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普通教育学有感

2024-05-24

读普通教育学有感(通用12篇)

读普通教育学有感 篇1

宇宙中,有一个世界,叫心灵的世界;人生中,有一种成长,叫心灵的成长;生活中,有一种财富,叫心灵的财富;成长中,有一种缺失,叫心灵滋养的缺失。

——题记

我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书店,走到假期推荐书目专卖区时,我兴奋的笑容突然然变成了满脸的忧愁。书架上摆放着的书看得我眼花缭乱,听书名好像都挺诱人的,我究竟应如何选择呢?哎……

就在我捉摸不定时,突然,我眼前一亮,我看见了你——《一个普通少年的冬日》我好像有点比较喜欢你。也许是你的名字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所以我决定去了解你,看看我到底有没有选错,看看你是不是真的那么好……

有一个人他总是和别人打架而父母总是批评,可当他做了好事父母问起时,他又不愿意承认——这就是一个普通的而又令人难以捉摸的少年。

冬日,我们多么熟悉的字眼。它在我们眼里,是多么的寒冷;在我们脑里,是多么的孤傲;在我们心里,它是多么的彻骨!冬天是个时装设计师,为大地披上了雪白的衣裳;冬天是个音乐家,为天空谱写了最美妙的乐章;冬天是位严厉的老师,教育我们拥

有顽强的意志。冬天,一个雪白的季节,它的颜色永远是那样的单调,那普通的少年不知怎样去描绘他的冬天呢?他的冬日会怎样的五在缤纷?

一个叫陈辉辉的少年,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人了解他,也没有人去注视他,他很顽皮同时他又很善良,他性格孤僻,喜欢和他玩愿意与他做朋友的一个人总是去找他,而他却对人家爱理不理,父亲对自己不满意,他就处处和父亲作对,他的心灵总是那么的坚硬,总是让人无法触摸,也许这就是一个少年特有的标志吧!他的冬日过的是那样的刺激,真是令人羡慕!

少年像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少年像一首诗,热情开朗,不拘一格。少年时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度过的,它充满着酸甜苦辣,在这一时期我们的心灵是独特的,那个普通的少年,他用那美丽的心灵去领略快乐与辛酸,随着经历的增多心灵也逐渐成长,有可能他的性格也会随之改变吧!他也许会从独自一人变成成群结队的少年吧!

从文章中我感悟到:我们应该用至诚的心去结交更多的朋友,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广阔,更加艳丽;用我们的双手去描绘属于自己的世界,让我们的人生绚丽多彩,变得不再平凡,使它充满幸福的味道!

读普通教育学有感 篇2

一、儿童管理

(一 ) 儿童 管理的 目 的 与 必要性

赫尔巴特非常重视儿童管理, 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教不管”, 会使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 如果只管不教, 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在赫尔巴特看来, 管理是预防道德上罪恶的一个重要措施, 故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 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他说:“如果不紧紧而灵巧地抓住管理的缰绳, 那么任何课都是无法进行的。”[1] (P23) 因为“起初儿童并没有形成一种能下决断的真正意志, 有的只是一种处处都会表现出来的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就是不守秩序的根源, 它扰乱成人的安排, 并把儿童未来的人格本身也置于种种危险之中”[1] (P23) 。因此“这种烈性必须克服”, 而克服儿童烈性的手段就是管理。

这一观点即使在现在也有其合理性。教育如果脱离了管理就很容易导致教育教学工作的无序。特别是在班级授课形式下, 儿童的管理对教学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因此, 适时适当的管理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

(二 ) 儿童 管理的 措 施

1.威 胁

赫尔巴特认为威胁是教育管理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一切管理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威胁”[1] (P24) , 他认为第一种情况是罕见的, 但教育者要及早注意, 抓住教育机会, 防患于未然。而处于第二种情况的儿童较多, 因为“儿童在轻率状态中表现出来的软弱与健忘使纯粹的威胁成为极不可信赖的手段”[1] (P24)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 威胁是一种比较盛行的管理方法。为了维护教学秩序, 要经常采用威胁的方法约束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

2.监 督

在赫尔巴特看来, 监督是对儿童管理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然而他意识到监督过严会产生不良后果。关于监督的弊端赫尔巴特作了详细论述:单纯的监督职能造成儿童“完全丧失诚意的服从的危险”。另外, 监督还会妨碍儿童控制和考验自己, 使他们不能认识那些在教育圈子中永远看不到的事物对于儿童必须采用温和与强硬结合的手段, 即严慈并济。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又不伤害儿童的心灵。总之,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二、教育性教学

