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2024-07-05

向心力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共13篇)

向心力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篇1

专业课书画装裱里《书画装裱历史》是文化课学习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我国悠久书画文化及历史知识,从而对这门新开设的技能操作课充满好奇与兴趣,在我的第一次课上我就感到了同学们这股学习的激情,第一堂课上我做了精心的安排,毕竟面对的学生在书画装裱的认识上还是一张白纸,这就需要我在这第一次课上引导他们、激发他们,使他们从根本上了解书画装裱对于古籍修复的重要性,使他们了解装裱的历史以及它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工作,当然应该让他们知道,书画装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二、教材分析及课堂设计

1、本章节选用了《中国书画装裱大全》(杨正旗著)的基础知识部分,从书画装裱的起源讲起,每一操作步骤介绍的非常细致,且图文并茂,非常适用于初学者。

2、本课主要向同学们传授有关装裱的基础知识也是书上的第一章内容,利用三堂课的时间讲述装裱的名称、装裱的起源、装裱的形

式、品相等初级知识内容

3、本堂课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教学活动分为几个方面

一为传授,二为提出问题,三为师生共同讨论.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怎样理解书画装裱,它是什么样的概念?(引出本课题)

生1:感觉就是运用浆糊把几层宣纸粘合起来„„

师:哦,能想到浆糊很好,可你知道书画装裱运用的是哪一种浆糊吗? 是随便什么浆糊都可以?还是有特殊规定呢?

生1:应该是特殊规定的,但特殊在哪还说不清楚。

师:好,大家能说出“特殊制作的浆糊”就已经很好了,老师补充说 一下书画装裱中浆糊的重要地位,俗话说“墨以胶成,裱以糊就”,浆糊是书画装裱的粘合剂,托画心、镶活、覆背等均离不开它!我们在即将开设的第一堂操作课上就将练习浆糊的制作过程,在这里不加着重讲述,请同学们回去复习书上第六章的内容。

师:其他的同学对书画装裱的理解呢?请同学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 法!

生2:我曾经在装裱店里看过一幅一幅的立轴作品,我想这些应该都 是书画装裱的功劳!

师:是啊!这位同学说的很对!如果没有装裱的,我们今天就看不到 陈列在博物馆内的珍贵书画,如果没有装裱,名家珍品便不能流传于世,所以书画与装裱是相辅相成的,这位同学把 “功劳”二字放在装裱的头衔上一点都不为过!

可是这位同学只是提到了立轴,那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在装裱的款式里,立轴仅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之一。中国书画装裱的对象可以概括为轴、卷、册三大类,手卷和册页的制作同样是书画装裱的功劳呀!可能我们在书画店里看到立轴类的作品比较多,手卷和册页类的作品相对比较少,那是因为手卷的展示比较复杂,展开时还很占空间,册页呢面积又比较小,所以近现代的许多文人墨客便选择了既好收卷、绘画幅面又相对适中的立轴装,但是我们决不可以把它就认定为是装裱形式的 “代表者”。生2 :哦,原来是这样啊!

师:通过前两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在无形中谈及了装裱的浆糊问 题、装裱的形制问题和装裱的历史作用等问题,看来同学们对装裱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的,但这毕竟都是肤浅的,这一堂课我将从装裱的历史起源说起,一点一滴的掌握此门传统技艺的历史渊源!首先我们从装裱的亦称来了解,装裱的亦称,装裱又称之为装池、装潢、裱背、装褫等。(要求同学们必须要记下的定义)进一步解释,装池在古代就是把一个水池用砖或土等将其围住,今译:池理解为书画,在周围镶嵌锦或花绫等材料,以便观赏。装褫中褫的今译为剥夺的意思,在这里尤指古画揭裱。装潢今译为将宣纸入潢水,能起到防虫蛀的目的。裱背译为将其画背贴上宣纸,加固作用。那么,第一件与装裱有关的作品是那件呢?有哪些同学去过长沙湖南省博物馆?

生3:老师我去过湖南省博物馆,看过汉墓出土的千年不腐的女尸,还看过汉墓出土的帛画、还看过那件不到一两的帛衣„„

师:这位同学看来真的去过湖南省博物馆,他的收获也是不少的,他 刚才提到的汉墓出土的帛画,即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它的出土对于我们研究装裱的起源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共同把教材翻到第2页,给同学们15分钟的时间浏览这部分内容,并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提出的问题。

第一题:装裱的雏形始于哪一个朝代?为什么如此判定? 第二题:晋代时期装裱的程度如何?请具体描绘一下 第三题:隋唐时期书画装裱发展如何?

第四题:请描述宋代时期的书画装裱?什么是“宣和装”?

与同学们共同讨论正确答案。

教学结束:用课件欣赏装裱中不同形制的图片,具体内容包括手卷装、立 轴、册页。

向心力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篇2

我是这样设计的:把本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 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 成为学习的主体, 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一、教学过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而直观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 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以直观感受形式获取知识, 比如:观看视频资料、自己动手实验等, 与由老师传授知识相比, 直观感受的效果要好很多。向心力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主要是向心力是按效果来命名的力, 与之前所学重力、弹力等按性质来命名的力不同。任何一个力或者是合力分力都可以是向心力, 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在教学中, 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从身边的事例出发, 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 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在开始创设圆周运动的情景, 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解决的问题, 接着不断引导, 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 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学生思维很活跃, 在一定基础上提出的部分问题如下: (1) 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 (2) 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 (3) 向心力的大小怎么测量计算? (4) 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5) 向心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向心力的来源? (6) 向心力是不是合力……

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 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 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很自然地解决了学生提出的关于向心力的方向和作用效果的问题。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式, 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 在一定实例的基础上, 提出思考问题:向心力是不是一种新的力?引导学生思考“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 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 (即向心力的来源) 。”和“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对学生来说都将是难点。因此在匀速圆周运动的例子中, 在学生有了这些匀速圆周运动的体验之后, 紧接着让学生用刚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物体会做圆周运动, 通过分析, 加深对向心力的理解。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大小, 即向心力的大小。接着, 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际上, 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 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 而是一个效果力”, 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 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 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 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 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我觉得可以留给学生自我阅读, 分析处理。

二、教学反思

(一) 成功之处

1.本节课重难点确定合理, 对于向心力来源这一难点通过实例分析的方法突破到位, 三维目标完成情况较好;

