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课程设计

2024-09-12

山东科技大学课程设计(共9篇)

山东科技大学课程设计 篇1

摘要

山东科技大学黄岛校区作为众多新校区之一,体现着当代中国大学的基本设计方向。它位于青岛经济开发区的珠山下,和青岛市隔着胶州湾相望。面积将近3000亩,是山东科技及大学的主校区。

其交通比较方便,从青岛火车站坐隧道1路大概需要40-50分钟便可以到达,应该说在青岛里面算是离火车站比较近的大学(比中海,青大和青科的崂山校区都近,和青科四方校区需要的时间差不多)。从黄岛长途站坐6路9路大概需要30-40分钟到北门南门。如果是要购物的话,可以去开发区或者青岛的台东等地区。到开发区也是6路或者9路,半小时就到。到青岛的话,先坐隧道1路,然后在火车站有很多公交可以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关键词 山东科技大学、规划、心理

正文

校园取义山、海、泉。

将南部教学办公三个区自西向东命名为“历山园”、“泰山园”、“珠山园”,各个园区的主要景观——广场,分别命名为历山广场、泰山广场、珠山广场。其中,泰山广场对应学校主大门——南大门,处于整个校园东西的中轴线上。取义“历山”以成其“勤”,取义珠山以成其“勇”,取义泰山以成其“高”。

将北部学生生活三个区自西向东将其命名为“智泉园”、“悟泉园”、“慧泉园”,自古以来,中国人便以泉水作为智慧的象征,《周易·蒙卦》即以“山下出泉”为卦象,寄寓开启蒙昧之意。灵韵生动的济南七十二名泉,更是启迪我校师生智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取义于此,希望广大莘莘学子在科大这片土地上体悟、探寻、开掘智慧之泉。

将教工住宅区命名为“山海花园”,住宅区四个小区自东向西命名为“怡山园”、“乐水园”、“天和园”、“地祥园”。科大教工住宅区依傍笔架山北腰而建设,不少住在顶楼的教工用户,拉开东侧书房窗帘,即可远眺祖国黄海之蔚蓝海岸,以及北方最大的港湾码头——青岛港前湾港码头。依山傍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天人一体,万物祥和。这样的景观文化设计与命名,充分体现了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精神。科大整个校园景观所体现出来的“山、海、泉”和谐一体的文化特质,是当今学校三地办学、协同发展、争创一流的一个缩影、一个写照,它丰富科大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科大当前的办学特色,拓展了科大校园文化景观的未来。

(一).规划布局

学校主要分为家属区以及学生活动区域,学生活动区域整体是一面扇形,外轮廓为教学区,内部轮廓为宿舍区,教学区与宿舍区以大面积的绿化为划分区段。校园内教学区和生活区有很明显的分隔,生活区分为A、B、C三个区域,其中A区是女生宿舍区,B、C区是男生宿舍区。校园整体以南北中线为轴呈对称分布,南北分别开设正门与后门于中轴线上。

从南门进入校园首先是一个升旗仪式的广场,场上设置四根龙柱与两鼎均呈轴线对称分布。广场西侧为办公行政区,其余为各个学院的主楼以及教学楼。

平常的生活用品的话,在学校里面就有科大超市,维客超市和田园超市,都能满足一般的需求,北门还有庆客隆超市。另外基本上每个宿舍楼都有一个服务部,里面有饮料食品等。出去吃饭聚餐的话,北门就有很多餐馆,装修的不错,大气一点。另外C区附近有个小西村,里面有很多餐馆和其他商铺,南门西面300米左右有一个珠山商城,里面有不少的餐馆和商铺,足够平时吃喝以及其他消费。山科的餐厅有三个,每个住宿区有一个。

山科校园虽然大,但是一点都不乱,基本上看看地图然后走上一遍,学校里面就都知道了。

青岛校区“天人相谐”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更体现在广大师生善待自然、关爱校园的自觉行动上。“天人合一,和谐发展”的校园景观文化,并不是一味的利用自然,甚至无止境的榨取自然,其真正的要义在于:不仅要看自然向我们奉献了什么,还要看我们向自然做了什么。只有从心灵上善待自然,从行动上关爱校园,才能真正领悟并体验“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泰山广场”每学期至少有十场以上的大型活动,国家“心连心”艺术团,青岛开发区文艺汇演、学校校庆晚会等大型文娱活动,都曾以泰山广场为舞台,每一次活动过后,广场和举办活动前一样的干净;还有每年通过泰山广场电子显示屏直播的CUBA总决赛,尽管看球赛的师生占满了大半个广场,但看球结束后,广场花坛的花还是那坛花,广场绿地的草还是那片草。这不能不说明关爱校园的观念已深入每一个科大学子的心。科大学校是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其中不少花草树木有着较高的审美与经济价值,一些还是珍稀名贵物种。但在科大校园,从不见有人掐花折枝的现象发生,更没有偷挖花草树木的行为出现,这一方面反映了学校基建处工作的周密完善,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全体科大师生善待自然的美好心灵。在科大教工住宅区,广大教职工还自发掀起了栽花植树的热潮,与学校基建处工作同志一道,将荒山土坡、楼区空地绿化成各具特色、赏心悦目的风景。

(二).单体设计

校园内建筑色彩以及材质一致,符合理工科大学校园建筑的设计要求。

校园内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是南门广场前的扇形主教学楼。教学楼依旧以主轴为中心呈对称分布。从一层到四层均为自习室,五楼为机房以及广播区。教学楼两边部分分别设置相对的阶梯教室。由于教学楼较长,因此每层设置有四个卫生间。对称的两部分建筑在三四层以连廊连为一个整体,其中四层以大面积的的玻璃为主要材质,增添了学生在连廊背诵阅读的学习氛围。

