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2024-06-02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精选8篇)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篇1

『摘要』:社会转型期间,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断被人们注视并期望着,但转型社会的双重甚至多重价值取向却不容质疑地早已渗入“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心中。本文从众多统计数据中深刻分析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并试从多方面探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 责任意识

“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这个话题,似乎因为去年的“非典”疫情突兀地横亘在人们眼前,在社会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特殊时期,总会出现大学生们走在潮头的身影,总有一批勇于承担责任的大学生活跃在最关键的时刻。但在这次“非典”的考验面前,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我们必须坚守在校园中,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了一些“另类”现象:一个又一个大学生违反校规离开校园;有的同学因固定食堂和每天数次的消毒而不耐烦;也有的同学终日惶惶,或是在空虚无聊中打发光阴……这些,是不是面对整个社会危机应有的态度呢?

一、什么是责任意识

简单地说,责任意识就是指自己了解、知晓、觉察到自己职责范围内应该做的事。它包含几层涵义:⑴责任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源于外界对个体所负职责和义务的要求;⑵责任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是个体对自己所负职责和义务的反映,是个体所认识到的职责和义务;⑶责任意识具有动力作用,可以引导个体的行为,责任意识因而会成为行动的动力,控制、调节个体的行为。

责任意识既包括个体对自己所负的对国家(社会、民族)职责的认知,同时也应该包括对他人、对家庭、甚至对自己职责和义务的觉察的认知。因此,责任意识包括对国家(社会、民族)的责任意识、对他人(包括集体、家人、朋友等)的责任意识、对自己(包括对工作、学习、生活等)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其实是责任主体对自身行为合理性、正义性、崇高性的理解。是人们对高尚的行为、优秀的品质、崇高的理想所产生的“敬意”,对卑下的行为、庸俗的品质、低级的趣味所产生的“耻感”。在价值整合度较高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何者为荣、何者为耻、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何者为洁、何者为污、何者为美、何者为丑、何者为高尚、何者为鄙俗等,是一目了然的,或者是约定俗成的。人们能不假思索地做出符合多数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行为准则判断。而在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受到双重标准或多重标准的影响,似乎无论那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任何一种标准的背后,又都可以找到一种反向标准,它同样有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使得人们常常在价值评价中显得模棱两可,从而陷入矛盾之中。

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㈠ 个体意识不断强化

随着改革开放激活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程度日益提高,多数大学生将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同国家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提升了社会责任意识。在回答“假如国家突然遇到危险或困难(灾难、敌国入侵等),您的选择是什么” 时,有30.85%的大学生回答:“国家需要,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有59.14%的大学生回答:“尽自己最大力量给予帮助”;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3.83%的大学生回答:“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有1.29%的大学生回答:“与我无关”;有1.34%的大学生回答“无论怎样做,自己都不能吃亏”,3.44%的大学生回答:“说不清或不做回答”。

社会转型期的评价失范必然导致行为选择的迷茫,这种选择的矛盾冲突,在大学生身上表现的十分明显。那些在“国家突然遇到危险 2 或困难时”,采取“别人怎样做,我也怎样做”的态度和“无论怎样做,自己都不能吃亏”的人,就反映了其责任意识的矛盾性,他们在祖国需要时考虑的是自己的得失,即使为祖国服务也不能吃亏。这反映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受利益驱动原则的影响,信奉等价交换原则,致使责任意识发生了扭曲。

㈡ 鱼和熊掌意欲兼得

转型期大学生面临的生存压力使当代大学生从高高在上的理想境界回到现实生活。追求目标也从政治转向经济、从理想转向现实、从精英意识转向注重个人利益与自我价值,追求现实中即时可以得到的东西,他们在理想与金钱、精神追求与物质享受方面,开始抛弃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方式,而力图二者兼顾。在他们看来,理想与责任也可以是享受人生之快乐,只是应该把自己的理想与责任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越来越趋向社会需求与个人利益兼得的现实性价值取向。

㈢ 责任意识与行为表现的矛盾

大学生认同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评价。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评价符合大学生的实际,他们认为,大学生作为国家栋梁、社会精英,应该肩负社会责任,充满理想,不能无忧无虑,得过且过。但一直生存于父母羽翼之下,从未涉足世事的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层次大多停留在孝敬父母和努力学习的较低层面上,在为国家利益着想上,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不应只为国家利益着想,不赞同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大学生存在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现象,为国家利益着想自己比其他同学做的更好,不为国家利益着想其他同学比自己做的更差。

三、建立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机制

首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应当与时俱进。学校教育应当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广大青年学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有差别、有重点的展开工作。