(一 ) 教学目的

通俗地说, 教育性教学就是既教书, 又育人。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现在, 我们可以把教学及其教育性理解为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科学获知, 还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品德形成及人格的完善, 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等, 从而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从教师层面讲,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在教书和育人上均能给学生以深刻影响的人。

(二 ) 教学 条件与 途径

教学的条件是注意与统觉, 即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观念。教学的途径是分析与综合教学。分析教学是从学生及其经验出发进行的, 即将学生的杂乱经验分析为各种组成部分或因素;而综合教学是从材料与提示出发展开的, 即将学生的一些片断的认识概括成整体、系统。这两种教学都以学生的专心与审思为基础。学生通过专心达到“清楚”与“联合”, 通过审思达到“系统”与“方法”。

(三 ) 教学 阶段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 即“清楚、联合、系统、方法”。“清楚”指教师讲述新教材, 将新观念分析出来深入研究;“联合”指通过师生谈话, 将新旧观念联系起来;“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方法”指通过联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场合。

三、道德教育

(一 ) 影响 道 德 性 格 形 成的 因 素

1.行 动

赫尔巴特指出, 行动是性格的原则。他将行动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的行动, 即外部活动, 另一种是意志行动, 即内部活动“人的活动首先依赖于他的欲望范围。欲望一部分来源于动物的本能, 一部分来源于智慧的兴趣”[1] (P131) ;另一种是人的能力和机会。意志行动是道德性格的基础, 有何种意志就有何种性格。

2.思想范围

赫尔巴特指出:“假如缺少内部的可靠性, 缺少智力兴趣缺少思想积累, 那么兽欲就有了活动余地。”而一种错误的意见无论是对性格的客观部分, 还是对性格的主观部分都是极为有害的。因此, “思想范围”的形成是教育的最本质的部分, 教师应该了解思想范围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3.素质

赫尔巴特认为, 人的素质是各不相同的。首先, 身体健康是基础。其次, 心性的差别在于人的心灵状况是否稳定。赫尔巴特认为, 最值得教育的人能牢牢地把握已知事物, 不为事物的新奇而对它们发生兴趣。

(二 ) 训育

1.训育的作用

首先, 他认为, 冒失是青少年的通病, 教育者需要通过训育以维持他的想法。他把这种维持定义为抵御和持续。这种维持应该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管理和由管理造成的服从, 另一个是家长和其他教育力量的配合。其次, 决定作用。训育应该引导学生作出选择, 而不是教育者代替学生作出选择。再次, 调节作用。

2.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认为, 训育应该与管理和教学相配合。但是, 训育也有一些独特方法。

第一, 陶冶。训育的最大特点是陶冶性。管理通过压制、强迫和惩罚等方法使学生服从外来的约束, 它是一种急促而强烈的力量。第二, 赞许和责备。教师应该对儿童的行为给予必要的赞许和责备。

参考文献

[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12.

[2]徐小洲.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管理思想及其影响[J].教学与管理, 2000 (1) .

读《教育漫话》有感 篇3

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并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害”,于是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

第二个话题是德育。“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能忽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的是一件错事,你自己却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4

这个学期因为外国史这个课程,我终于有机会去看它里面的内容了,借来这本书一看,原来我之前的感觉是对的,这本书真的挺深奥的,概念性的东西很多,理解不了他要表达的,可能我们看的都是经过其他学者翻译过来的吧,或许看英文版本的话会更容易理解。不过虽然它比较的深奥,但我还是能够吸收一点他里面的精髓的东西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写管理的方法中提到了用权威和爱来进行管理,他认为教育者应该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的形象受到他们的爱戴,树立权威的关键在于卓越的智慧,而受到爱戴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自己要爱儿童,与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我觉得这是非常的正确的,因为一个教师必须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够使儿童对你信服,让他们觉得你是有这样的资格来做他们的老师的,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指出他的错误的话,那么学生或许就不再地信服他。当然,除了有卓越的知识,教师还应该爱儿童,跟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长时间的相处和温柔的爱抚都是很好的方式,这样儿童便会喜欢自己的老师,一旦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他们便会喜欢听这个老师的课,不会做出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这样便能很大的程度上减少课堂的管理。

