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基于中西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对比

2024-06-16

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基于中西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对比(通用5篇)

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基于中西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对比 篇1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与翻译

本文探讨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表现和对翻译的影响.通过对比提高翻译质量,使译文更自然、更贴切、更符合目的.语的思维方式.

作 者:丁铭 林欣达 金海英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2007“”(35)分类号:H059关键词:中西方思维方式 差异 汉英翻译

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基于中西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对比 篇2

作为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而存在的统一体, 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和交际桥梁, 其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思维。正因为有了思维活动的介入, 语言才不再是一些未经加工的、杂乱无章的材料。思维也同样不能脱离语言, 没有语言, 思维无法定形同时也缺乏表现形式。而思维又包含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它们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判断方式都有所不同。

2英语重抽象, 汉语重具象

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结构各有特点。从总体上看, 汉民族则以直观性、整体性和体悟性的思维模式为主;英民族的思维方式则更倾向于分析性、个体性和逻辑实证主义。

造成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分别是文化本质、哲学基础和文字及字母的形成发展。首先, 就文化范畴而言, 语言和思维都分属其中。我国学者吴森教授在论及中西文化精神基本差异时指出:“西方文化有三大支柱, 即宗教、法律和科学。我们的东方文化有两大基石, 一为艺术, 二为道德。”具体来说, 西方文化由于继承了古罗马、古希腊的传统, 其最大特征是“尚思”。而“尚象”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特点。自古就有《周易》记载的“观象制器”来阐释中国文化的起源, 汉字的衍生及构字之法来源于“象形”, 天文历法通过“观象授时”来研究气候变化, 中医诊治患者时采用“观面象”来判断疾病。汉民族这种注重“观物取象、设象喻理”的传统心理和思维模式使得汉语常常用生动形象的词语来阐释事物, 如狼吞虎咽、鹤立鸡群、虎背熊腰、举棋不定等。同时也喜欢用具有概括意义的指称词语, 如用笔墨纸砚来泛指书写用具, 柴米油盐来比喻家庭生活中的琐事, 花草树木来概括景物。

其次, 就哲学基础而言, 西方哲学具有逻辑化、批判化和体系化的特点。东方哲学的特点则形式化、宏观化和继承化。亚里士多德开创的以理性和逻辑性著称的形式逻辑以及欧洲的理性主义是英语的哲学背景基础, 逻辑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特点就是抽象性。汉语则不同, 盘亘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具有形象性的儒、道、佛的悟性塑造了中国人长期以来擅长于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特点。

字母和文字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原因。西方文字的始祖是出现在大约公元前1500 年前的腓尼基字母。腓尼基人觉得当时使用的楔形文字太过复杂, 于是创造出了一种简单并易于速写的文字。这是西方文化高度抽象在语言中的反映。至于汉字, 现存最早的汉字产生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当时的先民们使用的文字取材于与社会生活较为贴近的事物, 如把劳动产物和劳动对象作为构字的基础, 或是来源于野兽和家禽的形象, 亦或参照自然物象。从构字形态的文化内涵上来看, 这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特征的构字方法塑造了中国人思维的具体化和形象化。

3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英汉抽象与具体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不仅直接体现在文字的构成和发展上, 对词汇的使用方式、词义的表达形态、句法的结构阐释, 直至双语互译也都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在语言形式上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差异。

(1) 英语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 语义和抽象化程度较高

英语的词义虚化手段主要有:用虚化词缀构词、用词化手段使语义虚化和抽象化, 以及用介词表达比较虚泛的意义。可以使词义虚化的词缀为英语的抽象表达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前缀和后缀的添加都可以构成新的单词。词义虚化在扩充英语词汇的同时更丰富了英语语言的表达方式。此外, 作为本身就是虚词的介词, 在英语中的使用十分频繁, 如在以下三句话中同样的介词词组in for却分别表达了“怀恨在心”“吃苦头”和“申请”这三个不同的意思。

①Bob has it in for George told the teacher Bob cheated in the exam.

因为乔治向老师报告鲍勃考试作弊, 鲍勃就对乔治怀恨在心。

②When your mother sees your torn trousers, you’ll be in for it.

要是你妈妈看到你的裤子撕破了, 你准得吃苦头。

③ I understand he’s in for a job in the company.

