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24-07-09

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共8篇)

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1

近年来,zz市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和zz中心城区第三板块的重大机遇,围绕“福民强市”总体目标,着力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2012年,我市城镇化率达50.4%,高于zz市平均水平2.47个百分点,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zz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如下:

一、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的现代城镇体系

围绕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目标,大力实施“4+8”组团发展战略。“4”即首阳新区、南部宜居区、城市建成区、产城一体化推进区“四大城市组团”建设;“8”即8个镇区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引领发展。我市根据城镇化建设需要,及时编制各乡(镇、区)及市区总体规划,合理安排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及开发时序,引导城镇有序发展;科学编制南部宜居区、首阳新区、产业集聚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高标准打造城市新区。二是产城互动,协调发展。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也离不开工业化的推动。我市充分结合各乡(镇、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在城镇体系中的定位分工,逐一对其产业进行科学布局规划,形成以现代生态观光农业、针纺业、机械加工业、轻工业为主的“一镇一特色、镇镇有产业”的产业格局,促进了传统产业的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三是组团规划,集约发展。紧紧围绕zz作为zz中心城区“三板块”之一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城市组团规划,— 1 —

确定了“4+8”的城市发展框架,明确了城市功能和发展方向,避免了“摊大饼”式的粗放蔓延,实现了城市集约节约发展。四是强化审批监管,规范建设行为。严格城镇公交、道路、学校、医院、通信、公园绿地等项目选址及审批,确保公共基础设施早落地、早投用。强化城中村建设行为管理,严厉打击规划区外建设、改变用途、挤占道路等私搭乱建行为,引导城中村向城市建设转变。五是强化资源保护,坚守文化底线。结合城市规划,划定规划紫线,对二里头、南兆域、商城遗址、汉魏故城、邙山陵墓群等文物片区实施重点保护。同时,积极规划建设洛河公园、伊洛河国家湿地公园、首阳山森林公园等公共绿地项目,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二、依托城市四大组团建设推进城镇化

围绕新型城镇化和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目标,加快“四大城市组团”建设,相继引进了浙江广厦、河南建业、杭州励精三大区域合作项目,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与浙江广厦集团合作,推进首阳新区建设。创新政企联合模式,与浙江广厦集团合作,开发建设首阳新区,核心建设区规划面积10.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20万人。2012年,启动了浙江大厦、公安指挥中心、中州路、府佑路、汉魏路、新阳路等12个项目,总投资38亿元;今年启动了信用联社金融服务中心、邮政大厦、永宁路、府佐路、夏都路等公建、路桥、景观、配套、社区等24个项目,总投资32亿元;2014年,计划完善首阳新区其他路网,启动市民广场、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截至

目前,首阳新区已完成投资5亿元以上,各项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正在按照时间节点顺利推进。经过3—5年的努力,首阳新区将初具规模,新增就业岗位3万余个。

(二)与河南建业集团合作,推进南部宜居区建设。为进一步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步伐,2010年10月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政委、市长为指挥长的zz市城市建设改造指挥部和9个城中(郊)村改造指挥部,具体负责城中(郊)村改造工作。2012年,通过实施“招大引强”战略,积极与河南建业集团合作,对南部宜居区进行整体开发,完成征迁72.28万平方米、建设30万平方米、投资13.06亿元。今年将实施4条道路和偃登渠改造、洛河综合整治等6个基础设施项目,带动该区域至少完成投资10亿元。目前,城中村安置房建成21栋、36.57万平方米、计划安置2432户、9728人,在建23栋、35.07万平方米、计划安置2663户、10652人;16个行政村已改为居民委员会。

(三)与杭州励精公司合作,推进产城一体化建设。坚持“以业兴城、以城兴业、同兴共荣”原则,积极与杭州励精公司合作,由其投资15亿元,对全市公路交通和产城一体区基础设施项目实施统一开发。杜甫大道南延二期、洛偃快速通道扩宽项目已开工,产城一体区基础设施项目有望近期开工。目前,产城一体化推进区已完成征迁3.11万平方米、投资2500万元,其中水岸柳苑社区规划占地170亩、总投资10亿元,建设高层住宅26栋、3200套,可安置村民1万余人、产业工人3000人。目前,一期4栋公租房主体建至15层,预计5月底主体封顶。中侨社区规划占地300

亩、总投资7.5亿元,一期占地129亩,建设住房24栋、2260套,可安置村民7800余人。目前,一期2栋6层住宅楼群众已入住。

(四)实施分块运作,全面推进城市建成区地块开发。近年来,我市先后启动了食品公司和大张量贩、农贸市场等8个总面积130亩的旧城改造项目,完成征迁25万平方米、新建34万平方米、总投资4.4亿元,在建项目6个,预计今年年底竣工5栋、主体封顶11栋,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同时,着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成城市道路提升改造20条、建成雨水泵站2个、安装LED节能灯500余盏、改造亮化街区小巷14条,总投资1.6亿元。今年,启动旧城改造项目7个,新建31.5万平方米,总投资9.2亿元;实施5项城建提升工程,总投资3851万元。

三、依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城镇化

在积极依托城市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我市还紧密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推进8个镇区的城镇化。目前,在建住宅楼152栋,已封顶103栋,群众入住工作正有序展开。

(一)坚持科学规划布局。坚持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城乡路网规划“四规合一”原则,在8个镇区规划建设29个新型农村社区,惠及11.6万户、44.1万人;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基本农田保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统一整编,29个社区共占地12546亩,社区建成后可节地7万余亩、节地率84.8%;6个zz市试点社区建设规划全部完成,顺利通过zz市专家评审。

(二)坚持分期推进实施。2012年开工建设9个重点社区,目前完成投资4.68亿元,开建安置房152栋、81.8万平方米,可安置6230户、容纳2.2万人。其中,6个zz市试点和1个我市试点社区开建安置房110栋,已竣工94栋,建成安置房4188套。计划至2015年,确保20个新型农村社区开工建设;至2020年,29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建成。

(三)坚持多元投资破瓶颈。采取财政投入、涉农资金打捆使用、部门联动筹资、税费减免等10种途径,多方筹措建设资金。2012年争取上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258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4367万元,主要用于社区道路、污水处理、学校医院、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与金融部门合作,支持社区建设,其中市农村信用社为翟镇镇发放低息贷款650万元。

(四)坚持建设标准保质量。按照人口集中、土地集约的原则,规划1—1.5万人的社区16个、1.5—2万人的社区9个、2万人以上的社区4个。坚持“农村社区、城市标准”,逐步完善社区功能,促使基础设施达到“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达到“十健全”。注重彰显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融入牡丹文化等元素,提升社区档次水平。严格审核施工单位资质,建立健全质保、安保体系,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农民住上“放心楼”。

(五)坚持阳光操作人为本。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社区建设之前与群众签订整村征迁协议,在征迁费全部到位的情况下,先签协议后实施征迁,确保先建后拆,实现和谐征迁、和谐安置。社

会保障方面,为群众提供城镇保障和农村保障两套标准,由群众自主选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低保,就高不就低,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户籍管理方面,本着自愿原则,社区群众可以由村民转化为城镇居民。

同时,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断完善镇区功能,提升镇区发展品位和吸纳人口的能力,把镇区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和社区项目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工程”推进,全力抓好“六个一”工程(每年建一条路、一个污水处理设施、一个垃圾处理设施、一个社区、一个广场游园、一个连锁超市),目前8个乡镇总投资2.2亿元的21个镇区建设项目均按计划快速推进。

四、强化产业支撑,不断提升城镇吸纳就业能力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我市从解决人口就业入手,依托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集聚和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居民就地就近就业。

(一)以延链、补链、建链为目标,加快主导产业集聚。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发展思路,zz市集聚区着力打造三轮摩托车、新能源、新材料三大超百亿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一区三园”发展格局,总规划面积11.9平方公里,规划区域包括岳滩镇、首阳山镇、城关镇部分区域和工业区全部。2012年,完成投资45.3亿元,实现收入177.6亿元;建成通车道路13条,规划建设跨河大桥2座,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3个、总投资11亿元。其中,三轮摩托车产业园中,整车生产企业30余家,配套企业12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家、主导产业集群企业43

家,安置从业人员3.2万人。2012年,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个、总投资37.3亿元,竣工项目5个、总投资16.1亿元。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中,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9家,主导产业有万吉新能源、建龙分子筛、龙海玻璃、首龙铝业等企业11家,安置从业人员3700余人。

