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经济学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2024-08-12

2016考研:经济学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共8篇)

2016考研:经济学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篇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介绍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属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本专业侧重于人口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它的专业优势在于人口学、经济学与环境、资源科学的交叉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人口与粮食安全,生态脆弱区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区域人口容量与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等。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按照自然、社会、经济实践和理论工作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才的需求,本着培养研究生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具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特长,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能在国家综合管理部门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等相关行业工作,应变能力强,能够总结概括工作经验、掌握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并自觉尽职尽责,在自己岗位上作出创新和贡献的人才。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就业方向

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1)关系人类生存发展,此学科的发展意义深远。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环境大国和资源大国,也是一个存在人口膨胀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紧缺问题的国家。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的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而是名副其实的“人口、环境、资源综合症”,并且这种深层次的“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综合症”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振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人类社会建设的迅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恶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2)此专业有长远的应用价值,总的前景不错。

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评价、环境经济分析、生态经济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所以这一专业的人才就业前景还是可以的,对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需要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的人才。

(3)目前就业出现困难,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作为理论经济学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加之经济学专业近年大规模招生,而且对工作的期望值偏高,地区性就业出现失衡,所以使就业呈现困难的局面。

就业方向:

1、到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

2、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和金融行业及其他类型企业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推荐院校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全国较强的招生单位有:

2016考研:经济学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篇2

一、红河州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

1、人口数量

人口增长率降低, 但人口惯性增长势头强劲, 稳定低生育水平压力巨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红河州总人口达到450.1万人,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413万人相比, 十年增加了37.1万人, 增长8.98%;平均每年增加3.71万人, 年平均增长率为0.86%。与1990—2000年这十年的情况相比, 年均增幅减少了1.03万人, 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了0.37%。2010年全州13个县市中人口超载的达11个, 仅有开远、个旧两市可继续吸纳人口。实施计划生育以来, 有效地抑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使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但红河州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仍高于全国0.57%的0.29个百分点, 高于全省的0.16个百分点, 人口总量在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9.75%上升到9.79%, 上升0.04个百分点。全州人口总量列全省16个州市的第4位, 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首位。

2、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老龄化进程加快。红河州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全州男性人口234.13万人, 占总人口的52.02%;女性人口215.96万人, 占总人口的47.98%;总性别比为108.42∶100。虽较第五次普查有所回落, 但仍高于107∶100的国际警戒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红河州0—14岁的人口为96.66万人, 占总人口的21.48%;15—59岁人口为304.78万人, 占总人口的67.71%;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48.65万人, 占总人口数的10.81%;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33.36万人, 占总人口的7.41%, 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56个民族中, 红河州有49个民族类别, 各少数民族人口达到257.23万人, 主体民族哈尼族、彝族人口数为183.3万人, 占全州总人数的40.72%, 占各少数民族人口数的71.26%;其中, 哈尼族78.97万人, 占少数民族的30.7%, 彝族104.3万人, 占各少数民族的40.56%。

3、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根据2010年红河州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全州人口中接受大学 (指大专以上) 教育的人口为9.52万人, 占2.43%;接受高中 (含中专) 教育的人口为33.31万人, 占8.50%;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口为92.09万人, 占23.50%;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口为181.43万人, 占46.30%。15岁及以上的文盲人口为31.47万, 占15岁及以上人口数的比重为8.9%。文盲人口由2000年的63.5万人下降为2010年的31.47万人, 下降了50.4%。据2007年红河州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 红河州有各类残疾人282496人, 其中城镇残疾人47772人, 占残疾人总数的16.9%, 农村残疾人234724人, 占残疾人总数的83.1%。

4、人口分布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人口空间分布不合理。比较2010年与2000年, 红河州城镇人口由105.6万增加到161.13万人, 增长52.59%, 每年平均增长4.32%, 城镇化率由25.57%提高到35.8%, 其中个旧的城镇化率达到70.7%, 开远的城镇化率达到69.5%, 蒙自城镇化率达到57.9%, 远远高于平均水平。