山科的宿舍一般都是6人间,少数是4人间。其中6人间分为上床下桌(桌子不小可以放一个台式和一个笔记本,另外还有柜子)和有上下铺每人一个小电脑桌(刚好够一个台式或者一个笔记本)和柜子两种。4人间都是上床下桌的。山科的宿舍都很干净,住宿条件还是比较好的。是公共卫生间洗刷间,相比独立卫生间来说,干净而且木有异味,感觉比独卫好一些。

(三).景观绿化

科大非常注重绿色生态型校园的构建。结合自身需要与发展的实际,以植物生态为主,大力度开展校园绿化,丰富校园的树木植物品种。按照乔木、灌木、爬藤植物、地被植物、水生植物;按照花木、果木、观赏树木;按照速生木、用材木、落叶树、常绿树、遮荫效果好等不同的树木品种科学安排,合理种植。并根据青岛沿海地区的气候情况和当地土壤条件,有计划地种植了四季分明、季相表现明显的植物品种,使其有随季节性的变化欣赏效果;并适当引进了一些适合于胶东半岛驯化生长的南北方植物材料,少量搭配;此外,还注意了对地被植物的绿化覆盖与空间绿化覆盖的恰当处理。经过近两年的精心培育,科大校园呈现出了“一年有绿色”、“四季花常开”的怡人风景。今天的科大校园,不仅是个学习园,还是个植物园,并正在迈向森林园。

整个校园的绿化率较高,热带植物与温带植物并存。在从宿舍去往教学楼的路上,必然要经过十分钟的绿化带,给人以愉悦开朗的心情感受。绿化带以圆心为射线端点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景观绿化设计。

最东侧为一个水塘,水塘边种植竹林,水塘中生长有芦苇,塘上设置小桥,侨中设置壳体白色小品。其中竹林挡住了人们的大部分视线,只露出路径,给人以神秘的感觉,使人忍不住想要去探寻。白色小品在这个水塘上非常明亮,使水塘有了中心性。

轴线以东为大片的绿地,绿地设有贯穿南北东西的小路,起到主要交通作用的同时,将绿地分割成四个不规则四边形,加之以馒头柳以及桃树等树木小品的正确应用,使得环境有了赏心悦目的感觉。闲来逛一下校园,又能放松心情。

轴线所贯穿的绿地被一字型路分为南北两块,北侧为绿树绿草,南侧为大片的月季花海。中间横亘了一条南北向的宽阔铺路,使人踏上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夏季的时候,当从主教学楼的入口步入花海中,红彤彤的火红扑面而来,整个人都轻松了起来。到了傍晚,弹着琴的青少年们围坐在绿树下草坪上边奏边唱,怡情怡景,为青春增添了纯真与浪漫的色彩。

轴线西侧的建筑小品较多,名人园与晨读园等小场地的设置增添了校园的书香气息与文学性,尤其是这些小品前南侧正是图书馆所在,起到了相互呼应的效果。大片的鸢尾花在阳光下变得通透而翠绿,花瓣的紫衬托了书香的梦幻。几条羊肠小道,在小小的缓坡上铺就了学子通往课堂的通道。

(四)、总结

山东科技大学课程设计 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胜任素质,课程体系

在高校本科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 山东科技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依据社会需要的客观性、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积极构建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 以模块课程的多元化, 满足人才培养的多向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胜任素质 (Competency) 是在特定企业的环境中, 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 做出优秀业绩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研究对象, 将人当作一种宝贵、稀缺的资源加以开发、使用和管理, 依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指导性意见要求, 以及结合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综合分析, 我们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 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备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和劳动法学理论基础, 有较高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 能熟练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操作原理与方法技术, 具有综合分析、系统把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到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咨询服务机构、科研机构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管理咨询、行政管理等工作。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2.1 立足现实,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 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 鼓励他们的个性培养, 并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要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掌握其变化规律的人才。

2.2 学以致用, 要注重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们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 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2.3 择善而从, 要吸收西方人力资源理论与实务的精华

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与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 不但为构建我国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而且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科学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内容

3.1“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我们在分析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 设计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3.1.1 素质教育模块

这一模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品德素养课程, 一般是由学校统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 有思想品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基础、体育、高等数学、英语等课程, 这些课程为必修课;二是人文素养课程, 为提高管理者的人文素养, 可开设如下课程:职业道德、管理沟通、创业学、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文学作品欣赏、艺术欣赏、摄影基础等, 这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 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选取其中的几门。

3.1.2 基本理论知识模块

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 本模块主要设置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必备的管理基础知识课程。通过本模块的教学, 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功底, 懂得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 为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 设计本模块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会计学基础、管理心理学、统计学、经济法、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概论等课程。

3.1.3 职业技能模块

在设计这一模块的课程时, 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 侧重几种管理能力的培养, 突出专业特色。设计该课程的基本思路应为“以专业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专业业务能力培养为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应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模型为基础, 包括人力资源测评、工作分析与组织设计、人员招聘与配置、人力成本分析与控制、培训与开发、绩效评价、薪酬管理等课程。

3.2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要使专业实践课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是一个有机统一、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系统, 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从能力培养目标的视角出发, 实践教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如图1所示) 。