(二)以转型升级为契机,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打造“中国布鞋之都”目标,加快推进制鞋产业转型升级。我市制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现有856户、注册资本17188万元,2012年新增71户、注册资本2700万元,吸纳就业人口5—6万人。电线电缆、石油管件、耐火材料、针纺、壁纸等传统产业,以标准化厂房建设和技术进步、品牌打造、集聚发展、管理创新等为载体,正在进行改造、集聚、提升。目前,全市电线电缆企业及个体工商户102户、注册资本59040万元,吸纳就业人口5000人;针纺织企业及个体工商户522户、注册资本12567万元,吸纳就业人口1.5万人。

(三)以商贸流通为依托,大力推进城市区服务业发展。成立zz市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印发《zz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意见》、《zz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夜消费促进夜经济发展的意见》等,制定了服务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服务业发展明确了目标、提供了政策依据;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特色商业区,面积达1.42平方公里,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已通过省发改委评审。2012年,市区完成服务业增加值63.76亿元,较2009年增长57.4%;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74.24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的72.5%,较2009年增长11.8%;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5.1亿元,较2009年增长150.7%;服务业从业人数达43310人,较2009年增长13.6%。

(四)以产业配套为支撑,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就地就业。产业支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我们围绕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不断加大配套产业建设力度。目前,6个zz市试点社区均配套有产业项目,达到了三个“1”,即有1个居民创业园,有1个与之相配套的产业体系,每户至少有1人就近在非农企业就业,可吸纳就业人口54510人。全面推进“三篇文章”一起做,全市已流转土地13万亩,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17家、休闲农业观光园10个。

五、加强社会保障推进城镇化建设

牢固树立“关注民生就是关注发展,改善民生就是加快发展”的理念,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中,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农民工创业扶持力度,以创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积极开展定向、订单培训,积极为当地企业培训技术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择业竞争力和就业率。今年以来,已完成劳动力转移107157人,其中就地转移74403人;完成农民工培训6796人,其中引导性培训4269人,技能性培训2527人;65名农民工新创办企业44个,带动就业532人。

(二)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出台《关于进一步改革我市

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降低来偃入户门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城市发展,吸引更多农民进入县城、小城镇定居。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可自愿登记为城市居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放宽户口迁移限制和引进人才户口迁入条件,降低在我市投资兴办实业和购买房地产人员的登记入户和外来从业人员落户门槛,取消对投靠城镇亲属落户人员的条件限制和父母投靠城镇子女入户的限制。2008年以来,已办理农业人口转非农业人口3万余人。

(三)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把学校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镇区中小学。按照“应入尽入”原则,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城区学校教育的权利。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建设南部宜居区和首阳新区初中、小学,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

(四)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9年以来,先后完成了市中医院病房楼、120急救指挥中心、顾县镇卫生院和翟镇镇卫生院等建设项目,群众就医难问题有效缓解。2010年,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建立商都、华夏和迎宾等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城区设置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各乡镇卫生院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已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61.5万份。实施“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总体下降30%左右;3家公立医院实行全部药品零差率销售。

(五)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城乡社会化养老服务网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低于45万元,对11所乡镇敬老院进行改、扩建。2011年投资30万元为全市敬老院统一配备洗衣机、电视、空调、蒸馍机、洗碗机等生活设施,2012年投资80万元完成乡镇敬老院“温暖工程”建设。2013年投资2000万元的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项目选址已完成,下半年将开工建设。积极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2009年我市正式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国家新农保首批试点县(市)。2011年7月将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按照“示范带动、稳步推进、规范管理、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一季度,我市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人员达11.45万人,共发放养老金2278.71万元。为城关镇后庄、西寺庄两村543名符合领取条件的失地农民发放养老金38.23万元。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已建设廉租住房6万平方米、1200套,经济适用住房8100平方米、98套,公共租赁住房865套。同时,加大社保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用工单位和进城农民工的参保意识,使农民工合法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待遇。

六、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我市的城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望还有不小差距。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用地手续办理周期长。城镇化建设需将农用地转

为建设用地,各项手续需层层审批,历时较长。建议:进一步简化土地报批手续,缩短土地报批周期。二是土地征迁难度不断增大。部分失地农民对城镇化工作不理解,对征地、征迁有抵触情绪,借征地、征迁向政府提出过高的收益要求,影响城镇化进程甚至社会稳定。建议:上级部门根据市场成本的变化,逐步建立住房征迁补偿标准动态机制,并做好新旧标准之间的衔接,使征迁标准能够更贴近市场实际和群众期望。三是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城中(郊)村和各乡(镇)镇区的水、电、气、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征地征迁、基础设施建设等需大量资金投入,县级财政负担沉重。建议: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探索、扩宽补偿渠道,助推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

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2

一、城乡一体化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文化建设, 不断加大基层文化事业投入, 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农村文化建设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首先是加强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河北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 充分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 增!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与供给, 不断加大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投入力度。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据最新调查统计, 全省现有各级群艺馆、文化馆150个, 博物馆、纪念馆92个, 公共图书馆149个, 乡镇文化站1902个, 并有155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入国家补助建设规划。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 建成3.6万个各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和基层服务点、27000个农家书屋, 建立16家股份制的农村数字院线公司, 超额完成“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任务, 实现每县都有数字影院的目标。另外, 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也得到了提高。为深化文化改革,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公共服务建设, 河北省面向实际, 不断活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省党委政府成立由23个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参加的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各地党委政府也成立了相应机构, 形成了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局面。积极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统筹不同地区, 制定出台了梯次化的政策措施, 为基层提供个性化公共文化服务, 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对经济发达地区, 实行“以奖带建”, 鼓励当地政府加大投入, 优化服务, 提高水平对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地区, 实行“配套共建”, 引导市、县政府提供配套资金, 填补空白, 完善网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 实行“帮扶捐建”, 帮助当地建设基本文化设施, 提供基本文化服务。在国家级贫困县捐建县级宣传文化中心, 向群众自发性活动场所和积极分子赠送文艺器材。统筹城市农村, 确定不同侧重点开展服务。

二、城乡一体化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尽管河北省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与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总目标相比, 还有很大的距离, 农村文化建设明显滞后,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 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民文化生活极度贫乏城乡发展差距十分显著。从当前阶段的发展状况看, 城乡文化一体化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思想意识淡薄, 内生动力不足

在城乡一体化文化建设方面, 不管是领导还是群众, 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思想问题。首先有些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意识较为薄弱, 尤其是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缺乏自觉意识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其次, 农民文化参与意识薄弱, 一方面由于农村文化管理中普遍缺乏民主管理, 不重视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组织文化活动时宣传也不够, 导致对文化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 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或生活压力, 导致农民对公共文化活动不感兴趣, 更谈不上保障自身公共文化服务权益, 导致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

(二) 管理机制不健全, 保障体系缺乏

首先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不完善, 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相对不足 (全国文化投入人均24元, 河北倒数第二, 10元多一点) , 城乡文化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 社会融资渠道不通畅公共文化供给缺乏多元参与, 导致许多乡镇文化设施设备缺乏和简陋落后, 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和手段陈旧单一, 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其次是运行机制不完善, 一些乡镇文化设施无专人管理, 成了摆设, 馆舍被挤占、被挪作他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再次就是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还是采取送演出、送图书、送电影等单一的服务方式和手段, 在反映时代进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别, 没有建立完全以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 队伍建设滞后, 专业人才匮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大量的农村青年通过考学、打工等渠道工向城市流动, 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 大大地削减了农村文化发展的人力资源。农村常驻人员大多都人员老化、素质不高, 文化建设人才极度匮乏。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整合不够, 农村文化能人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 特色文化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导致城乡文化差距会不断加大, 呈现更大的两极分化。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 注重提高农民文化参与率

首先党政干部要加强学习, 要认识到加快城乡一体化文化建设, 向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不仅可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还可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其次要不断培育农民文化自觉意识, 提高农民文化参与意识, 在提高农民文化参与率的同时, 注入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因素, 将农村文化建设真正地落到实处。

(二) 健全供给、经营和保障机制

一要把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 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党政干部考核指标, 确保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二要时刻关注农民是否需要、是否参与、是否满意, 要形成以农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多元供给机制、反馈和评估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结果的评价, 要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实施过程、评价周期、评价结果反馈等方面去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三要创新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机制, 对重要公共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农民喜闻乐见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贴息、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制度, 积极鼓励行业竞争, 切实提高服务效益, 完善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 强化服务功能, 激发公共文化机构的活力。同时, 还要健全法律法规对城乡一体化文化建设的保障, 对河北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设施、服务规范等作出明确要求, 同时明确社会资金以各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的激励办法, 促进城乡文化服务投入的多元化、社会化, 加快健全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3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问题;反思;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9-0030-04

城乡一体化战略则可以概括为: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现阶段重点,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引导资源要素流向农村,繁荣农村经济,缓解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对其进行反思,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较大

