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一个接一个教学反思

2024-09-01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一个接一个教学反思(精选9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一个接一个教学反思 篇1

这首儿童诗需要两节课来完成讲授,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讲授的重难点是识字、写字、正确地读文、简单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可能是有老师们在后面听课,部分学生放不开,稍有些紧张。但是课堂整体的学习气氛还是不错的,作为讲课的教师——我,可以说是内心澎湃,不自觉地跟打了鸡血似的,整节课下来还算顺利,但还是与我上课之前所设想的课堂有些出入,尤其是课后,听了其它语文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我才发现了一些之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第一点:作为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课堂上,我穿的大衣没有扣子,这很影响教师干脆利落的形象。

第二点:虽然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但是作为一节公开课,就应该整体把握。这节课,我在识字上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最后课文的读不够,对课文的理解更是我在牵着学生走,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课文中找答案。

第三点:这节课,我重点讲了两个生字:各、这。对于已经上过一学期的孩子来说,教师完全可以重点讲解一个生字,另外一个生字交给学生自己来学习。对于学生生字的书写,我没有及时地评价、反馈,只是交由同桌来互相检查评价。

第四点:整节课,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不够,形式单一,教师也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课文朗读情况。我对课文的朗读把握不到位,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真的是急需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第五点:整节课时间的分配不合理。在识字上用时过多,生字书写上抓了两个字重点来讲,学生的读很少,这就跟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读书声、学生应该站在课堂中央相违背的。

最后在课文的理解上我非常匆促地结束了,学生只能跟着我走,最终,又变成了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机械式的课堂。虽然这节课已经讲过很长时间了,但老师们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我还是记忆犹新。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一个接一个教学反思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

2.学会观察图画,将图上描绘的事物与所学词语联系起来,并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4.了解桂林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二、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师:关于桂林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播放录音)。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识字2》,我们一起去美丽的桂林看一看。

设计意图:利用交互白板软件的“对象层次变换”和“隐藏/显示”等功能,设计出一个竞猜的游戏环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交流中既知道了一些名山大川,又在优美的故事中走入了学习情境,拉近了与课文的时空距离,对词串形成了强烈的学习期待,为高效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人民币背面的图案导入,也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无处不语文的道理。而故事中的优美语言,给学生在词串的学习中规范使用语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二)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1.《识字2》是一篇优美的词串,打开课本,借助拼音把词语读准确,不认识的多读几遍。

2. 你能唤一唤这些词宝宝吗?

3. 去掉拼音还会读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将字的拼音隐藏,如学生遇到困难,用白板软件的“神奇墨水”制成的魔法棒单击就可以显示拼音。

4. 开火车。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多诵读好听的韵文,能让他们在言语声音的世界中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但他们一下子接触到很多词语,不易读准,交互白板软件的“神奇墨水”功能能轻易隐藏和再现拼音,随时给记忆有困难的学生以拼音的拐棍,最终熟读韵文。

(三)创设情境,领会词语

1. 学习第一、三组:碧水秀峰倒影

师:读得真不错,下面我们就乘上游船,沿着美丽的漓江去看一看。

你看到了什么?你能帮这几个词宝宝找到自己的家吗?(用交互白板的“拖动”功能将词语拖到相应的图片上)

2. 学习第三组词语:象鼻骆驼笔架

船慢慢向前行驶,奇形怪状的山越来越多了!假如要你给它们起个名字,你会起个什么名字呢?

设计意图:利用交互白板相机显示隐藏的山名,教师用改变透明度的方法来显示真实的大象、骆驼、笔架图片,帮助学生对比认识桂林山水。将词语和实际事物挂钩,引领学生进入词串所描述的情境,继而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自己感受、体验、寻找、发现大自然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3. 学习第二组词语

师:船,沿着漓江缓缓前行。听,远处传来了什么?

白板出示画面,教师介绍对歌:一问一答地对唱,壮族、苗族、瑶族、土家族、侗族这些地处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都有对歌的风俗,其中以广西三月三对歌节最为盛行。

广西,这里有一种美丽的树,听听它的自我介绍吧(利用白板软件播放对歌视频,学生聆听榕树的自述,教师通过白板显示中国地图,并让学生与白板交互,用“放大镜”放大广西壮族自治区)。

如果你来到美丽的壮乡,爬上秀丽的山峰,站在美丽的榕树下对歌,你的心情如何?请把你的心情读进词语里。

4. 学习第四组词语

我们回到游船上,继续向前行驶,你看到江面上迎面而来的那是什么?(白板软件显示动画:人们撑着竹筏带着鸬鹚捕鱼)

漓江快游完了,你最喜欢这里的什么呢?

古今中外很多人来到桂林,都留下了自己的体会(媒体显示):

你今天也游过了桂林,你想说什么?

桂林可真美,怪不得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啊!你知道“甲”的意思了吧?

5. 朗读背诵词串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教育教学的呼唤。介绍清代书法家王元仁、开国元帅陈毅、美国总统尼克松、作家陈淼等人为桂林写下的石刻、感言、评价、诗句,既是开头故事对桂林山水赞美的延续,又用他人的感受来丰富了孩子们的体验。

(四)借助动画,巧学生字

1.《识字2》里我们一共要学会8个生字,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2个。

2. 自己读读这2个字,等会再跟其他小朋友分享你学会了哪个字。

3. 交流

碧:书写碧的时候要注意“王”和“白”靠得紧一些。

鼻:观看“鼻”的笔顺,最下面的撇和竖不能出头。

设计意图:“碧”笔画多,但识记并不困难,教师引入一个情境,提示学生“白”和“王”两个部件要写得紧凑些。“鼻”最下面的撇和竖容易出头,在观看动画演示笔顺的基础上,教师邀请学生在白板上突出显示笔画,引起学生注意,增强记忆效果。

4. 写字

学生书写,教师用智能手机拍摄并通过USB接口传输到白板软件中的“资源浏览器”,再拖动到白板课件的活动挂图中进行即时点评。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练习或检测的结果实拍下来,作为生成性教学资源,再利用交互白板的资源管理功能进行展评,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成果的共享与评价更加方便,有利于激发学生体验成功。

摘要:《识字2》是一篇优美的风景词串韵文,12个词语围绕“桂林山水”这一主题展开,整体背景是清澈的漓江水铺开了画的长卷,再现了特有的壮乡风情。针对学生对南国风光体验不足的问题,借助电子白板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其灵活隐藏、动态演示、交互快捷等特点,引领学生进入优美意境,诵读品味、读中想象,受到美的熏陶,丰富知识,学习语言运用。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一个接一个教学反思 篇3

在拼音里,音调是指一个音节的调子,一般来说一个音节包含四个调子,即第一、二、三、四声,严格地讲一个音节有五个调子,包括“轻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从定义上讲,每个音节都有五个调子,也就是有五个发音,只不过这五个发音不一定有五个汉字来对应,比如贵州方言"n?ng zi",普通话的意思是“什么”,在汉语里面没有“n?ng zi”这个词,"zhu?ng bao"普通话的意思是“莽汉”,同样在汉语里面没有"zhu?ng bao"这个词,再比如“迪斯科”这个外来词,在汉语里这三个字组合在一起没法解释,代表不了什么意思,我们只能把它看成是汉语在美国的方言"di si ke",美国人一听就懂,我们不懂。

