感受纯洁的心灵。幼儿大都喜欢画画, 教师就需要根据小班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 尽量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 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自觉自主地投入其中。通过练习, 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动手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

三、引导幼儿参与手工活动,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一) 在折纸活动中促进幼儿动作灵活性的发展

折纸这项活动充满了智慧, 幼儿在折纸时, 为了做好某个图形, 便必须反复的实践、开动自己的脑筋, 并进行思考, 这样才可能让自己折的物体符合自己需要。每一次进行折纸都是尝试新的方法。尝试的过程中, 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动作准确性也能够得到提高。

(二) 在剪纸活动中促进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剪纸可以锻炼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使幼儿安静下来, 专注地做一件事;使幼儿的双手变得更加灵活。基于这些好处, 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手工活动中穿插剪纸的内容。小班幼儿年龄比较小, 在家中基本没有使用过剪刀, 在剪纸时无法掌握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小孩子都比较喜欢游戏, 教师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语言, 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 在游戏中进行手工操作教学。为了帮助幼儿更快的掌握正确使用见到的办法, 笔者还进行了顺口溜的编写。

(三) 在泥工活动中增强幼儿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幼儿园泥工活动是运用黏土、橡皮泥、面团、纸黏土等进行物体造型, 在幼儿手工操作活动中, 泥工深受幼儿喜爱。当他获得一块橡皮泥的时候, 他会很高兴地反复揉搓、捏弄着, 这时幼儿的手指和肌肉便参与了锻炼。色彩鲜艳的橡皮泥激发了幼儿操作的兴趣, 同时教师为幼儿选择他们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立体的物体形象, 幼儿在做做玩玩、认识感知中增强了手部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增强了幼儿双手动作的协调性的发展。

四、在美工区域游戏活动中, 不断强化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幼儿精细动作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是需要反复尝试、锻炼、操作的活动, 而美工区域游戏活动给他们的动作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于是在美工区域活动中我会结合主题, 或根据季节和教学主题的延伸, 尽可能地多投入一些能锻炼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材料, 比如:旧纽扣、大小不等的瓶盖、瓶子、纸盘、纸杯、纸盒等, 还投放了各种彩笔、白纸、油画棒等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操作材料, 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在游戏活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从而推动幼儿精细动作向熟练性发展。

通过以上活动, 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较快, 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幼儿本身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速度也较快。并且,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 能够很好地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注意力。此外, 还能够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个性也会比较的活泼和健康, 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

摘要: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一种艺术活动, 在活动中, 幼儿把自己关注的热点、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和幻想的美好世界画在纸上, 使美术成为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手段。而幼儿的绘画、折纸、剪纸、泥工、手编以及废旧物利用等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 都是在手协调下开展的。所以, 在幼儿园中, 美术教学的进行能够很好的培养幼儿本身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美术活动,小班,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篇3

关键词: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一日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87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89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有深远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呢?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给幼儿创设动手的环境

利用丰富的区域活动,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愿望。

(一)“主题墙”的布置

每当我们进行新主题活动,就和幼儿就一起布置“主题墙”,如:在“多彩的秋天来了”这个主题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然后请幼儿将眼中的秋天画下来,最后把自己最满意的部分贴在我们主题墙的适当位置,构成“秋天的旋律”壁饰。

(二)充分利用现成的玩具、材料,开展学习活动

如:“小巧手”区,我们充分利用现成的玩具、材料,以给妈妈戴项链的游戏指导幼儿学习穿珠、挂彩链,并且自制玩具。如:“布飞蝶”,让小班幼儿练习了扣钮扣、穿衣服、穿袜子等。提供多层次的、可操作的材料,以适应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要有计划、有目的对幼儿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手部肌肉得到发展,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

(三)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幼儿制作一些玩教具

在操作区,幼儿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做做、玩玩任务,也可以按自己意愿选择手工游戏,每到这时,幼儿贴的贴、画的画、忙得不亦乐乎!实践证明:在活动中只要教师能热情地对待每个幼儿的成果,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功,就能激发幼儿表现自己动手创造的热情,使幼儿树立“我最棒”的自信心,又能从创造和成功中获得愉快。

二、在各领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在各种趣味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组织幼儿进行有趣的科学游戏,让幼儿自己动手来做,培养他们动手做科学实验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一些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学会探索科学的方法。

(二)在语言活动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语言活动中,锻炼幼儿一边说一边做,让他的动作更自然、更协调、更灵活。如:诗歌《春天来了》,幼儿边操作有动感的画面,边朗诵诗歌内容,“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柳树绿了,花儿开了……”。改变了幼儿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幼儿真正做活动的主人,动手、动脑、动口,既让幼儿在玩中学到知识又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在社会领域中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在幼儿园开展“大带小”实践活动,大班幼儿表现出我是哥哥、姐姐的自豪感,帮助弟弟、妹妹午休后穿衣服、穿鞋子、叠被子。

(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我们知道究索活动,同时也是操作活动,只有去动手操作,才能激发探索的愿望,如:认识叶子的主题探索活动中,幼儿从幼儿园里捡起片片飘落的叶子,观察、寻找不同形状的叶子,做叶子贴画、制作叶子标本等等,都体现着幼儿求知、探索、操作的愿望。

(五)充分利用园本、实践课来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幼儿天性喜欢玩,如在园本课《七彩丹霞》,幼儿利用玩纸条游戏将不同颜色的纸条可以任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摆弄、去创造,可以说这是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最理想的“玩具”。幼儿可以粘贴不同色彩的山、亭子,同时又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但符合幼儿好动的年龄特点,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开发幼儿智力。