城乡之间的差距还表现在第一产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之上。农村经济以农为主,其他产业很不发达。而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劳动生产率很低。我们用就业人员的人均产值来代表劳动生产率利用2005年~2009年的数据进行粗略估算,可以得出,非农产业综合劳动生产率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例如,2005年为5.9:1,2009年为5.3:1),但前者依然是后者的五倍以上;分别从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比较来看,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的六倍以上(2009年为6.1:1),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虽然低于第二产业的,但也接近第一产业的五倍(2009年为4.7:1)。

(二)城乡劳动力素质存在较大差异

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人力资本的最主要指标。从我国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由于农村优质人才大量流出,城乡人力资本存在巨大差异。以2009年为例,农渔牧林业就业人员中小学及未上过学的就业人员比例高达45.2%,远远高于住宿和餐饮业(13.1%)、制造业(14%)、批发零售业(12.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3%)、房地产业(8.8%)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只占0.45%,低于制造业(8.6%)等,更远远低于金融业(59.7%)。

(三)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巨大

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从总量上看,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241,415亿元,而同期农村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城镇的六分之一,仅为36,725亿元,并且绝对值差距在不断扩大;从增速上来看,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24.5%,农村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速度为19.7%,低于城镇近五个百分点。

(四)城乡土地资源收益差距较大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土地资源分配是一种事实上的“以乡补城”,农民在土地资源利用开发中获得的收入少之又少。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下,政府获得的大规模城市建设用地和经费主要依靠从农民手中征地卖地所得。有报告指出,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达1.5万亿元。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地价大幅升值,但土地收入分配却存在诸多不合理,严重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有研究显示,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权益分配中,地方政府大约得60%~70%,村集体组织得25%~80%,失地农民只得5%~10%甚至更少。城市土地、住房已基本实现市场化,但政府对农村的土地、住房市场化仍然存在诸多限制与顾虑。农民工农村宅基地不能买卖,造成农民工不能将农村房产变现,只能“裸身进城”,无法在城市安居(倪建伟,2010)。

(五)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异

城乡教育存在差距。一是教育投入存在差距。从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四个指标来看,农村普通小学分别低于城镇16.38%、11.75%、11.43%、14.93%,农村普通初中分别低于城镇14.37%、8.98%、9.22%、5.36%。二是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差距。从硬件来看,据统计,2006年普通小学生均固定资产值城市5,180元、县镇3,487元、农村2,793元,城市是农村的1.85倍;普通初中生均固定资产值城市6,260元、县镇4,067元、农村3,702元,城市是农村的1.69倍;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市695元、县镇329元、农村186元,城市是农村的3.74倍;普通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市763元、县镇348元、农村355元,城市是农村的2.15倍。从软件来看,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以及高学历教师比例在城乡之间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全国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为48.2%,城市高于农村9.5个百分点以上。普通小学教师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比例城市为教师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比例是农村的1.41倍,而城市初级中学教师文化程度在大学及以上比例是农村的1.94倍(谭彦红,2009)。

(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依然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近年来,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三农政策,农民的收入显著提高,但与城市居民收入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改革之初的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而当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的绝对值209.8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57:1。到1983年的时候,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达到最低值1.82:1。随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便逐渐扩大。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绝对值首次超过10,000万元,达到11,020.14元。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5,153.17元,而当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17,174.65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的绝对值12,021.48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高达3.33:1。根据世界发展的一般经验,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阶段,其他国家城镇居民收入大体上低于农村居民收入的1.7倍,并逐步下降(傅勇,2005)。

(七)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又直接导致城乡居民在消费能力、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上的差距。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从最高点1983年的32.3%,下降到最低点2008年的8.9%,下降了23个百分点,同年,城市居民的消费率为26.5%,二者相差17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总额中,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7年的25.6%,下降近37个百分点(迟福林,2008)。从消费结构来看,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1%,城镇为35.7%。另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最低的是北京的2.1:1,有十四各地区在3:1到4:1之间,广东、重庆、甘肃、西藏、贵州等地都在4:1以上,最高的贵州达到4.6:1。

二、中国城乡一体化战略反思

(一)观念落后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

政府在城乡关系的观念上还是计划经济思维。中国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是在计划经济下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为了“赶超”,通过剪刀差强制将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城市优先,实行城乡隔离政策。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的思维没有立刻转变,“重城轻乡”、“重工轻农”思想延续下来。加之将“发展才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GDP增长才是硬道理,使“重城轻乡”、“重工轻农”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不成熟论和城乡一体化的自然结果论等思想观念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此外,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主体,一些群众思想僵化、行动消极,突出表现为四种心理:一是留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认为“种田是万本利、进城是找苦吃”,既不愿意离土、也不愿意进厂;二是怕离开土地失去生活依靠,怕进入城镇找不到就业门路,怕转移住宅不适应环境;三是画地为牢,死守田园,欺生排外,不愿对外交流;四是等待观望,苦度穷熬,寄希望于政策搬迁,寄希望于政府扶持(李靖宇,2010)。这些消极思想观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

(二)政府职能不完善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

政府职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缺失、政府职能部门不协调及政府职能范围不明确。其一,政府职能缺失,主要是政府在供给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存在“重城轻乡”的问题。由于城市是第二、第三产业集中地,第二、第三产业又是GDP的主要贡献者,因此地方政府之间的GDP竞赛使之在任期内不能不关注第二、第三产业、关注城市,经营城市,从而忽视农村,致使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表现在金融财政制度等改革滞后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方面。其二政府职能部门不协调。一方面是指下级政府的相关改革往往受制于上级政府部门的条框管理,比如下级部门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需要对不同渠道、不同部门管理的专有财政资金进行整合,而这往往难以打破上级管理部门对财政投入的相关条款规定而难以推进(张克俊,2010);另一方面是指同级部门的协调困境,尤其是在城乡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个部门或投资主体各自为政,各自规划和建设,缺乏有效的衔接,导致“条块效益”,难以发挥集约效应(胡金林,2010)。其三,政府职能范围不明确,主要是指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的界限不明确,致使政府的行政成本及财政资金的效率损失超过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达到同一目标所导致的成本。

(三)政策法规不完善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

政策法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政策的城市偏向性、政策法规的创新性不足以及政策执行力不足。其一,政策的城市偏向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政策对资源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近年来一系列亲农政策不断推出,但由于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城市偏向政策惯性及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短期功利性,致使现行的管理体制、投资重点、资源配置依然过度偏向于城市,对农业发展及农村建设相对重视不够,农业的弱势地位短期难以改变,城乡要素市场不统一、物质利益关系不合理、发展状态不协调、户籍管理不同轨、社会保障以及享有公共服务权利不均等、生产和生活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不完善等现象依然长期存在(陈红宇,2010)。其二,政策的执行力不足。如果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再好的政策也只是一纸空文。由于地方政府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倾向以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中央政府制定的很多服务“三农”的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很容易变形走样,得不到有效落实。

(四)现存城市化畸形制约了城市的扩散功能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离不开城市增长极的扩散功能,但我国目前总体城市化滞后与局部过度城市化并存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城市扩散功能的发挥。

1. 我国总体城市化水平依然较低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只有51.27%,其中还包括2.2亿人未落户城镇的农民工,属于典型的城市化滞后型经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仅与工业化相比比较滞后,与同一收入水平下的常态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也严重滞后。城市化水平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效果,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

2. 部分地区城市建设不完善

2003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以每年接近1个百分点的速率快速提升,但这种高速度并没有带来城市化的高质量。我国很多的地区的城市建设问题较多:一是很多地区的城市建设缺乏长期规划,致使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难以满足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导致道路交通拥挤、住宅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治安不良等“城市病”,严重影响了城市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承载能力;二是城市功能定位趋同。我国很多城市在进行自身定位时,不能从整个区域城市体系相互协调的角度出发,致使同一区域很多城市功能趋同,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无法实现功能互补,严重影响了各自竞争力的提升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无法更有效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三是盲目扩城。很多地区城市规模快速盲目扩张,致使城市建设却非常低效粗放,要素利用缺乏集约化,资源环境瓶颈日益突出(李靖宇等,2010)。

(五)城乡利益调整矛盾逐渐突出

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撑农村,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利益的重新调整,不仅包括增量利益的调整也包括存量利益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城乡利益调整矛盾逐渐突出。一方面,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在财政收入增长受限的条件下,一定量的财政收入在城乡之间进行分配,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引起城乡矛盾,但若要同时保证满足城乡投入需求则又必然导致财政支出膨胀及预算赤字,长期难以持续;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相关改革或将逐渐触及现存在的城市利益格局和有关群体,引发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产生改革和稳定之间的矛盾,致使相关实质性利益改革亦步亦趋举步维艰。同时,中央政府对城乡一体化改革的相关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比如,在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当涉及突破政策和法律时,哪些方面可以由地方政府自主决策?自主决策的程度如何?哪些方面需要向上级部门申报批准?这使得地方政府在改革深水区和突破现有的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畏首畏尾,难以取得有效进展(张克俊,2010)。

