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三单元试卷

2024-08-07

观察物体三单元试卷(共7篇)

观察物体三单元试卷 篇1

1.右边的三个图形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填一填。

2.用一些棱长为1 cm的小正方体搭建成一个几何体,从两个角度观察所得的图形如下,那么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最大是()cm3。

3.如图,再添一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小明就把图1小丽搭的积木变成了图2六种不同的形状。

(1)从左面看,小明搭的积木中()号和()号的形状和小丽搭的是相同的;

(2)从正面看,小明搭的积木中,形状相同的是()号和()号,或者是()号和()号。4.一个用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下面是它的两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要符合这两个条件,最少需要摆()块,最多能摆()块,共有()种摆法。

5.小刚搭建了一个几何体,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都是如图的形状,请问:他一定是用()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二、选择

1.一堆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分别如图,那么至少有()块同样的正方体。

A.5

B.6

C.7

D.8

2.由10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面积大

B.从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面积大

C.从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形面积大

D.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面积一样大 3.如下图:

从正面看是图(1)的立体图形有();从左面看是图(2)的立体图形有();从左面和上面看都是由两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立体图形是()。

4.用5个大小相等的小立方体搭成下面三个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如下表。请选择填空。

A.B.C.5.有几堆摆好的小方块,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看到的形状如下图,这里至少有()个小方块。

A.7

B.8

C.9

D.10

三、解答

1.下面图形是由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搭成的几何体从三个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图形,请你用小正方体摆一摆该几何体的实际形状,它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木块搭成?

(1)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如下,有几种摆法?

(2)如果要同时满足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如下,有几种摆法?

考查目的:利用小正方体搭建符合要求的几何体。

3.如图(1)是从上面看一些小正方体所搭几何体的平面图,方格中的数字表示该位置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请你在图(2)的方格纸中分别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

4.如下图所示,要使从上面看到的图形不变:

(1)如果是5个小正方体,可以怎样摆?

(2)如果有6个小正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摆法?(3)最多可以摆几个小正方体?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单元测试卷 篇2

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走路时,只有地对脚的作用力大于脚蹬地的作用力,人才能前进

B. 以卵击石,石头无恙而鸡蛋碎了,是因为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小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

C. 甲、乙两队拔河,甲队胜,并不能说甲对绳的拉力大于乙对绳的拉力

D. 运动员从地上跳起,是由于地面给运动员的作用力大于运动员给地面的作用力

2.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 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

B.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在物体的加速度[a=0]条件下的特例

D.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 用力[F]拉一物体使其以加速度[a]在水平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力[F]的水平分量为[F1],如图1. 若以与[F1]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力[F]代替力[F]拉此物体,使物体产生的加速度为[a],则( )

A. 当该水平面光滑时,[a

B. 当该水平面光滑时,[a=a]

C. 当该水平面粗糙时,[a

D. 当该水平面粗糙时,[a>a]

4. 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一地点出发,沿一条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2,由图可知( )

A. 甲比乙早出发,所以乙追不上甲

B. 由于乙在[t=10s]时才开始运动,所以[t=10s]时,甲在乙前面,它们之间的距离为乙追上甲前最大

C. [t=20s]时,它们之间的距离为乙追上甲前最大

D. [t=30s]时,乙追上了甲

5. 如图3,物体[A]靠在竖直的墙面上,在竖直向上的力[F]的作用下,[A、B]物体均保持静止,则物体[B]的受力个数为( )

A. 2 B. 3

C. 4 D. 5

6. 有四个运动的物体[A、B、C、D],物体[A、B]运动的[s-t]图象如图4甲;物体[C、D]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的[v-t]图象如图4乙. 根据图象做出的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物体[A]和[B]均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A]的加速度比[B]大

B. 在0~3s的时间内,物体[B]运动的位移为10m

C. [t=3s]时,物体[C]追上物体[D]

D. [t=3s]时,物体[C]与物体[D]之间有最大间距22.5m

7. 小明同学为了探究电梯起动和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他将体重计放在电梯中,然后站在体重计上,乘坐电梯从1层直接到10层,之后又从10层直接回到1层. 并用照相机进行了相关记录,如图所示. 他根据记录,进行了以下推断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50][40][50][50][40][50][40][50][40][ 9][ 10][ 2][ 1][ 1]

