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底的书香现代文阅读答案

2024-05-21

湖底的书香现代文阅读答案(精选13篇)

湖底的书香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

我家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从我全家人喜欢读书看出来。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母传留下来的哩。

我父亲别无嗜(shì)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táo zuì)___________于其中。可是后来父母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这,说来就话长了。

我母亲生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景、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我们为此忧心忡忡。这时我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

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父亲还(专、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剪)药,又作针灸治疗。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奇迹终于(jiàng lín)____________了,卧床数年的母亲[竟然、突然、忽然]下床了!

母亲慷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为了给母亲作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治好了,他享受到(ɡǔ xī)_______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子儿女的父亲却在65岁离开了我们!

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

1.根据文中拼音,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2.在文中( )里选择正确的字写在下面。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别无嗜好:___________

(2)忧心忡忡:___________

4.文中[ ]里恰当的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表示_________的意思,也表现了全家人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5.读“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一句话,“秉承”指________“父亲的精神”指____。

6.读“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为什么“苦”字加引号?这个词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嗜好 陶醉 降临 古稀

2.家境 钻研 煎药

3. (1)没有别的爱好.

(2) 忧愁得心情不能安静。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4 .竟然出乎意料表达了全家人欣喜之情。

5.继承父亲精神:爱读书,刻苦钻研,勇於实践,肯吃苦耐劳,挚爱儿女;热爱读书对家庭负责吃苦耐劳的精神。

6.父亲喜爱读书,给家里带来了文化氛围,熏陶了“我”们几个孩子。父亲留下热爱读书,对家庭负责,吃苦耐劳的精神。父亲的用他的品格与行动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如何识别文章的体裁

湖底的书香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2

一、现代文阅读中的问题所在

1. 审题不清抓不住重点

2. 答题时选择不准角度, 答非所问

3. 组织语言不够精炼、准确

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是不会在题干中锁定关键的知识点来寻求答题的思路, 抓不住关键的字词, 信息捕捉不准, 甚至跑题。对文本阅读不够, 把握不了文章的主题, 归纳不了文章的关键点, 有的时候干脆不归纳完全照搬原句。答题太过随意, 不能用规范的语言来组织答案。多数同学缺少文体意识, 头脑中根本没有问题知识点的框架图, 对语文阅读解题必备的语文术语, 考点不明确, 导致阅读知识点混乱, 答题也陷入困惑中。学生在校学习任务重, 阅读时间少, 积累不够, 找不到准确、贴切、简洁的语言表达等等。针对学生阅读中的问题, 笔者进行了探究, 找到了一些方法和技巧, 可以在阅读训练中让学生形成一种品读和答题的能力, 归纳和总结如下:

二、现代文阅读语言品析方法探究

( 一) 明晰中考的现代文考察的知识点及题型和答题思路

1.以辨析为主的选择题

考点示例一

根据语境,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白处, 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

自然界的物体, 多数呈曲线状。崇山峻岭, ______;江河溪流, ________; 大海汪洋, _______; 湖光粼粼琠__________。

A、是抖动的曲线B、是翻腾的曲线

C、是流动的曲线D、是屹立的曲线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根据语境, 辨析词义, 合理进行

词语搭配的能力。 “屹立”形容高山挺立, 应和 “崇山峻岭”搭配;

“流动”是江河溪流的动态;“翻腾”是风大浪高而形成的景象, 应和 “大海汪洋”搭配; “粼粼”是指水面微风细波, 光芒闪烁不定, 正好与 “抖动”相搭配。除了词语的搭配以外, 还应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

2.以表述为主的解说题以赏析为主的评价题

考点示例二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

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项圈, 手捏一把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品析语言的角度: 用词之美: 运用了一组绚丽的描绘色彩的词, 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之美; 运用了一组生动的动词, 刻画了一个顽强的小年形象; 运用了一组恰当的量词, 使语言显得简洁而形象。

以上的题型引导学生如何思考, 将答题思路清晰地展示, 让学生在具体的题当中去感悟和培养自己的语感。语言品析中形象思维很重要, 若缺少了想象及联想能力就如同少了飞翔的翅膀。所以语言首先要有语感, 语感要学生自建, 这是老师无法替代。因此训练学生多阅读、多思维并结合文体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置换 ( 情感体验) 来提高他们的语言感觉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 二) 现代文阅读语言品析的具体方法归纳如下

1. 要紧密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来理解品味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要瞻前顾后, 揣摩词、句、段之间的联系。

品析例说: 例: 女儿心中早已溢满了幸福。句中加点的词语“溢满”能否改为 “充满”, 为什么?

“溢满”的意思是充满而流出来, “充满”只是满, “溢满”的程度更高, 用 “溢满”更能表现小女孩无比幸福。 ( 着重从词的准确、生动, 也可以从增强对句、段、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来分析。)

2. 把握角度。如: 其表达的意图, 用词的精当、 语体色彩、感情色彩、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在结构中的作用、表达方式等

品析例说: 例: “你是我爸爸, 穿得再差也是我爸爸, 谁敢笑话我们, 谁会穷一辈子……” 这句话体现了 “我” 怎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爸爸, 不因为贫穷而感到耻辱, 并且有改变贫穷的志向。 ( 首先要分析话中的三层意思, 然后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3. 要精练准确地表述。品味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时要紧扣语境分析。如: 比喻的作用使语言形象优美、生动,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等。要将这些作用渗品析例说

例: 吹面不含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果。

透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仔细推敲 “抚摸”一词的含义, 再放到句子中理解。句子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用 “抚摸”一词写出了春风的轻柔, 将抽象的春风具体化。到具体的句子中去品析。

4.文体语言特征的知识整合

记叙文 (小说、散文) :