3.2.1 课内实践, 包括课程设计和实验课程

3.2.2 社会实践, 包括勤工俭学、实地调研、社会问卷调查等形式

3.2.3 企业实践, 包括各类实习

(1) 认识实习。目的使学生对某一企业的管理业务有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感性认识。实习场所是各类企事业单位, 时间为1周;内容主要是初步了解企事业单位是如何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 了解人力资源部门具体业务是什么, 了解其主要业务流程。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 写出初步了解社会的体会和感受。

(2) 专业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加深理解, 培养学生将其在课堂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实习场地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 时间2周;内容主要是全面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业务并且能参与进去, 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

(3) 毕业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综合能力, 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内容深度要深、研究问题的范围要小, 要深入企业实际。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 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提交一份实习报告。

3.2.4 综合实践, 指毕业论文 (设计)

毕业论文 (设计) 是高校学生培养的最后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本科生可以因材施教, 毕业论文以鼓励学生创新和培养基本科研能力为目标, 毕业设计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尝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制度改革。长期以来本科毕业论文面临论文质量下滑的问题, 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均未得到很好的培养, 建议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可以科研作品、方案设计、参赛获奖、实习报告多种形式代替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相结合, 实习报告答辩可能比毕业论文答辩更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例如,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通过方案设计替代毕业论文, 提交的设计方案可以是一个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手册, 也可以是某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狄寒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J].科技视界, 2014 (3) .

山东科技大学课程设计 篇3

摘要:本文以山东科技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例,论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的和原则,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组成以及建设内容。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教育信息化 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3-0014-03

一、前言

近几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较大,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泰安校区网络一、二期工程建设,济南校区网络工程和青岛校区网络一、二期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基本完成了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实现一些基础的网络应用:如图书管理系统、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一卡通、设备资产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视频会议等系统,部分实现了教学、科研、管理的数字化。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网建设,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组,加强对校园网建设的领导和规划实施。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应用、高效运行”的原则,制定了学校校园网及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所谓数字化校园就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教室、实验室等)、资源(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在教学方面,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同时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科研方面,要利用互联网促进科研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加快科研信息传播,促进国际性学术交流,开展网上合作研究,并且利用网络促进最新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的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从而大大提高科研的创新水平和辐射力。

在管理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职能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迅速便捷的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减员增效,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要建立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区域的宽带高速网络环境,提供面向全体师生的基本网络服务和正版软件服务;要建设高质量数字化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等;要在校园内建立电子身份及其认证系统,从而为学校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学校社区服务方面,要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开展各种网络化服务项目,包括电子商务、电子医疗等,为师生员工提供便捷、高效、集成、健康的生活和休闲娱乐服务,形成智能型的社区服务体系。

概括起来说,即通过实施数字化校园工程,建设校园网络,构建数字校园基础平台,整合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教学科研信息化,办公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本着超前设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分期建设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保证技术先进的前提下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方案。

三、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的建设应该处于核心地位。根据数字化校园的特征,我们可以利用图1来描述我们将要实现的数字化校园体系结构。

一个坚实的网络基础,包括网络设备、服务器、安全设备、网络存储在内的硬件系统;不同种类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的一些目录管理、数据备份、网络管理等基础应用。

一个URP(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应用公共平台,包括应用管理,数据交换,文档管理,工作流管理,消息系统。为上层的校园应用提供接口。

各类上层应用,包括办公自动化、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决策支持等系统应用。

一个统一的个性化门户,为校园网上的所有用户提供单一的访问入口,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应用平台,为各类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一整套网络安全体系和信息规范,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以及关键业务部门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内容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学校数字化校园技术小组经过多次考察论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建设内容如下:

1.基础建设

近几年,学校累计投资2600余万元用于校园信息化建设。已建成覆盖三地五校园所有办公楼和教职工、学生宿舍楼的高速校园网,通过155兆专线实现了三地校区间网络的高速互连互通,极大地方便了校区间的资源共享。校园网出口总带宽达到了3300兆,全校联网计算机超过15000台,校园网用户达3.5万人。

校园网采用思科和北电等名牌高性能交换机及路由设备;配备了Sun、浪潮、惠普等公司的85台高性能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中心机房采用了专业防雷、防静电设计,配备了精密、先进的机房专用空气调节系统以及高灵敏度的激光主动式早期烟雾探测报警系统、先进的气体灭火系统,使校园网中心机房建设达到了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

2.数字化资源建设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特别是在本科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学校专门投入150多万元购置了高档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建立起了山东科技大学教学资源网,引进和自行制作教学资源(课件、图书等)达3500G。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清华大学、江苏科建等三个教学资源平台,涵盖了2037门网络开放课程、1000余门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和品牌专业课程,资源库还包括近60G的大学英语视听资源、154.7万种电子图书及各类讲课比赛、学术报告、视频课件等。对每年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精品课程、周末报告厅、人文大讲堂、青年教师导航等活动进行全程录像、编辑后充实到教学网站上,目前已保存各种重要教学视频光盘25大类3000余盘。

3.校园一卡通系统

为促进学校信息化发展,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校在2004年开始实施校园一卡通工程建设。通过4年多的建设和不断完善,现已建立起一套功能齐备的一卡通系统。该系统以校园网环境作为运行的基础平台,通过划分专用网段,确保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整个系统将后台数据库和前台应用服务模块分开。数据库运行在SCO UNIX系统上,采用Oracle 8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并通过双机热备技术进一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前台应用服务系统包括系统管理、人事管理、卡户管理、商户管理、通信管理、帐务管理、门禁管理。全校所有师生员工通过持校园卡,可在校园内实现刷卡消费、刷卡上机、借阅图书、圈存交易。此外一卡通系统还具有考勤签到、车载消费、淋浴水控等管理功能,真正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4.数字图书馆系统