但是现在一年级教科书里把“音调”的概念和拼音的规律朝一个错误方向引导,把音调说成是韵母的调子,拼读音节时把声母和一个带音调的韵母相拼,这是一个误区。

所谓“拼音”顾名思义就是拼出来的音,而音调也是针对整个音节而言,拼音的规律是把两个或者是三个单音组合在一起拼读出来的,所谓单音就相当于英语里面的“元音音标”这也是英语与拼音相通的地方,所谓拼读就是把两个或三个单音连起来读,当连读的速度紧接到区分不开,就变成了一个音,比如:b和a两个单音连起来读b--a就变成了“巴”字的读音"bā"。m和a两个单音连起来读m--a就变成了“妈”这个字的音"mā"。j和i再和a三个单音连起来读就拼读出“家”这个字的音"jiā"。这就是拼音的规律和概念。

而在一年级的教材里把音调赋予韵母,说成音调是韵母的调子,把一个声母和一个带调子的韵母进行拼读,这样拼读起来就很拗口,由其是拼读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比如“马”字和“骂”字,在正确理解音调含义的情况下就是先拼读出“妈”这个字的音,也就是这个音节的音,然后再给这个音节加上音调mā má m? mà,那么这四个拼音就分别拼读出“妈”“麻”“马”“骂”这四个字音拼读起来就自然顺朗。

在这里我必需强调,在拼音的教学过程中,理解音调的概念和内含很重要,有个很简单的办法,先从表示音调的符号着手,“ˉ”“ˊ”“ˇ”“ˋ”,这四个符号分别表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把这四个符号的形状和书写规律结合起来,第一声从左到右表示发音高低一致,第二声从左到右表示发音由低向高,第三声从左到右表示发音由高变低再变高,第四声从左到右表示发音由高变低。这也是汉字学家创造这四个符号的初衷,形象、通俗、易懂。其中就包含着对启蒙儿童的形象教学法。在这里没必要强调“轻声”的含义,因为给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说“轻声”是指一些专有名词和语气助词的读音,它的特点是拼读时发音轻短,孩子们暂时还不能理解。这也是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最起码应该掌握的知识。

(上接第27页)有坏,班主任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如果我们不能保持一颗健康心态,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就会在日复一日的繁琐工作中,消磨掉韧性,使得班级管理黯然失色。二、对待学生要有爱心。教育是情感的交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人们常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每个学生在学校都需要得到关爱,老师的爱对他们成长如雨露和阳光,当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靠近了,交流的渠道就会变得畅通,心理疏导工作就容易取得成果。三、对待工作要细心。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定是一个用心工作的班主任,做任何事情都会有计划,有重点,有方法,思想总是走在行动的前面,有预见性。从建立学生信息资料档案,建立班级QQ群,家长QQ群到选举班委会,制定班规,编写班级工作计划,从班级文化建设到班风、学风建设,从学校各项活动的宣传动员,到组织实施活动的参与安排,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才能使班级管理工作少出漏洞,事半功倍。四、对后进生转化要有耐心。要教育学生,就得先了解学生。后进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受到某种伤害,为了采取保护措施往往形成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采取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离校逃学。凡此种种,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爱的温暖而使心灵蒙受创伤,正常成长遭到压抑。我们往往把过多的关注和赞誉给了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把过多的不满和批评丢给了后进生。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有更多的耐心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周边环境或个人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爱好、特长、性格、兴趣,以及他们的心理特征,走近学生,当好他们的良师益友,和他们谈心,使他们感到教师像父母一样和蔼可亲、可敬,敢与教师说心里话和教师讨论问题,把教师当作朋友,不害怕教师。五、对班级管理工作要有恒心。我们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头有尾,持之以恒,不能凭3分钟热情,班级管理工作更是如此。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他十分重视干任何工作都要持之以恒,坚持自己奋斗目标和方向,不会因为挫折而改变初衷,他会带领班级团队去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实现同学们共同的理想、目标。他会在学生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品格去影响教育学生。

另外,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学会赏识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人在社会中存在,都希望自己的学习,工作人品等受赏识。更何况学生,他们同样需要老师、家长的赏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很久以前就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重孩子”。赏识的基础是对学生理智的爱。赏识的原则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每个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和旺盛的学习热情的需要,赏识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

尊重,是爱的最高境界。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注意他们的兴趣,爱好,特点和特长,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在教育中,教师应首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意识。教师要通过语言,手势和微笑等方式肯定学生,通过作业评语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一个接一个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接、觉、再、做、各、种、样、梦、伙、伴、却、趣、这”13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过、各、样、伙、伴、这”6个生字,并理解“各种各样、伙伴”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题中的“一个接一个”具体指的是什么。

4、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快乐美好。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立即课题的具体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4节小诗。

2、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过、各、种、样”4个汉字,理解“各种各样”的意思。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一个接一个”的具体意思。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师板书课题:一个接一个,认识生字“接”,明确“扌”与动作有关。指名生朗读课题。

2、引导生思考: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3、指名生交流,师适当梳理。(预设:什么东西一个接一个?为什么是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做什么呢?)

4、师过渡:是啊,这个课题可真奇怪,要想知道这篇课文究竟写的是什么,就让我们一起捧起课本,好好地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巩固识字,理解词语

1、播放课文录音,生认真倾听。

2、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3、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睡觉、不过、再、做梦、各种各样、小伙伴、却、有趣、这样。(2)指名生带拼音朗读词语,根据生的认读情况相机正音:“觉”是三拼音节,“再、做”是平舌音,“种、这”是翘舌音,“梦、样、种”是后鼻音。

(3)正音后采取多种形式(去拼音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对读)认读词语,巩固读音。

4、分节朗读,巩固识字。

(1)师向生明确这是一首儿童诗,分为4小节。

(2)指名生分小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在朗读的过程中相机出示词语卡片,进一步巩固识字成果,在出示卡片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认识“夕”字底和“卩”部。

(3)重点理解“不过”和“各种各样”两词的意思,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练习说话,引导学生把句子说清楚,说通顺。

5、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本节课练写的4个汉字:过、各、种、样。(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识记方式和书写要领。

(3)指名生交流,师适当指导:这四个字都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识记,在书写时,“过”先写“寸”,后写走之儿;“种、样”师左右结构,“禾”部和“木”部的最后一笔都要变成点;“各”上部的横撇和捺画要写舒展,盖住下方的“口”。

(4)师范写,生认真观察书空。

(5)生自主在课后田字格中描红、临写,师巡视了解书写情况,并及时指导。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题的具体意思

1、师过渡:对于课文的题目“一个接一个”,小朋友们的心里一定充满了好奇和困惑,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读完每一小节后再想一想,文中的小朋友分别在什么地方,左什么事情?相信这一次,你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2、生自主轻声朗读课文,并与同位轻声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3、再次指名生分节朗读课文,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根据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小结并板书:踩影子—做好梦—和小伙伴玩跳房子—听老师讲故事。