2.引入直观, 情境创设合理有效,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的“问”展开教学, 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审美化的物理课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 可以采取创设情景等方法, 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通过建立理想模型, 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通过图像和视频引入向心力概念, 展示了自然的和谐对称统一美;在向心力大小的实验探究验证中, 也展示了高中物理的简洁美、方法美、实验美和辩证美;在讨论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过程中, 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美;

4.细化每个问题, 保证了设问的有效性。设问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理解新知识铺路搭桥, 所以设置的问题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1) 承上启下, 铺垫性强;2) 设问指向性强;3) 设问逐层递进等。

(二) 不足之处

向心力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篇3

我是这样设计的:把本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一、教学过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而直观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以直观感受形式获取知识,比如:观看视频资料、自己动手实验等,与由老师传授知识相比,直观感受的效果要好很多。向心力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主要是向心力是按效果来命名的力,与之前所学重力、弹力等按性质来命名的力不同。任何一个力或者是合力分力都可以是向心力,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在开始创设圆周运动的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解决的问题,接着不断引导,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学生思维很活跃,在一定基础上提出的部分问题如下:(1)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2)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3)向心力的大小怎么测量计算?(4)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5)向心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向心力的来源?(6)向心力是不是合力……

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很自然地解决了学生提出的关于向心力的方向和作用效果的问题。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式,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在一定实例的基础上,提出思考问题:向心力是不是一种新的力?引导学生思考“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来源)。”和“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对学生来说都将是难点。因此在匀速圆周运动的例子中,在学生有了这些匀速圆周运动的体验之后,紧接着让学生用刚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物体会做圆周运动,通过分析,加深对向心力的理解。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我觉得可以留给学生自我阅读,分析处理。

二、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本节课重难点确定合理,对于向心力来源这一难点通过实例分析的方法突破到位,三维目标完成情况较好;

2.引入直观,情境创设合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问”展开教学,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审美化的物理课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可以采取创设情景等方法,把抽象问题具体化,通过建立理想模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图像和视频引入向心力概念,展示了自然的和谐对称统一美;在向心力大小的实验探究验证中,也展示了高中物理的简洁美、方法美、实验美和辩证美;在讨论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过程中,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美;

4.细化每个问题,保证了设问的有效性。设问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理解新知识铺路搭桥,所以设置的问题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1)承上启下,铺垫性强;2)设问指向性强;3)设问逐层递进等。

(二)不足之处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使用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又因为整堂都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自己关心、想要知道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又主要是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合作学习而得出结论的,所以在结论的得出或是结论的表述可能会不严密,难免缺少知识的系统性,因此如何处理和保持好探究性学习中知识的系统性是探究性学习中的值得我去研究的问题。探究型学习课给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加强引导和应变能力,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为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同时也要创设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篇4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1

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创造有利于数学思维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心理,思维很大程度上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如何“拨响思维的琴弦,激起思维的浪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课前的精心准备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数学复习课(毕业班)的教学是很难把握的,在紧张的升学备考阶段,接受了这样的一节公开课,课前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数学就是解决问题,而在这一阶段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就尤为重要,然而要想在四十五分钟内把初中数学的这些规律全部的加以总结和归纳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为了让学生由于紧张的备考而绷紧的思维之弦得以放松缓解,我特意安排了一节学生能感到轻松而新鲜的内容,题目就定为“规律与问题”。

思维始于问题和惊异,从心理学观点来说,好奇是中学生的特点,如何设计问题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全在于教师的巧妙构思。

题目的新颖吸引了所有学生的好奇心,他拉渴望尽快的知道这节课的具体内容(从每一张由于复习备考而紧绷的脸上透出的一丝异样的喜悦可以看到他们此刻的放松的心情)。

下面便是这节公开课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简记:

我们这节数学课也搞一个“命题作文”,我准备了以下“四个子命题”共同学们参考完成。

一、发现规律巧记数

我随手在黑板上写出了这样一串数:916449362516941“哪位同学能在了短的时间内记信它并说出这串数的规律?”

问题的提出简练明了,记住,并总结规律紧凑,启人以思,导而引牵,调动了全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起到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作用。

“谁能说出下面一个无限小数的第200504位上的数学是几?”

我随手写出了这个无限小数:0.12345678910111213……

从每个学生迷茫的脸上我感到了这个问题的提出缺少了前奏,于是我就“数字与数”“位数与位置”加以引导。这时学生的思维有活跃了起来。

二、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请根据你总结出来的规律,解决下面问题”

填空:

(1)2、5、10、17、26、

(2)0、2、8、24、36、160、

以往的教学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的思维呆滞,这节课通过妙思奇想,巧妙安排,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谁能完成以下的填空”

这时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了最活跃,最积极时期,每个学生的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创新规律出新题

每一种运算都由运算符号构成,下面定义几种的运算:用“x、、 ”构成

(1)若AxB=(A+B)/AB求Zx(-3)和1/3x(-5)的值

(2)7=0、11=0、4=4、12=5求3、98的值

(3)-1 3 5 3 求-2 3

3 1 -2- 2 -1 1

德国著名数学家克莱因在谈到数学教学的要点时写到:教材的选择,排列应适应于学生心理的自然发展,爱猜想是初中生的又一心理特点,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满足他们强烈的创新欲,提出了以上三个问题,这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楹大兴趣,使每个学生的思维活动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渴望不断探索的意向活动,把知识推向高峰,在此基础上我给出了第四个子命题

四、规律的应用

手指上的数学游戏

把你的出生年月(如198805)组成一个六位数,按姆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顺序从1、2、3、……顺序龙摆尾式排在指头的上方,你的那个六位数落在哪个指头上?

所谓教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是教改探索者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巧妙安排,设置成功情境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第四个子命题又一次锻炼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了进一步的成功。

课后反思

1、从教者和学生的表现来看,达到了缓解学生紧绷的思维之法的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提升(就这节课而言)

2、可以看到学生对数字的有关问题还是很感兴趣的,因此,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3、就作为一节公开课来说还有以下不足:

(1)内容显得单一,再加进与升学有关的几何性命题就更好了。

(2)课堂形式上,大胆地让学生参与进来,对每一个“子命题“让学生出题,再互答,这节课就更好了。

总之,作为一节初四复习阶段的公开课,思考的东西还很多。

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2

颇为得意的课前准备,明确而清晰的教学思路,成了我为《爬山虎》精心砌成的颇为美丽的墙,从而忽略了爬山虎这种绿色植物,只要气候、地理环境适宜,它都可以自己垂直地往上攀登!

学生,不也是这样吗?

