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短歌行优秀教案

2024-05-04

高中语文短歌行优秀教案(共10篇)

高中语文短歌行优秀教案 篇1

导语:《短歌行》表达了历史真人曹操感叹人生短暂,渴求贤才辅佐的心情,自己博大的胸襟和清明的政治理想。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短歌行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高中语文短歌行优秀教案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幻灯片: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幻灯片: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二、研究性探讨:

这样一个人物,才华超众,关心民生疾苦,为何遭人诟骂呢?主要是受名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使曹操作为奸雄的形象深入人心。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对曹操的评价上,与原著保持一致。剧中曹操就唱了《短歌行》,但电视连续剧里的鲍国安的一段演唱,都是与剧情不相适宜的。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短歌行》片段

问:如果说这段演唱在剧中的安排有什么不妥的话,有什么不妥呢?

提示:可以从作者本人、《短歌行》的主题、《三国演义》的主题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明确:

先看《短歌行》的作者曹操,他是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如果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看,他独揽大权,他想统一国家,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改革用人制度,这些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他顺应了那个时代发展的趋势。我们对他的评价应着重看他对历史的供献,而不应该仅仅从道德方面来看。也就是说,《短歌行》的作者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其次,就《短歌行》的思想意义来说,不外乎表达了历史真人曹操感叹人生短暂,渴求贤才辅佐的心情,自己博大的胸襟和清明的政治理想。此诗有悲壮慷慨的个性特征,这一首诗也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建安风骨”。

第三,再看艺术作品,作者着力刘备脸上贴金,给曹操脸上抹黑,显然是为了拥刘反曹的主题服务的。就拿情节来看,当庞统(当然也是一个艺术形象)给他献了连环计后,曹操看到他从北方带来的将士居然能在江面上如履平地,这就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这也使他误认为踏平江东的确是指日可待的,所以,他于十五之夜,举行盛大的宴乐,无非是想作战前总动员,他的动员致辞就是《短歌行》,当他需要别人吹捧之时,“不识时务”的师祭酒居然说正声雅乐之中不能有不祥之音,他就一气之下,举槊刺死师祭酒,而后,又于次日亲自为师勖送葬。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显然是为了告诉世人:一代奸雄曹操只不过是事后诸葛亮,好大喜功,爱听颂歌,他的壮举只不过是打自己耳光而已,或者说,这样安排情节只是为了塑造一个奸雄的形象。说穿了,艺术作品中的曹操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等同于现实中曾经叱咤风云的三国人物曹操。

三、把握诗歌情感主线

但有一点,电视剧的处理是正确的,即此诗是一首在酒宴上演唱的诗歌。诗中有“对酒当歌”的句子,可作证据。

(一)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能不能提出一些酒的例子,学过的诗文里?可以互相讨论。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浇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高中语文短歌行优秀教案 篇2

一、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意义及价值

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掌握学习理论以目标教学为核心,以反馈矫正为手段,以掌握学习为目的[1]。高中语文“翻转课堂”的这一变革,有它的意义价值,其一,教师是翻转学习的设计者,语文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微课 ,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最佳平台,语文教师借助计算机帮助,通过网络及时的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能够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辅导,也使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脱身而出,更轻松自如应对工作;其二,学生是翻转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在课后时间自由安排学习内容,通过练习方式自测评估自己掌握内容的多少,再进行查漏补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其三,家长不再是孩子学习的旁观者,而是能加入到孩子的学习中来的参与者,家长可以自学微课,家长可以通过孩子练习检测情况,提供必要的引导,家长是翻转学习的督促者与陪伴者。

翻转课堂借助微课、信息技术颠覆了“课程——讲授——作业——考试”的传统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及知识接受的过程颠倒翻转过来。

二、微课是实施高中语文翻转课堂的关键

高中语文翻转课堂的过程是“学生预习——自学视频——提出疑惑——完成练习——课后反馈——课堂解决”。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条件——视频及练习,替代了教师传统课堂讲授过程,学生通过电脑或手机自主学习微课内容,首先完成对信息的吸收,再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间的协作学习掌握和内化知识,实现先学后教的课堂反转。微课是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微课是以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为主题设计制作的10分钟左右的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课微效高”的微课精选重难点突出的与教材同步的基本知识点,配以文字、图片、音乐、动画、电影,教师讲解词,微课关注学生学法,优质微课形成知识链条,让学生学习流程重新建构,更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便学生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线学习、移动学习,课微效高,使学生学习负担减轻、学习效率增大,正是有了微课视频,高中语文课堂才得以真正实现翻转。

