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粮食安全

2024-07-31

解决粮食安全(共11篇)

解决粮食安全 篇1

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应该立足国内粮食生产,开展多边粮食贸易。严格保护生产资源,倍增农业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完善仓储物流体系,提高粮食周转效率。促进粮食文明消费,调控饲料工业用粮。树立食物安全观念,提高食物质量安全。

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要保证耕地供应和粮食生产,就必须改变我们的城市化、工业化模式,对开发区进行综合治理,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遏制耕地锐减趋势。

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的人力资本投入。要提高农民素质,除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之外,还必须彻底改革原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农村教育面向农村的现实需要,更好地为农村服务。

增加对农业科技开发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农业也不例外,当今的农业已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农业科技对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因此,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大力引进和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大力推广,以早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

进一步充实农村的社会资本,稳定农村、发展农村。中国的城市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村的稳定至关重要。必须借助新农村建设的东风,进一步推行村民自治,组织农民,合乡并村,组建生态优美、邻里和谐、富裕文明的新社区。在发展农村物质文明的同时,抓紧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粮食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延伸农业产业链,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把粮食安全建立在农民增收的基础上。只有协调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不断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粮食安全才有长期的保障。

解决粮食安全 篇2

4月19日,中国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在意大利东北部城市特雷维索表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他表示,中国政府愿就国际社会的合作提出相关建议: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重视粮食安全;进一步开展农业和粮食多层次国际合作;科学引导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国际合作;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对全球经济实体的冲击和农业发展的影响正在显现,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稳定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为此,国际社会要共同承担责任,尽快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

粮食安全和绿色解决方案 篇3

鉴于预计未来几年全球人口将继续增长,加之受气候变化、土壤流失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为所有人提供充足、安全而健康的食物,无疑依旧是人类面前的重大挑战。全球每年有800万人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平均每天2.4万人。

诺曼?布劳格博士(Dr. Norman Borlaug)通过“绿色革命”为解决饥荒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并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绿色革命于上世纪60年代正式启动,主要是研发高产谷物品种和一系列改进的农艺方法。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为绿色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目前至少60%的水稻产量都基于他所创建的基因平台。

植物和植物病害

植物在历史不同时期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物质:洁净的空气、清洁的水源、食物、衣服和栖身之所。没有植物就不可能有粮食安全,因此布劳格的粮食生产革命被称为“绿色”也就并非巧合。

小麦占我们全部粮食的20%。布劳格培育出高产的小麦品种,而且这些品种本身含有抗秆锈病基因。秆锈病是最严重的植物病害之一,秆锈菌能够大范围感染作物并迅速传播,感染的作物会产生数十亿个随风传播的微小孢子,能够扩散数千公里。目前这些孢子已从南非传播到澳大利亚。1973年澳大利亚爆发的小麦秆锈病瘟疫,造成约3亿澳元的损失。

秆锈病和条锈病都在继续导致全球小麦大幅减产。过去12年人们最关注的是秆锈病再次出现,这源于1999年最先在乌干达发现的“Ug99”病原体,致病性极强。此后,“Ug99”波及南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也门和伊朗等国,并可能在未来几年进一步蔓延。

科学界合作促进解决影响全球的问题

预计2020年前对小麦的需求每年将有超过1.5%的增长,因此我们需要制定新战略,确保粮食作物不会因感染锈病等病原体而减产。尽管挑战很大,但如果我们获得必要的资源,一定能够克服这些挑战。从本质上讲,科学研究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取得成功。2004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从事改良小麦与大麦品种的研究工作。

我与中国同事的合作,是利用抗秆锈病基因对谷物进行改良以稳步提高产量,并通过降低对杀虫剂的依赖来提高粮食生产的安全性。我们还研究发掘新的抗秆锈病基因和其他特性,提高作物产量。

我拜访了位于河南兰考的河南天民种业有限公司(Tianmin Henan Seed Company),从此开始与沈天民先生在“超级小麦”项目中密切合作,培育出“兰考系列超级小麦品种”,全都具有综合抗病性。在过去5年里,我们在黄河小麦种植区和淮河流域种植了3500多万亩的“超级小麦”,增产25亿公斤,增收2.6亿元人民币,增加社会效益34亿元。我们的工作还包括在超级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合作实验站内,建立抗病育种实验室、供应小麦种质、提供部分设备、把员工送到澳大利亚进行研究生培养等。我单位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北京)下属的作物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和植物保护研究所(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开展重大合作研究项目,目标是找出小麦条锈病和秆锈病的抗体,重点关注秆锈病“Ug99”一族。

开发抗锈病作物新品种类简直是一场“军备竞赛”,科学家必须总要比不断变化的病原体领先一步。我们与南京农业大学(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的同事合作,通过染色体工程定位和转移,从小麦和数种相关植物的远缘杂交中,培育出小麦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易位系这些新特性。尽管这项研究重点是抗锈病,但研究团队也寻找其他潜在特性,如高产性、耐旱性和晚期耐热性等。