4、生根据板书内容说一说课题的意思,师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说完整。(“一个接一个”的意思指文中的小朋友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里做着不同的事情,每一件事情又都让他感到很开心很快乐。)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也认识了很多的生字和词语,还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了课题“一个接一个”的意思,你们可真棒!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的心理变化,从而感受“我”的天真可爱和童年生活的丰富美好。

3、能正确美观地书写“伙、伴、这”3个生字,提高书写质量。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谈话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生认读。

2、指名生说一说“一个接一个”的具体意思。

3、师过渡:文中的小朋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做了不同的事情,他为什么会感到很快乐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这位可爱的小朋友吧!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心情变化

1、学习第1小节。

(1)指名生朗读第1小节,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小朋友在玩什么。(师小结:是在有月亮的夜晚,小朋友在玩踩影子的游戏)

(2)引导学生体会玩踩影子游戏时的心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交流):非常开心。(3)师过渡:如果这个时候大人喊你睡觉,呢的心情会怎样呢? ①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

② 师小结:师啊,文中的小朋友和你们的想法一样,相机出示“唉,我好想再多玩一会儿啊”这句话。

③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是读好“唉”“多想”“再”这几个词语,整句话要读出失望,扫兴的心情。(4)体会感情的变化。① 师过渡:不过,咱们文中的小朋友可是个开心果呦,接下来的事情同样会让他感到开心。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小节的第三句话。(师多媒体出示“不过„„各种各样的梦呢!”这句话)

② 指名生交流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读书体会:如晚上睡觉可以让身体得到休息,睡着了可以做美梦,要做一个听话的孩子等等。)③ 师小结:是啊,虽然踩影子的游戏很好玩,但是在文中小朋友的眼中,睡觉也有许多的乐趣呢!

(5)指名生完整地朗读第1小节,注意读出“开心—失望—开心”的情感变化。

2、自主学习第2、3小节。

(1)师过渡:这首儿童诗的第2、3小节和第1小节结构句式相同,相信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学习,也能够体会到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读好第2、3小节之后,与同位相互交流。

(2)生自主读书,与同位轻声交流,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习情况。

(3)指名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师小结:不管是好梦被叫醒要去上学,还是和小伙伴玩的正开心要去上课,在文中小朋友的眼中,每一件事情都能给他带来快乐。

(4)指名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3小节,强调“唉”“不过”这些词语所表现出的心理变化。

3、学习第4小结。

(1)师过渡:文中的小朋友在遇到新活动的时候,总是想到快乐的一面。他是这样想的,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2)鼓励生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对于学生的想法,师不要轻易否定,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他们凡事要往好的方面想,这样才能收获快乐。

(3)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一小节,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小朋友,读出天真、好奇的感觉。

(4)全班共同朗读儿童诗。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本课剩下的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伙、伴、这。

2、生自主交流识记方法,师强调:“伙伴”两个字都是单人旁,表示的意思师与人有关;“这”师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先写“文”,后写走之儿,注意走之儿的第二笔是横折折撇,“文”字的最后一笔捺要变成长点。

3、师范写指导,生观察书空后自主练习。

4、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书写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带给我们快乐的体验,只要我们像文中的小朋友一样保持一颗快乐的童心,我们就会收获快乐的生活。板书设计 一个接一个

踩影子——做美梦——和小伙伴玩———听老师讲故事

失望

开心

失望

开心

失望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一个接一个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

个生字,会写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觉”、偏旁“卩”和笔画“

”。

2.学习并能熟练书写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说说自己和“我”的相似经历。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读和书写生字,朗读课文。

突破方法 教师指导书写和朗读。

难点 说说自己和“我”的相似经历。

突破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大胆表达。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引导示范教学法。

学法 自读自悟法、交流学习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建议

课时。

第1

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

个生字,会写

个生字。

3.认识多音字“觉”、偏旁“卩”和笔画“

”。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语

师:当你正兴冲冲地做着一件事的时候,突然另一件事情出现把你打断了,这时候你的心里是什么感觉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一个接一个》。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对照课文注意听不认识的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练读。

(3)教师请一两个学生起来朗读,并给予评价。

(4)学生说一说,读完课文对哪些字词有深刻的印象。

2.指导认读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接、觉、再、做、各、种、样、梦、伙、伴、却、趣、这”的带拼音的卡片,逐一示范朗读。

(2)教师让学生齐读生字,并开“小火车”认读。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3)教师遮掉字的拼音,检查学生的认读效果。

(4)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多音字“觉”。

3.指导书写生字。

(1)教师逐一分析每个字的特点:“各”是上下结构,书写时先上后下;“种、样、伙、伴”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先左后右;“过、这”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先写右上,后写“辶”。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笔画顺序。

(3)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生字的字义,帮助记忆字形。

(4)学生自主练习书写。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5)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偏旁“卩”和笔画“”。

三、课堂小结

1.学生开“小火车”读生字。

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互相比一比谁写得更好。

3 一个接一个

过 各 种 样 伙 伴 这

一、我会用“  ”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拼音。

种(zǒng

zhǒng)趣(qǜ

qù)各(gé

gè)却(què

qüè)

二、我能回家把课文《一个接一个》大声朗读给家人听。

第2

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相似经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生字?大家还记得怎么读或写吗?现在老师请

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听写,其他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写完后对照课本看看有没有错误。

二、复习旧知

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一遍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学生开“小火车”认读生字。

2.学生分成4

个小组,每组朗读一节。

三、探究新知

1.学习第一小节。

(1)这一小节讲了什么?(“我”正在玩,大人叫“我”回家睡觉)

(2)师:从这一小节中可以看出“我”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

生:开始“我”有点失落,还想多玩一会儿,后来想一想,觉得回家睡觉也挺好,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

2.学习第二小节。

(1)这一小节讲了什么?(“我”正做着好梦,大人叫“我”起床上学)

(2)师:“我”的心情又是怎么变化的?

生:“我”一开始希望不要起床上学,但是想到去了学校能见到小伙伴,又觉得很开心。

3.学习第三小节。

(1)这一小节讲了什么?(“我”正在和小伙伴们玩耍,上课铃声却响了)

(2)师:“我”的心情又是怎么变化的?