三、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幼儿动手能力的锻炼一方面在于教师对幼儿的锻炼,另一方面在于家长对幼儿的锻炼,家长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只有让幼儿的双手受到应有的“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在家中家长要给幼儿创造自己动手做事的机会。如帮妈妈整理打扫房间,吃饭时帮助分发碗筷,帮妈妈摘菜等等。只有与幼儿园教育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切实有效地提高自己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敢”动、“能”动、“乐”动、“好”动的大胆实践的优秀品质。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篇4

现在的小学生,很多人称他们为“小公主”,“小皇帝”,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动手操作的能力很弱。

其实,我阅读了有关小学生生动手操作能力重要性的文章,其中写到:动手操作活动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过程的常用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因而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较低。这是中国学生和西方学生在学习上的一个差距。同时,这也是我国教学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一点必须在小学教学中就引起重视。

简谈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篇5

我国的教育目标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同时基于我国的教育国情,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到对孩子所实施的教育的重要性。但大多数家长都过分注重知识储备和学业成绩的好坏,严重忽视的对孩子自理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影响到孩子今后一生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此,我们就需要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多种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提升自我的价值的同时,更让孩子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这也是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并结合实例来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一、提出目前孩子所出现的问题及现象。二、分析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三、提升孩子动手能力的对策。

每个孩子都是全家的宝贝,爷爷奶奶们的心头肉,父母们的掌中宝,为了让宝宝们能健康的成长,常常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又怕掉了”。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家长们一一包办,甚至本身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却应大人们的一味代办,过度的担心,而剥夺了孩子们动手的机会,这样的做法真的是在呵护孩子们吗?再受呵护的小鸟都有羽翼丰满的一天,都有自己出去觅食的一天,为了他能很好的适应那一天,适应周围的环境,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我们需要做的是把握住现在,在宠爱孩子的同时,努力做到“放手”,让孩子们多动手,多做。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级有一个小女孩儿,名叫菡菡。在幼儿园里他能自觉遵守幼儿园里的一日常规,在集体活动时也表现还算不错。但渐渐地我们发现她……记得那次班级活动中,我们从二楼音体室排好队伍下楼,在楼梯口面前,她迟迟不迈出那一步,不肯下来,而且表现地非常害怕的样子。

还有一次,中午午睡时,我们都要求小朋友们尝试自己脱衣服,如果真遇到不好脱的,比较紧的衣服,可以来请老师帮忙。可那天等我们的要求刚说完,就看见菡菡哭着走了过来,站在我们面前说:“老师帮忙……”,午睡起床后,有时她甚至连最简单的鞋子都不能独自穿好。这些,对菡菡来说,显得是那么困难,常常使他不知所措。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得不深思现在需要做的也是急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当孩子主动多动手操作时,这种手上的活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开发大脑潜在技能;更主要的是手上的操作活动更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展,并且也加深了幼儿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同时多让幼儿动手操作对其自己的一些想法也能产生一定的自信心,促使其养成敢说敢做的精神,这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动手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我班菡菡小朋友的例子只是目前社会上一部分孩子中的一个缩影,我们应该从中获得启示和深思:当社会条件越来越好,在这个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年代中,我们的孩子是否能如同以前那样勤奋,是否能从小就爱“动”呢?针对菡菡小朋友在幼儿园所表现出的这些表现,同时结合《指南》和《纲要》中所提出的:

“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①我们非常主动地和菡菡妈妈进行了交流与沟通,告知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向妈妈了解一些平时在家里的情况。在思索中我便发现以下几点现象,这可能也是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并不是很好的原因。

(一)在家庭中,家长们的行为和态度,影响着孩子们动手能力的发展。

孩子家住一楼基本不爬楼梯;平时从小都是奶奶带着在家里,爸妈上班,奶奶主要在孩子的吃喝上;在家里玩玩具后,孩子不会主动的收拾自己的玩具;

基本上很少让孩子自己动起来,脱衣服和穿衣服,有时也会引导,但看到宝宝在那自己弄半天还没弄好,于是就忍不住上前帮忙了,爸妈来帮着穿脱衣服,一是为了速度快,二是为了方便。

对此,我不禁深思:孩子之所以会在幼儿园表现出在动手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的原因可能是平时在家里自己动手的机会少了,渐渐地就养成了这种依赖长辈的习惯,那么时间一长就产生了懒惰的心理,越不动手,就越不想动手,想着反正家长会来帮忙,那样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然

①摘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第一部分

总则

就缺乏了。这些行为其实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观念上的一些误区,家长们并没有认识到手活动与脑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他们常常认识生活中的学习并不是学习,拿起课本学习那才是学习;同时又认为动手操作不用从小培养,等到孩子长大之后,自然而然的就会了,这样从小做事,只不过是在浪费时间,是徒劳的,应该抓紧时间多读书。所以就导致了在生活中,家长们常常是处处包办代替,使得孩子们失去了一次又一次锻炼的机会。殊不知,学前儿童正处于经验累积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所生活的所接触的周围一切事物都是其学习内容的来源,整个过程又是需要与动手操作紧密联系的,因此孩子们更加有必要多参与动手操作。

(二)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培养缺乏整体性、全面性,多样性。

在幼儿园教育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是一部分教师对儿童动手能力的训练只是认识到其作用是促进小肌肉发育和发展精细动作,却对动手能力的训练则缺乏方法和途径,往往是仅仅只是只局限于某节美工活动课中,要么就是培养幼儿“画”的能力,要么就是手指“撕”的能力,内容单一,缺少了灵活性、生活性和游戏性。幼儿的一些活动都基于生活和游戏,并不是通过一节节枯燥的课而使孩子们达到预期的某个目标,因此,让孩子们在生活和游戏中自然而然地感受,领悟和习得某种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样的方式也是更为孩子们所接受的方式,因此,我们就需要在孩子们的最为熟悉的一日生活中融入对其动手能力的培养,设计出各种丰富多彩的可供孩子们操作的各种形式的活动,以此激励并逐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提升幼儿动手能力的对策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中,我也在不断努力寻找着各种不同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孩子们,在这一探索和运用的过程中,我就发现有些方法十分有效,孩子们表现得很积极,可有些方法,孩子们就显得有些被动。相信不管成功与否,这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都是我教育路上一份不可错过的停靠站。