赫尔巴特他也提倡通过赞许和责备来对儿童进行训育,他认为应该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我觉得适当的奖励和责备对儿童来说也是必须的,用奖励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儿童的积极性,而责备则让儿童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不能一味地奖励,这样儿童不会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所以有时候责备也是很必须的。

读幼儿教育读有感300字 篇5

《幼儿教育》是我们幼儿园定的幼儿杂志,空余的时候每个老师都会拿来看,这本杂志虽说不厚,但里面蕴藏着很多丰富的知识,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有“方案研析”、“教养笔记”、“保育之窗”、“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很深动,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我觉得它对我的业务能力提高是很有帮助的,也是一种提高自我的途径。

其中“教养笔记”内容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角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被破坏的现象,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

看着这篇文章,我不由想到自己班的孩子,在看图书的环节中存在很多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每个老师处理的方式都不一样,结果也都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们的需求,只是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行为灌输给他们,却很少听从他们的意见,很少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我是孩子,我想怎么做?”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经常这样提醒自己,多考虑孩子的立场,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读山东教育有感 篇6

翻开扉页,卷首语《教师语言的五件漂亮外衣》映入眼帘。作为一名老师,虽然不需要像演说家那样出口成章,侃侃而谈,但是掌握谈话艺术和技巧,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曾经以为和小学生说话,委婉

曲折了他们听不懂,不如直来直去的就事论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然而卷首语告诉我:教师的语言需要甜蜜,就像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这些糖果是精神的糖果,可以让批评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的语言要温暖,“你不去上学,老师会想你的!”;教师的语言要充满信任,“老师相信你正在思考问题,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话,那你坐下来再仔细想想吧!”;这样温暖的话语,让我们成年人听来都是如此的亲切,如此的充满爱意,更何况孩子呢!

作为一名年青的班主任,教育与管理经验的缺乏,让我非常渴望能够有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班主任教学指导,来帮我解决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然而几经周折,搞得身心俱疲,结果却不尽人意。后来期刊中《半部<论语>治班级》一文点醒了我:教学管理方法不仅仅在教学管理书籍中,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教学管理的框架中,要跳出教学,传诵经典,从不同的书籍中获得灵感,汲取精髓,最后再转化为教育理论来管理班级,如此才会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与管理经验。

曾经对“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深信不疑。然而期刊里《将微笑送给学生》一文,却让我对这话有了动摇,慈师也能出高徒!文章中,一位老师本是性格开朗、爱说爱笑,但是为了管好班级,整天板着脸上课,处理学生而纠纷······一个月过去了,班级纪律非常好,然而老师却感觉出学生明显的和他远了,课堂上也失去了师生爽朗的笑声。恰逢一篇作文《××,我想对你说》,老师了解了原委。孩子们是这样说的:“老师,请您笑一笑,再让我们听到您的歌声,看到您和我们一样玩皮筋好吗?看到这,不仅仅是文章的作者受到了震撼,我的内心也久久不能平静。记得工作的第一年,我也曾经和我们班的孩子一起说说笑笑,跳皮筋、猜谜语,然而那只是极少数的情况下,大部分情况下我还是板着脸对他们。然而我也记得,当和学生在一起玩时,学生的眼神是多么明亮,话语是多么亲近!她们的心情是多么高兴!我们又怎能为了抓好班级,不顾她们的感受,强迫了自己,也压抑了学生?微笑,是送给别人最好的礼物,在学生的眼里,老师的微笑就是对学生的认同,就是接纳、鼓励和赞扬!因此让我们把微笑送给学生,让孩子多些爱他人,少些爱自己,多些宽容,少些狭隘,多些善良,少些丑恶。