其次,社会责任意识还应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必然在复杂的社会交往、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当代大学生长期在“象牙塔”里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有机会拥抱真实的社会生活,应当多开辟一些实验实习基地,适当多地增加在外实践的环节,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

再次,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应从小处着手,从点滴做起。不随地吐痰向来被当做是个人社会公德意识的反映,很少有人会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理解,但SARS教育了我们,不随地吐痰,讲究个人卫生也是对社会、对他人负责任的表现。由此可见,我们谈社会责任意识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而应该切实具体到小的言行,并使之日常生活化。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篇2

面对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及其他通讯方式的普及, 大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和增强。与此同时, 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责任意识弱化, 责任意识缺失的问题。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现状, 正确的分析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 才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1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

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包涵很多方面, 主要有自我责任意识、他人责任意识、集体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等。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 都不可能离开社会独自生活,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 同时也要求我们要承担对自己、集体、社会的责任。任何人都不可能只享受国家、社会赋予的权利而不履行应尽的义务、责任。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更应该勇敢的承担责任。

1.1 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 属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以来的一代, 也是计划生育政策最先影响的一代。

很多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生活在物质需求满足, 全家簇拥的环境下。这种环境也成为了责任意识缺失的摇篮, 自我意识浓厚, 注重自我权益, 淡化个人责任。面对责任, 很多情况下是畏惧与逃避, 不能很好的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1.2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还表现在集体观念缺乏。

用“各扫门前雪“的态度对待集体活动。面对集体更多的强调的是自己的个性, 反对因为集体荣誉而放弃个人荣誉的做法, 缺乏集体荣誉感。有些情况是明白道理但不能很好的付诸于行动, 总以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作风行事。

1.3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弱化还表现为行为责任意识淡薄, 公德意识差。

由于大学生数量的剧增, 大学生群体中也普遍存在言行举止过于粗俗、缺乏诚信意识、缺乏文明礼貌, 在爱情观上更是以一种“不求天长地久, 只求一朝拥有”态度, 缺乏责任感。学校考试各种作弊手段更新速度堪比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速度, 大学生献血等志愿服务需要下达执行命令。这些都表现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缺失的现状。

2 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代存在着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的现状, 应从多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2.1 家庭因素

20世纪90年代, 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很多90后都是独生子女, 是在“万千宠爱在一身”的呵护下长大的一代。“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家长包办一切的生活习惯使得其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注重享受, 更多的是在他人身上索取而忽视了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家长过分的溺爱和家庭责任意识教育的欠缺是导致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学校教育因素

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实施扩招政策, 考大学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更多的学生可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同时, 中小学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成绩, 成绩成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部分学校甚至把升学率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 学校过多的把学习的重心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 忽略了思想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

2.3 社会因素

伴随着改革开放,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相对于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 精神文明发展相对滞后。与此同时, 各国间文化的相互融合、交流, 西方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进入我国社会, 给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很多学生一味的盲从, 受其社会的负面影响较多。此外, 传媒的发展, 一些影视作品、娱乐综艺节目等的传递的价值理念的偏差,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现状。

3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方法

塑造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要从内外两方面入手, 既要注意到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也要在学校教育、社会引导方面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相互配合。

3.1 大学生自身要注重培养责任意识

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的方式。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社会进而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 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才干, 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自身的责任, 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从而树立起担负使命的责任意识。

3.2 学校教育角度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大学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不仅仅是知识的全面发展, 更要重视责任意识的培养, 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 做好思政课教学, 引导学生将个人融入到社会、国家大集体中, 逐步认清自身的责任, 并懂得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其次就是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 将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通过社会实践深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3.3 社会角度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完善社会更方面机制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影响重大, 大众传媒应当加强宣传、注重引导、发挥自身舆论导向的巨大影响力, 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尽到自己的责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正确的作品鼓舞人, 通过正面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

4 结论

无论是社会历史使命还是更好的融入社会的需要, 引导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课题。一个责任意识强的人, 能够很好的担负起自身的、家庭的、集体的、社会的责任。大学生培养责任意识有助于其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更好的发展, 同时有利于我国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摘要:所谓责任意识, 又称为责任感指的是个人对于自身角色职责的自觉认知, 是个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针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进行了探讨。

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 篇3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49-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人们享受成果的同时,社会转型也带来的一定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使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金钱至上与个人中心的拜金主义思想为许多人所推崇。大学生作为能够迅速接触新思想、新事物的群体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也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思想上则突出表现为责任意识的淡化。当然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还是很强的,这种情况只是出现在一部分人当中。但是同样值得我们重视,是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

“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只有人才能对他们所做的事负起道德上的责任”。然而在现今学生的整个教育生涯中,责任意识的培养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值得我们深思。所谓责任意识,就是行为主体对自己的行为、疏漏、情绪承担后果的意识,是一个人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去承担道德责任的意识,也就是一个人在承担责任、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产生的并指导以后行为的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仅能够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精神品质,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还对促进大学生与他人之间、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能够不断提升个人整体素养