生:“我”希望不要上课,但是想到能听老师讲故事又觉得很快乐很有趣。

4.说话训练。

(1)师:这三小节内容,写了“我”的三次经历。同学们也看出来了“我”每次的心情变化。那谁可以说说作者在每节中,是怎么自然地写出“我”的心情转折的吗?找找关键字词。

生:正……就……,唉……,不过……,正……又……,要是……就好了,正……却……。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这些关键词。

(2)师:“不过”是表示转折的词,也就是前面正在做什么,后面突然转变了。“唉”在这里是语气词,表明“我”在叹气,表现了“我”有点失落的、可惜的心情。

(3)教师请学生尝试用“正……就……,唉……,要是……就好了,不过……”等这些关键词,说一说自己和“我”的相似经历。学生先分组交流,然后教师指名起来说一说,最后大家评一评谁说得最好。

四、课堂小结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指名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感受。

3 一个接一个

正……就……,唉……,不过……,正……又……,要是……就好了,正……却……

一、我会组词。

伙(伙伴)种(各种各样)这(这个)各(各自)

二、我会用“不过”造句。

我正打算出去玩,妈妈突然叫我和她一起去外婆家,我有点失落,不过听外婆讲故事也

是很有趣的。

资料链接

金子美铃(1903—1930),是日本童谣诗人。《向着明亮那方》是金子美玲的一本童谣集,分为“夏”“秋”“春”“冬”“心”“梦”六卷,并配有精美、温馨的彩绘插图。金子美铃善于描写人与自然界中的令人感动的图像和声音,以细腻纯真的语言传递生命的乐章,给人以梦的视野和心灵的顿悟。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一个接一个教学反思 篇6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 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但是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却感受到孩子们没能真正走进文本,没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与孩子们远离战争有关,更与老师的引导有关。反思自己的课堂,该如何加以改进呢?我们强调对文章的“感悟”,“感”是对文章的感受,“悟”是对文章重点词句的理解。怎样让学生感悟呢?就应该让学生去读,从文本中感受作者的心声。老师首先要悟,“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不会读书的孩子去悟”,去寻找文章中的字眼,比如文中作者三次提到了鲜花,两次提到“蓝盔”,我都没有加以引导,只是一味地按自己的教案匆匆地进行,这样学生就没有情感上的变化,由悲转化为恨,也就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呢?

比如可以让学生想象,当他们一家人手捧鲜花,满怀喜悦地来到机场迎接爸爸,看到的确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雷利,你会想什么?说什么?我想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作者产生共鸣。再如,学完第一部分,可以这样问:“假如没有战争,假如爸爸还活着,他会取得哪些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到就是这样一位热爱和平的勇士、一个可爱可敬的爸爸、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生命,再也不能回来了,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一个接一个教学反思 篇7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泛泛而读, 读的目的不明

课堂上听起来书声琅琅, 看似热热闹闹, 其实读前没要求, 读中没指导, 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 学生只是为读而读, 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这样的朗读缺乏目的性, 读书只是教学的一种形式。

(二) 简单而读, 读的指导不实

教学中, 我们常见教师这样简单地要求学生:“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课文!”“请同学们把高兴 (悲伤、气愤) 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 不能熔“导”“练”于一炉, 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与此同时, 教师的评价语言也没有针对性, 如“很棒, 大家为他鼓掌!”“很有感情, 有进步!”这样的朗读指导和评价, 起不到纠偏矫正的作用, 自然无法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三) 作秀而读, 读的面不广

很多观摩课、示范课, 为了出彩, 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 读来读去, 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 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训练的朗读, 既不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也不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形成, 使朗读变成了作秀, 课堂变成了秀场。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改善措施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 提高朗读实效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明确目的, 品析兼顾, 读有实效

教学中教师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 让学生通过目标导向, 读有所获。如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通课文, 认识字词;再读时要求学生感知课文大意;精读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 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文章中语言, 让他们自己动脑, 经常比较、揣摩, 并养成习惯。”此外,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应突出重点,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分析文章的绝妙和独到之处。在这基础上组织学生评议:读得好吗?你觉得怎样读更好?你按这样的方式再读一读。学生按明确的要求, 有目的地去研读、品析, 既理解了内容, 又学习了方法, 不再是为读而读。这样的朗读真实、有效。

(二) 形式多样, 动静搭配, 读出情趣

朗读训练应该形式灵活多变。如果只是齐读、个别读, 则会显得单一、乏味, 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 如轻声读、默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另外, 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 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来渲染课文情景, 化静为动, 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 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的秀丽风景, 一边动情地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 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 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漓江上, 乘着木筏, 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哪位小朗诵家来美美地读一遍就更好啦!”结果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朗读热情。可见, 只有依据文本特点, 选择不同的方式, 动静搭配地组织学生朗读, 才能以读促思, 使朗读真正成为学生走进文本的桥梁。

(三) 顺势而导, 范读、点拨并重, 读出水平

朱自清在《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一文中说:“如果从小学到初高中一直注重朗读, 教师时常范读, 学生时常练习, 习惯自然, 就会觉得白话文并不难上口。”可见, 教师的范读很重要。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 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 恰当运用语气、节奏等, 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 可以示范引路, 降低难度, 放缓坡度。一般来说, 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时, 教师可以范读, 并作相关的提问, 如:“你们听听教师这么读, 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你们最喜欢教师的哪种朗读方法?”“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引发他们的思考,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另外, 在朗读指导中, 既要重视范读的作用, 又不能忽视点拨的妙用。点拨能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如在教学《瑞雪》时, 针对“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这句话, 教师可以这样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大家见过棉花吗?见过蒲公英的种子吗?像棉花一样的雪, 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 就这样杂乱无序、连接不断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 这样的情景, 就叫做‘纷纷扬扬’, 那么怎么读, 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这雪下得很大呢?”经过教师的启发和点拨, 学生对“纷纷扬扬”这个词语的涵义有了真切的体会, 自然能够读得好, 记得牢, 悟得深。需要注意的是, 朗读指导过程中, 如果能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巧用示范和点拨, 就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 起到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的作用, 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一个接一个教学反思 篇8

1、谁和谁比(分析时用——标注谁)

2、比……多还是比……少(用点标注)

3、谁多谁少(在谁下面标注多或少)

4、求谁多的还是少的(在谁下面画双横线)

用这样的分析孩子就能明确多与少的问题了,更有利于孩子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9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

我在课前让学生介绍元宵节你和家人是怎么过的。引出元宵和花灯,学生学习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充满了对学课文的热情。

本学期读的要求逐步提高,从读准字音入手,把课文读通顺,最后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在读课文时,我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比赛读,加动作读。这样,多种形式读,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为更好的背诵课文做好准备。

课堂教学中,逐渐渗入阅读能力的培养,如在学生初读完课文后,立即问:“课文写了几个花灯?分别是什么?”教会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初步培养学生一些阅读能力。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

树和喜鹊是一篇简短易懂的课文,讲述了树和喜鹊从孤单到快乐的过程。课文用生动的语句和细腻的语言描写了树和喜鹊由孤单到快乐的生活经历。告诉学生有了邻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游戏,才能享受快乐的生活。本课课文教学按照重点词句的线索来设置。“孤单-快乐”,“树和喜鹊为什么会感到孤单?树和喜鹊为什么会又感到快乐呢?借助于充分的朗读,“一个、只有”来理解树和喜鹊孤单的原因,没有朋友的陪伴只能只身一人在树林里边。从而理解孤单的意思。

之后,我设置问题:你们有没有感觉孤单的时候?这时候学生自己说出来,就说明他理解了孤单的意思。“好多好多”的树被种植了,森林里就充满了快乐。小伙伴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在理解故事深意的基础上再来听课文朗读,学生们就更喜欢快乐的树和喜鹊。而且利用好多好多来说一句话,学生也理解了好多好多。课堂中让学生们从故事走进生活,“生活中你和朋友们快乐的故事有哪些呢?”,通过分享故事能够让孩子们明白跟朋友们在一起能够获得更多快乐。最后,理解会说叽叽喳喳和安安静静这类AABB式的词语时,我让班里的孩子们都化身为小喜鹊,早上起床叽叽喳喳的打招呼,晚上回去安安静静的睡觉。让孩子们亲身实践的演绎出来,他们更容易理解。随后我让孩子们说了说这类的词语,孩子们也说的很好。