市教育局举办实践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我将上一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中叶圣陶先生的那篇《爬山虎的脚》。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先给这次公开教学定下一个指导思想:教是为了不教。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此思想指导下,我给这堂课定了一个课题:学习的迁移运用例说《爬山虎的脚》第一部分,让学生举一反三。围绕这一课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例学爬山虎的叶,让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自学,找出重点词句后讨论辨析,交流汇报;我还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哪一句、哪些字词都考虑全面,尽量不空漏多余,不旁逸斜出,并穿插了一些图片、录像;接着总结阅读短文的方法,让学生欣赏《爬山虎的脚》的录像;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另一种植物。

有教师认为我讲的太琐碎,不能反映新课程理念,于是我又做了修改,尽量让学生多思、多讲。

经过如此准备之后,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课堂,但课后的感觉除了顺利二字以外,心中总有一份说不出的忐忑不安,经过几位导师的讲评,我的这份感觉变得清晰起来。

教研室主任:这堂课在教师冷冰冰的逻辑性很强的解读之下,学生生硬照办,仿佛死水一潭,忽视了课文最不该忽视的内容对科学的追求的主题,显得理多情少,重视了科学性,忽视了人文性。

我校校长:在教师严格的组织安排下,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显得讲多学少,好像教师设计了许多圈套,让学生一个个往里钻,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了抑制,学生的学习也没有落到实处。

我的指导老师:这堂课没有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该讲的地方没有讲到位,没有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没有创导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放不开手脚,时时被教师的教案、教师的严密组织牵绊着,教学效果显然不会有效。

三位导师的点评,使我一下豁然开朗:课文中最重要的东西,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剥夺了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自责。经过对新课程的深入解读,与其他老师的多次研讨,我终于走进100多人听课的课堂。这次我没有向学生例说《爬山虎的脚》的第一部分,也没有使用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只是摘取其中生动形象、辅助教学强的录像片段,我想尝试一种新的开放、自主教学,彻底去掉公开教学中那种别扭做法。在这堂公开课上,我体会到了崭新的令我激动的气息:

学生自由阅读,自主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尽管表述不同,但都或近或远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经过点拨,都感悟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体会到了作者强烈的爱科学的.思想感情;更令我高兴的是学生都各自介绍了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有的采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的通过画图来解读文章,有的通过抓重点词句来品析,有的用诵读理解表演出来,有的在课前准备了爬山虎的实物,借助实物理解,还有的是通过看课外书、看录像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各显神通,尽展自己的才能!我又何必让学生一二一,齐步走呢?

当学生学完《爬山虎的脚》,惊诧爬山虎的脚具有那么神奇的力量时,我又抛砖引玉,介绍了《丝瓜的脚》、《葡萄的茎》、《九死还魂草》、《会发光的树》等小资料,学生兴致大增,有的讲课外书上看到的《子弹树》;有的说网上下载的《吃人草》,有的带来黄瓜藤,介绍它的脚大自然真奇妙,学生怎不爱好?我又适时点拨:你想揭开大自然中这些植物的奥秘吗?那就下课后去看书、上网、问别人学生那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眼睛,让我深深地读懂了:这就是对知识的强烈追求!

最后,我给学生留下了作业:以植物的小秘密为题写一篇短文,时间为一个月,要求突出自己的发现。一个月之后,学生的习作又一次震撼了我:他们细致观察、翻阅资料、上网查询、不耻下问每篇文章都是那么妙趣横生!这种教学效果也许是课堂上无法立竿见影的,但课后的效果深深证明了这堂课的魅力!

渐渐地,我再次强烈地感受到,其实我为《爬山虎的脚》所做的精心设计,恰恰成了砌在自己和学生间的一堵教与学的墙。令我的思绪越发沉重的是,我肯定不只是这次为公开教学而精心砌造了一堵墙,或许这种墙,我已经砌得太多了,以致自己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在这样的墙式教学中我失去了什么,学生又失去了什么呢?

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异而勿牵。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这个中心。国家新课程标准强调三个课程目标层次: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要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

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3

在区英语教研组的指导下,我们乡举行了英语优质课评比,经过评比,我被推到了区里,3月20日我们八为英语老师在老鸦陈小学又展开了激烈的比赛,通过这次比赛,我受益匪浅,看到了别人的优点及自身的不足,今后我要对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争取在下次比赛中获得冠军的头衔。下面谈谈我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我讲的是小学英语三年级第二册第二单元My Family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单词及句型,以及人称代词的正确的用法。通过讲授本节课,自我感觉良好。

1、特别是单词教学,由于本节课学生必须掌握的单词较多我采用了用简笔画进行教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教完一个单词后,及时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单词,在教单词过程中,也渗透了德育教育,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完单词后,让学生跟我做口令,更好掌握单词。

2、能及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情绪中,能认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讲课中,采用多表扬的让学生全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差生也有自己行的感觉。

3、句型的教学,我采用由易到难的办法,大量的练习,不同的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4、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完成本节课,用唱歌曲、做口令、唱歌谣等不同的游戏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一节”乱”的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篇5

前一段时间内,我连续上了两节公开课。一节是校内的公开课,另一节是南昌市的探究课。两节课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节采用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事先完全设计好的:包括哪个问题该怎么回答,会有哪些可能的变化,会请哪位同学回答等等。这一节课学生完全按我所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而我自己也是不敢多提一个问题,不敢把学生的思路拓展开来。一堂课下来,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可学生呢,根据我的课后调查知道,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没有理解好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评课时,也因为时间不够而没有得到应用的效果。

另一节是为了配合新课标的实施所上的一节探究课。这一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整节课从头到尾都有点“乱”。我没有再用那种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去授课,整节课都是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去解决,而后又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大家一起去探究怎么解决。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各种让人意料不到的新问题,连我自己都有点招架不住,同时课堂气氛也很活跃,甚至有些“乱”,以至于不得不出现几次提醒学生停止讨论。事后我有些担心,可结果正好相反,这次上课的`同学们都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认为基本弄清了所学的问题,而且有些不喜欢上物理课的同学也说学习物理也挺有意思的。