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行为,为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提供了思想保证。一方面,责任意识为大学生努力学习提供强大动力。学习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时责任意识的激励作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责任意识还能完善大学生道德品质。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更是不断提高个人道德素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过程。想成为一个拥有良好品格的人,首先要成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才能真正“成人”。

(二)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责任意识的培育可以使大学生明白责任并不是仅仅意味着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人的社会性决定着人在生活中避免不了要与他人进行交往,而人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会因为个人利益等原因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个人的责任意识发挥其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关爱他人、信任他人。不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是“除了自己谁都不相信”的心理都是对他人缺乏责任感的表现,所以责任意识的培育在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此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现代社会的认同危机

处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于责任意识的認同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负责任、守信用在人们眼中似乎不再是十分高尚的事情,反而象征着一个人很“傻”。不仅如此,社会上甚至还出现了利用人的责任心为自己谋利的现象。例如前一阵沸沸扬扬的好心人扶起老人却反而被讹诈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令人寒心的同时也在不断淡化着人们的责任感,让人们不敢去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

另外,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对责任意思的重视程度不够。例如很多媒体违背了传媒的工作宗旨,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更多地关注那些更容易吸引人们注意的东西,然而在主流的责任观、价值观的推广中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这也容易造成很多辨别能力差的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过程中出现迷茫,更严重的则可能造成责任意识的完全缺失。

(二)成长模式的直接造就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模式对其责任意识的淡化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对于这一现象的原因在此从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家庭环境影响

“90后”一代的大学生,家庭基本上是以“421”的结构存在的,即子女1人,父母2人,祖父母、外祖父母4人,这种现代家庭结构是学生们“自我中心”责任倾向形成的天然土壤。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从小就是家庭的希望,享受着成倍的关心和照顾。家长们对孩子一味地宠爱纵容,生活条件稍好一点的,几乎是有求必应。这种在物质上的“无私奉献”、透支性付出,与精神上的忽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使大学生从小就淡化了责任意识。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容易形成感情上的“自我中心”,养成任性、执拗的坏脾气,他们只是被别人关照的对象,却不知道,甚至没有机会去关心别人,加上家长的过度保护,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上从“我很特殊”演变成“我要特殊”,从而凌驾于家庭之上。

2.学校教育的缺失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缺乏具体培养学生责任感的体系。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学校历来习惯于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德育活动的成果以及学生的精神面貌,对于学生真正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则不够重视。

学校教育的应试化、片面化也应该为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的责任倾向承担责任。多年来,高考的指挥棒使得我们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沦为升学的工具,教学成绩成了学校唯一的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真正的育人变得微不足道。学生到了大学以后,就业又成了高等教育的指挥棒,学校将重心放在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关心最多就是就业问题。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纵深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个人本位和金钱至上的思想开始充斥于整个社会,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再加上大学生这个群体社会经验不足,认知水平有限,很容易受到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动摇自己的价值观,这是社会转型期的正常现象。

市场经济是以竞争为主导的,自我的彰显和竞争事实的影响,是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责任倾向形成的关键因素。市场经济是以能力和个体为本位的经济,它使自我能力和自我劳作的态度得到了彰显,把自我推向了至高的顶峰。这种现实,一方面促进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人们关注自我的能力、自我的劳作态度和自我的品行在现实中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导致自我的膨胀,使一部分人不能正视自我,陷入自我中心的境地。大学生的“自我中心”责任倾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他们不仅目睹了市场经济竞争的事实,而且在自己求学发展的过程中也体验了竞争对“自我”的宠爱。尽管大学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但现实教育资源的相对紧缺使大学生还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他们认识到了自我在现实中的意义和价值,这是社会所希望和期待的。其实,靠自我并不意味着自我是中心,自我只是自己的中心而不是他人的中心,人人都是中心,中心和中心之间就有了相互理解和协调的问题。

三、高校教育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

1.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保证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强化,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鉴于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成果的同时价值观也在不断产生新的变化。大学生作为对新鲜事物接触最快的年轻群体尤其容易产生价值观的异化,这也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所以,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导向,并以此指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确保大学生价值观始终不会产生太大的偏差,从而进一步指导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是,正确价值取向的保持并不是靠喊口号或者枯燥的说教来保证的,它是需要高等教育把它融入整个教育活动中,把责任意识的培养和道德价值观的强化当成一项重中之重对待。

2.增强责任意识的自觉,把强化责任意识同实现个人利益相结合

很多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在于他们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同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相对立,得出了如果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就会受到影响的结论。所以,要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就要改变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的错误观点,从而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自觉性。

