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相思抒情散文

2024-06-22

别样的相思抒情散文(通用11篇)

别样的相思抒情散文 篇1

雪野的白,白白的有了温柔;让我思想了俄罗斯国家边缘的坚强的感情。自然,也是在俄罗斯国家的南方了。

松树的绿,松枝的柔美,柔美的枝子,透绿的松针,让我思想到欧洲的草坪雪,也思想到园有秃石早亮天的一个意思了。红楼天亮醒故乡,商贾依云想石庄;飘摆裙裾量裤长,大观园内我漂亮。《红楼梦》又说是《石头记》,长春市大院小园的维,厢房烟香灯火的妩媚,中国的泛雅亲古的美,灯光一照,我就知道了。

东北三省的土地黑,脚底子热情,一碾就黑,瞧瞧溶堆的雪,我又知道了。就在中国长春了。

春城无夜不星花,看不着时,在背光的黑地方,往天上看看,还是有星光,珊珊闪闪的亮了。

长春市的冬天,在一月份就有雪在溶化了。

雪在中国的北方不仅是故事,不仅是心情悄悄的来,悄悄的徘徊,还有是悄悄的飘了起来。

道路树野吹心绿,心有飘白天上来;我漫步在可以飘白的北方中国,中国的长春市内,心情的漫步在城市轻轨的车道旁边,钢铁的车道,闪烁着雪野的光,闪烁着月色的光芒。心情的白桦树,枝干伟岸,心情随思,领略着城市的风光。

城市的楼群,流动着鲜活的人群,流动着我的希望,我的梦想,还有就是我的城市感觉了。夜晚是有璀璨的华灯,光芒的,温柔的,色彩的照耀的;在了道路上,在了流光溢彩的广告上,也是在了妩媚的高楼的窗户上,商贾来云的街面上了。

也是照耀在了娇柔的雪野上了;有了炫耀的光彩了。

春枝浪漫想华光,松野的绿色浪漫就是在了飘雪的冬天,也是有活动的春的消息,春绿的消息了。那浓厚的绿意,活动着松针叶摆上的皑皑白雪,活动着骄傲的白,温柔的白,雪国的白色了。让我记住了长春中国,中国的北方。

春情迟雪,雪国小春,雪色的柔美,温温凉凉的,是了思想的美。松花不记天上来,雪色飘白向松柏;松柏上就有了柔柔厚厚的雪白了。就知道中国有个北方,中国是有雪乡,中国是有冬天的.地方了。

过了中国的海南岛,再一步的南,就是外国的菲律宾国家了,雨在每一天都思想着敲打我的屋檐,我一个有过菲律宾国家生活的人,有觉悟在中国生活的挺好的。在中国的雪野的北方,让我知道了冷暖总相宜,问心总相宜,问情应自知,心随事成,路随人宽。

雪在中国的北方,有时候来的舒情,来的飘飘洒洒,象菲律宾的绿色一样的潇洒,自豪,自觉,温暖走入了楼房,走入了棚户的厅堂。还有可以温暖,可以热情的热烈的东北大炕。我有觉悟谛听到了,那炉火噼里啪啦的响声,那时煤炭,那是草木燃烧的响声了。烟炊的烟在哪里爬上了天空,是和天空的兰一样的兰色了呐。有了日子,太阳一样的温度了。

温暖和热情,让我觉悟了雪国的骄傲和自豪了。觉悟了中国北方的美。

春情迟雪不迟收,棚户的盎然春意,可以看池水内的锦鱼,成群结队的游走,美丽了一池池清透的水;长春的盎然春意可以看那一庭庭,一堂堂春意盎然的鲜艳的花,美丽的绿,还有那四季长春的瓜果蔬菜。我在瓜果蔬菜店内,又一次的认识了美丽的山竹果。虽然,山竹果的果皮,变化的皮硬坚强。坚强的拥有着紫式部君人的紫色,让我思想到日本的紫珠,该也是美丽的花果,或是美丽的人物了。《紫式部的日记》大约还有中国的太阳色,日本的国旗色,土耳其的兰天色,美国的阿瑟将军的军服绿色了。都是几个世纪前的记忆了。

山竹,还是有异样的颜色了。山竹果也是冬天内,春意久蕴,醒敲四季中国的一个声音了。虽然,那白润的果肉,绵绵,软软,香香甜甜的。春情迟雪,还是有香美的花,盛开在了冬雪的长春。温情总在,世界花开不败。

中国的长春市,也是世界中国的长春市。我在长春市,看到了非洲一方国家的非洲人,在温暖中,脸色黑润;也看到了欧洲一方远来大约是俄罗斯国家的俄国人。让我一个从中国的国外来到中国多年的人,感到中国的温暖,有了世界一般。

中国的长春市,大约的具有了国际,世界思想的城市。国际城市,基础是多少有世界各国的人。走出去,请进来;是一个国家的能力。我还有多少外语可以在中国说说呐。我的工资多少年后可以走出中国呐。个人的能力又在哪里。

春情迟雪,我又回到了黑龙江省的大庆市。时间已经是201X年X月XX日。窗外飞舞着迎春的雪花,北风吹舞着,潇潇洒洒的纷飞,大约是极地北的方向来,向暖的方向舞动。中国的东北三省,暖的天向就是南方了,因为那个方向的天空是有太阳游走。厚厚的积雪大约的可以淹没鞋帮子,不小心的行走在路上,就会爬上鞋面。轻轻柔柔的雪,不记斤两的粘贴在鞋面上,棉花一样的白,棉花糖一样的白;让我心情的思想到一首歌的几句:

浮云散,月色照人还

团圆美满今朝醉

清浅池塘鸳鸯戏水

.........

