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题研究报告

2024-05-23

微课题研究报告(共8篇)

微课题研究报告 篇1

案例一:

用真诚的关爱走进她的心

一、发现问题

新学期,学校安排我做四(3)班的副班主任。在与学生几天的接触中,我发现了一位姓李的女学生非常特殊:歪扭的小辫、羞涩的目光使小脸显得有些苍白,时而发呆撵头发、时而嘬手指,就是不和同学一起活动。有一次下课,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在教师外嬉戏、玩耍,只有她一个人静静地独坐在教室里,表情麻木,手里的笔在纸上画画写写,然后又把纸撕成碎片摆在桌面上,边摆边自言自语,叨唠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我走到李某的身边,问她怎么不与同学们一起玩耍,她说:“我喜欢一个人带着。”我的心一沉,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不应该像她这样。她为什么喜欢一个人独处,不愿意融入集体当中呢?随后的几天里,我加强了对李某的观察。通过细心观察我还发现,放学后,她独自一人低头匆匆回家,不与同学结伴;当她犯了错误时,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好生气,对某件事不满时总是自言自语,有时还摔书。她没有笑脸、没有朋友,“孤独”“忧郁”常伴随着她。

很显然,在这个班级里,李某是一个很孤僻的特殊孩子,为什么在她身上存在着这么多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打算去了解她,帮助她走出自我封闭的阴影,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二、了解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与家长、老师和学生的沟通,我了解到她孤僻性格形成的原因:一是家庭的生活环境封闭,父母与她缺乏交流和沟通;二是在学校,老师和同学常常忽视她。

没有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李某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很少有成功的体验,因而严重挫伤了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与同学交往时,她不懂得尊重他人,固执武断,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技巧,因此同学们很少和她一起交流,都远离她。由于自身的个性和坏脾气,她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经常独处,得不到同伴的安慰和鼓励,因此造成她对人对事都很冷漠。

三、采取措施

又一个新学期,学校安排我教该班的数学课,我打算借此机会做好转化李某的工作。我认为,只有学校与家庭配合,改善她与周围人的关系,尤其是她与亲人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让她感受到家庭和班集体的温暖,使她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她逐渐摆脱孤僻。,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给予她关爱与赏识

1、让家长与孩子谈“爱”,赏识孩子。

暑假里,我经常和李某的妈妈沟通,并要求李某的妈妈在新学期开始时,给孩子写新学期寄予----以书信的形式结合孩子的优点、特点、闪光点写一封赞扬信,并在信的结尾提出对孩子的希望,字里行间要体现父母对她的爱。

9月1日,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当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读李某妈妈写给她的信时,李某静静地听着,当我宣布这是她的爸爸、妈妈写给她的信时,她非常惊喜,激动地站起来,难得地说出了“谢谢爸爸、妈妈”这句话。同学们为她态度和情感上的转变热情地鼓起了掌,更为她发自内心的笑脸热情地鼓掌。紧接着,我拿出了早已为她准备好的笔记本送给她,让她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喜悦和进步。

新学期之初,她首先得到了来自父母、老师、同学们的关爱,使她从心理上开始亲近父母、老师和同学们。这种愉快的心情成为她快乐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2、让家长把时间留一点给她,并和她多交流

在我的指导下,李某的妈妈每天晚上和她交流学校里令她高兴的事,分享她的快乐。有时发现女儿心情不好,就主动问她是不是碰到了什么困难,然后认真地听她的诉说,并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在外出差,李某的妈妈会每天打电话和她交流,使她感受到妈妈在时刻关心她,使她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李某的爸爸负责她的学习,并针对她完成作业的情况写出鼓励性的评语,随时表扬她的进步,并辅导她解决不懂的问题。周末,有时父母带她外出散步、上街购物、去公园玩;有时爸爸陪她在小区的休闲广场打羽毛球、滑旱冰;有时妈妈带着她参加同事、朋友的聚会,让她与朋友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有时也会把同事、朋友的孩子请到家里来,让她体会交往的快乐,使她消除与人交往时胆怯、惧怕的心理,增加她交往的兴趣。

3、向家长推荐有益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书籍

为了帮助家长纠正对孩子的不良态度和错误的教育方法,更好地了解孩子、教育孩子,我特意向李某的父母推荐了孙云晓的《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和《情商》等刊物。

4、请李某和家长共同参加《学会欣赏别人》的心理教育活动

活动中,我有意识地让其他学生当着李某和其家长的面,以欣赏她的态度,真心发现和赞扬李某的优点„„听到同学们对自己的肯定后,她高兴地站起来说了声“谢谢同学们”。这时,有一位同学说:“你进步了,大家都知道这是赵老师的功劳,你应该谢谢赵老师。”她深深地向我鞠了一个躬。她的妈妈由衷地说出了:“欣赏孩子、关心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真是太重要了!”