(一)转变观念,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切勿过度宠爱和溺爱,给孩子们一个展示的舞台。

每个家庭里闪烁着一颗美丽的“掌上明珠”,在面对着这样一个讨人喜欢,又非常可爱的宝贝时,全家人更是把他疼到了心里,每时每刻,心里眼里全是

他,更是想处处事事都把他安排的妥妥当当的。从宝贝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孩子每动一下都是那么地受关注:这一会儿一旦孩子说饿了,奶奶便二话不说地,立刻拿来了牛奶喂到嘴边;那一会儿孩子要出门,爷爷便马上蹲了下来,弯下了腰,帮孩子换鞋子,旁边还有妈妈早已准备好了外套,给孩子穿上……这样的种种行为,让我们在看到一家和睦,相亲相爱,疼爱孩子的同时,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是不是这些事情孩子都不会做呢?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班级就开展了一次“我能自己动动手”的活动,我们给自己动手穿衣服,自己动手换鞋子的小朋友奖励“小贴画”,希望通过这样

“奖励”的形式来鼓励大家都来动动手,本来认为肯定没几个孩子能自己动手做的,结果却出乎我们的意料,班上有一大部分的幼儿都完全能够自己动手穿脱衣服和换鞋子,一瞬间,他们好像个个都长大了,变成了一个“小大人”,而且做的还都不错。可为什么,在父母长辈们面前时,他们总显得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呢?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依赖感呢?是我们的过度溺爱,宠爱吗?

想想,是呀,你会给孩子换一辈子鞋子,穿一辈子外套,端一辈子牛奶吗?

相信,这个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可很多长辈们总是会过度认为,过度担心:孩子太小了,这也搞不好,那也搞不好,还是我来弄吧,于是便一一帮他们做好了,作为家长们,大家的出发点是对于孩子的疼爱,可也就是在大家这一次次的“亲力亲为”中,你无意间就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大家可曾知道,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的就是这样一次次的小锻炼,一次次的尝试,可能这回孩子做的不好,但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后,他就一定就会有所进步的,千万别因为你做的不好,而抹杀了孩子的积极性。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其自理、自立的尝试。”①因此,作为家长们,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请让我们理性的教育孩子,照料孩子,把对孩子的“爱”放在心中,还他们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吧!

(二)家长和老师们都要以身作则,做孩子们的好榜样。

英国教育家洛克所提出的著名的“白板说”中就指出:“人脑开始只是一张白纸,一切观念都来自后天的经验,在他看来,儿童就像是一张白纸和一块蜡,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任何式样”②。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①摘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第二部分

教育内容与要求

健康领域指导要点

②摘自:单中惠主编《外国教育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第2

P79

都会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加之孩子们都“爱模仿”,并且模仿能力非常强,大人们平时是怎么做的,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着大人进行。现在的这个社会,我们口中常常说着要培养,教育出一个爱动手操作,努力尝试,大胆创新的青年,那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家长和老师就应抓住孩子好模仿的这一特点,从自身做起,带动孩子,做好孩子的好榜样,影响到他们。

(三)创造良好的动手环境,激发幼儿动手的兴趣。

环境对人的行为有强烈的暗示作用,能激发人的想象和创造,从而引发幼儿的动手能力。区角的设置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效果,要设置区角时,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尽可能地投入一些能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游戏和材

料,给幼儿创造一个能让小手动起来的环境。通过操作区的活动,他们的交往、合作、自信心、想象力、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实践证明:所有的幼儿都

有在某种物品通常的使用方法基础上发现的特性和功能,甚至创造出新的作品

能力,幼儿也会陶醉于自己的想象之中,对于哪些经过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

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孩子们常常在特设环境中通过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享经验,所以环境能呈现孩子们连续的探索过程在各种区角活动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小肌肉群,而且操作能力也得到了

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四)在操作实践中,提高幼儿的责任感。

常常有家长向诉苦说:“孩子太懒了,每次在家玩过玩具后都不愿意收玩具,总是这儿一摊,那儿一堆的,到处都是,老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督促他自己动手收拾呀?”可这时我会追问道,“那宝宝不收,之后的玩具堆在那儿,怎么办呢?”普遍大部分家长的答案都大相径庭:“那么乱,就只有我们来收呀。”是呀,因为有了我们的“收拾”,才使更多的孩子变得懒了。我们何不大胆的来进行尝试:如果孩子不愿意收拾玩具,我们大人也千万别动手,就让玩具在那放着,等孩子们自己来发现它的凌乱,甚至等到不小心有玩具不见了,找不着时,这时我们在上前:“这么乱,看得舒服吗?为什么玩具会不见了,你在玩过后收起来了吗?自己的玩具当然自己收喽。”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使孩子有这样的一份责任感,从而进一步督促孩子因为懒惰,而养成的不愿动手的习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激励,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幼儿有初步的责任感,努力做好力所能力的事。

四、结语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篇6

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幼儿各种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这要求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多给幼儿创造机会、空间。多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想象。在过去,一般在活动中老师要求幼儿说一句话,画一幅画,要和老师说的和画的一模一样才算是对的,给以表扬。而老师不进行示范,幼儿就不知怎样去表现,不知怎么做,限制了思维的多角度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发展幼儿思维的多样化。学会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会举一反三的能力。并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