三、高中语文微课制作与应用

(一)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1. 微课的设计

语文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掌握基础知识进而能运用,化为自己知识能力,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语文微课设计以年级为单位,以备课组为团体分工合作,将一学期单元学习作为整体教学内容,教师需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有哪些知识点,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连接口在何处,层次如何推进,检测练习如何按学生层次设定。教师设计微课是要备好学生的学情,哪些已掌握,哪些未掌握,哪些要巩固。针对学习内容可以设定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在课堂中同步进行,另出拓展题在课后作为检测练习,这些练习包含了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内容。这些都是教师设计高中语文微课前的整体规划,打有准备的仗而不是零敲碎打临到用时才匆忙去准备。

例如,人教版必修5第一单元是小说学习,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几方面进行分析,第一课学习林冲人物形象,第二课别里科夫的形象则可沿用第一课的学习方法,温故知新便可,设计微课可以考虑从整体出发,避免单一重复。

我校高二级李老师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微课设计中,教学内容分为三点:人物心理变化、人物性格特点、人物形象特点。针对教学内容整体性,分别制成三个10分钟内的微课视频:《林冲心理变化》、《林冲性格特点》和《林冲形象总结》。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学会区别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用词涵义的不同而二者是相关相连的特点,概括林冲形象则有步骤可寻:形象总结—形象分析—形象意义。第三节微课与前两节微课内容深浅连接,在第一、二节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体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难点。

2. 微课的制作

教学视频由主讲教师录制,控制在10分钟以内,要做到内容短小精悍,中心主题明确突出,检测练习针对性强,兼顾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思维能力。以《〈短歌行〉中的用典手法》为例说明微课的制作。

第一步:着手准备相关素材,制作Power Point。

笔者在录制《〈短歌行〉中的用典手法》这一节微课之前,首先确定诗歌中四处用典诗句,上网搜索印证相关诗句出处及诗句理解、用典的定义、用典的作用、拓展练习,收集制作课件的图片、音像素材——如《子衿》歌曲、《周公吐哺》成语动画故事,按照备课思路做成Power Point。

第二步:讲解准备,写好讲解词。

讲解词如何开头、如何衔接、如何结尾,笔者认真参看许多资料,按照《〈短歌行〉中的用典手法》课件思路将讲解词一一写出,要做到环环相扣,再斟酌用语是否恰当,学生能否理解,听得明白,然后自己先试读一两遍,试试语速是否适中,普通话是否清晰标准,如有可能,准备更充分一些,最好将讲解词背下来,如此,拍摄时面对镜头才会更从容。

第三步:完成录制,形成微课。

笔者寻求一个宁静之地,采用“录屏”软件或DV等拍摄工具,打开《〈短歌行〉中的用典手法》Power Point、配音,同步进行录像和录音,结束后保存为一个avi或wmv格式的视频,然后用视频切割器,将重复的、讲错的、不必要的操作过程的录像切割,再合并,即形成一个较完美的微课视频。

创建高中语文微课视频应从不同年级学生不同层次去设计,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声音要抑扬顿挫,要强调内容要点,使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学习效率最大化。教师也可在视频中穿插选择题、判断题、思考题,利用反复的过程增强学生记忆力,合理布置拓展练习,帮助学生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向运用知识过渡,达到知识能力迁移的目的,最终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当然微课的制作,不必千篇一律,死气沉沉,背景不一定是一人一讲台一平台,可以请同事合作录音,可以是红花绿树、蓝天碧海,内容不一定只是课文知识,可以是相关的社会热点,声音不一定是教师原声,可以是像卡通漫画配音,画面不一定是一张张幻灯片,可以是有趣的Flash、可爱的动画片。

(二)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的过程

1. 课余时间,自主观看

学生们利用早读或自习时间预习好《短歌行》课文,教师做好导学工作,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开教师录制好的《〈短歌行〉中的用典手法》微课视频,根据个人学习的需要,学生可以自主控制视频,快进、快退、暂停反复观看视频,对诗歌中出现的用典手法进行学习,掌握用典手法的特点、作用,利用课本进行更详细的学习,圈划、标注、记注释,完成教师在视频中设置的同步练习,如果自主学习有困难,消化不了微课中的重难点知识,也可以与同学老师在Q群、微信交流,以解答疑惑。

2. 提出疑惑,完成练习

学生自主学习完《〈短歌行〉中的用典手法》微课视频之后,对诗歌中用典的定义、作用基本掌握,通过课后拓展练习完成自我检测。

例如,进一步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金词,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人月圆1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 注 ] 1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请简要赏析这篇作品的表现手法。(4分)

这篇作品的表现手法是用典,《后庭花》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视为亡国之音;“旧时”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江州”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分析引用化用前人诗句须运用到用典的定义、作用的知识,将理论用于实践,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最后提交同步练习及拓展习题。“观看视频——掌握方法——实践运用 ---- 提交练习”,通过一学一练、一课一得的学习方式积累语文知识,这样的翻转课堂去除学生依赖教师被动学习的坏习惯,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于学生而言,是成长的需要,是心智成熟的一种表现。