在理解课文时我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没有伙伴和朋友的生活是孤独的。理解了“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这句话,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在课堂中,我的语言不够讲练,显得比较磨叽,所以到后来孩子们的积极性越来越差,有些不耐烦。

此时我又没有及时地调整,而是按照既定的教案讲课,所以后面的课堂秩序比较乱,以后再要在讲课时增强对课堂的掌控力,要能灵活地把握课堂。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3

在导入环节,应用了一个猜“棉花”的谜语,形象地描写了棉花的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关于棉花故事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读课题,发现“花”和“娘”的轻声读法。

在第二个环节中,分别从图和文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以图为载体,让学生看图猜讲故事,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小组中讲,看大屏幕上的画面讲,最后做到集思广益,完善自己的讲法,把四幅图连起来用完整的话讲。注重鼓励有创新的讲法。接着,图文对照。先听看课件的视频范读课文。通过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也可以评价教师朗读的形式初步感知课文。然后正确流利地练读课文,找出与每幅图相对应的自然段。做到图文对照读文。在初读中还要重视通过多种形式检查生字,理解生词。让学生介绍对词语的了解,并提出不懂的词语。遇到难理解的词如”“蚜虫”师生交流资料,并补充课件中相关图片与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

下一个环节是细读感悟课文。这一环节通过老师提出的重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深入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角色内心活动。选择感兴趣的一部分分组商讨怎样读好每一个角色的语气,在读中悟,悟后又读,并结合图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入情入境来体会。结合多媒体资源,让学生跟着配乐,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理解,读出发自内心的情。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商议扮演文中角色把课文演一演,后在全班展示。通过这些环节设计,已能让学生把文学透,内化为自身的才学了。

在“升华主题”一环节中,第一步的设计,起到了总结的作用,在学生总结收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节课认识的捕虫能手,进一步引导学生扩充还知道哪些益虫和益鸟,在此教师也为学生补充相关资料,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他们爱护益鸟,保护益虫的意识。真正做到由情感落实到行动中。第二步为布置课下实践任务。通过向别人请教或查阅资料,继续寻找一些益虫和益鸟,并了解关于它们的知识,可画成图画或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待以后交流。这样,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产生了对益虫和益鸟的爱,愿意和它们做朋友,保护它们。这一课的教育作用在此更彻底地落实和深化了。第三步讲故事的设计,再一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听的能力,并在听后说说知道了什么,认识了哪些益鸟?既检查了听的效果,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到此,本课也结束了,整堂课的设计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目标,在丰富的学习形式中练了读,悟了情,增长了知识,思想受到了教育和熏陶。课内外相结合,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保证了学生始终能以很高的兴趣参与学习。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4

《夜色》是一首儿歌。用第一人称,写“我”从前胆子很小,很怕黑,后来爸爸晚上带我出去散步,“我”发现夜晚也像白天一样美好,“我”不再怕黑了。

我在教学本课时,开课时利用课件播放歌曲《小星星》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学习课文。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词,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领读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都是让学生课前提问,然后通过读课文等手段逐渐解决简单问题,在理解课文的环节就抓住一个立足于文章的整体、直指向文本的主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理解上的难点来引导学习。最近,在反思我的这种方式是否适用于低年级,想到了这种方式的目的和效果——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决定还是坚持用下去,这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如,“微笑”在文中是“花草”微笑;在“夜色”下的微笑;是“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时发现的;夜色下花草的微笑像“白天一样。”抓住重点词语来学习课文,发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关键的作用。如,“微笑”通过朗读,边读边想花草的微笑是怎样的画面;描述画面,说出夜色下的花草的微笑是很美丽的;由夜色下花草的美丽进一步拓展、延伸到夜色是美丽的。最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对夜色的理解齐读课文,读出我的胆子由小到大的原因。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了夜晚的美丽,懂得黑夜也是自然界一道独特的风景,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从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不足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讲解的有些细,学生没有充分读的时间,所以对感悟理解不够到位,再有就是学生比较好动,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够积极发言,最后的拓展没有很好的完成,学生说的少。在理解字义的层次上自己做的也不到位。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5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对学生说:“大家应该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对于老师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些天我们学校组织了语文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我认真阅读了教师用书和语文课程标准,在网上也查阅了相关课文的资料,认真准备执教了《识字5》一课。

现针对《识字5》一课,做一简单分析如下:

(一)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

本节课我设计在识字后感情朗读课文,本以为能读得很令人满意,但是学生学的不是很感兴趣,没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朗读,读出来总令人感觉干巴巴的,没有一点生机。如果能做一个优秀的课件,让学生感知金色的沙滩,蔚蓝的海面,红色的晚霞,相信朗读效果肯定会更棒!

(二)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太小,跳课文教学,使他们难以“消化”。

《识字5》是第四单元的识字课文,挑出来放在刚学完拼音后上,他们的理解能力跟不上,课上我引导学生把“沙滩”舒服的感觉读出来,学生就读得很轻很拖,以为这样就是“舒服的感觉”。而在生字教学“浪”字时,对这个左右结构的字,他们怎么都摆不准位置,虽然我多次强调“左窄右宽”,学生写得也很辛苦,但写出来的字还是“左右胖瘦不相宜”。回到办公室,自己反复的琢磨思考,思来想去,终于豁然开朗,找到“病根”所在。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究竟是为了模仿还是借鉴?如果一味的把别人的教学设计的种种环节,甚至是一句话都照搬到自己的教学中来,不但不会见效,反而还会事倍功半。还记得自己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领导对我说过:备课不仅仅是备课本、备教参,更重要的还要备学生。不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适用于任何一名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针对孩子们不同的接受水平以及已有的知识能力,为他们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三)鼓励学生,方法多样,要适合学生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上课很活跃,一个问题问下去,抢着回答,或者举手时发出“我、我、我”的声音,这是就要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很好,但要遵守课堂纪律,如果你能安静的举手,老师就更喜欢你了;有些学生很内向,上课不敢举手,但是坐的很端正,这时就要引导他们,你坐的真端正,如果你能胆子大一些,勇敢的举手发言,就更好啦!有些学生回答偏离了问题,我就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试试看。经过老师提醒,能不能回答得更好些。

通过对这堂课的反思总结,我学到了许多教学中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总结经验,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6