幼儿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创造力。在一日生活中,他们经常表现出的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如:孩子们想在做好的水果娃娃里面安装上电池,让它说话,于是水果娃娃的脑袋后面挖了个洞;一个孩子为了研究别的小动物死了很快就烂掉了,为什么螃蟹没有变化等类似的情况下,表面上老师错认为有些是在搞“破坏行为”,表现在言行激烈、表情可怕幼儿的反应是被吓呆了、发抖了、哭了。其实,幼儿有自发探索的欲望是很珍贵的,作为老师要珍惜、鼓励、支持、引导幼儿,多让幼儿动手操作、实验,在动手实验中,总结失败和成功,从而学到新的知识。同时体验成功的心情增强自信心。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篇7

一、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无论学什么知识, 求知欲是最重要的。有的学生感觉数学知识很抽象, 也很枯燥, 其实数学一点也不枯燥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来创设, 要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注重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快乐, 促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学习。要根据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制造数学悬念,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 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 自然会认真的去看书, 去理解, 去总结。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引入折纸和剪纸的活动, 学生通过折纸、剪纸折剪出一幅幅各式各样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兴趣浓厚, 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无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使数学教学在轻松自如的动手活动中完成。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探索数学概念的形成

抽象的数学概念往往会抑制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影响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传统教学在讲解数学概念时, 往往是老师从教材内容的文字中找出来勾画后让学生背记, 或是从数学概念中的关键字眼入手进行讲解, 这样的教学枯燥无味, 干巴巴的例子也难以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这种概念教学方法即便是当时死记硬背记住了, 但也是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时间久了, 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 可以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动手操作来还原数学概念的形成, 揭示数学概念的原理和本质, 这样, 把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原理用简单形象的动手操作来降低数学概念的理解难度, 使隐性的数学概念就变得易于观察和把握了, 概念的形成过程更加直观明了, 从而让学生学起来会轻松而自如。

例如, 在学习和理解“方形、圆形、三角形”概念时, 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我们平时见到的包装盒、玩具、纽扣、硬币等带到课堂, 引导学生从中比较并掌握图形的特点。用铅笔描画出包装盒、玩具、纽扣、硬币等物品的外形轮廓, 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增加印象。也可以引导学生把一根绳子的一端用钉子固定在画板上, 另一端系一支笔, 然后拉紧绳子, 手握着笔在画板上绕固定的钉子旋转一周, 一个清晰的圆在画板上就简单的画出来了。通过这样简单的实验操作操作,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记忆深刻。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验证数学原理

验证性的动手操作借助数学软件或简单的动手操作, 以剪图、拼图等形式进行数学定理和数学规律的实验验证。以数学理论作为实验原理, 以实例分析、模拟仿真、归纳发现等为主要实验方法, 探索数学现象、发现数学规律、验证数学结论等。主要是通过简单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对猜想进一步验证。学生通过探究活动, 通过猜想、验证, 亲自解决问题, 理解的才深刻, 记忆的才牢固。

例如,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 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纸片剪成圆形, 然后将圆形的纸片边缘对齐后对折, 然后再打开。反复进行几次, 只是每次对折的时候换个角度, 这样, 我们看到多次对折后的圆纸片上会有多条折痕, 从多条折痕的交叉点, 我们可以想象到这就是圆的“圆心”, 然后直接告诉学生每条折痕就叫圆的直径, 圆心到边缘的折痕叫圆的半径。在这个实验中, 要特别提醒学生的是:对折圆纸片的前提是圆形的纸片边缘必须对齐。同时, 让学生研究直径和半径有怎样的关系?一个圆有多少条直径?等等问题。这样亲身动手操作的实验会使学生获取的知识记忆更深刻。动手实验操作实验虽然简单, 但是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简单的动手操作中变得易于接受和易于理解掌握。

总之, 动手操作让我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寻找到了对数学概念、问题、知识的思考、探究、分析和验证, 这对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 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探索创新思维的探索性教学模式, 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数学, 从不同的途径寻找到了对数学概念、问题、知识的思考、探究、分析和验证, 从中发现、探究数学问题, 发现某些数学规律或性质, 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真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向和途径, 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动手操作,探究能力,培养提高

参考文献

[1]方多逸.“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策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17期

[2]逄亚楠.“圆的认识”教学设计[J].黑龙江教育 (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2010年10期

[3]徐阿林.丁浩清.“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J].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29期

[4]李效宏.让孩子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J].教学月刊 (小学版) .2003年02

[5]夏明翰.动手操作有利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11期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活动;动手操作;培养能力;激发兴趣

孩子天性活泼,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是孩子的好动能力是靠后天培养出来的,很多习惯是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形成的。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孩子自信心,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差异、基础水平不同,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因人而异,善用鼓励,合理安排幼儿学习与活动时间,对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动手协调能力,以及开发孩子的大脑思维,发挥其想象力,大有裨益。在几年的经验探索中,确实收到了很大的成效,孩子更加活泼可爱,能力大有提高。

在二十一世纪,幼儿教育的中心主题开始从传统的“学习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孩子们需要具备的是独立、自主、自信等个性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工活动是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深得幼儿喜爱,而且是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不应该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恰当应用,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情景,在孩子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应给予说理性的知识,而是要真正解放孩子的小手,放开孩子的想象力,及时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提供合适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做到寓教于乐。

一、设计合理的“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幼儿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学习进程,积极进行美术活动学习。美术活动符合幼儿的思维特征,将颜色和形状合为一体,深受幼儿的喜爱。但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果只是平淡无奇地“导入”,那么幼儿就不会感兴趣,以至于幼儿在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都处于被动地位,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设计好其“导入”部分,从而有效地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在进行“雨伞”的主题活动中,要教幼儿设计漂亮的雨伞,我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小猴过生日请朋友们去玩,可当时下着好大的雨,小动物们都打着漂亮的雨伞去小猴家。然后,将小动物们打去的雨伞(事先准备的雨伞)给小朋友们看 ,引导幼儿欣赏,观察雨伞的颜色、形状,同时说我们幼儿园也要搞个雨伞的设计比赛,看谁设计得最漂亮就给他发小红花,这样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最后,他们每个人都设计出漂亮的雨伞。看到自己的作品陈列出来时,他们个个高兴的手舞足蹈。