二、红河州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

1、经济发展现状

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 红河州生产总值相继突破了400亿元、500亿元和600亿元大关, 年均增长11.5%, 人均生产总值已达2000美元以上。五年共完成财政总收入631.85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达到225.60亿元, 累计完成财政支出559.94亿元, 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州市排序中继续保持第四位。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 粮食连年丰收, 年产量突破了140万吨。蔗糖、茶叶、畜牧和林果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有效推进。农业总产值达到173.97亿元, 年均增长7.2%。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04.4亿元, 年均增长6.3%。新型工业化全面提速, 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同步推进, 工业园区建设成效彰显。

2、社会发展现状

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 红河州累计投入科教文卫事业资金160多亿元, 年均增长53.3%。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提高, “两基”顺利通过国检, 小学、初中入学率稳中有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农科培训、科技普及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医疗救治能力明显提高, 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得到增强, 新农合参合率达95.84%。建成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 县乡“两馆一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得到有效实施, 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5.9%和95.6%。文化事业改革和文化产业培育取得新进展, 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体育设施不断完善, 竞技体育水平持续提高。

3、资源环境发展现状

2005年底, 红河州有62.48万公顷耕地。其中, 高度适宜耕地12.4万公顷, 占19.85%;中度适宜及以下的占80.15%, 中低产田地占的比例较大。现有林地面积151.6万公顷, 其中有低产林地20.7万公顷, 占14%。全州有城镇村工矿用地5.15万公顷, 人均占有0.013公顷;河州土地利用率只达72%, 还有66.3万公顷荒草地和裸土地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全州平均水资源总量148.12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水资源量97.56亿立方米, 地下水水资源量50.56亿立方米。到2005年底, 红河州共发现矿床 (点) 近1000处, 矿种49种;红河州区域内登记勘查面积5195.5平方公里, 占全州国土面积的16%, 其中, 个旧地区仍是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和科研的重点区域。全州有湿地面积1930平方公里, 约占土地面积的0.6%, 其中河流面积700平方公里, 湖泊面积1230平方公里。在对云南省20个主要污染物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中, 红河州的四个城市中开远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最高, 为1.91, 其次是个旧市为1.82, 河口县为1.53, 蒙自市为1.29。

三、红河州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人地关系紧张

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对粮食、能源等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再生产的惯性增长以及部分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现行政策反差较大, 流动人口、高收入人群、再婚人员违法多生育问题日益突出, 使得红河州的人口数量控制工作比较艰难。红河州人口总数占全省人口数的9.8%, 而粮食和GDP总量却分别占全省的8.9%和9.0%。尤其是位于红河州东南端的河口县, 由于地理因素, 全县97.8%为山区, 使得资源更加紧张, 人地矛盾突出。

2、人口规模对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压力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红河州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经济总量偏小, 发展质量不高, 资源型产业较大, 产业发展层次较低。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加大,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节能减排、生态建设任务繁重。州内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转型的问题, 在国务院确定的云南省资源枯竭城市中个旧市为其中之一, 经长期开发, 个旧市土地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 水土流失加剧, 地面水污染严重。经济发展模式单一, 城乡收入差距大, 都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人口结构失衡阻碍经济发展

就红河州人口年龄结构看,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使被抚养人口增加, 劳动力人口负担加重, 制约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影响小康家庭目标的顺利实现。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 将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造成严重的冲击, 危及社会和谐稳定。民族结构中, 红河州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全州总人口及汉族人口, 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滞后。就人口空间结构分布来看, 红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强, 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 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压力, 也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均衡与可持续发展。

4、人口素质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可持续发展以人口素质的提高为核心, 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可持续发展的质量, 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是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红河州人口素质较低, 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短缺, 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利用率的降低以及经济效益的低下, 这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要付出更多的资源代价, 产生更重的污染。而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方式, 建立资源有偿的观念和制度等, 都必须以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为基础, 以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前提, 由此引发了红河州人口素质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四、推进红河州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对策