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不可分割,个人利益是不可能脱离集体利益而得到实现的,集体利益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个人利益的实现程度。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源”,个人利益是集体利益的“流”。个人利益实现的唯一途径是通过集体利益实现的,这也就要求着人们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推动集体利益的发展实现自身利益的获得。只有使大学生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自觉性。大学生在集体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社会整体利益发展个人利益得到了实现,大学生责任意识自觉性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3.造就一支高素质教育队伍,为大学生培育责任意识树立榜样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桥梁纽带的作用。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无以及强弱与高校教师有着正向的关系。如果教师在承担责任方面能够以身作则,就会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高校必须着力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保证教师本身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进而影响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教师的责任意识也应该得到不断强化。高校需要努力增强教师队伍的责任意识,以高度的責任感和责任心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不仅在知识上做到为人师表,在德行上同样要做到,“厚德”与“博学”缺一不可。

作为教育者,要明白权利和义务从来都是统一的,脱离权利的责任是不存在的。因此,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必须从赋予一定的权利入手。具体来说,教育方式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努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思考,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改正时也要注意方法,绝对不能盲目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高校首先应当着力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争取使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只有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高速责任意识的学生来。

四、结语

责任意识的培育和完善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上,在主观、客观各种因素是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他们肩上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约翰·马丁·费舍,马克·拉维扎.责任与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朱桂英.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篇4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摘要】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自我意识与社会化的关系,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以及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的关系等我的基本观点着手论述我对自己心理发展状况的理解以及针对分析这种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自我意识 社会适应 社会化 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 大学生自杀问题

【正文】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及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特征以及和他人关系的认识。根据定义将其分为生理(物质)自我、心理(精神)自我、社会自我。而根据客观现实状态又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自我意识的结构主要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及自我意志。自我意识对我们的作用亦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它主要帮助我们认识外界客观事物条件;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起推动作用;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使人能不断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促使我们不断进步!

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逐渐认识自己,关于自我及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进行自我意识。它个体对自我所有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自我意识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等特点,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对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也是一名处在人生重要阶段的大学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对一生都具有深远影响。经过一个学期对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的学习,我也逐渐意识到我的自我意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我将结合基础知识努力对症下药,积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一、基本观点。

大学阶段是人的自我意识成熟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适应社会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对他们今-1-

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大学生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总体上呈较高的正相关而且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符合个体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另外性别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总体影响不显著,而学校类别对大学生社会适应产生显著影响。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任何一个人,仅仅依靠其机体的自然成长所获得的能力,是不能够作为正常社会的一个普通成员存在的。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留,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自我意识实际上起着个人行为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因而其与社会化的联系正受到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研究,自我意识对学生的心理、行为影响是广泛的,良好的自我意识利于个体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等!而 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对大学生的影响更是深远的。换个角度说,大学生对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极其敏感,社会和校园内一些人图虚荣、讲攀比的不良现象也在影响着学生,因为家里贫困,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在经济上往往无能为力,一筹莫展。这就使他们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会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如果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而这可能直接导致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的高校大学生发生的自杀事件。自杀问题在法律上虽然不属于违法犯罪,但这类事件的发生,在社会上和校园里造成的负面影响,给家庭及他人带来的心理阴影是无法估算的。因此,认真分析研究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原因、行为特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针对性的加以防范,是我们不可忽视和回避的现实问题。

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是形成积极自我意识的基础。从大一入学到现在,我从

各个方面努力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我积极进行了许多社会交往,充分表现自我,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发现自己渴望表现自己,但是缺乏自信,也并不太善于大方地融入组织环境,但是平易近人,比较容易和别人相处,但又只能等待着别人主动的接触。

另一方面我也比较善于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很善于拿自己和身边的人作比较,这也是我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我也觉得合理的社会比较策略,对于我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很重要意义。但是我发现自己有总是拿自己的弱点跟别人的优点相比的误区,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很少自己的优点,同时,却总是看到并且羡慕甚至有点小嫉妒别人的优点,这样势必会夸大自己的不足,抹杀了自己的长处,久而久之就让自己形成比较消极的自我意识,自信心有点大打折扣。

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留意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但是,有的时候有点过多地留意。库利在其自我意识的理论中提出了“镜中我”的意识,他十分强调别人的态度、评价对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意识就是他人态度或评价在自我头脑中的反映。当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往往不同,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发生变化。每一种评价都不可能是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评价,但只要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就能得到比较全面的自我意识。因此在生活的过程中,多留意来自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异性等多方面的信息,肯定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这样可以逐步形成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如果在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过程中虚心认真,就能不断调整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但是我应该及时纠正自己不必要的敏感性格,不要想得太多,反而容易郁郁寡欢和不自信。