其文体特征: 记叙某个具体的生活内容, 描述某个具体的事件或场面。

其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富有表现力。注意用词的精当修辞的作用、句式等。尤其是散文的语言最美, 最富有张力和蕴含力。

说明文:

其文体特征: 主要是传播知识的一种文体。

其语言的准确、简洁。了解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注意说明文中动词、数量词、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准确运用。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确定。

议论文:

其文体特征: 以客观事物、事理为剖析对象, 以明辨是非为主要目的文体。

其语言的准确、鲜明、富有概括力。注意句中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反复琢磨关键句中的关键词语。

通过以上的语言品析方法的探讨, 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让学生在头脑中强化文体、文本、结构、文章主旨、答题规范、文章的整体意识, 这样学生的知识框架建立, 思维清晰。辅之准确的表达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语言, 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交流的常用工具。它像一朵温馨柔美的花儿静静地开在心灵的空间, 暗暗地吐露着芬芳, 传达最甜润最柔美的情怀。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灵魂, 只有掌握了语言品析的方法,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并坚持。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品析和鉴赏能力。

以上内容是笔者将教学中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 加以总结归纳, 有不足之处望指正!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 篇3

【专题强化】1. (1) ① 懂得泥土和种子有脾气,“不要拗”;② 与牛相遇时虔敬地后退避让;③ 不对草们痛下杀手;④ 误斩蚯蚓后深感内疚;⑤ 撒些苞谷给麻雀作犒赏;⑥ 用粪滋补泥土;⑦ 剔除泥土里的瓦块、砖头;⑧ 拾起米粒和碎馍,吹一下就填到嘴里。 (2) 运用比喻修辞,将父亲比作逡巡的士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清除田间杂物时认真、仔细的神情。(或: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泥土、小动物以人的情态,活泼生动,富有情趣。) (3) 父亲不嫌脸上的泥巴脏,反而将其当做农人的一种荣耀。父亲脸上的泥巴也是土地对父亲的一种特别的奖赏。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泥土的无比尊重之情以及他和土地之间如同兄弟、邻居一样的亲密关系。 (4) ① 点出文章的中心;②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意;③ 深化作者的感情。 (5) 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上的农人更具有淳朴宽厚、钟情于土地、热爱劳作的优秀品质;向泥土致敬,就是向滋养我们的土壤和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致敬。 2. (1) 动物的眼泪是最真诚的。老猫能坦然接受大限将至的事实,只是用“一滴永远的泪珠”向人们告别,而把最后的痛苦由自己远远地带走。 (2)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滴泪”比作“琥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猫离别时的不舍与痛苦,也写出了“我”看见老猫的泪水后,无比震惊和痛苦的心情。 (3) 老猫在“我”家活了一生,而家里所有的人却怕它在家里终结生命,所以希望它能够自己离开。当老猫感知到它的大限将至时,只留下一滴泪,就自己走了。通过对比,体现了人的冷酷无情。

第2课时

【典题诊断】1. 孙老师夫妇为学生们生火,学生们烤火取暖。 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 2. 对学生关怀备至;勤劳顾家;理解丈夫 3. 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们这种行为的感人。 4. 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 5. 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 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

【专题强化】1. 快手刘对“我”的发现感到惊奇,想到了应对办法却又故弄玄虚,成功表演后显得十分得意。 2. 承接上文,交代了“我”的离开,收束对快手刘的回忆;引出下文,为再次见到快手刘做铺垫。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快手刘的人生际遇将发生改变。 3. 帮助快手刘完成戏法,摆脱窘境,让孩子们相信快手刘的戏法,不再为难他。表现了“我”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4. 第①句表现了快手刘表演成功后的神气十足;第②句中快手刘近乎在哀求,显得底气不足。两句话都能表现快手刘的精明、朴实和善良,也使人感到快手刘手脚渐渐不灵活,状况大不如前。 5. “快手刘”是小说主人公的绰号,他始终是“我”心中“名副其实的快手刘”。以“快手刘”为题,可以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遭遇,凸显人物特点,也更能表现“我”对“快手刘”这类人物的喜欢和同情。

第3课时

【典题诊断】一、 1 选取“南海”“北国”“森林”“群山”“小河”这些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歌颂祖国,使抽象的爱国之情变得具体、形象,避免了空洞。 2 (1) 开头两句“要”的呐喊,写出了瀑布坚定不移、势不可当、一泻千里的特点。 (2)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无生命的瀑布当做人来写,粗看字字在咏物,细看句句在写人,写那些有追求、有理想,用燃烧的信念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奔腾的生命之路的战士。

二、 1. “你的泥娃娃”指的是娜拉。“生人”指的是海尔茂。娜拉说自己是“你家的泥娃娃”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在家中、在丈夫眼里没有独立人格,没有自由,得不到尊重,只是一个玩偶;称海尔茂为“生人”则是因为丈夫海尔茂与她之间缺乏沟通,丈夫就像一个陌生人。 2. 奇迹中的奇迹: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娜拉通过这句话向海尔茂表示自己已不相信他们之间的婚姻能有美好的结果;建立真正的夫妻关系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幻想已经破灭。 3. 说明娜拉的动作,她边说边在做出走的准备,出走的决心坚定。

【专题强化】一、 1. 遥望六十岁;遥望年轻的时候 2. 象征人生路上的困难与挫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艰辛的感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二、 1. 钱之江:表明和对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立场,表达对革命事业必定成功的坚定信念。代主任:威逼利诱钱之江归顺,既表达了他的立场,也体现了他对钱之江的佩服。 2. 示例:机智沉着,应对的话语既顺畅通达,又针锋相对;学识渊博,比如他对饮食的表述;乐观,永不言败。 3. ① 那你就是共产党的人咯?② 为革命的正义事业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