在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里,家长起到伴学的作用,家长根据微课学习的内容从侧面了解孩子学习任务,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

(三)课后反馈

学生在学习微课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收集交流区里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练习检测平台统计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如是选择题、判断题可以由计算机统计出正确率、错误率,同步归类哪些学生选择哪一项,对于主观题,教师设定小组互批互改机制,给定评分标准及答案的样版,教师也可抽查部分学生的答案,统计各分段分布情况,结果可以及时反馈哪些学生还存在什么问题。例如拓展练习中有三处用典,学生通常只发现一处或两处,在分析用典出处里对作者、篇名记忆模糊,以前的知识储备不够,调动不出来,还有学生在分析手法作用里要么全抄术语,要么生搬硬套,分析不到位。

教师收集好问题及各类数据,可以在交流区与学生共同探讨,也可以留待第二天语文课堂面对面进行教授解决,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学习,问题解决完毕,教师还可再布置同类拓展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四、结束语

高中语文短歌行优秀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高中语文短歌行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内容,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讨论分析,品味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光阴、树立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斗志。【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初读古诗,引导学生明确诗歌内容;再读古诗,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主旨,即情感关键词:忧;三读古诗,引导学生挖掘作者因何而忧;四读古诗,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求贤若渴的忧愁和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身处在**的年代,壮志未酬,报负不得的人常常会感叹人生的短暂。有的便随波逐流,不思进取,有的甚至归隐山林,消极避世。然而,“时势造英雄”,世上总有一些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真的猛士”。他们珍惜岁月,发奋努力,拓展出了人生的一片新天地。身处**时代的曹操是怎样奋发图强、拓展人生的,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他的名作《短歌行》去了解一下。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下面我们进入文本学习,我们知道曹操当时挥师浩浩荡荡南下,创作此诗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下面我们结合影视片段体验一下朗诵《短歌行》时的情感。

提示:观影完毕,同学点评后,教师发言:当时曹操军队声势浩大,大有荡平南方之势,所以一定要读得壮阔、雄宏、豪迈!要慢一点,要有重读。

2、下面我们集体朗读一遍,要注意读得壮阔、雄宏、豪迈,并且找出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词是哪一个?

明确:忧

三、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1、那么曹操为何而忧?带着这个问题,大家再读诗歌,分组讨论,在诗歌中找到依据。

明确: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人生短暂”。(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忧“求贤不得”。(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忧“功业未就”。

2、当我们明白了曹操之“忧”所在,下面我们再看,在诗歌第一节中,曹操如何去表达自己的“忧”?

学生讨论作答要点提示: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开篇奠定情感主题,借助“酒”和“朝露”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深忧人生短暂。

关于酒的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唐·王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宋·柳永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宋·李清照

可以看得出以上诗人、词人写酒是为了表达自己各自的忧愁,但曹操却不同,他纵酒放歌,心忧天下,貌似颓放,实则进取

以“朝露”比喻时光短暂,应和前文“人生几何!”

②“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借酒消愁愁更愁,杜康美酒不解忧,因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用典和比兴的手法引出作者“求贤不得”之忧。《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首诗歌非常逼真地把热恋中的姑娘的含蓄、多情的心态刻画了出来,可谓淋漓尽致。后来“青青子衿”又引申为高士、贤才,曹操在《短歌行》中就用这两句诗表达他对天下贤才的渴望。

③“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用兴的表现手法,抒发了曹操求贤若渴、礼待贤士的情感。

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展现了曹操欲招尽天下贤士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雄宏气魄和一统天下的壮志,但是这个壮志未能实现,所以忧其功业未就。

⑤“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第一种说法:曹操把贤士比作天上的月亮,想着这些贤士何时才能投奔自己。摘月是何等壮阔、何等气魄,那种大气和胆量非常人所为;从“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可以看出他求贤不得之忧是绵绵不绝的。第二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

⑥“越陌度仟,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如果曹操未能及时求访到贤士,希望贤士屈驾来投,曹操定然礼遇贤士,把酒畅谈,共赴宏图大业。

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作者是在一个皓月当空的晚上,与群臣畅饮并鼓动大家的时候看到了乌鹊南飞的场景,根据“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来理解。含义有两种:一是告诉贤士,不要再犹豫,赶紧投奔曹操;二是当时曹操挥师南下,贤才去南方是找不到最好的明主的,还是急切希望贤士投奔自己。

3、本诗鉴赏方法小结:

①诗中人、景、物有哪些?