原来唱的是《花好月圆》,那鞋面上的积雪就好似浮云,浮云一样的白,差不多的朵,也比如鸳鸯一般了。雪野的脚步缠绵,柔滑;步步小心,戏水鸳鸯一般。雪野的亮色就比如月色一样,银河星色月归来,缠绵迟缓有向春,不小心脚下也是浮云一般了。

别样的相思抒情散文 篇2

《北京青年报》消息,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最新散文集《别样的色彩》由世纪文景出版公司引进出版。2008年5月下旬, 当帕慕克第一次来到中国时, 业内及读者就对这部作品有所耳闻, 但正式在国内引进出版直到今年3月才完成。帕慕克来华时正是“5·12汶川大地震”后不久, 因为他本人亲历过1999年伊斯坦布尔大地震, 所以对这种灾难感同身受, 并在北京与上海的两场签售活动中进行了义卖。在《别样的色彩》一书中, 帕慕克用了两个章节来书写自己所经历的那场地震以及伊斯坦布尔的地震恐惧。据介绍, 《别样的色彩》一书以土耳其语首版于1999年, 经删减增补后于2007年出版英文版, 该书被认为是帕慕克在获得诺奖之后, 在西方世界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同时, 这也是帕慕克继《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后出版的第二部散文集。书中特别收录有一个自传性短篇《凝望窗外》, 并有作者在诺奖颁奖时的领奖词《我父亲的手提箱》。在中文版即将付梓前夕, 帕慕克专程为中国读者写来了几段话并已收于书中, 他在开头言及:“得知《别样的色彩》将与中国读者见面, 我倍感幸福。这本书, 是由我的一些体验、经历以及感受构成的, 而这些都是我所经历的, 我认为重要的, 我希望与读者分享的, 但不曾被写进小说中的。”他还写道:“在我们的一生中, 会发生成千上万件被忽略的小事, 只有文字才能让我们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我希望中国读者在阅读此书时, 不仅去思考土耳其人的人生, 还将会思考他们自己的人生。”

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篇3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中秋种上相思抒情散文 篇4

又是一年中秋至,记得怀念友人的时刻曾写过“月桂湘西满盆雪,星雨巴蜀几点云;惊看睡荷挽残衣,笑问落尘何处歇。”那时刻同伙问询何故做小儿形态,恋痴痴得弗成;我看着短信,没有多余言语,心中只是祝福祝福,而更多的是在那样一块处所种上了相思。于人于自,终不免是一粒流浪得尘土,望着天空的明月,心里怀念得弗成。

总也就在周五的时刻打德律风回家,告诉母亲“妈,我想你了,真的。”老妈乐呵呵的笑着,认为肉麻,我说“那我往后不打德律风来就是了。”而后又加弥补,“我想你们了,想家里的鱼,想你做的肉丸子,想你做的饺子,想很多。”“搞了半天是一个贪吃鬼。”呵呵笑个一贯。在远方的时节总也就是如许难熬苦楚着,似乎记忆里面和家人相聚过节的日子总只是勾留在童年,而那样倒是多么的可望而弗成即了。长大年夜大年夜了,从母亲那边学了些手艺,至少做肉丸子还算厚味,但却总也是按不住胃里馋虫的瘙痒,母亲的手艺该是这辈子最无法掩埋的刻印。

前些日子,和友打趣,被叫做“蛤蟆”,与友说到此处,友说:“固然蛤蟆是古时书者圣人放于案头的吉祥物,但总也是不太美丽的事物”。我大年夜大年夜咧咧说到“总比说成是兔子好吧。”友回到“其实前者和月宫相干,后者嘛,和嫦娥相连。”听起来似乎都照样蛮不错的了。只是,邻近这青月下的节日,我开端越来越怀念,愈来愈怀念,月桂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珠子,嫦娥俯瞰着这个热烈的人世,眼泪浸漫出月宫,吞没了吴刚砍下的桂枝。

打德律风给母亲说到“妈,有同伙会从成都过来,你们给我转带些器械来吧。”也就呱唧呱唧诉说这里的衣物都是超贵,器械都是很不好的。其实,天知道,只要略花齐心专心思找到合适本身的器械也是尽能知足的,只是欲望着穿戴上带有家人温度的什物,哪怕严寒也都不会害怕的。给母亲说想吃月饼了,也捎些过来,其实大年夜大年夜抵也是在外面购买的,总似乎似乎家里捎来的就更厚味些。

也和同伙说到我老家的习俗,那该是更遥远更古老的怀念了。那时刻母亲还在老家务农,往往中秋时刻的前一天或者第二天便会带着我们到外婆家里,手里提的总也是“两包写着喜字的白糖,两把挂面,二十个鸡蛋,五对故乡的手工月饼”,总也就那样和外婆唠嗑,吃完晚饭后坐在一桌子吃花生瓜果。那是的小孩该是比如今的要快活得多,就着那样的月色*还能在堂院里奔驰游戏,邻近天空下露的时刻了,一个个像下河的小鸭子,静静把外婆分发的月饼藏兜里,三五一群的跑到包谷地里捉蛐蛐儿,用掏空的竹筒装上,搁到厨房的草堆里放着,天一亮就赶紧去拔拉出来,和小同伙一路把蛐蛐儿脚用细线给套一上,牵着当牛使,让它们竞走。有时被母亲发清楚清楚明了,一股脑的喂给成长中的小鸭子,只是外婆一般不说我们,都乐得向外婆说情面去。后来,母亲到成都打工,故乡的月饼也就开端分开我远去,那样精心用竹楼子点缀的`礼品盒也很少被提起,只是我依旧会怀念故乡里那年年如斯的礼节,而今也不知道被商品化的包装冲淡了若干。后来打德律风回老家,小一姨说每一年还会在镇上的月饼坊上班几个月,老的手工月饼多半销在老家,其实那是最操心的月饼;而那些包装精细的月饼多半售往他处。那样的月饼花样变的丰富了,沉甸甸的情感却似乎似乎淡些了。

明月映中秋相思上心头抒情散文 篇5

红彤彤的苹果仿佛含羞的少女,黄澄澄的石榴好像金色的绣球,金灿灿的玉米仿佛怀抱宝宝的少妇,水灵灵的葡萄好像成串的玛瑙珍珠,西瓜好像满地滚的水桶,蜜桃仿佛挂在枝头的红豆,红枣把树枝压倒在地面,水稻的稻穗仿佛背了满满一袋子粮食弯着腰低着头在微风中曼舞。秋草已黄花还未落,庄稼已饱孕育丰收,田野里已经是瓜果飘香,街道里到处是车水马龙。有些人急急匆匆,有些人轻松从容,有些人大包小包,有些人两手空空,有些人将要归去,有些人就要远行。随着春去秋来的脚步,节日的气氛是越来越浓。花红柳绿的景色还没有来及细细欣赏,浓郁飘香的传统节日中秋已经来临。过去连一块钱一块的月饼都吃不上,如今一万元一块的月饼好多人在抢购;商场里价格战是越打越激烈,小摊上月饼的种类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虽然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条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与追求,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对中秋都有一种深刻的感受。