1、稳定低生育水平, 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人口规模过大、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也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红河州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 控制人口增长, 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尤其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水平。增加民族地区教育资金投入, 加强基础教育, 继续开办人口较少民族大中专班, 重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 以人类资本建设提升地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 提高少数民族民众的身体素质, 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人作为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其素质高低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想要把人口“包袱”变为社会财富, 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必须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逐步实现由“廉价规模劳动力”向“技能劳动力”再向“知识劳动力”的转变, 实现质量对数量的替代, 不断提升红河州在市场中人力资本的优势。

2、优化人口结构,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优化人口结构, 促进人口在年龄、性别、城乡分布、贫富差距等方面的合理发展。各级政府及各级卫生部门应该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 有效地控制出生性别比偏高, 改变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严厉打击针对妇女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 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倡导“积极的老龄化社会”, 解决老龄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 加强以养老、医疗为核心的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 抓住人口红利的有利时机, 大力发展经济, 建立养老储务金制度, 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老年人事业的良好氛围。稳定和扩大城乡就业, 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 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举, 建立健全扩大就业、促进创业的有效机制, 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 支持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等灵活多样的、非正规的弹性就业形式。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促进跨区域劳务协作和国际劳务输出, 健全就业援助制度, 从而充分挖掘人口红利, 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3、改善人口分布格局,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把人口城镇化作为深化改革的主导力量, 改变城乡间二元结构和城镇内二元结构非均衡社会制度构架, 逐步建立城乡均衡统一的社会管理框架。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有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公共事业、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体化发展, 促进城乡大融合, 推动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4、综合整治, 努力减少生态赤字, 缓解人口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加强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全社会的共识。由于当前技术经济政策不配套, 资源综合利用管理体制未形成, 所以必须结合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手段制止各种破坏资源、危及环境的不良行为。对已经破坏了的环境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进行恢复与治理, 努力减少生态赤字。政府应提高环境意识, 对于工业三废、耕地、森林、草地的恢复, 应调整能源结构,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增强环保意识, 保护生态环境。在深入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低产林改造项目”、“城市增绿和绿色长廊工程”的同时,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实现红河州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摘要:本文从红河州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红河州人口发展现状以及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 力图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 同时研究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口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并对红河州未来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红河州,人口发展,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红河州政府:红河州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

[2]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队:云南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2016考研:经济学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篇3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是中山市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为综合解决这些问题 ,创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不仅显得十分必要 ,而且也非常紧迫。本文从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重点从中山市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现状及问题逐一分析,结合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的一般理论,从人口控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各个领域,从以下六方面研究适用于促进中山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高度重视并理性应对中山城市人口增长;(2)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

(3)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环境保护;(4)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5)抓住当前环境工作的重点;(6)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中山市的协调与和谐,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不断创造更多物质财富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有效利用区域资源。

2016考研:经济学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篇4

课程名称:(801)经济学共2页 第1页 说明:答案标明题号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的无效。

政治经济学部分

一、解释下列各组概念(每小题4分,共20分)

1、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2、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

3、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

4、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

5、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2、货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

3、资本循环及其必备的条件

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形成的主要标志

5、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基本途径

三、论述(25)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西方经济学部分

一、解释下列各组概念(每小题5分,共20分)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2、恩格尔系数与基尼系数

3、刚性工资与粘性工资

4、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二、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假定销售税一定、需求曲线不变,而供给曲线的斜率(或弹性)不同,那么销售税对消费者与生产者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用图表示出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的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并指明要素投入的经济区间及其表达的含义;斜率为负的等产量线又表达了什么含义?

3、利用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分析,说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过程及其效率状况。

专业: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课程名称:(801)经济学共2页 第2页 说明:答案标明题号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的无效。

4、现在各国都在讲扩大内需,有人主张政府发给每人一定数额的钱,有人主张发给每人一定额度的购物券,假如给钱与购物券的额度相同,请问这两种方法对总需求的影响一样吗?为什么?