三、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主要着力点是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城乡文化一体化等。

首先,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在城乡各种规划中,坚持“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和思维理念,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和统筹布局,真正克服、摒弃城乡二元观念;确保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加强规划的衔接配套,全面实现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城乡控制性详规、镇村建设规划、产业体系规划、交通、电力、生态环境建设等专业规划全覆盖。

其次,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主要是要实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最为基础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做好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另外,要大力促进城乡工业协调发展,总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城乡工业根据各自的技术经济实力和要素禀赋情况,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即,城市工业以重化工业为主体产业结构,走上以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高级化发展道路;农村工业则在城市工业升级前的产业层面扩张发展,形成以轻加工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格局。

再次,促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空间一体化主要是在推进健康城市化的基础上实现城镇体系的合理化。总体指导思想是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道路。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道路,既注重有效发挥大城市的规模效益、聚集功能和辐射效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也注重充分发挥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城乡生产要素流动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转移,促进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四,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网络;把农民工对就业服务、子女教育和住房等需求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其能够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最低生活、医疗与养老保障权利;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多层次多类型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社会保障的基本标准,使社会保障制度走向社会化。二是,建立健全国家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包括建立农业产业支持体系、农村基础设施支持体系、农村社会事业支持体系、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农业保险体系等。三是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与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最后,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城乡文化一体化主要是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培育新型农民。要不断改善农民的精神状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破除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的落后意识,激发农民奋发图强、积极向上、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同时,强化系统化的教育与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教文化综合素质;加强农民的政治技能教育,培养农民的政治意识、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增强对政治的信任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其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等。

[参考文献]

黄健辉,刘金山.佛山市城乡一体化进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0):100-102.

洪银兴,陈 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4):5-11.

张桂文.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梁小琴.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N].人民日报,2010-03-02.

李靖宇,韩 青.大连市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战略取向论证[J].决策咨询通讯,2010(1):12-18.

陈宗胜,等.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陈红宇.浅析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与区域布局[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7):39-43.

傅 勇.城乡差距、数量悖论与政策偏向[J].社会经济体制比较,2005(4):22.

迟福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J].农村工作通讯,2008(24):34-35.

关山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篇4

2012年工作思路

(宁乡县金洲镇关山村)

关山作为新一轮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点,在联点领导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程水泉的关怀和指导下,按照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精神的具体要求,依据陈书记提出的‚探索一条路子,做好一篇文章,实现一大转变,致富一方百姓‛的总体构想,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工作汇报:

(一)科学谋划关山建设,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试点以来,关山积极协调争取市县规划部门投资100余万元,由市城乡规划局牵头组织制定了《关山三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了《关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国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及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农田水利等九个子规划,全面科学指导关山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示范工作。规划做到了‚三统‛:即统一各类布局、统揽各类用地、统筹各类规划。规划定位为休闲旅游度假区,总体布局是:‚两片区‛(北区观光农业片区、南区生态休闲片区)、‚三产业‛(种植业、旅游业、休闲业)、‚五基地‛(生态葡萄基地、优质水果基地、生态茶叶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和乡村休闲旅游基地)。

(二)营造文明人居环境,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1.基础设施建设。关山互通于今年7月1日正式竣工通车。村内硬化了30余公里到组公路,其中李家岭集镇道路整修完毕,青年湖环线全部铺筑柏油,共铺柏油路12余公里。青年湖水库治理整修完工,新扩容1.5万立方米,集居点配套安全饮水工程设施投入使用,清理渠道2000米,完成渠道护砌5400米,新建、修复电排4座,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电气化示范村)项目即将完工,新增两个变压器站,更换线杆320根,电线8000余米,变压器增容300KVA。

2.农民新居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已完成58户农居房屋的改造,总共146户完成‚五统一‛的统规改造;新建青年湖集居点68户已完成统规统建,现已全部臵换入住,节约建设用地约50亩;小区内配套建设了停车坪、生态污水处理系统、休闲广场等,实行物业化管理,打造出一个完全属于农民的,兼具田园风情和社区功能的现代化高品质生态宜居小区。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1.创新社区管理,提升服务功能。关山村支两委按照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部署,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建设服务型村委。第一、转变意识,加强服务阵地建设。投入400余万元新建成关山村民服务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为村民和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设立了群众工作站,分片区设立四个群众工作分站,分管负责人每周下村一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变过去 ‚群众上门要求干部办事‛为‚干部下村为群众做事‛,充分

发挥村委服务功能。第二、狠抓落实,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开展‚三联三为‛活动,实行村干部‚联点联户‛,每位村干部联系2-3个居民小组,支部书记联系支部党员、组长联系各组农户,村干部携带《民情大走访记录册》,利用工作之余走访群众,了解民情、听取民意。活动至今,全村626户村民已走访完,收集大小问题和建议458条,分现场解决、提交村委解决和上报上级有关部门解决三种途径,已解决问题452条,解决结果均由被访者签字证实,保证群众工作落到实处。第三、完善监督,健全村委考核机制。建立‚四定五评‛制度,即村干部定岗、定责、定点,定量,同时把干部自评、干部互评、民主测评、支部考评、年终总评结合起来,考评结果与干部工资待遇紧密挂钩,激励村干部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态度。第四、凝聚力量,共促社区文明和谐。积极发挥‚五老优势‛,变‚五老‛为‚五员‛(社会宣传员、校外辅导员、文明巡访员、民情联络员、矛盾调解员),目前,优秀‚五老‛宣讲员向霞光、黄正文、陈希贵等已举办宣讲活动40余场次,在全村兴起了‚学‘五老’,创先进、争优秀‛良好风气,带动全村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全民参与关山城乡一体化建设、共建和谐村庄的强大合力。

2.落实保障政策,确保老有所养。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资、投资300多万元新建的关山敬老院已移交镇政府,正式投入使用,接纳了全镇50多名孤寡老人。关山积极组织广大村民参加新农保和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推进了社会养老

保障体系建设。

3.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素质。关山学校新建的教学综合楼通过验收投入使用,投入30余万元新建了学校食堂,明星幼儿园整修一新成为农村幼教示范基地。同时,建立农民培训基地和科教兴村示范基地,省农业厅确定关山为省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各类技能人才420人次,解决了农民就业难题,增加了农民收入。

4.维护全村稳定,建设和谐社区。健全了社区治保、调解组织、巡防队等群防群治队伍,实现居民安居乐业。成功通过省级文明村验收。

(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1.规模打造产业基地,农民变市民,增加工资性收入。关山以建设四个一千亩高品质产业基地为目标,规模化打造休闲旅游基地。葡萄基地新开发500亩标准葡萄园已初步成型;金洲茶叶公司现已完成600亩生态茶园建设,并又开始新一轮良种种植;海尔斯公司1000亩四季水果采摘园已建设完成500亩,又新开发100亩特种野菜基地。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村民转型为现代农业产业员工,从公司获得就业收入。通过农业基地务工,现共解决剩余劳动力306人,人均增收2600元。

2.特色发展休闲旅游,农户变商户,增加经营性收入。关山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现已形成两大乡村旅游点。一是以青年湖集居点民居为基地,依托湘女佳家旅游服务有限公

司,建设以民居观光、民俗博览和新农村建设成就展示为内容的乡村文化旅游区,现已有90户农家乐及农宿旅馆正式营业;二是以方圆山庄为龙头发展起来的‚主题采摘+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绿色餐饮‛为基本模式的农家乐示范带,引导农民实现农家乐特色经营,这都成为关山乡村旅游业的新增长点

去年以来关山累计接待国内外各级指导、考察团队4000余批20余万人次,成功举办长沙市城乡一体化现场观摩会及长沙市第五届生态文化旅游节之浪漫关山〃牛郎织女相亲会等活动,乡村休闲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3.招商引资发展项目,资产变资本,增加财产性收入 关山通过创新土地模式,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开发商业项目,现已引进项目30多个,完成投入3亿多元。一是城乡一体化项目,引进碧桂园、银河集团建设的一期农民安臵房项目即将完工,乡村度假区项目初具规模。二是农业开发方面,引进北京恒坤、海尔斯、楚香源茶叶等农业开发公司对五大基地进行开发,各基地项目已全面铺开,进展顺利。三是休闲旅游方面,引进达翰关山古镇项目,计划总投资约3亿元人民币,建设一基三中心(即户外运动拓展训练基地、陶源居古镇生态旅游饮食文化中心、福乐天伦老年健康管理中心、少儿科教中心),经营特色餐饮、拓展训练、健康养老、休闲度假等项目,第一期陶源居古镇生态旅游饮食文化中心项目即将竣工。四是引进第一个轻工业企业。今年9月成功引进湖南关山美印印务有限公司,项