防治锈病大敌

任何战争都需要知己知彼,我们目前使用新的基因组跟踪技术,能深入了解锈病病原体如何与其宿主相互作用,最终目标是通过确定这些病原体克服宿主基因抗体的方式,来开发控制小麦、大麦和燕麦锈病病原体的新战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Beijing Genomics Institute)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基因组排序工具以及第二代DNA排序方式,让人类首先洞察到有机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各类有机组织基因排序数据,为何出现爆炸式增长。第二代DNA排序为加快作物改良提供了新工具,让科学家们洞悉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作用机制,这必将揭示新的控制策略。

确保未来所有人的粮食需求

1798年,全球人口不足10亿。英国学者托马斯?马尔萨斯 (Thomas Malthus)发表了一篇短评,警告未来人口增长可能会超过粮食产量的增长,除非遭遇饥荒、战争和疾病。如今,全球人口已达67亿,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92亿。只有粮食产量翻倍才能满足未来人口的需求。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吗?如果可能,又该如何实现呢?

“全球丰收倡议组织”(Global Harvest Initiative)发布的《2011年全球农业生产率报告》(2011 Global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Report)显示,当前全球农业生产率增速有所提高,但在2050年前,要想每年都保持当前的增长率,面临的挑战会越来越大。该组织主席威廉?莱舍(William Lesher)表示:“新的证据表明,今年农业生产率实现了更快的增长,我们对此保持谨慎乐观,但从长期看,解决饥饿和粮食安全问题的任务依然艰巨。”

尽管如此,作为世界公民,我们有责任保证人类都享有“吃上饭的公平”。我们拥有所需的技术,目前需要的是第二次绿色革命。要推动这场革命,我们需要一项关于未来粮食生产的框架协议—绿色解决方案(Green Resolution)。我们必须承认并面对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土地退化(例如表层土壤流失速度是土壤恢复速度的30多倍)、水资源短缺、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护甚至填充和补足自然资源。

投资农业研发回报巨大

30年来,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率每年提高2.5%以上,高于除电信行业外的其他行业。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科研。值得一提的是,实现增长的背景是水资源和化肥价格不断上涨,以及土壤退化导致耕地不断减少。然而,过去10年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已大幅放缓,因此,以当前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仍将无法满足未来的粮食需求。

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对农业研发的投资日益萎缩,而我们目前所需要的则是加大投资力度。在使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保障未来粮食需求”的突破性技术。同时,确保研发支持措施和研发资金能达到一种最佳组合。我们尤其有必要转向新技术研发、加速改良动植物、提高农业水土利用、确保自然资源基础的可持续管理。另外,我们需要招募劲头十足、能够开发新技术的人才,把他们派到需要的地方,把技术进步体现到粮食生产的体系中。

解决粮食安全 篇4

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主要经历了统购统销、合同订购、国家订购与价格“双轨制”、购销市场化改革三个阶段。1998年国家实行储备与经营分开,对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粮食储备体系。2004年国家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彻底解决了“老人、老粮、老账”问题,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鼓励粮食经营主体实现多元化,对原国有粮食企业进行了重新组合,新组建企业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同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要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监管。2005年,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相继制订了稻谷、小麦、大豆、玉米等最低收购价收购预案,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在粮食部门基层工作多年的一名普通工作者,经历每次改革都感受很深,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上取得的显著成绩,总体效果良好,方向也十分正确,但从基层看,感到当前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存在问题

1、大多数地方至今政企不分。由于主观与客观、内因

与外因的多重因素影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市场监管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政企不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改制后的国有粮食企业仍是一家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一方面负责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管,另一面又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帮助企业搞好经营,难免对下属企业放松监管,不能与社会企业一视同仁;二是由于缺乏法律和政策方面的明确规定,中储粮不愿接受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加上国有粮食企业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中储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出于顾及、底气不足,也未对中储粮进行有效监管。三是粮食行政执法起步较晚,需要得到社会认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本身在监管办法、执法人员素质等方面也存在不足,需要完善提高,对社会粮食经营者的监管也不到位。

2、中储粮集中央储备粮和政策性粮食收购主体于一身,权利过于集中,某种程度上对粮食流通市场已造成垄断。以小麦为例,2006年国家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以来,每年生产的小麦70%左右被国家收购。收购结束后,市场能够直接流通的小麦很少,不能满足小麦加工企业需求,小麦加工企业不得不去批发市场竞拍小麦。收购企业为了效益放松质量标准,抢购小麦,农民也不愿再整晒清杂,造成入库小麦水份高、杂质大、出库损耗高、储粮安全隐患多、保管成本增加,同时,大量的小麦入库,国家需要付出的利息、收购和保管费用也很大。