②人、景、物的特殊含义是什么?表达技巧是什么?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下面我们再次朗诵《短歌行》,一定要读出曹操忧其“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的情感,并思考曹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我们有何启发?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珍惜时间的角度:珍惜美好年华,切不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从面对激烈竞争的角度:充分准备,积极主动,自信乐观,勇于挑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五、归纳总结

曹公短歌,慷慨悲凉。情感激昂,荡气回肠。求贤若渴苦忧求贤不得,人生苦短深忧功业未成。

杜康解忧不解忧,唯有贤者解其忧。海纳百川礼贤志,自比周公显其怀。比兴用典文采扬,短歌微吟不能长。天下归心势在行,横槊赋诗《短歌行》!

六、作业:背诵《短歌行》,并完成《导学案习题》。

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曹操》)

东汉末年分三国,涌现了很多英雄,大家知道这首歌唱的是哪位英雄吗?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谈谈在你心目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回答)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

二、检查预习,朗读全诗,整体感知、朗读感知:组织学生自由阅读全诗,初步感知诗句。

2、情境感染: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3、正音。教师对照视频里的读音纠正,提醒重点字词,字音。

三、把握诗歌情感主线、让学生回忆读诗的方法和角度:意象和诗眼

2、让学生迅速找出本诗的诗眼:忧。(并找出相关诗句)

3、看到这个字,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曹操为什么而忧?

合作探究,学生自学诗歌。找出作者忧什么?找初诗中原句并说出用了什么手法,该怎样读。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交流)

一忧人生短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忧人才难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三忧功业难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教师补充:

(一)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能不能提出一些酒的例子,学过的诗文里?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浇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乐,悲伤……

(二))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两处引用的介绍)

明确: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刚愎自用

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

成就天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师: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明确:“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小结:“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志: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四、艺术特色

、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诗经·郑风·子衿》

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韩诗外传》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形解》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才,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2、巧用比兴。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才尚在徘徊并急于寻找可依托的明主,流露出诗人惟恐贤士不来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用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厚遇贤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五、诗歌总结

《短歌行》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在诗歌的最后也坦诚的向世人展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全诗前面部分写的沉郁悲凉,后面部分写得慷慨激昂,作者的情感有低沉也有起伏更有高亢。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曹操传世的千古名篇。对于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来说,曹操的那种珍惜时间、积极上上的精神,真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

六、作业布置:

、背诵全诗。

2、写作:《曹公,我想对你说》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人生短暂

人才难求

志——统一天下

必修二语文《燕歌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盛唐诗歌题材丰富,其中山水诗、边塞诗占的比重较大,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燕歌行》。

作者简介: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总体思路: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难点击破:

第一段: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①“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对将军们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另一方面,又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②“横行”的由来见注释,“横行”一词有何妙处?

明确:意味着恃勇轻敌。

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

小结: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表现了敌兵进攻的猛烈。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明确: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慨唱出了军中的不平,成为千古绝唱,不言而喻,正是将帅与士卒之间这种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从内部瓦解了官军的战斗力。

②“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小结:写战场交战和将领与士卒遭遇的不同,既是全诗的中心,又是前后转折的关键。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

①“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涕别离后”强调哪个词?

明确:强调“久”字,相思之怨并不在于出征,而在于由于边将的无能、边策失当造成的久戍不归。

“征夫” 与“少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从时间上着笔,写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②如何理解“岂顾勋”?

明确:士兵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表明了士兵的勇敢、质朴;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③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提到李将军有何用意?

明确:_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既紧扣全篇主旨,又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意义尤为深广。诗歌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小结: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特点: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韵律:《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燕歌行》赏析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不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_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適、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燕歌行》教学反思

高适的《燕歌行》是边塞诗的典范,其思想内容之深之广,无可匹敌。既写了边地战争、边庭风光,赞颂战士的英雄气概,同情他们的远戍之苦,又写出了军中的官与兵的矛盾。但要理解本诗深厚的思想内容,课下注释中的部分内容是必须要关注的。

1、关注诗文后的注释,是做好诗歌鉴赏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该诗的课下注释中有这样一段话:“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开元23年,张守珪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26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那么,该诗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的主题也就非常鲜明了。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此诗的主题是谴责边塞将领在朝廷的怂恿下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给兵士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2、以高适《燕歌行》为依托,总结有关边塞诗的鉴赏方法。

(1)抓意象。具有典型边塞诗特征的意象有: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等。

(2)抓内容。边塞诗主要是结合雄伟、壮阔的边塞景色的描写,表现边塞将士驰骋沙场、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风格奔放雄伟,豪迈悲壮。边塞诗主要内容有:

A、边塞风光;

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E、厌战怨征。

(3)抓方法。边塞诗中经常用到的表现手法有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

《短歌行》探珠 篇7

粒“遗珠”吧。

一、关于“反复强调渴求贤才”

