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端午节活动的作文

2024-07-03

小学端午节活动的作文(共11篇)

小学端午节活动的作文 篇1

我和妈妈准备了糯米,粽子叶和线,开始做粽子。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只看到妈妈把一片芦苇叶卷成漏斗状,然后往里面加入红豆糯米,再把芦苇叶包成三角形,最后用线扎好。看着妈妈做的饺子,我莫名其妙地问妈妈:“为什么端午节要吃饺子?”母亲耐心地告诉我:“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多年的历史。当时的著名诗人屈原主张养才赋民,丰富了,主张联合反秦,遭到了贵族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贪财擅离职守,被赶出首都,流放到袁和湖南流域。后来,秦军攻破京都,楚国灭亡。屈原看到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又不忍抛弃祖国。在

阴历5月5日这天,他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真是太可惜了!听完妈妈讲的故事,我不由自主地叹息道。

妈妈继续说道: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妈妈停下手中的活,抬头问我:你看见过赛龙舟吧。我们去年在新津看见过啊我不解地问。其实,赛龙舟也与端午节有关。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哦,是这样的。想不到一个节日还有这么多的故事,我恍然大悟道,想不到我们经常过的节日,竟然有这么多的文化。

小学端午节活动的作文 篇2

一、活动作文的课堂现状

现状一:活动兴趣高, 习作兴趣低

学生很喜欢开展活动, 但对于学生来说, 活动是活动, 作文是作文, 学生乐于参加活动并不等于他们愿意写作文。每次活动过后都要写作文, 这会让学生把活动等同于习作, 从而把活动当成一种负担, 致使兴趣全无。

现状二:活动能力强, 习作能力弱

教学中我们发现, 很多孩子都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就说我班的“鸡蛋撞地球”活动, 从人员分工, 材料的准备, 实际的组装, 学生都能做得很好。有一个组, 鸡蛋在实验时摔破了, 组长召集全组的成员一起找原因, 想办法, 表现非常出色, 但这个组长关于这次活动的作文却写得不怎么好。

现状三:活动时间多, 习作时间少

活动作文因进行活动需要时间, 交流活动体验需要时间, 动笔写作更需要时间, 可一个课时就40分钟, 这样常常会造成习作的时间不够, 只好让学生课下完成, 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管中窥豹的几个镜头让我们知道了活动作文教学的不足。那么, 如何优化活动作文教学, 成就习作的别样精彩呢?

二、活动作文优化策略谈

策略一:扩展活动范围, 开阔视野, 丰盈习作内容

如果说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 那么, 活动就是活动作文的源泉。多姿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的习作充满情趣。但课堂时间有限,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开展多样的活动呢?在活动作文教学时, 教师应在活动的开展上做做“加法”, 扩展活动的范围, 让学生从活动中汲取营养, 来培育他们的习作之花。

(一) 活动与阅读教学联合。

崔峦先生曾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 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 做到读写渗透, 读写结合。”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 在阅读教学时, 教师应针对文本的特点, 设计有趣的活动, 指导学生移情体验, “动静”结合,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 编者的编排意图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学这一单元时, 我将“写点”聚焦在了《半截蜡烛》, 通过课本剧的表演, 让学生领悟文本语言之妙, 在表演中感受剧本与其他体裁的不同。在学生表演兴趣正浓时, 趁机提出请学生当编剧, 仿照《半截蜡烛》, 将《晏子使楚》中的三次智斗任选一次改编成课本剧。因为有了演的体验, 再加上范文的模仿, 学生自然是“写趣盎然”。

(二) 活动与其他学科糅合。

课标指出,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精彩,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时自觉投入活动, 以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速写能培养绘画者敏锐的观察力, 使绘画者更善于捕捉生活中美好的瞬间。习作教学也应培养学生这种“速写”意识, 用笔记录下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为以后的习作积累素材。每学期开学时, 我总会提前浏览一下各科的课本目录, 看看都有什么内容, 哪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和习作挂钩, 力争做到心中有数。

(三) 活动与地方资源整合。

每个地方都有丰富的地方课程资源, 教师应注意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来开展活动, 有利于学生获取丰富多彩的习作材料。镇海每年都有菊展, 可先引导学生搜集一些写菊花的诗或与之相关的故事 (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更可以自己种植一盆菊花) , 再由家长带领着去参观, 最后写写“我心中的菊展”。将活动与地方课程资源结合, 更易于使学生产生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四) 活动与节日相结合。

一年中有许多节日, 教师可结合节日的特点, 设计一些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积累素材, 发展能力, 陶冶情操。如去年的三八妇女节, 我让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妈妈是如何关心自己的, 搜集妈妈关爱自己的照片、素材等, 并为妈妈制作英语小贺卡。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 更感受到了妈妈的爱。此外, 还可将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与大自然相结合, 与学校、班级的各种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众多的活动中获得体验, 积累素材。

策略二:拓展活动方式, 练就妙笔, 丰富习作表达

活动范围的扩展, 丰盈了学生的“写什么”, 但如果想让学生的“写什么”更具体、生动, 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写”。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方式上有所改进。