读教育旧刊有感 篇7

近日翻阅1922—1923年的《中华教育界》,对照眼下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突然有一种历史轮回的感觉。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家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口号一提出,许多研究者就在强调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现在,读了几本《中华教育界》,我颇有感触,感觉以上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还是流于表面。素质教育的根本应该在于把一个只知吃、喝、住、穿的动物培养成具有丰富内涵的大写的人,在于通过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健全人格。回溯历史,早在1906年的清朝末期,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帝师”的旧派人物王国维所著《教育之宗旨》一文,首次提出“美育”一词,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明确提出教育之宗旨为培养“完全之人物”,为中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创建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作为变法先驱的梁启超十分关注教育问题,提出“国民教育”的思想。他在《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中指出,国家应实行“国民教育”,使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工具,“是为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使之结成团体,以自立竟存于优胜劣败之场地也”。这种“特色的国民”按他的要求,要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毅力、尚武等品质,以代替封建教育下所造成的国民品格上的缺点:“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脆,公共心之缺乏和自治力之欠缺”。总之,他认为,“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一向洞察国民之劣根性的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几千年来的封建教育只不过是统治者用来奴化百姓的工具,是“吃人”的教育,所以他极其重视造就新的战士,重视儿童教育,大声疾呼“救救孩子”,要把新的一代培养成“狮虎式的国民”,那么中国才有希望。1919年,时任国民党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明确提出教育的宗旨应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由此看来,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真是一个让人欣喜而又痛苦的话题。多年以来,我们在大肆挥霍那些一次性餐具、茶具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想过,我们的生命不也是一次性的吗,教育为什么没有体现出对这一次性生命的深切关怀?教育规律的依据是人的健康成长规律,以人为本,提高生命的质量,培养优秀的人性,是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肯定,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这才是最根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然而,20多年前,素质教育的篝火在中国大地上点燃,但是直到今天,“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依然是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教育思想极为活跃,杜威、蒙台梭利等西方先进的教育家的思想被中国的教育家所接受。伴随着先进的教育思想,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也传入中国,“设计教学”、“道尔顿制”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主张自由、自动、自发、合作、互助、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老师不用自己的思想去牵引孩子反而阻碍其个性的发展,这些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教学如出一辙。读到这些,我不禁哑然失笑。

但是,先进的思想和方法并没有使旧中国的教育实际如教育家所愿,原因当然很多,其中蔡元培先生于1922年3月发表《教育独立议》是不容忽视的,他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理应保持其独立性和稳定性,然而当文明处于不文明的脚板下,文化落在无文化的掌心里,是教育的灾难,更是国家的灾难。教育应该是人民的,而不是哪一个政党的,教育应该是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培养有个性、生动活泼的人,而不能把某一集团的利益强加在儿童身上,批量制造国家机器所需要的零件。

这样想着,突然觉得新课程改革有更深远的意义。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8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美术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

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这一点是李镇西老师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他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学习的地方。

读人民教育有感 篇9

长春市第159中学尹文慧

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本月我认真阅读了《人民教育》这一刊物,刊物中内容真实,材料实用,道理深刻,让我受益匪浅。

其中《教育期待深度变革——对模式、有效教学和童年价值的思考》一文使我感触颇深,我校也推出了一个教学模式,走进教室,学生们分组而坐,进行导学案的自学。但仔细看了看学生的导学案,发现上面的题目多是从教材上直接迁移过来的。“什么样的学案是好的学案?这样的学案真正是基于学习、为了学习吗?”学生分组站立,几乎是表演式地头碰头、肩挨肩地大声讨论着。教室里一片沸腾,记者只听到一片噪声。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要想思考是根本不可能的。由此想到这种导学案设计有一定的误区,没有达到有效。

李帆老师引用了美国著名教育史家戴安娜·拉维奇的一段话:“在教育中没有捷径,没有乌托邦,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终极武器,没有神话也没有童话。学校的成功很难像生产线一样移植。”他说:“有用的模式,只会而且只能从学校内部、从教师身上‘生长’起来。” 这其中,他提到了了两个很重要的词,那就是自由和坚守。把改革的主动权还给校长和一线老师,充分

调动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坚守”就是要把握并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一有效课堂

对于有效课堂,李帆老师提出两点,首先,有效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是思维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具体知识的获得。优秀的课堂,其结构逻辑建立在学生的思维逻辑之上;优秀的教师,可以透过知识的表层看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路径。

真正有效的课堂,不在于用多快的速度把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而在于是否教给了学生思维方法、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在于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在他们思维的节点上进行了放大。这是因为,一个学科的思维方法、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是该学科的根源,涉及某一类问题的根本。而大部分的具体知识,不过是从这根上衍生出来的枝叶。千枝万叶,根茎只有一个。离开根茎,其他枝叶也就无所依附。

而我们现在很多所谓的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只是着眼于如何快速有效地让学生把握住具体知识,于是学生们知道了知识,却不知晓知识间的意义和联系;掌握了解题方法,却不能理解背后的原因和道理;他们手里握住了大量的“枝叶”,却放弃了最为重要的“根茎”。这样的课堂,单独一节来看,是高效的;但从学生的整体发展来看,无疑是低效的。

