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跨区收获小麦对经济理论的新贡献

2024-09-13

机械跨区收获小麦对经济理论的新贡献

机械跨区收获小麦对经济理论的新贡献 篇1

1.机械跨区收割的成功推广证明农机化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促进土地生产率和农户经济效益的提高

经济学界、农学界有一种流行的论点,认为农业机械化只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土地生产率。可以定量地分析种子、化肥等对农作物增产的贡献,而难以定量分析农机对增产的作用。因此,在人多、地少、贫穷的中国,农民不应用稀缺的资金投入农机替代过剩的劳动资源。

小麦跨区机收成功的事实,证明在特定的条件具备时,农机不仅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有助于土地生产率的增长。由于中国受季风影响,麦收季节从南至北恰值雨季,必须“龙口夺粮”。机收小麦比人工快,收得干净,损失浪费少,而且抢时收割,争得在农时,使下茬在玉米播种时间提前3周,赢得了玉米的增产时机。跨区机收的好处,得到了农民的认同,因而出现了农民上公路拦截跨区机收的联合收割机的事实。

小麦机收能为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原因是机收费用少于人工收获费用。人工收获一般为450~750元/hm2,效率为0.06hm2/d,加上吃喝等其他费用总的费用比机收费用更高。由于跨区收获的收割期限延长,收割面积扩大,使农机专业户购买联合收割机的投资回收期可以缩短至3年左右。小麦种植户和农机专业户选择机收是符合经济规律的,说明农民是有经济头脑的,而不是盲目地“为化而化”地执行上级行政命令。

在值得经济学家进一步研究探讨受农民欢迎的机械跨区收获小麦、农用运输车的迅速发展以及由农民自己投资的经济动因等问题的同时,也不能不重新反思原来的“农机只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土地生产率”和“不应以资金替代劳动资源”等论点是否科学、全面。

2.机械跨区收割??解决土地家庭承包制与机械化要求规模经营矛盾的尝试

经济学界遇见了农业上的两难选择的问题:超小规模的农户难以抵御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冲击和难于更快地提高经济收入,必须扩大土地规模,提倡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是农业种植扩大规模后,只需要少量劳动力,如按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采用美国农机全套设备每个劳动力负担133hm2的标准算,全国1.3亿hm2耕地只需要100万个劳动力。那么,剩余的6亿个劳动力转移到何处去?转移后离开土地的农民,社会福利保障又由谁来承担?再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生活上的“保险公司”,因而土地不能全部集中于少数专业户,必须切实保证土地承包制度的长时期的稳定。这就是我国农业目前遇到的“两难选择”。这“两难”能不能缓解呢?能!小麦跨区收割就是一个新的思路。小麦联合收割机由原来年作业几十公顷扩大到几百公顷,甚至更高,这就是达到了小麦联合收割机要求农业生产要素(农机)的适度规模经营,使购买联合收割机的农机专业户可以在3年内收回投资。这样就大大缓解了农户土地规模小而农机作业要求土地连片规模的矛盾。这一经验也是其他某些条件合适的农业生产要素需扩大规模时可以借鉴的。

跨区机收小麦也是农机合作的体现,农业的专业性合作将是中国合作化的主要形式和发展方向。早在1920年前苏联恰雅诺夫院士就提出过中小规模的家庭农场加纵向合作化的理论(包括农机、植保、技术合作及销售、加工合作),但被斯大林批判为“小农经济巩固论”,直至惨遭杀害,从而使得前苏联和中国一度只承认农业合作化的惟一模式是以土地为中心、以共耕制为特点的产中合作的集体农庄和人民公社,而否认专业合作的重要意义。现在,从国外专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和我国跨区机收小麦的成功实践看,农业合作将走上专业性合作为主的新路。

3.可以将跨区机收小麦经验慎重地、逐步地推广

【机械跨区收获小麦对经济理论的新贡献】推荐阅读:

小麦联合收获机械技术08-22

跨区连锁05-16

跨区作业06-19

跨区贸易07-23

跨区经营08-17

跨区域发展06-05

农机跨区作业06-20

跨区域整合07-28

跨区直接投资08-04

跨区域救援09-02

上一篇:高管离职的25个原因及代表人物下一篇:幼儿园食品原材料索证索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