(一) “动”看结合———在活动中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曾说:“对于任何事物, 必须观察准确、透彻, 才好下笔。”学会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在活动中学习观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1.明确观察目的。小学生喜欢凭自己的兴趣观察那些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没有目的性的观察, 往往导致走马观花, 效果并不好。在活动前, 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对象、范围和目的, 对于观察的对象, 要做到心中有数, 即“观察什么, 为什么观察”。如指导写《我们的校园》时, 可这样对学生进行观察前的指导:本次观察的对象是校园, 在观察时要注意大门的设计、门上题字的样子;观察校内实践园时, 要注意看里面都有些什么?春天的实践园里植物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 在写作时就可以有重点。

2.教给观察方法。观察任何事物, 都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或从远到近, 或自上而下, 或由内而外。指导学生按顺序去观察, 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如一次和学生在室外活动时突然下起了雨, 夏天的雨, 来得猛去得也快, 同学们在雨中可开心了。我就让学生写《雨中即景》, 写前指导学生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 重点写雨的声音和雨中植物的颜色和同学们雨中的表现, 告诉学生在观察时应调动全身的器官去感受 (眼睛看, 耳朵听, 鼻子闻, 脑子想) 。只有观察得法, 才能写得有声有色。

3.抓住事物特点。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事物都有各自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 同中求异, 抓住事物的特点, 养成准确观察的习惯。

(二) “动”说结合———在口语交际中学习表达。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喜欢说。要想学生爱写作文, 可从“说”入手。

1.口头接龙。活动举行完了, 教师以这次活动为中心, 并说一句开头, 接着请一位同学说第二句, 再请一位同学说第三句……一个个地说下去, 直到连成一篇作文。为了不使学生在说时偏离中心, 教师应一直参与其中。

2.照片讲解。教师出示同一活动中拍摄的不同照片, 请学生当解说员, 解说当时的情景。

3.剪贴画。将不同活动中学生喜爱的认为有故事可编的照片组合在一起, 拼贴成一幅有主题的画面, 借助想象, 口头创编故事。

(三) 读写结合———在阅读中学会仿写和创写。

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 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 盖学之既久, 自然纯熟。”仿写训练是习作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写法, 并随之开展相关的活动, 然后仿写,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仿写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由创写。

策略三:展示活动成果, 锻造慧眼, 丰满习作评价

活动作文在评改时, 要由原来只评价习作结果变为评价习作准备、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在评价时, 要慧眼识珠, 丰满习作评价。

(一) 实施个性的评价。

在习作评价时, 应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个性化评价。作为教师, 不应吝啬你的分数和美言, 应让你的评价成为学生自信和个性形成的动力。

(二) 实行现实的评价。

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有写建议书的活动, 可让学生留心观察校园, 看看有哪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给校长或老师写封建议书, 然后把建议书直接交到相关者手里。当学生的建议得到回复时, 他们一定会欣喜万分。这样的现实评价比任何的书面评价都更有效果, 它更能激发起学生留心观察, 勤于动笔的欲望。

(三) 实现情感的交流。

要想让学生写真话, 吐真情, 教师在习作评价上就不能总围绕“内容具体, 语句通顺”等方面进行写作技巧上的评价, 要和学生做情感上的交流。如, 一个学生写校运动会的事:昨天的运动会真无聊。我们像木头人一样坐在位置上, 不能说话, 不能走动, 我刚和陆小东说了一句话, 你就批评我。你还不是在和502班的周老师讲话, 为什么你能讲, 我们学生就不能讲……对于这样不好听的真话, 我在评语中首先给予了认同, 表扬了孩子的实话实说, 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检讨, 最后我写道:告诉你一个小秘密, 老师也觉得这次运动会无聊极了, 下次还有这样的运动会, 让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对付”它, 好吗?这样的评价语拉近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距离, 学生的真情真言有了诉说的对象, 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四) 实施多元的评价。

小学作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初探 篇3

关键词:丰富写作 自主学习 修改反思

一.要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是学生进行个性表达的基础,为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有意丰富自己的见闻,珍惜自己独特感受来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为了达到上述的效果,在教学中,利用一定的课余时间组织他们走出校园,到附近工厂听听工人们的心声,看一看,摸一摸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到田间地头看看庄稼的长势,充分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急需解决的问题等。让他们自己学会观察,了解周围事物,并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以强化他们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由于他们各自观察的能力和观察习惯的差异,他们获得的材料中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但不会粗疏或片面,这样,通过交流达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同时也为自己作文积累了素材,真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二.要拓展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创新表达的能力,除了有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外,还必须拓展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为此,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拟提方面上,要少写命题作文,提倡自主拟提,让学生的作文命题具有个性色彩。这样一来,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及其它方面的差异,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素材进行写作,使他们有话说,有内容写,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且能写出真情实感来。同时,教师应从不同方面提供类型不同的作文题目,这样,给他们充分遨游的空间,不尽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使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而且学生创造表达的能力才会提高。