其次,用什么样的时间段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一节课、一学期还是三年、六年?眼下我们提倡的有效教学,恨不得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直指教学目标的达成,恨不得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能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

教育教学所作用的人,其生命成长本身就具有致密、混沌、繁杂、非匀速的特征。所以,老师会发现,同样一个教学环境,对部分学生是高效的,对有些学生是低效的,而对个别学生是无效的,甚至是反效的。

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又提出“有效教育”。一方面,教师必须要有深刻的专业学识。进行教学设计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思维方式、知识在整个数学体系中的位置以及知识的价值等都在考虑之中。另一方面,老师一定要把育人与教书巧妙地融合起来。课堂是一个载体,它承担着为“培养人”服务的重任,而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场所。

大约20多年前,美国面向小学生征集最聪明的一句话。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放太多东西。”

这句话,值得我们三思。

二、童年的价值

童年的价值在于自由生长,教育的价值在于引领和促进生长,在于引领孩子从自然善好之本走向社会善好之质。但当下的教育却往往以“呵护儿童”、“保护童年”之名,抹杀了童年自

由生长的价值。

中国学生的学习大多出于社会动机,功利性、目的性都非常强,而不是出于认识动机,强调对事物本身感兴趣。很多事实证明,认识动机一旦调动,产生的效果将是极其巨大的。

对于当下教育来说,如何培养、保护学生的认识动机,而不要人为地放大“社会动机”将是教育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社会动机加剧了功利主义的力量,扭曲了童年的价值,绑架教育走上了轰轰作响的战车,以至于许多人把渡河的舟楫当作了彼岸,也让师生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正如海安王玉东老师所说,儿童是野生的玫瑰花,我们不能用遥远的未来来牺牲孩子的现在,我们要让这些野玫瑰在风雨中、在阳光中幸福地、自由地生长。切不可用捍卫童年、保卫童年的名义让儿童不能自由的生长。我认为孩子的自由最大的体现是思考的自由,我们现在往往设定更多的框框架架,让孩子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成长。甚至,很多时候教师用一种先知先觉的面孔将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孩子,进而使得他们逐渐丧失思考力、反思力。

读罢《人民教育》记者李帆发表的文章《教育期待深度变革——对模式、有效教学和童年价值的思考》,我确实有很多感悟,但更多的是反思,因为我们的课堂效率到底有多低(不是有多高)?李帆老师的深度思考,可以说那些问题都是我们目前进行课改过程中所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他的个性解读无异于雪中

送炭,使我们心中存在的许多疑虑都得到了答案,也加大了我们进行课改取得成功必胜的决心!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我真正理解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关键在教师的教!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甚至有时还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结其最大问题就在于授课不够清晰与直接,有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时则跑题,有时讲话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有时则削弱了教材内容呈现的清晰度,往往讲得满头大汗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我觉得老师若想把认真准备的课付诸实施,把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必须达到上好课的一些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清晰授课、组织严密,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读《守望教育》有感 篇10

蓝振元

去年11月,博客好友滕州墨子中学满建宇校长给我寄来了他的新书《守望教育》,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阅读,内心充满愧疚,今年五一放假在办公室值班,终于读完此书。在阅读《守望教育》的时候,我一直处在感动之中。满校长在繁忙的管理工作之余,带着他对教育的虔诚之心和眷眷深情,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育感悟、管理方略凝聚到《守望教育》中,每句话都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智慧。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很多都是初中生,他们当中甚至还有小学生,教育教学质量可想而知。然而那时的孩子很纯朴,家长也很朴实,没有电视和网络的诱惑,没有社会的干扰,家长和学校都没有功利之心,老师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开展教育,在偏远的乡村学校教育仍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到满建宇当校长的时代,虽然学校的条件比那时好万倍,但各种诱惑、干扰、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和要求已非30年前可比,教育工作者们很多时候都是在刀锋上跳舞,加之体制内众多的制度规定、标准化、检查评比和这特色那特色,社会和行政对教育的干扰让30年前的教师们无法想象。如今整个社会对教育载声怨道,国人对教育几乎完全失望,然而满建宇们凭着满腔热情和一颗温热之心,虽然带着镣铐跳舞,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没有陶行知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拳拳之心,他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他用“守望”二字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真诚,向众人展示他守住了教师的职责和良知,在获得心灵宁静的同时提升了人生的价值。