从此,李某的父母会花更多的时间和她聊天,从中获悉和了解她在生活与学习中的很多想法和感受,并以这种轻松愉快的沟通方式增添了与女儿之间的默契和理解。另外,李某的妈妈也在有意识地培养她的自信心,让她先悦纳自己,然后再去悦纳他人。

(二)教师随时关心她,给予她热情的关怀和耐心的指导

1、主动接近李某,与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感情交流

对于李某这样的学生,唯有与她成为知心朋友,了解她的所思所想,请听她的心声,解开她的心结,才能更好地使她远离孤僻,走出孤独。

刚开始和她单独聊天时,我先从她的家庭生活谈起,让她觉得我就是她家中的一个长辈,是值得信赖的。几次聊天后,由我问她变成了她主动找话题和我聊,我们之间没有了距离,她终于愿意向我吐露心声。以后,我们的谈话更频繁,话题也从家常转向了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2、在学习上多关心、多帮助

李某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差,长期以来,她一直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有不懂的问题也不愿意问老师和同学。因为学习落后,她很自卑,这也影响了她平时和同学主动交流。于是我决定在学习方面多帮助她,让她从新获得学习的兴趣,找回学习的信心。课上,我有意识地多给她机会,鼓励她发言。课后适时地对她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她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

3、以平和、欣赏的教育心态对待她

平时我细心捕捉她身上的闪光点,优点适当放大,像做广告一样让同学们都知道。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由衷的赞许,甚至一个默许的眼神,都会使她感到一种爱的鼓舞、一种情感的交融。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无论书面作业还是课上发言,只要她有一点点细小的进步、变化,都会得到及时的鼓励、表扬。家长也按照我的指导,对李某的学习进行检查和评价,并时常给予书面表扬。李某开始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赏识,学习态度逐渐有所转变。学期末,她获得了校级进步生的奖状。

4、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

由于她缺乏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分享他人的喜怒哀乐,因而就形成了对他人冷漠的情感,不懂得宽容他人,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技巧。针对这一情况,我一方面告诉她要敢于与他人交往,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同时要有与人成为朋友的愿望;另一方面帮助她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让她从交往中感受到友谊的温暖,享受到集体活动中的乐趣。

在她生日的时候,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为她制作了一张特大号的生日贺卡,卡片上写满了对她的祝福与寄语„„。

她从同学们手中接过贺卡,激动地说:“谢谢老师和同学们,我要和你们成为朋友,这张贺卡我要一直珍藏。”

四、李某的改变 通过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发觉李某开始敞开心扉,能和老师交流心理感受了。作业很快就能完成,改错也及时,学习很主动,始终处于心情愉悦的学习状态。她的妈妈看到了她的变化,在新年之际给她写了第二封信。

新年的第二天,她给我写了一封短信,当她笑眯眯地将信递给我时,我觉得那不是一封信,而是孩子的一颗心。她在信中说到:“您是我的老师,您教我宽容,教我有爱心,叫我友谊,我觉得自己真的变了,变成了一个阳光少年。我之所以能变成这样,都是您的功劳。老师,您真棒!

五、反思和讨论

经过半年的跟中研究,我感到李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的脸上经常浮现出笑容,能把心里话向老师、家长诉说,遇到问题能寻求帮助,能够帮助集体做事,能够和部分同学后好相处,有了自己的朋友。这些变化都说明了我在不如便李某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是成功的。

首先,她的这些变化源于教师与她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眼里,没有问题学生,只有学生的问题。我尊重她,宽容地对待她的一切,包括她的缺点。另外,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多与她谈心,为她创造成功的机会,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使她在集体氛围中不断克服交往的恐惧。其次,由于我充分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获得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才能获得有效的解决。

然而,李某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比如,有时她在与人交往中还是不能为他人着想,对有些事情的看法很偏激、比较固执。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努力。李某在今后还会有所反复,因此仍需要继续对她给予关注,不断根据实践中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让李某摆脱孤僻的心理。

(作者:赵学文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

【案例分析】

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一个性格孤僻、远离同伴、郁郁寡欢的学生引起了赵老师的关注。通过多方面的调查,赵老师找到了该生性格和行为形成的原因,从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赵老师让家长学会赏识孩子,加强和孩子的沟通;其次,赵老师不断地鼓励和帮助该生,和她建立了亲密的师生关系,同时想方设法让她回到同学中间,感受集体的温暖,最终使该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整个行动研究的过程非常清楚、规范,行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赵老师对这次行动研究进行了反思,既指出了研究的成功之处,同时也看到了不足。然而,赵老师的反思局限于整个事件的分析,缺乏对自身的观念和行为变化的深入探讨。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的角色和任务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教师有何挑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将行动研究引向深入。

-----案例来自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 申继亮主编

案例二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的实施

一、发现和界定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人性的尊重,既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也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照自己的语文教学,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的课堂上,学生还只是唯唯诺诺的附和者,他们不敢、不能、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抑或根本没有自己的观点可表达,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缺少个性色彩,他们习惯于顺着他人的思路进行思维,尤其是当某个学生的观点收到教师的肯定后,更是习惯于顺着这个思路去补充,而不是沿着自己独特的思路去思考。这种课堂显然不是个性化阅读的课堂。

这一问题的产生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上的绝对主导地位依然存在,缺乏对学生的尊重,有时习惯于寻求统一的答案。这反映出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认识还很肤浅,教师的观念还有有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而必然会导致学生个性的缺乏。另外,学生到了高年级以后,普遍存在着羞于表现的心理。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并逐步解决的问题。

“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别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个性化阅读”实现的前提是学生具有个性化思维能力,即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做阅读的主人。其次,教师要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调动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情感积累,体验情境、情感,深入理解文章蕴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在多边互动中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最后,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学生要学会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让语文课堂成为个体生命绽放异彩、彰显个性的舞台。

二、制定计划

针对以上问题及其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计划,以便逐渐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总体思路

先以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突破口,采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进一步形成个性化的体验能力。在此期间,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认识问题上能具有独特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提高了,以上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二)计划实施的步骤与时间安排