月亮仿佛对节日充满了期待,夜幕初启就已经跃上了天空。远方的山野模糊,近处的风景依旧。初升的月亮既像一轮玉盘,又如一面明镜。天空仿佛碧海,白云宛如绵羊,微风送来爽意,心中充满柔情。月光轻轻地洒下来,似柔柔的水,如淡淡的烟,仿佛洁白的帐幔,又如玉人的肌肤,似乎是嫦娥下凡,仿佛如凡人升天,好像是银色无边,似乎是白玉熏染,俨然是冰清玉洁,其实是天上人间。今夜的我独自一人在草原煤海度过中秋。望着窗外的明月,闻着精美的月饼,手捧飘香的美酒,我的心仿佛又回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

故乡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异地无限好,故乡情最浓。老家的这个时候,过去总是在节日之前就开始走亲戚,走亲戚的时候不在乎礼物的多少,也不在乎地位的高低,最在意的是那一份真挚的感情、纯纯的亲情。说一说最近的.新鲜轶事,聊一聊今年的美好年成,拉一拉邻居的家长里短,叙一叙相互的想念心情。孩子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新衣服,吃着柿子葡萄红枣石榴西瓜和月饼,有的抢着在大人怀里露脸,有的坐在大人腿上听大人说话,有的就在院子里玩游戏,有的就在院子外边瞎疯,有时候到了吃饭的时候还要叫大人们满处找哩!那时候那种和谐真的是其乐融融。我最喜欢的是跟着姥姥到了舅舅家里,不仅有许许多多好吃的东西,最主要的是舅舅家里有表姐表哥表妹们都和我在一起玩,似乎永远没有烦恼,似乎忘了是不是节日。

离开故乡已经二十多年了,故乡的明月似乎更皎洁更纯净更丰润更明亮。

素洁的人生别样的美抒情散文 篇6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三国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对于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绝唱。

虽然人生短暂,但在这短暂的人生中各有各的精彩。有人追求功名,一生都为永留史册而奋斗;有人为了利禄,终日奔波,赌了青春,疲了身心;有人崇尚平凡,惬意于岁月静好。而我则过着素洁的生活。散步,钓鱼,喝茶,有时亲近下文字几乎成了我空余时间的全部。

喜欢散步,是因为抑制不住大自然深情的呼唤。

大自然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春风是她甜蜜的絮语,潺潺的溪流是她的似水柔肠……喜欢在大自然中游弋,放飞那颗囚笼的心。

散步河边,那清澈的河水倒影着蓝天白云,那如鳞的波纹演驿着凌波微步,那千娇百媚,万般柔情的碧水弱化你的荡气回肠,掬一抔河水,洗去满脸的疲惫与惆怅,涤尽心中那骄横的浮华,吞噬你满腹的忧伤。气温合适的时候,你还可以一个猛子,扎进水中,把整个身心交与她,享受与她水乳交融的缠绵。

漫步山野,置身于山川大地,可以让你的思绪尽情飞扬,曾经许下的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终究输给了似水年华,昔日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也被世尘洗去了铅华。那些,都已成了过眼云烟,亘古不变的是你我都在慢慢变老,请珍惜曾经的拥有,拥抱现在胜过回忆过往。如果兴致使然,还可以亮开噪子,对着高山吆喝,山谷的回音告诉你:你一直存在!

爱好钓鱼,缘于那时候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贫瘠。

这一爱就延续了十几年,现在仍然乐此不疲,大有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执着。不可否认,钓鱼不仅陶冶情操,更能修身养性。以前羡慕极了那些诸如陶渊明那样的隐君子,能够避开世俗的烦恼,觅一处世外桃源,不断修炼完善自己。那阡陌桑道,鸡犬相闻着实令人羡慕。“穷者独善其身,达到救济天下”,那确实是我年少轻狂时的夙愿。经过年岁的增长,岁月的磨砺,终于醒悟:你我皆凡人,岂能步得了圣贤之后尘?

从那以后,钓鱼便成了我单纯的爱好。去的时候,可以看尽沿途的风景,如果眷恋于某一处,可以拍下,让她永远存留在记忆的长卷中。钓的时候,专注于漂子或某一点久了,感觉地在转,水在转,人也随之在转,恍如置于世外的感觉。那感觉也只有专一,执着的人才能体会到。有鱼上钓,能够体会到激动,紧张以及收获的.喜悦固然是好事,无功而返,那钓胜于鱼也是一种修为,一种境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有这个道理。

钟情品茗,是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与繁杂。

我性格较为内向,缺乏酒桌上推杯换盏的豪迈,不具牌桌上视金钱如粪土的淡然,也没有叼支香烟,吞云吐雾的那种潇洒,更不要说在KTV中那种超然世外的胆量与资慧。

醉意人生不需酒,感悟生活慢品茶。有人说:茶如一生,人生如茶。当茶遇到沸水时,茶叶开始盈满上浮,象极了人生的高潮,茶水由温变凉,茶叶便沉于杯底,好似人生的低谷,人去,茶乃凉,它就走完了它的一生。我想不全是,便我也找不到驳斥他的理由。

淡看流年烟火,细品岁月静好。茶是需要去品的,杯茶在手,既可闻香品味,察颜观色,又可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怡悦情性。品茶玩味,妙趣横生,这既是一种物质的享受,也是对精神的一种洗礼。唐代诗人钱起的“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李嘉祐的“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就是关于品茶的千古名句。也只有超凡脱俗,淡泊名利,心静如水才能感受到茶之醇香。

开始喜欢上文字,则是缘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

读过一篇散文《生命与你,不见,不散》,那一句:我用生命与你相约,一起开往春天的地铁,不见,不散,把我带回到了情窦初开的年代,现在读来,美得令人心醉。我也有我爱的人,爱我的人,为什么不能把心中的悸动变成饱含墨香的铅字呢?还有那春之花,夏之夜,秋之实,冬之雪无不令人陶醉。整理心情,研一砚浅墨,铺一张素笺,写下心之涟漪,不求摇曳成花,只为那心之轨迹。