我知道他在申请公司的一个职位。

(2) 汉语是意象性语言, 文字符号具有象形、会意和形声的特点

汉语喜欢用具体形象的实体化概念来表达抽象的概念, 常用生动的具体化事物来喻事喻理。从语言形态的角度来看, 这是因为汉语缺少像英语那样的形态变化。在表达抽象概念时, 汉语往往采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 用范畴词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或用形象性词语使抽象意义具体化。英语则习惯使用大量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的行为抽象名词来表示动作意义, 汉语若用相应的名词表达, 就会显得僵硬死板且不通顺, 汉语可充分利用自身的动词优势来解决这一问题。如:

④He waited for her arrival with a frenzid agitation.他等着她来, 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⑤High blood pressure is a contradication for this drag.高血压患者忌服此药。

⑥He had surfaced with less visibility in the policy decision.在决策过程中, 他已经不那么抛头露面了。

4翻译中的转换策略

高质量的翻译不仅应做到语言形式的最大对等转换, 更要考虑到思维方式的变换, 即译入语民族的心理和文化接收能力。对语言的转换和翻译的研究必然离不开与其密切相关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研究。因此, 在翻译时, 不能生搬硬套, 不进行合理的转换就用源语言的思维模式去直接取代目标语言的思维模式。

英语遣词造句注重句子形式的规范性和连贯性, 强调显性的连接, 常用各种形式的连接手段。英语句子中的连接形式和方法不仅数量大, 而且种类多, 如为了连接主句和定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等使用的大量的关系副词、关系代词、连接副词和连接代词;而为了连接词、词组、分句或从句又使用了大量的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与英语构造句子的手段不同, 汉语句子更注重隐性的语义连贯, 不苛求结构的规范齐整, 倾向于以神统形, 形式连接手段很少甚至不会使用, 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语法意义多隐含在字里行间。所以, 在汉译英时, 应首先体悟句子表达的功能、含义, 再去分析确定译文句子采用哪种结构、形式;而在英译汉时, 要先拆分句子的结构、形式, 从而分析出其转换成汉语后所要表达的相应含义。

最后, 有关采用直译和意译哪种翻译方法的问题, 至今仍争论不休。直译是最大化限度地保持原文形式和原文内容的翻译方法, 意译则是在尽可能追求原文内容传达的条件下可以牺牲原文形式。要准确并且流畅自然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就必须把源语言的表达方式改成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表达方式。正如英国语言学家Firth所说: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千差万别, 不经过正确的转换而做出的翻译必定是词不达意、晦涩难懂的。由此可以看出, 好的翻译方法应致力于达到二者的统一, 片面强调一种翻译方式而忽视了另一种都是不恰当的。在翻译时具体更多地采用哪种翻译方法, 要视句子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汉语和英语句子结构形式基本相似, 且具有一定对应关系的情况下, 宜采用直译为主。而在翻译具有文学性、艺术性的文字时, 更倾向于采取意译的方法, 使得原作的艺术特征和表达美感能够尽可能多地展现出来。

5结语

英语重抽象、汉语重具象的思维差异追溯其本质是由思维的民族性造成的, 形成发展于民的文化土壤中。语言的翻译或研究者, 不仅应把握两种语言遣词造句从结构到语义的差异性特征, 还应对两种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从思维感知的高度把握语言的合理转换, 用重抽象的英语式理性思维使得翻译“达意”, 并用重具象的汉语式感性思维使其更为“传神”。

摘要:英语擅长于理性的抽象思维, 汉语倾向于感性的形象思维。而语言和思维又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两种不同思维有助于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不相通之处, 从而使翻译的转换更为通顺自然。

关键词:语言,思维,抽象,具体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26.

[2]曹军毅.汉英语符结构透视:中西文化精神比较[J].外语学刊, 2002 (2) :92-95.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4]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思维方式在翻译中的转换 篇3

一、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对比及其对语言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这使得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注重从整体上观察事物,借助知觉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不讲究分析论证。因此,中国的思维方式具有主体直觉性特点。直觉思维“通过静观、体认、灵感、顿悟,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而快速地获得整体感觉和总体把握,重直观内省,轻实测论证,重内心体验,轻试验论证,重知觉顿悟,轻理论分析”。这种重视灵感、直觉的思维方式使汉民族惯于用形象具体的语言思辨。

西方传统哲学注重理性、分析、推理和实证。逻辑思维不依赖直觉感性认识而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因此,西方人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事物,重分析论证。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中西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反映在汉英两种语言的组织结构上。中国的主体直觉性思维表现在文字上就是汉字具有图像性。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状、声音、印象等的直接感知而创造了汉字的雏形—象形文字。如“山”、“日”、“月”等,正是根据事物本身的具体形状而创造了代表该事物的文字符号;再如,双“木”构成“林”,三“木”构成“森”,三“人”构成“众”,既形象又表意。这种构字法正体现了汉民族的直觉性思维。而从英语字母及hill, sun,moon, woods, forest, people这些单词本身无法得知其意义。