A. 根据图2和图3可估测出电梯向上起动时的加速度

B. 根据图1和图2可估测出电梯向上制动时的加速度

C. 根据图1和图5可估测出电梯向下制动时的加速度

D. 根据图4和图5可估测出电梯向下起动时的加速度

8. 如图5,质量为[M]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一轻弹簧上端固定在框架上,下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上下振动时,框架始终没有跳起,当框架对地面压力为零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

A. [g] B. [M-Nmg]

C. [0] D. [M+Nmg]

9. 如图6,水平放置的光滑硬杆[OA、OB]成[θ]角,在两杆上各套轻环[P、Q],两环用轻绳相连,现用恒力[F]沿[OB]方向拉环[Q],当两环稳定时,绳的张力大小是( )

A. [Fsinθ] B. [F/sinθ]

C. [Ftanθ] D. [F/sinθ2]

二、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 共2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0. 利用滴水法可以粗略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其方法如图7:调整水龙头滴水的快[图7]慢达到一个稳定度之后,再仔细调节盛水盘子的高度,使得第一滴水落到盛水盘面的瞬间,第二滴水恰好从水龙头口开始下落. 以某一滴水落到盘子面的瞬间开始计数为1,数到第[n]滴水落到盘子面的瞬时停止计时,记下所用的时间为[t],再测出从水龙头口到盘子面的竖直高度为[h],那么由此测可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为 .

11. 某同学在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时打出的纸带如图8,每两个记数点之间还有四点没有画出来,图中上部数字为相邻两个记数点间的距离,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答案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图8中记数点“4”对应的纸带速度[v4=] m/s.

(2)纸带的加速度为[a=] m/s2.

12. 小华用如图9的装置做“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小车搁置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纸带连接车尾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用来测定小车的加速度[a],小桶通过细线对小车施加拉力[F]. 在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对小车拉力[F]的大小,测得小车所受拉力[F]和加速度[a]的数据如下表:

(2)由图象可知,小车与长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为 N. (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3)若要使作出的[a-F]图线过坐标原点,需要调整实验装置,可采取以下措施中的( )

A. 增加小车的质量

B. 减小小车的质量

C. 适当垫高长木板的右端

D. 适当增加小桶内砝码质量

13. 如图10,是某同学在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纸带上标注了几个计数点[O、A、B、C、D、E、F],并且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纸带旁还给出了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Hz,即打点周期为0.02s.

(1)请根据图中信息,写出计数点[A]对应刻度尺上的读数 cm;

(2)由纸带可以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是 m/s2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该同学在研究小车的加速度[a]和小车质量[M]的关系时,始终满足[M?m]([m]为砂桶及砂的质量),且所有操作均正确,结果得到的图象应该是下图中的( )

(4)该同学在实验完成后得到了如图11的图象,请分析是什么原因:

三、本题共小题,满分44分. 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 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4. (8分)[A、B]两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驶,当[B]车在[A]车前84m处时,[B]车速度为4m/s,且正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B]车加速度突然变为零,[A]车一直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12s后两车相遇,问[B]车加速行驶的时间是多少?

15. (8分)在水平雪地上,质量为[M=35kg]的小红,坐在质量为[m=5kg]的雪橇上,小莉用与水平方向成370斜向上的拉力拉雪橇,拉力大小为[F=100N],雪橇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sin37°=0.6,cos37°=0.8,[g]=10m/s2)求:

(1)雪橇对地面的压力大小;

(2)雪橇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3)从静止开始前进150m所需要的时间.

16. (8分)如图12,小球被轻质细绳系住斜吊着放在静止光滑斜面上,设小球质量[m=3kg],斜面倾角[θ=30°],悬线与竖直方向夹角[α=30°],光滑斜面[M=50kg]置于动摩擦因数[μ=0.8]的粗糙水平面上始终不动,求:([g]=10m/s2)

(1)悬线对小球拉力的大小;

(2)小球对斜面的压力多大;

(3)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17. (10分)如图13,在倾角[θ=37°]的足够长的固定斜面底端有一质量[m=]1.0kg的物体. 物体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μ=0.25],现用轻细绳将物体由静止沿斜面向上拉动. 拉力[F=]10N,方向平行斜面向上. 经时间[t=]4s绳子突然断了,已知sin37°=0.60, cos37°=0.80,[g]=10m/s2,求:

(1)绳断时物体的速度大小;

(2)从绳子断了开始到物体再返回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间.