5、财政政策的效果是否因IS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出现差异?并用图示说明。

三、论述题(任选一题,每题20分,共20分)

1、由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一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国这次也未能幸免,2008年下半年中国迅速调整了经济政策。请运用宏观经济模型说明此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对我国已经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评析。

2016考研:经济学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篇5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人大经济学实力强大,大师辈出,吸引了众多考生报考经济学研究生。

人大绝大部分经济类专业专业课考试科目为“802经济学综合”(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部分经济类专业专业课考试科目为“834经济学”)。为了帮助参加“802经济学综合”考试科目的考生复习备考,尚考考研辅导老师对“802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进行综合分析。

一、适用专业

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城市经济学

财政金融学院:财政学;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

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经济

环境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商学院: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商业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经济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公共管理学院:劳动经济学;房地产经济与管理

尚考考研辅导老师点评:

·初试考试科目为“802经济学综合”的学院非常多,考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后期确定所报院校和专业。比如,环境学院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往年分数都为人大经济类最低分,只要上线,一般能被录取。

·人大财政金融学院非常强大,但是考试竞争也非常激烈,报考该院的考生一定要足够强大。

·人大每一年除了给出经济类复试分数线,每个学院还给出分数线(分数线一般高于经济类复试分数线)。因此,考生后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所报院校和专业。

二、参考用书

人大经济类专业自2008年统考“802经济学综合”以来,不再指定参考书目。结合之前年份指定参考书目和考试难易程度(从最近几年“802经济学综合”考题来看,难度越来越大),推荐重点看以下教材:

1、《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该书非常经典,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相关专业指定为考研参考书目,是考研必备教材。最为重要的是,该书结构和条理清晰,概念明确,特别适合应试考试。

2、《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扩展》(第9版),尼科尔森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难度系数偏大,偏重于用数理角度分析微观经济学,适合于第二轮复习时使用。本书为人大经济类专业本科生上课所用教材。最为重要的是,近几年人大“802经济学综合”微观经济学部分考题与本书课后习题非常相似。比如,2010年一道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计算题,与本书第四章课后习题第4题非常相似;2011年一道关于“多工厂模型”的计算题,与本书第八章课后习题第6题非常相似;2012年一道求生产可能性曲线方程的计算题,与本书第十二章课后习题第8题非常相似;2013年第一道微观计算题就涉及到该书介绍的马歇尔需求函数和间接效用函数。从上述情况来说,该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推荐后期重点掌握,特别是课后习题。

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相对于《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来说,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编得不是特别好,较多阐述凯恩斯学派思想,对于古典学派、货币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学派着墨不多。另外,相对于第四版教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变动的部分可以说是完全照抄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因此,建议考生看完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重点看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

4、《宏观经济学》,曼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曼昆所著的《宏观经济学》作为中级宏观经济学畅销书,被人大经济类专业本科生作为上课所用教材,备受人大老师青睐。2012年人大“802经济学综合”宏观经济学部分最后一道计算题,就来自于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八章课后习题第3题;2013年人大“802经济学综合”宏观经济学部分最后一道计算题,就来自于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章课后习题第6题。另外,相对于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曼昆《宏观经济学》在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政策争论等方面予以了详细的介绍,对复习备考很有帮助。

5、《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方福前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从近几年人大“802经济学综合”考卷可以看出,人大“802经济学综合”特别喜欢在各学派观点的比较上出考题。比如,2011年出了一道论述题,要求结合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货币供给增加的长短期影响;2012年出了一道简答题,要求分析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争论和分歧。对于各学派的介绍以及各学派观点的比较,推荐考生看人大方福前教授所著的《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该书对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供给学派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等学派思想予以了详细介绍。

6、《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教程》由人大已故资深经济学教授宋涛担任主编,该书资本主义部分写得非常好。注意,考生要用最新版第10版教材复习备考哦。

7、《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虽然人大“802经济学综合”统考之前单指定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作为政治经济学部分参考书目,但推荐考生看下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这本教材,该教材社会主义部分写得好。复习过程中,可以将逄锦聚《政治经济学》与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两本教材对应起来看,以便更好地理解政治经济学理论。注意,考生要用最新版第5版教材复习备考哦。

尚考考研经济学考研辅导老师点评:

·每次跟学员介绍要看这么多的书,经常有学员摇头和叹气:要看的书太多了,太有压力了。记住一句话: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如果打定主意一定要考上,一定要多加油努力才行!