三.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入手。要将过去的那种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要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利和空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学习是不完美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但是如果拘泥于某种学习方式,完全按照老师的思想,理念去掌握知识,那么就谈不上创新与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个体,他们生活在缤纷的社会中,由于受认识限制,在心理上产生挫折,如果引导他们写出来,可以达到自我宣泄,化解心理“结扣”的目的,又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训练时紧扣家庭生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

其次,在学习上要有合作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上的合作探究,如针对某一作文题,让他们自发地进行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如果在教室里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帮助他们走出课题,走向社會。让他们围绕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进行调查、分析、取证、收集、筛选。在集体探究中解决问题。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五年制)中的一篇习作,题目是“假如我会克隆”,让学生自己通过搜集资料弄清楚什么是克隆,为什么要克隆等这些问题以后,剩下的时间完全留给学生自主选择,利用,结果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写得都很好,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四.注重修改反思,增强作文信心

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说明了学生自改作文的重要性。但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写、教师改这一套程式。教师教的苦,改得也是头昏脑胀。一篇作文改下来,全是教师精更细作的“功绩”,作为学生的主体,学生他不懂、不会,也不可能去琢磨教师的批改思路,最多只是看下评分。所以多年下来作文整体水平提高不大,而且随着年级增高,这种弊端更加明显。优的提高不了,差的更差。因此,应该让学生参与到作文修改中来,介入综合时间活动的多元评价,如自己修改、同学互评、师生互改,评分进入自由市场,按质论价,友好协商,对于不满意的也可以陈述理由,到最后得出一个合理的分数。这种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能够收集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更加清晰、合理地描述学生的活动过程,能够激励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它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学生富于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提升学生下次作文的信心。

五.要用爱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很多学生经常会无意识地想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其中有不少是学生的闪光点。作为老师不仅要潜心地发现它,更重要的是精心爱护它,耐心地发展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小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比起成年人更容易外露,因为他们天真,童心无欺。老师要善于发现,精心爱护每个学生的长处,让他们的长处更好的发展,并且逐步达到相对稳定。此长彼消,他们的不足会随着长处的发展稳定而改正和克服。由此可见,学的的转化过程就是他们“闪光点”的扩大过程。老师应该接近他们,关心和尊重他们,贴近他们的心灵,摸准他们的心理脉搏才能达到转化的目的。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新课程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摒弃一千那种陈旧,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运用发展个性创新表达,积极倡导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定能取得丰硕成果。

如果把作文教学当作一台精美的戏曲,那么综合时间活动就是一个很大的舞台,可以增加学生的阅历,提高学生的能力,带给学生体验和感动,带给学生发现和积累。在这台戏曲中,教师应该是引导,更多的需要学生去参与活动,书写属于自己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刘鹏飞.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探析[]J].中华少年,2016(09);105-106.

[2]贾天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J].语文天地,2016(08);125-126.

小学端午节活动的作文 篇4

小学生端午节活动总结1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能够称为端五。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故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我中华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传统节日。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_天。国家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为我们供给了一个绝好的教育机会,为引导学生过好端午这一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少先队大队部要求各中队在开展“心连心,话端午,扬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之前,先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经过查阅图书、互联网以及向长辈和他人请教等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由来,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学校还利用周一朝会、学校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广泛宣传。

二、开展了“端午节、离骚颂、爱国心、民族情”等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利用学校例会、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队)会,举行不一样形式的诵读活动。经过开展诵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真正把诵读活动变成了一次学生潜移默化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

三、丰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料

(一)、五、六年级各中队开展了“屈原诗歌颂”、“我心中的屈原”演讲等多种富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活动

经过这些活动,我们让学生懂得了:我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并不是因为他投江自杀,而是因为在他身上体现出的那种精神:应对着国家、民族的灾难,而起身抗争,始终坚持一种民族的气节,一种清白。并且透过屈原,让他们看到,中国还有千千万万的屈原。这就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维护。所以,孩子们经过参与这次活动,真正懂得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为什么要把一个端午节人为地和屈原联系起来。

(二)、三、四年级各中队开展了“传统节日故事大家讲”活动

各中队利用班会、阅读课等时间,在班上举办故事会。有的中队辅导员大胆启用了班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班干部的职能,锻炼了他们团结协作,共同组织策划的本事。孩子们也没有让我们失望,他们精心组织策划、准备着,把“屈原故事知多少”知识竞赛开展得有模有样,还把同学们精心制作、准备的小巧手工作品颁发给知识竞赛中的佼佼者,我觉得孩子们真能干!

(三)、一、二年级开展了“背一背屈原诗歌”、“画一画屈原”、“纸粽子制作”等趣味而有意义的活动

这些孩子年龄虽偏小,但在经验丰富十足的辅导员们的耐心组织和引导下,“心连心,话端午,扬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各班辅导员还根据本班实际,让孩子们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了“背一背屈原诗歌”、“画一画屈原”、“纸粽子制作”等比赛活动。该活动让孩子们在动口、动手等趣味的活动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形式十分棒!