第4课时

【专题强化】1. “生物在搬家”是指有些生物为了避免灭绝,远离原来不利的生存环境向别处迁徙的现象。 2. 高温、干旱。 3. 第③段说明的中心是:科学家们推测,这种全球气温的急剧上升,迫使物种以更快的速度向较阴凉的地方迁移。作者列举了英国的逗号蝴蝶和长插蛛向北移动的例子并罗列了准确的数据,说明这两种动物向较阴凉的地方迁移的速度之快;同时还举了美国黄石公园中美洲鼠兔的例子,将其1900年时生活的地点和2004年时生活的地点进行比较,来说明这一中心意思。 4. “不少”是“多”的意思,说明许多生物正逃离赤道地区,向着北边较阴凉的地方移动,用在这里强调了“搬家”的生物数量较多,避免了说法的绝对化,更符合客观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第5课时

【典题诊断】1.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 2. 说明对“成长”持不正确的认识的人比较多,含蓄地表明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从而引出下文深一层的论证。 3. 内容上,强调小时候“我”对“成长”的认识是错误的。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4. ① 必要的积蓄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② 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5. 让知晓学习的人永远在成长,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

秋天的气味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4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天的气味现代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卖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1、秋的味道在文中具体指那些味道?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些味道?

2、结合文章说说老五的个性。

答案:

1、炒栗子的香味、水果的香味、牛羊肉的膻味、烤肉的香味,这此味道充满了生活气息,丰富的作者的主题。

2、老五的个性:亲切质朴诚实稳重

阅读理解古诗如何分析意境

1、诗歌鉴赏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初中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阅读理解段意概括归纳的方法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气候的威力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5

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C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C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C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南极的气候确实令人谈虎色变。然而气象学家们却是喜出望外。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并且希望能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1、从选段看,南极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___。(2分)

2、选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____、_____(2分)

3、选段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1、(2分)狂风和严寒,变幻莫测。

2、(2分)举例子,列数字。

3、(2分)气象学家研究南极气候的特点,希望能从中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

1.概括类题型技巧

对于概括类题目,一般是对某一主题的总结或者对某一事物的特点进行逐条列项说明,这类题目要看采分点去答,有几分答几点,或者2分答一点。概括类题目从原文中大多可以找到答案,如果没有,也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稍加总结进行概括。

2.鉴赏类题型技巧

对于这类题目,答题时可以抓住主要的动词、形容词等富含意义的词语,然后用一些固定模板去作答,比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或者刻画了怎么样的心理描写以及反映了何种心情等,同时对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进行说明。

3.理解类题型技巧

如果考到对某句话或者某个词语的理解,就要根据上下文语义去判断,结合文章前后段落大意来理解,不能脱离文章去解释词语本身的含义。解释后还要说明原因,这类题型一般比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现代文阅读怎么提升效率

高考时间紧张,读现代文阅读一定要抓住重点信息,最好读一遍就能把文章主题和得分点都找出来。在读文章之前,首先浏览一下题目,画重点题眼,然后在读文章。读文章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看好标题,这里面考点信息最多;

二是看文章段落结构,重点读文章首尾段以及各段收尾句,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一篇文章大意;

三是注意留意描写语句以及人物刻画、对比的地方;

救命的海鸥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6

①在我12岁的时候,有一次跟着爷爷出海捕鱼。

②我们满载而归,可是在往回行驶的时候,我们的船撞上了一个暗礁,船也沉了下去,爷爷领着我游向了一个小岛礁。岛礁上歇着一只海鸥,当我们爬上岛礁时,它只是微微地往后退了退,并没有飞走。

③我们离海岸非常近,大约只有几百米,爷爷想要领着我游向海岸,不过爷爷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我们看见了附近的两条大鲨鱼。爷爷告诉我,或许是我们船上的鱼把鲨鱼引了过来,也或许它们本来就生活在这里。它们在附近游来游去,一直没有离去。海岸不远处有树林也有房子,我和爷爷就对着房子呼救,可是没人留意到我们。这片海岸都是乱石,没有码头也没有游客,我们靠岸的码头也不在这里——爷爷只是为图方便才想要从这里穿行。

④整整两天,鲨鱼没有离开,那只海鸥也没有离开。我们什么也没吃,又饿又渴。后来一只螃蟹来到了岛礁上,爷爷把它捉住了,然后把它掰成了两半,虽然是生的,很难吃,但我们还是把它吃了下去。当我手上还剩最后一只蟹腿的时候,我把它递给了那只海鸥,它慢慢地靠近过来。爷爷看了看它说:“难怪它一直停在这里,原来它的翅膀脱臼了,我想我能够捉住它,至少……我们能多点食物,不会马上饿死。”

⑤我也留意到了那只海鸥的翅膀,有一块高高隆起的地方,那应该就是它的翅膀骨头。“它真可怜!”我说。

⑥这时,爷爷已经伸手捉住了它,他摸了摸海鸥的翅膀,告诉我他没有说错,它的翅膀骨头脱臼了。就在爷爷打算拧断它的脖子时,我急忙阻止他说:“爷爷,你可以治好它的翅膀吗?”

⑦“治好它的翅膀?”爷爷问我。

⑧我点点头,爷爷迟疑了一下,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兴奋地把海鸡给我,急忙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湿漉漉的钱和半支记账用的铅笔。他把这些钱拿在手上使劲甩,大约一个小时后,钱终于干了,爷爷用铅笔在每一张钱上都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被困在迪拉德海岸附近的岛礁上,我们被鲨鱼围困,请救救我们。”

⑨爷爷撕下了衣服的一条布料,他把这些钱绑在了海鸥的腿上。爷爷这才从我怀里抱走海鸥,他捏了捏它的翅膀,稍一用力,海鸥一阵长叫,爷爷告诉我他已经把海鸥的翅膀骨头接上去了。然后爷爷把海鸥往空中一抛,它在我们的头顶盘旋了很久,最终飞走了。

⑩我们祈祷着有人会看见它脚上的钱,会有人来救我们。但是一连两天,什么人也没有出现。我们躺在岛礁上,都以为自己会死在这里。到了第三天中午,我们终于听到了马达声,接着我们远远地看到了一艘船向我们驶来……我们终于得救了!