试谈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 篇7

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是使她“最最属于自己”的一个重要方面, 突出地体现了这位著名女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一)

“我想随处可写, 随时可写, 时间和空间里, 开满了空灵清艳的花, 以供慧心人的采撷” (冰心《往事 (十八) 》) , 冰心自己就是采撷那“清艳”的花的“慧心人”。诚然, 她在“五四”时期还只是一个怯生生地探讨人生的年青的女作家, 她所接受的教育、自身的经历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 使她在散文作品中袒露的感情世界还只是一个比较狭窄的天地, 她向读者诉说的无非是她所吸吮的母爱的甘露, 她能忆及的也仅是她孩提的梦境, 而她自己“对于事物的感情和态度, 丝毫不可挪移, 不容假借”, “其中只有一个‘真’字”。这种“真的文学”, 使她“心里有什么, 笔下写什么”, “只听凭着此时此地的思潮, 自由奔放, 从脑中流到指上, 从指上落到笔尖……洒洒落落, 自自然然的画在纸上”, “行云流水似的, 不造作, 不矜持, 说我心中所要说的话”。茅盾曾说, 在冰心早期散文中, “她把自己反映得再清楚也没有了”。因此, 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 首先在于她那特有的温柔而率真。

冰心早期的散文, 可以说都是擎着“爱”的旗帜而作的。她的《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往事》以及《南归》, 充溢着“对父母之爱, 对小弟兄小朋友之爱, 以及对异国弱小儿女, 同病者之爱”, 甚至对小动物的爱。爱“使她的笔底有了温泉水似的柔情”, 这股柔情不事雕琢, 掏心倾诉, 坦率真白。例如, 她曾为自己使一个温柔的小活物——小鼠遭不幸而觉到“心上飕的着了一箭”, 感到自己的“堕落”而深深地“忏悔” (《寄小读者·通讯二》) 。

这种温柔而率真的感情表达是有其独到的方法的。首先是, 她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 常常以叙事为主, 在叙事中揉入些许描写与议论, 融情入事, 使得她强烈的主观抒情不仅塑造了她独特的“自我”形象, 而且还具有了一往情深又清澈如水的突出特点。其次, 她又常常以独白、书信、笔记的方式来直抒胸臆, 显其爱浓情深。《寄小读者·通讯十》在冰心的《寄小读者》整个通讯作品中, 有突出的思想艺术地位。就其抒情特点来讲, 也是相当突出的。文章开头用“我常常喜欢挨坐在母亲的旁边, 挽住她的衣袖, 央求她述说我幼年的事”一句启始, 整篇共复述了十一个孩提时代的小故事。例如:

“‘有一次你病得重极了, 地上铺着席子, 我抱着你在上面膝行。正是暑月, 你父亲又不在家;你断断续续说的几句话, 都不是三岁的孩子所能说的, 因为你奇异的智慧, 增加了我无名的恐怖。我打电报给你父亲, 说我身体和灵魂都已不能再支持。’”

这里, 缓柔的叙事渗透着满盈的感情, 母亲对女儿患病的焦急不安和关心爱护之情, 女儿复述此事时对母亲的感激、挚爱的思念之情, 都流淌于笔端, 朴实动人。在复述完幼年的故事后, 作者又荡开笔锋来了一段抒情, 竭力歌颂母爱:

“她的爱, 不是因我是‘冰心’, 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 唯一的理由, 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 她的爱, 是摒除一切, 拂拭一切, 层层的麾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 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 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她的爱不但包围我, 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 而且因爱着我, 她也爱天下的儿女, 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 ……‘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请小朋友和我同声赞美!”

冰心所竭力赞美的“母爱”, 其性质及影响作用, 评论家已多有评价 (如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略》) , 不复赘述。而她那自由直白地倾诉自己的心灵、抒发诚挚感情的文字, 一直打动着我们的心。

自然, 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不能仅仅归结为艺术手段, 诚如作者自己所说:“文章写到风格, 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 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 (冰心《关于散文》) , 应该强调, 正是对自己所述写的人、事、景、物有着深切的感情, 才使她笔下的抒情具备了女性独特的温柔动人的魅力。

(二)

甜润而忧愁, 是冰心早期散文中的另一抒情特色。

“我的生命中只有‘花’, 和‘光’, 和‘爱’;我生命中只有祝福, 没有咒诅。” (《寄小读者·通讯十三》) 对一切母爱、童贞、大自然美的讴歌, 对如同初融的春水满溢奔流的回忆, 都使她的抒情洋溢着甜润的柔情。然而, 从只知道“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恋, 互助与匡扶”到认识到“人世间是同情带着虚伪, 爱恋带着装诬”, 从对于宇宙生命的探求的无结果到又“撷到了生命花丛中的尖刺”, 造成了冰心种种不可解决的烦闷, 因而, 她的文章中, 时时流露出了悲观伤感的情调, 加之于她后来客居国外, 远离乡土亲人, 病魔缠身的境遇, 她那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心, 更充满了难言的怅惘和忧郁。所以在她这时期散文中, 往往渗透着丝丝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她在回忆中充满了含泪的微笑, 在她别离前所得到的亲人爱的“光荣”中更有“凄恻”之味, 病中得到的抚慰的温暖倒让她勾起了离别的情愁。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一》中, 她述说了身居国外而又因病住院时, 一个圣诞节之晨的喜愁之情:

“……正在凝神, 看护妇出来将我的床从廊上慢慢推到屋里, 微笑着道了‘圣诞大喜’, 便捧进几十个红丝丝绳绕, 白纸包裹的礼物来, 堆在我的床上, 一包一包的打开, 五光十色的玩具和书, 足足的开了半点钟。我喜极了, 一刹那顷童心来复, 忽然想要抱到母亲床前去, 摇醒她, 请她过目, 猛觉一身在万里外!……只无聊的随便拿起一本书来, 颠倒的, 心不在焉的看。”