目选址在关山红砖厂位臵,计划投资1亿元,年产值达1.5亿元,年税收可达400万元以上,可解决就业300人左右,今年底将开工建设,预计2012年6月正式投产。

去年以来,关山已启动或完工项目20余个,涉及核心区建设、集居点建设、民居房改造、农业开发、休闲旅游等几大领域,完成投入3亿多元。四川银河、碧桂园项目已投入过2亿元,湖南达翰集团、湖南恒坤投资等项目都已启动建设。通过这些项目的运作,将提高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带动整个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建设秀美生态关山,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 关山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总体要求,建设环境秀美的生态关山。

1.打造绿色关山。投入600多万元完成集居点环境绿化。绿化村庄道路6公里,打造别具匠心乡村林荫路,形成了连通城乡、路网林带配套的便捷交通网络。对农户庭前院后进行整治、美化、绿化,农民的居住环境大为改观。

2.打造清洁关山。投资15万元对21户农户实施了包括污水处理、庭院整治和生活垃圾回收的乡村清洁工程。同时,设臵专门机构以及专业保洁人员,努力将关山打造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新农村。今年,关山共完成改厕68户,青年湖集居点配套建设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3个,新建垃圾池50个,95%以上农户用上了安全卫生水,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被评为长沙市十佳清洁乡村,荣获全国生态村称号。

(六)探索创新组织建设,推进管理体制一体化

1.开展创先争优,创新管理措施。一方面,关山党总支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红旗党组织”为契机,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顺利完成社区支社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培养组成了由外出经商的大学生邓太平回乡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和社区主任,致富带头人为委员的坚强领导班子。另一方面开展“三心”活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聚人心,加强作风建设严军心,开展文明创建鼓民心的主题活动,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有序推进。积极开展“三联三为”活动,成立群众工作室,并分片设立四个群众工作站,冒雪慰问困难党员、群众、老村干部,联系群众,召开党员、组长、居民代表大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为民所想,为民所思。另一方面,关山制定村干部 “四定五评”制度,让考评结果与干部工资待遇紧密挂钩,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有效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2.做好一篇文章,创设一项制度。即做好土地文章,创新建立农村土地节约利用、集约经营,城乡一体、优化配臵,有序流转、开发增效,收益共享、致富农民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新制度。关山建立农民集居点并完善集居点房屋臵换办法,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节约建设用地50亩,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平台,把开发和节约出来的用地指标有偿转让臵换到城镇和园区用于开发建设,通过两个‚臵换‛实现城乡土地合理流动、高效配臵,让农民共享土地收益。

3.发展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关山先后成立了葡萄种植合作社、土地专业合作社、楚香源茶叶合作社、建峰养殖合作社、关山湘女佳家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关山红十字协会、劳动服务公司等组织,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其中,今年葡萄基地亩平产量达1000公斤,亩平创收15000元,2011年共实现农民增收1500余万元。

2011年,关山社区两委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关山通过做好以地融资、以地兴业、以地增收、以地富民的土地流转经营和集约节约利用文章,实现农业集约经营、农民集中居住、农村社区管理,使农民增加了经营性收入、提高了工资性收入、扩大了财产性收入,探索建立了以人为本、生态环保、资源节约、致富农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实现社会经济总产值3.12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5400元,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各项事业蓬勃向上,获得了全国生态村、‚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集体‛、省文明村、湖南农业旅游示范点、市特色旅游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省市乡镇企业局一致推荐关山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今后,我们将带领社区群众,团结一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争取得更大的进步,相信未来的关山一定会走出一条城乡一体化的康庄大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村休闲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提质难度较大。由于资金的短缺和整体的协调不够,关山四大休闲农业基地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还没有完全融合,未能很好地起到互相带动发展的效

果。今后,我们将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加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以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加快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以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关山农业产业基地的增产增收,最终带动村民致富。

2.关山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村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不够协调。自2007年以来,关山的经济突飞猛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4800多元增加到2011年的15400元。经济发展的同时,村民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文明程度等还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3.关山城乡一体化进入即将进入提升阶段,配套资源不足。关山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分为起步、突破、提升三个阶段有序推进,现正处于突破阶段。引进的项目越来越多,这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及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否则会严重制约关山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后段工作计划:

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精神为指导,按照《关山社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年规划》要求,以把关山打造成为高品质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基地为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支社两委班子建设,推进社区管理创新。关山将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文明户创建、文明村创建、新农民运动等系列活动,推进民主管理和社务公开,努力健全和完善居民自治制度。

2.大力发展提质关山观光休闲旅游产业,抓好葡萄园区建设和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高品质观光旅游度假景区。主要是完善关山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山水文章。同时,将农业产业基 9

地与乡村休闲旅游业完美融合,提高知名度,吸引国内、外游客。

3.关山现正在对李家岭集镇进行提质改造,未来将完善好相关配套。同时,明年将完成王婆塘、二塘水库、瑶塘等山塘清淤、扩容及护坡;新修和硬化组级公路5公里。

4、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居民生活。关山将启动对中和学校原教学楼危房进行改造;建好集居点公厕和垃圾站。全面改善社区的配套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5、建好农业人才培训基地、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教兴村示范基地、村级文化宣传队伍。进一步加强科技、文化宣传教育,形成健康、文明、团结、和谐的良好风尚。

6、进一步探索完善土地流转等制度,探索创新社区居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低收入群体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社区老人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5

虽然这几年市政府加大了投入,我市城乡客运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尤其是农村客运发展十分明显,全市151个行政村,已有131个村通车,但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还有差距,主要是:缺乏强有力的协调工作机制;场站建设滞后;运力仍显不足;资金难以落实到位;线路调整不够及时;公交化改造进展不快。

为加速全市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铜陵,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加强领导,尽快建立城乡客运一体化强力推进机制

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对涉及到多个部门才能办理的事项,由领导小组负责统一协调处理;尽快制定出台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发展各目标和落实措施。

(二)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

按照“市、区、县”一体化、“路、站、运”一体化原则,统筹规划公路路网与客运站场,尽快构建一个以公路网络为基础、客运站场为节点、客运线路为通道的一体化城乡客运网络体系,使各种城乡客运方式有效衔接,以实现客运资源共享和旅客“零距离”换乘。

(三)加快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客运一体化承载能力

一是加快路网建设。加快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连接线的工程进度,进一步完善“六纵六横”的公路主体框架,在全面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优化改造农村路网,加强农村路网与重点镇的连接,尽量形成闭合线路,构建主城区、城镇30分钟上高速,行政村(不含“飞地”)30分钟至主(副)城区的一体化交通路网。二是加快场站建设。尽快在顺安、县城北等处选择合适位置兴建换乘中心;另增建3-4个农村客运站;同时加快市区至重点集镇,重点集镇与集镇沿线的候车厅和招呼站建设。

(四)积极融资,努力保证城乡客运发展一体化资金足额到位

在财政投入控股的前提下,按照公用事业改革的总体要求,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公交投资、建设和经营,利用实施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积极探索城市公交公司参与农村客运班线的公司化改造的新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车籍所在市、县、区政府出资收购班线。

(五)稳步推进,逐渐扩大城乡客运一体化范围

围绕到2012年我市一主两副城区和主要集镇公交运营网络全覆盖的发展目标,稳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加大投入,彻底更新破旧车辆,增加车辆数量,逐渐将我市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提高到与马鞍山、芜湖相当的水平,及时调整线路布局,加快农村客运的公交化改造,争取东部城区早通公交车,农村公交逐渐向钟鸣、东联、胥坝、天门、灰河等5个主要集镇延伸。

(六)政策扶持,不断优化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环境

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6

─以莆田市为例

朱勇东1,2,邱荣祖1,王祖荣2(1,福建农林大学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校 福州 350002;2,莆田汽车运输股份有限公司 莆田 351100)摘要:论文从城乡公交运营模式、智能信息化对城乡公交经营模式进行了探讨。从经营主体整合上提出几种置换方式提供参考;在城乡公交运营方面实行公车公营、车辆运力投放规律、对城乡公交管理和服务水平进行具体的规范。

关键词:城乡公交;一体化;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U492.4+1 文献标识码:A Mai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nsportation