“反复强调渴求贤才”之类提法,这是众多论者及中学教辅资料对该诗主旨及行文脉络的基本估价。这个估价,一般而言,也算符合诗作实际。而如果追问一下,全诗八节三十多句,全都处在同一层面,仅是不断重复一个主旨,有的地方起点“强调”作用罢了吗?尽管这些材料也提到“思才、求才、待才”以及“建功立业,一统天下”一类的话,而最后归结到“反复强调渴求贤才”这一点上,总觉得没有将其间联系说清说透,不那么令人信服。

事实上,全诗言求才,有其严谨的内在思路。就整体看,可分为“思才之忧”——“待才之诚”——“纳才之旨”。这样一梳理,全诗脉络更加清晰。原来,所谓“反复强调”是通过“忧才、礼才、用才”来步步开展并深化的,未得时忧心如焚,忧到“唯有杜康”可解,是从反面强调;得之时盛宴歌吹,待如上宾,是从正面强调。这样理解该诗“反复”,才不是机械平板的反复,而是有层级有深度的反复,它让诗歌的思想和情感能量得以大大提升。

就拿小的内部层次来说,也非仅仅“反复强调”。如第二层次“待才之诚”,又可分为“宴已到之才”——“盼远来之才”——“劝犹疑之才”这样几层,可不是吗?先到者,诗人正“鼓瑟吹笙”,殷勤款待,奉为上宾。那些远行未到之才,不正“明明如月”,可望而不可及吗?当他们一拨又一拨地“越陌度阡”而来,我又怎能不与之“契阔谈宴”,互诉久别之情呢?对那些尚在犹疑观望者,诗人比之于“南飞”的“乌鹊”,用了极富形象和情味的比喻,巧妙的烘托手法,委婉而动情地劝导他们不必“绕树三匝”般地苦苦寻觅,而应当机立断,赶快择枝而居,唯有到我这边来,才是你们的最佳选择。通过这样分析,所谓“反复强调”,在这里表现为诗人的“求才三部曲”,才更符合三国时代人才流向的实际,也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求才心情之迫切真诚了。

二、关下“天下归心”

该诗最后一节(即末四句),通过设喻和用典表示要敞开胸襟,海纳百川般广纳八方人才,要像周公吐哺那样诚待天下贤士,结构上有收束上文的作用。那么,这样急切殷勤地广纳才士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最后一句挑明了用意,即“天下归心”。所谓“天下归心”,按人教社高中语文教科书的注释,就是“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另有两套发行全国的教辅书在该诗翻译中也采取了这种说法,分别译为“天下贤士皆归心”、“天下英才归心似箭切”。注意:这里的“人才”、“贤才”、“英才”,都是同一概念,即仅指诗人渴求的辅助他安邦定国之士。我们不禁又要问:诗人如此急切真诚地延揽那么多人才来此,仅仅是归顺他一人而已么?显然,这里的注释或翻译未能传达出诗中旨趣,降低了原诗的格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大有商榷的必要。

我们认为,“天下归心”应该包含“天下贤士诚心与我协力同心,共举大业,定当达到人心归顺,四海安定,天下统一”这样丰富的内涵,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而不应仅仅理解(或注释翻译)为“人才归顺”。

首先,从全诗主旨看,招贤纳才确是为了安邦定国,这是古今论者几无异议的看法;第二,联系诗人一生行事抱负看,也正是图谋天下一统;第三,从“天下”一词的含义看,也非限于仅指“人才”,完全可以概指天下之人;第四,本句处于全诗结穴处,从诗人感情发展和诗句位置看,都够得上全诗最强音,所谓“曲终奏雅”,如乐曲之最后一奏,应有余音绕梁、回旋久远之效。因而,把“天下归心”的意蕴理解得更宽泛、更多层、更丰赡些,无论就诗人心思愿望、诗歌艺术特质,还是读者审美感受来考察,不是更好吗?倘若严守教材教辅的上述说法,教师在分析时即到此止步,学生在领会此句时,亦到此止步,那不是索然寡味了吗?故而我提议,宁可在此句注释、翻译中多费点笔墨,也要将其丰富的旨趣提示得充分到位一些。这样,庶几不负诗人之苦心,讲者亦多获些读诗感悟。

以上“探珠”之说,不免混珠之谬,读者当有慧眼识之。

短歌行实用优秀教案 篇8

一、导入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说曹操,曹操就到。Devil指的是恶魔,那么曹操是恶魔的形象吗?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请同学们谈谈在你心目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朗读感知:组织学生自由阅读全诗,初步感知诗句。

三、把握诗歌情感主线

(一)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

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能不能提出一些酒的例子,学过的诗文里?可以互相讨论。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浇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乐,悲伤„„看样子,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那么曹操的《短歌行》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二)曹操“对酒当歌”,抒发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

——“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

四、分析诗人的情感

1、诗歌前四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对酒当歌,应该唱歌,但诗人却想到了人生的长短,人生几何,分明是感叹人生短暂,短得就像朝露。

明确:忧——光阴易逝,人生之短

2.诗人举起酒杯的时候,照理应该高兴,可诗人满腹忧愁,只能用什么来解忧呢?