第一步:要让学生敢说、愿说。教师要进行反思,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内涵,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给予最大限度的尊重,使其放下包袱,大胆发言,发挥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三个星期的时间

第二步: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会说、善说的基础是能够独立思考,它需要学生必须具有个性化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极大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逐步形成个性化思维的能力。

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第三步:要让学生富有情感地学习语文。也就是要有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体验的多样性。

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第四步:要让学生体会得精彩、深刻。过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化认识能力得到提高。

这一过程伴随着实施过程的始终。整个研究过程历时一学期。

三、行动的实施

(一)激励赞许,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学生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会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他的个性化的思维和认识。他可以在进行思维时无需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自由”,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而不必在乎别人的压抑或讽刺。对个人的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慢促出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独到见解。那怕学生回答错了,也不轻易否定,而是从积极的角度去评判。为由如此,课堂上师生之间才会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会敞开心扉,从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二)发挥自主性,促进思维个性化

“自主”是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意义,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然而,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往往不敢或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习惯于顺着他人的思路去补充,而不是沿着自己的思路去思考。这种现象阻碍了个性化阅读的形成,因此培养思维的个性化是实现阅读个性化的前提。

1、自主画批,拓宽思路

要让学生拥有充足的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让语文课本成为学生阅读作品后尽情挥洒感受的园地。画批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画批,就怎么画批,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究,深层思考

文本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意思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前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互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因此必须对此进行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教师要善于抓住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多元、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3、自主表达,促进反思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理解—反应—综合四个阶段。这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还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因此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及时、不断地加以监控和调节,从而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有助于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可见,引导学生经常性地对自我认识进行反思,可以提高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互动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互动可以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有的善说、有的善画、有的善写、有的善读、有的善演;有的擅长形象思维、有的擅长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就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善于在多边互动中,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三)尊重差异性,促使体验个性化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题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的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题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对学生独特的体验抱有一颗宽容之心,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他们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形成。

(四)灵活评价,促进认识个性化

教师评价的实质就在于校正和激励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并通过教师的评价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一定的标准。“真理和谬误往往只相差一步”,教师如何使有偏差的独立见解完成这一步的跨越,从而解决阅读个性化与正确价值观的矛盾问题,就需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既保护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养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良好习惯。

1、利用反思,引导学生自己纠正认识的偏差

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

2、利用假设,引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在教授《李子核》一课时,教师在最后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假如你是妈妈、哥哥、姐姐、瓦尼亚,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这个开放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实现了对学生多向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培养阅读个性的目的。

3、利用辩论,促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认识

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分歧时,教师不要急于进行对与错的评判,而是应该把评判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使认识得到深化。

综上所述,阅读个性化是思维个性化、体验个性化和认识个性化的具体体现,需要有策略地逐步培养,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彰显个性的舞台,让生命的灵性在课堂上闪动。

四、行动后的反思

计划实施后,本班学生在语文课上的表现大为改观,以前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也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课下我曾与学生交流上语文课的感受,他们都普遍对语文课有着浓厚的兴趣,觉得在课堂上发言是对自己才华的一种展示,能够较好地回答问题很有成就感。在课堂上学生激情投入,大胆质疑,无论是朗读还是谈体会、谈认识都充满了个性化的思维、情感和认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得到了听课专家、校领导及老师们的肯定。

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一,学生在课堂上由于追求想法的新颖独特,追求质疑能力的展现,有时会偏离课堂、教材的主线而走上歧途,而此时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会对学生出现的这些现象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导致了浪费课堂时间、课堂效率低的不良后果。如何解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其二,学生在课堂上充满了个性化的表现,反映在其他方面有些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那怕别人的意见是对的。如何解决个性张扬与实事求是的矛盾统一?

这两个问题的出现是有一定原因的。从教师方面来分析,我认为主要是对学生的过分宽容,缺乏正面的、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师在提倡个性的同时,还要适度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懂得“独木不成林”的道理,让他们知道,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还要学会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机智不够,当学生误入歧途时,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技巧、方法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规,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我下一步进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的行动研究时亟待解决的。

(作者:蒋秀云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实验学校)

【案例分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蒋老师找到了一条很好的途径,即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针对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没有独立见解、缺乏表达的自信等问题,蒋老师通过行动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行动实施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新颖、独到,值得借鉴。她对行动研究结果的反思和讨论也比较深入,不仅发现了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而且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开展该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背后的理念是什么?它对学生的发展有何意义?“个性张扬”和“自以为是”的矛盾出现的真正根源在哪里?这些问题还值得我们做深入的思考。

微课题研究报告 篇2

一、微课题研究价值取向

课题指的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在有效资源中发现某个现象或某种问题后, 通过观察、调查、问卷、查资料等途径深入探究的过程, 就是在研究课题。微课题研究旨在倾听学生的美妙心声、尊重学生的行走方式、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有着很强的实效性。

1.倾听学生的美妙心声

桃灼叶蓁, 雏鸟啁啾。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想象的。课题研究着眼于学生能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 通过模拟科学研究的情境, 亲自实践, 获取直接经验, 需要小伙伴彼此了解, 相互欣赏, 密切配合。教师是参与者、指导者, 必须把角色定位在对学生的倾听与理解之上, 只有理解了学生, 呼应了学生的召唤, 才能绽放学生的个性之花。