11船上的人给我们食物和水,告诉我们今天早上,有人在自家的院墙上看到一只海鸥,它的腿上绑着钱。那个人就把这海鸥捉住了,把钱取下来后才看到了上面的字,所以连忙通知了他们。“是这只海鸥救了你们呀,如果不是它,根本就不会有人知道你们被困在这里。”船上的人这样说。

12几天后,爷爷买了很多菜回来,请他们到家里来吃烤肉。聚餐结束后,爷爷悄悄地告诉我,真正救了我们的不是他们,也不是海鸥,而是我,是我的爱心救了我们。“如果当时你没有阻止我杀死那只海鸥,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这个唯一可能使我们获救的机会!”爷爷说。

13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善良是可以救命的。此后,我一直都以最大的善心去对待别人,虽然我并不能当即就收获回报,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回报着我,并使我感受到快乐……

1. 请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概括填空。

出海捕鱼,触礁被困→呼救无果,面临绝境→(1)_________→(2)_________

2. 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就在爷爷打算拧断它的脖子时,我急忙阻止说:“爷爷,你可以治好它的翅膀吗?”(体会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作用)

(2)爷爷迟疑了一下,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兴奋地把海鸥递给我,急忙从口袋里掏岀几张皱巴巴湿漉漉的钱和半支记账用的铅笔。(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3. 第⑤段中“我”为什么说“它真可怜”?

4 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1). (1)救治海鸥,送信求援。 (2). (2)最终获救,善心得到回报。

2. (1)加点词写出我急于阻止爷爷杀生,突出了“我”心地善良,对生命充满关爱之情。(2)句子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爷爷受到我的启发想出了获救方法时的激动喜悦之情。

3 一是同情海鸥因翅膀骨头脱臼无法飞翔,二是想到海鸥很快就要被爷爷杀死成为我们的食物。

4 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了善良可以救命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内容上看,阐明了善良的意义,引导人们要以最大的善心对待别人,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阅读理解题解题方法

1、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2、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说明文阅读如何把握说明对象

所谓特征,就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的不同点。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在弄清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根据文章内容,找出事物的特征。例如绵阳中考题《令人惊叹的细胞》是这样考查的“本文介绍了细胞的哪些特征?请分条概括。” 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中间部分(2)(3)(4)(5)四段各说明了细胞的一种特征,概括这四段的大意即可得到问题的答案。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看题目;(2)看段首;(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其次须通读全文,了解重要信息。再次要掌握一定的概括方法,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一般要围绕三个问题来进行:(1)、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的?(2)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3)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的?概括方法可用公式“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如文中有说明特征的中心句可直接用中心句。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部份分别说明。或列点说明某一对象的特征,概括时不可以偏概全。

说明对象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说明实体事物的文章,称为事物说明文,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类是说明抽象事理的文章,称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要明确一篇文章的说明对象,首先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弄清它属于哪一类说明文,就可以基本判定文章的写作对象。

湖底的书香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7

1. 文体教学在文本阅读能力培养中的位置

在课程改革中, 现代文考查力度的加大, 引发了广大教师对现代文阅读教学与评价研究的极大热情, 也引起了中考命题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总的来看, 现代文阅读教学与评价的思路对阅读教学的导向已越来越明确, 关于文体教学的基本观点是:文体是形式, 不是核心, 不能用文体来肢解和约束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钳制学生的思想。阅读教学评价走上了逐渐突出语文阅读能力的考核, 淡化文体特点考查的去文体化道路。当前, 各研究领域都在这种趋势下展开积极有效的思考。研究学科教学论的专家们将现代文阅读概括为:感知认读能力、整体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记忆能力、迁移能力以及速读能力等能力构成。而全国各地出台的《中考说明》多将之概括为:整体感知、词句理解、理清思路、体验感悟、鉴赏评价等考查内容。也有学者将之提炼为三种核心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以上从现代文阅读能力点上来概括阅读教学和评价的思路反映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也为中考命题人提供了命题理论支持, 为语文阅读教学做了引导, 还原了阅读教学本位的方针。

从概括阅读教学和评价的能力点上来看, 尽管不同的研究层面说法不一, 但实质并无区别。总的来看都是尊重和理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 不再把文体知识点作为教学和考查的内容。阅读教学突出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主张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把文本研读的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评价上强调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由此看来, 淡化文体这种阅读教学趋势已把语文阅读教学与评价更多地带到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来, 引导紧紧扣住文体的教学和评价不放的思路发生变革。然而这种导向也为我们教学和研究带来了不少困惑, 引起了一些观念上的偏差。实际上, “去文体化”并没有否定文体教学, 我们要正确理解“淡化文体教学”这种阅读教学与评价的趋势实质上是针对以往文体教学超过了应有的“度”而提出来的一个缓解行为策略, 可以认为“淡化文体教学”就是不要过于强化文体教学。如果按照这种趋势来构建语文阅读教学, 现代文阅读的走势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原来必然要考查的那些文体方面的知识全都替换成了语言理解或欣赏评价的内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则突出对作品阅读的概括、分析和鉴别, 教者自然不必过于关注文体, 学生也不必过于担心文体知识的不足, 只须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联系起来, 对作品的语言、内容、内涵、情感进行解读即可达到阅读的目标。