《操场上》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识字课。这是学生学完拼音后第一个识字单元的第4课。本课有一幅表现操场上热闹的图,6个表示体育运动的词语和一首儿歌。图上画了小学生在操场上所玩的大部分体育活动,儿歌概括了操场上活动的情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在这节课上,我安排的学习任务是认读课文中的9个生字,学会写“八、入”两个字,还有一个新的偏旁“足字旁”。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对事物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特别是我们班,后进生较多,上课的效率很低。所以我就要想尽办法,变着法儿的把他们引到课堂中来,引导他们主动一些的参与到我们的学习中。另外,学生们都爱听赞美的话,特别是低段的孩子,老师对他们的肯定非常重要。所以,我在教师语言的运用上非常注意,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话语,好的要肯定,不好的则希望他下次能有进步。比如学生举了手要回答问题,可是站起来却回答不出了,有些可能真的是忘记了,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则是来捣乱的,我没有马上批评他,而是说“你是不是还没想好啊?下次等你想好了再举手好吗?老师相信你能做到的。”这样,我给学生一个台阶下,不仅没有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也使学生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相信我也能回答问题的。

这堂课涉及的是学生在操场上玩的大部分体育活动,而我们学校就在前段时间开展了运动会,而且有好多的学生都观看了运动会,我就抓住这个契机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项目,这样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并相应的把名称出示在黑板上。完了之后我出示的图片都是活生生的照片,学生就更感兴趣了。在学生思维活跃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时,我就抓住时机,再次出现今天要学的项目名称。

新课程提倡多认少写,在这堂课上一共要认的字是14个,写的只有4个。我第一课时安排了9个认读字,要写的是2个字。这么多认读字怎么来得以巩固,而且这些字的认读,不能拆字、不能分析字型,因为一年级学生这些还都没有学过,这也给我们老师带来了难度。那怎么来把这些字在一堂课上认识呢?我就用复现的方法,第一次出现是在说话的时候,让学生初步感知。第二次则是在看照片的时候出示,第三次是在让学生看着不带拼音的卡片做动作。第四次是让学生把名称卡片根据用手和用脚的不同来分一分再次出现第五次是大屏幕上以带拼音的形式出现。第六次是去掉了拼音让学生认读。第七次是单个的字出现,第八次是把这些认读字藏在了词语里面,其他的几个字,学生以前都已经学过了,然后让学生认读。最后一次是在玩拼字的游戏中,让学生拼一拼几个左右结构的字。这样这几个字前后一共是出现了八次。

我还根据学生爱动的特点,在课上安排了让学生动一动的环节。让学生看着老师给出的卡片,不出声做动作。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爱动的特性,而且也巩固了知识。同时,这为后面让学生区分这些词,起了铺垫的作用,学生可以更简单的分出哪些是用手做的,哪些是用脚做的。

在我的这堂课上,还有很多地方不成熟,希望大家多提意见,大家的意见就是我下一次的进步。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7

在课文开始之前,我以谜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当学生猜出谜底为电视时,我接着问学生都喜爱看哪些电视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这很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气氛也被调动了起来。接着我拿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上的人物,学生就感到特别亲切,因为画面上的内容都是他们所经历过的。之后,让他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我觉得这比齐读更有效率,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接受水平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齐读后某些能力好的学生能够找到答案,而接受能力较弱些的学生就不明白了,所以我干脆让他们自己读,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阅读习惯去寻找答案。在自己熟读的过程当中,慢慢地学会了课后的生字新词,读熟后让学生采用比赛的方式,如小组比、大组比和男女生比赛等,并让学生评选出自己喜欢的朗读者,这样不论对于读的学生还是对于评的学生都是一种锻炼,评价和被评价者都能得到一种满足。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的上课前先进行生字词的复习,再解决上节课留下的问题:这家人看电视发生了怎样奇妙的事情呢?采用同桌互读的形式,或在四人小组中展开讨论,学生汇报。当学生读到“身为足球迷的爸爸爱看球赛,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还有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等句子时,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学生通读上下文后很快找到了答案,再将互相关爱美德引申到课外,让学生运用在生活实处。在本篇课文中,我还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来造句,以及课外的延伸游戏“摘苹果”,摘苹果的游戏设计在即将下课之时,主要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疲劳而设定的,我觉得这样做既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又达到了一个放松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在指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尽管读者对此话解读角度不同,见解多元甚至迥异,但有一点无庸置疑:文学创作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方显“生气”而达“高致”。备课亦是如此。面对丰富多彩的文本如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让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光?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努力的方向。教学《迪》(《迪斯尼和米老鼠》一课的简称)课,当我按照自己的设计讲完以后,我觉得自己的教学还应该再完美和改进一些,就是应该再“洗一洗”课。

一、导入环节。

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知道迪斯尼是《米老鼠》动画片的创作者。相机学习“尸字头儿”积累“尸字头儿”的字。所以整合一下环节如下:先出示动画片《交响乐》引导学生欣赏。引出“你最喜欢哪个动画形象?使学生的交流更有指向性。学生可以喜欢打击乐的唐老鸭,可以喜欢滑稽的高飞,可以引导:那个出色的指挥家是谁?板书米老鼠。再引出迪斯尼,识字并读课题。“尼”字是本课一个重要的生字,要求认清字形,分清字意,还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这个字,学生回答“尼姑”“尼古丁”体会尼古丁是一种有害的物质。你知道哪些“尸字头儿”的字?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教师板书: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继而学生找到了:尽、尾、居、屎等。这是我认为这节课的第一个成功之处。通过这样整合环节,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动画片的精彩,为进一步学文打下了基础。

二、初读环节。

教学环节是这样的,教师故意删掉两个词,使学生体会到这两个词是第一段的好词,现在我想把这一环节省去。因为我感觉到这两个词只要认读一下就可以,如果指导朗读的话,可以放在第二节课。课文比较长,教师范读前两段,读得声情并茂,请预习的同学读第三段。给预习的同学一个展示的机会。我现在还是肯定这一设计的。学生自读后圈画出生字,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有部分学生圈画生字有困难,所以我要求预习的时候,先用铅笔圈画出生字,课上再用彩笔圈一遍。同桌互相认读一下预习的生字卡片。生字卡片的正面写的带拼音的生字,背面是给这个字组两个词,自已做卡片,是预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会组词,可以请教家长或查字典。这一环节的设计有几个问题是需要思考的:一是学生装的预习卡片上出现错字怎么办?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卡片还应该有个集体交流的过程。这是学生自主识字的过程,还应该鼓励认字或说字形。总是要激励学生自主交流的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并指导交流的方法。

三、识字环节。

这部分主要是采用了随文识字,教师出示相关的句子,结合具体的语境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并随机认识几个重要的生字。比如“非”和“互”并积累相关的`词语,这些都是今后的教学中要发扬下去的地方。尤其是字理识字,体会汉字的构字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字义。其中指导理解“失业、主人公、卡通片、动画大师”比较到位,但理解“偶尔”一词,用了很长时间,我想如果让学生再读这句话,有个词与“有时候”是一个意思,你能找出来吗?体会到“偶尔”的意思。从文中去找既节省了时间,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朗读环节。

教学中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我想指导读重点段,并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我想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一点我还要坚持下去。但怎样快速地读懂读好课文的重点段也挑战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在教学这一课,我引导学生从找动作的词入手,这一点是有可行性的。特别是四位学生到前台来表演可以看出这一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比较,学生就能体会出哪只“小老鼠”更可爱,并读出小老鼠的可爱。其中理解“小老鼠美美地吃着。”指名读,并引导换词体会,学生换成“甜甜地”“开心地”并加入到句子中读一读,教学效果是很好的。有一点不足就是我觉得如果引读前,我先让学生做一些自己所熟悉的米老鼠的动作,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小老鼠的动作,这样降低了难度,以免让学生直接去找,因为有很多同学不清楚哪些是动作的词,感到有困难。