早在1992年,学校图书馆就实现了图书采访、分编、流通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现今已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全馆统一采用ILAS集成管理系统,图书的采访、编目、典藏、流通、阅览以及参考咨询等业务环节均用计算机操作管理。为满足海量数字资源存储检索需求,采用国际上先进的SAN架构技术。建立了图书馆海量存储系统和数字文献处理平台,通过传统馆藏的数字化转换、国内外大型数字化资源的引进、网络信息资源的挖掘和组织,为师生提供多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检索。文献数据年增长量在1T左右,现存储容量约17T。图书馆还实现了“校园一卡通”,并通过“一卡通门禁管理系统”自动对读者的身份进行智能识别和统计。

图书馆自主建设了以“知识港”命名的网络图书馆系统,并配合课程建设和各教学环节,自建本科教学、课件视频库、实验见习视频、科研进展报道综述文献库等12个特色资源数据库,与引进的各类中外文献大型数据库共同组成了文献资源特色互补的数据库群,构成了支持自主学习和主导型知识服务的、开放共享的信息化平台。

5.教务管理系统

为强化对教学的综合管理和调度,学校还自主开发了基于校园网的教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教学计划、学生注册、学籍、成绩、排课、选课以及学生评教等项目的网络化管理。已经实现了与一卡通系统、图书馆借阅系统、上机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撑平台。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水平不仅体现了学校信息化的程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校教学、管理水平,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参考文献:

[1]肖利平.数字化校园的设计与实现思路探讨[J].科技资讯,2008(25).

[2]刘川.大学新校区数字化校园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6(19).

山东科技大学 篇4

山东科技大学,建校于1951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矿业见长,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建校于1951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矿业见长,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在青岛、泰安、济南三地办学,总占地面积243万平方米(3640余亩),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6.68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92亿元。学校设有16个学院、9个教学系(部)、1个研究院和1个独立学院。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包含19个授权领域;77个本科专业。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60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另有青岛市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学校设有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授权业务中心、国家外专局外语培训中心、山东—俄罗斯科技合作中心、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在学校设有中国唯一的“中国科学中心”。学校现有在校生46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700余人,独立学院学生近10000人。另有继续教育类学生31000余人。有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教授268人、副教授483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泰山学者”特聘教授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博士生导师137人,全国模范、优秀教师10人,省级优秀教师17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学校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有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85项。学校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0项。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已为社会培养了18万余名各类人才。学校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及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技优势。在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岩土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等领域有较强的学科基础和学术优势。设有工程技术及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研究院所90余个。“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842项,计划与合同经费8.8亿元。其中,纵向项目1167项,计划经费1.9亿元,包括国家“973”“863”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项目163项,计划经费6739万元;横向项目2675项,合同经费6.9亿元。鉴定科技成果323项;发表论文8503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632篇,CSSCI、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收录或转载论文254篇;出版科技著作418部;授权职务专利249件;获上级科技奖励71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18项。2011年科研立项994项,计划与合同经费2.31亿元,获科技奖励18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76项,授权职务专利856件。学校科技园是国家教育部、科技部认定的“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山东省教育厅命名的“省级大学科技园”,入园研发机构、孵化企业

山东科技大学怎么样 篇5

山东科技大学,顶着种种压力和阻拦,毅然从泰安济南两校区分批搬迁至青岛,这可以称得上青岛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笔,无论科技大学选择青岛,还是青岛选择科技大学,对两者都是重要的。

山东科技大学决定在黄岛建新校区,从开始到现在依然是默默进行,可谓享受了难得的孤独,而当地政府却也很少表态,对其支持和关心的力度也不够,青岛市民对其也不甚了解,只认为是一般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而漠视它的存在,甚至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学校还搬迁到了黄岛,这些都让科技大学的师生无比尴尬。

在青岛市媒体宣传中也从不提山东科技大学的名字,只是反复强调青岛的四所本科院校,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学校的师生的尴尬境地从他们的话中可见一斑:“也许青岛不稀罕我们这样的学校吧,人家需要的是北大,山大这样的高校引进,还是在济南和泰安好些。”“与一些青岛市民提起山东科技大学,会很诧异的看着你,说„你们是民办高校还是职业技术学院啊,没听过,只听过青岛科技大学。‟我们直接和青岛科大合并算了,组建新的青岛科技大学。那样好多专家人才也不会走失了。‟人才走失的原因,很多是因为搬迁到黄岛后位置过于偏僻,生活极其不方便导致。他们说与青岛科技大学合并的戏谑正是看中了青岛科技大学新校区的位置。目前因为山东科技大学搬迁而辞职的专家学者已经不少,他们有的是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相关带头人。不知道这是青岛市引进的尴尬,还是山东科技大学选择青岛的尴尬。