2.尊重学生的行走方式

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在活动中寻找自身的价值所在。每一个环节都是自然生成的, 学生不需要围着老师转, 他们或被小伙伴的研究方式深深吸引, 或被自己的研究成果感到自豪, 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老师适时地指导下, 学生的行走方式得到充分尊重, 学生在实践中能体味到课题研究的艰辛, 个中的酸甜苦辣, 成为了学生无形的财富。

3.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以学生为本位, 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不二法门。学生是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相对独立的个体, 通过选择微型课题, 搜集资料, 实验操作, 调查统计等亲身实践, 获得对社会生活的直观感受。在研究过程中, 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了解研究对象, 其内心有属于学生的感动、诠释、情怀和梦想。我们应尊重学生原始的表达, 让其真情流露;应走进学生心灵世界, 像学生那样来感受世界和人生, 体会其精神需求, 能够体认学生心性、童年生活所具有的珍贵人生价值。

二、微课题研究结构形式

微课题研究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 以“选择课题———实践体验 ———合作探究 ———成果展示——评价反思”为结构形式, 是学生出于兴趣, 从现实生活中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和活动方式及成果展示方式并亲自体验和实践的一个完整活动过程。

1.自主选题, 发现问题

课题选择是学生进行微课题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本身就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都能得以调动和诱发。学生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都将经历思维的发散、流畅和聚敛的训练, 这恰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始点。微课题, 应小字当头, 生活中、社区里、校园内有很多细微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 例如, 枫叶为什么会变红?信鸽为什么能认识回家的路?小区的楼房有多高, 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课题来研究。

2.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课题研究要做的不是表面分小组、讨论研究方向、确定人员分工、落实研究方法等, 而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研究前, 小组要进行深入讨论, 搞清楚该课题应从哪几方面入手研究, 采用什么方法, 怎样分工, 分为几个阶段, 要做到心中有数, 思路清晰, 及时根据遇到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例如, 四年级某学习小组把小区内的园艺迷宫设施作为研究对象, 提出课题“园艺游戏”, 确定好研究方向后, 小伙伴们分工进行, 数次活动后, 小组成员们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 还懂得了遇到问题大家讨论解决, 团结一致出谋划策比一个人的力量大。

3.自主评价, 见证成长

微课题研究重点加强活动评价的实效。取题的契合度、规范的准确性、实际的实践性、结果的实效性是判断微型课题研究的质量的重要标准, 通过自评、互评和家长、指导老师的评价, 这些环节得以落到实处, 使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客观反思, 看到了自己及队员的长处和不足, 并在评价中受到鼓舞和锻炼, 积极开展课外延伸活动, 使整个研究设计活动有始无终, 并且会把这种对学习、探究的热情延续到今后各类学习中。

微课题研究及其学习方式 篇3

一、微课题研究价值取向

课题指的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在有效资源中发现某个现象或某种问题后,通过观察、调查、问卷、查资料等途径深入探究的过程,就是在研究课题。微课题研究旨在倾听学生的美妙心声、尊重学生的行走方式、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有着很强的实效性。

1.倾听学生的美妙心声

桃灼叶蓁,雏鸟啁啾。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想象的。课题研究着眼于学生能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通过模拟科学研究的情境,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需要小伙伴彼此了解,相互欣赏,密切配合。教师是参与者、指导者,必须把角色定位在对学生的倾听与理解之上,只有理解了学生,呼应了学生的召唤,才能绽放学生的个性之花。

2.尊重学生的行走方式

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活动中寻找自身的价值所在。每一个环节都是自然生成的,学生不需要围着老师转,他们或被小伙伴的研究方式深深吸引,或被自己的研究成果感到自豪,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老师适时地指导下,学生的行走方式得到充分尊重,学生在实践中能体味到课题研究的艰辛,个中的酸甜苦辣,成为了学生无形的财富。

3.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以学生为本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不二法门。学生是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相对独立的个体,通过选择微型课题,搜集资料,实验操作,调查统计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生活的直观感受。在研究过程中,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了解研究对象,其内心有属于学生的感动、诠释、情怀和梦想。我们应尊重学生原始的表达,让其真情流露;应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像学生那样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体会其精神需求,能够体认学生心性、童年生活所具有的珍贵人生价值。

二、微课题研究结构形式

微课题研究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以“选择课题——实践体验——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评价反思”为结构形式,是学生出于兴趣,从现实生活中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和活动方式及成果展示方式并亲自体验和实践的一个完整活动过程。

1.自主选题,发现问题

课题选择是学生进行微课题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本身就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都能得以调动和诱发。学生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都将经历思维的发散、流畅和聚敛的训练,这恰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始点。微课题,应小字当头,生活中、社区里、校园内有很多细微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例如,枫叶为什么会变红?信鸽为什么能认识回家的路?小区的楼房有多高,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课题来研究。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课题研究要做的不是表面分小组、讨论研究方向、确定人员分工、落实研究方法等,而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研究前,小组要进行深入讨论,搞清楚该课题应从哪几方面入手研究,采用什么方法,怎样分工,分为几个阶段,要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及时根据遇到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例如,四年级某学习小组把小区内的园艺迷宫设施作为研究对象,提出课题“园艺游戏”,确定好研究方向后,小伙伴们分工进行,数次活动后,小组成员们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还懂得了遇到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团结一致出谋划策比一个人的力量大。

3.自主评价,见证成长

微课题研究重点加强活动评价的实效。取题的契合度、规范的准确性、实际的实践性、结果的实效性是判断微型课题研究的质量的重要标准,通过自评、互评和家长、指导老师的评价,这些环节得以落到实处,使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客观反思,看到了自己及队员的长处和不足,并在评价中受到鼓舞和锻炼,积极开展课外延伸活动,使整个研究设计活动有始无终,并且会把这种对学习、探究的热情延续到今后各类学习中。