受到“爱”的关怀的刹那的“喜极”之情, 又被“猛觉一身在万里外”的恋亲之思、孤寂之感扰乱冲散。在喜悦的温情中总要撩起几丝悲绪, 其脆弱敏感的心中总是“复杂的蕴结着欢慰与悲凉”, 这就形成了冰心早期散文抒情中统一的特色。她说过:“我的‘诗的女神’只是一个, ‘满蕴着温柔, 微带着忧愁’的, 就让她这样的抒写也好。”

冰心的散文作品中常常利用悲喜相交的场面来抒发这种甜润而忧愁的情感。特别突出地是表现在《南归》中。《南归》是冰心献给亡母的一支哀曲, 是她那宣扬“爱的哲学”思想的篇章中“最鲜明、最灵活、最酸楚”的几页。就在这充满真切、庄严、悲哀之情的散文里。她别出心裁地写下了二个“喜剧”场面, 一是在母亲弥留时刻, 全家提前“欢”度新年假扮喜乐的情景;二是庆祝父母结婚四十周年, 儿女要父母重温新郎新娘旧梦的一幕, 喜中有悲, 悲中有喜, 如同一杯醇酒, 甜柔中而又少不了一丝丝苦味。

(三)

作为一个具有典型的女性作家阴柔风格的冰心, 她在坦爽地尽情地抒发她那温柔伴忧愁的情怀时, 又显示出她抒情的另一个突出的特色——婉约而轻逸。

冰心早期创作往往将传意描物写得跌宕有致, 摇曳生姿, 委婉隐约。如她和弟弟们驰骋着想象, 描写出海的女神的动人形象, 幻想着做一个“海化”的青年, 抒发出自己的美学思想 (《往事 (十四) 》) ;她写她在太平洋船上迎接惊涛骇浪的来临, 以此来证明自己确是“父亲的女儿”。在《南归》中, 每至母亲逝世的点钟, 弟弟便催促众人提前散去睡觉, 因为物在人亡, 触目有伤。

借景抒情的运用, 使冰心的叙述语言别具一格。

《往事 (二) 之三》写她在一个万籁寂静的冬季月夜临境的感受:

“今夜井中月下的青山, 无可比拟!仿佛万一, 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 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 璎珞矜严。”在作者的笔下, 井中月下的青山是人间的“仙境”, “充满了凝静、超逸、庄严, 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面对这清幽的夜景, 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以为这夜“不宜于将军夜猎”, “不宜于燃枝野餐”, “不宜于爱友话别, 叮咛细语”, “不宜于高土徘徊, 美人掩映”, 月夜的青山只宜于“病中依枕看月的女孩子!”于是, 悠逸之情顿生, 作者思绪万端, 有如水的客愁, 有如丝的乡梦, 有幽感, 有澈悟, 有祈祷, 有忏悔, 有千种话……

作家由人间进入“仙境”, 又进入“幻境”, “泛入七宝莲池”, “参谒白玉帝座”;“有天上的重逢”, “有人间的留恋”……柔情掩过淡愁, 飘逸随之而出。

(四)

冰心自己在《回忆“五四”》一文中说:五四时期, “另一部分青年, 包括我自己, 就像一泻千里的洪流中的靠近两岸的一小股, 它冲不过河岸的阻力, 只挨着岸边和竹头木屑一起慢慢地挪动着”。“五四”的狂飙, 震动了年轻的冰心, 她满怀热情地投身于这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中, 以文学创作来探讨人生的真谛。但毕竟由于生活天地的狭小, 家庭生活的优裕, 又加上接受了教会学校教育及泰戈尔唯心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所以她的反抗缺乏强烈与坚定。热望以“爱的哲学”使青年从空虚、苦闷、悲哀中醒来, 走上热爱人生、改造环境的道路, 同时也以此来安慰自己寂寞和苦闷的心灵。她要使自己的创作, “爱在右, 同情在左, 走在生命的两旁, 随时撒种, 随时开花, 将这一经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 使穿枝拂叶的行人, 踏着荆棘, 不觉得痛苦, 有泪可落, 也不悲凉” (《寄小读者·通讯十五》) 。要做到这一点, 她只有到现实外的过去了的生活中去追忆了。因而, 如前所述, 在她的散文中, “爱”充溢着一切, 在抒情上带上了一种脉脉的温柔, 又渗透着丝丝的忧愁。

不仅如此, 这种抒情的特色, 也是她早期创作审美思想所追求的, 她叹赞泰戈尔作品的“澄澈”中的“凄美”, 使自己得到了“凄美的快感”, 以为“美在深幽”。这种审美趣味, 使其散文抹上了她所独有的抒情特色。

冰心是以自己独立的创作个性取得成就的, 她的散文中的抒情特色自然是由她自己的创作个性所决定的。评论家常常把同时代的冰心与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相并提, 赞誉他们散文所同有的漂亮、缜密、清新的风格。的确, 他们都有寂寞的心情, 抒发的都是具有“自我”形象的复杂的情怀。然而, 思想上、个人经历上, 生活境遇上的不同, 又使他们抒发的情怀各有不同的特色。朱自清对世态炎凉的体识, 使他抒发的悒郁、苦闷的情怀更浑厚, 而冰心对“爱的享受和憧憬, 使她的抒情显得轻柔飘逸”。这种抒情特色的区别表现在抒情手法上, 冰心往往边叙边抒, 一般在叙事后有独白的抒情, 是为触景生情。朱自清则较少冰心那样独白情怀, 而常寓情于事。如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十》中对小时所受母爱的回忆, 朱自清《背影》中对少时所受父爱的追忆, 都各有特色。因而, “冰心只是冰心, 不是任何其他人”, 她的“特有的作风, 使她成为现代中国女作家的第一人” (李希同编 (《<冰心论>序》) ) 。

正是冰心以她所特有的女性的细腻的情感, 玲珑的文笔所显示的上述抒情特色, 吸引了“五四”时代的广大的尤其是青年的读者。阿英在《谢冰心》中说:“青年的读者, 有不受鲁迅影响的, 可是, 不受冰心文字影响的, 那是很少的, 虽然从创作的伟大性及其成功方面看, 鲁迅远超过冰心。”他认为冰心在那个时期的彷徨苦闷的情绪, “乙乙欲抽”的情怀, 清新隽丽的文字, “建立了冰心当时在创作界的权威”。 (阿英语)