在语言组织结构上,汉语句型结构灵活、松散,习惯用意义来组织内容,逻辑关系暗含在句意中。因此,多用意思连接的分句或单句,即多“流水句”,且句子短小、明快,横向铺排。如:“登上日观峰,举目远眺,只见山外有山,景外有景,无限风光,摄人心魄”。

英语组织结构严密,句内有各种连词、介词、关系词等连接,主从衔接、主谓一致,层次分明,成叠床架屋的结构。

二、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

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必须转换思维方式,使译语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和行文习惯,避免翻译腔,做到准确、生动,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汉语句段结构松散,呈流散型,主要通过字词的意义连接;而英语句段由主谓提挈,讲求句内的衔接与连贯。所以汉英翻译时,要理清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按英语的语言特点,寻求句内的衔接与连贯,做好句子的构建与整合。

1.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祖母及舅氏姐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住?(《红楼梦》)

译文:You are young and delicate, with no mother to take care of you, no sisters or brothers to look after you. If you go to stay with your grandmother and uncle’s girls, that will take a great load off my mind. How can you refuse? (杨宪益、戴乃迭译)

英语的逻辑思维方式导致“英语主语具有逻辑思维的倾向,凡是符合逻辑的就可以做主语”。(张光明,2001:125)因此英语句子主语具有非人称性和抽象性;而“汉语的主语具有很大的词类兼容性”(刘宓庆,2006:91),是“话题主语”。英译汉时要根据汉语的特点作适当的调整,使汉语译文通顺、地道、准确。

2.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

译文:医生非常迅速地到达了,并且仔细地检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复了。

英语的逻辑型思维呈线性,往往采用直线推进的演进方式,这种“线形的”逻辑使得西方人采用直接交流的形式,表现在语言组织上就是习惯首先说明观点、看法,点明主题,然后再依次说明其他细节或进行分析,所以英语句子的意义重心在前,修饰成份在后;汉语恰恰相反,修饰成份在前,意义重心在后。所以我们在英译汉的时候,常常有必要把英语句子的语序颠倒过来,以符合汉语句子的语序特征。

具体来看,英译汉中语序的处理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汉语译文和英文原文语序完全颠倒

(1)Such is human nature in the West that a great many people are often willing to sacrifice higher pay for the privilege of becoming white collar workers.

译文:在西方,很多人宁愿牺牲高薪,以换取成为白领的特权。这也是人之常情。

(二)汉语译文语序和英语原文语序部分倒置

英语的句子中有时有多个修饰成份,翻译的时候不能仅仅简单地把句子的前后部分倒置,而应该在遵守倒置方法的大前提下,根据情况重新安排汉语的语序。

(2)The office buildings market in Pudong is very prosperous thanks to the gradual centr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buildings in some areas, and to the preferential policies implement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which promoted the sale and rent of the office building a lot.

译文:由于一些地区逐渐集中建起了高质量的楼群,当地政府实施了优惠政策,推动了房地产销售和租赁的增长,浦东办公大楼市场繁荣。

(三)特殊句子,需保持原语序

(5) Even plants can run a fever, especially when they’re under attack by insects or disease.

译文:植物也会发烧,尤其是在他们遭受病虫害侵袭时。

分析中西思维差异,并不意味着要改变自己的文化或放弃对自己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是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以帮助揭示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和特征,并有效地把握住语言、思维、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实现不同语言间的转换,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中西思维之间的差异使英汉语言差别悬殊,在双语的转换过程中兼顾二者的思维习惯,有助于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和行文习惯,提高译文的质量,增加译文的可接受度。

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基于中西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对比 篇4

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处理意识和信息的一种活动。思维主体是对信息进行自觉主动操作的物质。意识和信息是思维活动的对象。而思维方式不仅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标准, 而且也是沟通语言和文化的桥梁, 它对人们的言行举止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 思维方式与语言息息相关, 它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 反过来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 也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另一方面, 思维方式也与文化息息相关, 它是文化心理等特征的集中表现, 同时又对文化心理等要素产生一定的制约影响。思维方式表面上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特性, 而这两种特性的相互作用即形成了思维方式的演变和发展。因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事物的角度有所不同, 所以人的思维方式也就迥然相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即造成了语言差异, 语言的使用体现了思维的选择与创造。语言翻译的过程, 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而且也是思维方式的变换。要了解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和语言及其文化之间的关系, 就必须深入探究与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思维方式。

2 英汉思维方式与语言结构的分析对比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之所以能够形成, 原因是它由该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传统和哲学背景之下缓慢确立的, 而民族语言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凝结作用。