向心力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用“你心目中的好老师什么样?”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是善解人意的、和蔼的、关心学生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我们今天见识的一位老师是什么样的呢?”由此引出文本。接着,让学生细读文本,抓住“凯蒂旺普斯”和“轿车是活的”两个故事来说说课文中的怀特森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由此引导学生突破文章重点内容。让学生谈切身感受:如果你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面对这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当时心情如何?该如何读那些表现心理的句子?在朗读训练中让生感受大家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表现出的是愤恨,来证实怀特森先生是别有用意:明白并非书上的知识或老师教授的知识就一定是正确的。再引导学生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与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内化为一种学习态度。课文中所提出的“崭新的怀疑精神”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用:“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为话题,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完文章后的感受,平时课上活跃且爱动脑的同学都很向往怀特森先生的课堂,因为它是一种“冒险”,充满了挑战和刺激。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了作者内心的感受。明白了这位最好的老师是多么的与众不同我布置的作业是“用我手写我心“。大部分学生受课文的启发,都能够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掩卷深思,像怀特森先生这样的老师,我从小到大也没有遇到过,这种个性,这种充满理性,思辩色彩浓厚的教育方式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人敬佩。相对于中国的教育,怀特森先生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特例,他培养学生勇于怀疑的精神,把大胆正视他人的错误作为学生的习惯于性格来培养,的确难得。

一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7

关键词:高一英语;教学设计;反思

一、教材分析

Using Language是本单元ReadingⅠ的延续,教学任务既要完成Reading又得完成Speaking and Writing,达到Using Language的最终目的。那么,要在45分钟内要完成原本近2课时的内容,既不能简单地合并、取舍,又要有创新,那必须对教材和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科学、灵活地设计,才能真正体现公开课“原生态”“研究性”和“鲜明个性”的特点。

二、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

(一)三维目标

1.能力目标

Get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use language and improve their speaking and writing ability.

2.情感目标

(1)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Canada “The True North” further and stimulate students’ love of Canada.

(2)Develop students’ sense of group cooperation and teamwork.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Let students to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in order to develop their reading ability.

2.Get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use language and write in a short time.

(三)教学方法

1.Task—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2.Cooperative learning.

3.Discussion.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反思

Step 1:Greetings

Step 2:Duty Report

反思:这些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师生配合默契、气氛较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Step 3:Presentation Free talking (ask and answer)——Watch. Power points.(Four pictures).(5分钟)

反思:这一环节主要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有关加拿大的一些趣事,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Step 4:Sca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text (Watch PPS)(题目略)

反思:这个教学环节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让学生在课前把Reading充分预习好。因此,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作业很关键,我主要是让他们充分利用手中参考书的译文、词汇表以及课文注释等,对课文进行充分理解,把不理解的单词、词组、句型找出来,在课前进行检查,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

Step 5: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5分钟)

Read the passage for a second tim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详见课本P39)

Q1-4 共四个问题(略)

这一教学环节,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突出重点及突破难点。因为是公开课,很多学生事先把答案写出来了,其实有一部分同学生,对题目或所抄答案完全看不懂,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Reading目标。因此我就采用:Translate into Chinese and point out where they are.(这些倒不是在预习作业要求内)当然,我们可以提问较优秀的学生,以免影响上课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

Step 6:Practice (Watch PPS制作课件 again)(题目略)

反思:这些短语、句子主要针对一些生词、难词,还有语法知识点较难的重点短语和句型,也是为突破writing这一教学难点而设计的。

Step 7:Writing(10分钟)

假设我们学校是加拿大的一所学校,今天所有的听课教师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学者,听完课后,今天下午学校安排他们到Toronto参观,请你给他们当一名导游,根据Using Language——Reading所学内容,详细介绍一下有关Toronto的情况,字数50个词。

反思:考虑到时间问题,如果采用课文(P39 EX2)中Writing的写作训练包括讲评,在10分钟内应该是做不完的。因此我就改用Reading所学过的、以上环节多次训练过的 useful words,expressions and drills 又能体现Toronto特点的语句等编制而成的。让学生自己当“导游”,让他们设身处地地介绍Toronto,这样一来有趣而新颖,二来又能在短时间内当场训练(5分钟),达成了学生最棘手的writing这一能力目标,最终达到本次公开课目标Using Language.

教学方法:5分钟以后,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一篇习作,然后大家一起来评析、总结。

Step 8:Homework

Finish off(speaking and writing);(Ex2 in P39)

因时间关系,把作业打印在所发的练习卷上面。

总之,整堂课本人能用英语组织教学,在规定的时间内较好地达成预期的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这一教学理念,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较高,达到了开课的预期目标,得到了教研室听课领导和同仁的一致认可。当然,这节公开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扬长避短,力争当一名合格的高中英语教师。

向心力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篇8

摘要:全校公开课是许多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老师不可或缺的经历,不同学科的资深老教师和青年教师都会一同参与听课、评课,因此对备课准备及教学设计的要求不同于学科组内部的公开课。笔者作为一名新老师,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以一节备受好评的全校公开课(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乙醇》)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及评课记录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并对此提出了经验性的建议。

关键词:全校公开课;教学设计;多学科融合;乙醇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66-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6.000

全校性的公开课或全市、全省青年教师授课比赛是许多新老师不可或缺的成长经历。与常规的学科组内部公开课不同,听课教师往往是各个学科的资深老教师、学校行政领导以及青年教师群体。因此,新老师在课题的选择、教学设计、教学思路以及教学风格的确定上必须合理得当,既要保证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同时又要避免让其他学科评课教师有讳莫如深的感觉。笔者观摩了不同学科许多成功的公开课实例,并进行方法上的提炼与总结,最后试图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上,得到了不错的效果与评价。下面笔者以自己的公开展示课“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乙醇》”为例,分别从选题、教学设计、教学亮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

一、选题――“知识联系生活及多学科融合”

由于听课评课教师涉及各个学科,还包括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心理等非高考科目,因此在课题的选择上,尤其是理科学科,应该着重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是,选择的课题尽可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试图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二是,选择的课题是与多个学科交叉的,能够将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总的来说,就是努力做到“知识联系生活与多学科融合”。

以人教版化学必修2为例,作者就是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考虑,选择了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作为展示课课题。乙醇是日常生活中酒的主要成分,为大家所熟悉,便于新课的引入。同时酒的许多知识又恰好与其他学科(语文、生物)有所联系,能够适当地拓展。表一便是作者具体的教学设计及意图:

二、教学设计――“创设教学主线”

公开课不同于常规的课堂,不仅仅要求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同时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展示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功底。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需要别具心裁,让听课评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大多数成功的展示课都会注意一点,那就是“创设情境,构筑教学主线”。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好比一条精品旅游线路,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1]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围绕着一条主线来开展课堂教学,能够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了知识的散乱零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记忆。

以《乙醇》这节课为例,笔者巧妙地将经典的诗歌与乙醇的知识相结合,通过一句句诗歌牵出一条外部的教学主线,同时又将重要的知识点与生活相联系,创设了一条内部的教学主线,具体教学情境设计如图1所示。