3、国有粮食企业缺乏政策支持,基层粮库仓房等基础设施已严重老化,加上贷款难、效益差,难以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一是国有基层粮库50%左右的仓房为50—70年代建造,且仓容小、基础设施配备差,已不适应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需要,二是国有基层粮库土地多为国有划拨,房屋评估价值低,根据农发行有关制度规定,国有划拨土地不能抵押,国有粮食企业仅靠房产抵押获得的信贷额度很小,而粮食收购需要的贷款额度往往很大,不能满足企业收购需要。粮改后,原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收购、仓库设施建设、信贷支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都没有了,在国家粮食央企和各种性质民企的挤压下,国有粮食企业完全靠市场竞争,生存十分困难。

近几年,粮食流通中产生的抢购、加价、出库难、粮食品质差、储粮不安全,甚至出现短库等种种现象都与上述问题有关。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使我国的粮食流通市场得到健康有序发展,以下为个人挫见,仅供参阅:

二、几点建议

(一)政企彻底分开。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严格依照国家有关粮食法规和政策,加大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管,确保国家库存粮食数量准确、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

1、明确职责任务。《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粮食行

政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监督有关粮食流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国有粮食企业彻底脱钩,不仅理清了政企之间的关系,而且政企分开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粮食行政执法上,不用再去忙于经营,也改变了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状,同时解决了其后顾之忧,有利于执法公平公正。

2、强化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一是尽快出台《粮食法》,明确规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列入政府行政序列,真正落实其编制、机构、人员、经费等,为粮食行政执法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二是以法律明确规定,不论中储粮、中粮等央企(包括其下属企业在内)、基层国有粮食企业,还是社会各类粮食经营者,必须依法主动接受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监督,避免造成监督缺失。三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要与企业的内部管理区分开来,可采取统一检查和临时抽查的办法,重点对中央储备粮轮换、质量、数量、库存安全及动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政策性粮食收购政策执行情况、质量、数量、竞拍及出库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社会粮食流通市场上的贸易粮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3、努力提高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特别在粮食流通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执法能力和水平提升不快,目前大多数地方仍处于健全机

构、完善制度阶段,执法工作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在国家不断健全完善有关粮食法规的同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尽快在粮食流通监管办法、规章制度等方面加大探讨力度,提高监管能力,同时,加大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掌握粮食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等,努力提高他们的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

(二)组建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集团公司。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任务,既盘活了国有基层粮库的现有资产,又充分发挥了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中不可或缺的战略地位及主渠道作用。

1、组建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集团公司十分必要。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国有粮食企业享有的粮食政策没有了,企业被推向市场,经历了改革阵痛的国有粮食企业,尤其是基层粮库一夜间成了没有饭吃的孩子,虽然政企未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给予了很大帮助,但也是举步维艰,日子过得很艰难。有的说了,找市场要饭吃,但民营有民营的灵活,外企有外企的优势,中储粮、中粮等央企不但享受国家政策,而且还在不断的抢地盘、占市场,刚从计划经济脱胎换骨的国有粮食企业找市场吃饭确不容易。2006年国家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国有粮食企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克服种种困难,充分发挥其点多面广、管理规范等多方面优势,在粮食收购和国家宏观

调控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确保了其主渠道地位。实践证明国有粮食企业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组建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集团公司,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业务的好处很多:(1)国有粮食企业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主体责任明确、任务明确,同时避免多家介入,百家齐鸣的抢购现象发生,有利于国家更好的客观调控。(2)国有粮食企业点多面广、人员业务素质高、管理规范等诸多优势,可得到充分发挥,避免造成粮食安全隐患,保证国家粮食收购资金安全,同时便于群众售粮。(3)国有粮食企业的土地、仓库等国有资产可得到充分利用,避免社会仓库重复建设或低标准建设,减少占用耕地。(4)国有粮食企业处于储备与市场之间,粮食紧张时,将政策性粮食投放市场,不仅可起到了调节市场的作用,而且对中央储备粮起到了缓冲作用;粮食较多时,敞开收购,临时储备,保护种粮农民利益。(5)稳定国有粮食企业队伍,保护了职工权益,巩固了这块不可缺失的阵地,有利于在关键时刻发挥其主渠道作用。

2、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经营。国有粮食企业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脱钩后,国有资产受国资委委托,由集团公司管理经营,国有粮食企业自负盈亏。目前,部分省市粮食集团已组建完成,国家可在此基础上总结、规范、推广。