-example in Putian

Zhu Yong-dong12,Qiu Rong-zu1,Wang Zu-rong2,(1.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and civil engineering,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2.putian bus transport incorporated company, Putian 351100,china)Abstract: The paper researched the operating management mode and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Some reform solutions of integration operating management mode of enterprises were proposed.Furthermore, the operation ways of implement public bus, configuration of vehicle capacity,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and services level were studied.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nsportation;Integration;operating mode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城乡道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城乡客流量的不断增大,城乡居民出行难的问题逐步体现出来[1]。在目前城乡居民出行中,居民出行的交通方式各有不同,其中,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比,具有占用道路空间小,客运能力大,消耗能源小,环境污染低等优点,是今后城乡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2-4]。

建设部建城[2004]38号文件《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指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符合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实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国办发[2005]46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 通知》提出:“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公共交通行业,完善支持政策,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5]。要充分发挥公共交通运量大、价格低廉的优势,引导群众选择公共交通作为主要出行方式” [6]。

尽管城乡公共交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经营模式不适应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客运企业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市场经

[7]营主体多、规模比较小、资金比较短缺的状态,缺少处于主导地位大而强的企业。因此,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高校专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K2010017 作者简介:朱勇东(1988—),男,江西景德镇人,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乡公交一体化研究;邱荣祖(1961—),男,福建莆田人,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物流技术,3S技术应用;王祖荣(1960—),男,福建莆田,莆田汽车运输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工作。开展城乡公交一体化经营模式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城乡公交经营现状分析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指在城乡道路客运十分通畅、场站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道路客运网络体系高效运作的条件下,城乡客运相互融合,综合利用各种客运资源争取效益最大化和服务水平不断地提高,以达到城乡道路客运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客运模式。随着莆田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快速发展,莆田市城市内与农村之间的人员流动日益密切,城乡道路客运的发展迅速,道路客运和公共交通之间越来越模糊,给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基础。经过政府和企业的努力,道路客运班线现在已经覆盖到各个乡镇,至2011年末,实现100%建制村通客车。由于莆田市各区以及各镇之间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集聚能力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差异,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和经济结构,不同区和镇之间的流动性有着明显的差异,有的镇客流量非常大,如湄洲岛是国家5A级旅游度假村,又是妈祖圣徒朝拜地;但是有的镇客流量非常的小,平时运力浪费。莆田目前有客运主体21家,客运企业的良莠不齐,在经营管理方面各有差异。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客运建立多层次的交通网络结构系统。当前在莆田市城乡客运中主要存在两种运输形式,一种是公交经营,另一种是道路客运。

莆田市现有道路客运企业21家,市内道路客运班线共147条,班车889辆,其中县际客运班线56条,班车548辆;县境内客运班线91条,班车341辆。

莆田市公交客运企业共有2家,分别是市公交公司和仙游县公交公司,均属于国有企业。市公交公司经营市中心城区以及中心城区至部分乡镇22条公交线路,共有公交车349辆,年客运量达3678.8万人次,公交分担率为4.83%,公交线路基本覆盖到中心城区的各个主要功能区以及平原8个镇政府所在地。1.1运力供应能力低与群众需求不适应

由于城乡道路客运有冷热线之分,且居民出行与运力供应不够平衡。平时城乡居民出行比较少,运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一到节假日、妈祖节、农村孩子进城上下学、农民工早上进城和傍晚返乡等客流高峰时期,运力又不足。导致超载、“黑车”等问题油然而生。由于现在道路客运市场首末班车不规范,一到没有客运车辆时候,很多黑车就出现来宰客。1.2道路客运企业经营模式不尽相同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客运企业的经营模式大体可分为3种形式,即:以挂靠经营为主的经营模式、以自主投资自主经营为主的经营模式和挂靠与自主经营并存兼营的经营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二级以上企业实行自主投资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所占比重较大,对于高速客运线路的经营多为自主经营的方式,三级企业在选择自主经营与挂靠经营的比例上也相对较高。1.3客运组织秩序不利运输网络形成

由于运输经营主体众多、分散,利益主体很难统一,不利于运输组织的统一调度,给公路客运特别是快速客运的高效组织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另外,由于经营行为的不规范和不平等竞争,造成了对客源的垄断和对废本地区企业在本地区范围开展经营的限制,人为地将统一的客运系统进行分割,妨碍了运输网络的形成,无法体现出公路客运应有的品质、档次和效益。

2城乡公交经营存在的问题

2.1道路客运主体多、平均规模小

目前城乡道路客运经营主体有22家,其中仅有三家具有一定的规模,其余规模都比较小,并且客运企业的经营状况普遍不高,道路客运班线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经营行为不规范,以及车辆技术状况参差不齐,班次运行时间不准时,导致服务质量差。由于多家客运主体为争夺有限客源,不把旅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进行恶性竞争。一到节假日,客运运输企业经常抬高票价和载客等问题。

2.2运营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莆田市道路客运企业依然沿袭多年的经营方式,即挂靠经营模式和责任承包经营为主,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约束有限,直接经营、差异化经营(控股经营)多种经营方式。道路客运运输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很多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对群众服务意识不强,其职业道德素养低,应对从业人员进行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经营者违规经营时有发生,表现在运营过程中超速、超载、随意涨价等行为,为此,运输主管部门加大力度对经营者的监督,发现违规行为的给予警告或惩罚。2.3车型结构不合理、车辆技术较低

目前,城乡道路客运主体多,且各自经营,在主干线、次干线和支线运行的车辆结构不合理。莆田市农村客运车辆合计159辆。按照车等级分:高级车6辆、中级车3辆、普通车150辆;按照车长分:中型车6辆、小型车153辆,以中小型车辆偏多,部分城乡道路客运主体为追求利益,在车辆更新上投入成本较小,造成城乡道路车辆技术状况不一,从而使城乡道路客运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客运安全和乘坐舒适性。

3发展对策

3.1城乡公交经营主体整合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是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服务和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应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指引和企业参与的组合措施,强化立法保障、明确资金扶持、完善设施建设、加强制度创新、安全监管等关键性问题,按照分级负责,分步推进原则,组建市公交集团和市级公交企业,有利于建立适度竞争市场机制,提高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构建城市公交优先、城乡客运一体化格局,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出行服务。现有道路客运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通过出资收购、经营权置换、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城乡客运班线资源整合,进而推进城乡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8],公交化运作,彻底解决城乡居民出行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整合。3.1.1出资收购

鼓励有一定规模的道路客运企业收购较小的客运企业班车,被收购方的班车班线经营权由行业管理部门直接许可收购企业,收购方根据车辆评估价值和经营权预期收益,给予原车辆经营者一次性经济补偿,在规定期限之前,被收购企业与收购企业签订收购合同,收购企业可给予适当奖励。3.1.2经营权置换

根据自愿原则,现有经营出租车的客运企业可将获得新增出租车经营权,同其他道路客运企业置换拟公交化改造的县际道路客运班线经营权,可按一个县际道路客运班车经营权置换一个出租车经营权(每个经营权只能配置一辆出租汽车,经营权期限为5年,经营期限届满后由政府收回,车辆过户或报销的相关手续由所属企业负责办理)。3.1.3股份合作

在符合交通运输部《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的许可条件下,不同道路客运企业可采取自愿联合方式,依法组建新的股份制客运企业,将分属于不同企业的道路客运线路经营权主体变更为新股份公司所有,以线路经营权数和新投入的资金作为新成立股份公司的股比,其经营道路客运线路改造为公交线路,并实行公车公营。3.2改革城乡公交运营模式 3.2.1推行公车公营经营方式

公车公营是指经营单位将产权明晰、具有完全处分权利的营运车辆,在与运输生产中直接关联的经营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主经营。

新成立的公交公司实行公车公营,废除以前挂靠经营责任承包经营的落后模式。对投放的车辆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车型、统一服装,稳步推进城乡公交行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城乡公交公司化改造和公车公营的步伐。

城乡公交公司对投放的车辆实行统一的车辆管理标准,统一驾驶员考核和工资福利,与驾驶员依法签订用工合同,落实驾驶员培训教育,按照规定为驾驶员缴纳基本社会保险,切实维护驾驶员的劳动薪酬权,休息休假权、继续教育权和社会保险权等权益[9]。3.2.2遵循运力投放规律

城乡公交的运力投放是由线路客流量、运输距离、道路通行条件、公交车型大小、发车间隔时间决定。城乡公交线路的运力投放采用城市公交的车辆配置。该条线路的高峰小时客流量的q,配置W辆车,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W=2(L+t0)n