·专业课想考高分且学有余力的考生,有时间推荐再看看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八版)、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十版)等教材,对复习备考有一定的帮助。比如,2010年人大“802经济学综合”出了一道简答题,要求用规模经济递增、规模经济不变和规模经济递减来分析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很多考生对此知识点不了解,事实上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一书对此知识点给予了介绍。

·按复习顺序:先看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看后就看尼科尔森的《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扩展》(如果觉得跨度太大,可中级夹带着看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学完微观,看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看后就看曼昆《宏观经济学》。最后才看政治经济学(原因在于,很多高校不考政经。如果你复习到一个阶段,发现考上人大概率很少,打算换学校,之前如果看政治经济学,碰巧目标院校不考政治经济学,之前的复习白费了。)

三、考试题型

人大“802经济学综合”考卷包括三部分内容:政治经济学(50分)、微观经济学(50分)和宏观经济学50分。

2016考研:经济学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篇6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比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发展的不协调性凸显。中国作为人口大国, 人口密度大, 人口老龄化严重, 自2002年后整体经济进入重工业化时期, 资源消耗面临更大的压力, 环境污染有加剧的趋势。而人口问题是社会中最基本的问题, 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迁的过程中, 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过渡的过程。经济要健康发展, 就必须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Jorgenson (2010) , Jorgenson (2013) , M ishalani (2014) 等认为人口增加会增加资源的消耗、导致环境的恶化, 而减少人口有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状况。K ronenberg (2009) , Zagheni (2011) 等认为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的提高会导致环境恶化。宋杰鲲 (2010) , 李楠等 (2011) 等通过研究发现人口的增加、人口城市化等均会导致环境污染的加剧。

二、理论模型

(一) 理论模型推导

假设E是当期资源的消耗量, 在产品生产函数中, 假设在生产中只产生一类环境污染物, 同时忽略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 仅考虑在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所带来的污染, 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物作为在资源消耗时产生的副产品, 纳入生产函数, 并且对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假定污染流量方程为:

结合相关文献, 将资源和环境视为与劳动、资本类似的生产要素, 将其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考虑到环境污染对物质生产的贡献为负, 因此整个社会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Y表示总产出;K表示资本存量;N表示有效劳动;其中有效劳动可以表示为:

其中τα表示技术水平;α表示人均受教育年限, 假定人均受教育年限越长, 技术水平越高;L表示劳动力。将式 (1) 和式 (3) 带入式 (2) 得到:

在戴蒙得世代交叠模型的基础上, 将生命周期由两期扩展为三期, 考虑储蓄率的决定。并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1:每个个体存活三期, 分别为少年期, 中年期, 老年期。少年期不生产, 靠借贷消费, 消费用Ct表示, 中年期生产并消费, 假设中年期通过进行生产而获得工资收入, 记为Wt+1, 消费记为Ct+1, 老年期的消费来自中年期的储蓄, 老年期的消费记为Ct+2, 中年期的储蓄记为St+1。中年期的人数为L, 假设少儿抚养比为cd, 老年抚养比为od。为简化模型, 不考虑各个时间利率水平的变化, 因此记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利率水平均为r。

假设2:人口是自然增长并自由迁移的, 由于人口增长率等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迁移率之和, 因此当期人口规模可以表示为:

其中, n表示基期人口规模;g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m表示净迁移率。

根据假设1和式 (5) 可以得到:

根据假设1, 行为人中年期的收支方程为:

行为人老年期的收支方程为:

为方便起见, 本章没有沿用D iam ond (1965) 的效用函数, 而是借鉴了V arvarigos (2013) 的效用函数, 令Ut=ln Ct。行为人的效用取决于当期的消费, 用ρ∈ (0, 1) 来度量跨期的时间偏好, 则t时期出生的行为人的一生的效用函数为:

根据 (6) 和 (7) , 在约束条件下, 构建个人效用函数最大化的拉格朗日函数:

通过对式 (10) 求一阶偏导可以得到:

假设资本K的回报率为R, 劳动的回报率为W t+1, 企业的利润为π。则根据上述假设假设, 企业的利润可以表示为:

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求导可以得到社会的储蓄率为:

在不考虑折旧、税收、进出口的情况下, 国民计划支出 (总需求) 等于消费加投资,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YD=C+I。国民计划收入 (总供给) 等于消费加储蓄,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YS=C+S。在均衡条件下, YD=YS, 则S=I经济社会的产量或者说国民收入就决定于总需求, 因此必有投资等于储蓄, 则社会经济的产量可以表示为:

其中, c表示人均消费水平。

结合以上各式可以得到:

(二) 模型结论

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影响为负, 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影响为正, 人均受教育年限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影响为负。

三、实证分析

(一) 模型设定

根据理论模型, 代表人口发展的三个要素:人口适度、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以及人均消费水平均会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造成影响。因此, 本文选择能源消耗量e来反映资源消耗, 工业废气排放量p来反映环境污染情况, 分别选取人口自然增长率g和人均受教育年限a来反映人口适度, 少儿抚养比cd和老年抚养比od来反映人口结构, 人口净迁移率m来反映人口分布, 同时选取第三产业产值占G D P的比重is作为控制变量。考虑到经济惯性的影响, 故设立如下的动态面板模型来对进行研究:

(二) 实证检验结果

为了避免内生性, 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来进行研究。由于G M M用的比较广泛, 而系统矩SY S_G M M可以避免差分矩D IF_G M M过滤掉不随时间变化的值, 因此本文选用两步SY S_G M M进行研究。

说明:***表示p<0.01, **表示p<0.05, *表示p<0.1;各模型对应的自变量检验结果见括号内的数值;

从表3.1和表3.2的 (1) 列和 (2) 列可以看出在加入控制变量产业结构前后各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和显著性保持高度一致, 说明检验结果稳健。

从表3.1和表3.2的结果可以看出, 前期的能源消耗量对当期有惯性影响, 前期工业废气排放量对当期也有惯性影响。少儿抚养比对能源消耗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均为负, 人口净迁移率对能源消耗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均为正, 人均受教育年限对能源消耗量的影响为正, 这与第二部分的理论模型结论是一致的。老年抚养比对能源消耗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均为正, 我们猜测这是因为随着老年抚养比的提升, 中国人的储蓄养老偏好加强导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对能源消耗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均为负, 本文给出的解释是随着人口的增加, 大家会节约消费, 从而导致了能源消耗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减少。人均受教育年限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为负, 本文认为这是因为教育水平带来技术水平提高从而达到减排的作用事由累积效应的, 只有当教育水平达到一定值后才会实现。而产业结构有利于节能减排, 这与现实相符。

四、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 发现只有人口总量和质量适度、人口结构优化, 人口分布合理, 经济增长平稳、产业结构优化才能促进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因此本文建议加强教育投资, 优化教育结构, 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促进人口结构优化。解决区域间收入差异过大的现状,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拒绝粗犷式的发展模式, 建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 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摘要:以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均受教育年限来反映人口适度, 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来反映人口结构, 人口净迁移率来反映人口分布, 从衡量人口发展的人口适度、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三个角度探讨了人口发展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在理论研究上, 将资源与环境纳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并结合个体储蓄模型和企业决策模型, 考察了人口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机理。在实证研究上, 利用1993年2013年全国29个省份 (西藏、重庆数据不全被剔除) 的数据就人口发展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口发展,内生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Jorgenson A K, Clark B.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leve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population size:an assessment of region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1960–2005[J].Plo S one, 2013, 8 (2) :e57107.

[2]宋杰鲲.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及减排对策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0, 01:37-38.