二、分析对策。

在我习惯性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找不同时,一定既要注意进行横向比较,也要全面比较,绝不能无原则的攀比。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起点,譬如家庭背景、生理状况、智力程度、生活遭遇人人不同,因此,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比较积极的自我意识,减少无畏形成的自卑。而在正确全面分析自我的基础上,还要学会积极地悦纳自我。这一点对我来说尤其重要。悦纳自我是发展积极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悦纳,要平静而理智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开看自己;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自欺欺人,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能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否能积极接纳自我,不仅与他是否能全面客观认识自我有关,而且与他的个人抱负水准有关。当一个人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时,就容易导致拒绝自我(如自卑、自杀),对于大学生来讲尤其应当注意。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脱离现实,一旦遇到挫折,势必会造成悲观情绪,进而拒绝自我。所以,在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我既不能没有抱负或抱负太低,也不能过分追求完美或抱负水准太高,应该把抱负水准与自己的现实情况密切联系起来,把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这样由近及远,就会逐步走向成功。

接下来就是我最期待的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免不了遇到困难和挫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不丧气,保持自信和乐观态度是积极的自我意识的集中体现。努力过就不要后悔,对于结果,我只能做这么多,无法左右意外等等事情,遇到失败的结果,只能这样,就放手就好了,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挫折耐受力和各方面素质。“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必然会促进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反过来又会促进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篇5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远见的人,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位同学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同学们要珍惜历史机遇,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中,创造无愧于人生的业绩。

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挑战。一是面临着世界技术文化发展的挑战。

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发展本国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增强科技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面对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缺失,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斗争,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这样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法非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

我们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在你们这一代手中实现。你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能否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直接面对的带有根本性的挑战。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挑战,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只有敢于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才能把握和创造机遇,才能把握和创造未来。同学们应该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练意志、砥砺品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使命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德在青年人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同学们从进入大学校园起,就应当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

为重点,以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智是大学生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能否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的重要基础。在智育方面,同学们需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身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条件,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在体育方面,同学们要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身体健康,才能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和明天的工作职责。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育方面,同学们需要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当代大学生承担历史的重任,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生命力的群体。良好的形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同学们要适应时代要求,自觉地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崭新形象。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勇于奉献的形象,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同学们生逢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极好历史机遇,理应树立起“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把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

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当代大学生应当发挥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多创造活力的诸多优势,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断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掌握善于创新的技能,努力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努力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人民。没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就不能发展经济,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就是说,只有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只有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社会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德

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

知行统一、脚踏实地。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将书本知识和实际行动密切联系起来,塑造“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良好形象。“知行统一”式和道德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能否做到言行一致,是他能否在立身处世等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任何人的相处中,既要重视言,更要重视行。要看他能否做到言行一致。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时时提醒自己,比如应该做的事情,认识到了,但是是否做到了;应该改正错误,认识到了,但是否改正了。一个大学生如果能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做到言行一致,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的道德人格必然会不断完善现在大家都活得很现实。都在为自己以后的生活或者说是人生着想。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怎样才能过上自己梦想的那种生活。我觉得这个话题的讨论范围远远大于祖国和社会,我个人是这样想的。也许有些狭隘但是很真实的想法。我个人争做三高吧: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至于爱情„„这个东西不好说。每个人追求的都不一样。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我觉得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具有了各自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同时同学们也应该培养自己的负责意识,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感,比如,我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要以什么方式度过人生,什么事情对我是最有价值的,最应该珍惜的,什么才是我人生的目标。作为商学院的学生,更应该有一种大的社会责任感,不只关注房子、车子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思考我们对于当代社会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我能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能为他人做些什么。”

‘责任’问题是一个大题目,涵盖很广;‘责任’又是有层次的,有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有作为一个从业者的职业责任,有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家庭责任。‘责任’在某些方面具有道德的意义,在某些方面又是一个法律的概念。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在某些具体的情境下又存在矛盾。很难一下说得清楚。至于说到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当今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必然会影响到人们关于‘责任’的观念和对于‘责任’的态度。所谓‘价值’多元,其实从范畴上来讲,不外乎是如何看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问题。如果只强调‘个人价值’,那就会削弱社会责任。如果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不要忘记社会责任,个人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所提供的条件的。社会呼唤有

责任感的大学生。”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应是“科教兴国”的实践者和完成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从而成为祖国振兴的中坚力量。我们中国人已经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良机。在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化革命浪潮中,我们同样吃了大亏,比如在不少行业只能做些信息业下游的产品,没有自己的平台,没有自己的品牌,被外国人占尽了便宜。