学生读文后也出现了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但教师及时的抛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迪斯尼失业了,这只小老鼠怎么办?猜一猜,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又用讲故事的语言讲述了迪斯尼后来创作的过程,并出示了课文的插图。现在看来这一设计是很独特的。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形象,似乎能听到声音。这贴近儿童的语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想我会把这一长处发扬下去的。

五、写字环节。

由于考虑时间的关系,指导写字的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再范写。但学生观察字的时间比较短,给学生讲评的时间也不多,所以我要再整合一下环节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静静地[写字,写字的时间至少保证在十分钟,这一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坚持贯彻。

以上是我对自己教学的《迪》课的“洗课”,通过自我“洗课”洗净表面的热闹,使语文课堂扎扎实实,富有内涵,且充满张力。立足于新课程,适应差异性,让潜意识的“师生互动”剥笋似的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倾听文本之召唤,敞开心扉言说,质疑问难生成。此外,在反思聚集“洗”出的文本重点,审视教学中的困惑,在质疑与反诘中不断地建构,不断地完善,使教学流程设计得更简约、更智慧些,努力使语文课堂创生得更本位、更真实些,使学生能力的习得更高效、更快捷些。我想通过不懈的努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具个性和智慧。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9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动中获得知识呢?针对每课不同内容,我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练习训练中愈是如此。

如在教学《操场上》这部分内容后,练习册有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看图提出比较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图的内容是3个小学生跳绳,并标明了每个人跳的次数。我想直接用书上的插图进行指点,就显得比较死板,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决定让三个小学生来进行“一分钟跳绳比赛”,再根据跳的次数提出问题并解答。这样,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实背景之中,变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不仅活化了教材内容,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使学生真切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探究欲望。

“我知道我不能将任何问题都教给学生,我只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促使他学习的环境。”这些真实的事件和问题恰如一个个“锚”,把学生和教师的思想之船“固定在知识的海洋之中”。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0

在备《所见》一课时,我在最后设计了“续编故事”这一环节。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呢?在思考了一番后,我决定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个讲故事的氛围,让学生觉得学古诗是很有趣的事。首先,我说:“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十分爱听故事,所以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就来讲故事、听故事,大家喜欢吗?”学生齐答:“喜欢!”

接着,我出示教学课件,请学生仔细观察后编故事。我是这样启发的:“同学们,这是一幅画,这幅画画了一个故事,你们能讲讲吗?请仔细看这幅画,把这幅画所画的故事讲出来。这是大家的强项,相信大家一定能讲好的,我就等着听故事啦!”于是学生开始自己练习讲。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我请了两个人来讲。这两个人既把画面上的情景全讲了出来,而且还十分流利,这是我没有料到的,也许是我的启发起了作用。在表扬了一番后,学生想讲的兴致更浓了。紧接着,我引出了作者和诗题,我是这样说的:“清代有一位诗人叫‘袁枚’,他来到乡间,正好看到了这一幕,就用诗把它记录了下来,题目叫《所见》。”我就介绍了诗人,开始学诗。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我就放手让学生两人小组自学,效果很好,学生对诗句理解得很到位。

最后,我让学生续编故事:“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通过看图和读诗已经弄明白了,可故事似乎还没有讲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你能发挥合理的想象,编下去吗?”学生开始轻轻地说,渐渐地声音大起来了,我知道学生已经进入了情景。不一会儿,有学生跃跃欲试了。我等几乎没有声音后请了五个学生讲,有的说蝉被牛的叫声惊跑了;有的说牧童很聪明,回家拿工具把蝉捉住了;有的说牧童很性急,徒手去捉蝉,结果吓跑了蝉;有的说蝉被牧童捉住后又放了。说得头头是道,条理清楚。我不禁感叹:学生的想象力需要教师去激发、培养。我还追问学生:“那你希望看到什么结果呢?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说蝉逃走了,因为他们不想看到蝉被人捉住后的可怜样,希望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多么好的理由啊!我想:这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应该达到了。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1

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教案,一节课下来,我发现现实非常失败,可以这么说,整堂课都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走的磕磕绊绊,相当吃力。原因何在?我对此进行了反思,发现我忽视了一个最重要最客观的因素——学生的知识准备。

首先,学生对课文内容很陌生。课文描写的是一个住在小山沟里的同龄男孩美丽而殷切的愿望,他在大树底下听妈妈讲新中国的首都北京的一些情况,北京城的美丽、庄严对于初涉学堂、牙牙学语的小孩来说,是神秘的,带有梦幻色彩的,是神圣的,是难理解的。它具有无形的感召力,具有无限的诱惑力,所以男孩跟妈妈说,多想去看看。

一方面,现在的小孩子体会不到小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特殊心理——生活贫穷、视野闭塞、勤奋好学、懂得珍惜,特别向往外面的世界。他们没有小山沟孩子们的生活经历,他们普遍没有看到过大山,甭说弯弯的山路,充塞在他们眼前的是无数钢筋混泥土浇筑而成的房子,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来来往往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山——在小山沟男孩的眼里坐井观天,它虽然美丽但是阻隔着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现在的孩子们眼里,大山是一个稀罕物,能走进大山,与大自然亲近,那绝对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地域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们的不同心理状态,换句话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换成“走出城市,走进大山”,估计孩子们更能读出“多想去看看”这种殷切的感情来。

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们生活普遍比较小康,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幸福与祖国的兴衰有关系,“祖国——中国”这两个词语在他们心中没有多少概念,即使你花很多的力气跟他们解释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生活对比,他们还感受不到。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仅仅停留在一年、一月、一个星期、一天这些具象的东西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他们来说太遥远,他们不理解这是多长一段时间,基于这样的起点,你让学生怎么去理解祖国的一路坎坷,怎么去理解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对祖国不了解,对历史没概念?学生情有何处发?怎么能受到爱国熏陶?这就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摆在他们面前,他们根本就不认识,不明白,而你非得问他:你喜欢它几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喜爱之情!

其次,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在这一年龄段,他们的瞬间(短时)记忆占优势,但时间一长易忘,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家校配合,学校里学的东西回到家以后,马上复习巩固,增强记忆,这样第二天学习就轻松了。然现在很多孩子们的学习问题就出现在“回家”复习巩固这个环节上,学习很大程度上成了同龄人之间比拼瞬时记忆!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好到哪里去?学生连字、词都读不好,好多字词都不认识,怎么去读好句子,而且还要带着问题去读,去理解课文内容。

因而在总结课堂,反思教案并进行修改的基础上。我形成了上述的新教案。希望通过下一堂课的教学,能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天安门——祖国的美好河山,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体会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成功后的快乐,并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练习学生的口语表达。打通了课堂的局限将学习活动扩大化,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2

在《尧帝凿井》一课教学中,我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1、利用观察课文插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很有兴趣的进入课文。有观察的过程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说、听、认活动中,借图认识部分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在课外延伸的活动中,让学生收集有关的传说故事,目的是让学生自主了解传说故事,养成爱阅读的习惯。

3、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发现别人的优点,指出读不准的地方,使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朗读技巧。

4.发散学生的思维。师:读了《尧帝凿井》,你觉得尧帝是个怎样的人?