四、开展了全校安全、卫生运动

由于天气炎热,我校在朝会、各班(队)会广泛开展了安全、卫生健康知识宣传,不准学生私自下河堰洗澡,不准未经家长许可而私自离家出走、到同学家串门、玩耍,还异常强调,要求家长在节假日注意学生校外安全及个人卫生。另外还普及了日常卫生保健知识,从科学角度为全校学生讲解了悬白艾等端午传统习俗,引导学生讲礼貌、讲科学、讲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我校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日对全体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我们教师有职责去弘扬传统文化,而这个职责,就赋予给我们下一代,让我们从传统节庆日教育做起,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小学生端午节活动总结2

端午节是我国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由于托班幼儿年龄较小,为了能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情和相关物品,结合我园的传统节日教育的精神,我幼儿园组织开展了“共度端午,扬民族正气”的主题活动,在大力宣传端午传统习俗和卫生常识中我们的幼儿过了一个“礼貌、和谐、安全、节俭”的端午节。本次活动经过家园合作取得良好效果。

一、环境布置

主题墙:挂满粽叶包成的小粽子、香包、彩蛋等使教室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二、教学活动

由于托班年龄较小的特点,我们经过故事、图片的形式向幼儿介绍爱国者屈原以及粽子、香包等风俗的来历。

三、家园互动

在活动期间家长都能够进取配合工作,如带来了粽叶、蛋袋子、彩蛋、艾叶等等。使我们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我们开展这次活动主要目的能够让幼儿从小了解国家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意识,培养我们的幼儿过一个“礼貌、和谐、安全、节俭”的端午节。

小学生端午节活动总结3

端午节活动总结端午节为我校供给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利用学生对过节的兴趣,不仅仅能激发学生从不一样的角度感受节日的意义所在,刺激他们的想象力以及正在构成的民族正义感和爱国情,还灵活地激发每位学生的探索创造精神。

一、端午节的活动我们侧重于“溯”源。从三个环节展开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1、师生互动墙报。经过教室整个的外墙布置,以小报、手工制作、绘画作品等形式反映师生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体会与成果。

2、师生互动演出。队会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再现了屈原投江的一段历史文化,师生们被屈原身上那股民族的正义感和浓浓的爱国情所折服,全场深情地吟颂起怀念屈原的诗词。我们尝试以时装表演和舞蹈的形式向师生展示了端午节的时令食物、物品文化和民间主要活动,在齐心协力擂鼓接龙、赛龙舟的演绎中师生们感悟昂扬向上、齐心协力的中国精神。

3、师生互动活动。端午节的活动室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单杠,有粽子制作室、时令饰品制作室等,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有的学会了制作粽子、有的会做香袋、有的会编蛋网、有的会做菱角,有的学会一段武术操、有的还明白了与一些节日习俗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数学问题……,从而较好的体现了我们的活动主旨:全员参与,共同体验、各有收获。

二、在实践中,我们欣喜的发现学校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

1、学校生活生动起来了。节庆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仪式和形式、我们还加强了节庆教育后续工作的研究,如建立了家校跟踪联系卡,学校社区活动联系单、反映了学校在教育学生工程中的独具匠心,全方位勾画出孩子天地的纯真、烂漫、生动、富有情趣,每次活动后的照片、班级交流展示等资料,往往又构成了是学校橱窗最美的风景线,让学生为自我的表现喝彩,这一切恰恰构成一团浓郁的学校文化气息,焕发生命的灵动,令学校生动起来。而这种氛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2、教育资料丰富起来。教师们对“空洞的说教”的认识深刻了。就事论事的教育、言而无物的纸上谈兵就是空洞的说教。节庆教育实践使教师们觉得言之有物,和学生说的话题多了、话题广了,了解学生更生动了,师生间的情义更浓了,和学生交流的基础更扎实了,因而也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

3、学生参与的意识强了。学生不仅仅对于节庆活动,倾注很高的热情,并且对于学校其他活动也予以必须的关注。在学校的许多活动中,都能看到有的学生主动收集资料,有的设计编排活动方案、有的动手操作……,自然中体现出自信。

4、规范的养成更自觉了。节庆活动的开展往往牵涉到整个班团体,不强调一些纪律是不行的,在整个的参与过程中,可能还要牵涉到一些学生的个人“牺牲”,学生的团体观念得到了强化,团体的职责感和荣誉感增强了,因而也更自觉的履行职责,遵守规范。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我们只是充分利用一部分传统文化对向进行教育,我们有职责去弘扬,而这个职责,就赋予我们下一代,让我们从传统节日教育做起,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小学生端午节活动总结4

一年一度端午至,又是龙舟飞渡时,我校学生已经将传统节日作为自我学习、生活中一项喜爱的活动,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喜爱传统节日,进而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以“我们的节日·端午”为主题的文化教育活动。现小结如下:

一、进取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追溯端午渊源,充分认识“端午节”的有关知识

学校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广泛宣传有关“端午节”的知识与资料,同时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经过查阅图书、互联网以及向长辈和他人请教等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由来,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二、开展各种的活动,丰富“端午节”资料

1、各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队主题会。

端午节前夕,布置学生经过书籍阅读和上网查询,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并在班会上进行交流学习。20__年_月_日午时,我校利用少先队活动课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主题活动。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少先队大队部对活动进行了部署,分年级开展专题活动:一、二年级以礼貌的生活方式为主题,宣传普及卫生防病知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三、四年级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做有道德的人;五、六年级重点讲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诵读着名爱国主义名篇佳作以及屈原和端午节的典故等端午节知识,共同纪念了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让学生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主题活动之后,有的中队布置了假期亲子活动,让学生在端午节当天向长辈学习粽子的各种制法。自我动手制作粽子,感受着民俗文化。有的中队以“我们的节日·端午”为主题,画一张手抄报……

2、网上学习,传承传统文化此外,学校还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网上主题活动,动员学生参与由“中国礼貌网”开设的“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进取参加“我们的节日·端午”相关节日和爱国知识的网上学习,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个人传统文化素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增强爱国情感,提高礼貌素质,做名副其实的礼貌城市礼貌人。

3、倡导健康防疫,开展除尘活动。

古人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广插艾草,以免灾去病,端午节成了我国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的大节日。我校结合当前痢疾的流行及我市开展争创礼貌城市的契机,宣传健康防疫知识,开展环境卫生教育、健康教育,净化学校及生活环境,并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卫生清洁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我校充分利用“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对全体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走进伟人、了解历史、感受伟人的爱国情怀,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小学生端午节活动总结5

“五月五,过端午,粽叶青,糯米香;挂菖蒲,带香包……”为了让孩子们感受端午节独特的习俗,引起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初步的兴趣,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我园于6月__日上午开展了“粽叶飘香,情系端午”节日系列活动。

首先,我们进行了趣味的体育游戏活动“赛龙舟”与传统游戏“玩皮筋”。在“赛龙舟”游戏中,孩子们在欢声笑语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游戏中折射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而皮筋游戏分为小朋友的跳皮筋与大朋友的下腰过绳游戏,小朋友们不断地挑战不一样的高度,感受传统游戏的乐趣同时锻炼了身体平衡感。而在大朋友下腰玩过绳游戏时,小朋友们热情地为他们加油,欢笑声充满整个活动现场。

之后,我们的__还为小朋友们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经过课件观察讨论,了解了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菖蒲、饮雄黄酒等端午节习俗。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可进取了,我们还一齐学习了唐代诗人文秀的古诗《端午》,感受端午节浓浓的节日气氛和民间节日的欢乐。

然后,大家又来到了我们的美工室,进行我们的“我爱大朗,我爱我家”百米长卷绘画活动,在绘画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们各显身手,他们将内心的喜爱之情,浓缩在手中的画笔上。绘画资料丰富多彩,画风多样、色彩明快、形象生动,洋溢着童心童趣,让小朋友们在绘画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体验亲子创作的欢乐。

小学端午节活动方案 篇5

一、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结合端午节的文化背景,通过“银杏情怀,端午献爱”主题教育,为中华民族的气节教育、气节文化和学校特色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对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二、活动主题:

银杏情怀 端午献爱

三、活动时间:

6月19日——6月26日

四、活动内容:

(一)找一找

对象:4-5年级学生

内容:从网上或书籍中找一找关于端午节这一节气的相关知识:如端午节的由来;屈原的故事;屈原的诗词;赛龙舟和包粽子的习俗等。

时间:6月19日——6月24日

要求:4-5每班上交1份手写作品。

(二)说一说

对象:2-3年级学生

内容:利用集体晨会或综合班队课说一说端午节的由来;说一说包粽子的习俗;说说屈原的故事;说说屈原的诗词。

时间:6月19日——6月24日

(三)画一画

对象:3—5年级

内容:以“端午情怀”为主题出好一期黑板报黑板报、班级KT版等阵地,进行相关内容的环境布置。

时间: 6月20日

(四)拍一拍

1、对象:1—2年级学生

内容:以“我爱端午”为主题拍摄一张在家和家人过端午节的情景,能反映端午的习俗。

时间:6月22日—6月24日

要求:1-2年级学生每班上交1张家人笑脸的照片

2、对象:3年级学生

内容:以“端午献爱”为主题,先向长辈学习粽子的各种包法或者五彩绳的系法,并拍下照片,将自己包好的粽子或彩兜送给身边的长辈,以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和孝心

时间:6月22日—6月24日

小学端午节活动方案 篇6

一、活动对象

全校学生。

二、作品要求

1.“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日小报创作作品以端午节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为主题。

2.内容精炼、图文并茂,色彩搭配合理、作品有创意、报头新颖、贴切。小学低年级以绘画展现为主;小学高年级以文字采集为主;