两年来,我一直读着满校长的博文,经常被他的博文感动,他是从一线教师成长起来的优秀校长,他对教育的反思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他的教学和学校管理普遍受到社会的认可,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一年前我读过他的《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他对教育深深的情怀让我深受感动,如今再读他的《守望教育》,让我又一次体会到他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和拳拳之心。从《守望教育》中,我看到了一位有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新一代校长,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尽管实施个性教育的空间十分狭小,但他仍然努力地寻找突破口,在带着镣铐跳舞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施素教育,而不是象很多教师那样怨天尤人,把一切都推给体制而觉得没自己什么事。可以预知,在不久的将来,满建宇会很快成为优秀的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因为,从他的学校中,我们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巴甫雷什中学的影子,也看到了当年陶行知办教育的样子。

在儿子入读小学的时候,我怀揣蔡笑晚《我的事业是父亲》、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等十多本书,找到校长深谈我对教育的理解、理想和对教育的期望,校长深表理解,但表示在现行体制下无能为力,我深感失望,后来经过再三交谈,校长决定给全校老师每人买一本《做最好的老师》(谁知道老师们读了没有),仅此而已。再后来,我觉得我想给一所学校施加影响有困难,可能影响一两位老师还可以,于是给孩子的老师推荐吴非的《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我的教育理想》等书,见老师没有反应,我干脆给老师发短信说我把书作为教师节礼物送书给她们,老师竟然说“凡教育类的书都差不多,不必了”,我无语。

相比之下,满建宇深知没有教师素质的提升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老师的主动发展就没有学生的主动发展。他是一位从一线教师成长起来的校长,所以他更加深刻地体会一线教师的感受,努力地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和发展舞台。在谈到学校教育时,他认为理念的东西是比较容易学的,但关键的是如何将这个理念真正贯彻

落到实处,并在学习新理念的过程中真正将它校本化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在谈到如何做教师时,他说“教师是教育的支柱,教育的希望。要做一个有思想、农夫似的、孩子朋友似的老师”“走进孩子心里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另外,作为校长,他深知“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道理,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忖治校之策,深明校长的权威来自校长独特的人格魅力。为此,他努力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修养,在老师们眼里,满校长没有传统上的威严、深沉、高不可攀的形象,而是一位良师益友和充满温情的兄长,他在用自己的良知、智慧和人格魅力领导学校,他用教育家的眼光放眼世界开展教育。为此他治下的墨子中学,校领导与老师、老师之间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令人羡慕。基于对教育具有相同的认识和理念,如果距离再近一些,几年后我会把我的儿子送到满校长的学校读书,然而我知道这只能是幻想。

《守望教育》的语言表达平实而温和,充满了一个校长的温暖情怀,而不象李镇西偶尔会露出些许霸气。我猜测,也许是满校长由于年轻和资历尚浅,自己觉得和李镇西相比尚缺底气,也许是满校长一惯的温和风格。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承认《守望教育》是所有校长和老师都应该认真阅读的一本好书,是一本培训校长和老师的好教材。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11

关键词:教育;灵魂;意蕴;期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13-01

从教十多年来,最先吸引我去读肖川先生的书是偶然在杂志上看过他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细细品味他的文章,里面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其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而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读到这里,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专业基础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专业及其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读这段时,我心里有一阵揪心但又力不从心的感觉,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 我不由地想,在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教育要与经典为友

肖川先生说过: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为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对学生日日提醒、教导的,正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 要对教育的理解更细致、更深入。古老的智慧需要反复的咀嚼,需要不断的切已体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由此,想到我们对学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断咀嚼其真意,并且联系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并且带着发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态度去教导学生。

四、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五、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读普通教育学有感 篇12

关键词:职高,专业课,课堂教学

1 前言

前几年, 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开设了文秘专业, 并安排笔者担任文秘专业课教师。被委以重任虽深感荣幸, 但一打开教材, 便傻了眼, 全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专业术语, 顿时感觉无从下手。想找些资料, 但文秘专业教学资源稀少, 鲜有教学参考资料, 而且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研究也是“门庭冷落”。笔者既缺少本专业的专业技能, 也得不到必要的教学理论的指导, 在课堂上仅凭着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 难免产生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等问题, 从而直接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上课稀里糊涂, 下课一脸茫然, 教学效果当然也不尽如人意。