二、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投放不同的操作材料供幼儿选择,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幼儿是喜欢摆弄的,动手操作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我为幼儿创设可操作性强的环境的同时,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投放了不同水平的可操作材料,培养幼儿的动手协调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操作活动,教师再引导幼儿在自身的原有水平上进行大胆的操作和尝试。例如:在美工活动中,能力较强的孩子就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较为复杂的材料;而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要引导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较为简单的材料创作。在进行美术活动《新年贺卡》时,我给幼儿提供了彩色的小纸片、漂亮的图案、剪刀、糨糊、水彩笔和白卡片。让幼儿在听了老师的要求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组合粘贴或画出漂亮的图画做一张新年贺卡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幼儿根据意愿开始选择喜欢的材料制作卡片,他们一边做一边还兴奋地谈论着,有的粘贴的鱼,有的粘贴的花,有的粘贴的是房子和娃娃,有的画的熊猫,有的……当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卡片相互欣赏时,无不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三、善用鼓励性、启发性的语言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为幼儿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促使其不拘一格,大胆尝试

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各方面发展都起着基础性的支持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成长起来就会很慢。因此,美术教育应该将培养幼儿自信作为教育的前提,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为基础,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孩子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在这种自信心的推动下,幼儿的潜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当幼儿在创作完一张作品后,其心中的得意溢于言表,他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喜悦,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赞许。这时,教师应该用鼓励语气和欣赏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努力找到孩子的优点。如:“你瞧,画得真好!”“颜色真漂亮!”“你很会动脑筋”等等。孩子在这样的言语中自然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喜爱,渐渐地从不想画到想画,从不敢画到敢画,从不敢给老师看到高举自己的作品。

四、抓住幼儿一日活动时间,不断强化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幼儿在美术教育中需要使用多种工具和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在整合活动中,经常会遇到教孩子做手工,书上面有准备好的材料,只要沿着轮廓线撕下就可以做东西。刚开始时,我鼓励孩子一起来撕,可是有的孩子很急,一下就撕坏了。我们并没有急于帮助他们,也没有责怪任何一个孩子,而是很耐心地拿上透明胶或者双面胶给他们补上,小声地提醒他:“慢一点。”渐渐地,他们的小手变能干了,很少再有撕坏纸片的现象了。日常的活动中,我们教给幼儿正确的使用剪刀的办法,让幼儿学会使用糨糊、双面胶等常用的工具,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技能。然而,幼儿一日活动排得满满的,如何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美工操作活动呢?我和本班的老师商量后,利用午休起床的等待时间和下午游戏时间,给幼儿提供白纸、彩色纸让幼儿自由画、折叠、撕贴,让幼儿自己去摆弄,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结束语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篇9

科研论文: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之浅见

[摘要]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对其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呢?利用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关键。

一、在音乐和律动中培养动手能力。

二、在绘画和手工中培养动手能力。

三、在表演和舞蹈中培养动手能力。

四、在体育活动和自理教育中培养动手能力。

五、在科学观察和实验操作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我们要把握教育的基本规律,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意义 关键 途径 能力

人的手和大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对其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有利于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力。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呢?课堂教学是任何阶段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幼儿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紧抓课堂教学,利用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关键。

一、在音乐和律动中培养动手能力。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育要顺应幼儿的天性.针对儿童好动的特点,在音乐和律动教学当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特点。进行节奏训练时,要有意识地要求幼儿动口念节奏,动手打节拍。这样做,一方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另一方面,在快乐的情景中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律动教学,更是针对儿童好动的特点,专门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幼儿完全学会了歌曲、明白了歌曲的感情之后,跟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适合歌曲内容的动作训练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在绘画和手工中培养动手能力。

绘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线色、颜色等形象的方式把个人的主观感受表现出来的,对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静气举足重轻。绘画的过程除了眼、脑,动手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绘画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过程。在对幼儿进行系统全面的绘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石头画、叶画的训练。要引导幼儿走向大自然,利用自然,大胆地动手,在用石头、树叶拼画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同样的道理,手工制作也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容不得半点马虎和疏忽。和绘画比起来,手工制作更能直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三、在表演和舞蹈中培养动手能力。

语言教学在培养幼儿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表现能力。而动手能力,就是表现能力很重要的方面。一个场景或场面的表演,不仅需要基本的语言素养,也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语言课堂上表演的相关内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舞蹈是一种难度较大、综合性的表演。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完成,都离不开手的动作。因而,舞蹈教学,更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主课堂,更需要把它组织好。

四、在体育活动和自理教育中培养动手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关于《健康》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指出:在走、跑、跳、钻、爬、攀等各种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走、跑、跳、钻、爬、攀等各种体育活动,都和手息息相关,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健康》课程也要求,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像洗手、洗脸、刷牙、系鞋带等等,都是要靠幼儿的小手去完成。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不仅是培养了其生活自理能力,也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五、在科学观察和实验操作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科学是一门观察研究的课程,也是一门实验操作的课程。要多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发现的过程除了观察,还有触摸、比较、试验。要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科学学习,很有利于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总之,任何一项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各类课程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我们要把握这一基本规律,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充分发挥各科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其中当然包括其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教育学》

3、《心理学》

4、《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篇10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不断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儿童的智慧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幼儿的许多知识技能都是在操作活动中得到培养的,在这种过程中,幼儿的思维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3岁幼儿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进行的,他们对自己感觉器官所接触到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对幼儿进行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幼儿智力开发大有裨益。在幼儿园教育中,为幼儿提供各种动手操作的机会,可以满足他们的动手兴趣,又能不断促进其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幼儿三、四岁时就开始对绘画、折纸、剪纸、泥塑等发生兴趣,因此我们在幼儿园小班适时开展幼儿美术操作活动,及时引导和培养幼儿的兴趣,耐心教导他们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手工制作技巧,以增强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非常有利于幼儿成人后对生活的能力的信心和对生活情趣的发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应该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恰当应用,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情景,在孩子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应给予理性的知识,而是要真正解放孩子的小手,放开孩子的想象力。