3.手抄报和电子报(打印成纸质)均可。

三、报送数量、规格要求与收件截止时间

1.报送数量:每个班级报送优秀作品5-10幅。

2.报送要求:每件作品尺寸为4开,单面创作,作品背面左下角请用正楷字体注明:学校、作者姓名(不得超过1名)、组别、作品种类、作品名称、指导教师(不得超过1名)。

3.收件截止时间:x月x日。

四、评选表彰

分低年级组和高年级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对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

五、活动要求

各班级要根据“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活动方案,结合学生特点布置创编节日小报,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上报。

小学端午节活动的作文 篇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 语文素养还具有一定的差距, 在学生的作文上尤其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 指导得有板有眼, 但学生的习作仍毫无起色, 枯燥无味。“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然而, 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 有丰富的人文底蕴, 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如何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呢?我们利用农村现有的语文教育资源, 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做了如下大胆的尝试:

1. 体悟自然风光, 感悟家乡之美

农村的孩子们, 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 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学生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 听百虫啾啾, 吸新鲜空气, 享拂面清风;春之绿, 冬之雪, 夏之泳, 秋之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 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大自然之美!当学生感悟到自然之美时, 我只要稍作点拨, 如问:玩得高兴吗?咱们的家乡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 争相畅叙心中之美。这时, 再以日记心得等书面形式写出来, 不就是一篇篇完整的习作吗。这样就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培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2. 体验家乡富饶, 培植自豪之情

我们的作文教学中, 常常要教学生们如何写一些动植物, 可是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 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 我们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 他们是闻着稻花的幽幽清香, 摘着雪白的棉花, 看着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捉着活蹦乱跳的鱼儿长大的。我们就让学生们给城里的学生写一封信, 宣称我们的家乡, 邀请城里的学生到我们家里做客, 学生们就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信。如信中, 有的学生写到秋天快到了, 我家地里的玉米熟了, 大铁锅烀的玉米特别好吃, 还有我家杀猪时, 妈妈炖的杀猪菜喷喷香等等习作, 让我们当教师的看后都爱不释手。同时, 学生的作文就水到渠成, 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3. 体验淳朴乡情亲情, 弘扬质朴民风

随着和谐社会的步伐, 农村广为流传着:“邻里好, 赛金宝”。这句话, 成了和谐社会的前奏。多年来, 我们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 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 尊老爱幼之德, 勤俭节约之风等等, 这些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 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学生们的身边。农村每年的春节、忙着秋收又要过团圆的中秋节、要忙着拔苗又要让屋里飘逸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 无不带给学生们许多欢乐与记忆。这些都是学生们喜闻乐道的, 抓住节日的契机, 或借助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 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4. 用亲身体验的农活艰辛, 倾吐劳动的甘苦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学生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成了农村孩子的必修课。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 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 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 他们更加珍惜粮食, 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 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 学生们的习作不再“干瘪”, 而变得很“饱满”!如, 有一位学生在《喂牛》的一片习作中写道:

“……我那牛儿吃草时总是渐渐有味地反复咀嚼, 就像我嚼口香糖那样……前天, 我参加了运动会, 放学回家感觉累死了, 倒床便睡, 直到吃夜饭时才被妈妈喊醒。当我捧起饭碗时, 我突然想起来:牛儿还没吃晚饭呢!它这时一定像我一样, 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呢!这牛儿可是我一手养大的呀, 从来没有挨饿过, 要是今天饿坏了咋办?想到这儿, 我就放下饭碗……”看!自己养大的牛儿, 深知不易, 多么宝贝呀!试想, 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 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

二、尝试后的体会

1. 用“综合实践活动”这件嫁衣, 突破用作文教学习作的瓶颈

利用农村语文教育资源, 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之后, 我的理解更为深刻:学生的习作之所以难以跳出假、大、空的怪圈, 是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视野没有能够“跳出用作文来教学作文”, 死死地盯住“文字编织术”不放!丢开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目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今天做一篇作文, 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我们的作文教学目标不仅是习文, 更重要的是育人!我们的一篇作文教学时间可以是传统的两课时, 也可以是一天、一周, 甚至更长!我们的作文教学地点不仅是教室, 也可以在室外进行, 甚至可以走出校门, 走进农村的大自然中进行!……

2. 跳出用“作文”教作文, 立足育人的高度

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让习作过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段段真实的生活。只有这样, 我们的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才得以成功, 才有新颖的作文脱颖而出。

3. 要心有所想, 性有所动, 情有所感

教师在作文教学时, 先让学生去看一看, 去做一做, 然后让学生拟稿, 但学生的习作还是干巴巴的, 缺乏感情, 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学生获取材料时, 没有更多地从学生的主题出发, 不知道他们感不感兴趣, 有没有情趣, 更没有及时激发、强化学生的情感, 使所获得的表象没有得以凸显、丰满, 所获得的信息没有得到梳理而混乱、主次不清, 更没有刻上清晰的情感之印!我在作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机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捕捉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 及时强化积极的情感, 消除学生消极的情感, 让学生带着积极而强烈的情感去写作文。