3、探索政策性粮食收购新办法。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可分最低收购价收购和临时性储备收购。即在市场粮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及时启动预案,敞开收购;如果市场粮价高于最低收购价时,不启动预案,如库存较低,不能满足市场调节需求,可根据当前粮食库存情况、生产情况、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等制定临时储备收购计划和收购价格。建议总结广西等省级储备粮收购经验,大胆探讨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总量的合理范围和收购方式,在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减少粮食收购数量,减少国家财政支出。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系,强化中央储备粮管理,确保其在国家急需时调的动、用得上,确保其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1、强化管理,确保安全。中储粮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好中央储备粮,保证其数量准确,质量良好,储存安全。中央储备粮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其特殊地位在粮食安全中尤为突出。1998年国家建立储备粮管理体系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对中央储备粮的管理。中储粮建立以来,不断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特别近几年又承担了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任务,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中储粮肩负任务的增加和其自身发展的要求,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有的说是管理或监管缺失问题,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是体制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是必然的:(1)中储粮既是中央储备粮管理主体,又是国家政策性粮食的收购和管理主体,已违背了成立中储粮的最初目的。(2)中储粮集中央储备粮与政策性粮食收购和管理主体于一身,权利过于集中。由于它掌握着大量的粮食资源,事实上对其他粮食经营主体已形成了严重打压,中粮、华粮、国有粮食企业、民营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它。实质上对粮食市场也是一种新的垄断,而且是政府行为造成的垄断。(3)2007年中储粮规划三年内将70%中央储备粮从国有粮食企业集并到其直属库,以后逐步全部集并,造成国有粮食企业许多原中央储备粮代储库,甚至部分为国债投资库大量仓库闲置,而中储粮由于仓容不足,大量征地、租地,到处建仓,存放粮食,造成仓房一边重复建设,一边大量仓房闲置,国有粮食企业很是不解,怨言很大,对中储粮产生矛盾就不难理解。(4)中储粮为了自身发展,除中央储备和政策性粮食外,利用自己在政策上的优势,大量从事政策性粮食收购和贸易经营,极力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和影响力,把国家储备、政策性粮食与市场经营搅在一起,容易造成执行政策走样。这样做实质上也是把粮改前的粮食流通体制模式原封不动又搬到了中储粮身上,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国有粮食集团公司承担政策性粮食收购任务,中储粮从繁杂的政策性粮食收购中解脱出来,也不从事贸易经营,不

与其他粮食收购主体抢占市场,专门从事中央储备粮管理,重新回到中央与地方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的正确轨道上来,不仅有利于中央储备粮的管理,也有利粮食市场化的健康发展。

2、加大中央储备粮代储库的上收力度,进一步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中储粮成立后,在代储库上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但由于政策力度不够,也遇到了许多阻力。一些地方粮食部门为了自己利益,有的不愿上收,但储备粮被拿走后又很有意见,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经国家统一考核,对一些条件好的国有粮库,特别是国债仓库,进行上收,纳入储备粮管理体系。二是允许一部分储备粮由国有粮食企业代储,有效利用闲置仓库,同时安置部分职工。

3、合理核定国家粮食储备规模及费用标准,减少国家财政支出。(1)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1992年国家制订了粮食储备制度,1995年以后国家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不断增加了储备规模。近几年,国家实行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在宏观调控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对动用储备粮也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粮改后,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也分别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地方粮食储备,粮食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因此除1994年粮食大涨价,国家动用储备粮调控市场外,基本没有大规模动用储备粮。国家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

下,可适当减少储备规模。(2)中央储备粮直属库作为储存国家粮食储备的仓储企业,属纯财政支出企业,国家确保其充足费用本无可非议,但直属库在各项费用支出较大,职工工资远高于国有粮食企业的情况下,一个粮库一年少的产生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的利润,值得思考。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储备粮存放过于集中。二是费用标准核定高于实际需要。从这方面讲,储备粮的存放应该向国有基层粮库倾斜,为国有粮食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加大国有粮食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国有基层粮库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其在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和市场化改革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1、加大投入,搞好国有基层粮库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财政给予重点支持,按照“重新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原则,以县为单位对国有基层粮库进行合并,能利用的库区保留,进行改造;条件不具备的库区采取置换、征地等办法重新建仓,根据区域辐射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确定仓库建设规模,彻底解决零、散、小问题,把国有基层粮库打造成现代化粮仓,全面实现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和电子测温等,同时有利于大型机械操作,提高粮库利用效率,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

2、稳定税收优惠政策。(1)在税收方面,国有粮食企业一直享受许多优惠政策,但近年来,许多企业是否享受税

收优惠政策需要财税部门每年认定一次,看该企业是否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业务。未认定前,税务部门一直督促粮食企业缴纳有关税款,在税收问题上企业几乎每年须和税务部门协调沟通。国家应该在土地税、房产税、营业税等方面有一个稳定的优惠政策,给国有粮食企业吃上一颗定心丸。(2)由于粮食商品的特殊性,粮食收购企业的特点是库区占用面积大,利润率很低。多年来一斤小麦的利润一直维持在0.02元/斤左右,物价涨了,职工工资涨了,但利润不变,可见粮食企业想要获得好的效益很不容易,生存发展也十分困难,因此,从客观上讲,粮食收购企业都应该享受到与政策性粮食收购企业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

3、为国有粮食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国有粮食企业的土地多为国有划拨。由于粮食企业底子薄,2004年粮改时国有粮食企业土地多未按规定程序出让、过户,可抵押的只有房产,不能满足收购需要。建议农发行等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在贷款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有十三亿人口,粮食安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温家宝总理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出的五点要求,不断健全和完善粮食流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加强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管,形成以中央储备粮直属库为龙头,各级地方储备粮和政策性粮食收购企业为

粮食经济安全与粮食自给率 篇5

粮食经济安全与粮食自给率

在有些人的眼中,粮食经济安全率就是粮食自给率,要保证粮食安全就需要百分之百的粮食自给率.因而,在实践中,往往不讲求效率、不考虑机会成本,追求粮食百分之百的自我供给,以确保粮食绝对安全.不可否认,粮食自给率是粮食经济安全的基础,但是两者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因为粮食的经济安全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不仅仅取决于粮食的自给率.笔者认为,要保证国家的粮食经济安全,应该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但不是百分之百的自给,也不是要使粮食的实物生产与粮食的`需求完全相等.而是要在一定的安全保障下,尽可能降低粮食的自给率,降低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提高粮食的生产效益,从整体上提高国家的福利.