现在诸如学校园区建设问题,教师宿舍楼问题等等,都存在着许多障碍,至于如何解决,那就看青岛市的政府了。这些大问题暂且不考虑,只一简单的解决科技大学到薛家岛直达公交车的问题,就很让科大师生困惑。科技大学师生若到开发区够物游玩,需要先乘10路区间车到港头陈,再转乘1,2路车。期间浪费的时间和金钱不用多说。为此学校每到周末,只能开几趟前往长江路立群的班车,解决他们够物难的问题。我与当地一个公交车司机说到这件事,人家还振振有辞说,你们反映到区政府也没用,区里能为了你们一个科大增改公交线路?说的让我无言以对。这可是一个综合大学啊,目前师生已经过万,暑假后全部搬迁来此,将是2万---三万人。满足这么多师生生活问题是小事吗?市区政府不能给他们解决吗?山东科技大学本身在夹缝中生存已经很为难了,当地政府的不重视更让他们寒心。当初,刚决定搬迁时,是动员泰安校区的,学生已经把行李都运到了黄岛,但是遇到了当地政府和上级政府的阻拦,只好作罢,临时动员济南校区学生搬迁。雄赳赳气昂昂的大队人马在无人喝彩声中孤独的搬迁到了荒凉的地方。学生失望,老师失望,本想融入青岛这个城市,但是却遭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最重要的是当地政府的认同与支持。学校师生期望能与驻青各高校互增交往,共同发展。[原文为山东科技大学学生在贴吧内所发]

第七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闭幕 篇6

12 月26 日下午,第七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闭幕式在山东大学隆重举行。第七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是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省教育厅、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团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学生联合会共同主办,闭幕式暨创业论坛由山东大学、凤岐茶社承办。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纪洪波,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陈必昌,山东大学副校长李术才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各大赛承办单位、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与各参赛学校代表、获奖学生代表共计500 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闭幕式上,首先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全面回顾了第七届大学生科技节各项赛事活动,展现了各大赛盛况,记录了参赛师生精彩瞬间,充分体现出当代大学生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精神。纪洪波、陈必昌、李术才等领导同志分别为大赛获奖代表进行了颁奖。

原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赛伯乐投资集团合伙人张俊博士做了题为《创新创业与智能硬件》的主旨报告。张俊博士通过详实的数据、典型的案例介绍了创新创业与智能硬件的发展趋势,传授了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了精彩的创业故事,解答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更加开放性的思维,鼓励大学生瞄准价值链上的增值点,深入探究创造出不可替代的产品。

山东科技大学课程设计 篇7

关键词:农科类大学生;科技素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随着我国农村的发展,其对农业科技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作为今后农业科研工作主要承担者的农科类大学生,更为社会所关注。如何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一个让高校教育工作者所思索的文体。为此,很多高校也采取了相关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者在此基础上,针对农科类大学生科技素养培养中的关键环节——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出自己的相关构想。

对农科类大学生科技素养培养目标的认识:

高校对农科类大学生科技素养培养目标的认识,不仅关系到社会对农科类大学生科技素养的定位更涉及高校人才培育的目标的宗旨,直接决定着高校对农科类大学生科技培养工作的方向是否到位。我们该思索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其科技素养?我们所培养的农科类大学生的科技素养到底是什么?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我国总人口中一个很大的比重;我国又是世界上头号人口大国,在粮食问题日益紧迫的今天,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我们所培养的关于农科类大学生的科技素养,是必须完全立足与我国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实际的。它不能局限于仅让学生了解书本上深奥的科学理论,学会在条件优越的实验室里摆弄几套科学实验器材,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在扎实书本理论的指导下,能够深入农村基层实践,结合自身经验,运用科技理论和原理,实实在在的为我国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并领悟到此过程中所蕴含的科技道德责任的一种能力。

综合起来,我们对农科类大学生科技素养培养目标给出了这样的一个定义:高校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具有扎实牢固的科技理论知识,具有崇高的科技道德责任感,并能积极投身我国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实践,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创新,利用科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农科类大学生。

设置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课程体系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具有实现培养目标功能的整体。包含有整体、课程、结构、功能等一系列概念和范畴课程和体系是相互依存的,课程离不开体系,体系也离不开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中课程联系的形式,也是各课程的秩序和排列。课程体系是个人为的动态体系。它一经产生就要向前发展,直到课程体系成熟状态的实现,这也决定了课程体系是个开放的体系。一定的课程体系是服从和服务于与之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它会随着我们目标的改动而不断调整。

当前,我国相关课程体系的设置相对于农科类大学生科技素养培养的目标仍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如:选修课和必修课设置不协调,理论课和实践课设置比例不合理,课程设置的结构和形式单一,等等。为了与培养目标相协调,我们必须要改革当前的课程设置体制,增加和完善一些新内容,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对农科类大学生科技素养培养的相关工作。

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

设置课程体系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遵循“整体性,目标性,实践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基本原则。课程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所设置的每一门课程,以及课程的组合比例都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共同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课程体系当然也要立足于我们对未来我国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的目标,具备一定的实践性,能够实际运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课程体系的内部关系。

具体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依据在国家教育部指导下,各高校拟定的教学大纲来设置的,内容较为简单概括。加上我国应试教育的残留,这种课程设置带有明显轻实践重理论、重分数轻能力的缺陷。

具体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设置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我们整个体系的基石。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高校要全面审视和修订现有的课程教学大纲,固化原有的改革成果,积极深化教学课程内容的改革,不断推进新成果的出现。具体说来,第一,要针对农科类大学生科技素养现状,立足于其培养目标,打破原有的已经僵化的课程设置框架,依据全面的知识体系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点面结合,创新课程体系设置。有些不必要的课程可以减少课时,甚至不开课时。第二,要依据现代农科科技的发展,放眼世界,将世界最新的农科科技成果和经验充实到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去。第三,要注重农业科学技术里所蕴含的人文素养,注意强调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扩充学生的科技哲学和科技史观以及科技道德素养的教育内容。第四,要加大实践教学占整个课时的比重。农业科技来源于实践,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出真知,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农业科技。

课程体系的结构设置:

课程体系的结构是整个课程体系设置的骨架,高校所设置的具体课程只有在课程体系结构的排列组合下,才能发挥出整体功能大于局部之和的效用。以往我国的农业科技教学体系,一般是按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排布的。而今,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形下,这个结构就显得过于狭窄和单一了。