2.1英语的思维方式及其语言结构

简而言之, 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各民族的思维形式, 长期以来均具有一种重分析与重理性、重个性思维与重逻辑思维、重形象比喻与重抽象表现、重结构严谨与重形式完备等诸多较为鲜明的特征。

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来看, 英语的思维方式一方面会在语言上得到反映, 另一方面也会在语言的影响下得到反映和固化。英语属于一种形态型语言, 其特点决定了不管是词汇组织、句法类型, 还是语篇结构, 都须借助语言形式手段来展现其句法关系, 实现词语或语句的衔接, 侧重的是语言形式上的接应——形合 (Hypotactic) 。

2.2汉语的思维方式及其语言结构

概括起来, 汉语始终呈现出的是一种重悟性和重感性、重范畴和重整体、重整体思维和重直觉思维、重主体意识和重具体表现等众多颇为明显的特点。

反映到语言结构中, 汉语的这一思维方式会在遣词造句以及段落谋篇上渐渐形成一种注重模糊关系、隐含关系和内在关系的语言结构特点。具体表现在造句或连篇时, 汉语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 而是依据词语或句子的逻辑关系或语句意义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 注重的是行文意义上的连贯——意合 (Paratactic) 。

3 英汉思维方式及其在语言上的应用

3.1 英语重抽象思维, 汉语重形象思维

英语在注重形象比喻的同时, 又善于抽象表现法。抽象表现法主要体现在大量的抽象名词中。这类词指称笼统, 含义概括, 便于表达微妙的情绪和复杂的思想。

汉语在注重感性与形象的同时, 偏重于多用具体的表现法。常常以实的形式代替虚的概念, 以具体的形象表述抽象的内容。

考虑到英语抽象思维与汉语形象思维的特点较为显著,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 可以考虑运用汉语的具体表现法来对待英语的抽象表现法, 这样可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思维模式与语言特点。

(1) Messi’s present style of playing football reflects a determination to acknowledge that he has fully integrated into FCBarcelona during this season.

译文:梅西现在的踢球风格表明他决心承认自己在本赛季已完全融入到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了。

分析:此例中的英文单词“determination”为抽象名词, 英译汉时, 可考虑将其转换为有具体动作的动词来翻译。

(2) It is uneasy to make a classifi cation of many proposals of how to avail against Messi’s fast attacking that those senior football experts advanced before the fi nals.

译文:决赛前那些资深足球专家提到的如何抵挡住梅西快速进攻的众多建议难以归类。

分析:考虑到汉语的思维方式及其语言特点, 可将本句中的抽象名词“classification”转为带有实际意思的动词加以翻译, 这样的汉语译文会显得更加流畅自如。

3.2 英语重直线思维, 汉语重曲线思维

首先, 在叙事时, 西方人较为直接。一般情况下, 表态在前, 说明在后;而中国人则较含蓄, 常理之下, 说明在前, 表态在后。

其次, 在表达上, 西方人习惯于先点明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随后再补充相关的证据或事实;而中国人则常常先说明事情经过, 随后再说明对事情的评价或判断。

最后, 在语言上, 英语句子结构的重心多居前, 属于主语显著 (subject-prominent) 语言, 头短尾长;而汉语句子结构的重心则多居后, 属于主题显著 (topicprominent) 语言, 头大尾小。

(3) As a sports journalist, the Euro 2012 football championship gives me the opportunity which I have long sought, to witness what a rough and popular sport football is.

译文:作为一名体育新闻记者, 201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使我有机会能亲眼见证足球是一项多么剧烈并且又是多么令人喜爱的体育运动, 而这机会正是我心仪已久的。

分析:此句的英语表达先是直接说明事情的重点“the Euro 2012...the opportunity”, 然后再补充其它辅助信息, 而汉语译文则是先进行一些前期的铺垫, 最后再进入核心的表达内容“which I have long sought”, 这充分体现了汉语语言的一种含蓄和委婉。

(4) All of us consider that it is extremely right and necessary that the NPC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 urges the Vietnamese National Assembly to honestly respect China’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and correct all the erroneous practice immediately.