小学端午节活动的作文 篇8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作文写作;作文教学;作用与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在这一精神指导下,我们课题组结合河北省黄骅市具体的地域文化资源,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和总结,对农村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反思,提出了一些想法与思考。

一、农村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农村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引导学生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倾吐欲望,提升了学生的写作素养。

1.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了搜集素材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在走进自然活动时让学生走进果园,走向田野;在体验民俗风俗时让学生与村民一起舞狮子;在体现家乡飞速发展时,参观白庄工业园区;在向革命先辈学习时,请老志愿军来学校做报告,讲战斗故事。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我们在实践时适时地引导学生注意生活细节与各种感兴趣事情的收集,并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语文实践活动结束后,93%的参与学生认为比以前增加了写作欲望,89%的学生表示写作比以前容易了,不会没有东西可写。实践活动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效果明显。

2.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实践活动,增强了自主写作的能力。为获取写作的第一手资料,学生能主动走向广阔的生活空间,直面写作实境,有时采访,有时查找资料,有时观察揣摩……多种感官的调动,多个素材的攫取,基本改变了以前游戏、活动或好人好事之类作文题材单一的面貌。让学生经历了真切的情感体验,产生自主创作的欲望,作文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写作的能力。学生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有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展现出了斑斓生活的一角。

(二)为教师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写作教学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与地域文化的整合,为教师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更新了教师的观念,改变了写作教学的方式,让教师真正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在课题研究中逐步成长起来。

1.实践了课改理念,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课标》全新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把握则是摆在众多教师面前的难题。本课题的研究,让教师的课改理念与教学实践得到有效的链接,改变了写作教学的现状,改一味指导为引导学生实践,改命题作文为自由创作,改七拼八凑为百花齐放,改千篇一律为各展所长,课程理念得到实践,教师的业务素质明显提高。

2.研究中成长,增强了科研工作的能力。在教研室专家的指导下,众多一线语文教师参与进课题组的活动中来,在课题的研讨会和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都是众多教师思想碰撞的结果,每位教师都能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思路与想法,不同的思想在课题中得到了张扬与体现。课题结题以后几乎100%的教师都认为自己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70%的人认为自己提升很大。课题进行过程中,多位教师发表了学术论文,并有多篇获得各种奖项。

3.课题的开展,给学校带来跨越式的发展,使校园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课题结束后学校对参与课题活动的积极效果认识深刻,全体教师参与课题实验已成为学校的特色工作,学校先后为黄骅市、黄骅镇生活化作文教学现场会成功地提供了现场,并在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学校画廊里各种有关家乡地域文化方面的作品,体现家乡风貌的展牌板报,师生写作教学的成果都在学校进行展览。这些体现家乡文化特色的校园独特风景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尤其是据此开发的两本校本课程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的赞誉。

二、农村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两年多的教学实验活动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下:

(一)缺乏经验,活动组织缺乏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活动设计不够严密

农村小学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因为教师的文化素质较低、理论水平不够、经验缺乏,造成在课题开展初期遇到了各种问题。例如,在对课题效果的研判时,针对评价指标的选择都无从下手,不能科学选择。农村教师由于特定的原因在课题研究时几乎没有经验,加大了我们科研的难度,科研队伍摸着石头过河,依靠教师的牺牲精神,放弃大量的个人时间来研究、参与课题的组织实施。

(二)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活动选择上的差异性不明显

在活动中,受经费与人员的限制,在活动选择时,不同年级选择的活动差异性不明显。出现了某一活动某一年级学生感兴趣,而另一年级缺乏兴趣的情况。在自筹经费活动中,由于经济原因造成了设想的一些构思在交通、安全等因素影响下无法完成,加之参与人员的水平具有差异性,分开活动不能很好地总结活动效果。

(三)乡土资源的开发难度大

对乡土各种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文化资源只有加以妥善利用才能开发为语文作文实践活动的生活教材,才能开发为校本课程。由于乡土资源丰富多彩,开发利用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造成开发的难度加大。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无论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还是学校作文教学的教学经验来说,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并获得了诸多有益的效果,但是由于农村小学的诸多限制条件使得活动还有一些问题。只要广大小学语文老师不怕困难,学校和主管单位给予大力支持,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会越来越明显,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附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自筹经费青年专项课题《农村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之一。课题编号:10010027。

小学端午节活动总结 篇9

端午作为传统的民族节日,校方也一直十分重视,并积极的借此节日的机会,引导学生去了解,并认识端午的传统文化知识。

在此次的活动中,我们分为几个重点去构建这次的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并自主的去查询知识,更深刻的提升了学生们对端午知识的认识,并从各种活动项目中,提升了能力并取得收获,在此,将此次的端午节活动做总结如下:

一、宣传氛围

在端午节到来前,为了能更好的宣传端午的氛围并让同学们增加节日的意识。我们在活动前通过宣传栏、广播站以及班级黑板报的方式进行了端午节知识的宣传,让学生们能意识到端午即将到来,并慢慢的接受一些端午节日相关的知识,提升对端午的认识,增加节日氛围。