在以上清晰的教学脉络下,以诗歌和生活知识为主线,有效地应用了化学知识学习中“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策略[2],同时也做到了多重感官协同记忆,将具体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构建联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得到不断加强。而关于如何在教学中创设主线,已经有许多教师报道了他们的教学实践与研究[3-5]。针对化学学科,笔者总结大致有以下几种思路:1.“某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与剖析”――例如以氯气泄漏及处理为主线探究氯气与氯水的性质;2.“以化学史出发重温科学探究历程”――例如有关苯的结构及性质的探究;3.“设疑引入,逐步解疑”――例如将教学的过程以某种载体(如揭秘某个魔术,揭晓某个谜语等)串成线索,让学习的知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三、教学亮点――预先设定,努力突出

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往往会有不少的教学闪光点,让听课评课者眼前一亮并印象深刻。课堂中出彩的地方可以有很多:“学生较高的活跃度和参与度”、“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的趣味性”以及“创新的实验设计”等等。而作为展示课,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该预先设定好自己课堂的教学亮点,并在试讲中,在磨课中去努力营造和突出。

在《乙醇》这节课的设计上,笔者通过检索发现,不少教师[6-8]已经在学习方式、实验探究以及实验改进上花了许多心思和功夫,很难再有所创新,于是改为将亮点放在“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上。在课堂里,笔者充分联系并融合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在每个知识点的讲解之前,其过渡与引入都是从学生熟悉的情景与体验出发,不断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正因为此,课堂上学生很活跃,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轻松愉悦,这也是评课者最为赞赏的地方。此外,在教学内容上还设置了学生探究活动和学生实验的环节,同样保证了学科的专业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四、结语

当然,除了从上述三个方面去做好一节展示课的准备以外,需要考虑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板书设计、提问设计、时间控制等等。但作为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在课堂控制、板书技能、教学功底等方面都比较薄弱、缺乏经验时,我们不妨在选题、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争取让听课评课者有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最后,成功的展示离不开反复的演练与打磨,“磨课”已经成为造就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必不可少的过程。而经历过全校公开课的准备及展示,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也会成长许多,再从中总结与反思,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或许,一名优秀的教师也像是一名雕塑家,因为每一节课最后都会成为他精雕细琢的作品,我想这也是教育之所以可以称之为艺术的地方所在。

参考文献

[1] 黄新亮.小学教学参考.2007,(Z3):14-15

[2] 毕华林,黄婕,亓英丽.化学学习中“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5,(5):51-54

[3] 缪徐.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主线的创设路径[J].化学教学,2014,(10):27-30

[4] 马红健.应用社会热点新闻创设化学教学情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08):53-54

[5] 俞桂飞,王国峥.例谈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主线”与“暗线”[J].化学教与学,2014,(4):20-22

[6] 陈静.让探究走入课堂让探究激活课堂――以“乙醇”的教学设计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3,(10):60-62

[7] 于琛.“乙醇”教学设计―学习洋思教学模式案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6):34-34

向心力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篇9

----------乐至县佛星镇牌楼九义校初中英语教师:陈晓鹄

在我们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近30年来我听过太多的公开课,我发现存在着课堂教学的娱乐化、游戏化、形式化、无效化等特点。这一切的原因既有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错误,也有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得不到纠正的偏差而这一切如果还得不到有效的纠正,那么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就是极其危险的。在新课程标准和理念的强势推行下,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发生很大的可喜变化。但是也应该很清醒的看到,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对新课程标准和理念的理解和执行还不是很到位和准确的,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偏见在这里我谈一谈个人一些反思以求共同探讨。

新课程诸多理论的提出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者错误和片面的理解了新课程的思想。一提到“以学生为主体”,就不敢教,不会教了,就是放任课堂。一提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就搞什么四人学习小组。全然不顾自己的教育对象——农村初中学生是否有能力对英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一提到在课堂上“要真正的关注每一位学生”,就是大量的提问,却对学生真正的课堂生成视而不见,仍然是老师预设情境,预设结果。结果课堂是热闹无比,师生你问我答的情形喜人。但是一节这样的课堂教学下来,学生收获了什么,有没有真正的学到了知识,有没有真正的掌握了技能,能否很好的应试,这些问题就没有人可以很负责任的回答了。于是乎整个课堂就呈现出教学的娱乐化、游戏化、形式化和无效化。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者没有实事求是,没有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材文本等进行实事求是的考察和研究。农村学生、农村老师、农村学校、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等都有着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农村学生有着城市学生所不具有的天生的劣势。简单的讲,一是农村学生基础不牢,小学的英语教学流于形式,并没有给初中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技能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学生经过小学英语的学习甚至出现了学生厌恶、恐惧英语学习的情形。二是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外部环境恶劣。表现为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农村学生家长几乎是没有对自己小孩子什么英语辅导能力的,即使有心也是无能为力的;也表现为社会英语环境的严重缺失,学生也不可能在农村接受到社会提供的或明或暗的有关英语的学习帮助。三是农村学生依靠自身学习英语的困难后导致的放弃情形。其次,农村英语教学的条件也是和城市没有办法比拟的。师资是最大的问题,师资先天的不足,后天培训进修机会的奇少,对自身的要求不高,自身学习的障碍等等。这一切都导致了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客观困难。

事实上不论什么样的基础教育教学,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决定因素。无论新课程提出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还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都没有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因为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学习能力的培养亦或是学习技能的训练都离开不了老师的有效组织和有效指导的。客观的说教师的素质如何是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只能选择依赖老师的情形下。至于其他的教育教学设施那也是和城市不能同日而语的。仅举一例:农村学校是几乎没有英语语音教室的,因此在农村初中学生的口语、听力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限制。而多年的中考,九年级英语的听力全部实行了听外国人的对话录音,农村初中硬件投入的不足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测试水平。再次农村初中学生对英语文本的陌生和恐惧,以及农村老师对英语文本的把握和挖掘不科学,直接导致了农村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无法真正的走入英语文本,无法体会文本的思想性,人文性,科学性等。无法切实接受编者、文本所体现的理念和意图。最后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口号下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已经漠视了英语学习的规律。英语首先是一门语言,学习语言有学语言的特定的方式方法和规律。学习英语单词关是肯定要过的,怎么过?不论怎么样的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什么的样的手段,都必须要承认学习单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老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对单词教学的坚决重视和毫不放松的要求,坚决摒弃一切无效的花架子,要强调单词学习和训练的反复。英语语法的学习学生可以自己完成吗?学生可以自主、合作、探究的进行吗?农村学生肯定是不行的。事实上语法的学习也是要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进行训练才可以掌握的。英语时态的学习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完成吗?要知道英语的学习对农村学生而言的确是最艰难的一门课程,妄想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来达成学习目标这是难以想象的。