2. 去文体化的趋势在阅读教学评价中的体现

纵观课程改革, 中考命题技术对于现代文阅读的把握, 体现出更加注重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人文性, 在全面考查阅读能力的同时逐步体现出重视理解探究、迁移拓展能力的考查特色。在材料的选择上更加注重材料自身的熏陶感染功能, 突出材料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 体现价值观导向。不少地区的中考命题在选文上打破了过去三种文体的考查格局, 把选材指向材料自身的语言水平和文化底蕴, 淡化文体的鲜明倾向, 实质上是打破了以往现代文阅读记忆性考查的偏向, 走上了提升阅读品质的教学与评价的道路。

2005年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课题评价组和教育部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项目组联合推出的《中考命题指导·语文》中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中考现代文阅读部分试题进行评析时指出:选文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导向, 注重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把握, 注重考查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试题突出文化性和语文特色。在选文上提出题材、体裁丰富多样和难易适度等方面体现了《课标》的要求, 在材料的整体把握上指出命题在不肢解文章的前提下着重考查了学生对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能力, 综合考查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这些观点和意见已比较清楚地阐释了“去文体化”的概念。

2005年以来, 江苏省淮安市的中考语文命题依据教育部的中考指导意见, 把握“去文体化”的趋势, 较好地引导了语文阅读教学与评价工作。要求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能做到了解叙述 (记叙) 、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五种表达方式, 能初步体会运用表达方式、论证方法、说明方法、修辞方法对于文章思想与情感等表达的意义和作用。在中考说明中还特别注明:了解表达方式、论证方法、说明方法、修辞方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达成阅读目标, 明确中考命题不涉及表达方式、论证方法、说明方法、修辞方法等辨别性考查题。现代文考试内容中要求:能品味重要词语和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能找出并正确理解文中的关键性语句;能初步把握文段内部或文段之间的内容和结构的联系;把握文段的思路和中心意思;能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或思想感情;能用准确简明的文字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等。除此以外还对文学欣赏提出了具体要求:初步感悟作品中重点内容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等的有益启示;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与生活实际, 品味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如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人的情境或形象等, 并能以简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阅读体验;能对作品中的景物、人物、情节、环境、思想、感情和语言等内容进行初步赏析并作出自己的个性化评价。这些要求与教育部2005年命题指导意见和江苏省2008年八年级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学业水平测试对情境和能力两个方面的要求:测试情境 (为获得文学体验的阅读、为获取信息的阅读、为完成任务的阅读) 、测试能力 (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整体感知、做出评价) 。

这样看来, “去文体化”, 应该不是不要文体, 不学文体知识, 而是文体不能“偏废”只能“淡化”。“淡化文体”只是相对于过去的重文体知识而言的一种矫正行为, 不是全盘否定。阅读文本时, 只有根据不同的题材、体裁灵活地选择解读方法, 才更有助于学生准确透彻地剖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布局谋篇和感情的表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课题评价组、教育部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项目组《中考命题指导·新课程新中考语文分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2].刘芳《中学语文教学淡化文体应把握的尺度》,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中教研究) , 2007年5~6月。

高傲的天鹅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8

一条小河边住着一只河狐。

它有一个漂亮的茅屋和一身光滑的皮毛。这身皮毛,可以保护身体不受水的浸入,也可以抵御严冬的寒冷。

然而最有用的还是它那对灵敏的耳朵。小鱼的游水声,树叶的落地声——所有细微的声音,它都能听得一清二楚。可是,它的视力却很差,只能看清楚很近很近的东西。

小河通向森林,流进一片湖,湖里来了一只天鹅。它很漂亮,也很骄傲,看见别的伙伴或朋友时,连声“您好”也不说。它游出湖面到了小河上游,就远远看见了河狐,但它装做没有看见的样子,高傲地游到了河狐跟前。

河狐忙停下手里的活向天鹅问好:“亲爱的天鹅,您好啊!”

天鹅高昂着头,嘲弄它说:“河狐,你视力差极了,人们只要抬抬手,你就会乖乖地当靶瞄了!而我呢?哈哈哈……”

河狐答道:“是啊,您的视力真好。我要有您这视力,那可太好了!哎呀,您听是什么声音?”

“声音?”天鹅望望四周,一条小河从眼前流过,两岸到处是盘根错节的树丛和叶绿花红的枝条。它喊道:“啊,多寂静的森林呀!”

河狐紧张地说:“怎么,您还没有听到水声?”

“那么祝您幸运!”河狐说完钻进了水里。

这时,水平线上突然出现了一条小船,船上猎人的枪口瞄准了天鹅,只听“砰”的一声,天鹅即刻坠入水里。

1.把句中加粗的词换成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

①然而最有用的还是它那对灵敏的耳朵。( )

②所有细微的声音,它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

③天鹅高昂着头,嘲弄它说:“河狐,你视力差极了……”( )

2.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表示数字的词,组成成语。

例:(一)清(二)楚

( )心( )意

( )面( )方

( )光( )色

( )上( )下

( )颜( )色

( )全( )美

3.短文中的这只天鹅是一只什么样的天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敏锐;②细小;③嘲笑

2略

3.一只很漂亮、也很骄傲的天鹅。

4略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一、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高考语文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二、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三、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四、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五、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词的知识点

1.定义:词由语素构成,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几个语素组合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2.词的分类:

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例如:表人或事物(学生,教室,书本,友谊);表时间(早晨,明天,季节);表方位(前面,东面,左边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的词。

例如:走,笑,支持,保卫,发展,扩大,提高,爱,喜欢,出现,使,鼓励,能够,肯,要,起来,进去,出来,是等。

(3)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

例如:美丽,迅速,明媚,激动,伟大,诚实,甜,高,圆,直等。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数词通常要跟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作句子成分。数量短语常常作定语或补语、状语。

(5)量词:表示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后同数词一起组成数量短语。

(6)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幸福的哲学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9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1.下列有美“幸福”的表述,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殷。