针对于此,笔者的设想是:首先,我们可以依据教学课程的变动,适当增加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变动,将一些枯燥但比较重要的理论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用强制性去督促学生的学习,另外,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选修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我们可以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由传统的“分数型”转为“能力型”。再次,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我们的课堂不局限于教室,大型讲座,各种农业科技发明活动,也应当是我们课程体系结构的补充。最后,我们应该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如:网络远程教学,既能扩充教学手段,又能使学生们在教学中感受到科技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结语:

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是在明确对农科类大学生科技素养培养目标的前提之下的。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设置是我们教学育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实现教学育人目标,为我国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培育合格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的保证。希望在今后高校能加快课程体系改革的步伐,更好的促进我国农科类大学生的科技素养培养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武忠远,中国农业科技人才分类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丑勇萍,张云英,陈岳堂.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的特点及其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7(03)

思想工作总结-山东科技大学 篇8

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

姜岩

一、政治思想

任期内政治思想积极要求进步,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深入细致地做好本职工作,坚持严于律己,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开拓创新进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主人翁的态度创造性的开展本科教学与管理工作,作为民主党派成员和省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服从各级党组织的工作安排,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与素质。

二、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

任期内科学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过程顺利实施,为提高教学质量踏踏实实努力工作。先后组织完成了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各类实习课堂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的编写与修订工作。成功申报了“国家特色专业”和“山东省教学团队”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组织参与各类教改项目的培育、申请和研究工作,组织青年教师导航计划的实施与各类讲课比赛活动,指导大学生科技活动,多次参与大学生测绘大赛活动。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学与学科建设工作中,以科研促进教学,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提出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思路,(1)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在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两个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也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不是简单的教学计划,而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蓝图和总体规划。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3)建设精品课程与教材: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卫星定位原理及应用》等主干课程均按省级精品课程的要求进行建设,以科研促进学科发展,跟踪学科前沿,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编写特色专业核心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主干课程要求全部采用规划教材。(4)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理论联系实际,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开设应用型、综合型、设计型、验证型、研究型、创新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建设好数字化测图基地、大地测量实习基地、工程测量实习基地、地下工程测量实习、毕业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5)改进教学方法和强化手段:实施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课程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能力;改革作业、考试等规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学院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踏实有序进行,教学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未发生任何教学事故。

三、教学情况

任职期间每学期都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主讲《地表沉陷工程学》、《开采沉陷专门问题》、《地表监测与控制》等课程,完成指导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工作;同时承担硕士、博士的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指导硕士9人,博士2人,参加完成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定单毕业实习指导书的修订工作,平均每年度完成教学工作量400余学时。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第2位),青岛市十一五教育创新成果奖(第2位),获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称号。

四、科研项目情况

目前承担省级教改项目 “品牌专业建设”、“基础学科课程建设”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各一项,参加国家级特色专业(第2位)和山东省教学团队(第2位),2008-2011年共计独立或联合发表论文14篇,其中教学研究论文3篇。承担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约110万元。筹备组织中德第三、四届矿山开采沉陷学术研讨会的相关工作,协助学校和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出访德国。

五、其它工作

完成九三学社党派与省政协委员的相关工作,完成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开采损害鉴定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完成青岛市侨联、青岛欧美同学会、青岛知识分子联谊会、少数民族联谊会等其它组织安排的社会活动。

山东科技大学课程设计 篇9

专业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夹轨器支架

院 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材控0908

姓 名:XXX

组员:XX XXX XXX XX

指导老师:XXX

目录

一、前期工作:......................................................2

1.讨论图纸......................................................3 2.工作任务的分配................................................3

二、车架前端焊接夹具的三维图(简化)................................4

三、生产工艺设计和焊接设计..........................................5

1.1号和20号直角连接板.........................................5

1.1 生产工艺设计.............................................5 1.2 焊接工艺设计.............................................7 1.3 焊接夹具设计.............................................8 2.14号和22号L型支架.........................................10 1.1 生产加工工艺设计........................................10 1.2 焊接工艺设计............................................11 3.12号和25号支架.............................................13 1.1 生产加工工艺设计........................................13 1.2 焊接工艺设计............................................14 4.16号轴与法兰连接总成........................................15 1.1 生产加工工艺设计........................................15 1.2 焊接工艺设计............................................15 1.3 焊接装备设计............................................17

四、总结...........................................................18

五、参考文献.......................................................19

小组成员: XX,XXX,XXX,XXX,XXX 组长:XXX

一、前期工作

1.讨论图纸

小组成员共同读图,讨论车架前端焊接夹具的工作原理,并把需要焊接成型工艺的部分单独列出来进行设计。

具体工作原理是:车架前端焊接夹具通过上面六个气缸对车架前端进行端面夹紧,下面两个气缸对车间前端进行横向夹紧,并通过轴与法兰实现固定和翻转。由于车架前端焊接夹具结构较为复杂,且大部分零件之间的连接都是采用螺纹连接,因此我们选择几个重要零件的焊接进行生产工艺分析和焊接工艺分析。其中分析的主要内容有:1号和20号直角连接板、14号和22号L型支架、16号轴与法兰连接总成、12号和25号支架。2.工作任务的分配

XXX:完成生产技术文件,即完成车架前端焊接夹具的三维立体图。XX、XXX、XXX:责完成焊接件的生产工艺说明书、生产工艺卡、焊接工艺说明书、焊接工艺卡。其中XXX主要负责1号和20号直角连接板生产工艺和焊接工艺的设计,XX和XXX主要负责14号和22号L型支架、12号和25号支架的生产工艺设计和焊接设计以及16号轴与法兰连接总成的焊接设计。

