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导学案

2024-09-08

平面镜成像导学案(精选5篇)

平面镜成像导学案 篇1

§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学习目标】

1.掌握二面角和两个平面垂直的定义

2.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会用判定定理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关系

3.会用所学知识求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难点:判定定理的应用及二面角的求法.【学法指导】

1.二面角是由两个半平面所成的角,刻画二面角的大小是要看它的平面角的大小,求二面角首先要找到它的平面角,然后解平面角。

2.证明两平面垂直,可以根据定义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也可根据判定定理一平面经过另一平面的垂线。很多情况下要做辅助线,在一平面内做一条直线并证明它能垂直于另一平面即可。

【知识链接】

1.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该平面垂直.3.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怎么定义的?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是?

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规定:(1)直线与平面垂直时,所成的角为直角,(2)直线与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所成的角为0°角;由此得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0,

 2

【问题探究】

探究一、二面角及其平面角

引导:修筑水坝时,为了使水坝坚固耐用,必须使水坝面与水平面成适当的角度;发射人造卫星时也要根据需要,使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成一定的角度。这里所涉及到的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两个平面所成的角。

新知:从一条直线出发的所组成的图形叫二面角

(dihedral angle).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

面角的面.记作.简记: P—AB—Q;—l—;P—l—Q

我们常说“把门开大些”,是指哪个角大一些?我们应该怎样刻画二面角的大小呢? 二面角的平面角:在二面角-l-的棱l上任取一点O,以点O为垂足,在半平面,

内分别作,则射线OA和OB构成的AOB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AOB的大小与点O在l上的位置有关系吗?为什么?

直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用:衡量二面角的大小; 它的范围:.探究

二、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引导:教室里的墙面所在的平面与地面所在的平面相交,他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我们常说墙面直立于地面上。那么怎样才叫两平面垂直呢?

新知: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记

作.除了定义,我们能不能找到更简洁的判定两平面垂直的方法?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符号语言:.【典例分析】

例1.如图,AB是⊙0的直径,PA垂直于⊙0所在的平面,C是圆

周上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求证:平面PAC平面PBC.引导:根据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我们只需要能在平面PBC内

找到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PAC即可。根据条件可以分析出BC就是我们要找的直线。证明:

反思: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例2.如图所示,已知三棱锥DABC中,满

ABACDBABCD的大小?

BC2,引导:求二面角关键是要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设E为BC的中点,连AE,DE则根据条件易证DEA即为二面

ABCD的平面角。

解:

反思:求解二面角的平面角,要根据二面角的定义按照“作”(作图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证”(证明作出的角就是二面交的平面角)-“指”(指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解”(求解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目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对于直线m、n和平面、,的一个条件是().A.mn,m//,n//B.mn,Im,n

C.m//n,n,m//D.m//n,m,n 2.经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垂直的平面有()

A.0个B.1个C.2个D.无数个

3.自二面角内任一点分别向两个平面引垂线,则两垂线所成的角月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关系是()

A相等B 互补C 互余D无法确定

4如图,已知PA⊥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图中互相垂直的平面有()

A.2对B.3对C.4对D.5对

二、填空题:

5.正四面体相邻两个面所称的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6.空间四边形ABCD中,AB=BC,CD=DA,E是AC的中点,则平面BDE与平面ABC的位置关

系是

7(2010四川卷).(15)如图,二面角l的大小是60°,线段AB.Bl,AB与l所成的角为30°.则AB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值是.三、解答题:

B

A

ABBC,CDDA, E,F,G分别是CD,DA,AC的中点,8.如图, 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求证:平面BEF平面BGD.引导:只需证明EF平面BGD即可。易知EF平行于AC,而易证AC垂直于平面BGD。证明:

9*.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的四条边和对角线都相等,求平面ACD和平面BCD所在二面角的大小.引导:关键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按照“作”,“证”,“指”,“解”四步求解。

【总结提升】:

1、二面角的平面角:在二面角-l-的棱l上任取一点O,以点O为垂足,在半平面

,内分别作垂直于棱l的射线OA和OB,则射线OA和OB构成的AOB叫做二面

角的平面角.2、求解二面角的平面角,要根据二面角的定义按照“作”(作图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证”

(证明作出的角就是二面交的平面角)-“指”(指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解”(求解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总结反思】

知识

重点.能力与思想方法

※自我评价()

A、课前自主学习认真,学案完成很好;你真棒,继续坚持。B、课前自主学习一般,学案完成良好;下次争取做的更好。

平面镜成像导学案 篇2

关键词:学案导学,中职,建筑CAD

一、前言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常常不自觉地以教者的认识规律来取代学生的认识规律, 从而违背了主体教学原则。学案导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学生的“学”, 教师的“导”, 适应了新大纲对《建筑CAD》课程的要求。CAD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软件, 它所面对的是一群十五六岁的中职生, 利用学案导学使学生之间展开讨论, 师生之间展开交流, 形成一个多边的信息交流网络,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该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软件的基本操作,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二、中职《建筑CAD》课的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笔者认为, 要在中职《建筑CAD》课程中实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 首先应该在课前建立完整的自主学习资源, 编制学案和制作微视频, 根据学生的反馈, 做好及时的补充修改。接着, 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的任务准备, 设疑讨论, 突出合作学习意识, 最后, 进行达标检测和最终成果巩固。笔者基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了中职《建筑CAD》教学设计, 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 课中, 课后三个部分。

现以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建筑CAD》课程中的第四章项目4-4《平面图的绘制—门窗与墙线》为例, 进行学案导学设计。

1. 课前教师导学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实施的掌控者。笔者在课前要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和大纲要求, 确立三维目标, 建立自主学习资源, 并上传到学校网络平台。学案的编制是基础, 学案编写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要突出一个“导”字。在学案的使用中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并进行不断修改, 同时, 要在学案中巧妙地融入翻转课堂中常用的微课资源, 会给学生带来更加耳目一新的感觉, 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 将知识点分类概括,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更加符合学生课外学习的特点。学生课前需登陆学习平台, 选择课程中的章节单元, 查看课前学案, 要求学生课前要完成面积为120㎡的三室一厅家庭平面图的设计, 填写表格数据与手绘初稿图形, 提交结果, 笔者进行统计分析, 以此来设计与引发教学。紧接着学生再观看教学光盘文件中“门窗与墙体的绘制”视频, 思考怎样将自己已经测量好的数据通过新命令完成一幅基础的平面图, 并根据导学案指引, 进入探究学习。

2. 课中学生领悟理解

中职《建筑CAD》这门课程的操作性很强, 它的操作步骤相对复杂, 很多学生由于缺少相应实践就容易造成遗忘, 因此, 在笔者对重难点进行精讲后, 需及时创设教学情境, 组织教学活动, 对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或全班讨论, 培养学生相互尊重, 协作进取的精神, 减少学生因成绩差异而引起的过重心理压力。在任务完成后, 要及时进行限时的课堂达标检测, 检测的全部题目都应该从课标、考纲中来, 检测学生对本节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保证高质量的同时要求学生限时来完成。课堂的最后一环节是进行小组成果的展示汇报、作品的展示, 例如上台操作演示、小型的绘图比赛、辩论会等, 教师评优评先。

3. 课后提升

成果巩固这一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 可以在课后采用小型绘图比赛、图纸展览等活动, 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的学习成果, 如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三维建模图形等上传到校园网络平台, 以供老师和其他同学评价观摩。当然, 巩固的同时要及时对本课知识进行拓展, 笔者将设计一道课外拓展题, 对自己家的平面图进行实地测量, 分析并记下数据, 进行平面图的绘制, 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延伸到了课外, 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充分了解CAD的内涵, 力求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 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结束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了CAD课堂教学, 还提高了学生的绘图速度与团队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的CAD技能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同时,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还有更加广阔研究空间, 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 向45分钟要效益, 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 2005 (12) .