C.亚当·新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跟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C.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体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D.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仅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惑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

B.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C.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多元主体的现代文阅读评价法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现代文阅读,多元主体评价法

一、多元主体评价法的内容

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能力评价是以教师为主体, 评价主体是一元的, 忽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使学生处于被动的被评判地位, 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有效保护, 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评价持冷漠、应付心态。所以我们要提倡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教师评, 加强自评的指导, 在自评中学会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多元评价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 强调评价主体间的沟通协商, 鼓励评价主体和被评价者之间展开互动与合作。这样可使学生由被动受试者变成评价的主动参与者, 教师由评价的权威变成评价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家长由评价的旁观者变成评价的参与促进者。

1. 学生自评。

教学双方本应是教学中一组对等的主体, 他们不应该僵硬地分出谁主谁客。如果在阅读能力培养中, 人为地让学生处于客体的地位, 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不负责任的随意阅读态度。学生自评则肯定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学会反思, 从而发展自我内省智能, 逐步成长为一个自主和自立的学习者,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 学生互评。

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 他们之间是完全平等的, 而且由于知识结构、阅读环境等的一致性, 使他们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进行得更加顺利。互评, 可以让学生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 并学会尊重他人, 理解并欣赏他人, 更加清楚同伴和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学会信任、诚实、公正对己和对人。

3. 家长评。

家长评的最大优势在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了解, 家长和孩子日常相处, 对孩子性格和处事习惯极其了解。这样在阅读评价中, 家长不仅可以就文论文, 而且可以结合共同的生活经历给孩子以指导, 加深孩子的阅读体验, 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另外, 由于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是日常而琐碎的, 这时候的阅读又是轻松而没有明确任务的, 因而评价时更带有一种处世之道的传授和交流, 更能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完善孩子的人格。

二、多元主体评价法的特点

多元主体评价法是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纸质试题问答形式的限制, 多角度多方位的用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它的特点如下。

1. 机动性。

多元主体评价法突破了传统试卷的束缚, 所以这种评价方式无论是在评价时间还是评价地点上都有极大的机动性。只要产生阅读, 无论是学生是在教室还是在家里, 甚或是在路上, 都可以进行评价。而且谁都可以成为主体, 所以无论是上课时还是课堂后都可以进行, 是一种简便易操作的评价方式。

2. 随意性。

在这里, 阅读评价法中的随意性是指在突破纸质试卷的牢笼后, 评价不再以鲜红的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标准, 它的多主体性使评价不再围绕一个主题, 限定一个标准答案, 在统一的范畴进行条条框框的作答。因为不同的主体由于自身经历和知识构成等诸多因素的不同, 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是有不同的, 这样的阅读评价可以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共鸣, 它这种对外显示出的一种随意性, 使阅读变得平民化, 具有一种亲和力, 使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素养的培养, 而不是技能的训练, 少了试卷的压迫感, 从而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3. 反馈及时性。

作为一种机动性很强的阅读评价方式, 多元主体随时随地都可以对阅读能力进行评价, 所以它的反馈也几乎不受限制, 可以使反馈遍布于整个阅读过程。这样学生可以随时根据反馈的情况调整自己的阅读, 使阅读不再是一种茫然的无目的的横冲直撞, 像一只待宰的羔羊似的等待最后的宣判。这种反馈的及时性, 让评价成为沟通交流的方式, 而不再是阅读的粗暴的终结者。

三、多元主体评价法实施的前提

很多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实行一言堂,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采取一刀切,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教师都是教学和评价的主角,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者:其一是长久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 有些教师认为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 和学生交流会给学生以冒犯自己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评价会让学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产生怀疑, 进而藐视教师, 最终会导致师道尊严尽失。其二是基于成年人对少年人的一种爱护, 但这种爱护是一种过分的保护, 其外在表现为一种对学生能力的不信任, 总是把学生的能力和自己的能力放在同一天平上进行衡量, 然后总能找出学生的不足, 最后的结果就是教师包办教学上的一切活动。而这一切都是多元主体评价法实施重大阻碍, 所以我们要实施多元主体评价法, 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 认识到师生之间的平等。

这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增强,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赏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 它是保证激励性原则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师生平等既是学生渴望的, 也是好多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但由于我们国家两千多年延续的教育观念, 所谓的师道尊严, 使我们的教育中老师总是高高在上, 不苟言笑, 即便有一些年轻教师想用现代的教学理念和学生打成一片平等相处, 身边总有老教师语重心长地指点你:要有威严才能树立威信。似乎教师的威信是靠高高在上, 用一种俯视的姿态面对学生, 而学生则谦卑地匍匐在老师的脚下获得的。在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下产生的教学, 它是无法让学生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 老师要放下师道尊严, 走到学生中去, 以一种平等平和的姿态和学生一起交流阅读体验。

在教师和学生这一组关系中, 通常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当教师放下了所谓的师道尊严, 为学生构建了平等的交流平台, 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才会有一种安全感才会充满信心, 思维才会活跃, 才会向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亲其师, 信其道。只有在这种情境之下的评价, 才会让学生感到真诚而有价值。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 对学生报以充分的信任。

高中生是正处于叛逆期的一个十分敏感的群体, 教师必须从心里相信学生,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证明, 教师给学生自信, 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 信度越大, 成就越高。陶行知先生也曾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这就需要我们恰当地评价。而这种评价不仅仅是就某篇文章, 某个知识点的就事论事, 而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有很强的能力, 而且具备很大的潜能, 自己一定会成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真诚地赏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尊重学生各种各样的答案, 要知道阅读能力是一种个体体验, 不要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粗暴地把学生“一棍子打死”。只有我们对学生的答案加以肯定, 并循循善诱之, 长此以往, 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一定会有大的提高。