XX:责完成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工艺装备的说明书,即完成焊接工装夹具的设计,并说明采用此夹具的原因。组长完成材料的整理和工作总结。

二、车架前端焊接夹具的三维图(简化)

三、生产工艺设计和焊接设计

1.1号和20号直角连接板 1.1 生产工艺设计

直角连接板在本装置中其连接、支撑的作用,由角钢和肋板构成。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其中主要的工艺为角钢和肋板的焊接。具体的加工过程如下: 加工成形:(1)材料的储备 Q235,厚度为10mm(2)材料的复验 检验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3)材料的除锈

用喷丸法除锈,并上底漆(4)材料的矫正

钢板校平机校正,型材校正机校正(5)放样、划线和号料

通过划线,定位板材加工尺寸和位置(6)下料

机械切割、火焰切割,将材料加工至符合图纸尺寸。(长250mm,宽200mm)

在指定位置进行攻螺纹,以便于之后的固定。(7)坡口及边缘加工(本焊接工艺不开坡口,无)(8)弯曲及成形

应用折弯机将材料折弯90°,使之成直角(角钢)(9)其他工艺

肋板的加工:根据图示肋板的形状制作相应冲头,使用厚度为10mm的薄板作为底料进行冲裁即可获得所需肋板。其中1号直角连接板共需两块肋板,20号直角连接板共需三块肋板。焊接肋板:

(10)将制作好的肋板通过夹具固定于直角连接版待焊位置处,采用手工电弧焊工艺将其焊牢。安装(11)将焊好肋板的连接板用螺栓连接主体之上,直角连接板的加工和装配即告完成。

具体生产工艺卡键后面附表 1.2 焊接工艺设计

说明:该部件的焊接工艺为角钢与肋板的焊接,属于薄板结构焊接,焊缝类型为T型接头,角焊缝。焊接准备:

所需的焊接为直角形支架(角钢)与肋板之间的焊接。(1)焊前清理

仔细清理加工碎屑、残余氧化皮等(2)焊接材料的储存

焊材采用J422(E4303)电焊条,焊条于使用前进行350°C烘干1-2h后放在保温筒内随用随取。

(3)焊接结构的装配(采用夹具将肋板固定于角钢上即可)

注:焊前在焊缝两端做好相应标记,记录数据。以用于检查焊接收缩量,控制焊接应力变形。焊接工艺:(4)焊接工艺方法

焊缝属于T型焊缝,即角焊缝。采用手工电弧焊焊,焊缝对称布置于肋板两侧。作为薄板结构,可采取一层焊缝即可焊透。(5)焊接参数选择

焊材为Q235钢,焊接性良好。选择与Q235相适应的J422(E4303)牌号焊条,φ=4mm。查焊接手册,可选用整流器ZXG-300R作为焊接电源。板厚在9-12mm时,焊角尺寸的最小值为5,这里选择6。并根据焊条直径确定焊接电流在160-200A,焊速适中,在5-8之间选择。(6)焊接顺序

为尽量减少焊接残余应力,保证构件受力均匀,应采取对称的焊接顺序。先焊位于角钢一侧左边的焊缝,再焊角钢另一侧右边的焊缝。具体焊接顺序参见焊接工艺卡。(7)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在100°C~150°C之间进行焊前预热,焊后不做热处理,直接空冷即可。(8)检验与修整(9)涂漆

具体焊接工艺卡见附表 1.3 焊接夹具设计(1)夹具设计任务

将梯形板两腰焊接在直角角钢上(2)零件说明

支架,专用挡铁(2),肋板定位器,螺钉

(3)方案设定

见下图,用夹紧器固定肋板xz方向移动,y方向转动,用两块专用档铁固定肋板xy方向转动达到固定效果

(4)焊后缺陷以及防止

角钢肋板焊接极容易造成角变形,角钢会小于90度,因此焊接时采用刚性固定法。2.14号和22号L型支架 1.1 生产加工工艺设计(1)材料的储备

Q235,厚度为20mm及14mm(2)材料的复验

检验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3)材料的除锈

用喷丸法除锈,并上底漆(4)材料的矫正

钢板校平机校正,型材校正机校正(5)放样、划线和号料(6)下料

机械切割、火焰切割,将材料加工至符合图纸尺寸。(长240mm,宽194mm;长262mm宽140mm;)

在指定位置进行攻螺纹,以便于之后的固定。(7)坡口及边缘加工(无)(8)弯曲及成形

应用折弯机在给定位置将材料折弯90°,使之成L型支架(9)其他工艺

肋板的加工:根据图示肋板的形状制作相应冲头,使用厚度为14mm,10mm的薄板作为底料进行冲裁即可获得所需肋板。分别需一块和两块肋板。

生产加工工艺卡见附表 1.2 焊接工艺设计 焊接准备:

所需的焊接为L型支架与肋板之间的焊接。(1)焊前清理

仔细清理加工碎屑、残余氧化皮等(2)焊接材料的储存

焊材采用J422(E4303)电焊条,焊条于使用前进行350°C烘干1-2h后放在保温筒内随用随取。

(3)焊接结构的装配(采用夹具将肋板固定于L型支架上即可)焊接工艺:(4)焊接工艺方法

采用手工电弧焊焊,焊缝对称布置于肋板两侧。作为薄板结构,可采取一层焊缝即可焊透。(5)焊接参数的选择

焊材为Q235钢,焊接性良好。选择与Q235相适应的J422(E4303)牌号焊条,φ=4mm。查焊接手册,可选用整流器ZXG-300R作为焊接电源。板厚分别在16-23mm和12-16mm时,焊角尺寸分别选择8,6.并根据焊条直径确定焊接电流在160-200A,焊速适中,在5-8之间选择。