品出抒情散文的中国味 篇8

一、中国情结

1敦厚的儒家思想

我国古代“尚和”的哲学思想以及儒家的“中庸之道”思想对中国作家的影响极大。“和谐敦厚”的儒家思想成为许多作品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在淡泊宁静的心志、谦和宽厚的道德理念和崇尚美善的审美情趣之中。

《繁星》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安然的境界;《春》、《夏》、《济南的冬天》投射的是对和谐的自然之美的追求与向往;《端午日》表达的是对民俗民风的崇尚;《美丽的西双版纳》、《阿里山纪行》表现的是对人文文化的追崇;《石榴》、《白杨礼赞》歌颂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紫藤萝瀑布》表达了积极处世的生活态度。这些思想情感是儒家文化的折射,反映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

2优秀的传统美德

民族传统美德在教材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民族传统美德在抒情散文类教材中大体包括以下方面:热爱祖国,谦和宽厚,同情弱小,珍视生命,爱护生灵。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抒情散文类教材中表现得最为浓烈,从对祖国河山的赞颂,到对祖国风土人情的崇尚,到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到对民族精神的赞美,每一种情感的流露都饱含了对祖国真挚而浓烈的爱。写景类散文无不写尽祖国一草一木的秀美风姿。从祖国春夏秋冬的四季美景,到祖国的“阿里山”、“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致,点点滴滴见真情。状物类散文关心的是一草一木,表达的是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情,从一株“紫藤萝”的命运到一棵“白杨”的风采,草草木木熔铸爱国情。谦和宽厚的美德在文章中也屡见不鲜,宽厚待人,尊重生命。

《囚绿记》中从“囚绿”到“释放绿”,表现的是作者对顽强生命的敬重与爱护;《紫藤萝瀑布》中的对一株藤萝命运的关心,表现的是作者仁爱善良的情怀。

3含蓄的个人情绪

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思想,表现在散文的情感表达上,就是“含蓄”二字。看朱自清的散文,情感的体验与外在的表现都保持在恰到好处而又和谐的状态。《春》一文活泼而不失沉静的情绪,《绿》一文浓郁而不充溢的情感,都被作者收束有度,表达得体。读经典抒情散文,品析作品中含蓄而真实的情感表达,能帮助学生体会儒家“适度中和”的情致美。

二、中国样式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典散文以至所有古典艺术共同遵循的一个美学准则,很多作家深受这一审美观点的影响,并积极促进散文艺术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

1意境的“中和”之美

“亦动亦静,亦虚亦实”。中国的散文十分讲求意境,抒情散文更是以意境取胜。综观初中抒情散文类教材,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幅色彩和谐的水墨画,疏密安排有间,整体布局合理。在朱自清的文章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温情而沉静的美,他的《春》里,绿的草儿,艳的花儿,色彩亮丽而不刺眼;淅沥的小雨,静默的老农,流淌着的是一丝暖人的新意;迎面扑来的泥土芬芳,耳边萦绕的牧童短笛,画面生动而宜人……这种静与动的谐和,声与色的相衬,创造出了一种恬淡宁静的艺术境界。

巴金的《繁星》一文,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营造了一幅恬静梦幻的浪漫画面,使文章充满了神奇的魅力。“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象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作者的眼里,大自然和“我”是如此接近,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一切都和谐安然得使人陶醉。

2语言的“中和”之美

“长短相宜,整散相合”。散文的语言讲究节奏感和旋律感,常用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制造跌宕回环的音乐美感。如“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边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这段话的句子安排一短一长,一短两长,一长一短,两短一长,长短搭配,使句子有了诗的韵味,使文章展现一种起伏的节奏,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美感。

老舍的语言也是中和柔顺,朴实自然,在自然中求其悦耳动听。如《济南的冬天》里有这么一段:“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天儿”、“影儿”的儿化音韵,“不忍得冻上”、“照个影儿”的口语化,无不使文章充满浓郁的“京韵京腔”,确实“轻脆快当,俏皮生动,漂亮活泼”。

3情韵的“中和”之美

“物志相合,情景相融”。抒情散文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托物言志与即景抒情。在托物言志类抒情散文中,“物”与“志”相连紧密,它们常常借助象征或联想等手法勾连起来,“物”是“志”的依托和载体,“志”是“物”的精神与内核。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就是物象,作者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民族精神。在文中,作者围绕“不平凡”充分描绘了白杨挺拔向上、不“旁逸斜出”的形象,引发读者联想到与“白杨”一样坚强不屈的北方的农民、战士,再联想到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物”与“志”间平和贴切,充满一种谐和之美。

“即景抒情”中“景”是景象(亦即形象)。比如《春》,作者通过写初春的美丽景致,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等文都属于这类手法。在“即景抒情”中,有两种不同的“情”“景”结合方式。一种“物”主“情”辅,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篇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致,无一字一词提及“爱”,但就在景致的描写中,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济南的喜爱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类抒情散文,它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表面看来,景似乎与情感无关,实际上,触景必生情,作者的情感融于景象之中;另一种是“情”主“物”辅,其内核是“情”,物随情移,情动景动,融景入情,追求的是“有我之境”,借客观外物来抒发主观情思,如宗濮的《紫藤萝瀑布》。无论哪种结合方式,都是“景”随“情”动,“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品读抒情散文中的“中国味”,感受中国文化,体会中国情结,学生定能够在中国文化这片土壤的滋养下“乐”无穷,“益”亦无穷。

相思桥抒情诗歌 篇9

我们曾相隔了四百年

今天我却离你如此之近

站在你的脊梁

我不想再攀登任何一个高处

悬空的细腰

美得苍凉,美的悲壮

沁凉的河水

狂野穿过泥土的芬芳

携着细小的.草木落叶、落花一路欢唱

岂不知这一别将是永远

反复洗了又洗的心经

在无数次缄默的雨后

只剩下模糊字迹

你的寂寥、一览无余

你在这里,我是虚无的

是谁,在这人迹罕至的崖壁上空

耗费巨资修建一座 如此宏伟的杰作?