(3-1)vy式中:L为线路长度,单位为Km;n为发车频率,单位为车次/h;vy为车辆在线路行驶的平均速度,单位为Km/h;t0为单程站点的停车时间,单位为h。

根据运力的配置原则,计算出来的运送能力不能小于高峰小时线路客流量,即Uq。其中U为运送能力(Umn:m为车辆的额定载客数,n为发车频率。

根据各乡镇至市区往返客流在同一天不同时段出行“高峰”和“低谷”的特点,可以得出在早上进城比较多和下午返乡比较多的特点,在早上和下午可以加大发班车次数,在其他时间采用定时发班,增加发班间隔时间。

对于莆田市区政府为了让区内居民出行更方便开通的线路,可以采用每天开定时班线,这样线路的开通主要是社会公益性质。因此,在班车的运行时间主要跟服务片区的居民出行时间相吻合,灵活的使用线路车辆资源,做到车辆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基于当前道路通行条件不同,为了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工程,可以在这样的线路上根据当前的乡镇居民出行特征和群众的需求,在满足通过条件的前提下,采用符合城乡公交技术标准的大小不同的车辆进行营运。在城乡公交线路规划时候,应满足当地群众的出行需要,核定线路,采用固定班次、隔日班、周班、赶集班,采用滚动发班、定线循环运行和预约叫车等多种方式,与其他线路衔接,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3.2.3规范城乡公交管理

一是城乡公交应文明驾驶,遵章守纪,严格遵守和执行交通法规、服务规范以及乘车规定,自觉维护乘车秩序,确保交通安全;二是城乡公交应按照“六定”,(即定线路、定站点、定班次、定票价、定首末班时间、定车型标识)方式组织营运;三是城乡公交公司应按照物价局核准的运价标准收费,不行随意乱涨价;四是城乡公交司机必须在规定的站点让乘客上下车,用公交智能化进行准确语言报站;五是城乡公交司机有义务维持公交车厢内的乘车秩序,当发现有老、幼、病、残、孕妇及怀抱婴儿的乘客时,应该提供专座;六是公交车不能在公交站点内长时间滞留,公交司机不得将公交车辆交给不具备驾驶公交车资格的人员营运。

3.2.4提升城乡公交服务水平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落后的服务水平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人们对

[10]城乡公交服务质量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必要提升城乡公交的服务质量以及做出以下规范:

一是检查公交从业人员统一着装、持证上岗、服务态度、文明驾驶等情况,对在营运过程中未统一着装、服务态度不热情的公交从业人员,分别进行现场教育,及时纠正,并实施适当的惩罚;二是检查公交车车容车貌情况,对车身外表破损、卫生环境较差、未在车身外部规定位置喷涂经营企业名称和监督机关及投诉电话的车辆,督促企业限期整改,确保做到车容整洁,漆膜完好;三是检查公交规范经营情况,对公交车在营运过程中在规定站点范围外上下客、擅自改变运行路线、无正当理由拒载、中途逐客、滞站揽客等不规范经营行为,进行批评教育,直至进行必要的惩罚。3.3推进城乡公交管理信息化与智能化

通过对城乡公交管理实施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公交调度系统和发布信息实时化,提高城乡公交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公交调度管理系统将根据采集来的实时动态公交信息,即线路上公交车辆的位置、前后车状况、载客率等信息,综合分析、评估公交系统的整体运营状况和乘客的需求情况,以此作为车辆调度的决策依据,完成对公交车辆的实时调度。在实际调度中,公交调度系统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车辆在线路上的动态调度管理问题,系统会根据预计的行程时间,再结合未来各站点的乘客候车情况,合理的动态的安排公交车辆的班次,减少公交出行乘客的等车时间,进而提高公交系统的服务水平。通过调度管理系统来提高城乡公交的提高公交运行效率,提升应急营运水平,方便市民乘车结算,为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辅助.全面提升智能化公交综合服务能力。

信息发布中心通过信息采集中心的信息,可以将信息及时公布。乘客可以在家里获取公交线路,根据自己需要来选择出行线路;乘客可以在中途站站台的LED显示屏获取最近站台的车辆到离信息,进行更快出行;公交司机可以通过车载语音系统获取下班发车时间。通过信息发布中心可以及时快速的对城乡公交车辆进行监督管理,提高城乡公交的管理水平。

4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学者对城乡公交如何制定票价和公交线路的网络规划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对城乡道路客运经营主体的整合、城乡公交如何提高服务水平以及城乡公交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建设论文进行阐述,对中小城市进行城乡公交一体化过程中给以参考和建议。在当今信息时代,对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应用如何与实际相匹配尚待深入研究。参考文献:

[1] 孟祥龙,张卫华,徐华兵.城乡公交一体化中常见问题与相关建议[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3),51-54.

[2] 吕兰明.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5),121-122. [3] 章辉.城乡公交发展探讨[J].西部交通科技,2012(10),69-73.

[4] 张瑾,邹毅.中小城市公交发展规划[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2(20),6-10. [5] 师桂兰,李燕.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策略探讨[J].城市公共交通,2012(1),21-23. [6] 顾尚华.实施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策略 [J].交通与运输,2012(4),19-23.

[7] 陈宗明,李美英.温岭市公交城乡一体化运营机制探索[J].城乡建设,2013(1),33-35. [8] 王亚其.如何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 [J].运输经理世界,2012(15),82-83.

[9] 金伟忠,严浩.十堰市竹溪县开通沿305省道城乡公交[J].人民公交,2013(3),42-46. [10] 戴文俊,沈梅梅.晋江:力解出行难题[J].人民政坛,2012(12),32-36.

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7

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 土地管理存在着若干问题。首先是不能很好地规划, 在如何处理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常常发生矛盾。笔者发现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过程以牺牲长远的整体利益来换取近期的局部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领导不能很好地把握好整体发展的问题, 不能尊重土地开发的基本规律, 这样土地开发必然遭遇到破坏性的开发态势。我们知道土地投资周期长、投资金额大, 这应该是基本的规律, 但是一些地方急功近利, 追求经济利益的速成心态而不顾土地开发自身的规律, 盲目地追求当年开荒、当年收益的原则, 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必然会破坏整个生态环境, 我们看到不顾被开发区域的小气候环境、土壤环境和土质水文环境的现象发生了, 而且对后备资源的开发没有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造成了很坏的结果, 实际上是土地管理中的二律背反, 这边退耕还林, 那边毁林开荒;这里退耕种草, 那里毁果园开发的怪现象, 破坏与重复性的建设造成的不仅是人力物力的浪费, 关键是对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恶化, 这是土地开发中非常不好的现象。还有一些地方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只重视田块的方整, 而忽视对河流、丘陵地等生态景观的规划, 没有对整个自然环境的评估和掌控, 不熟悉地理地质特点而盲目开发, 其结果是短期得益, 远期受害。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域环境的恶化将逐步显现, 致使所开发的土地再一次荒芜。这是一个不能不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问题。另外, 还存在一个人开发质量和效益的问题。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 应该始终坚持“占补平衡”的原则, 但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开发整理后的土地质量低, 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占补平衡”。《土地管理法》在确立占补平衡制度时, 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要求作出了, 明确规定:占补平衡必须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但是规定是规定, 在执行的过程中却发生了这样和那样的偏差, 有的地方甚至无视这种平衡原则, 只是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盲目的开发, 只占而不补的现象很突出。不少开发整理项目为了使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能够得到及时的补充, 以满足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审批的需要, 对补充耕地的质量往往只停留在几个简单的数字上, 流于形式而没有实际地去执行开垦和所占的耕地数量和质量, 即使开发出的一些耕地也是因为项目质量不符合要求, 往往因为质量较差, 很难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 还是不是出现一边开发整理一边抛荒的现象。资源浪费而重复性的劳作不能有丝毫的效率, 这不仅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占补平衡”, 而且造成了资源的破坏和开发资金的浪费。

另外, 土地管理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关键还是人的问题。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专业队伍素质不高, 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特别是缺乏整体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是一个综合性强的领域, 涉及诸如: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土方工程、建筑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农业设施工程等众多分项工程, 这就要求相关的人才必须能够熟悉这些领域, 知道这些专业领域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更专业, 所以土地管理中需要那些具有跨行业、多学科和多技术的特点的人才加入进来。没有人才的加入, 土地管理很难迈上一个良性的轨道。最后我感觉在土地管理中还存在着投资主体较为单一的问题。政府投入的较多, 而民间投资的较少, 这是发展的瓶颈。对于土地开发整理, 应当尊重市场。根据市场原则办事, 这是国际惯例。但是就目前而言, 政府的投资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发挥了主渠道作用。政府在一些大的项目上发挥主导作用, 这是没有错的。但是毕竟在资金的开发上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我们知道政府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上地开垦费、农业重点发展基金等等。如果没有民间资本的涌入, 很难把土地管理所需要的足额资金凑齐。因此需要在政策上适当调整, 应该大力引起民间资本, 这样才能把土地开发整理所需的资金很好的融入, 使得土地管理和开发步入良性循环。