(6)焊接顺序

为尽量减少焊接残余应力,保证构件受力均匀,应采取对称的焊接顺序。先焊位于L型支架一侧左边的焊缝,再焊另一侧右边的焊缝。具体焊接顺序参见焊接工艺卡。(7)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在100°C~150°C之间进行焊前预热,焊后不做热处理,直接空冷即可。(8)检验与修整(9)涂漆 安装:

(10)将焊好肋板的L型支架用螺栓连接主体之上,L型支架的加工和装配即告完成。

焊接工艺卡见附表 3.12号和25号支架 1.1 生产加工工艺设计

支架(2)(3)均是由两块焊接好的钢板,两端在焊接两块底板构成,在本装置中是将气缸在空间指定位置与主体连接起来。其中主要的工艺是两块连接板之间的焊接,及其与两端底板的焊接,其具体加工过程如下:(1)材料的储备

Q235,厚度为10mm及18mm(2)材料的复验

检验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3)材料的除锈

用喷丸法除锈,并上底漆(4)材料的矫正

钢板校平机校正,型材校正机校正(5)放样、划线和号料(6)下料

机械切割、火焰切割,将材料加工至符合图纸尺寸,即可得到两 块底板和连接板

在两块底板指定位置进行攻螺纹,以便于之后的固定。(7)坡口及边缘加工(无)

生产工艺卡见附表 1.2 焊接工艺设计 焊接准备:

所需的支架焊接为底板与两连接板之间的焊接。(1)焊前清理

仔细清理加工碎屑、残余氧化皮等(2)焊接材料的储存

焊材采用J422(E4303)电焊条,焊条于使用前进行350°C烘干1-2h后放在保温筒内随用随取。焊接工艺:(3)焊接工艺方法

采用手工电弧焊焊,连接板采用角焊接头,12号和25号连接板之间外角连接处开V形坡口,两侧焊接一层即可。已焊连接板与底板用T型接头,均需在连接板上开K形坡口,焊接一层即可。(4)焊接参数选择

焊材为Q235钢,焊接性良好。选择与Q235相适应的J422(E4303)牌号焊条,φ=4mm。查焊接手册,可选用整流器ZXG-300R作为焊接电源。连接板板厚在9-12mm时,焊角尺寸的选择6。(5)焊接顺序 为尽量减少焊接残余应力,保证构件受力均匀,应采取对称的焊接顺序。先将两块连接板焊好,在分别将其与两块底板焊接。(6)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在100°C~150°C之间进行焊前预热,焊后不做热处理,直接空冷即可。(7)检验与修整(8)涂漆

焊接工艺卡见附表 4.16号轴与法兰连接总成 1.1 生产加工工艺设计

轴与法兰均为购买的产品,不需要设计生产加工工艺。1.2 焊接工艺设计(1)材料选用:

轴与法兰均采用45号钢,需在调质或正火为最终状态下作为母材进行焊接。(2)法兰坡口制备:

(3)焊接工艺: 1.焊前预热

焊前在焊接法兰端进行预热350℃。2.焊接 采用手工电弧焊

A 焊条选用,J507,焊条直径Φ4.0和Φ5.0。

B焊条烘干,焊条在焊前须经350℃烘干1h,做到随烘随取用。C焊接电流: Φ4.0 I=170~230A Φ5.0 I=190~300A D 焊接电流极性:采用直流反接。

E焊接顺序:如图所示,靠近轴身一面先焊2~3层后,用加工工清工,并保持层间温度后,翻转焊接,以后每面焊2~3层后,均要进行翻转焊接。

第一层:用Φ4.0焊条打底,电流I=170~230A。

第二层及以后各层,均用Φ5.0焊条填充。电流I=190~300A。

在焊接过程中,尽可能选用小电流进行焊接,并在焊接时保持层间温度300~400℃。(4)焊后热处理: 焊后应立即进行消除应力,回火,其温度在600`~650℃,保持时间约4h,随炉温缓冷至室温取出。焊接工艺卡见附表 1.3 焊接装备设计(1)夹具设计任务

法兰和轴的焊接为两条环形焊缝(2)零件说明

直角定位件(2),支撑钉(2),定位板(2),压夹器(5)

(3)方案设定

见下图,用直角定位器和定位板定位法兰,夹紧器和支撑钉固定轴。

四、总结

作为机械类的学科,课程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将课本中的知识深化,锻炼实际能力。这次的课程设计,我们小组通过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完成了车架前段焊接夹具的一整套开发和设计加工过程。在一开始我们拿到图纸的时候,对巨大的工作量和复杂的部件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但在查阅了诸多资料,并进行了多次小组讨论之后,渐渐的对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有所认识。而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难题。这些,我们都靠自己的力量探索、解决。最终我们完成了这项任务。不仅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巩 固和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也加强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参考文献

1、《焊接结构生产及装备》 周浩森,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年

2、《焊接工装夹具及变位机械图册》 王政,刘萍,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3、《焊接工装设计》 陈焕明,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年

4、《焊接工装夹具及变位机械-性能、设计、选用》 王政,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年

上一篇:湘潭市2014年篮球联赛招商计划书下一篇:5的加减法大班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