现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出现的这些偏差对英语教学传统的完全割裂,而任何改革都不是对传统的完全割裂,而只可以是扬弃。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事实是完全依靠课堂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这句话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是完全契合的。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因而,教者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就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科学适度原则,既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又要采用最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方式。千万不能舍本逐末,单纯为了活动而活动,那样的话,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本来意义了。事实上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如果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得到实施,那英语教学就是危险的了,甚至就可以说那就是一句空话了。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对其的认识停留在口号的理解上,不能邯郸学步,而是要在认真研究自己的教情和学情的基础上找出切合自己学生的有效方法,要切实的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解决之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紧密结合。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一定的目标。活动的设计是要求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达到牢固的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程度。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地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而进行。而教学改革的听说读写必须贯穿于其中.经过这几个环节后必须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你的教学内容, 他们要掌握的重点.二、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

“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前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语)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这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全体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在公开课中,我都选择了学生喜欢的话题.“What do you like?”和 “Go shopping”在引题的过程中,我都选择了中学生们喜欢的食物饮料, 比如说拿快餐作为话题.学生们一提到自己喜爱的话题自然的就跟着我走了.我先介绍自己的爱好, 再征求他们的意见, 在我引导的示范中, 慢慢进入了教学过程.在两次公开课中, 从自己喜欢的到家人喜欢的,朋友喜欢的,甚至后来小动物们喜爱的,都作为了话题.在购物一课中我采用了食物彩色图片,并作为奖励发给用于回答问题的同学, 同样是食物, 换一种设计, 学生当然不厌其烦.这样,学生就能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由“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三、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英语交际性原则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课堂教学并非是“我教你学”,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教学活动是通过交际使学生认识英语,掌握英语,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认知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学双方都为对方提供信息,教学就是为了促进交流,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设置有意义的语言情景,安排各类课堂教学活动,pair work, group work, role play等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知识进行交际,为了使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尽量体现真实的交际,教师在设计时要创造“信息沟”(information gap),使学生感到进行交际活动的必要性。比如说在谈论喜爱的东西时, 采取竞赛的方式.而在“Go shopping” 一课的教学设计中, 我就安排了去买东西这么一个环节.让学生们自演自导, 分别充当售货员和顾客.甚至在巩固教学的环节中, 插入的一个为好朋友朱迪准备的晚会也别有用心.同学们聚会, 自己买菜自己做, 我相应的给予他们一些饮食信息, 让他们自己开购物单.在这个过程中, 既能锻炼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又能巩固他们这堂课所学的知识.而聚会又是他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很自然的他们就随着课堂的步骤把自己带了进去.四、课堂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投影仪、幻灯、语言实验室,电脑多媒体等是现代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为我们大幅度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要尽力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的利用他们,让现代化设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的功用.⑴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全方位地感受语言的刺激,产生需要运用外语的激情,增加使用外语的机会。例如,在多媒体教室学习, 和蔼可亲的声音、悦耳动听的音乐、逼真的音响效果,栩栩如生的影视画面,可大大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⑵有利于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电化教具生动、形象,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都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由学生的被动听讲变为全面参与,变化的情景,多方位的语言刺激和实践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⑶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现代教学手段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外语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考虑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五、课堂教学设计要精心设疑提问

向心力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篇10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诗歌中“静悄悄”与“热闹”的氛围,体验诗歌带来的不同意境。

2.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有感情地诵读。

3.尝试用“xx醒来了”、“xx睡着了”说一句话。

活动准备:

1.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森林狂想曲》,《摇篮曲》)。

2.图片若干(小蝴蝶、小猪、小狗、小鸭、小猫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入室(播放《森林狂想曲》)

今天活动室除了来了那么多客人老师,还来了两个特殊的小客人。

2.出示图片太阳

(1)教师:小朋友们好。幼儿:太阳公公好。教师:我们的宝贝可真有礼貌,太阳出来了,白天到了,你们去干什么呀?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太阳出来了,白天到了,小朋友们都去幼儿园,一起做游戏了,白天真热闹!

3.出示图片月亮

教师:月亮出来了,晚上了,小朋友们要去干什么呀?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月亮出来了,晚上了,大家都睡着了,夜晚静悄悄!

二、看图理解儿歌

教师:太阳落山了,月亮出来了,小朋友们好。

幼儿:月亮好。

1.分别出示太阳和月亮,提问:太阳出来了,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小朋友看一看谁醒来了?

2.引导幼儿用儿歌里的话说出来。

幼儿: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醒来了……

3.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醒来了,白天怎么样呀?(引导幼儿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白天真热闹。)

教师:我们可以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白天真热闹”。我们一起来说说这句话“白天真热闹”。

4.瞧,月亮出来了,谁睡着了?

5.引导幼儿用儿歌里的话说出来。

幼儿:小花睡着了,小草睡着了,小朋友睡着了……

6.月亮出来了,小花睡着了,小草睡着了,小朋友睡着了,夜晚怎么样呀?(引导幼儿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夜晚静悄悄。)

教师:我们可以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夜晚静悄悄”。宝宝们跟老师念“夜晚静悄悄”。

三、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1.老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编一首好听的儿歌,小朋友们听一听(教师朗诵)

2.请小朋友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好听吗?

幼儿:好听。

教师:那我们看着动画片一起来边看边念。

3.小朋友念得可真好听,白天真热闹,我们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念好听?

教师:对了太阳出来了,白天真热闹,我们要用响亮的.声音来念,我们一起来试试读读这一段。

幼儿和教师一起念。

4.小朋友们读得可好听了,那月亮出来了,夜晚静悄悄,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念好听?

指名回答。

教师:月亮出来了,夜晚静悄悄,我们要用轻轻的声音来念,我们一起来试试。

幼儿和教师一起读。

5.小朋友读得真好,现在我们一起连起来读一读,注意太阳出来了要用响亮的声音来读,月亮出来了要用轻轻的声音来读。

6.孩子们读得真好,听得老师心里真高兴,如果加上动作来读会更好听的,孩子们我们站起来配上你喜欢的动作来试试吧,小朋友准备好了吗?