——酒。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

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忧人生短暂,酒并不能延长人生。那么感到人生短暂,只能从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有一个问题是,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

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及时行乐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积极进取 3.曹操看到人生短暂,曹操持何人生态度?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因为他功业未成,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4.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人才的辅助。

5.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a.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以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表达对贤才的 渴求

b.借用《诗经·鹿鸣》中的句子“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6.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刚愎自用 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 成就天下

7.曹操如何对待人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8.“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 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9.师: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嬿,心念旧恩。”

10.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

——当然是满心喜悦。

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此处的忧为“功业未就”

11.曹操渴求人才,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 “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

12.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没有贤主。

13.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

——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14.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但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

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15.“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 志 广纳人才

建功立业 统一天下。

五、艺术特色

1、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诗经·郑风·子衿》

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韩诗外传》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形解》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才,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2、巧用比兴。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才尚在徘徊并急于寻找可依托的明主,流露出诗人惟恐贤士不来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用以虚心

《短歌行》教案 篇9

一、简洁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整体感知 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三、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

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背诵课文 附:板书: 短歌行 曹操

曹操《短歌行·对酒》主旨新解 篇10

历代关于曹操《短歌行·对酒》“求贤”“激贤”及“酬唱游戏”的主旨理解均不尽人意:“求贤说”疑难众多,“激贤说”过于偏狭,“游戏说”消解了诗歌价值。此诗当是“劝贤”之作,以“劝”为立意基点,以延揽人才为根本目的,以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晓之以理为基本手段,以度人之心与明我之志的双线推进为行文思路。如此理解方符合曹操身份心境,也能解决此诗历代论家所谓“意多不贯”的难题。

关键词

短歌行·对酒 求贤 激贤 酬唱游戏 劝贤

一、《短歌行·对酒》写作年代、背景及主旨歧解

曹操《短歌行·对酒》是文学史上影响非常大的一首拟乐府歌辞,历来对此诗的写作年代、本事、主题等多有探讨而歧见迭出。就写作年代与本事而言,目前可查实主要观点有五:其一,此诗作于建安元年,是曹操在许都接待宾客时,主宾在宴会上的酬唱之辞,非曹操一人所写[1]。其二,此诗作于建安十三年赤壁大战前夕,乃曹操宴集众将时“横槊赋诗”之作。此说由唐元稹开端,宋苏轼承其绪,小说《三国演义》详加铺陈,清代陈沆和之[2],故此说影响最为巨大。其三,此诗作于建安十三年,但非“横槊赋诗”,而是该年曹操征刘表途中进据襄阳“置酒汉滨”之作[3]。其四,此诗作于建安十三年赤壁战后,曹操新败,急求贤才,图谋大业[4]。其五,此诗作于建安二十一年五月乌桓行单于普富卢朝贺之时,诗中数解系针对不同客人的敬酒辞,故此才有刘才甫所谓“意多不贯”的弊病[5]。

基于以上写作年代及本事,梳理《短歌行·对酒》的主旨大致有四:首要的也是当前几成定论的是“求贤说”,即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所谓“抒写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和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意志”[6]。为此解诗者多以“忧思”二字作为诗眼,得出“忧思”之铺垫、内容、深化及解决途径等层次[4]。“求贤说”之所以广得人缘,是因为不论支持赤壁战前“横槊赋诗”者,还是支持败战后渴求人才者,似都能依据诗歌自证此说。其次,根据一些论者认为此诗系宾主酬唱时的多人唱和之作或系普富卢朝贺时对多人祝唱之作,诗歌的主旨意义大减,“赋诗作乐”的成分增加,此处姑且称其为“游戏说”,由于持此论者个人学术地位,此论影响也不小。再有魏宏灿先生认为此诗作于赤壁败后,故不是“求贤”而是“激贤”,目的在于激励贤才,警策猛士[7],此说可称为“激贤说”。最后,历史上有唐吴兢所倡“及时行乐说”,但终属断章取义,历代论者多不支持此说。

二、《短歌行·对酒》已有主旨质疑

《短歌行·对酒》为四言诗,四句一“解”,共有“八解”。笔者无意对《短歌行·对酒》的写作年代和背景再作考证,仅就诗作主旨发表一点拙见。笔者以为:本诗既不宜解为“求贤”,也不宜解为“激贤”,而以解为“劝贤”较妥。虽一字之易,却大有不同。