18. (10分)如图14甲,水平传送带顺时针方向匀速运动. 从传送带左端[P]先后由静止轻轻放上三个物体[A、B、C],物体[A]经[tA=9.5s]到达传送带另一端[Q],物体[B]经[tB=10s]到达传送带另一端[Q],若以释放物体时刻作为[t]=0时刻,分别作出三物体从传送带左端[P]运动到右端[Q]的速度图象如图14乙、丙、丁,求:

(1)传送带的速度[v0]和传送带的长度[l]分别是多少;

观察物体三单元试卷 篇3

教学分析稿

主讲人:金城镇中心小学姚美华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观察了由3个相同的正方体摆的物体,初步学习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用图形描述物体各个面的形状,这些都是继续教学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本单元在学生已经能观察由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例题首先出示了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分别摆成的3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到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想想做做”第1、2两题观察摆好的物体。其中第1题同时观察3种不同摆法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说一说从哪一面看到的形状完全相同,从哪一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第2题先观察一个物体,要求把观察的位置与相应的视图用线连一连,再与另一个物体的视图相比较。第3题要求学生根据指定从上面看的视图进行拼摆。第4题要求学生通过对6种不同摆法的物体的观察,判断从正面看哪几个物体具有相同形状的视图,从侧面看又有哪几个物体具有相同形状的视图。观察和思考的要求较前几题都有所提高。第5、6两题,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已有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并激发兴趣,提高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提供了由6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要求学生判断从前、后、左、右这四个角度所观察到的视图形状。这里不仅是摆成的物体更复杂了,而且从相对的面观察到的不同结果需要学生更为细心地体会。

二、教学重难点的认识及处理意见

从3个小正方体的拼摆至4个小正方体的拼摆,数量上仅多了1个小正方体,但拼摆时的变化却多得多。各种拼摆组成的物体形状各不相同,它们的视图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如果学生理解这一点,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观察物体时数学思考的水平都能得到一次发展。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除教具外,每个学生最好都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以便于学生充分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活动。可结合实际,组织和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2.要实实在在地组织观察和拼摆活动。一方面,由于观察和拼摆是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本手段,因此要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千万不能以教师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不能以对教材中插图的观察替代对实物的观察。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借 1

助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观察时,不仅要学会根据被观察的物体选择相应的视嵊,也要学会要根据被观察的物体想像相应的视图;拼摆时,不仅要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的物体,而且还应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拼摆的方法。要认真组织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启发想像,拓展思路。

3.要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把看到的图形画出来,是表达观察、思考结果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画图的要求不宜过高,能画出草图并基本正确就可以了。拼摆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根据指定的视图要赤诚拼摆出不同形状的物体,但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拼摆出不同形状的物体,更不宜要求学生把不同的拼摆方法一一列举。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在操作时反复尝试、不断修正,也要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三、对重要教学情景(境)安排说明

本单元教材安排一道例题和一次“想想做做”,都是观察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让学生同时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不同形状的物体,通过观察和比较,进一步积累观察经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例题出示三个都是由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由大卡通引导学生先从正面看这三个物体,比比看到的形状是否相同,再从侧面和上面看,也分别比比形状,这些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教学要求。例题和各道“想想做做”都有先摆一摆的要求,教学时要想办法为学生创造摆的物质条件,绝不能图省事以看教材里的实物图代替看摆出的实物。

四、对课本主要例题、课内练习及课外作业的选用建议

用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不只例题中的三个,还有许多。因此,“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继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并且画一画。这些要求既与例题自然衔接,又比例题适当提高。摆一摆让学生整体感知物体的特征,先摆再看便于学生理解物体某个方向的形状。例题和各道“想想做做”都有先摆一摆的要求,教学时要想办法为学生创造摆的物质条件,绝不能图省事以看教材里的实物图代替看摆出的实物。把看到的图形画出来,是表达观察、思考结果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画图的要求不宜过高,能画出草图并基本正确就可以了。