译文:我们一致认为全国人大外交事务委员会强烈要求越南国会切实尊重中国的领土主权和立即纠正一切错误做法, 这是极其正确而必要的。

分析:此句的英语原文先是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地说出了作者的观点, 随后再以相关事实予以补充说明。而汉语译文则是先就这一事件做了些陈述, 目的是让人产生一种期待感, 接着话锋一转, 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3.3 英语思维的主、客体分明, 汉语思维的主、客体融合

西方人注重理性和个性, 讲究天人相分。使用英语过程中, 有时以主体“人”做主语, 有时以客体“事物”做主语, 而主语往往凸显且一般不予省略, 非人称主语结构使用较多, 主动句和被动句并重。

中国人注重悟性和整体, 强调天人合一。使用汉语过程中, 常常以人称做主语进行句子表达, 间或也会省略主语, 主动语态使用频率远大于被动语态, 重点阐述对人本身或人对事物的影响和作用。

(5) My remembrance of Vietnam’s newly-revised maritime law will add great resentment and strong disaffection to the Vietnamese National Assembly.

译文:我一想到越南新修订的海洋法, 便会增加对越南国会的极大愤恨和强烈不满。

分析:此句英文的表达从“My remembrance...maritime law”这一现象出发, 引发了“will add...the Vietnamese National Assembly”的影响;而汉语翻译则是以人 (间或隐含人称主语) 为中心, 着重阐明人对这一外在现象的强烈感受。

(6) Everything possible has been done by the Chinese g o v e r n m e n t t o p r e v e n t P h i l i p p i n e f i s h i n g v e s s e l s f r o mapproaching the waters around Huangyan Island.

译文: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 禁止菲律宾渔船接近黄岩岛周围一带水域。

分析:此句的英文表达采用的是被动句, 体现了英语思维重视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而汉语译文则以较为常见的主动句式来说明汉语思维强调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3.4 英语重形式逻辑, 汉语重辩证思维

英语重视形式逻辑, 但并不排斥辩证思维。为了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性, 英语更多注重运用形形色色的连接手段 (如连词、介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以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各种短语或句型等, 用来说明句子内部或之间的逻辑关系) , 同时逻辑形式时刻支配着其表现形式, 这样句子的组织会更加严密, 层次连接得也会更为合理。

汉语则更注重辩证思维, 不太关注形式逻辑。为了到达明晰思路的目的, 汉语更多凭借语义或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变更词序、句法类型以及上下文语境等手段加以完善, 使得句子的概念、判断或推理显得更为松散一些。

(7) When I try to understand what it is that Germany’s famous footballer, Klose who is already 34 years of age, still scored a goal against Greece during the Euro 2012 quarter-fi nal soccer match,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two reasons, of which he always owns an excellent ability to score vital goals.

译文:在2012年欧洲杯1/4对阵希腊的决赛中, 为什么年龄已达34岁的德国著名足球运动员克洛泽能打入一球?在我看来, 原因有二个。其中之一是他在关键时刻进球得分的能力极为出色。

分析:此句中的原文语义连贯, 各种形式标记明显, 如when、what、that、who、of which等。而汉语表达则以思想内容为重, 强调语义信息的连贯组织与逻辑关系。

(8) So swift were the counterattacks of the Germany’s football team that the Greek team’s four guards failed to have time to run back and defend them at all.

译文:德国足球队整体反击的速度极快, 希腊队的四名后卫根本来不及回防。

分析:此句中的英语原文是为了突出和加强“the counterattacks of the Germany’s football team”的神速, 采用了副词“so”置于句首的倒装句。而汉语译文则考虑到了“so...that...”引导结果状语从句的具体含义, 凭借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变更词序和句法类型, 实现了它们之间的连接, 也注重了汉语行文意义上的连贯——意合。

3.5 西方思维重个体, 中国思维重整体

西方人重视个体思维与中国人重视整体思维, 其根本原因是由各自民族的哲学背景造成的。

西方的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是完全对立的, 主张“天人各一”, 重视个体思维, 表现为分析思维方式, 强调形式结构。语言使用上既不要求周到、全面, 也不要求整体框架的完整性, 但是要求形式结构的严谨性。

中国的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 主张“天人合一”, 注重整体思维, 表现为综合思维方式, 强调整体平衡。语言使用上要求周到、全面, 为了突出整体性综合框架, 而不惜利用多次重复加以强调。

(9) No cycling at the gate.

译文:出入下车。

分析:此例中英语原文的意思是指出入某一单位大门时, 骑自行车的人需按要求临时下车, 然后推车出入。汉语中“车”的语义较为广泛, 可指各类性质的大小车辆, 而英语则要求针对不同语义内容的车辆去选择不同的词汇加以表达。

(10) The small village is located in a valley surrounded with mountains.