作 者:邓大才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刊 名:岭南学刊英文刊名:LINGNAN JOURNAL年,卷(期):“”(1)分类号:F307.11关键词:

解决粮食安全 篇6

现食安全的对策

(2010年在全市基层农技人员培训上的讲话)

“粮食安全”的概念是20 世纪70 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们对粮食安全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历程:

一、提出初级概念阶段。粮食安全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 主要强调了粮食的数量安全,这是对粮食安全的最初认识。

二、认识提升阶段。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开始强调粮食的质量安全与生态安全, 即“在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以获得安全营养的食品来维持健康的生活”。

三、丰富升华阶段。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给出了“可持续食物安全”的定义: 食物安全意味着所有人随时能够获得保持健康生命所需要的食物, 可持续食物安全旨在不损害自然资源的生产能力、生物系统的完整性或环境质量的情况下达到此目标。

我国学者也提出了有关粮食安全的有关学术上的认识和见解。可见粮食安全概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人们对粮食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而不断演变, 不断增加新内涵。

但是,不论粮食安全的概念以及人们对粮食安全的认识如何变化、升华,农业技术将始终在粮食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农作物播种面积,从而确保粮

食数量安全。比如,我市农作物的间套作种植模式,就有效地利用了

土地,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种植面积;另外对贫瘠地的利用、对

撂荒地的利用,都需要农业技术做支撑,才能保证更大有效播种面积。

二、农业技术也是粮食质量、生态的保证。我们现在有很多高效栽

培措施,比如肥料的施用技术“何时施肥、施什么肥”是提高粮食品

质的必要措施;我市的油菜免耕栽培,可以有效地减少对耕作层的损

伤,避免水土流失。

三、采取有效农业技术措施,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可

持续粮食安全,是对粮食安全认识的升华阶段。四川农业大学邓良基

教授主持的《四川循环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也与可持续

有关。结合多方面农业技术措施,就可以实现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四、科研上对高产高效品种的选育,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7年丰

收,达到近1.1万亿斤。但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不断发展和人口增

加的背景下,粮食需求增长、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紧张的趋势不会改

变,粮食增产的难度大,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一)粮食产需缺口扩大。综合考虑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经济发展等因素,预测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11450亿斤。

按照粮食自给率95%以上测算,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达到

10800亿斤以上。目前,粮食供需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

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南方销区粮食产需缺口扩大,资源条件较差的西

部及西南部分地区也存在缺口。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我国水利建设尚不能满足现代

农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部分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病险

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仍十分繁重。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农民对水利建设的投工、投劳锐减,新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和管

护机制还没有建立。目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为48%,部分

灌区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配套差,末级渠系建设滞后,缺少基本

灌排条件,洪涝干旱防灾减灾能力脆弱。

(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

率为48%,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左右。农业科研与生产结合不紧

密,基础性研究比较薄弱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到位率低。种子产业发

展存在育繁推脱节、育种水平低、种子企业缺乏竞争力、市场监管技

术和手段落后等问题。

(四)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尽管近几年粮食价格稳步上

升,但农民种粮收入仍然不高,特别是与从事其他产业相比,种粮比

较效益明显偏低,一些地区出现了粮食“副业化”等趋势。从发展趋

势看,随着农资价格上涨、人工费用增加,种粮成本将逐步上升。同

时,农村留守的劳动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偏弱,连续增

产后有的地方出现了放松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倾向,都对进一步稳定和

发展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我们要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实施粮食重大战略工

程为抓手,以提高单产和优化品种结构为主攻方向,充分调动地方政

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要

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田生

产能力。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稳定播种面积是粮食增产的保障;

同时要加强粮田生产能力建设。

二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科技要以种子为重点,要加快

培育以大企业大基地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提高优

良品种的研发和扩繁推广能力。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

设,提升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

单产水平。

三要大力建设粮食优势产区。把优势产品放在优势比较突出的产

区生产,能够极大地提高产量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

四要提高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从农民积极性来看,一方

面要继续帮助农民减少种粮成本,规避生产风险;另一方面要不断提

高粮食价格,增加种粮比较效益。

让我们一起努力,团结奋进,让农业技术成为实现粮食安全的有

力推手,创建可持续的的粮食安全,实现可循环的农业发展。

粮食进口与粮食安全研究 篇7

1 粮食供求现状

世界工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世界粮食的短缺问题。但是,世界资源有限性决定着粮食会在一定的时期出现产量下滑的可能,生产力的急速下降可能造成粮食问题凸显,需要密切关注。