微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篇4

一、端正思想,勇于尝试,不断进取。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在我们学校尚属首次。因此在任务下达之初,大家都有一种畏难情绪。但我转念一想,这就和我们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样,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但摸着石头也完全有可能过河。就算只能取得点滴研究成果,其实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收获与提高。端正了思想,则充满了信心。所以我勇于申报了一个自己觉得既和实际教学联系紧密,同时又能对自己有所促进,又有一定研究实用价值的课题—指导学生怎样做好高中生物课笔记的研究。

当课题取得立项以后,我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导,集中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用勤奋认真、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去开展研究活动,以期取得哪怕只有一丝一毫的成果与进步。但当自己真正融入其中的时候,却又惊喜地发现: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卓有成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循序渐进。

在二零xx年第一学期初,课题申报立项以后,我首先对一些学生进行了了解,了解他们原先在生物这门课程中做笔记时的感受和困惑,听取他们关于生物课堂笔记的交流和建议,形成了问题分析材料。

对我校学生生物课程笔记的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我在开学初期,经过认真地考虑和准备,拿出了自己对本课题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为研究工作的具体开展指明了方向。

进入研究工作的实施阶段后,我紧紧围绕生物笔记“记什么?怎么记?怎么用?”开展研究,积极开动脑筋,采用多种形式新颖的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记笔记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在不断的练习中锻炼和提高自己记笔记的能力,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也为我的研究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让我能写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经验总结文章。

进入研究工作的总结阶段后,我结合自己摸索的一些方法,指导教学。在课堂中调整教学,更加注重板书设计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做好笔记的设计,引导学生做好笔记的规范,指导学生做好笔记的补充,检验自己所总结的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经过不断实践和论证,收集整理了学生生物课优秀笔记,装订成册,作为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最后,我撰写了课题的相关研究论文和总结体会,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开展个人课题的研究。

三、勤于耕耘,善于发现,颗粒归仓。

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努力,虽然没有取得值得炫耀的重大研究成果,但点点滴滴的收获却不断涌现。经过我的不断摸索和实践,学生记生物笔记能力得到了较大地提高,而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有了新的突破。我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发现,还撰写了几篇经验总结,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供同行们和其他社会人士交流斧正,以期通过交流不断完善和提高。

当然,由于是本人的初次研究,课题研究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不足,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说,研究的范围还不够全面,没有涉及到高三生物复习课的笔记方法的研究内容;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够科学,相关理论和方法还缺乏事实的支撑,甚至还没能取得像样的研究成果……但这一切都不能让我退缩,因为我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只要不断钻研,做到“教学相长”,自己的研究水平肯定会有很大提高的。

微课题研究培训心得体会 篇5

百里中小 刘炜

这次活动使我对课题研究方面有了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对今后我们进行教研课题的研究、选题等有了很大的帮助。

一、课题的选题:

(一)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就存在于实际的教育情境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关注实际教育情境。寻找具体问题。比如学生厌学,贪玩问题。很多老师被动应付,常常就事论事地对待这一问题,治标不治本,而有的老师能认真地加以研究,找到恰当的预防与疏导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做个有心人,时时留意发生变化的教育情境。

1、在与各科教师和班主任的交流中发现问题

在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中,可以发现自己未曾注意的问题,激发自己的研究意识。将这些问题作为小课题的研究来源。

2、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找到问题

我们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朋友,和学生时常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了解到学生喜欢什么,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会出现,这也可以作为教师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来源。

对教师来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可以为自己提供小课题的研究问题,这就是进行教育反思,反思每天当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应当注意的问题等。

(二)从值得研究的问题中找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中小学教师一般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选择哪一个作为自己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呢?应该筛选出那些影响面大,必须马上解决的问题作为小课题来进行研究。

二、小课题研究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是前提

教师的研究意识越强烈,就越有可能积极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如果教师缺乏研究意识,就会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有价值的问题熟视无睹,错失提升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深度和研究能力的大好时机。当然教师的研究意识并不会凭空而生,这除了教师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之外,还要使教师真正体验到小课题研究带来的自身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可适当鼓励,以激发教师进行研究。

(二)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是基础

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一个总感到有许多小课题需要研究,并能很好地进行研究的教师,往往是教育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教师。一个缺乏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师可能每节课一开始就检查作业、批斗学生,然后再讲课,学生没了兴致,学习毫无激情,学习成绩当然就会不佳。而这时教师又不能找不到问题所在,继续迁怒于学生,形成恶性循环。而如果教师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则会很快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找到解决的方法。

(三)小课题研究不宜追逐时尚一味跟风

进行小课题研究,切记不要追求时尚。合作学习热就搞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了又搞探究学习,这样很难达到做小课题研究的目的。一般来说,教师应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找到真正困扰教育教学提高的问题所在,寻找解决之策,以促进教学改进和学生发展。

三、撰写研究报告

撰写研究报告是研究性学习的总结。它是根据对课题的研究分析而提出的自己的一些论点和见解的体现和象征。

具体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1、标题 标题是对调查报告的高度概括,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基本要求是确切、简洁、醒目和避免雷同。调查报告的题目可直接揭示论点,也可点明论述范围。标题一般不要过长,太长的标题可分出副标题来。标题的构思十分重要,好的标题能引人入胜,能使人抓住调查报告的中心议题。