“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依据视图摆出物体,其中第(1)题的摆法各只有一种,第(2)、(3)题的答案是开放的。要鼓励学生摆出既符合视图要求,形状又不相同的各个物体。引导他们经历“研究视图的结构——想一想应该怎样搭——动手拼搭——验证搭成的物体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能发展空间观念,也能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在进行第(2)、(3)题的拼摆时,可以分步进行。如先拿2个或3个正方体放成一排,再把其余的正方体放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想想有几种放法并检查摆出的各个物体的视图是否符合题意。第5题是第6题的铺垫,每个楼房模型都只要4个正方体就能搭出。学生在搭的时候,会自觉体会其中某个正方体被遮着,不容易看到甚至看不到,能理解那个看不到的正方体事实存在,也是空间观念的反映。第6题左边物体中的各个小正方体都能清楚地看到;中间物体中的个别小正方体不容易看到;右边物体中有个别小正方体被遮着,不能直接看到。说出三个物体各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难度不同,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数、怎样想的。

思考题是从前、后、左、右分别观察由6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供教学选用。

五、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本单元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例题,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第二课时完成“想想做做”第3~6题。

六、单元教学资源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网》上有相关的教材分析

七、典型课例评析

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②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③通过对不同摆法的探索与发现及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体会和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准备:根据本课特点,我以相邻两位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把全班分为若干组。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位学生6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及若干个正方形纸片。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考虑到学生在上学期学过了观察由2——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所以我先组织学生拿出3个小正方体,用面对面的方式摆成一个物体。学生任意摆一摆,然后进行观察,并同桌交流: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视图。再组织学生每人用3个小正方体摆出一个一字排开的物体。然后让学生拿出第4个小正方体,添摆成一个新的物体,学生任意添摆,小组进行交流,再全班反馈。结合学生反馈的信息,组织学生摆出第4个小正方体添加在前面的三个不同形状的物体,小组合作摆出符合要求的三个物体,即教材主题图中的三个物体。同时教师媒体出示这三个物体的模型。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等学习活动,不仅复习和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下一环节的观察学习活动作好铺垫。

二、正确观察,探究新知

1、教师组织学生从正面观察自己摆的这三个物体,并用正方形纸片摆出看到的视图,比比看到的形状是否相同。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反馈,汇报时围绕三个方面展开:(1)你是怎样观察的?(2)视图形状是否相同?(3)视图形状如果相同,形状是怎样的?如果不同,形状各是怎样的?教师抓住学生反馈的信息投影并引导学生辨析,使学生认定从正面看形状相同。

2、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从侧面观察自己摆的这三个物体,比比看到的形状是否相同。并用正方形纸片摆出来,然后小组交流,再组织全班反馈,使学生认定从侧面看形状也相同。(考虑到学生从侧面观察时,容易出现将身子侧过来看,甚至只将头转过来看等错误的观察方法。所以教师要重点指导从侧面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一定要走到物体侧面,正对着观察,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察方法。)

3、组织学生从上面观察,并在小组中用小正方形片摆一摆看到的视图形状,比比看到的形状是否相同。使学生认定从上面观察到的视图形状是不同的。

以上教师组织的定向观察活动中,学生在自己观察的基础上,摆一摆,比一比、议一议,使学生认识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三、操作练习,巩固深化(我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1、刚才通过在三个正方体的前面添摆一个正方体,组织学生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得到视图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将第4个小正方体添加在物体的上面,摆出符合要求的三个新的物体,即想想做做第1题图中的三个物体,教师同步媒体出示这三个物体的模型。再组织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得出从上面和侧面观察三个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相同,从正面观察得到的视图形状不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先媒体出示“想想做做”2中的第一种摆法,组织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并连一连它正面、上面、侧面所对应的视图。在此基础上,再出示第二种摆法,同样组织学生摆、看、比、连。并通过全班反馈交流两种摆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由于拼摆组成的物体形状不同,它们的视图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培养学生空间建构能力。