我国粮食总量稳定增长是很乐观的现象,我国不是缺少口粮,主要缺乏的是作为饲料的粮食,而且我国将长期处于粮食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但是,按照现有的人口和工业发展现状,粮食在10 a左右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现状,这就急需政府加强对粮食的宏观调控和监管。

2 粮食贸易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就粮食安全来说,我国部分学者认为没有必要完全靠我国的生产来实现我国粮食的自给自足,也有学者强调保持粮食的高度自给是非常重要的。针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①我国粮食贸易随着世贸的加深将成为一种趋势,必将占有极其重要的市场;②为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我国必须解决好粮食的自给度与依存度之间的关系;③我国对粮食影响因素的分析,过多地考量了不可抗力对我国的影响,分析内容过于偏颇;④对于我国粮食的总体发展方向缺乏足够的分析,尤其是对缺口的重视度不够;⑤对粮食安全的总体风险预判不够,不是过度强调风险就是过度乐观,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总体评估。综合来看,我国当前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存在问题,也没有做到合理的预防和控制。

3 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一是国内的耕地供给量。粮食的总产量等于单位土地面积乘以单位面积上的产量,而单位面积的产量又取决于对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同时产量还受到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2]。二是保有量。国家有一定的粮食储备,既可以解决灾害问题,也可以稳定社会需求。三是社会需求量。因我国人口基数大,总量过多,对粮食的总体需求还是一个极大的基数。四是世界贸易。当前世界不断向一体化方向前进,因此,我国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需要不断关注国际市场粮食贸易的影响。对于我国而言,粮食贸易与粮食安全是两个密不可分的主题,世界政治因素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粮食贸易的进行,同时粮食贸易也影响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扩大粮食进口必然要承担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引起的经济损失,这就是粮食进口的经济风险[3]。

4 结语

随着我国粮食增长速度的放缓,凸显出我国的土地面积和土地质量等不断下降的问题,从整体的农业发展方面已经看出,我国的粮食已经达到生产饱和区,基本不能再通过加大单位面积的投入来实现产量的增长。因此,我国粮食会随着人口的增长出现紧缺的现象。这就把粮食进口和粮食安全问题摆在了桌面上,我国粮食进口数量和质量决定对进口粮食的依存度,必须全面提高我国粮食的自给程度,同时在辅助进口的情况下,增加我国对粮食安全的需求。

摘要: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是生产明显滞后于需求,为解决粮食缺口问题,近几年我国的粮食进口量不断加大。但是,粮食作为一种战略储备资源,如果我国不能解决粮食进口的问题,大量依靠进口会造成我国社会风险加大,并直接威胁我国粮食市场的发展。基于此,对粮食进口与粮食安全展开研究。

关键词:粮食进口,粮食安全,粮食供给

参考文献

[1]蔡承智,陈阜.中国粮食安全预测及对策阴[J].农业经济问题,2004(4):16-20.

[2]陈绍充,王卿.中国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构建研究川[J].宏观经济研究,2009(1):56-62.

粮食安全与粮食价格 篇8

在我们看来,当前中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过度焦虑、恐慌是不必要的。但是,着眼长远,中国对粮食仍需忧患意识长存。把价格搞对,把激励搞对,既是治本之策,也是当务之急。

此轮粮价上涨发端于2006年9月,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陡然增速。在过去一年半内,全球主要粮食品种的名义价格上涨了一倍多甚至数倍,如今处于历史高位。对于其原因也多有共识,如全球流动性泛滥、生物能源产业推高粮食需求、气候异常、国际金融市场投机及美元贬值。国内粮价则相当稳定。目前,除玉米、大豆,国内面粉、大米价格与两年前相比,只是略有上涨;在有些地方,大米价格甚至同比略有下降。

中国迄今没有陷入这场国际粮食危机,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中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今年亦长势喜人,因而供给充足。二是粮食需求并无急剧增加。三是整个社会粮食库存充足。说“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有着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此外,得益于中国历届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政府采取了取消农业税、大幅增加农民种粮补贴政策。前不久,国务院又通过十项支农惠农新措施。

但也应当看到,要真正稳定粮价,根本出路在于保证粮食供求的良性循环。未来国际粮食市场短缺局面走势如何,当前价格是否已经见顶,专家们仍是仁智互见。世行行长佐立克日前称,食品价格上涨不是一个临时现象,直到2015年都很可能保持在2004年的水平之上。

应当承认,纵使本轮近50年来少有的粮食危机可以较快地撬动供给,粮价涨势趋缓、危机消除也会有个过程,长期挑战更是阴霾难除。将困难想足想透,方能在未来赢得主动。在此局势下,中国粮食供应主要立足国内,还是离不开市场的“无形之手”。