2、署名 署名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表明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代价;二是表示作者要对文章负责;三是便于同行或读者与作者联系。

3、建档归档 其作用一是体现自己的研究轨迹,能够证实研究。二是记录了我们的研究过程同时也规范了研究。三是便于同行们相互学习参考交流。

4、摘要 摘要是调查报告基本思想的缩影,是调查报告的简单介绍,是浓缩了的情报信息,目的是使其他人对全文有—个大致的了解。

6、关键词 关键词是指文章中最关键、起决定作用的词语。它是文章内容、观点、涉及的问题和类别等方面的标志和提示。一篇文章关键词的个数根据文章内容需要可多可少。

7、前言 前言亦称引言、引论、绪论、序论或导论,是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即开场白。主要内容是提出问题、明确中心论点或阐明研究的原因、目的和方法,或介绍研究的背景、范围及意义,以使其他人对论述的内容先有个概括的了解。

8、正文 正文又称本论,占调查报告的绝大篇幅。它是展开论题,对论点进行分析论证,以表达你的见解和研究成果的中心部分,占调查报告的绝大篇幅。正文的内容一般包括实验方法、理论依据、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等。一篇报告只有想法、主张是不行的,必须经过科学严密的论证,才能确认观点的合理性和真实性,才能使别人信服。因此,报告主题部分的论证是极为重要的。

9、结论 结论是调查报告的结束部分,即解决问题的部分,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整篇调查报告的归结。但不是实验结果的简单重复,而是经过综合分析,将各种数据材料连贯起来,思索判断,逻辑推理,形成总体论点。结论是去粗存精、由表及里、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规律,它与正文紧密衔接,与前言相呼应,使调查报告首尾呼应。它还要求结论写得措词严谨、准确、鲜明。

10、附录 各种调查表格、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等。就中学生的调查报告来说,必须具备题目、署名、前言、正文、结论和建议、附录这六个部分,其他不作统一要求。

七、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

将研究成果用于分享、发表、参加比赛等。

微课题研究报告 篇6

《高一英语的听力教学策略探究》微课题研究心得微型课题研究,也称微型科研,是指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梳理。

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课题,并展开扎实的研究。

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关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的细节。

研究内容是教学中碰到的真问题,小问题。

微型课题是以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

倡导每位教师问题即课题的意识,微型课题要求切口更小,选题更难,研究更实。

微型课题研究,步子小,易操作,理论水平不丰富的也可以做起来,非常合适我们一线教师。

我发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一定得投入、一定要学会通过问题研究给自己遇到的困惑找出路!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我学会了如何选题,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并分析问卷结果,我发现调查问卷能真实的反映学生当前的听力现状,比和学生谈心,面更广,更能反映问题。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遇到过困惑,如问卷中反映出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感谢英语组的老师给我了一些科学可行的建议,给我的整改措施提出问题并帮我一起解决。

并听我的课,给我忠实的建议,让我整改听力上课模式,让我的课题能顺利的进行下去。

学生的听力在一天天的改善中,感谢这次微课题,让我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都有了进一步提升。

微课题研究报告 篇7

近几年, 很多学校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一般采取“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分组方法。尽管进行分组的过程非常谨慎, 各种因素都考虑在内, 但往往还是由教师作最终决定, 许多学生对教师的决策很失望。学生因分组而产生的挫折感往往反映在课堂上, 课堂学习氛围变得不愉快, 学生甚至会在课堂上发生不当行为, 并且影响教师的课堂行为。

我们学校开展了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微课题研究, 在研究中, 我们为学生们提供了自主权, 让他们参与分组决策过程, 自我评估自己的数学水平, 选择相应版本的考试, 并对他们自己选择的后果负责。

二、理论背景

学生对自己的数学水平的感知能力源于多方面, 其中包括:动机、自我效能、自我调节和归因理论。

(一) 学生的成功归因。

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 得出归因的一些最基本的结论: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 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 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 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努力而成功, 体会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 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觉得也应受到鼓励。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 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应受到最高评价, 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应受到最低评价。

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中, 与我们的研究相关的两个是:内部与外部, 可控和无法控制。

(二) 数学的自我效能感。

学生的自我效能信念影响他们的选择和行为。班杜拉关于自我效能感的四个信息源, 与我们的研究相关的是过去的经验和心理状态。成功的经验往往会增加自我效能, 而持续的失败往往会削弱它。人们已经发现, 学生高水平的、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使他们完成学习任务更成功, 更有可能激发尝试困难任务的动机。学生自主选择分组及考试水平, 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三) 数学课堂氛围。

数学课堂氛围是指学生的整体行为。数学课堂可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可以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数学, 而消极情绪会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 甚至中断学习过程。

三、关于这项研究

(一) 研究的参与者。

我校九年级的46名学生参加了这项研究。一年的研究过程中组织了三次相关考试。46名学生参加了第一次考试, 44名学生参加了第二次考试, 40名学生参加了第三次考试。由于三次考试学生数量的减少, 我们关注从参与三次考试的40名学生中收集到的数据。

(二) 研究过程。

在学生进入九年级后, 他们的数学课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 但是学生的数学水平分级由他们自主决定, 分为A、B、C三个类别。在研究的一年中, 进行了三次研究性考试, 每次考试有A、B、C三个版本。学生在考试时, 如果觉得太难或者太简单, 可以要求临时更换已选版本。每次考试后学生被要求填写一份调查问卷, 以测试他们对自己数学能力的感知水平。