译文:那小村庄坐落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峡谷里。/那小村庄坐落在一个峡谷里, 东面是山, 南面是山, 西面是山, 北面也是山。

分析:此例中英语原文的结构较为严谨, 前句汉语译文因考虑了原文的核心语义, 所以表达得十分简洁和充分;而后句译文则是为了体现汉语的整体思维风格以及综合框架的整体性, 多次重复使用汉字“山”, 其目的就是要加以强调。

3.6 英语思维重理性, 汉语思维重悟性

整体而言, 英语因重逻辑思维以及理性, 强调以事实为基础的形式论证, 故而形成了一种理性思维定势。语言方面是重形合和形式规范, 语法呈显性。功能和形式结构规范一般可以达到契合。

相对来说, 汉语则因更加关注直觉思维以及悟性, 看重综合分析的整体性, 所以形成了一种意念思维定势。语言方面则是重意合, 很少注重形式规范, 语法呈隐性。功能的补偿作用较强。

(11) Many man-made substances are replacing certain natural materials because either the quantity of the natural product can not meet our ever-increasing requirement, or, more often, because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ynthetic substance, which is the common name for man-made materials, have been chosen, and even emphasized, so that it will be of the greatest use in the fi elds in which it is to be applied.

译文:人造材料通常称为合成材料。许多人造材料正在替代某些天然材料, 这或者是由于天然物产的数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或者是由于人们看上了合成材料的一些物理特性, 甚至强调了这些物理特性的影响。所以, 合成材料将在拟用领域内发挥极大的作用。

分析:此句中的汉语译文先将非限制性定语此句“which is the common name for man-made materials”提至句首予以翻译, 一是照顾到了对英语原文综合分析的整体性, 二是也集中体现了汉语语言结构注重隐含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语言结构特点, 依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句意义实现了汉语行文意义上的连贯, 即意合。

4 结语

思维是语言翻译活动的基础, 思维方式是沟通语言和文化的桥梁, 而思维方式的分歧对翻译的准确性始终起着一定的阻碍和抑制作用。在现代英语翻译过程中, 首先, 我们绝不能忽视这种思维因素给语言带来的消极干扰, 要时刻注意辨析不同民族思维方式之间的类同与差异;其次, 我们还应通过在思维方式及其语言结构上所进行的深入而广泛、系统而具体的反复比较, 领悟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共性, 辨别他们个性;最后, 我们还必须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母语和英语水平, 正确理解原文, 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熟练运用母语进行转换。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将原文作者的语言风格、文体风格、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特点等要素鲜活而准确地呈现给广大读者。

摘要: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语言形式的转换和思维方式的变换常常存在于英汉翻译过程之中。本文笔者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入手, 通过对英语实例的翻译和分析, 比较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及其在语言上的应用, 简述了中西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和由此造成的语言表达上的分歧, 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能够快速理解并准确掌握一些翻译策略, 进而探究英汉翻译中摒弃思维方式消极干扰的途径。

关键词:英汉翻译,思维,思维方式,语言,语言结构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3]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 (第三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增订本) [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5]罗廷凤.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2008 (4) :120-123.

[6]秦洪武, 王克非.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7]单文波.论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2010 (4) :65-69.

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基于中西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对比 篇5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翻译;影响;更多还原

一、前言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很多,而背后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有以下四大差异。

(一)地域差异形成的差异

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差异无所谓好坏之分,无所谓优劣之分。只是通过了解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源之处,取长补短,更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一直生活在平原农耕地区的中国人,具有好静、内向及求同的民族性格,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以五行生克和阴阳消长为基本内容。古人云“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这种“天人合一”是指人们顺从自然规律和崇拜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是简洁少言,语言表达充满了模糊性、随意性、不确定性、暗示性,同时会引人遐想,回味无穷。中国人的“真理”是无法“道”出来的,只能是用模糊不确定的“玄”字来表达。

而西方地处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为了求得生存,必须独立面对大自然的恶劣条件,从而养成了求新、思变的民族性格,西方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从公理出发,以亚里士多德严格的演绎为基本模式。西方人一直倾向于把宇宙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他们注重探索自然,为求得生存,不断地寻求征服自然之道,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达到神人合一。于是,他们从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体会出人的理性、力量以及形体之美不同。宗教信仰中的“耶稣”既有神性,也有人性,他们既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并不相信天命。却相信人自身的努力和抗争。这些决定了他们重分析、重逻辑的思维模式,总是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无法想象的财富。

(二)不同的宗教信仰造成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主要英语国家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基督教的神论观点经典是《圣经》(the Bible)。《圣经》对西方人的社会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圣经》宣称人的生命来自上帝。应该专心伺奉上帝,可又与人没有血缘关系,因此,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个人与社会冲突时,必然要以法律去规范人们的行为,进而又导出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救赎说”是基督教的来世观,其基本特点是相信来世,但更强调现世对上帝的信念和修炼。因此,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绝对主义。认为上帝高高在上,缔造和推动着宇宙,把规律“塞给”了大自然,而人类是宇宙之外的一种力量,进而他们提出原子论、个人自由论和战胜大自然的观点。