3、在前面的基础上,我设计安排一道开放题。

媒体先出示一个正方形,要求学生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然后媒体出示第1个要求:从上面看到的是一个正方形。学生先猜一猜,再摆一摆,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摆法。认定只有一种摆法。再媒体出示两个正方形和第2个要求:从上面看到的是两个正方形,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摆?由学生独立摆,小组交流,教师组织反馈,并展示符合要求的不同摆法。

这个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张扬个性,激活他们的创新灵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下一课时的学习设下伏笔。

八、单元检测安排及使用提示

观察物体三单元试卷 篇4

观察物体(三)

一、单元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

(三)P2——P4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 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 力和推理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四、单元教学安排

观察物体(三)…………………………………………2课时 【知识结构】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第1课时 从某个角度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教材P2~例

1、例2及练习一第1-2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1)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2、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2)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

2、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3、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第2课时 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一、教学内容:教材P2~例

1、例2及练习一第3-7题。

二、教学目标:

1、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http: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出示例2。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 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 5 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6、用小正方体拼一个立体图形,使得从左面看和从上面看如下图,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几个小正方体。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作业:教辅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1、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摆几排;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观察物体三单元试卷 篇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38--43页观察物体

二、要点解析

1、知识点: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知识点: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

三、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的过程,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单个及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3、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的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可能是不同的。

4、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5、在拼摆、观察等数学活动中,提高推理能力、发展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会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立体图形,辨认形状。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观察物体的形状。

四、策略实施

1、注重数学活动

本单元教学有大量的观察、搭拼等活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充分利用实物,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经历观察、猜想、分析、推理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强化数学思维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要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教材的体例编排正式体现了这一特点,有物体到图形逐步抽象;内容的呈现也是由整体到部分。为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资源。教师要通过学生眼看----脑想----心记----口说----手做亲历知识形成过程。

五、共性点击

1、站在任意位置最多能看到长方体三个面

2、观察立体图形时,视线要垂直于所要观察的平面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新授课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五: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的: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新授课

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

也是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教材分析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新课程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数与代数”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先有量,再有数,从量到数是人类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并由此产生了算数的理论。随着生产的发展,用数来表达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就显得无能为力。于是必然引起数学史上的第二次抽象,即用字母表示数。有了字母表示数,代数式、方程出现了,数学中的定理、性质、定律、法则、运算定律等也能用字母公式简洁表达出来。采用字母表示数摆脱了使用具体数字研究问题的局限,提供了揭示数量关系一般性的可能,有助于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在探索事物的表达方法、解题思想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由此揭开了代数篇章。本章的学习,正是由算数向代数过渡的桥梁。作为算数向代数的承上启下的转折,本章的学习将引领学生的思维经历第二次数学认识的抽象,作用重大。

本章的研究重点-----含有字母的式子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之一,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世界,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二、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1、抽象性。

用字母表示数,本身具有强烈的抽象性。习惯了运用数来描述来计算的小学生,在初步接触本章学习时,往往感到很难理解研究的对象,尤其容易混淆字母与数之间的关系。比如3米有多长,1小时是多久,学生有具体的认识,而对a米,t小时就很难把握和认识。又比如,对用字母表示数的任意性特点,用字母表示数时的取值限制性特点,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对确定性特点,用字母表示数的规范性特点等等,要求具体情景具体分析,学生会感觉枯燥抽象。

2、符号化思想。

法国数学家韦达被西方称为“代数学之父”,在他的成名作《分析入门》一书里,把代数看作一门完全符号化的科学。作为数学符号系统中的元素符号,字母早在低段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用字母指代图形的边,用字母表达式来概括四则运算定律。对于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有比较初步的感受。用字母表示数,作为今后学习的用字母表示代数式的基础,再向上学习,即是符号表意思想。那么,本章的学习除了引导学生对字母这种符号在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时,进一步体会符号的简洁易记的特点外,还要明确的教会学生使用这些符号和表达式描述数量关系,进行表达、交流与解决问题。