一件孤衣,泪湿多少青衫袖

一袭月袍,素的耀眼

时间行至何处了?我有些恍惚

咀嚼咀嚼,就有泛黄的乡愁

永远说不清的孤独渴望与思乡

遍地都是回忆的鳞甲

那一件,暖了千年游子心的月衣

旅人一穿,就不曾脱去

这一年,出外的旅人

顺便掷了一把

叫做山葡萄的种子

于是石桥两岸

相思碧连天

整整一个下午,

我情绪万千,

只顾喃喃自语

灵魂也去了远方

诗篇还只吟了三句两行,

便听马蹄得得候鸟惆怅

桥径已久久不曾打扫

石栏布满厚厚的苔藓

那一块憩石,

不知在为谁空置

桥啊!

例谈散文中的借景抒情 篇10

关键词:意境;交融;相辅相成;和谐;相异;辩证统一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語皆情语”。散文中的情与景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情是景的魂,景是情的形。古诗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借景抒情是写景类文章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即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自然绚丽多姿,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枝一叶,时时会触动我们的心灵。古人有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作时如果把景物描写和抒情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出深远的意境。那么怎样使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触景生情法

“触景生情法”也就是“情以物兴”,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感,发出感叹抒怀的方法。《故乡的榕树》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景引出故乡的情,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的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乡,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漂泊天涯的游子么?”这哪里是对榕树说的,分明是呼唤着故乡的亲人,作者面对榕树捧出一颗赤子之心,抒发感人肺腑之情。又如茅盾《风景谈》中有这样一个写景片段:“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既有自然之景,又有人的活动,接着作者借这一特定景抒发内心的感受;“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借风景的描绘赞颂了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的活动。

二、情景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描写景物时,句句流露出感情,将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即作者在描绘景物时,不直接抒情,而是借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来渗透自己的主观感情。如苏雪林的《溪水》:“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的推到一个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的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的逃走了。”溪水的快乐,融入的其实是作者的快乐。再如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于梅雨潭绿的描写:“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借写景传达出作者对梅雨潭绿色的无比喜爱之情。又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抓住了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中的景物特征来写,写景之中流露出一种不满现实,幻想超越现实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辅相成,清单朦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悦、哀愁紧紧的融为一体。

三、寓情于景法

“寓情于景法”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寄托到景物中去,以景衬情的写法。即作者带着自己的某种主观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等)去描写客观景物,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达到景与情的和谐统一。朱自清的《绿》,通过描绘梅雨潭的绿抒发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全文依次写了瀑——亭——潭,处处流露出狂喜之情,把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寄托在这一片绿色之中,融情于景,还常常直接赞叹:“那醉人的绿啊”、“那满是奇异的绿啊”,抒发出难以抑制的浓烈的喜悦之情。茅盾的《风景谈》描写北国清晨,朝霞粉红,喇叭嘹亮,两个战士如雕像一般站在岗位上的情景,则烘托了作者对这些英雄战士的由衷敬仰之情。

四、情景相异法

“情景相异法”就是指作者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情似乎是相异的,或是景美情悲,或景丑情美,然而却是一种自然的反衬,辩证的统一,能够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茅盾的《风景谈》,写沙漠风光的单调、平板,反衬了人类活动创造“风景”的庄严、妩媚;石洞雨景画面,写了一个沉闷的雨天,在寂寞荒山的原始洞里,一对青年男女促膝读书的情景,自然界的贫乏,却反衬了人的精神生活的高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应充分体现“融”字,由景生情,由景入情,融情入景,都应该是非常自然和谐的,不能有丝毫的牵强附会,虚情假意。只有真情实意地写景,才能打动读者,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总而言之,完成以写景为主的文章,要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绝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只要掌握了方法,再多下点工夫,就必定能写出好文章来。

别样的相思抒情散文 篇11

关键词:散文教学,写景抒情,写作方法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过这样一句话:“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正如《前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我们沉浸于自然之美, 于万般喜悦中发现与感受。我们在自然中找到与万物相处的方式, 同时发掘更为本真的自我。“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 没有心灵的映射, 是无所谓美的。”

自然的美是广阔而丰富的, 而人感受到的美却是细微而独特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观看自然景物的同时, 都会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王国维先生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写景抒情类散文是散文写作中的一个大类, 但却是目前学生习作中的一处短缺。究其原因, 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作文一般只会出现在小作文这一项中, 所占分值不大, 看上去难度也不大;另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文章也写不出什么新意来, 无非是尽量多地运用几处修辞增加文彩而已。

事实上, 真正能够体现出一个人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的, 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文体。记叙文写人叙事、娓娓道来, 却往往显得中规中矩、波澜不惊;议论文论证说理、旁征博引, 却往往人云亦云、故作深沉;而写景抒情类的散文, 却轻灵自由、独抒胸臆, 是最能表达自我的一种文体。

要写好这类文章, 也绝非易事。虽然学生在习作中已经能掌握这类文章一些基本的写作手法, 比如注重写景角度的变化以及各类修辞的简单运用等, 但是要真正把这类文章写出彩, 笔力往往不够。本文将致力于探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能够出彩的一些写作手法。

一、腹有诗书, 从古诗文中汲取养分

在古典诗文中存在很多写景抒情的佳句以及种种浪漫的情怀, 在散文写作中常常可以借用。除此之外, 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常见的意象, 即那些能表达特定情感内涵的景物, 在写作中合理运用, 往往有助于更恰当地进行抒情。

比如流水往往带有时间的流逝感, 写青春渐老、韶华已逝, 可携“落红满地”这一意象入境。再比如要写一场雨, 同样的一种景物, 在不同的情感天空下, 显示出的内涵却大不同:有人从中看出温柔滋润, 万物萌生, 正所谓“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有人却从中酿出了淡淡的愁绪, 缱绻低回, 柔肠百结,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更有人独辟蹊径, 硬是在雨中炼出一份洒脱之意:“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又或者“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情”。古典诗词中那些浪漫优美的情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 依然能与今人产生共鸣。而当你人在景中, 心中有情, 那些古典的情愫纷至沓来, 锦言佳句往往也由此产生。

诗人以心灵映射万象, 代万物立言, 他们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成就一个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这也就是通常所言的意境。古诗词中文人写景, 常与画意相通, 是为“点染”之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一层层古朴萧然的秋意随着作者撷取的景物洇于纸上, 末了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表面上虽然是写人在景中, 实则写情, 全篇则点化为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的诗境。这样的一种笔法在现代文的写作中仍然可以运用, 景在情先, 以情驭景;情在景后, 画龙点睛。