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长期处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其传统宗教是以祖先信仰为信仰和崇拜的核心。中国历史上,除夏、商、周三代传统宗教具有国家宗教的性质之外,历代王朝都以儒学为治国之本,对各种宗教兼容,但君权始终大于教权。中国人认为,生命来自父母。人生在世就有孝敬父母、赡养妻儿、济民报国的责任与义务,这乃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儒家倡导折衷主义、中庸之道:道家提倡辨证思维等等。因此。思维方式是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相关、互为依存的,没有绝对的独立的存在。中国古人面对大自然只有欣赏、崇拜和体验,对于自然科学方面,先人在天象方面留下四十余次的关于哈雷慧星的文字记录,但没有人想到过“用心”去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哈雷获此殊荣,而我们的记录只能起到验证作用的证据。

(三)不同的价值观念所造成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西方文化中个性是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念。西方人强调个人,包括个人的身份、个人的作用、个人尊严、自主权、隐私权、自我设计、创造及自我实现价值等。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的构成首先从“自我”开始;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荣格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代表一个人对外在世界有意识的和相当一致的态度:马斯洛认为,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倾向。美国人把“个体主义”当作生存的自然法则,个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才可立足社会。

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中国人自然也承认个人的作用,但更侧重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群体的力量。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他们更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一和群体利益的维护。尤其是忠孝于一身的家族整体主义决定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真实贴切地反映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与权力的价值观以及整体观念的思维方式。儒家追求的高尚人格压抑人的“自我”,不讲求人的“自我”。孔子好古,但从未提及对古的继承是立足于自我,确切地说儒家文化更侧重于“礼”文化。在理论上,儒家道德始终没有给每个人的“自我”留下丝毫尚存的空间。因此,自古以来,中国社会不容许“个人英雄主义”者冠冕堂皇地存在着,认为这是天地不可容的自私行为。中国文化强调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利益才是每个社会个体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对自己严格要求,提高自身修养,是为了实现“家”、“国”、“天下”的和谐,追求的是整体利益。这种群体价值观使中国人善于合作,但也使得“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个人竞争意识,甚而有些人走极端,过分地强调家族整体利益。把拉“关系”当作自己的处世哲理,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四)从哲学的本质特征看中西方思维方式

从哲学本身来看,中西方哲学既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又各自走了不同的道路。哲学的共同价值就在于“能给我们诸多的关于可能性的启示。以开阔我们的思想,免受由经验形成的独断习惯之苦”。“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一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这就是中西方哲学共同的本质和价值。但是,中西哲学在各自追求超乎现世境界的探索中,却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有的概念体系及表达方式。

西方哲学着力于自然的思辩。西方人注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思辩。古希腊哲学所强调的人通过自身努力去追求智慧、净化心灵,把热爱智慧,追求智慧作为始终如一的精神状态,最后获得灵魂解放思想的神化。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古罗马的西塞罗,到后来的卢梭、孟德斯鸠、康德等,他们都持“天人相分”的观点,崇尚个人奋斗。着眼于未来,重视逻辑、理性、分析的思维。具有游牧民族及海洋民族的浪漫性和超越性。宗教哲学逐渐成为西方一门独立的学科,使得基督教在西方社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有了系统连贯的理论支撑。

正因为西方宗教哲学认为天人分离,所以要致力于改造大自然,于是发展起近代科学技术。爱因斯坦说过,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他们的思维更注重于智慧的逻辑型、思辩型、实证型、跨越型。

中国哲学着力于人生的探索。自古就有“听天命而尽人事”的特点。中国人的政治伦理哲学和传统文化不重视来世,虽然也普遍相信来世,相信自己的灵魂也要在来世过跟现世相类似的生活。但是,他们都不愿意为来世而放弃对现世生活的享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认为来世太遥远了,是靠不住的。在恩格斯看来,中华民族是最讲现实的民族,表现为家族性、实用性等特点。中国哲学思想家向来是“身以载道”,就是自身理论的实践者,无论是儒家追求的“仁”及道佛都追求的“道”和“真如”等终极境界有何不同,但在实践性上都能与他们本身的修养与道同体。中国人把人生价值归结为对“天道”或“天命”的表现和产物,强调“天人合一”,遵从集体取向,经常感怀过去,重视整体、主体、感性的思维。中国哲学重教重德。以三纲八目为人生哲学修养之道,以慈、孝、友、恭为家庭道德之行为规范,以对道德的自我追求和完善为宗旨,以“内圣外王”为最高境界。也正是由于体现中国人整体的家族性、实用性等的特点,似乎对现实以外的事物不太感兴趣,热衷于子孙满堂、丰衣足食等之类盼世俗的想法,所以缺乏形而上的逻辑思考和慎密的推理。李约瑟说。现代的蒸汽机等同于中国的水排加风箱,可是中国人就是不会把这两者结合而制造出蒸汽机。再如,“四大发明”是在中国最早发明的,但现代火药却是诺贝尔的发明专利,指南针成全了西方探险家发现了新大陆,可是在当时的中国只是用于看阴阳测风水。由此可见,有别于西方的思维,中国更注重于智慧的记录型、描述型、经验型。