3、情境与模型

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需要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的活动来实现。教材的编写也注重了情景的创设。在学习含有字母的式子时,教材创设了年龄关系的情景,比年龄,探究年龄关系,从具体的数量变化中,发现数量之间内在的本质关系没变,从而使用字母来描述数量关系,构建数学表达式。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可组织大量的现实情景来引领学生体会字母表达式描述数量关系的科学性。比如,猜身高,比速度,求发行量等等。

三、学生的学情

用字母表示数,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在中低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用字母表示图形的边,比较熟练的使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计算公式。在已有的生活经验里,学生也接触到字母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有初步的体会。对于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也已经熟练掌握并且记忆深刻。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第一次接触用非具象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的数量,对他们仍然是一种挑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尤其,学生已经习惯于一般常用的加减乘除号,并习惯了以往的书写算式的顺序和方式,在接受字母公式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表现方式时,受已有知识经验的负迁移影响,学生不太适应。比如: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数字与字母之间乘号略写时的规定,字母或数字与括号相乘时的书写规定。以及关于带单位的代数式的书写格式的规定等。比如a米与(a+b)米的区别。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学习中,熟练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2、掌握常见数量关系的字母表示方法,会有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3、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符号化意识,培养初步的创造意识,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也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一)

教学内容:教材P44-P46例1-例3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2)、(3)小题

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二、新授:

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2:

(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b或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看书45页“用字母表示………….”这一段。

(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学生写的情况师逐一板书。(学生在表示时,一定要清楚表示的是哪一个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学生看书P45提问: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是怎样表示的?(请一生板演)

a×b=b×a(a×b)×c=a×(b×c)

可以写成:ab=ba或ab=ba(ab)c=a(bc)或(ab)c=a(bc)

(a+b)×c=a×c+b×c

可以写成:(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略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

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3(1):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

问:(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怎样读?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师强调:a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4、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x×xm×m0.1×0.1a×63×nχ×8a×c

教学例3(2):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两生板演。师强调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2题。

要求:第1题在书上完成。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练习十:第1-3题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用字母表示数(一)

乘法交换律:a×b=b×aS=a×aC=a×4

可以写成:ab=ba或ab=baS=a2C=4a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二)

教学内容:教材P47-P48例4做一做,练习十第4-6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2×3a×714+ba÷7a×a5-x0.6×0.6

二、新授。

1、教学例4(1):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爸爸比小红大30岁。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a+3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学生把算式和

结果填在书上。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3、教学例4(2):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4、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3、独立解答P49第4题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

四、作业:1、独立完成P50第5题

2、独立完成P50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u=t=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即:S=ut=150×30=4500(注:这里求出来的值不带单位名称)

板书:用字母表示数(二)

例4(1):例4(2):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6a

法2:a+30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6a=6×15=90

a=30=11+30=45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三)

教学内容:练习课,教材P51-P52练习十第7-13题

教学目的:1、能较熟练的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数量。。

3、会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熟炼地运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1)a+a=()a×a=()

(2)当a=5时,2a=(),a的平方=()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说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1)30x(2)30x+a(3)a-30x

3、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二、综合练习:

1、独立解答P51第7题师巡视指导个别学困生。

投影展示,集体评议,注意评讲求值的书写格式。

2、讨论口答P51第8题注意指导学生理解(3)小题,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总分数。

3、分小组完成P51第9题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4、独立完成P52第10-12题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什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发展练习:

1、讨论P52第13题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

abcs

×9

scba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第九册数学教案

双沟小学孔艳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篇6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能观察由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让学生同时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不同形状的物体,通过观察和比较,进一步积累经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不仅重视组织观察活动,而且重视组织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拼摆的活动,并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

二、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单元教学关键:

重视组织观察活动,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

四、单元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五、单元教学难点:

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拼摆的活动,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

六、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第十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篇7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教学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学会根据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并在实物(或实物图)与相应视图之间建立正确地联系。这部分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而且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提供一些帮助。这部分的学习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事物出发,有层次地安排观察活动;

2、精心选择观察的对象,以便于学生辨认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表达自己判断的理由。

二、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发展直观思考与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活动,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单元教学关键:

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四、单元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2.让学生学会根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五、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上一篇:移动通信笔试题下一篇: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