1.创造和谐环境,激发幼儿动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成功的最基本的保证,幼儿美术教学需要创设良好和谐的环境,让幼儿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好的、美的优秀作品,能够给孩子美的享受和启迪,同时,幼儿通过参观别人的作品,激发幼儿创作欲望。小班幼儿入园后,带领他们参观美术活动室,通过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大哥哥大姐姐的美术作品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孩子们看后,都迫不及待问:“老师这些玩意儿是谁做的?他们怎么做的这样好看?”这时,我就告诉他们:“这些作品是大班的小朋友自己制作的。你们想不想看看大班的哥哥、姐姐做手工?”接着,我就带领幼儿到大班实地进行观摩,让幼儿有了一个真实的感受,那些漂亮的作品,我们也能做。这样就解除了盲目的给幼儿一些作品让幼儿直接操作,给他们造成心理的压力,自然而然的幼儿都有了动手操作的欲望。

2.借由绘画,让幼儿自由发展动手能力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幼儿需要手、眼、脑并用,把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手段表现出来。幼儿大都喜欢画画,画自己心中所想。画笔是儿童感知外界事物的最明显也最直观的工具,通过跳跃的笔头,我们可以看见幼儿活泼的思维,美好的心灵。在幼儿阶段,先是会乱画一些线条等奇怪的.东西,后来就慢慢画出个简单物体出来,再后来就能为物体象征性地再造一个粗略轮廓的形象,一直到最后,就可以用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主观地对画进行重组、变形、加工等等。教师需要根据小班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自觉自主地投入其中,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多种绘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使幼儿能大胆地运用线条、色彩、构图,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在指导幼儿绘画时,要求幼儿有正确的姿势,要求手和身体的动作要相协调,充分尊重孩子的思考能力和独立创造能力,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动手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

3.引导幼儿参与手工活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手工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将脑海中的抽象思维投射到现实的材料上,进行积极的创造。通过折纸、剪纸、泥塑、粘贴等多种形式的手工制作,锻炼了幼儿的手部肌肉和手眼动作的协调和灵巧。它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启发幼儿创造性思考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动手能力,对各种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可视性的、可以感知到的艺术形象。

3.1 积极鼓励,引导幼儿参与折纸活动。“材料是幼儿手工制作的前提,在接触过程中幼儿们会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你,做出一些选择,然后再逐渐形成制作意图。”纸质材料是幼儿接触较多的操作材料,用折纸的形式可以把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折纸对幼儿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手工活动,它涉及脑海中对于形象中的建构,手对脑中形象的再现,收的配合等多方面的内涵,因此教师在进行折纸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只让幼儿照猫画虎地折,而应该让他们先想后折,折出自己的想法。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就是折小动物,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愿望进行不同的色彩搭配,从而制作出独一无二的动物,这是他们的“宝贝”,是他们想象和动手能力结合的结果。教师应因势利导,给幼儿提供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辅以玩耍与欣赏的形式,积极鼓励,引导幼儿参与折纸活动,在此过程中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3.2 耐心引导幼儿正确的持剪方法。陈鹤琴老先生曾说:“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它认为剪纸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培养独自消遣的好习惯,二是可以练习手筋。”而实际的教学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剪纸可以锻炼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使幼儿安静下来,专注地做一件事;使幼儿的双手变得更加灵活。基于这些好处,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手工活动中穿插剪纸的内容。由于小班幼儿大多属于在家未使用过剪刀,不懂得剪刀的正确使用方法,他们就像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需要教师播撒幸福的种子。我们都知道,孩子最喜欢玩游戏,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把手工操作寓于游戏中,是我的主要教学方法,为此,我还编出一段顺口溜,帮助幼儿尽快掌握拿剪刀的方法“小剪刀,手中拿,大拇指住一间,其余四指住一间,对准纸,张开口,喀嚓一声,剪开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们早已跃跃一试,想实践一下他们的剪纸技能。

3.3 在泥塑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在幼儿手工活动中,泥塑由于其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取材便利、易于操作,也受到幼儿的极大欢迎。在泥塑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视觉、触觉和动觉之间的配合。在小班的泥塑教学中,要采取有趣的情景导入,引起幼儿的想象,并进而迸发动手的激情。活动中的主要材料是橡皮泥,通过捏、压、揉等基本技法,动动幼儿的小手,让幼儿尽情的享受自己所塑造形象的成功感。

4.以大带小,适当评价,让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美术活动的乐趣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总目标即“培养幼儿初步的感知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由于幼儿的动手能力有差别,辅导教师不能一一对每个幼儿进行辅导。可以采取让大班小朋友指导小班幼儿开展手工活动,通过孩子们一对一的指导和交流,大班小朋友告诉小班小朋友,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易后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几次实践活动,小班幼儿很快掌握了手工活动的技能技巧,都能展现出自己拿手的作品。教师在组织评价幼儿作品时,应该把自己放在与幼儿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的个人见解,不能笼统用“好不好”来代替,而需要让幼儿相互观摩后说出,你认为哪一幅作品你最喜欢,然后,幼儿可相互问一问,你是如何做的。这样,让幼儿相互取长补短,找到自己的差距,让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美术活动的乐趣。

浅谈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动手操作 能力 参与 合作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5-051