中国在经历了14年的艰难谈判后,终于在2001年成功地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和WTO,是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强国地位作为支撑条件。一个国家对高科技的拥有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它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和在WTO的游戏规则中的强势和弱势。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经济全球化和WTO中无疑处于强势。它们除了资本的优势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掌握了世界的大部分高科技资源,其中包括人才资源。有了人才,就有了高科技;有了高科技,就能赢得在全球化中的有利地位。人才不是凭空得来,人才的获得主要是靠教育培养。现在,“科教兴国”已成为我国全民族的意志和共同目标,而高校又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全面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大责任。当代大学生,只有努力使自己成才,将来才能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这是我们成才的根本方向和既定要求。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 篇6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当代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为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正在加大高等教育创新的工作力度,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以及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同学们在大学里学习,可以接触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知识和创新经验的专家、学者,他们是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导师和楷模;在大学里学习,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仪器和实验设备,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逐渐积累起广博的知识,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在大学里学习,可以形成一个个相互砥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科研团队,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锻炼才干。

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要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要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下苦功夫学习,学习一切需要学习的东西,努力打好创新的思想根底和知识功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作风,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寻求突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中提炼研究题目,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真知灼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坚持从推动国家发展和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出发,不断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内核,行为是体现。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爱国情感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爱国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要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睦,始终是人心所向,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把各民族的兴衰荣辱牢牢地维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解决民族问题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特别强调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对于维护和巩固祖国的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利益和权利,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做出了不懈努力。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奋斗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要贯彻实施《反分裂国家法》,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信心,是不可动摇的。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促进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栋梁之材,要自觉做推动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模范,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思想、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要努力学习掌握党和政府为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统一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努力增长才干,为全面开创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增强国防观念

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会侵略别国。在当今时代,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和发展,需要建立强大、巩固的国防。

1、国防:

国防是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与颠覆,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以及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2、国防观念

国防观念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国防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等。

3、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4、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学习国防知识、提高国防意识和素质。

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

参与国防教育活动,增进对国防的感性认识。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篇7

1.1 概念

所谓责任意识教育, 就是以培养个体的责任感和责任认识水平为主要内容, 涵盖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能力等一系列内容的教育活动, 主要是为了培养人的自我觉察和自我激励能力[1]。

1.2 责任意识内涵

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2]: (1) 对自己负责的意识; (2) 对他人负责的意识; (3) 对家庭负责的意识; (4) 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意识; (5) 对全人类负责的意识.

2 对当代青少年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2.1 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已经由原来的同质社会变成了异质的多元社会, 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显露, 这些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强烈冲击。大多数学生由于思想上的片面性, 较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使其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容易偏激。改革开放以后, 特别是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今天, 出现一些“拜金主义”、“官僚主义”、“盲目崇外”以及为了谋取私利不择手段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 使一些学生没有对自身行为负责的意识, 公德意识差。表现为:言行举止粗俗、缺乏文明礼貌、随意污染环境、损害公共财产、开具假证明材料骗取困难补助等。因此, 青少年学生作为国家后备人才资源, 对其进行责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 涵盖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 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 “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是社会价值导向的标尺。因此,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意义重大。

2.2 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责任感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一个责任感缺乏的学生, 不仅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劳动能力, 而且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必然不屑于纪律的约束, 极易成为降低群体劳动效率的涣散要素。相反, 一个责任感强烈的学生, 不仅会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遵从各项纪律规定, 而且其专业技能也会因责任感的驱使, 在社会劳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 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优化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 正是一种责任的培养, 也只有更好的塑造了大学生本身内在的责任意识, 才会使他们更好地去掌握知识, 更好地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使大学生本身能够全面发展。

3 对策

3.1 责任情感的培养

学校教育不仅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播知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意志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 更重要的也是学生主体通过获取知识、体验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将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通过实践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知识系统和内在道德能力系统的过程, 形成自身成熟稳定的心理结构的实践过程。同时将责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给予大学生进行自主进行选择和判断的自由, 而且这种自由度越大, 责任感就越强。因为自由选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承担责任的过程。因此在进行责任教育的过程中, 应给予大学生一定的自主和自由,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从而也为自己的需求负起相应的责任, 在选择和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培养出责任情感和责任习惯来。

3.2 理论与实践教育并重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 不但要通过理论来丰富其思想内涵, 使其意识到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还要通过为其创造实践条件, 使理论学习融入实践当中, 在实践中培养其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对于受过资助的贫困生, 学校可以举办资助人与受助者的座谈会, 鼓励学生以写感谢信等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让他们学会感恩和关爱, 并将这份关爱传承下去,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 加强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人们的品德行为往往是通过观察、模仿示范者榜样而习得。孔子说:“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 说得也是这个意思。因此, 在责任教育中,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用自己的高度责任心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摘要:本文在明确责任意识教育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 指出了对当代青少年进行责任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供参考。