7.师幼共同完整地用动作来表演、朗诵诗歌

四、创编诗歌

1.咦,太阳出来了,还有谁醒来了?指名说。

2.月亮出来了,还有谁睡着了?(引导幼儿用“醒来了”“睡着了”说一句话。)

3.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听的太阳公公和月亮姐姐都咪咪笑,还引来了许多动物朋友,它的这些动物朋友有的是醒来了的,有的是睡着了的;等会你拿到以后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如果是醒来了的就贴在太阳的身边,如果是睡着了的就贴在月亮的身边,孩子们我们一起去把它们请出来吧。

3.幼儿找一找,说一说,贴一贴。

4.小朋友帮太阳和月亮找的朋友都想编进诗歌里,请你们帮帮忙好吗?那我们一起来读给客人老师听。

5.引导幼儿创编诗歌。

四、游戏:白天和夜晚

1.太阳和月亮都非常喜欢你们,想和你们一起玩,你们愿意吗?(教师播放音乐《森林狂想曲》,并说太阳出来了,我们一起做着你喜欢的动物的动作一起做游戏吧。接着播放音乐《摇蓝曲》,并说月亮出来了)

2.再次播放音乐《森林狂想曲》,教师:哇天亮了,太阳又出来了,宝贝们,我们一起去外面做游戏吧。

太阳和月亮

太阳出来了,月亮出来了,

小鸟醒来了,小花睡着了,

小树醒来了,小草睡着了,

小朋友醒来了,小朋友睡着了,

白天真热闹。夜晚静悄悄。

活动反思:

向心力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篇11

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中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的形成时期,中学生有着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求知、求美、求真、求友谊、求有价值的人生,更渴求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师若能走进学生生活,立足于学生实际需求教学,让学生“披文以入情”,思品课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就能得到有效统一。

学生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之前,都仔细思考一下“学生

在有关本节课的学习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作为教

学的铺垫?”为了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可以通过课间谈心、座谈会、民意调查、QQ聊天、互发Email等形式,多渠道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精神需求。这样在教学中就可

以有的放矢,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愿学”。本案例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入手,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究发现引出课堂教学。而且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之下,学生的心

态很自由、放松,不知不觉之中就实现了“披文入情”。这种自由开放的心态更有利于学生

主动投入和积极思维,更容易使学生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从而实现思品课教学“学文、明

理、导行”的三维目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

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创造的欢乐”,而学生对思品课兴趣

不高已成为提高思品课教学实效的主要障碍。因此,思品教师更应重视学生的兴趣,想方设

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思品教师深入学生生活,弄清学生对什

么感兴趣,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让学生在教学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课堂的乐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乐学”。要利

用学生喜欢贴近他们生活的兴趣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这舞台上充

分合作、交流,尽显自我。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创造了让学生表现的机会,把道德教育

寓于趣味的活动之中,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唤醒学生创

造的天性。从中教师也会为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巨大潜能而深深折服!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

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教室的空间是有限的,教材仅仅是一个载体,教师要用“活”并超

越教材,尤其需要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

向社会。社会生活赋予了思品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使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同时

也是思品教学最大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听、多看、多记,从生活中提取有效信息,捕捉丰富而新鲜的教学素材为思品课教学涂上“七色彩虹”。教师

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才能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才能引

导学生养成参与实践,走向社会,在实践中锻炼,在生活中觅道理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会

学”。思品课就是要让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实践,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达到思品课教

学的明理、导行之目标。

中学思品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思品课教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的传授不同,学生学习的主要不是客体化的知识体系,更多的是充满主体选择的观念体系,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思品

课具有学文、明理、导行三大目标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去“燃情”,“煽动”每一

位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披文以入情”,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则其活跃的思维,精彩的言辞,新颖独到的观点,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将会大大地超出教师的预

向心力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篇12

教学意图:

现在的孩子在家很娇惯所以养成自私、蛮横的坏习惯,不懂谦让,不会与同伴分享快乐。于是设计了此次活动《大树和小鸟》。拓展幼儿的视野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理解大树和小鸟的依存关系。

2、初步学习按诗歌的结构仿编诗歌,体验仿编后的成功感。

3、增进爱护鸟类和关爱大自然的情感,懂得要勇敢自立。

4、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聚光灯画面,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朋友,你们看看是谁?

教师移动聚光灯位置,帮助幼儿看清。

师:对了,真的是一棵树。大树脸上怎么样?大树笑的这么开心,谁会和他一起玩呢?

2、播放FLASH,鼓励幼儿仔细观看画面,然后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师:大树和小鸟在一起干什么呢?

3、观察画面,借助图谱引导幼儿学习诗歌。

(1)师:我们来看看,这棵大树长得怎么样?

请个别幼儿说说,教师导入诗歌的语句“老师这儿也有一个好听的词叫高高。大树高高。”

请幼儿说一说“大树高高”。

教师将幼儿说的用图谱的形式记录下来。

(2)师:大树高高,住着谁呢?!.快思.教案网!(请幼儿完整表述)

先说再展示图谱,引导幼儿用诗歌的语言说出:大树高高,住着小鸟。

(3)师:小鸟围着大树在干吗呀?(飞,唱歌……)

师:我们能不能也用2个一样的好听的词来说呢?(唱唱、叫叫)

引出小鸟唱唱(叫叫)。老师进行记录。

(4)师:大树听见了小鸟的歌声,它会怎么样呢?

谁也会用好听的词来说说看。引导幼儿说出:大树笑笑。

师:真棒,我也赶紧把它记录下来,大树……笑笑怎么记呢?哦,画2个一样的笑脸。

(5)师:风来了,大树会怎么样?

个别幼儿说说。

师:除了树叶会掉下来,大树还会在风里摇晃,谁也会用和前面一样好听的词来说说看。“大树摇摇”

(6)师:大树摇摇,小鸟会在树上怎么样?

教师用动作引导幼儿说出:跳。

(7)师:大树和小鸟在一起唱唱、跳跳、笑笑,心里怎么样啊?谁会用好听的词来说说看?

引导幼儿学习新词:快乐陶陶。

老师记录快乐陶陶,提问:谁和谁快乐陶陶啊?(大树小鸟)

3、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形式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结构特征。

(1)看图谱完整朗诵。

师:老师把我们小朋友说的都记录下来了,我们一起来跟着图谱说说看吧。(第一遍就看着图谱念)

师:连起来就变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了,给它加上个名字吧。(第二遍跟着音乐看着图谱念)

(2)感受诗歌的结构特征

A、师:你们觉得这首诗歌好听在哪里?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图谱,找找诗歌好听的秘密藏在哪里呢?