三、中西方思维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就一些例子来做一些浅显的说明。由于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特征,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现实生活中,英语民族的生活多和海洋打交道,因而英语中有大量有关水的词语;而在以大陆为主的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形式,因而对中国人来讲,理解这些表达方式就较为困难。 be left high and dry 直译为被留在水流不到达的地方。在西方国家水给人以安全祥和的感觉因此“ be left high and dry ”可意译为陷入困境。

这些谚语多与水有关,代表海洋文化;反之,汉语有许多关于江湖、山川、四季、农耕等方面的习语,在英语中也难找到现成的对应表达形式,必须按实际含义和上下文去翻译。译为英语时一般用意译的办法。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译法是“One has a sudden glimpse of hope in the midst of despair.(在绝望中突然看见一丝希望)”,在此种译法里根本找不到山、水、路、柳树、花、村等词的对应形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而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偏好用词具体细腻,而汉语用词概括模糊。例如 “说” 一词,英语有“say , speak , tell ”等,这些词可以表达不同情况下 “说” 的意思。这样使语言简洁准确,又富于变化,形象生动。而汉语往往趋向于泛指,在 “说” 前加副词修饰语,如,语无伦次地说,低声地说,嘟嘟囔囔地说。

中国文化习惯从整体上、直观上看问题,强调社团和集体的价值;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强调个人为中心,因而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中英两种语言的行文方式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

表示颜色的词语同样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其所蕴涵的意义也有很多不相吻合的地方。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红色(red),在中国文化中,常与喜庆、欢乐的事联系在一起或象征革命和共产主义等。如“披红挂彩,开门红,大红人,红军,红色政权 ”等。英语中 red 除了用于喜庆的场合,如“a red letter day”,指所期盼或值得纪念的日子,因此日历上也用红色标注节假日。在部分句子的表达中, red 并不总与欢乐、喜庆联系在一起。 英语中to see red 意思是: “使人生气”或“发怒”、“冒火”, waving a red flag 指“做惹别人生气的事”。

蓝色(blue),在英美文化中常意味着“忧郁、伤感”。例如:in a blue mood,having the blues 均指“忧伤”,a blue fit 指极其愤怒;蓝色在汉语中象征着温和、平静、清新、静谧,并无伤感之意。

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人情等为人处世准则的观念。一般认为是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

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而对崇尚新教、个体文化价值的英语民族来说,这种亲属关系就笼统宽松得多。表现在两种语言中,英语一般只用 uncle 和aunt 表示对非直系长一辈的称呼,对小一辈只用 nephew 和 niece ,而对同辈不分长幼用 brother 和 sister ,甚至不分男女概称 cousin ,这在汉语中是不容许的,因为汉语中对此类关系分得十分详细。所以在英译汉中,要找准汉语对应的词语,必须先弄清辈分和亲属、社会关系。而在汉译英中,这些复杂的亲属关系词语就要适当简化。

英语民族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体现在语言中,例如: 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他们的城堡),意味着没有理由不可以去无故打扰别人或没有预约不可以贸然拜访某人;Even reckoning make long friends (明算账,友谊长);Tell money after your own father(亲父子明算账)等,这些都表明西方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地域差异、宗教信仰、不同的价值观所造成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显而易见。西方人强调个人,包括个人的身份、个人的作用、个人尊严、自主权、隐私权、自我设计、创造及自我实现价值等,而中国人自然也承认个人的作用,但更侧重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群体的力量。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他们更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一和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使得中西方语言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只有充分了解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源语,更准确地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王楠.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文化研究,2009(1).

[2]伍晓蓉.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16):2.

[3]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2).

[5]刘梅丽.思维差异与英语翻译[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12).

[6]刘文晖.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7]李丹,周晓玲.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与翻译[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06(12).

上一篇:规划项目进度计划表下一篇:市场部筹建策划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