关键词:青少年,责任意识,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旭华.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7 (6) :137—138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意识 存在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21-03

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爱好广泛,价值取向多元化,高校必须做好思想引导,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向统一。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国家栋梁,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健康发展,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培养一批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时代青年。因此,纠正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现象并提出解决措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主流

1.政治责任意识强,爱国热情较高。当代大学生充满着活力和希望,对社会责任的内涵有一定的认识,社会责任意识比同龄人都强。大学生意识到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现实紧密相连,他们关心和热爱祖国,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政治立场坚定,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们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拥有理想信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心国家的团结,有较强的忧患意识,能够认清形势,辨别是非,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

2.公益事业责任强,关心和支持公益事业。我国公益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积极参加公益事业,为公益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体现出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关心和支持公益事业,多数大学生愿意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他们不只是停留在对公益事业的评价上,而是抓住机会积极参加,在社会的公益事业中能看到大学生的身影,他们不断地实现着自我价值。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愿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自愿到贫困地区服务。有的高校毕业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到贫困地区从事支教工作;有的大学生甘心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到落后地区贡献自己的力量,对其他大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自我责任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1.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是相对于自我责任意识而言的,要求社会成员对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义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传统责任意识教育强调社会责任,忽略自我责任。中国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异化,传统教育不能与时俱进地改进,导致教育与现实的差异。责任意识教育过度强调国家责任,忽略自我责任观念的培养。国家意识观念强,并不能转化成个人实际的行动。

(2)德育内容滞后。传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要求学生爱国、讲集体精神,对中小学的要求、公民的要求与对大学生的要求基本一样,树立起榜样“高、大、全”的形象,但这样往往与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德育内容滞后,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

(3)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课题学习与社会现实差别较大,学生无法接受。在处理与集体、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上,课堂提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现实往往是“我为人人,人人笑我”,很多人为自己而非为“我”。要求学生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个人要服从国家利益,要有牺牲精神、奉献精神、集体精神。课堂强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时与社会现实不相符,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多元文化对社会责任意识产生巨大冲击。

2.道德责任意识。道德责任是人的行为接受社会舆论的检验合格后,在人心理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即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的认可。目前,社会道德标准在市场经济价值体系标准面前略显单薄。社会道德讲究自律,要求社会成员按照大家公认的标准去做,否则会遭到舆论的谴责。由于市场经济固有的特征——效率第一、利益最大化、等价交换等,衍生了趋利意识、功利意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这些非主流思想与观念使社会道德遭受前所未有挑战。

3.自我责任意识。自我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我实现需求意识强,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一个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要和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个人要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如今,部分大学生过于重视个人价值,忽视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自我意识的过分膨胀,使得集体主义观念减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他们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变化,表现为从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注重金钱的价值和个人的享受。部分大学生过于考虑个人利益,认为理想太遥远,现实才是最具体的,比如择业中,很多大学生追逐待遇好、工作条件不错的单位,不能把国家的奋斗目标和个人的奋斗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

(2)主动担当的责任意识不足。我们往往惩罚过错,但是不惩罚不做的人,导致出现后果无人敢担当,推卸责任。对于不作为的人不给予惩罚,导致人们产生“看客心态”,平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很多人持“不做不错,多做多错”、“不求无功,但是也无过”的人生处世哲学,明哲保身。

(3)感恩责任意识淡薄。作为大学生,应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分担部分家庭压力,关心、照顾父母。然而,部分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淡漠,缺乏孝敬父母之心,不体谅父母为抚育培养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劳动。部分大学生花父母的钱,穿名牌衣服,到高档餐厅吃饭,只懂得享受,不懂照顾父母,没有为家庭付出,没有为家里做过家务活,也没有为父母过过生日。平时意志薄弱,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毕业后,对工作过分挑剔,没有去就业,呆在家里白吃白住。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害怕承担责任,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淡薄,没有想过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没有想过要回报社会。

(4)生命责任意识弱化。对生命健康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一些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养成科学的习惯,忽视自己的身心健康,生活没有规律。比如:不吃早餐、通宵玩游戏、缺乏体育锻炼、感到郁闷,等等。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不呵护自己的生命,也不懂得保护自己,自杀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大学生应该重视生命,懂得爱护自己的生命。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影响

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是社会中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过程。在社会转型中,一个典型的特点是新旧观念的并存与冲突。社会转型,既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又由于社会上一些错误的认识不同程度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意识观念,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

市场经济竞争下,社会对个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体独立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都要加强,导致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倾斜于个人利益,关注自己利益的实现,传统的善良、正义、担当弱化,追逐利益的思潮影响着大学生,使他们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二)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负面影响