[3]杨李福等.建筑cad[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修订版) .

平面镜成像 篇3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的特点。

(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教学说明: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篇4

何霞

因为大家每天都照镜子,所以用一面大镜子叫学生说说镜子中的你与真实的你幼年什么异同这种创设情景的方法引入新课比较自然和顺利。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上,在开始上的第一节课上由于教师给的范围过于宽泛,使得有些问题不着边际,在后面上的课堂上教师注意了引导,就顺利多了。

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虚像转换成为蜡烛,并且测出物距和像距比较顺利,得出结论后,学生认可程度较高。但是后面的观察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时,仅仅通过观察的方法来得出结论学生认可程度不高。所以我及时将教案作了修改,增加了用两枝粉笔来做实验的探究环节,实践证明,效果很好。这一难点的突破,对于问题“当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会不会变化”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让学生自由发言,并不十分苛求他们发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将他们发言的要点罗列出来,大家来讨论修改,最后得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平面镜成像导学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 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凹面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以及了解它们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 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记录;观察实验现象, 感知虚像的含义;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 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虚像概念。

三、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投入到箱子中的硬币怎么不见了?让学生在疑问中, 留有悬念。

[设计意图:教师表演魔术, 学生观察并感到惊奇, 从而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直接引入课题。]

(二) 深入展开, 体验过程

●提出问题、引导猜想:

师:现在大家观察我手中的平面镜, 针对镜子中的像和你本人这个物做为研究对象, 通过观察你能提出与平面镜有关的问题吗?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预计可能的问题及猜想: (1) 平面镜成的像和物本身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3) 像的大小是否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4) 物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利用课桌上的平面镜自我观察, 并提出与平面镜有关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实际大胆进行猜想, 说出猜想的依据, 并把猜想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这样的鼓励、引导, 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猜想的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思路见课堂实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内容:

(1) 选择并组装仪器。

(2) 画数据记录的表格。

(3) 分组实验。

(4) 记录并分析数据。

[设计意图:教师巡视指导, 进一步提出:“怎样研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学生实验探究, 强调分工合作, 相互交流。重点指导能力较弱的小组, 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分析论证:

小组内、小组间学生展示交流探究结果。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概括实验结论。根据教师板书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内容加深记忆理解。]

●评估:

教师在指导学生评估环节中要重点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1) 实验过程是否合理; (2) 结论的可信度; (3) 改进探究的方案。

[设计意图:各组之间交流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 解决的方法, 提供自己的成功经验, 找出实验的不足。培养学生在探究各个环节中进行评估的能力, 养成评估的习惯。]

●交流合作:

教师组织交流, 学生按组汇报。各小组将自己的探究过程, 收集到的证据和作出的总结向全班报告。教师进行质疑与答辩。

[设计意图:交流汇报自己的探究过程、思路、方法、步骤、结果等,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合作意识。]

(三) 总结提高, 突破难点

1. 引入“猴子捞月”的故事。

2. 演示“水中蜡烛”。

3. 利用多媒体, 从理论上分析平面镜成虚像。教师演示实验:“用白纸承接多媒体投影的像”。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虚像, 突破教学难点, 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四) 课堂训练, 学以致用

1. 生物显微镜的镜筒下面有一个小镜子, 用来增加进入镜筒的光强。如果小镜子的镜面可以选择, 在生物课上使用时, 效果最好的是: () 。

A.凹型镜面B.凸型镜面

C.平面镜面D.乳白平面

2. 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电子钟所成的像如下图所示, 这时电子钟指示的真实时刻应是 () 。

A.21∶10 B.10∶21

C.10∶05 D.12∶01

[设计意图:第1题主要纠正“物体距平面镜越近, 像越大”的错误观念, 是本人设计的原创题;第2题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际应用。]

(五) 布置作业, 体现拓展

(略)

四、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规律。

上一篇:走进端午的世界高二作文下一篇:田园综合体项目合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