先精后通之考研政治经济学 篇7

新大纲政治经济学内容基本没有变化,仍然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考研(微博)政治的五门学科中理论性最强的一个学科。其中政治经济学这部分内容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理论性和一般性,下面我们对这门学科的特点作出分析并介绍基本的学习方法。

理论性是指它所阐述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包括列宁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理论分析,它的各个章节、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比较严密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一般性是指它虽然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其中的经济规律、原则具有一般性,即对于社会化大生产、对市场经济是完全适用的,可以用来分析说明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某些问题和现象。

尤其对于很多以前接触政治比较少的理工科学生,在初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这部分内容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准确理解、系统把握本学科中各章节所阐述的基本理论、概念、范畴、规律和观点。由于本学科自身的理论性比较强,概念、观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比较紧密,考生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有关的知识点。

对单个基本概念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里一定要非常强调“理解”两个字。例如《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配套强化指导》第五章第一部分我们讲到关于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个基本概念的要害在两点,一是“劳动产品”(这是它的基本性质,反过来说就是未经人类劳动的产品不属于商品),二是“用来交换”(这是它的生产目的,反过来说就是自用的产品不属于商品)。如果理解了这两个要点,就可以很轻松地判断“阳光”(未经人类劳动)、“农民自产的口粮”(用于自我消费)到底是不是商品。如果能举出现实的例子作为对概念的解释,理解和掌握自不待言。

事实上,在每年政治试卷“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的试题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直接考查基本概念、范畴和规律;甚至某些主观性试题的回答,也要求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为基础,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论、概念、范畴、规律和观点后,才具备了运用这些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经济运行中的现象和问题的可能。

2.深入、多角度理解重要的概念、范畴和规律。学习要靠悟性,不是看谁的学习时间长,平常多思考,多角度揣摩需要深入掌握的重要概念,把握这些概念、规律本身的来龙去脉,了解这些概念、范畴、规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这样做是因为,在历年政治考研试卷中,政治经济学部分的试题,往往并不是简单地考查某个概念、范畴和规律,而是把几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范畴放在一起,要求考生分析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一点在多项选择题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而多项选择题往往又是难度最大、最容易失分的一个题型。例如在考查“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时,要求考生精确把握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细微点。

3.复习要循序渐进,不要着急。开始过第一遍知识点的时候要认真、深入,不留后患,哪怕慢一点也没关系。在平时学习中就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即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现象、问题以至党的有关方针政策。

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这部分内容本身具有一般性,因此,在试卷出题时,往往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现象和问题。比如运用资本积累理论分析失业问题等。

4.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会贯通。近年来考研政治试卷命题的一个显要趋势,往往是给出一个或几个材料或观点,要求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分别加以分析和说明。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来说,经常会与当代经济与政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合起来出题。比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会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及形式政策结合起来命题。

2016考研:经济学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篇8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了我国的人口、资源及环境发展的现状,并且论述了三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协调问题。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一、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为12.95亿,其中大陆人口为12.66亿。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大陆人口10年间共增加1321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2001年我国年人口出生率为13.38‰,死亡率为6.43‰,自然增长率为6.95‰,总和生育率水平为1,8%。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2000年,我国15岁及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为850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2%,比1990年的15.88%下降了9.16个百分点,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由1990年的1422人上升到361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由8039人上升到11146入。同时,我国入口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0年,我国15-64岁人口比例为70.15%,比1990年的66.74%上升了3.41个百分点,0-14岁人口比例为22.89%,比1990年下降了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6.96%,比1990年上升了1.39个百分点。

可见,我国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流动人口四个高峰相继到来,且相互叠加,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以及男女性别比例等问题交织,实现入的全面发展、统筹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资源发展的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将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资源问题已成为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我国资源消耗的高峰期已经到来。根据中共十六大战略部署,我国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将在高速运行20多年的基础上,继续高速运行10多年,年均增长速将达到7.2%。高速发展战略离不开大宗资源的支撑,中国资源需求将急速增长。目前,我国90%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是来源于矿产资源,30%以上的农业用水和饮用水也都是来自属于矿产资源范畴的地下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矿产资源的消耗已呈激增态势,而我国目前在资源的使用上高消耗、高浪费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紧张形势。