在当今社会,电视、手机、网络等大众媒体充斥着生活的各方面,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首先,大众媒体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扭曲。大众传媒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为了争夺更多的观众,一些传媒一味追求经济利益,部分传媒出现庸俗化的倾向,而且一些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缺乏科学性和误导性,造成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意识的迷失,导致一些大学生不够关心国家大事,不注重社会和他人利益,崇尚自我。其次,大量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大学生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但是各方面的知识与不健康的信息混在一起,如果大学生缺乏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容易被不健康的信息所蒙蔽,不利于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学生自身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较优越,经历的困难较少,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时,不能合理地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进行定位,而且只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责任,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没有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大学生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社会阅历较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要提高,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着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认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不是为社会做贡献。大学生的心智逐渐成熟,但在对自我的评价方面出现了偏差。一方面,对自我评价过高,脱离实际,出现盲目自信,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对自我评价过低,轻视自我,出现自卑心理,一旦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容易出现逃避。大学生对自己期望高,但又无法达到,而且自我调节能力差,容易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都得到了发展和加强,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的一面,摈弃不好的一面,消除非主流思想的冲击。学校应该主动出击,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1.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国家、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多方共同教育的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氛围,就要优化社会环境,让大学生感受到正能量,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用正确的舆论来引导大学生,根据大众传媒的特点,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创新为核心,以积极向上为主流引领舆论,发挥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和谐、向上、奋进的良好社会氛围,对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促进作用。另外,深入挖掘榜样人物,依靠媒体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引导大学生向他们学习。

2.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和舆论导向。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在国家精神意志层面,要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导向;二是在社会环境层面,要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导向;三是在公民群体层面,要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导向。

3.强化法治建设,让社会责任意识有法可循。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是意识层面的东西,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精髓,必须加以传承、教育;法治重在治理,以法律为准绳,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渗透法理理念,通过公共认可的法理来治理社会事务、公共事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道德层面的,没有硬性约束,但有舆论约束;法治就是遵循法律规定安排执行,一旦确定,就具有不可更改的约束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教育,通过教育使人按照人们的共同愿望去努力,法治则是实现这个共同愿景的强制手段。

4.高校要主动用马克思主义的责任理论占领大学生思想领域的主阵地,打好“两会一课”这张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与现实相结合,让课程突出时代感,抓住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融进教学,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与时俱进,政治热点、生活热点、身边人身边事都可进行讨论,因势利导,让大学生有话说,敢说话,能说上话,使他们思想产生共鸣,教学相长。同时,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环节,实践内容的设计、内容要有针对性、广泛性,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强化社会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

1.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傲物,贫贱不易行”,“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突出国人的价值追求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道德要求。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要加以挖掘和利用。

2.强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教育,这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三)强化自我责任意识的培养

1.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我们国家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和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方式。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重点。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关心国事家事,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正确判断国际形势,时刻关注国家的前途,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珍惜生命,珍爱自己,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把爱国主义思想升华为爱国主义行为,让大学生热爱祖国。集体主义教育是主旋律,集体主义思想的含义在于一切言行都要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当代大学生应自觉地从自己做起,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融入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并加以发挥和作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推动中国前进的重要力量。

2.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责任是公民个人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本领。公民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在获取自己利益的时候,要处理好与他人、社会利益的关系。人生存在社会中,既要追求个人利益,又要承担社会责任。大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调整好自我责任意识,履行社会责任会促进个人的发展,因为个人发展的保障是社会,个人与社会相统一,个人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社会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当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后,在对个人和社会利益的选择中,变得更理性和明智,被迫服从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成为内心的真正需要。同时,个人的自我评价会日益成熟,自负和自卑的意识得到协调,清楚个人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自我意识会不断健全。

3.培养感恩责任情愫。感恩是一种品德,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学会了感恩,才会减少抱怨,多一些和善、幸福和快乐,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和希望。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首先,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大学生体验到“吃苦”,感受和了解家长的辛苦,知道对家庭的责任。让大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特别是在“母亲节”和“父亲节”这两个特殊的节日里,要问候父母,或主动为父母做至少一件以上的事情,或给父母送上礼物,等等。其次,引导大学生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对老师的关心、教育要满怀感激,利用教师节和感恩节等,唤醒大学生的感恩情感,形成“知恩图报”的良好氛围。因此,大学生对学习、对工作要认真负责,对他人要有爱心,对社会要给予回报,增强对父母、对自己负责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懂得感恩中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敏.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凌新华.从社会化角度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J].湖北社会科学,2006(5)

上一篇:政治生活关键词句下一篇:评中级职称个人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