动手操作是手脑并用的活动,是培养技能、技巧和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符合小学生爱动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一、重视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的思维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简单推理,获得所学知识。例如,“买铅笔”一课中有一道“15-9”的计算题,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先拿出1捆小棒和5根小棒,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从这些小棒中拿出9根?单根的小棒不够拿出9根怎么办?”教师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再让他们边摆边与同桌或组员说摆的过程。有些学生先从一捆小棒中拿出9根,还剩1根小棒,就和原来的5根小棒合起来就是6根小棒。而有些学生是这样操作:要拿出9根小棒,就先拿单根的5根小棒,还差4根,就从一捆小棒中再拿出4根,那还剩6根,所以15-9=6。

新教材中的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活动理解和掌握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利于积极探索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制的活动角进行探究。

二、重视动手操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通过动手操作,可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看得见、摸得着、易理解的东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比较多少、高矮”时,可让学生同桌互相动手拿东西进行比较,如学生甲拿5本书,学生乙拿2本书,比一比,说说谁多谁少;比较高矮时,学生甲乙两人站在一起,互相用手去量一量,说一说谁高谁矮。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容易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让学生体验到“做数学”的快乐。

三、重视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新知识时,先让学生操作学具,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后,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把操作过程进行整理和复述。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教学“谁比谁多(少)”时,我首先让学生按要求摆小花5朵、五角星10个,然后让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谁多谁少,谁比谁多(少)几。经过观察、组织语言,学生能说出“五角星多,小花少”“角星比小花多5个,或小花比五角星少5个”。这样教学,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话表达出两种物品数量间的关系。可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促进了思维语言的发展,提高了理解能力。

四、重视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出结论,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探索。例如,二年级上册中“数一数”“乘法口诀”“分一分”“抛硬币”等都是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动手实践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采取小组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先把学生每4人分成一组,每组准备好小棒、小珠子、记录表,再提出合作动手操作的任务(每根小棒串6颗小珠子,串9串),然后要求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即一人串小珠子,一人记录,一人监督记录是否出错,一人汇报每一次的操作结果。学生很快通过动手操作得出4串有几个珠子、8串有几个珠子,并能根据串好的珠子列出乘法算式,最后根据乘法算式编出6的乘法口诀。通过亲身操作探索得出的结论,学生记得更深刻、更牢固,探究的成功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篇12

关键词:动手操作,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创新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 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 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 因此, 操作活动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就依据自身的教学体会, 谈几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认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 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 逐步抽象、概括, 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内容时, 课前让同学们剪好了正方形、三角形 (任意) 、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圆形的纸片, 课上老师提出问题:“把每个图形对折, 哪些图形能完全重合, 哪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 不一会, 不少同学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 都希望第一个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回答后, 顺利引入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这节课的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折纸, 把学生带入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 整节课, 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 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 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让学生在操作、想象等活动中, 发展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时,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正方体纸盒及剪刀, 然后我对同学们提出了操作要求:请同学们把手中的纸盒用剪刀剪开, 把它铺成一个平面, 注意不要剪散。分组展示之后, 我告诉大家这些平面图形就叫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发现同学们很轻松地掌握了这一个数学概念。我又提了一个问题:“观察自己剪的展开图, 找一找哪两个面是相对的, 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全班同学交流后, 我又请学生们把正方体纸盒剪开, 并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展开图像什么?”此时同学们的思维特别活跃, 纷纷发言, 说出:“像手枪、像字母T、像台阶……”。这节课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由“立体”变“平面”的过程, 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 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这样使学生在思维中操作, 在动手中思维, 使思维得到发展。

三、动手操作能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篇13

数学课题组 唐玉明 石小红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增强教育科研的功能性和实效性,我校于2006年10月着手准备了“动手操作,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性课题,开展了课题实验的前期研究活动。2006年12月宿松县教育科学研究所正式批准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的研究》县级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开题以来,在县教育局领导的关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在课题组成员的认真研讨、广大师生的协作配合下,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稳定扎实,成效初见。现将一年来的实验活动总结如下:

一、研究策略

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平等、合作、自主的新型师生关系,造就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科研型教师队伍。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是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我们认为,重视学

生的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为确保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的,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1、组建一支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研究团队。

本课题组成员由校长、数学理事分会成员和一些骨干教师组成。他们都具有较丰富的教科研经验、教学实践经验和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具有较强的改革愿望和发展意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

我们选定一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根据小学生思维特点,我们选定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为研究内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让他们获取的绝大多数的数学知识是在形象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这样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能够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3、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对课题组而言,制度就是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它的基本特征是“确定性”:定人、定时间、定活动主题、定活动方式、定活动程序步骤、定评价标准等。这些制度包括:

(1)建立课题期初工作会议制度。每学期期初召开课题工作会议,交流上阶段课题研究经验和本学期课题工作安排。

(2)建立课题组成员分工与合作制度,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构建协作互动的立体平台,完善协作互动的研讨制度,建立民主和谐的伙伴关系,确立“真实、扎实、丰实、落实”的研究态度,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3)建立课题研究资料的管理制度。注意对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成功与失败的),按要求建立课题档案。课题材料多样化,有学生学具、教师教

案、精彩片段、教学后记和反思以及教学经验交流论文等。一套完整的研究资料,不仅可以反映出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同时还可以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提供操作方式,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4)建立以校本教研为依托的制度。课题研究以校本教研制度为依托,实现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的有机结合。

4、开展扎实的课题实践工作。(1)组织教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

为使参与研究的老师明确实验的目标和任务,由课题组成员举办专题讲座,进行专业引领;组织研究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报纸杂志上的有关文章;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培训;组织外出观摩培训。这些为课题的实践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

(2)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落脚点是课堂教学实践。我们每月组织1-2次常规性教研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研讨、教学设计、反思、教学案例、教学经验的交流,发现问题,调整计划,提高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效。每次活动做到有主题,有记录,有互动,有提升,有报道。(3)召开课题组现场研讨会,及