四、多元主体评价法在实践中运用

多元主体评价法是一种简便易操作的阅读评价法, 它的简便性使它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 而且, 这种多元主体不是单一的, 我们在使用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法时还可以以此为基础让学生互评, 然后让家长再评, 甚至以公告栏或网络的形式把学生的阅读体验阅读能力推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去。

例如讲授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文《一个人的遭遇》, 这篇文章是前苏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的作品, 篇幅很长,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 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于是评价方法显得至为重要。我就尝试着用多元主体评价法来进行教学。

上课之前我请学生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 并抛出一个问题:文中有哪些看似矛盾的情节?请你就其中某一方面进行探讨。这是阅读的初体验, 很多同学仅仅是基于一种对文本文字的一种粗略的了解, 所以他们的答案颇有些奇怪———有的同学提出孤儿凡尼亚和“我”年龄相差太大, 应该叫“我”爷爷而不是爸爸;“我”在战俘营应该被敌军杀死才对, 不会这么容易就逃了出来, 等等。对此, 我没有评价, 而是给学生们介绍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背景知识和肖洛霍夫及他的战争创伤论, 然后请同学再结合一系列的知识再读文章, 并对自己之前的理解进行评价和修正。接着把自评修正后的成果以小纸条的方式投影展示给所有同学, 这时候教师要凸显自身的引导作用, 我把学生的回答整理成五个问题: (1) 标题是《一个人的遭遇》, 但文中主人公不止一个。 (2) 第二段说自己像个小孩儿那样好吹牛, 第七段又说自己常常做老头儿的梦。 (3) 自己的妻子儿女死了没有流泪, 可是和万尼亚对话后, 眼泪怎么也忍不住了。 (4) “我”有了新儿子应该是一个精神转机, 可是此前长做美梦的他, 反而常常做起了噩梦。 (5) “我”如此爱万尼亚, 可是给他买衣服为什么如此马虎?这些问题便于学生集中进行互评。这时候课堂上的气氛空前活跃, 学生们体会到了自身的活动主体地位, 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课结束之后, 我请同学们把自己的阅读结果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保存下来, 并把这些文章放到班级的网页上, 请社会参与进我们的阅读评价中, 这时候每一篇读书笔记后面的“脚印”数和回帖数则是最好的社会评价。这样, 学生自己、教师、学生之间、社会各个主体在阅读评价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能动性, 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 长此以往, 阅读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再有一例,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修》中的课文《我的母亲》, 这是胡适先生怀念自己母亲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并不在于文字而是一种情感。所以在教授这篇文章时, 我没有直接评价学生的阅读问题, 而是请同学们写了一封《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然后寄回家。据说很多家长接信后都哭了, 并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这就是家长评价在阅读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显现。

五、使用多元主体评价法应注意的问题

多元主体评价法作为一种较新的阅读能力评价方法, 我们在具体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所谓的多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教师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由于自身经历和知识的局限, 在阅读评价时往往会不够客观全面, 这时候教师不能听之任之, 而是要积极引导、点拨。不能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 然后老师不闻不问, 甚至一走了之。在这里,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削弱, 而应大大加强, 因为原来的评价机制中教师是显性的, 直接作用于课堂阅读评价中, 而多元主体评价法中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 但绝不能消失, 这需要的就是更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评价主导能力。同样, 家长和社会由于专业方向和专业程度的不同, 他们在评价的度上会有欠缺, 这时候, 也需要教师再适当地回评。

2. 这种多元是一个立体结构。

它不是非此即彼的, 也就是说, 当我们在对一篇文章进行评价时, 可以由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先后共同参与,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自评进行评价, 学生可以对教师的评价再评价, 甚至家长可以对教师和学生的阅读评价作再评价。而且, 它也可以是多个主体同时进行评价, 然后根据评价情况进行整合、反馈。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主编.新课程新理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55-200.

[2]加德纳.多元智能.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

[3]许维新, 郭光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 (第2版) .科学出版社, 2009-03-12.

[4]余文森, 陈列.课堂教学评价体系[J].中小学管理, 1991, (3) .

[5]徐岩, 丁朝蓬.建立学业评价标准促进课程教学改革[J], 课程、教材、教法, 2009, VOL29, (12) .

《集邮的魅力》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集邮的魅力

邮票,多么普通又多么神奇:它捧出山川河流、太空星际;它献来奇花异兽、万国情趣;它赞美各式各样的英雄;它向孩子们讲述童话的乐趣……

政治家说:“邮票是国家的名片,用它自我介绍,更富有诗意,更具有时代意义。”

历史学家说:“邮票是人类文明的传记,波澜壮阔的历史重现在方寸之地。”

科学家说:“邮票是形象的百科全书,宇宙万物无不和它发生联系。”

艺术家说:“邮票是袖珍的文化宝库,它收藏了数不尽的艺术画卷和音乐戏剧。”

教育家说:“邮票是无言的老师,观赏它可以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对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外交家说:“邮票是增进了解的使者,它传递友谊,颂扬正义。”

集邮家说:“我好像一只蜜蜂,在邮票王国不停地采集、寻觅。邮票是花粉,邮集才是蜜,和它们相识越久越难分离。”

邮票算不上什么宏伟巨作。比之音乐,它是轻音乐;比之诗歌,它是国风小调。但你在工作之余随意翻翻,胸怀为之舒畅、性灵为之陶冶。

音乐给人沉思,绘画给人开阔,体育给人振奋,诗歌给人想像,而集邮兼而有之。邮票艺术是综合艺术,欣赏者通过含英咀华,反复体味,才会领略其中的奥妙。∥

集邮活动近似搜集古玩、字画、图书等文化活动,但又不同于这些活动,它的意义远超出这些活动之上。一张邮票上的小小图案,可以提供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政治、科技、文化的缩影。集邮教人以历史与地理;集邮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集邮使人保持热情;集邮使身世各异的人共享乐趣。

邮票作为邮资凭证也许会在今后消失,但是集邮活动却永远不会结束。集邮者永远有交不完的`朋友,因为爱好是通向“友谊”的金桥!