(三) 调查问卷。

每个调查问卷包括12个问题。问题1和2一般为选择及其原因, 如“你选择将自己分在哪个级别?为什么?”。问题3至6体现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 如“关于圆的知识, 设置你的掌握程度” (学生有几个选择范围) 。问题7至12体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识别他们的学习目标和描述他们的学习动机。除了学生回答的问卷, 研究数据也包括学生的三次考试成绩。

(四) 数据分析。

通过分析归纳问卷调查的前两个问题, 按以下深层原因来对学生的选择进行分类:外部因素、数学能力的自我认知、学习目标、精神动力。

1.外部因素。这一类学生的回答提到考试难度, 比如“考试题目很简单”“考题很难, 我没有足够的时间”。

2.数学能力的自我认知。这一类学生感知到自己的数学能力, 比如“我数学很好, 我认为我将取得较好成绩”和“我不太擅长数学”。

3.学习目标。这一类学生的回答中提到他们的学习目标:比如“我真正想要提高我的数学知识”和“我想上大学, 所以我需要擅长数学”。

4.精神动力。这一类学生提到了个人精神动机, 如“成功对我是非常重要的”和“我想成为课堂上的好学生”。

通过问题3至6, 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主要知识掌握水平;通过问题7至11, 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目标和问题;通过问题12, 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数学学习态度。我们比较所有上述结果, 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全貌。

四、结果与讨论

以下部分请参考前面所述的研究问题。

(一) 自主选择对考试水平的影响。

在第一次考试的时候, 46名参与学生中有30名学生选择了A级考试 (难度最高级) , 12名学生选择B级考试, 4名学生选择了C级。第二次考试时, A级考试减少到18人, B级考试18人, C级考试8人。第三次考试A级有13人, B级15人, C级12人。也就是说, 在第一次考试中, 大多数的研究参与者选择最难的版本, 几名参与者在经历了第一次考试之后退出了研究, 一半的学生选择降低自己的级别和考试版本, 最终学生们的选择级别分布, 完全符合教师当初所希望的分布人数。

三个级别的考试平均分, 从第一次考试到第三次考试, 都在提升, 如B级考试的平均分, 第一次为57.4分, 第二次为67.6分, 第三次为75分。学生考试版本的改变与他们的考试成绩有关, 他们认为自己将级别降低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有研究表明, 学生倾向于选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任务以避免不成功。

为了探索学生对自己数学水平的感知能力, 在问卷中我们要求他们将自己的数学水平归入以下范围:优秀、好、一般和较差。三次问卷结果表明, 尽管有不少学生从A级转到了B级, 但是认为自己“优秀”的学生数增加了, 而认为自己“较差”的学生数下降了。这和我们的预期很不一样。对这一现象的可能解释是:13名连续三次选择A级考试的学生, 原本的数学能力就比较高, 他们学习的动机是考试成绩的连续提高。那些降低考试版本的学生, 我们可以假设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并不是很高, 第一次考试时, 他们选择高一级的版本, 源于他们对成功的极度渴望或者说“野心”, 而在选择了高难度版本之后, 遇到了困难, 便改为选择更适合自己数学水平的版本。低难度版本的考试又重燃了他们的希望, 这正验证了班杜拉的理论, 成功的经验往往会增加自我效能, 而持续的失败往往会削弱它。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 可以让他们把自己排除在连续失败者之外。

(二) 学生中的两个“派别”。

我们把参与研究的学生分为两类, 坚持在高难度级别或中途提高自己级别的称为“内因派”, 降低自己级别的称为“外因派”。

关于“内因派”。这些学生在问卷调查中都认为自己是优秀的学生, 对自己的数学能力评价较高, 结合平时的数学课堂, 他们通常表现出对课堂的更大参与度, 学习更具持久性, 考试分数的逐次提高表明他们在三次考试中保持相同的版本是明智的。结合自我效能信念理论, 我们可以说“内因派”的自我效能信念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表现和他们的选择, 也培养了他们的目标。他们有坚实的目标, 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应对高难度版本的考试。因此, 尽管他们第一次考试没有得到高分, 但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成绩。根据归因理论, 我们可以这么说:这群学生把他们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为内部因素。

“内因派”中的部分学生也可称为“目标派”。第一次考试的得分较低, 但他们并没有降低版本, 相反, 为了实现目标, 他们投入更多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这些学生在平时的行为中, 往往先设定目标, 然后调整自己的行为去达成目标, 进而再设定新的目标。

关于“外因派”。根据归因理论, 我们可以这么说:这群学生把他们失败的原因归为外因, 考试分数低是因为考试难度太大了。

(三) 数学课堂的氛围。

数学课堂的氛围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很大的影响。过去, 在笔者参与的许多非正式谈话中, 学生表达了他们的不满, 分组学习中, 他们被分为不同的水平, 自己却没有任何决定权。他们的父母也抱怨老师不让孩子参加高级小组。这个微课题研究开展后, 让学生参与决策, 课堂氛围完全变了, 学生和家长更容易接受他们的数学水平分组, 因为这是他们的选择。事实上, 大多数的学生最终被放置在最适合他们水平的小组内。课题研究的过程帮助这些学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监测自己的学习。学生对于分组感到满意, 他们乐意营造积极的数学课堂氛围, 这有利于减轻学习压力, 激发学习兴趣, 他们的数学学习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结论对教师的启示

本次微课题研究只是对学生自主性研究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 只要给机会, 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认识能力都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逐步上升的三次考试成绩, 让教师也可以完全放心学生的选择。给予学生选择权, 正是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我们认为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将“选择权”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知识学习中提出探究的要求, 学生们的反应可能会与这里描述的情况类似。

最后我们认为,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注意和关注学生的需求, 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林钟敏·韦纳“归因理论”的原则和原因的结构[J].心理学动态, 1989 (01) .