二、调动所有感官, 寄予景物细腻的情感特征

真正的美文往往是从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之中, 于人人可见之处, 写出新意和独特来, 这样的文章才足够出彩。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一文, 北平的皇城人海之中那么多身在秋中的人不知真正的秋意, 唯独他, 一椽破屋之下, 在院子里那么随便一坐, 手捧一碗浓茶, 就在那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 就在那些驯鸽的飞声中, 在那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里, 在那蓝白色的牵牛花前, 也在那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前, 感觉到了十分的秋意。他的听觉、视觉乃至触觉在故都的秋天里都张开了细细的触角, 否则他又如何能写出那样的槐树落蕊, 写出它被脚踏上去的那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更写不出树影下那一条条扫帚的丝纹里, 隐藏着的那份细腻、清闲以及落寞之感。而这些, 都是属于秋的质感, 秋的情绪。当你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去感受, 方能感受到它的温度和呼吸。

曾在文摘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夜是怎样黑下来的》:学生写文章, 写下“夜幕降临了”这样的句子, 并为之沾沾自喜, 但却没想到被教语文的老先生批道:“滥语, 不动脑筋。为什么你不老老实实看一看天到底是怎样黑下来的, 然后把它写出来?”我因为这样的一句批语而对这位语文老师肃然起敬。而他的学生经此教育之后, 在后来漫长的人生中, 一直都很在意“天是怎样黑下来的”这回事。于是他惊讶地发现:“不同的时间地点, 不同的心境, 天黑下来的方式不一样, 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有时候, 天黑得很慢, 从容优雅, 层次分明, 像走T台的模特, 不停地换装……有时候, 天黑得生猛, 像一个沉沉的黑色渔网, ‘哐’的一声铺天盖地落下来, 天就黑了。有时候天黑得那么温柔, 真像小猫的脚步, 一点一点地挪到你的身边来。”

当我们真正以一种文学的态度去避免那些“滥语”, 运用细腻的感受去描摹, 我们的生命就会得到真正的扩展。美国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也说过, 自然之景纯然以它动人的外观, 不掺杂任何物质的利益而令我们感到愉悦。那每一阵轻柔的晨风, 每一个无语的黄昏, 都会在你的笔端浸染上一种难以言传的美感。

三、写出“理趣”, 赋予文章深刻的内涵

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是主体, 抒情是目的, 哲理是内在, 三者缺一不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和一般抒情散文中的情感不同。后者大都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 前者则与景物本身关系密切, 是作者见到景物后, 参照自己的人生阅历直接抒发出的人生感悟。因此, 写景抒情散文中的抒情往往自然真挚, 有感而发, 多运用象征手法来寄寓人生感悟, 字里行间处处是情。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中, 真正写景的文字并不多, 但却历来为人所称道:“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这写景背后的一份“理趣”。一群文人墨客在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聚集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饮酒作诗, 畅谈人生, 本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但是这样的快乐却引出人无端的伤怀, 人生中的一切“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诚如张爱玲所言:“细节是和美畅快的, 而主题永远悲观, 对人生一切笼统的观察都指向虚无。”这样的兴尽悲凉之感, 千古如一。品读此文空灵清淡的景趣, 生命感悟的理趣, 能够领略到这篇千古美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魏晋时代的风尚, 感受到王羲之独特的精神品位与审美雅趣。

又比如日本散文家德富芦花的《风》中有这么一小段文字:“风, 随处飘然而来, 随处飘然而去。不详其初起, 不知其终结, 萧萧而过, 令人肠断。风是已逝人生的声音。‘人’不知风打哪里来, 又向哪里去, 闻此声而伤悲。古人已经说过:‘夏秋夕昏寒凉气, 皆自飒飒风里来。’”这段文字, 于描写上是寥寥数笔, 但却将最常见不过的风写出了人生的况味。阅读这样的文字, 仿佛与如风的人生擦肩而过, 红尘之中的跌宕一生, 有谁去认真思索过我们的来路和去路呢?风萧然, 意飘零, 人间种种秋意生, 这样的一种文章意境, 正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透出的“理趣”。而这样的“理趣”, 令文章有了厚度和重量, 不再流于空泛的写景与抒情。

四、妙用“物我合一”, 达成最佳的抒情效果

“物我合一”这一充满玄妙的概念, 用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 其侧重点在于审美。这是一种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交融不分的心理状态, 即审美主体忘怀得失, 感到自身化为对象, 与对象融为一体的心境。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把我的情感移到物里, 去分享物的生命。”所以, 人若是以“物我本为一体”的心态来欣赏大自然, 山川草木便成为人自由心灵的寄托所在, 不正体现出大道之至美至乐了吗?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庄周梦蝶”这一典故中的境界, 即“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一典型的物我合一的境界。简而言之, 就是在审美与写作的过程中, 将自己化为景物的一部分来写, 常常能取得最佳的抒情效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有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多少直接写景的文字都比不上这一句的分量。这要是怎样的一份美, 怎样的一份眷念和痴缠, 才能使作者心甘情愿化身为景中的一部分?其抒情意味不言而喻。又曾经读到过一位女作家写“阳光”, 她写出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亦可以作为“物我合一”手法的典范:

“如果我可以留下阳光的片刻, 我愿意是舒展的, 柔软的叶片, 你抬头仰望, 就会看见一叶颤动的、清晰的、透明的绿;我也愿是向上翻卷的花瓣, 环绕着花心, 在天晴的日子, 花儿盛满一杯杯阳光, 微风吹过, 花儿醉了, 摇晃着闪亮的花影, 铺洒你的来路;我还愿意是微笑的尘粒, 在浓荫的树林, 蜿蜒的小径, 飞舞在一柱阳光之中, 两旁有青草和雏菊……”

为了写那捧阳光, 作者的心都醉了, 化身为叶片、花瓣乃至尘粒, 与阳光亲近无邪, 那是生命中最美妙的一种沉沦与分享, 在这里, 一草一木都是活泼有情的, 而人完全融于景中, 一丝呼吸, 一丝颤动, 都在抒写着自然间的美与感动。

上一篇:挖掘师生潜力激发学校活力下一篇:7字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