生:尧帝非常关心百姓。天下大旱,百姓们喝水困难,尧帝连走路都在想办法。

生:尧帝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他观察到,大旱天蚂蚁还能活下来,所以断定蚂蚁的洞下有水。他让人顺着蚂蚁洞往下挖,果然找到了水源。

生:尧帝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带领百姓凿井取水,造福了百姓,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3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

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习我觉得非常必要。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4

一、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今天的语文课上的是《称象》。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预习,自己反复钻研教材,了解教学要求,并认真设计教案,思索如何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来完成这一课的学习。

上课一开始,我就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启发:“孩子们,你们都见过大象吗?大象的模样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乐开了花,纷纷举手,有的说在动物园看过,大象的鼻子喷的水可高了,有的说,从电视《动物世界》看过,大象还可以替它的主人复仇。孟柳站起来说:“原来我读过《盲人摸象》的故事,里面是这样描写大象的,‘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大象的耳朵像两把扇子,大象的尾巴像一根粗绳子。’”我乘机导入:“你说得很好。大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古时候有个叫曹冲的人就想了一个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时他才七岁,想知道他用什么办法吗?”他们大声说:“想。”

正当我提笔板书课题时,班长李安然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她平时问题就挺多的,我叫她站了起来,她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认为曹冲的办法不好。我有比他更好的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我先是一愣,心想:这个问题在学完课文之后,我会提出来让大家讨论的,这时候说,不就完全打乱了我的教学安排吗?但随即又想:还是让他说出来吧,要不然他这一节课都不安稳。于是,我接着说:“很好,你能把你的方法介绍介绍吗?”她舒了一口气说:“你看他称石头多麻烦呀,要是把称石头换成称人的话,那指挥不就方便多了吗?”杨程浩话音未落,几个活跃分子也跟着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有的说称石头也可以,不过要用起重机吊石头;有的说把称石头换成称猪、羊等动物;还有的说用称车子的秤来称大象。我在一旁微笑着,等待这些孩子畅所欲言。

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当同学们说完了他们的想法后,我问:“当时,大官员们想出了哪几种称象的方法?能通过读书谈谈自己的看法吗?”大家根据我的问题开始了读书。到交流意见的时候,一只只举起的小手像冒尖的春笋,我真不知道点谁说好。刘雪峰着急了,自己站了起来:“老师,第一个官员的方法不好,造一杆大秤,除了提不动以外,最重要的是造杆秤就要砍树,砍树是破坏环境的表现,没有了大树,发洪水的时候怎么办呢?”我笑着说:“有道理,不过,合理地采伐木材还是可以的。”马上有人反驳:“这不合理。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为了称一头大象,就要砍掉一棵树,不行。”哎!看来平时我跟他们讲了太多绿化的重要性,他们真正跟花草树木建立了感情。刘梓涵接着说:“老师,第二个官员的方法更不好。因为别人送曹操一头大象,他本来就很高兴,带着官员们和儿子一起来观看,他怎么舍得宰杀大象呢?再说,大象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不能随便杀害的。”不知谁大声总结了一句:“怎么古代的官员这么不注意环保,环保意识也太差了。”“环保意识”这个词还是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接触的,没想到他们记忆这么深刻。听了孩子们的意见,我在内心暗暗地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大不一样了。我微笑着点头,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就这样,我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把课堂时间“放手”给了孩子们。

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

第二节课开始,很多孩子都诧异了,因为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装了水的水槽和一个方便盒,要求学生自备了一个玩具和许多小石子。我说:“老师有几点建议。首先,在小组内读课文,画出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多读几遍;然后,用桌上的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第三点,小组合作分工,边演示边叙述。”说完,同学们就开始叽哩呱啦地读课文,画的画,读的读,教室里挺热闹的。然后,他们就开始操作了。我边巡视边指导,观看每个小组的演示,倾听他们的叙述。还真不错,能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连最胆小的唐诗,在小组活动中也敢动手动口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全班交流的时候,各个小组都派出了精兵强将上场,毫不示弱。有的失败了,主动要求重来一次,有的两人合作,一人演示一人叙述。台下的学生欢声一片,掌声不断。课堂活动在活跃而有序的环境下顺利地进行。整节课没有了传统教学中过多的讲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有兴趣去合作完成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课后,我布置了几项作业,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完成:(1)能否把你所知道的称象的方法讲给别人听;(2)能否跳出课本,通过查阅课外书、咨询大人、上网找到另一种称象的好方法。(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第二天早上,我一进教室,就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纷纷向我展示自己的成果。我仔细查阅每个学生的方法,我以为不会有什么突破性的答案。结果令我欣喜的是,孩子们想法可多了。有人写道:把大象赶到盛满水的一个池子里,池子里的水会溢出来,再通过阿基米德定理就能算出大象的重量,这是初中的物理知识。我说:“你懂吗?”“我妈妈给我讲了,我现在懂了,我以后要学好水的浮力的知识。”我高兴地说:“很好,你很有志向。”有人写着:用巨型机器人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我问:“现在有这种机器人吗?”这孩子腼腆地笑着说:“将来我来发明。”多么自信呀!我真为他们高兴。讲故事的时候,杨程浩、张泽海等同学绘声绘色地表演,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学生灵感的火花,有时是老师难以预料的。拓展性的课外作业,既紧扣教学要求,又激发了学生课外探究知识的兴趣,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

《称象》这一课,《教参》建议两课时,我却花了四课时。在课的开始,如果我们阻止学生的发言,按着传统的方法,牵着学生的手走,也许两个课时就可以完成。然而我没有那样做,我“放手”了。学习中,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动手动口,完成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虽然花的时间长,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最初的探究意识,真正体现了课改发展学生个性的精神。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能“牵手”,必须“放手”。如果还是牵着学生的手,那又回到了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又何谈什么课改呢?

万事开头难。在开始“放手”的时候,学生也曾感到茫然,课堂一片混乱,但经过教师慢慢地牵引、培养,后来,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知道去查资料、去讨论,去找同伴帮忙。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必须花时间去训练,没有花时间的探索,就没有探索意识的培养。我想这也是语文教学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然要求,对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的指导不容忽视。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

今天进行了《语文园地三》的教学,本课中主要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学习正确使用字典。

2.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赠汪伦》,并背诵。

3.通过阅读,体验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中的愉悦。

昨天,我布置学生家长提醒学生记得带字典,可仍然有一部分同学没带字典。我让学生们两人共一本使用。还好教学并没有受太大的影响。首先我让学生复习了汉语拼音字母表,再出示音序表,让生仔细观察两个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学生快速度发现,音序表只有大写字母。我总结那大写字母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就是音序表。

上一篇:中国梦为主题800的作文下一篇:美好的相遇作文750字