(2)我国资源的自身供给严重不足。我国在资源总量上可称丰裕国,但在人均资源分配量上却是贫乏国,铁,锡、石油、天然气、钾、硫等大宗性矿产资源更为不足。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完全依靠国内资源的局面将难以为继。据测算,按照现有探明储量和消耗速度,我国目前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到2010年可以满足需要的只有21种,到2020年只有6种。其中,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当属石油和铁矿石。一般认为,当一国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达到20%-30%时,就面临较高的风险。据此判断,我国将在未来5-10年遭遇“资源安全”问题。10-20年,这一问题会变得严重起来。以2000年我国石油实际供应量为基数测算,如果供应量减少1%,使GDP的增长率下降5.83个百分点;如果减少5%,则GDP将负增长。2020年前后,若没有充分准备,“资源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瓶颈。我国环境发展的现状

30多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目前,虽然我国局部地区的污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治理,但总体上看,污染程度依然居高不下,而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10%的速率增长。不少城市由于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而受到“垃圾包围城市”的困扰。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生产造成的水源污染及土壤污染、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和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等等,使得我国农村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2)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广泛分布,局部地区存在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随着城市化和工矿业的发展,地表扰动、植被破坏等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到356万平方公里,目前水土流失已经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3)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开采技术或冶炼技术等原因,我国矿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矿区,由于废气、粉尘及废渣的排放,使矿区的大气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矿业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废水,破坏了矿区的水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由于露天开采等粗放的开采方式,造成矿山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采空区的塌陷都极为严重。据对全国1173家大中型矿山调查,由于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遭到破坏的土地分别达到了1706.7公顷和743.5公顷,治理投资的费用高达2393.3万元。采空塌陷区面积达到201.4公顷,占矿山开发破坏土地面积的39.57%。同时,矿山开发占用并破坏了大量土地,并极易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4)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我国的生物多样性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目前大约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处于濒危状态,约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有398种脊椎动物处在濒危状态,约占我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

二、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发展一直处于不协调发展的状态。目前,这种不协调发展的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而且还产生了新的不协调因素,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严峻性。人口、资源与环境整体发展不协调

当前,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消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人口与经济之间的不协调发展关系,主要表现在人口总规模急剧膨胀和劳动力适龄人口数量庞大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主要表现在,随着经济产值增加,加大了对资源的大量

消耗和浪费,使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不断受到削弱和破坏,已出现了某些重要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主要表现在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日益严重的污染和自然生态持续恶化。从另一方面来看,被污染、破坏的生态环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人口、资源和环境各个子系统的内部发展不协调

从我国目前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人口、资源和环境各子系统内部发展不协调的现象非常普遍。人口方面,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有效地抑制了人口自然增长,延缓了高峰期到来的时间,但同时,我国目前人口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1)年龄结构的问题。我国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到2020年我国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到2040年达到峰值年龄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17%;

(2)新生人口的性别比例失调。2004年7月15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有的省份竟达到135:100。到2020年,我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4000万,这意味着平均五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将有数千万的男子无妻可娶,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光棍”,而且这一现象从明年开始将逐渐显现出来。

(3)人口将逐步进入负增长阶段。目前,我国的一些地区,如上海、武汉、浙江的余姚、常德、闽中等都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尤其是上海,已连续十几年出现负增长,这已经拉开了我国人口负增长的序幕。同时,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仍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我国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短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1/6,人均草原面积不足1/2,人均矿产资源也只有1/2。随着人口增长,各种有限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还将持续下降,对资源的需求却会大幅度上升。同时,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仍将是一个长期面临的问题。尽管科学技术进步将缓解一部分压力,但总体上仍将加重资源负荷,特别是加重了对土地和淡水资源的压力。我国环境资源系统的主要生物资源承载能力已接近超负荷的临界状态,一些有限资源已进入了承载力的临界点,如农业资源日益紧张,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我国的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也直接影响着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国的人口增长和快速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也超乎寻常的增长。我国正以历史上最严峻的生态环境,担负着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人口活动量,生态环境压力超越了大自然许多系统的临界平衡极限。它直接威胁着当代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并将不断深化成为下个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危机之一。

上一篇: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下一篇:非遗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