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8

【关键词】供水工程;现状;问题;建议

【Abstract】Over the years, from all levels of Party committees, governments and superior authorities for the care and support, through the county cadres and the masses of common efforts, the problem of drinking water in Xiji County has gone through five different stages, we have made significant benefits, but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ssues, the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and made a number of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Recommendations;Water supply project;Status;Problem

1. 基本情况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地处内陆,属大陆性气候带的边缘,为中温带半干旱到干旱过渡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20mm,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891mm,为资源性缺水、季节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地区。2013年底,全县总人口46.72万人(移民后),而水资源总量为8120万m3,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4730万m3,无客水可调节利用,人均占有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2m3,不到全国平均水平2000m3的1/23,干旱缺水给农业生产、人畜饮水造成了很大困难,直接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2. 城乡供水工程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效

2.1 西吉县城乡供水工程大体经历了起步、发展、解困和安全及提高等五个阶段:

(1)1950-1985年,是农村饮水建设的起步阶段,由于国家和地方资金困难,每年随机安排少量的资金打机井、购置拉水工具,解决了部分群众的拉水问题。

(2)1985-1999年是农村饮水建设的发展阶段,国家每年投入以工代赈和财政扶贫资金建设了一批集雨工程,打水窖、土圆井近3万眼,一方面发展节水灌溉,同时解决了部分群众的饮水困难和远距离拉水问题。

(3)2000年-2005年是农村饮水建设的解困阶段,在这一阶段,西吉县农村饮水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供水管道全部使用PVC塑料管,供水方式大部分为供水点,部分工程供水入户。这一时期受水区共建设集中供水工程24处,解决了15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4)2006年-2010年是国家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阶段,从水质、水量、保证率和方便程度四个方面保证农村饮水安全。这一时期,西吉县把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共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9处,解决了22.9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5)2011年-2015年是国家实施“十二五”规划饮水工程的提高阶段,全县先后建成饮水工程7处,解决48187人的饮水安全。

2.2 截止2013年,全县累计建成集中供水工程50处,泉水改造工程580处,人饮机井20眼,土圆井5896眼,水窖2.63万眼,自来水入户率62%,解决了42.7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主要经验和做法

3.1 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在城乡饮水安全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西吉县委、政府在项目建设之初,为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政办、发改、财政、审计、水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西吉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的规划、设计、质量监督、实施方案的制定和验收等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统一到位,措施上严格到位,确保了工程建的顺利进行。

3.2 摸底扎实,科学规划。

为了确保城乡饮水安全工程顺利实施,西吉县首先抓好项目前期工作。一是抽调水务、卫生、城建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对全县城乡饮水现状进行拉网式排查,对人口、水源、水质及饮水状况逐一分类进行调查、统计,为编制建设规划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二是组织规划、设计人员,根据城乡饮水安全工程编写大纲,按照“总体规划,分年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及“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编写完成《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西吉县“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西吉县“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设计及安排年度建设任务,确保了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3 严控程序,确保质量。

工程建设质量决定着效益的发挥,在项目实施中,建设部门特别重视工程质量。一是在项目实施中,对工程所需主要材料及设备采用招标采购制,通过招投标选择材料供应商,确保施工所用材料质量优良,符合设计要求。二是严格实行“四制”管理。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操作,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及合同管理制的“四制”管理,确保了工程建设程序的公开化、公平化和公正化。三是全面实行公示制,接受群众的监督。工程实施前,在工程建设地设立公示栏,将工程建设规模、投资和效益进行全面公示,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得到了项目区群众的认可,进一步提高了项目区群众参与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四是严格工程验收工作。针对工程建设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薄弱环节,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确定了由施工小组自检、施工企业自检和建设单位检查的“三检制度”,实行责任到人、层层把关。

3.4 统筹资金,严格财务管理。

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所安排的资金,均为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因此,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特别重视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资金管理规定和财务制度办事,设立专用帐户,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或挤占。在工程建设中厉行节约,严格按预算、按进度拨付资金,超支不补,对不符合规定的开支一律不予报销。各施工小组都配有技术员、材料员、出纳员,帐、物、钱专人分管,做到账物相符、账表相符、账账相符。同时,对工程建设资金实行财务审计制度,县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工程建设资金进行定期审计,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5 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

为使西吉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县行政主管部门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工程良性运行的七种管理模式:一是县水务局直管。对跨乡镇的集中供水工程,由水利局组建供水管理站,由自来水公司负责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二是乡镇直管。对乡镇的集中供水工程,由各乡镇组建供水管理单位,由乡政府负责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三是乡镇水管站管理。对主体工程以国补资金为主建设的集中供水工程,以乡镇水管站为主组建供水管理站;四是参与式管理(用水协会)。为了克服饮水工程“有钱建,有人用,无人管”的被动局面,让群众主动参与到工程的运行管理中,增强工程运行、水费收支等方面的透明度,使群众在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明白水”同时,让群众参与饮水工程维护、维修、运行管理等工作;五是租赁承包。即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确定租赁承包底价,由群众竞争承包,并签订规范的合同,经营者在规定承租期内独立经营,按期交纳租金;六是村集体管理(村委会)。对集体经济条件较好,供水工程经济效益较差的村庄,实行集体管理,但要责任到人;七是“户建、户管、户用”管理模式。对土圆井、水窖等这类分散工程,全部采用“户建、户管、户用”原则建设和管理,产权明晰、自我使用、自我管理和发展。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吉县的城乡饮水状况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一是自筹资金筹措困难。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资金由国家投资与地方配套共同组成,由于西吉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政收入匮乏,群众收入低下,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资金难以落实,给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2)二是管护意识不强,建设性破坏频繁。由于基层管理单位管护意识淡漠,加之近年来,城乡道路、乡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机修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城乡供水管网、阀井等供水设施的建设性破坏较为频繁,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3)三是执法队伍不健全,水事案件的处理不及时。由于县水务机构编制少,人员不足,水政执法经费短缺,执法装备配置不全,执法队伍不健全,加之基层管护单位责任性不强,缺乏应有的管护监督,致使水事案件的上报率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水政执法人员办案的进度。

(4)四是工程施工管理不到位,质量差。由于部分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中管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质量控制程序和技术规范操作,工程施工中存在管道开挖深度不够,管道安装不密封,压力等级与设计不匹配,管道附属建筑物设置不全等问题,工程一旦投入运行,则往往出现冻裂、漏水、跑水、破管、无法控制和难以检修的现象。

(5)五是自来水入户率低。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家中多为老人孩子,自来水入户工程投工投劳难度大,导致主体工程完成后,自来水入户进展缓慢,加之部分群众经济困难,无钱上交自筹金,导致自来水入户率偏低。

(6)六是没有健全的水质监测机构,水质监测、检验不到位。大多农村饮水工程无水质监测设备,缺乏必要的监测手段,工程运行过程中水质变化得不到及时监测和掌握。

5. 几点建议

解决西吉县城乡饮水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对症下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建设及运行管理,提高服务能力。

(1)一是尽快落实阶梯式供水价格。由于群众思想观念还落后,水是商品的意识不够强,群众吃“大锅水”的思想仍然存在,为了转变群众的节水意识,应严格实行定额用水管理办法,推行阶梯式供水价格,对定额内用水按核定水价计收,超额用水实行累计加价收费。

(2)二是建立健全水政执法队伍。随着城乡供水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事案件日益增多,水政执法力度不大,故应加强水政执法队伍建设,配备完善水政执法硬件设施,加强执法能力,为水务事业保驾护航。

(3)三是要进一步加强水法及节水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水政执法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对破坏水利设施的水事案件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要定期与不定期地采用广播、电视、制作宣传栏、散发传单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加强宣传教育,以增强全民的水法和节水意识。

(4)四是完善县级维修养护基金。维修资金要设立专用帐户、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挤占。工程维修实行财务审计制度,维修资金由审计、财政部门定期审计,确保专款专用,同时,要按工程量、质量拨款,以确保工程量和款项相符,质量和效益相一致。

(5)五是水务部门要建立完善水质检测中心,配套水质检测设备,培养一批水质检测人员,加强对县域内的供水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水质检测和监督工作,确保供水安全。

(6)六是扩大农村供水服务队伍建设,建议县人民政府成立城乡水务一体化管护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和管护经费,加大人员培训工作,提升供水服务水平和质量。

[文章编号]1619-2737(2015)06-20-646

上一篇:我的礼物作文400字下一篇:网站备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