B、教师将叠词用圈圈起来,引导幼儿观察,引出叠词。

师:哦,原来在这首诗歌里用了许多一样的词,这样诗歌读上去就更有节奏更好听了。老师告诉你们哦,这样2个一样的字放在一起叫叠词。

(2)分角色朗诵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味。

师:现在老师想和你们做个小游戏,有红线的老师念,没有红线的就小朋友念,好吗?(配上音乐,看着图谱念)

师:男孩子念有红线的,那么女孩子呢?(配音乐)

(3)小结:

大树和小鸟一对好朋友相亲相爱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

4、借助画面,仿编诗歌活动。

(1)师:除了大树和小鸟是一对好朋友,还有谁和谁也是好朋友呢?谁会用叠词来说说看。

教师将孩子说到的放到白板上,随机添画图谱。

(2)老师出示4幅图片,请幼儿来说说看,可随意说个几句,然后请孩子孩子回班级中说给其他的孩子听。

活动延伸:

家园互动:幼儿想出多种保护鸟类的方法,请家长来代写。把记录的方法与其他小朋友分享。

教学反思:

仿编诗歌是一种融思维、语言发展一体的创造性活动,在这中活动中,幼儿的语言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幼儿的学习从模仿开始,仿编诗歌很符合幼儿的学习规律,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创编活动。

总体上,这次活动完成得比较好,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但仿编诗歌对于幼儿还是一件比较新鲜而且又有一定难度的事,在以后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多进行这样的联系。

向心力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篇13

【活动设计】

在新纲要的思路理念指导下,针对本教材的主导思想与整合的理念,依据小班幼儿年龄小、好动、好奇、具体形象思维等特点,三岁的幼儿正处在语言敏感期。我班的孩子在语言方面表现出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但是有部分孩子举了手又不敢大声的清楚地表达,因此我就选择了来源于主题“可爱的动物”的一个听说游戏活动。让他们在教师设置的游戏中去听去说,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而且幼儿对动物有极大的兴趣,能使孩子在语言活动中得到认知和发展。,从而提高其语言水平。

小班听说游戏活动“白鹅和狐狸”,首先出示图片,直入主题,以提问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并且让幼儿反复地进行练习,让幼儿在练习的过程中接受理解和尝试掌握。其次,交代游戏规则,让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在次过程中锻炼听说能力,从中也体现了一个互动的过程。最后逐步扩大游戏的成分,随着幼儿熟悉水平的提高,变成自主进行游戏。

【活动目标】

1、幼儿愿意并愉快地参加游戏活动。

2、幼儿能清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能听懂并理解简单的游戏规则,提高对指令性语言的倾听水平。

3、帮助幼儿发准带e、g、h音的字。

4、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5、培养机智、勇敢、灵活及遵守纪律的优良品德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狐狸头饰1个,鹅的头饰10个(1个大的,9个小的)。

2、在教室的中间画好一条线,作为河界。

3、白鹅和狐狸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并指着图片朗诵儿歌,帮助幼儿理解儿歌的内容,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接着,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会游戏儿歌。可以提出下列问题:

东边有什么?西边有什么?

鹅儿在干什么?

谁跑过来了?鹅儿怎样了?

着重帮助幼儿发准“鹅、河、歌”等相似着,纠正幼儿的不正确发音。接着,教师可带领幼儿念儿歌2—3遍。然后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玩一个‘白鹅和狐狸’的游戏,我们一起玩好吗?”

二、向幼儿简单地介绍游戏的玩法和动作。

1、小白鹅在河边,边念儿歌边做鹅的动作。

2、儿歌念完后,小白鹅才能跳下河,同时狐狸才能跑出来抓鹅。若小白鹅被抓住,可停止游戏一次,也可与狐狸对换角色。

三、戴上头饰扮鹅妈妈,请另一教师扮狐狸与部分幼儿开展游戏活动。

引导幼儿运用对话的形式,选出10个“小白鹅”进行游戏。可以这样提示幼儿:

谁想当小白鹅呢?想当小白鹅的小朋友必须告诉鹅妈妈“我是小白鹅,我会水里游”,这样他才能成为白鹅妈妈的小宝宝呢!

游戏开始时,被请到的幼儿分别站起来说:“我是小白鹅,我会水里游。”讲对了,教师给他戴上头饰说:“对,对,你是我的小白鹅。”如果发音不对,教师及时纠正。

接着,全体幼儿念儿歌,扮小白鹅的小朋友沿着“河”边,边做鹅的动作,边念儿歌。在念到“一只狐狸跑过来”时,(快思 )狐狸从座位上站起来。儿歌念完后,小白鹅急忙往河里跳,狐狸迅速去抓尚未跑进河里的小白鹅。

这个游戏可请两批

幼儿上来玩,共进行两遍,使幼儿进一步了解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四、分别请两名较能干的幼儿扮鹅妈妈和狐狸,让幼儿独立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前,教师再提醒幼儿念完儿歌后,鹅才能跳下河,狐狸才能跑出来抓小白鹅。

游戏结束后,再换一批幼儿扮狐狸和小白鹅,继续进行游戏活动。

附游戏儿歌:白鹅和狐狸

东边一条河,西边一群鹅。

鹅儿,鹅儿,唱着歌,一只狐狸跑过来。

鹅儿,鹅儿,跳下河。

课后反思:

我班幼儿对此听说游戏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开展游戏活动这一环节,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很浓厚,都抢着来游戏。在游戏的时候,我觉得教师给幼儿提供的场地太小了,在玩游戏的时候出现拥挤的场面。因此,在以后的活动中教师给幼儿设置的游戏场景应根据活动的需要来设置。

本文扩展阅读:狐狸:哺乳纲,食肉目犬科动物。属于一般所说的狐狸,又叫红狐、赤狐和草狐。它们灵活的耳朵能对声音进行准确定位、嗅觉灵敏,修长的腿能够快速奔跑,最高时速可达50km/h左右,食物主要以鱼、蚌、虾、蟹、鼠类、鸟类、昆虫类小型动物为食,有时也采食一些植物。实际上狐狸是民间对这一类动物的通称,种类繁多,分北极狐、赤狐、银黑狐、沙狐等。

小班语言公开课教案《白鹅和狐狸》含反思这篇文章共5322字。

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小种子》含反思》:小班教案《小种子》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习和尝试照顾植物,知道要爱护植物,乐于学说儿歌,感受植物成长的生命力,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小种子》含反思教案吧。

上一篇: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作文下一篇:学生交通安全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