二、展开校园活动

在端午活动期间,我们还展开了端午节的“朗诵大赛”、“诗歌背诵”、“手抄报比拼”……等活动,通过学生们的比拼和竞赛,不仅让参赛的同学们深入的了解了端午,也较好的宣传了关于端午的知识。提升了学生们对节日活动的热情。

此外,在端午期间,食堂还为就餐的师生们准备了热腾腾的粽子,让大家即感觉到了端午的气氛,又品尝到了端午的美味,使得端午在师生心目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三、班级活动

除了校园活动外,各班级也都由班主任带领举办了端午相关的活动,各班级在活动中“说故事、读诗歌、展示手工……”通过各种方式增加了端午的乐趣,也让的各班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了端午。让学生们更加了解了这个传统的节日。

四、环境卫生情况

此后,在节日的尾声中,我们也对校园的进行了一次整理。借此恢复了因节日所导致的校园情况,清理了卫生和垃圾,不仅洁净了校园的环境,也为端午带来了一份健康。

广陵小学端午节活动方案 篇10

一、指导思想

学校为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营造欢乐、祥和的端午节日文化氛围,提升文明素质和道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通过各种活动的展开,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时间

5月26日—5月30日

三、活动设计

(一)找一找

要求:从阅览室或网上找一找关于端午节这一节气的相关知识:端午节的由来、屈原的故事;屈原的诗词、赛龙舟和包粽子的习俗等。

(二)画一画

要求:

1、各班在黑板报上出以“端午情怀”为内容的版块,营造端午节的浓郁气氛。

2、以“端午节”为主题出一期手抄报。

(三)说一说

要求:通过晨会课、班会课、班队课,组织学生说说相关的知识。

(四)学一学

小学端午节活动的作文 篇11

一、 源于学生生活,提出活动主题

生活是丰富的、重要的教育资源。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例如,本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就迎来了中秋节。我问:“最近,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吃月饼,为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说:“要过中秋节了。”“过中秋节为什么选择吃月饼呢?”安静了好一会也没人回答。看来,同学们对中秋节不陌生,都知道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但中秋节蕴含的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企盼团聚的意义同学们知道的就不多了。我接着问:“你们想知道哪些有关中秋节的知识?”同学们思考后,叽叽喳喳说开了:我想知道中秋节的月亮为什么那么圆?我想知道中秋节的来历,有什么传说?我想知道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有哪些习俗?我想知道过中秋的意义是什么?同学们热烈的提问和高涨的情绪也感染着我,就这样,我们定下了这次实践活动的主题:“七嘴八舌话中秋”。

二、 尊重学生兴趣,选择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的“教”始终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活动主题。笔者认为,只要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的,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问题都可以是我们的选择对象。在此框架内,以学生的兴趣为选择导向,更有利于活动的实施,再制定出具体的活动细则,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比如,秋天到了,每次上课,桂花那甜而不腻的幽香暗暗围绕着我们,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我问学生:“桂花飘香,这是什么季节了?”“秋天来了。”“你喜欢秋天的什么?”有的说:“我喜欢秋天的水果,又多又好吃。”有的说:“我喜欢秋天的树叶,好多颜色,很漂亮。”有的说:“我喜欢秋天的菊花。”有的说:“我喜欢秋天的天气,很凉爽。”……同学们喜欢这么多的事物,充分反映出对生活的热爱。于是,我说:“你喜欢的也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的。这样吧,我们全班同学举手表决,提出我们最想研究的问题。”

三、 依据已有知识,确定活动主题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常常发现学生的心中其实藏着许多“为什么”,每当遇到学生提问时,无论问题如何,我总会及时用“小博士”“小问号”“问题大王”“智慧星”等称号来表扬和鼓励学生,目的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保护他(她)那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积累、能力限制等,他们提出的诸多问题不一定都适合拿来研究,因此,教师要当好参谋,把握好活动主题,让学生少走弯路,顺利、有序、高效地开展好实践活动。

四、 关注社会生活,提取活動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要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可以成为活动主题的来源;我们周围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资源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比如,中央电视台每月都会提示“值得关注的日子”。这些特殊的日子,给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研究主题。比如3月12日的植树节,4月22日的世球地球日等就是受到普遍关注的环保问题,这个时候开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活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6月6日是爱眼日,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谈谈近视眼的苦恼,开展“保护视力,告别眼镜”的活动,大受学生欢迎,还起到很好的“爱眼护眼”的教育宣传作用。9月20日的爱牙日,我借机开展“爱牙健齿强身”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等有关知识,养成注重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借助社会生活中生动活泼又切实可行的资源作为活动主题,才能真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活动主题的选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教师只有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感受、体验,在生活中观察、探究,在实践中设计、操作,才能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新课程、新理念、新实践中的一朵奇葩。

上一篇:关于生活无奈的心情说说下一篇:环境检测鉴定服务合同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