因此,当前通过抛售储备粮等平抑粮价虽有必要亦应适度,可根据市场供求对粮价适当提升,调整农民预期,使农民愿意种粮也愿意卖粮。这才是保证供给的根本之道。

当前,粮食安全问题与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纠缠在一起,使问题愈发复杂。担心粮价上升可能助推通货膨胀,成为重要顾虑之一。其实,通胀本源在于巨额外汇储备导致的货币过剩,经年累月,大量的购买力集中在食品领域,导致相应价格上扬。既然粮价上涨并非通胀之源,而为通胀之果,过度顾虑粮价上涨推高通胀实无必要。

粮价上涨可能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形成影响,也是一种担忧。不过,决策必须数害相权。依靠管制实现的“低价格”终难持久,而打乱供求之后若再出现价格反弹,对低收入者只会冲击更甚;在提升粮价的同时直补低收入者,当属可行的政策选择,但过多补贴可能增加货币供给,以此引致的通胀加剧亦当在政策权衡之列。

从根本上说,稳定价格、抑制通胀、促进发展、保障生活,以治标赢得时间后仍需治本之策。以大局论,适时改革汇率机制,消除巨额外汇储备导致的过剩流动性,才是战胜通胀的治本措施;而尽可能让粮食价格准确反映供需状况,为粮食生产、加工、流通提供准确、可靠的价格信号,亦是形成粮食供求良性循环的长远之策。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居民热量摄入的增加,中国的粮食需求会有所增加,而国内人均耕地、水资源等依旧在日益缩小。因此,除坚持已行之有效的惠农政策,还应学会利用国际国内市场,适时调剂余缺,并继续深化粮食购销体制等相关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早日杜绝销区缺粮、产粮区“卖粮难”、“运输难”等不正常现象。眼下,还应整饬吏治,严惩虚报储备粮等贻害国计民生的行为。

解决粮食安全 篇9

中国粮食全面进入“净进口”时代,小麦、玉米、大米三大农作物今年始终保持净进口态势。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6月进口大豆预报到港832.28万吨,创月度最高水平;1至4月稻谷和大米进口100万吨,同比增83.6%。业内专家表示,持续增长的进口增速,将让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和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

三大农作物进口不断创新高

中国粮食进口去年全年超过了7000万吨,是历史上粮食进口量最多的一年。其中,谷物净进口1316.9万吨,小麦、玉米、大米净进口量分别达到341.5万吨、515.3万吨和208.8万吨。此外,总进口大豆5838万吨,不断刷新纪录。而事实上,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实现9连增,达到58957万吨(合计589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3.2%。这显示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0%以下。与此同时,肉类产品进口增长同样迅速。如猪肉从2008年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且进口量迅速增长。

内外价差导致粮食进口激增

“内外价差是导致粮食进口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多位业内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部分进口农作物的价格低于国内产品价格,同时由于相关的关税过低,没能起到保护国内农产品的作用,因此造成大量的进口农产品涌入中国市场。

综合专业内观点,需求增长驱动了大宗农产品净进口值的增加,但是最大的动力还是来自于利益层面的力量——国内外农产品的价格差距还在扩大。更有一些农产品进口不是因为国内短缺,而是因为价格原因。以大米为例,中国自然进口量达到400万至500万吨,湖南、江西的大米企业遭受冲击。一位湖南米厂老板透露,来自越南、巴基斯坦、缅甸的进口米价格是每百斤172元,而当地的米价是每百斤180至190元,“国内企业在这样的价格面前,没有竞争力。”

专家呼吁关税要发挥保护作用

调查显示,目前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为62%,最高关税水平甚至能达到1000%以上,而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为15.2%,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以大豆为例,大豆的关税水平只有3%。此外,中国对小麦、玉米、大米、食糖、棉花、羊毛等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外关税最高也只有65%。

粮食安全生产 篇10

根据省粮食集团转发的《江苏省粮食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结合我库目前的实际情况,我公司组织相关人员,对库区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现将检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情况

为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我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王进为组长,副总经理杨宏明为副组长,姜干东、李进、宋忠宁为组员领导小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机构、相关安全生产制度健全。

二、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

按照上级公司的统一部署,金湖收储公司执行安全责任制,公司员工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重点提高所有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将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重点工作长期开展。

三、储粮安全情况

目前我库储粮粮温正常,粮情稳定,储粮处于安全储存状态,库区能够严格执行《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提高科学储粮水平,做到“三低”储粮,确保储粮安全。

四、仓储设施设备和作业安全情况平时公司领导也十分注重机械操作的安全,仓储作业严格执行库区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行业标准。严禁违章作业和违规操作,保证作业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在进行装卸搬运作业时,指定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操作规程的落实。

五、消防和用电安全情况

我公司配备有消防栓、灭火器,消防安全责任到人,按要求对公司员工进行消防演练,安全教育,同时定期对库区电线日常维护,排除用电安全隐患。

六、防汛防台风工作落实情况

对于防汛防台风工作,我公司密切注意日常天气预报情况,公司领导指导库区做好防汛防台风工作。每到台风来临前,我公司组织人员对库区下水渠进行足一检查,做到下水畅通,确保库区不积水。