1.读短文,补充词语。

( )花( )兽 ( )( )壮阔

( )移( )化 ( )( )巨作

( )英( )华 ( )( )有之

2.填空。

在政治家看来,邮票是名片;历史学家看来,邮票是________;科学家看来,邮票是________________;艺术家看来,邮票是________________;教育家看来,邮票是________;外交家看来,邮票是________。

3.本文已用“∥”划为两个部分,请你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找一找,集邮有哪些好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奇异 波澜 潜默 宏伟 含咀 兼而

2.传记 百科全书 文化宝库 老师 使者

3.第一部分:写邮票的功用。

第二部分:写集邮的好处。

4.教人历史与地理,给人消遣和享受,使人保持热情,身世各异的人共享乐趣,建立友谊的金桥。

《美丽的小院》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2

我家有个小院,小院里有花圃有果园,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还能吃到新鲜的水果。

春天,春姑娘带着希望的种子来到了人间。小院里,春意盎然。桃树褐色的枝干向四面伸展,上面布满了粉红色的桃花。没有开放的花骨朵紧裹着身子,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躲在翠绿色的叶子中不敢出来。一阵微风吹过,盛开的桃花则像一群穿着纱裙,亭亭玉立的少女在绿色的舞台上翩翩起舞。不时还有一阵阵幽香随风飘来,使人神清气爽。洁白无瑕的梨花已经迫不及待地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丽了!稍远点的几株白玉兰也开花了。当微风吹过,花儿总会摇摆着柔嫩的身躯,向人们招手,似乎在说:“欢迎参观美丽的小院!”一簇簇小草顶破泥土,悄悄地站在地面上。一大片一大片的,好像一条美丽的绿毯,毛茸茸的,让人不忍踩踏。

炎炎夏日,小院里又是另一番绚丽的景象。桃子挂满枝头,让人看了直流口水。小院的草坪上,五颜六色的花儿竞相开放,红的,白的,紫的,蓝的……像个美丽的大花园,引来一只只蜜蜂蝴蝶上下飞舞,显得非常热闹。孩子们在高高的葡萄架下捉迷藏,大人们在这里下棋、看报、乘凉、休息,非常惬意。

金秋时节,凉风习习,小院一片丰收的景象。柿子树上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十分惹人喜爱。枫叶红了,把自己最美的颜色展现出来,让人们欣赏。一大串一大串紫红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不时发出醉人的香味。院子东面几棵高大的白杨,像巨人一样守卫着小院。

冬季到了,小院一片银装素裹,好像是童话世界中的宫殿一样。院中的梅花在雪中怒放,散发出一阵又一阵迷人的清香,为小院增添了最美的色彩。

小院以它独特的美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爱我的小院!

1.短文有( )个自然段。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到文前的`横线上。

2.认真读句子,给合适的说法打“√”。

“一大串一大串紫红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不时发出醉人的香味。”这句话写了:

(1)葡萄长得多,有时香味会使人像喝醉酒一样糊里糊涂。( )

(2)葡萄不但长得多,而且香味使人陶醉。( )

(3)葡萄成熟了,很可爱。( )

3.根据短文填写词语。

紫红色的( ) 高高的( ) 醉人的( ) 高大的( )

4.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 )的梨花 ( )的绿毯 ( )的少女 ( )的葡萄

5.用“____”画出一个打比方的句子。

6.这篇短文是按________顺序写的,先后写了小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其中写得最详细的是第________自然段,写了小院________的美景。

参考答案:

1.6 美丽的小院

2.(2)√ (3)√

3.葡萄 葡萄架 香味 白杨

4.洁白无瑕 美丽 亭亭玉立 紫红色

5.如:柿子树上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十分惹人喜爱。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 篇13

第一步, 纵观全文, 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标题、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 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把文章的主旨找到了, 理解了, 文章也就可以说读懂一半多了。例如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 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到“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烧, 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 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 那样永垂不朽。”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 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前苏联红军烈士最热烈最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正像那蜡烛一样燃烧, 永不熄灭。“母亲的眼泪”指老妇人以及千千万万被法西斯压迫的人们对为他们谋和平的红军战士的深深敬意和亲切的情意, 而“儿子的英勇”则指的是牺牲的红军战士和战斗在法西斯战线上的广大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永垂不朽”表达出两国军民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基础上的这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将永不磨灭, 永远流传下去。在文中作者用“蜡烛”为题, 寓意深刻, 我们理解这一寓意后再去看文章, 文章的中心主旨自然显而易见了。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阅读时要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 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例如朱自清的《背影》, 开篇就写到“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句话开篇点题, 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是这篇散文的“文眼”, 以下的回忆都是围绕这一句展开的。所以这句话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是理解文章的钥匙。题中应注意:不要急着去做题, 在进入题目之前, 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 作快速浏览, 摄取各段大概意思, 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 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 仔细阅读每句话, 揣摩、领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 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 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 尤其注意段首、段尾, 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 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 结构层次。心中要有文体意识, 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 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 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 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 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第二步, 认真审题, 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 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 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 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 把握题目要求, 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文章作者的话, 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 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 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 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 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 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 锁定答题区间, 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 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 准确抓住关键词句, 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 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第三步, 筛选组合, 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 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 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 问什么答什么, 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 因此, 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 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 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 有时要求综观全文,

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另外, 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 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 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 书面语的严谨典雅, 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

感悟, 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思想内容, 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 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上一篇:冯新柱案议案促改下一篇:承诺不工程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