1、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教师时交流各自的进展情况。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了“边实验,边研究,边总结”的研究策略,先后举行了3次镇级研讨活动,为实验教师提供互动展示交流的平台,发挥了课题实验活动在全镇内的示范辐射作用,并在活动中促进课题的理论提升。其中有石慧芳老师的《蘑菇乐园》、杨良仁老师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徐玉莲老师的《百分数应用题》。还组织了常规性的研讨课20多节,进行多次的不定期的研讨交流活动,努力将课题的思想、课程的理念融入课堂。

二、研究成效

根据小学生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律、数量关系和方法演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动手操作是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这样做,不但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集中学习的注意力,而且能转变学生从抽象到概括、从感性到理性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具体研究试验中,我们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思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自身素质有所提高。

通过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学习,我们真正确立了与新课程相对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对教师而言,“动手操作、发展思维”意味着上课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大家一起互动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提高教师素质,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如朱菊凤老师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在小组内把课前准备的实物通过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搭一搭等一系列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看、去分、去玩,找到这些立体图行的特征,大家很主动,接受得非常快,而且牢固,最后还搭出了很多自己喜欢的图形。这种形式与内容的转变,调动了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耳、动口,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2、有效参与的师生关系已逐渐建立。

通过一个阶段的准备、学习和交流,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都达成了一个共识,要创设良好的操作环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课堂上,老师们都在努力改善着师生关系,摒弃以往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的各种各样的虚假的教学形式。学生的主动性被重视起来,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因此他们开始喜欢课堂。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和沟通多了,活跃了,课堂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如何张红老师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首先出示两道复习题:

1、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在学生思考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说:“今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割、补、拼的方法来指导梯形的面积公式,你们会吗?”学生通过积极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多样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3、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了,提高了操作的有效性。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并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还要善于学习,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地变革。参与研究的教师都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通过不

断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于是我们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操作更积极也更有效了。

如曹鲜花老师在教学退位减法“45-9”时,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先让学生动手摆小棒,以借助小棒明确算理: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作十。即15-9=6,30+6=36。正当大部分学生已掌握这种算法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老师,能不能这样做?5根减9根不够减,我可以先从一捆中减去9根,将剩下的1根和刚才多余的35根合在一起也是36根。”他的做法实际上是:10-9=1,35+1=36。教师抓住机会表扬了他,提出算法的多样化。然后,再出了一道“34-8”的题目,让他当老师演示。同学们一下更活跃了,摆得更有劲。通过有目的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从感知到内化,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新思维能力。

4、逐步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实践中,教师们都积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逐渐地转变以前在课堂中存在的单

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开始有意识地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石小红老师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摆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同学们积极地摆出了一朵小红花、一条小金鱼等,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一六得六;然后同桌一块合作摆,小组合作摆。让他们自主探索,得到六的所有口诀。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但对乘法的意义更理解了,而且连6的乘法口诀都会背了。

5、沟通了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展了教学视野,完善了教育内涵。

师生的教与学不再仅仅局限于课程本身及教材内容,教师们有意识地开始带领学生共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内容情境,让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同步实现。

如徐玉莲老师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在学完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后,设计了一个投球活动,让一同学们现场投球,得出命中率,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的意义理解得透彻、清晰,而且乐于接受。

6、通过研究,老师们写了不少的现状分析、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和教学论文,将实践活动和教学经验融合,从现代教育管理的高度和教育理论的深度,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一部分已结成课题简报,一部分在各级刊物上相继发表,均有一定的教育教学价值。

三、研究反思

在具体的研究中,为使课题实践达到动手操作与发展思维的有机结合,实践活动与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课堂研究与课外辅导的有机结合,我们虽然通过分步实施、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学生动手操作差异较大。大部分学生学习热情高,勤于动手,勤于钻研,积极思考;也有少数学生不愿动手,不愿动脑。男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操作能力都比女生强,可合作能力、协调性比女生差。

2、学生的操作与思维的切入点衔接不够恰当,如何把直观操作形成的 5 表象有效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达到由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还有待解决。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圆片摆出一些除法算式(既有有余数的,也有整除的),学生都能积极动手操作,并得到算式。之后,让大家找出有余数的除法里的数量关系,但能找出的学生却不是很多。

3、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思考过程和结果,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发展。动手操作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丰富的题材。如教学乘法应用题时,学生在理解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能表述出题目的意思,也能灵活地进行计算,但却不能严密地把它编成应用题。

4、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探索到什么程度,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师生合作关系如何表现得和谐统一,取得预设效果等,仍需进一步探索。自开题以来,“动手操作、发展思维”的学习方式成了很多课堂上的重头戏,但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的不少。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操作时间给得不够,一些操作能力差的学生还来

不及弄清主旨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更谈不上让学生去思考去表达。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显得匆忙、零乱,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也得不到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规律的掌握、数学方法的运用、数学兴趣的提高等难以达到更高的要求。

5、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发展。课堂应是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走固定的路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特别是课堂上某些意外生成稍纵即逝,如不及时点拨,那是非常遗憾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课堂的反映,及时地生成教学目标,调整预设的教学板块。但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公开课上,教师们由于害怕时间包袱,还是有些牵着学生走,对于不在自己预设范围内而在学生的生成范围内、但也有道理的结果指导得不够,甚至忽视了。这样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使下步研究工作更加顺利,我们今后工作的设想是:

1、继续按计划进行研究,同时进一步检验并应用已研究的成果,让它在教学中起到实际作用。

2、把课题作小、做实,不求一鸣惊人,按照课改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研究以指导教学。

3、注重在教学中反复实践,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同时注意及时提炼、反思总结,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增加公开课和相互间听课的时间,不闭门造车,让大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彼此切磋,共同提高。

5、每学期至少走出去听课和请进来上课各一次,提升境界,开阔视野,让课题研究具备一定层次的质量。

上一篇:长江海事局船舶进港报告制实施指导意见下一篇:项目部安全生产目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