七、工程建设项目情况

“新建1.6万吨平方仓”项目:我公司成立专项领导班子,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同时落实行动按照公司的安全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施工安全应急救援预案》,施工现场除了按要求的围挡外我公司还派驻专项安全员,对隐患进行排查,杜绝事故,确保安全,在每周四下午2点在工地例会时都将安全施工的方案措施重复提、不断提。

九、药剂熏蒸安全情况 我公司非常重视粮食熏蒸安全,配置专用熏蒸器材,定期检查熏蒸器具,严格执行熏蒸操作规程。熏蒸前制定好工作预案,并报上级部门备案,熏蒸用药到县粮食局指定药库领取,随领随用,确保安全。

九、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发现的情况,我公司领导专门组织库区所属人员进行总结,分析,探讨解决方案,措施如下:

(1)库负责人经常提醒仓库管理人员除必要的日常粮情检查外,还要时刻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层级落实安全责任人,仓储设施、熏蒸作业等必须严格遵守《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的规定。

(2)定期对仓库使用的电器设备、消防器材等进行排查,及时维修和更换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及配件,保证设备设施处于良好状态,确保生产环境安全以杜绝事故的发生,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3)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每月至少展开一次公司区范围内的全面安全隐患排查,检查中发现隐患,应及时以书面形式下发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内容、整改措施、整改期限。

我们将严格贯彻落实好上级公司各项安全工作新要求,强化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完善我公司安全生产激励与约束机制,认真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工作,着力构建我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不断创新安全生产管理,着力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为公司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我公司各级员工也要不断通过专业的培训学习,系统的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切实将安全生产工作做实、做稳。

江苏金湖江海粮油收储有限公司

解决粮食安全 篇11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创下历史新高,预计全国总产量达1.057万亿斤,这是近40年来首次实现连续5年增产。然而,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不可能依靠进口解决粮食问题的情况下,面对需求增长、资源气候制约、经济形势严峻、市场价格下行压力增加等重重困难,究竟还有哪些粮食增收的潜力可以挖掘?

回顾过去;连续5年增产这样获得

2008年上半年,一场“无声的海啸”蔓延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粮食价格飞涨,供应紧张,部分国家深陷粮食危机。与此同时,中国的粮食形势却从容许多,在全球粮食形势最为吃紧的四五月间,中国粮食储备充裕,库存消费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完全能自给自足。

事实上,2008年中国夏粮、早稻、秋粮季季增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全面丰收。总产、单产双双连续5年增产,双双超历史最高水平。预计全年总产量比历史最高的1998年增长3.2%,亩产比历史最高的2007年增长4.2%。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力度不断加大、内容不断丰富的扶持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粮食、减免农业税收、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设……这一系列政策对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08年,国家两次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三次增加农资综合直补规模;三次下达粮棉油糖临时收储计划。支持粮食生产的力度之大、信号之强烈,前所未有,全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四补贴”资金达102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农业部2008年组织开展的高产创建活动也是助推粮食丰收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共有9个省区粮食总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而单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省区市则高达21个。

面对现实:保障粮食安全新旧问题交织

“尽管我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仍然脆弱,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这样表示。

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需求持续增长,而中国粮食增产空间已相当有限的难题。从长期看,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刚性增长,目前总体上仍处于紧平衡,保障供给压力仍然很大。但另一方面,中国粮食生产的基数已经抬高,在连续5年增产的基础上,种植面积继续扩大的空间有限,单产继续提高的难度不小。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日前说,受气候灾害等影响,世界谷物生产连续两年减产,2007年粮食产需缺口为5200万吨。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加速,对其国内粮食生产也带来了一定影响,而生物能源的开发也刺激了粮食的消耗。

农业专家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农业气候条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2008年冬季,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偏高,今年春旱发生几率大,小麦条锈病在西北麦区发生时间早于常年,发生面积大于常年,危害程度高于常年。

另外,在粮食增产,供求关系缓和,市场价格下行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抓粮食的积极性容易出现放松的倾向,农民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此明确指出,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决不能因某些品种和局部地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出现认识上的反复,决不能因年度的丰歉而出现工作上的摇摆。

展望将来:粮食继续增产潜力可挖

尽管2008年9月以后随着国际粮价回落,粮食危机暂时得到缓解,但导致粮食危机的深层次问题远未解决。分析人士认为,2008年国际市场粮价上涨,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全球粮食供需偏紧所致。

面对复杂形势,中国已确定了2009年粮食生产的目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左右,产量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

一些“三农”问题专家认为,抓好粮食生产首要是保护农民积极性,保护农民积极性首要是抓好政策落实。对此,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强农惠民力度,重点是扩大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和大豆的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2009年,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将大幅度提高,其中,白小麦、经小麦、混合麦的提价幅度都在10%以上。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今后将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这项战略措施清晰地表明了中央已经把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上升到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层面来考虑,把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作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来安排。

上一篇: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求下一篇:谈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