[3]李黎.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J].湖南教育, 2001 (03) .

微课题研究报告 篇8

关键词:微课题;研究

G633.7

一、“物理微课题研究”活动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开展“物理微课题研究”活动,彻底改变了我们以往那种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为以“学生、活动、社会”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不是万能的圣人,有些学生提出的课题,令教师自叹不如,例如:“水流被空气粉碎现象研究”、“从空气中获取水的实验”、“河道弯曲研究”等课题,教师是很难提出如此巧妙的课题的。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活跃、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走下讲台的教师相形见绌。通过“物理微课题研究”活动,我们改变了对学生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从以前单方向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间的互动学习过程。

二、“物理微课题研究”活动培养了创新和实践能力

“物理微课题研究”不是无源之水,它的源头是物理课堂教学,在此基础上再发挥和发展。例如大多数同学参与的鸡蛋”系列实验研究活动,“鸡蛋撞地球”、“鸡蛋撞窗帘”、“能弹跳的鸡蛋”、“高空徒手接鸡蛋”实践活动是动量知识的应用,“鸡蛋顶撞实验”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知识的应用,“会直立的鸡蛋”是物体的平衡知识的应用,“悬浮在水中的鸡蛋”是浮力知识的应用,“广口瓶吞吐鸡蛋的实验”是气体知识的应用,“鸡蛋有多硬”、“生熟鸡蛋判断方法”是物理综合知识的应用。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了知识的内化、活化,实现了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

物理课堂教学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这样的培养方式是间接的。“物理微课题研究”这种基于问题形的活动方式,迫使学生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的基础的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物理学习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物理微课题研究”活动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⑴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晚自修时不知道怎样安排时间,作业也是教师布置多少做多少,遇到难题就回避,考试几次失利就灰心丧气。经过“物理小课题研究”活动,学生发现了物理学的趣味性、实用性、方法性和科学性,也从活动的成功中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在以后的学习中,表现得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而且,在课余也不再是无所事事,他们从关心卡通、游戏、明星变为关心科普知识、科技新闻、科学动态。

⑵从“机械学习”变为“探究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學生的学习资料是单一的教材和几套练习资料,进行机械式的思维训练。在“物理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形成研究报告。尽管他们的研究是相当肤浅的,但毕竟进行了系统性的科学探究。受此影响,我们发现学生手头多了些工具书,如《中国小百科全书》、《中国少年儿童百科丛书》、《中学科技百科辞典》等,他们已经对教材中相关的内容进行查证、研究。

⑶从“个体学习”变为“合作学习”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更多的表现为个体的、封闭的、排他的学习,表现为考试成绩的分分计较和同学间的竞争,女同学表现得尤其明显。在“物理小课题研究”活动中,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既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又有和谐的团结协作,相互交流信息、切磋技艺、分享资源,体现出集体竞争的团队精神。作为课题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既获得知识和技能,更有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在以后的学习中,合作、交流、共享成了主流。

参与“物理小课题研究”活动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更加积极、主动、灵活。我任教的两个班共有95人参加2003年浙江省物理会考,有78(占82%)人达到A级水平,有15人(16%)达到B级水平,达到A、B级水平的同学占98%,作为普通中学,这样的成绩以往是从来没有过的,最近几次高考适应性考试,他们的成绩达到了重点中学的平均水平,应该说令人满意。

四、“物理微课题研究”活动发掘了学生潜能及个性

在“物理小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的表现与课堂中的表现判若两人,一些课堂中无声无息的人成了活动的积极分子,乃至成了课题组长,而课堂中的活跃分子成了活动的配角。我们还发现绝大多数学习成绩中的佼佼者竟不会上网,更不用说查资料了,而学习成绩不怎么理想的人,无论是查找资料、采购器材,还是设计方案、动手操作,都表现得得心应手。面对这样的反差,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教学方式,是否太注重了什么,又忽视了什么?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强调接受、继承和积累,忽视研究、批判和创造,没有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反而扼杀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而“物理小课题研究”活动,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巨大的舞台,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五、“物理微课题研究”活动实现了跨学科知识整合

在我们开展的“物理微课题研究”活动的课题中,有许多课题涉及到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河道弯曲研究”、“自然界旋涡现象的研究”课题,涉及到地理学科的知识;“托里拆利水柱实验”课题涉及到化学学科的知识;“自然界旋涡现象的研究”、“昆虫质量和翅膀面积及振动频率关系的研究”课题涉及到生物学科的知识;“体育运动时心率变化规律的研究”、“运动员起跑训练器的研制”、“呼啦圈运动规律的研究”涉及到体育运动的知识。研究这些课题,必将把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整合在一起,这是今后教育发展必然趋势。

六、“物理微课题研究”活动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开展“物理小课题研究”活动的日子,是我工作最艰苦的日子,但也是过得最充实的日子。我带领两个班的同学,20多个课题组,一起开展“物理小课题研究”活动,面对面地交流。

上一篇:外联部维护方案下一篇:某公司整个公司生产管理体系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