“激贤”之说,本有新意,但所依“赤壁新败”之本事尚存争议,故此说终究有“剑走偏锋”之嫌。“求贤”说既为历代文论家赞同,必有其中道理,但细细思之,仍不免有扞格难解之疑。

其一,“求贤说”以“忧思”为感情基调,但以建安年间曹操贵为一代人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与气魄,这种“忧思”之慨略嫌“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不太符合当时人物应有心境。如果此诗作于赤壁之战前,那时的曹操虽年在半百上下,却正是春风得意、猛将贤才云集之时,杀吕布,败袁绍,破乌桓,封汉相,诗人展现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表达的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公元207年)的愉悦心情,何“忧”之有?如果此诗作于赤壁之败后,不可否认,此败使曹操的意气抱负遭受打击,诗人之“忧”似更有着落,但我们也应看到,即便遭致失败,曹操仍控制着当时最大的政治军事集团,手下人才济济,且作为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不可能因一次失败就“忧思”连连,换句话说,“忧”者可也,但诗中反复咏叹“忧思”“忧思难忘”“不可断绝”却略嫌儿女情长,难以让人理解。

其二,所谓的诗人之“忧”与诗中部分节点展现的诗人自信自负相抵牾。通常“求贤说”都认为诗人因贤才难得、功业未成而忧思,但这种“忧思”之情并未贯穿全篇,相反在有些节点,我们还能读出贵为人相、代行君职的曹操的自信与自负。首先,诗人在诗尾以历史上辅佐两代周王、巩固周王朝统治的“周公”自比,显现出极度的能力自信(自负);其次,一句“何枝可依”以反问句式出现,表面写尚未归附的贤才们的茫然无依,实质暗含“无枝可依”“舍我其谁”的实力自信(自负);再次,诗中有“呦呦鹿鸣”之句,据《毛诗序》云:“《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曹操《短歌行·对酒》中用《鹿鸣》成句,“在盼望和召唤之中隐然就定下了君臣的名分”[8],如此析成立,则曹操吟咏本诗之时,隐然可窥其地位自信(自负)。如此自信自负的一代豪杰,也不大可能反复展现一唱三叹的“忧思”之貌。

其三,更为突出的是,“求贤说”的主旨理解难以解决存疑已久的“意多不贯”难题。明谢榛在《四溟诗话》卷一引刘才甫话说:“魏武《短歌行》,意多不贯,当作七解可也。”又录欧阳询精简后的《短歌行》并说:“欧阳询去其半,尤为简当,意贯而语足也。”可见《短歌行·对酒》八解之内容,有些部分难以理解、前后难以贯通为古学者所识。也正是如此,当代古文史专家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一魏武帝曹操诗时附录《短歌行·对酒》为六解并调整了句序[9]。精简也好,调序也好,主要还是因为一直以来的“求贤说”不能很好解决“意多不贯”的难题;而今人万绳楠先生和王青先生之所以认定本诗非曹操一人所作或非对一人所吟咏,也是因应此诗“意多不贯”而给出的一种解答策略。

言及此,有论者自然会以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到建安二十二年所发三道“求贤令”予以反诘。诚然,曹操于赤壁败后短短八年先后下达三“令”,真所谓思贤若渴,其中尤以建安十五年之《求贤令》最为有名。那么,曹操的《求贤令》是否展现了与诗中所谓为求贤而“忧思难忘”相类似的情感或行为呢?可惜的是,细究令中措辞,我们非但看不见曹操纡尊降贵、委曲恳切之言行,反倒是开篇即流露出自比国君的霸气(“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乎”),以及令尾指令下属广寻人才的威严(“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所谓“求贤”之“求”者,不过是以例行公文方式布告天下罢了。

三、《短歌行·对酒》“劝贤”之旨要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现有的“求贤说”疑难众多,“激贤说”过于偏狭,“游戏说”消解了诗歌价值,均有不尽人意之处。因此,笔者倡“劝贤说”。劝者,规劝、诱导之意也,此说总体观点包括三个要点:第一,诗歌虽表达对天下贤才的欢迎之意,却不失大权在握的管理者的矜持与自信,多以诫勉之语示之,这和曹操贵为人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庶几乎代行君职的身份相符;第二,诗中所谓“忧思”之句,非曹操之“忧”,实乃曹操描摹贤才求明主而不得的苦闷心态,目的是为延揽人才作铺垫,为诫勉贤才找理由,既表达迎迓之意,又维护自身地位形象;第三,诗歌或吟成于群贤汇聚的宴会之所,或成思于日常军政忙闲之悟,但目前并无明确证据表明其具体写作背景,因此,以往诸说各据一端而固执一辞均有遗憾。循此观点,《短歌行·对酒》诗意可略解如下:

第一、二解:从“对酒当歌”到“唯有杜康”

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这部分是曹操以己之心度他人之意,描写当世那些尚无所依托或暂寄小股割据势力门下的贤才们的苦闷忧思之貌,为第三解诗人表明自己惜才爱才的心迹作铺垫。这些所谓未遇明主的人才不得意处很多,但诗人专挑“去日苦多”来讲,为的是营造一种“人生短暂”的紧迫感,敦促那些贤才们不要再观望犹豫,赶紧“弃暗投明”。

第三、四解:从“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

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此二解既表达了诗人渴求人才之志,又展现了利诱人才之能。具体说来,第三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系过渡,前句承上,后句启下,全解四句意谓:你们这些有才而苦闷的年轻人啊,要懂得我一番渴慕人才之心。我为了你们啊,天天念叨放心不下。虽表达渴求之意,但口气却是居高临下的,符合曹操身份。第四解“呦呦鹿鸣”四句,并非一定是现场唱酬之景,而是曹操向那些尚未归服的贤才们夸耀:你看这些已经归附我的贤才们,我待他们若上宾,天天宴饮作乐,好不惬意。总之,第三、四解既以情动人,又以利诱人,意承上二解,为贤才们的苦闷无助明示出路。

第五、六解:从“明明如月”到“心念旧恩”

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第五解和第一、二解一样,也是诗人揣摩无所依托的贤才心思,但和第一、二解又有所不同:第一、二解侧重描写贤才们眼看时间流逝而无所适从的茫然心理,第五解侧重表现贤才们决意寻找明主却苦无着落的绵绵忧思。诗人以“明月”喻明主,仿拟贤才们的口气写道:你们常感叹如明月一般的明主啊,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你?想起这些,忧思不禁涌上心头,难以消除。贤才们寻明主而无所得,自然引出第六解,诗人鼓动贤士们付诸行动:(来吧,到我这里来吧!)你们不要怕路途遥远,放低你们的姿态来我这里看看;就像久别重逢的朋友,我们一起谈心宴饮,一起怀念那旧时恩情(在曹操看来,汉为正统,而自己为汉相,所以贤才们归附自己正是延续祖辈情谊)。总之,第五、六两解上承诗意而进了一步,从行动方面描写贤士们苦寻明主的尝试,以及鼓动贤士们行动起来投奔自己。

第七、八解:从“月明星稀”到“天下归心”

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二解相当于总结性话语。第七解虽继续写无所依托的贤才们的茫然彷徨,但通过比兴手法使意义更显隐讳且含义更丰,“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极具暗示地揭示贤才们“无枝可依”的窘境,表明投奔曹魏集团是唯一出路,大有“舍我其谁”的强势,这在前文的动情、利诱基础上多少有些得意之态了,不过这正好和曹操的地位身份相符。第八解则总结自己渴望贤才的博大胸襟以及共创伟业的美好愿景。“天下归心”四字相当值得玩味,这不但是诗人对自己宏伟事业的期许,更是以这一宏伟事业来诱导贤才们跟随自己建功立业,成就人生,这一诱导相比“鼓瑟吹笙”饮酒作乐的诱导显然大进一层,同时“天下归心”也在暗示那些尚且游离于自己股掌之外的贤才们,天下皆已归心,政权终将一统,此时不归服,显然不是明智之举,真可谓恩威并施。这样最后二解在收束全诗之外,自身也很好地联系起来,就是希望贤才们要善识时务,及早归服。

总之,此诗以“劝贤”之“劝”为立意基点,以延揽人才为根本目的,以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眼下利益和长远利益)、晓之以理为基本手段,以度人之心与明我之志的双线推进为行文思路,脉络分明又富于变化,意气贯通且蕴味深厚,既表达对人才的迎取之意,又贴合曹操贵为人相、摄政天下的矜持自负。此诗惟有如曹操这样的政治家兼文学家方能作出,真不愧是一篇构思巧妙进退从容的劝贤杰作!

参考文献

[1] 万绳楠.曹操《短歌行·对酒》新解[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2] 孙桂平.曹操《短歌行》诗解辨笺[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 袁传璋.曹操《短歌行》剩义拾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4] 张智通.《短歌行·对酒》并非宾主酬唱之辞[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

[5] 王青.曹操《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及其他[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1).

[6]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 魏宏灿.不是“求贤”,是“激贤”[J].阜阳师院学报,1982(1).

[8] 何绍明.短歌行(对酒当歌)诗旨新探[J].名作欣赏,2011(14).

[9]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上一篇:守住底线做合格党员下一篇:六年级奥数计算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