面对此情此景, 笔者也曾困惑过、迷茫过、无助过, 甚至想过打退堂鼓。这两年以来, 笔者一直在认真学习姜大源教授的著作《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今年暑假笔者又有幸参加了安徽省工商职业学院承办的文秘专业骨干教师培训, 在培训中合肥铁路工程学校李立胜先生在授课中再次为我们解读了姜教授的职业教育理念。

通过学习与培训笔者深深认识到要想跟上21世纪的职业教育教学步伐,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特别是通过多元智能的人才观理论的学习, 让笔者认识到, 中职学校的学生并不是我们传统观念所认定的差生, 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 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 中职学校里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差生”, 中职学校的教育功能应该定位在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 创造学生产生自信心的环境, 引导学生正面牵移, 全面发展, 这样才能使“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成为可能。

在学习了先进的教学理论后, 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了教学改革, 学习采用姜大源教授倡导的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开展实践教学。姜教授倡导的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其根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 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 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 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这里借宣城市开展首届“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读书征文活动的大好机会, 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2 坚持探索性原则, 注重实践体验

实践体验是学生获取信息、自我完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性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合作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好奇心强、兴趣点多、探究欲强的特点, 教师要创造性地探索出实施课堂教学的新的理论和科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机会,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专业知识, 培养专业技能, 形成专业意识。通过实践性活动的开展, 拓宽教学渠道, 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 科学地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 坚持指导性原则, 注重调动兴趣

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 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此时, 教师不是知识的仓库, 不是权威, 不是真理裁判官, 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协助者和合作伙伴。教师必须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乐于学习和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新的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源, 乐于把知识传授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想方设法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活动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形式不能过于单调, 也不可太过“花哨”, 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新知、提高水平并逐步提升专业素质, 培养专业技能。同时, 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着眼点, 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 使学生乐意、喜欢参加活动。教师只有具有较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机智应变的反应能力以及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 才能做好实践教学的主导,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充电”, “强身健体”, 锐意改革, 提高自身素质, 当好“指挥官”, 做好“服务员”。

4 坚持综合性原则, 注重素质的培养

文秘专业的课程不是“纯思辨”、“纯理论”的教材, 而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课本中很多知识点的设计, 并不是要同学们死记硬背, 而是要求同学们能根据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 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做出及时有效的判断, 从而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将理论与实际的运用充分结合, 易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学习, 无法进行深入了解, 而只能机械背诵, 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最后只能形成学习与生活严重脱节的后果。即使老师透过语言或文字将问题情境重述, 学生亦难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为了能使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工作实践中, 情境教学就成为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情境教学法将生活中所遭遇的问题透过真实的情境呈现, 设计适当的问题, 以提供学生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单一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习兴趣, 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工作理念、工作作风, 提升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注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虽是一本理论著作, 但姜先生的这本著作内容不抽象、不枯燥, 而是力求采用质朴的语言进行生动的讲述, 教学实验设计十分合理, 特别是选用了教师熟悉的教学案例, 用其特有的职业教育学的视角进行了解释, 找到教育的新的契合点, 从中挖掘出职业教育的真知灼见, 因此, 这本书为教师提供了参考和实践的东西, 真正做到融趣味性、知识性和可操作性于一炉。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 笔者深深体会到教学工作不仅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种职业艺术, 当老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 并将所学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实践中。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精思子自知。”每次研读《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这本著作, 收获都是颇丰的, 因为每次都能给笔者带来新的认识、新的理解、新的体会。

笔者深爱着自己的教师职业并一直在努力着, 希望自己在职业教育这条路上能越走越远, 更希望中国的职业教育能早日走出一片艳阳天。所以, 最后, 笔者想借用姜教授在前言结尾处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并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共勉:“有人说笔者高产, 其实笔者并无八斗之才。因每日忙忙碌碌, 很少有整体的时间用于研究, 所以只好把喝咖啡、品清茶的工夫都用于思考。于是, 在喧闹的巴士里, 在奔驰的列车中, 在翱翔的飞机上, 冥思苦读之中不时有闪光的东西出现。庆幸的是每年有3个黄金周, 每周有2个休息日, 那是我最高兴的日子, 因为出活啊!”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高海生.秘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马永飞.文书与档案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2015职称材料填报注意问题下一篇:对自己一周工作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